教师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探讨论文

2022-05-01

摘要:一个民族唯有创新,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师只有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本文针对技校学生特点,从正确理解创造力、注意营造民主气氛、有效整合教学方法以及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四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探讨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探讨论文 篇1:

例谈理性思维培养视角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摘 要 分析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悖于学生理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现象,提出“结果转化为过程、理论转化为实践、显性转化为隐性”三种教学模式,以此促进学生理性思维培养。

关键词 理性思维 实验教学 教学模式转化

理性思维是一种思维范式,指为获取知识而进行有目的想象、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是生物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理性思维在高中生物实验学习中体现为:① 依据相关知识,将单独的实验现象结合成整体,形成基本认知规律(归纳和概括能力)。② 通过已有信息对未观察到实验现象进行科学的推断(演绎和推理能力)。③ 结合实验现象或结论理解相关知识,构建模型并阐明原理(建模和论证能力)。鉴于此,通过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建模论证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理性思维发展是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目标。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多数教师遵循教学逻辑以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但仍会出现有悖于学生理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现象。

1 有悖于理性思维培养的教学分析

学生思维数量、思维质量、思维容量的发展和提升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前提。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有些教师的教学重心在于单一的知识传授,把传递知识做为教学主导,关注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形成,忽视学生认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思维逻辑培养,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无法完成自身思维模式和思维结构的建立,限制了学生理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例如从实验目的确立、实验材料选择、变量控制、实验步骤设计到实验结论得出,有些教师利用自己习惯性思维牵制学生学习,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仅学习兴趣低,还会出现疏于思考和依赖教师灌输的思维习惯。

学生思维意识、思维观念、思维行为的统一和连贯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基础。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有些教师把教学任务聚焦在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偏重于指导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忽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缺少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的体验,无法将理论知识内化成自身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因此不能形成统一的思维整体,限制了学生理性思维的拓展和延伸。教师经常忽视学生个体的学习经验,缺少鼓励、引导或直接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导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缺少针对性。例如,学生已经学习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知识,对于如何使调查结果更接近真实值,很多学生依然模糊。“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教学活动,学生已经学习过检测还原糖的原理知识,但依然选择西瓜汁、西红柿汁等做为实验材料。

学生探究动机、探究意识、探究维度的承接和拓展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途径。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有些教师强调借助问题驱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忽视为学生构建探究活动所需背景知识,或者不能发挥在学生探究活动中的向导作用。学生无法把驱动问题转化为可探究体验,导致学生探究兴趣、探究思路和探究方法被割裂,限制了学生理性思维的完善和提升。例如“探究2,4-D对插枝生根作用”活动中,教师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浓度2,4-D溶液对枝条生根的影响,通过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生长素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应用中的应用。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会出现困难。如不清楚如何在合理区间内设置2,4-D溶液浓度梯度才能使实验结果准确;在教师提供实验数据之后,不能正确利用实验数据反映实验结果......

2 转化教学模式促进理性思维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教師在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应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由“知识理解”向“知识迁移”和“知识应用”发展。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建模论证能力着手,依照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特质转化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提升。

2.1 “结果”转化为“过程”,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知识结果教学”强调将传授知识做为教学主导。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灌输知识联结。“知识过程教学”注重将知识产生和发展路径融入教学活动,在掌握知识结构中完善学习技能。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由“知识结果教学”转化为“知识过程教学”模式,一方面促进学生认知思维的形成,另一方面调控学生理解思维的发展,进而有利于学生形成整体探究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例如在“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教学活动中,教师先组织学生观察碘液染色的人口腔上皮细胞、龙胆紫溶液染色的蚕豆根尖分生组织细胞、大肠杆菌细胞和蓝藻细胞,引导学生画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结构,再说出四种细胞结构的主要差异。通过进一步观察细胞切片活动,学生归纳概括并认同“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是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结论。

将“知识结果教学”转化为“知识过程教学”模式,教师可运用“执果索因”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结果出发探究产生结果的一种或者多种原因,帮助学生领悟多角度思维加工和分类过程,使学生的思维数量、思维质量、思维容量都得到发展和提升。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聚焦生物实验学习中出现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思维的特质,可在归纳概括思维的形成阶段渗透,有利于促进学生概括归纳思维的生成。例如在“观察叶绿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先组织学生观察、黑暗条件下培养的黑藻叶片、成熟的黑藻叶片、干燥的黑藻叶片,三种材料中叶绿体的形态分布及细胞中胞质环流现象。再组织学生归纳概括出哪些条件下培养的黑藻叶片适宜做为“观察叶绿体”活动材料,进而引导学生认同光照、水分、温度、叶片生长情况会影响叶肉细胞中叶绿体的形态分布及胞质环流这一结论。

2.2 “理论”转化为“实践”,培养演绎推理能力

“理论知识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形成识别知识的思维技能,把完善认知作为教学目标,忽视学生运用知识的思维训练,导致学生的逻辑思维、实证思维水平较低。例如在“光合色素提取分离”教学活动中,受“理论知识教学”模式桎梏,学生逻辑思维封闭,实验操作中将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使色素无法成功提取,加之实证思维固化,不能找到实验失败原因。

“实践活动教学”把解决问题做为教学主线,强调利用真实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借鉴已有知识解决未知过程的思维能力,聚焦学生思维由浅表认知向深层应用的转变。例如“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教学活动,如果运用“理论知识教学”,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只能认同发生渗透作用的两个必要条件,学生思维意识和思维行为过于简单化和模式化。转化为“实践活动教学”模式,教师除提供蔗糖溶液做试剂外,还为学生提供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教师组织学生利用渗透作用知识,演绎、推理洋葱细胞浸泡在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中发生的现象,引导学生推理:无机盐被吸收后会进入植物细胞的液泡中,使植物细胞液浓度增大。进而学生会演绎出:洋葱细胞浸泡在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现象。在学生演绎推理得出实验结论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验证。此种教学模式除了加深学生对渗透作用发生条件的认知,更让学生认同“植物细胞保持活性是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必要条件”重要结论。“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在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由片断式拼接知识向连贯式应用知识方向发展,防止学生实证思维出现固化。

“理论知识教学”转化为“实践活动教学”模式有利于构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在问题情境引导下,培养学生借鉴已有知识或实验现象,探讨或者预测未知实验过程,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思维素养。在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思维体系逐渐具体、完善和成熟。思维意识由简单化向复杂化方向提升,思维行为由模式化向创新化方向改变,思维观念由断层式向连贯式方向发展,推动学生演绎推理思维的提升。

2.3 “显性”转化为“隐性”,培养建模论证能力

“显性问题教学”模式凸现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问题资源,以问题素材和问题设置做为教学范式,强调以问题为媒介,通过对问题的组合、叠加和变式推进实验教学发展。“显性问题教学”模式把教学结构规划在教师设置的问题范围之内,将问题驱动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分割,割裂学生探究兴趣、探究思路、探究方法与问题资源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探究活动无法融入问题学习。一方面,教师对学科问题的过度挖掘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引入“怪、难、偏”的方向;另一方面,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行为、探究思维无法建立和完善。

“隐性探究教学”模式将问题资源弱化,突出以探究方式达成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目标。通过“精、短、少”的问题设置,激活学生探究兴趣,驱动学生探究行为,发展学生探究思维。“隐性探究教学”模式遵循“问题—探究—实践”教学范式。问题设置做为促进学生探究活动开展的导向,通过探究实践发展学生问题思维,以拓展学生实践能力做为教学任务。

“任务前置”是“隐性探究教学”模式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课前发布学习任务,促进学生课前理解相关问题及开展初步探究活动。学生在充分了解研究问题后,开展探究学习,在提升学生探究兴趣和经验基础上有利于学生探究思维的形成,为教学中探究活动开展做好充足准备。教师与学生课前进行交流,在了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后再组织教学,从而提高“隐性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困难在于学生缺乏相关探究体验,无法形成建模论证能力。由“显性问题教学”转化为“隐性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变注入式教学为探究式、参与式教学。教师将学生探究问题涉及的原理、方法、步骤及背景知识等提前发布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构建探究路径,促进学生在课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初步讨论。学生课前便可形成理解问题、探究思考的思维习惯。这样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培养学生结合生物实验教学内容阐明相关生命原理的思维意识创造条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论证水平。教学模式的转变使教师设置问题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学中便于组织学生有序探究,通过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展开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活动或经历探究思维发展,体验正确运用文字图示、分析实验现象或者结合实验结论及相关知识构建生物模型的研究路径,发展学生的建模能力。如“DNA分子结构及其特点”活动中,教师利用“隐性探究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提供以下资料:① 物理学家威尔金斯和化学家富兰克林得到DNA晶体衍射图像。② 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认识到,DNA是一个“糖—磷酸”骨架在外侧、碱基在内侧的分子,碱基间以氢键相连。③ 美国卡伽夫等人在研究DNA分子组成时发现,A和T数量相等,G和C数量相等,但A+T的量不一定等于G+C的量。A和T通过2个氢键相连,G和C通过3个氢键相连。教师提前向学生发放资料,引导学生从“四种脱氧核苷酸、基本骨架、双螺旋结构、反向平行”方面开展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放教具,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前探究成果合作搭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之后,再对搭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进行论证。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学生在充分了解研究问题之后开展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究思路找到研究方法,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过程中,学生的建模论证能力得到发展。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傳承和保持实证意识、清晰逻辑、严谨求知;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做为发展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内容。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思维方式复杂而且多元,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提高学生学科素养。

作者:翟德栓

教师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探讨论文 篇2:

浅议技校政治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摘 要:一个民族唯有创新,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师只有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本文针对技校学生特点,从正确理解创造力、注意营造民主气氛、有效整合教学方法以及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四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技校 政治教学 创造力 培养

21世纪的竞争是科技创新的竞争,是知识创新的竞争,是创新人才的竞争,而这些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教育的竞争。十六大报告中就指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而刚结束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指出需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将“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硬指标。由此可见,国家把创新精神提到了强国富民的理论高度。当前,在全国全面推进以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体系,注重时代创新特征,要求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产品”具有时代的创新特征的新形势下,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一切不适应时代需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管理将在新的教育实践中被淘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摆在每一位政治课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就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谈谈笔者的认识。

一、正确理解创造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条件

我国莫雷等学者认为,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产生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具有新颖独特成分产品的一种能力品质。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主体通过变革和改造旧事物,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新事物,常常与改革、发明、发现联系在一起;二是对自身的超越,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身,是“旧”我转变为“新”我,实现自身的否定之

否定。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创造力与人们一般所言的创造力有所不同,它是在教师引导下,以课程教材(间接经验)为认识客体,其具体方式是“掌握”而不是“发现”“发明”。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其创造力也不限于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而应包括以下更多的内涵: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等。由此可见,一个独特的解题方法、一个独到的见解,对于学生自身来讲都是前所未有的,都是有价值的,这就是一种创造。从创造力的层次看,技校学生的创造力以初级创造力为主,中级创造力为辅。每个学生个体都具有,并且不同个体创造力发展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这也正是教育可以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发挥作用的依据。因此,作为学生健康成长必修的政治课堂教学中,切合实际地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环境保证

陶行知先生认为:“只有民主才能释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学生也普遍认为,民主和谐的氛围使人愿意开动脑筋;紧张令人害怕的课堂让人提心吊胆,什么也无法思索。为此,我们应该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积极尊重学生的观点、想法,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众所周知,技校学生自制能力相对薄弱,课堂纪律比较散漫。在笔者任教初期,最大的希望就是他们能够安静地听课不要捅娄子,所以课堂上采用了比较专制的灌输式教学,只容许笔者进行讲授,尽量避免学生讨论发问,企图以绝对权威自居、独占课堂。然而事与愿违,结果教室里学生不是闹哄哄的就是睡倒一片,更别提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了。通过反思,笔者认识到技校学生逆反心理比较强烈,传统的师道尊严,限制了他们学习活动的自由,对其学习热情造成了伤害。于是,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注意调整教学策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设置一系列难度不一的任务,通过个体或合作的形式完成。在他们动脑动手完成后,让每位学生都觉得我能行,为他们提供了表现的机会,给予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和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机会。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成功,逐步产生了积极的体验,激发更强的探索创新的积极性,由消极被动的服从者变成积极主动的求知者。作为政治课教师,笔者进一步探索,不再把教材的讲授作为目的,而是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开展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活动。笔者也逐步由单向知识的灌输者向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获取知识的指导者转变。在师生平等的课堂中,筆者体会到运用鼓励、赞扬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点燃学生心灵中开拓创造的火花。

三、整合教育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因素

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载体,好的教学方法能产生好的学习效果。笔者的教学实践也证实了: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必须改革过去陈旧的政治式教条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探求知识的心理趋向,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目的。思想政治课本身具有理论抽象、逻辑性强、趣味性少的特点,如果课堂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因此,可以选用有时代感的事例,拉近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激起学生的感触与共鸣。

例如新课开头,引用新闻或图片,巧妙地设置情景,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思维能力。如在讲授“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时,根据上下文的关系,笔者引用两则新闻:一则为著名歌星的儿子李某某的刑事案例,另一则为小学三年级女生曾某某的暑期实践课——从深圳徒步走到700公里外的家乡湖南邵阳的故事。教师先后展示投影、加以说明、附设提问,让学生触景生情去思考。学生能通过真实的新闻照片,进一步思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蚀人的灵魂,使人们不能实现人生价值,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通过这样的情景设置,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创造学习,促进他们将已有的各方面知识有效重组,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效果。

2.学会置疑、大胆发问,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创造力火花的开端。实践证明那些具有创造才能的学生,往往都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都具有“多疑”“善问”“勤思”的思维品质。同时,科学家的研究也表明:孩童的创造性思维远比成年人要强得多。技校学生正处于创新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教师要结合他们的特点,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教材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用正问、反问、曲问等方法,大胆提出假设,引起学生思考,会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着很大的作用。例如:在学习“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工人到资本家所开办的工厂劳动一天,资本家给工人工资,这公平吗?为什么?课本中“一条看不见的锁链”是指什么?学习中倡导学生多问几个“是什么”,问题意识就会逐渐增强。又如在教“商品的含义”时,教师可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迂回式提问:首先,提到商品,同学们很快就想到了商店的食品、衣服、家电等。那么,这些商品是怎样来的呢?它们又到哪里去呢?其次,自然界中的阳光、空气是不是商品?为什么?再次,医院给病人输的氧气是不是商品?为什么?然后,你送给同学的生日礼物是不是商品?最后,劳动产品是不是商品?关键看什么?这种迂回式提问,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到深、由窄变宽、由形象到抽象,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聚合性、发现性和创新性等要素都得到了有效

训练。

3.引导想象、鼓励求异,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求异往往成为创造的开始。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大胆联想,鼓励学生求异,让学生在广阔的想象空间任意驰骋。技工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学知识往往浮于表面,不善于提出独特见解,只会按照老师设计的“圈套”按部就班,一问一答,答完了事。长此以往,学生就人云亦云、墨守成规,创造力也就随之丧失了。当然,学生的想象也会产生一些离奇的想法,这时,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心理加以引导和鼓励,决不能因其想法离奇而进行讽刺训斥,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感,浇灭他们创造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一分为二”观点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对此怎么“一分为二”?这是个发散思维的火花,笔者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从而在对这个求异思维的进一步讨论中,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又如,在教学“内外因辩证关系”时,笔者引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成语,并结合“孟母三迁”的故事来加以论证,笔者把这说成“真理”,借此引发学生思考。很快,学生中就有人提出了“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的观点,并说出成语“出淤泥而不染”作为理由。在此基础上笔者顺势提出“环境与人才”的问题,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辩论。正方辩题“逆境出人才”,反方辩题“顺境出人才”。在一番唇枪舌剑之后,学生对课本知识就有了更好的认识、更新的理解、更广泛的扩充和更深的探索,学生的辩证思维品质和创造力自然也就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4.注重实践、开展活动,提供手脑并用的创造机会

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创造力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政治课教学应重视实践的作用,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得到进一步发展。技校学生动手能力强,笔者就尝试开展各种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大胆探索,培养其发散思维,有利于他们创造力的提高。例如讲授投资方式,笔者采用了行为导向教学法,把学生分成四组,要求按照任务书的步骤方法完成规定内容的学习,并在全班展示小组成果;讲授面试技巧,采用了小品表演的活动方式来体现、分析和解决面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讲授职业道德,则要求学生到社会上了解某一行业的道德要求,并根据学习内容,拟定宣传提纲,书写宣传标语,到街道、企业部门进行宣传。思想政治课中有许多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师容易形成一种不信任心理,担心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做不出。但事实证明,我们应充分相信学生,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机会,这样将会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思维和独创性,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四、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补充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格局。如录音、投影、電视、录像、网络信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等特点,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例如:在就业指导部分劳动法内容的讲授中,笔者把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的精彩节目录制下来,拿到课堂上与他们一同分析、探讨,并且指导学生访问有关法律网页,与网友谈论劳动用工等相关的法律问题。笔者在熟练掌握和应用网络信息的同时,也教会学生使用网络远程技术来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中培养创造的能力。

综上所述,技校政治教学中,我们必须在正确认识创造力的基础上,树立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观念,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科学选择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与提高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这样,才能较好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国家培养出跨世纪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汪正贵.如何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J].中国科技信息,2005(8).

[4]杜秀珍.浅议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兰州学刊,2005(2).

(作者单位:广州市公用事业高级技工学校)

作者:张薇

教师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探讨论文 篇3:

利用教育信息化来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计算机给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信息技术手段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很广泛,但是在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近年来,教育发展很快,学生的能力培养中最为关注的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基础教育学段的小学,学生需要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学会感悟与领会生活、能够理解与表达自己.下文结合教学中的实际经验,谈一谈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中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

利用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现代教学中的多媒体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它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易理解和掌握,可以说多媒体教学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是搞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和方法之一.

一、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助力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了,他们愿意主动展示自己的作品.教育信息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中接受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使数学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1.小学数学教师务必要精心设计导入环节.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关键点,设计好就可以吸引住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利用信息技术,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图形的变化、生活常识、一些小游戏和应用等入手,一定能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找到一些轴对称的建筑物、动植物、工具、服装饰品、广告设计、窗花、剪纸等等,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再对轴对称图形产生兴趣,从而形成求知欲.这个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合适的情境.运用教育信息技术能将抽象变为具体,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有利于情境的创设.例如,教学“圆的认识”,学生都知道车轮是圆形的,那么人们为什么要把车轮制成圆形的呢?学生一时也解释不清楚.教师可利用教育信息技术手段,播放三维动画逐一演示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圆形轮胎的汽车行驶时的情境.学生在有趣的动画中真切感受到了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车轮转动不灵活不平稳的特点,发现了圆形车轮的优点.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进入了课堂学习.比如,在学习五年级的质数和合数时,在上课伊始,教师可给每名学生起了一个数字名字,按顺序开火车从1起,“我的名字是1,我的名字是2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高啦,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但对知识的掌握非常准确,而且能够举一反三,也能够判断其他同学名字上的数字是质数还是合数.不但对概念的掌握准确,而且能够说出为什么,真正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数学核心素养.

二、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着力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教师应该积极利用多媒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参与状况,关注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达到的预期效果.同时,教师还要采用多种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从细节处加强指导,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所进步,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一)著力培养小学生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培养和发展数学能力的突破口.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它们反映了思维的不同方面的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力培养小学生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与难度,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例如,二年级教材中“8的乘法口诀”的知识点,就蕴含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教学时先以螃蟹的谜语导入,引出数字“8”,学生很快就会发现一只螃蟹8条腿,两只螃蟹16条腿,以此类推八只螃蟹64条腿,启发学生思考螃蟹个数和腿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用乘法怎样表示?学生就会得出1×8=8,2×8=16……8×8=64这样的算式,得出8的乘法口诀.学生可以接着完成这样的练习:( )×( )=24,( )×( )=16,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又如五年级上册方程的学习,这部分内容集中渗透了知识的正向思维,找到相关联的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实质上就是找到相关联的量.在等量关系的基础上能够列出方程,准确进行计算.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地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

(二)树立问题意识,让思考成为小学生进步的阶梯

让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树立问题意识,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从本质上看问题,提高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如学习平行线时,“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这句话对吗?为什么?制作课件可以使演示更加直观,利用闪烁、变幻等一系列动画过程,不但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明确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而且锻炼学生课堂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习对称轴时,“圆的直径就是这个圆的对称轴.”这句话对吗?这时候会有两种判断,有人认为对,有人认为不对.认为对的同学会说,因为沿着直径对折,两边的图形能够重合;认为不对的同学会说,这句话是不对的,因为直径所在的直线才是圆的对称轴.通过课件演示,同学们就会恍然大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加准确.学生在争执中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锻炼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思维碰撞的火花

教学中让孩子们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思维.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让他们轻松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学习二年级的数学广角时,利用计算机技术合理设计闯关小游戏,让学生知道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所有的组合.设置题目:有三种纸币,分别是一元、五元和十元.你有几种取钱的方法?学生通过思考会出现3种、4种和7种取钱方法的答案.学生们积极举手发言,分别说出各自的想法,认为3种的同学说:“我认为是3种:一元和五元一种,一元和十元一种,五元和十元一种,所以3种.”;认为4种的同学赶紧举手:“你说得不对,还可以三种一起取,所以是4种取钱的方法.”认为7种的同学会笑着站起来说:“你们说得都不对,我还可以一次取一张纸币,还会有三种取法,所以一共是7种取钱方法.”这时候大家会相视一笑,一致认可了7种取法.

四、利用微课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包括课前、课中及课后三大环节,所以在利用微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也需要从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环节入手.

首先,微视频的制作.老师需要先做好研究工作,研究内容包括重难点、三维目标及学生学情,将此作为微视频制作的重要前提.如果网络中有和教学重难点、三维目标及学生学情相符合的视频,可以直接下載使用,或者剪辑后使用.另外,所制作的微视频,时间需控制在10分钟内,并且要能给学生带来视觉效果,以此来保持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

其次,提供学习单.学习单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指引作用,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有效思考.比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给学生提供这样的任务单:①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②为什么“0”除外? ③能否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商不变的规律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请用自己的话举例.④提供对应的练习题.在任务单的引导下,学生能都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理解与应用.最后,老师将制作好的微课视频和电子任务单上传到班级群中,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根据任务单来进行预习.在这样的预习过程中,能非常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然也能为课堂师生更好的配合奠基.

通过课中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每一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为了发挥全体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教师需要明确学生间存在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既能够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又能够保持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还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比如,在学习“圆”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利用微视频向学生讲解“圆”,让学生对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在大脑中构建图像.其次,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探讨圆的特征以及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圆形的,每组必须要列举出8个例子.在这样的合作探究与相互启发背景下,学生能对“圆”有深入了解,并且能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感知合作学习的价值,实现智育和德育的理想教学效果.

课后更要注重复习与强化.比如,在学习“时分秒”这部分内容时,课中老师已经对此部分知识进行了系统讲解,但课后发现较多学生仍不能够快速而又准确的辨别时间,所以,老师可以制作“生活表”微视频,视频由左右两部分构成,即时钟和生活表,如时钟显示8:00时,学生已经在上学的路上等.之后辅以“生活表”制作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应用中深化所学,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微课创新教学模式的出现,为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互渗透提供了可能.老师需要利用微课来开展灵活多变的教学,让学生感知自主学习数学学科的乐趣,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数学学科的学习,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结束语

总之,运用教育信息化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不仅使学生的思路清晰,而且学生的语言表达也更流畅.当然,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又严谨的过程,需要多加努力才能够实现,只要小数数学科任教师长期坚持,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丽芳.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对策探讨[J].华夏教师,2016(7):65.

作者:王文芳

上一篇:学术期刊编辑流程网络技术论文下一篇:多普勒超声在急腹症妇产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