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3-04-11

第一篇: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概念,法则教学,必须坚持以“理”为主,以“思”为本。教学概念和法则,教师应通过直观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理解其本质属性。

如教学加法的运算定律,不仅要使学生知道结论“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三个加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弄清法则的来龙去脉,思考法则的使用条件和范围。这样,才能既教给学生准确知识,又使学生掌握了思维的钥匙。

(二)计算教学,必须常问学生“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目前,小学生做的题目固然不少,但教师往往只管“对”或“错”,不管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方法。如一年级学生做:“9+6=15”,有的是数小捧数出的,有的是用凑整十法口算的,也有的是死记硬背得数口歌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思维水平不一样,认知过程和思维方法也是不同的。教师应借此机会,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口述想法和做法,从中归纳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应用题教学,必须坚持启发分析引路,训练思维。目前,部分教师只教给学生算式,不教给算理,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中,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此,教师可采用改变思维方向、思维方法、转换思维形式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用不同的提问,用新的角度、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去解决;对同种数量关系的问题用不同的表达形式表示,抓好变式教学,把重点放在思路分析上。让学生机械记忆,模仿做题,结果既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妨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

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开阔思路,活跃思维。所以,我们应不失时机抓好数学教学各个环节中这一能力的培养。

第二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研究

创新能力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寻求生存的重要条件,我们任何一个人,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不可缺少这种创新能力,都不可缺少这种应变素质。它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重要基础和保障,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命力之所在、希望之所在。

怎样认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呢?

创新思维即创造型思维,就是有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表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灵活、独特、新颖”,而且人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对于中学生而言,创新思维包涵有:积极动脑、思维多向、求异;想象大胆、丰富、新颖;口语和书面表面流畅、灵活、生动;接受事物主动、敏锐;与人交往主动、热情、大方;办事有条理、有影响力,就是敢于对书本上的知识产生质疑,在深入理解、领会前人智慧精髓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对于学生来言创新能力不仅表现在对知识学习的选择、处理和运用上,也不仅反映在对新思想、新事物、新技术的发现发明上,而且表现在有没有怀疑的精神、求变的态度和综合选择的能力,有没有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中小学时代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期,他们往往凭关敏锐观察、直接理解、整体判断、迸出灵感、豁然顿悟、多元求异、创造想象等来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

实践能力的含义很广,泛指人们在从事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有意识的活动中具备的能力。对学生而言,我认为实践能力不光是指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还包涵以下内容,如: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的能力、写作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积累语言文字的能力、处理资料的能力、生活自理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等。

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之一,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中学语文,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培养民族素质这项伟大工程中的一项奠基工程,它肩负着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任。 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不是一般性的要求,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应成为自己教育活动的一项基本指向,自己应尽的一项神圣职责,并把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作为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中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 ,并努力提高创新素质。

一位著名教育心理家认为:“许多学生之所以未能取得优异的成绩,问题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于他们各自特点所需要的教学帮助和时间。

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要真正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认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认真学习和吸取现代的科学教育理论,继承和发扬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教育经验和传统,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国家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进行学习创新等方面的信息和知识,树立新的正确观念。

更新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要使学生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而要善于应变,敢于创新。应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培养探索创新的精神。更新知识观念,明确知识在本质上并不是不变的真理,而是不断更新或扩展的过程。怎样取得知识,包括怎样选择处理知识,比拥有具体知识更为重要。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会思考、会动手”的优秀人才。破除重知识而轻能力;重结果而轻过过程;重记忆而轻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改变重优秀而厌差生;重应试而轻实践、轻素质培养的片面教学思想,树立全面的教学任务观,把授知育能育德益身益心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还要不断培养和提高创新素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科技意识、创新意识的主渠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适当地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创新意识。如教师在讲解内容中涉及到科学原理和重大发明等知识时,要向学生介绍科学家、发明家等热爱科学、献身事业、无私奉献的事迹。同时要抓住教材中有关的知识点,适当补充、延伸、扩展有关工农业生产方面的实际科技内容,并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通过质疑、模仿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青少年学生中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习气。

就实际而言,知识的学习不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交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重视学习过程及情感体验。教师的教学要敢于摒弃学科中那些已被科学发展超越的东西,补充现代与未来科学中具有基础意义的内容。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那些具有应用潜力和再生作用,适应学生未来变化、创造未来生活、服务未来社会作技术上准备的知识信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而灵活地选取“导学式”、“启发式”、“自学讨论式”、“精讲多练式”等多种教学模式,能注重学生参与,注重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习惯,“着眼于受教育群体”、“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最大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还要有创新评价的意识。评价语言讲究民主,对学生不挖苦、不伤害;评价方式力求多样化,多元化,让学生在新鲜、好奇、欣赏中认识自我表现,从而发扬优点、弥补不足。

怎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一 、努力为学生创造气氛与环境呼唤学生的创新意识。

搞好校园环境布置,让学生置身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中,感受到整个校园都渗透着浓浓的科技创新气氛。如可在显要位置张挂古今中外科学家的画像和名言;可利用墙报、黑板报等定期摘录科学家的名言;可引导学生将科学家的名言摘录在自己的日记本扉页上,作为激励自己奋发上进的座右铭,激发起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理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对创新发明的神秘感,进而产生浓厚兴趣,孕育创新意识。

教师审时度势进行教育引导学生,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创造发明的志向,形成善于创新,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并善于把崇高理想和优良的个性品质融于创新教育活动之中。

创造思维是人类最复杂的最高级的思维过程,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是人的智力的核心,也是创新素质的重要内容。学校及教师力图通过外在环境与情境创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意义。

二、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契机 ,培养创新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项全新的试验,是语文教学的一场革命,它不仅是教学设施与手段的变革,还是教育思想和理论、教材观念与形式、教学结构与方法的彻底变革。它的具体任务是探索“语言教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新型的教学模式,以便改革与优化传统的教学。

新课程理论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目标,要把它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就是要突破单纯地注重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重要位置,使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创造思维:

1、 创设情境与氛围 。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教学初探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师生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对生动、具体、形象、色彩鲜艳的事物容易感兴趣,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为教学提供文本、图片、静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创设学习情景,用以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方法,进而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让教材中插图发挥好作用。”教材为学生“闻之”提供了前提,插图则为学生“见之”提供了保障。 作为教材“第二语言”的插图,能使理性问题感性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通俗化,复杂问题简明化。社会教材中配有大量彩图、图片,合理利用好这些插图,既能培养学生兴趣,又能使学生快捷形象地认识社会,提高学习效率。

充分肯定,鼓励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育学生创造思维的萌芽。教师对学生在思维上偶有创造性的“信息”、“火花”、“微弱的发光点”,都要引起应有的注意,以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还要对学生进行不断的激励,如对学生发表了有独创性的意见,写了有独到见解的作文,制作了有创意的玩艺时,都要不失时机地予以肯定、鼓励和表扬,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思维,从而形成学生健全人格

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

多给学生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兴趣。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在其《论语·学而》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社会”,认识生活的重要前提。以成就为动机的学习坚持学习的时间更长,即使遇到搓折,往往也归结自己的努力不够,他们一心想获得成功,当失败时会加倍努力直到成功为止。另一方面,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学生往往会失去兴趣,失败次数越多,创作或制作兴趣越下降。所以,教师要多给学生成功的机会。找到新问题,并在小组内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把尝试与练习交给学生自由发挥。事实上,经过多次尝试学生慢慢尝到了甜头,兴趣产生了,自信心增强了。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在实践获得的知识是感性的,需要经过加工提炼,才能升华为理性知识。自由辩论和科学的引导,激励学生勤思、多问、多练习,在教师指导点拨下,探索 交流,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是实现这个转变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教学,教学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大胆的自我理解、解读、 质疑 ,尊重学生感受与个人见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对实

际操作进行分析,充分讨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允许学生自由、充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

教师在教学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想像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类比思维、逆向思维的训练,使学生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善于应变,敢于创新。教学设计中抓住“情景激趣”、“自学质疑”、“协作学习”、“会话表达”、“议论评议”、“发散思维”、“迁移联想”、“片段写作”、“短剧表演”“自由辩论”“归纳总结”等环节,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课堂气氛更活跃,形式更活泼,极大地解除了束缚在学生思想上的和行为上的绳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蓬勃的创造力。再通过效果反馈的回授心理效应,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的确认和更好地进行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感性观察转变为理性知识。

创设师生互动机会 , 促成教师与学生建立密切、合作的教学关系,完成学生获取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既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创新学习课堂中,以学生差异发展为起点,通过讨论、辩论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教师导趣、导疑、导思、导创,鼓励质疑,开发奇思异想,为学生营造和谐、愉快的氛围,使其思维活跃,勇于、乐于展现思想火花。

3、激励学生动脑,培养思维习惯与能力。

鼓励学生多说、多想,开放学生的头脑。许多优秀的文章总是留下许多空白之处让读者的思维去遐想,去回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去思考、去想象,让学生去创造;组织学生在矛盾的语言或因果关系中去思考,培养学生根据现有信息及知识点进行思维创造,解决文章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或情感思想展现;鼓励学生多提问题,问题本身,便是学生在思考之下打开创新之门的开始。教师要凭借敏锐的发现与感悟积极寻找知识中的创造教育点,采用启发、引导的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能以最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之中,不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培养、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也有很大好处。

4、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让学生在做中学。 荀子说: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行之,明也。动手实践 ,把学生带入情境 ,使之在求知欲驱使下学习,促使思维积极活动,发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让学生有机会观察到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和亲手做实验,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这两点是创新能力建立的最重要元素。在实践中学生通过努力,实际地体验生活、完成任务,不仅锻炼敏锐的洞察力和集中的注意力,同时也会掌握做事的方法,增进智慧及与他人交流合作,形成相应的忍耐、等待、自强、自信等品德。

社会实践活动是科技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学校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除让学生自然受到科技启蒙教育外,还要引导学生寻找社会周围的不如意的事物,然后通过各种形式把不如意的事物表达出来,让学生相互传阅、参观、思考,再启发学生如何把不如意的事物加加、减减、改改、拆拆,从中引发学生的创新火花。还要引导学生开展小设想、小创造、小发明、小制作活动。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把设想、创造、发明变成现实。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增长学生的才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综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教学手段,设计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与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打破内容封闭,开放备课;打破教学形式封闭,开放教学 ;打破教学手段封闭,开放评价。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觉察能力、分析能力,增强记忆能力 ,发挥想象能力,提高完成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篇:浅谈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加强创新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思想不落后,就必须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当前,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教学师资能力有限等方面的原因,小学教育同样存在“重考试”,“轻素质”;“重答案”,“轻思考”;“重知识传授”,“轻方法培养”的现实。这种现实不利于学生的独立人格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较为不利。不过面对这些困难,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退缩,而是付出更多的努力。不但要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创新思维培养小学教育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加强创新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思想不落后,就必须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在小学教育过程中,作为受教者的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智急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所收到的教育和所培养的思维模式对其今后的人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要靠创新教育,在创新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为了培养具有独立思维、分析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素质教育应该从小学开始抓起。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育应该在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当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指标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得中小学生过早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中,小小年纪的小学生背负死记硬背大量客观性知识的重任。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试教育仍然主导者当前的教学工作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分数作为权重最大的指标对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在应试教育的“胁迫”下,素质教育几乎无“立足之地”很难得到教学和教学管理者的足够的重视,这也就使得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受到很大的阻挠。

(二)教学资源的有限性

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在操作上具有较大的难度。由于小学教师数量紧缺的问题和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大量优秀人才从小学教育系统流失。许多小学教师由于要应对上级对成绩名次的要求,很难进行考虑到创新思维的培养。再有的是小学教师从小受教育也都是应试教育,他们自己都无法有效进行创造性思维,自然就很难培养学生获得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三)课堂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

许多教师为了自己教的班级学生获得高分,在课堂上不是去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而是以填鸭的方式机械地传授知识,不顾学生的承受能力而对学生的学习横加干涉。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阻碍小学生思维的拓展,使得小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甚至对课堂和老师充满一种厌烦的情绪,对学习丧失了兴趣。

二、培养创新思维应做出的努力

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教育应转变过去那种“灌满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全面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放下权威,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向权威挑战

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就是探究学习,质疑是探究学习的本质特点。如果培养学生从小就要顺从,不同想法全被扼杀,时间长了,他们就不敢挑战了。没有了挑战精神,也就没有了创造精神。如果从小连向教师挑战的精神都没有,长大了怎么敢向权威挑战呢?开明、理智的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和意见,正常的反应应该是聆听、接受或者引导。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优化学生个性

学生未来的发展取决于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而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核心是创造力的发展。因此,优化学习个性是发展创新精神所必需的,反之,创新精神和能力又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并影响着学生的命运。

在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深思的氛围。要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深思能力。在与学生的交谈中,要经常以商量的口气进行讨论式的协商,留给学生自己深思的余地,要给学生提出自己想法的机会。当学生在想不出时,不要太热心、太性急,而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深思时间,尤其不要轻易直接地把答案告诉他们,学生答错了,可用启发他们自己去发现和纠正错误。教师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会使学生也能够以同样的胸襟对待别人,对待生活,这是教师情感对学生的渗透过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带来信服,理解带来真情,教育才可能起到春风化雨之效,学生才不会感到外部强加的约束,而是在自然轻松的气氛中接受道德濡染,陶冶情操。与此同时,教师也真正进入了极高的教育境界。

(三)在鼓励学生创新的同时还要给予正确的引导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是不竭的动力。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我们要坚持允许和鼓励的原则,但这种鼓励应有正确的引导。对于十岁左右的孩子而言,教师的鼓励会增加他们成功后的信心;而缺乏指导的鼓励,会使他们盲目自信,从而偏离轨道。

三、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

当前,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教学师资能力有限等方面的原因,作为教育者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小学教育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尝试:

(一)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授做人的道理

教育培养的目标不应该仅仅是善于考试的人,而是能够运用自己的能力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问题的综合性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该成为小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同时教师应该通过设立目标,引导学生完成目标,对学生的成功进行肯定的行为模式而增强学生的行动能力和自信心。

(二)要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性思考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绝对不止一个,可以采用多种办法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同样需要教育学生,应该用最优化,最有效率的办法解决问题。

(三)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

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解决问题有时需要考虑各个方面的解决办法,并对之进行有效的综合以获得真正操作意义上的良好解决办法。小学生由于求知欲强,经验浅薄,加上家长的娇惯,容易在认识上走向执拗。这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也是不利的。

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实例

(一)写作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热爱生活,让学生走出封闭的空间,去体验大自然的风雪雷电、日出日落,带他们走进多彩的生活,了解生活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变化,带他们深入社会、深入生活,让他们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小学语文教师要以生活为基础多组织学生写假设作文、幻想作文、争论作文,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从而让学生在写作中进行创新时有扎实的生活基础,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

(二)数学方面创造思维的培养

教师要巧设情境,启发学生不断质疑问难。要布设问题悬念,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空,使其拓广思维角度,跨越学科界线,对问题穷追不舍,刨根问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疑激智,为创新思维的训练提供更广的时空。

小学教育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创新思维对小学生的影响又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我们应该付出巨大的努力争取能够提高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作为当代的小学教师我们应该迎难而上。

第四篇: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论文

摘 要:要学好数学,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教给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方法,努力培养起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培养

我们过去的教学方式,只片面地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却没有充分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了学生处理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思维的局限性,也就无形中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健康发展。而要学好数学,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使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良好的思维能力怎样培养?

教师为了培养起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就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能够支持或容忍学生的奇思怪想,对学生奇特的想法或提议要多加鼓励和支持,而不是恶意地挖苦或批评,让学生敢于思维,为学会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要给予积极的引导,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敢于对新知识进行大胆的猜想。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身边有效的“素材”,做到有效调控,适时提出新问题,以提高学生提出猜想的水平。同时,要突出创造性,鼓励求异,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为导向,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学生少走弯路,树立正确的猜想,展开思维的想象空间。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引用适当的情境进行教学,给学生展示极富启示性的数学情景材料,并提出富有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之中感受到数学的理性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培养起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以什么为核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都离不开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探究,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应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为核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实现的,最终以问题的解决为目的。数学教学应把数学结果的教学变成数学过程的教学,这样才更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重点教会学生怎样推理和思考。首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讲解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及基本思路,让学生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识基础,去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去学习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对学到的新的知识才会有一个真正深刻的理解,才能正确地掌握并加以巩固运用。其次,给学生布置例题、习题时,要让学生先做然后再指导,不要把参考书上的答案或教师的想法事先告诉学生,否则就会影响、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为反思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数学观念、数学心智都得到强化和巩固。教师在课堂上可精心设计反思这一环节,通过反思加深学生的记忆、历练学生的思维、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三、怎样进行小学生的思维训练?

怎样进行思维训练是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中,要着重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1.单向延展法。这种方法就是以教材的某项知识为起点,经过联想活动将若干项有一定关系的知识纵向组合起来,形成有层次、有过程、动态发展的思维活动方法,它能够体现出逻辑思维的递进关系。2.多向延展法。这种方法就是以某一知识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自由地扩展,形成多方面、多角度的思维活动方式。这种训练方法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也注意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主要体现在对一些数学问题的多样化处理上。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对某一数学问题进行多样化处理的同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容易找到解决这一数学问题的某一方法,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效率。3.教师可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组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不因数学问题结构的定型化而产生思维定式。4.在简便运算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精心设计习题,抓好学生口算的基本训练,引导学生总结运算律,改变运算符号和数据,促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5.运用常规求异训练方法,摆脱常规思维的支配,引导学生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需要任课教师付出极大的努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启动思维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讲究思维训练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结构得到有效的转换,最终提高学生的素质。

第五篇:作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 要: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是现实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不容乐观,存在着题材狭窄,言之无物、立意陈旧,缺乏深度、用语失当,词汇贫乏、结构紊乱,条理不清等问题。要想让学生作文水平真正有所提高,就要对学生进行写作思维的训练,这是从本质上解决学生写作水平提高困难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巧设问题层层推进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另辟角度变向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励探索调动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这三个方面入手。优化教学的训练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写作教学;思维训练;初中语文

语文教育专家叶圣陶说:“写作能力是学生一辈子要受用的一种能力,是他们安身立命、求得生存发展的一种能力。”[1]但很大一部分中学生的作文状况令人担优,具体表现在:

①题材陈旧,言之无物。试以话题作文《倾听》为例,两个班级中竟然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写父母如何关心我、朋友如何关心我、老师如何教育我,都是些老生常谈的事例,许多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一直使用着几个典型的素材:坐公交车给爷爷奶奶让座;下雨天给爸爸或妈妈共用一把雨伞,到家后发现自己没被雨淋湿,而爸爸或妈妈被淋湿了;晚上生病,妈妈送我上医院,一觉醒来,已是第二天早晨,妈妈趴在床头睡着了,我发现了妈妈鬓角的白发;等等。这些素材在学生作文中可谓屡见不鲜。这些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说明学生在写作时的视域是相当狭窄的,题材选择的眼光停留在有限的那么几个事例上,根本没有、或者也不会下功夫去深思精拣。

②立意肤浅,缺乏深度。以作文题“跑的体验”为例,这是一份出得比较好的作文题,出题者给出了“无论身体上的还是心灵上的,但跑的体验是不尽相同的”的提示语。但是,占相当大比例的学生仅仅是写自己参与或观看的一场跑步比赛,只会写身体意义上的跑而不能上升到心灵体悟的层次。这说明他们的思想认识、认知世界和抒写自我的思维层次还相当肤浅,从而导致作文水平仅仅停留在对事物现象层面的简单描述上。

这些事实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不容回避地摆在了教师的面前,而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语文教师“教”出了问题,因为学生是老师“教”出来的。但怎么去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思维发展心理学》中指出:“人类思维的发生与发展,既有共性或一般性,又有个性或特殊性,作为思维的个性,即思维品质的研究,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智力的提高。思维品质的研究,涉及思维发展与高级神经类型的关系,涉及智力差异的鉴别,涉及思维的培养途径,能使思维的研究向纵深发展。”由此可见,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优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只有对学生进行系统性、序列性和针对性训练,才能对症下药,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度。

1巧设问题层层推进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思维的严谨性表现为思维过程服从于严格的逻辑规则[3]。审题时周全严密,立意时准确集中,表达时精确无误。??作前,对具体的作文题目进行思考时,要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深人细致地加以分析,思维不跑不漏;在写作过程中,要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反馈与调控,防止思维旁逸斜出;作文后,要能够总结出本次写作的应对方法和该类题目的规律,使思维不蔓不枝。试以下面的作文题为例: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每天都有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大自然中的一座奇峰,园林中的一片月色;生活中的一次邂逅,友人的一番倾诉„„这一切,都可以触发我们的写作欲望。请你从自然或生活中,捕捉人、事、景、物,以“自然或生活是一本打开的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4]

这是一道写作要求很宽泛、写作范围很宽广、立意要求比较高的典型的提示类话题作文题。因此,笔者在指导写作时,设置了这么几组问题,交由学生讨论解决:

①话题“自然或生活是一本打开的书”中,“自然”和“生活”所指的对象和范围各是什么?②“自然或生活”包罗万象,写作时是不是都要写进去?“书”所指代的范围极其宽泛,显得很“虚”,该怎么办?经过热烈讨论后,师生明确了写作这一类作文题的模式和方法。

首先,要抓住提示,弄清内涵。本题中,根据提示语,“自然”和“生活”不外乎“景”、“物”和“人”、“事”,同时考虑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无非六字提掣“人、事、景、物、情、理”,故“书”的概念也很明了,即后二字“情”与“理”。这样一来,命题意图就很清楚了,借“人、事、景、物”来抒“情”说“理”。这就破译了话题,降低了写作难度,打开了写作思路。

其次,要化面为点,化虚为实。“自然”或“生活”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概念。自然之中,物类繁盛,不胜枚举。对此,我们一定要善于选择那最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最能触发自己感想的人、事、物、景,小口径切人。“打开的书”所代表的哲理,也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一定要将其落实,具体到很细的一项一条一点上,才会使人有实在感,否则很可能会雾里看花,虚无缥缈。

2另辟角度变向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它集中表现为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及时改变观察和理解的角度,不固执己见,不拘泥于陈旧的方法,从而揭示本质联系,机智地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这么几种培养思维品质灵活性的方法。

1、从“以偏概全”处切入。有些传统观点为了强调的需要,往往把话说得比较绝对,难免以偏概全。我们可以抓住其片面性,提出求异观点。如“近墨者黑”只道出了意志薄弱者的必然性,但对于那些颇具自我约束力的意志坚强者来说,这条规律就不适应了,于是就有了“近墨者未必黑”的新论。还有“有志者事竟成”,事业有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志仅是其中一个方面,天下立志者多多,但真正成就事业的又有几个?于是有人断言“有志者事未必成”。

2、在前提不明上下笔。有些格言,因要凝炼,往往对语言作了高度的浓缩,由此,也就带来了前提不明的弊端。写求异型的文章正可以此为突破口发出新论。如“知足常乐”这条成语对在哪些方面知足才能“常乐”,并未作明确限定,如果是在金钱、权力、享受等生活方面“知足”那是可取的,如果是在求知、事业等方面“知足”,那只会使人颓废而无法“常乐”。于是有人重新设定前提,提出了“知不足常乐”的观点。如“言者无罪”这个成语主要是鼓励人们大胆发表意见,但从字面上看,“言”的内涵并未确定,“言”既可以是诚言、净言,也可是胡言、妄言,若是后者又岂能无罪?因此,我们提醒人们言者未必无罪。再说“理解万岁”,这是新时期人们渴望理解、渴望沟通的心声,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事都能得到所有人的理解,由于职业不同、兴趣不同、认识不同,大家对同一件事的看法不可能完全相同,什么事都要他人理解,什么事都要等到他人理解后才去做,这是不现实的。鉴于此,有人对“理解万岁”作了反思,劝告那些渴望理解的人们,只要坚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正确的,即使暂时不被理解也无怨无悔。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在这个“王国”中生活着无数个思维活跃的学生,通过对这些学生进行系列思维训练,让他们的思维更加独立、深刻、严密而活跃,成为有个性、有创造力的一代新人。这是作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和价值所在。“思维是这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当思维之花绽放的时候,就是作文教学成功的体现。

上一篇:小学少先队大队部简介下一篇:学校食堂检查专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