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024-04-08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选9篇)

篇1: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

敢于放手,勇于让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开放性教学成为基础数学教育,数学中考题型教学,数学教学改革及研究的一个热点。开放性试题具有不完备性、不确定性、发散性、探索性、发展性、创新性等特点,其答案也具有不固定、不、不必、不确定、不必有解等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就是要精选例题,以启发为主,精讲精练,多引导、提示,给学生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让学生大胆探索,全面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其思维品质。

如初三代数中有这样一道题,经过点(1,2),且y随x的增大而增大的函数解析式为?摇?摇?摇?摇?摇?摇(只写一个即可)。此题结果是不的,但条件只有两个:①符合y随x的增大而增大;②经过点(1,2)。对于符合条件①的只有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所以可设出它们的解析式,然后让学生通过探索得到y=2x,y=x+1,y=4x-2等形式。

加强思维训练,分析整个问题的实质,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

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即培养学生的数学归纳、总结能力,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乐于处理问题,真正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注意多引导,多给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的机会。

如:在有理数一章复习中,可以提问:“结果是0的概念和法则有几个?”学生经过思考会得到以下几种答案:①0的相反数是0;②0的绝对值是0;③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和是0;④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⑤零除以任何一个不为0的数都得0;⑥几个有理数与0相乘得0。这样学生对0就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2数学思维的培养

加强反思,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学习中进行反思和总结,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回顾一下自己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在反思之中让学生找到自己有待提高的地方。对预习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反思,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预习之中更加有效地开展相关的预习,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相关的问题。教学分析阶段的反思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的完善有巨大的帮助。对训练阶段进行反思,则会让学生在回顾某一类题目的解答过程中温习所学知识,可以让学生在长期的思考中找寻出某一类题型的解答技巧和具体方法。所以这些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想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分析教学中例题是借助二次函数的相关内容来完成求解的,在反思之中,首先学生就会对其中涉及到的相关条件进行分析“每件进价为8元、售价10元,一天可销售出约110件,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这些条件如何与要求的最大利润联系起来,在分析阶段中的“五步走”,每一步之间的关系都是层层递进的,是一个非常缜密的逻辑思考,最后寻找出“0 在这样一个与反思相关步骤的基础上,看似学生是对这道题目进行温习,其实是对有关二次函数的具体运用的总结。而学生一旦发现这个规律,就会发现其实有关二次函数的应用题,其一般的解题步骤是:明确已知条件—确定需要求解的问题是什么,是求最值还是其他—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如何进行联系—潜在的既定范围是什么—根据所有挖掘出来的条件列出解析式进行求解。

引导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地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就意味着在数学教学之中,要将知识深化并与实际相结合。教师应该在例题的讲授上注意教学方法的逻辑层次性和注意对学生的逻辑能力及思维进行培养。

教师分析的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逻辑分析,对问题进行梳理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得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和能力也会不断得到加强。长此以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提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在分析环节,教师也可以采取引导式问答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参与,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同时也活跃课堂气氛。

3数学思维的培养

重视实践操作,培养主体探索能力

操作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让学生主动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突破时空障碍,获取他们生活中缺乏而又必须掌握的感性认识,化抽象为形象,化知识为能力。让学生在亲自创造事物中快快乐乐地获得真正理解,切实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对称轴有多少条”时,就让每位学生剪下一个圆形纸片,自由的去折,在折的过程当中让学生仔细观察,不断操作,自然而然得出了正确结论,不仅思维过程充分的暴露,而且学生学得主动,真正的把社会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个体的知识。又如,在进行“28+7”的口算教学时,切实指导学生操作。“8根小棒+7根小棒满10怎么办?”注重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操作小棒的表象概括出口算方法,主动理解算理,形象直观,效果好。还着重让学生口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引导学生归纳出算理,使操作、思维、表述构成了一个相辅相成的内化过程。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探索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激发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主体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时时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数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刚入学的儿童具有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特点,他们的求知欲强,愿意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喜欢研究新问题发现新规律。

我在“口算、笔算相结合”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一入学就把学具引入课堂,使学生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我首先教会他们如何操作。对于他们来说,小棒、图形不仅是一种学具和算具,还是一种“玩具”。当他们得知这些学具可以帮助学好数学,深深地为他们所吸引。课堂上的自由摆、集体摆、小组比赛摆,既具有游戏的色彩,又富有比赛的气氛,学生摆小棒、摆图形,行动迅速,兴趣很高。时而看数摆小棒,时而听数摆图形,时而动口陈述操作过程,眼、耳、手、口、脑多种器官协调活动,符合儿童单项注意力不易持久的心理特点,形成了广泛的信息通道,使其思维处于异常兴奋的状态。同时,口算,笔算,估算三种计算方式的结合,相互交替的学习、练习和运用,使儿童的脑神经的兴奋与抑制相互调节,学习情绪高涨,气氛活跃,寓学于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儿童的心理要求,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数学思维的培养

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

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在例题课中要把解(证)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仅要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这样想的;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会运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并在解(证)题过程中尽量要学会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进行表达。

不设标准答案,鼓励求异

1.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如在解决希腊数学家丢番图墓碑上记载的问题时,首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列方程,当学生列出方程后,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给出答案!有一个同学给出了正确答案:84。他说:我认为,人的年龄应该是正整数,而且这个正整数肯定能被方程中每个分母整除,而方程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是84。所以我认为是84。这样的练习很能刺激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如在教授代数式的实际意义时,鼓励学生尽量列举与自己生活有关的或是自己身边的事例,但不少于3个,且不能是同一个事例。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而且能对代数式的实际意义更加领会。

 

篇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教学思维中最积极,最有价值的体现,它具有独创性,灵活性,超前性,综合性等特点,它发挥了教学思维中形象思维,灵感思维以及审美思维的作用。既能按照最优化的教学方法与思维,又能不拘泥于原有理论的限制和具体内容的细节,完整地把握数与形的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从而达到数学创造的完成。本文就此谈一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一点认识。

(1)教师具有创新意识

教师的创新意识,会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教师的培养和点拨。创设问题情境,必须全面把握创新的目的,找准创新思维训练与教材内容之间的结合点。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便于学生思维的探究与延伸。

(2)合理设计教学方案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是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是把教材上的例题、习题、公式、定理等知识点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数学问题的“再创造”

注重数学问题的“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中创新的产生依赖于问题“意识”,而这种问题意识的存在不仅需要足够的知识,而且需要长期的,有目的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数学问题的再创造,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意识,在质疑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教师的正确引导,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学生才能学会自己对问题的再创造,创新思维能力才会不断的提高。

(4)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的创新兴趣,增强学生的思维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也很高,教师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从激发兴趣,培养兴趣,提高兴趣,巩固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创新动机,增进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还应设法将看上去似乎是枯燥无味,比较平淡的教学内容与奇异现象,生动的事例,有趣的知识等联系起来,以产生超出学生预期的效果,激发学生渴望进一步探求知识的意向,这种超出预期的刺激,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产生“跳一跳,摘得到”的学习心理。

(5)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营造融洽、宽松、平等、合作的民主平台。教师要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活动,巩固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愿望。面对一个数学问题,由于学生的基础和学习情况的差异,并不是每一名学生都能很好地解答,而对学生的解答不能只表扬正确的答案,不要轻易地去否定其他答案。轻易的否定和批评只会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很多灵感也会被扼杀。教师应积极引导,使学生敢想、能想、会想、善想,让灵感的火花不断被撞击出来。

篇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前提

创新能力是在学习前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出创见和发明发现的能力。它标志着知识、技能的飞跃,是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一个人在现有的知识储备和智力水平下,对未知东西的探究、掌握和完善都可以视为一种创新活动。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因此,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秀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具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另一方面,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异想天开”以及他们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二、构建扎实的基础知识结构,是开拓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石

学生只有灵活地掌握系统的知识,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运用到熟能生巧的地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才能为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要在强化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操作能力、语言能力等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形成一个合理的能力结构是创新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中学化学的知识结构中,比如:化合价与原子结构的关系,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规律,制取气体的原理与选择制取装置的关系以及实验的基本步骤等这一些都是学生必须严格掌握的知识脉络。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实现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关键载体。这些知识在教材中并没有直接呈现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达到完全熟练的程度。

三、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勤于思考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灵活性,使学生的一般思维上升为创新思维。对于课堂上学会的知识要经常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引导他们注意观察现象,发现和提出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方法,重视多样化回答和创新的解题形式和内容。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平庸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例如,在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中,做磷在锥形瓶中燃烧的实验时,让学生思考:天平指针会如何变化?做镁条燃烧时,为什么得到氧化镁的质量竟然比镁条的质量还少?如何改进实验才可以使实验结果更加接近理论值?

四、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进行合理训练

一方面,交替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创新的核心。

在创新的活动中,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往往是交替进行、互相补充的。有创造性的人在面临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不是感到焦虑和不安,也不急于作出简单的解析和结论,而是根据问题所处的条件、背景,迅速地在头脑中产生丰富的联想,提出几种可能的方案,然后对每一种方案进行论证和试验。这一过程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发散思维,后半部分则主要是集中思维。我们在教学中,要一步一步地启发,要学生“想想看”,让学生通过思考解决问题,取得创造性成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钻研的兴趣。例如,中学化学中“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既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从该单质至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小结,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对以后关于氧化物、酸、碱、盐知识的学习和归类起到示范作用。

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相结合。直觉思维是一种不经过严密的逻辑分析步骤,没有意识到明显的思维过程而突然作出新判断、产生新观念的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近乎猜想、假设,一时还得不到证明的思维,有时这种猜想是错误的,有时则接近于灵感的产生。直觉的升华便是“顿悟”“灵感”的到来。直觉思维在创新性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爱因斯坦说:“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德国大物理学家赫尔姆霍兹描述自己创造过程的直觉思维时,说:“在对问题各方面的研究之后,巧妙的设想不费吹灰之力意外地到来,犹如灵感。”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多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多地表现这种思维,如让学生猜测题意、作应急性的问答、提出各种怪问题等,这会大大地活跃气氛,增强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伟大的发明创造很可能就蕴藏在这些活动里。

至于分析思维,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更是常用,它是一般问题的解决方式。在分析问题上,我们要和直觉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给学生以循循善诱,使学生的思维从潜在状态化为活跃状态,形成跃跃欲试的最佳情境。例如,在测量空气成分实验的教学中,完成实验后提出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水进入集气瓶的体积会小于1/5体积呢?而在什么情况下水进入集气瓶的体积会大于1/5体积呢?让学生通过思考并用实验去证明自己的观点,理解这两个问题后又让学生找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这样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性活动

一方面,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开放性化学实验课堂,并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有益的课外活动小组,比如各种各样的科技小组、小发明小创造小组等,使学生从活动中培养兴趣,发展能力。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项有益的社会活动。如,让学生到乡村宣传有关化肥的贮存和使用的知识;指导乡亲如何把煤气炉改造成沼气炉等。再者,让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各类时事、新闻、信息,使化学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比如,让学生了解瓦斯爆炸的基本原因;让学生了解塑化剂的危害;等等。让学生在这几个方面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教师应该围绕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争辩,让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同学间、教师间相互补充、否定。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途径。

篇4: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根本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创造性教学,在创新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如何操作,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授课交流.

一、更新教育理念,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个性发展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在的,有的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有的长于记忆,有的擅长形象思维,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要用心观察学生,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对学生的每一点创造性见解,教师都应持惊喜态度,而不是漠然视之.青少年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有些问题的看法难免有些偏激。比如在讲《政治常识》国家的主权问题时,我举了我驻南大使馆被炸一例,有的学生脱口而出“我们干嘛不炸他们?”在讲台湾问题时,让学生发表见解,有的学生说:“台湾那么小,我们为什么非要和平解决,用武力多痛快。”作为教师,遇到这种情况,不应妄加指责或否定,而应加以引导,肯定他们的创新意识,同时使他们的创新趋于合理让他们明白我国的政策指定是有根据的我们主张和平共处。在台湾问题上我们主张‘一国两制’和平统一,这是符合人民利益的。这样在解决为什么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然而这一切的实现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创造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对教师有亲近赶,信任感,才敢于发表不同见解。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民主的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主体是学生,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树立民主思想,视学生为地位对等的主体,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尊重学生,努力营造一种民主管理,民主教育的课堂氛围。政治课往往给人一种严肃,枯燥的感觉,要使政治课真正收到实效,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克制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对学生怀有真心,以积极的情感去教育学生,激励学生,把政治课的实效建立在情感渗透的基础上,建立在教师人格魅力的前提下。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去实现。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敢闯先,敢碰硬,敢冒尖。对那些在课堂回答问题时能‘独出心裁’,会‘耍小聪明’和‘敢于吃螃蟹’的学生给以正确引导和热情鼓励。遵循发展个性,回归主体的教育理念,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勇于创新,敢于质疑,促进个性的发展。

二、运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智慧的教育应该是一种快乐的教育,这是符合人的天性的,也是带来创造性精神的源源活水。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但他们不会自动涌现,这需要教师从创设认知冲突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课讲授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都比较抽象,概括,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空洞说教,势必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更不要说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必须采取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注意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使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个体的内在需要和追求。采取发现法,讨论法,情境法,暗示法,点拨法等灵活的教学方法,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时事,漫画,音乐等引进课堂,让学生融入其中,有感而发,如讲“乡镇企业”时,我播放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录像,讲“联合国的作用”时,我播放了“和平的纽带联合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和作用,感受到了联合国维护和平的职责,提高了学习兴趣,加深了理解。同时,在讲金钱不是万能的时,我采取了辩论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搜集材料理解金钱的作用和本质,并通过辩论训练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同时,在课余开展有他新性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广泛、强烈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如讲价值规律的作用时,我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市场上做社会调查,使他们真正体味到市场的无情,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鼓励创新求实,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求实精神,造就一代创造型人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创新教育不是“花架子”,它要求教育者必须脚踏实地,注重实效,首先教会学生学习,教给学生合理的知识。知识是一切能力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识就是能力,作为政治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既包括从整体上把握政治学科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还包括政治学科知识和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结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材的重新整合,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有效综合,增强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这是一种全方位的多参照体系的思维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发散性思维不是单一性思维,而是多元性思维。让学生不受既成目标限制,自由地去探索未知领域,以产生更多更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政治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寻求变异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精心设问是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的钥匙,问题要问在关键处,问在知识的转折点,要有较高的思考价值,把表演的舞台让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教材,多问一些具有发散性特点的问题。如讲规律的客观性,我提出“实行西部大开发,你认为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学生通过思考,想到教育、环保、政策、政府职能等等,同时地理、历史知识也连带起来。这样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打好基础,同时提高综合能力。

篇5: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即创新思维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已经把创新教育纳入高等教育的重要日程。教育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有价值的求 新探索获得独创结果的思维过程,是人们运用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是思维的高级形式。方案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是建立在合理的知识结构之上的。因此,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必须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使大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目前,优化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实行课程综合化。一是加强基础课程的授课,基础课程又称核心课程,主要是根据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标准,制定旨在使学生获得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课程。二是注重文理渗透,要求理工科学生在人文科学领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文科类学生也应在计算机应用等自然科学领域有一定的了解,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创新素质。另外,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还应该多渠道优化课程体系,如缩减课内总学时,增加选修课程比例,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宽松的环境;实行弹性学分制、主辅修制,跨系、校选课等,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由单一型向交叉型转变;积极进行教材改革,更新课程内容,尽可能地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内容、新成果、新思想和新信息。

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应该说,课堂教学仍是目前我国高等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改革教学方法切入。首先,要改革课堂讲授方法。积极提倡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和研究式教育教学方法,让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提问,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大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优化课堂教学,可采用四种做法:一是“三个讲”的方法,即在教学内容上强调一个“用”字,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一个“活”字,在教学手段上追求一个“新”字;三是“三个运用”的方法,即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综合素质,运用自学式教学法伸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所有这些措施,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学习内容上主动深入下去,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以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3.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针对当前高校实践教学时间和空间不足且多强调理论性、结构化的现状,实验教学应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紧密结合实际,组织学生进行“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同时,还应鼓励学生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考察、咨询服务、科技开发、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提高自身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建立科技导师制,把大学生科技创新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为了使学生的创新活动能常年开展下去,可以制定鼓励学生创新的若干规定,实行学生科研项目立项,选拔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组织课题小组,并配备指导教师。课题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选题和立项申请工作,对正式批准立项课题,拨给一定课题启动经费,为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资金保证。同时规定每位教师每年必须指导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各种创新活动,给予教师一定的指导津贴,同时将其与教师的职称晋升等挂钩。这样一方面会调动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科研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大赛,让他们体会其中的挑战性和成就感,另一方面还可以督促专业教师广泛参与指导学生创新活动,这对于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我校这几年就一直在积极探索并实行科技导师制,由一名副校长牵头并任校科技导师制组长,各学院专门党总支书记、一名副院长负责本学院的科技导师活动,具体由校团委、各二级学院团总支负责实施,广泛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学生科技竞赛,如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已将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科技竞赛的成绩与其职称晋升挂钩。

5.建设创新实践实验室,为大学生开辟技术创新平台

科研能力来自于科研实践,通过专门性的科研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理解、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内在的科研创新能力。科研实践是科研工作的基础,是科研工作的基本手段,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必须加强科研实践环节。因此,学校应该在科研基地上做文章,通过开发现有实验室,为申请科研课题的学生提供专门实验室并帮助学生学会借鉴教师课题研究等方法,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充分利用各类课程实习、设计等机会,进行课题研究;还可通过举办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参加科研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建立和完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将其纳入学生综合测评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创造、发明素养,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学习任务,从参加社会实践、社会活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技术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并建立一整套评价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系,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法,主要包括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评价方法和学生创新能力测评方法,将学生社会实践和科研创新成绩计入学生总学分,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方案二

(一)在大学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穿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

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书本、课堂”三中心为特点的,而现代的教学理念则是以“学生、经验、活动”为中心的,以学生的主动学为主。将握有教育主动权的教师看成学习环境的创意者、策划者、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及“学习者共同体”内的“高级伙伴”,不再把学生年历成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及权威的盲目信奉者。我们一直强调的启发性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这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的要求是一致的。

当然,课堂教学还要营造浓烈的创新氛围。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创造教育的实施者。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和偏离常规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求正确答案;要鼓励学生质疑争辩,自由讨论;要指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教师应当遵守并用以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五条原则是:(1)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2)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3)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4)给以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5)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善于运用培养创新思维的训练方法

在创新思维的培养方面影响较大的有头脑风暴法和弋登技术。

1、“头脑风暴法”是奥斯本(Osburn)于1957年提出来的,其方法是在课堂上集体解决问题。其基本原则是: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堂上,暂缓做出评价以便于学生踊跃发言。教学活动要遵守以下规则:(1)暂缓评价;(2)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3)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4)追求与众不同的、关系不密切的、甚至离题的想法。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假设你是一间饭店的部门经理,接到客人投诉说服务员一问三不知,应如何处理?在班上挑选5到10个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不作评价,只是作为一个主持人的角色。为了便于主持人启发大家思考,防止冷场,可先将启发性问题排列成表,在讨论中使用。

2、弋登技术是美国学者弋登(Gordon)于1961年提出的,这是一种与头脑风暴不同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技术,主持人只提出一个抽象的问题。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如何存放东西?”,之后缩小问题范围,提出“要存放的东西很大”,然后,进一步缩小范围,提出“东西不能折起来,也不能切断”。

上述训练方法的指导思想是将创造性当作游泳或射击一样的技能,可以通过直接训练获得和提高。大学生创造性的提高是知识、技能和策略几方面同时发展的结果。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而且可以是日常教学活动。

(三)将课外实践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是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平台

实践教学最能体现现代教学“三中心”的理念,它包括了实验、实习作业、社会实践等形式,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新思维,并且不以结果的成败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标准,而是要看其创新的成分以及创新应用的可能性。

例如在旅游电子商务教学中,要求学生上网搜索广州市的五星级酒店的资料。但是网上的资料并不全面,在这个作业中,要求学生不仅仅只是收集资料,而是要学会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对资料进行筛选、分析、综合。并且组织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

(四)对学生的考核手段要体现创新思维

大学课堂盛行以分数为代表的评价,缺乏对主体的附加值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不顾学生的智力、成长经历、学生准备的各不相同,仅用学生所得的考试分数来证明学生真实的努力程度和智力水平。以前对学生的考核过分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考核,轻视甚至远离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考核。在大学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研究,发挥首创精神,实现自我反馈。学习者每一次实现对原有认知结构的改造与重组,也就是完成了一次自我的肯定、否定、再否定的辩证评价过程。价值附加评价是通过关注学生的绝对发展,即学生的现有表现与原先表现相比得出的发展进行评价的,因此不同于以往的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其核心就是关注学生个体,注重学生的绝对成就,尽量避免因为相对或者横向比较带给学生的伤害,尽量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发展适合于自己的创新思维。

在考核这个重要环节中,在考核构成、考核形式、考题设计和考核评定方面都应体现创新思维。(1)在考核构成上,可以采用结构分,将学生平时创新思维的良好表现计入考核总成绩中;(2)在考核形式上,笔试、面试、实验、设计等多种形式并用;(3)在考题设计上,要包含鼓励学生应用创新思维作答的题型,如无固定答案的开放性题目、仅划定范围的自设性题目;(4)在考核评定上,要向良好创新解答倾斜。(5)开展个性化实践教学活动

个性化实践教学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钻研精神。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特长、专业特点和不同的要求来安排实验项目和实践教学内容,学生本人可以自行选择实验项目、设计方案、完成实验报告。在此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大学生自主创新,强化他们的自学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知识既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又是今人创新的成果,而学习既是对现有知识的理解和传承,又是对新领域的探索和发现。知识不等于智力和能力,只有在大脑中加工并经过思维的升华,才能形成智慧和能力。

篇6: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汤阴县实验中学 暴玉萍

【摘要】:本文从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培养创新思维精神应该注意的问题、可资借鉴参考的方法等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创新思维

历史教学的目的旨在为培养有思维,有见解,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础。那么,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首先,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科书。

加强历史科研意识,培养历史科研能力,应该说,对于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来说,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尽管如此,中学历史教师也应该知难而上,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

质量而努力。中学历史教师所具有的综合素质中,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是第一位的,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和保障。很难想象,历史综合素质差,创新能力低的教师能培养出创新思维意识强的学生来。

其次,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所固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观念。从本质上说,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发展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的。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的化身,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压制学生的见解。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的离奇,教师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而是要大量引导的工作。历史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即使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成份,也应该看到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观点和看法,然后以耐心认真的姿态予以回应,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

二、具体到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从本质上说,即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

(1)历史教师先对长期流行的结论进行分析,探究此

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并启发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不应该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而应该是多角度多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看待历史现象,自然会得到不同的历史结论,然后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的精神的培养是培养创新思维精神的前提。一般来说,创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有三个:即思维不被已有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看其是根据何种原理或理论推理出来的,这个理论是否严谨,是否完善,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

(3)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坚实的基础,它可以这样来理解:一是生理基础,主要是开发学生的右脑思维潜力;另一个则是知识基础。长期以来,史学界有一种“史学危机”的声音,这是因为我们把历史知识看成已经穷尽了的,固定不变的东西。其实历史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作为人们对客观历史的一种主观认识而已,历史研究不可能再现历史原貌,而是尽可能的使二者趋于接近。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新的史学材料的出现,知识更新是必然的。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方式可以分为采取课堂内的方式和采取课堂外的方式。这两种方式互为补充,相得

益彰.由于种种原因,在一个时期以来,中学教学界把创新思维意识训练过多的放在了课堂内,而轻视了课堂外这一重要的方式,这影响到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由于课堂外这一方式在时间的掌握安排,具体的实践操作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灵活性强的特点。因此,课堂外丰富的空间资源为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1)学术专题讲座:学术色彩浓厚是举办专题讲座这一形式的主要特点,考虑到这一点,教师在举办专题讲座时应注意三个问题①精心安排,全面搜集史学界近年来的研究新成果,并加以筛选分类汇总,使之有条理而不紊乱;②专题讲座围绕一个研究中心为宜,而且选题宜小不宜大;③专题讲座的内容最好与历史课程的进度同步。

(2)专题辩论:专题辩论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参与教师主导性参与的最佳契合的一种方式。同专题讲座一样,专题辩论亦离不开历史教师精心准备这一环节,只不过这一环节的实施者既包括历史教师,也包括学生。教师也并不是一个神手旁观者,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对学生的辩论准备工作的指导作用上。在广泛征询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教师然后确定一个在学生中能引发矛盾和争鸣的辩论题目。教师应帮助学生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资源,搜集相关的史料和论文,指导学生撰写辩论词以及辩论应注意的事项。辩论双方谁赢谁负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通过史学辩论前的准备工作和整个辩论过

程,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提高。

(3)撰写小论文:长期以来,历史教师给学生课外布置的作业往往是以应试为目的的试卷作业。其实在学业相对轻松的高一或高二年级,根据所学的内容,教师可以指定一个题目,或让学生自拟题目,要求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写一篇字数不长的小论文,作为一门开卷考试的内容。这样在学期末进行闭卷考试时,就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和学生考试的压力。

强调课堂外的重要作用,决不是说课堂内的作用不重要。实际上,课堂教学仍是创新思维精神培养的“主战场”,但是它不是唯一的“战场”,需要课堂外这一战场的有利配合补充。

无论是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精神的训练,笔者认为,应坚持以下二个原则:

(1)选择性原则:可以说教材上,没有一个历史问题现在已经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这一问题上,在考虑到中学生不同的思维发展状况特点前提下,对于史学研究上的学术分歧应该有所取舍,即选择性原则。选择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选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学术之争。目前的中学教育制度中,对中学生聚合式思维的关注和培养要远远高于对发散式思维和关注和培养,其结果是聚合式思维

能力的发展是以阻碍或压抑发散式思维能力为代价的。

二是选符合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坚持的原则。历史是一门政治性十分强的科学,中学历史教学不同于历史研究的一个地方在于它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因而中学历史教学应顾及一定的适用性。

(2)监控性原则: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都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教师应起到十分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发表历史见解和心得体会,绝不等同于鼓励学生海阔天空纵横乱谈,或者鼓励学生追求标新立异式的“一家之言”,归根结底,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活动中闪亮的火花,并给于表扬,而且还要剖析学生头脑中不正确或片面的见解,并帮助学生发现错误,最终找到正确的解答;不但对学生的发言做一个细致的总结,而且使学生认识到,总结并不意味着思维活动的终结,而是学生继续深入思考的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思维训练活动,使学生意识到,创新在本质上说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或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研究向前推进,或者对前人不正确的认识加以纠正。教师对此列举一些报刊杂志中的非常“引人论目”的引起争议的新观点,使学生加深对史学创新真谛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新观点不等于科学的观点,大胆思考,阐发独立见解,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指导,以雄厚的事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这一切都与教师的监控作用是分不开 的。

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精神,尊重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地位,让中学历史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对于改变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窘境,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良方。然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智慧潜力过程,则是一个浩大的长期的工程,它需要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中学历史教材编写者以及具有创新思维精神主体的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对此我们是有信心和决心的。参考书目

①:《教育——财富蕴涵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②:何成刚《我的教育观——李晓风老师的实践与探索》,《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2期;

篇7: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而创新能力的作用就是教人如何进行创新实践,如何解决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

[]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个性品质,数学思维能力,创新人才

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是学数学的需要,更是时代的要求。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出了阐释。

一、深化理性思维,改善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是构成创新动机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份,是创新的动力源泉。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恰当的引导,适时的启发,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动力、兴趣,调整学生学习心理的转变,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有效的思维意识和思维习惯。

1.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激发创新意识

人们发现新问题的能力是与大脑的积极思维分不开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数学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和思考,抽象概括出它们的本质属性,并用自己的语言给出定义或命题;让学生发

第 1 页 现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体验思维的形成过程。

例如,将边长为3的正方体的六个面涂上颜色,而后分割成大小均匀的边长为1的正方体,则所得小正方体中只有一个面有颜色的概率是(B)。A.827B.29C.127D.49 分析:“将边长为3的正方体的六个面涂上颜色,而后分割成大小均匀的边长为1的正方体”在生活中的实物模型—魔方:

所得小正方体中,①三个面有颜色的是位于原正方体八个顶点的八个小正方体;

②二个面有颜色的是位于原正方体十二条棱中间的十二个小正方体;

③一个面有颜色的是位于原正方体六个面正中间的六个小正方体;

④没有面有颜色的是位于原正方体正中心的一个小正方体。【评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着重是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过程。上述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数学问题情景—实物(或模型)—特征分析—归类整理—数学计算—结论。不但起到了巩固固有的思维结构与形式,而且收到了发散结论的思维效果。2.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促进创新意识的萌动

创新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第 2 页 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会去探索。如果对某些地方大胆质疑,便可促其深思,以求悟解。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敢于思考、猜测,敢于超越常规;鼓励学生善于生疑,反思。学生质疑越多,求知欲越旺,兴趣会越浓,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就会在质疑、解疑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例如,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的求法—线面间的距离,这一转化一旦直接提出学生是很难接受的,在其思维活动中必然产生疑虑,促使其利用现有知识去佐证:异面直线的公垂线的找法,从而整理如下材料。

①a,b为异面直线,过直线b上一点B有且只有一条直线c与a平行;-a∥c;

②过两条相交直线b,c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a∥α; ③过直线a上一点A有且只有一条直线d与平面α垂直于C;-d⊥α即-AC⊥α;

④直线a∩直线d=A,过b,c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β,使得β⊥α于直线e;-β⊥α;

⑤a∥α,a∩β,α∩β=e,则a∥e,又由a∥c知e∥c; ⑥在平面α中,e∥c,b∩c=B则b∩e=D;

⑦在平面β中,a∥e,过D有且只有一条直线f与d平行且f⊥a于E即DE∥AC且DE=AC;

⑧DE⊥a与E,DE⊥b与D则DE即为直线a,b的公垂线段亦

第 3 页 即异面直线a,b间的距离。

结论:异面直线a,b间的距离即为直线a到平面α的距离AC。

【评述】在疑问中探索,不仅能加强思维的形成过程,而且能拓展思维的广度,深度,促进创新意识的原始萌动。3.加强学生个性品质的养成,增强创新意识

个性品质是指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及数学意识,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审慎思维的习惯,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心理素质,就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努力创造一个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并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民主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善于适时利用课堂中的每次“意外”,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纵横联系”形成类比,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拓展性,第 4 页 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类比,是一种思维跳跃,借助于类比,可以发现新领域里的新结论。教学中有意识地对相关知识模块进行比较,找出其异同点,以此获得更新,更高的理解,所以说类比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

例如,同一平面中线线位置关系→空间平面与平面;平面向量→空间向量。

2.“往前多走一步”,通过归纳,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归纳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是通过对特例或事物的一部分进行观察与综合,进而发现和提出一般性结论或规律的过程;归纳能使我们迅速地发现事物的特征、属性和规律,是我们作出科学猜想的基础和依据,是发现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借助归纳是培养学生发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一条基本途径。

例如,求数列的通项的8种模式。

3.“多反思”,通过变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形成探索意识

教学中要求学生思考问题时要注重多思路,多方法,换角度;解决问题时要注重多路径,多方式。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横向拓展,纵向深入,去探索、转化、变换、迁移、分析,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

第 5 页 素质。

例如,全集I={1,2,3,4,5},{1,3}?A?I,则符合条件的集合A有()个。

变式1{1,3}?A?I,则符合条件的集合A有()个。变式2{1,3}?A?I,则符合条件的集合A有()个。变式3{1,3}?A?I,则符合条件的集合A有()个。

【评述】变式训练不仅能增强例题的使用价值,强化了固有思维模式极其形成过程,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力,形成探究意识。

综上所述,我们应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核心目标,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科学运用数学思想、观点和方法解决问题,为一代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8: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抓住学生心理特征激发创新兴趣, 培养思维能力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兴趣是人的一种特殊认知倾向, 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因此也就是激发学生上好化学课、强化素质培养的一种最直接、最活跃的学习内驱力。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 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初中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 加以适当的引导,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景, 培养思维的探索性

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只为讲而讲, 学生容易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 在此情景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 赋予生命力, 可以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 寻求思路, 大胆创新。创设问题情景就其内容形势来说, 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伴随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就其意图来说, 有调动学习积极性、引起兴趣的趣味性问题, 有以回顾所学知识强化练习的类比性问题, 有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问题等。具体来看有以下几点:

1. 按照课程的逻辑程序设计问题, 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高质量的提问, 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高质量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 不仅可以长时间地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而且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习惯。

例如, 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 可以如下进行: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 为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打下“伏笔”。2.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研究几何图形的经验得到课题, 把学法指导有机地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命题, 最后得出“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3.在证明命题时, 首先引导学生对四个命题的证明顺序进行研究。尽管四个命题都可以运用定义去证明, 但教材编排的证明顺序仍然值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体会生活中就近上车的道理。4.在辅助线引入方面应把精力放在辅助线的产生过程上, 使学生不仅知道添什么, 更明白为什么这样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间的联系和作用的理解, 同时还可以消除学生在添加辅助线问题上的心理压力, 使学生更有信心学好几何。5.定理证明研究之后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消化理解并整理学习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使学生把新知识和方法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中去, 接着进行应用研究、练习。最后引导学生对课本的学习和研究进行小结。尽管可能每个人的收获、体会不完全相同, 但通过讨论和交流总可以受到相互启发。

3. 鼓励大胆质疑、释疑, 培养学生敢于思维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设疑提问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对学生经过思考回答正确的问题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回答不完善的不应马上否定, 而是让学生再想想, 力求把问题回答得更准确、完善, 以充分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使学生养成敢于思维的习惯。

三、克服思维定势, 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在解题思路中往往有“法”可循、有“路”可行, 但有些学生往往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 受到某些方法的局限, 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 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设法克服学生的某些思维定势, 注意多角度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

四、寻找素材时机训练创新思维

数学课本中大量存在着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 教师应该把他们挖掘出来, 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1. 利用一题多解, 训练发散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 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 妙法顿生, 而且对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中学阶段, 学生思维的独立性、灵活性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还是不成熟, 在思考问题时的表现方式常常单一、保守, 思维方式趋于现成。而一题多解在培养学生解题中思维的横向拓展、纵向联系方面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 从新知与旧知、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开拓学生的思维。

2. 利用互逆因素, 训练逆向思维。

即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 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 顺推不行时就要考虑逆推解决, 探讨可能发生困难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 正向思维定势经常制约思维空间的拓展, 有时候正面解题很难, 我们不妨改变思维的方向, 就会起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3. 抓住分析时机, 训练联想思维。

联想能使学生多角度地去观察思考问题, 进行大胆联想, 寻求答案, 在教学中, 教师应抓住有利于训练联想思维的时机, 强化训练。

4. 抓住猜想时机, 训练灵感思维。

知识是思维的基础, 人们总是通过知识去揭示、探索和认识未知事物, 扎实的基础知识、清晰的基本概念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因此必须扎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篇9: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中语文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以课本为模板,依照教学大纲内容及要求,向学生传授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再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作解答。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知识来源于教科书,认知面狭窄且有局限性,连练习题都有参考答案,某种类型的练习题都有特定类型的答题模式。这种教育教学模式,自然而然的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限制。所以,要想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重点培养,就要将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彻底推翻,实行改革创新。比如,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知识重点的基础上,适当注入一些与高中语文相关的课外知识元素,使学生不再只局限于教材内容,拓展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为学生营造一个大的高中语文学习环境增砖添瓦,给学生构建创新思考的空间。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怎样才能更好的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对高中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一.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教材,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水平,设计出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科学教育教学方法。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创造力,积极发扬创新精神。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创新的思维、方法,鼓励学生发展、激发学生潜能、更好的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三.教师要加强自身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摄入。想要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首要任务就是要抓住学生的心理,重视其心理接受能力和心理健康发展。

三.保护、开发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教师为了体现自己的水平、成功的驾驭课堂,褒奖那些对教学过程有利的学生想法,而去制止那些离奇古怪的奇特想法,课堂被教师充分掌控,学生思想成了老师思想的附庸品,教师将学生思维禁锢在其预定的范围里,遏制了其求异思维(不以现行描述为依据而在脑海里形成独立的新形象)的发展。学生针对同一事物有多角度的理解时,教师不要只限制统一答案,对其作出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见解等,要俯下身子,认真倾听,对学生的鼓励要毫不吝啬,保护其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其主动意识,开拓其进取精神。求异思维是一棵幼小的树苗,给它自由的空气和充足的阳光、雨露,它就能成长为价值连城的参天大树。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促进其学习的最好老师,它可以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并进行积极的创造。高中生只有对语文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投入极大的学习热情,才能积极思考、主动思维,使其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有效的培养。教学课堂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力阵地,更是学生创新力培养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构建,采用教学先进理念和改革方法,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性,注重培养其创新意识和精神。一.借助疑问、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问题是开发智力的窗口,思维是开启创新的钥匙。所以,在高中语文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富有艺术、趣味和挑战性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其积极、主动学习的主观意愿,使其更快的融入课堂活动,主动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挣脱固定思维模式的束缚,从而展开创造性的学习模式。二.利用多媒体再现内容情景,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声像俱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将抽象具体化等特点是多媒体的特色所在。多媒体利用图像、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等将文字蕴含的信息表现的淋漓尽致,很大程度上燃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之火,还能将教学疑点、难点有效的进行化解,即加大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更加深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多媒体教学还能给学生提供许多感性的、直观的教材,便于学生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看待问题和事物;可以让学生针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深度整理和巧妙加工,进而实现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蜕变。

如上所述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影响学生今后学习、工作的发展,也对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旧观念、引用新理念,加强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认知程度,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能力,为社会努力培养有创新能力的栋梁之才,充分体现教育实现的价值。

上一篇:折桂令·忆别诗词原文及译文下一篇:诗和远方-心情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