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

2024-04-28

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通用8篇)

篇1: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

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

停止说“你真聪明”

开始说...1.你很努力啊!—— 表扬努力

2.尽管很难,但你一直没有放弃。—— 表扬坚毅

3.你做事情的态度非常不错。—— 表扬态度

4.你在______上进步了很多!—— 表扬细节 5.这个方法真有新意!—— 表扬创意

6.你和小伙伴们合作得真棒!—— 表扬合作精神 7.这件事情你负责得很好!—— 表扬领导力

8.你一点都不怕困难,太难得了!—— 表扬勇气

9.你帮_____完成了她的任务,真不错!—— 表扬热心

10.你把自己的房间/书收拾整理得真好。—— 表扬责任心和条理性 11.我相信你,因为______。—— 表扬信用

12.你今天参加活动时表现得很好!—— 表扬参与

13.你很重视别人的意见,这点做得非常好。—— 表扬开放虚心的态度 14.真高兴你做出这样的选择。—— 表扬选择

15.你记得_____!想得真棒

篇2: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

摘要相信智力和能力可改变、可培养的成长型思维是学生积极发展的内部动力。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勇于直面挫折、善于自我管理。向学生传授大脑具有可塑性等相关知识,对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设计包括“成长型思维”“自我管理”“学习资源”三大模块的成长型思维系列课程,创建以学生为核心的学校成长型环境,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最大程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健康、积极成长。

关键词脑科学;成长型思维;大脑可塑性;抗挫折能力;成长型教育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8)06-0046-04

如何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念充分落实到教育实践中,是中小学管理者目前极为关心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使其具有自我管理和抗挫折能力,是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成长型思维概念最早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应用中心学业坚韧性项目组依据成长型思维原理,在充分访谈和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了面向中小学生的成长型思维系列课程,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一、了解成长型思维的基本特征

卡?_尔?德韦克(Carol Dweck)团队根据对人的智力和能力发展的不同认知,提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固定型和成长型。相较于将智力和能力视为一成不变的“固定型思维模式”,相信智力和能力可改变、可培养的“成长型思维模式”更看重努力而非聪明的作用,是学生积极发展的内部动力(Dweck,2006)。将成长型思维理论与我国教育实践相结合,对创设成长型环境、最大程度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积极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成长型思维的基本特征

具体而言,成长型思维具有如下三个突出特征。

其一,认知层面,强调努力比聪明更重要。成长型思维强调,智力和能力并非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由基因决定,而是可以经过后天的学习进行培养和提升,即努力比天赋更重要。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能够勇于面对失败和挫折,有更强的心理弹性和抗挫力,他们乐观积极,敢于挑战。跳出舒适圈会让大脑神经产生新的联结,迎难而上持续努力会让这些联结更紧密。实验研究表明,当学生被表扬努力而不是聪明时,他们会更注重学习本身(而不是成绩)、在失败时更容易克服和坚持、能够从学习中享受更多乐趣,并能在实际任务中表现得更好(Mueller & Dweck,1998)。

其二,自我管理层面,注重长期目标和成长过程。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他们更看重自身的能力提升和自我的长期发展,在长期目标的引领下,更注重成长的力量和过程。他们善于在努力的过程中自我反思,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向和策略,并具有很好的自控力,时间管理能力强,能够坚持朝着自己的长期目标持续努力。

其三,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层面,勇于寻求资源和支持。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拥有成长、开放的心态,能够坦然面对来自他人的批评,不会认为其他人的成功是对自己的威胁,也不会因为他人的成功而否定自我,反而能从他人的成功中获得更多宝贵的学习经验。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自己和他人,勇于在需要的时候向同学、老师和家长寻求支持和帮助,从而调动所有资源,专注当下、持续努力,达成自己的目标。

2.认知神经科学为解读成长型思维提供了坚实基础

相关研究表明,人的毕生发展期间,正常大脑具有根据经验与学习而重组神经路径的终身能力,即大脑具有可塑性。大脑可塑性,通常指中枢神经系统改变其现有结构和功能的生理机制或过程以应对环境变化(如经验、学习、训练或受伤)的能力,其机制包括形成更多新的神经元、胶质细胞和突触,以及加强现有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等。近年来大量的脑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大量的练习和不断的努力会加强神经联结。反复练习不仅能让人在某一方面的技能表现得更加出色,而且可以带来大脑结构的变化。例如:智力水平可以通过练习得到提升(Ramsden et al.,2012)。一些实验研究发现,短时间密集的知识学习,如针对某一门考试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紧密复习,就能使大脑部分区域的灰质得到显著增加(Draganski et al.,2006)。

此外,脑科学还为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在错误中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科学依据。脑电实验表明,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在完成任务中出错时,会分配更多注意力给自己犯错的任务,及时改进,并在后续的任务中提升正确率(Schroder et al.,2017)。之前的研究已在成年人身上证实了这一现象(Moser et al.,2011)。不仅如此,研究也证实了接受挑战、迎难而上可以带来更多的大脑变化。正如著名脑科学家阿诺德?沙伊贝尔(Arnold Scheibel)认为的,“最重要的是积极地进入你所不熟悉的领域”,因为“任何在智力上具有挑战性的事情都有可能成为树突生长一类的刺激,而树突的生长则意味着它可以增加你的大脑的‘计算储备’”。研究表明,那些处在“舒适区”之外并不太远的“学习区”中的挑战与任务,最能促进大脑的变化。

向学生传授大脑具有可塑性等相关知识,对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布莱克韦尔(Blackwell)等人发现,仅仅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大脑可塑性知识,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种“相信自己的努力可以带来改变”的成长型思维,并给学生的学业表现带来显著的提升(Blackwell,Trzesniewski & Dweck,2007)。

二、构建成长型思维系列课程

开展面向学生的成长型思维系列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接纳并应用成长型思维的理念,积极地看待日常生活中的挑战与挫折,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渠道。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应用中心学业坚韧性 目组在前期开展充分的定性访谈和干预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了面向中小学生的成长型思维系列课程,收到很好的效果。

1.成长型思维系列课程的基本框架

成长型思维系列课程的设计注重以下两个原则。首先,各模块课程内容的深度随着学生年龄变化逐渐递增。由于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同,因此同一个维度在不同学段需达成的目标层次也不同,课程、活动设计的形式与深度均应体现适合本年龄阶段的特色。其次,每个学段的重点问题各有侧重。由于不同学段的学生所遇到的关键问题有所不同,在设计本学段课程时,需突出解决该学段的重点问题,各个模块的课程比例合理分配,做到既突出重点又全面发展。

成长型思维系列课程包括三个模块。

其一,“成长型思维”模块。主要包含“成长型思维的基本概念”“大脑可塑性”“面对失败时的积极心态”“努力比天赋更重要”四个主题。此模块借助丰富有趣的脑科学经典实验研究的结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成长型思维背后的科学依据,进一步指导学生用成长型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挑战与困难、批评与指责、他人的成功与自己的挫败等情境,从而坚定学生的成长信念,提升学生的心理弹性,帮助学生做出积极理性的选择。

其二,“自我管理”模块。主要包含“目标/计划设定”“时间管理”“学业情绪管理”三个主题。此模块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与主动性,指?а?生自主选择长期和短期目标,制订具体可行的计划与实施步骤,将长期目标与当下的行为相联结,对现在的努力赋予意义与价值,从而能够坚持和付出,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和时间,进而达成长期目标。

其三,“学习资源”模块。主要包含“学业自我效能”“归属感”“社会支持”三个主题。该模块重点在于挖掘学生所拥有的资源与支持、体验成就感、培养自尊自信。同时指导学生看到来自家庭、学校及社会的支持与力量,增强归属感,提升应对挫折与挑战的自信与智慧。

2.成长型思维系列课程活动的特点

成长型思维系列课程以活动作为载体,通过“认知-体验-反思-成长”四个阶段,帮助学生习得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具体来说,本系列课程中的活动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其一,以脑科学知识“武装”学生认知。我们在课程各模块添加了具有针对性的经典脑科学和心理学的实验研究,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将这些脑科学知识传递给学生。例如:在“大脑可塑性”一课中,我们向学生呈现“伦敦出租车司机研究”“芭蕾舞者研究”等多个研究结果,并通过接下来的小组讨论和练习环节加深学生对于脑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在“延迟满足”一课中,我们则重现了经典的“棉花糖实验”和背后的脑科学依据,学生通过观看、重编和演练实验过程来体会延迟满足可以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其二,以多种教学手段丰富学生体验。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行为演练、身体雕塑等体验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角色的感受、激发对自我的探索,促进学生在体验中觉察、在觉察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如我们截取学生熟悉的动画片《疯狂动物城》中“兔子与野牛”“兔子与狐狸”的互动片段,邀请学生分别扮演兔子、野牛、狐狸的角色,从中体会强烈的情绪感受、鲜明的情绪表达,学习合理的情绪管理方法。

其三,以符合教育心理学原理的问题设计促进学生反思。我们通过设计层层递进、促进学生反思的问题,指导学生将活动中的体验转化、升华。如在“情绪城堡”活动中,当学生分别体验了兔子、野牛的互动过程之后,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分享:“作为野牛,当你看到兔子的行为时,你有怎样的想法?”“假如你是兔子,当你了解了野牛的真实想法,你希望野牛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假如真实生活中出现类似场景,你会怎样去表达?”通过以上层层递进的问题和活动,指导学生充分体验与反思,将学习逐步内化并在真实生活中活学活用。

其四,以可视化工具落实学生行动。在“成长型思维”模块的课程中,当学生面对挑战、挫折、批评等主题时,最后都会落实到帮助学生形成“成长型的行为”这一步骤,同时提供作业纸、技能卡片等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使用课堂上学到的策略和方法,从而建立成长型思维的行为模式。

3.成长型思维系列课程的拓展

在具体实施中,学校可将成长型思维系列课程与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等项目结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将课程中的部分主题和活动结合真实情境,设计校本课程或研究性学习的项目课题,成立研究性小组,使学生在自我探索、自我发现中,培养成长型思维和行动力。同时,为了打破“40分钟”课堂的限制,巩固学生的成长型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在系列课程外,学校还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开设成长训练营,通过更深入的探索、更深刻的反思与觉察,提升学生自我成长的动机,强化新的行为模式。

三、创设成长型教育环境

学校管理者可以通过创建以学生为核心的立体化的学校成长型环境,传递成长型思维之信念,创建成长型思维之文化与氛围,使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培养更加全面化、持久化,真正促进学生的健康、积极成长。

1.建设成长型育人团队,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是学生成长型思维培养的重要角色,因此教师需要先于学生掌握成长型思维,并且以成长型思维看待自己和学生,看待自己的工作及遇到的问题,开展符合成长型思维原理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全方位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

其一,实施“成长型思维导向”的学校管理。学校管理团队可将成长型思维的相关理论融入办学和人才培养理念中,借助成长型思维的管理工具优化管理思路,改善管理制度和评估手段,创设成长型的学校管理文化和氛围,促进师生整体素养的提升。

其二,开展“成长型思维导向”的日常教学。通过接受专业、系统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培训,教师可将成长型思维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提升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成长型思维的作用。

2.创设成长型校园环境,凝练文化氛围

学校可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创设积极、坚韧、开放、接纳的成长型校园环境。

其一,打造有形的成长型环境。学校管理者可在教室和校园中设置成长型思维海报墙,记录和展示学生展现出的勇敢尝试行为、促进进步的关键错误以及不懈努力的表现等符合成长型思维的内容。

其二,凝练隐形的成长型文化。学校可将成长型思维理念和培养方法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鼓励尝试、不畏挫折、持续进步”的成长型校园文化。比如:班主任可带领学生共同建立“成长型班规”等,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激励、敢于挑战、不畏挫败、共同进步。

3.创立成长型家校协作模式,形成育人生态

学校可充分发挥指导家庭教育的作用,帮助家长把成长型思维从校园带回家,带到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由此实现成长型思维培养的全程化和全生态化。例如:举行家长开放日,充分调动家庭和家长的“成长积极性”;开设家长课堂,保障家校成长的统一步伐;建立成长日志,凝聚家校力量等。学校可为每位学生建立一本成长日志,由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撰写,记录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小进步、小挫折和小挑战。这本日志联结了学校与家庭,凝聚了教师和家长,学生可从中感受到成长型思维带来的支持、接纳和温暖,是“成长型生态环境”在学生身上产生影响的高度浓缩和体现。

参考文献:

[1] Dweck C S.Mindset: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M].New York:Random House Incorporated,2006.[2] Mueller C M,Dweck C S.Praise for intelligence can undermine children’s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5(1).[3] Ramsden S,Richardson F M,Josse G,et al.Verbal and nonverbal intelligence changes in the teenage brain[J].Nature,2011,479(7371).[4] Draganski B,Gaser C,Kempermann G,et al.Temporal and spatial dynamics of brain structure changes during extensive learning[J].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06,26(23).[5] Schroder H S,Fisher M E,Lin Y,et al.Neural evidence for enhanced attention to mistakes among school-aged children with a growth mindset[J].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2017,24.[6] Moser J S,Schroder H S,Heeter C,et al.Mind your errors:Evidence for a neural mechanism linking growth mind-set to adaptive posterror adjustments[J].Psychological Science,2011,22(12).[7] Blackwell L S,Trzesniewski K H,Dweck C S.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predict achievement across an adolescent transi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and an intervention[J].Child development,2007,78(1).注?:

篇3: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 要善于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运用启发性的提问, 有趣的故事, 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等来导入新课。教学中, 老师应给予学生关注和信任、理解和认可。因为老师的尊重、鼓励、肯定, 可以极大鼓舞学生。教学过程中, 还可以组织各种比赛。谁先解答出来, 谁的方法最简便, 谁运用的方法最多。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面解决问题, 以此来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激励起学生参与学习数学的热情。比如, 上课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穿插多种教学任务如猜想、思考、讨论、小组竞赛等等。教师发挥自身的魅力, 比如得体的仪表、简练漂亮的板书、热情的鼓励、亲切的语言、敏捷的思维、信任的目光、娴熟的解题技巧, 都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调动学生的情感需要, 影响效果将会持久而巨大。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 让学生经常得到老师的赏识和肯定。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才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一种智力品质, 创造思维是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效应, 能够随机应变,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它能使人提出新的见解。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景, 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学生头脑中, 建立丰富的表象, 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从想象这一发明创造的源泉中不断吸取创造的动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总是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 因而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的客观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 教师在课内要创造出一种热烈讨论的气氛, 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化, 在碰撞中发生智慧的火花, 产生灵感。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 如创造性质疑发问和互相答疑、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 都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式。学生受到一定情境的刺激, 能引起联想, 发生想象, 从而产生超越课堂教学要求的创造性思维。课外的世界更是广阔, 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提供了极好的环境条件。课下组织兴趣小组, 开展一些比赛活动, 都是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好形式。从课内到课外, 为学生创造条件, 激起学生创造的兴趣, 在丰富多样的创造活动中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要教导学生平时多思善想, 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注意思维的技巧和灵活性, 要尽量给学生创造产生直觉和灵感的条件。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训练学生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的好方法, 运用启发的手段活跃学生的思维, 尤其是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还有待于不断探索和实践。

三、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学校教育中, 要把教会学生,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摆到教学重要位置。培养出具有开拓创新和独立自主素质的人才, 是我们教育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 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让学生自主地去获取知识, 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 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真诚地爱学生, 不断鼓励学生, 树立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信心, 同时及时展示、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让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重视学法指导, 讲究方法教育, 提高课堂实效。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及数学家们发现问题、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等,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探求科学的意志。选择恰当的方式, 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发掘学习潜力。

四、鼓励设问, 培养创新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课堂教学中要注重问题的提出, 以问促创新。俗话说:“学问学问, 要学要问。”鼓励设问解疑, 培养创新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有目的地设问,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书本的问题, 勇于置疑是有所创造的前提, 对于问题, 教师应把它作为出发点, 最好能由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发现问题, 将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作为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与保护, 同时加强一题多解训练, 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得到充分的训练,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勤读书, 多搜集资料, 学会多角度分析、判断。培养求知欲和失败不气馁的勇气与毅力, 对培养创造性思维也将会起到铺路架桥的作用。

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 教学是一门艺术, 而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 激励学生参与创新, 把数学学习与创造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进来, 尽量为学生提供自由、和谐、互相尊重的氛围, 就能使学生轻松学习。鼓励学生为成功的创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导学生大胆实践, 勇于探索, 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任章辉.数学思维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12.

篇4:让“发散性思维”助学生成长

发散思维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再比如六年级教学和倍、差倍数学问题时,就可鼓励学生运用比例知识、份数知识、分数知识,方程解等不同方法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每个个体是不可能全都能想到这些方法的,但是众多个个体合起来一定就会形成许多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始终认识到,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会有不同策略的,自己想到的也许只是其中一种而已。切忌使学生形成固化的思维认识。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对应的思维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通过多次的渐进式,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因此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形成于已有的思维定势。如教学乘法分配律,当学生掌握了(5+3)×4=5×4+3×4时,不仅让学生练习(5+3)×4=_×_+_×_;

9×(4+6)=_×_+9×_。还可让学生填下面的方框:5×4+3×4=(5+3)×□;5×4+3×4=□×(□+□)或者设计趣味练习:△×(□+○)=_×_+_×_;△×□+○×□=(_+_)×_。思维的灵活性与逆向对比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必须注意,有的知识逆推后,答案不止一个,有的知识不可以逆推,即不存在可逆性思维的联想性,是人脑的创造性思维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体现,是学习优异的学生所具有的良好素质。联想思维是指人脑在发现客观事物之间的本质规律、内在联系时,利用原有认识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基础,对有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新颖的、具有价值的解决方法,或求出新的答案的思维过程。我们学习时,要学会运用联想思维,这样在解题时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可以这样进行:先做好知识的准备。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搜寻有关数学知识,进行类比联想,从旧的知识关联中找出新的途径。 然后充分酝酿,积极地消化已找出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合理地联想,象证性地尝试,转换信息,以便重新组合解决问题。再长期潜伏,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使新问题和大脑中的原有认知结构中某个系统突然接通,达到顿悟,豁然开朗,使问题解决的曙光突现。 最后是结果表达,把顿悟的思维结果表达出来,使问题得以解决。

篇5:创造性思维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

(1) 让大学生兴趣广泛,对创造有强烈的好奇心。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高级心理活动,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因此,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的特点。所以,创造性思维可以让大学生对世界的各个方面充满兴趣,充满探索欲。因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大学生总是会有很多疑问,对世界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当然,也正因为这一点,大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会比寻常人强,对创造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会对大学生的成才之路提供很大的帮助。

(2) 让大学生目标专一,有毅力。

这一特征主要表现为坚持不懈的努力,百折不挠,顽强地克服困难,勇于尝试,没有达到目标就不会气馁。创造性思维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后才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则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同时,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让大学生了解到学习、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它的这些特性可以让大学生坚定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的走自己人生的路。

(3) 让大学生独立性强。

表现为往往喜欢独立行事,很少依附众议,热爱生活,有抱负,有强烈的独立性要求。 思维的批判性:敢于用科学的怀疑精神,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原有知识,包括权威的论断。创造性思维属于思维,所以它也具有这个特点。创造性思维使大学生敢于冲破习惯思维的束缚,敢于打破常规去思维,敢于另辟蹊径、独立思考,运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有自己的行动方式,觉得自己有能力,并且不希望依赖别人。

(4) 让大学生自信心强,不易改变信念,不在乎他人的非议。

上面就说到创造性思维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后才能取得。不仅如此,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必须经过自觉的培养和训练,必须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必须敢为人先勇于实践,善于从失败中学习,才能获得灵感,实现思维的飞跃。因此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大学生都是有自己的原则,不随大流,自信心很强的人。

(5) 让大学生想象力丰富,联想能力强。

创造性思维思路开阔,善于从全方位思考,思路若遇难题受阻,不拘泥于一种模式,能灵活变换某种因素,从新角度去思考,调整思路,从一个思路到另一个思路,从一个意境到另一个意境,善于巧妙地转变思维方向,随机应变,产生适合时宜的办法。创造性思维善于寻优,选择最佳方案,机动灵活,富有成效地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的思维进程带有很大的省略性,其思维步骤、思维跨度较大,具有明显的跳跃性。具有这种思维的大学生,想象力和联想力水平都要高于常人。因为大学生接触的知识面很广,了解的事情也比较多,加上思维的创造性,就使得知识的融合很顺畅。

(6) 让大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它贵在创新,或者在思路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着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从而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开拓性。 同时创造性思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它无现成的思维方法、程序可循,人可以自由地海阔天空地发挥想象力。因此,具备这样思维的大学生对问题总有自己深刻的见解,看问题的角度也跟别人不一样,分析问题的方法也跟别人迥然不同。

篇6: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散乱无序的思维是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整体性的。“所谓智力的发展不是别的,只是很好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要使数学知识在考虑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知规律的相互作用下,能上下、左右、前后各个方向整合成一个纵向不断分化,横向综合贯通,联系密切的知识网络,使数、形、式各部分知识纵横联系,相互促进,广中求深。实践证明,知识联系越紧密,智力背景就愈广阔,迁移能力也就越强,创造性思维就越有可能。一个多方向、多层次的整体结构,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储存、检索和应用愈有利。

但由于小学身心发展的自身规律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不可能将知识一下子整体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学时具有一定的等级层次性、阶段性,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阶段反映不同的思维水平和不同的思维品质。如小学数学中整数计算的四次循环,分数、小数的两次循环。而三角形知识的两次教学等。教师在教学时应从整体的、系统的观点出发,明确每一层次、每一阶段对学生思维训练的要求,恰到好处地进行训练。

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要有方向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向明显特点是单向直进,即顺着一个方向前进,对周围的其他因素“视而不见”。而皮亚杰认为思维水平的区分标志是“守恒”和“可逆性”。这里在所谓“守恒”就是当一个运算发生变化时,仍有某些因素保持不变,这不变的恒量称为守恒。而“可逆性”是指一种运算能用逆运算作补偿。学生要能进行“运算”,这个运算应当是具有可逆性的内化了的动作。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定向集中思维,又要注重多向发散思维。前者是利用已有的信息积累和记忆模式,集中向一个目标进行分析推理,全力找到的合理的答案。后者是重组眼前或记忆系统中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解答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朝不同方向进行思索,探求多种答案。在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越来越强烈的今天,我们必须十分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方向性,要利用一切教材中的有利因素,训练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的思维方法。

2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尽到培养和保护的责任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早期是不成熟的,教师要允许他们在探索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关键是要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承认错误改正错误,这本身也就是在培养他们的创新态度。教师要以辩证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进行多元化的发展评价。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在数学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插嘴”,影响正常的讲课,教师要把这种现象理解为学生思维敏捷的表现,理解为学生的思路紧跟或超过讲解的速度的表现,理解为这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萌芽而正面引导,不要理解为学生不遵守纪律,捣乱课堂。

否则,将会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产生和发展。作为一个创新型的教师,不管学生在课堂内外,不管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不管是否超出讲授内容或怎样离奇,都要给予积极评价,明确的赞扬,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表达你对他们的关注和赞许。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教风,不要让学生成为“小绵羊”,不能让学生完全按教师自己的设计轨道行走,要让学生积极发言,积极思维,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敢于发表与大家不同的见解。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受到激励,师生间产生情感交流,相互感染,共同体验教学和学习成功的愉快和喜悦。

类比迁移法是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1、运用类比迁移法启迪学生思维想象。教学两位除以一位数笔算时,我出示这样一个例题,63÷3时,由于学生会做6÷3或3÷3,我先用一张纸把63遮住一个数,让学生说出商,然后换遮一个数,又让学生说出商,这样启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63÷3,这时学生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了一定兴趣,教师此时顺水推舟,指点学生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引导学生仿照上述过程来解决二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问题,学生通过比较模仿并展开联想,思维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篇7:如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思维模式单一,对问题的看法或见解往往比较片面或者呆板,在这种情形下,学生思考问题自然不深,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维猜想入手,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从而使学生的发散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传统教法是让学生先熟背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定义、概念、规律,然后,再按照这种定义解决具体问题。这样教学,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学生已有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猜想: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可能是什么?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展开了大胆猜想:有的说“个位上是3的数能被3整除”;有的说“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能被3整除”;有的说“各个数位上的数都应该是3”。就这样,在猜想和验证的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有效培养。

本案例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主要从鼓励学生多方猜想引入,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而且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从多元解题入手

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重要特征,鉴于此,在学生解题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灵活变通,思维不应局限于一种认识上,而是能够从中心向四周不同方向扩散。

如在解决“幸福小学原计划买12个篮球,每个72元,现在从买篮球的钱中先拿出432元买足球,剩下的钱还够买几个篮球?”这个数学问题时,由于习题中“从买篮球的钱中拿出432元”这个条件的提出很容易对学生产生干扰,因此,教师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说明理由。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从自己的需要出发,选择自己喜欢的解题方式,得到了以下几种结果:

①(72×12-432)÷72 ②12-432÷72

=432÷72 =12-6

=6(个) =6(个)

③设剩下的钱还可以买x个篮球

72x=12×72-432

72x=432

x=6

④设剩下的钱还可以买x个篮球

72x+432=72×12

72x+432=864

672x=864-432

x=6

由于学生在解题时思维方式不同,思考的路径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也不会一样,但是,殊途同归,不管学生采取哪种方法,都是为了能够顺利解题,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多种算法中结、提炼出最优的算法,从而为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三、从多方追问入手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由于思维深度不同或因思维惰性所致,在回答问题时没有从深入把握问题本质的层面去思考、回答,导致回答问题时大都停留在一个浅层的局面,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多方追问,促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有效培养。

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一课时,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那么,如果往这个圆柱形容器里注入适量的水,你能求出这个容器中水的体积吗?”学生很快回答道:“量出水的长宽高就行了。”教师继续追问:“如果在水中放入一块土豆,你能求出土豆的体积吗?”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通过这样有效追问,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剖析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明白了解决问题的本质,而且发散思维也得到了有效发展。

篇8: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

一、形象思维的培养

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地理教学中最难的内容是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是对地理现象的高度抽象,是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学生对抽象的地理规律原理感到非常头痛,这个时候可以给学生提供形象的材料,使抽象原理具体化和形象化,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那么具体做法是什么呢?我个人在教学过程是这样操作的。第一,可以画简单的示意图,使抽象化为形象。例如,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只要画出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的示意图,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而且可以判断某个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并正在向哪个方向(北或南)移动。第二,动态的图画不出来,可以用多媒体来展现。因为板图画的是静止的图像,而动态的地理事物变化过程比较难以表现出来。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这部分知识,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这样很直观看到由于地球的运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并导致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第三,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例如,我们学校5月1日后,下午作息时间从2点开始上课改到2点半,从而引导到昼夜长短的变化。再如,在讲工业地域时,联系到晋江企业一镇一品。这样联系生活实际,可以使学生增加学习兴趣,而且对形象的思维的培养也是有好处的。

二、推理思维的培养

推理思维就是由因导果,再由果当成因导出另外的果。这样层层深入,使学生明确知识的联系和地理现象的本质规律。一般在自然地理部分,我更注重学生推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风的形成过程。太阳辐射→地表分布不均→各地受热多少不均→近地面受热膨胀上升或冷却收缩下沉→产生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大气密度不同→同一水平面上气压梯度力不同→出现水平气压梯度→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反过来逆向推理也可以揭示出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周密的逻辑性。使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方法,有时候很多地理规律可以自己推导出来。

三、综合分析思维的培养

综合和分析是思维的逆过程。综合是把各地理要素组合起来,对地理表象的整体认识。分析是把地理表象分解各种地理要素。例如,在复习农业区位知识,要从自然区位(包括气候、水位、土壤,生物等)还要从社会经济区位(包括经济基础、市场、劳动力、技术,交通等等)来分析。但是分析区位要素时候,要注意不能过于细微面面俱到表述,而是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突出整体特征。还要抓住主要的区位因素,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平时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地理事物因素分析强调综合性集成,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思维。

四、比较思维的培养

比较思维在学习地理,尤其是区域地理学习方面非常重要。地理内容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就非常清晰了。比较可以采用很多方式,第一种是类似的比较,就是对象共性较多的比较。例如,英国和日本的比较,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群岛国家。区分出它们的不同点:英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日本是季风气候。第二种是相反的比较,例如湿润地区和干旱地区的比较,再如气旋和反气旋的比较,通过对比使它们的特征更加突出。第三种是排序比较。例如七大洲在面积,平均海拔的排序各不一样。通过比较对比更容易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

五、空间思维的培养

地理现象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发生、发展的,因此,空间思维是地理思维的特色之一。很多学生感到地理非常难学,就是因为他们空间思维能力的欠缺。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地理教学的重点。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做法。第一,通过平时的观察和恰当的比喻,联系实际生活,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例如,我们可以直接把教室按座位划分经纬度,如面向讲台为北方,纵列为经线,横排为纬线,横排的中间一排为赤道,向前为北纬,向后为南纬,纵列正中间一列为本初子午线,向左为西经,向右为东经。第二,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地理事物的空间形象。如等高线这部分,我运用多媒体来展示,形象展示出山脊,陡崖,鞍部。学生通过模拟现实的观察,完成空间思维的过程。第三,通过画图。地图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信息载体。培养学生的读图,画图能力,从而树立其空间思维。当然空间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使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形象空间思维建立起空间概念,掌握地理规律和知识。

上一篇:写辞旧迎新的句子下一篇:以 “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