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思考

2022-09-2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思维的动力, 兴趣可以使学生思维变得丰富, 变得活跃。尤其是初中生, 正处于创新才能的闪光年华, 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培养和引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 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努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质疑的勇气

针对学生质疑时的自卑和紧张心理, 我觉得可利用名人故事提高学生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如讲爱因斯坦从小爱问为什么, 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还要消除学生懒得问问题、怕问问题的思想情绪, 激发学生敢问的欲望, 锻炼学生敢问的勇气, 即使问得不当, 问得偏题, 也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形成愉快的教学氛围, 学生才能被教师讲课所吸引, 才能敢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二、尊重每个学生, 鼓励每个学生多发问, 重视学生的独立见解, 善于捕捉其思想的火花并给予鼓励, 增强学生质疑的勇气和信心

当然, 教师的启发, 不能简单理解为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 而是要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对“已知”产生疑问, 对“未知”产生兴趣。要给学生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 不搞“一言堂”, 不搞包办代替。

三、尽量扩大学生思考的空间, 让学生自食其力, 自求其果

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区思考, 去探求, 去创造。鼓励学生持不同观点, 对学生回答不求全, 但求新, 多给予肯定和鼓励。因此, 要巧于设计问题情境, 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引人入胜的寓言, 脍炙人口的诗歌, 言简意赅的歇后语, 饶有风趣的民谣, 美妙动听的音乐, 启迪智慧的谜语, 幽默省人的漫画, 都可以融入到教学中去。

四、在发问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会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发现问题的方法, 它们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它们能很好的解决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要么没问题或不会问, 要么问题肤浅流于形式等现状, 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培养他们怀疑、创新的精神。一是在空白处发问。写作如同绘画, 注重“留白”的艺术, 尤其是文学作品, 更讲究浓淡相宜、疏密有致, 其中往往有一些耐人寻味的“空白”, 指导学生抓住这样的艺术空白发问, 能较好地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引领他们步入思辨或创新的神圣殿堂。二是在前后照应处发问。为文如同缝衣, 贵在精心连接, 讲究前后照应, 稍有不慎, 有的文章就会在前后照应处留下遗憾。善于引导学生在这类地方多发问, 常常能出奇制胜, 一石二鸟──既培养了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 又能锻炼其思维的严密性和表达的准确性。三是在内容重复处发问。写文章有时会在前后重复处暗藏玄机。善于在这样的地方发问, 往往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 领会作家构思的匠心。言为心声, 文章也是作家个性的载体, 其中所表达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也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并非绝对真理。“尽信书不如无书。”“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然, 探究性学习中发现问题的方法还有很多, 而不论哪种方法, 都贵在真正使“爱问会问”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书山有路深思劈径, 学海无涯善问导航。在探究性学习中, 学生一旦形成了问题意识, 让发问的精神伴随自己, 就会思维敏捷, 见识过人, 创新的才思永不枯竭。

上一篇:在平面艺术设计教学中融入民族民间艺术的探索实践经验谈下一篇:葡萄酒企业消费税纳税筹划要点与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