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对策

2024-05-08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对策(精选9篇)

篇1: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对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等学校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但对社会来说,如果培养的人才不能就业,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对于高校来说,学生没有就业,就不能说我们很好地贯彻了教育要为实现现代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方针,不能说我们对学生尽到了应有的责任。虽然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是学校一方面就能全部做好的,但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2005年最不用预测的高校新闻就是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由于高校的急速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尽管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大,但就业难的问题依然牵动了所有人的目光。今后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是福?是祸?值得高校办学深思!值得大学生深思!

一、目前就业面临的形势

根据国家统计的数字,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为145万,2003年为212万,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2%;2004年将达到280万,比2003年又净增68万,增幅达32%,2005年达 到338万比2004年又净增58万,增幅达20.71%,加上整个社会就业面临着城镇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企业下岗职工登记失业人员近80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规模达到1000万人以上,客观上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外部环境很不宽松。从我们学校来看,2002年的毕业生人数为553人,2003年的毕业生人数为725人,比上年净增31%;2004年的毕业生人数为865人;2005年的毕业生人数为1217人;2006年将达到1700人。对我校来说,今后几年毕业生就业的形势将更加严峻,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就业工作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抓住机遇,加大力度,提前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做好有关工作。

二、我校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状况

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我院毕业生就业状况一直较好,2001年就业率为83%(全省平均就业率为82%);2002年就业率为82%(全省平均就业率为77%);2003年就业率为90.66%(全省平均就业率为84%),就业率一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上面4个统计表及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看到:

①为适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我院在招生时已逐步对培养层次进行了调整,从2003年我院已没有专科层次的毕业生,这使得我校毕业生整体的就业状况较以前有所提高,但是我们面对的是在校学生人数增加.竞争的对手变多。

②我院毕业生中考取研究生或是在其他岗位的人数变多,这样我我校就业压力减少,就业的形式将多样化。

③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正在逐步转变,就业单位多元化,选择用人制度灵活,发展环境宽松的多种所有制企业的人数比例逐年增加。

④“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战略决策,是从实施科技兴国,人才强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高度,促进人才成长和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举措,我院根据共青团中央、财政部、人事部《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中青联发[2003]26号)精神,制定奖励制度,积极动员鼓励毕业生到条件艰苦的西部地区工作,近三年来我校有近50名毕业生签定了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协议,占毕业生数的2.2%,这在湖北省各高校毕业生中分配的比例是很大的。

⑤从体育类各专项就业情况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我院体育系、运动系等系的踺球、艺术体操、划船、拳击、乒乓球等专项的就业率都很好,它们呈现的主要特点是:专项能力突出、选修人数适中、专项不热门。

⑥从毕业生就业地区来看,我校毕业生能响应国家的需要,积极投身祖国西部建设行列;同时也说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入,西部将是毕业生就业的又一片热土。

⑦从学校的长远发展来看,我校学生人数在增加,从学生的质量和学生毕业去向的问题,是值得考虑的,学生毕业人数增加,对各专业就业竞争将扩大,对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将增大。同时从我校学生人数的增加,同时也考虑到其他体育院校的人数也在增加相应的增加,毕业生的竞争对手也将无形中的增加。

三、学校就业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在全国体育院校中,我院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随着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增大,学校就业也面临着很严峻的考验,对学校今后的办学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学校也相应的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1、成立就业指导办公室,把就业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之重。

2、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泛收集需求信息

毕业生需求信息是毕业生择业的重要途径之一,信息量越大,提供给毕业生的机会就越多。我们过去收集毕业生需求信息,主要是通过信函、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渠道来收集,其最大的缺点就是时效性差,往往等我们获得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时,其招聘的职位人员已满;它的另一个缺点就是信息面狭窄。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园网,通过网络加大我院的对外宣传力度,建立起我们自己的就业网址,把我们学校今后几年各专业各专项的毕业生人数和各专业的特色及就业方向在网上向社会发布,并通过网络收集更多的需求信息,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择业机会。

3、准备力争召开自己的专场招聃会

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刘大为在今天启动的“2005关注中国大学生就业”系列活动上说,“2005关注中国大学生就业”系列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就业观念、择业意识、成长规划等方面的咨询和指导。活动计划在全国数百所高校的上百万在校大学生中开展“中国大学生就业校园公益巡讲”、“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调查”和“大学生就业实习计划”活动。

虽然全国各地每年都在举行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并且从场面上看都是轰轰烈烈,但真正取得的收效都达不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预想,以前我们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省市举办的供需见面会,但都收效很小(学生不去担心失去机会,去了真正能提供的机会却很少),因为我们学校不是综合类院校,专业性相对比较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邀请一些长期合作和对我院毕业生需求量大的用人单位来我院召开专场招聘会;我们也可以同其它院校一起联办,例如联合华中师范大学体育系、湖北大学体育系进行联办体育专场招聘,或同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美术学院联合举办艺术类专业专场招聘活动,不管形式如何,重要的是做到有的放矢。

4、充分发挥系、校作用,分解落实就业责任

上海交通大学对毕业生就业采取“学校领导统筹,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各系层层落实”的做法,效果很好。我院也应在学院统一领导下,把就业责任分解落实到各系校,调动系校关心学生就业的积极性,把就业率同各系的工作考核、评选先进等结合起来,让大家都来关心毕业生就业工作。

5、抓住机遇,因势利导

虽然近几年世界经济风云变幻,但由于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使我国经济能够连续几年实现平稳快速的增长,我国经济发展预计能保持在8%的增长水平,如果按通常的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提供80—100万个就业岗位计算,7%的增长速度每年会产生560万个新的就业岗位,虽然这些岗位不全是提供给大学生就业,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高,有专业的文化知识,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些岗位是面向各行各业的,因此在体育这个市场,也会有很多岗位虚席以待,只要我们努力争取,一定会为毕业生赢得更多就业机会。另一方面,2008年北京申奥成功,也是给我们的一次巨大机遇,到时会需要大批懂体育、懂体育管理的专业人才,针对我院的办学特色,我们要对在校生加以引导,抓住这次难得的机遇。

四、高校毕业生之对策

(一)就业前的尽心准备

在毕业前所付出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最后的工作做好准备,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可以提早到新生入学,对一年级的新生主要侧重在如何适应大学生活,介绍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对二年级的学生要侧重如何塑造和完善自己,努力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对三年级学生主要侧重如何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拓宽知识面,增强就业的自主性;对四年级的别业办学生主要根据择业期的特点和困惑进行政策、技巧、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另外目前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已成为毕业生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因此针对公务员考试我们应该开设相关课程并加以辅导。这样,把早期的素质训练和后期的具体辅导相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挑战自我。

1、大学期间对本专业和英语、计算机等方面的认真学习。

2、毕业生要瞄准产业板块,寻找适合于自己的岗位。

3、除了积极主动寻找岗位外,毕业生还应当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审时度势,牢牢把握机会,切忌好高骛远。对毕业生来说,生存和发展是第一位的。大学生选择职业,出发点应首先是生存而非专业。社会好比一辆车,你有各种途径上车,甚至从窗口爬进去再补票。

4、那些抱怨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其实没什么可以抱怨的,如果工资减半、放下身段、脚踏实地,工作机会就在身边。抛弃自命清高的抱怨,从最低层开始,找到自己生存的基本面。这样做,就证明你是适应这个社会的。

(二)转变观念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不断深入,我们着重要求毕业生破除五种传统的旧观念:①破除“铁饭碗”的观念,树立危机意识;②破除择业一次定终身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③破除工作岗位高低贵贱的观念,树立“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观念;④破除到非公有制单位不算就业的观念,树立有一份工作获得合法收入就是就业的观念;⑤破除择业中“等、靠、要”的观念,树立主动出击推销自己的观念。在转变学生择业观的同时,我们也要转变我们自己的一些错误观念:有的老师认为毕业生找工作是学生自己的事,与己无关;有的老师就业期望值比学生还高,条件差的用人单位不向毕业生推荐。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时首先要转变我们自己的观念。

五、针对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调整,高校毕业生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高校毕业生要正视面临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供给紧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精英教育”时代的结束,高校毕业生就业将发生与“大众化”相适应的“质”的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从精英走向大众,这是一个不以我们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性的转化。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买方市场”;在社会需求总量增加不大的一段时间内,毕业生层次间的挤占岗位的效应将是一个趋强的趋势;同层次、相同专业毕业生的名牌校与普通校之间、培养质量和特色的竞争将格外激烈;毕业生整体求职的成本和时间将扩大和延长;毕业生整体的薪酬水平将有所下降。

面对这种历史性的变化,毕业生们的就业观、就业期望是否与之相适应呢?

在高等教育处于“精英教育”的时代,高校毕业生短缺,社会精英岗位充足。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在社会精英岗位上的就业。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不充足甚至短缺了。就高校毕业生整体的就业情况而言,是进入了一个“大众化就业”的时代,一部分高校毕业生通过竞争,进入社会的精英岗位。同时,必然要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从事“蓝领工作”,成为高级蓝领。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在发达国家,特别是德国,这也是一种普遍的就业现象。我们必须打造出一批具有高级技能、较高知识水平和较高收入的“蓝领”,以适应进入WTO后,世界工业生产基地向我国转移,我国成为“世界加工厂”的需要。因此大学毕业生必须调整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

高校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职位要求,找准自己就业的社会定位。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在社会需求中有客观的定位,如果毕业生自我定位准确,要求的条件符合客观情况,并且对对方的要求越简单,你的求职将越容易实现。反之,条件越多、越高,实现起来越难。不要幻想和要求第一次选择的就业岗位或从事的工作,必须是十全十美、符合自己理想的。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调整,终身从事一种职业是可能的,终身在一个岗位上的可能性是越来越小了。特别是在毕业生就业形势紧张的时候,应当考虑先解决“吃饭”问题———就业。有些毕业生认为,既然政策允许两年内就业,就慢慢找,一定要找一个完全满意的工作岗位。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现在找工作,是与同期的338万毕业生,或者说338万人中相同层次、专业的毕业生竞争工作岗位。往下拖一年,将与新毕业的400万人竞争,竞争将更加激烈。此时若与已经就业但想“跳槽”的人相比较,又存在着有无实践经验的差异,更是处于劣势地位。何况“金无足赤”,想要找心目中十全十美的岗位,谈何容易? 高校毕业生要充分利用当前国家政策营造的更为宽松和广阔的市场就业环境,主动投身到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以进取的态势,积极参与就业竞争,做好参与竞争的各种准备,在就业机会到来时,不要犹豫不决,“该出手时就出手”。

对高校毕业生来说,就业是一条路,出国、考研究生也是路,特别是自主创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国务院19号文件提出,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商和税务部门要积极给予支持。许多省在贯彻中央文件的政策规定时,规定对毕业生自主创业开办的企业给予扶植和一些税收方面的优惠。高校毕业生如果能够自主创业,不仅自己为自己解决了就业,还为他人创造了就业机会,有这样能力的毕业生不妨试一试。

六、高校和大学生该如何应对就业大众化时期的到来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时,大学生就业形势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乃至社会特权;而在大众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将成为相对多数人的权利,上大学不再需要从百里挑一,相对多的人可以享受到高等教育,大学生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宠儿”,大学毕业生供给紧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直至“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基本趋于市场化,在社会需求总量增加不大的一段时间内,毕业生层次间挤占岗位的效应将是一个趋强的趋势,同层次、同专业毕业生的名牌高校与普通高校之间的竞争将格外激烈,高校的培养质量和办学特色将成为竞争的法码,面对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走向“大众”这种历史性的变化,我们必须面对现实,积极应对,具体说,高校和大学生应做好:

1、高校要改革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锻炼。随着社会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以及职业流动性的增加,高校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

2、增加硬件设施投入。如果我们用精英教育阶段体系来完成大众化的任务,必然会给

高校带来负效应,学校在扩招后可谓手忙脚乱,原本适应精英教育的后勤、图书馆和实验室一下子要承接比以前多出好几倍的学生,硬件设施投入远远跟不上高等教育实际发展的需要,办学条件建设远远落后于扩招速度,难以满足扩招对教育的需求,因此高校要大幅增加硬件设施的投入。

3、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首先解决机构人员问题,加强队伍建设,以就业工作专职人员与毕业生不低于1:500的比例,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其次是加大对就业工作的投入,保证就业工作经费到位,将就业经费按学生全部学费的1%列入预算,再就是建立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就业工作运行机制,在高校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工作已不再是一项临时性、阶段性、局部性的工作,而是体现和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因此一定要建立有学校领导统筹,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院系层层落实的就业工作运行机制。大学生应学会学习。扩招后,精英式的培养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大众化的知识需求,大学生应改变传统被动的学习方式,主动地创造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增强动手能力和获得一技之长。大学生应学会适应。扩招后的毕业生面临的第一个陌生环境就是市场就业,这需要他们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但什么样素质的人最能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专家指出:知识面宽,善于不断学习的人最能适应未来的社会。

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转变就业观念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直到今天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这不仅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影响有关,也与我们的制度、体制有关。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新的职业甚至新的行业在不断涌现出来,毕业生应及时转变观念,发现并抓住这些机会。

我个人认为,不管是学老的专业还是新兴的专业,第一,一定要有好的学习方法,第二,要有较强的能力,第三机遇也很重要。

篇2: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对策

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而在国家、学校教育、社会与个人四个方面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将有超过7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数据显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比2008年增长52万;而据预测,2011年这一数字将达到峰值758万。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臣的任务。

篇3:医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

1 机遇

1.1 医疗服务需求日趋增长。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更加重视, 医疗服务的价值将进一步显得突出, 社区服务、全科医生、家庭护理、计划生育以及临终关怀等现代卫生服务形式将随之出现, 为医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1.2 就业岗位多样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许多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有关的预防、保健、咨询、经营、推销、审核等健康促进事业将蓬勃兴起。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过程中, 使医学与其它学科产生了交叉和融合。整个社会对医学社会学、医学法学、医学经济学、医学心理学和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人才需求量将大大增加。

1.3 基层医疗人才匮乏。

我国一直存在卫生人力资源分布不合理, 偏远、基层医疗机构医学人才缺乏的现象。东部地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高于中部地区, 更高于西部地区。从数量上看, 城市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84人, 分别是县和乡镇的2.21和4.07倍。从质量上看, 城市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职称明显高于县级医院, 远高于乡镇卫生院。农村基层岗位和中西部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缺口给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 只要毕业生能正确认识自己, 找到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并不困难。

1.4 国家政策扶持。

中办【2005】18号文件对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制定了若干优惠政策, 为应届毕业生基层就业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2007年, 中央下达了专项资金27亿元, 支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 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论从基础设施还是技术力量上都得到了改善和提高, 为医学毕业生发挥才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新医改方案重视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重点加强县级医院 (含中医院) 、乡镇卫生院、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和困难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这将进一步增加基层就业岗位数量和并改善就业环境。

2 挑战

2.1 就业门槛提高。

近年来, 由于发达地区、大医院可供选择的医学毕业生较多, 大部分二甲以上医院现有医疗人员数量出现饱和甚至超标, 故对学历要求也较高, 从而提高了就业门槛。现有医疗机构普遍认为:数量趋于饱和, 招人, 就是想提高质量。所以, 提高门槛是大医院的用人趋向。大多数医疗单位在招聘时, 都希望招到有执业医师资格、有工作经验的人才, 这给医学类应届毕业生就业又增加了难度。

2.2 毕业生就业观念有偏差。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存在偏差, 期望值过高, 不能正确认识自我, 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尽管基层医院有大量的就业机会, 但是边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差, 医学生不愿去。与发达地区、大医院门庭若市形成鲜明对照。边远地区医院、中小医院、民营医院等对毕业生有着强烈的需求愿望, 但由于自然条件差, 工资待遇差等种种原因, 很难吸引医学生前往就业, 甚至生源地毕业生也不回去就业。

3 对策

3.1 明确医学生的就业渠道。

对医学生来说, 医院仍然是就业的主要场所。但这里所指的医院不仅仅包括中心城市的二甲、三甲医院, 还包括更多的中小医院、偏远地区医院甚至农村的乡镇卫生院, 以及非公有制医院。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划, 社区医疗机构将是我国卫生事业重点扶持和发展的对象, 这些机构对既懂医学又懂服务的全科医生有很大的需求。

3.2 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教育。

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全面提高医学院校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需要的医疗工作者和可靠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医学高等院校的最终培养目标, 所以医学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应该根据“社会的需求, 用人单位的需求”建立科学的育人体系。

3.3 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目前, 我国医疗改革正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基层医疗保健单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尽管目前基层存在环境较差、条件简陋、收入较低、用人体制不完善等问题, 但基层仍然是医学毕业生锻炼成长的必由之路。毕业生应看清形势, 适时调整就业观和期望值, 拓宽就业地域, 降低就业层次, 到目前“经济欠发达, 缺医少药”的边远山区、基层单位去施展才华, 实现医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解决医学人才匮乏与医学生就业困难的矛盾。

3.4 健康促进产业蕴含巨大商机, 鼓励大学生积极自主创业可作为增加医学生就业的渠道。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 加强就业观念教育, 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这表明促进自主创业已成为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对于医学类毕业生来说, 抱着学习的目的先到一些健康促进产业的单位工作一段时间, 具备一定经验后自己开设门诊、药店, 应该是一部分同学的理想选择。同时, 医学毕业生可以发挥专业特长到相关行业去。例如, 保险公司。近几年我国意外人身伤害险的投保人数与交通事故发生率大大增加, 在理赔过程中, 保险公司需要准确了解投保人受伤害程度, 据此决定赔付金额, 这就为医学生提供了用武之地。

综上所述, 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依赖经济发展, 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 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 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其中,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应该从学生自身着手更为容易, 只有从自身找原因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 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拥有真才实学, 同时转变观念,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 获得理想的职业。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横扫全球, 对全球经济的危害日益加剧, 世界各国失业率明显上升, 2012届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医学毕业生就业难是当前我国社会就业难的具体反映, 传统的就业渠道越来越狭窄, 就业难度不断增大。但另一方面, 新的医改方案也为医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医学生只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拓宽就业思路, 才能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顺利实现就业。

关键词:医学生,就业,医疗改革

参考文献

[1]黄小玲, 曾首涛, 张晓丽.医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 2006, 5 (5) :443-445.

[2]吉明明.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中国交通医学志, 2005, 19 (2) :177-178.

[3]毛晓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6) :58-59.

篇4: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

摘要: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90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造成大学生毕业过剩,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这几年的金融危机更使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而在国家、学校教育、社会与个人四个方面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分析 对策

1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现状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也在逐渐的扩大,每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也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错配,大学生就业地点相对集中,学生的就业压力在逐渐加大。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首先是高校中的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通过相关调查发现,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都不够合理,很多课程中的内容过于陈旧,大学生的就业观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例如有些课程中介绍求职的难易程度和薪酬待遇的高度和受教育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这种说法并不合理。更为严重的是,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是在不断提高的,因而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应该符合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从市场的需求来改变大学生课程体系。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不够完善和全面,并且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观念过于落后,对学生来说没有多大的作用,这就导致一些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定位,从而影响到自身的就业观念。其次是结构性就业不足,大学生就业观念错位。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而大学生的就业观是非常关键的问题。现阶段大学生的就业观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也不够完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也在不断的变化,因而逐渐出现了新的就业观念的矛盾,这就导致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目标,服务社会的意识比较薄弱等等。

3 针对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3.1 政府方面 通过完善创业政策、改善创业环境、提升创业能力、健全创业服务等一系列措施,重点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第一,从政策措施上说,要构筑创业型城市、创业孵化基地、创业交流活动三大平台,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创业培训、融资支持、创业服务四大体系;第二,加强大学生创业就业培训。目前高校的创业教育相对较为理论化,大学生的创业实践非常不足,不少大学生在创业初期连基本的管理和财务知识都很缺乏。因此,当务之急是完善大学生创业就业体系,提高应届生就业率。第三,以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会为载体,不断加强服务功能建设,初步构建了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第四,完善市场法制体系,确保大学生顺利择业就业的同时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

3.2 高校方面 高校应该坚持深化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首先就是要重视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现如今很多高校并不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尤其忽视了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就业观的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的时候能够以正确的心态来面对,同时能够对自身有着明确的认识,让大学生意识到就业观的重要性,从而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就是广泛开展各项就业观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例如专题讲座、就业指导活动等都可以让学生在学校里提前感受就业的氛围,同时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3.3 大学生自身方面 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和创业。创业一定要使我们自己有创业的梦想,而不是政府、社会、家人、朋友等其他人想要我们去创业。创业有风险,不要因为看起来好玩就去创业。其次,要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这就需要学生意识到自身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对自己的专业优势和自身的优势有着明确的认识,同时树立职业流动的观念,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能够从实际出发。其次就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就业的重要指导,也是未来发展的预计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需要设定职业生涯的目标和制定完善的计划,并且根据实际的就业情况进行后期的修改和整理。最后就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这对于未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4 结论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也关系到高校的未来发展。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大学生已开始改变传统的职业稳定性的观念,面对就业风险竞争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职业的流动意识在不断的增强,相信国家和社会只要在就业择业方面加以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然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刘晖,马良,张彩霞.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研究[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

[2]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3]邹云龙,曹扬.关于大学生就业“基层”路径的探讨[J].东北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篇5:临汾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论文

20xx年,临汾市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就业结构得到改善。但在今后一段时期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就业结构性矛盾和重点群体就业难等问题依然突出,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一、基本现况: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20xx年末临汾市就业人员达220.7万人,比上年净增3.3万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6%,控制在4%的目标范围内。其主要特点有:

(一)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就业规模继续扩大。20xx年,临汾市继续开展市、县两级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活动,共开办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训班11期,举办创办企业培训班21期。每个县(市、区)都建立了1-2个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傻二电脑城创业园区被确定为省级高校毕业生创业园区。启动了锦悦城大学生创业园创建工作。全市共建成3个“省级创业型城市”、1个省级创业孵化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园、4个市级创业孵化基地。随着创业的推进,一些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从而使就业规模继续扩大。

(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是扩大就业岗位、增加就业人员最具潜力的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就业人员不断增加,就业结构得到改善。20xx年全市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为40.04%、22.57%、37.39%,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了0.3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了0.4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了0.87个百分点。

(三)更加注重灵活就业,就业渠道不断拓宽。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出现了新的行业、新的职业,人们的就业观念也随之有了新的改变,社会就业呈现多层次、多形式格局。一是通过开展灵活的家政服务实现就业。如在城市涌现的大量钟点工,家政公司、搬家公司等。二是通过增加公益性岗位安置重点群体就业。全年共征集“三支一扶”服务岗位81个,开发公益性岗位1435个,购买基层服务岗位640个。三是通过开展各类人才招聘活动提供就业岗位。举办各种类型人才交流活动86场(次),提供就业岗位约3.4万个,签订就业意向约1.5万人(次)。四是与沿海城市建立劳务输出合作关系。积极与南方经济较为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加强劳务输出对接,已初见成效。建成5个劳务输出基地,预计每年可输出劳动力2万余人。五是鼓励发展私营、个体等非公有经济创造就业机会。为下岗职工开办个体、私营企业给予政策优惠,提供低息贷款支持,从而使自谋职业人数增加。

二、主要问题:劳动力供求矛盾、结构性失业矛盾突出

尽管临汾市采取了积极的就业政策,但临汾市劳动力仍处在高成长期,加上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成效逐步显现,部分行业受到较大冲击,“十三五”时期就业再就业面临种种困难,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一)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仍然存在。从劳动力供给方面看,据测算,“十三五”期间每年大中专毕业生、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向城市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增加,三者约7万人。从劳动力需求方面来看,“十三五”时期,临汾经济增长不可能在高位运行,每年创造的就业岗位十分有限,加上自然减员腾出的岗位约3万人。可见,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较为突出。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仍然存在。随着我市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村将会有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业分离出来,加上我市农业人口基数较大,城市化程度不高,城镇化率为48.62%,容纳能力有限,因此,实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还很困难。

(三)重点人群就业问题依然突出

首先是高校毕业生群体,预计“十三五”期间高校毕业生人数仍将继续增加;其次是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下岗工人数会进一步增加,随着我市淘汰落后产能和新兴产业发展速度的加快,这些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突出。

(四)结构性失业矛盾突出。随着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的加快和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一方面企业用工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的高学历、高技能的专业人员越来越多,而一些下岗职工在再就业过程中选择岗位时往往对自身能力估计不足,定位不准,就业难以实现。另一方面一些学历高、有技术专长的人员择业时更是好高骛远,要求难以达到。以致出现了“有些人无事干,有些事无人干”的结构性失业现象。

三、建议措施:未雨绸缪,实施可持续就业

“十三五”时期临汾就业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任务相当繁重,因此,就业再就业工作丝毫不能放松,要及早谋划,确保就业形势稳定。

(一)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为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奠定基础。根据“奥肯定律”,扩大就业的根本出路是发展经济,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前提条件。在一定时期内,对增加就业岗位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就业弹性系数。这两个因素对增加就业岗位是正相关关系,经济增长快,就业弹性系数高,创造的就业岗位就多,有利吸纳更多的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失业率相应就低。因此,任何时候都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主题,为就业再就业提供保障。

(二)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就业容量。要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据有关方面分析,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个百分点,平均可新增5000多个就业岗位。可见,发展第三产业是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就业容量的重要途径。

(三)重视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搞好教育培训,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者再就业,化解结构性、长期性失业矛盾。世界有的发达国家把发展教育培训作为化解结构性失业问题的首选措施,努力把教育培训和促进就业紧密结合,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提高了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有的把富余人员作为培训对象实行“储备型”就业安置,既缓解了就业压力,又形成了推动经济增长和转型的储备力量。可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不失为促进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的有效措施。

(四)积极落实社会保障待遇,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就业

篇6: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对策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趋势分析及对策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才资源市场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多数毕业生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市场配置高校毕业生资源.

作 者:杨海英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刊 名:职业时空(下半月版) PKU英文刊名:CAREER HORIZON年,卷(期):20073(10)分类号:G64关键词:

篇7: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对策

关键词:会计类专业;就业形势;自主创业;职业意识

近年来,由于高校会计专业设置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不协调状况日益突出,我国会计专业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要解决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一方面,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加强学生理论知识教学和专业素质培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另一方面,高校要大力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创业带动就业。

一、会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会计专业设置结构分析

近几年来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会计类专业,全国设点最多的专业就是会计学,约有500 所 本科院校和900 所专科学校设置了该专业,使得该专业毕业生日益增多,呈现供大于求的现 象。

(二)市场需求及会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分析

1.市场一般需求及会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分析。会计是一个靠经验吃饭的行业,参加过大型招聘会的应届毕业生都有过类似的遭遇:投的简历往往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大多要求有会计经验,不需要进行太多的培训就能尽快上岗,既懂财务,又能交际。学校联系的单位招聘的条件也比较苛刻:(1)招的人少:一个单位通常只招1~2 名会计人员;(2)有性别要求:招兼文员的会计通常只要女生,需要服从分配、随时外派的只要男生;(3)对学生专业知识要求比较高,学生专业要过硬,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能熟练操作会计软件,外贸企业还要求英语至少过4 级;(4)对学生的其他方面要求:当过学生干部的优先,能吃苦耐劳,形象气质佳等等。符合条件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只能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单位从事会计或非会计工作或通过考公务员、考研等其他渠道就业。

2.市场较高需求及会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分析。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对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的需求越来越多,而在校大学生不能报考《会计师》,符合报考条件后,也很难在短时间内通过,大多数学生刚开始雄心勃勃,最后则被迫选择放弃。目前,全国具备注册会计师从业资格的也只有8 万人左右,其中应届毕业生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屈指可数,而根据中国市场的需要,至少要35 万名注册

会计师。

二、提高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1.加强职业意识培养,要充分利用思政课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不断灌输、并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

2.要紧密联系单位,紧跟市场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素质培养,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培训机会。

3.加强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获得更多的实习机会。

4.加快创业教育课程开发及相关实验设施建设,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就业意识。

(1)深化创业意识。创业是就业之源。当今世界,大力推动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创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开阔眼界、丰富阅历、积累经验、增长才干的过程,是一个全面经受锻炼、不断挑战自我、加快完善自我的过程。通过创业,大学生不仅可以收获得辉煌的事业,而且可以收获充实、丰富、厚重的人生。

(2)做好创业准备。创业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要获得成功,仅凭一腔热血、一时冲动是不行的,必须做精心的准备。一要加强知识储备,提升创业素质。要全面掌握计算机网络、办公自动化、应用写作、人际交往、企业经营管理、金融、会计、市场营销、法律等基础知识和技能,更要结合各自专业特长、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个或几个有发展空间的创业方向,重点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以便创业时能够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二要加强实践锻炼,培养创业能力。充分利用到企事业单位实习、见习的机会,加强实践锻炼,积累实践经验,努力在实践中增强决策能力、适应能力、协调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全面提高创业本领;三要加强品行修养,优化创业心态。

(3)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环境:为促进大学生创业,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一是从金融信贷、创业孵化、工商登记、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悉心支持;二是健全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完善创业服务内容,不断优化创业环境,提高创业服务水平;三是解决创业大学生落户、转档、社会保障等实际问题;四是资金支持,媒体大力宣传。

篇8: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对策

200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212万人, 2010年激增到630万人, 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 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突出, 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主要面临以下一些严峻的形势:

1.1受国际金融后时代的影响, 一些重点企业经济运行仍面临许多困难, 企业效益不高, 对人才的需求不旺。同时企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将影响大学生就业。

1.2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区域结构性矛盾:重庆是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直辖市, 城市大型企事业单位的需求相对饱和, 而广大农村基层的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等等。

1.3部分毕业生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 对当前就业形势预期不准, 就业心态不稳定;他们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 自身却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1.4现阶段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存在师资队伍力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水平不高、素质参差不齐, 就业指导内容陈旧、形式单一, 时间安排滞后[2], 对学生培训的时间短、层次低、针对性与实用性不强等问题。

2 对策

2.1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

学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从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高度, 充分认识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切实把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工作的首位, 迎难而上, 积极作为, 抓紧、抓实、抓细。

2.2 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在实际工作中, 增强全局意识和创新意识, 始终把学生利益放在第一位, 带着责任、带着感情, 主动关心、爱护学生, 切实维护毕业生的根本利益。

2.3 强化就业市场建设

政府和学校要加快建设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 完善人才市场机制, 积极利用多渠道多途径, 培育就业市场, 全方位开拓就业渠道, 促进就业市场健康发展。

积极开展订单式合作办学模式, 促进学生就业。积极进行市场调研, 密切关注基层这一富有生命力的就业增长点, 引导毕业生积极投身基层建功立业。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拔优秀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三支一扶计划”。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重庆市选派大学生到乡镇基层工作”项目。

2.4 强化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

切实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工作, 引导毕业生客观、理性、辨证地认识就业形势, 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提高其就业能力;加大就业政策、就业观念和促进就业的宣传力度, 积极引导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 实现就业。同时, 重视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工作, 帮助大学生克服焦虑、自卑、自负攀比、盲目从众等心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 正确对待挫折,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强化竞争和创新意识, 学会自我心理调适[3], 主动适应就业环境, 增强就业能力。同时, 积极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 实现就业。

2.5 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学生素质是就业竞争力的关键, 所以, 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措施在于从源头抓起, 通过多种渠道, 给学生提供培养和锻炼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职业选择的能力。积极探索和推进学生顶岗实习工作, 促进学生充分就业。

2.6 加强毕业生就业队伍建设, 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重视专兼职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配备和素质的提升, 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 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大投入, 落实编制, 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 实施校、系两级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 实行校、系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和目标责任制。

2.7 加强教学改革, 优化专业结构, 提高人才质量

高校应积极推进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 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及时调整、合理设置学科专业, 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逐步形成自身优势和特色, 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成功率。

2.8 做好学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络信息中心, 充分利用好就业网站, 鼓励学生更好地使用网络资源, 了解就业方面的动态与资讯。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 为学生建立人才信息库, 为用人单位提供推荐资料。建立毕业生跟踪与反馈体系, 进一步促进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 结语

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重要任务, 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迫切需要。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任务艰巨, 责任重大。促进大学生就业, 最根本的是改革。只要政府、高校与大学生齐心协力, 调整思路, 准确定位, 努力适应社会需要, 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会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韩景茹.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006, (28) :330-331.

[2]魏萍.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高校就业指导的思考.医学教育探索, 2009, (8) :453-455.

篇9: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心理 成因 表现 对策

[作者简介]尹羿之(1975- ),男,四川武胜人,四川文理学院美术系党总支副书记,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四川达州635000)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3-0081-02

近年来,高校的持续扩招,使得我国高等教育日渐步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许多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从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的同时,也使大学生就业由“精英就业”转变为大众化就业,表现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①。这种形势使得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常见心理问题

(一)焦虑心理

大学生就业焦虑是指大学生在面对毕业求职时,对可能出现的无法实现原初就业目标的就业失败情况所产生的情绪体验②。毕业前,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在担心能否选择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用人单位会不会因为自己在校期间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没有任何特长或因为自己是个女生而不录用;或在意识到就业的客观形势与自我的现实条件之间的矛盾时,会产生一种紧张焦虑心理。面对理想与现实、就业与失业、签约与违约、就业与考研等矛盾时,他们同样会有一定的焦虑。这种焦虑心理在非名牌学校、学历层次较低、冷门专业、成绩平平、性格内向的大学毕业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未就业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加上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就业岗位大幅减少,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对更加困难,大学生们因此也就更加焦虑。

(二)自负心理

自负是一种过高的自我评价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③大学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学习和知识积累,早已踌躇满志,跃跃欲试,想尽快把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尽快成就一番事业,出人头地。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尤其是优秀大学生对自己估价过高,自视条件很好,认为自己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可以大有作为,把就业的期望值定得非常高。因此在就业选择时,他们对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只想选择能尽快实现自我、体现个人价值、收入丰厚、地理位置好、工作环境较好的工作单位,而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艰苦行业去工作,往往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具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择业时要么常常碰壁,要么对找到的工作不满意,于是抱怨没有遇到伯乐,从而成天闷闷不乐,怨天尤人,工作也没有积极性。

(三)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轻视自己,低估自己的能力和品质,对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总感到自己不如别人④。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总是以别人为参照系、罗列理由,说明自己的无知无能。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去竞争,胆小怕事,行为畏缩,害怕失败,在诸多竞争活动中退缩,甚至把明明能成功的机会也轻易放弃。其多见于性格内向,人际关系范围小,有生理、身体缺陷或专业方向不强的学生。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部分大学生或因所学专业不景气,或因学历层次稍低,或因自己专业知识、技能及综合素质一般,在学校表现一般,在就业选择时常常流露出自卑情绪,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由此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一味自我否定,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求才若渴的用人单位,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

(四)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指在就业中不愿承担责任,缺乏独立意识,没有个人独立的决策能力,没有进取精神,只是依赖父母或老师、学校甚至只等职业送上门的心理。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从小养尊处优,大小事情都由父母包办,他们只负责学习。因此,他们往往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缺乏责任感和独立决策能力,依赖性较强,这部分大学毕业生中有的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就业竞争时,往往缺乏进取精神,把希望都寄托在父母、亲戚朋友拉关系、走后门上,甚至开始怀恋过去那种统包统分的制度,希望学校能解决就业问题⑤。这种依赖心理的存在会贻误良好的就业机会,失去检验自己、磨炼自己意志、锻炼自己独立性的机会,在就业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⑥

(五)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在求职中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专业等特点,盲目听从或跟随别人的意见以及盲目寻求热门职业的现象⑦。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由于独立性不强,缺乏实践经验,在求职过程中,没有什么主见,易受别人暗示,盲目跟随大流⑧。他们对自身主客观条件不能准确分析,对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以及将来准备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与目标,也不深入了解各种职业,盲目跟随大流,见别人考研,自己跟着考研,见别人出国,自己也跟着出国,看到哪应聘的人多就往哪跑,别人说哪个工作好,他们就去寻找什么工作,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爱好,牺牲自己的专业优势。

(六)挫折心理

随着我国社会就业市场的复杂、就业竞争的加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而大学生未经世事,在就业中容易产生自我评价偏高、职业期望偏高的情况,在选择职业时容易受到挫折。比如,理想的职业愿望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选择不能被亲朋好友所接受和理解,都容易使他们产生挫折感。

(七)无所谓心理

无所谓心理即对什么都不在乎。如部分大学生对个人发展空间和工资、福利待遇等都抱着无所谓心理,仿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种心理既贻误了就业机会,也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不相适应。调查发现,认为目前职业的选择对其一生影响“很大”的大学生占受调查人数的29%,认为“较大”的占44%,持“无所谓”态度的居然占到18%;对“学校没有必要严格控制同学违约”持“无所谓”态度的占19%⑨。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就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不仅与他们自身因素有关,也与外在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一)自身因素

首先是自我认识的偏差。一些大学生对自我评价过高,在就业过程中就业期望值过高,瞧不起这看不起那的。相反,另一些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能正确认识外界环境,不敢积极参与就业竞争,害怕失败。其次是准备意识的欠缺。大学毕业生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不能正确认识就业情境、不能全面了解社会,理想与现实往往脱离,对待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考虑实际条件,就业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同时,也有很多大学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如:文科生不懂得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理科生不了解基本的人文社科知识,缺乏相应的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其三是对挫折的容忍能力不强。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在家养尊处优,父母早已将其物质生活安排妥当,在感情上也是关怀备至,而且大部分人没经历过挫折教育,意志力相对薄弱,对挫折的容忍能力差,对于什么是苦难、什么是来之不易,除了字面上的感知外,没有更深的体验和感觉。一旦遇到困难,也不论困难是大是小,都会在其心理上造成极大的负担和阴影。如果这种负担和阴影没有及时得到解决,难免让其产生挫折心理。

(二)家庭因素

从家庭期望来看,多数家庭对子女所寄予的期望值过高。虽然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变成“大众化教育”,但是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期望值并没有下降,都渴望接受高等教育之后,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能够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可,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在这种期望值下,如果花费数万元接受高等教育,而到头来连一份维持温饱的工作都难以谋到的话,尽管这种现状是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一种必然,大部分家长与学生还是会感到不可理解和难以接受,势必会给大学生造成心理挫折。

(三)学校因素

首先,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但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师资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及时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在就业市场上也就缺乏需求,很多学生一进学校就开始担心就业问题,长此以往,极易造成抑郁等症状。其次,许多高校的职业发展教育中还存在缺乏系统性、协调性与科学性的问题,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只局限于毕业生群体,局限于就业这一环节,而对就业之外的环节如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问题、心理健康保健等问题重视不够,更缺乏系统的指导与帮助。

(四)社会因素

首先是国际形势不容乐观,据国际劳工组织研究报告显示:全世界30亿经济活动人口中,失业人口有1~5亿,不充分就业人口有7.5~9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样,就业形势比较严峻⑩。其次,社会某些单位或企业对应届毕业生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当代大学生不学无术、缺乏实际经验,很难胜任工作,对应届毕业生就业造成很大程度的心理冲击。加之目前我国经济体制仍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事业单位裁员、政府机关缩编等原因,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正确认识自我,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增加就业信心

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一是要全面掌握各种知识,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充分利用在校期间尽可能多地学习理想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二是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积累社会经验,注意锻炼人际社交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三是要正确面对客观现实,结合自身条件,树立正确健康的就业观念,多了解就业信息与政策,为就业打好基础,做好就业的思想准备、心理准备。

(二)正确认识挫折,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或困难,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对此,第一,要正视挫折的客观存在。挫折在人的一生中是不可避免的,每个毕业生在就业中都会遇到。应有正确的挫折观,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挫折面前不灰心、不后退,敢于挑战,把挫折当做进步的阶石、成功的起点,从而不断取得进步。第二,对挫折进行正确的归因。造成挫折的原因:一是运气、机会、命运、他人的权利、自然界的力量等外在的因素;二是本身的能力和技能以及自己的努力程度等内在因素。因此,应以积极的态度去冷静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及时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从本人的实际条件出发,用切实的行动去促成挫折情境的改变。第三,要坦然面对挫折。面对市场竞争、就业压力,大学生的求职总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甚至是委屈,如一些专业热门,有些则冷门;又如女大学生找工作容易受到歧视等。面对这些问题,必须及时调整自我心态,坦然地面对挫折。只有经过生活的磨炼,经过就业的挫折,才能更加成熟,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三)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家庭和毕业生在择业时期望谋求到理想职业是可以理解的,但要使期望变为现实,必须认清形势,正确把握就业期望值。当前,下岗分流人员不断增加,大学急剧扩招,使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在择业时,要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情况,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气质特点、家庭情况等去确定职业期望值。同时,家长和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避免择业中的急功近利、求职怕苦、虚荣等心理误区。

(四)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工作

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部门的建设,充分发挥这些部门的能动性,积极开展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会学生自我心理调适,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正视现实、敢于竞争、放眼未来。就业指导工作应该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程,应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始抓起,要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进行未来职业预测和设计,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和求职择业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五)营造和谐就业环境,完善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扩大就业,构建和谐的就业环境,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和重要途径。要完善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保证公平就业是《就业促进法》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要消除就业歧视,确保劳动者不因民族、性别、年龄、地域、宗教信仰、身体残疾等因素而不能就业。要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如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保障,采取免费培训、社保补贴、小额担保贷款、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等措施,创造就业就会,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

[注释]

①③陈选华.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综述[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24,56.

②王春兰.大学毕业生就业前的心理障碍及应对措施[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231.

④沈国强.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及调适[J].教育探索,2007(3):106.

⑤蒋益琴,丁雪梅.毕业班大学生焦虑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27(1):34.

⑥高军.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调适[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9):62.

⑦⑨邓兵.大学生就业心理挫折分析及对策[J].沧桑,2009(1):53,53.

⑧⑩舒晓丽.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路径分析[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71,71.

孙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对策性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3.

上一篇:“一打击两整治”专项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