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

2022-09-11

1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目前, 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可以说是存在总体供给持续上升的同时需求疲软的情况, 也就是说大学生存在普遍的就业难。随着高校扩招, 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几乎成倍上升, 而市场需求却未同步上升, 以至于大学生总体供需比在不断增大, 有关数据表明, 今后几年供需比仍有大幅上升的趋势。现在许多招聘市场看起来红红火火, 但是成功率极低, 其中有很多原因, 一些单位设摊根本就不是为招聘而来, 只是为扩大企业知名度, 或为目前在岗员工施加压力而过来凑热闹的。有些单位招聘岗位已经内定, 但为摆平各方关系, 封众人之口, 设摊装样子掩人耳目, 甚至有些人事经理为捞设摊回扣费而明明无需求却四处出击, 再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可以判断目前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存在普遍性的供过于求的情况。另外, 许多社会新闻反映了大学生谋求一份职业的艰辛与沉重, 说明了目前大学生劳动力市场所存在的严峻形势。

2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2.1 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

(1) 国际就业形势与中国“入世”的影响。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全世界30亿经济活动人口中, 失业人口有1至5亿, 不充分就业人口有7.5亿至9亿”,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样, 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同时“入世”对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造成短期冲击。

(2) 高校连续扩招。高校连续的扩招, 增幅较大, 势必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 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新的压力和难度。加之“入世”因素, 使我国人力资源在出现就业机会增多的同时, 就业的难度增大;人才地位提高, 伴随着人才争夺加剧;计划配置减少, 使市场配置增多等特点。

(3)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影响。部分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相对滞后, 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下, 一改以“统”、“包”为特征的分配制度为现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 表现出了不同的心理状态。

(4) 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一是地理不平衡性。中国地域广阔、人口聚集不均、地区各种因素差异明显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 人才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 买方市场形成, 长短线的矛盾一时难以根本解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在新形势、新情况下对面临就业的大学生们来讲, 毫无疑问既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同时又使他们面对难得的机遇和挑战。今日的大学生可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 通过供需见面, 双向选择, 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 相对的自由与外在的压力都间接或直接地作用于生活在社会中的大学生就业者的心理内环境。

2.2 定位不明确、比较盲目, 就业缺乏方向感成为大学生求职的最大困难

大学毕业生择业认知心理是指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及其周围社会环境等的认识、了解和择业中对事物的推理与判断。就业形势的现状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认知程度。包括:第一, 自我认知不准确。一是产生自负心理。表现为:择业期望值很高, 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选择标准, 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 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学校去工作, 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二是产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 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 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 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第二, 对外围环境认知不确切, 对环境估计不足会出现坐等心理, 从而错过许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3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原因分析, 首先要在社会 (包括家庭、学校) 的关系和国内就业形势的宏观系统中思考。家庭因素 (父母期望、父母职业及职业榜样、父母对子女专业及工作的关注、父母对各种职业的看法、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交能力、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家中其他成员的影响、学生对父母的看法与态度等) , 学校因素 (主修专业、培养方式、对教师的认同、同学朋友的影响、是否恋爱等) , 社会因素 (社会传统的职业评价、社会职业地位、社会角色模式等) , 职业信息的效力 (信息的有效性程度) 等都构成作?用于大学生就业中心理的外在刺激因素;国际就业形势, “入世”影响, 地区分布、行业部门分布与学科结构不平衡及近期教育与就业政策等均是外围的引导因素。其欢要归宿于大学生内在的因素, 个性特征, 与就业有关的能力、兴趣、需要结构、性格特征、自我意?识、价值观念、理想、个性专业倾向类型等交互作用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与行为。

4 改善与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4.1 完善自我, 塑造自身生存本能

要改变错误、狭窄、扭曲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要求大学生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 以平常心面对, 保持冷静的思维来进行生活中所谓重大的抉择。要孕育真、善、美的感受, 持有良好心境, 构筑完善情绪情感。排除诸如不满、愤感、嫉妒、焦虑、恐惧等负性情感对正常思维、决策的干扰。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一终生职业”和“一锤定终生”的择、就业观。建立新型就业观, 强化择业的主意识, 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

4.2 社会、学校等外在辅助作用

建立学生—学校支持系统。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 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 做到正视现实, 敢于竞争, 不怕挫折。进行就业教育和择业指导, 开展创业教育, 增强其创业、竞争、挑战意识。坚持开展自主创业教育, 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和择业观念, 开发创造性思维, 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积极参与社会竞争, 走“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之路。

建立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 完善市场机制, 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

充分保障信息畅通, 利用网上求职。“信息不通, 渠道不畅是目前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 求职者应该放开思路运用多种渠道找工作。”现在不少大学生很少使用网络求职, 在他们的概念中, 学校推荐或现场招聘会是求职的可靠渠道, 对于网络的招聘信息把握不准。这个顾虑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提醒广大毕业生, 在使用网络求职的时候要注意, 尽可能选择品牌好的大型人才网站求职。因为这些大型人才网站对招聘单位的资格审查较严, 一般不会有虚假招聘信息。”

摘要: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很不乐观, 尤其是专科, 本科找到好工作也很不容易。大学毕业生经过多年正规教育, 综合素质较高, 并具备了相应的专业素养, 是我国劳动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针对目前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为促进大学生发展与就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

参考文献

[1] 庞有视, 刘宏文.成功就业[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

[2] 陆立军, 王祖强.私营企业资本, 劳动和分配关系研究[J].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 2003, 3.

[3]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商务印书馆, 2002.

上一篇:互联网视域条件下的网红短视频“正能量”分析下一篇:论现代企业会计工作的特点及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