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4-05-27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分析(共6篇)

篇1: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分析

国际教育学院 中新1105傅强2011070362

点亮一盏心灯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打开搜索引擎google,在大约15000项“心理高压人群”查询结果中,有一半以上关于大学生:“大学生:新的心理高压人群”、“三成大学生郁闷”,“毕业生成高压人群”等,而在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中则以就业压力最为突出。

一、近年来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的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我国人事用工制度以及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化,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从“统包统分”过渡并转型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与此同时,机关、事业单位精简机构、压缩编制,国有企业减员增效,工作年限延长,使社会接受毕业生的力度大大减少,军队裁军和每年正常转业退伍军人的安置等,也给毕业生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

自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迎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高峰。官方数据称2011年大学毕业生数量达到660万余人,毕业生人数与岗位相比显然供大于求,待就业人数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同时,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不同性别的就业趋势差异日益明显。这些新形势对面临就业的大学生来讲,既增加了难度,同时也增加了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负担。而近些年我国出现的高等教育严重滞后、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等问题,则使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信心不足,心理负担加剧。

二、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一)虚荣心理

随着高校大范围的扩招,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的光环退失殆尽,但其“高级知识分子”的自我认知却始终未改。“面子”比“票子”重要的观点不在少数。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充满优越感,自以为学识渊博,是一个“人才”,不肯从基层做起,到头来往往是“眼高手低”。虚荣心理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大障碍。

(二)功利心理

择业功利心理,是指从择业的趋利避害出发,片面扩大自我利益的追求而缺乏对就业环境的客观评价。2007年,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对全国近百所高校6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和要求专业对口等个人功利取向方面。其中,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观。从调查答案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大学生求职择业时的功利心理。

(三)怯懦心理

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有的大学生因为就读的学校不是名牌、所学的专业不热门或自身的条件不够优秀等原因,自觉处处不如别人,低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缺乏推荐自己的勇气,不争取就业机会。过度的自卑会加重学生心理负担,在用人单位的招聘者面前畏首畏尾,过分紧张,不能适当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往往因此错失就业机会。

(四)承受力差

2012年,华师武汉传媒学院校通讯社对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华师武汉传媒学院等13所武汉高校进行了一项网上问卷调查,调查表明,超六成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少独生子女似一碰即碎的“瓷娃娃”。66%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挫折时都向父母以及身边的朋友求助,仅有34%的学生选择自己想办法解决。较差的心理承受力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难以处理所面临的不顺与挫折,进

而形成恶性循环。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调控对策

(一)调整就业期望值,建构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要谋求理想的职业就必须认清形势,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当前,高校急剧扩招,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方向,充分了解自己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从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个性、能力以及家庭情况等出发定位职业期望值,在职业定位基础上建构正确的择业观。然而,当前部分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求闲、怕苦、虚荣、功利、攀比等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他们的职业选择与发展。高校应在大学生中加强择业观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把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发扬传统的艰苦创业精神,促进大学生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二)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为顺利就业打基础。

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职业生涯是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指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历程。科学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人生目标,非常重要。由此可见,大学生要树立终生择业的观点,切不可为了求得职业的稳定而放弃就业的机会。当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把就业过程当成取得个人职业生涯经验的重要经历,通过就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

(三)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提升就业的竞争力。

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人文科学素质等。学校应努力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不断增强对社会了解,从而提高自己各项能力。大学生活一开始,就要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与自己兴趣、爱好相一致的就业目标。利用课余时间,拓宽知识面,培养能力。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社会接触,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提升就业能力。

(四)进行就业心理疏导,增强就业心理承受力。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出现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问题,与毕业生的认识水平、社会阅历、心理承受能力等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除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培训,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要对大学生的择业心态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客观现实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指导学生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从而避免由于准备不足而错过求职机会。

就业作为大学生人生中的转折点,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提高个人素养、在日常学习中提升综合实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做好心理准备,正确面对自己、勇于直视挫折,积极展现自己,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满足社会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

篇2: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分析

及对策研究

学院名称:电气学院专业班级:电信科学类姓名:罗伟学号:

12021204110206

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罗伟

(武汉轻工大学,电气学院,电信科学类1202,1204110206)

摘 要:当代大学生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和碰撞,受此影响,部分大学生道德观念出现混乱,道德行为出现滑坡,道德状况不容乐观。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现状进行分析,查找道德缺失的原因,总结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缺失;对策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我们党及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和主力军。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青年大学生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约有2500万,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局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面临有利条件的同时,也遇到了严峻挑战,当代大学生是在经济全球化、网络环境和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其成长的环境必然在其思想意识中打上深深的烙印。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和碰撞,受此影响,部分大学生道德观念出现混乱,道德行为出现滑坡,道德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中国传统道德严重缺失,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国家要实现伟大复兴,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道德水平的滞后直接影响国民总体素质和现代化建设水平。因此,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不容乐观,更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相距甚远。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

第一,功利思想明显,价值取向扭曲。中国加入世贸以来,对大学生寄予厚望并希望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尽管如此,一些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中仍存在道德缺失成分。功利思想明显,价值观取向上过于急功

近利,敬业意识薄弱,理想追求淡化;在得到别人资助时心安理得,不思感恩与回报。一些学生过分关注自我价值,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视为人生追求的核心,从而造成价值取向扭曲,甚至形成极端的自私人格。在索取与奉献关系上,则一味地强调索取,造成个人贡献与社会索取失去平衡。

第二,缺少社会公德意识,生活行为失范。部分大学生缺乏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而且对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重视不够,缺少检点。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不少学生对这一体现大学生责任感与文明程度的规范未加重视,甚至行为失范:如在课桌上乱写乱画、逃课、上课迟到早退、在教室里吸烟吃零食、随地吐痰扔垃圾、随意撕毁折叠涂画公共图书、在课堂上打电话、在网上发布不健康消息、在公共场所行为举止不得体等,缺乏社会公德。但是由于他们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因此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个人情感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少大学生,处理不好恋爱与学业、爱情与性等诸多问题,导致抑郁、敌意等心理症状,造成未婚同居、未婚先孕、为情自杀他杀等诸多问题。

第三,拜金思潮泛滥,贪图安逸享乐。据调查显示,当今大学生的物质消费档次越来越高。而精神消费场所,大学生爱去的场所依次是网吧、KTV、电影院、洗浴中心、酒吧等,总的趋势是对娱乐、休闲活动设施和场所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课余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大学生高消费带来的消极后果是相当严重和不容忽视的。这既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滋长了校园的奢侈风,又使得拜金思潮泛滥,对当今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以及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而对提倡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嗤之以“小农意识”;在学习方面,贪图安逸,缺乏积极进取向上精神,声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所谓“治学原则”;在爱护保护他人成果方面,表现出道义上的缺失,随意破坏、剽窃事情时有发生。

二、导致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因素分析

第一,家长过分溺爱所至。八十年代后期出生的独生子女已开始进入大学,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往往受到过分溺爱。父母对子女的爱护与日俱增,对子女的各种投资有增无减。但他们过多的关注智力开发,忽视了对子女道德品质和行为等方面的养成教育,让孩子利用假期、双休日参加各种补习班,剥夺了子女参加适度劳动、加入大自然、参与实践、关心社会与他人的权利和机会。这样许多父母忽视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尤其忽视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的发展,这种教育上的片面性无疑给处在养成教育关键时期的青少年传递了一种错误理念:成绩就是一切,其他皆无所谓。再者,不少父母追求生活享受,自身行为不检点,不能给青少年树立良好的榜样。

第二,学校德育教育的缺陷。目前各类学校正在推行素质教育,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我们也发现,传统的“应试教育”、“唯分论”的思想,在学校教育中仍然根深蒂固,重智育而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依然明显存在。同时,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依然停留于传统的说教方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老师们一直孜孜不倦的向学生们灌输“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这些四字的道德规范对孩子们来说无疑是大话、空话,在孩子们的心中激不起一点波澜,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对于自己完全无法理解的文字,他们又如何将其付之行动呢?因此,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德育的效果。

第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人们主体意识的生成,同时诱发了个人主义倾向;市场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利益群体的多样化必然导致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增强了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同时诱发了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思想。目前,一些领域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的现象有所蔓延,并很快成为一些人衡量价值的标准,而社会又未能适时确立更完善的价值标准,导致部分大学生注重实惠的目标和追求,过于关注自身生存状况和发展条件而削弱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一些成年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以及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的屡禁不止,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第四,大学生道德观念淡薄。由于大学生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面对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不能自觉地去身体力行那些良好的道德规范,因此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论文抄袭、考试违纪舞弊已不再是个别现象;对做“枪手”、助学贷款欠款不还等行为,也并不觉为耻。

个人情感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少大学生,处理不好恋爱与学业、爱情与性等诸多问题,导致抑郁、敌意等心理症状,造成未婚合住、未婚先孕、为情自杀他杀等诸多问题。因此提高大学生文

明水准,重视大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已势在必行。

三、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水平的有效途径

第一,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做品德高尚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其中包括哲学、教育、史学、经济、文学、艺术、宗教、科技等主要内容,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流传跨越时空,亘古至今,具有超越历史阶段的绵延特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俨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现如今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社会上是高层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是我们社会的精英,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兴旺都离不开大学生的努力与拼搏。众所周知,道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道德思想在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大学生应当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遵纪守法观念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坚持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增强其民族的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锻炼出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自尊、自信、自强精神,是我们德育工作者的责任。

第二,加强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主要包括培养其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等内容。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准备献身事业,报效祖国,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其危机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多数青年学生都能认同遵守公共秩序,讲究公共卫生,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等公德意识。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些大学生在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产生了道德和观念上的错位和倾斜,使得大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然而在上述公德意识行为的体现上,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水平却表现的偏低。在大学的校园里,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不文明现象的存在。虽然这些不文明行为仅是一部分人所为,但是却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鉴于此,加强大学生的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成为当前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要提高认识。如果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连最基础的社会公德要求的文明行为都做不到,那将是教育的悲衰。高校已经意识到,公德教育的贯彻实施直接影响到能否培养出全面合格的人才。许多国家对学生的价值观及德育教育都非常重视:日本人以良好的道德素质,让世人看到了道德教育的成效。英国教育部颁发的道德教育大纲中人才的素质又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该大纲明确规定:学校必须向学生传授道德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诚实、信用、尊重别人权利、爱惜他人财物的良好品质。日本也以其良好的国人素质,让世人看到了道德教育之成效。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是会做人。因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大学生的基础文明建设和社会公德教育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并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其次是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在校园的日常管理中,校方要重视环境对育人成才的影响,在大力加强养成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强管理。巩固好的文明行为,在文明行为基础上加强教育管理,特别是加强“养成”教育。教育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自觉性,而管理则是使这种自觉性形成习惯,使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得到贯彻落实。只有形成好的文明习惯,才能形成好的社会公德。养成教育应该以社会礼仪常规教育为起点,使大学生懂得和遵守最基本的公共道德。公德教育不仅仅只是唤醒大学生的公德意识,而是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教育。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一方面要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要有相应的管理措施作保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是养成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只有思想教育而无具体措施,容易造成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做,在行动上却又往往不去做;只有管理措施而不强调养成教育,就不能形成自觉的文明行为,学生虽然知道必须这样做,但在内心里并不自愿,甚至往往形成抵触、逆反心里,只有把养成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自觉的文明风尚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形成是学生做人最基本的条件,决定着大学生能否以一个文明人的姿态步入社会。

再次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大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校园文化是学校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树立和弘扬社会注意荣辱观具有重要作用。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加强校园景点建设,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化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现金文化的熏陶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当代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第三,提高教师素质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素质和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院校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精神,提高教师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又成为素质教育的根本。邓小平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要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教师素质是关键。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德才兼备的做人样板,才会发挥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才会吸引他们自觉地去接受影响。教师不仅要献身教育,而且必须正确、自觉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此外,渗透教育也能为塑造新一代青年的健全人格发挥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师道德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在改革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的同时,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加强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道德规范教育、道德实践教育,切实调动家庭、学校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在市场经济体系下为培养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3: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现状

1、全国不平衡的人才供需

当前, 我国高级人才、企业高管人才、企业高技术人才、教育人才、农村人才和少数民族区域人才奇缺。到2009年底, 我国占总人口4%的人受大学教育。研究表明, 全国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生远低于发达国家。

2、大学生人数剧增, 加大未就业人数

2010年, 据估算我国毕业生面对“一毕业, 即待业”的窘境人数达150万名。一有大型招聘活动, 未就业人员就蜂拥而至。

3、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数量的差距太大

表面形势来看, 供大于求。资料显示, 2009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30万, 是2001年114万的5倍多。但用人岗位的递增却远小于此比例。

4、不平衡发展的专业人才

近年, 每过几年从某几个热门专业转移到另几个专业。热门专业最初毕业生人数少, 供小于求, 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专业, 导致大量考生报考此类专业, 人数的剧增, 几年后此类专业毕业生人数剧增, 造成供大于求的现象。

5、薪水的期望值与现实不符

当代高校毕业生在高水平的生活条件下成长, 希望值偏高, 希望找到一份条件较好、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的工作, 形成“高不成, 低不就”的就业现象。

6、单位选人的挑剔现象

在用人单位选材难的同时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众多用人单位明知大学生是本单位的栋梁与骨干, 大学生是单位发展的动力。但基本每年都不招应届大学生, 这一问题值得当前大学生思考:单位不招应届毕业总有其原因。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高校毕业生难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部门的信息表明, 我国2010年底各类大学毕业生未就业达150万以上, 有多种原因存在。

1、专业结构上的不平衡的过剩

不合理的资源配置, 专业结构上的不平衡体现在区域和专业领域方面。其一, 农村地区、欠开发区域大学生人才严重短缺, 这里不存在明显的就业难问题, 而发达地区表现出“人才扎堆”。如, 某毕业生去农村就业, 在此工作一段时间后, 想到城市就业, 将存在三种成本的解决:一是寻找城市中理想工作的支出成本;二是原单位的福利和人力资本损失;三是原工作单位放人的支出成本。所以, 较多毕业首选留城市。其二, 毕业生就业难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专业结构和学历层次上的不平衡。一些专业领域的高素质毕业生大量冗余, 而另一些专业却严重不足。在总量一致的情况下, 这种差异导致了结构上供需不平衡, 大学生就业难。

2、大学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就业价值观方面存有问题

大学很多辅导员, 经常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为列, 从经济收益和工作条件方面进行分析, 无意识的导致毕业生在就业时潜意识以高薪工作岗位为目标。辅导员的引导本身为了激发学生更好的学习, 但语言理解的多样性, 造成学生将以这样的岗位标准来择业。同时没有看到中国文官系统是世界上最人浮于事、政府历年都减肥裁员的机构, 而就业快速增长的市场是民企、外企和自主创业, 由于价值观的引导, 造成毕业生思想闭锁, 对最有活力和前途、发展和成长最快的就业岗位不感兴趣。毕业生前途谈何宽广?

3、社会观念的影响

社会观念较大的影响了大学生就业。首先, “学而优则仁”的意识, 重视权力等级和人际关系的传统文化很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 加上当前的“白领情结”, 大部分毕业生留大城市好单位的强烈欲望。二是大学生缺乏创业观, 社会缺乏创业氛围。三是, 多数用人单位缺失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注重以“物”为中心的理念, 只注重人才的短期使用, 不愿作人才的长期培训投资。

4、高校扩招、内部专业结构的计划性和全国总体专业结构上的无计划性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目前, 大部分高校年年扩招, 针对人才需求市场, 各院校自身做到了有计划性, 但培养期的延时性和全国总体专业结构上体现出无计划招生造成大学生毕业时不平衡的供需现象;部分学校单一的专业课设置造成大学生有较深的专业知识, 但知识面扩展受限。使毕业生在毕业就将面监人才拥挤、就业难的竞争激励的市场。

5、投资收益率的经济观影响

根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投资最重要一种行为是上大学, 受投资收益率的经济观影响。多数大学生根据据投资收益率的经济观来择业择岗, 造成在高薪、发在地区就业岗位拥挤。多数学生不能与时俱进, 期望值过高, 不愿到中小城高和农村急需人才的岗位就业, 沉迷于发达城市。具有居高不下的待遇要注, 脱离社会现实, 思想观念停留在精英教育下“大学生是人上人”的定势思维。

6、自荐艺术的缺乏

我国的高校毕业生缺乏在市场上插上“草标”, 给自己标个好价位, 让雇主企业买走的自我推销能力。求职自荐能力与产品的营销能力相似, 好产品也要很好的包装、营销策略与手段;人才也要有效的方法来推销自己。多数大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与技巧奇缺, 即缺乏自荐艺术。

7、较低的实战船技能和不高的整体综合素质

竞争激励的人才市场是人才能力与素质的PK, 对就业主动权的掌控, 毕业生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为扩招, 造成普通高校入学生源的整体综合素质就较低, 进一步造成大学生毕业时整体上能力和综合素质降低。

8、沉溺于“天之骄子”之称, 缺乏优患意识

大学毕业生由于“天之骄子”的意识, 自我感觉良好, 造成大学毕业生向社会的另一巨大心理障碍发展。导致这种心态表现出不良的两种择业观念:一是强调对口专业, 二是被动消极等待。

9、挑剔选人才的不健全、不规范的市场机制

随着供大于求的人才市场情况的出现, 社会就业岗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期望值也提高, 单位间相互攀比, 提高人才的录用标准。用人单位不关注自身实际岗位需求情况, 过度的对人才苛刻要求, 要求应聘毕业生需要英语过六级, 甚至长相、身高和气质都成为挑选的条件之一, 或把有相关单位或相关岗位工作经验作为应聘者的必备条件之一。这就更增加了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三、改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目前, 在很大的程度上, 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体现出了就业政策、就业制度、专业结构和教育体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刺激了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 激化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程度。如何改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呢?

1、强化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 提升其素质

大学生政治思想的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必修课, 强化期教育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质量意识, 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到学生建立适应社会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人生观。对于大学生进行培养的诸多素质中, 最重要的素质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当前的很多大学生毕业生缺乏社会的责任感, 把人生的价值与现实的薪水直接联系在一起。

2、提高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

从总体上来说, 进入高校的大学生生源素质较以前普遍降低, 毕业时也较以前相对降低。生源素质的低下, 学生不仅专业基础知识不全面, 不牢固, 适应社会的能力也较低。另外, 学生家长对学生的管理的放松或没有时间管理, 造成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缺乏。高校在注重学生成才、成功的训练与培养时, 忽视了中学时学生成人培养的失败。当今社会需要大量综合性人才, 不仅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 而且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也相当重要。

3、建立全国性的用工信息和人才信息库与远程招聘和应聘机制

由于就业的社会化、跨区化, 加之几年大学学习费用, 己造成了很多大学毕业生就业经费紧张。由于就业岗位与学生之间区域分隔, 学生和用人单位要找到合适的岗位或人才, 都要花费较多的经历与财力。造成一些区域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人才, 一些区域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 出现两难情况。这种情况下, 建立全国权威性用用工信息网及远程招聘和应聘机制, 使学生容易了解用工信息, 用人单位容易招聘到人员, 降低就业和招聘成本, 从而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

4、加强大学毕业心态的积极引导, 回避都市化与家乡化,

主动应对“高学历低岗位”来临

根据我校学生就业情况和众多学生管理者了解的情况发现, 半数以上大学毕业生存在选择大城市、读书学校所在区域、家乡区域进行就业。造成这样的原因, 一是就业信息不畅通, 二是就业成本低, 三是区域情怀。很多大学毕业生都有较高的期望, 只想找个很好很合适的工作岗位才就业, 缺乏“先就业, 后择业”的观念。所以加强大学毕业生心态的积极引导, 树立“先就业, 后择业”的观念, 回避都市化与家乡化就业心态, 改变就业观念, 进一步拓宽就业视野, 到急需人才的领域去。

5、强化学校、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大学生工作能力培养机制

目前社会用人单位大部分都只想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才, 录用后能熟练的工作, 不需要单位投入培养成本。刚毕业的大学生, 社会工作经验不足, 缺乏工作的流程的了解, 工作能力不是较好, 需要用人单位对其工作能力培养的投入, 多数单位不愿为此付出。另外, 很多大学生实习实习时间较短, 学生不重视实习内容, 实习形同虑设。造成大学毕业生毕业时经验不足、能力低下。

6、引导、培养和提高大学毕业生的自荐能力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和高校教育的发展, 社会人才观的发生了较大变化, “不要最高的, 只要最合适的”已成为用人单位的准则。目前, 大部分学生的自荐艺术水平较低, 缺乏自荐技巧、交流与临场应变能力, 不能较好的推销自我。

7、加强高校教育培养规模在专业结构方面的国家宏观调控

目前我国整体上是国家总体计划与学校自主相结合高校教育培养模式。总体上国家计划各学校的教育培养规模, 但在专业结构上没有过多的调控, 另外在国家总体计划下, 各学校在专业结构方面进行自主计划的培养规模。从而在总体上体现出国家有计划性, 而在专业结构性上体现出培养规模的无计划性。在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由于专业的不同, 就业难度不同、就业率高低不同的情况正是这种总体上培养规模在专业结构方面的无计划的较好映谢。所以为了更好的改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境况, 改善高等教育培养规模在总体专业结构方面的国家宏观调控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630万人就业形势严峻》, 《舜网-济南日报》, 2010.2.16。

[2]石亚军:《人才成长岂止在课堂一论大学潜在课程的育人价值》, 《中国大学教育》, 2003年第5期。

[3]衣俊卿:《论高等教育理念的深层转型》, 《中国大学教育》, 2003年第5期。

[4]王蜀见:《现代化进程中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建构》,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 01。

[5]赵海均:《破解中国经济之迷》,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2, 8。

[6]山贼:《大学生是不是人才》, 2004.12.11。

[7]《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 《第一财经日报》, 2009, 10。

[8]《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就业新闻》, 2009.04.29。

篇4: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问题;原因

一、引言

现代的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所以在诚信方面对我国的未来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也有着紧密联系。当前的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已经愈来愈严重,所以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就显得比较紧迫,通过加强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理论研究,对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解决就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诚信的内涵和社会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诚信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对各行各业的诚信问题都要能够充分重视,诚信是处理个人以及社会,个人和个人间的基础道德规范,同时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现今我国正为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建设发展付出努力,而只有在诚信的保证下才能够真正为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对大学生的诚信进行规制就显得比较重要[1]。诚信不仅是文化的象征,也是一种精神品质,或者是制度和行为方式,诚信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下更是一种资源的象征,尤其是处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深化背景下,大学生的诚信就要能得到保证,这样才能为实现和谐社会打下基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诚信的社会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背景下,诚信的社会作用也更为积极的发挥。诚信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要能将其在社会特征和人文价值方面的作用充分重视,诚信是人和社会,以及人与人交往的一个基础,并且也在道德上起到了引导以及内化的作用。诚信也是推己及人以及给人承诺的一个思想方法和行为方法,所以就有着对个人行为思想规范的作用。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诚信进行解释,这也是一种规范制度,是对社会法制化进程进行推动的支撑内容,也是人和人间的关系协调的基础[2]。

三、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体现在多个层面,从经济层面的诚信缺失方面来看,国家为能将部分经济困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就出台了助学贷款的政策,为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助。这对学生的自立自强的品质进行培养就有着积极作用,但是在另一方面也使得一些大学生通过虚假的证明来骗取助学贷款,存在着恶意拖欠学费的问题。而从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当中的诚信缺失来看,大学生的入党动机不纯,将其作为是政治资本获得的重要途径,在入党之后只为谋求个人的利益,在奉献精神层面就比较缺乏,入党前和入党之后的表现不一。

大学生的学习诚信缺失方面也比较严重,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能在学习态度上诚恳认真,但是在实际当中一些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常常存在着作弊的问题。还有的学生为能够获得奖学金以及入党申请等,就不惜一切代价在考试上进行作弊,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进行评优[3]。这些方面的诚信问题已经变得相当严重,大学生诚信问题也岌岌可危,对此要能得到充分重视。

另外,一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诚信问题也愈来愈严重,大学生在毕业就业过程中,为能够及时的就业在市场中占有位置,就存在着不诚信以及弄虚作假的问题。通过个人履历的造假,编造实践经历等来获得岗位,还有的大学生在就职过程中,发现了更好的职位就没有按照要求辞职,存在着违约的行为,这不仅对自身的诚信没有充分重视,同时也损害了学校的声誉。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成因

对于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成因可从多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层面存在缺失,这也是当代的大学生诚信问题缺失的重要原因。从我国的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情况来看,对教育的目标以及方法的运行等都没有和实际相结合,当前的高校一味的追求学生的知识以及技能的教育培训,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工作没有充分重视,从而造成了学生诚信问题的愈演愈烈[4]。

还有是对大学生诚信教学的目标上没有得到明确,虽然一些大学生对诚信教育课程有着开设,但是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教学,在方法上也没有进行创新,教学的整体效果并不好,在诚信教学的目标方面没有得到明确化,以及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所以这些原因就造成了大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愈来愈严重。

四、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解决策略探究

对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有效解决,就要能通过多方面进行分析,高校要能建立诚信管理体系,对大学生的内在控制以及外在控制得到加强。从大学生诚信评价机制方面进行着手,将学生自评以及辅导员评价等多方面的评价进行综合。评估的结果可以作为学生奖学金的评价结果,从具体上就要将评价的要素能得到确定,要能将诚信和正直友善等作为重要指标[5]。然后可建立大学生的终身诚信档案,高校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可建立大学生诚信数据库以及计算机联网查询系统,对大学生的诚信情况能够进行有效查询,这对大学生的诚信规制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在社会诚信道德文化方面要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并要能够积极的营造诚信社会的大环境。同时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进行强化,将高校的主导作用能够得以充分有效的发挥,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就要对大学生诚信道德评价进行端正,高校的思政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要充分重视,并且在专业课程教育当中,也要能将诚信教育融入其中。

将政治思想的学习要能得到有效加强,以及对诚信观念进行有效强化,让大学生能够从道德以及法律范畴中对诚信的涵义得到充分的理解,引导学生能够做到诚实守信。不仅如此,在市场经济体制方面也要能进行有效完善,对诚信经济环境进行优化,机制的完善是诚信的一个重要保证。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也要能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得到强化,办学理念上对诚信原则也要坚持,对教育的方式以及方法结合实际要能进行改进,将他律型向着自律型进行转变,加大诚信的教育[6]。只有从多方面措施的实施,才能真正保证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五、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关乎着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感的理念深入背景下,充分重视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就显得比较重要。在具体的问题分析以及措施的实施上,都要能和实际现状相结合,此次主要从大学生诚信问题以及解决等当面进行了重点分析,希望对实际大学生诚信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龚慧枫.大学生诚信教育:社会诚信道德体系的重要一环[J].南方论刊.2013(04)

[2]李玉蓉.以人格培育理念为导向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新探索[J].学园(教育科研).2014(16)

[3]杨小丰,杨国兵.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5(09)

[4]吕兴朝.论大学生诚信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4(05)

[5]钱晓,鄢万春.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诚信教育视角与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1)

篇5: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

刘文超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不断凸显就业能力普遍较弱的问题,就业能力差异也反映出高校的竞争力水平的不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需要走出目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误区,也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寻求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连续几年来的扩招,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大大提高。大学生就业难不断凸显就业能力普遍较弱的问题,就业能力差异也反映出高校的竞争力水平的不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需要走出目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误区,也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寻求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现在的大学生不再是凤毛麟角、“天之骄子”,基本上可以看成是新增劳动力的代表。这并不意味着就业市场的大学生需求量已经饱和了,已经供过于求了。而是大学生就业中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这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主要矛盾

1.一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连续扩大,目前,许多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困难,找个理想的工作更难,有的根本就找不到工作,名牌高校的毕业生找个自己满意的工作也不是很容易。二是在大学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许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他们感到招聘到满意的大学生很难,主要是因为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与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要求不一致,企业看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而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偏重理论水平,且专业设臵口径狭窄,加上各种条件如资金、实习基地等方面的制约和缺乏有效的管理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综合素质有待提高。⑴

2.宏观调控的滞后性和人才需求迫切性的矛盾。有一些专业的毕业生属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但是高校未能很好地进行培养,当然,也确有一些专业已经不太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高校也不能及时缩减招生,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供过于求,出现就业困难的情况。同时,当前还存在各高校相同专业的重复设臵问题。宏观调控的滞后性和人才需求迫切性的矛盾,使高校的专业设臵和调整不能完全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部分毕业生就业紧张的问题不可避免。

3.大学生的能力、素质与企业需求产生矛盾。大学生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实际动手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观念,都是用人单位较为关注的问题。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除了缺乏工作经验的劣势之外,目前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均与企业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从而影响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聘用。企业对大学生素质的不满,更多的还在于非智力方面。大学生往往更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培养良好的道德却早已被大学生所遗忘,而对用人单位来说,“德才兼备”始终是其招聘人才的重要标准。可见,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严重的分歧。部分大学毕业生,无论来自城市或农村,都缺乏基本的素质,不懂事,不会做人,不知道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和身份等。有些大学毕业生对企业文化认同度低,更谈不上对企业的忠诚度。同时,大学生就业稳定性较差,热衷于跳槽,这些都促使企业对大学生的信任度大大降低,影响了就业。

4.替代性就业的局面已出现。目前,各大学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历的毕业生

也在成倍地增长,替代性就业的局面已经出现。高学历毕业人数的增多,使本应是大学毕业生胜任的岗位,却由研究生取代。依此类推,形成恶性的连锁反应。

5.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很大原因是因为对收入要求过高。“眼高手低”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之一。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近八成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们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们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6.大学和用人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目前,就业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与学校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沟通。大学生对招聘单位的用人标准不了解,并且与用人单位招聘岗位的岗位要求存在巨大差异。另外,有些高校在学生培养方面自有一套体系,而这套体系与招聘大学生的单位联系很少。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培养大学生,而事实上对如何培养大学生以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就业缺乏了解。

二.结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用人单位的对策

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基本上可以通过以下三步来完成:第一步初选。按照岗位要求,考核硬性指标。如年龄、文化程度、经验等,要查户口本、身份证、毕业证及相应能证明经验能力的成果和有关获奖证明等,确定初步合格的人选。第二步考试。包括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等形式,主要考核相关业务能力。第三步复试。经过双方面谈,做出录用决定,主要是考核受聘者的需要层次与岗位对受聘者的满足程度是否相符,最后录取合适者⑵

2.学校与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题的对策

对学校来说

①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国外很多大学的就业指导中心是很重要的部门。国内近年来也已经开始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将会成为一个发展最快、人员最多的机构,可能会超过教务处等部门。只有出口畅通了,大学才能实现有效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就业指导形式要创新,“长期深入企业实习”是当前大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就业指导形式,就业和职业规划的专题讲座并不受大学生欢迎。另外,政府还应尽快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尽快建立信息预警机制或大学生就业指数系统。

②提高大学生就业的综合能力。大学生仅仅会读书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是一个人的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就业能力的综合培养和提高。一个大学生毕业后能不能就业是与这些能力密切相关的。社会上最受欢迎的人是有责任心、勤奋、情商高、技能过硬的复合型人才。而拥有过硬的技能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研究表明,有十种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分别是:专业能力、沟通能力、计算机编程能

力、专业能力、培训技能、科学与数学技能、理财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外语交际能力、商业管理能力。此外,大学生应该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关注社会及国家的发展动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就业。同时,大学生还应该明白,大学毕业还不是真正的毕业,还必须上社会这所大学里继续学习,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③增强大学生创业的信心、勇气和能力。创业是解决就业的根本。在我们的调查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是大学生创业遭遇冷落。从数据反馈看,大学生创业仍然是“空中楼阁”,只有极少数大学生选择创业。创业对大学生来说,似乎越来越远。学校除了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鼓励和引导之外,还需要为学生做好一定的准备工作,从而使学生毕业后能成功创业。主要的准备工作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1)心理准备:自信独立,富有挑战精神,富有责任感;(2)知识准备:管理知识,营销知识,财务知识,专业知识;(3)能力准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④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高校要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求,灵活设臵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同时,要借鉴国外成功的教育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弹性学制等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于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中途参加工作,然后再返回学校继续学习。对于一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可以实行“双证书”制度。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强调的是,建立一种基于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所在。

对大学生来说

①大学生就业应该瞄准经济增长的主战场。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就业以本地区、邻近地区为主,跨地区就业还没有形成主流,人才流动缓慢。一些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的地区的大学生供不应求。例如,在浙江的温州、宁波等一些新兴经济增长地区,很多年利润千万的企业就是没有大学生。据报道,有一个上海的下岗工人,自己在家里搞电脑印名片,后来一个温州企业的老总发现他会操作电脑,认为他是个人才,就把他高薪聘请到温州去。另外,大学生就业难主要难在大城市,难在需要解决户口的企事业单位,其实,走出大城市就没有那么难了。②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在首次就业时,大学生应调整好心态,主要是平衡“眼高手低”的心态,不要期望太高。即使工作不如意,也可以作为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更务实些,机遇大于待遇。同时,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放低架子,从基础做起,虚心学习,注重专业知识、能力的提高和敬业精神的培养。当前,较多的大学生就业观念上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先就业、后择业”还是“先择业、后就业”等。一直以来,为了保证就业率,学校都是建议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这样就可以“先生存、再发展”。但其实这是一种短期行为和想法,最终结果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后出现较高的流动率,使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成了“为别人做嫁衣”,使得不少用人单位望而却步。从成本控制及人力资源利用来看,这种现象将导致企业招聘毕业生更趋于保守,毕竟企业不是人才培训基地。至于应该确立怎样的就业观念,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③“德才兼备”是企业用人的恒久标准。要做好事,首先就要做好人。大学生就业时对品德素养的忽视,表明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值得我们深思,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企业倾向于录用有德有才之人,希望大学生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确切地说,这是

其自身素质的表现。对于大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提高专业技能一样重要,两者不可偏废。

无论怎样,大学生都应该明确的是,只有自己适应了社会,才能生存和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共同努力,才会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⑴呼格.大学生就业力现状及其提高.襄樊学院经济与管理学系

篇6:浅谈当代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及对策

题 目:浅谈当代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及对策 姓 名: 班 级: 指导老师:

摘 要

当今大学校园里,大学恋爱成了大学校园里的一门很重要的“必修课”了,大学生谈恋爱几乎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了。但是好多大学生都在恋爱上受到了影响,这些影响有

their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external factors, and bringing some good influence, but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most are adversely affected, they are unable to extricate in this respect and confused with the problem for a long time, the students love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has not been ignored the problem.Therefore,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find a reasonable deal with programmatic responses, and establish a good Attitude towards Love, out of this shadow in time.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Love;Impact;Countermeasures

目 录

前言........................................................-5-

一、大学恋爱现状及相关因素...................................-6-

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要经历几次重大的阶段。在这路途中,恋爱现在已经是必走的一段路,是人生中关键的一步,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随着大学生们生理上的成热和心理上的进步,刚刚进入恋爱阶段的大学生对爱情有着美好的向往和热烈的追求,有着强烈想与异性交往的渴求。因此受到这些的影响,大学生们会不知不觉的追求爱情,自己就会试着去谈恋爱,以致大学恋爱成了一道美丽的 “风景线”。因此爱情悄悄地在大学阶段萌生,盲目的大学生们却丝毫没有发现恋爱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恋爱中出现的许多心理问题也常困扰着大学生们,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大学生活。

当今社会,大学校园是十分丰富的,因感情受伤的大学生是越来越多,有因没有情侣而孤独的,有盲目的去攀比的,有一相情愿而陷入单相思的,有面临几个追求者而举棋不定的,有发现不合适而试图中断恋爱关系的,也有误会而自做多情的,甚至个别大学生为失恋痛不欲生、荒废学业乃至精神分裂、杀人犯罪的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和大学生活,人格教化和健康成长,并且这种影响一旦产尘,程度非常强烈,很长时间难以减弱。大学生恋爱问题阻碍了大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良好人格的最终形成,也直接影响着未来我国良性社会环境的构成。虽然现在的大学领导都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但是很多类似的问题依然存在。大学是一个学习,锻炼的场所,我们在这里是吸取知识和科技创新的,也是一个交流和实践的平台,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其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合理处理好自己的大学生活。对大学的事物要有一个平常的心,面对感情问题要有合理的处理方法,让自己在大学四年里生活得更有意义。我国现在正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大国,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我们都缺乏知识,技术以及创新,因此当今我国还急需大批的人才。然而,大学校园正是一种培养人才的场所,国家大力建设教育事业也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以建设当代这个社会主义的中国。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不要因感情问题而浪费我们的学习时间,不能自拔。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恋爱观教育,既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又是素质教育的呼唤,更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必须了解大学生恋爱观现状,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取得积极有效的教育成果。

一、大学恋爱现状及产生的因素

1、大学恋爱的普遍性

3、大学恋爱产生的直接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正是处于青春期,这个时候的男女大学生们开始对自己的恋爱有了自己的认识,并对自己的“爱情事业”充满幻想,所以恋爱在大学校园也变得更为普遍,也被别人及自己所接受。许多大学生的初恋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据自己观点,恋爱产生原因有五种。第一,生理的成熟使得青年大学生有意识的想跟异性交往,产生恋爱的欲望,萌发对恋爱的向往和追求,但是恋爱不是儿戏,是一种让人疑惑的情感,但是此时的大学生往往不知道恋爱真正的意义,不懂得恋爱却追求恋爱使其把恋爱降格为一种消遣的方式。第二,现在好多大学生也是因为对其他情侣的羡慕,以及影响。当身边甚至在自己的寝室里有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恋爱时,看到他们的甜蜜和幸福,大学生们或多或少会产生一定的羡慕。特别是自己同寝室的手影响特大,时间长了影响也就大了,从而对恋爱的渴望也就跟强烈了。第三,有些大学生也是为了寻求精神补充和感砷抚慰。大学生远离父母,异地读书,没有了父母的照顾,少了一些亲人的依托,就会找一个人来依托,所以往往就会想到找自己的情侣,通过恋爱交友来获得情感的支持。第四,在大学还有一部分学生或许会觉得孤独,为了填补自己的空虚,就会找属于自己的异性朋友来弥补自己的孤独。第五,还有一部分大学生会在大学里觉得无聊,乏味,于是就会想以恋爱来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第六,甚至有大学生为了让别人羡慕自己,而去和异性建立恋爱关系[2]。

4、大学恋爱产生间接的原因

据事实调查,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瓯江学院和温州医学院仁济学院进行调查问卷,发放问卷800份,回收实际有效问卷734份,有效回收率达91.75%。调查显示,90%的独立学院女生曾经读过言情小说,22%的天天看小说,16%人基本两三天看一次,只有23%的人偶尔看一会儿小说。从调查问卷中可以反映出,在校园里存在大批对恋爱充满期盼的大学生生。在曾经看过小说的女生中,31%的人赞成大学生恋爱,不到10%的人反对大学生恋爱。研究还发现有86%的独立学院女大学生经常在一起相互讨论某本小说里面的情节,其中有30%的人会被小说所谓的爱情吸引,认为爱情会像小说写的一样美好。还有56%的女生因为小说中的爱情故事而对现实中的爱情抱有美好的幻想。还有的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喜欢看青春偶像剧的比例达到65%以上,并产生对电视情节的感动[3]。有关类似的调查还有好多,在此就不一一讲解。

从上述数据中不难发现,大多数的大学生喜欢看言情小说和偶像剧,从而从侧面反映大学生们对恋爱充满了好奇,并对其产生幻想。这也是大学恋爱产生的间接反映。

二、大学恋爱的负面性

1、大学恋爱对学业的影响

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然而一些在恋爱中的大学生不能很好的控制感情,恋人不在身边,就会坐立不安,茶饭不思,夜不成眠而精神恍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健康。鲁迅说:“不能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道义全盘疏忽了。人必先生活着,爱才能够有所依附。”大学生无论如何毕竟还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为爱而荒芜了学业是得不偿失的。一些大学生因此而付出了补考、重修甚至是没有获得毕业证的惨重代价。作为社会芸芸众生的一分子,理智地对待恋爱与其他相关问题,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及塑造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罗素说:为了爱情而牺牲事业是愚蠢的,放开,不要太放在心里,正确对待事实,适当时可以借一些方法来逃出这阴影。所以,自己在这方面占据了主导作用。

2、老师,家长以及同学朋友的协助

老师,家长在大学生恋爱上要起到督促和警醒的作用,不可盲目的反对或者提倡,应当根据事情来酌情考虑,防止学生发生不可挽回的事情。并且时常要观察学生的平时行为习惯,如发现异常就应该马上了解实况,解决问题。家长可以在平时教育一些恋爱的正确认识,交流恋爱观,老师时常可以在课上提提恋爱的认识和有关合理解决恋爱问题的方法,并告知不要进入恋爱误区。在大学校园,班上同学是充当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他们是最快能看出问题的群体,所以同学要以正确的认识引导谈恋爱的同学,私下多多交流恋爱观,多关注谈恋爱中的同学,及时帮助受恋爱挫折的同学。

3、大学校园的宣传教育

大学生是年轻、精力充沛、思想活跃,而且大学生各方面还不是很定型,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势在必行的。一是要通过利用板报、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卡拉OK、文艺演出、漫画、各种文体活动等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活跃身心;二是加强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大学的网络资源,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和性健康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端正恋爱的态度,调节同学因恋爱受挫而引起的心理冲突和心理失衡,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在大学校园里,这些对大学生的恋爱观有着不可轻视的影响。

4、社会的侧面引导

现在,社会的影响也是很大的。特别是一些明星以及网络,现在的年轻人都很关注这些。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社会上的媒介来宣传恋爱观。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很喜欢看青春偶像剧,于是可以通过拍一些有教导意义的电视剧来影响大学生们。通过,电视剧直接给大学生们传输正确的恋爱知识,提高思想从而提高恋爱观。也可以通过一些知名的人士和明星来做宣传恋爱知识,以他们为导线来指引大学生走正确的恋爱之路。在21世纪,网络是一个庞大的信息源,在网络上宣传大学恋爱知识也会去的不错的效果。在公共场所,我们可以随处可见一些宣传海报,因此也可以通过海报来宣传大学恋爱的知识,宣传海报在社会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所以这一途径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些都可以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大学恋爱和处理恋爱挫折,所以社会也可以说是大学生的心理老师。

参考文献

上一篇:留学美国大学专业电影专业详解下一篇:电梯维保年度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