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以人为本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2024-05-10

论文:以人为本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精选8篇)

篇1:论文:以人为本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以人为本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考生编号:106***8 姓名:仇官华

2011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并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这份报告着重体现出我党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决心,从报告的字里行间中可以看出,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重视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致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在世界经济格局的角逐中逐渐占据日益重要的位置。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物价上涨压力加大,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过高;违法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严重。尤其是贫富差距的拉大直接影响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家和政府对此也有了充分的认识和准备:自党的十七大以来就指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日前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会又把如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全面化,细致化。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首要前提是科学发展。“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要以人为本,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现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良性互动,这是“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大转折。

报告中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为全体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五年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目标。近年来,我国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收入,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两个同步”的重要提法为我国制定和实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具体方案提供了指导思想,正着力于使百姓拥有更多财富,共同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报告还对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等内容做了阐述。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是社会的“安全网”。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截至2010年6月底,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覆盖2.45亿人,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2.5亿人,工伤保险参保1.53亿人,新农保试点覆盖了近6000万人,《社会保险法》也已于2010年10月28日在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上获得通过。我国正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让人民都能共享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财富。

报告还关注了农村地区的民生问题: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颁布实施《2011-202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启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着收入水平偏低的情况,特别是西部、偏远山区农村的扶贫工作仍旧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农村地区的医疗、教育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仍是十分沉重的话题。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扶贫开发的工作力度,由以前的救助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农村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为切实减轻农民的医疗负担,有效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03年我国正式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009年普遍实现了省级统筹;2009年还在全国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出台了针对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截至2010年9月底新农保试点县参保人数为6719万人,2010年底将在全国838个县和四个直辖市的大部分地区开展新农保试点,预计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今后,我国将把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向农村,不断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的步伐。

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民生问题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勾画出我国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体现了我党执政的最终目的,也体现了未来五年要着重解决的关键问题,即: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需求。改善民生,是顺应民心之举,“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我国正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让老百姓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这是政府意识的转变,也是人民的期盼。我们相信,纲要中提出的每一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举措,必将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必将对我国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更为积极的作用。

篇2:论文:以人为本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1、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受益对象〕对持有我区农村户口、共同生活家庭成员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120元的特困群众,给予差额补助。

〔申请程序〕以户为单位,由户主申请、村居民主评议和公示、街镇审核、报区民政部门审批。

〔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咨询电话〕63357386。

2、特困人员供养及生活无着人员救助

农村五保供养及运行维护

〔补助标准〕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不低于6120元。

〔申请程序〕由本人或户主向户口所在地街镇提出申请,居村初审、街(镇)审核、区民政部门审批核准后,符合条件的发放《农村五保供养证》。

〔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咨询电话〕63357387。

孤儿基本生活保障

〔政策内容〕向社会散居孤儿以及符合事实无人抚养的儿童每人每月发放780元生活补助。

〔申请程序〕由孤儿或其监护人向孤儿户籍所在地的街镇提出申请、街镇审核、区民政部门审批并上报,经民政部核准后发放。〔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咨询电话〕63357390。

3、贫困残疾人康复

〔政策内容〕对贫困精神残疾人每人每年提供1200元药物治疗费用补助;为符合条件的聋儿、脑瘫、智障、孤独症儿童提供医疗康复训练救助或适配辅助器具。〔申请程序〕个人向户口所在地街镇提出申请,由街镇初审后,报区残联复审。〔责任单位〕区残联。〔咨询电话〕66012669。

4、残疾人生活和护理补贴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 〔政策内容〕对符合政策规定的一、二级残疾人,三、四级残疾人,每人每年分别补助800元、600元。

〔申请程序〕个人向户口所在地街镇提出申请,由街镇初审后,报区民政复审。〔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咨询电话〕63357390。

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

〔政策内容〕对具有包河区户籍,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代残疾人证,残疾等级被评定为一级、二级且需要长期照护的重度残疾人,每人每月给予60元护理补贴。

〔申请程序〕重度残疾人由本人或其法定监护人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镇提出申请,提交《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申请审核表》及居民户口本、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代残疾人证及复印件等相关材料。〔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咨询电话〕63357390。

5、城乡困难群体法律援助

〔援助对象〕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2倍及以上的低收入人群、符合法律援助规定的刑事案件当事人、主张因其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公民、因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申请法律援助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以及建档立卡的扶贫对象。

〔责任单位〕区司法局(区法律援助中心)。

〔咨询电话〕12348、63357148。

6、提升农村基层党建与服务经费保障

〔政策内容〕规范村干部报酬,为村干部购买“五险”,落实村级组织基本运转经费。

〔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

〔咨询电话〕63357057。

7、技工大省技能培训工程 企业新录用人员技能培训

〔政策内容〕针对与企业签订12个月以上劳动合同的新录用人员,在合同签订后6个月内企业依托职工培训中心或委托社会培训机构开展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2017年组织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3000人,培训合格率达到95%以上。

〔责任单位〕区人社局。〔咨询电话〕63357240。

退役士兵培训 〔政策内容〕培训对象结合自身需要,自主选择工种或项目,参加免费技能培训,掌握就业所需的初级技能或专项技能。

〔培训对象〕退出现役一年以内自主就业、自谋职业的退役士兵。〔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咨询电话〕63357385。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政策内容〕2017年开展专业服务型农民培训100人,其中农产品电商50人,休闲农业50人。〔培训对象〕长期稳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培训需求和愿望迫切、初中以上文化、年龄不超过60周岁。其中电商人才培训对象是已开展或有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愿望、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有电脑和智能手机应用基础。

〔申请程序] 个人自愿申请,镇街初审、报区农林水务局复审。

〔责任单位〕区农林水务局。〔咨询电话〕63357829。

8、就业扶持工程 公益性岗位开发 〔政策内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就业援助对象提供2500个公益性岗位,岗位工资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并按照每人每月300元的标准给予就业困难人员岗位补贴。

〔援助对象〕正在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且连续失业12个月以上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享受失业待遇的大龄就业困难失业人员(男满50周岁、女满40周岁)、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毕业两年以内连续6个月未就业且家庭正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高校毕业生、符合相关规定的残疾人以及区级以上人社部门认定的就业援助对象。〔责任单位〕区人社局。〔咨询电话〕63357843。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

〔政策内容〕为毕业1年内未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提供60个就业见习岗位,见习期限为3-6个月,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补贴每人每月不低于1800元。〔责任单位〕区人社局。〔咨询电话〕63357295。

9、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政策内容〕对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非从业城镇居民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时间〕2017年7月1日至9月20日,逾期不予参保登记。〔责任单位〕区人社局。〔咨询电话〕63357146。

10、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政策内容〕政府对符合待遇领取条件的城乡居民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参保人员自主选择缴费档次,多缴多得。

〔参保对象〕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且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本区户籍居民。

〔申请程序〕本人持身份证、户口簿,到户口所在的居村进行参保登记。〔待遇享受〕年满60周岁、足额缴费的人员在到龄次月起按月领取养老金。〔责任单位〕区人社局。

〔咨询电话〕63357247。

11、医疗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工程 〔政策内容〕开展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全科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责任单位〕区卫计局。〔咨询电话〕63357410。

12、三大服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政策内容〕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Ⅱ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结核病患者管理共12大类46项卫生服务,逐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及咨询电话〕 区卫计局 63357411,区疾控中心63415872,区妇计中心63423367,区卫生监督所63423694。

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提升工程

〔免费婚检〕对在本辖区婚姻登记机构进行登记的准婚人员进行免费婚前医学检查。

〔责任单位〕区妇计中心。〔咨询电话〕63357426。〔免疫规划〕对全区0-6岁儿童实施国家Ⅰ类疫苗,免费接种11种疫苗,预防12种疾病。

〔责任单位〕区疾控中心。〔咨询电话〕63440235。

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

〔受益对象〕城镇和农村独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独生子女伤残(三级以上)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女方年满49周岁后,给予特别扶助金;对按规定鉴定为三级以上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并持有鉴定结论的人员纳入特别扶助制度范围,每年给予一定数额扶助金。

〔申请程序〕居村协助本人提出申请并审议,区卫计局复审确认资格。〔责任单位〕区卫计局。〔咨询电话〕63357812。

13、城乡医疗救助

〔对象范围〕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户、社会散居孤儿以上三类人群不受病种限制;城乡低收入家庭(低保标准1.8倍)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以及区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

〔救助病种〕参照《合肥市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及《合肥市特殊病门诊医疗卡》明确的特殊病种。

〔申请程序〕持身份证和相关证明(低保证、五保证等)向户籍所在地街(镇)提出书面申请,并出具区级以上医院本的诊断病历和必要的病史证明,经街镇调查审核后,报区民政部门审批。〔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咨询电话〕63357387。

14、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政策内容〕积极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对社会办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给予建设或运营补助;纳入城乡低保范围的老年人,给予养老服务补贴;为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辖区内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实现全覆盖。

〔责任单位〕区民政局。

〔咨询电话〕63357292、63357387。

15、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政策内容〕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对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其中小学1000元/生•年、初中1250元/生•年;继续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本费。〔责任单位〕区教体局。〔咨询电话〕63357132。

16、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政策内容〕对高校、中职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别按每年3000元、2000元、2000元进行资助。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杂费。〔责任单位〕区教体局。〔咨询电话〕63357132。

17、公共文化场馆开放

〔政策内容〕全区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9个街镇综合文化站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免费开放,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免费向群众提供。〔责任单位〕区文广局。〔咨询电话〕63357058。

18、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 〔政策内容〕以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服务点共建)网络设施为基础,做好宽带接入、运行维护及开展文化宣传讲座等有关活动。通过政府采购方式,每年每个行政村送正规演出不少于1场;对农家书屋进行维护管养,补充更新出版物不少于60册、维持日常运行和开展读书活动,确保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天;每行政村每年放映12场公益电影。每行政村每年开展不少于1场体育活动。

〔责任单位〕区文广局。〔咨询电话〕63368708。

19、秸秆综合利用提升工程

〔目标任务〕消除露天焚烧秸秆等作物现象,做好综合利用,确保全区域不燃一把火,不冒一处烟。

〔责任单位及咨询电话〕 区农林水务局 63357832; 区环境保护局 63357779。

20、农产品食品安全工程

〔目标任务〕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迅速检测体系,新建蔬菜农残快捡系统2套;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奖补企业不低于12家,其中奖补无公害农产品企业3家、绿色食品企业9家。〔责任单位〕区农林水务局。〔咨询电话〕63357829。

21、棚户区改造 〔目标任务〕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简易结构房屋较多、建筑安全隐患多,使用功能不完善,配套设施功能不健全的区域实施改造。2017年新开工900套,基本建成900套。

〔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区重点局。〔咨询电话〕63357480、63357659。

22、五保对象医疗护理保障制度

〔政策内容〕为我区五保老人、城市“三无人员”开展医疗护理保险。〔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咨询电话〕63357387。

23、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

〔政策内容〕在有农业户籍儿童的街镇和村居设置留守儿童保护专员,定期走访了解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督促监护人履行监护义务,委托第三方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给予关爱。

〔责任单位〕区民政局。

〔咨询电话〕63357390。

24、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服务对象及标准〕具有包河区户籍的70岁以上低保老人、70岁以上空巢老人(无子女)、90岁以上高龄老人,每月可享受600元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补助券。

〔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咨询电话〕63357292。

25、残疾人托养工程

〔目标任务〕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法定义务人无能力的,且残疾等级一级的残疾人可选择集中托养服务。对其他残疾根据残疾类别及程度、生活自理能力和家庭状况,自愿选择日间照料或居家安养服务。〔受益对象〕具有包河区城镇户口,持有第二代残疾人证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在就业年龄段内(16周岁-59周岁),残疾等级为一级、二级的智力、病情基本稳定且无传染性疾病的精神及肢体残疾人。〔责任单位〕区残联。〔咨询电话〕66012669。

26、重性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

〔政策内容〕对登记在册的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实行持卡就医治疗,在因精神疾病正常医保报销后,对其在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内应由个人承担的费用进行补助。〔责任单位〕区疾控中心。〔咨询电话〕63415872。

27、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筛查

〔政策内容〕对辖区内常住人口中新生儿开展11种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免费筛查,2017年底免费筛查率达到80%以上。〔责任单位〕区妇计中心。〔咨询电话〕63432062。

28、群众体育设施工程

〔政策内容〕2017年计划建成18个全民健身苑,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每个健身苑安装不少于10件健身器材。

〔责任单位〕区教体局。〔咨询电话〕63357795。

*

29、农村道路畅通工程

实施县级公路畅通工程、乡级公路畅通工程、乡村道路畅通工程。改善农村地区交通条件,更好地助推精准扶贫,加快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步伐。

* 30、农村危房改造

结合精准扶贫工作,以优先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积极推进危房改造,逐步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居住安全问题。

*

31、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按照我省脱贫攻坚总体要求,推动解决全省贫困人口中尚未解决的饮水问题,让广大群众能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32、健康脱贫“351”、“180”工程

贫困人口在省内医疗机构发生的限额内门诊费用、住院(含特殊慢病门诊)合规费用纳入政府兜底保障范围。实施贫困慢性病患者补充医疗保障“180”工程。

*

33、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

为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

*

34、美丽乡村建设工程

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建设目标,打造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建设农村垃圾处理设施设备、配备农村保洁队伍、清理陈年积存垃圾。开展乡镇政府驻地生活污水处理。

*

35、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

开展更新改造小型泵站、加固新建小型水闸、扩挖塘坝、整治河沟、修复和新建机电井等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高农村抗旱排涝能力,提升农业生产条件。

*

36、山区库区农村住房保险试点

在山区库区开展农村住房保险试点工作,免费为山区库区农村居民住房购买商业保险,帮助抵御自然灾害风险。

*

37、政策性农业保险

对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和棉花等6个种植业,以及能繁母猪和奶牛等2个养殖业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提高农业生产抗灾减灾能力。

*

38、城乡居民大病保险

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全覆盖,稳步提高大病保险保障水平,实现大病保险即时结算,大病保险支付比例达到50%以上。

*

39、水利薄弱环节治理三年行动

实施水阳江(当涂段)、青弋江、裕溪河等主要支流治理,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开工建设重点易涝区排涝泵站,除险加固小型病险水库。

* 40、城市老旧小区整治

推进城市老旧居住小区整治改造,改善老旧居住小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

*

41、殡葬基本公共服务惠民工程

在全市行政区域内,城乡同步实施殡葬基本公共服务惠民工程,对符合条件的五类逝者,在户籍地殡仪馆办理遗体火化过程中,五项殡葬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实现费用减免。

*

42、惠民“菜篮子”工程

篇3:论文:以人为本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渭南市民生工程实施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 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 始终把民生放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的位置, 认真落实各项民生政策, 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实施一系列得人心、暖人心、聚人心、稳人心的民生工程, 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劳有所得等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各项民生工程扎实推进, 民生政策执行到位, 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一) 系列化民生工程框架基本形成

渭南市民生工程内容包括工程建设和政策补助两大类。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 民生工程从无到有, 由点到面, 由最初的八大工程60个项目, 扩展到2011年的促进就业、收入倍增、全民社保、教育提升、卫生健康、文化惠民、住房保障、消除贫困、改善环境、生产服务工程十大领域146个项目, 基本形成了涵盖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民生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完善了六大体系:以保障性住房和农民安居工程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以渭河综合整治和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以教育、卫生、文化设施建设和政策补助为主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以培训和公益性岗位开发为主的就业再就业援助体系;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 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 以及以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家电下乡补助为主的强农惠农富农补贴体系。

(二) 民生工程推进机制逐步建立

实施民生工程以来, 各县 (市、区) 分别成立了民生工程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办公室, 将民生工程推进工作纳入干部政绩和机关效能考核体系之中, 层层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 夯实责任, 助推落实。实施过程中, 坚持做到资金与项目、财政与部门、市级与省县“三对接”, 做到争取中省资金、落实市级配套资金, 落实县级投入资金“三落实”, 实行项目实施、资金拨付、配套到位情况“三考核”。持续开展了以“公共财政惠民生”为主题的系列民生政策宣传活动, 让民生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大部分县 (市、区) 还开展了为民办实事活动, 实行了报告承诺制度, 通过政府网站、电视台、报纸等媒体, 向人民报告, 对群众做出承诺, 接受群众监督, 推进民生工程实施。

(三) 民生工程投入快速增长

各级各部门始终把加大投入作为实施系列化民生工程的关键环节来抓, 综合运用多种方式, 优化支出结构, 确保民生支出;积极汇报沟通, 争取上级支持;加强项目管理, 节约建设资金, 有力保障了民生工程顺利实施。据统计, 2009年至2011年, 渭南市累计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达到408.6亿元, 其中, 信贷投入、单位筹资和个人出资42.2亿元, 占民生投入的10.3%;财政投入366.4亿元, 占89.7%, 年均增幅近40%, 财政投入民生领域支出占一般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由2009年的74%提高到2011年的80.11%。市县财政累计投入民生配套资金142.8亿元, 并将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民生, 民生财政格局初步形成。

(四) 民生工程监管水平不断提高

严格执行中省民生资金和项目管理制度, 坚持用制度管项目、管资金、促进度。建立完善了“三农”、教育、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一系列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基本做到了有项目计划, 有管理办法, 实行项目库管理。制定出台了《渭南市民生工程资金财政考核办法》, 切实加强民生资金监管,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确保资金安全;初步建立了民生工程资金动态监控系统, 通过实时监控和开展项目观摩, 掌握民生工程实施情况和资金使用落实情况;不断深化惠农补贴资金“一折通”发放方式改革, 包括粮食直补等在内的24项惠农补贴逐步纳入“一折通”发放, 实现“一体化管理、一折通发放、一站式服务”;通过上下联动、部门联合等多种检查方式, 对资金分配和拨付、项目实施运作实行全过程监督。有些县 (市、区) 还聘请有关方面代表为工程监督员, 设立民生工程监督举报电话, 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渭南市惠农补贴资金“一折通”发放方式改革走在全省前列, 重点民生工程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得到省纪委充分肯定, 民生资金监管工作连续三年被省财政厅评为一等奖, 保障性住房建设被评为全省二等奖。近年来, 渭南市先后被国务院和省政府授予“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和“全省就业先进市”荣誉称号。

(五) 民生得到较好保障和改善

三年来, 渭南市实施的一系列标志性的示范工程和民心工程, 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深受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主要有:促进就业工作成绩显著, 每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7万人以上, 转移农村劳动力100万人次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跨入全国创业型城市之列。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政策惠及37万困难群众, 建立了困难家庭生活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 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教育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学前一年免费教育、“两免一补”、“蛋奶工程”、贫困学生资助政策惠及近60万人, 新建和改造中小学校102所, 中心城区就学环境显著改善。住房保障工程稳步推进, 三年共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4万余套, 有效解决了部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展顺利, 市中心医院、中医医院及5座县级医院住院楼相继建成, 新增床位2 779张, 三年为1 194.7万人次的城乡居民报销医药费19.29亿元, 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逐步缓解。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秦岭北麓移民搬迁工程累计有5 600户22 000名群众受益, 农资综合补贴、家电下乡、粮食直补以及农机购置补贴等各项惠农补贴惠及440万群众,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9年的3 584元增加到2011年的5 571元, 增长5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 652元提高到18 768元, 增长37.5%。

二、存在问题

(一) 组织协调机制不健全

县 (市、区) 均未成立牵头负责民生工程的职能机构, 城乡分割、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现象突出。考核没有牵头机构, 资金难以有效整合, 信息资源不能实现共享, 影响了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调查发现, 一些来自不同渠道, 而用途相同或相近的项目, 在实施中缺乏有效协调、衔接和整合, 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这种现象在“三农”、教育、农民安居工程、社区建设等领域都有不同程度地存在。社保经办机构和工商、民政、公安、卫生等部门之间尚未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一定程度上造成重复参保、多头救助和缺失救助等现象。

(二) 资金配套压力巨大

渭南市人口位居全省第二, 而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均位居全省第六, 按总人口计算的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民生工程资金配套压力大。2012年, 全市可用财力115亿元, 用于保工资、保运转等基础性支出105亿元, 民生工程市县配套30亿元, 财力缺口达20亿元以上, 其中市本级缺口达6亿元以上。以高龄老人补助政策为例, 从今年5月1日起, 补助对象由80周岁扩大到70周岁以上, 补助人数由8.2万人增加到35.2万人, 新增27万人, 共需补助资金3.12亿元, 其中省级负担9 742万元, 市县负担2.15亿元, 平均每个县市区2 000万元左右, 绝大多数县 (市、区) 反映配套压力太大。

(三) 实施管理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

从调研情况看, 民生工程在落实过程中还存在效率不高、措施不力, 落实不到位等问题。部分群众反映, 一些政策补助类项目缺乏切合实际的实施办法, 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 如个别县市尚未出台村卫生室药品“三统一”资金补偿办法, 村医无论看病多少、服务优劣, 都是一万元的补助, 有失公平。部分县市反映, 一些民生工程建设类项目受立项、规划、土地等因素制约, 工程进展缓慢。部分群众还反映, 已纳入“一折通”发放的生产类惠民补贴领取确实方便, 希望能将低保、高龄老人补贴、残疾人生活补贴和养老金等生活类补贴也采取“一折通”形式发放。

三、对策建议

民生工作涉及千家万户, 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 是建设陕西东大门的重要目标。各级各部门要通盘考虑, 整体推进, 着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组织、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 进一步健全科学高效的组织领导机制、投入保障机制、实施落实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 推动民生工程规范化运作、高标准建设, 促进各项惠民政策全面落实。

(一) 建立健全完备的组织领导机制

市县两级分别成立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 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民生工程建设领导小组, 下设综合协调办公室, 统筹协调民生工程建设。继续推行市县领导包联重点项目责任制, 将民生工程建设纳入市级领导包联范围, 完善领导联系基层、部门联席会议、重点督查督办、工作统计台账等制度, 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继续将系列化民生工程作为对市直各部门和各县 (市、区) 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之一, 完善考核内容, 细化考核办法, 强化责任落实, 定期召开民生工程现场会、推进会和总结表彰会, 强力推进民生工程。

(二) 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保障机制

一是壮大财政实力。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园区、城区、景区建设步伐, 着力引进大项目, 催生大企业, 培育新财源, 不断壮大财源基础, 增强财政实力, 为实施民生工程奠定坚实基础。二是争取上级投入。采取切实可行的考核激励措施, 调动各级各部门争资金积极性, 争取最大限度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三是落实配套投入。及时调整财政预算, 优化支出结构, 建立市县财政对民生工程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确保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民生工程建设。四是强化引导投入。有预期收入的公共产品或公共设施, 如市政、医疗文教设施等, 政府更多地采取以奖代补、贴息、配套等形式, 鼓励和吸引金融、企业、民间组织、个人等社会资本投入。五是加强整合投入。坚持以整合提效益, 针对民生工程一些性质相同的项目多头管理、分散使用、影响资金效益发挥的实际, 本着“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记其功、整合使用”的原则, 通过项目捆绑、计划衔接、资金引导、社会融资等模式, 整合各类专项资金, 建立项目资金分类整合长效机制, 集中财力办大事、解难题、惠民生、促发展。六是确保重点投入。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急事先办、务求实效”的原则, 制定全市民生工程规划, 建立民生工程备选项目库, 把教育作为民生之基, 就业作为民生之本, 社保作为民生之依, 住房作为民生之需, 医保作为民生之要, 稳定作为民生之盾, 逐步推进公共服务全覆盖。对涉及城乡居民个人的补助政策要全额保障不留缺口。

(三) 健全科学有效的实施落实机制

进一步夯实民生工程建设责任, 完善制度体系, 着眼长远发展, 严格规范管理, 统筹推进实施, 全力促进系列化民生工程的落实。一是注重调研, 有效实施。对各项民生工程进行深入调研, 科学合理地制定符合市情县情的实施办法, 提高民生工程落实环节的可操作性, 确保民生工程实施效果。二是提高效率, 加快实施。不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进一步加快资金拨付进度, 做到文到即转, 款到即拨, 提高资金划拨效率;对基本建设类项目, 县 (市、区) 和市级部门要不断完善重点项目“绿色通道”, 规划、土地、环评、安评等四项审批制度实行限时办结, 集中力量抓开工、抓进度。三是严格制度, 规范实施。严格执行投资评审、政府采购和工程预决算审计制度, 不断深化工程类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资金报账制、竣工验收制“六制”管理, 进一步健全民生资金动态监控系统和“三对接、三落实、三考核”机制。建立部门联动、上下互通的民生信息共享平台, 加快推进民生工程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步伐。四是深化改革, 统筹实施。坚持以改革强管理, 继续深化惠农资金“一折通”发放方式改革, 将所有能够纳入的生产性和生活性资金全部纳入“一折通”发放范围, 简化操作程序, 整合发放渠道, 减少中间环节, 缩短资金运行过程, 不折不扣落实惠民政策。五是着眼长远, 长效实施。建立健全民生工程的后续管理机制, 合理配置资源, 避免短期行为与重复建设, 将后续管理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对已经建成的乡镇文化站、安全饮水设施、公租房、乡镇卫生院等项目, 不断健全完善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制度, 确保民生工程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四) 建立严格规范的监督检查机制

篇4:论文:以人为本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关键词:改革开放;民生;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08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1—0069—02

一、实践证明改善民生是改革开放得以顺利推进的根本动力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确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掀开了我国历史发展的崭新一页。这一年冬天,曾经“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在生产队长严俊昌带领下冒着坐牢的危险,按下18颗鲜红的手印,签订了一张包产合同书。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小岗村被称为改革的“源头”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改革为什么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又为什么从小岗村突破?改革从农村开始,是因为农民太穷;农村改革选择从小岗突破,是因为小岗农民更穷,穷则思变。

党的十三大后,在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同时,国际国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困难局面。国际上,发生了震惊世界的苏东剧变。在国内,长期以来双重体制并存所形成的各种深层次的经济问题充分暴露出来,要求展开改革攻坚,深化改革;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及随后西方国家所谓的“经济制裁”也使我国的改革经受了一次严峻考验。面对国际国内复杂艰难的局面,中国经受住了考验。十四大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基础上明确提出和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从此,我国进入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設步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五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使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取得了全面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不断改革正在逐步走向完善,中国社会空前活跃起来,中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极大地迸发出来。去年以来,我国相继发生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特别是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展开了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斗争,取得了抗灾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保证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圆满成功。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证明: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得以顺利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重要经验就在于改革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当时卷入改革过程中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成为直接的受益者,强化了民众对于改革的认同感,把全国上下的利益需求化成强大的改革力量,汇成中国改革开放的滚滚洪流,从而成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推动力量。3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其实就是不断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

二、目标彰显改善民生在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战略地位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目标彰显了改善民生在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战略地位。

改善民生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主体和历史主体,也是党的事业发展主体。党的事业是人民的事业,离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将寸步难行,一事无成。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新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到人民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问题之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落实到一系列具体的惠民政策之中,使人民富裕与国家强盛、民生幸福与社会和谐有机地结合起来,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赖。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民生问题独立成章,并指出要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表明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更加重视民生,并逐步形成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这一民生观,充分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新发展,是具有永恒价值主题的执政理念。

改善民生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格局。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目的就是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是为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真正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社会主人;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就是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加可靠的社会保障。这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也是第一次。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来看,都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这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认识的深化,打开了现代民生建设的新视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内容。

改善民生是确保中国社会安全运行的必然要求。随着改革发展进程的深入,我国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的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现在大量社会调查显示出的问题多集中在同民众日常生活有直接关系的方面,如: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义务教育、贫富差距、物价上涨等。由于一些民生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对于社会的安全运行造成了有害的影响。显然,为了保证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必须高度重视并改善民生问题,并将它放到极为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否则,不仅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将危及社会的稳定。应当强调指出的是,这些问题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改革不彻底、不到位,而不是由于改革本身所导致。因此,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应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现实需要把改善民生落到实处,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解决民生问题,需要从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社会热点问题入手,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从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多方面加以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改善提高。

首先,强化为民理念,着力健全为民机制。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而以人为本必须关注民生,只有关注民生才能重视民生,只有真正重视民生才能有效保障民生,只有在有效保障民生的基础上才能不断改善民生。改善民生,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必须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理念,切实履行“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职责,常怀为民之心,常思利民之策,常办惠民之事,切实把改善民生的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强制度建设,真正使民生问题成为各部门常抓不懈的一件大事、实事。建立与改善民生要求相适应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把改善民生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因素,促使各级党委、政府切实把民生问题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议、经常抓、经常督促检查,真正把改善民生这一为民之举、利民之策落到实处。

第二,改善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切实增加群众收入。胡锦涛强调,中国最紧迫、最现实的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温家宝提出,只有经济不断发展、民生才能改善。只有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关注全体人民的民生问题,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完善分配制度,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不断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是十分紧要的。

第三,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现实需要,对于深化改革、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保是民生之依”,就是说“社保”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就是要把老百姓都装进“保险箱”,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衣食无忧。逐步扩大社会保障面,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最后,千方百计维护社会稳定,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稳定是和谐的保障,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稳定压倒一切。”“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就是要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处理机制,排难解纷,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争取社会治安状况的根本好转,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尤其要妥善处理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中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减少矛盾的发生。要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迫切问题,制定具体措施,逐项研究,逐个加以解决,进而实现稳定和谐,使全体民众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吴忠民.改善民生的战略意义[N].光明日报,2008-09-03.

[2]窦孟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理论思考[N].河北日报,2008-10-04.

[3]郭建英.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到實处[N].人民日报,2008-09-10.

[4]陆晓文.民生: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N].解放日报,2008-08-27.

篇5:论文:以人为本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马朝晖

2012年第12期 ——社会建设

“民”字立党心,党心连民心。党的十八大报告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提出了“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总体要求。作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市、民政工作先进县市、新农合先进试点县市、新农保首批试点县市和全国科技、文化、教育先进县市,钟祥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把钟祥建成中部地区最具幸福感城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再创辉煌。

一、立足利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群众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我们将按照宜居宜业宜旅的要求,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大手笔建设美好新农村。突出水利设施、土地开发整理和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三大重点,持续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力争三年内完成全市184座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大力推进安全饮水工程,到2017年,全市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加快土地开发整理,投资7亿元,实施35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高产稳产农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30%以上。加快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放大彭墩品牌效应,建成一批带动力强、影响力大、辐射面广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全市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大提质打造宜居新城镇。增强城镇吸纳能力和承载能力,重点抓好城区扩容、基础设施配套和小城镇建设三大工程。实施中心城区扩容工程,力争到2017年,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人口30万人以上。实施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着力加快旧城区综合改造和城区主次干道、第二自来水厂、第二污水处理厂建设,城市绿化率达到38%,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实施小城镇建设工程,逐步扩大扩权强镇试点范围,加快工业重镇、旅游名镇、文化名镇发展,五年内建成6-8个镇区人口在3万人以上的特色镇,城镇化率达到63%,进入全省前十位。

大投入构建便捷新交通。力争五年内完成交通投资100亿元,着力打造水陆交通、现代物流和客运枢纽三大网络,增强交通运输整体服务能力。打造水陆交通网络,以襄荆、武荆高速为主轴,筹资6.85亿元建设钟祥汉江二桥,争取荆钟一级公路等重大项目立项审批并开工建设,加快省级干线公路大中修和主要市乡公路改造升级,实现通村通组公路全覆盖;发挥汉江黄金水道优势,提高汉江航道通行能力和运输能力。打造现代物流网络,建成湖北恒通、胡集磷化工、城北农产品3个大型物流园,郢中、胡集、双河3个铁路货运站,石牌、皇庄、浰河、转斗、冷水机场5个现代物流港,形成立足钟祥、辐射全国、联通国际的“三园三站五港”物流体系。打造客运枢纽网络,建成一级客运站1座、二级客运站2座,公共客运延伸到所有乡镇和中心村,形成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二、立足惠民,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社会保障是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幸福钟祥的基础性工程。我们将进一步优化社会保障服务,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障水平,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保障体系。

就业创业服务力争“再提升”。坚持“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促和谐”,健全完善促进城乡居民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着力改善劳动力就业

结构,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创业项目策划推荐,继续提高小额担保贷款额度,争取每年发放创业贷款4000万元以上。积极开展创业就业培训服务,扶持创业实体发展壮大。力争五年内,全市组织培训各类人员7.5万人以上,新增就业人员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到20万人,确保实现充分的更高质量的就业,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居民社会保险力保“全覆盖”。顺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市民与农民作为整体来谋划,努力推动城乡社会保险全覆盖。坚持实行“五险一单核定、一票征收”制度,做到企事业单位应保尽保、应核尽核,力争到2017年月人均养老金水平达到1700元左右。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力争实现新农保全覆盖,养老保险待遇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积极整合经办管理资源,理顺管理体制,实行全市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管理,力争实现社会成员人人享有医疗保险目标。

城乡社会救助力求“无盲点”。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为重点,统筹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不断总结深化大病救助与医疗保险无缝衔接的“钟祥模式”,强化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服务,逐步提高补贴比例。不断加大最低生活保障力度,建立城乡低保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正常增长机制,确保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加快城镇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建设,争取到2017年全市保障性住房数量达到7000套以上。以全国第一移民大镇柴湖镇为重点,实施移民扶贫开发攻坚工程,确保基本消除绝对贫困。

三、立足便民,强化社会公共服务,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立足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更多精力用在社会事业上,把更多财力投到公益性项目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力争到2017年,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义务教育完成率均达100%。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推进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均衡,确保人民群众平等接受教育;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缓解幼儿入园难问题。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力争在全省率先普及12年义务教育。建立 完善市、乡、村三级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每年培养高素质技能工人1万人以上。

大力推进医疗卫生改善。以打造长寿健康钟祥为目标,到2017年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健全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残疾康复站点,形成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投资3亿元,扩建市人民医院,打造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区一流的县级医院。大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推广“先看病、后交费”就诊模式,实行城乡一体化医疗服务,全面实现“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市”。同时,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保障体系,全面推行农村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大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以市体育馆、博物馆、图书馆为依托,以大型文化休闲广场为支撑,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增强社区的纽带作用。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创新“交巡警联勤”模式,着力整治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强化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社会大局总体和谐稳定,创建全国平安县市。

篇6: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

1.改善()是未来一个长期的调结构、转方式的政策重心。√ A B C D 消费 投资 出口 民生

正确答案: D

2.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 A B C D 群众路线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群众服务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正确答案: B

3.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是()。√

A B C D 人民收入水平提高

工业、农业的辅助发展

政府的政策性帮扶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A

4.被习近平称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的是()。√

A B C D 理想信念

群众观念

廉洁意识

法制理念 正确答案: A

5.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 A B C D 作风建设 为民务实清廉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正确答案: B

6.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 A B C D 共同富裕 社会和谐 生态文明 科学发展

正确答案: D

7.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A B C D 价值取向

精神追求

政治灵魂

共同理想

正确答案: C 多选题

8.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A B C 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

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是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必由之路

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是扩大内需、补齐短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迫切需要 D 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

正确答案: A B C D

9.碎片化社会带严重的后果是()。√ A B C D 人口结构的失衡

官民容易对立

社会无零距离,个人和个人之间、相互之间没有组织

收入结构失衡

正确答案: B C D

10.基本安全服务包括哪些方面?()×

A B C D 公共安全

消费安全

环境安全

国防安全

正确答案: A B D

11.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包括()。√

A B C D 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

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

密切党群众关系开启中国梦新征程的重大战略

正确答案: A B C 判断题

12.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保障改善民生、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是实现共享的有效方式。√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13.只有通过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特别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共享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14.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15.改善民生要从我国的国情和特定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优先保证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均衡考虑公共需求与公共财力。√

正确

篇7:论文:以人为本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当前,如何解决和保障好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带来的风险,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一项必须应对而又十分紧迫的艰巨任务。

越是困难时刻,越是要高度关注民生

解决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加快发展的目的,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越是困难时刻,越是要高度关注民生。”在国际金融危机严峻挑战面前,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并不断丰富了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大局,我们立足民政工作实际,准确判断形势,进行各项民生保障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工作部署。着眼于解决基本民生,认真做好各项社会救助工作,全力保障“三个群体”的基本生活。

2009年,中央财政加大了民生投入的力度,其中,中央补助城乡低保资金达到614.6亿元,补助城乡医疗救助资金达到80亿元,增幅分别达到了69.3%和58.7%。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带动地方财政投入,使各项社会救助保障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因灾紧急转移、旱灾救助、倒损农房等补助标准,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和孤儿养育标准等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提高。城乡社会救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全国城市低保对象为2320多万人,比去年底增加近2万人;全国农村低保对象为4520万人,比去年底增加200多万人;全国有552万人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比去年底增加3万多人;今年前三季度累计城乡医疗救助3566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愈30 %。同时,妥善安排了去冬今春6000多万受灾群众的生活。社会救助保障内容继续拓展,增设了因灾遇难人员家属抚慰项目;在春节期间为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享受国家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和城乡老党员发放了一次性生活补贴,惠及7400万人;优抚对象和军休人员生活待遇也得到切实落实。

我们认真履行救灾救济职能,着力抓好受灾群众安置、生活救助和住房重建工作。“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们迅速响应,紧急调拨救灾款物、及时发布救灾信息、有效实施生活救助,广泛开展社会捐赠,扎实推进灾区恢复重建。目前,灾区民生设施快速重建,受灾群众妥善安置,基本生活较好解决,灾区社会稳定、人心稳定。着眼于增强社会自治功能,继续发展基层民主,深化基层群

众自治实践,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发挥城乡社区功能,使基层社会和谐的平台日益坚实。指导村(居)民委员会深入开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专项部署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的治理工作,促进了城乡基层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的提升。全面深化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实验,使越来越多的城乡社区成为管理民主、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的原则,有序发展社会组织,及时引导社会组织,使社会组织在应对金融危机中较好地发挥了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认真指导开展平安边界创建和界线联检工作,妥善处理复退军人上访,大力倡导发展慈善事业,全面开展公墓建设专项治理,努力营造社会和谐稳定的氛围。

保民生、促和谐的各项工作要下大力气做深、做细、做实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形势是向好的,但是,也应当看到,全球经济正处于从危机走向复苏的关键阶段,我国经济形势好转的基础还不牢固,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还很多,解决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必须下大气力把保民生、促和谐的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从民生保障来看,现阶段,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日益频发的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城乡仍有6000多万的困难群众、年均约1亿人次的受灾群众需要政府给予救助,一些地区低收入人口的温饱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很多低收入家庭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困难。这是我们必须牢记的基本国情。与此同时,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造成了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就业机会减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生活压力持续增大,一些社会救助边缘家庭、返乡农民工家庭遇到了程度不同的生活困难。只有让困难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让人人有基本生活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才有牢固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从促进和谐稳定来看,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黄金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给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随着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社会成员流动的不断增强、社会利益诉求更加多元,以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国内与国外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与以前相比,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难度前所未有。另一方面,城乡困难群众仍面临多方面的生活困难,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征地拆迁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随着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民主权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原有的矛盾和新的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叠加,一些不稳定不和谐因素随时都有可能触发,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保则民心顺,民心顺则天下安。在当前危机尚未过去、困难依然存在的形势下,解决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仍然是我们的头等大事,我们必须把做好民生保障和促进和谐稳定的各项工作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来抓。

着重解决民生,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一种制度安排,对于解决基本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社会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城乡低保对象、受灾群众等困难群体的危机承受力最弱,经济困难时期也最容易陷入生活困难,我们要加大对这些贫困群体、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努力保障和改善他们的生活,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不因经济危机而下降。

一是要科学确定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尽管各地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都有所增长,但总体上标准偏低、保障水平不高。要继续把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纳入中央和各地扩大内需、保障民生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之中,争取财政扩大投入,认真摸底测算,合理确定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保障标准,适度提高救助水平。二是要适度扩大社会救助范围。目前,城市低保已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并向“分类施保”方向发展;而农村低保在一些地区还没有做到“应保尽保”,还有大量的贫困人口处在救助制度之外。在城市,要关注新产生的生活困难家庭,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制度。在农村,要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加快实现“应保尽保”的目标。要关注城乡低保边缘群体和农民工家庭的困难,将对低保人员实施的优惠政策适当惠及这些人群,以缓解这些家庭的实际困难。三是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和建立临时救助制度。要改进和完善医疗救助办法,搞好与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衔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医疗救助的惠及范围和补助水平。要研究建立、完善临时救助制度,落实救助资金。四是要继续深化救灾应急工作。要继续完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的救灾应急预案,切实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继续完善灾害

应急响应机制、灾害信息管理机制、救灾应急物资储备机制、救灾综合协调机制和灾害应急社会动员机制,不断增强救灾应急综合能力,确保救灾工作扎实有效。五是要切实加强最低生活保障、灾民救助、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援助等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着力发挥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整体效能。

着重改善民生,推动社会福利向适度普惠方向发展

现阶段,我国享受社会福利的对象主要是“五保”人员、城市“三无人员”、孤残儿童以及为党和国家做出贡献的优抚对象。改善这些群体的民生,让他们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是解决民生、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

一是要改善和提高供养水平。对孤老、孤残人员应以不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原则核定供养标准。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的同时,扶持农村敬老院开展农副业生产,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弥补资金不足;对孤儿,应根据儿童发育成长的需要,科学制定全国统一的最低养育标准,避免出现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供养标准悬殊的现象。要千方百计拓宽收养渠道,促进孤残儿童回归家庭。二是要改善“三孤”人员的居住条件。要将孤儿、孤老、孤残人员的住房优先纳入灾后恢复重建、农村危房改造规划。三是要逐步扩大社会福利覆盖面。要按照中央关于加快发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的要求,采取资金补助与福利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社会福利向适度普惠方向发展,使特殊群体得到更多的实惠,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四是要保障和维护优抚群体的合法权益。要认真落实优待抚恤政策,千方百计提高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和医疗补助、军休人员生活待遇、退役士兵扶持就业补助经费和一至四级残疾退役士兵建房补助经费标准。此外,要着眼于在全社会树立团结友爱、和衷共济良好风尚,积极完善“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的慈善事业发展机制,大力推动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

着重筑牢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平台

进一步推进城乡群众自治活动,指导社会组织有序发展,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和和谐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在基层。统筹推进基层群众自治活动,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功能,对于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具有基础性作用。

一是要通过指导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深入发展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引导城乡基层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全面提升基层民主自治的水平。要积极扩大城镇居委会直接选举的覆盖面,丰富居务公开内容和形式,发挥居民小组、社区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物业组织等在扩大基层群众自我管理上的积极作用。二是要以建设和谐社区为目标,以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为载体,全面深化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建立新型城乡社区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民主、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使社区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良好环境上发挥基础作用。三是要继续重点培育和扶持行业协会、公益慈善类组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社区社会组织,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人事制度、社会保障、职称评定、职业建设等方面的培育扶持政策,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加快形成公共财政资助机制,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支持社会组织组织汇聚社会资金,促进就业、提供服务,鼓励公益性社会组织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生活困难群体提供帮助。

同时,要引导社会组织健全运行机制,完善治理结构,增强自主运作能力;继续开展社会组织评估,完善社会组织评估体系,培育社会组织品牌;完善社会组织执法机制,探索形成社会组织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加大对违法违规社会组织和非法组织的查处力度,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

篇8:保障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关键词:民生,和谐社会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 就是一部为中国人民的民生而不断奋斗的实践史, 就是一部不断推动民生建设的历史。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永恒主题, 是中国共产党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建国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近30多年来, 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大为增强, 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 发展不足的局面完全改变了, 中国的民生确实得到了极大改善。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社会建设相对滞后, 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问题还比较多, 特别是收入差距拉大、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买房难买房贵、就业难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难、社会保障面窄水平低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还非常突出。这些问题不解决, 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社会就难以和谐, 而且也必将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因此, 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就是发展, 民生就是政治。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扩大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 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 要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要靠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同样要靠发展。邓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 只有经济发展了, 才能把财政收入这块蛋糕做大, 国家用来解决民生问题的财政资金的比例都会提高, 才能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政府才更有能力解决与人民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要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调整经济结构, 转变增长方式, 依靠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手段, 处理好速度、质量和效益, 投资、消费和出口, 以及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尽最大努力把经济发展好。

第二, 要转变政府职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民主政治的发育, 政府的职能也处于不断调整之中。在强调政府的经济、行政职能外, 要更加突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使之更好的担当公共服务者的角色政府。必须强化责任, 对于政府“失位”或“错位”的地方要赶紧“补位”或“正位”, 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 在大力发展经济、重视效率的前提下, 要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和公正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诸如分配不公、弱势群体、下岗失业等公共问题, 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

第三, 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网, 是社会运行的”稳定器”, 是人民群众的”生命线”,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加大扶贫工作力度, 保护和改善劳动生活环境,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我们尤其要在三农问题、减灾救灾、城乡低保、医疗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对象抚恤优待、义务教育、大学生就业等保障方面下功夫, 出台强有力的政策措施, 切实解决当前民生的热点问题。

第四, 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一方面, 政府要加大对社会事业的财政投入, 完善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为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法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 要建立合理的政策制度安排, 促使个人、企业与社会团体等参与社会事业发展,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把资源转向民生领域, 减轻政府负担, 同时形成发展社会事业的合力。

第五, 要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 不但要把经济政绩、社会政绩、指标政绩作为考核的范围, 更要把民生政绩作为极其重要的考核内容。要建立考核的公示制度, 扩大群众对干部政绩考核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 要把群众对干部的评价作为干部考核的一个重要标准。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促使各级干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民生问题, 做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上一篇:趣味比赛总结下一篇:公路绿化养护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