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大爱无疆促进和谐

2024-04-26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大爱无疆促进和谐(精选8篇)

篇1: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大爱无疆促进和谐

教师群众路线演讲稿:情系学生 大爱无疆

刘淑玲

她舍身救人的事迹发生在偶然,那情急之下的壮举是多年来责任、爱心、无私和崇高的迸发。面对生死考验,她用纯情大爱书写了青春的赞歌。她就是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教师—张丽莉。一个平凡的女教师在不平凡的瞬间感动了龙江大地,描绘了人间的大美与大爱,高高树立了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

现在,弘扬光荣传统,践行优良作风像一股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多少好干部真正地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办,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也只有如此,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为解决难题,做好工作打下础。

如何在教育一线深刻领会与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精神,成了当前我们学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去进一步学习、领悟、践行、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我们的一分力量,从自身做起,无愧于职责,无愧于使命,无愧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的要求,像张丽莉一样,无条件的爱每一名学生,无私地帮助每一名学生,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鼓励,使其亲其师,信其道。

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努力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历来倡导和要求的。无数优秀的工作人员始终不渝地履行这一宗旨,在各自的岗位上忘我工作,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小草平凡,它用绿色装点了大地,花儿平凡,它用花香芬芳了世界。我,作为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师,更加懂得,群众在你心里有多重,你在群众的心里就有多重。服务人民,不仅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

让我们伸出双手,共同托起爱的丰碑;让我们规范行为,共同正做美的楷模。因为,情系学生,大爱无疆!

篇2: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大爱无疆促进和谐

随着社会进一步地发展进步,如何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满足不同阶层群众的生活需要,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当前,要提高关注民生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让关注民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政府应当把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自己的核心任务,重点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等四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要统筹城乡发展,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关键词:关注民生 改善民生 社会公平社会和谐

一、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充分体现了民生工作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民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亿万人的切身利益。方法得当与否,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威信,关系到公共财政和公共资源使用的效益,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具体表现如下:

1.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民生就是发展,民生就是政治,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历史也充分证明:只有代表民意,关注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的政权,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长久。各级党委政府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坚持循序渐进,一切从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统筹兼顾,实现群众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有机统一。着力保障群众的基本需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有效调节收入分配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着力满足群众的发展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着力确保群众的安全需求,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可以说,解决民生问题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关键问题,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头等大事[1]。

2.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问题,直接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是群众利益最直接的载体。它既体现着人民群众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利益,综合起来又关系着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的、整体的利益。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从而认同和拥护党和政府。所以,我们党始终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需要,作为治国理政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把关心人民群众生活,作为对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3.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深化认识的必然产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思想路线,把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其实质就是把对发展的认识真正地转到解决好民生问题上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

4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在新的形势下,我党以新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民生问题能否解决好,关系到我们能不能顺利地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国家政体的安全。为了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给我国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成为必须面对的三项重大任务。自觉地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了保民生上,民生问题被放在新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即关注民生是关键、是根本、是核心。这主要体现在:首先,关注民生是实现以人为本、体现发展目的,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关键[2]。其次,关注民生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 发展的根本所在。第三,关注民生是走出经济困境、战胜各种经济困难的力量源泉。越是经济困难时期,越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把事关人民群众教育、医疗、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工作做好,给人民群众以信心和力量,共同度过经济困难的难关。

二、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层面关注民生解决民生

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创新性地提出:“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当前,在福建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中,要以胡锦涛总书记6月2 5日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四个坚定不移”作为我们当前工作的指南,行动的纲领,全面落实省委提出的“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着力解决事关民生的四大根本问题,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还有城乡差距的扩大化和地区差距的扩大化等等,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3]。

1.关注民生一直是影响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在物质生活匮乏的时代,发展经济,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需求,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重点。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工作的中心,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和2亿多人的贫困问题是当时最大的民生问题。上个世纪末,我国基本上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进入了总体小康社会,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新时期面临的民生问题,已经不再是衣食之忧,而是对诸如优质教育、稳定就业、公平分配、社会养老、医疗保障、住房供应、交通便利、食品安全、环境改善、社会公平等的日益迫切的需求,这表明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追求正在快速而全面地升级。从历史的视角看待今天的民生问题,可以发现民生问题升级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从发展的视角来解决今天的民生问题,则需要采取综合而有效的一揽子措施并使之升华到制度化的层面。

2.关注民生要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并逐步形成制度保证。从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到服务型政府的定位、政府政策着力点的转移、各项关系民生制度的落实,关注民生正在成为我们社会的共同理念。一种理念的形成是有其现实的社会基础的,关注民生这一理念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实践中逐步深化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制度建设、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的认识后,在观念上的集中反映。各级党委、政府有义务、有责任把关注民生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理念来树立,使之成为全社会的自觉意识、主动作为。关注民生的关键是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民生问题,这就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既要又好又快地实现经济发展,使解决民生问题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也要有具体的制度保障,使解决民生问题能够落到实处[3]。

篇3: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大爱无疆促进和谐

一、转变教育观念, 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确立“创新教育”的全新学生观, 找准教育与创新的结合点,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 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 改变他们每天 都在进行 着的、习以为 常的教学 行为。”我国学校教育长期以来沿袭从夸美纽斯到凯洛夫的教学思想, 确立起一套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三中心的教学体系。这个体系比较突出强调教师的主宰地位, 而把学生简单地当成被动的客体。时至今日, 大多数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是采用“满堂灌”的形式。以《辛亥革命》一节的教学为例, 教师往往是讲授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用现成结论替代学生的思考与探究。这样的教学会严重抑制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独立性和思考性。

众所周知, 接受中学基础教育的学生思维最敏捷、可塑性最强。所以这个时期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最好时机。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打破单方面垄断课堂教学的局面, 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主体回归。在教学中, 教师要力求做到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积极探索, 对教学问题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对教材和教师的结论敢于质疑和反驳, 甚至提出标新立异见解的积极性。如在《辛亥革命》一节教学中, 教师在作好认知铺垫后, 可以向学生提出:中国要改良还是革命?要真革命还是假革命?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 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 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国家中长期 教育改革 和发展规 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我们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 教学内容的制定者, 而且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权威。教师是主动者、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服从者。”社会、学校、家长普遍认为能严格管住学生的是好老师, 能遵守条条框框的是好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 师生很难在平等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交流不同意见, 更不用说对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不管教师年龄多大, 学识经验多丰富, 首先应该明确师生在人格关系上的平等性。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应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只有这样师生的感情才会融洽, 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开放, 这无疑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个性发展和有效地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学生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因此, 教师应多多鼓励学生怀疑、反驳前人的结论和教师的观点。多一点鼓励, 少一点苛求, 保护好学生可贵的创新精神。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中国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后向学生提出:你们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有何看法?然后提示, 对历史问题的评价要从历史角度进行辩证的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有了以下结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实施, 有利于抗击外来侵略, 稳定社会秩序, 进行大规模建设;是滋生腐败、暴政的根源, 不利于建设民主政治;钳制了思想, 摧残了文化, 闭塞了才智, 不利于科技创新等等。可见, 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开辟出新的思维境界。

3.灵活运用历史教材

在高考指挥捧下, 教材成为广大师生人人尊奉的金科玉律。教师仅以传授教材知识为宗旨, 学生以机械地接受老师所给现成结论为己任。教师教书、学生背书、考试考书至今还是师生的法宝, 这就严重忽视了历史知识的拓展, 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此僵化的教学, “学生只追求知识量的积累, 而没有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创新教育要以开发学生智力为重, 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 主张知识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基础。教学质量高低并不是以背多少书本史实为标准, 而是以能否发展现代人的素质和个性特长为衡量标准。

当然, 创新教育并不是脱离教材, 也不是教教材, 而是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教材。教师要把探究性教学模式引入整个课堂教学中, 善于提出一些问题, 解决一些问题, 并留下一些问题。给学生更多选择、表现和创造的机会, 逐步使学生学会创造的方法。

如在学习古代希腊、雅典的历史时, 教师可鼓励学生大胆跳出教材所给定的知识, 参考所提供的材料, 用创造性思维来回答有关问题:①几乎在同一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为什么会结出专制制度之果, 而古代希腊却开出了民主制度之花?②古代雅典的民主制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有何不同?③雅典民主制度为近代西方社会政治文明建设带来哪些影响?这些问题教科书上并没有现成答案, 教师多提一些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问题, 必将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巧用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 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大量事实表明, 创新与兴趣紧密联系在一起, 兴趣越浓, 创新能力越强。创新教育必须把学生从沉重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把学生消极被动学习变为有兴趣地学习、乐在其中地钻研。这样, 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蓬勃发展。

在历史教学中, 常见辛勤的园丁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 唯恐讲得不周到;在课件上有大量辅助资料, 唯恐不全面。而学生面对繁琐的记忆内容, 刻板的学习氛围, 其学习兴趣、热情又从何来呢?在这种情况下谈创新能力培养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因此, 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实际,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生动活泼地开展教学。如果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挚饱满, 其创造性思维必然不断萌发。

2.让学生大胆质疑

在哈佛大学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

首先教师要善于提问。教师提问要注意到学生的认知水平, 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不同难度的问题, 使学生有“跳一跳能摘到”的感觉;设计的问题要恰当, 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有新意, 要循序渐进。如在教学《朝鲜战争》时, 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①朝鲜战争何以成为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②朝鲜战争为何只是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这样从分析到综合, 有利于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其次, 学生要敢于质疑。这是形成创造性思维不可或缺的手段。书上的结论固然来得容易, 但那只是鹦鹉学舌式的学习, 与培养创新型人才格格不入。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要满足现成的认识, 敢于质疑, 勇于突破。教师面对学生标新立异的疑问, 只要持之有据、言之成理, 都应予以肯定和赞赏或予以引导。要保护好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探究的热情。

3.让学生学会比较

比较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面。学生通过比较学习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从而做到在比较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创造。如教师在教学“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时, 可向学生提出中国的民主批判思想未能实现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在教学“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时, 可向学生提出16—18世纪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命运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有比较才有鉴别, 才有新的认识。通过对这类问题的思考, 学生广阔性与灵活性的思维能力会大大加强。

三、渗透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精神

中学历史教师应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有关内容, 适时有机地对学生渗透创新意识, 大力培养其创新精神。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 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渗透。

1.有创新才有发展

千百年来, 人类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不断进步, 动力就在于人类不断创新。如在教学“明清文化”时,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明清文化与宋元时期文化作比较,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宋元时期我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而到明清时期我国科技却处于停滞状态。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认识到明清时八股取士, 不必讲求实际学问;清朝大搞文字狱, 闭关锁国, 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 窒息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深层次来看, 明清时期, 封建上层建筑顽固地阻碍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落后的自然经济不可能为科技发明运用开创广阔天地, 从而导致明清文化缺乏开创意义。

2.创新属于敢于怀疑的人

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人往往不满足于现状, 不墨守成规, 敢于提出新主张、新方法。如在教学《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一节时, 教师应指出: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三大定律”曾经是物理学上的绝对真理, 可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却在20世纪提出著名的相对论。相对论表明, 离开地球的特定引力条件, 牛顿定律就不再是真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这种全新的时空观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创新属于勤奋刻苦的人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科学是在不断更新着的真理, 只有勤于钻研, 善于思考, 创新的火花才能在不断探究中迸发闪烁。如教师在谈到马克思撰写《资本论》时, 指出马克思为此曾研读了1500多种著作, 学会了欧洲主要国家的语言, 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是勤奋才有马克思的理论创新和巨大成就, 使学生从小树立起热爱科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

篇4: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大爱无疆促进和谐

关键词以人为本和谐氛围和谐关系和谐管理

党在建设和谐社会背景下,创建和谐校园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而创建和谐班集体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和核心。“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就是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着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全面而和谐的素质、鲜明的个性,尤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情需要、人格独立和个性自由,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的管理活动。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应该是实现和谐管理目标行之有效的一个途径和手段。要真正实现创建和谐班集体的目标,我认为应该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人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实践表明,在同一校园文化中,不同的班级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不但体现了不同班级间的个性特征,更反映了各班级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已成为我们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实践表明,在班集体中,班级文化建设水平愈高,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愈容易得到体现。

二、建立并贯彻班级常规制度,强化班级常规管理工作

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把建制作为最初班级体建设的重点。在日常工作中,紧抓常规管理,尤其以纪律为保证,学习为龙头,卫生为后勤,德育为基础。有了管理,班级就以最初个体的简单集合变为对每一个成员具有同等约束力的共同体。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学生受到了一种强有力的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班级常规管理工作带来一种强大的惯性,推动学生这在纪律、卫生、学习、德育方面人人向学,形成了良好班风,为学生的后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班干部是班级内部的骨干,它是班主任做好工作的得力助手。班主任接到一个新班后,应正确的选拔和培养班干部,让它们在班级里充分发挥作用,这样可以促进班集体的巩固和发展,完成班级工作任务。在挑选时,一定要慎重,一般选择对象的条件应符合以下三点:

(一)绩较好的。

(二)学,热爱集体,关心班级。

(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威信。培养班干部是组织培养班集体的重要环节。培养班干部独立工作的能力。班主任要严格要求班干部。要重视班干部的教育和培养。这是构建和谐班集体的纽带和桥梁。

四、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教育的主体,促进后进生转化

“以人为本”就是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教育的目的,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让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和组织,着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全面而和谐的素质、鲜明的个性,尤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教育要力求将学生培养成”大写的人”可见,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情需要、人格独立和个性自由,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的管理活动。

后进生,是指思想上和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有与一般学生不同的特点:自卑感强,因为他们受到父母的训斥、怒骂,同学的挖苦、瞧不起,老师的冷落,使他们感到很自卑。逆反心理强,因为别人的瞧不起,他们表面上逆来顺受,心里却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后进生是班级的隐患,转化后进生,对于稳定班级秩序,促进班级优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没有学生是天生的落后者,根据后进生的成因,宽严并举,促进后进生转化。

作为班主任,应该把甘露浇到后进生心里,要了解后进生的方方面面的情况,才能“对症下药”。要抛开成见,转变“朽木不可雕”的思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甘露”浇到他们的心田。

五、提高班主任自身的能力素质和文化素质

班主任应具备的能力主要有缜密有方的组织管理能力、机智灵敏的应变能力、广泛灵活的交往协调能力、深刻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沉着冷静的自制能力、生动艺术的语言表达能力等。

班主任的工作对象是生动活泼的学生。几十名学生的思想、情绪、个性等千差万别,构成了班主任工作的纷繁复杂,千变万化。因此,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方法选择实施上,必须准确、及时、适度。首先就得建立良好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要靠交往,班主任要善于同有关部门,同各种有关人员交往。于是,交往协调能力就成了班主任不可缺少的能力。班主任的文化素质是工作职责的要求,是影响教育效能的因素之一,是重要的影响力。所谓影响力是班主任实施教育,劝告、说服或建议等所能引起学生作出预期反应的一种心理力量、精神力量。显然影响力越大,班主任的工作效能也就越高。所以,提高班主任文化素质就成为搞好工作的重要前提。

篇5: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这一重要思想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为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首先,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推进,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其次,解决民生问题,必须与科学发展紧密结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改善民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要更加注重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促进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对资源环境的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只有立足于发展,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有效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使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再次,解决民生问题,必须统筹兼顾,循序渐进。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加,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实施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消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加大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受灾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远山区、海岛和库区的扶持力度等,都深得人心。应该采取更积极的态度解决民生问题。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把突出重点与兼顾紧密结合,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成果更多体现在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制度,保障全民的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和机制,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制度保障。

篇6: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大爱无疆促进和谐

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关注民生、造福民众,既是治国理政之根本,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之要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一精辟论述,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全面启动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民生八大工程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我们凤县要立足县情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省市改善民生的部署要求,创新举措,加大投入,积极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及公共服务一体化,务求在为民排忧解难上取得新进展,在处理和化解热点难点问题上取得新突破,推动社会的良性运转与和谐发展。

一、始终关注教育发展,努力实现学有所教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围绕解决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双管齐下,纲目并举,切实把教育这一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处置好。一是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按照科学布局、优化结构、整合资源、分步实施、总结提高的原则,深入开展撤点并校和创建寄宿制学校工作,全面推进“双高普九”,实现城乡师资、教学仪器设施等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扎实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改革,在经费投入上、师资配备上重点向农村学校倾斜,不断加强城乡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消除校际差距,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建立健全支教、惠教与奖学、助学制度。积极探索实施教师基层服务制度与名师巡回示教制度,及时为农村学校注入新活力。认真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学生补贴交通费、生活费并实施蛋奶供应计划,切实保障困难家庭子女入校安心就读。建立健全奖学、助学制度,对高中、大学阶段贫困家庭学生每年人均分别补贴500元和5000元,对高考二本、一本上线学生每人分别奖励1000元和2000元,对中考高分学生免收学费。取消县城学校借读费,积极、稳妥地接纳、安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就读,保障其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二、始终关注社会就业,努力实现劳有所得

坚持把扩大就业、解决城乡富余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着力点,加快经济发展,拓展就业门路,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5%以下,农村富余劳动力及时转移安置。一是实施项目带动就业战略。以园区为平台,项目为支撑,增强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繁荣和活跃我县劳动力市场。依托5.5万吨铅冶炼、10万吨锌冶炼技扩改、10吨黄金冶炼及深加工、1.2万吨碱式碳酸锌等一

批大项目落地建设,以企业扩大再生产带动就业。乘借旅游盛大开园的东风,激活各类生产要素参与我县旅游三产开发,放手发展以“一江两岸”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以幼教为重点的民办教育事业,突破发展信息、保险、科技服务等新兴产业,提速提升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以全民创业拉动再就业。二是实施积极的毕业生就业政策。按照 “精减、效能、统一”的原则,清理县乡机关事业单位中长期不在岗、借调及临时人员,择优选调和招录工作人员,加强和充实招商、花椒产业发展、工业园区管理、旅游开发建设及城市综合管理力量,加快工业强县、旅游兴县、花椒富民进程。认真实施“十一五”农村基层人才振兴计划,每年为农业、教育、卫生等系统选聘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苗子,逐步缓解凤县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三是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城乡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培训力度,对中考、高考落榜生按每人每年1800元标准补贴两到三年,鼓励其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以短平快的方式把学生送到生产第一线。加快建设凤县创业就业培训中心,瞄准全县铅锌、黄金、水泥、大理石等产业集群,为工业经济输送以本土子弟为主的产业大军;围绕花椒、苹果、中药材、蔬菜、家畜养殖等特色产业,为农业经济培育种养、营销及深加工方面的技术力量。积极为新型农民构建与江苏海安等地用人单位之间的对接平台,为供求双方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就业服务,并极力推介传统型农民到重点建设项目及灾

后重建工地务工。全面落实贴息贷款、税费减免、社保补贴等就业扶助政策,加快建设凤县残疾人就业培训中心,鼓励、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自强自立、自主创业。

三、始终关注群众健康,努力实现病有所医

围绕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加强农村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建设,规范服务行为,尽快告别城乡群众“小病扛、大病拖”的历史,努力实现病有所医。一是加大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抢抓中央和省市实施“民生八大工程”的有利时机,积极争资金、跑项目,加快实施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分批添置、更新医疗设施设备,切实改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条件。加大乡村医护人员专业技能培训,择优招聘卫生专业高校毕业生到县乡医疗单位工作。把全县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工资及“三金”全额纳入财政支付范围,逐步提高社区、村卫生室工作人员补助标准,实现农村医疗工作重心由注重经济效益、保医生工资向注重社会效益、保患者健康转变。二是不断完善各项就医保健惠民政策。深入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合农民大病救助二次报销制度、城镇居民和青少年儿童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全面推行家庭医疗帐户报销凭证制度,在全县各类公立医院设置扶贫病床,实行“三免六减”政策,竭力消除贫困患者入不了院的现象。开展全县生育关怀活动,对农村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年满60周岁的老人实行定额补助,对放弃生育二胎的家庭给予一次性奖励,对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医疗补助,进一步巩

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创建成果。三是着力规范药品和医疗服务定价行为。致力于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价廉的医疗服务,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在乡镇卫生院全面推行药品统一配送制度,在县医院继续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办法。努力寻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佳结合点,有效发挥药监、医保部门职能作用,加强医德医风整治,引导医院多开平价药、放心药,坚决杜绝小病大医的现象,切实解决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四、始终关注弱势群体和社会热点问题,不断夯实社会和谐基础

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方针和“保基本、多层次、无缝隙”的原则,逐年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和投入力度,不断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深入推进企事业单位基本养老制度改革,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坚持从严把关与应保尽保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金标准。深入推进“三告别”(告别土窑洞、告别茅草房、告别单家独户)特困安居工程,使一期439户1813名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使二期1106户农村无房户、危房户和独居户群众搬迁到相对集中、交通便利的新居入住。积极实施“三集中”阳光温暖(凤县社会福利园)二期工程,加快建设残疾人康复院、儿童福利院,使全县痴、呆、傻、残群体入院集中接受康复治疗、生活管

篇7: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我们推进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人民,必须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现代化客观上是一个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的历史过程,也容易出现机器排挤劳动、资本所得挤占劳动所得的现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又处于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时期,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处理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在生产和分配两个环节都要正确把握资本、技术、劳动之间互相替代、互相依存的特点,实现技术进步和扩大就业的有机统一,妥善处理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提高劳动参与分配能力,促进创造财富和公平分配的协调。只有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形成安定团结的和谐氛围,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党和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举措,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做而没有条件做的大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但是,当前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食品药品安全、土地征用、城市拆迁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促进社会和谐任务还很艰巨,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并按照中央的部署,投入更大的力量,扎实加以解决。民生问题涉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安危冷暖等方方面面。对各类民生问题,我们必须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逐步加以解决。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上要着重抓好这样几项任务: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夯实社会和谐的制度保障;大力发展教育卫生事业,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完善社会管理,维护安定团结。

篇8: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大爱无疆促进和谐

在可持续增长模型的研究中,范霍恩提出了可持续增长率(SGR)静态模型,假定资本结构和绩效指标未来的和过去的完全类似,同时假设公司没有外部资本筹资,资本增长只通过留存收益来实现。范霍恩在其进一步的研究中引入新的变量进行动态分析,期初的变量:Eq.0表示期初资本数,D0表示期初债务,S0表示上一年的销售额;目标变量:b表示目标留存收益率,NP/S表示目标净利润率,D/Eq.表示目标债务权益比率,S/A表示目标资产销售率的倒数,解释为销售额与总资产的比值。通过S/A、NP/S、D/Eq.、NewEq.、Div.的变动,得到下一年的可持续增长率为:

其中:Div.是股利支付金额,NewEq.是新增资本数额,因为公司如果实现可持续增长,那么资本增长只通过留存收益来实现是不现实的,本文取消总资本的增长只通过留存收益来实现的假设,即假设企业有外部股权融资筹资。

范霍恩在提出上述模型时提醒,公式暗含的假设是所有利息费用都应包含在目标净利润中。本文中笔者将考虑到,由于企业资本成本中存在着固定的利息费用和固定的股利支出,如果息税前利润增长就会产生财务杠杆效应。

二、考虑财务杠杆效应的企业可持续增长模型的构建

通常用财务杠杆系数(DFL)来衡量企业资本结构是否合理。DFL指企业权益资本收益变动相对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其公式为:财务杠杆系数=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负债×利息率)。即:

再根据净利润率=净利润/销售收入=(息税前利润-负债×利息率)×(1-所得税税率)/销售收入等公式变形得到:

上式中,第一个分数的分子表示销售额,它的实质是现存的资本基数加上由权益资本的增减和股利支付所产生的变动,分母是1减去目标盈利率与负债比例之积,分子除以分母即得到可以达到的新的销售水平,再除以期初销售额,以此来确定下一年可承受的销售改变量。这与公式(1.1)的思路相同,不同的是在计算目标净利率时考虑了息税前利润的变动和财务杠杆效应。

公式(2.2)与公式(1.1)的主要运用范围不同,具体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由于目标资本结构D/Eq.变动、息税前利润EBIT变动、新增资本NewEq.变动引起财务杠杆系数变动,然后由D/Eq.、EBIT、NewEq.和财务杠杆系数变动共同影响可持续增长率的变动;另一种情况,由于债务利率的变动引起财务杠杆系数的变动,进而影响可持续增长率的变动。

为了便于分析和计算,将公式(2.2)变形为:

可以看出,考虑财务杠杆效应的可持续增长模型增加考察了DFL和EBIT对SGR的影响。

如果可以知道可持续增长率和直接影响其变动的几个变量的值,再加上期初股东权益、上年销售收入以及借款利率,就可以解出想知道的变量。比如根据D/Eq.、EBIT、NewEq.、SGR、S/A、Div.等因素和上一年的所有者权益资本、销售收入,得到下一年相应的财务杠杆系数的公式:

这一公式反映出财务杠杆系数的变化与可持续增长率变化的一致性,如果企业拟定一个增长率,管理者能够通过分析得到财务杠杆系数的变化范围,以正确地选择筹资方式。

三、模型例证与应用意义

1. 模型横向例证。

鉴于公式(2.2)与公式(1.1)的主要运用范围不同,本文假设在某些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模拟影响SGR的不同因素的变动,来对这两个模型进行例证。

例1:设计某公司2×07年原始投入与变量表如表1所示:

(1)公式(1.1)例证,模拟一组目标净利润率,其他因素如表1所示,利用公式(1.1)计算SGR的变化情况,结果见表2:

(2)公式(2.2)例证,计算时利用公式(2.3)ㄢ

第一种情况:模拟一组上一年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也是变量财务杠杆系数的影响因素,因此,首先利用公式(2.1)计算与之对应的财务杠杆系数,再根据上一年息税前利润和与之相对应的财务杠杆系数,利用公式(2.3)(令T=40%,下同)计算SGR的变化情况,结果见表3(数据已作优化处理,下同):

第二种情况:模拟一组目标债务权益比率,目标债务权益比率也是变量财务杠杆系数的影响因素,因此,首先利用公式(2.1)计算与之对应的财务杠杆系数,再根据目标债务权益比率和与之相对应的财务杠杆系数,利用公式(2.3)计算SGR的变化情况,结果见表4:

第三种情况:模拟一组新增资本数,新增资本数也是变量财务杠杆系数的直接影响因素,因此,和以上两种情况相同,首先利用公式(2.1)计算与之对应的财务杠杆系数,再根据新增资本数和与之相对应的财务杠杆系数,利用公式(2.3)计算SGR的变化情况,结果见表5:

第四种情况:模拟一组利息率,利息率是变量财务杠杆系数的影响因素,因此,也是首先利用公式(2.1)计算与之对应的财务杠杆系数,但是,和以上三种情况不相同的是,利息率不是SGR的直接影响因素,在利用公式(2.3)计算SGR的变化情况时只考虑财务杠杆系数的变动,结果见表6:

由表4和表5的数据可知,当DFL的变化由D/Eq.或NewEq.的变化引起时,SGR与DFL成正比,说明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财务杠杆收益,可以称为正杠杆作用。但是,表3和表6的数据显示,当DFL的变化由EBIT或i的变化引起时,SGR与DFL成反比,说明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财务杠杆风险,可以称为负杠杆作用。其主要原因是EBIT的增加会导致DFL的减小,可以解释为,企业在资本规模一定的情况下,EBIT不会变化太大;i的增加会导致借款利息的增加,借款利息虽然可以产生税盾作用,但是利息过高时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增长,它的负杠杆作用会大于DFL的正杠杆作用。因此,经营管理者在进行资本结构决策时,应该综合考虑财务杠杆的负杠杆作用。

由以上分析可知,考虑财务杠杆效应的企业可持续增长模型,能够为管理者在选择企业的资本结构和各项目标比率时提供依据。企业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增加息税前利润,或者是在可及的范围内增加资本投入,以通过财务杠杆的作用实现企业较高的可持续增长率。同时,企业也可以预定一个可持续增长率,利用这一模型分析出各项指标的合理的范围,从而实现有效的经营。

2. 模型纵向例证。

在纵向例证的过程中,本文将主要分析公式(2.2)与公式(1.1)主要运用范围的不同之处的第一种情况,即假定公司的债务利息是不变的(本文假设为10%)。这样本文将假设在某些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连续的会计期间内,模拟SGR的变化趋势来对这两个模型进行例证。

例2:设计某公司第一年原始投入与变量表如表7所示。

通过表7可以得到第一年的变量值A为270百万元,Eq.为150百万元,D为120百万元,NP为15百万元。

利用公式(1.1)计算可持续增长率,得到的SGR和其他变量变化趋势见表8:

利用公式(2.3)计算可持续增长率,得到的SGR和其他变量变化趋势见表9:

表8的数据是在企业的目标资产销售率、目标净利润率以及目标债务权益比率不变的情况下,反映企业的净利润、销售收入、权益筹资额以及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即在连续的会计期间内,企业的净利润率与销售收入、权益筹资的变化趋势相同,但与可持续增长率成反方向变化。这说明如果企业保持固定的资本结构和其他的指标,那么企业的可持续增长率会逐渐变小。

表9中财务杠杆系数的变动更能说明这一趋势的原因。在企业的目标资产销售率、目标息税前利润率以及目标债务权益比率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企业的息税前利润和债务利息的逐期变化,企业的财务杠杆系数会逐期减小,这反映了企业可持续增长率逐期减小的趋势。并且息税前利润、财务杠杆系数和企业可持续增长率的变化趋势都是逐渐趋于缓慢的,这也反映了三者之间的一种正相关关系,是对前述结论的进一步说明。

在对模型进行纵向模拟时,可以分析目标债务权益比率变化的影响,模拟一组逐渐增加的目标债务权益比率,利用表9的计算方法得到对应的可持续增长率的变化趋势,见表10:

从表10中明显看出,当资产债务比率较大时,企业的财务杠杆系数相对较大,导致可持续增长率相对较大,体现出债务的税盾作用,这同样也说明了财务杠杆与企业可持续增长率的正相关关系。

3. 应用意义。

管理者可以通过对模型的横向例证分析得到各个变量对企业增长率的影响方式,而通过纵向例证分析,可以得到连续的会计期间内企业可持续增长率的变化趋势。通过两种方式的结合,管理者可以分析出自身可以承受并且适合的企业所处行业现状的增长方式,以实现最优增长。

财务杠杆效应的分析对于企业可持续增长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财务杠杆效应客观存在,合理运用会增加企业价值;杠杆效应存在联动效应,决策时应综合考虑,在合理利用利息的抵税作用的同时,考虑到期偿债的压力和未来破产发生的可能;财务杠杆效应的大小反映出企业面临的风险大小,结合风险管理部门提供的信息进行全面风险管理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四、结论

笔者在范霍恩可持续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财务杠杆系数的可持续增长模型,并分别用横向例证和纵向例证两种方式分析了财务杠杆系数对企业增长率的影响,最后的结论均是企业可持续增长率与财务杠杆系数为正相关关系,并且从纵向例证中可以看出,财务杠杆系数的变化幅度与可持续增长率的变化幅度趋于一致;财务杠杆系数对企业经营管理具有指导作用,企业管理者可以在拟定企业下一期间可持续增长率的情况下,通过预测分析得到合理的预期资本结构和其他的财务数据,使企业实现预期增长。

参考文献

[1].刘桂英.对上市公司增长的合理性界定.统计与决策, 2005;12

[2].李冠众.派现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的统计检验.统计与决策, 2005;4

[3].彭海颖.财务杠杆系数应用探析.财会月刊 (会计) , 2007;11

上一篇: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600字下一篇:陆羽-茶经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