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跨学科教学活动设计

2024-04-20

数学跨学科教学活动设计(共14篇)

篇1:数学跨学科教学活动设计

2008宿州市中学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

姓名

单位

联系电话***相似三角形(1)郝栋栋 萧县黄口镇第一初级中学

篇2:数学跨学科教学活动设计

课题

姓名

单位

篇3:数学跨学科教学活动设计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对于教学设计的理解, 很多人都曾经做过专门的阐述。加涅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 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赖格卢特在《教学设计是什么及为什么如是说》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一门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任何设计活动的宗旨都是提出达到预期目的最优途径。因此, 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的一门学科, 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

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 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系统中的各种因素 (教师、学生、教学目标等) 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整合各种资源, 运用相关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设计的学习程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以课改理念为依据, 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程标准为目标, 以教材为载体, 以教参为辅助下的独立思考加集体研究。设计时应该按照怎样的思路来进行呢?可以分为六个步骤进行, 分别是:了解教学内容, 明确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 选择教学素材;找准呈现方式, 确定教学方法;设计课堂设问, 细化教学语言;整体思考全课, 完成教学设计;反复斟酌修改, 完善教学设计。

二、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1. 了解教学内容, 明确教学任务。

首先, 要了解本课教学内容属于哪一领域的知识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然后, 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本单元、本册教材乃至12册教材中的位置, 也就是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 还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这些都了解清楚以后, 再对照课程标准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 也就是说这节课的任务倒底是干什么的。

2. 确定教学目标, 选择教学素材。

教学目标是对一节课教学任务的总体概述,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 我们可以参考教参或其他一些辅助材料。为了更好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我们需要对目标进行细化, 要细化到可以落实的目标小点。之后, 根据目标小点再选择教学素材, 教学素材指的是课堂上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选择的载体。我认为这个载体要以教材上给予的为主, 自编的为辅, 毕竟教材是经过专家们多次研究过的, 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是, 我们又不能原样搬用, 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 比如说可以把静态变动态、增加一点、修改一些、整合一部分等等, 让教材内容故事化、生活化、活动化……教学素材的选择一定要与目标点相对应, 即:一个素材要对应一个或几个目标小点。

以“图形的变换”这节课为例, 对照“课程标准”就可以发现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经历旋转过程, 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能得到较复杂的图形, 感受图案的美;体会到中心点、角度、方向的不同, 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也不同。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增强美感。然后, 对本课的三维目标进行细化, 细化出7个目标小点, 分别是: (1) 经历图形的旋转过程, 感知图形的旋转需要中心点、角度和方向; (2) 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能形成较复杂的图形; (3) 体会中心点的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不同; (4) 体会角度的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不同; (5) 体会方向的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不同; (6) 经历图形的旋转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 欣赏经过旋转后图形的美, 培养学生的美感。然后, 就可以根据细化的目标小点选择合适的素材。根据本节课的目标小点, 可以选择4个素材, 即:

这些素材对应的目标小点如下。

第一个素材:经历图形的旋转过程, 初步感知图形的旋转需要中心点、角度和方向;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能形成较复杂的图形;第二个素材:体会中心点、角度、方向的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不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第三个素材:欣赏经过旋转后图形的美, 培养学生的美感;第四个素材:经历图形的旋转过程, 知道图形的旋转需要中心点、角度和方向;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能形成较复杂的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找准呈现方式, 确定教学方法。

教学素材确定后, 我们就需要考虑这些素材的呈现方式。一般情况下, 素材可以静态呈现、直观演示、课件演示等等。“图形的变换”一课中所用素材的呈现方式分别是:大风车图案的呈现方式是动手操作、课件演示;三角形图案的呈现方式是课件演示, 三角形分别以不同的中心点、角度旋转;第三组素材采用的是教材中数学万花筒中的图案, 采用静态呈现的方式, 让学生在观察中感受图案的美;菱形图案是自编素材, 呈现方式是静态呈现、课件演示。静态呈现的是十字架形状的简单图形, 课件演示的是复杂图形, 从十字架形状演示到复杂图形的旋转过程。

在使用这些素材的时候, 我们要遵循“用尽用全”的原则, 即:一个素材要达成一个或几个目标小点。然后, 我们就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要注意课堂上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引导者, 素材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方法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兴趣, 一定要把课堂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过程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4. 设计课堂设问, 细化教学语言。

一个素材其实就是一个教学片段, 在形成教学片断的时候, 我们需要考虑教师的课堂设问, 也就是要确定教师教学语言。常见的教师课堂设问有五种, 分别是主干问题、追问问题、引导问题、交流问题、转问问题。主干问题是教学设计中的框架问题, 具有思考性。要求语言准确、清晰, 数量不宜过多;追问问题是主干问题下的深刻提问, 能够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刻理解, 具有深刻性;交流问题是师生交流时随机产生的问题, 具有全面性;引导问题是引导学生进一步作答的问题, 具有启发性。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的引导一定要顺着学生的思维进行;转问问题是同伴间需要互助的问题, 具有鼓励性。课堂语言除了以上五种设问外, 还包括过渡语言、交流语言等。

5. 整体思考全课, 完成教学设计。

教学片断形成后, 用过渡语言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初步的教学设计。在连接片段形成完整教学设计时必须用过渡语言, 既能起到承上启下作用, 又能使教学设计具有完整性。一般情况下, 过渡有二种形式, 一种是按一定顺序的过渡, 也就是从上一环节的结果过渡到下一环节, 这也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另一种是跳跃式的过渡, 也就是不从前一环节的结尾过渡到下一环节, 因为这二个环节之间没有很大的联系, 而恰巧与前一个环节或更前一个环节联系紧密, 所以就从那个环节直接过渡到下一环节, 这样中间就跳过了一个或几个环节, 称为跳跃式过渡。这两种过渡方式的语言是不同的, 在设计时需要注意。同时, 还要考虑课件使用等方面问题。

6. 反复斟酌修改, 完善教学设计。

篇4:数学跨学科教学活动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是直观几何的最后阶段,它既是前面所学直观地认识平面图形及有关计算的延续和发展,又为今后逐步由实验几何阶段转入论证几何阶段作了渗透和准备。因此,在教学时,我主要让学生用转化的思想进行操作、观察和比较,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让他们初步学会用确切、简明的数学语言表述概念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初步接触归纳推导公式并理解和掌握公式的应用,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理具有一定的转化和类比推理能力,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易于在转化和类比推理方面进行启发和引导。但由于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图形,学生很难跟以往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之间建立必然的联系。因此,在利用转化和类比推理基础上,结合操作演示,让学生在学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增加感性的认识,从而真正掌握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内容:教材首先创设了一个“节水型灌溉”的生活情景,呈现了一个旋转喷水的情景,喷水区域形成一个圆,并提出一个问题“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多大的面积”,帮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体会计算圆的面积的必要性,并引发研究圆的面积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1)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2)能正确运用圆面积的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面积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2.过程方法:通过割补、拼组的方法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3.情感态度: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4.教学重点: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5.教学难点: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圆面积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设计思路:

《圆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教材。圆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平面图形,学生从直线图形的认识到曲线图形的认识,无论是教材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在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跃迁。

篇5:数学跨学科教学活动设计

学科:数学 授课年级: 六年级 学校:长春市第一一二中学校小学部教师张德臣

章节名称圆 的 认 识计划学时

学习内容分析“圆的认识”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中的第一节课。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圆的特征、圆心、直径和半径。

“圆的认识”是一节几何内容的课,它既是一节起始课,同时也是后继学习内容――圆周长、面积、扇形、圆柱、圆锥的基础。

学习者分析学生在低年级虽然也认识过圆,但只是直观的认识,本课将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使学生深切体会圆的特征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通过小组合作探索的方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推断等探究活动中认识圆的特征、圆心、直径和半径。

知识与技能:

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掌握圆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通过想象与验证、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或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圆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用让学生感受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知道圆半径、直径、圆心的意义,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解决措施:通过折纸,看书自主学习,知道圆半径、直径、圆心的意义,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及解决措施教学难点:1.掌握圆的特征。2.通过测量,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解决措施:通过折纸,看书自主学习,知道圆半径、直径的意义,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讨论,教师指导。

教学设计思路新的课程标准,为我们教师展示了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面对实实在在的孩子,我们的设计本着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的教学思想,通过折纸,看书自主学习,知道圆半径、直径的意义,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再展开讨论,教师指导,达到教学目标。

依据的理论1.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是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

3.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确保教师的首席地位。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使用效果

知道圆半径、直径、圆心的意义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圆形纸片、教科书PPT演示PPT通过折纸、看书、讨论,再看PPT,加深对圆径、直径、圆心概念的理解。

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圆形纸片、教科书PPT演示PPT形象、直观演示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提高认知效果。

教学过程(可续页)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所用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1.用直尺画平面图形。

31.请同学们拿出直尺和笔,看在一分钟内能画多少种不同的平面图形?1.在一分钟内能画多少种不同的平面图形

创设数学情境,就是呈现给学生刺激性数学信息,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用直尺画圆。

2.师:你能用直尺画一个圆吗?2.学生用直尺画一个圆。

3.木匠画圆做锅盖。

3.PPT演示3.观看PPT演示

二、学生第一次提出问题

1学生第一次提出

2.筛选学生提出的问题问题61.师:今天我们学习圆。通过上面的尝试和观察,你有什么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能提出问题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

1.学生发言,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

(1)……

(2)……

(3)……

……教师预想的问题)

(1)圆与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区别?

(2)圆有什么特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

三、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学习圆心

101.师:现在来解决这些问题。请拿出一张小圆形纸片(课前准备)。将圆对折几次,再观察折痕,你有什么发现?

1.对折几次,再观察折痕,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操作、学生命名、自主学习,主动进行学习构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一点。)

谁能给这一点命个名?理由是什么?

2.学生多种命名法

2.自主学习半径和直径的意义

3.师:什么叫半径?什么叫直径?

3.看书86页自学弄明白。

4.完成87页上面的“做一做”。

四、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第二次提出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第二次提出问题5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建议:打开学具袋,取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对折几次,得出圆心、半径、直径。现在,把圆心、半径、直径结合起来,进行观察、比较、思考,然后提问,看谁提得多,提得好?请看“学习建议表”,合作学习开始。

学生先自主学习,再进行合作学习:提出问题。各组汇报提出的问题。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1.合作学习应该建立在充分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学生操作后,自个进行观察、比较、思考,思维活动有了相当的深度,产生了提出问题的强烈的愿望,自然而然地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互相之间提出问题。正是因为有了对“提出问题”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紧接着的解决所提出问题的“合作学习”,就顺理成章了。

五、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刚才提出的决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刚才提出的决问题101.在小组里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把“怎样解决”,“得出的结论”记录下来。自己组内提出的问题解决后,还可以参与其它组的学习。

2.教师的指导下,用投影仪出示成果表进行汇报。

3.小结提问:同学们的学习成果真不少!谁能用一两句话来总结这些学习成果?

1.学生合作学习。

2.汇报学习成果。

3.总结发言。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数学课上有所收获。

六、运用

练习2现在要将这些知识拿来运用。

学生完成“做一做”表巩固,通过练习来完成,七、总结,并引出新的问题

总结2师:同学们,你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又通过合作学习,解决了这些问题,老师非常高兴。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提出更多的问题,然后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倾听疏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八、利用特征,解决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

情景一:公路上行驶的所有汽车的车轮为什么都采用圆形的?车轴为什么都装在车轮的中心?

情景二:当有人在表演时,观看的人群自然的围成一个圆,这是为什么?2演示PPT,出示学习内容。学生试着用圆的知识去解释以下的一些生活情景。知识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篇6:数学跨学科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设计、说课、反思

教师 :尹开荣

【教学内容】教科书59页,例4及相关练习内容。【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3、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4、培养学生的计算方法。

5、渗透法制内容:

(1)《全民健身条例》

第二十一条 ……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活动。第二是二条 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的运动会;有条件的,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远足、野营、体育夏(冬)令营等活动。

(2)《城市垃圾管理办法》 【教学重点】 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商的小数点是如何确定的。【教学关键】

弄清楚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回忆整数除法的意义。

(二)计算:

268÷ 4 224÷ 4 256÷ 6 345÷ 15

1、分组指定一题,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重点说一说224÷ 4怎样算。

3、老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20表示什么? 24表示什么?

二、教学新课

(一)创设情境,渗透法制教育

1、出示题目,创设情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健身的重要性,暑假期间,老师也参加了清晨健身行列。在广场老师四天跑了22.4千米的路程。你能算一算老师每天跑多少远吗?

2、根据题意,渗透法制教育

(1)启发式提问:同学们,你知道这个题目的意思与我国的哪部法律中的规定有关吗?请给大家分享一下。

(2)学生讨论。(3)出示: 《全民健身条例》

第二十一条 ……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活动。第二十二条 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的运动会;有条件的,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远足、野营、体育夏(冬)令营等活动。

(4)学生读读。(5)教师点拨。

(二)提出问题

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有困难时可求助同学和老师。

(三)交流问题

1、小组内交流答案并互相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相信每一位同学所得出的答案都有自己的想法,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吧,把不明白的弄明白,比比看,看哪个小组解决困难问题最多,要加油噢!

2、小组内交流,师收集相关信息。

(2)分小组在指定的黑板上进行板演。强调全组人员参与。在交流后,指定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板演,全组参与。

(3)全班分组展示。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适时的知识冲突,突出学习目标。

(四)算法展示

1、对每一道的算法进行展示 生1:22.4千米=22400(米)22400÷4=5600(米)5600米=5.6千米 生2:22.4÷4=5……2.4 生3:先把22.4扩大10倍,变成224,用224÷4=56,再把商缩小10倍,得出结果是5.6。生4:直接算出22.4÷4=5.6 生5:列竖式计

师:分别介绍你是怎样想的?听明白了吗?5的后面为什么要点上小数点呢?

2、比较算法间的不同,择优。问:会用竖式计算了吗?

边展示边引发知识的冲突,让学生更深层次的进行思考:

3、针对同学的展示,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五)教师引导学困生提出问题

1、第一步用22除以4,商5余2。这里的24表示什么意思?第二步又怎样算?

2、怎样在商上面表示6个十分之一呢?观察这个竖式中被除数和商的小数点,你发现了什么?

3、我们今天所学的22.4÷4和我们以前学的整数除法224÷4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4、经过上面的探讨,你觉得应该怎样计算小数除法呢?(1)按整数除法的方法计算。

(2)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三、拓展知识外延

1、列竖式计算。

25.2÷6 34.5÷15

2、计算下列各题。9.42÷6 94.2÷6 87.64÷7 876.4÷7 反馈后教师问:如果计算出第一题的结果是1.57,你能估计出第二题的结果吗?已知第三题的结果是12.52,你能说出第四题的结果吗?为什么?

生:看被除数的小数点。师:看被除数的小数点想什么? 生:想商的小数点。

3、根据5823÷3=1941,口算下列各题。58.23÷3= 5.823÷3= 582.3÷3=

四、课堂小结

(一)启发学生总结本堂课的知识。

(二)教师归纳总结。

五、作业布置

1、课堂作业:完成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2、课外作业:完成同步练习。

《小数除以整数》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数除以整数,下面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学情分析、教学过程几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24-25也例

1、例2的内容,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学习了表内除法,三年级下册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四年级上册学习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掌握了整数除法的基本方法,这节课以整数除法为基础,为下面学习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有余数的小数除以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打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小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占位以及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类推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4、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制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问题。

四、教学策略

采用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成为教学学习的主人,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力求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都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五、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注意力较低年级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教学中抓住这些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简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个环节我设计变了几道整数除法的计算题 268÷4 224÷4 345÷15 采用分组指定一题的形式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并让学生复习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明确这里的224表示224个一。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仅要做学生的促进者,也要做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给予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我对教材提供的问题情景重新设置,教材上创设了王鹏坚持晨练的情景,让学生解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的问题。由“4周跑22.4千米”的信息列出算式:22.4÷4,我把这个情景调整为:在超市购物中,我去超市买了4盒奶,总共花了22.4元,每盒奶多少元钱呢?通过解决“每盒奶多少元钱”列出算式22.4÷4。购物和计算单价更接近学生的学习实际。在计算中,如果转化成整数除法来做,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计算难度大,不易口算。而元角的进率是十,便于计算。

其次,估是算的基础,在处理22.4÷4计算方法前,可以先让学生估算结果,并说说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接着让学生比较22.4÷4与224÷4的不同,揭示课题,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知识,先让自己尝试计算,有困难就和同伴商量,并在小组嫩交流一下你的想法,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汇报时学生可能会产生这几种做法:

方法一:22.4元=224角 224÷4=56角 56角=5.6元

方法二:先把22.4扩大10倍,变成224,用224÷4=56再把商缩小10倍,得出结果5.6 方法三:列竖式计算(一种224不带小数点,一种22.4带小数点)新课程故里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所以不管学生用什么方法都应给予坑定。

当学生介绍第三种方法是,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224或者22.4表示什么?5的后面为什么要点上小数点。

帮助学生透彻理解计算法则,突破教学难点

在探索新知之前,已经复习了整数除法算理,孩子应嘎可以想到5表示5个一,6表示6个十分之一,所以为了区分商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5的后面要点上小数点。而这里的224和22.4都表示224个十分之一,教师可以告诉孩子既然都表示一样的意义,为了简便,小数点可以省略不写,直接写224就可以了。

然后,让学生比较被除数的小数点和商的小数点,224÷4和22.4÷4的竖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孩子会发现小数除以整数是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最后,说说列竖式解决22.4÷4是,你对哪个地方感触最深刻,加强学生的记忆,并让孩子做一下第16页的做一做算理是算法赖以成立的数学原理,所以反馈时让孩子说清算理。

2、教学例2 出示例2,先让学生仔细审题,明确题意列出算式5.6÷7 在探索506÷7的计算方法时,我首先做一个“放”,让学生用列竖式的方法独立解决,汇报时有的学生会出现这几种错误:

商会得0.8;商只写了一个8,商写了小数点没写整数部分的0,这时我做一个“引”,让全班同学帮忙改正竖式中的错误,并引导学生说为什么这样做。从错误中改错,学生会意识到当小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时,要商0占位,使后进生能在交流中能把自己没理解的知识弄清楚。

三)分层练习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几道有层次的计算题 7.83÷9 4.08÷8 0.54÷6 14.21÷7 第一道和第二道都是小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需要商0占位的小数除法,但第二道角第一道不同的是用40个十分之一除以5时正好除完,所以这里检验了学生对整数除法的掌握程度。第三道是商的整数部分和十分位都需要商0占位的小数除法。第四道是商的十分位需要商0占位,小数的整数部分正好除完的小数除法。通过这几道题让学生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四)回顾小结

让学生说说列竖式解决小数除以整数的问题时需要注意什么?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五)板书设计

篇7:数学跨学科教学活动设计

李正茂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轴对称》是学生研究平面图形运动(对称、平移、旋转)三种形式的其中一种。《轴对称》这一教学内容在学生已有的对称的知识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安排的。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会画对称轴,本课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深要求,目的是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引进,让学生在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好事物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初步感知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但没有理解什么是轴对称,经常把平行四边形看成轴对称图形(把可以分成两个全等图形的平面图形看成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形成轴对称的本质特征。2.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学会运用对称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3.在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过程中,感受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

探索形成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及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教学难点]

在作图中探索轴对称的本质特征。[设计思路]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进一步探索图形轴对称的本质特征。

在二年级时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初步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通过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轴对称的概念,探索轴对称的本质特征,并进一步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增强空间观念。

本节课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方格纸、剪刀、白色纸张。[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欣赏轴对称图形。

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一些美丽的图形,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播放轴对称图形)

2、学生观察欣赏

3、你们知道它的对称轴在哪里吗?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4、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哪大家想不想把这么美的图形画下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学习“轴对称”。

5、(板书揭题:轴对称)【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各种轴对称图案、平面图形,激发学习兴趣,复习了旧知,为新课的学习进行铺垫。通过动画演示对称轴,对把两边的图形对折,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沿着对称轴左右两边完全重合,引入新课的探究。】

二、自主探究,掌握新知 1.猜一猜

课件出示轴对称图的一半,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图形。你能猜出另一半是什么吗?为什么这样想?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2.数一数

、把图形标上几个点,它们和对称轴有没有什么关系?你们看一看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A , A’、B , B’、C , C’)

②、先在小组内和同桌说一说。③、汇报交流:

A、点A和A’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2小格,点B和B’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小格,点C和点C’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5小格。

B、点A和点A’连起来和对称轴是垂直关系,点B和点B’连起来点C和点C’连起来都和对称轴是垂直关系。④、小结:

a、点A、B、C在数学上叫它原点,点A’、B’、C’叫它对应点。

b、原点和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相等,它们的连线和对称轴成垂直关系。3.画一画

A、拿出方格纸,动手画一画。

B、小结方法:首先,要先标好原点,再找出原点的对应点。再画出连线。

【设计意图:先通过让学生尝试画,再引导学生画,最后总结画法,形成技能,并让学生在画图中体会轴对称。】 4.剪一剪

动手剪一剪课本P4的做一做,小组同学合作,先猜一猜,再剪一剪,看谁剪得又快又好。【设计意图:通过操作让学和加深体会,进一步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知识。】

5、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我们猜一猜、数一数、画一画、剪一剪,学习了什么知识呢?

三、巩固新知,提升知识

1、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圆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让学生辨认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对称轴。

着重让学生辨析平行四边形,并画图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加深理解轴对称的平面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 2、拿出方格纸,根据今天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A、动手设计。

B、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并说一说你是如何设计?(把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设计意图:应用轴对称的知识,创造、体会数学的美】

四、总结提高,延伸感受

轴对称图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存在,如果你们是一个有心人,定能发现许多。学了今天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呀?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感受数学的美,体验数学的生活化。】

五、作业设计

用轴对称知识设计一幅题为“美丽的房子”的作品。板书设计: 轴 对 称

1.标出原点

找出对应点 2.连线画图

形成作品 3.仔细检查

篇8:数学跨学科教学活动设计

主要基于这样的思考: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画圆,探求半径、直径的概念,探索半径、直径的特点与关系。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对圆已经有了足够的积累,这些知识几乎可以说不需要老师过多讲解马上就能够感悟。因此,我给这节课的定位是“跳出学科认识圆”。我个人觉得,现在学科分得太细,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数学课不一定非得是纯数学内容,因为数学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如果我们剥离了数学旁边丰富的外壳,只留下了一个单纯的、纯粹的数学,学生当然会觉得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如果我们在数学课上出现了一些应该在其他学科上出现的内容,学生势必印象非常深刻,对学生的发展无疑是有好处的。因此,作为数学老师,眼睛里面不能只装着数学,只要是对学生有益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都可以引入到我们的课堂中来。

在这节课,我给学生讲了为什么圆心、半径、直径用O、r、d表示,因为它们是Origin (圆心)、radius (半径)和diameter(直径)的第一个字母,这是英语学科的内容。另外还整合了美育、体育、民居趣闻甚至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

一、圆与英语

有1只小蚂蚁在距离小新1米远的地方,假设老师就站在小新的位置,那么蚂蚁可能在哪儿呢?

除了你表示出的这一点,还有可能在哪里?

如果我们把所有的这些点连起来,可能是什么形状?

我们来看屏幕。(课件演示圆的形成过程)

为什么是圆呢?因为圆上所有的点距小新的距离都是1米。

小明所在的位置称为圆心,可以用字母O表示;这条1m长的线段就是这个圆的半径,可以用字母r表示;这条线段是圆的直径,可以用字母d表示。

有同学要问了,老师呀,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三个字母表示呀?这是因为圆心的英文是Origin,半径的英文是radius,直径的英文是diameter。

以往,在教学用字母表示半径、直径和圆心的时候,只是简单告诉学生:半径、直径和圆心分别用字母r、d和O表示。至于为什么用这三个字母表示,往往含糊其辞,或者以“约定俗成”加以解释。实际上这三个字母来自半径、直径和圆心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把这个告诉孩子,并非要求所有孩子记住这几个英文单词,其好处在于一方面可以扩大孩子们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有利于孩子们记住这三个字母,如果有些同学能够记住这三个单词那就更是老师的意外收获了。这样让孩子们明白数学原来并不是那么乏味,它和英语原来是有联系的。数学和英语的联系还体现在计量单位和计算公式上,比如,我提倡孩子们写作业的时候用“km”代替“千米”,用“t”代表“吨”等等。再如体积公式“V=Sh中,V代表体积,是Volume的缩写,S代表面积,是Square的缩写,h代表高,是high的缩写,孩子们对这个很感兴趣。

二、圆与中国古代数学

1. 画圆

想自己画一个圆吗?画圆用什么?(圆规)

对,古人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就是圆规,矩就是带着直角的尺。规是用来画圆的,矩是用来画方的。

既然大家都会画圆,画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圆,并用字母O、r、d分别表示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画好了吗?

(展示几幅较好的作品,也选择几个不怎么标准的作品)看来画圆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下面老师跟大家一起来画一个圆。

先确定一个点作为圆心,然后圆规两脚之间叉开多大的距离?

旋转的时候捏住哪儿?

2. 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圆里面的学问可多了,你会回答这些问题吗?跟你的同桌商量商量。

交流: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4)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同学们,我国古代数学家早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了对圆的研究,而且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墨子》中仅用四个字就概括出了圆的特点:一中同长。“一中”是指什么?那“同长”呢?

《圆的认识》这节课虽然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但同时又与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历史的角度对知识进行研究,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这节课中,无论是“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还是“圆,一中同长也”,都拓展了教学资源,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更能让孩子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三、圆与信息技术

1. 计算机画圆命令

在计算机中,可以通过一些命令来画圆。比如,图中的这个圆可以用下面这行命令绘制出来:Circle(3,6,1),其中3是圆心所在的列,6是圆心所在的行,1是圆的半径,其实这里用到了我们学过的数对的知识。现在我们要在O2位置画一个直径为3厘米的圆,该用什么命令呢?

这道题巧妙地把数对知识、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信息技术知识整合在一起,现阶段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大都有两个特点:一是多停留在手段层面上,也就是将信息技术教学的手段整合到小学数学课堂中;二是多在教师层面上,即教师是整合的主体,学生只是观看的对象。很少有关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小学数学课堂内容的整合,我觉得上面设计的题目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2. 欣赏与设计

在这个环节,我除了给孩子们介绍生活中如向日葵、汽车标志等常见的圆形外,还利用Google地球软件给孩子们介绍了两个有特色的建筑,一个是土楼,另一个是凯旋门。选择土楼是因为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们了解风土人情,更是由于土楼曾被美国误认为“导弹发射基地”的一段著名历史;而凯旋门除了可以开阔视野之外,更是因为这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转盘。

这样的视角孩子们通常是无法看到的,而利用谷歌地球软件,可以方便地查看任何地方的卫星地图,毫无疑问可以大大开阔孩子们的视野。

篇9:数学跨学科教学活动设计

关键词:语文;数学;跨学科教学

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科理论的创新,越来越多地体现综合的特点,各门科学之间彼此交叉、相互渗透,因此产生了众多的新兴交叉学科。高中语文新课标也要求语文课要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使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中学时期是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阶段,是培养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语文课堂里实行跨学科教学法适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大环境、大趋势。

何谓语文科的跨学科教学法?通俗地说,就是以语文为中心,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设计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可以优化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相互联系,更好地发挥语文的基础学科的作用,促进学生对语文和其它学科知识的掌握;还可以拓展教师的知识领域,使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教学相长。高中语文课可以与众多的学科相结合,本文主要针对近些年来高考语文试题的内容,就语文与数学的结合进行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一、将数学知识引入语文课堂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各学科教学必须遵循一条规律,即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因为学生完全不了解的知识很难使他们感兴趣。其中,最好的方法是使学生由已知的领域进入未知的领域,通过已知的知识而探求未知的知识。因此,对于数学科里已经学过的内容,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通过点拨、启发、回忆和对比的方式,糅合到语文课堂里来。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还可以达到语文与数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效果。

例如,高考病句:参加这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包括工人代表55人,农民代表47人,妇女代表39人,文艺界代表13人。该病句完全可以结合数学里集合的知识进行讲解,“工人代表” “农民代表”和“文艺界代表”是三个不同的集合,“妇女代表”这一集合与它们都是交叉关系,而并列短语在集合里体现为相离的关系,所以这个句子犯了并列不当的错误。又如,上海公共汽车票价很低,与曼谷普通公共汽车票价相比,便宜三倍。对于这个病句,教师只是说明表示降低、减少时不能用倍数,只能用分数,学生不一定能理解。只有运用数学知识,列举具体的数字,表明便宜一倍就是零,超过一倍就是负数,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将数学知识融入到语文课堂里,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二、将数学思维引入语文课堂

思维是人脑反应的一般特性和事物之间有规律的联系,以及通过已有知识为中介,进行判断、推理、联想和想象,并解决问题或进行创造的过程。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按照一般的思维规律认识数学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活动。具体来说,数学思维就是以数和形及其结构关系为思维对象,以数学语言和符号为思维载体,并以认识发现数学规律为目的的一种思维方式。

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把和数学有关的或类似的语文知识,通过数学形象化构思来进行教学,以达到语文的教学目标。例如高考病句: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推进和挖掘文化体制创新和特色文化内涵,着力开发富有时代精神和四川特色的文化产品。我们可以将“推进” “挖掘” “文化体制创新” “特色文化内涵”分别类比为“a” “b” “c” “d”,这里的搭配形式就可以类比为数学公式“(a+b)×(c+d)”,将这个公式展开,就变成“ac + bc + ad + bd”了,然后学生很容易发现“bc”和“ad”不能搭配,而只有“bd”和“ac”能搭配,即正确的搭配方式是“挖掘特色文化内涵”和“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又如,历年高考科技说明文有很多就包含了有关“数量” “范围”等涉及数学思维方面的考查题目,对于这些题目,只有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才能最便捷地解决问题。

三、将数学方法引入语文课堂

所谓数学方法,就是以数学为工具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即用数学语言表达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经过推导、运算与分析,以形成解释、判断和预言的方法。数学的方法有很多,如归纳法、消元法、换元法、代入法、归谬法和图象法,等等。

数学方法也可以走进语文课堂。例如高考病句:英国雷丁大学一位名叫朱利·安的生物学家和一位复合材料专家领导的科研小组正在从事这项研究。这个病句很长,学生难于理解,但我们可以将其简化,句中的“一位名叫朱利·安的生物学家” “一位复合材料专家”是两个人,我们完全可以学习数学里的换元法用任意的两个人名——如“张三” “李四”来替换他们,代入原句中,原句就变为:英国雷丁大学的张三和李四领导的科研小组正在从事这项研究。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发现这个句子有歧义了。

又如: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不怕失败,就能成功。这个句子从语言的形式上看没有问题,但它违背了事理逻辑。对于事理逻辑的“病”,最好是开一剂事理逻辑的“药方”,运用归谬法来联系历史和现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先假设这个句子是对的,那么希特勒、萨达姆、卡扎菲、本·拉登就不会失败了,因为他们几个都是不怕失败的典型。由他们的失败,可以得出假设不成立。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发现句中的关联词应该用表示必要条件的“只有……才……”,而“只要……就……”是表示充分条件的,这时又可以将数学里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引进语文课堂,要学生比较,以加深理解。

再如,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研究人员用数学统计的方法来研究某国领导人讲话稿里某些词语出现的次数变化,以此来推测该国政策的走向,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语文课堂里。如讲解《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的特点时,可以要求学生统计课文中引号出现的次数,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小品文具有艺术性的特点。

实行跨学科教学方法有利于搞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使学生巩固所学的各科知识,也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每个教师有各自的专业,每门学科也有各自的特点,我们在实行跨学科教学时不能喧宾夺主,否则,就是舍本逐末,自曝己短了。

(作者单位:中山市建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名共和国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徐述洵.语文趣味教学法初探[J].广东教育·职教,2012,(5).

[3]赵思林,吴立宝.数学直觉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9,(15).

篇10:数学跨学科教学活动设计

2017年云南特岗数学学科知识:《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设计

云南特岗教师考试请访问云南教师考试网,为了更好的协助大家备考特岗教师考试,中公云南教师考试网为大家准备了特岗教师考试的相关考试题型,大家可以参考学习,云南教师考试网祝大家早日成功。

云南各地州教师招聘考试、特岗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国考一手资讯抢先知,全在云南中公教师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了解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研究平面直角坐标中数与点的对应关系,能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代数与几何问题的相互转换。体会品面直角坐标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面直角坐标中点与数的一一对应关系;难点: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以及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点。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四张大的纸质坐标格子。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游戏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序数对,大家学习积极性很高,今天老师先考考你们,看你们掌握了多少。

我们将教室里的座位分为八列七排。a排b号记做有序数对(a,b),同学们先找准自己的数对号。听老师报数对,若是你自己的数对号,就快速站起来。反应太慢和站错了都算失败,扣一分;反之加一分。最后以组为单位,比比哪组得分最高。

我们可以发现,通过教室平面内的有序数对,可以唯一的确定与之对应的同学。

二、新课教学

云南教师考试资讯、真题请点击云南教师考试网

课本例子:我们知道数轴上的点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个数叫做这个点的坐标。例如点A数轴上的坐标是-4,点B数轴上的坐标是2;我们说坐标是3.5的点,也可以在数轴上唯一确定。

教师提问1:类似于数轴确定直线上点的位置,能不能找到一种方法来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呢?平面内给出任意点A、B、C、D,我们怎么确定这些点的位置

学生活动:小a说可以像教室座位一样给任意点编一个横排纵排的号,小 B说我们可以每个点列一个数轴···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才能用同一标准,方便的确定每一点的位置? 结合横纵排编号以及数轴,我们可以综合考虑,引出一个横纵的数轴? 得出结论:我们可以在平面内画两条相互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习惯上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那有了这样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之前学的有序数对来表示了。例如:由A分别向x轴和y轴作垂线。垂足M在x轴上的坐标是3,垂足N在y轴上的坐标是4,我们说A的坐标是3,纵坐标是4,有序数对(3,4)就叫做A的坐标,记作A(3,4)教师提问2:同学们按照这种做法,在坐标纸上标出B、C、D的坐标。

教师活动: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汇坐标过程方法,指出学生出现问题的地方,并予以改正。

教师提问3:在横纵坐标轴上各标一点E、F,问:坐标原点以及这两点的坐标是什么?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的特点。

得出结论:原点的坐标是(0,0),x轴上的点的坐标的纵坐标为0;y轴上的点的坐标的横坐标为0。

三、课程巩固

师生互动:与学生一起回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各部分的意义,平面内的点怎么对应坐标,以及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点。

云南教师考试资讯、真题请点击云南教师考试网

“练一练”:

在黑板上贴出四张事先准备好的纸质坐标格子,在上面标出任意的ABCDEFG等点,每组我点一个按坐标序列对,对应的同学上黑板,来描出各点的坐标。对一个加一分,错一个扣一分,得分相同的看用时,时间短者胜,过程中下面的学生不能提示,提示一次扣2分。比赛看哪组学生代表得分最多。

(1,2)、(3,4)、(5,6)、(7,8)四位同学上黑板来描点。

教师活动:规范课堂气氛,公平的评判,对于表现好的小组代表予以表扬,表现稍逊的学生不要气馁,给予鼓励,争取下一次可以获胜。

篇11:小学数学学科教案设计书写

一、教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三、教材分析: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数学思考

3、解决问题

4、情感与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由教学目标衍生出来的,是依据教材确定,着重让学生掌握什么;难点是依据学情而定的。)

1、教学重难点

2、教学重难点

六、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根据所上课的内容及自己实际情况来准备教具)学具准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课的内容准备)

七、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复习、揭示课题)

2、探究新知 1)质疑

2)小组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3)小组反馈(如果效果不会的话教师可以启发、让学生再讨论)4)小结

3、反馈练习

4、课堂小结(师生交流、小结)引导学生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发展他们的智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启迪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并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去解决问题。

八、作业设计(争取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实践等来巩固学习效果,提升学习水平,促进学生发展。)

九、板书设计

篇12:数学跨学科教学活动设计

[摘 要]课改后的数学课堂,不再是一科的独角戏,而是整合各科的大会演,整合学科的能力也成为教师的必备技能。整合其他科目的知识进入数学课堂,如果施行得法,就能大大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同时让数学教学更富有生气。

[关键词]跨学科;整合;语文;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8-0064-01

在数学课堂中吸纳语文学科中的形象和表象材料,催化教学,能改变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教学情境,使其变得多姿多彩、有滋有味。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谈谈如何整合语文学科资源促进数学课堂教学。

一、巧抓特点,理解本质

在语文的习作课上,教师常教导学生描写事物时要抓住对象的特征。套用到数学教学中,若教师也能紧扣住概念的特点展开教学,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众数”一课时,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这样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众数。

师(让学生齐声朗读成语:众口一词、乌合之众、众目睽睽、众口铄金、大庭广众、众望所归……):这些成语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1:都包含“众”字。

师:请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对“众”字的理解。

生2:表示很多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三是概数,表示很多……

师:没错,“众人”表示人很多;“众口”表示很多人的说法和意见……“众”的字义很广。

师(出示一列含“5”字很多的数据:):你发现这组数字中,哪个数字能够称之为“众多”?

生3:5。

师:这类数字叫什么好呢?

生4:众数。

师:“5”为什么能够称为众数?

生5:因为它所占的基数最大。

……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一些包含相同字眼的成语创设情境,诱导学生找出成语的共同特征,而后以这一特征为切入口,引入课题。这样的铺陈设计,不仅预设了内容,还在潜移默化间点出了众数的本质。

二、研读关键词,厘清数量关系

语段阅读理解教学中,尤其强调要“揣摩并把握重要字句的深刻含义”。其实在数学课程的文本审读中,也可以如法炮制,来厘清数量关系,提高解题效率。

每道应用题中,明示或者暗示数量关系的语句,以及起决定性作用的词语,它们都是解题的眼线和钥匙。如:一共、还剩、一样多、还差、比……多、比……少、平均、多少倍、增加、几分之几。审读这些关键词是难点,而只有攻克这些难点才能挖出题中或明或暗的数量关系。

例如,?τ谔饽俊耙豢鹧祭妫?3个装一袋,最后一袋就会差1个,4个装一袋,最后一袋就会差2个,5个装一袋,最后一袋就会差3个,试问这筐鸭梨至少有多少个?”,学生一般都能觉察到此题与求3、4、5的公倍数有关,能通过显眼的关键词“至少”明确与最小公倍数大小有关联,因此必然是求出3、4、5的最小公倍数。然后就是死死抠住“3差1”“4差2”“5差3”这些关键短语,详加分析,合情推理,归纳出共性特征:集体差2,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可见,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将复杂、粗线条的逻辑线索通过解析关键词的方式使之变得明朗化,可使解题变得更加简单。

三、训练句型,学写数学日记

小学语文的句型练习,包括句式变换、遣词造句等,高年级的学生早已谙熟于心。将这些初级练习方式移植到数学课堂中,常常能收到奇效。

例如,在进行五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时,有教师以本册书的知识点为话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关联词“既……又……”的造句比赛,学生三下五去二,很快就将本册书中的一些缠杂易混淆的知识点一股脑儿地全抖搂出来。如任意一个数,既是它自己的因数,又是它自己的倍数;求因数既可用乘法,又可用除法;2既是质数,又是偶数;正方体的棱长,既可以求其表面积,又可求其体积……经历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系统总结了数学知识,还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更加乐学、易学。

学习作文需要多记、多写、多练,其实,数学学习同样如此。以下是小明的一篇数学日记的内容:“昨晚我去超市买芒果。它的单价是2.8元一斤,我买了3.5斤,该付款9.8元。可售货员错算成了10.8元钱。虽然计算复杂,涉及小数,但我自有妙招:先算半斤价格2.8÷2=1.4(元),再算3斤价格2.8×3=8.4(元),最后汇总得1.4+8.4=(9.8)元。学好数学真有用,为我挽回了一元钱的经济损失!”通过数学日记,学生运用了数学知识,积累了愉悦的情感体验,体会到了数学的实用性,还提高了写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一定要求新求变,多挖掘可利用的跨学科资源,为学生搭建更宽广的平台,这样才能使严谨的数学鲜活起来,学生也才会乐在其中。

篇13:初探数学学科德育教学

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宣讲我国数学家的贡献

学生刚入中学, 对什么都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第一堂数学课的机会, 生动、具体、真实地介绍我国古今数学成就,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 数学成就显著.如圆周率, 自西汉刘备、东汉张衡, 三国时刘徽、直到南北朝祖冲之等多位数学家, 为之进行艰苦探索, 得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准确的圆周率.南宋数学家秦九韶1247年就编著《数学九章》.祖冲之的儿子祖恒对求几何体积有独特创见, 比意大利数学家早一千多年.近代的徐光启、李善兰及当代的华罗庚、陈景润等, 在他们所研究的领域中都对数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教学中还可对学生借助“华罗庚金杯赛”的机会, 进行题为“如何自学成才”的专题讲座, 介绍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生平事迹.华罗庚学历是“初中毕业”, 可他深钻细研, 成为当代国内外闻名的伟大数学家.通过讲座, 使学生懂得学习好坏关键在于本人的学习态度和努力, 明白“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哲学道理.

二、结合实践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学

实践的观点: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科学, 教学中要揭示数学本身的物质基础.如讲“勾股定理”时, 早在公元一世纪, 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多次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勾广三, 股修四、经偶五”的规律 (即勾三、股四、弦五) , 并且借助图形对该定理进行了两种巧妙的证明.让学生明白, 任何一个定理、公式的形成均来自实践.

辩证的观点:恩格斯指出, “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 连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数学概念正数与负数、常量与变量等, 都表现对立的形式, 又各以它的对立而存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当直线与圆心的距离小于圆半径时, 直线与圆的位置处于两个交点状态 (相交) ;当距离与半径相等时, 发生质变, 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 (相切) .讲这一关系时, 要启发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发展的观点:世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 它是在不断地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数学也是这样, 整数到分数, 有理数到无理数, 实数到负数, 有限到无限等, 都遵循着这一规律.在这个数学过程中, 要使学生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培养学生超越旧事物, 创造新颖, 独特新事物的能力.

三、在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

篇14:浅谈数学学科情感教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数学精神 数学情感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b)-0142-01

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阵地,并且有发挥情感教育功能的条件。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人总是有感情的,教师对对数学学科的热爱,数学教学业务的精益求精,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教师对学生会心的微笑、积极的鼓励、真挚的爱、殷切的期望,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必然会给孩子们创设良好的条件。教师对学生和事业的热爱,是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源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必然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通过教学设计和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得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成就动机,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发挥数学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呢?

1 挖掘数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情感丰富、品德高尚的人。我们现在的教材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实现情感和知识的和谐发展。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挖掘教材中不同的情感因素,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健康的人格发展。并且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优良品质。在对教材情感因素的挖掘过程中,教师们越来越深刻地理解了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人格形成的过程。教学是一种价值导引,其中蕴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教学也是一种自我建构,是受教育者精神世界生成的过程。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将情感因素的挖掘作为分析教材的核心内容,并根据所挖掘出的情感因素进行教学设计。在数学学科研究的基础上,相信,对教材情感因素的挖掘,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使课堂教学有一个全新的局面。

2 注重学生对数学精神的理解

学生学习数学,不仅让他们学会数学知识,更要让他们了解数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作用,体会数学学科的应用和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求数学这门课进步的轨迹,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创新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及其创新意识。通过有关调查研究发现:教师们都能认识到教师不断提高自己对于数学文化和数学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很重要,但是一旦具体到实践中,教师又认为充分挖掘数学中的美,让学生充分体会和创造数学美容易被教师忽视。数学精神对于学生学习数学会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如果学生体会和欣赏了数学的美,他们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并引起他们学习数学的极大热情,由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热爱数学;当学生了解了数学创新的历史和发展,就会产生兴趣、产生激情、产生钻研数学的行为;当他们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就会获得学习数学的动力,想学好数学,将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

3 利用情感优化课堂教学

人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应该注意结合教学内容揭示数学魅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奥妙,促进他们对数学的热爱和崇尚;并应注意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还可以通过巧妙地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并把它巧妙组合,使之变成学生感兴趣的、想要学的内容,来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产生学习的兴趣。

4 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1)人是有感情的,作为数学教师如果仅靠每周的几节课,那就和学生接触太少了,这样就很难了解学生、亲近学生,更不能与学生很好地沟通感情。所以,作为教师应该转变教风,由课堂接触学生变为多多地接触学生;由在讲台上授课变为深入到学生当中讲课,以缩小师生之间在时空上的距离。并且在上课的过程当中以抑扬顿挫的语言启迪学生,以高昂的情绪鼓舞学生,以婉转的声调感动学生,这样就能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和蔼可亲,并以愉快的情绪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数学的学习当中,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当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师生互动的过程当中教师具有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的有序发展。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的过程当中,教师要不断的提出问题,通过函数图像可以得到那些指数函数的性质,从而提高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在学习椭圆和双曲线的时候,教师要不断的把这两种曲线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从而使学生认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使学生知识的结构化,从而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师生互动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使整堂课都激荡着学生的智慧,并向着有利于学生发的方向发展,让学生的精神和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不断地完善学生的人格。而且数学课堂中有效的师生情感互动更能够达到信息的交流和情感的共鸣,从而使整个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教师也必须有教师的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表扬与批评有机结合的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积极的学学习情感。

总之,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合进情感教育,就可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在无形中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师性,进而将学习效率提到较高的水平。我们只有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充分认识到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才能在数学教学中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收到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01.

[2]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01.

[3] 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模式[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科利亚的木匣剖析下一篇:杏坛小学2015年122交通安全宣传日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