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学科论文范文

2022-05-10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教学学科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由师专升格的地方多科性本科院校中,教师教育类专业日渐边缘化。在有限的教学时空中,如何培养学生学科教学素养尤显重要和紧迫。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学科教学的基础素养包括学科教学理论、学科教学思想和学科教学技能。

第一篇:教学学科论文范文

学科交叉背景下材料学科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新工科的背景下对材料专业人才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开展学科交叉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已刻不容缓。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实行学科交叉实验方案及实验资源共享模式、注重工程类教师培养、建设优质的生产实习基地与实习方案、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创办跨学科竞赛平台等建议,以有效提升材料学科实践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学科交叉 材料学科 实践教学习 课程体系 生产实习

Exploration on the Reform of Practical Teaching of Materials Subje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disciplinary

LI Xiaodan HE Rui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物質材料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1],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材料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研发出具有优良性能的新材料也已经成为当前热门的科学领域[2],材料专业是一门偏实际应用的专业,涉及大量的交叉学科如化学、物理学及复杂的实验操作等[3],当前高校开展工科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进行学科交叉融合[4],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细分的专业,然而完成重大项目等都需要多学科之间相互合作攻关,学科与学科之间进行交叉,建设新工科大环境,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工科教育的根本需求[5]。

实践教学是工科教育当中重要组成部分,以材料学科为例,实践能力是对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重要体现方式[6]。当学生完成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后,开展教学实验、生产实习等是学生对本专业的进一步的理性认识,可以提高学生对该专业的认同感,尤其是生产实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材料行业的管理模式、经营理念、工艺流程、产品功能、发展前景等的了解,为后续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和工作提供全新的思路。但近几年来,随着新工科教育的提出,传统的实践教学已经远不能满足当前材料学科人才培养需求,在学科交叉背景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已经迫在眉睫。

1 当前实践环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飞速发展的经济模式和制造业行业,需要高校输出更优质的工程教育,在工程教育中离不开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当前高校在实践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有待解决。

1.1缺乏科学的课程体系

自从2013年,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后[7],我国工程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工科专业建设的重点。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多高校都只重视学生的理论教育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合理的课程体系与之匹配,且只重视本专业课程理论,相关交叉学科教学力量不足,在实验教学环节,材料学科主要以简单的材料制备及性能检测为主,实验课一般依附于理论课的开展,而相关实验大多较为单一缺乏学科交叉性,且目前大多数高校实验室资源紧张、设备不足的情况下,教师从实验目的、原理等讲述后学生就按部就班地操作,这往往造成了很多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面,常面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不知道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增强,创新能力受到极大的束缚。

1.2师资队伍缺乏多学科交叉背景和工程意识

当前高校很多年长的教师在教学中仍保持传统的教学观念[8],只注重任单一的任教课程的而不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年轻教师则大多为高校毕业的博士生,更缺乏工程意识,在实践环节方面难以对学生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以生产实习环节为例,带队的实习指导教师不熟悉实习企业的生产流程,缺乏对该工厂整体的理解和全面地认知,在实习的过程中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教育的需求,但对学生而言只是起到管理学生、保障学生安全的作用,很少能够对学生实习指导和解答困惑。大多数高校缺乏对教师多学科交叉意识和工程能力的培训,这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带来一定困难。

1.3多样化的实习基地匮乏和实习体系不合理

由于企业要时刻不停的创造利润,担心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影响了其生产的质量,因此当前绝大多数企业都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其次企业是需求能对生产、管理等起作用的人,而不是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匮乏的实习生。材料学科实习大多都是化工厂,这类地方是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担心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由于违规操作而引发安全事故,且随着实习期限和经费等因素限制,大多数生产实习都演变为认知实习,学生很难进行实际操作,实习企业从事行业单一,不符合多学科交叉要求,很难达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4 考核评价方式简单

考核方式是教学评估的一种重要组成,更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一种形式。现行的实践能力考核方式过于简单,以生产实习为例,大部分高校都是要求学生交一份总结报告,然而实习时间很短,学生在技术人员现场讲解时往往没有在课堂上效率高只是简单的罗列企业的基本资料,也没有及时与技术人员交流,缺乏自己对该企业的分析与思考,因此单从一份实习报告很难判断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水平,这种考核评价方式难以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也难以激发学生实践兴趣。

2 材料学科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2.1 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为了能更好地夯实学生实践能力,在探索材料学科交叉实践教学内容过程中,需建立一套科学的课程体系[9]。学院应将课程系统化重新构建,切实将教学的理论与应用实际相结合,以材料学科为例,不仅要完成如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教学,还要完成如等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加工工艺、材料表征技术等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学习,即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上,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工程理论知识、管理理念、分析软件应用等,开展多样式多类型的企业生产实习,通过实习学生能将掌握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建立跨专业学生互选课程的机制,增加一定量的选修课、通识课,实现不同专业之间学分互认,促进学科之间的流动交叉,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学院应充分优化教學资源,形成以材料学为主、化学、物理学为辅的3个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建立学科交叉背景下的实践课程体系,为更好的实现实践教学打下基础。

2.2 实行学科交叉实验方案及实验资源共享模式

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点[10],实行学科交叉互融实验体系具有将不同学科之间互补、提高的特点,该体系还可以同时提升多个学科实验教学质量。实验课程应不拘泥于课程本身,除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实验外,还应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允许学生自由组成实验小组,在培养方案之内选择自己感兴课题,以验证理论性实验为基础,开展不同深度的综合类实验,在实验进行顺利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开展探究型实验。

科研为连接点实现学科融合与资源共享,各学科都有自己的实验平台与资源基础上,在科研的研究过程中,多种学科应用相互交叉,促进各类工科专业的跨学院交叉融合,建立服务于跨院系跨专业的学科交叉新型组织,协同发展,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资源技术共享,转变独立发展学科的现状,整合各专业实验室优秀资源,能更好的从多学科角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3 注重工程类教师培养,打造双师型教育体系

学院应努力构建跨学科交流组织,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相互学习,拓宽教师的知识体系,定期举办不同学科的学术报告会议[11],鼓励教师思想之间碰撞。打造双师型教育体系,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鼓励学术型教师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为了保证学生在生产实习中的质量,可以提前安排部分教师进入企业学习交流,掌握企业的工艺流程、管理模式,在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和指导能力同时也为企业科研提供力量,在双方合作良好下,可安排一批优秀的年轻骨干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积极参与企业的工程实施和管理运营,提高其工程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高校与企业协商制定合理的劳务费机制,由学校给企业技术人员发放一定的补贴,邀请部分技术人员进校担任兼职讲师,开展工程案例教学,让学生面对面的接受到工程教育,提高学院的工程实践氛围。

2.4建设优质的生产实习基地与实习方案

依靠学校等有关部门,由校领导牵头联系在各行业中具有明显优势的大型企业作为优质的生产实习基地,校方还可以与企业成立联合培养的计划,定期安排部分学生进企业实习,甚至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建立安排实习表现良好的学生毕业后直接入职的合作机制。针对校方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共同管理学生的实习安排,明确各方的责任,在学生实习前商定可实施的实习计划,落实每名学生具体的实习岗位、项目,提前准备好各类所需物资以保障实习有条不紊的进行,同时制定一系列实习标准如实习指南、实习安全指导等文件,确保实习过程中“有规可循”。此外,为了提高学生实习的效率,在实习前可进行模拟仿真实验将有助于学生将多个抽象的学科理论融合,通过院方和企业依托计算机建立线上虚拟仿真实习[12],通过模型模拟工艺流程和控制点,真实地再现生产单元操作,为学生进入企业打下夯实基础,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面对复杂流程的分析处理能力。

为体现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应不满足于一类企业,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分别建立了与重庆国际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LG化学重庆工程塑料有限公司、中法水务等企业的良好合作,其涉及复合材料、化工、环保等领域。

2.5 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在学生实践能力考核评价时,应综合分析其创新思维、工程能力、协同能力等[13]。以生产实习为例,因从实习前的仿真实验水平、实习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及、团队协作能力、实习后的总结报告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评判。成立學生能力考核评价委员会,由实习指导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实习小组成员共同组成,给出一个综合评判的分数,这样由多角度多人员进行的考核评价将更有说服力[14]。

2.6 创办跨学科竞赛平台

此外创办不同学科之间的竞赛平台,鼓励多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也是一个很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15-16]。学科竞赛有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学科的学生可以参加挑战杯、化工设计大赛、数学建模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在竞赛团队里,不同专业、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可以将材料、化工、物理、生物、数学、计算机等诸多知识进行有机融合,相互取长补短,开阔视野。校方应完善在竞赛当中的相关保障机制,安排充足的资金、实验场所、实验器材等,让学生无后顾之忧,设置奖励机制,对竞赛表现优异的学生大力奖赏以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对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可申请市级、国家级的奖励,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3 结语

新工科的背景下对材料专业人才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开展学科交叉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已刻不容缓。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从课程安排、教师队伍质量、实验、生产实习等多个方面并给出了如下建议: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实行学科交叉实验方案及实验资源共享模式、注重工程类教师培养、建设优质的生产实习基地与实习方案、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创办跨学科竞赛平台等建议,相信此建议将会有效的提升高校材料学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魏培鲜. 浅析高校材料科学课程教改问题[J]. 高教学刊, 2015(13): 84-85.

罗大军. 应用型院校本科生课程《材料现代分析方法》教改探索[J]. 广东化工, 2020, 47(1): 201,193.

彭村, 王毅, 唐海珊, 等. 高分子专业实验课程改革与探索[J]. 广东化工, 2019, 46(16): 229,227.

胡朝斌, 梁昌平, 易风, 等. 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机械电子工程为例[J]. 高教学刊, 2021, 7(21): 23-26.

张海生, 张瑜.多学科交叉融合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与发展策略[J].重庆高教研究,2019,7(6):81-93.

林治涛, 林雪, 申红望, 等. 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改革研究[J]. 山东化工, 2020, 49(22): 208-209.

王立波,程骞.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质量保证的研究[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1(13): 85-86,89.

潘红波, 闫军, 沈晓辉, 等. 国内外工科生产实习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4(2): 83-85.

李素文, 陈得宝, 田向阳, 等 . 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39(3): 81-83.

李明, 牛晓飞, 汪材印.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电气工程实验体系研究[J]. 教育现代化, 2019, 6(62): 122-123.

刘广龙, 张丹, 蔡建波. 基于学科交叉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21(3): 73-76.

李强, 杨春华. 能源化工专业线上虚拟实习课程的实践与探索[J]. 广东化工, 2021, 48(13): 241-242.

初红艳,程强,刘志峰,等.机械制造训练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索[J].大学教育, 2021(4):89-92.

郭莉, 彭程辉. 高校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 4(20): 6-9.

李伯耿, 陈丰秋, 陈纪忠, 等 . 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打造专业新特色[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3) : 97-99,108.

庞冬冬.“互联网+”创业大赛下的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20, 17(17): 246-247.

作者:李晓丹 何瑞

第二篇:基于学科教学素养形成的学科教学论课程与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由师专升格的地方多科性本科院校中,教师教育类专业日渐边缘化。在有限的教学时空中,如何培养学生学科教学素养尤显重要和紧迫。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学科教学的基础素养包括学科教学理论、学科教学思想和学科教学技能。围绕这些素养的形成,应该开设好“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中学优秀教师教学评介”、“学科教学技能”这三门课程。同时,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精讲”理论、“案例”分析和“善练”技能等方法。

关键词:地方院校;本科教学;教师教育;教学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这一问题的提出,一是基于目前地方多科性本科院校教师教育类专业被边缘化的尴尬地位;二是基于这类院校中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教师教育素养日趋弱化的现状。

据了解,除“师范学院”外,大凡设置有教师教育专业的地方多科性本科院校,一般是由师专升格的。由于学校升格、更名所带来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等的变化,这类院校的教师教育类专业,不论是从教育管理层面(如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教育类专业招生计划限制等),还是从教育教学实践层面(如有的学校将教育实习时间缩短等),教师教育类专业已经逐渐被边缘化——这类院校中的师范专业已经被“XX专业师范方向”所取代。

地方多科性本科院校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教师教育素养弱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弱化。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老师、学生均认为,师范方向学生毕业后不一定当老师,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专业思想教育,更没有过去那种“献身人民教育事业”的认识和准备,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教育类课程的积极性下降。

二是教学内容弱化。教育类课程教学时间被压缩,由过去每门课程54~72学时,一律压缩至每门课程32学时。教学时间少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理论深度就难以保证。

三是教学基本功弱化。这主要体现在缺少课堂教学技能实践训练,学生的课堂教学基本功欠缺甚至基本没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10年,“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对教师的要求有所提高,“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及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再也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一批拥有正确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1]如何突出地方多科性本科院校中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师范性”,确保教师教育职前培养的质量,使师范专业学生学有所获呢?笔者认为,在加强专业基础、改革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学科教学素养培养,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二、学科教学素养结构分析

对学科教学素养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学科”与“教学”的素养,即“学科素养”与“教学素养”的结合;一种是“学科教学的素养”,如语文学科、数学学科、英语学科等各类学科教学的素养,其实就是教师教育各专业的教学素养。本文讨论的是后一种解释。“从传统的观点来看,学科素养是学科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拥有的知识与思维模式;教学素养是指学科教师对教学过程拥有的体验与思维模式。”学科素养往往表现为学科知识的多少与学科思维的成熟程度,可以通过对学科知识的阅读与掌握,通过对学科经典实验的验证式体验来充实和提高。学科素养一般在大学专业学习中获得,而教学素养,“不管是数量上的多与少,还是获得过程的困难程度,都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话题。教学素养的习得比学科素养更为困难。”论者同时指出,教学素养一定要通过实践,尤其是教学实践体验与教学研究,才有可能得到最终提升,教学知识与教育理论的学习只能为教学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2]从这个角度而言,笔者在这里讨论的其实是学科教学的基础素养。

阎苹和张正君论述了“教师基本素质”的基本结构,包括高尚的师德、渊博的知识(具体包括专业知识即本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文化科技知识等)、现代教育观和教育能力等。[3]参照这种结构,笔者认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学科教学的基础素养包括学科教学理论、学科教学思想和学科教学技能。

学科教学理论主要是指各学科教学的基本原理。“教学是什么”、“为什么教学”、“教学什么”、“怎样教学”,这些都是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问题,也是各学科教学要首先学习和理解的基本原理。对这些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认识学科课程与教学现象,理解与掌握学科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学科课程与教学实践。[4]

学科教学思想是指对学科教学规律的认识、基本观点和系统看法。它一般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教学认识,既有对学科教学的感性认识(经验,主要来自于学生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的课堂学习经验),也有对学科教学的理性认识(理论,主要借助前述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学习形成)。第二个层次是学科教学观念,它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看法或见解,是一种带有倾向性的认识。因为融入了个体的感情色彩、观念,实际上已转化为教育者自己的心理品质,它具有制约行为的功能。第三个层次是教学理念,教育理念也称为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信仰、教育信条等。可以说,教育理念是一种理想化、信仰化了的教育观念,是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主要解决价值取向问题。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效果。[5]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相关知识和经验,有效地进行教学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教学技能的习得有两个条件,一是必须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二是必须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的教学实践和科学训练,才能真正习得技能。[6]学科教学基本技能包括学科教学设计技能、说课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教学评价技能和听课评课技能等。其中,课堂教学技能又有导课技能、结课技能、讲授技能、提问技能、演示技能、训练技能、语言技能、板书技能,还有组织与反馈技能、多媒体教学技能等等。

在学科教学的基础素养中,学科教学理论是基础,学科教学思想是灵魂,学科教学技能是关键,且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叉、甚至相互融合的。

三、探索

教师教育类学生职前培养中,围绕学生学科教学基础素养的形成,笔者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1.开设好三门课程。这三门课程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学优秀语文教师教学评介和语文教学技能。对这三门课程的目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分述如下: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其目的和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7]限于学时(一般是32学时),这门课程可以采用“专题教学法”,就语文教育的若干理论问题分专题予以探讨,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础理论,具备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素养。可开设的专题有语文课程(基本理念、性质与目标;课程内容与语文教材)专题、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专题、阅读教学专题、写作教学专题、口语交际教学专题、语文综合性学习专题和语文课程评价专题等。[8]因每个专题都有一定的自主性,这就确保了专题教学内容的相对系统性和理论深度。如阅读教学专题,其主要内容包括阅读的本质、阅读的分类、阅读与语文阅读活动、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目标、阅读教学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对话。这里面既有新颖的理论认识,也有实践操作的知识,方便学生直接把握本专题的前沿理论,并运用于教学实践。

(2)中学优秀语文教师教学评介。它主要介绍当代中国中学优秀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艺术和教学思想,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学优秀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思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文教学观。老一辈的如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宁鸿彬、洪镇涛、蔡澄清等,新生代的如李镇西、韩军、程红兵、赵谦翔等,都是极具教学艺术特色和独特教学思想的中学优秀语文特级教师,他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宝贵经验,形成了各具特色和魅力的语文教育教学思想,值得研究和借鉴。

教学思想的形成,不是靠说教和灌输,而是靠体验和反思。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9]学生直接参与教学实践,获得直接经验的机会有限,但是,可以通过观看优秀特级教师的教学实录或教学视频,获得丰富的间接经验,辅之以教师的点拨,获得一定的教学反思。这样,学生对于语文教学的感觉和印象就会更加深刻,就可以把自己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向前推进一大步,形成一定的语文教学思想。

(3)语文教学技能。除了必修课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已讲授的“教学设计技能”外,可根据学生实际和各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的需要,重点训练学生的说课技能,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结课、讲授、提问、板书和教学评价技能等。尤其是说课技能,它在特岗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时,是一项重要内容,占的分值也比较大,应该作为重中之重进行训练。多媒体教学技能则在选修课“现代教育技术”中进行讲授和训练。

2.把握好三个关键词:精讲、案例、善练。

(1)理论教学要精讲。语文教学理论就是要解答“语文教学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教什么”、“怎样进行语文教学”等这些语文学科教学的主要问题。把一些语文教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讲清楚,使学生理解了就行,因为地方多科性本科院校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毕竟只侧重学科教学理论的“应用”而非“研究”。

(2)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10]案例教学的一般过程是先呈示案例,然后分析讨论,最后得出一定的理论启示。这就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理性批判能力。具体做法可参阅李山林主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案例教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郑金洲先生主编的《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案例》(福建教育出版2003版),及蒋成瑀等人编著的《中学语文经典课文特级教师教学案例精编》(语文出版社2003年版)等。

(3)学科教学理论教学必须联系语文教学实践,善于引导学生训练。尤其是教学技能,可采用先讲析技术要领和设计方法(当然要结合实例分析),然后让学生设计,上讲台进行模拟教学,再由师生作出评价的思路来安排。如果学校条件允许,可采用微格教学进行技能训练,效果会更好。

教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笔者的探索虽不完善,但在对学生学科教学素养的培养和形成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学生不论是在教育实习及汇报课比赛,还是参加省特岗教师招考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其今后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奠定了较好的职业基础。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19.

[2]周彬.“学科素养”与“教学素养”的冲突与融合[J].河北教育,2008,(1).

[3]阎苹,张正君.中学优秀语文教师教学评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

[4] [7]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9.

[5]余文森.基础教育改革的四大支柱——教育思想·教育智慧·专业精神·专业人格[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2-6.

[6]李炳南.语文课堂教学基本技能与训练[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3.

[8]刘忠华,欧小松.拓宽理论,强化实践——《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零陵学院学报,2004,(9).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0.

[10]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案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3.

作者:刘忠华

第三篇:基于交叉学科视域下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摘 要:社会转型进入新常态,公共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和难度加大,学科交叉的特点更加明显,这对于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管理学科因为交叉特质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发展实践教学是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基于交叉学科的属性,在分析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目前实践教学可能存在的失范现象,并探讨实践教学模式创新路径,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在实践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交叉学科;公共管理;实践教学;创新

1997年教育部將公共管理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设立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学作为独立学科正式出现,同时它也是一门具有显著交叉特性的学科。“交叉学科总体上泛指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交叉、融合而出现的新兴学科”[1],公共管理学科的诞生决定了其具有交叉的本源属性,公共管理事务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其学科交叉属性不仅仅体现在社会科学内部,也反映在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跨越式交叉,可以说“没有某一门专门学科的研究仅靠本专门学科单科独进的方式可以深入下去”[2]。近三十年来,公共管理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展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趋势,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学科建制等方面成绩斐然。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形势,公共管理的作用越来越为社会所认同。国内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制定培养目标及方法。目前,多学科交叉已经成为公共管理学科教育的一大特色,然而,作为一门交叉属性较强的学科,并没有在教学环节实现真正的交叉,尤其表现在实践教学在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中仍然处于薄弱环节,制约着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也不利于公共管理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

一、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内涵界定

(一)公共管理学科内涵界定

公共管理是一项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为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整合社会各种力量和资源,依法运用各种手段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作为一门专门研究公共部门活动或公共事务实践的学科,公共管理学正是一门综合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知识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如何活动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学科。“单一学科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研究能力需要借助相邻的学科,学科发生交叉与融合,打破了原有的方法和体制的界限,一个新的学科就此孵化,或者由潜学科逐渐演变为显学科” [3],公共管理学科由此产生,根据教育部最新专业目录的规定,公共管理作为一级学科,下设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五个二级学科。公共管理学科力求使学生掌握公共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较高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旨在为公共部门和公共组织培养和输送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教学计划的统一安排,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以提高实践能力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4]公共管理的交叉学科属性决定了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课堂教授与课外实践互为补充,实现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实践操作为重点,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范式加强学生专业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公共管理涉及各种行业各种领域的公共事务活动,如以应急管理课程为例,可能涉及水库安全、交通安全、电网安全等领域,只有根据交叉学科的特有属性,广泛开展案例研讨、情景模拟、学科竞赛、专业实习、暑期实践、社会调查等活动,才能为学生提供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的平台,使其在具体实践中掌握和建构理论知识,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

二、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公共管理学跨越多个学科门类,广泛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专业知识,涵盖了文化、体育、民政、环保等众多领域,学科知识体系庞杂且动态发展,涉猎内容宽泛,从而使得这个学科具有复合性的特质;同时,公共管理学旨在为公共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培养应用型高层次公共管理人才,公共管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用于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和建构知识,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在当前社会改革和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以公共管理前沿问题为导向,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与形式以迎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与时俱进的交叉型综合人才,又具有时代性的特征。公共管理学科的这些特质决定了实践教学是公共管理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积极探索实践教学体系建构,创新多元实践教学模式,规范实践教学过程十分必要。

(一)实践教学顺应教育政策的要求

近年来,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于高校的教学如何与时俱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高校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摒弃传统理论教学的思想,实践教学逐渐被教育界所重视,在教育改革中更加突出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教育部2001年4号文件就明确指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教育部2007年1号文件中也提出“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建设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年)》中提出“教育改革重点是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提出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这说明了国家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实践教学顺应教育政策的要求,也是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实践教学适应社会需求的增长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社会对于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加大,并趋向于向应用型和技能型转变,因此,公共管理学科必须加快学科建设,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开发教学资源,提高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和时代发展对于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

(三)实践教学促进交叉学科建设的发展

公共管理学科理论教学是基础和核心,让学生掌握公共管理基础理论与公共部门管理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要将理论用于实践,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面对公共管理学科交叉属性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理性认识,掌握起来会有一定困难,尤其对于行业性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因此,高校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使得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联系实际,在具体的案例操作或社会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同时锻炼其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过程中,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环节,将课堂教授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真正实现学生学用结合从而推动整个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

三、實践教学中的失范现象

近十年来,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迅速,学科建设成效显著。然而,实践教学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仍然处于薄弱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失范现象,制约了公共管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一)实践教学的交叉意识淡薄

“交叉学科研究本质上是借鉴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拓展研究领域和视野的思路和方式”[1],实践教学交叉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多学科理念的滞后及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传统教学观念突出理论教学的重要地位,认为实践教学依附于某理论教学而存在,忽视了实践教学是实现学科交叉的重要平台。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高校将理论知识学习和掌握的程度作为评估学生在校学习水平的重要标准,考试成绩的高低成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关键因素,从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制约着了实际教育质量的提高。

另一方面,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重形式轻能力。在目前开展的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中,并未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大多数是靠学校组织,学生很少自己联系参加实践活动。同时参与社会实践的周期普遍较短,有的甚至并未进行任何实践活动,而仅仅以一篇论文草草了事。另外,在专业实习中也缺乏能动性和创新性,只是机械的完成工作任务,缺乏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反思,难以把理论转化为综合实际技能。

(二)实践教学动力不足

实践教学动力不足主要包括资金缺乏及制度缺位两个方面。“教学经费的构成由教学人员经费、课程建设经费、教学设备经费和实验室建设经费、学生实验实习经费、教学研究的经费、图书资料经费共六部分组成。”[5]目前,高校为了提升竞争实力,更侧重于对科研经费支出,教学经费更主要目的是维持教学正常进行。在教学投入中,优先保障教学人员经费、课程建设经费及教学研究的经费投入,加之存在经费利用不合理、支出结构失衡等问题,因此,用于实践教学的经费更加有限,以致对公共管理实验室建设、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投入资金严重缺乏。

另外,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及评价机制缺位也是制约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在管理制度方面,高校对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缺乏规范化管理条款,即使制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也存在流于形式的失范现象。同时,由于公共管理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对实践教学的过程及质量难以进行科学评估,实践教学过程缺乏有效规制。以上都导致实践教学动力不足,制约着公共管理学科建设进程。

(三)实践教学师资薄弱

在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中,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而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公共管理学科教师不仅要掌握交叉性质的多种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公共管理实践能力。然而目前,一些教师刚毕业就走上教学岗位,缺乏实践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难以为学生实践提供有效指导。同时,多数高校未配备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专职教师,通常是由专业课老师兼任,实践教学总体师资水平不高,学生缺乏专业化引导。另外,部分教师对于信息化设备运用水平较低,多媒体设备多用来展示课件内容,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没有充分运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来增强与学生的互动,这就导致教学过程较为枯燥,也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从实践教学经费支出角度来看,根据一般高校的经费管理制度,在实践教学经费支出中,侧重于对学生本身的支持而忽视了对教师的支出补贴,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往往会自己付出相对于理论教学更高的经济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四、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失范现象,往往是忽视了学科的交叉属性,很难实现教学与实践、多学科知识的衔接,这严重制约着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阻碍了整个学科建设的发展。因此,高校必须结合结合院校学科性质和特色,探索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最佳途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一)课程交叉科学化

公共管理学科是融合了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的交叉学科,并且其目标是为政府及非政府组织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高层次公共管理人才。因此,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庞杂的理论知识内容的教学过程较为枯燥,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并且学习质量不高,因而在课程体系中必须加入实践课程的内容。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融合案例研讨、情景模拟等内容加强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适应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角色转换;实验室营造实践创新氛围,创造开放活跃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有针对性的开展课外实践课程,包括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等,为学生提供政府或企业实践平台,对其进行体验式训练,体验公共管理活动及服务过程,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建构知识。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二)管理制度规范化

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是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管理制度的建立使得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评价机制的完善有利于实现对实践教学的过程控制,从而保证教学质量。根据学科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管理制度,明确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提高教师与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改變单一理论教学模式,实现理论教学向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转变。另外,评估机制是对教学成果进行考核和检验的重要标准,应包括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和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建立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改变以考试成绩为主的单一评价标准,将考试成绩与课外实践能力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对教学成果的评价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对教师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和考核,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教学资源多样化

教学资源是为保证正常教学有效开展的各种可利用资源的总称。公共管理实践教学资源应包括教师资源、实验室资源、多媒体资源、实践基地以及各种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资源等。首先,面对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高校应致力公共管理学科“双师型”、“交叉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外聘等各种方式,协同校内校外优质资源,培养多学科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复合型师资;其次,广泛吸引政府及社会投资,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为实践教学提供充足资金,加大实验设备投入,建立公共管理教学实验室,“为学生搭建校园内实验场所,为学生提供教学设备、软件和模拟场景”[6];最后,加强高校与政府、社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校外实习基地及实训基地,实现高校、政府及社会资源共享,构建以高校教学为主导、政府和社会资源为协同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游士兵,惠源,崔娅雯.高校协同创新中交叉学科发展路径探索[J].教育研究,2014,4:94-99.

[2]路甬祥.学科交叉与交叉科学的意义[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1:58-60.

[3]郑晓瑛.交叉学科的重要性及其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41-147.

[4]富吉祥.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3,5:170-172.

[5]张学敏,贺能坤.本科教学评估指标“教学经费”构成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75-78.

[6]魏红征.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教育评论,2013,6:24-26.

作者:王守文

上一篇:审计执法论文范文下一篇:经济生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