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谐教育入手

2024-04-14

从和谐教育入手(共8篇)

篇1:从和谐教育入手

一、“和谐教育”的内涵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的思想和现代化教育的系统理论与方法论为指导,探索学校教育因素合理配置与协同运行的机制,促使学校整体结构达到优化组合。通过和谐育人、和谐教学、和谐活动以及和谐的环境,充分发挥教育的综合影响力,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学习,发展个发生,健康成长,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二、“和谐教育”的运行理念

为了实现“和谐教育”的目标,学校应构建“三四三”式个性和谐发展教育模式和A、X、O型的创新办学理念,在学校教学管理等纵横块面进行整体渗透。

“三四三”式个性和谐发展教育模式

“三四三”是指学校教育、家族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教育;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生活课程和隐性课程四位一体课程模式;低、中、高年级分层递进管理模式。以“全面发展有特长,知能并举有个性”育人目标。

A,X,O型创新办学理念

所谓“A,X,O”是指建立A型框架、形成X型办学格局和塑造型办学形象,其主要内容是:建立A型的办学框架:“A”的宝塔形状意味着在牢固的根基上逐步拔高。学校力求培养跨世纪的、具有与未来社会发展超势相适应的学生。这是一种知识扎实、特长具备、和谐发展的A型学生。它要求构建以体育为根基、智美劳育为主体、心育为主线、德育为主导、个性特长教育为顶尖的办学框架,促进学生品德、文化、艺术、社会、个性、机能、心理和身体等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形成X型办学格局:X型的交叉形状意味着开放与辐射。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开放多元、变化快的发展趋势,学校要打破传统办学窠臼,在开放的多维动态中办学,以学校为基点向广阔的社会辐射与吸纳:(1)扩大学校教育信息网络,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信息网络;(2)与社会广泛联姻办学,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3)进行国内、国际的广泛交流。采取组建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等多项具体措施,开通学校与社会交互网络的渠道,为学校和谐教育顺利发展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

塑造O型办学形象:“O”的圆圈形状是完美境界的象征。学校以追求完美的教育境界作为办学形象,主要可以由5个字来概括其追求目标:高“高质量、高效益、高品味)、特(校有特色、教有特点、师有特技、生有特长)、谐(协调、平和、宽容、情挚)、美(校园环境达到净化、绿化、美化、童趣化)。校高则立,校特则活,校谐则兴,校美则润。

[从和谐教育入手]

篇2:从和谐教育入手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承载着城市建设发展的繁重任务;也是构建和谐城区的基础基层单位,担负着协调人与经济社会自然等各种关系和谐相处的重大任务。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如何构建和谐城区,最近针对和谐社区建设做了较为集中的调查研究,面对这个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新课题,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这就是: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构建和谐城区。

一、社区基层蕴藏着很强的和谐建设创造力 调查思考中,感受到基层围绕和谐社区建设的有益做法很多,但概括起来有这样几种比较成型的做法:

1、“四自一加强”,以平安促和谐。东山社区为打造平安和谐社区,积极探索形成了“四自一加强”的社区建设管理模式,即通过“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和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多方位地对重点人群、重点路段、重点事情、重点时间进行有效管理和到位服务,营造了居民安居乐业、社区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五年来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上访案件和打架斗殴事件。

2、“有事您就说”,以服务增和谐。永青苑社区树立“有事您就说”服务理念,建立了以社区干部和党团员为骨干、志愿者和中介组织积极参与的覆盖全社区的服务网 络,并把全方位为居民服务付诸于行动之中,做到立说立办,有求必应,每年为群众就业、就医和解困解忧办事达数百件,深得群众拥护。社区工作达到一呼百应,齐心协力的境界。

3、“凡事居民定”,以民主求和谐。下王埠社区以尊重民权、民意、民利为核心,凡重大事情和牵涉居民根本利益的事情,皆决于民,严格依法、依靠政策实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理顺了民心,调动了积极性,顺利解决了居民养老保险、工业园建设、新居住区建设等一系列疑难问题,整个社区充满了发展的后劲和活力。在近年两委换届选举中,全体选民自愿表达意志,选举期间安全有序,社区的几位主要干部基本都以高票再次当选,表现出干群关系相当和谐。

4、“共建温馨家园”,以团结带和谐。馨苑社区是十七个省市迁来的由四个民族一千多户居民组成的新社区,其中少数民族145户,还居住着一些外国人。据此,社区以共建文化体育场所等公共事业为载体,先后建起两个文体活动辅导站,五个健身场和一个多功能活动中心;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纽带,几乎天天有富有特色的文体活动,吸引和组织居民进行相互交流融合与学习沟通,很快达到了居民团结的目的,大家形成了“共建温馨家园”的心愿。进而,社区根据居民的民族特点和年龄段,建立健全了各类管理和学习教育组织,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 度,使社区步入了和谐建设的轨道。

5、“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建和谐。河北、东李等社区干部党员认真履行为民服务从我做起的承诺,严格要求做好“三带头”:带头帮居民增收致富,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扶持组织居民发展创收项目,使社区大多居民有了自己的商业和服务业买卖,无项目户的居民也根据劳资等要素在经济收入上实现了各得其所,推动着生活水平不断攀高。带头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形成保障其基本生活和大病的救助制度,使他们的生活就医和子女入学等利益得以实现和发展。带头搞好邻里团结互助,及时化解各种矛盾,扶正祛邪,和谐安乐之风渐成气候。

6、“从就业入手”,以发展保和谐。刘家、大枣园等社区坚持把经济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区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岗位,以就业促进社区和谐发展。一是通过奖学金等形式鼓励社区居民学习深造,向外拓展,实现更高层次的就业。并在居委会设专职副主任做好就业工作。二是采取鼓励扶持政策,放手推进能人创业,刘家社区办起较大的企业14个,大枣园社区民营企业发展到130多个,两个社区创造的就业岗位达到数千个,使绝大部分愿就业者就近入厂上岗,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和零失业。三是协调协商和监督,保证在本社区务工者的薪酬、保险、福利等及时足额到位,务工者的年均收入达到13000多元。充分就业奠定了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

二、建设和谐社区面临急待破解的新课题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到位和城市建设发展速度的加快,我们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对如何构建和谐城区,特别是如何建设和谐社区,面临着许多不懂不熟悉的情况和诸多待解的课题。从**区社区建设的实际来看,存在着不同步的问题。

1、思想观念与社会形势发展不同步。虽然作为一个城区在城市化中发展了十年,**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有些同志“转型”很是困难,总做不到顺势而作,思想观念、工作办法和生活习惯同形势发展需求不够协调。尤其是一部分基层同志,习惯于“老城区”或“镇村”观念搞发展搞管理,缺乏统筹能力和发展能力,负责的工作或社区长期无起色无变化。

2、管理观念与社会管理要求不同步。全区城市化的加快推进,使区域内崛起的新型社区越来越多,聚积的流动人口量急剧增加,流速加快,企事业单位体制变化加剧了岗位人员的流动转换,给社会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同时,转型期使人们思想空前活跃,表现出的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显著增加,导致群体间矛盾显现,利益纠纷此起彼伏,认识和管理上的不到位,极易影响社会安定。现在不少同志对此认识不足,仍沿用行政手段和包办服务旧模式管理社区,难以形成共管自治相结合的强大合力。

3、工作能力与工作机制创新的要求不同步。机关工 作和很多同志的工作能力,反映在社区建设上折射出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把上级布置的工作加上自身的职能工作通过层层转递一下子压到社区头上,使社区“两委”成为千线都穿的针,连一些双管部门或单位也向社区发号施令,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忙得他们晕头转向,误导社区“行政化”,使他们干了许多不该干的事。另一种是面对社区的发展变化束手无策,只得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履行不了或履行不好自身职责,放任社区建设自流发展。社区发展变化的内在要求,渴望建立一套新的工作机制与之配套,但两种倾向导致我们恰恰没有很好地通过调查研究和积极探索,去提高工作能力,尽快使工作与社区的发展相适应,而是工作落在了社区发展的后头。

4、工作落实与工作真正到位的不同步。社区的建设与治理,从法义上讲属于自治行为,但是党和政府领导下的自治,因此,建设和谐社区需要各级的指导和组织。对此,根据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各级都有具体意见和落实要求,可从工作落实来看,表象上各相关单位和各社区的工作都落实了,但实际上有不少社区和不少工作落实的并不到位,有些是社区自身落实的不到位,如纠纷调处不力和自治引发的上访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特别是一些涉及群众利益而须急办的事不能迅速去办等等;更多的是一些工作部门的慢节奏和工作不到位,如在有关社区怎样帮助群众提高收入,怎样公平公正调处利益关系等等,显得工作滞后或做得不尽如人意。就是工作不到位或“差半步”,使不少工作事倍功半甚或前功尽弃。这些问题需要认真思考解决。

二、倾力建好和谐社区

社区和谐则全区和谐。社区是城区构成的基本单元,是居民生活的主要空间。因此,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认真解决和谐建设中的不同步问题,积极总结推广基层的创新做法和经验,梯次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就能够在建设的基础上把整个城区构建成和谐城区。建设和谐社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必须扎扎实实地从五个方面的工作抓起。

1、夯实一个基础。建设和谐社区,本身就是构建和谐城区的基础工程。它事关我们的城区发展管理能力,事关提高我们的社会建设和管理能力,更深刻一步说,它事关党在城市执政基础的巩固和执政能力的提高。因此,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领导同志,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和长远的视野,认识建设和谐社区的重大意义,真正使思想认识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凝心聚力从这一基础工程入手抓起,统筹安排,综合运作,扎扎实实的把构建和谐城区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和谐社区的建设中,切实把基础工程夯实。

2、建立一套工作机制。建设和谐社区是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党政组织具有重要责任。要把党政力量、社区力量和社会力量聚集成强 大合力,形成党政组织负责、群团和中介组织协助、自治组织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和谐社区建设机制,齐抓共管,齐抓共做,始终使和谐社区沿着正确的轨道建设。各相关部门和各街道,应当顺应和谐社区建设的要求,进一步转变职能,在理顺社区内部组织工作职能和职责的基础上,调整服务的重点和服务的方式方法,把本职工作和社区工作有机衔接结合起来,改变诸多工作都挤压向社区的老办法,整合工作人力和资源,形成便捷高效的合力,千方百计为社区帮忙解困而不是添乱,以各部门互相间服务工作的和谐运转、相互支持,带动社区间各项工作的和谐发展,其他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必须自觉树立为社区和谐建设服务的思想,只有为社区排忧解难的义务,绝无半点向社区转嫁工作任务和负担的权力,应设身处地为社区和谐创造有利环境,实现政府、社会与社区间的关系和谐。所有机关工作人员都应带头参与和支持和谐社区建设,从自身做起,身体力行地为群众做好表率。社区要增强开放意识和大局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善做和谐工作,增强群众的和谐观念,要同各级协调一致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维护和实现群众利益,推进社区内部和谐发展。

3、编制一张保障网。通过相关部门和相关工作直接延伸进社区,就与群众生活、就医、养老等密切相关事项,逐步编织一张全覆盖的保障网。并用这张网中的政策调整,缩小群体间收入差别,调节利益团体间的利益关系,减少不和谐因素。保障网络覆盖到社区关键应着力解决四个问题。一是解决以就业为核心提高收入水平的问题。社区居民可通过保障网络获取经济发展和就业信息或就业岗位,促进就业,自谋职业、自办企业一起上,力求使居民的发展抱负和就业愿望得以充分实现,为不断增加收入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解决以劳动、就业和养老为重点的保险问题。加大保险政策落实力度,加快保险网的覆盖进度,使更多的人进入保险网中,使越来越多的人解除后顾之忧。三是解决困难户、残疾人和“五保户”等弱势群体的长效救助问题。把对这部分人的救助纳入保障网中通盘安排,让政府财力和社会捐助统一起来,使这一群体得到合理有序的救助。四是要细致准确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线政策,防止产生新的分配不公现象。通过建立覆盖全社区的保障网来统筹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抓住了和谐社区建设的根本。

4、搭建一个解决合理诉求的平台。新时期的社区工作,特别是新开发的社区,出现了许多新矛盾、新问题,如何及时有效化解矛盾和解决问题,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关键。对此,应结合法律法治和科教文卫等进社区活动,建立健全区街两级相关部门参与,以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为主体的基层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以活动室、公示栏、电话等作为诉求交流平台,把调处工作纳入超前化经常化规范化轨道。这一平台要充分发挥“三个作用”。一是预警。即善于在贴近群众中汇集民情舆情,经过分析及时全面准确把握群众的心态和动态,特别是及时发觉不安定因素,注重从源头上化解矛盾,消除不安定因素,维护稳定和谐。二是诉求交流。就是提供一个场合,让群众的利益诉求能经过正常渠道及时表达出来,感到话有处说、理有处评、冤有处诉、愤有处泄。通过交流化解和减缓矛盾。三是利益协调。社区经常表现出来的众多事情大部分是家常小事,但这些小事往往牵涉居民或个人的利益,对他而言绝非小事。因此,对群众的合理诉求,能办到的要责任到人,立即就办,不推不拖,一办到底;暂时不具备条件办不了的,则要讲清原因,取得理解认可;对不合理不能办的,也要依法依政策给群众一个明白说法。同时,要利用这一平台丰富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坚持不懈地搞好社区的思想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篇3:从细节入手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一、细微处发现学生的美, 让我们与学生的心贴得更近

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 必须要经常运用自己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学生。能够迅速地捕捉住每个学生微妙的心理需求和其自身展现的优秀品质。能够让每一位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老班”无处不在的关怀和体贴。

记得高二我刚接手班级时, 经常会看到一个女生整天愁眉苦脸, 活脱脱一个“苦瓜脸”。那时主观上我认为这位学生应该不喜欢我。那怎么办呢?于是我就找她谈话, 可她好像特不愿意和我讲话, 一直默不作声, 半天蹦不出一个字, 那时心里别提有多郁闷, 气不打一处来, 真是个怪学生, 也只能承认谈话失败的事实却无计可施。

可是有一天事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那天她居然主动来找我, 好像有求于我的样子, 原来她准备星期天晚自习请假。我要求她讲出请假的理由, 可是她什么也没说只是哭。看着伤心又倔强的她, 我没有再逼她, 就给她批了假。但隐隐约约总觉得有什么事发生在她身上。于是在她请假的那个星期天晚上, 我主动发了条短信给她, 问她周末过得怎么样?令我很吃惊的是, 她向我说了一件痛彻心扉的事, 那是我始料未及的。那就是她的父亲得了绝症———癌症, 作为女儿的她, 很想多陪陪她的爸爸。那时我才发现原来她愁眉苦脸的真正缘由, 所以当我再见她的“苦瓜脸”时, 感觉到的不再是对我的不喜欢, 而是作为子女对父亲的担忧和牵挂, 也是对如此柔弱的肩膀却勇敢地挑起人生的苦难时所表现的坚强的钦佩。现在的我面对她时, 我总是报以微笑, 希望能够用笑容去告诉孝顺的她, 告诉她我一直在关注着她和支持着她!

每位学生身上一定会有自己的闪光点, 我们如果能够善于发现他们显性或是隐性的优点, 那么对待学生时我们的内心会多一份宽容和理解, 自己也多收获一份快乐!

二、在和风细雨中解决问题, 让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个别学生早自修在教室里津津有味地吃着早餐, 课间疯狂地玩着漂亮的手机, 课堂上痴痴地看着网游小说, 晚自修时悠然自得地聊着天, 全无读书打算。

每当看到这一幕幕时, 我们都会有一股冲动, 一股想要冲进教室臭骂他们一顿的冲动。可是粗鲁的批评和打骂不但不能使他们心悦诚服地严格自律, 而且有时会使问题更加恶化, 那就是班级管理切勿急躁和冲动, 犯了错的学生更需要尊重和理解, 更需要我们耐心地沟通与帮助。我们作为班主任应储备足够的细心、耐心和爱心, 持之以恒、春风化雨地教育和感化学生。

三、善待学生的顶撞, 相信事出有因

学生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下态度恶劣、言行失控, 顶撞教师, 伤害教师的尊严甚至损坏教师的形象时, 作为平凡人的教师有时也难免会情绪失控, 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的对立, 影响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如何恰当地处理这个细节就变得尤为重要。我们自己先要冷静、从容, 有时还可以采取以退为进的方式来处理。

有一次我在课堂上就碰了学生的“钉子”, 记得当时我请一位男生起来回答问题, 这位男生不但不站起来, 而且很不耐烦地看着我, 当我再次要求他站起来, 做到对我的最起码的尊重时, 他却说:“我不想回答, 怎么样啊?”

我有点恼火了, 正想说教他几句, 可他径直站起, 摔门而去, 留下尴尬的我站在教室中央。班级的气氛十分紧张, 其他学生正瞧着我的反应, 也许在等着我摔门而去或是臭骂他一顿。那时的我内心虽然十分窝火, 但从他反常的举止中, 我凭直觉相信一定有原因, 而且课堂不是他一个人的课堂, 其他同学的课还得继续上, 所以我灵机一动, 回头向学生开了一句玩笑:说我自己欠这位男生500元, 为了让他消气, 等一下马上还上。该玩笑一出, 惹得学生笑了, 让刚才的不和谐烟消云散, 接下来的课上得很轻松很愉快。假若当时我发火, 顺便把班级学生一起教训一通, 那可能会引起公愤, 甚至引起全班的反感。事后, 我从他班主任那里了解到, 他突然变脸的原因是他刚收到他爷爷过世的消息。我主动找他倾谈了一次, 并表明自己理解他当时的行为。“很酷”的他反而变得有点不自在, 露出了愧疚的眼神!十七八岁是一个容易冲动的年龄, 但是我们的学生并不是不可理喻的, 只要事后进行了解、沟通,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必能化解双方的矛盾, 彼此露出轻松和愉悦的微笑!

四、在工作的细节中寻找自己的美, 让我们自己变得更加自信

我们默默耕耘可能并无获得太多的荣誉, 再加上对学生的教育成效缓慢, 有时甚至是没有显著的成效。于是缺乏成就感的我们可能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逐渐失去自信心, 产生焦虑、急躁不安的情绪。

其实在平凡工作的点滴细节同样凝结着我们的成功和收获。要学会发现自己的“美”并给予一定的自我肯定, 会使我们变得更加自信, 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充实。我们使一位忧愁的学生露出笑颜, 让调皮捣蛋的学生能够安静十分钟, 使经常迟到的学生做到今天不迟到, 让内向的学生和你敞开心扉倾谈一次等等, 这些似乎微不足道, 实际上那也是我们工作上的成功, 也可以成为我们快乐的源泉。

篇4:从创新文化入手创建大学和谐校园

[关键词]创新文化 大学 和谐校园

[作者简介]计卫舸(1955- ),男,河北承德人,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河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教授,研究方向为危机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湖北 武汉 430074)胡金秀(1951- ),女,河北大名人,河北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和道德教育;薛晓萍(1968- ),女,河北滦县人,河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党建和高等教育;张建功(1970- ),男,河北藁城人,河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大学生创新素质评价研究”(课题编号:200204021)子课题“创新素质培养不可忽视的因素:创新环境”(编号:4021031)的研究成果,获河北省2006年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一等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3-0059-02

建设和谐校园,既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又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和谐校园的灵魂是民主的气氛、公平的理念、关爱的精神、进取的态度,外在表现为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学校、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安定有序,实质是实现教育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和谐的校园文化既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又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理论指导、精神支持和舆论保障。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河北科技大学围绕和谐校园的建设目标,从创新文化入手,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构筑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师生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创建和谐校园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和谐发展。

一、创新观念文化,以“和而不同”为基础,确立“内和外顺”保发展的价值取向,确立“进取、协作、奉献”的科大精神

观念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与神韵,支撑着广大师生的精神世界,给人们以信念和力量,它是人们行为的导航标,对师生思想和行为进行评判、凝聚、教化和定向。一所学校正是在观念文化的建构中走出与众不同的道路,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精神风貌。河北科技大学校党委明确提出,要以“进取、协作、奉献”三种精神为内核,积极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精华,逐渐养成“和而不同”的宽容心态,建设内和外顺的发展环境,创造和谐发展的大好局面。这为校园文化建设确立了目标、指明了方向。这一思想的提出,特别是“进取、协作、奉献”的科大精神以及“和而不同”价值取向的确立,是学校校园文化内涵的一次提升和创新。

1.“进取、协作、奉献”的科大精神的提出,对推进学校和谐校园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第一,它是对学校历史传统的凝练和继承,是科大优秀传统积淀的必然结果,凝结了科大传统文化的精华。第二,它是当代科大人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从这种精神中,我们获得了三种力量,即党委的号召力、科大人群体的凝聚力和教职工团队的战斗力。可以说,“进取、协作、奉献”是科大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三,它是激励科大人战胜困难,推进学校发展的意志之剑。

2.“和而不同”核心价值理念的提出将对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导向作用。第一,“和而不同”追求一种境界,即团结。学校经过合校后十年来的建设、发展和融合,需要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增强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是学校发展的活力和源泉。第二,“和而不同”表达了一个理念,即包容。这是一种心态。高校在发展中需要海纳百川、和谐共处的胸怀,一是包容世界先进文化;二是包容地方先进文化,打破区域的界限,广泛汲取地方文化营养,把校园文化做活、做大、做强;三是包容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四是包容学校各校区、各学科、各层次的文化。第三,“和而不同”蕴涵着一种精神,即创新。“和而不同”的理念容纳各种不同的主张共存,这就为个性的产生、存在、发展提供了条件。它鼓励求异、崇尚创新,以创新为荣,以创新为乐。这一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造就创新型人才;有利于推动校园文化的创新,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味;有利于推动办学理念的创新,走出一条个性鲜明、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和谐发展之路。

在“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指导下,学校确立了大开放的战略目标,与企业、兄弟高校科研院所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努力营造“内和外顺”的发展环境,学校在原有基础上与经济发达的14个国家和地区的四十余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关系,并积极推进 “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费互免”的“三互”关系的建立。与此同时,招收了来自英、德、法、希腊、加拿大、日本、韩国等11个国家的留学生,长、短期语言生和本科生,使校园内形成了汇集不同语言、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同在河北科技大学学习、生活、交往的场景。在相互交流中,学校的办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都在不断进行调整,逐步与国际接轨。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鼓励和倡导将民间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校园。目前,学校已引进了包括井陉拉花、常山战鼓等在内的多种民间艺术,为丰富和发展学校文化揭开了新的篇章。大学生通过学、演、看这些河北民间特有的艺术形式,感受到了祖国文化遗产的魅力,焕发出爱国的热情,增强了对燕赵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创新制度文化,突出专家、教职工和学生党员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制度文化是用来协调和统领各种关系的规范体系。创建和谐校园工作的主体是教职工和学生。要达到和谐校园建设的各项目标,就必须妥善处理好创建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学校之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多方面、多层次、多方位的,这决定了学校制度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其中最主要的包括专家的学术权力与学校的行政权力、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与学校发展的整体利益、学生个人利益与学校集体利益这三个方面的关系。为此,我们從建立、健全专家治校制度、二级教代会制度和学生党员保持先进性长效机制三个方面入手,创新制度文化,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

1.建立、健全专家治教制度,突出专家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是大学的两种公权。行政权力旨在实现大学的效率与秩序,学术权力有利于学术自由与“以人为本”理念的实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协调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也是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大学的学术机构和行政机构重叠设置一直是一种普遍现象,在具体运行中,由于行政权力的惯性作用,经常存在着行政权力影响学术权力,甚至取代学术权力的现象,不利于专家治教的实行。为了进一步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发挥委员会在审议学科、专业设置、教学、科研计划,评定职称、评定教学科研成果等学术工作中的作用,学校大胆实行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分离政策,校领导一律不加入学术委员会,体现专家、教授在学术委员会中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2.建立、健全二级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随着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学校工作重心不断下移,院级单位的管理权限逐步扩大,二级教代会制度应运而生。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凡是涉及学院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及涉及师生重大利益的决策和政策的出台,包括资金的使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都要向二级教代会做出报告,以接受教代会的评议、监督和质询。因此,它扩大了教职工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范围,使民主参与更加深入。实践证明,二级教代会将越来越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在维护公平和正义方面,从维护和实现实质正义向实现程序正义迈进了一大步。

3.建立、健全学生党员保持先进性长效机制,强化学生党员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育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优秀代表。我校本着对学生党员重点培养的原则,出台了《河北科技大学委员会关于建立大学生共产党员教育和保持先进性长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方案设立六个关键点:建立党员接待制度;建立有效的帮助制度;建立学校与学生党支部、党员定期联系制度;强化党员意识;实行目标管理;以党建带团建。这一方案的实施,使学生党员从入学开始就有归属感,自觉依靠党组织,从而实现更好、更快地成才,并自觉为维护党的利益而努力,同时也增强了党组织在青年学生中的吸引力。

三、创新环境文化,营造真、善、美和谐统一的文化氛围

审视一所大学气质的最直接的视角,就是校园环境文化。大学的人文特征、办学理念、文化品味、审美取向,都在校园环境文化中做着无声的表达。

1.创建有特色的文化标识系统。经过一年多在全校范围内讨论,确立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方针、科大精神、校训、校风以及发展愿景,创建了行为规范、校园标识,确定了标准色等,整合了学校的文化资源,推动了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增强了师生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树立了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

2.营造尊师重教、和谐向上的校园风气。不断加强师德教育,制定了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以多种形式宣传师德建设先进典型,积极营造优良教风。大力加强学风建设,注重教育引导,努力建设“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

3.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大力开展学术讲座、学术研讨、学术报告等活动,倡导科学精神,培育人文素养,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人文环境。通过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不断丰富和活跃师生员工的文化生活。积极扶持高水平的大学生艺术团体,以弘扬优秀燕赵文化为主旨,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爱校情感。

4.加强对学校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加强对校园网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提高内容的文化品位,体现知识性,突出时代性,注重时效性,不断增强校园网在师生员工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校园网、宣传橱窗等的建设,发挥宣传舆论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更大作用。

5.营造浓厚的学校人文环境氛围。学校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在校园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中,充分考虑环境育人的特殊功能,自觉、合理地渗透人文内涵,使校园建设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用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师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师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DB/OL].http://www.people.com.cn/GB/jiaoyu/1055/8920198.html.2004-10-14.

[2]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DB/OL].http://www.moe.edu.cn.2004-12-13.

[3]夏敏.现代大学制度与大学文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

[4]段建国.构建大学和谐校园[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薛晓萍.文化自觉与构建“和而不同”的校园文化理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09).

[6]薛晓萍.对“和而不同”校园文化理念的理解[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會科学版),2006(01).

篇5:从习惯入手,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一、专题训练强调知行结合。

学生的文明行为规范教育,实际上是认知、行为、情感的综合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一定要在知行结合上下功夫。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光靠说是不行,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有耐心,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具体做法是根据《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及班级的实际情况,将本班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分解为清洁卫生、学习习惯、尊师爱友等专题,坚持常抓不懈的训练。虽然本人今年接任的班级已是五年级了,但学生的养成教育却很差。要矫正学生的这些不良习惯,前提是“知”。首先开展清洁卫生专题,因为这是学校文明的重要标志。在秩序基本稳定的基础上,重点转入学习文化知识的学习习惯培养专题、尊师爱友专题等。二是家校配合,形成合力。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我班每期都要召开一、二次家长会,指导和要求家长从自身做起,配合学校共同抓好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形成家校合力,齐抓共管的局面。三是配合学校,根据规范的内容,制订阶段性目标进行专项训练,做到整改一条、巩固一条、再训练一条、再巩固更多。教育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从点滴做起,“匆以善小而不为,匆以恶小而为之。”通过反复抓,抓反复,真正实现学生由错误认识向正确认识的转化,再由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良好习惯的转化。

二、知行合一形成意志力。

大家知道,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因此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是形成良好习惯最基本的方法。行为训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通过行为训练,才能使学生身体力行,知行统一,才能磨练孩子的意志,形成他的好思想、好品质。在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中要持之以恒,强调反复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三天两日的事,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很多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校内和校外、说的和做的不一致等现象,校内是好学生,而在家里是“小皇帝”。这种两元人格不予纠正,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形成双重人格,染上言行不一的恶习必然会影响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老师经常开展丰富多彩、趣味性浓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参加。与此同时,表扬班上那些言行一致的好学生--身边的榜样。教师还应加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沟通,使家校协调一致,形成合力,不给孩子营造“小皇帝”的环境。家长主动配合学校加强教育,督促检查,并认真做好子女在家的行为训练,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为小学生,他们的自制能力差,反复性大,一个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形成还必须经过严格训练,对于已形成的好行为加以巩固强化,磨练孩子的意志,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三、以身做则,使学生耳濡目染,在不自觉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长期生活在一起,由于教育者的身边,比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自然地视班主任老师为学习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都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教育意义。因此,教师应该以身做则,给学生作示范,严以律己、从我做起、为人师表、言行一致,在政治思想、民主意识、文化知识、工作作风方面,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必需做到,成为小学生最直观、最重要、最活生生的典范。例如:每天早上,我到校后的第一个目的地就是教室,开窗通风;放学后的值日生工作,和他们一起打扫卫生,看到地上的废纸,我总是第一个捡起来,在我的带动下,同学们都能自觉做好值日,当好“卫生小卫士”;每次走进教室,我总是观察一下桌子是不是整齐,会帮着排桌子,长此以往,我一进教室,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会用小手比划一下桌子是不是整齐;每次放学时,我总是提醒学生学习用品收拾好了没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健康地成长为一个懂得关心和帮助别人的人,一个有爱心的人。

总而言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自身的长期努力,和教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终有一日,会水滴石穿,百芳齐现。

篇6:从和谐教育入手

现如今,大多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子女成才的心理非常迫切,教育向家庭延伸已形成一种趋势。

俗话说:“孩子的教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对于孩子,我们要知道,他正是处于成长的这一阶段,孩子们的塑造性是非常强的,如果在这时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得当的话,那么对孩子的一生影响将是非常大的。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中认为孩子的小毛病是不值得教育的,但是不要忘了有这样的一句古语,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所以,家长们,不要小看孩子的小毛病,要知道,细节决定成败。只要在细节方面教育到位的话,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作为家长,教育孩子如何从细节入手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家长要言行一致

我们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镜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以为孩子还小,如果自己跟孩子说的话与做的时候有出入的时候,没有关系。比如说,孩子告诉了父母,他的小秘密让爸爸妈妈帮他保密,但是父母有一天把这件事情当做谈资分享出去,这样孩子就会觉得父母不讲信用。以后有什么话也不会跟你说了。

所以,家长们,千万不要小看言行一致对孩子的影响,小孩子也是有思想的。

家庭教育要注意一致性

作为父母,一定要清楚这一点,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一定要一致,不要在不同的场合教育的方式不一样。

有些父母在家里的时候,教育孩子是这样的,当着爷爷奶奶的时候,又是另有一番教育方式,或者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这样的,爷爷奶奶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又是一个样,这样会让孩子为所欲为的.。

所以,父母一定要切记,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教育方式一定要一致。

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会不在意孩子某些方面的小事情,他们认为那是无关紧要的。

比如,孩子在玩积木的时候,认为孩子玩了就玩了,就那样让孩子玩着,到时间了就让孩子停止。其实家长这样做是不对的。孩子在玩积木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多加观察,可以适当的赞美孩子,说孩子好聪明。这样的话,可以提高孩子的积极性。比如孩子在下一次玩积木的时候,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不会想要放弃,而是保持这积极的心态应对。

所以,父母一定要善于发现孩子鼓励孩子,在不经意处赞美孩子,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家长要重视孩子认为的大事

在生活中,作为家长的,往往会因为工作繁忙,只要孩子不是大吵大闹的话,就不会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其实这样的做法也是不对的。

比如,孩子平常的时候都是非常乖的,在学习方面可是蛮刻骨的,但是当有一天孩子兴高采烈的跟你说,今天老师奖励了一朵小红花,拿到你面前说的时候,你一定不要不当回事,这时候要表扬孩子一下。

要知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需要父母适当的赞美表扬的,所以父母不要把孩子平常好的表现当做是理所当然的。

要及时肯定孩子的进步

每一个孩子都是需要爸爸妈妈肯定的,鼓励的,作为家长一定要清楚这一点。

比如在生活中,孩子主动提出帮你洗碗,即使洗的不干净,你不要只是让孩子出去,你自己来。在这过程中,你要学会肯定孩子的进步,说宝宝,今天好乖啊,都可以帮爸爸妈妈干活,不错。

这样的话,孩子听了是会非常高兴的,今后还会继续像今天这样子做。

结束语: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始于细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从细节抓起,每一个细节,连在一起就成为孩子的良好习惯了。

篇7:从和谐教育入手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是指用小学教育的方式取代幼儿园的教学方式的做法。是典型的“拔苗助长型教育”和“重复型教育”,它极大的损害了幼儿的身心发展,其严重性已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与反思。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下文同)精神,大连市甘井子区教育局幼儿园(简称我园,下文同)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为目标,采取比较有效的管理策略来解决和杜绝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现象。

一、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是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首要前提

园长首先要转变自己的管理理念,端正自身的教育思想、把握好办园方向,树立真正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用发展的眼光看教育,不能只注重办园的功利性,更不能因迎合家长的错误需求而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其次要转变教师的观念,引导教师深刻理解和贯彻《纲要》的精神,把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满足幼儿的多方面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促使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为此,我们组织全体教工参加专题理论培训,学习相关文件和要求;开展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专题研讨活动,组织教师共同分析造成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原因,以及给幼儿发展带来的危害,同时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积极发表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总结归纳出从幼儿园、教师、家长等不同方面在这项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另外,我们还组织本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对话”,进行“幼小衔接工作”的专项研讨,从幼儿园和小学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共同探讨在幼小衔接方面幼儿园应该做些什么?对孩子应进行哪些方面能力的培养?如何让幼儿顺利的适应小学生活等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研讨和学习,促使教师在理解的基础上,真正地从内心深处完成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建立科学管理制度,是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基本保障

要做好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这项重要工作,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领导班子要加强政策法规的学习,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与职责,制定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工作方案以及相关保障性制度,如: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重视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孩子思维的开发、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创造孩子与人合作的机会、发展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给予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在遵循上述基础性制度的前提下,我园还制定并实施了专项工作制度,如:培训制度(立足于杜绝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每月对教师、家长进行专题培训)、教师反思制度(每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有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小学化的现象,如语言、组织活动的方式、方法等,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成果展示制度(每学期末,教师以教育笔记、论文、活动案例等形式展示自己在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方面的收获与成果)、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制度(教师每月自评、每学期教师互评、家长参与评价等多主体评价方式,对教师进行纵向发展跟踪评价指导,并将测评结果纳入到教师评优、评先中。这些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较好地保证了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工作的效果,并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三、探索游戏化学习方式,是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有效途径

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影响,学前幼儿难以接受“小学化”的学习方式,枯燥的写写算算,抑制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孩子只有在游戏中才是最快乐的,只有在快乐的情绪中才能更好地接受知识。因此,我园通过探索游戏化的学习方式,指导教师将游戏和知识很好的融合起来,既避免了“小学化”的学习方式,又让幼儿拓展了知识。如:早期阅读教育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孩子们前阅读的能力,帮助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结合新《纲要》精神及幼儿的发展特点,我园要求各班级结合本年龄段的早期阅读教学内容,创建本班的特色区域,并为各班级配备了相应的设备和材料。在各班的阅读区里,书架上摆放的大图书便于幼儿随时翻阅;可移动的图书车为孩子平添了读书的乐趣;自制图书、修补图书、排图讲述、拼图游戏、故事表演等活动使阅读内容丰富多彩……孩子们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扩大了知识面,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知识迁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四、寻求家长密切配合,是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重要支点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纠正和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需要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急功近利思想和育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形成。《纲要》中指出:幼儿园要承担起开展幼儿家庭教育咨询、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的责任。为此,我园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家长工作。

开学初,我园通过召开关于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专题家长会,帮助家长了解《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懂得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向家长介绍各阶段幼儿的培养目标和班级教育教学计划、幼小衔接工作的具体措施等;并向家长宣传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带给孩子一生发展的危害性,帮助家长知道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进一步了解幼儿园的课程及教育内容,转变家长的育儿理念。同时,我园定期向家长开放班级的教育活动,使家长了解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的特点进行的;组织亲子游戏活动,教师随时将孩子在游戏中表现出的优势与不足反馈给家长,使家长在亲子互动游戏中感受到孩子各种能力的发展,分享孩子们的快乐。家长的关注力也从孩子“会算多少道题,能认识多少个字”的教育观念中逐渐转向从孩子的全面发展这一更重要的方面来看待和评价自己的孩子。针对家长认识上的误区,我们通过下发《致家长一封信》、《园报》等途径,积极做好相关宣传,以使他们能够理解幼儿教育的真正内涵,并赢得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篇8:从教学入手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1 医患关系的性质及对医务人员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医患关系从病人到医院“挂号”那一刻起即告成立, 其蕴涵的内容丰富, 性质复杂, 并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变化, 相应地要求身处其中的医务人员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才能处理好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首先是服务关系, 准确地讲是医疗服务关系。患者因身患疾病到医疗机构寻求帮助,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通过劳动帮助其解除病痛、恢复健康, 其间供与需的结合点就在于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掌握医学知识与技能, 拥有现代的仪器设备, 能够提供患者所需要的医疗服务。因此医务人员首先要纯熟地掌握医学知识理论和技能, 并不断加以更新, 这是医患关系能否建立以及和谐发展的根本。

医患关系也是一种法律关系, 医患双方在诊疗过程中的行为规范、权利与义务均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因此, 医务人员必须充分了解国家相关的法律规定, 包括民法中的特殊法律条款和卫生法律规范[2], 做到依法行医, 既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与义务, 尊重患者的权利, 同时也能用法律保护自己, 这是医患和谐的基础与底线。

但医患关系不能仅仅靠法律规范, 还需要道德约束, 医患关系又是一种伦理道德关系。医患关系的和谐, 对医务人员而言, 医术是基础, 医德是保证[3]。医务人员必须受医疗道德或医学伦理规范的约束, 必须自觉遵守医学职业道德和生命伦理原则, 树立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是医患关系和谐的保障。

同时, 医疗服务活动是等价有偿的活动, 医患关系还是一种经济关系。即患者要获得医疗服务必须支付相应的费用,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通过自己的劳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亦有权获得相应的报酬。尽管医疗服务行业作为社会主义公益性事业, 不能以经济利益为首要目的, 但医疗服务活动也不能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因此, 医务人员应掌握卫生经济学的基础知识, 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合理利用卫生资源, 为患者提供优质低价的服务, 实现资源利用和效益的最大化, 这是医患和谐发展的纽带。

另外, 医患关系更是一种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和谐与顺畅离不开双方或多方在思想、情感、语言与行为上的沟通、交流与理解, 因此, 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医患沟通的技巧与能力, 解决和消除患者的心理问题与消极情绪, 获得患者的配合。世界医学会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 所有医学生必须学会交流和人际交往的技能, 缺少共鸣 (同情) 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 是无能的表现[4]。这是医患和谐发展的途径与关键。

医患关系是人际关系、医疗服务关系、法律关系、伦理道德关系和经济关系的统一体, 作为医患关系的主要方面和实践主体的医务人员必须适应多种角色的转换, 除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外, 还应掌握法学、伦理学、社会性、经济学和心理学等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才能影响和引导医患关系走向和谐。正如1993年英国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指出:21世纪所期望的医师应该是“交流的专家, 有判断力的思想家, 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信息专家, 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流行病学和行为医学的应用者”[5]。

2 以医学教育为基础促进医患和谐

如同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需长期的学习和训练一样, 促进医患和谐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与生俱来的, 同样需要学习和培养。因此, 促进医患和谐应从医务人员的“预备役”——医学生的培养入手, 使其在学校学习阶段就能够掌握处理医患关系的知识、技能与技巧, 并在执业后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以往我国的医学教育比较重视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其他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则较为欠缺, 学生对医患关系认识不足, 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不强, 掌握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 在处理医患关系时却茫然无措, 也影响了其专业技能的发挥。医学教育教学必须改变这种现状, 为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发挥基础作用。

在教学内容上, 应从卫生法学、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学、医学心理学以及医患沟通的技巧与方法等五个方面把医患和谐发展的内容融入教学体系, 构筑和培养医学生未来处理医患关系的知识与能力。首先, 卫生法学应以《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卫生法律规范和技术法律规范为主线, 阐明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医务人员的执业规则和责任, 培养其医疗风险意识与卫生法治观念;其次, 医学伦理学应系统传授有关医德理论及医德原则、规范与范畴, 引导并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幸福观和职业荣辱观, 培养与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发展完善高尚的人格[6], 把外在的医德原则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医德信念和品质;再次, 卫生经济学应重点讲明卫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及其在临床活动中的应用, 为临床合理用药和疾病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第四, 医学心理学应以病理心理 (包括心理应激、心身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心理学问题) 、临床心理 (包括心理评估与心理诊断、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和病人心理 (即病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 为重点[7], 使学生既能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 同时也使自己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最后, 医患沟通与交流应讲明医患关系的类型、医患沟通与交流的原则与方法、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医患沟通的技巧和手段等, 以实现最佳医患互动。

在教学方法上, 应以多种形式和手段承载起医患和谐教育的内容。一方面根据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形式, 如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医学伦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应主要以必修课和课堂教学的形式来完成, 而医患沟通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则可以采取开设选修课和专题讲座来进行, 在这方面, 英美等国医学院校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如在美国的医学院校普遍开设了《与病人沟通》、《病人》、《医患沟通的艺术》等课程, 在英国的许多医学院校有《医患沟通》、《医生与病人相处的能力》及《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情商教育》等课程[8];另一方面则应根据教学形式选择多种相应的教学手段, 包括案例分析讨论、角色模拟与扮演、模拟训练、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使教学内容得到更适合、更恰当的表达与传授。

医学教育应承担起促进医患和谐发展的任务, 通过适合的方法和手段, 为医学生传授必备的知识, 培养相应的技能, 使其执业后能够迅速适应环境与角色的转变, 自觉并能够处理好医患关系, 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3 通过教学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若要发挥教学促进医患和谐发展的实际作用, 应特别注意解决以下三方面关键问题。

实现教学内容的纵向与横向沟通。所谓纵向沟通, 是指促进医患和谐的各部分教学内容应根据医学生知识的积累、思想的成熟与理解能力的提高, 由浅入深, 在不同年级的教学逐渐展开, 梯次提高, 并相互衔接和避免重复, 成为一条纵贯医学教育的主线;所谓横向沟通, 是指促进医患和谐的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应与医学专业课程教学相互结合, 即将卫生法学、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学与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于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 寻找和搭建二者最佳的结合方式与平台, 并在医学实践中加以培养和锻炼。

加强临床实践锻炼。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的知识与素养, 除了学习外, 还必须在实践中运用和锻炼。《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医学教育中应注重教师在服务中教, 学生在服务中学, 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因此, 应充分利用医学教育的有利条件与资源——临床教学课程、阶段与临床教学医院, 在临床实习中将处理医患关系的知识与技能在为病人服务中初步尝试运用, 结合临床实际对学生进行处理医患关系的强化训练, 使临床教学成为培养医学生处理医患关系能力的有效平台, 如发挥临床带教教师的言传身教示范作用, 以某一科室或某一种治疗措施实施展开医患关系的实例教学, 组织学生与病人接触、交流, 会同查房、会诊、病例讨论结合医患关系处理的专题内容等, 在学生的学习、工作的每一环节使理论教学实践化、规范化。

创新适合的评价方式。医患和谐的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 并提供给学生以充分展示和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与平台。各门相关课程应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特点, 通过笔试、口试、撰写论文、社会调查和实践表现等多种方式和环节, 评估学生的实际能力;同时, 在临床实习阶段, 增加一项“医患关系处理”的内容, 并在实习结束时进行相关的技能考核后载入成绩册。这样, 关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教学有实际的教学地位, 也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总之, 医患和谐应体现和睦相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特点, 这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当前我国医患关系中的诸多问题是长期积累而成, 解决这一问题也绝非短期行为即能见效, 需要多方面长期努力。从教学入手, 使未来医学事业的接班人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在整体上得到提高, 从而为我国医患关系走向和谐打下坚实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摘要:医患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经济、法律、伦理等多重属性和内容, 身处其中的医务人员必须掌握处理医患关系的知识与技能。从教学入手, 选择适当的方法, 传授必备的知识, 培养相应的能力, 使医学生执业后适应环境与角色的转变, 自觉并能够处理好医患关系, 是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其中, 实现相关教学内容的纵向与横向沟通、加强实践锻炼及创新适合的教学评价方式是教学能够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医患关系,和谐,教学

参考文献

[1]佚名.医患关系的关键在医生——和著名医学家裘法祖谈医德[N].中国医药报, 2005-01-18.

[2]郑大喜.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多维视角[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6 (6) :337-340.

[3]刘振山.新时期医德建设要继承与体现传统医德[J].卫生职业教育, 2002, 20 (10) :76-77.

[4]张斌.对医院工作场所暴力事件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 2006, 26 (3) :21-24.

[5]廖春梅, 许建湘.实习医生沟通技能培养初探[J].湖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5 (2) :44-46.

[6]王德国.浅论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目的[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7, 20 (4) :79-81.

[7]瞿玮.关于继续医学教育中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2 (3) :46-46, 57.

上一篇:和之美在微笑中作文下一篇:我骄傲,我是新晋江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