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读书和谐教育行动

2024-04-30

中学读书和谐教育行动(共8篇)

篇1:中学读书和谐教育行动

中学素养提升行动读书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宗旨,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目标,以“提高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校本项目为依托,坚持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培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研修与师资培训活动,着力在师德、基本功、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育科研等五个方面,为教师搭建一个平等、和谐、共同学习和共同提高的教师专业成长平台,造就一支师德风范高尚、专业知识扎实、教育业务精湛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同时培养一批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追求卓越、潜心研究的学科带头人和名教师,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发展性、实效性、针对性原则。

二、总体目标

在反思中提升自我,在互助中发展自我,在专家引领下完善自我,努力争做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教师。实现一个中心(以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心),两个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三个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教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组织领导

为了切实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与管理,强化责任,明确任务,使每一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成立教师专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四、具体要求及措施

开学初,教科室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全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培训需求调研,以便能够更好地把握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需求和特征。在此基础上,学校提出不同层次的个人在政治、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及专业化个人发展目标和行动措施,每位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把学校培养目标同个人主动发展及努力目标结合起来,使优秀教师主动成长。我们提出教师专业成长五要求:“在学习中成长; 在反思中成长;在合作中成长; 在研究中成长;在训练中成长”。

(一)在学习中成长

深化教育局提出的“以文化凝心聚力,靠学研富脑修身”和文化理念,继续实施“教师读书工程”,开展主题读书活动,在教师中大兴读书之风。组织集体阅读和研究性阅读;开辟读书论坛,交流学习体会;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和听课活动,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和理论素养的提高;充分利用校园网,让教师在网上交流读书体会;鼓励教师积累教育资源,丰富教育经验,宣传教育心得,收获教育快乐。

具体要求:

1、“五个一”读书规划

――制定一份读书计划。每位老师要根据学校提供的推荐书目(见附1),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明确读书内容,制定自己的个人读书计划。

――摘抄一本读书笔记。学校统一发放读书笔记,(新进教师、教龄不满三年或任教新教学科不满两年者每月不少于2000字;教龄在三年以上不满十年者每月不少于1500字;教龄十年以上者每月不少于1000字;45岁以上教师可免检。)

――撰写一篇读书心得。一学期重点精读一本教育教学书籍,每人撰写一篇读书心得。

――参与一次读书交流。学校每学期举行一场教师读书交流活动,各级部派代表参与交流。

――编辑一本读书成果。每学期将教师的优秀读书心得、读书随笔等编辑成册,作为读书成果在全体教师中深入学习交流,促进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

2、坚持“三个为主”的读书策略:

学习内容以教育名著和课改理论为主,与博览群书相结合;

学习形式以个人自学为主,与集体学习结合;

学习时间以业余为主,与统一安排相结合;

学校将努力使广大教师通过读书具有一种博大而高远的精神,一种充实而圣洁的灵魂,一种虔诚而温馨的情怀,一种追求完美的人生信念,不断增长教学智慧,提升人生价值。

(二)在反思中成长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善于反思是提高工作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反思的过程是“反思―问题―设计―行动―再反思―完善”;教师要强化课前、课中、课后反思,撰写教学后记、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教学心得、教育故事、再教设计等,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交流、横向比较、组内研究等方式,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产生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需要。

具体要求:

1.新进教师、教龄不满三年或任教新教学科不满两年者每周不少于1篇。

2.教龄在三年以上不满十年者2周不少于1篇。

3.教龄十年以上者每月不少于1篇。

4.教学反思可以随时上传到校园网“教学论坛”栏目。科研部每月以部室为单位汇总,期末将所有的反思成果择优汇编成册。

(三)在合作中成长

实施“同伴共成长”工程,为教师创造合作互助的教研氛围。青年教师虽然经验不足,但新知识多,思想开放,接受新事物快。中老年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风格、教学艺术、教学机智等独具特色。通过互教互学,以达到相互借鉴、相互提高的目的。

首先,指导老师要先听青年老师的“原生课”并进行诊断,然后根据新教师的优缺点,有的放矢地进行跟踪指导;然后,老教师要指导新教师上“提高课”,观察变化和进步程度,找准薄弱点,并进一步指导培训;学期末,举行新教师“汇报课”活动,在磨课中步步提高。

具体要求见《“同伴互助工程”双方职责》

(四)在训练中成长

教师基本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本学年,学校将继续扎实、有效、系统地开展教师基本功培训活动。我校青年教师较多,针对师资现状,本学年着重抓好粉笔字、钢笔字、普通话、简笔画、课件制作几方面的通用基本功训练。

本学期,学校着重对教师进行普通话和写字的培训。具体要求:

1、基本功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和自主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学校将聘请专职教师对全体教师进行普通话,写字集中培训。不仅教会教师如何写好字、说好普通话,还应着重培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

2、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备一面小黑板,教师每天在小黑板上练习,并以级部为单位定期展示。全体教师平时自学自练,能者为师,互教互学,每周交(1-2)张钢笔字作品(按上学期的写字达标等级,A级免检,B级每周一张,C级每周两张,新教师每周2张)。

3、提倡全体教师进校后说普通话,和学生交流必须用普通话,真正让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

4、要坚持教学基本功学用结合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要自觉书写规范汉字,自觉使用普通话,使教学基本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得到训练。

5、学校根据本学期培训的内容不定期举行写字比赛、朗读比赛、简笔画、课件制作比赛等活动,学校对获奖人员进行表彰奖励。结果纳入期末考核。

(五)在研究中成长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按照“低起点、小步子、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从教育教学中的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实实在在,对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立为“‘草根式’小课题”,开展实实在在的研究。

具体要求:

1、人人有课题。结合教育局提出的“双线”“双动力”研究、“适应教育与学习指导”研究、重大教育教学问题研究,每位教师确立自己的小课题,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以学生为载体,以课堂为主阵地展开研究。

2、做好课题研究记录,以反思或教育随笔的形式及时总结提炼自己的研究成果,一旦研究有所突破,可提报科研部申请结题。优秀成果将逐级推报。

3、每学期提交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有一定学习借鉴价值的研究论文和案例专辑,总结出具有指导性和推广价值的经验。

4、学期末结集编印我校“草根式”小课题研究成果集。

附1:教师读书工程推荐书目

附2:同伴互助工程双方职责

附3:新教师培训安排

“教师读书工程”推荐书目

1、《给教师的建议》 【苏】苏霍姆林斯基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采用“建议”的形式,恳切地与教师促膝谈心。读此一书,等于读了一本教育学与心理学合编的著作。

2、《和教师的.谈话》 【苏】赞科夫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3、《杜威教育名篇》 赵祥麟 王承绪编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4、《民主主义与教育》 【美】杜威 著

(《民主主义与教育》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尔》共称西方教育史上的三座里程碑)

5、《教育与美好生活》 【英】伯特兰・罗素 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6月

(浓缩了罗素教育研究的心得体会、以及教育子女的实践经验,是20世纪教育经典著作之一)

6、《教育诗》 【苏】马卡连柯 著

《教育诗》中马卡连柯认为:教育是像诗一样美好的科学。书中表达出的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使本书影响深远。

7《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美】泰勒 著

被视为“现代课程研究的范式”以及20世纪以来对学校课程领域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8、《教育过程》 【美】布鲁纳 著

布鲁纳阐明了美国六十年代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被誉为“教育理论的一个里程碑。”

9、《终身教育引论》 【法】朗格朗 著

《终身教育引论》引发了国际性的终身教育思潮。被认为是“可以与哥白尼学说带来的革命相媲美”,是“教育史上最惊人的事件之一”。

10、《教育――财富蕴藏与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

11、《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科学出版社

12、《中国教育思想史》 【中】郭齐家 著 1987.6教育科学出版社

13、《世界是平的》 【美】托马斯・弗里德

篇2:中学读书和谐教育行动

用,认真谋划,制定可行的措施和具体的活动方案,推动“三关爱”志愿者服务行动的开展。并于7月25日前将措施、活动方案和你校的留守儿童花名册报中心

校汇总上报。(各校上报的留守儿童花名册附后)

柏果镇中心校 2011年7月8日

盘教发〔2011〕136号

盘县教育局

“和谐贵州三关爱”绿丝带志愿服务行动实施

方 案

各乡(镇)中心校、县直属学校(园):

按照县文明委的安排部署,在全县广泛开展“和谐贵州三关爱”绿丝带志愿服务行动(以下简称“三关爱”志愿服务队)。盘县教育局结合全县教育实际,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紧紧围绕社会民生问题,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实际,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组织绿丝带志愿者为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提供志愿服务,培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发展互助的道德风尚,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环境。

2、工作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服务对象选择和意愿,围绕其生活学习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开展志愿服务,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巩固扩大活动成果。让留守儿童得到亲情关爱,坚持就近就熟就便志愿者为主,其他志愿者为辅开展结对帮扶。坚持因地制宜,结合服务对象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提供贴心服务。

二、服务对象、方式和内容

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打工,而留守农村的孩子)。采取“一对一”、“多对一”或“一对多”等形式,推广代理家长制,对留守儿童提供学习辅导、经济帮扶、生活帮助、精神抚慰、思想行为引导等志愿报务,在“六一”儿童节期间开展集中示范活动,使他们生活有人管、学习有人教、成长有人导,快乐健康成长。

1、辅导留守儿童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和阅读习惯,督促其按时完成作业,引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学习上有进步。

2、针对未成年人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导。陪留守儿童一起游戏、聊天、郊游,了解其思想状况,关心他们的情感生活,对早恋、自卑、孤僻乖巧、自负等现象进行教育,引导他们养成乐观、自信、大方、开朗的健全人格。对 懒散、自私、不文明礼貌等行为习惯进行纠正,引导他们讲文明、知礼仪,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的沟通,宣传讲解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引导监护人正确教育孩子,消除溺爱、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或漠不关心等现象。、对留守儿童进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感恩教育。讲解宣传法律常识和安全常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敦促并帮助父母和监护人主动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特别是生日、法定节假日和传统节日期间,开展“亲情传递”主题活动。通过电话、写信、网络视频、送礼物等方式,让父母了解、关心子女成长情况,让留守儿童懂得知恩回报,心理上有依靠、精神上有关爱。

4、关心留守儿童日常生活,与留守儿童一起过节假日,在“六一”等节庆日赠送小礼物,有条件的可对因难家庭留守儿童进行经济帮扶。

三、组织领导

成立盘县教育局“和谐贵州三关爱”绿丝带志愿服务行动领导小组。

组长:黄初俊 副组长:顾有元

成员:康永林、张春萍、余江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顾有元书记兼办公室主任,杨兴彪副股长任办室副主任,陈志武、毕仁慈、何俊、杨剑蓉等为办公室成员。

四、责任

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园)动员广大师生参加“三关爱”绿丝带志愿服务行动。在教育系统大力宣传发动教育系统全体教职工开展与留守儿童结对志愿帮扶工作。认真落实以学校为主体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责任,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摸底调查,制定落实关爱计划和管理方案,建立留守儿童花名册,为“三关爱”绿丝带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环境。做好“六一”儿童节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集中示范活动。

五、工作机制和阵地建设

1、大力推动“三关爱”志愿服务的工作机制建设。各中心校以及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三关爱“志愿服务行动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协助、组织、指导本单位的”三关爱志愿服务行动,推动“三关爱”绿丝带志愿服务站建设。

2、大力推动“三关爱”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不断扩大“三关爱”志愿服务行动影响力,带动更多社会公众与自愿服务。

3、大力加强“三关爱”志愿服务阵地建设。建设志愿者“微笑小屋”,各学校要统一标准、统一形像、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的“四统一”原则,建立组织、协调、服务和实施功能为一体的志愿者“微笑小屋”。依托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立志愿服务基地。

六、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中心校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 重视此项工作,开展富有特色的活动,要将其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2、加强宣传、广泛动员。各学校要充分利用广播、标语、宣传画、升旗仪式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动员师生员工积极参与,推荐宣传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营造良好氛围。

3、各中心校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本方案,结合实际、认真谋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具体活动方案,推动“三关爱”志愿者服务行动的开展。

4、各中心校于7月31日前将措施、活动方案、留守儿童花名册报教育局基教股毕仁慈老师处。

5、各中心校于2011年12月10日前将“三关爱”志愿服务行动的总结报基教股毕仁慈老师处。

二○一一年七月七日

主题词:教育 和谐贵州△ 三关爱△ 志愿服务 实施方案

盘县教育局办公室 2011年7月7日印发

篇3:论中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教育

一、中学生人际交往不和谐的表现

1.从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观念意识来看, 存在交往价值取向的偏颇

观念意识是一个在人际交往中具有能动性的环节, 它对交往主体具有指导性, 对交往活动上具有定向性。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观是指中学生对人际交往的目的、意义、态度等做出和价值判断与选择, 它是中学生价值观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 其价值取向存在的偏颇, 主要集中表现为在交往态度上, 存在着交往愿望淡薄、冷漠、退缩的特征;在交往目的上, 存在着功利化的特征;在交往评价上, 存在着不稳定和多变的特征。

2.从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过程来看, 存在着个体主体性的缺失

主体参与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标志, 是培养和发展个体主体性的重要途径。现代主体性教育的宗旨在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而整体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由内到外的过程, 没有人的主体性, 整体素质的生存就是一句空话。同样, 在中学生人际交往实践的过程中, 人的主体如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没有正确发挥的话, 都不利于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 中学生在社会交往中的主体性缺失主要表现为主体性过度, 主体性丧失和主体性偏离。

3.从中学生人际交往的效能来看, 存在人际交往实践能力的欠缺

人际交往实践能力的欠缺是影响人际交往和谐的原因之一。不少中学生缺乏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的交往经验。他们想关心人, 但不知从何做起, 想赞美人, 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 交友的愿望强烈, 然而总感到没有机会, 言语却是硬梆梆的, 如此等等, 以致阻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

二、中学生人际交往不和谐的原因

中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并不是由单一的原因导致的, 而是由社会、家庭、学校及自身等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

1.社会的发展及家庭生活的影响

中国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 孩子之间的“横向”关系减少了, 代之以主要是“纵向”血亲的呵护甚至溺爱, 这些社会和家庭因素导致中学生相互间缺乏集体环境, 从而缺乏集体荣誉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 使升入中学后相对开始独立的独生子女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坦诚的心态和理解偏激, 等等。

2.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中学阶段, 家长、学校和学生的主要精力投入在升学上, 甚至把向更高学府进军作为终极目标, 往往忽略中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与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至于在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方面, 一般不会主动去关心他们在与别人沟通方面存在的缺陷, 更不会在这方面为他们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与技巧, 从而使他们的交往能力这个非智力因素无法与他们的学习成绩达到同步发展。

3.社会风气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情感的逐渐淡化, 取而代之的是物质利益的交换。现今社会上流行的“金钱至上”、“走后门”等不良社会风气也影响着中学生的交往观念。同学之间的交往往往带上了浓烈的功利色彩。

4.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

影响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主要是心理学中常常涉及的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心理定势等。这些心理使学生在交往中常感到各种不适, 往往和将社会圈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 不敢涉足别的交往情境, 因而他们的交往水平很难提高。

三、加强对中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教育与引导

孔子曰: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寡闻。中学校园也是一个开放的小社会, 作为中学生不要“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 把自己封闭在狭隘的生活小圈子里, 而要以积极的态度, 利用一切机会主动与人交往、交流, 使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适应未来升学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1.学会主动交往

主动交往不仅可以使人掌握人际交往中的主动权, 展现个人交往的魅力和风采, 而且可以消除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增强自信心, 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和效率, 中学生要克服自卑、孤独、自傲、胆怯、怀疑等心理状态, 善于主动与老师、同学交往, 如见面主动问候、打招呼, 来了客人主动让座、主动应酬, 有了疑难问题主动请教老师, 别人有了困难主动伸出援助之手等。

2.竞争, 甚至有利益冲突, 但同学之间的协作仍然占主导地位, 同窗情谊是无价的。中学生要强化协作意识, 集体意识, 淡化个人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 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而且要关心集体的发展, 要多做自我批评, 要通过谈心、交心等积极的方法予以妥善解决。

3.掌握人际交往的礼仪

礼仪是对他人的尊重和自重为基础的, 是一个人道德水准和有无教养的标志。礼仪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谦虚恭敬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优雅得体的举止等。在人际交往中, 中学生要学会必要的礼仪知识, 待人以礼, 热情爽快, 不亢不卑, 落落大方, 并力求做到不失信于人, 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4.讲究人际交往的艺术

人际交往是一门学问, 有很多技巧和艺术。首先, 要注意心理艺术。与人交往要揣摩别人的接受心理, 不要只顾自己, 强人之难, 要提倡换位思考, 保持双方心理的和谐;其次, 要讲究情感艺术。“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与人交往要富有人情味, 要理解他人的处境, 关注他人的需要, 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感情;第三, 要讲究语言艺术。“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言一句三春寒。”与人交往不仅要注意与人为善和善解人意, 提倡一个善字, 而且要重视语言修养, 说话要文明高雅又不失幽默和风趣, 表达要准确到位, 让人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给他们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方面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 如有些中学生学习成绩下降, 上课时精力难以集中, 这些看似学习上的问题, 其实, 有些并不是学习本身所带来的, 而是人际关系紧张所导致的。因此, 我们要注意帮助、指导学生消除交往障碍, 减少人际关系的矛盾, 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水平和能力, 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 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屈卫国.初中生同伴关系的特点研究[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0, 18 (3) .

[2]蔡启姣.中学生人格障碍浅析.武汉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6, (6) .

[3]刘建平.中学生人际人关系特征.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 .

篇4:中学读书和谐教育行动

“行动研究”,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行动研究”的情境是教育教学的真实环境,研究主体是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者,研究目的是着眼于发展,解决教育过程的实际问题,研究方法是综合性、实验性的,它有别于一般理论研究的专家思辨、想象和假设,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在具体教学环境中创设问题、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这种研究情景真实化、专家身份转换以及着眼于发展、着眼于探索新领域、新知识的研究方法,成为当下教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被较多地运用于本土音乐学校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中,如西南大学尹红老师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音乐课程标准实施与民族特色音乐教育实验研究”、云南省社科院杨福泉于1 999年始进行的民间文化传承试验的试点项目等。上世纪90年代以来,贵州黎平岩洞中学的母语音乐教育亦是“行动研究”的策略推行和开展的。本文即是带着这样一种问题意识,采用实地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法,探寻“行动研究”在岩洞中学母语音乐教育个案中的具体运用和实践策略。

2007年,在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民委联合评选和命名的“贵州省首批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中,贵州省黎平县岩洞中学榜上有名。在黎平县教育局的档案室里,我们看到了岩洞中学近1 0年来的相关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各项成绩:2003年8月在黔东南州举行的文艺比赛中表演的侗族大歌获一等奖:2004年2月,该校学生侗歌队进京参加全国第一届中小学生文艺展演活动:演唱侗歌“有朋自远方来”获表演二等奖:2004年8月,参加中国第三届“博艺杯”童声合唱节获五项金奖:2006年第四届国际合唱节中,岩洞中学派出1吕名代表参赛,获金奖。2004年被评为黔东南州示范性农村初级中学,2005年被评为“黔东南州民族民間文化进校园项目学校”,2009年被贵州省教育厅授予“全省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为什么在短短数年时间中会获得如此多的荣誉和成绩,该校校长彭泽象老师告诉笔者:这一切得益于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的实施。

2010年5月23-24日,笔者随同中国音乐学院侗族大歌声学测定组来到岩洞中学,对该校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的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就该项目的进展情况、师资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等情况,对该校校长彭泽象、民族民间文化课专业老师吴鲁光、兰承红、吴国美老师进行了专访,现将初步调查结果呈示如下:

岩洞中学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活动始于1998年学校组建的侗族大歌文艺队,利用课外活动自编自演一些侗歌节目,逢节日走村串户演出。2000年黎平县教育局、民宗局、文广局和旅游局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民族文化进入课堂教学的决定》,岩洞中学根据通知精神,开始收集整理所在地的侗族大歌资源,编写校本教材,聘请民间歌师不定期进课堂教唱侗族大歌,并组建了“金蝉侗歌队”。2001年,学校提出了“发展侗族大歌、传承民族文化”的办学口号,把侗族文化教育正式纳入课堂。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侗族文化研究所邓敏文教授和福泉文化基金会李威达博士的关心与支持下,学校于2002年秋,岩洞中学挂牌创建“侗族大歌人才培训1基地”,至此,学校完成了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的创建工作,进入到了充实教材和抓教学、抓课外活动等具体工作的建设层面。

在课程建设方面,自2002年以来,学校每周安排三节课时进行民族民间文化课堂教育教学,分为“侗文课”、“民族文化课”以及“民间体育课”三种课型,内容涉及以下五个方面:(1)以学习侗族语言、侗文(国家语委制定)为主要内容,目的是保存侗族语言“符号”、言语方式以及训练侗文书写能力,为学生收集整理侗族文艺、宣传侗族文化以及编辑、创作侗族文学艺术作品奠定基础,(2)以“侗族大歌”为主线的侗族民间音乐课程,包括拦路歌、祝酒歌、叙事歌、琵琶歌、牛腿琴歌、木叶歌、流水歌等歌种:(3)工艺制作课程,培养学生侗族民间木、竹、石等工艺制作的技能技术;(4)侗族民间体育课程,将侗族摔跤、抢花炮、打地鼓棒等传统项目纳入学校体育课教学;(5)侗族文化课,介绍侗族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节日文化、伦理道德观念、信仰心理等。这是一种民族民间文化“整体式”引入课堂教学的方式,这一方式使得包括侗族民间音乐在内的侗族民族民间文化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式的知识体系和记忆,从动作记忆到文化认知都完整地传承和储存下来。

岩洞中学民族民间文化课程的教材建设亦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即采用侗文化专家、教师以及学生共同收集民间资料的方式积累教学资源的方式不断积累、丰富教学资源。其中侗文化专家负责教学资料的整体构架,教师把握教学资料与教学规律之间的关系,而学生则负责收集自己身边的民族民间文化事项,据侗文教师吴鲁光介绍,现如今,有许多学生已经俨然训练成了“标准的”民间文化的调查者了。这一方式不仅使得教师、学生在“行动中”了解了民族民间文化,训练了民间文化的调查、收集、整理能力,而且积累了大量的民间文化资料,极大地丰富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内容,日前,学校记录整理了侗族民间文化资料4万字左右,录音、录像20余小时,照片近200余帧,记录、整理民间音乐20余谱,编写各类教材5册,较好地满足了课堂及课外活动教育教学的需要。

据校长彭泽象介绍,学校采用“专家指导、民间讲座、教师主体”的方式构建教师队伍,所谓“专家指导”,即指聘请文化专家、教育专家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整体设计和监督,将教育教学纳入当下国际国内教育整体环境以及未来教育发展态势中予以关照,基于此,学校成立了以中国社科院侗族文化研究专家邓敏文教授为顾问,校长为组长的“民族文化进课堂领导小组”,全面管理学校的民族文化教育教学的各项事务。所谓“民间讲座”,是指聘请民间艺人进入学校,以讲座的形式传授民间文化知识和工艺技能技巧,现有学校

拥有一支由5位民间艺人组成的较为固定的“民间教师”队伍。所谓“教师主体”实则是指以本土出生的、有着侗族文化“濡染”的学校教师作为民族民间文化调查、收集、整理、教学的主体,通过这一既有传统文化背景、又有高校教育经历的教师群体主体性活动,使得该校的民族民间文化学校教育既有民族特色,又有较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较前沿的学术视野。

同時,学校还采用“课堂教学普及、课外活动提高、校园文化走廊营造民族文化氛围”的方式立体式推进民族文化的教育教学。据吴鲁光、兰承红、吴国美等专业教师介绍,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普及民族民间文化,即面对全体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一般性知识和技能的教育,通过教学,要求学生能够熟练使用侗族文明用语和侗族日常生活用语,会唱3首以上侗族大歌,3首以上侗族敬酒歌,掌握一定的民族文化基础知识。课外活动主要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民族文化的特长生,为此,学校组建了“金蝉侗歌队”、“民间工艺小组”、“民族体育兴趣小组”等活动小组,每年确保2万元经费作为购置器材、教师培训、活动开展等方面的费用,目前,学校购置了侗族琵琶50把、芦笙50把、侗族服饰60套,修建了民族文化活动室1个。为了营造校园民族文化气氛,建起了特色校园文化长廊,包括“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廊”、”岩洞村寨文化长廊”、”侗民族文化校园雕塑群”、“民族文化校园广播专题”、“民族文化宣传铃声、板报”、“民族文化导释小组”等,通过这一“文化长廊”,为学生创造了浓浓的民族文化氛围,使得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建构起本土民族民间文化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

调查显示,岩洞中学母语音乐教育“行动研究”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它使包括当地侗歌在内的侗族文化得以以学校教育的形式有效传承和传播,一方面有组织、有规模地培养了具有母语音乐认知和体验的青年学子,另一方面通过参演、比赛等学生活动进一步拓展了向外传播了侗族文化的渠道,同时为母语音乐文化教育提供了一个具有方法论意义的鲜活个案,其深层的理论意义可以概括如下:

首先,它积极、正面地回应了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学研究中有关“谁是专家”的问题。在岩洞中学母语音乐教育的“行动研究”个案中,“专家”是一个由教师、民间歌乐师、学者三个群体共同组成的集合体,

“专家主体”由受到本土文化“濡染”的教师和民间知识分子民间歌乐师共同组成,而仅有一般学科理论修养的学者退居幕后,作为“顾问”为“专家主体”的行动策略提出参考意见。

篇5:中学读书和谐教育行动

本次读书教育活动指导思想:为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落实教育部《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我校根据区教体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指示精神和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学校制订的计划为目标,开展“知荣辱,树新风”、“好书伴我健康行”、以“共建和谐家园”等为主题的读书教育系列活动。组织学生阅读、《知荣辱,树新风爱国主义教育读本》、《我们的节日》(中、小学生读本)一书,在本年内开展好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读书教育系列活动,并在活动中大力宣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利用优秀传统节日这一宝贵资源,对我校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人际关系的处事,为营造平等和谐的社会环境奠定基础。

根据南昌市委宣传部、南昌市教育局、区教体局文件精神,我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德育副校长、政教处主任为副组长,团委,大队部、各班班主任、语文教师为组员的共建和谐家园读书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按照上级要求,在本次读书教育活动中,我校结合学校实际,认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1、组织征订:

收到教体局文件,我校就积极征订《知荣辱,树新风爱国主义教育读本》、《诚信读本》、《我们的节日》。力争做到小学三年级至初二年级人手一本。

2、动员大会

在2月一个星期一上午的升旗仪式上,由万美兰校长向全校师生宣讲本次活动的教育意义以及整个读书活动方案,并向同学们提出活动倡议书,同时举行授书仪式,把相关读本发到每个班的同学,请同学们在学习之余里认真阅读这类书。

3、班主任指导

班主任在升旗仪式后对学生再进行阅读指导。让学生通读读本,了解书的主要内容。其中,《我们的节日》一本书共分:上中下篇。上篇为传统节日;中篇为现代节日;下篇为外国节日。其中上篇共分七大传统节日;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分成:节日起源、节日习俗、趣闻轶事、诗词佳句、节日畅想、探究话题。中篇共分九大现代节日;即元旦、“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八一”建军节、中国教师节、“十一”国庆节。下篇共分六大外国节日;即感恩节、圣诞节、狂欢节、母亲节、情人节、愚人节。

4、学生阅读

学生在寒、暑假认真阅读所发的书。并通过写笔记,征文等方式反馈学生的阅读效果。

5、写读后感

要求三年级 — 初二年级利用寒假认真写一篇读后感。在班主任处存档,好的文章上交校政教处评选。

6、出墙报

开学后,每班出一期墙报,三月份已经作了评比,六(1)班和初二(1)班获第一名。

7、语文教师指导

要求三年级以上每位语文老师各选择一个侧重点给自己班上一堂阅读指导课。通过阅读指导,使学生充分了解、领会其中篇章内容,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写出真情实感的体会。通过老师们的写作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各班选出2篇较好的读后感,进行校征文比赛。

8、班级活动

各班根据所读书上内容,找一些知识性的填空题与德育教育相连的判断题,在班队活动课举行一次主题队会,进行一次知识竞赛。目的让学生对书中的内容更加深入了解,领会“共建和谐家园”的内涵,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并同日常生活和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树立平等、和谐的思想理念。

9、活动花絮举例:

广南学校四(1)班“共建和谐家园”知识竞赛

①本次读书教育活动的主题是什么?(“、知荣辱,树新风;共建和谐家园”)

②本次读书教育活动的书名是什么?(说一本书名)(《我们的节日》)

③《我们的节日》这本书共分几篇?(上、中、下共3篇)你

能说出其中上篇的标题吗?(传统节日)

④上篇由几个传统节日?(7个,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分成几部分?(6部分,节日起源、节日习俗、趣闻轶事、诗词佳句、节日畅想、探究话题。)⑤现代中国有几个节日?(9个;即元旦、“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八一”建军节、中国教师节、“十一”国庆节)。外国有几个节日?(6个;即感恩节、圣诞节、狂欢节、母亲节、情人节、愚人节。)

篇6:中学读书和谐教育行动

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中国云南省教育厅关于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实施意见》(云教[2008]31号)、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征集“三生教育”白想体验行动项目的通知》(云教【2010】265号)、关于转发《转发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 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三生教育”白想体验行动项目的通知》(梁教字【2011】48号)文件精神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我校实践体验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家和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钢要(2010-2020年),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真育爱、立德树人,把“三生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作为不断深化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全面加强建设。

二、目标任务

通过精心组织“三生教育”体验行动项目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健康、安全、成长、价值与关怀的教育,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提高生命质量;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和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让学生真 正理解生命、生存、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高尚情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现代公民。

三、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三生教育”领导小组,组长:孙体兴校长;副组长:尹必记政教主任,罗增荣教务主任、李新鹏团支部书记。“三生教育”体验行动项目实践活动组由政教处、教务处领导、团总支书记、班主任组成,工作机构设置校长办公室,具体负责“三生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和“三生教育”实践活动成绩的审核。

四、活动内容

1、自爱自信教育帮组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其自卑心理。

2、“桌上美味”不简单体验活动开展,由学生分工合作,独立买菜、洗菜自带炊具到野外进行野营活动,来体会生活的艰辛,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学会分工合作,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

3、如何应对挫折教育,是让学生学会面对现实,接受挫折的挑战,在挫折中学会调整心态,在挫折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积累经验,从而使自己走向成熟。

4进行安全知识竞赛活动,使学生通过安全知识竞赛,提高安全意识,了解有关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追求个人、家庭、民族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

五、活动对象 全体学生

六、活动时间 2011年5月至12月

七、活动形式

1、“三生教育”实践活动主要以各班级为单位,结合各班的实际组织开展,“三生教育”体验活动组负责督促指导,各班要根据本方案的有关要求,结合本学年的教育活动主题、学生实际和年级特点特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于2011年5月20日前报“三生教育”体验行动活动组备案后认真组织实施。

2、活动要紧扣本方案提出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来设计和组织,活动形式不限。

八、体验活动成绩考核

对体验活动开展较好班级给予奖励,组织体验活动班主任及参与教师按每次加1分纳入绩效考核。

大厂中学

篇7:中学读书和谐教育行动

方案

开展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是引深“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大举措,是加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各级党组织的重大政治任务。根据省委《关于开展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和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实施方案》(x发〔XX〕x号)和市委《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的实施方案》(x发〔XX〕x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现就开展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围绕迎接十九大胜利召开、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这条主线,突出以实际行动维护核心、立足岗位践行讲话这个关键,用好宣传辉煌成就、解决突出问题、创造一流业绩这个载体,抓住构建良好校园政治生态、推动学校稳步发展这个落点。要坚持把主题教育与贯彻落实《准则》《条例》结合起来、与加强“三基”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和维护核心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坚定“四个自信”,确保中央、省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在我校全面正确有效地贯彻执行,以优异成绩和良好风貌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二、主要内容

开展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要落实“六个好”:领会好确立总书记核心地位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进一步夯实维护核心的思想根基、增强见诸行动的政治自觉;学用好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在讲话指引下有效解决学校改革发展、提升党建水平面临的实际问题;宣传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校取得的辉煌成就,进一步增进对党的信赖、对核心的拥戴;贯彻好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以实际行动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推进好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进一步把维护核心体现到履职尽责、抓好工作中;落实好省委提出的“提升工作标准、争创一流业绩”的要求,进一步在拼搏进取、追求卓越中展现忠诚担当。

三、推进步骤和载体举措

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贯穿全年,分三个阶段进行,校党委重点落实8项任务,基层党支部重点落实5项任务。各级党组织在“学、做、改、带、强、促”上下功夫,运用好“六个载体举措”(即:开好学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交流会;开展好党的组织生活,发挥媒体和舆论作用;树立先进典型,加强示范引领;开展以“五个对照”为重点的“回头看”;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加大对重点工作的组织推进与督查落实力度),完成好“八个一”任务。

动员部署(五月中旬):召开动员大会部署安排工作。

校党委结合实际,成立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制定《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实施方案》和《关于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开展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的实施方案》。5月12日召开动员大会进行安排部署。会后,各党支部立即召开党员大会,进行传达安排。

第一阶段(5月一6月):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认清确立和维护核心的重大意义为主要内容。

1.开展一次集中学习研讨

校党委:5月,要以中心组学习为主要形式,组织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党代会精神,深刻理解确立总书记核心地位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切实把维护核心作为根本政治要求,转化为思想自觉、党性观念、纪律要求和实际行动。围绕深刻理解确立和维护核心的重大意义,班子成员开展一次专题讨论,夯实维护核心的思想根基、增强见诸行动的政治自觉。

基层党支部:要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每月召开一次支部全体党员学习会议,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5月,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各支部要围绕深刻理解确立和维护核心的重大意义开展专题讨论,增强维护核心的自觉性。

2.开展一次以“五个对照”为重点的“回头看”

校党委:6月,对照中央上一轮巡视山西指出的问题,对照中央近期巡视中直部门和有关省(市)指出的共性问题,对照省委巡视我校指出的问题,对照市委首轮巡察中指出的共性问题,对照学校民主生活会剖析的问题,认真进行“回头看”,全面盘点,盯住问题,逐一整改,不断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纵深,推动全面构建良好政治生态。

3.开好一次学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交流会

校党委:6月上旬,要组织召开“学以致用、以用促学,把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向深入”交流会,把学习成效落实到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上,落实到优良学风和其他作风的铸就上,落实到工作能力的增强上。6月下旬,开展“两优一先”评比表彰,大力挖掘、总结和宣传我校党委学用系列讲话成效明显、立足本职岗位贡献突出的典型。

基层党支部:6月上旬,要组织开展学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交流活动,通过深入的学用交流,筑牢维护核心、见诸行动的思想根基。

4.召开一次重点工作和问题整改推进会

校党委:6月下旬,围绕十八届六中全会、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及市第四次党代会部署的重点工作,结合我校《XX党政工作要点》,组织召开重点工作推进会,推动党建管理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学生管理工作、后勤服务保障、脱贫攻坚、民生保障和改善、依法治校、维护稳定、全面从严治党等重大任务落地见效。各基层党组织要针对党员队伍和党组织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列出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制定整改方案,建立整改台账,对症下药,着力解决好党员意识不强、组织观念不强、发挥作用不够以及基层组织政治功能不强、组织软弱涣散、从严治党缺位等问题。认真做好支部书记党建工作专项述职问题的整改、巩固和提升工作,持之以恒纠“四风”,坚决查处师生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以干部群众看得见的成效取信于民、凝聚人心。

第二阶段(7月——党的十九大召开前):重点抓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校取得的突出成就的学习宣传教育,把学用系列讲话全面提高到新水平。

5.开展党的十八大以来辉煌成就主题宣传

校党委:“七一”前,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要到所在党支部和包联党支部讲一堂专题党课,重点讲清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讲清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心、全党的核心是党心民心所向,讲清山西在党中央领导下从“乱”到“治”、正在迈向“大治”的历史性变化,讲清运城幼专十八大以来的发展成就,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做到自觉拥戴核心、坚定维护核心、绝对服从核心、始终紧跟核心。组织全体党员和广大师生升国旗、唱国歌、举行“维护核心、见诸行动”承诺签名仪式等形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维护核心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上始终旗帜鲜明、态度坚决。9月,要通过制作宣传版面、开设校园广播专栏等形式,对我校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新成果、新变化、新气象进行一次深入宣传报道。通过开设校园网专栏,开展十八大以来辉煌成就和维护核心、见诸行动和党内政治文化主题宣传,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形成维护核心见行动、喜迎盛会作贡献的鲜明导向。

基层党支部:“七一”前,要讲好“七一”党课,着重讲清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讲清山西在党中央领导下发生的历史性变化,讲清党员应当履行的职责使命,在全面走向“大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继续组织党员开展“戴党徽亮身份、重温入党誓词”集中宣传活动。积极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志愿服务活动,让党员干部在活动中真正做到学而用,学而做,学做结合,知行合一。9月,要组织深入学习宣传总书记关于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关于家风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挖掘以河东裴氏家族为代表的中华传统家风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当代社会价值,大力弘扬良好党内政治文化。

6.开展一次专项督查

校党委:10月,通过实地查验、督促检查、群众评议等措施,对各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进行专项督查。

第三阶段(党的十九大召开后):重点抓好大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持续推动全校各项工作取得新进步。

7.抓好十九大精神的集中学习宣传

校党委: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组织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第一时间观看十八大开幕式,第一时间邀请党建专家为全体党员领导干部作专题报告。积极做好“普通党员进党校”活动,做好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活动。

基层党支部:党的十九大召开后,要及时组织党员学习领会大会精神,可通过观看宣传片、举办主题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热潮,向广大师生进行深入宣传,做到深入人心。

8.开好一次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

校党委:12月,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要认真对照中央、省市委要求、按照校党委有关民主生活会的实施方案,在深化思想认识、广泛征求意见、深入谈话谈心、认真对照检查的基础上,严肃认真地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认真抓好整改落实。对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落实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进行专项检查,做出分析评估,提出巩固引深意见。

基层党支部:年底前后,要组织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

四、加强组织领导

校党委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高度重视开展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工作,成立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领导组及办公室,组长由彭刚担任,副组长为赵秀莲、王卫国、侯娟珍、周玲玲。办公室设在党委工作部,主任为王百锁,成员为谢小辉、梁鹏、郭艳芹、杨茜茵、范文明。各党支部要高度重视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工作,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压实责任、狠抓落实。要层层压实责任,各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周密安排部署,精心组织推动。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和党支部书记要切实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强化指导和把关作用。班子成员要落实“一岗双责”,结合分管工作对部门加强指导。

(二)注重督查、强化问责。校党委将通过随机抽查、专项检查、情况通报等方式,推动主题教育深入开展,及时发现和纠正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坚持把开展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情况,作为党支部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工作落实不力、搞形式走过场的,要严肃批评、追责问责。

篇8:中学读书和谐教育行动

一、和谐有序的教育观

和谐有序的教育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从认识能力方面来看,要求学生具有善于捕捉、组织和判断各种信息价值的能力,并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不能仅仅把学生拘束在课本或课堂知识的获取上,还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创新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他们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不是教育顺利进行的一种障碍,反而是一种可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充分发展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又符合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求的逻辑。因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综合性的,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品学兼优,德才兼备。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还应注重学生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从法律和伦理角度看,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还承担者一定的法律责任,是一个法律上的责权主体,也承担着一定的伦理责任和享受特定的伦理权利,也是伦理上的责权主体。学生是权利的主体,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合法权利,学生是责任主体,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感恩社会,视学生为责权主体的观念,既是建立和谐教育的基本前提,也是建立和谐教育的重要保证。

二、和谐绿色的课堂观

开放对应封闭,生成对应预设。教学时预设与生成,是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有目标、有计划地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传统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机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封闭导致僵化,只有开放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生机勃勃,充满绿色。课堂上,只要能打开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课堂上给我们景气将会层出不穷,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将得到张扬,而不是在课堂上教学中磨平了棱角。

绿色课堂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学习场所,师生、生生之间自由对话,进行心灵的对接,使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所唤醒,互动生成的语言是心灵的呼唤,激情迸发的灵性是喷涌而出的烈焰。这样的课堂,显露了自由之美,给人以春的气息和活力。当然,绿色课堂的建构,不仅仅要求教师与学生和谐,而且还要求教师教学方法和谐。在教学中,就要以教学法规为主,以形成结构为主,以分析为主,综合运用多种先进教育技术,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三、和谐交往的师生观

教学时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构成现代和谐教育。

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交往不是静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交往的本质是主体性。由此,我们应该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他们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现在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新时代教育力量的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当前师生关系中普遍存在教师中心论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教学发展。因此,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相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宽容,从而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上一篇:业务部门档案管理制度下一篇:关于爷爷的作文:爱花的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