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16

高等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和个体发展等功能,终极价值是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谐校园的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充分发挥高校广大知识分子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必然要求。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和谐校园教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和谐校园教育管理论文 篇1:

加强学生教育管理构建和谐校园

【摘要】构建和谐校园是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构建和谐校园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需要从思想认识、管理制度、政策保障多方面着手,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要努力实现教学与科研、教育管理与教学服务、办学层次与办学类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和谐校园;和谐统一;成长;中学生;违纪

【中图号】G632.0【文献标示码】A

1和谐校园的涵义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从汉代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到梁启超的“大同世界”,到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无不闪耀着“和谐”的光辉。具体延伸到学校,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和谐校园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等。

2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内容

构建和谐校园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需要从思想认识、管理制度、政策保障多方面着手。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2.1构建和谐校园要与发挥党团组织的核心作用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中,要通过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党内民主制度,完善校党委的领导方式,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造就校园内和谐的人的个体,要使每一位师生员工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到融入社会、融入自然。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中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和谐校园一个重要方面是校园井井有条,学校的管理秩序、教学秩序和教研秩序都呈现一种持续的、连贯的、平稳的运行态势引领广大师生员工在创建和谐校园中建功立业,把创建和谐校园这一伟大工程引向深入。

2.2构建和谐校园要努力实现教学与教研的和谐统一教学与教研的关系应当是正相关关系,教学研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推动着教学研究的开展。但是,长期以来,在中学中普遍存在愿意搞教研、不愿认真教学的现象,更有甚者,身为教师,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马马虎虎,导致学生怨声载道,导致教学与教研相割裂。学校应当建立一套围绕培养人才进行教学研究的新机制,吸收广大同学积极参与活动。在教学和教研相统一的和谐氛围中成长的学生,才会是真正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违纪学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面对违纪学生逐年增多的现状,如何探索促进违纪学生转化工作的有效途径,是当前学生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和谐校园的构建,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解决。违纪的主要原因是: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学习目的性不明确,组织纪律松懈,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个别学生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等。

2.2.1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违纪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应该看到,和谐校园是建立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的基础之上,需要发达的物质技术基础为支撑。在新形势下,体育运动训练类学生普遍存在这样那样的思想问题,如有的认为学体育是没有别的学可上了才这样,有自卑心理;有的学生家庭相对贫困,交足学费有困难,不能安心学习;对毕业后的就业感到渺茫。以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许多的困难。

2.2.2做好违纪学生的个别辅导对违纪学生要作具体的分析,跟踪观察其表现情况。对违纪学生切忌一棍子打死,应抓住教育的契机,发现其闪光点,多鼓励,帮助他们正视错误,消除不利因素,树立战胜自我的信心和勇气,激发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对个别学生屡教不改,违纪现象一再出现的问题,应注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解除违纪学生的思想包袱,让其改过自新。

2.2.3做好学生家长的疏导工作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应该看到,和谐校园是建立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的基础之上,需要发达的物质技术基础为支撑。对违纪学生的教育不能仅限于学校小圈子内,而应向家庭、社会延伸。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家庭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相脱节。有的家长忙于工作,挣钱,对孩子的教育不过问;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导致学生自私、任性、唯我独尊;有的家长认为其孩子的过错无非是旷课,考试偷看而已,而学校处理过严,对此颇有微词。家庭的教育与学校的全面发展目标不相适应,家长的素质不高以及价值取向的偏差,导致违纪学生帮教效果不佳。有的中小学校建立家长学校,定期组织家长教育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使家长对学校的管理工作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对协调社会、学校、家庭三者之间的关系很有帮助。因此,班主任、学生管理部门应经常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多对话沟通,做好违纪学生家长的疏导工作,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参考文献

1李春江.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J].中小学教育与管理,2005,(01)

2李敬武.构建和谐社会[M].友谊出版社,2006

3张志奇.中小学生违纪案例分析[J].心理教育,2005,(6)

作者:卞康生

和谐校园教育管理论文 篇2:

和谐校园建设框架下高校主体教育管理观的理论思考

高等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和个体发展等功能,终极价值是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谐校园的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充分发挥高校广大知识分子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广大师生的需要出发,以实现全体师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广大师生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全体师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要,实现师生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所谓高校主体教育管理观,就是一种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的教育观,其实质是一种主体性的教育管理,本质是促使个体化与社会化的统一。这种教育管理观不仅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问题,同时也承认管理者和施教者的主体地位,是高校全体师生员工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管理观。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主体教育管理观的本质要求。

和谐校园的基本特征

所谓“和谐”是指当矛盾双方相对稳定地处在统一体中,一方的发展对另一方的发展有利,即呈现“相辅相成”、“共生共荣”、“互利双赢”的状态,是事物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一般认为,和谐校园具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等五大特征。民主法治,是和谐校园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最重要的运作机制,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为了让民主办学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校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是为了让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学校和个人能够共同发展;诚信友爱,是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道德基础,是为了让广大师生员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身心健康和事业发展,增强学校的价值认同感和凝聚力;充满活力,就是要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机制和环境,充分调动起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让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学校的组织机构健全,制度完善,秩序良好,环境安全文明,师生员工安居乐业,学校协调发展。

主体教育管理观的基本概念

教育管理观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教育管理的一种系统的理性认识,包括教育管理本质观、教育管理价值观、教育管理实践观和教育管理质量观。

主体教育管理观,是一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的教育观。这种教育管理观不同于西方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观中的主观主义教育管理观,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为基础的一种教育管理观,是由中国学者自己提出来的,可与西方学者提出的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整合主义流派相并行的一种理论流派。其教育理论基础是,在教育本质观上,它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促使个体个性化与社会化统一的过程。在教育价值观上,它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把个体培养成为具有能动性的社会生活的主体,从而使教育达到促进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这种教育管理观认为,在客观上,国家应以指导服务为主、监督管理为辅的方式来管理教育;在微观上,应把严格管理与宽松管理结合起来,使地方和学校有更多的自主权,能更好地发挥管理者、施教者的主体性。其哲学理论基础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用主体教育管理观来管理教育,能真正做到教育促进人的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的统一。因为一个人在实践中获得主体性本身,就是人的发展的根本标志,而只有具有这种主体性的人才能有效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本质属性。关于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首次明确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又说“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马克思对人的内在本质的认识表现在人的“实践性”和“社会关系性”二个方面。⑴人的感性活动就是实践。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具有主观的能动性。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要同他人和社会交往,从而形成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在此过程当中,个体的人的“实践”必然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制约。“人的才能的差别主要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通过实践去改变其所处的环境和社会关系,同时又改变着自身。

2.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认为,未来新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在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未来社会应该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为了实现所有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发展,包括自由、全面、充分、和谐四个环节,即它是由人的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充分发展和人的和谐发展等四个部分构成的。第一,人的自由发展,是指作为主体的人的自觉、自愿和自主的发展,是把人作为目的的发展,是为了人自身人格的完善和社会进步的发展。第二,人的全面发展,即如马克思所说:“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全面性。”第三,人的充分发展,是指人使自己的各种需要、能力、活动、关系得到极大程度的丰富和发展,是人的潜质、潜能在新的条件下的更进一步拓展和显示。第四,人的和谐发展,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个人自身内在各方面的关系的协调与优化。

“学术自由”是实施高校主体教育管理观的根本落脚点

1.“学术自由”的概念和历史回溯。一般认为,所保障的是教师在学术探索与研究中不受控制与限制。除此之外,还应包括大学生的学习自由。大学所表现出诸如强烈的学术价值追求、浓厚的学术氛围、内部的学术自由空气、追求科学和真理的精神理念就是对学生进行思辨精神、批判精神、怀疑精神、创新精神、民主精神、合作精神的培养。

1852年,英国红衣主教纽曼在他的《大学的理念》开宗明义指出,大学要为学生提供理想的学习环境,向学生传授普遍完整的知识,同时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探求真理,掌握真理。

1923年,雅斯贝斯发表他的《大学的理念》,大学应该强调大学自主和学术自由,他认为自由是大学之生命的首要原则.自由应该包括学生学习的自由,老师教学和研究的自由。

“学习自由”理念是大学教育实践中的一次飞跃,它于20世纪初在美国大学得到确立,并很快为世界各国所借鉴,它大大改变了世界高等教育的面貌,推动了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完全学分制的实施。有学者认为,“学习自由”的具体内容除了包括学生选择学什么的自由、决定什么时间学和怎样学的自由,以及形成自己思想的自由之外,还应包括选择教师的自由和转专业、转学的自由等。在这些自由中,学生选择学什么的自由,即选择课程的自由居于核心地位。完全学分制(又叫弹性学制)的实施正是“学习自由”理念在大学教育实践的具体体现。所谓完全学分制(弹性学制),它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是一种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自由的教学管理制度,它将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及其教学环节以学分的形式进行量化,学生不受学习时间的限制,在学习内容和挑选教师上也有较为自由的选择空间,完成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在不同的时间内修满规定的学分,学有余力者,可加修学分。

我国高校从80年代开始相继采用了学分制的教学管理体系,90年代后改为学年学分制(又叫计划学分制),即在教学计划编制及执行中按学时计算学分,将所有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包括限选课和任选课)以及实践课,对理论教学课程按每16学时计1学分,对实践教学课按每周计1学分,通过计算,在教学计划中规定学生须修满多少学分(总学分及分类学分)才可以拿到毕业证书。不管是学年制还是学年学分制,其弊端在于对教与学统得过死,单一刻板。这种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不符合“学习自由”的大学精神和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个性张扬和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的发挥。究其实质,我国现有的教学管理体系主要体现的还是一种“从属社会”的教育管理观,即只看重教育本质的社会属性,片面强调教育对社会的从属关系,并实行强有力的干预;在微观上,学校领导对学校也要实行严格管理,教师对学生要严格,应以教师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它忽视了教育的特点、规律和相对独立性,忽视了受教育者、教育者、管理者的能动性,是和主体教育管理观相对立的一种教育管理观。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高校和谐校园,“人的全面发展”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高校主体教育管理观的实践不仅仅表现在教师和学生的“教的自由”和“学的自由”上,也不仅仅是实施完全学分制(弹性学分制)就能够解决全部的问题。但是,任何改革和创新都必须寻找突破口,学分制的不完全实施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瓶颈”,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同国外拉开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孙绵涛著.教育管理哲学——现代教育管理观引论[M].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注释:

①闻曙明.高等学校主体教育管理观哲学思考[J].学海,2004年5期.

②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N].光明日报,2007年3月20日.

③邢宝君.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5年10月26日.

④孙绵涛.教育管理哲学[M].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版,P22.

⑤孙绵涛等.“东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的新进展——首届国际教育管理理论高级论坛”综述[DB/OL],http://210.30.208.182/xxzx_guoji.htm.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

作者:闻曙明 王剑敏

和谐校园教育管理论文 篇3:

加强留级生教育管理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

摘要:近几年高校扩招,规模壮大,因学业成绩不合格而导致留级的学生数量呈上升趋势。留级生数量的增多,给高校的教学、管理带来新的难度。留级对于高校、社会、家庭都存在着不利的一面。如何有效开展留级生的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和谐校园的重要主题,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我校实际论述了留级生管理应主抓的几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方法和措施,并对现行学分制条件下学籍管理办法的科学性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留级生 教育和谐校园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入学新生和在校学生总数也逐年大幅增加,这对学校的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均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学生中也出现一些新情况,一个突出的现象是成绩总体下滑,考试不及格人次增多,几门功课不及格被留级、退学的学生也明显增多。此类现象的增多不仅对学校的学风建设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对学校的教学管理乃至生活管理都造成诸多不便,而且使学生自己和家庭都承受着经济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如果对这些留级生管理不到位,将对学校的安全稳定造成威胁,因此要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学习环境,加强对留级生的教育和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大学生成绩下滑原因透析

高校学生入学初始,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能以较强的自觉性、自制力,迅速适应大学校园的学习生活。但其中一部分同学却在第一学年内就逐步陷入忧学、厌学之境地,消极、懈怠,从而导致留级,甚至退学试读。新生何以在短短的一年之间就沦为后进、留级生呢?通过调查研究,其原因可归纳如下:

1.心理素质较差,承受能力弱。高中时期他们曾是班里的佼佼者,步入大学后有的却成众多优胜者中的下等,从而相形见绌,自卑感油然而生,情绪一落千丈。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某些坎坷便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影响正常学习。

2.思维狭窄,自学能力差。他们习惯于中学时期的应试教学模式,在学习中,自学能力不强,不善于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学习方法不得当,常常是事倍功半。

3.主观认识片面,自识力弱,即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自我评价矛盾突出、激烈。当生活或学习中取得成绩时,易骄傲、自满,忘乎所以,产生过高的自我评价。而一旦受到挫折,就灰心丧气,甚至自抛自弃。此类同学在认识问题上往往带有一定的偏激和固执,他们的认知观念出现了偏差,具体表现在学习上不求甚解,从而导致学习目标和学习效果不一致。

4.依赖性强,自控、自理、自律能力差。习惯于父母的呵护和督促,一旦失去便不知所措,生活无条理,学习无秩序,情绪松懈,行为懒散;甚至迷恋网络游戏,逃避现实生活,最终导致性格孤僻,学习能力下降。

5.对所学专业无兴趣。学习盲目而困惑,对所学的专业不甚了解,专业思想不牢固,从而逐渐产生厌学心理,甚至对整个学习生活都厌烦,热衷于玩游戏、谈情说爱等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6.无危机感,缺乏竞争意识。缺乏学习的激情和动力,作风散漫、放任自流。有的家长也以为孩子考上大学也就进入保险箱了,将来只是找工作的问题,故而放松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是放松对学习方面的督促,从而使部分学生更加放纵自己。

二、留级生管理的难点所在

目前,我校和其他高校一样,采用的管理模式是制度管理。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对于留级生的管理,却产生了一个制度“真空”。由于留级生已通过的课程可以“免修”,因此,大部分时间他们不用随堂听课,而可以随心所欲地睡懒觉、泡网吧等。如果不对他们进行有效管理,任其自由放纵,将导致他们轻则重新步入留级的泥淖;重则跌入违法犯罪的深渊。因此,缺乏对留级生有效的规章制度约束及必要的应对措施,是留级生管理中最大的难点所在。概括起来,留级生管理的主要难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留级生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学生工作管理干部无章可循,陷于被动;

2.学校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统一,造成教学、管理、服务的人为剥离,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独木难支,担子太重、压力太大;

3.学生对所留班级缺乏认同感,难以融入班集体中去,班主任和辅导员对留级学生情况不熟悉,对留级生缺少制约;

4.由于涉及人数较多且较分散,难以对留级生进行一对一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用难以发挥;

5.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留级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自由散漫,不思进取,玩物丧志仍然是留级生的最大问题;

6.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网络环境对留级生的消极影响越来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用越来越受到冲击。

三、留级生教育管理的对策和解决办法

留级打破了学生原本平衡的心理状态,使之在各个方面都面临重新调整,是易感的危机群体。个体在危机状态下,会出现一系列负性的生理、情绪、认知、行为反应。因此我们要及时的予以留级生正确的教育和管理,帮助他们产生积极的转化。

1.改变对留级生的态度

班主任、同学、家人是留级生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人。他们形成留级生的人际环境。如何让这些人对留级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减轻留级对学生的负面影响?首先从改变对待留级生的态度开始。留级对于大学生来说虽是不光彩的事情,但也有可能是他们重新面对生活,调整自己生活习惯和应对方式的最佳时机。虽然留级生给人的印象常是学习成绩差、不遵守纪律、惹是非;但是如果从危机所蕴含的潜在的正面影响角度分析,以正向的、积极的态度对待留级生也许会取得更好效果。通过调查,90%以上的同学其实还是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留级生的。

表 1态度调查

2.深入剖析留级的原因

留级生留级的原因很多,学习困难只是外在现象,另外往往隐藏着深层次的原因。归纳起来,不外乎前面所提到的几个大的方面。应该说,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的。一个留级生之所以留级,往往是两种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这些因素中必然有一两项为主要因素,我们应该抓住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为了切实抓好留级生的学习与思想教育,要专门召开留级生座谈会,倾听同学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帮助他们分析留级的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并就部分留级同学的疑问做解答。要求各班主任、辅导员逐个与每一位留级生谈话,帮助他们寻找留级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鼓励引导他们,使他们尽快从留级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生中去。为了及时掌握留级生的学习思想状况,要求每位留级生每月将自己的学习、思想、生活等情况以书面形式向班主任、辅导员汇报,以便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这部分同学的学习思想动态,采取相应的措施。

3.寻找留级生的生命动力

助人者所秉持的心理学假设一定是:在这位正处于不安状态的个体的内在某处,有着一股健全的生命力,具有更高层次的运作潜能。我们要做的是,协助清理这场危机所制造的碎片,以及发掘出那保留在底层的生命力。

在生活和学习上,留级生一定存在众多的问题。也因为留级生这个称号,他们身上的不足之处更是被凸显出来。所以,对于留级生,我们要做的是挖出原本就存在他心底的健全生命力。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常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多留意并鼓励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得他们每一点成绩都能得到充分的肯定与发挥,从而帮助他找回早已丢失的自信心。如有的同学踢足球或打篮球特别有一手;有的同学是“计算机高手”等。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善于发现留级生身上的闪光点,把这些闪光点充分开发利用。抓住它,就可以选准突破口,因势利导,使“火种”变成“火苗”,再变成熊熊燃烧的希望之火,从而使留级生照亮自己的阴暗面,减轻自卑,增强自信,激发动力。

4.加强留级生的管理

教育并不是万能的。在感情感召、说服教育的基础上,还必须进一步完善留级生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手段。限其手脚就是指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和采取必要措施来对留级生加强管理,使学生不能不学。这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4.1.制定留级生管理的相关制度。该制度一定要强调针对性。一是要严。由于留级生不同于一般学生群体,其自制力较差,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而对他们的管理制度应该严厉一点;二是要有很强的操作性。对一些留级生可能涉及的学籍处理问题和违纪现象要尽可能一一罗列,对一些重点内容要给出具体的量化指标;三是要准确。不能留有漏洞,留级生的管理制度不能跟其他管理制度发生冲突,要体现出主次、先后、轻重。

4.2.学籍管理部门工作要落到实处。开学前三周,学籍管理部门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及补考后的成绩进行留级、退学、退试考核等学籍处理工作,并及时公布结果,以便学生适时办理相关手续。学籍处理公布后,教务处应负责学籍管理办法的解答和咨询,并会同各相关部门解决出现的问题,让留级、退试学生心中有数地去安排交费、住宿及学习事项。同时,学生工作部门应召集这些学生及班主任举行见面会,处理好衔接问题,同时,深入细致地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对这些特殊学生多一点关心,多一点理解和帮助,使他们看到希望,振作精神,投入新学期和新班级的学习,以取得应有的成绩。

4.3.试行留级生导师制。在目前我校尚不具备全面推行导师制的条件下,首先在留级生中推行导师制。首先可以让某一教研室负责联系相关专业的几个年级的班级,让专业老师担任一个或几个留级生的指导老师,从留级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关心学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又有利于减少管理中间环节,便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思想政治工作。当然这一措施的出台还必须有相应的配套奖励措施,鼓励专业教师担任留级生的导师。

4.4留级生固定教室制。针对留级生“免修”课程较多,绝大部分时间不用随堂听课的特点,建议给各系配备一固定教室,用于对留级生的管理。留级生在不用随堂听课时,必须到该固定教室上自习,学工办应配备专人管理,建立严格的考勤签到制度。

5.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

在与留级生的接触和了解中发现90%以上的留级生不愿把留级的事实告诉自己的家长,都认为自己已是成人有能力承受各种后果,也不愿向班主任或同学透露家长的联系方式,对任何有关家庭资料都表现出非常谨慎。这样一来造成教师、学校与家长严重脱节家长不知道自己孩子的任何在校的学习情况。

因此建议给每一位留级生家长发出一封特殊的信函,信中首先将我校的升留级制度介绍给家长,并告知家长您的孩子已经留级,希望家长能面对现实,正确对待这件事。一方面要加强教育管理孩子;一方面要鼓励孩子,增强他们重新学习的自信心。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材的重要基地。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勇于奉献的价值观,高等学校的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有着不可推卸的历史和社会责任。只要学校上下协力,对全体学生尤其是成绩或能力差的学生加强引导和管理,留级、退学的学生必定会越来越少,这不仅对学校,对学生和家庭,对社会和国家,都将是大好事。

参考文献:

[1]魏伟.浅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J].南通工学院学报,1996,(2):35-37.

[2]李玉萍.高校后进生思想政治工作初探[J].煤炭高等教育,2000,(5):31-32.

[3]程婧,段鑫星.大学生危机干预理论及对策探讨[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28(26).

[4]徐西森.团体动力与团体辅导[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23-41.

[5]王诗堂.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及干预策略[J].江西教育研究,2007,(1).□

作者:阳志成 邹正生 黄祁平 陈 烈

上一篇:通信网络工程监理论文下一篇:视唱练耳教学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