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当依赖成为一种习惯

2024-05-01

高三作文:当依赖成为一种习惯(共14篇)

篇1:高三作文:当依赖成为一种习惯

高三作文:当依赖成为一种习惯

总爱右望,右边有耀眼的阳光。总爱右望,右边有轻柔的凉风。

总爱右望,右边有熟悉的面孔。总爱右望,右边有幸福的回忆。

习惯性右看,总是盼望着什么。习惯右看,因相信未来在右边。

习惯很难改变了,一切变得自然。习惯了,就会成为一种依赖。

-----------------题记

我一直都有着依赖的心理,不会做或没时间做的事情都需要别人帮忙,不是依赖父母,就是依赖朋友,总之,依赖成了我的帮手。

不知道什么时候,标志着我们已经独立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标志着我们可以结束依赖了,可我并没有独立,或许我会感到一些自卑,一些神伤,可同时心里也有一种莫名的不满油然而生。

为什么在父母面前我们永远长不大,永远都要活在父母的监控之中,永远都达不到完全的独立?我想那些在自己孩子身上倾注了太多感情的父母,是不是就真的可以让孩子独立健康地成长?父母拥有对孩子关爱的本能,父母的不舍,让孩子们对他们更加依赖,孩子们的依赖与父母对他们的关爱于是就成乐正比,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乐此不疲。

有一种习惯叫做依赖,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习惯,依赖亦可以成为一种习惯。每个人都很容易去养成习惯,这是一种很奢侈的东西,拥有时不知道珍惜,失去时倍感失落!那时候的自己就不是简单的孤单,而是寂寞的孤单。

在人生的道路上,可能有荆棘,有陷阱,充满了困难,也充满了诱惑,我们的梦想一直在诱惑着我们前进,但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别人愿意送我们一程,我们会怎么做呢?是一直纠缠在别人身上,像一棵无法独立的.牵牛花,必须依赖他人存在,还是学会面对我们自己的道路,学会成为一棵独立的参天大树?当然是亭亭独立的大树!敢于抗拒严寒,不惧风雨,雪压树冠挺且直的树!

不是说我们要拒绝别人的好意,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别人的力量,来缩短我们的奋斗时间,加快我们成功的步伐,因为我们这棵小树要经历风雨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啊!

当依赖成为了一种习惯,你无法投入生活。

当独立成为生活的中心,你就学会了坚强。

当独立成为生活的中心,你就会具备勇气,

当独立成为生活的中心,你就会走向成功,

当独立成为生活的中心,你就可放手一搏。

人生的路最终还是要靠自己走,没有人能够代替,没有人能为你的未来负责;放开依赖,学会独立,拿出勇气,用我们年轻的心,用我们的激情,为我们的梦想,为明天努力吧!

篇2:高三作文:当依赖成为一种习惯

有人,把储蓄硬币当作一种习惯,于是日久天长那一罐罐沉沉的财富便是他的快乐;有人,把储蓄知识当作一种习惯,于是日久天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智慧便是他的骄傲;有人,把储蓄信用当作一种习惯,于是日积月累“四海之内皆为兄弟”、“朋友遍天下”的信赖便是他的欣慰。而我们,应该把储蓄爱心当作一种习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手牵手心连心,才能众志成城风雨同舟,才能用生命挽起生命,用爱心感动你我,感动世界。

当储蓄爱心成为一种习惯,我们才会对亲情更加珍惜。“红罗帐里春色晚,冬夜听雪不觉寒”的温馨,举案齐眉、相濡以沫的.互敬,对老人嘘寒问暖的体贴和对孩子毫无保留的信赖尊重,都源于“爱心”。我们可以在动针线时储蓄爱心,敬茶膳时储蓄爱心,添冬衣时储蓄爱心,在每一个表达爱心的角落储蓄爱心,拾起心底丝丝缕缕的顾念怜惜,拾起我们早已熟视无睹的浓浓亲情,拾起储蓄爱心的习惯。

当储蓄爱心成为一种习惯,我们才会对师长更加敬重。居里夫人连获两次诺贝尔奖却从不居功自傲,作演讲时总是请出老师以表感恩;中国科学院院士、肝类外科专家吴孟超虽身为治好肝外血管瘤的第一人,也每每以各种形式表达对恩师裘法祖的敬意。对师长的那份爱心,有敬重,有感恩,有祝福,有亲切。在师长面前无论我们身居何职、名耀何方,我们依然是懵懂学童、无知学子。唯有将储蓄爱心作为一种习惯,每时每刻不忘将爱心注入心灵,我们对师长的感恩才是发自肺腑、感动你我的。

当储蓄爱心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对陌生人也会报以微笑。曾有一篇《和陌生人说话》,其中爱和陌生人说话的母亲就用自己早已储蓄下的爱心来温暖陌生人的心,温暖周边的环境,点燃他人心底的爱。还有最近的印度洋海啸中,素不相识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走来伸出援助之手,这不也是人们用帮助他人的方式来储蓄爱心的行为吗?

篇3:寇玉鹏:当忙碌成为一种习惯

2012年4月25日周三多云

今天的采访对象是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辅导员寇玉鹏。河南师范大学位于新乡, 可我的采访却是从郑州开始。

昨天, 寇玉鹏接到校团委通知, 要在今天赶到郑州参加第十届“挑战杯”河南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组织工作培训班。

7:56, 我见到了多次打电话沟通采访事宜的寇玉鹏, 和想象中的并无二致, 干练, 成熟, 充满激情。

从新乡到郑州, 最快也得一个多小时, 我想寇玉鹏一定起了个大早, 赶到郑州还要先和我会合。正想对他说些歉意的话, 他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 连忙说昨天晚上就到郑州了。

原来, 寇玉鹏的爱人家是郑州的, 媳妇和刚刚满月的孩子都在郑州。所以, 当他知道要来郑州参加培训, 昨天晚上就赶到了郑州。

“孩子刚刚满月不久, 这几天非常忙, 我没有时间照顾孩子, 媳妇一个人照看孩子特别辛苦, 就让她们回了郑州, 这边有老人可以帮忙照看孩子。”寇玉鹏幸福地说。他已经好几天没有见到孩子了, 虽然昨天到郑州时已经很晚, 孩子都睡了, 他还是抱起孩子亲了又亲, 舍不得放下。

听到这, 我心里有一丝酸楚, 但看到他说起孩子的幸福表情, 又不禁为他高兴起来。

培训班9:00开始。本次培训邀请的是去年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评委, 就如何提高参赛作品质量进行了专题辅导, 很有针对性。

寇玉鹏听得非常认真, 并不时地记笔记。去年, 河南师范大学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共有3件作品获奖, 仅寇玉鹏指导的作品就有2件, 其中一个获得二等奖, 一个获得三等奖。

“听了辅导, 才知道我们的差距还真不小, 也知道了该在哪些方面完善创业项目作品。”寇玉鹏说。

14:00, 第二场讲座开始。下午的讲座和寇玉鹏指导的项目没有太多关联, 还没有等讲座结束, 他就准备提前返回学校了。“学校还有好多事情等着我处理呢。”

16:30, 我们已经上了高速公路。在路上, 我问他如何看待“90后”的大学生。

寇玉鹏没有正面回答我, 而是给我讲了一件事儿。寇玉鹏带的是理工科学生, 一般来讲, 他们并没有太多的文艺天赋和才华。就在去年快过元旦时, 2009级化学1班的班长找到寇玉鹏, 说要组织一场元旦文艺晚会。寇玉鹏没有反对, 但也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 心想着这只是学生的一时热情, 等遇到困难他们自己就放弃了。

后来, 文艺晚会不但举办了, 而且还在学校音乐厅面向全校师生演出, 校领导、院领导也都参加了, 晚会相当成功。在寇玉鹏的印象中, 这在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晚会过后, 寇玉鹏做了一次深入的反思。时代在变, 学生在变, 辅导员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也要与时俱进。他认为, 做辅导员工作更多地要运用“疏”与“导”的方法。所谓“疏”, 就是指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先不否定, 给予一定的关注和支持;所谓“导”, 就是指循循善诱, 把学生思想和行为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18:00, 当我们到达寇玉鹏的办公室时, 已经有好几个学生在等着他。寇玉鹏先是电话通知2010级化学2班团支书卓绍丽修改“明星团支部”答辩PPT, 明天来办公室具体商量。大学生环保协会会长杨佳汇报了“绿满校园———环保科普知识课堂”的组织情况, 寇玉鹏又帮她协调了活动横幅、证书制作等事项。

19:00, “新东方2013考研英语走进河师大”讲座由寇玉鹏主持。走进报告厅, 才发现来听讲座的学生很少, 寇玉鹏觉得很尴尬。原来, 其他院系前几天刚刚举办过新东方考研英语讲座, 学生还以为今晚的讲座和前几天的一样, 所以来听讲座的人很少。寇玉鹏并不知道这个情况。

讲座只好临时延迟, 寇玉鹏一边让学生干部通知学生来听讲座, 一边给新东方的老师解释原因。

19:30, 学生陆陆续续都来了。讲座开始后, 寇玉鹏才松了口气。“像这样无法预料的事情每天都会发生, 最让人头疼了, 但是还得尽量处理好。”

21:00, 2009级学生党支部会议准时开始, 寇玉鹏主持。这次会议的任务很繁重:13名预备党员要转为正式党员, 22名入党积极分子要发展为预备党员。按照程序, 每个人都要有简短的发言, 然后推荐人还要发言, 最后党员举手表决。

23:03, 党支部会议完成了所有议程, 顺利结束。散会时, 寇玉鹏喊住了2009级3班的学生干部, 让他们到办公室, 他要了解一个违纪学生的情况。

23:22, 学生终于都散去了, 办公楼恢复了难得的平静, 一时间让我有些不适应。

虽然我只是一个“旁观者”, 但一天下来, 困意早就来了。而寇玉鹏呢, 还是精神抖擞的, 似乎有用不完的劲儿。

到宾馆时, 已经0:12。我问寇玉鹏:“一天下来, 工作安排得满满的, 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时间, 不累吗?”

“我做辅导员已经10多年了, 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忙碌。”寇玉鹏笑着说。

我本来还想跟寇玉鹏进一步聊聊, 但是一躺在床上, 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2012年4月26日周四晴

7:12, 寇玉鹏洗漱的声音把我惊醒了。他昨天和学生已经约好了, 今天7:30要去指导健美操队的训练。

自寇玉鹏兼任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团委书记以来, 他不但要忙于辅导员工作, 还要整体考虑全院的学生工作。

累, 那是当然的, 但成绩也接踵而至, 幸福感和成就感让忙碌的寇玉鹏并没有太多的怠倦感。2011年, 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以第一名的综合成绩荣获全校“学生工作先进单位”, 对理工科院系来说, 这相当不易;2009级学生毛润泽在第四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以化学组第二名的成绩荣获二等奖……

8:20, 寇玉鹏打开电脑, 桌面上的日程表提醒他今天必须完成5项主要工作:“1.指导健美操队训练。2.修改‘明星团支部’答辩PPT。3.找孟潇、周小凡谈话。4.指导蒋楠、岳越演讲。5.主持‘绿满校园———环保科普知识课堂’讲座。”

“明星团支部”答辩PPT是第4次修改了, 寇玉鹏已经把40多页的PPT简化为目前的十几页, 但是仍有问题。

“最主要的问题是太常规化了, 没有特色, 大家可能都会按照常规的思路演示, 这样的话就引不起大家的注意, 自然也就得不了高分。”寇玉鹏一边在电话中给卓绍丽指出问题, 一边写修改提纲。

9:30, 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白鑫刚主持召开学生工作例会。短短30分钟的例会总结和安排了15项学生工作。寇玉鹏汇报了昨天参加培训班的情况, 并提出了创业项目作品的修改建议, 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

据学生反映, 寇玉鹏得知其学生中有人信仰基督教, 还有发展同学信教的苗头。他深知此事的敏感性, 于是在会上提出了这个议题。大家建议, 先由寇玉鹏找该学生谈谈, 摸清具体情况然后整理一份调查报告, 上报学校。

也正是在这个会上, 寇玉鹏又接到了一份紧急任务。下午, 省委高校工委党建工作检查组要到学院检查相关工作, 由寇玉鹏负责整理党员发展材料。

10:15, 卓绍丽下课后直接就到了办公室。寇玉鹏简单把修改建议给卓绍丽说了说, 告知她下午3:00之前必须修改好, 在答辩之前, 寇玉鹏还要把最后一次关。

10:35, 寇玉鹏登录“高校通”, 通知部分学生来办公室整理学生党员发展材料。同时, 发信息给那位信仰基督教的学生, 通知她来办公室谈话。

11:00, 岳越来到办公室。岳越在双语演讲赛中文组预赛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了决赛, 但是在寇玉鹏看来, 他在预赛中表现得还不够完美。

“演讲稿本身已经很好了。但是和你最大的竞争对手相比, 在服装、表情、语言技巧方面仍需改进。”寇玉鹏耐心地给岳越分析存在的问题。

12:30, 由大学生环保协会主办的“绘出绿色时尚”环保袋图案设计大赛准时举行, 寇玉鹏作为指导老师和颁奖嘉宾参加了此次活动。“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时尚环保袋, 可以提醒他们在生活中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减少白色污染, 从而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寇玉鹏说。

13:50, 上午通知的整理学生党员发展材料的学生已经来到了办公室。寇玉鹏和他们一起重新核查党员发展材料是否完整, 几百份材料足足花了他们一个半小时的时间。

15:30, 信仰基督教的小李来到了办公室。寇玉鹏放下手中所有的事情, 让其他学生回避, 和小李谈起了信仰问题。由于此问题比较敏感, 寇玉鹏就和小李从聊《圣经》开始, 让她消除戒备心理, 从侧面了解她是如何信仰基督教的。通过谈话沟通, 寇玉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不是一次谈话就可以解决的, 他最后告诉小李, 信仰宗教自由, 但在大学校园里不允许传播宗教。

17:00, “绿满校园———环保科普知识课堂”准时开讲, 主讲人是“民间环保大使”“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田桂荣。这位对环保事业有着执著追求和突出贡献的长者, 寇玉鹏称她为“田大妈”, 寇玉鹏在学生时代就曾追随田大妈的脚步, 徒步150公里沿卫河、黄河考察污染状况。

19:00, “明星团支部”答辩会如期举行。卓绍丽发挥得不错, 2010级化学2班团支部如愿获得“明星团支部”荣誉称号。

两天的跟踪采访下来, 对我来说, 体力明显已经有些不支了。这期间, 除了睡觉, 寇玉鹏几乎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时间, 他的一切都和学生密切相关。永远微笑的表情, 对学生或温婉或焦急的谈话, 大步流星的步伐, 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这是寇玉鹏给我留下的最为深刻的印象。

20:30, 临近采访结束, 我对寇玉鹏说, 今晚早点休息吧。可寇玉鹏早就安排好了工作, 学院编制的《大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手册》还需要他校对, 五一过后就要印刷了。

篇4:当“抢”成为一种习惯

职场竞争激烈,忙碌是正常现象。但有的人忙得充实,有的人却忙得很疲惫。他们每天穿西装打领带,在都市穿梭,在办公室忙碌,但收入不高,积蓄不多,升迁无望,因此被称为“穷忙族”。

“穷忙族”一词,最早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指拼命工作仍然无法摆脱最低水准生活的人们。“穷忙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每天脚不离地的忙着,甚至超时工作,却不知忙些什么,为什么而忙,看不到效果,也看不到希望。甚至有些人迫于生计,或本身技术含量不高,身兼数职,每天疲于奔命,没有时间充实自己,不但脑力退化速度越来越快,职场竞争力也越来越弱,这样的恶性循环,到头来只能是一场忙碌一场空。

《穷忙族》作者门仓贵史是日本知名经济学家,他对“穷忙族”下的定义是:每天繁忙地工作却依然不能过上富裕生活的人。《炮打穷忙》把“穷忙族”比喻成“驴子”:忙碌在磨盘旁的驴子,日夜不停地忙碌,得到的却永远只是一捆干草。

最近,有人在网上列出了“穷忙菜单”:

1.一周工作超过54小时,但看不到前途;2.一年内未曾加薪;3.三年内未曾升职;4.薪水很低,到月底总是很艰难;5.积蓄少,无力置产;6.工资不低,但花钱很大手笔;7.收入不低,但内心没有安全感;8.忙得团团转,一停下来就有罪恶感;9.白天工作,晚上回到家还得工作;10.老是计划干一番事业,但总是忙不完手里的事情。

2.据说在这10项中,如果你有3项或3项以上与之相符,就属于“穷忙族”的一员。

《穷忙族》的中文编辑袁博说:当我第一次听说“穷忙族”这个词的时候,仿佛真的“找到组织”了。而让袁博意外的是,在讨论书稿的时候,他的领导也认定自己是“铁杆穷忙族”:孩子还小,未来的开支无法预估;老人身体欠佳,照顾老人成了重要的家庭任务;工作更是五味杂陈,难以尽数。

“我在北京打拼多年,到了谈婚的年龄,仍住在每月2000元租金的出租屋里。”在媒体工作的王女士说自己是不折不扣的“穷忙”,每月的收入一半交给房东及水电煤、交通,一半用来应酬和交际,根本无法积蓄,就连想做“房奴”和“车奴”都没资格。

其实无论各自境遇如何,面对未来的迷茫和安全感的缺失,成为了我们最大的共同点。那些创业小有所成的同学令人羡慕,但说起工作,无外乎时下境况如何不好,生意如何难做;那些做公务员的同学貌似一生无忧,但每每谈到收入,又悔恨自己收入稀薄,入不敷出;而在企业打工的同学,则大多前路漫漫、得过且过。

“穷忙族”说自己“越忙越穷,越穷则越要忙”,因为穷和忙,似乎与富者的差距越拉越大:富人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有多余时间吸收新知,懂得多渠道投资、累积财富,闲暇时还能考证照,念EMBA,加强专业能力,升迁更迅速;而“穷忙族”还停留在劳动时代,忙于处理事务性工作,对公司产值贡献不大,薪资水准无法和付出成正比,他们为了养家糊口,甚至要兼好几份工作,没有时间投资自己,到最后形成恶性循环。

3年前的网友小霍大学毕业,进入一家贸易公司工作。起初公司业务并不多,自己又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觉得坐坐办公室,工作稳定,3000多元的月收入,虽不高但也过得去。随着公司经营范围的扩大以及业务量的增长,公司对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新大学生不断加入,小霍越发感受到压力。但现在公司事情多起来,自己更没时间去充电了。

“穷忙族”之所以穷忙,原因很多,但大多数人有一个共同点,即对未来并没有良好的规划,于是当公司客户调整战略、家庭生活产生变故、自身素质不能适应环境等情况出现时,常常被弄得措手不及,导致工作失误,境遇急转直下。

救赎:开源节流知足常乐

要想摆脱“穷忙”,并没有什么简便易行的妙法,只能靠自我救赎,需要从理念上进行一次脱胎换骨的更新。综合职场专家和心理专家的意见,大胆给想告别“穷忙族”的白领以下建议:

客观评价自身能力,知足常乐。可以执著于工作目标,但也要考虑到总有人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不要让高标准给自己徒增烦恼。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制定明确的人生和工作目标,目标和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相结合,按照职业规划有的放矢地实现目标。

保持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观念,学会科学理财,不盲目与人攀比,这都是摆脱“穷忙”必不可少的招数。

篇5:当微笑成为一种习惯

前两天与一位几年不见的老同学通电话,老同学询问我的近况如何。我心底里泛起的快乐和幸福,伴随着微声笑语,使老同学深受感染,手机的听筒传来的是“老同学,我欣赏你的微笑!”

早上起床,我轻轻的拍起又在懒床的女儿,女儿朦胧着眼睛跟我说:“妈妈,我最爱你的微笑!”

办公室里,我与一个上课时很不遵守纪律的小同学谈心,很快,他主动向我承认了错误,在离开办公室的时候,他的一句话令我感触颇深:“老师,我喜欢你的微笑!”

“只要你脸上常带着微笑,人人就会对你友好,微笑代表着你没有烦恼,微笑表示你有礼貌。如果你常把笑容挂在嘴角,那是多么自在逍遥;如果人人能够互相带着微笑,这个世界是多么美好!”这是我非常喜欢听的一首歌,歌词很美,歌声很美,歌者邓丽君的微笑更美。

当微笑成为一种习惯,微笑就是一粒种子,谁播种微笑,谁就能收获美丽。我以为,微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表情,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微笑于我们,就象是阳光、空气和水一样重要。给成功者一个微笑,那是赞赏;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给快乐者一个微笑,那是分享;给悲伤者一个微笑,那是安慰。微笑是黑夜里的星星,微笑是迷雾里的阳光,微笑是寒冬里的碳火,微笑是夏日里的冰凉。一个微笑,传递着快乐、真诚、信任、鼓励、欣赏、关怀或安慰,一个微笑,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一个微笑,让爱在空气中流淌。

“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老师和学生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微笑着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微笑成为一种习惯。

有的人可能会说,微笑是天下最容易做到的事情。是啊,微笑原本不必如此吝啬,可真正发自内心的微笑又有多少?我给自己一个约定,无论在生活上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只要一踏进教室的大门,挂在脸上的,应该只有微笑。上课时,我向学生微笑,投去友善的目光,进行我的课堂教学;课余时,我和同学们微笑着谈心、说笑话„„慢慢地,我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了良好、和谐的心理气氛。学生们都把我当作知心朋友,敞开心扉,让我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当微笑成为一种习惯,微笑的魅力竟然这么大。

我把这样一句话当做自己的座右铭:不管一切如何,微笑着面对生活!清晨醒来,从心底给自己绽放一个微笑,新的一天开始了,一切都是多么的美好。上班时见到同事,展露一个最真诚的微笑,微笑感染了别人,也快乐了自己。高兴的时候,我对自己微笑,在微笑中让快乐渗透每一个细胞;悲伤的时候,我对自己微笑,悲伤便在我努力的微笑里渐渐地消散了;在挫折中,我对自己微笑,告诉自己,经历是一种财富,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更好;在得意时,我对自己微笑,告诉自己,其实什么事都要试过才知道,只要努力,许多事我都能做好„„

篇6:当文明成为一种习惯

文明是什么?

如果非要咬文嚼字的来解释一番,那么,百度是这样释义的: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二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所以,文明体现在哪?

文明不单单指的是舍己为人、见义勇为,文明就在我们身边,涵盖了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个手势、一句问候,都在展现着文明。

今年9月的一个下午,骄阳似火,秋老虎毫不留情的展现着它的威力,下班后,我和往常一样坐上回家的公交车,公交车上人不少,但车子的后面,还零散着几个座位,我找了个位置坐下,车内的空调一下子便驱逐了炎热的气温,也带走了高温产生的丝丝烦躁。

车上很快便坐满了,就在司机快开车的时候,上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老人没有人陪伴,颤颤巍巍的抓着扶手往车里走,边走边寻找座位。看到老人走过来,虽然自己很累了,但却不可能对这样已经步履蹒跚的老人熟视无睹,刚准备让座,坐在我前面一排的一位年轻妈妈站了起来,并拉着一位大约5、6岁小男孩的手,往下车的门走去,估计是快到站了,提前做下车准备。位子空出来了,老人正好走到空位前坐下,全程没有任何交谈,一切都很自然。

大约十多分钟后,我到站,顺着人群下了车,不经意间发现,本该前几站就下车的母子居然和我在同一站下的车。错愕过后,一瞬间我就明白了这位年轻母亲的智慧,她在以身作则,用行动告诉自己的孩子,给老人让座,是应该的,是必须的行为,不需要任何感谢或溢美之辞。

在这一刻,我发现,文明不需要去刻意的表现和歌颂,文明正在成为一种习惯深入人心,曾几何时,我们把公交让座当成好人好事写在小学的作文里,但时至今日,我们发现,给老人让座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下意识行为。

巴尔扎克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换血。文明也是一样,只有文明深入骨髓,成为所有人下意识的行为时,文明才能成为一种习惯,文明社会才实至名归。

篇7:当思念成为一种习惯散文

当思念某个人成为一种自己的习惯时,你会慢慢的发现,这种习惯就好像每天的穿衣吃饭喝水一样顺其自然。你会将这种思念随时随地的散发出来,可能由于见到的某件东西某个突发的感慨你就会将思念的程度愈演愈烈。

每天,出了校门,在左角的拐弯处我都会忍不住偷偷的看上几眼或者是直接的凝望几眼,因为内心在期待着,期待着某个人的出现,期待着那个人就静静的坐在台阶上像当初一样的等待自己出现。

我忍不住的想说,我很思念某个人,很思念很思念。每天都会在那个拐弯处看那白色的轿车出现,期待着某个人就坐在车子里像我凝望他一样地也在静静地凝望着我,即使他没有从那辆白色的轿车里走出来,凝望就够了。

感情来的太快走的也太快,不确定这种离开是不是算真的`结束,可能内心还有丝丝的期待,毕竟离开是被迫无奈。但我总觉得总有一天我们还会相见,这是内心的一种强烈的呼唤和声音,就好像每当午觉快睡醒时思念那个人的画面就忽然的出现了。

篇8:当“打包”成为一种习惯

“你在开玩笑吧?”当我们要求把面包和黄油打包时,莫斯科高档餐厅GalleriaCafe的店员惊奇地说道。在那里就餐,每人要花150到400美元。餐厅经理随后向我们解释为什么Galleria不建议客人打包。“我们这里选用的食材十分新鲜,品质又高,”他说,“没有理由现在不把它们吃完。通心粉20分钟后就味同嚼蜡,好菜搁久了也会索然无味。”

巴黎:“一个都没有”

巴黎也是如此。当我们要求打包时,人们露出惊异的表情,仿佛在说:“没搞错吧!”

在情调优雅的LaBraisiere餐厅,店员听到我们打包剩菜的要求时,表现得很惊讶。由于这家法国餐厅特别强调迎合客人的各种需求,店员很快就用锡纸把剩菜整齐地包起来,装在塑料袋里拿了过来,锡纸上还用记号笔标着“鱼肉”和“羊肉”。

后来当厨师过来询问饭菜是否可口时,我们问他这里有多少人会把剩菜打包。“一个也没有。”他回答道。

伦敦:“剩菜是给狗吃的?”

伦敦没有打包的习惯。餐厅招待说,少数几个要求打包的客人,也大多是把剩菜带回去给狗吃。我们要求打包的烤檬鲽应该不是狗的首选食物,不过店员还是很快把它用锡纸包好给我们

送来。

新加坡:“面包也打包带走?”

当同样的实验从欧洲移到亚洲后,我们发现,亚洲餐厅提供打包服务的热情甚至要超过美国餐厅。

在Morton's of Chicago牛排店的新加坡分店,我们要了一条蒜香面包边吃边看菜单。当店员端来大盘子的牛排时,注意到我们桌上还有条吃剩的面包,于是干脆利落地问道:“面包是撤下去,还是打包带走?”她帮我们把吃剩的牛排打包时也同样干脆利落,最后给我们一个白色的大方塑料袋,里面有3个印有Morton's店标的打包盒。

在新加坡,打包是广为接受的习惯,餐厅也预料到客人会要求打包,新加坡酒楼餐馆业公会会长黄万球说:“这里的人不喜欢浪费食物,也不喜欢浪费钱。”

曼谷:“熱汤也打包”

曼谷也同样如此。打包是惯例而不是偶然,至少在泰国菜馆和中餐馆是这样的。不过那里的打包袋上没有可爱的小狗图案或诗句。吃剩的饭菜——即使是一点点热汤——都会被倒进干净的塑料袋里,用红色的橡皮筋将袋口绑好。

东京:“本店不允许打包”

不过在东京,调查者在一家高端购物中心内一个名叫Torafuku的餐厅碰了一鼻子灰。“对不起,”招待说,“不管剩下的是什么菜,本店都不允许客人打包。”这是那家购物中心出于卫生考虑,对所有餐厅提出的要求。虽然在日本没有禁止打包的法律,但日本的卫生部门并不推荐打包行为。

日本的这种做法一定会得到美国饮食协会的赞同。美国饮食协会提醒公众说,打包的食品吃起来并不卫生,除非它被放入冰箱储存,并在吃前加热至165华氏度。不过,要做到这点需要配备一个肉类温度计。

摘自《北京青年周刊》

篇9:当并购成为一种习惯(上)

并购也一样,那些经常做并购交易的企业自然而然的就养成了并购的习惯,当并购成为一种习惯,企业会受益无穷,还是会过犹不及? 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辩证的去看待!

如果是做正确的并购,为了实现某种正确的企业战略目的而做的连续并购,那这种并购习惯就是好的习惯,假以时日,好的习惯就会产生好的行为结果,反之,那些为了并购而并购的连续并购就不是好的习惯,时间久了,坏的并购习惯就会产生坏的行为结果,那就是把企业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所以说,并购不是灵丹妙药,更不是万能药,包治百病,也不是什么行业,随便什么企业都适合做并购,连续的并购交易更是要三思后行,要知道,并购只是一个工具,而不是企业的根本,企业应该始终围绕自己的战略来经营,为了股东价值最大化而努力。

接下来,我们通过分享一个典型的并购企业案例来说明并购习惯的利与害,那就是在国内医药行业曾以疯狂并购得以迅速发展壮大的东盛集团。

东盛集团,这家来自陕西的民营企业在前几年的医药行业可谓无人不识,除了众人所熟知的德隆、华源、三九、科龙等并购失败的多元巨型企业,东盛集团可谓是又一个典型的因迷恋连续并购而失败的企业案例,应该说东盛等国内企业的并购失利反映了我国企业在并购经验与技术上的浅薄与盲动,

来自陕西的郭家学,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几年时间做茶叶饮品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郭家学抓住机遇花费几百万元,以承担债务的方式并购了陕西卫东制药厂,这次并购,开启了陕西民营企业并购国有企业的先河,正是这次并购,让郭家学尝到了并购的甜头,东盛由此正式涉足医药产业,开始了它的疯狂并购之路。

在初尝并购甜果以后,郭家学马不停蹄的又先后并购了两家医药企业,分别是国有医药商业企业西安市医药化工供销总公司和中美合资企业陕西济生制药有限公司,形成了产销一体化的医药集团雏形,更让人想不到的是郭家学在并购了一家上市公司:青海铜仁铝业,通过资产置换实现了借壳上市,同年,同仁铝业更名东盛科技,郭家学的东盛集团拥有了资本运作的平台。

篇10:当失眠成为一种习惯散文随笔

最近失眠的次数越来越频繁,有时候即使手头无事也丝毫没有睡意。刚开始出现这种情况时我有些害怕。因为自己是一个特别容易养成习惯的人,且习惯一经养成就很难改。于是,有几天我会刻意的在校园的操场上多走几步,即使有近路也一定要绕个远道。安慰自己可能是运动量不达标,一天一天太过悠闲。但是当我做了这些事在晚上依然无法入睡的时候,我就知道,失眠于我,已经成为了一种病态的习惯。

人们总说:一个好的习惯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而一个坏的习惯则会给人以形象和交际上的拖累。我是一个总喜欢为难自己的人,特别不喜欢因为一些意外情况的出现而扰了自己所制定的计划。还记得我的高中班主任总喜欢用一句“生前何必多睡,死后必定长眠”挖苦那些被她逮到上课睡觉的同学。如今,竟成了自己安慰自己的良药。

不敢乱吃药,特意去了学校的`卫生室咨询医生,其中一个看上去有些岁数的女医生对我说:”年纪轻轻的,偶尔失眠很正常的嘛,这点子事儿还要来问问?“我有些生气,心想:你医生做你医生的事情便好了,多这一句嘴只让人觉得你不敬业,何苦嘞。

好在检查着没有什么事情,但是有些炎症,可能是火气太大,医生叫我勤喝着水,吃些败火消炎的药就行了了。朋友劝我:“其实根本没有什么事儿,就是你庸人自扰了,天天想着,难怪你失眠。”我想想也是有些道理,自从失眠的情况有了几次后,每晚临睡前我心里都是提着心,刚刚躺在床上就开始想一会睡不着该怎么办。

我不认为失眠会让我身体快速的处于亚健康还是怎样,说到底还是自己心里在闹脾气,不情愿就此与失眠妥协。况且,失眠时的自己,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漫长黑夜,也不知道自己会在哪个时间点就渐渐有了睡意直至熟睡。这种我无法掌控的作息时间与我对自己一天什么时候干什么事情的规律冲突,心底不得不起了反感之心。

几天后,我接受了自己这段时期可能因为一些不知名的原因而习惯性失眠的事实,除了想应对的办法外,我开始尝试着在失眠的夜晚分散下自己的注意力,即使夜很漫长,但月亮与星星零零散散的光会透过阳台散射进来,倒是非常漂亮。我会不断反复比较睁眼时的黑和闭眼时的黑的区别,哪怕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如同此时一样,写下这篇文章,希望被同我有一样困扰的人看到。

篇11:不要让依赖成为习惯作文

前几天在做班级文化设计的时候,韩老师还没有来,做什么都是我一个人。看到别的同事都有搭档,两个人商量着做事,站在在同一战线上。就觉得自己挺孤单的,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心里挺难过。

在制作的过程中,王丽她们帮了我很大的忙,我们一起分工合作她们剪纸画画,我写字。这个时候,我才知道,我一直都不是一个人,其实她们一直都在我身边,只要我需要,她们会毫不吝啬的伸出双手帮助我。我想在以后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一定会成为很好的同事的。

但是,我也知道,人还是要靠自己,不能什么事都找别人帮忙。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自己能做到的,绝对不会麻烦别人。这一直是我做人做事的原则。我不想让自己养成依赖别人的习惯,如果事事都让别人帮忙,时间久了,次数多了,自己就懒得动脑,懒得动手了,慢慢的也就什么都不会了。所以,我想告诉每一个人,如果你还可以坚持自己走的话,就不要开口让别人扶着你走;如果你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不要开口寻求别人的帮助。不试一试,你怎么就知道自己不行呢?

篇12:当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表姐却丝毫没有懈怠,前前后后去了好几个当地比较有名的企业。她待惯了以公平竞争为核心的大城市公司,对家族企业显然不是太适应。即便这样,她还是很努力地一边改变自己,一边寻找适合自己的地方。终于,她在当地另一家著名的特产生产公司落住了脚。

作为广告总监,几年来,表姐为这家公司打造了全城的广告投放。我很少听到她抱怨公司里的明争暗斗或者不公平,她问我最多的就是最近行業里有什么好书,有什么好的资源能分享给她。

去年,表姐去了一家更加高大上的公司做副总,此时的她,无论是收入还是社会地位,都算得上当地的上层人群了。可她依然非常努力地工作,下班后继续读书。她经常跟我交流读书心得,很多书,我也有,可我都摆着没看。

其实我在北京的工作跟表姐差不多,但是很显然,我没她努力,也没她勤奋。 我觉得我在大城市里,又在行业里最好的公司,只要跟着大家一起混着,就不会太过掉队。在北京这么多年,仗着北京资源丰富,我就觉得这一切都是自己的。

其实并不是。那么多博物馆,我去的不超过三个;那么多旅游胜地,我去的不超过五个;周末那么多的同城活动——书友会、名人见面会、话剧表演音乐会,我也没看过几场……你看,城市再大,资源再多,你不参与,只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打转,跟在小地方有什么区别?区别也许是,承担着高物价和高房租,以及来到大城市闯荡的虚荣心罢了。

为什么大城市的我反而不如小城市的表姐成功呢?我想了很久,发现表姐身上具备很多优秀的品质,这些品质让她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活出光芒万丈。

老家的人们习惯了安逸,上班得过且过,下班吃喝玩乐,晚上八九点就洗漱准备睡觉。而表姐经常晚上11点还没下班,下了班在这个时间也是看书。她把在上海的工作标准带回了老家,即便周围人都晃晃悠悠得过且过。表姐对自己和团队要求也非常高,所以,她的团队非常有干劲儿有士气。表姐在大城市待过,深知小城市里资源匮乏,但环境不动,人可以自己走。她经常自费去上海、香港参加各种行业会议和培训。没有资源,就自己出去找资源;没有人给你掏钱,就自己给自己投资。 她不仅广泛读书,还坚持做笔记,把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工作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任何一个城市、一个公司、一个老板,都不会拒绝勤奋用功、热爱学习、自我要求高的人。当你回到小城市抱怨日子无聊没劲、生活没有希望的时候,多半是因为你自己放宽了标准。

大城市很大,好公司很多,但只有自己在其中参与并成长了,资源才是自己的。生活,在哪里都可以忙碌地奋斗,在哪里也都可以安逸地享受。当别人都吃喝玩乐的时候,你是坚持最久、最用功的那一个,你一定有出头的那一天。

篇13:当一切成为美好的习惯作文

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仿佛是天经地义般,我是那样的理直气壮地享受在妈妈为我营造的诸多幸福之中,习惯了妈妈为我做的种种,直到那一次我因妈妈忘记给我倒水而回家抱怨时,妈妈忍无可忍,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爆发了。

没了妈妈的照顾,我的生活完全乱了套,衣柜乱了,袜子没了,水忘记带……

那天晚上放学照例来到校外商店买了辣条。回到家里,满嘴干辣的我,打开冰箱拿了冷饮就进了自己的房间,全然不顾妈妈的反对。就在那天夜里,疼痛像一双大手把我从睡梦中强行拽了出来,我捂着肚子在床上来回滚动,手心沁出了冷汗,眼泪汹涌而出。突然,一双温暖的手把我凌乱的头发拨开,“快喝点红糖水,能缓解疼痛,再趁热把药吃了,自己胃肠不好,以后吃东西多注意些。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连日来因被妈妈冷落,而故意筑起的心墙轰然倒塌,泪水顺着脸颊滑落,妈妈为我擦去了眼角的泪痕,把我紧紧地拥入怀中。

热红糖水加上药力的作用让身体的疼痛开始慢慢减轻,而我的内心也经历了一场洗礼,我开始反思以往的坏习惯,开始试着一点点改变自己。

试着自己提前定好闹钟起床,试着每天早晨装一瓶水,试着拿走的东西及时放回原处,试着写完作业收拾书包……

时间像如指缝里的沙不留痕迹地迅速滑落,一天天过去了,我惊喜地发现我的衣柜不再像以前那样乱糟糟的,衣服不像原来那样乱七八糟地堆积在衣柜里,而是规规矩矩的该挂的挂,该叠的叠;我的袜子不再像原来那样东一只,西一只,而是干干净净的躺在抽屉里,我的桌子不像原来那样书本堆成了堆,废纸夹杂在书本中间,经常找不到有用的东西,杂乱无章,现在他们被我整齐的摆放在柜子里,有用的,没用的,勿丢的,通通贴上了标签,不会再担心找不到东西;每早起来,美美地伸个懒腰,从容不迫地洗脸刷牙,吃饭,拿着水杯倒上温水,然后背起书包轻轻松松地走出家门,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狼狈不堪。

那一天,我因为复习睡的.晚了,尽管闹钟一个劲儿地响,但还是没把我从熟睡中唤醒,直到妈妈的一声大喝,迷迷糊糊中我一下子从床上跳下来,抓起昨晚叠放在床边的衣服,三下两下套好,伸手从床头抽屉中拉出袜子,麻利地穿好,几步跑进卫生间,洗漱完毕,接着跑到书房,拿好水杯,接着拖着书包来到客厅,赶紧坐下吃饭,这时妈妈见了说:“哇,你今天真厉害,简直像军人突然集合一样迅速啊!”简单地吃了点饭,我忙起身,从门边柜的抽屉里捞出车钥匙,回头看了一下客厅的挂钟,一丝笑挂上了脸颊,还好居然没晚,背上书包,跟妈妈打声招呼后,我急匆匆地下楼了。一路上,看着不少跟我一样去上学的同学们,我暗自庆幸:幸亏我现在晚上睡觉前就把书包整理好了,幸亏我把衣服叠放在床头了,幸亏我的袜子没四处安家了,幸亏我把车钥匙放在抽屉里,而不是像以往那样临走时才东翻翻、西找找,拼命想又放在哪里了……

而我也逐渐习惯了这些幸亏,逐渐习惯了自己做好这一切,这也让我想到了曾经看到过的那句话:“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正是妈妈的决绝,才让我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更因为妈妈对我别样的爱使我的好习惯变得牢不可破。

篇14:当公益成为了一种坚持,一种习惯

“马老师,节日快乐!”9月10日,营销委产品策划室马跃强的手机收到这样一条来自天津财经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杨昊楠的短信。

刚刚过去这个8月,马跃强觉得是他有史以来被叫做“老师”这个称呼最多的一个月,让刚刚毕业三年、还带着点学生气他的略微有点不习惯。这个8月,也是他在经开区、长水基地、机场候机楼之间马不停蹄,在公司各部门、合作单位、大学生志愿者之间不可开交,在排班考勤、励志机票、毕业证书等大事小事之间连续奋战的一个月。这个8月,由他所在的产品策划室牵头组织的2013昆明航空“助梦起航 青春飞Young”大学生暑期志愿者活动,成功招募35位热情自信的“小红帽”,并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微笑服务一个月,在营销委及公司各部门的通力保障下圆满落幕。

8月31日,最后一组“助梦起航 青春飞Young”大学生志愿者结束了他们10天的服务期,顺利“毕业”。至此,马跃强和产品策划室为35位“小红帽”组织的一连六场“毕业仪式”全部结束,他们一一告别长水机场,带着本次活动奖励的“励志机票”飞向自己的大学所在地。“尽管每一个志愿者都是我们层层筛选出来的,但他们比我预想的要优秀,很懂得设身处地地为旅客着想,责任心特别强”,第一次当带队“老师”的马跃强这么评价这群大部分都是90后的大学生志愿者,“由于志愿者人数较多,有时不能顾及到每一个人,但他们大部分时候都很省心,工作积极热情,确实为旅客们提供了不少帮助。”每一位“小红帽”在毕业仪式上讲述自己的收获和感慨、在最后一次服务后与小伙伴的不舍和拥抱、在面对离别时彼此送上的珍重和祝福,这些画面始终都让与他们足足相处一个月的马跃强难以忘怀。

公益助学不止是一张机票

每年的开学季,马跃强和他所在的产品策划室成员都会在机场候机楼送走许多接受昆航“励志机票”资助的寒门学子。每次在安检口看到那些第一次从大山里面走出来的农家孩子坚定地背起行囊、朝外面的家人和老师挥挥手的瞬間,马跃强都觉得算是真正帮他们飞出大山、迈向新的人生了。“虽然只是一张简单的机票和一段启程前的关怀,但是对于那些出身贫寒、刚刚考上大学的学生来说,能坐飞机去上大学所带给他的鼓励和影响可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马跃强说。

让他记忆特别深刻的是2011年资助的来自云南通海的贫困大学生赵爽,当时还是一位不太敢说话、第一次拿着飞机票都不知道怎么用的小女孩,来为她送机的妈妈在安检口看到自己的女儿第一次一个人出远门去上学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而得之赵爽的妈妈也是第一次来机场不知如何乘坐回家的汽车时,马跃强和同事送她妈妈去坐公交车并告知她如何前往南部客运站,才安心离开。时隔两年,当年走出大山的小女孩如今带着《昆明航空,让我梦想起飞的地方——来自11年受助大学生的一封感谢信》和一份经历丰富而优秀的简历来报名参加2013“助梦起航 青春飞Young”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带着这颗感恩的心渴望帮助更多的人、传递更多正能量的赵爽一路过关斩将成功入选35人“小红帽”的名单,并在志愿服务期间用自己的微笑和汗水在长水机场候机楼为千万名旅客提供了周到满意的服务,这让一路见证她成长的马跃强和产品策划室的成员们尤为感动和欣慰。

“我们提供的不止是一张机票,而是在这些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帮一把,多一点关心和力量,可能他们的明天就不一样了”,“助梦起航”公益助学系列活动合作单位——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魏春老师说过的这句话,让马跃强相信“助梦起航”公益助学系列活动一定要坚持做下去,而且要努力帮助更多山区的孩子们飞到更广阔的的世界,实现自己的梦想。

坚持把公益成为一种习惯

对于从小生活在山西晋中一个小县城的马跃强来说,“公益”这个词是直到他考上大学后才逐渐读懂的。他就读的华中师范大学不仅有着全国闻名的“圣兵爱心社”、“心心火”义教之家等大学生公益组织,而且还有环保、支教、心理辅导、社工等方面大大小小的学生社团。最让他记忆深刻的就是在圣兵爱心社招新展板上一句冰心的话:“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杖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这句话让他懂得公益就是一件件平凡却对受助的人充满意义的事情。而他在大学期间也积极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社团爱心义卖、敬老院服务、大型活动志愿者等公益活动,做力作能及的公益成为了他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其实回想起来,我现在做的工作就是把我大学毕业参加公司校园招聘时自己说的用公益做品牌的想法实现了。”就读新闻学专业的马跃强,在大学时候对品牌营销、公共关系、传媒经济学等课程就非常感兴趣,把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公益事业结合起来一直都是他努力的方向。加入公司以来,他的想法与产品策划室的领导和同事不谋而合,开始了在公益品牌的道路上的不断探索和尝试。从“昆航送你上大学”资助贫困生到“助梦起航”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从公益支持昆明海鸥文化节到“老兵回家”公益合作,马跃强和他所在的团队把公益事业和公司品牌建设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唤起全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企业在公益事业中的力量。三年来,他们每一次都有新的延伸和突破,每一次都会被身边的故事感动,每一次都通过媒体传递出新的正能量,并且把这些感动和正能量累积起来,继续下一次的公益之行。

上一篇:定调报告学习心得下一篇:墙砖检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