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痛成为一种习惯初二作文

2024-04-28

当痛成为一种习惯初二作文(共8篇)

篇1:当痛成为一种习惯初二作文

当痛成为一种习惯初二作文

一次无奈的苦泣,涵盖不了认识所有的沧桑;一次小小的挫折,涵盖不了人生所有的失败,往日的忧伤总是在似水流年的荡漾下轻轻地逝去,而留下的欢声笑语将在记忆深处历久弥新。

以前,似乎从未感受过疼痛,直至现在,疼痛在我的心中变得形象而又具体。

这一周以来,学校的课间操和跑步让身体承受着从未有的苦痛,一遍遍的跑操,一次次的.蛙跳无不让自己的腿备受磨练。一次一次咬牙坚持,让“坚持”二字的形象深刻地铭记在了心里。有了从未拥有的分量。

于是,开始了永无休止的疼痛,第一天开始时,并没有十分的疼,而只是在心中有了疼这个字的感受,也不曾害怕或是放弃,毕竟所有的同学都未放弃。第二天的征途也甚是坎坷,疼痛也试着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可倔强的我依旧不肯放过自己,像风雨中不肯低头的小草十分坚忍和顽强。

后来几天,也似是在这般令人无法忍受的苦痛中走过,像是经历了如此冰霜雪雨的洗礼。便一发不可收拾,像与这疼痛展开了一场角逐斗争,如不争的你胜我负似也永不停息。

最终,以完胜的姿态告终,习惯了与苦痛相伴,便再也不去排斥,而是选择了坚持。时间或许是最好的证人吧,它印证了许许多多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而欣喜的是,与痛苦相伴的日子让自己一下子变得很奇妙,望着自己,似又多了一份执着,一份小小的倔强。

然而,从头而来的苦痛到头来也都不曾改变,历练成了一份礼物——习惯。与其天天无奈于苦痛,不如将其历练成为一生的习惯,在苦痛中寻找乐趣,在坚持中收获习惯。

当痛成为一种习惯,你得到的不仅仅是胜利后的舒适,而且又避免了下一次的苦痛。

“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切辉煌的背后都蕴含着无穷的艰辛。因为痛苦,所以快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祖逖闻鸡起舞而成一代名将,杨时程门立雪而取得真才实学,还有凿壁取光的匡衡,负薪读书的朱买臣,映雪苦读的孙康,牛角挂书的李密……都战胜了苦痛,习惯的苦痛。

当痛成了一种习惯,你便会以轻盈姿态前行,并在一次次坚持努力的同时,变得独一无二,美好坚强……

篇2:当痛成为一种习惯初二作文

学习是每个人都应该养成的良好习惯。一个人,如果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他就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乐趣,正如英国作家培根所说:“读书使人怡情,傅彩,长才”。

老师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获得渊博的知识,就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家长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给自己的孩子做出好的榜样,让孩子成为骄子。现实当中,为什么总有一些人知识匮乏,能力不足,碌碌无为,有的甚至思想滑坡步入歧途?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自觉主动在学习上下功夫,有的人讨厌学习,因为她们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有的人想学习,但他们总是说学不好,因此就放弃了学习。我认为这些人没学好的真正原因是缺少自信心和意志力,并非是她们所说的"学习枯燥乏味”,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呀。梁启超先生说得好:有业是前提,敬业是条件,乐业才是崇高境界。

历史上,有很多爱学习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了很大的成就,如:孔子爱学习成为孺家学派创始人,被誉为“圣人”。司马迁爱学习写出了世人叹服的《史记》。鲁迅爱学习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成为一代文豪。宋濂因为爱学习彻底改变了自己悲苦的命运。莫言爱学习写出了27部主要的作品,成为中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这就是养成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我们将来要成为国家有用之人,从现在起就一定要养成爱学习的良好习惯。要真正把学习当做一种责任,当成日常的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充实更有乐趣。如果我们中国人每人都养成这样一种爱学习的好习惯,那么我们的国民素质就能整体的提高,我的国家就能越来越强盛。

“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无止境的,让学习真正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好习惯吧。

篇3:让修改作文成为一种习惯

一、作文修改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都会发现一个现象:学生写完作文后, 往往就认为万事大吉。至于修改作文, 就由教师完成了。那造成这个现象的始作俑者是谁呢?其实就是我们劳心劳力的教师。负责任的语文教师, 会把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错用的标点符号一一找出, 甚至逐字逐句地进行大面积的修改。学生没有了修改的体验, 更谈不上养成乐于修改的习惯。因此对待教师千辛万苦修改后的作文, 学生往往匆匆一瞥便束之高阁。这样对于作文水平提高是很不利的。叶圣陶先生就说过“:文章要修改, 学生只有学会自己改的本领, 才能把文章写好。”教师应重指导, 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 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而不是一味地为学生改作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对修改作文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修改自己的习作, 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做到语句通顺, 行款正确, 书写规范、整洁。”因此, 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养成自己修改文章的习惯”作为作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力求通过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从语文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这一性质及学生的长远利益来看, 这确实是抓住了作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二、作文修改的习惯养成

“三分文, 七分改”。作文修改其实是一种习惯。初期为“敢改”阶段 (三、四年级) :学生刚开始习作, 认知能力不强, 这时作文修改贵在习惯的培养。修改的要求不要太高, 学生能够发现并修改小至一个标点、一个错别字、一个词语或加入一个好词句都应给予鼓励, 循序渐进, 切不可操之过急。教师应教给学生修改用的符号。初期教师应做到辅改, 在学生作文之后应用标准的修改符号为学生标出需要修改的地方, 或用鼓励式的语言让学生通过自己读文后, 尝试添加教师提供的好词佳句。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老师。教师可在作文修改初期运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比如:啄木鸟小诊所、全民找找茬、我为森林添绿意等。后期为“会改”阶段 (五、六年级) :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 修改作文成为习惯, 教师再加以修改作文的技巧指导, 自然水到渠成, 学生除了小修小改之外, 对原先的文章结构和立意都敢于尝试改变。

三、作文修改的辅助方法

培养学生作文修改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要循序渐进, 要讲究方法。除了教学生规范的修改符号和基本的增补、删除、改换、调整的修改方法外, 为了提高修改质量, 确保文章形象、鲜明、生动, 下面再介绍几种辅助修改方法:静心朗读法、提供素材法、互动协作法、比较借鉴法和再次体验法。

(一) 静心朗读法

学生写完作文后, 修改不要一味求快, 要学会静心朗读。“心者, 神之舍也, 心静则神安。”先让自己的头脑清醒清醒, 再去朗读自己的文章是修改作文的关键所在。在作文修改中应培养学生认真的态度, 让学生一边朗读, 一边审思, 一边体会。这样, 在朗读的过程中, 学生遇到句子不通顺的、有语病的地方自然读起来感到别扭。当学生注意到这一点时他们自然会多读几遍并修改直到读通为止。关于标点, 自己读时有停顿而在作文中此处无标点;读的是疑问的语气, 而在作文中用的却是句号或其他符号, 错误就会显而易见。可见, 朗读特别有助于学生对作文的修改。但在初用这种方法时要让学生明确静心朗读法的要求, 如注意句子是否顺口?标点是否和你读时的停顿及语气一致?学生明白了要求之后, 自然而然地就会在这方面多加注意, 以达到朗读修改的目的。

(二) 提供素材法

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 由于认知能力较差, 词汇积累量不足, 在习作中语句相对简单。在修改自己的作文时, 教师应成为他们的“引路人”。在学生作文后, 可为他们提供与本次作文关联密切的好词、佳句。适当引导, 让学生理解所提供词句的意思, 并参考提供的素材, 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添加、增补。如作文《我的妈妈》中描写妈妈外貌的部分“:我的妈妈长得很漂亮。圆圆的脸蛋, 一双大眼睛充满了智慧。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 看上去很斯文。”我们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水汪汪”“小巧玲珑”“金边紫框”等词语。学生修改后“:我的妈妈长得很漂亮。圆圆的脸蛋, 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扑闪扑闪着, 充满了智慧。小巧玲珑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金边紫框眼镜, 看上去很斯文。”提供素材法可以让学生在修改作文时不至于“词穷”“脑空”, 也不容易出现“无米可炊”的畏难情绪。在添添加加的过程中, 学生收获了自信, 也可以培养学生善于积累好词佳句的好习惯。

(三) 互动协作法

由于小学生认知和文字表达水平的局限性, 在修改自己作文的时候, 往往容易陷入固定思维, 误认为某些错的问题是对的, 这就导致无法发现自己习作中的问题。到了五、六年级, 学生可以采取互动协作法。因为每个人的阅读经历不同, 对问题的认识的角度也不同, 这就产生对对方作文中的字、词、句、段、篇有不同的认识。当两种不同的看法碰撞在一起的时候, 就会产生美丽的火花。真假、优劣就十分明显了。在课堂中, 可鼓励学生同桌或组成修改小组, 互阅互评, 互批互改。作文写完之后, 读给同学听听, 或是请人看看, 集思广益, 取众人之长, 补自己之短。在家里, 也可请家长配合, 协助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自主合作的习作、改作,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为他人改作的成就感, 分享习作、改作的乐趣, 培养他们修改作文的积极性。

(四) 比较借鉴法

俗话说得好:依样画葫芦。可以借助于教材, 或是让学生将自己的习作与内容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 从中找出异同, 分析优劣, 吸取精华。加以借鉴, 从相似的内容比立意, 从相似的题材比取材角度和写法, 从相似的角度、写法比语言的风格, 从相似的结构比设计的技巧等等。通过比较, 学生不但从中得到借鉴, 而且会有新的启示。

再具体些, 如写《游森林公园》的作文时, 就可以仿效课文《鸟的天堂》。《鸟的天堂》中写道“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后来起了一声鸟叫, 接着……有的……有的……有的……”在写《游森林公园》作文中描写鱼池的部分就可以充分借鉴。“起初水面是平静的, 后来撒下一些鱼食后, 起了涟漪, 一条锦鲤蹿了上来, 接着……有的……有的……有的……”这样, 善于借鉴自己学习过的一些课文中如何抓景物特点、如何选材、如何描述、如何过渡等方法进行作文修改, 给学生带来“依葫芦画瓢”的喜悦, 更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修改习惯。

(五) 再次体验法

众所周知, 文章来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发现学生往往并不重视生活过程中的观察和素材的收集。一个人的长相特征, 一个物的构造特点, 一处地方的景物形态, 一个工艺的具体流程……在写作过程中, 学生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但一时又想不起来, 在行文中就“说不清”“道不明”了。解决这个现象的最好秘方就是重返生活, 带着具体问题, 再去观察, 再去体验, 将实际的详情、新的发现写进去。把原文不具体的改详细, 欠缺的弥补上, 不真实的修改好。这样文章就更真实、更具体、更完美了。如写《我学会了炒蛋》, 学生在描述的过程中, 往往会忽视炒蛋的具体步骤, 蛋在锅中的变化, 蛋出锅时的色香味。那么, 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修改自己的作文前, 在家中再次尝试炒蛋。要求他们注意观察, 进行必要的记录, 然后根据自己的再次体验修改作文。相信修改后的作文较之原作会有很大的变化。

篇4:当痛成为一种怀恋

是否,你已把我遗忘,不然,为何杳无音信,天各一方?是否,你已把我珍藏,不然,为何微笑总在装饰我的梦,留下绮丽的幻想?是否,我们有缘,只是源头水尾,难以相见?是否,我们无缘,岁月留给我们的,将是愁绪萦怀,寸断肝肠?

痛,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因为它能让我们暂时或永久地记住一些过往,也许最痛的时刻不是当痛之时,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相似的地方,一个熟悉的动作,让我们痛到极点,让我们对曾经的过往发出无尽的怀恋。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宋代诗人苏轼与他的妻子王弗伉俪情深,而王弗不幸早逝,虽然阴阳两界生死殊途,但苏轼旧情难忘,孤坟相隔千里,欲话凄凉而不可得,唯有在梦中相逢一解相思之苦。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我们背井离乡,在外面打拼,但人到中年,安土重迁的心情越来越强烈,心口也越来越痛,怀恋着故乡的土,故乡的人,故乡的气味,这些都让人迷恋不已。

故乡遥,何日去?别时容易见时难,于是对故乡的思念只能默默地转化成在某一个清闲的午后,坐在藤椅上,闭上双眼在心中轻轻地描绘出它的模样。

也许在某一个清凉的夏日午后,痛会随着那一阵清风不请自至,在你的心轻微地痛一下之时,你会想起谁?怀恋起哪一个曾经的过往?

范家烨老师点评:余秋雨曾说,人对过往的回忆有两重性:一种是具体的,一种是不具体的。作者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以诗般的语言表达了對生命和生活的真切感悟。很纯情唯美的抒情之作,源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篇5:当痛成为一种习惯初二作文

我想大家一定都很清楚的知道第三个人被录取的原因,那就是他捡起废纸扔进垃圾桶的这个看似不经意的动作,却透射出一种文明的素养,已经养成了一种文明的习惯。

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我们也已经养成了许多文明的好习惯。原样交接、垃圾分类,让绿色环保、整洁卫生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目标;每周一歌、音乐引领,让秩序井然、有条有理不仅仅是一道简单的要求;随手锁门、随时关灯,让实现安全、节能减排不仅仅是一条空洞的口号。我们要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努力使它们变为一种习惯,一种素养,一种精神风貌的展现。

但是,你是否发现,我们当中还有一些不文明的行为,还是有人不能在音乐的引领下做到口号洪亮、整齐划一;你是否留意,我们中间仍然有人跑步进餐厅、仍然有人把几乎没有动过的饭菜倒尽;你是否看到,在我们的周围,垃圾分类时仍然有同学分不清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垃圾……也许我们认为,我们已做到了文明,但这些不经意间的小事,还是让我们看到了我们与文明之间的`距离。

其实文明离我们很近,近的触手可及:弯腰捡起地上的垃圾;起身让座给年迈的老人;伸手推开盲道上的障碍物;在别人打电话时保持安静;在别人讲话时细心凝听;哪怕你给别人一个温情的微笑,都会让快乐驻足于他人心中。这一个又一个行为都是文明的体现。

在这个社会中,也许我们的声音尚且稚嫩,也许我们的呼喊还微不足道,但是我们可以立足今天,把握现在。

每一分文明就好像是一盏灯,灯光亮一些,那么我们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每一分文明就是一份力量,无数文明聚在一起就会产生无与伦比的力量,好似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你开始,从我开始,我们都要从现在开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让我们把文明带到校园,带到社会,带到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济外学子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者和实践者。

让文明真正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品质,成为心中不倒的风标!

【初二学生演讲稿:持之以恒,让文明成为一种习惯】相关文章:

1.当文明成为一种习惯作文

2.让文明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1500字

3.关于养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的演讲稿

4.养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演讲稿

5.养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演讲稿

6.关于养成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的演讲稿

7.当痛成为一种习惯初二作文

8.养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的教师演讲稿

篇6: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关键是如何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呢?这就应该从学生初次接触读书本时说起吧!我认为学生对书本接触得越早越好。最早的书本应该是图画式的, 这花花绿绿的东西会激起幼儿极大的兴趣, 或许爱看书的种子从这时便被深埋在心中了。但是许多的农村家长意识不到这一点, 许多忙碌的家长也做不到这一点。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或许自然就落到了学校老师身上。但传统的语文基础教育往往把学生引入误区。我不赞成按字、词、篇的顺序来学语文, 更不赞成教师动不动就让学生把生字词写几行甚至一张。本应生动的语文课上成了机械的灌输式的课堂。为什么把字词从活活生生的文章中割离出来呢?文字因成了句、成了篇而生色生香, 是语句、篇章赋予了它生命。让学生先去感受语言之美, 对语言产生兴趣, 它的意义应远远超过认识几百个字的意义吧!小孩子们读得书多了, 无形中许多字也在脑海中留下了印象, 印象反复叠加, 不知不觉便根深蒂固了。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 光是抄写字词就占去了学生很大部分时间。小学教育变成了识记字词的教育, 因为现行的评价制度迫使老师所看重的是这一学期或这一学年的成绩。所以教师不能把眼光看得更远, 他们不得不关注眼前的成绩。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习惯养成具有非凡的意义。在众多的习惯中, 读书也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习惯吧!偏偏许多时候家长忽略了, 教师也忽略了。

作为一名农村中心语文教师我痛心地发现, 许多学生都没有阅读的兴趣, 更没有阅读的习惯。我们不得不从头抓起, 培养他们爱读书的习惯, 具体做法如下。

一.让学生尝到读书的甜头, 爱上读书

初中学生的大脑已不是一张白纸任你涂写, 课堂上时间有限, 课下让他们去读, 只有少数学生能按要求去做。因为在没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前提下, 他们是把这种要求当成一种额外的负担。所以当务之急是让学生尝到读书的甜头, 爱上读书。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课内的阅读教学, 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如开始时教师可向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解某部作品中的精彩片段, 吊足学生的胃口, 部分学生为了了解下面的情节, 课下就会非常自觉地找来看。如果教师想进一步巩固效果, 隔一段时间可开一个以班级为单位的小型论坛, 真正认真读且读有所得的学生便有了施展的空间。他们尝到了读书的甜头, 便触动了对书的热爱之情。

二.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动笔的过程就是精简的过程、挑选的过程、内化的过程。

(一) 经典摘抄。对文中一些经典语句让学生养成及时摘抄的好习惯, 将别人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

(二) 笔记心得。将阅读过程中点滴的心理感受记下来, 长期积累便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三.养成朗读、背诵的良好习惯

朗读要饱含感情地去读, 用情去读的过程便是学生与文章交流对话的过程, 是情感相互融合、碰撞的过程, 会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 拉近学生与书的距离。好的文章一定要背, 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其精妙之处!

通过以上方法, 读书由被动慢慢地变成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最重要的是这种做法必须坚持。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 此种做法坚持初中三年, 足以将一个行为变成习惯。

篇7:让爱成为一种习惯

社会飞速发展,物质世界日益丰盈,或许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却有另一番孤独、落寞、失意、无助,而有一种特别的感动与温暖,那就是爱。关爱他人,不要在乎形式的大小。它可以是舍己为人的高尚行为,可以是倾囊而出的资金帮助,当然也可以只是一抹甜蜜的微笑、 一句温馨的问候、一首励志的歌曲、一双搀扶的双手,只要适时出现在需要被温暖的心灵中,那就无异于一片阳光、一缕春风、一束鲜花、一盏明灯,所有的一切都是温暖,都是爱。让爱温暖他人,其实也是在温暖自己,而这种温暖来自每个爱与被爱者的心灵深处。

爱是给予而不是索取,是在给予中让彼此分享融入生命中的快乐,是让彼此感激在给予中所孕育出的新生力量。我们常说,用爱去教育,教师通过“给予”爱,能够体会到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能够感觉到自己是充满活力和富有激情的,能够体会到教育工作的乐趣。 同时,学生回报给教师的爱也同样是弥足珍贵的。实施爱的教育,让学生感受爱,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爱。 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关爱同学,为身边的人、为社会奉献出爱心,让世界充满真情,让爱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责任。

篇8:让积累成为一种习惯

一、以分数激发兴趣

每次日志我都给学生打出分数, 对于那些书写不认真、布局不合理的日志, 我仅给50分评定成绩, 而对于那些书写漂亮工整、布局合理、图文并茂的日志, 我则给出了3000分的成绩。成绩的巨大反差使学生们的心中极不平静, 好的会倍受鼓舞, 朝着更好的目标迈进, 而不好的也会奋起直追, 因为争强好胜是学生们的共性。

二、以形式调动情趣

学生从小受小人书和各种漫画书、图文卡片的影响, 遇到一些难于用语言表达的东西, 常常会用自己粗糙的简笔画来表达内心情感。我便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采用学生喜爱的绘画形式指导积累, 使学生的日志内容图文并茂, 充满了诗情画意。学生写得好, 老师评定高。良性循环, 学生写日志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三、以拓展引发情趣

学生有了写日志的兴趣还不够, 要想写好每次的日志, 还真得有步骤、讲方法。下面就以我的“三步走”计划来谈谈写日志的心得体会。

1. 整体规划, 定期检查。

所谓整体规划, 定期检查, 就是在一段时间内, 给学生确定日志的主题, 让学生围绕主题或根据要求不拘形式地进行积累, 然后将自己的课内外收获分类编入日志。针对这一目标, 我将学期时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着重成语的积累;第二阶段是谚语积累阶段, 我同样将谚语分为农谚、气象谚、读书谚、惜时谚等几项, 同样要求学生逐日逐项积累, 并利用自习时间定期搞活动检查, 效果也不错;第三阶段是关于歇后语的;第四阶段是关于名言警句的。学生因为有了前两个阶段的积累经验, 所以编入日志时也是有章有程。经过四个阶段的日积月累和定期检查, 学生对于内容的积累掌握了一定的方法, 操作起来得心应手, 兴趣也就更高了。

2. 奖评激励, 以优带差。

经过前几个阶段的日积月累和阶段检查, 学生不仅积累了许多知识, 而且还掌握了一定的积累方法, 使积累自觉地成为自己每日学习的一种习惯。如何把这一良好的实验成果巩固下来, 我采用了奖评激励, 以优带差的方式。我定期在班内开展日志展, 对学生的日志给予指导性的评价, 特别是使学生能亲眼目睹自己与别人的差距, 发现别人的长处。我还精心选出几本优秀的特色日志, 有针对性地评价其优点, 如日志书写工整, 主题鲜明, 内容丰富多彩, 形式多种多样, 图文搭配协调等, 并给予这些特色日志以高分, 从几百分到几千分。这样一来, 学生不仅得到了切实的指导, 而且还会奋起直追, 从而达到以优带差的效果, 全班同学的日志整体有了很大提高。

3. 以用治学, 强化效果。

任何一项工作要想长久地做好, 那需要动力。对于学生的日志而言, 我除了以高分作动力进行激励外, 重点还是以“学有所用”来激发学生的积累兴趣。每次讲读课文或写作文时都需要大量的课外知识材料做填充, 这些材料哪里来?就得靠学生平时写日志去积累。

上一篇:登峰杯第三届获奖名单下一篇:致市民的感谢信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