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名词解释

2024-05-07

公共事业管理名词解释(精选8篇)

篇1:公共事业管理名词解释

公共事业:是个特定概念。特指那些面向标,供服务或创造条件,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提的的社会活动。且不以盈利为主要目业公共事业组织:依一定规则,以独立、公(公共性;非营利性;主要包括科教文卫体等事专业性;基础性)供各种服务的公共组织(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政府组织:直接拥有公共权力、管理社会务的公共组织,国务院直属机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务院、国务院组成部门、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县人民政府派出机关地方市场组织:以赢利为目的通过生产活动和)共组织(营利性、竞争性、排他性、自发性)政府失灵: 政府由于对非公共物品市场不序紊乱或由于对非公共物品配置的非公市场秩开、非公平和非公正行为,而最终导致政府形象与信誉丧失的现象市场失灵: 由于市场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些领域运作不灵志愿失灵:如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公共 称“志愿失灵”这种局限性公共事业人力资源: 就是在公共事业领域民事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的人员的总和,外延上包括管理人员、勤服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后公共事业财务管理: 指公共事业组织对资策、调节、控制、监督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事业收入: 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及其他活事业支出: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 公共事业项目:指政府、社会事业团体或 或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物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善公共生活质以促进量、进行的组织和配置社会资源的一次性活提高社会生活文化水平和人民素质而动项目评估: 指对已完成的供公共事业项目行系统、客观的分析,通过考核、检查来确定项目预期的目标是否达到,效益指标是否客观,项目主要败的原因,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未来新项并分析项目成功或失目的决策和管理提供借鉴项目风险管理: 指项目管理人员对可能影行预测、识别、分析和处理并力求最大限度的达成项目目标的活动。别、分析、处理(项目风险识外部性:)指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性附带影响使价格机制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信息不对称: 指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由于不拥有的信息,交易关系和契约安排的经济理论由此造成的不对称信息下合同出租: 指政府将原先垄断的公共产品机构进行转让非营利组织等用者付费:消费者对所使用的有关公共服 是想通过付费把价格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其主要目的务中来管理体制: 是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方组织形式结合成为一个合理的有机系统,并以怎样的手段、和目的方法来实现管理的任务

科技管理:现代科技管理依照科学技术自 与方法,运用管理科学的理论 筹划,以求在时间和经济上最合理、有效对各项科学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地达到预定的科学技术发展目标科技管理体制:科技体制的全称。是科技 称。一般来说,它是由一国的政治经济体制、综合决定的文化传统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因素教育管理: 整个国家的教育系统作为管理对象,育的法律、法规为管理的基本依据,对整以教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系统及各级各类学校组织进行教育投资、管理方面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从教育督导、教育结构而实现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狭义】指学校管理,校组织作为管理对象,其管理类型有: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的管理原则、学管理制度、管理机构、管理过程、全面质量管理、内部与外部关系的管理,领导人员以及学校现学校的教育目标目的是有效地实文化事业:是人们在文化艺术、新闻 标、规模,并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经常性活动文化发展战略: 指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国发展的目标、力量部署、对策措施的谋划与抉择重点、发展阶段、投资方向、文化行政: 政府及其管理机构代表全体人现预期文化发展目标对社会文化事业进行规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卫生事业:卫生体系及其活动构成卫生事卫生管理:是研究卫生事业发展规律及其索如何通过最佳卫生服务把卫生资源和科学技术进行合理分配并及时提供给全体居民,应用科学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健康的一门体育事业:事业的结合,及其经济性质不涉及开展这些活动的单位【狭义】 或社会某一部分人提供体育产品或服务由国家或社会兴办的为全体公民的公益性体育事业单位及其开展的各项活动,体育产业:(不以营利为目标)为社会公共提供体育产品和服业活动的集合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产体育事业管理: 是各级政府及其体育行政域内的活动和事务进行组织协调、划、服务监督的行为,统筹规和微观体育管理两个层面包括宏观体育行政社会体育事业管理系统: 与政府体育事业专门体育事业管理系统和社会非专门体育事业管理系统政事分开:首先是政事职能分开;其次政最后政事管理方式和机构名称分开公共性: 有公用性

1、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带有公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具有公益性

3、公共事业组织的服务是社会简述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组成: 务情况说明书三部分。包括财务1

篇2:公共事业管理名词解释

1.公共事业管理

指政府对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主要目的的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进行规划、组织、只会、协调和控制的活动。

2.寻租

指通过非生产活动来维护既得利益或追求新的利益的企业行为或个人行为。

3.外部效应

指某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其自身的成本或收益上,却会给

其他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坏处。

4.文化事业管理

各级政府及其文化行政部门和各种文化企事业单位对各项文化事业和具体文化

活动的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

5.项目风险

指在实现项目目标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或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6.公共需要:

特指那些面向全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

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并且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活动。

7.市场失灵:

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地情况。

8.公共事业组织

依照一定的规则(或有关政策、法规,或有关法律),以独立、公正为原则,并凭借其特有的功能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的公共组织。

9.上级补助收入

指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即事业单位的主管

部门或上级单位用自身组织的收入和集中下级单位的收入拨给事业单位的资金。

10.正外部性

指某个经济行为主体的生产或消费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并且受益者无需花费任何代价。

二、简答题(共35分,每小题7分)得分:分

1.根据我国公共事业组织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当前政府对公共事业组织管理的重点应该放在哪几个方面?

(1)为公共事业组织的活动提供制度保障和行政管理的框架。

(2)通过指导和协调为公共事业组织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直接或间接提供部分公共事业产品。

(4)建立健全公共事业组织活动的监督机制。

(5)与公共事业组织建立制度化的合作伙伴关系。

2.请简述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

转轨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必须着重于政府、社会和高等学校三方

面关系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1)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加强地方政府(主要是省级政府)的统筹决策权。(2)加强社会参与办学和管理。(3)加强高等学校的自主办学权。

3.1997年日本开始推行大规模的行政改革,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独立行政法人”制度。请简述什么是独立行政法人化。

独立行政法人化就是将不必要由行政组织通过公共权力的行使而直接管理,但又不能完全交由民间组织管理的事务和事业,转由拥有较大自主权、可以引入企业运行方式的独立行政法人完成。

4.从世界各国公共管理的实践来看,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世界各国政府之所以普遍担负起管理公共事业的主要责任,原因是什么?

(1)公共事业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

(2)公共事业的特性决定了政府的管理主体地位。

(3)市场运作的缺陷决定了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必须积极有为。市场无法保障社会的公正;市场经济克服不了其自身所导致的某些消极后果;公共事业社会化的改革要求政府加强管理。

(4)政府管理公共事业有其优点和长处。当然,我们说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应加强对公共事业的投入和管理,并不意味着政府要包揽一切社会公共事业,也不表明私营部门不能介入公共事业的管理。

5.请简述混合管理型体育事业管理体制的优点。

优点:(1)机构的领导人主要由政府任命,能够充分体现政府意志,贯彻政府目标。

(2)社会体育组织主要负责体育管理中的事务性工作,一般采用公司化的管理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3)共同管理的模式能够更有效地与各类体育组织沟通合作。

6.研究公共事业管理的意义(7分)

(1)有助于增进人类的福祉。研究公共事业管理有助于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的科学化,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的水平和效率,从而使人们更容易分享文明进步的果实。

(2)有助于推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3)有助于促进公共事业的健康发展。只有加强公共事业管理研究,才能有效的解决公共事业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确保国家公共事业的健康发展,有效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4)有助于减轻财政压力。

7.教育管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7分)

教育管理的对象是教育系统以及某些与之密切相关的人,才、物、事、时间和信息。内容包括教育预测、教育决策、教育计划、教育组织、教育评价。

(1)教育预测。是教育管理过程的第一步。是在对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并掌握规律,然后根据现有情况,寻找提高工作质量、学生素质和教育投资效益的最佳方案,并以此作为制定教育发展方略的依据。

(2)教育决策。是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关键。合理的决策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在预测基础上对教育管理目标、教育行动方案、教育政策等进行选

择。

(3)教育计划。是实施教育决策的行动纲领。教育决策是根据教育决策对未来发展进行的设想和规划,是教育决策的具体化和系统化,是教育决策实施的重要中介环节。

(4)教育组合字。教育组织是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保障要素,同时也是教育管理活动的核心。

(5)教育评价。就是系统地收集信息、为教育决策服务的过程,是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反馈环节。

8.简述我国卫生事业存在的基本问题。(7分)

(1)理论和思想认识上的问题。

(2)管理体制上的问题。卫生事业由于其固有的公共产品性和正外部性,理所当然的事高度社会化的.我国卫生室及管理体制的社会化程度较低,使得我国的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中等以上城市。

(3)医疗保障制度特别是公费、劳保医疗上的问题。第一,国家和企业包的过多,享受医疗费用减免的范围和成都过宽,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第二,缺少费用控制机制,传统的按项目付费方式难以控制医疗费的快速上涨。

(4)价格机制不健全。工资制度僵硬死板,根本没有起到调节配置为省人力资源的作用。

(5)管理方式混乱。我国习惯上用卫生行政管理代替卫生经营管理和医学规范管理,导致经济规律被忽视,财政压力不断加大,医疗师范想想大量存在。

9.简述社会主导型体育事业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7分)

这是以当今西方国家为代表的、以市场化为基础的社会运转和管理模式。

一、主要特点:(1)在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方面,都采取民办关注,主张体育自治;(2)在社会体育运转机制方面,都以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等位基本活动单位开展各种形式娱乐、健身和体育竞赛;(3)在社会体育运行调控方面,都以法律为准则。(4)在体育资源配置方面,都以体育市场大小为依据。(5)在国家体育的政治职能、目标、战略、政策和手段方面,风行有宏观控制的社会自我协调。

二、优点:第一,它植根于人们的体育兴趣与爱好,一遇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第二,这种管理体制有利于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第三,社会主导型体育事业管理体制在决策中体现了高度的民主。

三、缺点:由于体育社团及私人机构代表了特定的利益群体,在体育事业管理的利益分配、沟通与写作方面不够协调,甚至发生争吵和相互抵制,这直接阻碍了政府力图提升国家形象的体育目标的实现。

10.请简述加强公共事业组织监督管理的必要性。

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公共事业存在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确保公共事业组织履行公管责任的需要;治理公益失灵的客观要求。

11.医疗规范管理的基本措施是对医疗卫生活动的直接管理,主要有两种途

径,请简述分别是哪两种途径。

篇3:公共事业管理名词解释

公共利益是个不确定法律概念,但大多数国家的宪法中都规定了在征收和征用中必须是以公共利益作为权力限制的标准,1由此对公共利益进行解释在公共征收和征用中是很重要的。

我们先分析一下公共利益这个概念。德国学者Dietrich Jesch言道:“每一个法律概念皆由‘概念核心’与‘概念外围’两部分组成。前者为概念内容之绝对确定部分,也就是对其概念属性之毫无疑义之部分,法律秩序之安定性,是因它的存在而得到维护。后者为概念内容之不大确定部分,也就是对其概念属性常有疑问之部分,非经解释无法适用。”2公共利益的内容按照这种标准也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概念核心”,即绝对公共利益,是指在全社会范围内, 在利益界线划分上不易产生歧义的那部分公共利益, 具有相当的明确性, 如环境保护、国防建设等;另一部分内容是“概念外围”,即相对公共利益,就是指在全社会范围内, 在利益界线划分上,不同利益群体会因不同立场而产生争议的那部分公共利益, 其具有相对的不确定性。如一些不动产征收征用案件中的对公共利益的界定。

对于公共利益核心部分的内容,我们往往没有争议,但是公共利益外围部分,例如土地征收中,往往需要行政机关对其进行判断,这就带来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以及行政机关的滥用职权问题,这时单纯通过在法律上解释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二、解释“公共利益”外围的困境

目前在法律上对公共利益进行解释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概括式,仅在法律中原则性的规定具有公共利益目的方可征收、征用,例如美国。美国联邦宪法第五条修正案规定,联邦政府非经“正当法律程序” (due process of law) 不得剥夺公民的财产权,非经“合理补偿” (just compensation) 和“出于公共使用的需要” (for public use) ,不得征用公民的财产。可见,美国宪法条文中仅仅是规定“公共使用”是唯一的合理目的,但是对公共使用的含义或范围并未提到,这样在实践中就很难把握公共利益的外围,可见这种法律界定的模式不能解决公共利益外围的界定问题。

一种是列举式,即在法律中详尽的列举哪些事项属于公共利益的范畴。典型的如日本。日本《土地征用法》明确规定,国家允许关系到国家和国民利益的35种公共事业项目,依照法律程序对土地进行征用或者使用,这35种项目囊括了包括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石油管道、自来水管道、铁轨设施、消防设施、气象、广播、教育和研究机构、博物馆和图书馆、社会福利事业、医院、煤气、电力、电信、墓地、废弃物处理设施、公园、水利设施、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或合作社的办公场所或建设的公共设施和居住专用区、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或合作进行的农地改造和综合开发所需要的基础设施、中央批发市场和地方批发市场等。3

我国法律就是概括界定的模式,各种法律文件中只是出现公共利益这一限制,并未对其进行具体解释。4再加之中国现在正处于城乡转型期,城市化进程工程浩大,经济快速发展,土地征收和城市拆迁工作大量增加,更需要在具体工作中正确把握公共利益的判断,以防止政府滥用权力,人民权利受损。

三、解释“公共利益”外围的出路

美国之所以对公共利益外围在判例中进行扩张解释可以很成功,是以其正当程序和公共补偿制度为基础的。结合中国的国情,我们可以适当借鉴。

在土地征收的程序中,第一可以采用双方分别聘请资产评估师提出评估报告的方式;第二在政府解释公共使用的过程中很强调听证程序;第三在因征收引发的权力冲突时,法院作为最终的利益衡量者,成为最后的权利救济机关,在法院面前,政府和被征收人站在平等的地位,通过司法程序,公民完全可以对政府提出自己对“公共使用”的见解,从而迫使政府放弃征收行为。

我们还要正确认识到我们在公共补偿中的问题,我国现行的土地征收程序规定过于简单,缺乏具体的操作程序和对相对人权利保障程序;在土地征收中司法介入较少,法院独立地位较弱,不愿介入;再加之诉讼费用高,农民不愿诉诸于诉讼;征地补偿款缺乏监督,层层克扣,发放率低,我国征地补偿款不是直接发给被征收人,而是通过层层下发的途径,由各级政府至农村集体组织,最后到被征收人手中,在层层下发的过程中,款项的接收不透明,农民无权了解真相,监督体制不力,为各级政府和村干部私自扣发截流征地补偿款留下巨大空间。“公正补偿”条款, 只有要求征收人支付正常市场价格, 才能用市场手段制约政府和开发商的非理性征收冲动。反观我国《物权法》连明确承认征收应当支付市场价格都没能做到, 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注释

1[1]法国《人权宣言》第17条规定:“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但当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时可以剥夺”。希腊1795年宪法规定:“除非依照法律的规定,为了合法认定的公共利益的必须,且对被征用的地产按法院就赔偿做出的暂行判决时的价值实行赔偿,任何人的地产不得受到剥夺。”瑞士宪法第22条规定:“为了公共利益,可以在宪法授予的职权范围内通过立法方式征用土地或施加限制。”美国联邦宪法第5修正案规定“……任何人不给予公平赔偿,私有财产不得予以公用征收”

2[2]转引自翁岳生:《行政法与现代法治国家》,台湾样新印刷有限公司1985年第5版.第80页

3[3]梁慧星: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转引自褚江丽:《美、德、日实施宪法公共利益条款之比较研究》载于《河北法学》2009年3月

篇4:公共事业管理名词解释

他说,在西方国家,很多工业仍然由政府控制着。二十世纪80年代后,许多国家选择了私有化的道路。私有化的方式主要是拍卖,拍卖的领域涉及到电力的各个部门——煤发电、原子能发电和电网等。私有化考虑的因素是如何利用和优化工业结构达到经济政治目的,拍卖的效果也主要从老百姓的好处和价格两者来权衡。

政府选择拍卖有效率和公共财政两方面的原因。从效率角度看,国有企业并不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对企业的成本控制不是那么严格。相比而言,私营企业产出较高,私有化能提高效率,将一家企业分成数家,在行业内引入竞争,从而降低价格。另一方面,从公共财政角度看,之所以很多西方国家集中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私有化,是因为那时候这些国家的政府赤字都已经很高了。

比如说,加拿大那时候的国家债务水平已经达到一年的GDP数量。这时候,政府必须考虑降低政府赤字。公共财政负担和政府掌握的影子价格有关。所谓政府掌握的影子价格,就是指税收加上政府浪费。政府用一元钱,对经济的扭曲,加上浪费和腐败就远远超过一元钱。公共财政负担就是这两者同时作用的结果。

袁拉圣博士还列举了加拿大的电力部门来说明如何选择私有化。

袁博士假设了政府是整个社会的利益代言人,其行为考虑了整个社会的福利。然后,袁博士介绍了加拿大电力部门。加拿大的电力部门可以分为3个部分:电力生产部门、电力传输部门和电力配送部门。其中,电力生产部门和电力配送部门有不变的边际成本,两个部门都是无规模效应的。然而,电力传输部门有规模效应,私有化有动机降低成本,即使在私有化之后政府仍管制价格。由于规模效应,政府主要拍卖电力生产部门和电力配送部门。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政府如何卖?是分开来卖还是卖给一家?如果把电力生部门和电力配送部门分开卖,很容易形成两个垄断者,效果不会太好。因此,政府考虑将电力生产部门分成几家,再将电力配送部门分成数家,然后将分离出来的企业分别卖给不同的单位,这样有利于形成竞争的格局。所以,比较下来,政府要做的工作就是究竟要把电力生产部门和电力配送部门拆分成几家。

那以,政府如何选择呢?政府的效用函数里有,消费者利益、厂商利益和政府净收入。当然政府会给这三方利益赋予一定的权重。公用事业最初由政府拥有,在政府管制下,决定价格为多少,生产多少。政府在比较私有化前后的效用后决定是否对公用事业重组,政府要决定重组的时间和私有化的结构。

袁博士认为,政府的决策决定了最佳结构的竞争程度。私有化的最佳结构并不是唯一的,其竞争程度与电力生产和电力配送这两个部门分拆的家数相关。根据袁博士的求证结果,竞争程度的范围介于1/4和1之间。其中,1代表完全竞争的程度。当竞争程度为1/2时,政府拍卖企业得到的钱是最多的。相应地,企业利润、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在竞争程度为1/2时要高于竞争程度1/4的时候;而且,在1/4和1/2区间内,三者是递增的,一定程度上竞争是帕雷托改善的。因此,竞争程度的最佳选择是在1/2和1之间。

同时,政府的决策也受政府效用函数中政府利益的权重λ所影响。重组和私有化之后,价格弹性会上跳。价格弹性和整个行业利润会随着最优λ上升而上升。私有化和λ是同方向变动的,λ高于一定程度的时候,私有化是有好处的。当λ不太高的时候,政府仍有债务,此时政府可以从私有化中获得净财政收益。

篇5:公共管理学的名词解释1

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福祉与公共利益。2公共组织

从广义上看,是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从狭义角度回答。3 公共选择理论

是当代经济学领域中一个相对较新的理论分支与学说;它帮助人们理解和加深对公共产品、公共权力、公共选择等核心概念的认识,主要从新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视角介绍国家的起源、政府的权利和义务、公共所有权、公共资源、公共政策、宪法、宪政、共和、民主和自由、市场与国家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4 新西兰模式

在改革措施最为激进、新公共管理趋向最为明显的新西兰取得的佳绩,随着工党上台执政,开始了公共行政改革。其改革力度大、富于系统性而受到举世瞩目,被称为新西兰模式。5契约失效

当服务的购买者与消费者分离的时候,消费者往往缺少足够的信息来评估服务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由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赢利性机构提供相应的服务,那么这些机构很可能利用自己在信息不对称关系中所占的优势地位,用以次充好、以少充多来欺骗消费者,即所谓的契约失效。6公共伦理

公共伦理是指用以实现共同价值和利益,规范全体社会公众包括社会组织和个人行为的各种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等。7公共决策

公共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处理国家政务和社会事务过程中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做出决定的过程。8风险型决策

风险型决策是介于确定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之间的一种决策,即决策时存在一个确定目标,掌握了部分决策必备的信息,面对两种以上的环境和条件,有可供选择的方案,而且每个方案可能出现几种不同的结果,但可预测各种结果出现的概率,对决策结果要承担一定风险的决策。9公共管理协调

公共管理协调指协商、调整公共组织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和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使之权责清晰,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有效地实现公共管理目标和提高整体效能的行为。10主体合流法

在协调某些问题时,参加的各方往往各有主见,各不相让,在此情形下,协调者可以以比较正确的一方或几方的意见为主,以他方的意见为从,并且撇开各方意见的表面对立处,努力提示他们内在的相同点或相似点,巧妙地把这些相同点或相似点演变为连接点,通过沟通协商,使一方意见基本统一到主导一方的意见上来。11 公共管理监督

公共管理监督指贪污对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等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和监察和督导活动。12 质询制度

一般是指人大或政协对公共组织的工作提出疑问并要求做出相应答复的制度是国家权力机关监督政府和公共组织的一种方式,是正式的监督制度,必须以代表联名的方式向公共组织正式提出。13申诉控告制度

指各监督主体对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过程中的违法违纪行为行为向有关部门提出的法律诉求行为。14审批制度

审批制度是指公共组织中的上级机关及领导或专门审批机构对下级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执行活动事先进行的查验制度 15政治中立

各国文官制度都明确规定文官在政治上必须保持中立,不得以公务员身份参加某些政治活动,如不得任议员,不得参加罢工,不得接受政治捐款等。16 职位分类

它是指把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按其难易繁简程度和性质及所需人员的资格条件等划分为若干职级,对每个职位和职级的任务,责任和任职资格等做出准确的定义和描述,制定职系说明和职级规范,并以此作为公务员考试,任用,考核,培训,晋升等的依据。17 公务员交流

公务员的交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工作需要或照顾公务员的个人意愿,通过调任,转任,轮换和挂职锻炼等形式,使公务员在行政机关内外流动的一种人事行政活动和过程,遵循人尽其事、事得其人的原则。18公务员回避

公务员回避是指为了防止公务员利用职务之便,为亲属徇私舞弊而对其所任职务,任职地区和执行公务等方面做出的限制性规定。19公务员辞退

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在法定的管理权限内出解除公务员全部职务关系的行政行为。20公共财政

是国家暖和政府为满足公共利益和需要,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经济活动,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公共财政既是国家财政的一种类型或模式,同时也是政府处理与市场关系的一种管理活动,因此,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常常将公共财政等同于公共财政管理。21税收

通常是指国家按照法律规定的税率向管辖范围内各类纳税人,组织和个人,强制性地,无偿地征收其货币收入的一部分构成的公共收入。22公债

就是政府凭借其信用向社会公众所举借的债务,公债的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它依据国家的信誉向国内外社会公众借债。23政府采购

所谓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24 转移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的财政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指出,如补贴,捐赠,转移支付等,它是一种非市场性的分配活动,特点是非等价交换,转移性支出管理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支出管理和财政补贴管理。25 财政补贴

是政府基于某些特殊的需要将部分财政收入直接分配给生产者或消费者,提供无偿补助,是政府调节微观经济的重要财政杠杆之一,也是发挥公共财政分配机制作用的特殊手段。26 电子政务

篇6:公共管理名词解释两份一样

1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管理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用于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2政府失灵:指由于政府机制存在的本质上的缺少,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形。

3标杆管理:即追求卓越的管理模式,并将之学习转化,以提高组织绩效的管理工具。

4企业型政府:系指一群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共管理者组成,他们能够运用各种创新的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体制恢复活力,并有效运用资源提高政府的效率。

5电子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其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构建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

6公共部门:是指这样一种提供服务和产品的部门,其所提供服务和产品的范围与种类不是由消费者的直接愿望决定,而是由政府机构决定的,在在民主社会,是由公民代表来决定的。7战略管理:是管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到目标的行为,或者说战略管理是制定,实施和评价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艺术或技术。

8政府再造:是指政府改革将涉及改变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市民,政府与企业诸多关系的调整,设计政府治理的观念,结构,方式和方法的变革,涉及及政府内部组织,运作程序的调整,更涉及外部关系的调整。

9公共管理伦理:是公共管理主体作为特定的社会化角色在进行公共管理活动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公共管理伦理在相当程度上源于政府组织伦理和非政府组织伦理,并具有特定内容构成。

10市场失灵:简单来讲,便是因市场缺陷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市场机制无法将社会资源予以有效配置,二是市场经济无法解决效率以外的非经济目标。11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威当局,为解决某项公共问题或满足某项公众需要,所选择的行动方案或不行动。12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如电话,网络,公用电脑站等)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其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建构一个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有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13新公共管理:以自利人为假设,基于公共选择代理人理论及其交易成本理论,以传统的管理主义和新泰罗主义为基点而发展起来的,其核心点在于:强调市场机制,强调大规模使用企业管理的哲学与技术,强调顾客导向的行政风格。

14绩效管理:是利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同意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维持或改变既定目标技术,并且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的管理过程。

15全面治理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进组织的管理与服务,通过高素质和不断改进的产品和服务,过去顾客满意的管理理念,制度和方法。

16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17公共组织:从广义上看,是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从狭义上看,乃是指行使行政权,达成公共目的的组织。18顾客导向:是指组织及其组织成员站在顾客的立场上,仔细评估组织的管理绩效,以追求顾客满意为基本目标。

19.概念化技能:指公共管理者所具有的宏观视野、整体考虑、系统思考和大局把握的能力。

20.治理工具:指政府将其实质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途径和机制。

21.市场自由化:指政府对存在的市场管制予以解除,让更多参与者加入,使其充分竞争,让市场的供需法则能够充分利用。

22.政策规划与设计:指政府为了解决公共问题,采取科学方法,广泛收集各种信息,设定一套未来行动选择方案的形态过程。

23.目标管理:由参与管理制定目标,经过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等管理方式,建立各级人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最终实现组织绩效的一套管理系统。

1.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应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2.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威当局,为解决某项公共问题或满足某项公众需要,所选择的行动方案或不行为。3.公共组织: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

4.组织: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要素组成,为了达成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随着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并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

5.人力资源:指一国、一个地区乃至一个组织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人口的数量和质量。

6.政府会计:是分析、记录、汇总、评估和说明住房机关的财政活动和财政状况的科学和艺术,也是那些结果感兴趣的人交流信息的艺术。

7.政府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评价者管理效果和资源占用情况提供有用的信息,它报告政府即政府机关已经获得了什么和将能获得什么。

8.信息是指已经整理并有用的数据,它不同于数据,数据就是事实、未经评价的轻情报或信息的原始资料。数据和信息的区别就是一切信息虽然都是由数据组成,但并非一切数据都能产生消除不确定性而导致较深理解的、专用的、有意义的信息。

9.管理信息系统:是为管理层有效履行管理功能的需要,所提供信息的系统。

10.电子化政府: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其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建构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高效服务品质的政府。

11.绩效管理:是利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同意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维持或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且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的管理过程,12.标杆管理,即追求卓越的管理模式,并将之学习转化,以提高组织绩效的管理工具。

13.目标管理:是由参与管理制定目标,并经过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等管理方式,建立各级人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最终以实现组织绩效的一套管理系统。名词解释

1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管理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用于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2政府失灵:指由于政府机制存在的本质上的缺少,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形。

3标杆管理:即追求卓越的管理模式,并将之学习转化,以提高组织绩效的管理工具。

4企业型政府:系指一群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共管理者组成,他们能够运用各种创新的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体制恢复活力,并有效运用资源提高政府的效率。

5电子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其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构建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

6公共部门:是指这样一种提供服务和产品的部门,其所提供服务和产品的范围与种类不是由消费者的直接愿望决定,而是由政府机构决定的,在在民主社会,是由公民代表来决定的。7战略管理:是管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到目标的行为,或者说战略管理是制定,实施和评价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艺术或技术。

8政府再造:是指政府改革将涉及改变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市民,政府与企业诸多关系的调整,设计政府治理的观念,结构,方式和方法的变革,涉及及政府内部组织,运作程序的调整,更涉及外部关系的调整。

9公共管理伦理:是公共管理主体作为特定的社会化角色在进行公共管理活动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公共管理伦理在相当程度上源于政府组织伦理和非政府组织伦理,并具有特定内容构成。

10市场失灵:简单来讲,便是因市场缺陷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市场机制无法将社会资源予以有效配置,二是市场经济无法解决效率以外的非经济目标。11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威当局,为解决某项公共问题或满足某项公众需要,所选择的行动方案或不行动。12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如电话,网络,公用电脑站等)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其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建构一个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有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13新公共管理:以自利人为假设,基于公共选择代理人理论及其交易成本理论,以传统的管理主义和新泰罗主义为基点而发展起来的,其核心点在于:强调市场机制,强调大规模使用企业管理的哲学与技术,强调顾客导向的行政风格。

14绩效管理:是利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同意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维持或改变既定目标技术,并且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的管理过程。

15全面治理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进组织的管理与服务,通过高素质和不断改进的产品和服务,过去顾客满意的管理理念,制度和方法。

16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17公共组织:从广义上看,是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从狭义上看,乃是指行使行政权,达成公共目的的组织。

18顾客导向:是指组织及其组织成员站在顾客的立场上,仔细评估组织的管理绩效,以追求顾客满意为基本目标。

19.概念化技能:指公共管理者所具有的宏观视野、整体考虑、系统思考和大局把握的能力。

20.治理工具:指政府将其实质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途径和机制。

21.市场自由化:指政府对存在的市场管制予以解除,让更多参与者加入,使其充分竞争,让市场的供需法则能够充分利用。

22.政策规划与设计:指政府为了解决公共问题,采取科学方法,广泛收集各种信息,设定一套未来行动选择方案的形态过程。

23.目标管理:由参与管理制定目标,经过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等管理方式,建立各级人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最终实现组织绩效的一套管理系统。

1.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应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2.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威当局,为解决某项公共问题或满足某项公众需要,所选择的行动方案或不行为。3.公共组织: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

4.组织: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要素组成,为了达成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随着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并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

5.人力资源:指一国、一个地区乃至一个组织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人口的数量和质量。

6.政府会计:是分析、记录、汇总、评估和说明住房机关的财政活动和财政状况的科学和艺术,也是那些结果感兴趣的人交流信息的艺术。

7.政府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评价者管理效果和资源占用情况提供有用的信息,它报告政府即政府机关已经获得了什么和将能获得什么。

8.信息是指已经整理并有用的数据,它不同于数据,数据就是事实、未经评价的轻情报或信息的原始资料。数据和信息的区别就是一切信息虽然都是由数据组成,但并非一切数据都能产生消除不确定性而导致较深理解的、专用的、有意义的信息。

9.管理信息系统:是为管理层有效履行管理功能的需要,所提供信息的系统。

10.电子化政府: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其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建构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高效服务品质的政府。

11.绩效管理:是利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同意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维持或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且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的管理过程,12.标杆管理,即追求卓越的管理模式,并将之学习转化,以提高组织绩效的管理工具。

篇7:公共事业管理名词解释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政策解释1

1、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实施范围是什么?

答:《实施意见》明确规定,除了已经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的事业单位外的所有事业单位(包括纳入机构编制管理并执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企业所属事业单位)都纳入实施范围。同时规定,使用事业编制的各类学会、协会、基金会等社会团体,参照执行,纳入实施范围。已申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在未获得批准以前,要先实施岗位设置管理。

另外,事业单位存在三种人员,第一种是在编不在岗人员;第二种是已经没有实际功能的单位中还没有分流或安置的人员;第三种是被借用到机关或其他单位工作的“混岗”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对第一、第二种人员,可以先采取06工改的做法,等国家和省里有了新的政策以后再予以统一考虑。对第三种人员,因为这些人员的人事、工资关系都还在原事业单位,所以在首次岗位设置中要在原事业单位聘任,但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尽量理顺关系,让这些人员能尽早回到原事业单位工作岗位。

2、如何对事业单位进行功能分类?

答:事业单位确定单位类型,关系到管理、专业技术、工勤技能三类岗位数量及其结构比例的确定,是开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的重要前提。但是,事业单位如何分类,省里没有统一的细化标准,跟国家现行的事业单位分类标准也不尽相同。同时,由于各个事业单位的情况千差万别,也很难制定统一的分类标准,主要还是要根据单位承担的社会功能、工作职责和工作性质来定。因此,对事业单位的功能分类,可以先由事业单位自己填报,然后再由组织或人事部门会同编办以事业单位的“三定方案”为根据,同时考虑现有人员结构的实际情况,逐个认定,并将认定结果告知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对认定结果有异议的,可以由人事或组织部门、编办、行业主管部门、事业单位共同进行商定。

3、如何确定岗位总量?

答:确定岗位总量,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基础。按照省里的规定,除了学校、医院外,其他事业单位都要严格以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员额确定岗位总量,不得突破。但是,从我市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事业单位还不同程度存在超编或没有核编的情况。因此,《实施意见》第2条规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应以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员额为主要依据,实行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控制。也就是说,在实际操作中,事业单位在首次进行岗位设置时应按照“先入轨、后完善、再规范”的要求,可以先按现有正式的在编在职人员(也就是纳入06工改的人员)数量确定岗位总量,确保现有正式在编在职人员能全部入岗。但是,首次岗位设置和聘用工作完成后,各地要抓紧时间,重新核定事业单位的编制或对超编人员进行消化。

4、专业技术一、二级岗位设置有哪些规定?

答:事业单位确实需要设置专业技术一、二级岗位的,必须要符合国家和省里规定的条件,并要求岗位设置具体到人,要按审批权限逐级报到省里审批。

5、乡镇(街道)专业技术七级岗位如何设置?

答:乡镇(街道)所属事业单位可设置专业技术七级岗位,岗位数量原则上按每个乡镇(街道)一个的标准确定,由县(市、区)组织或人事部门统一调控使用,但是这些岗位只能用于乡镇(街道)所属事业单位。

6、特设岗位如何设置?

答:特设岗位是专门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必须经市级以上组织部门或人事部门批准设置,事业单位确需设置特设岗位的,要按照隶属关系逐级报市组织或人事部门核准。但是,事业单位首次开展岗位设置时,不设立特设岗位。

7、技术工一级、二级岗位如何设置?

答:《实施意见》规定市属事业单位技术工一级、二级岗位,县(市、区)属事业单位技术工一级岗位,由市组织或人事部门统一管理,要求这些岗位也设置到人,由市里统一核准。

8、如何掌握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

关于专业技术结构比例,浙委办〔2009〕138号文件已经有明确的规定,而且省里还出台了《浙江省部分行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控制标准(试行)》(浙人社发〔2010〕165号),对教育、文化、1 / 4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政策解释

卫生、农业技术、广播影视、科学研究等6个行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结构比例控制标准,各地都要严格执行,不允许突破。另外,根据我市实际,补充如下规定:

一是关于专业技术三、四级岗位的结构比例问题。对不设立专业技术二级岗位的事业单位,其专业技术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4:6。

二是对于省里没有明确结构比例的行业主管部门所属的专业技术为主的事业单位,市属事业单位高、中、初级岗位的结构比例掌握在2.5:5:2.5,县(市、区)属事业单位高、中、初级岗位的结构比例掌握在1.5:4:4.5,正、副高岗位结构比例统一为1:8,全市统一执行。当然,在不超出总体结构比例的前提下,对有些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人员集中的单位,经市级组织或人事部门批准,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

三是对超出规定结构比例的人员,在首次岗位设置和聘用时,可以承认现状,按照“先入轨、后完善、再规范”的要求,全部让他们入岗。也就是说,事业单位首次开展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应使现有在编在职人员,按现聘职务或岗位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但是,超出规定结构比例的人员,只能按最低等级进行聘任。如原已聘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只能聘任到专业技术四级岗位,已聘任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只能聘任到专业技术七级岗位,以此类推。在首次岗位设置和聘用完成后,事业单位应通过自然减员、人员流动、低聘或解聘等方式,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

9、如何掌握职员等级设置?

关于职员等级,除了《实施意见》明确规定的之外,还要掌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县(市、区)部门和乡镇所属事业单位的职员最高等级都可以设到八级;

二是新录用人员在管理岗位上见习期(初期)满,经考核合格后按以下标准确定职员等级:中专(高中)、大学专科学历,可确定为十级职员;大学本科学历、获第二学士学位、研究生班以及未获得硕士学位的毕业研究生,可确定为九级职员;获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可确定为八级职员;获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可确定为七级职员;

10、“规模小、人数少”事业单位的岗位如何进行岗位设置?

答:要掌握三条原则。一是对“规模小、人数少”的事业单位的认定,掌握在10人以下(含10人);二是对“规模小、人数少”的单位,原则上要求由主管部门统一制定设置方案,集中调控,统一平衡;三是这类单位确有特殊情况的,也可以按照管理权限,经市组织人事部门或县(市、区)组织人事部门批准后,单独设置。

11、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制度关系如何?

答: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是本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的重要政策法规依据。因此,必须大力提高对人员聘用制度意义的认识,加大事业单位聘用制度的推行力度,实现聘用制度在我市事业单位全覆盖。因此,在认定岗位设置时,事业单位须提供本单位所有人员的聘用合同文本,否则组织和人事部门不予认定。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政策解释2

1.如何处理在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同时任职人员的聘用问题?

答:根据省里规定,在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同时任职的人员(“双肩挑”人员),在设置岗位时,应按其职级设在相应管理岗位。在首次岗位聘用时,对符合“双肩挑”条件的人员,可按其已聘专业技术职务,分别计入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基数,计算专业技术高中初级内部各等级岗位,占相应等级岗位的结构比例。“双肩挑”人员聘用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报核准机关予以调整。

2.如何处理核定专业技术岗位数多于已聘人员时的首次聘用问题?

答:根据省里规定,“空编”事业单位在设置岗位时,先按照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员额以及省、市规定的行业结构比例控制标准确定专业技术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但在确定首次聘用岗位时,要以本单位已聘专业技术人员为基数,计算高中初内部各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进行人员聘用。

3.如何处理中小学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问题?

答:省里规定,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和初中专业技术岗位的结构比例实行城乡统筹,符合《义务教

/ 4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政策解释

育法》关于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的规定,因此,应按省里下达的行业结构比例执行。

但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考虑到地区和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可在下达的结构比例基础上,根据各类高中的发展现状作适当调控。对省重点高中的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比例,原则上控制在40%以内,以使全省高中学校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的平均水平与省制定的行业结构比例基本一致。

4.如何掌握2006月7月1日后离岗退养人员的处理问题?

答:根据我省有关政策规定,离岗退养人员执行退休人员的待遇。岗位设置中,2006年7月1日以后离岗退养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比照《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规定的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办法执行。但由于离岗退养人员尚未办理退休手续,在具体操作中,调整其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的条件应当适度从紧。

5.如何处理首次岗位聘用后现有人员超过核准结构比例的后续管理问题?

答:根据省里规定,对首次岗位聘用后,现有人员超过核准结构比例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等级岗位晋升可按照退休(调离)两人晋升一人,即“退二进一”的办法执行。

6.如何设置管理岗位结构比例?

答:担负领导职责的管理岗位按照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领导职数和内设机构领导职数设置。不担负领导职责的职员岗位,根据以下原则掌握:按相当于处级管理的事业单位,其五、六级职员岗位数量不得超过核准领导岗位职数的1/3,其中五级职员岗位数量不得超过30%;按相当于科级管理的事业单位,其七、八级职员岗位数量不得超过核准领导岗位职数的1/2,其中七级职员岗位数量不得超过50%;

县(市、区)部门和乡镇(街道)所属事业单位,最高可设置到八级职员岗位,岗位数量原则上控制在每个单位1个。

九级、十级职员岗位,按干部人事管理的有关规定合理设置。7.不担负领导职责的管理八级职员以上岗位如何聘任?

答:不担负领导职责的管理人员,如需聘任到八级职员以上岗位,要在符合“温委办发〔2010〕93号”文件规定的任职条件和本单位有相应空缺管理岗位职数的的前提下,由市组织、人事部门组织考试考核,经考试考核合格后,方可聘任到相应等级的职员岗位。

已经按照温政办〔2001〕84号文件规定取得八级职员以上任职资格的人员,在聘任时,原按温政办〔2001〕84号文件规定占职员岗位结构比例的,在首次岗位聘用时,仍然占管理岗位结构比例;原按温政办〔2001〕84号文件规定不占职员岗位结构比例的,在首次岗位聘用时,可不占管理岗位结构比例。

8.工勤技能人员聘任到专业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有什么要求?

答:根据《温州市人事局转发关于执行〈浙江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试行细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温人专〔2006〕118号)规定,事业单位工勤人员聘用在管理岗位的,要具备大专(含大专)以上学历,聘用在专业技术岗位的,要具备初级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工勤技能人员聘用到管理或专业技术岗位,必须要有相应空缺岗位。

9.如何在首次岗位设置时严格控制结构比例?

答:事业单位在首次岗位设置时,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关于各类岗位结构比例的有关规定,不得突破。如在计算结构比例时出现非整数的,原则上按照“四舍五入”的方法计算各类岗位结构比例,但应从严掌握。

首次岗位设置和聘任工作结束后,对于一些高层次人才密集的事业单位,确实因事业发展需要高定其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数量的,可由单位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县、市、区属事业单位还需经当地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后上报市组织、人事部门,由市组织、人事部门在不突破我市整体结构比例的情况下,统筹予以考虑。

10.如何处理在首次岗位设置期间工作调动人员的职务聘任问题?

答:在岗位设置期间(2010年7月27日起至事业单位首次岗位设置工作结束)工作调动的事业单位人员,如调入单位没有相应空缺岗位职数的,不得超职数聘任。

11.承担社会事务管理职责的事业单位,由于工作需要,已经或必须配备大量专业技术人员的,可否按照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进行岗位设置?

/ 4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政策解释

答:对这类单位,要充分考虑单位工作需要和现有人员结构情况,可以按照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进行岗位设置。

篇8:公共事业管理名词解释

犯罪嫌疑人郭某某, 男, 29岁, 无业, 天津市河西区人。犯罪嫌疑人张某, 男, 22岁, 无业, 天津市河西区人。2013年9月4日凌晨3时许, 犯罪嫌疑人郭某某、张某经预谋后, 携带撬棍、铁锨等作案工具驾驶电动三轮车, 在天津市西青开发区业盛道将两端便道上的两个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的公用球墨手孔单盖小方井盖盗走。后于当日在运赃过程中被查获归案。经鉴定, 被盗物品价值人民币1170元。经现场勘查, 被盗的两个井盖为通讯用井盖, 露出的两个空井长约90厘米, 宽约80厘米, 井口距井底深约90厘米。井盖位于便道 (高出马路约5厘米) 最内侧, 紧挨路边草坪。该路段周围没有居民, 路段两边皆是工厂围墙, 平时过往机动车辆较多, 行人较少。加上二犯罪嫌疑人盗窃当日即被抓获, 尚未对公共安全造成危害后果。

二、主要争议问题

本案审查过程中, 对犯罪嫌疑人郭某某、张某盗窃井盖的行为能否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产生了争议。围绕上述争议焦点, 主要形成以下三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犯罪嫌疑人郭某某、张某的行为应当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二嫌疑人盗窃正在使用中的井盖, 致使业盛道上露出两个长约90厘米, 宽约80厘米, 井口距井底深约90厘米的空井, 使经过该处的行人随时处于掉入空井内的危险之中, 足以危害公共安全。且二犯罪嫌疑人作为成年人, 明知可能发生这样的危险, 为谋一己私利, 放任这种危险的发生, 符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全部构成要件, 应当以该罪定罪处罚。

第二种意见认为:犯罪嫌疑人郭某某、张某盗窃的井盖位于两边便道上, 不会影响到机动车通行, 而该路段周围没有居民, 路段两边皆是工厂围墙, 平时过往机动车辆较多, 行人较少。因此, 无法体现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针对“不特定多数人”的特征, 即无法体现“公共性”, 因此, 不宜认定该二犯罪嫌疑人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三种意见认为:虽然该路段行人较少, 但毕竟是公共道路, 行人经过的数量、人员组成等都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 因此, 犯罪嫌疑人郭某某、张某的行为确实会对公共安全造成一定威胁, 但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中的“危险方法”须是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相当的危险方法, 即一经实施就会造成或可能造成不特定多数人伤亡或重大公司财产损失的程度, 而二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尚未达到此种程度。因此, 该二人不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三、笔者观点

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 理由如下:

首先, 犯罪嫌疑人郭某某、张某的行为会对公共安全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虽然经过现场勘查, 案发路段没有居民居住, 路两边为工厂围墙, 平时过往机动车辆较多, 行人在此路段步行行走或骑车的频率较低。然而行人和非机动车较少并不等于没有, 且无论如何, 该处道路并非工厂内部道路, 而是公共道路, 既然是公共道路, 其行人往来状况就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 因此, 不能仅仅因为经过的人少, 就否认该道路的“公共”属性, 进而认为该行为不会危害“公共”安全。

但是, 本案中, 郭某某、张某的犯罪行为不属于“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中的“其他危险方法”。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是指故意以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以外并与之相当的危险方法, 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所谓与之“相当”, 是指犯罪的严重程度“相当”。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这四种犯罪手段的共同特点是一旦实施上述行为, 就会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不特定多数人的伤亡或者重大公私财产的毁损, 即一旦实施就会有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危险, 且这种危险是难以事先防范和事后控制的。与之“相当”的“危险方法”, 必须也符合这一特点。目前的司法实践中, 被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主要有四种, 一是以私设电网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 二是以驾车撞人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 三是以制、输坏血、病毒血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 四是以向人群开枪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以上四种情形均符合上述特点。但是, 显然, 盗窃正在使用中的井盖的行为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符合上述特点。盗窃正在使用中的井盖可能造成的危险大小, 与井盖的位置、密度、井的深度、井内是否有有害物质等都有密切关系。因此, 这种案件是否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需要刑事司法人员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来判断。如果井盖位于交通道路的路面, 是车辆、行人的必经之路, 那么偷盗处于这种位置的井盖, 就直接危及过路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并且可能造成机动车侧翻、追尾或者行人摔伤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如司法实践中判决的一起案例:苏某于1998年7月19日凌晨1时许, 在某市一城乡结合部马路上, 将该马路的下水道井盖全部偷走, 并连夜销售。当天早上一场暴雨将该路段淹没, 一妇女路过该路段时, 掉进无井盖的下水道, 当场窒息死亡。苏某将供车辆行人通行的交通道路上的井盖全部偷走, 极可能造成车辆倾覆或者人员掉入下水道中死伤, 且苏某既无法预料到有哪些车辆和行人可能受害, 也无法控制究竟造成多大的危害结果, 因而符合上述特点, 应当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本案中, 郭某某、张某二人盗窃井盖的行为造成如此严重后果的可能性非常小。这是因为, 首先, 井盖被盗的路段周围没有住户, 两边皆是工厂围墙, 平时机动车往来较多, 行人和非机动车往来较少, 而被盗井盖位于马路两边的便道上, 不会影响到机动车通行, 仅有可能对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通行造成影响。其次, 该井盖并非下水道井盖, 而是通讯用井盖, 因此该空井不是很深 (不到一米) , 即使有人失足掉入井内, 也不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摔伤甚至死亡, 井内也没有有害气体, 不会对过往人员造成其他身体伤害, 即使遇到暴雨等极端天气, 井内积水也不致危及生命。因此, 具体到本案的情况, 犯罪嫌疑人郭某某、张某某的行为尚未达到与放火、爆炸、决水、投放危险物质这几种情形“相当”的程度, 不能认定为“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

总之, 司法实践中, 认定“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时必须严格把握“其他危险方法”与放火、爆炸、决水、投放危险物质这几种犯罪行为的“相当性”, 绝不能对“其他方法”做无限制的扩大解释, 否则, 就会扩大这一重罪的适用范围, 背离了这一罪名设立的原意, 也严重违背了罪刑法定原则。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刑罚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

[2]孙万怀.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何以成为口袋罪[J].现代法学, 2010 (5) .

上一篇:转基因番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下一篇:仓库货架选择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