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公共关系的解释

2022-08-27

第一篇:体育公共关系的解释

公共管理学的名词解释1

1 公共管理

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福祉与公共利益。 2公共组织

从广义上看,是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从狭义角度回答。 3 公共选择理论

是当代经济学领域中一个相对较新的理论分支与学说;它帮助人们理解和加深对公共产品、公共权力、公共选择等核心概念的认识,主要从新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视角介绍国家的起源、政府的权利和义务、公共所有权、公共资源、公共政策、宪法、宪政、共和、民主和自由、市场与国家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4 新西兰模式

在改革措施最为激进、新公共管理趋向最为明显的新西兰取得的佳绩,随着工党上台执政,开始了公共行政改革。其改革力度大、富于系统性而受到举世瞩目,被称为新西兰模式。 5契约失效

当服务的购买者与消费者分离的时候,消费者往往缺少足够的信息来评估服务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由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赢利性机构提供相应的服务,那么这些机构很可能利用自己在信息不对称关系中所占的优势地位,用以次充好、以少充多来欺骗消费者,即所谓的契约失效。 6公共伦理

公共伦理是指用以实现共同价值和利益,规范全体社会公众包括社会组织和个人行为的各种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等。 7公共决策

公共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处理国家政务和社会事务过程中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做出决定的过程。 8风险型决策

风险型决策是介于确定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之间的一种决策,即决策时存在一个确定目标,掌握了部分决策必备的信息,面对两种以上的环境和条件,有可供选择的方案,而且每个方案可能出现几种不同的结果,但可预测各种结果出现的概率,对决策结果要承担一定风险的决策。 9公共管理协调

公共管理协调指协商、调整公共组织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和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使之权责清晰,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有效地实现公共管理目标和提高整体效能的行为。 10主体合流法

在协调某些问题时,参加的各方往往各有主见,各不相让,在此情形下,协调者可以以比较正确的一方或几方的意见为主,以他方的意见为从,并且撇开各方意见的表面对立处,努力提示他们内在的相同点或相似点,巧妙地把这些相同点或相似点演变为连接点,通过沟通协商,使一方意见基本统一到主导一方的意见上来。 11 公共管理监督

公共管理监督指贪污对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等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和监察和督导活动。 12 质询制度

一般是指人大或政协对公共组织的工作提出疑问并要求做出相应答复的制度是国家权力机关监督政府和公共组织的一种方式,是正式的监督制度,必须以代表联名的方式向公共组织正式提出。 13申诉控告制度

指各监督主体对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过程中的违法违纪行为行为向有关部门提出的法律诉求行为。 14审批制度

审批制度是指公共组织中的上级机关及领导或专门审批机构对下级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执行活动事先进行的查验制度 15政治中立

各国文官制度都明确规定文官在政治上必须保持中立,不得以公务员身份参加某些政治活动,如不得任议员,不得参加罢工,不得接受政治捐款等。 16 职位分类

它是指把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按其难易繁简程度和性质及所需人员的资格条件等划分为若干职级,对每个职位和职级的任务,责任和任职资格等做出准确的定义和描述,制定职系说明和职级规范,并以此作为公务员考试,任用,考核,培训,晋升等的依据。 17 公务员交流

公务员的交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工作需要或照顾公务员的个人意愿,通过调任,转任,轮换和挂职锻炼等形式,使公务员在行政机关内外流动的一种人事行政活动和过程,遵循人尽其事、事得其人的原则。 18公务员回避

公务员回避是指为了防止公务员利用职务之便,为亲属徇私舞弊而对其所任职务,任职地区和执行公务等方面做出的限制性规定。 19公务员辞退

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在法定的管理权限内出解除公务员全部职务关系的行政行为。 20公共财政

是国家暖和政府为满足公共利益和需要,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经济活动,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公共财政既是国家财政的一种类型或模式,同时也是政府处理与市场关系的一种管理活动,因此,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常常将公共财政等同于公共财政管理。 21税收

通常是指国家按照法律规定的税率向管辖范围内各类纳税人,组织和个人,强制性地,无偿地征收其货币收入的一部分构成的公共收入。 22公债

就是政府凭借其信用向社会公众所举借的债务,公债的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它依据国家的信誉向国内外社会公众借债。 23政府采购

所谓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24 转移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的财政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指出,如补贴,捐赠,转移支付等,它是一种非市场性的分配活动,特点是非等价交换,转移性支出管理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支出管理和财政补贴管理。 25 财政补贴

是政府基于某些特殊的需要将部分财政收入直接分配给生产者或消费者,提供无偿补助,是政府调节微观经济的重要财政杠杆之一,也是发挥公共财政分配机制作用的特殊手段。 26 电子政务

电子商务是指国家机关在政务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办公自动化技术等进行办公,管理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电子政务实际上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政务工作信息化。

第二篇: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的关系

1 中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起源

人类的体育文化产生于生产劳动和生产劳动教育, 原始时代的体育得益于宗教祭祀活动的舞蹈, 部落纷争的军事格斗, 猎取野兽的射杀搏击, 娱乐休闲的玩耍游戏, 以及健身祛病的医疗养生, 不管是根植于教育的身体活动技能传授, 还是具有强烈对抗色彩的竞技体育, 其本源是相同的, 其实质是相通的。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是两种亲缘关系十分相近的文化种类, 一是它们有共同的表达方式, 那就是人的肢体语言, 即身体的动作、姿势构成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 二是都有走向比赛的倾向, 但不同之处是前者把比赛作为一种手段, 而后者把比赛演绎成为一种目的; 三是这两种活动都主要发生在青少年儿童时期, 即生长教育阶段; 四是在哲学层面上,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描述和构造未来人类的特征。学校体育侧重说明这种特征的必要性, 而竞技体育则侧重探索各种特征的可能性。

2 中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经历的文化轨迹

几十年来, 走进学校的体育教育与走进社会的竞技体育, 在目的、内容、方法、价值观念、管理体制等方面出现了差别。学校体育由一种职前教育训练走向终身教育, 提出终身体育的目标。由于现代社会对知识的青睐, 对体能的藐视,对智慧的崇拜, 对健康的忽视, 使得学校体育承担起了“健康”、“体质”的任务; 而竞技体育由于功利目的的趋势, 在专门化、专项化、专业化上越走越远, 走上了由业余体育向职业体育发展的道路, 在这一过程中甚至出现了许多类似服用兴奋剂、球场暴力之类的社会问题。然而, 国际国内的有识之士已经看到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背离出现的严重后果, 于是不断呼吁竞技体育、奥林匹克要回归体育的教育文化本原,努力排斥商业化的影响, 走竞技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道路,求得世界体育持续、繁荣的发展。

2. 1 中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对立

中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对立有其特殊的原因,这原因有来自历史的, 也有来自现实的, 由于管理体制造成的, 还有利益冲突形成的。

2. 1. 1 历史文化缘由: 从历史文化渊源来看, 中国传统文化是排斥竞技体育的。据有关专家研究, 在过去的100年中,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文化冲突至少发生了三次。第一次, 学校体育中的“兵操废除之争”。在维新派首创推行的“废科举、兴学堂”的浪潮中, 以德国体操为代表的“西洋兵操”传入了官办学堂。这种体操很容易与中国“富国强兵”的民族愿望相结合, 从此, 我国学校体育就开始了长达20年的“兵操体育”, 其内容主要是整队、步伐操练等各种军事训练科目, 与西方竞技体育基本无缘。1915年后中国官办学堂在课外开始开展竞技体育, 出现了“课上是兵操, 课外是竞技”的所谓“双轨制体育”, 引发了著名的“兵操废存之争”, 这场争论最终承认了竞技体育的客观存在; 第二次, 是30年代的“土洋体育之争”。有人主张提倡“土体育”, 脱离“洋体育”不再参加奥运会和远东运动会, 理由是竞技体育有损健康等等。中国的国民体育应提倡养生术, 学校体育主要练习拳棒和兵器, 以便祛病延年、锻炼筋骨。这场“土洋之争”的实质是我国传统体育界的“国粹派”与西方体育不断较量、抗争的延续。第二次的撞击, 实际是以传统体育和西方体育的相互承认和融合而宣告结束。第三次, 发生在本世纪的80年代, 有一种观点认为增强体质的活动才是“体育”, 因而称体育为“体质教育”, 而竞技运动主要目的是创纪录、夺金牌, 是国外“竞技普及派”搞得“运动铸型”, 而不是体育。中国近现代体育文化三次碰撞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不承认竞技运动是体育是不符合实际的, 也是不符合体育文化发展逻辑的。当然, 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毕竟有某些质的区别, 抓体育工作只重竞技和金牌, 而忽视全民建身, 忽视青少年的体育教育, 这种缺憾迟早会产生严重后果, 也是必须改正的。

2. 1. 2 现实原因: 本世纪50 年代, 一种比前苏联更为集中的“举国体制”模式, 在中国体育界确立起来, 这是计划经济发展在体育界必然产生的结果。紧接着三年自然灾害, 在这一时期, 这一体制确实保护了运动员和体育事业。继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使这一训练体制更加游离于教育, 这是因为文化大革命首先砸烂了教育, 砸烂了训练体制所依附的学校,于是运动训练成为体育行政部门下的独立拨款的一个事业系统。1979年通过的关于学校体育的两个《暂行规定》虽然对学校体育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但体育与教育没有在有关竞技体育这一实质性的问题上达成一致。直到1990年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才写上了学校应“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有条件的学校经过批准“可以开展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

2. 2 两个不相容的运动训练竞赛管理体制

80年代后, 在体育社会化的改革呼声中, 许多高等学校提出创办高水平运动队, 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于是,

一种与上述管理体制并行的体制产生出来了, 就是教育系统自办的竞技活动。这两种体制在本质上没有融合在一起, 没有形成国家竞技体育体制的完善结构。没有在一座金字塔上分别层次, 而是构筑了两座遥遥相望的金字塔。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与专业体工队的不可衔接, 成为两个各自独立的训练、竞赛体系, 是不符合国家竞技体育发展一般规律的。这种不明确层次的训练体制, 必然导致大量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的出现, 即重复投资, 还可能互相干扰, 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体育与教育分离的实际问题。

3 中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两者的区别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 是根据国家制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以适当的身体练习和健康知识为手段, 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体育训练、体育竞赛等多种组织形式, 以增强学生体质,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目标而进行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竞技体育, 也称“竞技运动”。是在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个人或集体在体能、心理、智力等方面潜力的基础上, 达到提高竞技能力水平, 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包括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 为创造优异运动成绩而组织的运动竞赛, 以及为保证训练与竞赛顺利进行的场地、设备、器材等物质条件和科学理论研究。

3. 1 主体不同, 学校体育主体是所有在校生; 竞技体育主体是少数精英。

3. 2 目标不同, 学校体育目标是促进学生生长发育, 增进健康, 传播体育文化和健身性文化性; 竞技体育目标是挖掘人的极限潜能, 创造最好成绩、拿金牌、为国争光、振奋民族精神。

3. 3 从形式上看, 学校体育采取班级授课制, 按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教学; 竞技体育是对少数人进行专门化训练, 遵循比赛规律而不是教育教学规律。

3. 4 从内容上看, 学校体育内容全面、稳定, 这样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而竞技体育内容单一, 竞技体育从事者导致人格异化, 社会化程度较低, 少数人贪图功利, 导致异化现象。

3. 5 从时间上看, 学校体育教育单位时间很短, 每节课只有45~90分钟, 每周只有2~3节, 而竞技体育每天训练时间长达5~8小时; 学校体育整个时间可达14 年, 运动员系统训练一般为8~10年。另外, 运动员还要面临退役问题。

3. 6 从文化层面上看, 学校体育是教育性与文化性相结合,而竞技体育主要具有商业性和极端性。因此, 新当选的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提出新的口号: “更人性、更干净、更团结”。

3. 7从社会关注程度看, 二者反差比较大。学校体育从事人口很多, 我国大中小学在校生有两亿多人, 大众媒体关注程度小; 而竞技体育少数精英受到媒体极大关注, 媒体把它们当作精英进行炒作。

4 中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

4. 1 相互依存的关系

以往在认识和处理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二者的关系上,往往存在两种倾向: 一是把二者看成对立的、水火不相容的事物, 不主张学校体育引进竞技体育。此种观点认为,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 增进学生的健康水平, 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 而竞技体育则是搞训练, 为竞赛、争冠军、拿奖牌, 是少数竞技精英从事的运动, 所以不宜把竞技运动引入到学校体育中来; 第二种倾向是认为学校体育要尽量多地采用竞技运动技术, 甚至认为学校体育改革要以竞技体育为导向, 把学校搞成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地。进而在把竞技体育导入学校体育的过程中, 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 不折不扣地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在身体能力、心理和运动能力等各方面的潜力, 使体育课变成了专项运动训练课。其实, 以上两种看法都带有偏激。

竞技体育是一种记录人类创造潜能的运动文化, 每项新的运动成绩、新的纪录, 都标志着人类运动能力方面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竞技体育是一种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规范文化, 竞技体育中树立的公正、公平、民主、协作、团结、友谊、谦虚、诚实等道德观念, 是社会不可缺少的规范文化, 对青少年乃至全体社会成员的成长都具有教育意义。

竞技体育不只是高水平竞技运动。如果我们把竞技体育只规定为高水平的竞技运动, 那么, 社会体育中的“大众竞技体育”和“学校中的竞技体育”等, 也就势必会失去其应有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空间。而实际生活中大众性、学校性、业余性的竞赛是大量存在的并受到群众的欢迎[。在学校大张旗鼓地开展竞技运动, 在社区甚至在

家庭都应该鼓励开展那种普及性、趣味性强的竞技运动。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人们的体力、运动能力, 对于人们增进健康、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也是大有好处的。

竞技体育需要学校体育的支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 “学校应当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 开展课外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 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这就决定了学校教育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同时, 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任务, 因此, 共同的工作目标是体育与教育结合的重要基础。体教结合, 即遵循体育训练规律, 保证系统的业余训练, 又遵循教育规律, 保证学生系统的文化教育。这种做法一是有利于两个优势的发挥: 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上, 教育部门有文化教育、思想教育、生源、学校管理、体育设施和普及体育的优势; 体育部门有技术、教练、组织训练和竞赛的优势, 通过优势互补、发挥最大效益, 实现义务共尽, 成果共享; 二是有利于运动员的全面培养: 通过对运动员择校、特招升学、学习的保证、训练时间的保证、出路的保证, 使运动员安心学习训练, 以利于造就全面发展的优秀后备人才; 三是有利于增强工作的活力, 提高工作效益。

4. 2 竞技体育与学校素质教育的关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民服务的基本前提, 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 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意志。”

4. 2. 1 竞技体育与学校健康教育相辅相成

20多年来尽管对学校体育思想有种种解释, 但对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指导思想是大家达成共识的。这种共识是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体育社会功能的反映, 也是百年来民族体质衰弱屈辱地位形成的一种自强意识的反映。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健康第一”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 是人权思想、人道主义精神和未成年人保护原则的具体体现; 在操作层面上, 它是学校体育对“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的应答, 当学生的学业、社会工作与他们的健康发生冲突的时候, 要服从健康。在学校体育内部各种关系发生矛盾时, 也要以“健康为第一”。

4. 2. 2 竞技体育可以培养学生运动能力

在体育课上传授技术就是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我们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运动员, 但是要提高他们身体活动的技能, 使他们具备更高的掌握各种技术(包括生活技术、劳动技术和军事技术)的能力。一些简单的身体素质练习固然可以迅速地增加运动负荷, 但是把掌握技术的“过程”忽略了, 而学生恰恰可以从这“过程”中得到极其宝贵的东西—技能。而且学生并不欢迎那些过于简单的练习, 不少教学实验证明缺乏娱乐性、竞技性的练习, 是难以持久的。

4. 2. 3 竞技体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人类赋予体育的理想: 和平、进步、团结、友谊, 以及相互尊重和了解, 对人的正直和尊严的充分尊重等等, 这都集中表现了人类梦寐以求的民主愿望, 充分反映出体育的民主目标。而竞技体育参与的大众性, 和比赛结果评定的公开性,在程序上决定了体育比赛必定是个民主过程。体育规则的制定, 竞赛的组织、胜负的判断、人才的选拔都有充分的民主性。但体育比赛的民主不是无限度的, 它是在规则严格控制下发展的竞赛规则和其它文件, 使人们形成一种“契约关系”即力争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能力战胜对手, 同时又要承担义务允许对手在平等地位上与自己竞争, 这一点恰是对学生培养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

4. 2. 4 竞技体育可以激发学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竞技体育是一种提高审美意识的情感文化, 它可以净化社会情感, 提高社会的审美情趣, 陶冶社会心理; 竞技运动是一种观念文化, 它所负载的价值, 在深层结构方面影响着社会心理和民族精神; 竞技运动对人的教育, 对人的社会化作用, 对个性的发展和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可见, 竞技运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此成为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竞技体育是唤醒、激励、振奋民族意识的重要文化手段, 它对弘扬民族精神的直观作用, 就在于它树立了民族形象。

4. 2. 5 竞技体育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团队意识

竞技体育高举着主体精神的旗帜, 高度重视参加者自身的内在需要, 宣扬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个参与过程是人的自我完善的过程。在体育比赛的场合里, 人的自由和个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人的价值和尊严得

到充分尊重, 人的地位和作用, 不因种族、肤色、性别、财产、门第、政治见解的不同, 而受到歧视。竞技体育也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最佳场合。

第三篇:浅析体育公共关系工作职能的主要表现

一、建树形象的职能

①体育组织、机关或单位的社会公众形象是其开展工作、发展事业的重要基础。没有好的公众形象,就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理解和支持。反之,如果一个体育组织、机关或单位拥有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就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持续发展力和可以与其他通同行进行抗衡的竞争力。

② 而一个体育组织、机关或单位的形象,是社会公众对其整体的印象和评价,它是体育组织、机关或单位的事业目标、经营管理理念、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公作人员的形象、工作环境和人际氛围等要素构成的。

③ 体育公共关系工作,就是最科学的将这些要素整合在一起展示给社会公众,是社会公众对其形成完美的印象和良好的评价,进而提高知名度。

二、沟通协调职能

①体育组织、机关或单位通过有效的公共关系活动,可以与社会公众,首先是目标公众坚信沟通,进而有针对性地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前提下,才能更好的争取社会公众的理解合支持,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创造出一个优越的环境。

②体育公共关系的重要职能和目标是“内求团结,外求和谐”。“内求团结”就是要在组织、机构或单位中创造出团结、和谐的氛围,使管理层和被管理层之间,部门和部门之间,内勤和外勤之间,所有工作人员之间,能够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外求和谐”是通过积极有效的对外工作,密切本组织与社会有关各界的联系,谋求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只有与他们的关系融洽和谐,才能避免冲突和矛盾,避免消耗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才能得到广泛的支持和合作。

③体育公共关系工作对内对外,都能起到沟通协调、营造良好氛围、消除误解、维护合作的作用。

三、收集信息的职能

① 信息动力在现代社会中的功效越来越明显。信息是一个体育组织、机构或单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②体育公共关系工作中,应收集到以下信息:

A有关本组织、机构或单位的公众形象方面的信息。

B产品和服务的形象方面的信息。一个体育组织、机关或单位必须时常了解自己产品或服务的社会评价,分析优点在哪里,缺点和不足又在哪里。

C社会公众需求方面的信息。及时了解社会公众的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去改善自己的工作,才能真正的赢得目标公众和社会公众的信赖。

D有关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的信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又关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的信息了解和掌握得更多,越准确,越及时,越客观,自己得发展和经营就越主动,越理智化,越能扬长避短、先人一步,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篇:体育与舞蹈的辩证关系及其体育舞蹈的发展

摘要:

关词:

伴随着社会科学部研究领域的完善发展,体育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并且与其综合发展,使体育的内涵与外延得到了深化和拓展。体育与舞蹈互融发展,在舞蹈中渗透体育同时在体育中融入舞蹈,是体育与舞蹈在良性互动中融合发展。既能促进体育的发展又能彰显舞蹈文化的独特魅力。体育舞蹈的发展既能锻炼身体提高身体机能又能美化自己增强审美能力。

一 体育与舞蹈的辩证关系 1 体育与舞蹈的联系 2 体育与舞蹈的区别

二 体育舞蹈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三 体育舞蹈的发展现状及建议

一 体育与舞蹈的辩证关系

舞蹈与体育都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表现形式的身体文化现象。虽然二者的目的和作用有所不同,但在各自的发展轨迹上却又保持着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关系,舞蹈使体育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体育使舞蹈的表现形式更加完善,因此,舞蹈和体育之间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1 体育与舞蹈的联系

从产生的基础上看,自产生之日起体育与舞蹈之间就不是孤立发展的,二者自古以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任何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是以劳动为基础,从起源上看,体育和舞蹈的产生都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从这种意义上讲,体育和舞蹈的发展过程都交织着生产劳动,都是以劳动实践的形式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从总体目标上看, 体育和舞蹈的功能虽然有各自的特性,但其总体目的却是相同的。 体育通过身体的各肢体与关节的训练,达到增强体质,促进身心的健康,这些功能实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舞蹈则是通过富有节奏的、通过提炼和组织的各种人体动作和造型来传达思想感情的艺术。两者都是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需要而进行的身体活动。

从发展趋势上看。 综合、交叉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学科发展的趋势,体育的发展离不开舞蹈,同样舞蹈也离不开体育。体育锻炼了身体素质提高了体能,而舞蹈完善了体育的功能弥补了人体柔韧性的练习。 所以,体育与舞蹈都是朝着跨学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2 体育与舞蹈的区别

从表现形式上看。 体育和文学虽然紧密联系,相互交织发展,但二者之间绝对不是等同的关系,体育主要以身体运动为外在的表现形式,通过掌握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而文学则主要以文字表达为表现形式,通过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技能的运用来表达人们的心理。

从影响对象上看。 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路径,所以其影响对象也有各自的特点。 体育主要以肢体运动为主要媒介,靠训练身体各部位肌肉和关节来实现体育 的基本目标,可以说,体育的直接影响对象是人们的身体健康。 文学主要以文字表达为载体,通过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法,完善人类的心灵,其直接影响对象是人们的心理健康。

从延续方式上看。 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团体都有自己生存和延续的特点,都有自己历史沿革、变化、提升的过程;每一种生存形式、每一类组织架构都有自己结合、组合和融合 的理由,都有自己长期形成的优势和创新之处。 [2]体育的发展虽然在专业领域方向有了很大的拓展, 但在其延续方式上,还需要不断的向纵深发展。 文学的发展需要通过不拘一 格的艺术表现形式,实现多样化、多层次的艺术积累,以实现文学的存在和发展。 二 体育文学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体育和文学二者之间是辩证发展的关系,其关系极为密切。 体育无论从外延上来理解,还是从内涵上来剖析,都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从而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身 心健康发展的娱乐教育形式。 而文学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基本工具和手段,以社会现实生活反映为题材,表达和宣泄内心情感,从而恢复和保持心理健康的一种艺术形式。 体育文 学是体育和文学的有机结合,即包括了体育的概念,又涵盖了文学的实质, 其基本内涵可以理解为以体育题材为基础,通过对各种体育运动进行仔细的观察和体会,赋予其一定的 精神内涵,并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进而体现出体育的文化品性和社会价值。 体育文学是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即深化了体育中动的内涵,又拓展了文学中静的外延,实现 了体育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有着极大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其蕴含的感召力和蓬勃向上的力量,对于震撼人们的心灵,鼓励人们积极向上,促进人们发掘生存 的价值和意义,具有巨大的作用。

意义(中小学生素质教育

老年人健身娱乐。。。。退休人员)

三、舞蹈与体育的互融性发展对素质教育的作用

尽管舞蹈和体育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二者自身的不断发展,舞蹈和体育之间的联系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呈现出愈来明显的互融趋势。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模式、切实加强素质教育,舞蹈和 体育的互融性发展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得到健康发展。素质教育就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全面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以培养能力、发展优良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

体育和舞蹈的互融性发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又能增强学生的身体协调力、表现力、创造力、审美意识、交际能力等,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舞蹈和体育的相互交融和渗透,不仅促进了舞蹈和体育自身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

第五篇:公共管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共4小题,每小题5分)

1.公共产品

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亦称“公共财货”、“公共物品”。西方经济学用语。指能为绝大多数人共同消费或享用的产品或服务。如国防、公安司法等方面所具有的财物和劳务,以及义务教育、公共福利事业等。特点是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它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某些人对这一产品的利用,不会排斥另一些人对它的利用,具有非排他性。一般由政府或社会团体提供。

2.管理技能

管理技能是指管理者行使有效管理职能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

3.公共服务的民营化

民营化是指政府利用市场或私人部门(包括营利和非营利)来执行公共项目,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及输送的过程。其中包含:政府部门通过契约外包、业务分担、共同生产或解除管制等方式,将部分职能转由民间部门经营,政府只须承担财政筹措、业务监督,以及绩效成败的责任

4.政府再造

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效根本性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5.公共部门

公共部门是指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的政府组织。政府是公共经济部门的最主要成员。

6.管理者的角色

管理角色是指管理系统中不同的人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7.签约外包

外包是指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业务和业务流程剥离出来后,外包给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

8.企业型政府

企业型政府是指由一群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公职人员组成的政府部门,员工门运用各种创新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体制恢复活力,使绩效不佳的政府更有效的运作。

上一篇:通讯员培训会主持词下一篇:聆听心灵深处的声音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