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考试大纲

2022-11-23

第一篇:公共事业管理考试大纲

公共管理学考试重点

公共管理

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的性质:

1、公共管理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

2、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社会的治理的主要责任。

3、公共管理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

4、公共管理强调多元价值。

5、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

6、公共管理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

7、公共管理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8、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公共管理学的特质(特点)

1、公共管理是以整合性的概念。

2、公共管理是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部门。

3、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焦点。

4、公共管理不完全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

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6、公共管理关注政府改革和政府再造。

7、公共管理是以科际整合的研究领域。 公共管理的特质以及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

1、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公共管理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具有公权力,私组织则没有。

2、多元制衡与自主性。公共管理只有有限的管理自主权但却有着复杂的政治界面,而私部门管理则由相对充分的管理自主权。

3、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

4、法的支配与意思自治。对于政府而言,凡是法律未允许的便是非法的。而对于私领域的管理而言,法无禁止即自由。

5、政府与市场。

6、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政府理性往往是多元的,而私部门的管理大多为工具的经济理性

作为公共管理者的特殊角色

1、执行与捍卫宪法的角色。公共管理者在任职时就已宣誓要护宪和行宪,这是公共管理者的天职。

2、人民受托者的角色。公共管理者受人民的委托,在治理过程中扮演正当与重要的角色,不能屈服于强烈短视的压力,应考虑长远的全民利益。

3、贤明少数的角色。公共管理者要扮演贤明的少数,而不是随波逐流追求时尚的多数或有权的少数。

4、平衡论的角色。公共管理者必须对外在环境有回应或反应,也就是要以维护公共利益及宪政运作为职业。

5、扮演分析者和教育者的角色。公共管理者应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提出合理的说明并尽量将人民纳入自己的治理过程,以增加民选领导、民意代表、所有在治理过程中的参与者。

总之,公共管理者在民主治理中应扮演重要的、有价值的、正当的角色,而不能将自己混同于一般管理者。

第三章 公共部门的角色(重中之重)

第一节 公共部门的性质与需要 为什么需要公共部门

1、市场机制导致资源的有效利用的要求是以竞争因素与产品市场的条件为依据,要获取这些条件,就需要政府的调节及其它措施。

2、在那由于成本降低而使得竞争变得无效的地方,也需要政府调节。

3、没有政府所提供的法律结构的保护与执行,则市场活动所需要的契约安排和交易就会无法存在。

4、某些具有生产特点或消费特点的货物,即使排除了竞争上的原因,也无法通过市场得到供应,需要政府来解决。

5、因市场体制与通过财产继承权转移而导致的收入和财富分配,须进行社会价值的调节。

6、市场机制,未必带来高就业率、稳定的物价水平和社会期望的经济增长,需要公共政

策。

7、从公共和私人的观点看,估价将来消费所需的贴现率是不可能的。 马斯格雷夫的观点为公共部门的经济存在提供了好的注解。 第二节 市场机制、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市场失灵是指因市场缺陷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市场失灵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市场机制无法将社会资源予以有效配置;二是市场经济无法解决效率以外的非经济目标。概括起来,市场失灵的表现主要有:

1、公共产品的提供。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是以消费者的偏好为依据的,对于消费者偏好在市场上反映不出的商品和服务,市场则根本无法进行资源的分配。这种消费者偏好在市场上反映不出的商品与服务即是公共物品。

2、市场经济中的垄断。市场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的前提条件之一,是竞争存在与不存在垄断的现象。所以就需要政府针对因垄断或其它竞争性因素的存在所引起的竞争的不完全性,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竞争的有效性。

3、市场经济的外部性。市场机制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但市场经济也会造成资源配置的障碍。生产者的生产活动或消费者的消费活动所产生的外部经济效应都会对资源配置产生影响。导致市场不足或过剩。对此,政府有必要发挥作用。

4、市场波动与经济的不稳定性。市场从来就含有不稳定性。它的发展始终是以周期性的增长形势进行的。对此,市场自身无法实现自动的调节,而需要政府来发挥作用。

5、市场经济下的收入不平等。以市场机制为前提的收入分配,是由市场上的力量关系、个人能力、继承财产的多少、利用教育机会的可能性以及在社会上的灵活性等方面决定的。因此便产生了各种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无论是从社会公正、社会稳定,还是从经济效率来看,均是不理想的。而需要政府进行无损于资源最优分配和经济效率的收入再分配。 总之,市场的作用是自发的和滞后的,它是以资源的极大浪费为前提的,这就需要市场之外的主体进行调节,以克服市场自身的不足,以充分发挥市场的优势。 第三节 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 概括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的或基本的角色或职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经济发展的基础结构。政府为市场经济的运作提供基本必需的制规则以及框架。它们包括:界定和保护产权、契约的执行、法律和秩序的维持等。没有游戏规范经济生活的框架,经济体系的运行是不可能的。

2、组织各种各样的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公共物品的特性使得私人部门很少去提供,对此,政府必须介入。

3、公有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这公有资源与我们的生活甚至与生命息息相关,但纯粹的市场调节将使得共有资源不可避免地导致公有的悲剧,需要政府通过管制措施来加以保护。

4、社会冲突的调整和解决。政府存在的一个基本理由在于解决或消弭社会中的各种冲突,以维持社会的稳定。

5、保护并维持市场竞争。政府必须有所作为,努力使垄断行业更有竞争力或者对垄断者实施管制,以保证市场有效性所需的竞争。

6、收入和财产分配的调节。市场经济是会产生不平的结果的,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需要社会有一种公平再分配的机制。

7、宏观经济的稳定。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不会自动出现,政府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公共政策的干预以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在我们看来,上述七个方面的职能是政府的基本职能,称其为基本职能是指这些职能是普遍的,甚至是跨时空的。当然政府职能的范围、政府作用的强度、为实现这些职能所采取的公共政策和治理供给会不断发生变化的。 第四节 政府治理工具的选择

(一)治理工具。是指政府将其实质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和机制,政策工具是政府治理的核心,没有政策工具,就无法实现政府的目标。当地政府的治理工具有哪些呢?政策工具包括:政府部门直接提供财货与服务;委托政府其他部门提供;契约外包;经营特许权;补助或补贴;抵用券;市场运作;志愿服务;自我协助;政府贩售等。 学者林德和彼得斯认为,政府治理工具是多元性导向行为等四种。这四种行为可由同一领导者依情景的。主要有:命令条款;财政补助;管制规定;的不同而选择采行,而对于情景因素的考虑,只要有税收;劝诫;权威;契约等。 三类:

1、部署的特性。包括部署本身的能力、需要和第五节 政府失灵 动机等。

2、工作环境的特性。包括部署的工作和工作所谓政府失灵,是指由于政府机制团体等。

3、组织因素。包括对部署工作的约束程度、存在的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紧急情况、稳定的情景等。豪斯的途径目标理论所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形。一般说出的领导行为较具弹性,依情景因素的不同而选择适来,政府失灵的类型和原因在于以下当的行为,各种领导行为在不同情景下考虑不同的选几个方面: 择。

1、成本和收益的分离:过剩和成本过高。政府活预算: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达成政动缺乏价格的指引,这使得政府产生的价值同生治、经济和社会目标,依据国家之施政产它的成本决裂,这种决裂意味着资源浪费的可方针,以国家整体资源与国民负担能力能性大为增加。实际上,政府活动的一个趋势就为评估基础,所预定的公共财政的收支是明显的多余成本。 计划,也即经过政治程序所为之的国家

2、政策制定的复杂性和低质的政策。由于理性选资源配置。 民的无知、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影响、等级制阿克西罗德认为,政府预算的功能在和官僚制本身的障碍、政治家的偏好等因素,使于: 得政府的公共政策并不能反映公共的利益,也不

1、为达到施政优先次序、目标及政策所从事的资源符合有效来的资源配置。 配置;

3、内部性问题。公共组织为了进行起内部的管理,

2、通过税收和借贷(公债)筹措预算财源; 需要发展它们的标准或规则,这些标准或规则即

3、通过与货币政策的协同,以预算展现的财政政策内部性,即用来评估机构的运行和机关人员的行稳定经济发展; 为。正如外部性因素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一样,内

4、促使政府机关对预算资源使用达到效率、效能的部性也同样影响着政府 运用责任;

4、政府组织的低效率。政府是唯一拥有合法暴力

5、控制支出的合法性、确实性并与政府决策相吻合; 的机构,是名副其实的自然垄断者,垄断同样在

6、提供不同层级间资金转移的机制; 政府部门造成了低效率。

7、作为预算计划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工具;

5、另一种分配的不公正。由政府活动产生的分配

8、经由财政的监督权,驱使政府机关使其计划实施不公平,通常不是集中在收入或财富上,而是集更具经济、效率和效能。 中在权利或特权上。由于政府的公共政策本质上公共预算的原则 涉及到价值和权利的分配问题,而这种再分配都德国学者纽·马科思认为公共预算包括八点原则:公给不公正和滥用职权提供了机会。 开、明确、事前决定、严密、限定、单

一、完全和不

6、寻租。寻租是指在某种政府保护的制度环境中,相属等。美国前预算局局长史密斯所倡议的新预算原个人寻求财富转移的活动,或者追求非生产性利则有以下八项:计划原则、责任原则、根据报告原则、润的活动。寻租行为的结果是导致社会资源的浪具备适当权力原则、多元预算手续原则、自由裁量原费。 则、预算时间弹性原则、预算机关关联原则等。

7、政策执行的无效率。在实践中,由于各种因素政府预算制度及其评估 的存在导致公共政策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而导致

1、单式预算: 政府的无效率。 特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

8、所有制残缺。“国家干预是造成产权残缺的根缺点:科目不分类无法提供政务活动记录.。成本无源,管制导致所有权的残缺,所有者的残缺程度法核算。经常帐目与资本账目无法区分,无法提供政与管制的程度呈正比。 府经济扩张依据。预算平衡无法应付经济不稳定。 第六节 矫正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策略

2、复式预算

(一)市场的自由化、促进化和活泼化 重点考量因素:

1、国内局势

2、全球化影响及政府 战略性选择。

(二)诱导机制与政策 特征:明确资本形成来源以及公共资本动向。经常与诱导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手段:1供给面的赋税手资本预算分开,可考核支出,剩余资本用于投资。不段 2需求面的赋税手段 3供给面的补助手段 4受狭义预算平衡影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可联系短需求面的补助手段 期与长期计划 。

(三) 政府管制:缺点:过分注重经济发展而无法平衡社会价值投资。

(四)非市场的供给机制与政策 公债会过度膨胀。无法在公共工程举债中实现公平负政府以非市场供给的方式主要包括两种: 担。 1政府直接供给 2政府间接供给

3、绩效预算制度

(五) 社会保险及社会救助机制与政策 特征:注重最后产出而非投入。强调计划产出与投入权变领导理论 关系。计划全面,可考察全部效果与成本。最具代表性的权变领导理论主要缺点:缺乏政治回应性。若缺乏成本会计制度而无法有: 采行。无形成本与抽象成本难以衡量。单年计算无法

(一)艾凡雪维奇的情景因素说。艾凡雪维奇等保持目标连贯性。实际成本不易确定,尤其是间接成人在其所著的《组织行为与绩效》一书中,认为本。预算高层做决定,容易形成集权与中央政府。目领导者在选择与运用领导行为时,应注意下列四标与量化方法极易遭遇政治对抗,使立法部门以及利项因素,

1、管理者的特性。主要包括:人格特质、益集团间难以调和。目标导向的预算设计会面对国际需要与动机、过去的经验与强化。

2、部署特性。国内动态问题而难以评估。 主要包括:人格特质、需要与动机、过去的经验

4、设计计划预算 与强化。

3、团体特性。主要包括:团体发展、团特征:运作化观点分析计划目标。分一年或数年政策体结构、团体工作等。

4、组织因素。主要包括:计划总成本。对达成目标方式加以对比考核成本。比权力基础、规则与政策、专业主义、时间。艾氏较方式分析计划成本与效益的系统方法。 的理论是人们意识到,领导行为最重要之处就在

5、零基预算 于适应情景,配合情景因素以发挥领导效能。 特征:不受往年预算约束,由零开始。决策包的多种

(二)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权变领导理论首对比利于删除效益较低的预算方案。具备长远目标语先由美国伊利诺伊斯大学的菲德勒提出。这一理整体资源合理配置的优点,决策包由基层完成利于民论的基础是认为领导者对其所领导的群体应对领主精。 导者本身的需要结构,以及在特定情景下的控制缺点: 会计人员工作量加重。难以数量化衡量收益。及影响程度而权变。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认为,删除旧计划或裁减人员会造成人员困扰。 影响领导形态的情景因素主要有:

1、职位权力。 指职位本身所具有的权力。

2、工作结构。指群体 工作任务的例行性程度即可预测性。

3、领导者与部属关系。领导者与部属相处及部署对领导者信 任与忠诚的程度。这一理论对于部署生产力的提高及员工满足感的增进,具有相当价值。

(三)豪斯的途径目标理论。豪斯的途径目标理论基本上是根据佛洛姆的期望理论引申而来。豪斯认为领导者的主要功能在于影响部署的偏好与预期,假若领导者能够增进部署对达成目标的偏好,以及祛除采取行动以达成目标的各种障碍,并增进预期达成的几率,将会是部署更努力工作,并使部署有较高的满足感。目标途径理论认为领导行为有工具行为、支持行为、参与行为和成就

第二篇:事业单位招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考试大纲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考试大纲

一、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1.人力资源管理

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的总和。它贯穿于人力资源的整个运动过程,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工作分析与设计,人力资源的维护与成本核算,人员的甄选录用、合理配置和使用,还包括对人员的智力开发、教育培训、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等等。

2.人力资源策略效力的评价

所谓人力资源策略就是指在组织的基本目标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各种制度、方法等实务性的政策。

二、人力资源战略的经济与心理分析

1.经济分析

2.心理分析

三、工作分析与工作设计

1.工作分析概述

2.工作分析的实用技术

3.工作分析的实施

4.工作设计

四、人力资源规划

1.人力资源规划的定义、意义,以及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

2.人力资源规划的动态性及其体现,人力资源规划运作的具体步骤

3.人力需求预测中需要考虑的预测因素、预测的程序和各种技术方法,人力资源规划与制定战略规划、经营规划、编制预算之间的关系。

五、人员招聘

1.招聘计划与渠道

2.人员筛选技术

3.内部招聘和内部劳动力市场

六、绩效考核

1.绩效考核概述

2.绩效考核的方法

3.绩效考核的反馈面谈

七、薪酬福利

1.薪酬概述

2.薪资设定的步骤

3.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薪酬

4.其他薪酬形式

5.薪资保密和薪资压缩

八、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

1.人力资源开发概述

2.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决策分析

3.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程序

4.人力资源培训开发技术

九、员工关系管理

1.概述

2.员工职位变动与职业管理

3.劳动纪律与奖惩

十、劳动和社会保险法律体系

1.劳动法律体系

2.社会保险法律体系

十一、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

1.劳动合同概述

2.劳动合同的订立和法律效力

3.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续订与终止

4.劳动合同的履行和法律责任

5.集体合同

十二、劳动争议

1.劳动争议处理概述

2.劳动争议调解

3.劳动争议仲裁

4.劳动争议诉讼

5.集体劳动争议的处理

十三、职业培训

1.职业培训的概念和立法原则

2.职业培训的主要形式

3.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十

四、社会保险

1.养老保险

2.医疗保险

3.失业保险

4.工伤保险

5.生育保险

十五、劳动保障监察和法律责任

1.劳动保障监察

2.法律责任

十六、人事行政法基础知识

1.人事行政法的概念

2.人事行政法律关系

十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1.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2.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考核制度

3.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辞职制度

4.事业单位辞退制度

十八、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

1.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

2.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3.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

第三篇:山东专升本考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真题部分

专升本考试真题部分

2009年山东师范大学专升本考试公共事业管理试题 综合一管理学和管理心理学

综合二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关系学

综合一管理学

一 判断

1、沟通就是交流思想或交换情报的过程。

2、工厂是进行生产活动的企业。

3、计划是一种结果,是对未来行动方案的一种说明。

4、管理决策是指企业与经常变化着的外界环境之间谋求达成动态均衡的一种决策。

5、一般管理跨度大则管理的层次少,反之管理跨度小则管理的层次多。

6、组建工作团队有利于实现组织“扁平化”。

7、一般而言,直线职能制的组织形式比较适于中小型企业。

8、因为有时滞,所以必须及时实施控制。

9、在双因素理论中,所谓保健因素是指“不具备某些条件,职工不会感到不满意,但满足了这些条件,则能使职工变得非常满意”的因素。

10、强化理论主要强调要合理使用奖惩的工具来规范人的行为。

二 单选

1.由布莱克和穆顿提出的管理方格图理论认为

A.任务式(9.1)A.乡村俱乐部式(1.9)C.中间式(5.5)D.团队式(9.9)

2.移动平均法属于A.回归分析法B.线性趋势法C.时间序列法D.指数平滑法

3.直线一职能制最早是由

A.泰罗B.法约尔C.斯隆D.格兰丘纳斯

4.领导的本质是A.指挥B.激励C.沟通D.服务

5.公平理论是由

A.赫茨伯格B.马斯络C.佛隆D.亚当斯

6.企业领导制度的核心是A.确定企业高层领导权力B.明确领导者任务

C.解决企业内部领导层权责关系D.确定领导者群体结构

7.最早提出五种沟通网络形式的是A.莱维特B.利克特C.菲德勒D.维纳

8.管理人员通过实地观察来掌握工作的进度、质量和实际成果,这属于获得信息方法中的A.个人观察B.口头报告C.书面报告D.技术测定

三简答

1马斯洛需求理论内容

2头脑风暴法的特点以及遵循的原则

3如何克服沟通障碍

4领导方格理论内容

四论述

结合实际论述创新管理的技能

管理心理学

五 单选

1.依据被观察者所处的情景特点,可以把观察法分为()。

A.参与观察与控制观察B.控制观察与情景观察

C.情景观察与自然观察D.自然观察与控制观察

2.“人的心理与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下列哪个理论的主要观点?()

A.人际关系论B.需要层次论C.群体动力论D.人性管理论

3.由“霍桑实验”可以推知人是()。

A.经济人B.社会人C.自我实现人D.复杂人

4.根据X理论,在管理措施上应该强调()。

A.重视工作任务B.参与和自主管理C.内在奖励D.充分授权

5.某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具有强、平衡但不灵活的特征,则该人的气质类型是()。

A.多血质B.胆汁质C.粘液质D.抑郁质

6.人们能顺利学习和掌握前人所积累的知识经验和生产技能,并能按已有的式样进行某种学习、工作或生产活动的心理素质是()。

A.基本能力B.再造能力C.认识能力D.创造能力

7.“用对社会上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的看法来判断该类人群中的个体的倾向”反映了社会知觉的()。

A.定型效应B.优先效应C.晕轮效应D.第一印象

8.在韦纳的成败归因模式中,属于稳定的归因因素是任务和()。

A.努力B.能力C.机遇D.环境

9.态度的最终表现形式是()。

A.意向B.情感C.评价D.认知

10.某员工认可“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是不好的”,虽然他看到周围很多人都随地吐痰,但他却自觉不随地吐痰。此时他对“不能随地吐痰”的态度处于()。 A.服从阶段B.赞同阶段C.同化阶段D.内化阶段

六 多选

1.按基本表现形态,可以把情感和情绪分为()。

A.激情B.心境

C.美感D.理智感E.热情

2.双因素理论促进工作变革主要体现在()。

A.工作标准化B.工作丰富化

C.工作规范化D.工作扩大化

E.弹性工时

3.非正式群体形成的环境因素包括()。

A.工作方式B.生活方式

C.共同的利害关系D.亲缘关系

E.历史关系

4.群体成员处理冲突的主要意向包括()。

A.竞争B.协作

C.回避D.迁就

E.折衷

5.组织设计中,群体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A.工作流程B.技术

C.专业分工D.环境

E.人的社会需要

七问答

1管理心理学的内容范围

2了解人类气质类型对社会实践的影响

3团体的功能

4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八论述

影响团体成员之间冲突的原因以及解决冲突的策略方法

综合二公共关系学

一单选

1 社会组织的内部环境包括

A 生态环境B人际关系环境

C组织外观环境D经济环境

2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可将公众分为

A顺意公众B逆意公众

C 边缘公众D周期公众

3公共关系三大目标

A美誉度B协调度

C和谐度D认识度

4在组织形象推广中,下列不属于对内宣传的内容是

A组织B广告

C人际传播D组织如何进行变革

5在公共关系信息传播中,群体传播应属于的类型是

A大众传播B.媒介传播

C.组织传播D.人际传播

6公共关系调查研究是公共关系的基础工作,发挥着

A.情报功能B.管理功能

C传导功能D.效益功能

7什么是公共关系得以发展的物质条件,没有这一条件,公共关系不可能得以扩大并向更高

A.商品经济的繁荣B.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

C民主政治的发展D.民众意识的觉醒

8 1952年,现代公共关系教育之父斯科特·卡特李普出版了一本具有权威性的著作

A.《公众舆论之凝结》B.《共同原则宣言》

C 《公众关系学》D.《有效公共关系》

9公共关系学是

A.归属于关系学的范畴B.归属于大众传播的范畴

C . 一门独立的学科D.归属于市场营销的范畴

10什么是企业所有工作者行为表现的综合,企业制度对所有员工的要求及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再现等。

A. 企业理念识别系统B. 企业行为识别系统

C.企业视觉识引系统D. 企业整体识别系统;

二 多选题

1.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责包括()

A.收集信息B.辅助决策

C.传播推广D.协调沟通

E.提供服务

2.组织内设公关机构的基本模式大致有()

A.部门隶属型B.部门并列型

C.高层领导直属型D.专门技术型

E.公关委员会型

3.公众的基本特征包括()

A.整体性B.共同性

C.相关性D.多样性

E.变化性

4.影响和改变态度的因素有()

A.社会因素B.团体因素

C.宣传因素D.个体因素

E.态度系统特别因素

5.组织选用公关传播媒介应坚持的主要原则有()

A.合乎组织行为原则B.合乎经济原则

C.联系目标原则D.适应对象原则

E.区别内容原则

三简答题

1现代公共关系特征

2公关的功能

3组织形象定位方法

4公共关系调查的内部范围有哪些

四论述题

公共关系部和公共关系公司的优缺点及区别

五 单选

1.人力资源考核的客观的标准是

A工作质量B工作能力

C知识水平D组织评价

2.人力资源咨询业的组织形式有

A市场调查公司B评价中心

C广告公司D会计师事务所

3.人力资源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

A保持人力B制定政策

C预测目标D供需匹配

4.“期望理论”中的动机激励水平是

A效价х期望B效果的可能性х效果价值

C可能性х期望概率D效果价值х期望值

5.培训开发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是

A组织行为的中心内容B一瞬间的行为

C贯穿于全过程的基础D行动之前的准备工作

6.用目标管理法进行考核管理时不会涉及的活动是

A计划与度量B分析与激励

C指挥与决策D监督与控制

7.行为科学对于非正式群体的看法是

A具有积极作用应予爱护B具有消极作用不予理睬

C具体分析、区别对待D具有破坏作用应予取缔

8.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的

A计划、组织、指挥、控制B计算机预测

C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D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

9.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基础不包括

A社会学B系统工程

C经济学D物理学

10.激励因素分类中没有

A组织特性B领导特性

C团体特性D个体特性

六名词解释

1人力资源管理

360度评价法

心理契约论

七简答

1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区别

2培训员工应注意的事项

3什么是关键绩效指标法(KPI)它的优缺点

4制定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步骤是什么

八论述题

期望理论的内容及在管理中的意义

注 本套试题只是告诉你题型而已,不要迷恋做题还是以重点知识点的复习为主,试题只是熟悉考试环境,真题答案索取请发邮件到hetuoke@sina.com

第四篇:公共危机管理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5题) 29

1、《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立法的最首要的目的是( )。 B、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根据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国家设定( )响应等级。 B、四个

3、在我国的政府系统中,管理自然灾害救助的行政部门是( )。 D、民政部

4、阻断铁路干线、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和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交通8小时以上的突发公共事件属于( )。 D、特别重大事件

5、阻断铁路干线、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和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交通4小时以上的事件属于( )。 C、重大事件

6、由市地级政府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负责调查,省级政府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作出处理决定的生产安全事故属于( )。 B、重大事故

8、定期进行信息沟通,提供与危机有关的研究报告,提出为处置的建议和意见等的公共危机预警系统是( )。 D、咨询系统

9、某省因发生台风,这次灾害造成该省行政区域内共倒塌房屋18万间,此时应启动( )响应。 B、Ⅱ级

11、地方政府是发现公共危机事件苗头、预防发生、首先应对、防止扩散的第一责任人。这是指公共危机管理的( )。 B、属地管理

12、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力量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除了取决于公共管理机构特别是政府的组织动员能力外,还取决于( )以及国民的综合素质。 B、社会发展水平

13、每一级政府都需要成立由其首长担任负责人的危机管理指挥机构、上下各级形成高度集中统一领导与指挥的危机管理指挥系统。这是指( )。 C、常设性原则

14、对于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市(地)级政府须在事故发生后( )之内报省级政府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 D、12小时

15、一次性紧急转移安置80-100万人的自然灾害应启动( )应急响应的等级。

B、Ⅱ级

16、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第一道防线是( )。 B、危机预警机制

17、保持应急措施的有效性,并尽快恢复正常秩序的危机周期阶段是( )。 C、缓解期

18、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适用于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 )等应对活动。 D、事后恢复与重建

19、“9.11”事件发生后,布什发表讲话:美国人民要透过泪水,看到历史带给我们的新希望。这句话的意思是( ) D、对事件前瞻

20、根据事故报告的规定,对于特大和特别重大事故,省级政府和国务院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须在事故发生后( )之内上报至国务院。 B、6小时

23、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管理体系,是应急管理预案得以顺利实施的( )。 C、重要保障

24、经济安全事件属于( )。 D、社会安全事件

25、在我国灾害救助体制中,通过互助互济,使群众的生活得到进一步的照顾,这属于( )。 B、社会捐助

26、在事故调查处理的主要原则中,“四不放过”原则是指事故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以及( )。 B、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27、自然灾害所引发的公共卫生问题主要表现为:伤情、病情和( )。 D、疫情

28、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系统要实现指挥一体化、信息网络化、执行程序化、( )的建设目标。

A、决策智能化

30、在非常规状态下,行政紧急权力的行使过程中遵循一些特殊的行为程序,例如可通过简易程序紧急出台某些政令和措施,或者对某些政令和措施的出台设置更高的事中或事后审查门槛。这是指( )。 C、程序特殊性

31、在非常规状态下依法行使行政紧急权力造成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损害后,如果损害是

普遍而巨大的,政府可只提供有限的救济,如相当补偿、适当补偿等等。这是指( )。 A、救济有限性

32、对可能出现危机事件的范围、影响程度进行科学分级,依法规范相关信息和数据的分级处理,宣布突发事件的级别,科学应对,达到预防和缓解的目的。这是指( )。 C、分级预警原则

35、项应急预案通常由( )负责牵头,有关专家参加,共同完成。 A、业务主管部门

1、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 A ) A、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3、个人违反突发事件应对法,导致突发事件发生,给他人人身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 C )。C、民事责任。

4、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可以对突发事件应对活动起到( B )作用。B、规范

5、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件可以划分为( C )C、四级。

6、突发事件最基层的行政责任主体是( B )B、县人民政府

7、下列不属于应急物质储备范围的是( A )A、应急救援人员

8、突发事件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该向本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B )相关信息。B、通报

9、单位未按照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最高可以处以( C)的罚款。 C.20万元。

10、采取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措施仍然不能控制事态发展时,相应的应对措施是(B )。 B、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11、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C )、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 C、监测与预警。

1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新闻媒体擅自发布有关突发事件的真实信息,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有权对其做出何种处理决定(C )。 C、以上都错,无权对新闻媒体做出处理决定。

1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 A )A、红、橙、黄、蓝

18、《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共有几章和几个条文(A)A、7章、70条 20、各地区、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完善(B)机制,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 B、预测预警

21、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包括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别、(C)、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

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 C、预警级别。

23、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及其先期处置的相关情况,要在事件发生后的(C )内报省政府应急办,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并及时反馈后续处置情况。 C、1小时。

26、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含义:过去的3小时,本地降雨量已达( B )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B、50

27、台风黄色预警信号含义: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的影响,平均风力(A )级以上 A、8

28、高温红色预警信号含义: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暖气空气影响,最高气温升至( C )以上。 |C、39℃。

30、公园景区游船、客运索道、滑道遇有( A )时需停运。A、4级风

31、在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工作容易产生中暑,中暑者先有头痛、眩晕、心悸、恶心等症状,随即出汗停止,( B ),如不及时抢救可致昏迷而死亡。 |B、体温上升

32、基于可能面临多种类型的突发重大事故或灾害,为保证各种类型预案之间的并实现共性与个性、通用性与特殊性的结合,对应急预案合理地划分层次是将各种类型应急预案有机组合在一起的有效方法( A )。A、整体协调性和层次性

33、一个完善的应急预案,从应急方针、策划、准备、响应、恢复到预案的管理与评审改进,形成了一个( C )并持续改进的体系结构。 C、有机联系。

34、《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 A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会议通过。A、2007年8月30日

37、预计将要发生较大(Ⅲ级)以上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事件已经临近,事态有扩大的趋势,属于哪种预警等级:( B )B、黄色

39、( A )根据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遭受损失的情况,制定扶持该地区有关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A、国务院

41、( C )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抚恤。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43、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宗旨是( A )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A、预防

44、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调整范围,是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检测与预警、( C )、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C、应急处置与救援。

45、预防与应急准备,是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必须立足于( A )的原则。 A、预防为主;|B、控制为主;|C、处理为主。

46、突发事件分为四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 C )和社会安全事件。c公共卫生事件

49、“一案三制”指的是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B )。B、法制

20、“9.11”事件发生后,布什发表讲话:美国人民要透过泪水,看到历史带给我们的新希望。这句话的意思是( )。 B、对事件评价

24、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管理体系,是应急管理预案得以顺利实施的( )。

C、重要保障

26、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应急预案属 B、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28、在非常规状态下,与立法、司法等其他国家权力相比,与法定的公民权利相比,行政紧急权力具有某种优先性和更大的权威性,例如可以限制或暂停某些法定公民权利的行使。这是指( )。 A、权力优先性

29、在非常规状态下,即便没有针对某种特殊情况的具体法律规定,行政机关也可进行紧急处置,以防止公共利益和公民权利受到更大损失。这是指( )。 B、紧急处置性

31、不论政府还是企业的任何预案,要经过( )的评估认证后才有实效。 《公共危机管理》试题库

2、根据事故报告的规定,对于特大和特别重大事故,省级政府和国务院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须在事故发生后( )之内上报至国务院。 B、6小时

3、“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的( )。 D、基本方针

4、按照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特大事故一次死亡( )。 C、10-29人

5、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建设关键是做好( )。 C、一案三制

6、不同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涉及范围、造成的危害程度、可控性等各不相同,实行( )。 B、分类管理

7、考虑政府治理能力、民众心里承受能力和大众传播媒介等诸多因素属于( )危机预警机制的原则。 D、讲究方法原则

8、( )是危机管理的核心环节之一。 A、应急预案的制定和管理

9、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系统要实现指挥一体化、信息网络化、执行程序化、( )的建设目标。

A、决策智能化

10、发生火灾时,如果有人提一桶水来救火,大家就会冷静下来,跟着去提水救火;相反,如果有人第一个逃走,大家同样会效仿,争先恐后地逃跑。这个行为就成为( )。 A、紧急规范

11、在非常规状态下,即便没有针对某种特殊情况的具体法律规定,行政机关也可进行紧急处置,以防止公共利益和公民权利受到更大损失。这是指( )。 B、紧急处置性

12、经济安全危机中的主要内容包括金融风险、财政风险和( )。 D、经济战略资源危机

15、在危机状态下,由于时间紧迫,不可能有很多时间去搜集大量信息,只能依据不充分的

信息作决策,这指的是( )。 C、信息的不充分性

16、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由组织( )负责制定,按照有关规定重大活动应急预案,报公安机关批准后实施,并报当地人民政府备案。 D、承办单位

17、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以及( ) C、举行新闻发布会

18、《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这是国家层面的总体应急预案,总体预案共分 B、6章

19、根据《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规定,重大动物疫情在( )内报至农业部。 C、24小时

20、严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是( )。 B、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21、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通过( )来实现对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A、预警指标体系

22、按照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一次死亡3-9人的事故属于( )。 B、重大事故

23、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是( )。 C、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24、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的基础是( )。 B、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

25、应急法律中规定不得克减的人权最低标准。这是体现了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的( )特点。

D、保障性

26、在紧急状态下对人权的克减的程度以紧急情势所严格需要者为限。这一原则一般被称为 A、比例原则

27、免于因无力履行约定义务而被监禁的权利属于( )。 A、非克减原则

29、在公共危机预警的监测系统中,对信息进行整理、归类、识别和转化,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的子系统是( )。 B、信息加工子系统

30、定期进行信息沟通,提供与危机有关的研究报告,提出为处置的建议和意见等的公共危机预警系统是( )。 D、咨询系统

31、在危机决策主体中,按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有关法律责任,在出现危机状态下,拥有做

出最终决定的权力并承担相应责任的特定个人和政府机构属于( )。 A、权力中枢决断系统

32、地(市)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县级报告后,在( )内完成审核、汇总灾情数据的工作,向省级民政部门报告。 A、2小时

33、省级民政部门在自然灾情稳定后( )内将全省因灾倒塌房屋等灾害损失情况报民政部。

C、10日

34、《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2007年( )起施行。 D、11月1日

35、地方政府是发现公共危机事件苗头、预防发生、首先应对、防止扩散的第一责任人。这是指公共危机管理的( )。 B、属地管理

36、由省级政府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负责调查,国务院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作出处理决定的生产安全事故属于( )。 C、特大事故

37、城市人口中将闲置不用的物品捐献出来帮助困难人口的社会捐助制度属于( )。 C、经常性捐助

38、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第一道防线是( )。 B、危机预警机制

39、对紧急权力最重要的实质限制之一是( )。 A、比例原则

40、在我国的政府系统中,管理自然灾害救助的行政部门是( )。 D、民政部

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15题) 14

41、人畜共患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主要有( )。

A、控制传染源B、切断传播途径C、降低病死率D、正确舆论引导

42、政府应急处理的次级职能有( )。 A、决策B、指挥与协调C、危机监测

43、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包括( )。

A、领导与决策组织体系B、专业救助组织体系C、专家咨询组织体系D、辅助与支持体系

45、危机善后管理的意义( )。

A、对危机后社会生产和社会秩序的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 B、对危机后不稳定的社会状态起到缓解和消除的积极作用 C、为进一步提高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提供经验

D、是建立良好国际形象的必然要求

正确答案:A, B, C

46、强化公共危机管理的监督与审计主要是指( )。

A、加强内部控制 B、第三方评估C、公众与舆论监督D、财政预算管理

正确答案:A, B, C

47、一套完善系统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应当包括( )。 A、宪法中的紧急状态制度条款B、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基本法 C、一般法律法规D、国际条约中的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条款

答案:A,B,C,D

48、公共危机管理的财力资源主要来自( )。 A、国家财政支出B、社会救助

C、国际援助D、政府通过其强制力取得的临时性财产征用

49、在我国,预警级别是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 )来分级。 A、危害程度B、紧急程度C、发展事态D、控制程度

答案:A,B,C 50、应急处置包括( )。

A、信息报告B、先期处置C、应急响应D、应急总结 答案:A,B,C

52、全球视野下的战略物资保障体系应由( )组成。

A、能源生产体系B、国外能源供应体系C、能源战略储备体系D、国内能源勘查开发供应体系 答案:B,C,D

53、应急处置的内容包括( )。

A、信息报告B、先期处理C、应急响应D、应急结束 正确答案:A, B, C, D

54、危机管理系统包括( )。

A、危机预警方法体系B、危机对应策略体系C、危机管理评估体系D、危机事件修复体系

55、危机决策的原则包括( )。

A、权力集中原则B、过程优先原则C、短期目标优先原则D、强制原则

正确答案:A, C, D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5题) 13

56、危机管理是提高组织管理绩效的决定因素。( )答案:正确

57、某委主任科员小刘通过参加应急管理培训,他对江处长说:原来危机管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管理,要求我们必须在相当有限的时间里作出重大决策和反应,这对我们的要求也太高了,我们很难做到。( ) 答案:不正确

58、某厅处长老谢认为,现在财政风险不断增大,主要原因是国有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导致的损失、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社会保障的空账风险增大,要化解财政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私有化、市场化。( )答案:不正确

59、调研员老陈对小王说,从我办案的经验来看,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背后,确实存在法律和政策的欠缺,以及政府管理的薄弱环节的问题。( )答案:正确

60、虽然国际恐怖主义时有发生,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我们不用担心国际恐怖分子会流入我国进行恐怖活动。( )答案:不正确 6

1、危机预报通过对危机诱因、危机征兆的严密观察,收集整理反映危机迹象的各种信息和信号。( )答案:正确

62、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危机公共安全并对全局有重要影响的突发公共事件,要十分谨慎,要得到统一的授权。( )答案:不正确

63、在现实社会中,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往往是组织变革的主要促进因素。答案:不正确 6

4、强调设置危机管理的常设机构并不排除极端特殊情况下成立公共危机管理的临时机构。( )答案:正确

65、强调设置危机管理的常设机构意味着政府专业部门的危机管理职能的弱化。不正确 6

6、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做好辖区内公共事件预测预警、应急处理和恢复重建的组织领导工作。并且协助周边地区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答案:正确 6

7、公共危机管理除了专业技术团队和人员的技术支持和管理专家的管理决策咨询之外,还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甚至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 )答案:正确

68、从业人员不需要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答案:不正确

69、从逻辑上讲,危机必然由突发事件引发,但突发事件却并不必然形成危机答案:正确 70、危机管理的目的就是尽可能控制事态。( )答案:不正确

(对)

1、危机治理与危机管理尽管只有一字之差,却有着内涵上的重大区分。

(错)

2、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是唯一的主体,其他社会组织和成员只能被置于被动的配合与执行地位。

(错)

1、在我国,根据危机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可分为四级:Ⅰ级(一般)、Ⅱ级(较大)、Ⅲ级(重大)和Ⅳ级(特别重大)。

(对)

2、《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把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个大类。

(对)

1、公共危机管理法治属于非常态法治,它是关于突发公共事件引起的公共紧急情况下如何处理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公民权利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和。

(错)

2、对于因采取危机措施的需要而给公民的财产和权利造成损失的,事后不需要任何

补偿。

(错)

1、危机决策有其选择与成本的紧密相关性,解决问题的时间越长,可供选择的机会越多,其相应的付出成本与代价也就越低。

(对)

2、参谋咨询系统是构成危机决策机制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构成参谋咨询系统的可以是特定职位的人,也可以是组织机构。

(对)

1、公众和媒体是危机沟通的两大重点对象。

(错)

2、在危机爆发后,如果出现了新闻报道与事实不符,那就只有让它先报了,不用理会它,身正不怕影子斜,过一段时间就会真相大白的。

(对)1、通过各类社会组织与普通民众的积极参与来构成多元化的危机处理网络,是当今危机治理的世界性趋势。

(对)2、在大规模公共危机中,民众个体发挥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但民众可以通过参加政党、社团、社区组织或群众组织等方式组织起来,这样就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错)

1、我国是全世界自然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但由于整治有力,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呈逐渐下降趋势。

(对)

2、浙江省的气象灾害具有鲜明的规律,如季节性、区域性、局部性和多灾并发性。 (对)

1、目前,生产安全应急救援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没有形成体系,体制不顺,管理不统一,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体系和法制建设滞后。这些问题急需加快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来加以解决。

(错)

2、多数事故的直接原因,一般是规章制度和现场管理松弛,监管不到位;间接原因往往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机械设备作业环境的不安全状态所造成。

(错)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绿色进行预警。

(对)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在2小时内向属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各级人民政府应在接报后2小时内向上一级政府报告。

(错)

1、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就是群体性事件,对社会影响十分严重。

(对)

2、突发事件的善后重建,不仅要注意恢复事件中受损的物质与环境,更要注意恢复和重建事件中参与人的精神和心理。

1、迅速从紧急情况转到正常情况的能力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内容。(对)

2、虽然国际恐怖主义时有发生,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我们不用担心国际恐怖分子会流入我国进行恐怖活动。(错)

3、对生产安全事故要坚持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对)

4、危机预案是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第一道防线,目的是为了有效地预防和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对)

5、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时,只能设立专门的信息收集节点和网络,这样才能提高信息收集的可靠性,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度。(错)

6、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处理应当利用主流媒体做好正面宣传报导,减少和消除不实谣言和传闻的负面影响。(对)

7、突发公共事件是否最终演化为公共危机,其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是领导者的决策和管理能力。(对)

8、《突发事件应对法》适用于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对)

9、公共危机管理中,利用权威机制进行资源配置时,存在一个相对具有客观性的信号引导体系。(对)

10、中国粮食安全的基本指标是保证耕地、水资源等食物资源总量不减少。(错)

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危机基本特征的是(D)。

A、危害性 B、不确定性 C、超常性 D、不可转化性

2、发生规模大,后果特别严重,发生在一个市(地)以内或是波及两个市(地)以上,需要动用省级有关部门力量方可控制的危机事件,应属于(C)。

A、一般危机事件 B、较大危机事件 C、重大危机事件 D、特别重大危机事件

3、政府采取危机应对措施必须有宪法上的授权,并且政府启动危机管理机制必须有法律上的明确规定。这即告诉我们,政府在危机应对中应当遵循(A)。 A、合法性原则 B、合理性原则 C、责任原则 D、时效原则

4、新中国第一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性基本法律是(B)。 A、《紧急状态法》 B、《突发事件应对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戒严法》 D、《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5、我国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的要求是: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D)。

A、上级政府管理为主 B、县以上政府管理为主 C、基层政府管理为主 D、属地管理为主

6、下列关于危机决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A、危机决策往往是在条件充分的情景下做出的 B、危机决策往往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景下做出的 C、危机决策往往是在时间不充裕的情景下做出的 D、危机决策往往是在后果不确定的情景下做出的

7、在公共危机管理沟通机制建设中应避免出现的情况是(A)。 A、保持沉默,少说为佳 B、保证正规渠道畅通 C、保持信息口径一致 D、保证公众的知情权

8、下列关于危机发言人应具备的相应技能中,不应有的是(C)。 A、 质疑不准确的信息 B、解释有些问题不能回答的原因 C、 尽量使用专业术语 D、压力下保持冷静

9、关于危机事件新闻发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一定要及时、准确,争取先声夺人。

B、充分考虑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把有些很严重的危机事件暂时说得轻些。 C、不能因为没有弄清楚情况而对相关信息不予披露。

D、新闻发布可通过新闻发布会、吹风会、新闻通稿、记者采访、书面回答记者提问等多种方式进行。

10、当强烈地震发生时,民众在自救中不应有的行为是(C)。

A、躲进卫生间 B、就近找个枕头、坐垫、厚书本等护住头、颈部 C、赶快乘坐电梯下楼 D、就近躲藏在坚固的机器、设备或办公家具旁

11、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C)。

A、要从中小学开始普及公共危机教育,提高每个公民应对危机的能力。

B、我国大量已有的突发事件显示,我国公民的生存能力不容乐观,普遍缺乏危机应对技能训练。

C、在危机的经验中,民众相信传闻而不相信政府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D、不同形式的志愿服务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2、自然灾害的应急救助是以(B)为基本行政单元实施灾情管理。 A乡镇级 B县级 C地市级 D省级

13、一级响应只需要满足下面选项中哪一条就可以? (A) A、死亡200人以上 B、紧急转移安置10万人以上,少于90万 C、倒塌(严重损坏房屋)5万间以上,少于15万间 D、死亡人口100人以上,200人以下

14、重大、较大、一般事故,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日内做出批复;特别重大事故,30日内做出批复,特殊情况下,批复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时间最长不超过30日。(A) A、15 B、18 C、10 D、20

15、下列哪个不是“四不放过”原则?(C)

A、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 B、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 C、检查验收未通过不放过 D、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16、下列不属于公共卫生事件特点的是(D)。

A成因的多样性 B传播的广泛性 C分布的差异性 D治理的单一性

1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报告信息管理遵循(B)的原则。

A、早期发现、早期报告和早期处置 B、网络直报、分层管理、逐级审阅、分级处置 C、共同参与、协调配合 D、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国际合作

18、能否处理好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关键原则是(B)。

A、以人为本原则 B、尽早化解原则 C、依法处理原则 D、当地领导负责原则

19、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一旦发生,首先要做的就是(B)。

A、领导与群众直接对话 B、迅速控制事态 C、主导舆论导向 D、动用武装力量 20、当前,国际反恐的主导是(D)。

A、八国集团 B、欧安组织 C、上海合作组织 D、联合国

21、不同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涉及范围、造成的危害程度、可控性等各不相同,实行( B )。

A、分级管理 B、分类管理 C、分层管理 D、分群管理

22、建立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时,要考虑政府治理能力、民众心里承受能力和大众传播媒介等诸多因素属于( D )

A、以人为本原则 B、常抓不懈原则 C、分级预警原则 D、讲究方法原则

23、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系统要实现指挥一体化、信息网络化、执行程序化、( A )的建设目标。

A、 决策智能化 B、检查经常化 C、处理及时化 D、责任明确化

24、在非常规状态下,即便没有针对某种特殊情况的具体法律规定,行政机关也可进行公共危机紧急处置,以防止公共利益和公民权利受到更大损失。这是指( B )。 A、权力优先性 B、紧急处置性 C、程序特殊性 D、社会配合性

25、建立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时,要考虑政府治理能力、民众心里承受能力和大众传播媒介等诸多因素。这是指( D )。

A、以人为本原则 B、常抓不懈原则 C、分级预警原则 D、讲究方法原则

26、在公共危机状态下,由于时间紧迫,不可能有很多时间去搜集大量信息,只能依据不充分的信息作决策,这指的是( C )。

A、 事态的严峻性 B、时间的紧迫性 C、信息的不充分性 D、资源的有限性

27、制定公共危机应急救援预案的基础是( B )。

A、现场调查 B、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C、事故等级和类型的划分D、应急响应机制

28、定期进行信息沟通,提供与公共危机有关的研究报告,提出为处置的建议和意见等的公共危机预警系统是( D )。

A、 监测系统 B、组织系统 C、决策系统 D、咨询系统

29、地方政府是发现公共危机事件苗头、预防发生、首先应对、防止扩散的第一责任人。这是指公共危机管理的( B )。

A、 社会性大协作原则 B、属地管理 C、常设性原则 D、统一指挥原则 30、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第一道防线是( B )。

A、危机决策机制 B、危机预警机制 C、危机资源配置机制 D、危机保障机制 多项选择题:

1、下面哪些不是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AC) A、信息的充分性 B、突发性 C、高度确定性 D、紧迫性

2、应急管理工作内容概括起来叫做“一案三制”,其中“三制”是(ACD) A、应急工作的管理体制 B、应急预案 C、运行机制 D、法制

3、2008年以来,浙江有两起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是(CD) A、口蹄疫 B、乙肝 C、麻疹 D、手口足病

4、科学技术是处置突发事件的依靠,这就要求(ABCD) A、要有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

B、要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防灾救灾知识水平

C、需要得到各方面专家的智力支持 D、必须配备必要的装备、设备、器材、工具

5、现行的突发事件应对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存在的不足有(ABCD) A、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不明确

B、统一协调、灵敏应对突发事件的体制没有形成 C、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够强,危机意识不够高 D、依法可以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不充分、不得力

6、《突发事件应对法》有关预防和应急准备的制度,包括(ABCD) A、规定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 B、建立了处置突发事件的组织体系、应急议案体系 C、建立突发事件监测网络、预警机制、信息收集报告制度 D、建立了社会大众学习安全知识,并参加应急演练的制度

7、最小代价原则的要求包括(ABCD) A、前提是保障人的生命健康优先权

B、要把对自由权和财产权的损害控制到最低的限度 C、坚持常态措施用尽原则

D、要把对正常的生产、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8、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CD) A、综合协调包括政府的协调和办事机构的协调 B、分类管理是按照突发事件的不同特性实施相应的管理 C、分级负责是指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由不同层级的政府负责 D、任何突发事件都必须要坚持属地管理为主

9、建立信息报告机制包括(ABCD) A、建立应急报告制度 B、建立举报制度 C、建立信息分析制度 D、建立信息发布制度

10、制订重建工作计划的基础是建立信息库,具体包括(ABCD) A、历史上有关灾情的报告、文字记载、相关资料

B、灾后的评估报告、为灾区所收集的资料、信息的储存、数据参考 C、在救援阶段的资料、信息、报告 D、国际救援机构提供的报告

11、制订重建计划的内容应当是一个比较全面的工作计划,它涵盖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ABCD)

A、教育卫生系统 B、社会服务体系 C、社区建设与服务 D、旅游产业

12、通过安全文化建设,使广大群众形成了哪些观念?(ABC) A、以人为本 B、安全是最大效益

C、安全工作,人人有责 D、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等重要

13、下面哪些选项是生产安全事故的预防环节?(ABCD) A、倡导安全文化,强化安全意识。 B、健全安全法制,贯彻“依法治安”方略。 C、强化安全责任,落实责任制。 D、推动安全科技进步。

14、事故现场救援的基本要求有哪些?(ABCD) A、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 B、迅速控制事态,防止事故影响范围继续扩大,并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

C、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 D、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15、传染病的流行有哪些基本环节?(ABC) A、传染源 B、传播途径 C、易感人群 D、病毒

16、治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哪些方面的结合?(ABD) A、技术层面和价值层面结合 B、直接任务与间接任务结合 C、职能机构和协理机构结合 D、国内与国际结合

17、下列哪些属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案三制”中的三制?(ACD) A、应急法制 B、应急预案 C、应急体制 D、应急机制

18、从微观层面上要减少社会安全事件的发生要做好下面哪些工作?(ABCD) A、加强对重点人的预防 B、加强对重点时空的预防 C、加强情报信息,掌握闹事苗头 D、及时疏导、化解社会矛盾

19、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方法主要包括(ABCD) A、管制现场,控制局势; B、调查了解事件概况,提出处置决策; C、直接对话,解决、解释有关问题; D、采取强制措施,果断平息事态; 20、按照公安部的规定有哪些情况要采取强行处置措施?(ABC) A、围堵、冲击党政机关 B、卧轨拦车、阻断交通 C、骚乱、打砸抢烧 D、游行示威

21、政府在公共危机应急处理中的次级职能有(A, B, C )。 A、决策 B、指挥与协调 C、危机监测 D、应急预测

22、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包括(A, B, C, D )。 A、 领导与决策组织体系 B、专业救助组织体系 C、专家咨询组织体系 D、辅助与支持体系

23、建立公共危机新闻发布机制的意义(A,B,C,D )。 A、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

B、 是维护社会稳定,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必然要求 C、 是建立良好国际形象的必然要求 D、 是全球化时代信息传播的必然要求

24、公共危机善后管理的意义(A, B, C )。

A、对危机后社会生产和社会秩序的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 B、对危机后不稳定的社会状态起到缓解和消除的积极作用 C、为进一步提高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提供经验 D、是建立良好国际形象的必然要求

25、强化公共危机管理的监督与审计主要是指(A, B, C )。

A、 加强内部控制 B、第三方评估 C、公众与舆论监督 D、财政预算管理

26、一套完善系统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应当包括(A,B,C,D )。 A、 宪法中的紧急状态制度条款 B、 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基本法 C、 一般法律法规

D、 国际条约中的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条款

27、公共危机管理的财力资源主要来自(A,B,C,D ) A、国家财政支出 B、社会救助 C、国际援助 D、政府通过其强制力取得的临时性财产征用

28、在我国,预警级别是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A,B,C)来分级。 A、 危害程度 B、紧急程度 C、发展事态 D、控制程度

29、公共危机应急处置包括(A,B,C )。

A、 信息报告 B、先期处置 C、应急响应 D、应急总结 30、全球视野下的战略物资保障体系应由(B,C,D )组成。 A、 能源生产体系 B、国外能源供应体系 C、能源战略储备体系 D、国内能源勘查开发供应体系

第五篇:事业单位考试面试技巧——组织管理

茂名中公教育 maoming.offcn.com 事业单位考试面试技巧——组织管理

组织管理类题目主要的解答思路是:

第一,要明确活动的目标和意义。目标主要是指活动的成果、价值和意义。活动的目标明确,活动的方向才能正确。因此,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活动,首先要明确目标。

第二,制定计划。制定计划首先要清楚活动的常规流程,要确定活动执行的具体方案,必要时还要在总体目标基础之上,设定分解目标。

第三,落实活动计划并总结。有了总体的活动目标,也有了详细的活动方案。接下来就是具体的执行过程。通过具体高效地执行,落实活动计划,完成活动的预期目标,最终实现活动的意义。有些活动,如宣传类活动。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或目标还需要组织者进行反思和总结。但这并不是硬性之规,要具体题目具体分析。 如:

你所在的科室组织去外单位参加学术交流会,你该如何组织前期工作?

【修改前答案】

医界学术交流活动能够让各大医院互相学习、借鉴最新研究成果,通过互通有无达到优质科研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我科室组织去外单位参加此会议,有利于科室学术研究的不断进步,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阐述意义,明确目标)

首先,我会第一时间与贵单位取得联系,了解此次学术交流会的时间、地点、主题、被邀单位、主要发言人(教授)名单,为后续的工作做相应计划与方案。(制定方案)

其次,我会详细查找此次学术交流会活动议题的参会单位的科研情况、学科建设概况、人才培养情况等等,整理资料,做好科室会议召开准备工作;深究主要发言人(教授)的相关学术背景、学术地位、学术水平以及研究方向,草拟一份教授简介手稿,方便科室参会人员查阅与阅读。

再次,向领导请示,确定参加人数,召开科室会议,发放学术交流会主题通知与议题,明确撰写高质量论文,责任分工到位。科室人员分工合作,搜集我院关于此次学术交流会的相关研究资料,整理国内外此主题的研究动态与于此相关大腕教授的学术动态,从中挖掘可能交流的相关议题以及交流会主题未来的发展动向,做好参加学术会议的相关发表资料准备工作。动员科室人员积极献言献策,搜集典型病例,做成相关文档,以备交流会使用;鼓励研发骨干尽全力撰写相关文稿。

最后,与主办单位取得及时联系,将我科室参会的一系列文件条录发送予对方。待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之际,强调相关注意事项,明确要求参会人员时刻心怀科室形象,积极遵守交流会纪律。(其次→再次→最后属于具体落实)

茂名中公教育 maoming.offcn.com 去外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会给本科室带来更多的发展生机与机遇,科室人员会与各单位人员相互借鉴优点,提高、增进各成员单位之间的交流和了解为今后协作奠定基础。(总结)

【修改后答案】

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对于我们科室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也有助于各单位研究成果的交流和相互学习,对于提升我们科室的科研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好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我会第一时间和主办单位取得联系,详细了解交流会的时间、地点和要求等基本信息,同时,也从侧面了解一下参加此次交流会的专家情况,以便于有针对性的制定参会方案。

其次,组织本科室骨干成员进行课题准备工作。通过整理我科室的重点研究成果,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确定交流课题,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撰写交流材料,确保材料的内容能够充分展示我们科室的科研成果和特色。

最后,我会加强与主办单位的沟通协调,及时提交我科室的参会文件、参会名单,并按照主办单位的要求,向参会人员强调相关注意事项,鼓励参会人员抓住机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交流中去,充分展示我科室科研水平和良好形象。

通过前后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修改前的答案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部分:目标明确但语言表述过于形而上,不够简练、实际。

第二部分:重计划轻执行。程序混乱、条理不清晰。学科建设、搜集论文、人才培养、了解发言人学术背景等,这些属于参加会议的各个成员的任务,而不是会议组织者的任务,此时考生已经犯了角色不清、定位不准的错误。考生并不清楚会议参加者与会议组织者的责任分工是什么。此外,时间顺序与逻辑顺序也出现了问题:先搜集资料,挖掘发言人学术背景,最后汇报领导、然后再确定参会人员。这既不符合时间顺序也不符合逻辑顺序。正常的顺序应该是在制定计划时就确定好参会人员,制定完计划后首先就要向领导汇报,领导审阅通过后才开始具体执行。组织管理题一般要遵循两条线:时间线(事前准备、事中执行、事后总结);行为线:(计划、执行、总结)两条线经常有相互重合的地方,也有一定的区别,但无论哪条线都要遵循逻辑原则。考生的回答明显不符合逻辑,说明他在组织管理的具体执行方面缺乏经验。

第三部分:按照我们的答题思路,最后一部分应该做活动的总结。上面我提到过,总结并不一定要有,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这道题来讲,它要求考生做的是学术交流会的前期准备工作,不涉及会议的具体效果,因此,总结并无必要,只要重点回答活动的组织和执行就可以了。而且,事事总结容易给考官造成模式化、套路化的刻板印象。考生要谨慎对待。

茂名中公教育 maoming.offcn.com

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我们来看看修改后的答案。可以看出,修改后的答案思路清晰、言简意赅,基本上避免了我上面提到的各种问题。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光有思路和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做到合情、合理、合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上一篇:骨干教师观摩活动记录下一篇:改革开放精神文明建设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