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2014年选修复习大纲

2024-04-17

公共关系学2014年选修复习大纲(精选7篇)

篇1:公共关系学2014年选修复习大纲

《公共关系学》选修课2014年复习提纲

1、“公共关系”一词在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public relations, PR。

2、公共关系中的“公共(public)”有两层含义:一是形容词,是“公共的,公开的”;二是名词,是“公众”的意思。

3、公共关系工作,归根结底是要运用科学的技巧和理论处理好组织面临的各种公众关系,塑造良好的组织的形象。

4、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运用科学的传播媒介和沟通手段与公众双向交流建立起的相互理解、信任、支持与合作的思想、政策和管理活动。

5、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①以组织为支点、以公众为对象;② 以美誉为目标;③ 以双向传播为手段;④ 以互惠互利为原则;⑤以真诚为信条;⑥以立足长远为方针

6、“公共关系”的“关系”一是特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二是特指信息交流的关系。前者表明关系的“结构”,后者表明关系的“属性”,公共关系是一门研究“关系”的学问,是一种改善“关系”的艺术,但特指的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关系”。

7、舆论指公众的意见或言论。在公共关系学中指社会公众对组织的政策、行为、人员或产品所形成的看法和意见的总和,是社会上大多数人对组织的看法和意见的公开表达。舆论是无形的关系。“公众舆论”和“公众关系”是等价的,公共关系学不仅研究“关系”,也研究“舆论”;公共关系活动的功能不仅在于协调和改善关系,而且还在于影响和完善舆论。

8、形象指用有效和生动的语言刻画和描写的有形或可见的表现。“形象”在公共关系学中指组织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认知和评价。一个组织社会形象体现了它的社会关系状态和社会舆论,可以通过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两项指标反映出来。公共关系是一种以塑造组织形象为己任的传播管理艺术。

9、人际关系主要指个人关系、私人关系,即个人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与公共关系的区别与联系:联系:① 两者都是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② 公共关系通常表现为人际关系;③ 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公共关系的状况。

区别:① 主体不同。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人际关系的主体是个人。② 服务对象不同。公共关系是为组织服务的,公共关系处理的好坏,受益或受损的是组织,人际关系则是为个人服务的,关系的好坏,受益或受损的是个人。③ 联系范围不同。公共关系以信息传播为手段,特别是借助于大众传播,力求与所有内外公众搞好关系,联系范围广,传播信息的量大。人际关系的交往面相对狭窄,传播的信息量小。

10、公共关系作为一种职业和学科,最早产生于美国。

11、古罗马独裁者儒略·凯撒的纪实著作《高卢战记》被公共关系同业工会主席李利·比诺称为“第一流的公共关系著作”。凯撒还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日报——《每日记闻》,作为与臣民沟通的工具。

12、古代“公共关系” 的特点:①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出于一时之需,凭常识和直觉去做。②层次、范围较小,且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伦理色彩。经济不发达,传播手段落后,经济关系简单,主要发生在政治领域。③传播手段简单。以诗歌、戏曲、雕塑、建筑及人际口头等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为主要手段。“类公共关系”、“准公共关系”

13、现代公共关系产生的条件:①民主政治:公共关系发展的制度安排,公众意愿受到重视,公共关系成为各种政治变革、权力斗争的工具。②市场经济:公共关系发展的现

实土壤,市场为轴心的广泛社会分工合作,市场竞争。③人性文化:公共关系发展的精神源泉,经济人、理性人、有限理性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④传播技术:公共关系发展的技术支持,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公众影响力加强。

14、19世纪中叶在美国风行的报刊宣传活动,被认为是现代公共关系业的“前身”。代表人物是巴纳姆。

15、“报刊宣传活动”,是指一个组织为了自身的目的和利益,雇佣报刊宣传员在报刊上进行宣传活动,以制造舆论,扩大影响。“凡宣传皆好事”

16、巴纳姆效应:人们往往以为对自身人格或性格作出准确的评价是唯一性的,而实际上这些描述带有普遍性,同样也适用于其他很多人。

17、报刊宣传活动的两个弱点: ①不顾公众利益,靠制造新闻来愚弄公众;②不择手段地为自己制造神话,欺骗公众。“让公众见鬼去吧!”

18、1906年,艾维·李向新闻界发表了著名的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原则宣言》,他的信条:“公众必须被告知”、“门户开放”、“说真话”。艾维·李不仅首创了“公共关系”这一专门职业,而且,他提的“说真话”,公众必须被告知的命题将“公共利益与诚实”带进了公共关系的领域,使公共关系这门学科从对一些简单问题的探讨上升为探求带有某些规律性的原则和方法,大大推动了这门学科的发展。由于时代的局限,艾维·李的咨询指导主要还是凭经验和直感而进行的,缺乏对公众舆论严密的、大量的科学调查。因此,有人批评艾维·李的公关咨询只有艺术性而没有科学性。

19、1923年,爱德华·伯尼斯(伯纳斯)以教授的身份首次在纽约大学讲授公共关系课程,同年出版了被称为公共关系理论发展史的“第一个里程碑”的专著——《公众舆论的形成》(《舆论明鉴》)。提出“投公众所好”的根本原则。

主要贡献:把公共关系学理论从新闻传播领域中分离出来,并对公共关系的原理与方法进行较系统的研究,使之系统化、完整化,最终成为一门独立完整的新兴学科。伯尼斯不仅是一位公共关系理论家,同时又是—位公共关系的实践家。但伯尼斯的公共关系思想着眼于“单向”传播,偏重于维护组织利益。

20、1952年,美国的卡特利普和森特俩人出版《有效的公共关系》,论述了“双向对称”的公共关系模式,在美国被誉为“公共关系的圣经”。“双向对称式”的公共关系强调“双向沟通、双向平衡、公众参与”。“双向对称”模式表明沟通是双向的,而且信息交流改变着组织和公众关系的双方。一方面把组织的想法和信息向公众进行传播和解释 ;另一方面又把公众的想法和信息向组织进行传播和解释,目的是使组织与公众结成一种双向沟通和对称和谐的关系。

21、公共关系在国外的发展

1948年,美国成立了全国公共关系的最高组织——美国公共关系协会(PRSA),并制定了作为公共关系从业法则的《公共关系人员职业规范守则》。

在亚洲各国中,日本最早建立公共关系组织。

1947年波士顿大学开设了第一所公共关系学院,并设立公共关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22、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

(1)引进时期(1980—1984):

1982年,“白天鹅宾馆”最早设立公共关系部。

1984年9月,我国第一家国有组织公关部——广州白云山制药厂公共关系部正式成立。“中国公共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中国公关元年)

1984年底《经济时报》报道了广州白云山制药厂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成功经验。

(2)迅速发展时期(1985—1989)

1985.8,世界上最大的公共关系公司博雅与中国新华社下属的中国新闻发展公司联手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公共关系公司——中国环球公共关系公司。

1986年1月,中国大陆第一个公共关系民间团体——广东地区公共关系俱乐部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公共关系的机构。

1986年6月第一家由官方组织的公关机构——上海市公关协会成立。

1985年9月深圳大学首先设立了公共关系专业,公关开始步入高等学府的讲坛。(80,特区;83,大学)

(3)稳步发展时期(1990年以来)

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中山大学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公共关系本科专业,同时在行政管理专业的硕士点招收公共关系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形成了我国高校从研究生、本科、专科、成人教育到函授培训班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公共关系教学与培养的体系。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1997年为公关职业定下了“公关员”的职业名称,并正式列入了《中国职业大典》,这标志着国家已正式承认公共关系这一职业。

23、中国公共关系发展中的问题:①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②认识上的误区;③公共关系从业人员水平不高;④盲目仿效,一哄而上;⑤追求轰动,随意策划;⑥急功近利,忽视长远。

24、公共关系的职能:①搜集信息组织宣传;②监测环境咨询决策;③协调沟通处理危机;④创建文化树立形象

25、广义的公共关系主体:社会组织;狭义的公共关系主体:公共关系组织机构及从业人员。

26、以“公共关系活动应用的对象”为标准,社会组织的类型:政府组织、制造企业组织、商业、服务业组织以及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

27、组织形象是指公众对组织的整体印象和评价,由一系列特殊形象和要素构成。良好的组织形象对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在于:

①能使社会组织得到公众的肯定和支持,使公众对组织的产品和服务产生好感和信任感。

②可以使社会组织获得更多更好的投资条件和其它支持。

③能够增加职工的向心力和归属感,增强组织对人才的吸引力。

④能使组织获得社区的好感、谅解和政府的支持。

28、公众(Public)是指一些特定的利益群体,即与特定的公共关系主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及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是公共关系传播沟通对象的总称。

29、公众的特征 ①公众的相关性 ;②公众的层次性;③公众的可变性 ;④公众的稳定性;⑤公众的能动性

30、按公众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组织的影响程度: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行动公众

31、按公众与组织关系重要性分类,可分为首要公众、次要公众和边缘公众

32、公众的个体心理特征:气质、能力、性格。

33、公众群体心理的一般特征:同一心理、从众心理、变化心理、攀比心理。

34、公众群体心理倾向:首轮效应、晕轮效应、末轮效应、移情效应。

35、传播是指信息通过一定的媒介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

36、传播的基本要素 ①传播主体 信源;②传播内容 信息;③传播途径 媒介;④传播对象 受众;⑤传播回流 反馈;⑥传播效果 结果

37、传播的类型:①自身传播;②人际传播;③群体传播;④组织传播;⑤大众传播

38、传播的模式:①拉斯韦尔“五W”模式;②拉扎斯菲尔德有限效果论;③香农和韦佛数学模式;④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⑤卡特里普双向对称模

39、公共关系的一般程序:公关调查、公关策划、公关实施、公关评估

40、政府公共关系的内涵:一是指政府本身的公关(简称政府公关),是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良性互动,以塑造良好形象,争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的所有活动的总称。二是指企业的政府关系(简称政府关系),就是指企业政府关系,即企业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建立、维持和促进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

41、政府公共关系的概念要素:①以政府部门和公务员为主体。②以社会公众(包括政府内部成员)为客体。③以塑造良好形象和获得公众支持为目标政府公共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政府形象,包括:国家形象、城市形象和公务员形象。只要是对政府形象产生影响的政府组织或个人行为都可归结为政府公共关系。④以传播和沟通为途径。

42、政府公共关系目标的具体内容 ①宣传立国宗旨和理想,激发和培植全体公民的爱国建国精神,使之同心同德地为国家强盛而奋斗;②根据公众和国家利益的要求,参与政府管理工作,辅助制定和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路线、政策和法令;③促进国家团结、民族和睦与社会安定;④调动全体公民和国家公务员的主人翁精神,共同参与治理国家;⑤提高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地位,促进各国政府与政府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的友善交往,减少、缓解或消除国家纠纷和冲突,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43、政府公共关系的特征:①主体的权威性、唯一性、强制性;②客体的复杂性(结构、利益、情况);③环境的系统性(自然环境、社会环境);④目标的公益性(公共利益、社会效益);⑤手段的优越性(拥有或监管媒体、组织严密);⑥资源的公共性;⑦战略的稳定性。

44、政府常态公共关系的功能:塑造政府形象、改善政民关系、辅助政府决策、推动政策执行、提高施政水平、宣传意识形态、培养公众意识、化解政府危机。

45、政府危机公关是政府在危机状态下,为妥善处理危机事务,采取公共关系的方式方法,在与社会各界交往过程中,开展化解危机、渡过难关、重塑形象的各种公关活动。

46、危机公关指社会组织为避免或者减轻危机所带来的损害和威胁,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应对策略的动态过程。危机公关管理:是指组织为有效实现危机公关的目标,通过建立和完善危机处理机制等方式进行的协调活动。

47、危机公关四段论:(1)危机潜在期。这个阶段是危机处理最容易的时期,但是却最不易为人所知。(2)突发期。这是四个阶段中时间最短、感觉最长的阶段,而且它对人们的心理造成最严重的冲击。此阶段的特征是事件的急速发展和严峻态势的出现。(3)危机恢复期(或叫后遗症期)。这是四个阶段 中时间较长的一个阶段,但是如果危机管理得力,将会大大缩短这一时间。此阶段主要是纠正危机突发期造成的损害。(4)危机解决期。此时,企业从危机影响中完全解脱出来,但是仍要保持高度警惕,因为危机仍会死灰复燃。

48、危机公关的程序有:①了解实事(分类、分级、预案、组织体系);②分析情况(制订和选择应对策略);③回应关切(主要矛盾、主要问题);④主导舆论(新闻发布会、第三方介入);⑤多方沟通(媒体、当事人、公众)⑥转“危”为“机”(分析评估)

49、危机公关不应做的:侥幸心理、鸵鸟心态、推卸责任、隐瞒事实

50、企业危机公关5S原则:①速度第一原则(Speed);②系统运行原则(System);③承担责任原则(Shoulder);④真诚沟通原则(Sincerity);⑤权威证实原则(Standard)。

篇2:公共关系学2014年选修复习大纲

适用范围:学术型硕士类别公共管理专业或领域

一、知识考察范围

1.公共管理学概论:公共管理的涵义;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范式的转变;新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2.公共管理职能:公共管理职能的基本内涵、构成、历史沿革。

3.公共组织:公共组织目标、结构、组织原则、组织环境;官僚制组织,公共组织机构改革。

4.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本质与特征;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和认定,公共政策过程的理论模型、公共政策的执行、评估与监控。

5.公共管理职业伦理与责任:公共行政伦理的概述、结构与功能、伦理制度化,公共责任的概述、基本范畴及确定。

6.公共管理的新策略:新公共管理、第三条道路、新制度经济学,公共危机与政府能力,当代中国行政改革。

二、主要参考书目

1.《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周三多,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2.《公共行政学》(第三版),张国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3.《公共政策学》,宁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4.《行政法学》,皮纯协、张成福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5.《行政体制新论》,吴松江,李燕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

6.《公共危机管理:农村社会突发事件预警、应急与责任机制研究》,莫利拉、李燕凌,人民出版社,2007年。

三、考试基本题型

1.名词解释20%

2.简答30%

篇3:公共关系学2014年选修复习大纲

根据大纲考试要求的说明,考前该如何复习英语呢?

一、听力

要求考生听懂有关日常生活中所熟悉话题的简短独白和对话。考生应能: (1) 理解主旨和要义; (2) 获取事实性的具体信息; (3) 对所听内容做出简单推断; (4) 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

提高听力,关键在于平时多听多读,且精听与泛听相结合。考生应找一些信息量大、信息交叉点多的听力材料坚持每天不间断地进行听力训练。

平时要养成有效的听力习惯,就要采用正确的听力策略:1.树立信心,沉着冷静,全神贯注,积极思考。2.利用听录音前的时间及对话之间的十秒钟的停顿,迅速捕捉信息浏览问题,预测可能涉及的内容。3.对有把握的试题应快速作答;对无把握的试题要在所听信息的基础上排除错误选项,优化处理;不会作答的立即暂时搁置,准备听新的题目。4.重在听懂每句话的意思和内涵,注意捕捉文中所涉及的人物 (who) 、事件 (what) 、时间 (when) 、地点 (where) 、原因 (why) 、方式 (how) 、程度 (how long, how soon, how much) 、数字 (how many/how much) 、选择 (which等,边听边记下要点。5.注意听短文的首句和首段。6.注意力一定要集中在整体内容的理解及关键词即实词上,千万不能只停留在个别单词或单句上。7.根据平时积累的英美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知识、逻辑、常识,以及文章的题材结构和主题思想,来猜测没有听懂或漏听的意思,或者通过推断、排除来选出正确答案。8.录音结束时选择也应该结束,即使吃不准也不要想它,马上看下一个题的选项。9.正式考试前在家听英语磁带十分钟“热身”,再进考场考听力。

二、单项选择

内容覆盖面广,考查范围均为大纲中所列的所有语法项目———包括动词的时态语态、非谓语形式、情态动词、名词、冠词、形容词、副词、代词、连词、数词、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倒装、省略、主谓一致、构词法、习惯表达法和交际用语等;重点突出、强调动词的考查;突出语境的作用,提供语境间接考查语言知识的运用。

因此,考生必须对语法部分进行全面、细致的复习,增强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单选题的复习不能靠简单地死记硬背,要做到先理解语境再考虑语法,语境是选择判断的最重要依据。在单选题上,不宜采用题海战术,但要把做过的一些题,特别是错题,反复地看,同时简单的题要总结规律,不要在难题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要重视语境题、时态题、动词短语相关的单选题。

三、完型填空

要求考生:1.根据上下文提供的语境来确定选项的能力。2. 具有较强的快速阅读和语篇的整体理解能力,能根据上下文线索通篇考虑。3.具有逻辑思维能力、理解文章主题思想的能力和推理判断的能力。4.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词汇、短语的能力。

提高完型填空能力要做到:1.不断积累并熟练掌握词汇(包括词性的转化、多义词、同义词的区别、词义程度的深浅、所表示范围的大小或感情色彩的不同等)、短语搭配、惯用法及一些重要句型、语法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把零星的、分散的知识加以总结概括。2.加强训练,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真正培养出较强的语感。每日做两篇完型文章,同时要注意内容的多样性,难度由适中到偏高,逐步过渡。3.重视短文的关键句、主题句,从而尽快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态度和观点。4.注意分析错题,总结出错的原因,找出正确的解题思路,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逐步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和熟练的解题技巧。

良好的完型填空解题习惯和解题技巧是:1.细读首句。2通读全文,掌握大意,粗选答案。3.仔细斟酌,上下文连贯,精选答案。深入分析空格前后句,确定空格意思。语法问题,考虑时态、语态,以及整个词法、句法;语义问题,依据短文自身完整的语言环境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判断。但应注意:决不能停留在局部死抠,应以整体的大致把握为原则。选择答案时既要把对语境的理解和词的用法结合起来,又要考虑句子结构是否完整、正确,还要注意句子意义上的连接和照应关系,有时还应在段与段之间、情节与情节之间或更大的范围内关照上下文。同时还应注意行文逻辑、生活常识及事物发展的规律。4.复读全文,消除疏漏,验证答案。在复核过程中,看全文是否连贯畅通,内容清晰,主题突出。凡遇不通之处必是有待推敲的疑点。对平时易犯的错误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个别拿不准的答案,应当根据自己的语感,尊重第一次选择的答案,若无充分依据,切勿轻易改动。

四、阅读

要求考生读懂熟悉的有关日常生活话题的简短文字材料,例如公告、说明、广告及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考生应能: (1) 理解主旨和要义; (2) 理解文中具体信息; (3) 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 (4) 作出简单判断和推理; (5) 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6) 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

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默读习惯,使注意力集中在文字符号上,纠正唇读、心读、喉读等做法,克服指读、回视、重读等不良习惯。其次要善于抓住句子中的核心词,从一个句子快速地扫视到另一个句子,进行连贯性理解。养成每天阅读英语的习惯,注意要大量阅读,精泛结合,广泛猎奇;要快速阅读,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要整体理解,重视文章的题目和主题句,学习掌握作者的逻辑推理的方法技巧及整篇文章的框架结构;要积累词语,反复记忆。考前最好每天做3—5篇阅读理解题,培养熟练的阅读技巧,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坚持不懈。

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技巧与策略:1.先看题干,带着问题读文章。2.速读全文,了解大意,明白主题。考生必须在十分有限的时间内运用略读、扫读、跳读等技巧快速阅读,搜寻关键词、主题句,捕捉时空、顺序、情节、人物、观点,并且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语篇实质。3.详读细节,理顺思路与文章脉络。记叙文多以人物为中心,以时间或空间为线索,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展开故事;论述文则包含论点、论据、结论三大要素,通过解释、举例来阐述观点。可根据文章的特点,详读细节,以动词、时间、地点、事件、因果等为线索,找出关键词语,运用“画图列表法”,勾画出一幅完整清晰的文章主题和细节的认知图。4.逻辑推理,做好深层理解题。深层理解主要包括归纳概括题(中心思想、加标题等)和推理判断题,是阅读理解中的难点。深层理解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必须忠实于原文,要以文章提供的事实和线索为依据,立足已知推断未知,不能凭空想象,随意揣测;它要求读者对文字的表面信息进行分析、挖掘和逻辑推理,不能以偏概全。只有吃透文章的字面意思,推理才有前提和基础。推理题在提问中常用的词有:infer, imply, suggest, indicate等。5.猜词悟义,扫除阅读拦路虎。猜词是应用英语的重要能力,也是高考中常用的题型。它不但需要准确无误地理解上下文,而且要有较大的泛读量,掌握或认识较多的课外词汇。考生要学会“顺藤摸瓜”,通过构词、语法、定义、同位、对比、因果、常识、上下文等线索确定词义。6.养成良好解题习惯,保持好的心态。

五、对话填空

要求考生掌握所给对话大意,并根据所给首字母的提示,在标有题号的右边横线上写出一个英语单词的完整、正确形式,使对话通顺。

做好这一题,有必要提醒考生把2009年高考英语词汇表反复背熟。还应充分利用听力材料,大声朗读、复说,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并注意在特定的、实际生活中存在的语境里接受、掌握词汇,还应重点注意常用词的实际运用。

六、写作

要求考生根据情景用英语写一篇100个单词左右的短文。情景包括目的、对象、时间、地点、内容等;提供情景的形式有图画、图表、提纲等。《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基本书面表达能力的具体要求:内容表达清楚,体现活跃的思维和清晰的逻辑,句式和词汇丰富,语法和用词准确,语篇连贯,交际得体。

写作是考生容易丢分的部分,越是到最后越要重视写作,要多看一些范文,熟练掌握30多个连接词语,非常流利地背出100多个句型,这样在写作当中才能表现出比较好的水平。另外还要用一些常用动词和句式,做一些汉译英的练习。

写作步骤:1.仔细阅读写作要求及注意事项,审好题。2.确定格式、题材及基本要点。3.丰富、扩展要点,将句子补充完整。4.把写好的句子联成短文,打好草稿。5.检查草稿,修改拼写、标点符号错误,修改人称、时态、语态错误,修改句子结构和逻辑错误。考虑语篇结构、考虑句式的变化和词汇的丰富。6. 规范书写。

七、综合模拟训练

高考冲刺这一阶段时间里,考生还应结合外地的信息和资料,精心地挑选十几套长度、难度和高考试卷基本相同的试卷,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提高自己的临场发挥的能力和应试的心理素质,提高解题技巧和熟练程度,合理地把握分配在各题上的时间,从而提高解题速度,进一步查漏补缺。

篇4:公共关系学2014年选修复习大纲

在《大纲》中体现出2014年高考将一如既往地注重考查考生从图文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简洁的语言描述、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原理和规律的能力,辩证、创新地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对于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解读:能够从文字表述中准确、快速地获取地理信息,能够从图表中准确、快速地获取地理信息。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是指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地理基本技能,如对地理坐标的判断与识别、不同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文字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和地理实验等。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是指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描述和阐释地理原理和规律是指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来描述和阐释地理原理和规律。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是指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知识和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二、复习建议

1.狠抓基础,突出对主干知识的复习,注重地理基本技能的提高。

做题时要注意回归教材,应该多查地图和笔记。在专题复习中,要针对学习中的薄弱点、空白点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

以区域地理复习为例,可采用“画简图一区域定位—综合分析”的方法对区域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以有效提升学习能力。以“天山地区”为例,首先画出区域经纬网简图,对区域进行准确定位。其次在图上填充山脉等重要地理事物,为进一步分析做准备。最后从自然地理知识方面分析该区域的气候类型与成因、河流与补给类型、植被、土壤和自然带、自然资源分布等;从人文地理知识方面分析该区域的农业活动等。如下图。

2.重视地理能力的培养,加强对知识的重组、提炼及升华。

高考地理试题非常注重能力考查,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从图文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用规范的语言准确全面表述的能力。复习中,我们要研究最近几年的高考题,用心去体会在高考试题中命题者是怎样对这几方面的能力进行考查的。

复习时应避免过于重视《大纲》中的考试范围而忽视能力要求。在复习中要认真熟读各类地图(坐标统计图、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区域图、政区图等),特别是对教材中的地图,更应掌握读图方法和技巧。

3.重视图表、图文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转化,提高识图、绘图和析图的能力。

在做题时,需要对图表所提供的地理信息进行概括和综合,以获取地理信息.的空间、属性及时间特征。空间特征,如点、线、面、地点、区域、全球、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属性特征,如地形地貌、岩石、天气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等;时间特征,如某一时刻、某天、某年或某一时间段等。此外还要注意地理信息的数量、质量等特征。

4.建立答题模型,斟酌文字,培养表达能力。

在近几年的试卷中,经常出现描述某区域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等的试题。对于这类试题,我们要建立相关的答题模型,明确能反映该地理事物特征的要素。

如地形特征通常包括三部分:以哪(几)种地形为主、各类地形的空间分布和地势高低情况。

等值线分布特点的描述方法:一般要说出在指定区域中等值线的数值范围、大致走向、疏密程度、数值大小的变化等。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建立答题模型时必须重视过程性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因为分析推理的过程往往能体现思维逻辑的缜密性。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对于综合题的答案不能只追求要点式的结论,而应注重推理过程。

篇5:2014年化学高考复习建议大纲

高考后常听到同学抱怨:“教的没考,考的没教”。其实考的全教了!造成学生这种感觉的原因主要是知识迁移能力差,或是复习过程中重点不突出。为提高复习的时效性,在备考过程中必须明确考什么?怎么考?如何备考?

一、考什么?

和2013年理科综合测试化学试卷相比,2014年理科综合测试化学命题将保持连续性、稳定性、稳中求进。试题难度题型、题型比例基本不变。命题指导思想不变,“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在测试考生对终身学习所必须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研究、方法掌握程度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质。”

(一)继续强调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察的同时,强调对化学基本研究方法的考查。

1、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举重明轻尽可能全面覆盖。

2、淡化对知识的记忆和依赖、突出理解和应用,为能力的考查搭建平台。

3、主体知识:

(1)基本概念、基本原理—65%。

(2)以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原理认识元素化合物知识,变形式记忆为理解记忆、逻辑记忆。不仅有利记忆,更有利应用。归纳总结认识到位。

(3)实验。

(4)有机。

(5)物质结构。

4、精心命制测试对化学基本研究方法掌握程度的试题。将化学研究方法和解题方法结合命制试题。

(二)一般能力与学科能力并进,给创造力的考查多留一点空间。

“解决问题常常需要多种能力的配合,学科能力也离不开一般能力。高考已经加强了对思维品质的考查要求,但还不够,例如在考查迁移能力、直接运用新知识、新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思维过程的敏捷性、灵活性、逻辑性、深刻性及整体思维的考查尚显不足。思维自由度不够宽松。可以尝试一下在主观性试题侧重巧解,或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实实在在的考查思维的灵活性,想象力多向思维及创造性思维。

实现“一般能力与学科能力并进”的考查途径。命题特点是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加强对思维品质的考查。由于难度限制,不会大幅度的提高思维品质的力度、深度、难度;而是增大考查思维品质的广度。有关题量多一些,考查思维品质的内容全面一些。过去对思维品质的考查主要是逻辑性、完整性,今后也可能涉及对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创造性的考查,为真正选拨出发展潜力较大的考生,又不增大试卷的难度,大部分试题特别是中档题难度降低,难度大的试题题量减小,思维容量加大,对思维品质的要求提高。

(三)改进新信息迁移题,加强自主能力的考查。

这类题的背景是考生从未接触过的新概念、新知识、新原理或新的方法。要求考生通过自学,即通过对资料的阅读、对实验现象、装置、曲线图片的观察,迅速的接受新信息,运用新信息,新旧知识整合解答新问题。近几年信息迁移题的背景材料主要有一下三种:

1、化学新成果(新发现、新产品、新材料)。

2、高校化学课程中的知识,3、环境与健康能源等应用性知识,其中以有机化学居多。应进一步拓宽信息源,加大或编入①社会、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方法的信息。②无机化学方面信息。③重要的化学学科思想方法方面的信息。④有关化学研究中实验方法的信息,由于给出的材料新、考查的知识面广、能力的综合性强有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化学学科素质。而且这类题目可以保证试题的新颖性,引导中学跳出“题海”培养能力也有利于选拨真正具有学习潜能的考生,因此适当增加新信息题在试卷中比例,应是高考改革的方向之一。

对于新信息迁移题、重点对新信息的理解和认识、对信息的直接应用,把新信息当做解题的提示。

(四)信息迁移题(STS)新情境题是高考题的主要形式。

信息迁移是指在题干中为考生提供背景、信息材料、要求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完整,全面地解答题目要求的问题。一类是用所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答生产、生活及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即STS情境题。STS题目起点高、落点低、试题的情境新,新的化学式、化学反应、新的装置、“异常”的实验现象,新的涉问角度,但是解题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是考生已学过的。这类题目主要用于考查考生对双基,对化学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及简单的知识应用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这类试题对引导中学化学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真正学会、学好、学活化学知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继续强调对实验能力的考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力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学科能力。

1、重视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的考查、重理解和应用。不仅知道怎样操作,还要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解题过程是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实验操作原理、对实验过程分析,推理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的想象过程。

2、强调对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实验条件的控制意识,对实验现象及测量结果分析、评价和表达能力的考查。

3、加强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

能主动或在启发下对问题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设或猜想;具有依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假设作初步论证的意识;设计实验对假设、猜想进行验证的能力;能对实验事实加工整理得出结论的能力。

(六)重视对综合能力的考查。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是综合多种信息,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分析推理的结果。分析综合的过程就是将试题分解、获取多种信息再将信息整合,整体思维进行分析,推理的过程。强调思维的发散和整体性。考查综合能力化学高考试题主要体现在以下的方面:

1、定性与定量的综合。

2、有机与无机的综合。

3、多种信息综合考虑。

4、科学间的横向联系。

5、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

二、怎么考?

(一)容易题:慢做会,求全对;慢(细心考虑全面,答题、判断是分析的结果,容易题是容易分析,不是不用分析)

中档题:稳做中档题,一分不浪费;稳(小题大做,有的选择题本身就是大题改编)难题:舍弃全不会【这是一个战略的考量与取舍】

(二)“陌生”中考“熟悉”,“熟悉”中有“陌生”考察知识的应用能力,创造能力、思维的灵活性。

三、如何备考?

(一)不仅是知识的回忆,重复和总结,更不应当进行知识的拓展,而是中学化学知识的凝聚与升华,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记忆与应用。

(二)要归纳各模块解题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不能只靠解题,更不能靠“题海战术”。而是通过练习或依据化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归纳、总结出各种模块习题的基本解题思路或方法并以此思路方法解决相关试题。也就是说复习过程要完成从“个别”到“一般”,再用“一般”规律指导“个别”的练习过程。避免复习的盲目性,提高练习的针对性、目的性、实效性。

(三)学生是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的主体。

培养能力,发展思维,教师不要迷信自己的讲,而是要靠学生自身的感悟与训练。教师

应当根据能力培养目标,精选或精编习题让学生练习,也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针对学生思维易出现的偏差、困惑、障碍进行必要的点拨、甚至讲解、展示正确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顿悟和欣赏。我们都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提高能力、发展思维方面更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点拨的要精!选题要准!思维要科学!这就要求教师要付出更辛勤的劳动,具有更高的智慧和教学艺术。“精讲多练”就是在学生必要的联系基础上精心点拨与“题海战术”有着本质区别!

(四)进行能力的定向培养。

解题是培养、提高化学分析、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习题练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意识。为此目的,练习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精选习题,选用的习题应具有:基础性、挑战性、可行性、实用性。

(1)基础性:主体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研究方法(中学教材)

(2)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解决问题必须是经过认真思考、分析的结果。

(3)可行性:实事求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坚决勇敢的摒弃难题怪题。

(4)符合高考的命题思路和特点:以近三年高考题为基础(本地高考题,全国高考题、其他省市高考题)

(5)培养解题兴趣,对学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解题过程:集中精力,独立思考;认真倾听;学习优秀的思维过程,正确敏捷的解题方法。

3、解题后反思:该习题是怎么解的?为什么这么解?怎样才能想到解法的?对没有解出的习题要分析,对知识的认识是否到位?存在的思维障碍是什么?

4、找同类习题训练,由不会到会,由陌生到熟悉,由有意识的模仿应用到下意识的思考,从“必然”王国达到“自由”王国。

篇6:公共关系学2014年选修复习大纲

考试时间:6月17日9:00~11:00

题型:填空题(2分×10=20分);选择题(2分×10=20分);简答题(6分×5分=30分);

综合设计题(10分×3分=30分)

注意:数字电路期末复习提纲仅供参考用

一、数字逻辑基础

1. 脉冲波形的基本参数,如f(T)、tW、占空比等的基本概念等

2. 数制之间的相互转换。

3. 二进制的基本概念:如那些是有权码(2421码等)、无权码(余3码、格雷码)等

二、逻辑门电路

1. 基本逻辑运算与逻辑符号。

2. 门电路的描述:表达式、真值表、逻辑符号

3. 门电路的正负逻辑概念及等效变换。

4. 辅助门电路的工作特点:如OC门和三态门

三、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1. 逻辑代数的基本定律和恒等式、基本法则,对偶、反演等。

2. 逻辑函数的卡诺图化简

四、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1.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2. 组合逻辑电路的竞争与冒险,掌握消除竞争冒险的基本方法,抗干扰措施

3. 重点掌握74LS138译码器、74LS151/74LS153数据选择器的功能及应用。能分析电路并设计电路(实现函数发生器)。

五、触发器

1. 掌握基本RS触发器的简单电路

2. 触发器的类型及特点,重点掌握边沿触发器(D-FF/JK-FF)的功能,能分析时序图

六、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

1. 时序逻辑电路的基本概念:特点、分类、描述方法(逻辑方程式、状态转换表、状态转换图/时序图)等

2. 掌握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

七、常用时序逻辑功能器件

1. 掌握74LS161、74LS160基本功能,并能用以设计构成任意进制的计数器、分频器。

2. 掌握74LS194的功能

八、半导体存储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

1. RAM的基本结构、RAM的特点及其扩展(字、位)

2. ROM的种类及其特点,及其扩展。能用PROM实现函数发生器

3. 了解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的类型及编程阵列的特点。了解GAL的工作模式(P124)。

九、A/D、D/A

1. D/A转换器的特点、类型、主要技术指标:转换精度、转换速度、温度系数

篇7:公共关系学2014年选修复习大纲

4万学教育 海文考研教学与研究中心杨海

2014年考研数学大纲刚刚下发,结合考研新大纲如何进行概率统计的备考复习,作以下分析。

在考研数学中,数一和数三都考查概率统计的知识,只有数二不考,且占整张试卷中22%的分值,共34分,这个和线性代数是一样的,考生要想取得高分,学好概率统计是必须的。2014考研数学考试大纲已经公布,与去年考纲相比,概率统计部分没有任何变化。考生可以按照原来的复习计划继续学习。

在复习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求记住重要公式、结论。考研概率的特点是概念多,公式多、结论也多,所以要求考生首先必须记住重要的公式、结论,然后利用这些公式、结论做题。比如说第一章中的全概率公式,应该如何记忆这个公式呢?不能死记硬背,要理解性的记忆。考生要明白全概率公式的本质是由简单事件的概率间接求复杂事件的概率,可以归结为已知“原因”求“结果”的概率。

上一篇:社区五年计划下一篇:在夜间行走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