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选修茶文化论文

2022-04-20

[摘要]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产业中的特色和名片。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中国开放程度不断加强,茶文化在逐步走向兴盛,但是具备传统茶文化知识的专业人才却捉襟见肘。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我国公共选修茶文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国公共选修茶文化论文 篇1:

对选修课运用智慧教学模式的课堂满意度调查

摘要:大学通识选修课是大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存在课堂枯燥乏味、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等问题。为提高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检验以“雨课堂”为代表的智慧教学平台是否能对选修课的课堂教学起到积极影响,本文以贵州大学通识选修课“中华茶道和茶文化双语课程建设”为例,开展了基于“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的教学模式的课堂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对“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的课堂使用满意度较高,普遍认为该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师生交流渠道,提高选修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智慧教学;选修课;课堂满意度;大学生

G423.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1.02.018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的运用已深入各领域。与此同时,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互联网和教育相结合的智慧教学实践越来越多,并且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待开发。“雨课堂”作为一种智能终端连接媒介,是学堂在线以及清华大学相关科研机构共同开发的交互式教学平台,具有突出的智能性特征[1],是智能教学平台的典型代表。通过“雨课堂”这一微信公众平台,在课堂上,学生可用移动设备扫码登录智慧教学平台并进行课堂学习,包括教学内容实时呈现、课堂问题实时点评、弹幕师生互动等,而教师可以通过“雨课堂”后台的大数据分析掌握学生的考勤、答题等互动情况。

大学选修课与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共同构成了大学课程体系[2]。随着高等学校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选修课已成为大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补充学生知识体系、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培养学生多种兴趣等重要作用。然而,相较于专业课,选修课的课时设置较少,课程要求较低,考核方式较随意,学生对待选修课的态度不够严谨认真,个别甚至会出现逃课现象。因此,选修课的课堂授课模式就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

为解决选修课出现的上述问题,贵州大学通识选修课“中华茶道和茶文化双语课程建设”尝试使用了“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进行教学。“雨课堂”是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共同研发的一款集微信与演示文稿软件(Power Point)于一体的网络智能教学终端[3],在课堂中充分利用该智慧教学平台的扫码签到、限时答题、随机点名、弹幕互动等功能来完成教学目标。经过一个学期的使用,为检验智慧教学的新型授课模式是否能对大学通识选修课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为了发现使用智慧教学平台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问卷及访谈调查,对已完成该选修课的同学开展了满意度调查,并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提出改进建议。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贵州大学本科通识选修课“中华茶道和茶文化双语课程建设”的选修学生,学生分别来自20个不同的专业,如金融学、法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共计96人。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

以问卷调查和当面访谈两种方法进行。第一步,针对教师在该选修课堂使用 “雨課堂”智慧教学平台进行授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了课堂满意度调查;第二步,随机挑选8名学生进行当面访谈,从课程设置、课堂组织和学习效率等方面了解学生在选修课上使用智慧教学平台进行学习的直观感受,从而对问卷结果进行补充。

(三)问卷设计

由表1 可知,本调查采用的问卷内容主要包含6个板块,分别是对课程设计、课堂组织、“雨课堂”使用功能、课堂参与情况、学生学习效果和整体使用感受的满意度,每个板块的题目数量为5~7道题,全卷共33道选择题。为确保客观,问卷调查匿名进行,数据收集采用Likert五级量表进行。在问卷发放之前,为确保问卷的信度,用SPSS 17分别对问卷的6个板块进行信度分析,由表1可知该问卷的总体信度系数为0.985。学者De Vellis认为,一份信度系数好的量表或问卷,最好在0.80以上,越接近1,信度越高,由此可以看出此份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4]。

(四)访谈设计

从选修课的96名学生中随机抽取8人参与访谈。访谈形式为当面访谈,由研究者进行录音和笔录。主要访谈的内容是学生使用“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进行的授课模式、学习效果以及软件使用体验等方面的主观感受。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96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70份。将所有问卷结果输入SPSS 17.0,可以得出各题项的平均值以及标准方差,经过数据分析后,整理出每个板块中满意度最高和满意度最低的题项,统计结果分别如表2和表3所示。

由表2 可知,大学生对基于“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所开展的茶文化选修课课程设计满意度较高,认为该智慧教学平台的使用可以提高选修课的课堂活跃度,减轻学生的课堂学习负担;在课堂上教师能够及时有效地为学生答疑解惑,其中弹幕互动功能很受学生欢迎,与传统选修课的授课形式相比,学生对结合了“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的新型授课方式满意度较高。

由表3可知,相较于其他题项,学生认为基于“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的设计组织方式不能完全符合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激发学习者课堂学习兴趣方面也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目标,此类课堂教学模式的丰富度不能完全符合学生需求,对此类智慧教学模式在大学选修课程的推广应用表示不能完全支持。

总体看来,大学生对选修课基于“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开展的教学模式总体满意度较高。调查显示:57.14%的大学生非常同意通过此类智慧教学模式可以弥补传统选修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不足,31.43%的大学生同意这一说法,只有2.86%的大学生不同意智慧教学平台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由此可见,“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在大学选修课中的应用可以对学生的选修课学习起到积极作用,大部分学生对此类智慧教学在选修课中的使用满意度较高。

访谈结果显示:几乎全部受访学生认为对于学生人数较多的大学选修课来说,使用“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进行授课的教学模式十分新颖有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活跃度。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也随着微信的使用和限时提问作答而有所提高,学习资料在PPT与手机上实时同步,让教室各个位置的同学都可以轻松掌握课堂内容,课堂组织看似随意,实际上全程都是由教师把控,教师以启发式的教学推动学生自行思考,所以,最后取得的学习效果比一般选修课要好,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较深刻的理解与学习,无形当中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了良性循环。在利用“雨课堂”授课的交互环节中,能将传统的传递知识真正改变为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5]。不足之处在于,移动网络的网速是否通畅、学生手机电量是否充足等问题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并且该智慧教学平台的部分使用功能也存在漏洞。比如,手机扫码签到功能在一定距离内,学生可以利用课堂扫码暗号在教室以外的地方完成签到登录,这也是造成个别学生不到课堂上课的原因之一。

(二)启示与建议

1.加强学习资料的合理性设置

选修课程的出发点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但选修课相较于专业课来说,受到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学生对待选修课的学习态度不够认真,而“雨课堂”智慧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结合了微信的使用,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能吸引学生自动参与课堂学习,并保持着一定的兴趣,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在选修课中的学习动力,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基于“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的课堂设计,大部分学习内容都是通过教室投影和手机上的微信平台,以PPT的形式进行展示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该平台掌握教学内容。但在教育技术手段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师应该善于使用多种工具和软件来呈现学习内容,包括视频、音频及板书等形式,加强学习资源的多样化设置,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不同感官,提高学习者的课堂学习效果,最好能够实现师生共建学习资料的目标,保证学习资源多样性设置。此外,教师还应注意选修课知识点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学生需求,是否满足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同时,还应考虑知识点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充分利用智慧教学平台实现选修课的高效、高质教学。

2.保持学习者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选修课的应用性和兴趣性是学生选择的主要原因,一旦选修课的教学模式单一就会造成课程枯燥,学生在课堂上就容易注意力不集中。“雨课堂”智慧教学的授课模式能让师生在课堂上使用微信实时互动,教师还可以通过开放弹幕等功能拓宽师生交流互动的渠道,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此外,该智慧教学平台的使用方式,紧跟当下互联网发展的潮流,符合大学生新的学习需求与学习习惯,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学习成为了合理的现象,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尤其是弹幕功能让害怕发言的学生也增加了与教师互动的机会。正是这一大特点,致使个别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从而影响了课堂学习质量,课堂学习效率低下。因此,教师一方面应当在软件后台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实现实时监控;另一方面应完善教学环节,使得教学步骤层层紧扣,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紧跟教学步骤,在课堂上始终保持集中的注意力。

3.完善教學环境与硬件支持

“雨课堂”除了有更加良好的互动性及实时反馈的特点外,其便捷的数据搜集功能以及更加丰富的可用教学资源是其突出的优点[6]。“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将师生交流变得更加方便与快捷,有助于教师帮助学生提高知识内化能力,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但智慧教学平台的使用,与学校电子设备、移动互联网和手机设备的联系紧密相关,缺一不可,这就限制了该教学模式的推广与发展,对无法满足这些条件的学校和学生来说,在选修课上使用智慧教学手段仍存在困难。同时,智慧教学平台在手机的使用操作上也存在漏洞,比如学生可以远程扫码签到,教师无法实现课堂后台实时监控等,可能会让手机的使用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因此,校方应该将此类课程的教室安排在离宿舍区较远的地点,并完善教室的电子教学设备,保障教室内的移动互联网网速时刻畅通;而教师应与软件开发者多沟通反馈,更全面地学习和掌握智慧教学平台的使用,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智慧教学软件的不同功能,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实现高效教学。

三、结语

经过多年的实践,选修课已经成为大学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弥补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的不足[7]。大学选修课的存在,顺应了当今时代对“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符合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各个行业都需要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选修课程的设置对整个大学课程来说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就大学生学习实践而言,微信平台的学习时间占大学生整体学习时间的比重越来越高……通过科学高效的移动教学工具,并且结合技术实现网路课程构建,能够有效提升当前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有利于促进教学信息化程度的提升[1]。研究显示,不同于以往的通识选修课,绝大部分学生认为“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的使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师生间的课堂交流并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雨课堂”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将课前、课后学习与课堂教学用微信终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式新颖、独特[8]。但这一教学模式也存在不足,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应积极利用和突出其教学优点,尽量预防和规避其教学短板,在不断的磨合与修正中实现智慧教学平台的灵活运用,让智慧教学模式对大学选修课起到更好的教学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玉娥.基于雨课堂的移动学习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例[J].现代交际,2018(7):9-10.

[2]陈华.论大学选修课追求的教学价值及其实现模式[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111-114.

[3]臧晶晶,郭丽文.滴水成雨——走进雨课堂[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8):235-236.

[4]齐石玉.中学生对英语翻转课堂满意度的调查研究[J].海外英语,2017(3):59-60.

[5]孙笑微.“互联网+”时代下“雨课堂”在课程中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8,36(1):92-96.

[6]邓娟,吴菁,崔静,等.基于“雨课堂”的翻转课堂实施的实践与思考[J].护士进修杂志,2018,33(2):152-154.

[7]林萱,车德福,刘婉婷,等.浅析大学选修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6,11(47):212-214.

[8]李鹏,易淑明,郑晓妮,等.“雨课堂”在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导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8,32(2):560-563.

In-class Satisfaction Survey on Elective Course under the Mode of Smart Teaching: a Case Study of “Bilingual Cours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ea Ceremony and Tea Culture” in Guizhou University

JIN Kejian, REN Li

(Colleges of Foreign Languages,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hzou, China, 550025)

Elective curriculum of gene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niversity curriculum, but there are problems: the class is dull, and the students rarely participate in the class, so on and so forth. To improve the in-class teaching of elective courses, and to test whether the smart teaching platform represented by “Rain Class”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in-class teaching of elective courses, this paper studies into the general elective course of Guizhou University “Bilingual Course of Chinese Tea Ceremony and Tea Culture”, carries out an in-class satisfaction survey based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the “Rain Class” smart teaching platform. The survey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are relatively satisfi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smart teaching platform.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is teaching mode helps increas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broaden teacher-student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elective courses.

Key words:

smart teaching; elective courses; in-class satisfaction; college students

(責任编辑:蒲应秋)

作者:晋克俭 任莉

我国公共选修茶文化论文 篇2:

论传统茶文化人才的培养

[摘 要]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产业中的特色和名片。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中国开放程度不断加强,茶文化在逐步走向兴盛,但是具备传统茶文化知识的专业人才却捉襟见肘。

[关键词]茶文化 文化产业 人才培养

一、茶文化及其产业化

(一)茶文化

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类。物质文化包括茶叶的栽培、制造、加工、存储及各类茶的制成品;非物质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两个方面。

(二)文化产业

国家统计局在2012年7月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中,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该分类标准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为十类,分别是: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

(三)茶文化的产业化

茶文化产业化的内容包含了茶文化书籍出版、茶文化影视、茶乡旅游、茶道表演、茶具收藏、休闲茶艺、茶馆文化等,既具宣传教化作用,又有娱乐欣赏功能,可以满足人们文化、休闲、娱乐、旅游等方面的需要。

有学者将茶文化产业归纳为:以茶为载体所外显的物态、精神、行为和心态的文化。茶文化产业有明显的两个特征: 一是以文化意义为基础的产业, 二是与茶的精神文化相关和服务。但是中国茶文化产业化仍处于起步阶段,甚至可以说当前茶文化仍然依托茶叶经济的支撑才能得以生存,而茶文化对茶叶商品的反哺作用尚未体现出来。

二、传统茶文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我国饮用茶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神农氏,茶叶是中国的国饮,中国人有“来客敬茶”的传统习惯,“茶”属于“开门七件事”之一,在民间有“茶祖节”的习俗。茶文化正是中国树立文化产业特色,区别于其他各国文化产业的重要标志。然而,茶文化在中国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倒是邻国日本却将茶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以免再次出现中华传统被别国剽窃的现象。

(一)培养茶文化人才是参与世界文化产业竞争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优胜劣汰。茶文化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之一,提高中国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中的影响力。

(二)培养茶文化人才是社会沟通发展的需要

老舍先生在谈到其话剧作品《茶馆》时曾说到:“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古代,既有文人士大夫会友于茶馆,也有商贾老板谈生意于茶楼,更多的中下层市民将茶馆作为聚集休闲之所。近现代以来,人们通过茶馆聊天聚会、娱乐休闲,达到沟通交流、了解信息的目的。由此可见,茶馆成为社会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公共场所。

(三)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

中国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由茶圣陆羽所著的最早的茶专著《茶经》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饮茶器具、民俗、行为、舞蹈和儒家思想相融合,形式推陈出新,内涵不断丰富。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传统茶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尝试让茶文化融入更多的近现代元素,使其发扬光大。

(四)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促进茶叶经济发展的需要

各种茶文化活动的举办,如茶文化节、茶艺大赛、茶具展览、茶叶博览会、国际茶文化交流会等文化活动,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人品茶、爱茶。这些文化活动能对茶文化起到交流、升华的作用,也可以把中国茶文化和茶叶推向市场, 带动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

三、传统茶文化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随着茶叶产业的不断扩大,茶文化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整体来讲,我国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茶叶产业的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茶文化存在着散、乱、杂的现象。一些地方、企业各自为政,唯利是图、恶性竞争,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茶文化的发掘和传承,随意杜撰、抄袭模仿,扰乱了市场环境,同时也降低了自身信誉。目前,我国茶文化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专业少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专业设立了我国至今唯一一个茶文化本科专业,从2011年的招生计划来看,该专业每年招收六十名本科生。少数几个高职高专院校也在培养茶文化的专科学历人才。人才培养的数量显然不能满足茶文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研究专著和论文少

从国内最大的购书网站当当网,以“茶文化”为主题搜索图书,只能找到113本图书;从CNKI上以“茶文化”为篇名搜索相关期刊论文,也只能找到2272条搜索结果,其中CSSCI中只有78条记录。

(三)茶文化高端人才少

与茶文化相关的职业目前仅限于茶艺师。茶艺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主要是对茶艺操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考查,而在茶艺方面创新性的高端人才在我国仍然缺乏生长的土壤。

四、茶文化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一)外部保障机制

1.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应该重视茶文化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为茶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创造有力的政策环境。从人才培养方面,在产茶大省的农业院校开展学历教育和应用科学研究,支持茶叶企业和研究院所定向培养茶文化专业人才。从人才应用平台方面,在旅游开发、外宾接待等场合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促进市场对传统茶文化人才的需求。

2.资金保障

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方面讲,即使茶文化人才的培养在短期内看不到经济效益,也必须坚持和发展下去。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包括人才培养经费、课题研究经费和适当的企业补助等。只有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传统茶文化人才,才能正向激励茶文化研究人员和支持茶文化发展的企业。

3.社会支持

茶文化的研究和相关人才的培养不是自娱自乐,不能闭门造车。它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单纯地实现文化传承,而是要走向社会、面向市场、实现价值,促进和推动茶文化产业以及茶叶产业的繁荣发展。所以,茶文化人才培养需要获得社会的支持。高等院校必须走出去,与茶叶企业或行业协会等进行深度合作,共建茶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小组,采取项目合作的形式,更好更快地把学校的学术成果转化为产品。

(二)内部保障机制

1.活跃茶文化的科学研究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茶文化研究严重缺乏学术性乃至严肃性,自科学者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茶文化方面,人文学者也没有把实践操作与学术研究联系开来,这就导致茶文化一直处于被动的传承阶段,而几乎没有学术创新。要培养传统茶文化的高层次人才,把高层次人才留在传统茶文化领域,就必须活跃传统茶文化的研究氛围,以学术研究带动人才培养。

2.创新课程体系

农业院校可以在茶学专业加大对茶文化相关课程的教育力度,将原有的选修课升格为必修课。也可以在全校开设茶文化和茶艺方面的公共选修课,让学生了解茶的故乡在中国,充分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学习茶艺。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创新能力的培养

茶文化属于应用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但要注重理论的掌握,还要强调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多方位培养茶文化发展所需创意设计、茶艺表演、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复合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黄旭曦.我国茶文化与茶具设计的关联性研究[D].江南大学,2005.

[2] 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EB/OL].(2012-7-31)[2012-10-2].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bz/t20120731_402823100.htm.

[3] 钱大宇.茶与文化产业[J].农业考古,2010,(5).

[4] 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普通本科分专业招生计划[EB/OL].(2011-10-12)[2012-12-10].http://culture.zafu.edu.cn/6zsjy02.asp?id=4502.

[5] 关剑平.茶文化专业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出路[J].农业考古,2010,(5).

[责任编辑:雷 艳]

作者:朱骞 张立

我国公共选修茶文化论文 篇3:

公共选修课《中国茶文化》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据公选课的特点,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索了《中国茶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关键词】茶文化 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推崇在大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创新等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1]。江西农业大学目前已开设茶学本科专业及茶文化与旅游方向。在茶学专业背景下,从农学的角度认可茶学,从文化的角度评析茶文化[2],以茶文化为依托,促进大学生文化品味和素质教育[3]。在笔者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中国茶文化》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和考核方式不合理等现象。鉴于此,笔者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体系等方面不断完善,以提高公选课《中国茶文化》课程教学质量,为丰富大学生文化品味和提高素质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1教学方法改革

1.1 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性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程度、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自始至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第二,以教师为主导,整体把握课程并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选修《中国茶文化》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每个学生家乡都有与茶文化相关的风俗习惯。每次开课的第一堂课,笔者以湘西苗族风俗习惯中与茶有关的婚俗以及湖南特有的虫屎茶等为例,亲身体会生活中的茶文化。

1.2 体验式教学调动学生求知欲

一方面,在讲解茶的分类命名、茶的评鉴冲泡以及茶水礼仪等相关章节,笔者将代表性茶类和茶具带进课堂,并就每种茶和茶具的特点及用途当场示范“绿叶红镶边”、“三龙护鼎”和“凤凰三点头”等茶艺用语的真实含义;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随机抽取一种备用茶,推选代表初步判断茶叶品种和质量优劣,让学生对实物有切身的感性认识,增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收集地方名茶,或利用课余时间到各大商场、超市和茶叶专卖店收集茶样,或自行调研茶叶价格和消费水平等[5]。

2 教学手段改革

2.1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把《中国茶文化》课件中文字、图形、影象、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数位化,并将其集成在一起,具有交互性和实时性的特点[6]。在茶的分类和茶的冲泡技艺等章节讲授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穿插播放了教学短片“六大茶类”和“茶艺表演”等短片;在讲解茶文化在电影等艺术创作的作用时,以视频的形式展示了电影“绿茶”和“茶色生香”等片段中以茶为载体的艺术表达形式。以上多媒体技术将《中国茶文化》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3 多元化考核体系改革

3.1 课堂笔记与出勤

课堂笔记与出勤占总分的30%,其中课堂笔记随机检查2次,分优、良、合格和不合格4个等级,占总分15%;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5%,缺课3次以上者视为自动放弃该公共选修课。笔者每次开课的第一节课重点强调了课堂笔记和出勤的重要性,促使学生积极出勤,并及时总结、记录课堂上的知识点。笔者在统计《中国茶文化》课程出勤时,每缺一次课扣3分,平时成绩少于12分。

3.2 课件制作与课堂讨论

课件制作与课堂讨论占总分40%。笔者围绕当前茶文化的动态,准备了“茶文化发展是硬件重要还是软件重要”、“茶文化与生活”和“茶与健康”等10余项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组内成员明确分工,任选一项议题课后搜集资料,整理并制作ppt展示汇报,最后根据每组汇报情况展开讨论。每组汇报计时5分钟,教师及学生评委根据课件制作和汇报情况综合打分。以上环节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3 课程论文写作

课程论文写作对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自主查阅科研文献和培养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术等综合素质发挥重要作用。公共选修课《中国茶文化》课程论文的写作是考核学生掌握茶文化系统知识程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教师规定课程论文的框架,学生自主选题,教师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学术写作规范要求。笔者以“爱茶者说”、“品茶品人”以及“茶品人品”等立题,要求学生从中任选其一,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字数3000左右。以上课程论文写作部分占总分30%。

4 结语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历史沉淀,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8]。弘扬中国茶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公选课《中国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和美育功能等对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1]。《中国茶文化》教学改革的推行,丰富了课程教学方式,活跃了课堂氛围,增强了教学效果,笔者在《中国茶文化》后续教学过程中将不断努力探索,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黄晓琴,张丽霞,向勤锃. 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 中国茶叶加工,2010,1:40-42.

[2]陈茶凤.?高职高专茶文化专业课程设置探索-以漳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2):161-162.

[3]朱海燕,萧力争,刘仲华,等. 高校茶文化教学现状及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研[J]. 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54-156.

[4]吴翊. 启发式教学再认识[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67-68.

[5]王君雯. 中职学生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以商品学中的“茶叶”部分教学为例[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9:167.

[6]吴亚凤. 多媒体技术与大学数学教学[J]. 教育:中旬,2013,6:52-53.

[7]刘兰娟.?Blackboard教师操作手册[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8]姜丽伟. 公选课考核体系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1:121.

基金项目:江西省植物生产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赣教高字[2011]75号);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赣教高字[2012]129号)。

作者:向妙莲 陈明 刘伟 宋水林

上一篇:汽车冲压件模具设计论文下一篇:企业发展中财务战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