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复习要点

2022-08-10

第一篇:公共关系学复习要点

公共关系学复习要点

公共关系学考试复习的有关注意事项

一. 关于题型

1.知识题(共40分,每题10分)

2.情景分析与操作题(共30分,每题10分)

3.案例分析题(共30分,每题各15分)参考《中外公关案例宝典》

二. 考试方式

闭卷可带复习专用纸

三.复习重点范围

1.公共关系学中“形象”的内涵

2.公共关系观念应该包含哪些观念?这些观念的内涵是什么?

3.媒介公众具有什么特殊性?为什么要与媒介公众搞好关系?

4.如何理解公共关系学中“关系”和“舆论”这两个概念。

5.公共关系管理与一般的经营管理的差异。

6.公共关系传播推广的职责包含哪些层面?

7.组织形象有哪些元素构成?

一是组织的总体特征与风格,即组织最为显著的,能代表整体情况的特点,是公众对组织及其行为的概括性认识;

二是组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知名度是一个组织被公众知晓,了解的程度,美誉度是一个组织获得公众接受,赞许的程度,知名度和美誉度是衡量组织形象的指标;

三是组织形象定位,是指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确定自身形象特定位置的工作与评价尺度.

组织形象又称为公众形象或公关形象,它指的是一定的组织机构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相对稳定的地位和整体印象,具体表现为社会公众对组织机构的全部看法、评价和整套要求及标准。在公共管理中,主要指公共管理机构的公众形象。

公众对公共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个人持什么样的评价和看法、就形成相应的公众舆论,直接影响着公共管理机构的行为和运转。良好的舆论环境会促进公共管理活动的开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公众舆论对公共管理机构的支持或赞赏与否反映出该机构为社会所接受和拥护的程度。而社会的拥护程度对公共管理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公众舆论和自身的社会形象。

从公众形象的性质来看,公共管理机构的组织形象可分为自我期待形象和社会实际形象两种。所谓自我期待形象,指的是公共管理机构期望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具有的对自身的全部看法、评价和标准。它又包括两种:

一是理想形象,即组织对自身形象所作的较长远规划和设计,属于公共管理目标的一个内容。二是目标形象,即组织希望通过某项或一系列公共管理活动的开展所要达到的形象状态。公共管理机构在公共管理中应拟定这两种期待形象目标,可称之为公共管理机构的公共关系目标。所谓社会实际形象,指的是社会公众及社会舆论对公共管理机构的真实看法和评价。它是通过公共管理人员的努力而达到的实际效果,是一种形象现实。也就是说,自我期待形象仅仅是一种期望值,起着明确努力方向的作用,而社会实际形象却是真实的形象状态。实际形象可能与期待形象发生矛盾,有时高于期待形象,有时低于期待形象。而当前的实际社会形象又是制定新的自我期待形象的重要根据。

组织形象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良好的公共管理机构形象为公共管理创造良好的公共关系软环境。公共关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地表现为公众的舆论及其变化情况,而舆论中稳定的东西就是公共管理机构的形象。这就表明,良好的形象实际上是公共关系环境状况的指示器和信号灯。提高和完善公共管理机构的组织形象也就是要创造良好的公共关系环境。

(2)良好的公共管理机构形象有利于充分调动公共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地去完成公共管理目标。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工作并不单单是为了谋生,工作本身已成为更加全面的需要形式。人们要求在工作中得到尊重,相互关系和谐,能够有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机会。观察现实生活,我们不难发现,经营不善、名声低劣的机构,往往人才流失的情况最严重。而一旦组织形象良好,员工就会感到自豪和骄傲,努力地共同为公共管理目标而忘我工作。也就是说,组织形象成为内聚力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

(3)良好的公共管理机构形象有利于得到各方面公众对相应的公共管理项目的支持。公共管理涉及的是各种公共事务,它需要有关各方面公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才能变成现实。而公众的支持程度同他们对公共管理机构以及相应的项目和管理目标的评价是密切相关的。支持力的大小反映公众对公共管理机构的信任程度,而支持的原因却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公众对公共管理机构和人员及其行为、政策的评价。

8.组织自我形象分析和实际形象分析包含哪些层面?、

一、 组织自我形象分析。

组织自我形象即一个组织自己所期望建立的社会形象,这是一个组织公共关系工作的内在动力、方向、目的和标准。组织自我形象的设计要注意主观愿望和实际可能相结合。作为动力和方向,组织自我形象的要求越高,组织自觉公共关系自觉努力的可能性就越大;但人微言轻标准和目的,组织自我形象的要求越高,实际的成功率也可能越低。公共关系工作首先需要通过组织内部的调查分析,了解组织的自我评价,提示组织对公关工作的期望值,这是公共关系调查的第一个环节。自我形象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一) 组织实态的调查分析。组织实态即组织客观的实际状态和基本条件。自我形象的设计不能脱离组织客观的实际状态和基本条件。因此,首先需要明确:组织正在

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做得怎么样?具备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比如一个企业,它生产什么产品,提供什么服务,其生产状况、技术状况、财务状况、产值和利润、市场销售状况、组织人事状况等等,都需要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为公共关系目标定位和策划提供客观依据。



(二) 员工阶层的调查研究;即了解本组织广大基层和一线人员对自己组织的看法和评价。一个组织的目标和政策须得到其广大成员的认同支持,才可能有效地转化为该组织的实际行动。因此需要通过内部调查(如员工座谈及员工问卷调查),了解员工对 组织的凝聚力、满足感、权利要求及各种批评建议,了解他们对领导层提出的总目标的信心和支持程度,发动全体成员寻找组织公共关系的薄弱环节及改善措施,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公关目标和计划的拟定。



(三) 管理阶层的调查研究;一个组织的行政和技术业务管理阶层是一个组织的核心力量,他们对组织的看法和主人既对基层员工产生影响,也对决策上层产生影响。因此需要重点了解和分析管理阶层的观点、意见和态度,从中分析本组织的优势和劣势。 

(四) 决策阶层的研究分析。一个组织的形象蓝图最终来源于决策阶层。决策阶层决定着组织的总体目标,从而决定着组织形象的基本定位,决定着公共关系的总政策。决策阶层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影响着组织形象的个性和风格。在进行组织形象设计之前,必须尽可能领会和熟悉决策阶层的观点、意见、态度,以此作为组织自我形象规划的重要依据



二、 组织形象的构成

为组织策划形象首先要了解形象是由哪些具体要素构成的。组织形象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由各个形象的子系统有机构成。其中任何一个形象子系统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组织形象构成影响。



(一) 组织的产品形象;组织的产品形象即公众对组织的产品所形成的认知和评价。产品是组织形象的物质载体,是公众对组织进行认知与判断的主要依据,通过产品体现出来的组织形象最为直观,公众直接通过产品了解一个组织,组织也直接运用产品去争取公众,产品形象是整个组织形象的客观基础。产品形象的基本要素包括质量、性能、款式、包装、品牌商等等。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产品形式,比如政府的公共政策、企业的工业产品、餐馆的菜肴、宾馆的客房、银行的服务项目、出版社的书籍、电视台的节目、学校培养的学生等等,这些都是产品的特殊形态,都有其特定的产品形象。 

(二) 组织的管理形象;组织的管理形象即公众对组织的管理行为所形成的认知和评价。通过组织的管理行为展现的形象是全面的、整体的,包括组织的管理体制、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办事程序、工作效率、服务态度、人事政策、财政资信、信守合同的信誉、技术实力、营销能力、参与社区活动的影响等等,综合地反映着一个组织的管理形象。比如,现代形象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的竞争,谁的服务好谁就容易赢得人心。结合组织的特点,针对公众的需要,完善组织的服务管理,增加服务的种类,扩大服务的范围,延长服务的时间,挖掘服务的深度,改善服务的态度,提高服务的效率等,对于树立组织形象相当重要。



(三) 组织的人员形象;组织的人员形象即公众对组织的人员所形成的认知和评价。组织的人员是最活跃的形象载体,通过组织成员所展现出来的组织形象,包括人员的品行、素质、作风、能力 、行为、仪表等等具体的形象因素。组织领导人的形象,管理群体的形象,全体员工的形象,都是组织形象的缩影和化身。



(四) 组织的环境形象;组织的环境形象即公众对组织的内外环境所形成的和认知和评价。环境对组织起着烘托的、装饰的作用,通过组织内部及外部环境设施所展现

的形象,包括组织的门面、招牌、厂容店貌、展览室、会客室、办公室、生产场地,以及橱窗、指示牌的陈设、装修等,属于组织形象的“硬件”之一,构成现代办公文明、生产文明、工程文明、商业文明的一部分。



(五) 组织的文化形象;组织的文化形象即公众对组织的特定文化所形成的认知和评价。通过组织文化系列要素展现出来的形象,构成组织形象的“软件”部分。组织的特定文化制约着组织形象的个性,标志着组织形象的特定风格。组织文化(企业文化)包括:组织的价值观念和管理理念、组织的历史与传统、组织的榜样人物和标志性事件、组织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组织的礼仪与行为规范,以及组织的口号、训诫、厂歌、厂旗、厂服、各种宣传品等,均鲜明地体现出一个组织的形象内涵。



(六) 组织的社区形象:组织的社区形象即公众对组织的社区活动形成的认知和评价。组织的社区形象是一种睦邻形象、地方形象、左邻右舍的形象。社区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与组织在空间上紧密地联系在一块,组织的各种社会关系是通过社区形成和延伸的,组织的社会形象首先表现为社区的认知程度和评价状况。一个组织如果不能得到社区公众的认同,就很难在社会上获得良好的名声。因此,组织需要对社区的经济发展、劳动就业、文化教育、社区福利、慈善事业、环境保护等等,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树立一个“合格公民”的社区形象。



(七) 组织的标识形象;组织的标识形象即公众对组织的标识所形成的认知和评价。标识本身就是组织形象的标志,能够帮助公众识别和记忆组织的形象。通过标志和识别系统所展现的组织形象,包括组织的名称、产品的品牌、商标或徽记,广告代言人、宣传的主题词和典型音乐、标准字体和标准色彩、馐的风格、宣传的格调等等。这些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的基本要素,是组织形象识别系统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基本构件。



(八) 组织的媒介形象;组织的媒介形象即公众对组织在大众媒介上有关的宣传报道所形成的认知和评价。在现代信息社会和大众传播时代,人们对外界的认知和判断越来越依靠各种传媒,大众媒介是广大公众认知一个组织的重要渠道,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以及因特网上的宣传、广告,公众能够了解到某一组织的政策、行为、产品、人物或事件等等,从而形成关于某一组织的认知和评价。也就是说,公众对组织的认知与评价,很大程度受媒介宣传的引导,媒介宣传的概貌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的社会形象。组织必须高度重视和谨慎处理自己的媒介形象,包括宣传的对象、内容、渠道、方法、时间、地点、选择和设计,都应该纳入传播管理的范畴。

以上组织形象的各个要素,都可以进一步分析其形象的内涵和形象的外显两个方面。比如质量和性能是产品形象的内涵,外观和馐是产品形象的外显。素质、能力是人员形象的内涵,作风、仪表是人员形象的外显。历史传统、价值观念、职业意识是文化形象的内涵,口号、厂歌、厂旗、制服是文化形象的外显。情调、风格、含义是标识形象的内涵,品牌、商标等文字、图案设计是标识形象的外显等等。

9.筹划新闻发布会的具体环节和内容。

10.印刷传媒和电子传媒的异同。

11.了解危机公关管理的有关理论。

12.商品广告和公关广告的异同。

第二篇:公共关系复习要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公众之间的关系。【1】 公共关系活动表现为日常公共关系活动与专项公共关系活动两大类。【1】 公共关系观念影响并指导着个人或组织决策与行为的价值取向。【1】 公共关系学科是应用性很强的边缘性学科。【1】 公共关系是一种创造美好形象的艺术。【1】 公共关系是以真实为基础的双向沟通。【1】公共关系的宗旨是使人们全面地了解自己,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声誉和知名度。【1】 公共关系的三要素是组织、公众、传播。【1】 公众具有群体性、同质性、可变性、相关性。【1】 根据公众对组织是否具有合作态度可将之分为顺意的公众、逆意的公众、独立公众。【1】 新闻发布、产品展示、危机公关等活动有赖于专门的公共关系人员去进行。【1】 根据公众对组织的重要性程度可将之分为首要公众、次要公众和边缘公众。【1】 公共关系用以协调组织与公众的主要手段是沟通与传播。【1】 公共关系观念主要有哪些? 形象观念、公众观念、传播观念、协调观念和互惠观念。【1】 公共关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公共关系的本质、公共关系的活动规律和公共关系的职能。 【1】 公共关系的广泛性表现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可以是已经与主体发生关系的任何公众、可以是将要或有可能与主体发生关系的任何暂无关的人们。 【1】 如果把公众理解成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则可将之分为几类公众?【1】 现代公共关系的萌芽出现在19世纪30年代,以美国的报刊宣传活动为标志。【2】 公共关系的主要任务是协调组织与公众的相互关系。【1】 公共关系活动是以创造良好的公共关系状态为目的的一种信息沟通活动【1】 按照公众与组织的所属关系,可将之分为内部公众与外部公众。【1】 伯纳斯的公关思想是投公众之所好。【2】 现代公共关系开端的标志《原则宣言》【2】 斯科特·卡特李普第一次明确提出双向交流这一公共关系原则。【2】 巴纳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为组织进行宣传,表现为现代公关活动的萌芽。【2】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职业是从艾维·李开始的。【2】 伯纳斯对20世纪美国的公共关系实践进行了概括与总结,使公共关系的理论与方法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2】 公共关系的本质,是通过双方沟通有效实现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3】 公共关系工作中使用最多、作用最大、地位最重要的方法手段是协调。【3】 组织与公众发生冲突,使公众舆论反应激烈,组织形象严重受损并陷入困境的现象称组织危机。【3】 互惠互利的基本含义是对交往各方的根本利益进行增进和维护,其最基本的衡量标准是社会整体利益。【3】 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有哪些?信息管理、咨询建议、协调关系、提供服务。【3】 公共关系活动的有效性取决于什么?现代传播理论与方法、现代传播媒介与手段【3】 公共关系是特定社会组织外求发展,内求团结的艺术。【3】 双向沟通组织在向公众输出信息的同时广泛收集来自公众的意见,把公众的信息向组织反馈。【3】 公共关系的基础组织与公众相互信任。【3】 以气质类型而言,多血质类型的人更适合从事公共关系工作。【4】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公共关系的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它对经营管理决策所发挥的参谋作用。【3】 公关人员的知识结构应是“T”字形,即专业知识要精,一般知识要博。【4】 公共关系人员的角色类型大体可分为几种?专家型领导型 技术型事务型【4】 员工是组织形象的设计师和创造者。【5】 借助名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来扩大本组织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称名人效应。【5】 公共关系活动的程序分为几个步骤?调查研究谋划对策 实施方案效果评估【6】 公共关系专题活动:组织为了一个明确的目的,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精心策划的公关活动【7】 赞助的主要目的【7】 提高社会效益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增进感情交流扩大影响 人际交往的一般过程为相遇→注意→吸引→适应→依附。【8】 公共关系从业者的仪表【8】身材、容貌、姿态、神情、服饰 人际交往是一种思想的互动,以信息交流为前提。【8】 在中餐宴席上,主人的座位应当面门。【8】 晕轮效应【8】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它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 什么叫演讲? 【9】就某一问题向公众发表见解和主张以感化教育听众的特殊的说话方式。 演讲的三要素【9】演讲者、听众和文章是 商业广告与公关广告的区别【10】商业广告是推销产品,公共关系广告是推销组织。 公共关系广告的目的【10】树立组织的良好社会形象。 无论是一个组织还是一种产品或服务,都有一个“成长→发展→稳定→衰退”的生命周期。【11】 公共关系的活动模式有哪些?建立和发展与内外公众的良好关系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争取公众的理解、合作和支持创造最佳环境树立组织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11】 维系型公共关系组织在稳定发展期间为了巩固良好形象而进行的公共关系活动模式。【11】 危机公关实事求是的原则组织在处理危机事件时对内外公众都不能隐瞒事实真相。【12】 什么是公关策划的五要素?策划者、策划对象、策划环境、策划方法、公关信息。【13】摆脱传统思维思路,酝酿和实现奇谋异略的思维活动称创造性思维【13】 可以把CI广义地理解为组织形象塑造。【14】 欧美国家的CI战略特别重视视觉识别。【14】 人对外界信息的接受有83%来自视觉。【14】 为了使公众对特定的组织形象有一个统一完整的认识,在塑造组织形象时要坚持同一性原则。【14】 企业形象为了获得公众的认同,必须是个性化的,与众不同的,这就是CI设计的差异性原则。【14】 公共关系最根本的任务是塑造企业形象使企业拥有更多的无形资产。【14】 在构成CI的三个因素中MI是最高决策层,被称为企业的“心”。【14】 企业文化的内涵A 企业成员所追求的固有价值B企业成员所追求的思维方式C 企业成员所追求的行为方式D 企业成员所追求的信念【14】 企业文化的作用【14】强调企业目标和企业成员工作目标的一致性,强调全体成员信念和值观的一致性,强调企业对成员的吸引力,强调成员对企业的向心力 CI设计的目标达成企业形象对外传播的一致性与一贯性。【14】

72. 国际公共关系的工作对象是他国公众。【15】

73. 国际公共关系的特征跨国界活动与非国家性质。【15】

74. 视觉识别(VI)是企业的“脸”。【14】

75. 行为识别(BI)是企业的“手”。【14】

第二部分:重点掌握的知识点

1. 公共关系的定义【1】P4

2. 公众的定义【1】P12

3. 公众的同质性【1】P12

4. 传播的定义【1】P17

5. 协调的定义【3】P60

6. 雇员关系【5】P108

7. 人际交往中自身形象的塑造【8】P191

8. 人体语言【8】P197

9. 首因效应【8】P199

10. 刻板印象【8】P203

11. 广告的概念【10】P239

12. 公共关系的状态【1】P5

13. 全员PR【1】P8

14. 艾维·李的公关思想及其信条【2】P33

15. 公共关系的宣传推广职能【3】P58

16. 组织形象的作用【3】P59

17. 公共关系活动互惠互利原则的内涵【3】P66

18. 媒介关系的重要性【5】P117

19. 建设型公共关系与维系型公共关系的区别。【11】P261-263

20. 危机公关【12】P286

21. 公众认同一个组织形象的心理过程【13】P311

22. 社交能力的表现及其重要性【4】P97

23. 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作用【5】P110

九班同学加油!

第三篇:公共基础复习要点总结

1.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2.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的批准行为。

3.行政行为以受法律规范拘束的程度为标准,可以分为两类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4.在诉讼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 5.书写公文中的成文日期应使用汉字。

6.规定用于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 7.以上请示事项当否,请即批复。

8.命令不属于规定性文件,属于规定性文件的有规定、条例、办法。

9.由机关领导对发文稿批注核准发出的意见并签署姓名及日期的活动,是发文处理中的签发。

10.一切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的。

11.“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是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2.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13.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1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否定是辩证的否定。

15.“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段话强调的是要坚持理论 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6.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在于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17.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8.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完成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标志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 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在于强调解放思想?

20.党的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进行了新的论述,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础。

21.我国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生产力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3.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一般不宜采取松的货币政策 24.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资源的交易和分配的场所

25.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资产的全部法人财产权

26.社会主义经济在资源的配置方面,最为有效的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7.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险。

28.“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 29.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30.我国政府职能的实施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 31.国家公务员享有的权利提出申诉和控告

32.公务员若对降职处理不服,申请复议或申诉必须在接到降职决定之日起 30 日之内 33.对公务员的物质奖励不包括奖章,包括奖金、奖品、工资晋级

34.按国家公务员领导职务序列,行政领导者可分为 10 个职务等次名称和相对应的 13 个级别。

35.现代行政领导个体素质要求全面具备德、才、学、识、体。 36.一般监督和专门监督构成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 37.集体决策已成为科学决策理论中的一项基本原则。

38.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解决的一般性问题的决策是程序性决策 39.立法监督的最基本形式是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40.情报信息系统是行政决策组织中的“神经系统”。

41.现行行政决策体制通常由行政决策中枢系统、行政决策咨询系统、行政决策审批控制系统和行政决策领导系统四 部分构成。

42.在特殊情况下,国家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 43.“公民”这一概念是法律概念

44.人民检察院对行政案件的审理的主要监督方式是抗诉 45.行政诉讼的原告和被告是恒定的 46.行政监督的对象是行政相对方

47.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和刑罚的科学。

48.经营权是经营者对其经营的财产的一种占有、利用和收益的权利

49.下列人员中不属于第一顺序继承人的兄弟姐妹,属于第一顺序继承人的有配偶、父母、子女

50.行为人没有约定或法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进行管理或服务所实施的行为是无因管理

51.公文中的词语应含义确切

52.公文要选择适宜的行文方式,一般不得越级行文

53.若需向外国有关部门和人士对我国领导人任职、重大政治活动的祝贺表示答谢亦须选用公告。

54.规定性文件是兼有行政公文和法律的性质

5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56.物质从一般反映特性到人类意识产生所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是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 类的意识

57.“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 58.物质运动最高级的形式是社会运动

59.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60.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哲学依据是主要矛盾和次 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61.把“否定之否定”称作“仿佛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是辩证法的观点。 6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真理观上的分歧是真理的内容是否是客观的 6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64.生产力诸因素中的主导因素是劳动者

65.从个人和社会统一的观点出发,人的自我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和自我的多方面需要

66.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67.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的红线是党的思想路线 6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发达阶段

69.我国要建立的宏观调控模式应该是: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调控模式

70.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 理科学

71.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是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72.现阶段我国所有制结构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73.我国政府职能的主要实施手段是依法行政

74.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应是宏观经济的管理者和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者 75.各级政府中设置的政策研究室是办事机构 76.分管政府某一方面行政业务的部门即职能机关

77.对公务员的精神奖励不包括升职,包括嘉奖、记功、授予荣誉称号等。 78.国家公务员升职不包括晋升职称

79.公务员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80.在某一具体法律关系中,主体的多少各不相同,但至少要有两个主体。

81.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职权和法定程序,将法律规范用于具体事件或案件的活动,称为法的适用

8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如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认为有必要,或者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

提议,可以临时召集全国人大会议。

83.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不包括市场监督

84.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在诉讼过程中,被告行政机关不能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85.行政行为法具有的两种属性之一是程序性

86.个人或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财物、或者在经济往来

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行为,应判为向单位行贿罪 87.我国普遍刑事犯罪中危险性最大的一类犯罪是危害公共安全罪

88.供受文者使用的具有法定效用的正式文本,格式规范并具备各种生效标志的稿本称作正本

89.公告在撰写时要求行文郑重、用语规范。对公告中涉及国家、地区、机关要使用通用的规范名称;词语符合现代

汉语的局面语言规范;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90.在公告的总体结构中,有标题、正文、成文时间,没有主送单位 9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92.“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要依靠教育”这一观点符合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原理

93.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会导致庸俗进化论

94.在自然界中,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 这说明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95.概念、判断、推理是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

96.16 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 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97.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抽象的可能性

9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99.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100. 承认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就是坚持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辩证论 101. 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实践

102. 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劳动工具的状况 103. 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地位

104. 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105.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06.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形式 107. 市场机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是完备、统一的市场体系

108. 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这是为了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增强国有经济对经济 发展的控制力和市场竞争力

109. 较为复杂的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分权式 110. 1999 年 9 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次全会的主题是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问题

111. 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

112. 精神文明要贯彻重在建设的方针方针 113. 下列职务中不属于领导职务的有巡视员 114. 在我国,有 8 个非领导职务序列。

115. 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非领导职务最高不能超过所在部门的领导职务层次 116. 立法监督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117. 行政监督机关是监察部和地方各级监察厅、局

118. 在领导体制上,行政监督机关和审计机关都实双重领导制 119. 同一种社会关系应该同时由几个不同的法律部门加以调整。

120. 贯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在适用法律时,也应考虑形势 121. 颁发营业执照属于义务性行政处理决定。 122. 行政复议是特定行政的活动。

123. 首先提出世界的物质本原问题的哲学派别是辩证唯物主义

124.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了的物质的东西。”这个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25. 把“否定之否定”称作“仿佛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是循环论的观点

第四篇:公共事业管理复习要点

公共事业管理复习要点(我也只是大概记了一下,自己对照一下哈,仅供参考)

讲师:彭峰 (由于土管班里有大类三四班的同学,以下的考试时间与地点可能不一样,请以自己的老师讲的为准)

考试时间:17周星期二 第二小节至第四小节

考试地点:综C306

题型:名词解释(3组,6个词,2个一组,主要答区别与联系,共24分)

简答题(3个,共36分,要根据书上内容作答,不能只答要点,要对要点略加阐述哈)

案例分析(40分,作答要有自己的见解哈)

要点:

1、 公共性、公共需要、公共问题与公共事务概念与联系,以及特征,P3-9(这里我估计考

察名词辨析)

公共性:在一定的社会或地区内,一种共同性而非私有性,一种共享性而非排他性,一种共同性而非差异性。

公共需要:就是具有公共性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共同体所具有的带有共同性、共享性的需要。公共需要与每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但其中每个人又不能享受其消费独占权。公共需要是一定社会中满足和保证工作基本生活的需呀。

公共问题:具有广泛性、分合性和不可分性等特征的社会问题,是关系到一个社会或一个地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的问题,是属于公共领域的共同性的问题。

公共问题与公共需要的区别在于:公共需要是一定社会中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对客观事务共有的、具有共享性的需要,而公共问题则是共同的需要形成后,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使主观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主客观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 公共事务: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社会事务。

公共事务的特征:公共性,劳务性,非营利性,阶级性。

2、 公共产品的概念、特征以及分类, P16-24(这里听老师说是重点,必考,仔细看一下

哈)

公共产品:用于满足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

特征:非排他性(指的是一个人在消费这类产品时,无法排除其他人也同时消费这类产品,而且即使你不愿意消费这类产品时,你也没办法排斥)、非竞争性(边际生产成本,边际拥挤成本为零。原因是公共产品的消费具有可分割性,公共产品的消费者只拥有其中一个单元,不会痛其他消费者的利益相冲突)

分类:纯公共产品(国防,行政管理,立法,司法,环境保护等)与准公共产品(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公共产品)。

3、 公共组织的概念、类型以及特征,P26-30

概念:所谓公共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致力于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以服务社会大众,提供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

类型: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准行政卒子或准政府组织

特征:公共组织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公共组织的活动受法律的明确限制并具有权威性;公共组织收到高度的公共监督;公共组织的活动具有政治性。目标形式上

清楚但实际中模糊,且卒子行为结果评判较困难;公共组织具有一定的独占性。

4、 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的区别,P42-45(估计考察名词解析,

看一下)

公共事业管理:在一定的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利,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

特征:公共性,强制性,非营利性,服务性。

与公共管理的区别: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管理对象的区别,公共管理的范围是广义的或者一般的公共事务,而公共事业管理社会类的公共事务,表现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内的诸多事务。二公共组织的核心,公共管理与政府的政务职能、宏观调控职能、经济管理职能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相连,而公共事业管理只与政府的社会管理只能相连。三,管理手段,公社事业管理主要是柔性。而公共管理主要刚柔并济

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特征和分类, P60-61

特征:广泛性,复杂性,差异性。

以层次划分:宏观,中观,微观。

国别划分:国际与国内

作用与影响划分:积极与消极

内容划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自然

5、 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概念,决定因素, P94-95

公共事业管理就是在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过程中,承担主题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组合方式。

决定因素:公共需求,主题意识,政府能力,社会发育程度

6、 宏观公共事业管理与微观公共事业管理基本方式与内容,P108-113

宏观:间接管理,体现在机构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基本内容:公共事业管理范围内公共事业产品这一类特殊“市场”进行预测。制定和分析公共事业范围内的社会指标。

微观:直接管理。计划职能来看

7、 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地位, P122-124

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中的主体;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核心(管理模式起着关键的作用;决定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范围、基本性质和基本方向;决定体制和运行;其他管理主体的管理者)

8、 非政府组织的概念与特征, P134-135

概念:依靠社会权利,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的非营利的社会组织,显然,社会组织中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的非营利性的社会中介组织,就是非政府组织。 特征:组织性,也称正规性;民间性,又称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自愿性;非政治性;非宗教性;

10、事业单位的概念与基本分类及主要特征,P143-149 (仔细看一下,重点哈)

概念:从事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以及为提高人民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服务的独立核算单位。分类:教育事业单位,卫生事业单位,农业,科技,文化,体育,城市公用,交通,社会福利,机关后勤服务,社会中介,

特性:服务性,公益性,实体性,公有性,

11、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职能,P162(即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详细了解就看书第

五章第一节)

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协调职能;控制职能;

12、公共政策的概念、基本内容以及层次,P175-176

概念:是公共权利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而做出的一个正式的决定或安排。

基本内容:关于公共利益分配的决定或安排是确定一定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行为依据,可以表现为法律、政令、计划、方案、程序等形式。

层次:原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

13、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刚性与柔性方法的定义、特点,P184-195

刚性:就是政府凭借公共权利,对公共事业对象所实施的强制性管理手段。主要包括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

柔性:主要是指政府采用指导、说服、信息传播、解释、劝说、授权、委托等软的方式。

14、战略管理与战略规划的区别与联系,P202与P212

战略管理是一个以战略计划的制定为起点,包括了计划的执行、追踪与控制等环节的完整的管理过程。

战略规划是指从战略的高度对完成组织目标或任务进行的计划,但并不涉及计划的执行和评估问题。

从管理过程来看,战略规划毕竟只侧重于规划,而对于如何保证所制定的战略规划的落实注意不多。

15、调查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P226-228

直接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间接调查法、

16、公共项目的基本内涵、基本要求与目标的确立,P228-229

基本内涵:公共项目是根据政策而采取的一些列行为及其过程。公共项目是公共事业管理中最直接可见的对象。

基本要求:1。必须把所要试试的公共事业管理活动划分成必要的行为步骤或阶段,以便有效地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的目标。2.必须自习考虑每个步骤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与特定的结果之间的关系。3.明确每一步的实施者和责任者,4.有明确的时间表,包括每一步骤所需要的时间及完成期限。5.经常检查资源分配与余弦规划是否相符。

第五篇:公共关系学考试要点

Written by Nic Nic,’

1.公共关系评估指根据特定的标准,对公共关系策划、实施及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价,以判断其优劣的过程。

2.把关人理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

3.公众类型:①社会组织。②初级社会群体组合。③其他同质群体。

4.公关关系危机:指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企业与公众的关系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企业面临十分困难的处境。

5.舆论:相当数量的公民对某一问题具有共同倾向性的看法或意见。它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形式,往往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6.组织实际形象:组织的实际状态和行为在公众舆论中的投影、反映,即社会公众和社会舆论对组织实际状态和行为的认知和评价。

7.组织实际形象分析:①公众辨认与分析。②组织形象地位测量(知名度、美誉度)。③组织形象要素分析。

8.公共关系危机: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企业与公众的关系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企业面临十分困难的处境。

9.现代公共关系发展的历史条件:①巴纳姆时期。现代公共关系的发端。报刊宣传运动,便士报运动,利用新闻媒介“愚弄公众”。②艾维.李时期。现代公共关系职业化的开始。原则宣言,洛克菲家族的公关事件,基于经验和直感,缺乏科学性。③爱德华.伯内斯时期。现代公共关系科学化的成熟。投公众所好。

10.四步工作法是指将整个公共关系工作过程划分为四个基本阶段的方法。这四个基本阶段是公关调查、公关策划、公关实施、公关评价。这四个步骤相互衔接、循环往复,形成一个动态的环状模式。内容:①调查分析。②策划。③策动传播。④评价结果。

11.六步工作法:估计形势、确定目标、确定公众、选择媒介、编制预算和评价结果。

12.公关人员所需的意识:①树立形象意识。②服务公众意识。③沟通协调意识。④真诚互惠意识。⑤创新审美意识。⑥立足长远意识。

13.公关机构模式:①部门隶属型。公关部门附属于组织的某个职能部门。②部门并列型。公关部门与组织的其他部门平等并列。③高层领导直属型。直属于组织的最高领导,直接向最高决策层和管理层负责。

14.组织公众是指在企业公共关系对象中,作为公关对象的各类组织,如政府机构、社区组织、企业董事会、工会、媒介组织、销售渠道组织等。这类公众由于组织性强,同企业的关系比较稳定,影响也较大,是企业公共关系活动的主要对象。

15.公关与广告的联系:相似之处:①都源于传播学。②都以传播为主要的工作手段。③与传播学的另一个分支新闻学不同,公关与广告都不属于政府的喉舌、官方的工具,公关与广告都是受聘于特定的雇主,向特定的公众,传递特定的信息。不同之处:①从主体看:公关的范围大,广告的范围小。②从手段看:广告种类少,公关种类多。③从目标公众上看: 广告的窄,公关的宽。④从传播目的与评价标准看: 广告倾向于短期的、具体的、易于界定的,公关倾向于长期的、整体的、 宏观的、不易于界定的。⑤从评价来看: 广告重具体效果,公关重整体效果。

16.公众的含义:公众是因面临某些共同问题而形成并与社会组织的运行发生相互联系的作

用的个人、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的总称。

17.公众的特征:①群体性。②共同性。③多样性。④变化性。⑤相关性。

18.政府公关:指以政府为行为主体的一种传播管理,旨在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公众关系。这种良好的公众关系表现为政府与公众之间双向沟通、坦诚合作、和平共处。意义:①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②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③有利于维护转型期社会秩序的稳定。④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国际形象地方政府要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在国际公众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也是当务之急,有效地开展政府国际公共关系。案例:汶川地震。

19.公关危机原因:①企业内部的环境原因。⑴企业自身素质低。⑵企业缺乏危机意识。⑶经营决策失误。⑷法律观念淡薄。⑸公关行为失策。⑹策划不当,损害公众利益。②企业外部环境原因。⑴自然环境突变。⑵企业恶性竞争。⑶政策体制不利。⑷科技负影响。⑸社会公众误解。⑹公众自我保护。⑺全新传媒出现。

20.公关危机的处理:①危机处理的原则。⑴积极性原则。⑵主动性原则。⑶及时性原则。⑷统一性原则。⑸真实性原则。⑹责任性原则。⑺善后性原则。⑻灵活性原则。⑼全员性原则。⑽创新性原则。②处理程序。⑴采取紧急行动。⑵积极处置危机。⑶汇报结果,总结经验教训。③公共关系危机的处理对策。⑴迅速隔离危机,控制危机。⑵内部政策。⑶受害者的对策。⑷新闻界对策。⑸政府部门及其他有关机构的对策。⑹危机中的谣言处理。

上一篇:公共行政学理论前沿下一篇:公共政策学学习心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