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计实验公共选修课

2024-05-02

电子设计实验公共选修课(通用8篇)

篇1:电子设计实验公共选修课

电子设计实验公共选修课简介

电子设计实验是经教务处批准,面向全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开放式实验公共选修课。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应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思维想象,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能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一门面向全校本科生开放的实验课,不仅为理科学生提供了学习电子技术的实习实践场所,同时也为文科学生了解电子技术创造了机会。到目前为止,已有数千人次选修了该门实验课。选修的同学含概电子、物理、化学、计算机、数学、历史、经管、商学、包装艺术等十几个专业的学生。由于其具有自身特色,赢得了全校学生的浓厚兴趣,深受同学的欢迎。

该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是:实验室提供新颖适用并适合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实验题目和整机套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及兴趣爱好,自主选择适当的题目进行设计、制作。同时,经教师审核,也可自带题目到实验室进行设计、制作。由于是开放式的,所以在授课方式上,不集中讲课,主要以学生综合训练为主,自己动手,教师只对初到实验室做实验的同学讲解有关元器件的使用、测试方法、实验题目设计步骤以及电路原理等,随到随讲。同时,对已进行实施实验设计的同学进行时时答疑指导。另外,还配备了各个研究方向的教师进行咨询指导,对实验设计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可咨询相关老师进行指导。在上课时间上,由于本实验课为开放式实验,同学可自愿安排时间,在每周规定的时间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安排,不要求每次实验必到,因而不影响正常的理论课学习。电子设计实验公共选修课的特点是“自选实验题目,自主设计,自选实验时间,自选指导老师”。在考核上,根据学生所选题目的难度等级,采用现场验收、口头答辩和设计报告

三个环节进行考核,合格后综合给出实验成绩。学分为:2学分。

电子设计实验公共选修课也是学生接触社会实践的一个培训基地,它作为本科生参加国内举办“电子设计大赛”赛前的基础实验培训,选修该课的同学,对参赛很有帮助,每届参赛都取得优异成绩。因此,选修电子设计实验课,对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启发创新意识以及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很有帮助。相信电子设计实验公共选修课今后必将成为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创造世界以及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修课。

电子设计实验公共选修课每个学期都面向全校开放,开课时间为每学期开学第3周。报名时间见通知。实验室地点:前卫南区理科实验楼 咨询电话:5168507网址:http://ceee.jlu.edu.cn E-mail:

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吉林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2003年4月

电子设计题目

1、光控开关

2、声控开关

3、声控灯的设计

4、声、光双控延时节能开关设计

5、触摸报警器

6、挂包、手袋防丢失报警器设计与制作

7、电冰箱关门自动语音(音乐)提醒器

8、随机变化旋转彩灯

9、交替闪烁循环灯设计

10、红外耳机的设计与制作

11、多路红外遥控开关

12、任意时间定时器的设计与制作

13、LED数码管显示电子钟设计制作

14、倒计时显示器设计与制作

15、随意扩展组数智力竞赛枪答器的设计与制作

16、八路数显智力竞赛枪答器设计与制作

17、用三端集成稳压器件制作直流稳压电源

18、分立器件设计制作晶体管串联型直流稳压电源。

19、模拟交通信号灯的设计与制作 20、汽车倒车防撞告警器的设计与制作

21、汽车行车安全警示器的设计与制作

22、车距语言提示器的设计与制作

23、公安、消防警铃声模拟器的设计与制作 24、1KHz 方波信号发生器的设计与制作

25、多路有线对讲机的设计与制作

26、电子自动供水器的设计与制作

27、正弦波、方波、三角波波形发生器的设计与制作

28、电磁辐射测量仪的设计与制作

整机套件组装实验题目

1、TDA1514直流伺服电流反馈高保真立体声放大器制作

2、TDA1514电压反馈高保真立体声放大器制作

3、LM1876IF电压反馈型高保真立体声放大器制作

4、LM3886直流伺服电压电流反馈型高保真放大器制作

5、TDA1521 BTL高保真放大器制作

6、TDA1029四路音频信号电子互锁开关的制作

7、LM1036 高保真立体声音调电路的制作

8、AM/FM收音机(集成件)组装

9、电调谐自动搜台FM收音机(集成)组装

10、X123单波段收音机(分立件)组装

11、X204两波段收音机(分立件,中波、短波)组装

12、X208 AM/FM收音机(集成件)组装

电子设计公共选修实验课教学计划

一、电子设计实验公共选修课的意义和培养目标:

开设电子设计实验公共选修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思维想象,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作为一门面向全校开放的实验课,不仅为理科学生提供了学习电子技术的实习实践场所,也为文科学生了解电子技术创造了机会,因此有利于文理相融,知识互补。

二、课程名称:电子设计

三、课程内容:

建立题目新颖、注重应用性并适合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实验题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及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题目进行设计、制作,实验室提供相关元器件及整机套件,同时,学生也可经教师审核验收自带题目到实验室进行设计、制作。这样,使课程内容更加灵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想象和发挥。实验题目逐年更新和补充。

鉴于电子设计实验课的自身特点,它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思维想象,启发学生的创新意思,引导学生脱离依附性和验证性的实验模式,因此,不集中授课,只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选题目、自主设计,实验课主要以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设计为主,在选题之前,教师只是讲解各种元器件的使用,测量方法以及如何设计电路等等,从而锻炼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

四、授课方式、学时、学分:

思维能力。

电子设计实验选修课计划学时36学时,其中教师讲课(包括专家讲座)9学时,学生所选实验题目完成后,根据所选题目等级(难易程度),采用现场验收、口头答辩和设计报告三个环节进行考核验收,合格后,得2学分。

五:上课时间、地点:

上课时间:每学期开学后,第三周开课,每周下午1:30-4:30。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2003.4.10

篇2:电子设计实验公共选修课

大作业

课程名称:创新设计概论

姓名:韦伟所在系:金融学系专业:金融学

2012年12月21日

铜陵学院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设计 学号:1001121139

摘要:当今世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技术创新已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无论对国家、民族,还是对地区、企业,技术创新已成为其兴旺发达的源泉和不竭动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要提升我国的国家竞争力,关键是要提升我国主要产业及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要提升我国主要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关键是要不断增强其技术创新能力。

关键词:自主创新;科技创新体系;创新主体

引言:目前,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社会各界、各个行业都在积极研究如何推动自主创新,但何谓自主创新尚没有明确的定义,自主创新的内涵是什么亦不明确,有关理论问题尚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阶段。本文结合自己的理解,对自主创新的有关理论问题进行r初步思考,现提出一些基本观点供商榷。

1.1 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多年来一直在0.7%以下徘徊,而主要发达国家已达2.5%~4%,差距较为明显,2001年我国财政科技拨款为574.2亿元,其中企业仅占7.2%。此外,我国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据有关研究,引进同等的技术设备,我国用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费用只及日韩的0.7%。

1.2 高级科技人员不足、流失严重

经了解,尽管国家每年毕业工科博士上万名,但从高级科技人员最密集的30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来看,仍有84家没有一名博士。全国192家中央级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人员也只占总数的2.1%,而高级技师仅占工人队伍的0.16%。并且,国有企业科技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技术创新,人才为本。科技人员的不足与流失,无疑会大大削弱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1.3 政府主导的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在发达国家,80%的科研工作在大企业中完成。我国企业研发机构数量较少,研发能力不足。2001年我国大中型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有研发活动的仅占30%。在“产学研”结合企业基本处于从属地位。企业之间的技术联盟也仅仅是有需求、无行动,尚属纸上谈兵。

1.4 整个社会未能形成保护创新良好氛围

具体表现在:部分企业改革的主动性差,没有真正认识到深化企业改革的重要性;部分经营管理者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缺乏长期打算;部分企业与其直管行政部门未能彻底脱钩,尚未形成法人管理结构。由于企业的法人实体与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从而削弱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利益驱动机制和风险意识,同时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大,造成创新机制不灵活。2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因素分析

2.1 市场的需求与竞争

市场需求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拉力,诱导企业为经济利益进行创新,使企业自主创新成为可能。市场竞争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压力,促使企业为战胜竞争对手、赢得市场优势地位进行更有效的创新活动,迫使企业开发适销对路、价廉物美的产品。

2.2 政府创新体系的引导

技术创新是用一种新的技术体系和组织方式替代原有的组织方式,创新根植于组织结构之中,因此,技术创新通常可以视为技术体系的变更和组织方式的创新,以及两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未完全消除,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形成。随着国际竞争的界面从从生产、市场前移到产品的研究开发阶段,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新型自主创

新体系。

2.3 知识产权的保护

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外部条件。我国建立知识产权制度时间较短,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意识不强,尽管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仍然大量存在,一些企业的创新技术尚未得到有效保护,由于执法不严,处罚力度不够,往往因侵犯知识产权成本偏低而使侵权者敢于冒险。

2.4 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企业家的冒风险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创新活动组织能力是重要的内部因素。根据对技术创新项目的大量统计分析,创新失败的风险概率高达70%以上。由于我国部分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本身的制度性缺陷,内部缺乏激励机制,技术创新与企业领导者之间没有生死攸关的关系,创新价值得不到体现,导致企业家个性品格中过度依赖传统路径,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缺乏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精神。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实行的产业技术进步方针看,主要是两条:一条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另一条是“以市场换技术”。这两条都有一个基本出发点,即将技术的获取依托于国外,亦即技术依赖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而处于不利竞争地位的状况。因而,可以认为,自主创新中的“自主”是对重要战略信息的传达,需要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来加深对“自主”的理解[1](P6—9)。笔者认为,在“创新”之前加一个“自主”作为限定词,主要是强调创新主体(或称实现主体)属于国家,强调要充分依靠我们自身的力量去实现创新目标,其关键是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

二、自主创新的概念及其内涵

自主创新是依靠我们国家自身(或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整合创新资源,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为宗旨实现科技突破,进而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一系列活动及全部过程。自主创新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对应于不同的现实主体,自主创新应有不同的内涵。自主创新从现实主体而言分为国家(或区域)层面的自主创新和企业层面的自主创新。

国家(或区域)层面的自主创新是指以国家或一个区域作为现实主体,以能自主解决本国(或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并能对全球科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为标志,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为主要实现形式,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其自主创新活动主要表现为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内源式供给,对部分前沿高科技的以我为主的研究开发,对基础科学和应用基础科学领域基本发展方向的引领或影响,对知名企业和国际品牌的成功培育等。

企业层面的自主创新是以企业作为现实主体,在市场竞争中通过自身努力,有效运用企业内外的各种创新资源,攻克技术难关,以掌握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为标志,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其主要表现为对行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的开发和掌握,拥有对产品和服务的自主定价权以及市场价值分配过程中的主导权等。

关于自主创新的内涵,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理解:第一,自主是前提。没有自主权就谈不上创新。作为创新的现实主体,无论是一个区域还是一个企业,应当具有创新投入、技术选择、创新活动。第二,创新是目的。自主创新的落脚点在创新,没有自主权就不可能有创新,有了自主权如果不从事创新活动当然也不存在自主创新。最重要的是创新成果的商业化运用。第三,获取核心技术、掌握知识产权是关键。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技术在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的今天。必须把自主创新的主攻目标定位于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第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核心。创新的现实主体能否创新。因此,自主创新不要

强调开展创新活动,而且要十分重视在创新实践中培养自主创新能力,这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是贯穿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部实践活动的一条主线。

三、自主创新的形式与特色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强调自主创新不等于闭关锁国,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开放、集成与引进,之所以提倡自主创新,主要是指应尽量避免受制于人,减少“路径依赖”。在目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自主创新更应该在开放的环境下进行,瞄准世界科技发展最前沿,积极整合现有技术,推进集成创新,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充分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些都是自主创新的重要方面,也就是说原始创新是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也属于自主创新。

之所以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纳入自主创新的范畴,主要是基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可以有效借助创新的扩散效应,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任何自主创新,不等于关起门来搞创新,不等于不需要消化吸收别人的先进技术,即便是发达国家也需要引进。坚持自主创新绝不是排斥技术引进,而是把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学习和再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强原始性创新,加强集成创新,可以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有利于提高创新效率;在广泛吸收全球科学成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可以收到费省效宏、事半功倍的效果。

自主创新相对于他人创新而言具有以下基本特点:第一,技术突破的内生性。自主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是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这是自主创新的本质特点。第二,技术与市场开拓的率先性。在同一市场上,非率先性的自主创新是没有意义的,自主创新必须将技术上的率先性作为努力追求的目标才可望获得成功。而技术上的率先性必然要求和带动市场开发方面的率先性,因为技术开发成果只有尽快商品化,才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因此,自主创新还应将市场领先作为努力追求的目标,以防止跟随者抢占市场,侵蚀其技术开发成果。第三,知识和能力支持的内在性。知识和能力支持是创新成功的内在基础和必要条件,在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等创新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的支持。自主创新不仅技术突破是内生的,而且创新的后续过程也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力量来推进。掌握自主创新的这些基本特点,有助于我们把握好自主创新的努力方向,并为自主创新积累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四、自主创新的主体

借鉴国家创新系统的有关理论,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有知识创造、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创新成果的应用四个子系统,这四个子系统均有相应的实现主体。究竟谁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是政府、企业、科研机构还是高等院校,这是必须明确的问题。从创新的本来意义上讲,创新是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应用,科研机构和高校虽然创造出了大量科技成果,但如果多数成果闲置没有应用就不属于创新,因而科研机构和高校不能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与科技研究的区别就在于技术创新是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以创造财富的过程。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企业离市场最近,最了解市场的需求,因此,企业必然是自主创新的主体

结论:明确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就是要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既然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那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就必

须着力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其关键在于增强企业创新的自主性。一方面,企业应具有创新活动的主体意识,即企业是创新活动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受益主体,也是创新活动的组织主体;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对市场的把握,牵引创新活动的方向。企业要确立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就要加强自身创新能力建设 强化创新激励机制,培育企业创新文化,整合利用外部技术资源。

政府虽然不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但扮演着重要角色,主要是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通过制定创新战略和规划促进技术链的整体突破,加强知识生产和共性技术的投入和供给,除此之外,最为关键的是建设并维护好本区域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产学研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厉以宁:“关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十个问题”.中华工商时报,2006-4-2

4[2]夏忠:“企业自主创新问题的思考”.学习时报358

[3]“盘点中国企业创新现状”.工人时报,2006-10-28

篇3:电子设计实验公共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教学是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 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对象是所有专业的学生, 专业的差异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 且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课程的认知与感悟不同, 对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学生处在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 了解信息的途径非常多, 对新事物的适应能力强, 有较明显的群体性, 所以高校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 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育理念, 培养具有热爱生活、认识社会、尊重生命的当代大学生。

1 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传统的讲授法一直是教学中的重要手段, 但是对于全校性的公选课来说, 很难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 五花八门的经验理论和陌生的公式法则让学生昏昏欲睡, 直至丧失听课的乐趣。所以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活跃课堂气氛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 找到合适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要准备丰富的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 把图片、音频和视频合理有序的穿插在教学课件中, 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 拓宽学生的认知途径。

再者, 教师要有意识的控制节奏和重点难点, 充分烘托活跃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与课程内容达到一种情感共鸣, 帮助学生掌握了知识的内涵与时代感, 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 应该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和沟通, 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鸿沟, 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羞怯感。注意情感鼓励,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果。

2 教学模式的更新

高校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地点一般都是以传统的教室为主, 主要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所以教学模式的更新依旧要围绕着课堂展开, 加上合理的教学方法, 灵活的教学思路, 完全有能力比以往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效果更胜一筹。

2.1 拓展相关学科知识, 增加学生兴趣点

由于公共选修课的学生来自全校各个专业, 各个年纪, 那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是参差不齐的。一味的灌输专业知识会让学生感觉枯燥甚至厌学。从教育学的角度看, 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根本在于要有浓厚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授课的内容上, 应该把寓教于乐的思想运用于课堂之上, 并且要增加分析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 解读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 合理的穿插在课件中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2.2 进行多维度比较, 启发多角度思考

很多学生在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 都是简单地用眼睛来解读所看到的事物本身, 运用自己的文化认知来做判断, 这是一种很简单的做法。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时代感的, 有局限性的, 它是某个语境下的产物, 所以我们在认知一个人或一件事情时都是在“误读”。所以教师在讲授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把某个事物或概念从多个角度来诠释, 用多个纬度来把握分析。如一些社会上比较有争议的伦理道德问题, 错与对很难下定论, 那么就应该引导学生从问题产生的情境、当地的风俗、法律条文等多维度、多角度来认识分析, 这样我们才能慢慢的接近更准确的事实。

2.3 基于历史中思考, 宏观地认识课堂

政治、经济、哲学都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 不同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不同的上层建筑。教师在讲解一个新事物出现的时候, 要把一种新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如何出现的讲清楚。某种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与唯物辩证的思辨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是社会演变、历史发展的结果, 学生需要学会这样的宏观的思考方式, 切不可孤立地看待问题。

3 以学生为本的创新方式

高校公共选修课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是拓展其知识面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 区别于很多专业课的授课方式, 所以在公共选修课的授课方式上可以更有实验性与创新性。

3.1 运用网络平台, 创造第二课堂

网络和移动技术让信息的交流变得更快速更频繁, 思维敏捷, 好奇心强的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有着高度的兴趣和使用度。高校的公共选修课教学要最大限度的利用互联网的优势, 开拓公选课的虚拟空间, 让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下, 高校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虚拟课堂的建设上来, 开通微博微信, 建立论坛, 创造出真正能够实现沟通的虚拟课堂。

3.2 培养实践能力, 创造多媒介教育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现代高校教育的侧重点之一, 传统教学方式中“教”与“学”的旧格局需要突破,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进程中来, 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参与。除了传统的公选课教学方式以外, 还可以倡导在室外教学, 通过变换环境的引导来提升学生的兴趣点;还可以利用学校资源, 在相关学院的教室、基地开展教学, 在现场真实氛围的感染下, 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能主动的动手实践。

3.3 进入生活, 切实体验课程的生动性

针对公共选修课的相关内容, 利用学校附近的历史人物景观或实训实习资源, 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实地参观学习, 让学生感受祖国博大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领略社会变迁的真实情境, 既增加对相关历史的认识, 也加深了生命的体验;组织学生到实训实习基地进行短期的训练, 让学生把书本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既对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具有推动作用, 又能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规划能力。

4 结语

公共选修课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 提高与造就学生的思辨能力, 拓展综合素质。通过公共选修课的学习, 让学生能热爱生活、认识社会、尊重生命, 让多维的思考方式能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态度, 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世界观, 以此来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 珍视人生。

不断加以改革和创新, 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使高校公选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更加科学, 教学效果更有成效, 这种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值得肯定。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92) .

[2]王果, 王与.新建本学院小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滁州学院学报, 2010 (12) .

[3]王迎吉.高校综合素质选修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 2008 (4) .

篇4:电子设计实验公共选修课

摘 要:在当今高校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中,遇到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不重视,教师不尽力,学生没兴趣。这些问题都极大的限制了公共选修课的发展。教与学的提高还是要切实以学生发展为本,重在拓展知识面,提升学习能力,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方法

现在大部分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基本状况是根据各任课教师的授课能力和研究方向开设课程,内容五花八门,形式陈旧老套。且很多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设置专门的公选课专任教师岗位,公共选修课教学基本处于“玩票”的性质,教学质量整体不高。在学校的这种大环境下,学生对于公共选修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无从谈起。

公共选修课教学是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对象是所有专业的学生,专业的差异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且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课程的认知与感悟不同,对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学生处在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了解信息的途径非常多,对新事物的适应能力强,有较明显的群体性,所以高校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育理念,培养具有热爱生活、认识社会、尊重生命的当代大学生。

1 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传统的讲授法一直是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但是对于全校性的公选课来说,很难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五花八门的经验理论和陌生的公式法则让学生昏昏欲睡,直至丧失听课的乐趣。所以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找到合适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要准备丰富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图片、音频和视频合理有序的穿插在教学课件中,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拓宽学生的认知途径。

再者,教师要有意识的控制节奏和重点难点,充分烘托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与课程内容达到一种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掌握了知识的内涵与时代感,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同时在课堂教學中,应该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和沟通,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鸿沟,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羞怯感。注意情感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2 教学模式的更新

高校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地点一般都是以传统的教室为主,主要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所以教学模式的更新依旧要围绕着课堂展开,加上合理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思路,完全有能力比以往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效果更胜一筹。

2.1 拓展相关学科知识,增加学生兴趣点

由于公共选修课的学生来自全校各个专业,各个年纪,那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是参差不齐的。一味的灌输专业知识会让学生感觉枯燥甚至厌学。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根本在于要有浓厚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授课的内容上,应该把寓教于乐的思想运用于课堂之上,并且要增加分析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解读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合理的穿插在课件中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2.2 进行多维度比较,启发多角度思考

很多学生在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都是简单地用眼睛来解读所看到的事物本身,运用自己的文化认知来做判断,这是一种很简单的做法。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时代感的,有局限性的,它是某个语境下的产物,所以我们在认知一个人或一件事情时都是在“误读”。所以教师在讲授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把某个事物或概念从多个角度来诠释,用多个纬度来把握分析。如一些社会上比较有争议的伦理道德问题,错与对很难下定论,那么就应该引导学生从问题产生的情境、当地的风俗、法律条文等多维度、多角度来认识分析,这样我们才能慢慢的接近更准确的事实。

2.3 基于历史中思考,宏观地认识课堂

政治、经济、哲学都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不同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不同的上层建筑。教师在讲解一个新事物出现的时候,要把一种新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如何出现的讲清楚。某种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与唯物辩证的思辨关系是不可分割的,是社会演变、历史发展的结果,学生需要学会这样的宏观的思考方式,切不可孤立地看待问题。

3 以学生为本的创新方式

高校公共选修课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拓展其知识面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区别于很多专业课的授课方式,所以在公共选修课的授课方式上可以更有实验性与创新性。

3.1 运用网络平台,创造第二课堂

网络和移动技术让信息的交流变得更快速更频繁,思维敏捷,好奇心强的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有着高度的兴趣和使用度。高校的公共选修课教学要最大限度的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开拓公选课的虚拟空间,让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虚拟课堂的建设上来,开通微博微信,建立论坛,创造出真正能够实现沟通的虚拟课堂。

3.2 培养实践能力,创造多媒介教育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现代高校教育的侧重点之一,传统教学方式中“教”与“学”的旧格局需要突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

进程中来,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参与。除了传统的公选课教学方式

以外,还可以倡导在室外教学,通过变换环境的引导来提升学生

的兴趣点;还可以利用学校资源,在相关学院的教室、基地开展教学,在现场真实氛围的感染下,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能主动的动手实践。

3.3 进入生活,切实体验课程的生动性

针对公共选修课的相关内容,利用学校附近的历史人物景观或实训实习资源,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实地参观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博大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领略社会变迁的真实情境,既增加对相关历史的认识,也加深了生命的体验;组织学生到实训实习基地进行短期的训练,让学生把书本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既对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具有推动作用,又能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规划能力。

4 结语

公共选修课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提高与造就学生的思辨能力,拓展综合素质。通过公共选修课的学习,让学生能热爱生活、认识社会、尊重生命,让多维的思考方式能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态度,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以此来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珍视人生。

不断加以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使高校公选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更加科学,教学效果更有成效,这种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值得肯定。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2).

[2]王果,王与.新建本学院小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滁州学院学报,2010(12).

[3]王迎吉.高校综合素质选修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8(4).

[4]陆文龙,贾颜.谈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建设[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7(12).

基金项目:湘教通【2013】223号——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湘城院发【2015】42号——湖南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资助项目。

篇5:电子设计实验公共选修课

能和公共服务能力

在全球信息化高速发展时期,经济转型、行政管理、社会服务等各领域日益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强有力支撑。近年来,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电子政务建设是提升各级政府政务服务平台功能与效能的重要动力和引擎,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不断提升我区政府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能力,进而全面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是“十二五”期间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一、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进程中,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成为核心的要素,而政府网站在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方面担当起了重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可以使用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多种方式进行政府信息公开。实践证明,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对信息的公开具有及时性、完整性、充分性和稳定性,以及信息与其载体的不可分割性、可查询性、可累积性,在政府信息公开中具有极其重要地位。此外,利用政府网站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社情民意,及时接受并处理群众求助、投诉、咨询和建议等,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参政议政、监督政府的良好环境。通过互联网所特有的实时性、开放性、交互性特点,构架政府与企业、市民之间的信息桥梁,为百姓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服务。因此政府网站也是贴近百姓、服务于民的直接体现。因此,充分发挥网络民主,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一项迫切任务。

二、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是新时期建设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的现实要求。

在04年11月5日,龚书记曾提出:“要审时度势,提高认识,深刻领会掌握信息技能的重要意义,是提高党政干部的信息应用和管理水平,不能单纯理解为一个干部素质教育问题,更应当看到,这是一个牵动全局、影响深远的战略问题。”当时,他就把电子政务作为战略问题来看。近几年来,电子政务作为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提高政务服务效率的有效手段。从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管理和组织,及时把政府决策程序、服务程序、办事方法、结果等向社会公开,更好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要充分发挥政府门户网站作用,搞好政府信息公开。要完善网上办事功能,积极推行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审批和网上监管等方式,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党中央、国务院对电子政务建设也高度重视2010年10月15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国发[2010]33号)专门就创新政务公开方式提出意见: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好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网络平台,方便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办事。同时,就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等工作,都强调要加强行政执法的信息化建设,如“推行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执法案卷评查、质量考核、满意度测评等工作”。中央明确要求为我区下一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搭建我区政务服务信息化平台,深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思路。以《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为指导,以《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修编)》和《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到了, 推进海峡两岸信息化合作建设平潭智慧岛,着力探索两岸信息化合作新模式,把我省建设成为海峡两岸信息化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示范区。通过产业合作、信息服务合作,推进两岸对接,加快电子商务与邮政快递合作,推动闽台电子商务与两岸物流的对接与发展;实现电子证书交换核查;加快“海峡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及育成中心”和“台湾正品网”项目建设。加强两岸通信、互联网、电视运营商合作,努力构建服务两岸民众和岛内企业的电子商贸服务平台及智能化生活信息平台。建设海峡计算数据和信息服务云中心,利用物联网技术,推进建设基于云中心的智能旅游、智能通关通检、智能园区、智能商业和智能政府信息服务等系统和应用。建设信息化教育培训合作基地,积极承接台湾新一代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吸引台湾投资物联网、新型信息材料等高端电子信息产业,整体提高产业承接对接能力,形成两岸信息化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示范区。

三、实施电子政务资源整合。

(一)政府职能部门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综合利用,无疑是电子政务如何统一集中的管理,如何统一的工作模式,保障部门综合行政效能的重要环节。由于当前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系,自然造成了电子政务建设以条线推进为主,不同行业部门各自为政,相互独立,信息资源的共享比较困难,信息孤岛现象比较突出。这些因素的存在,阻碍了相关部门间业务的重组优化和协同办理,影响了机关行政效能的进一步提高。要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步伐,提高机关部门的工作效率,就必须在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的基础上,把工作的重点转向部门业务的协同处理和信息资源的联合共享上来,进一步加强跨部门信息系统的建设,减少信息在机关部门之间,部门内部的流转环节,提高信息的传递速度,提高职能部门的综合信息化水平。如青岛市提出“一体化”的电子政务建设思想,江西省电子政务建设始终坚持“五统一”原则,都是将电子政务建设从信息割据走向整合共享、从各自为政走向联合协同,有效解决了“技术鸿沟”、“信息孤岛”等问题,既节约了政府投资,又提升了政务服务效能,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二)目前一些政府网站互动平台,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不高,对公众的意见、建议、留言、调查等处理与反馈机制没建立或没健全,对政府诚信造成影响。政府要时时刻刻保持积极主动,不仅要让群众第一时间看到政府依法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而且要要让群众参与到政府信息公开当中、行政决策当中。政府要反应迅速,就各类经济社会焦点、热点向公众做出及时有效的回应,第一时间对公众提出的意见进行反馈;政府要反应准确,对网民意见进行更深入、更有针对性的反馈。总之创建服务型政府与公众之间广泛搭建有效互动载体是非常有必要的,包括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办事、网上审批、网上投诉等各类平台。互联网虚拟化、扁平化的特征以及网上信息传播速度快、扩散广的特点,对政府行政能力提出新的要求。这其中包括对公众申请政府信息的答复,公众投诉、咨询件的处理,等等。总之,要广泛搭建互动平台,要时刻关注政民是否互动和互动效果,实现电子政务建设“以人为本”的终极目的,有效的政民互动则是检验政府门户网站生命力的重要标志。作为政府门户网站的基本功能之一,互动交流正在成为服务群众的窗口、联系群众的纽带、构建和谐的桥梁。互动交流质量成为政府门户网站服务质量的“试金石”。

四、加快推进政府门户网站的国际化进程。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各城市间的与国际交流日趋活跃,特别是像大连这类外向度比较高的城市,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领域非常广泛,要让世界了解大连,就必须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的外文版推介、宣传、展示大连。事实证明,近年来来大连投资置业和旅游观光的国际大公司和海外游客绝大多数都是通过登录大连市的政府门户网站外文版网站来了解大连。近年来,“中国大连”一直加强外文版建设,目前已经有英、日、韩、俄文和西班牙文版块,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首届中国政府门户网站国际化程度评选”中,“中国大连”外文版荣获“优秀外文版”奖,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获奖网站之一。因此,在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中,要进一步增强网站外文版的全面性、实用性和互动性,使政务服务的功能进一步完善。

三、对大连市运用电子政务提升政务服务功能与效能的思考

近年来,大连市持续推进了包括电子政务资源在内的行政服务资源整合,将政务公开、行政审批权、电子政务、信息发布、行政投诉办理等职能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为政务服务效能的显著提升奠定了体制机制基础。下一步,要以落实“十二五”规划为重要契机,加强政务服务与信息化技术的资源整合,突显合力效应;要强化信息化技术对政务服务的嵌入与规范,实现流程再造。

(一)加强规划指导,推进电子政务长远和统筹建设。要结合党和国家对服务型政府建设和电子政务建设的要求,结合大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及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编制好《大连市电子政务建设“十二五”规划》,重点解决电子政务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的理顺问题;全市政府系统数据之间缺少交流、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数据交换体系问题;公众交流平台、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电子认证服务等地方法规的制定的问题及建立电子政务人才培养教育体系问题,等等。使全市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问题逐步推进解决,为提升政务服务功能与效能,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二)完善信息公开平台,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搭建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各类公开、办事平台。开发建立“大连市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管理系统”和“大连市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网”,在所有面向社会服务的政府

部门全面推进办事公开制度,着重规范和监督医院、学校、公交、公用等公共企事业单位的办事公开工作,与“大连市政府信息公开管理系统”及“政府信息公开网”组成全方位的政务事务公开信息化平台体系。

(三)建立网上审批平台,提升行政审批服务效率。根据企业和市民实际需求,不断优化网上审批业务流程和环节,便于企业和市民快速掌握和应用;推进各审批部门间的注册登记审批信息共享,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加强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业务的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确保网上审批系统24小时畅通无阻。第一时间排除企业或市民在网上审批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开设专门的网上渠道,及时回应企业或市民对网上审批业务的咨询、建议或意见。在区市县、先导区建立与市级网上审批系统资源共享、有效对接的二级子系统,使网上审批成果不断向基层拓展延伸。

(四)拓展网上办事平台,提升政府为民服务的便捷度。继续拓展“网上办事”的广度和深度,增加办事事项,细化服务内容,完善情景导航,使关系民生的水、电、气、教育、医疗、住房、通信等事项全部实现在线办理。进一步提高“在线访谈”质量,增加视频直播次数,拓展互动方式,使市民与各地区、各部门领导实现面对面沟通。建立全市政府系统短信通知平台,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加大“中国大连”外文版内容更新和运维力度,不断提升网站国际化程度。

(五)推进依法行政的信息化建设,强化群众对政务服务工作的监督。统筹、规划开发应用软件系统,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推行执法流程网上管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执法案卷评查、质量考核、满意度测评等工作,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进一步完善网上行政投诉渠道,加强群众对行政行为的网络监督。

篇6:光电子课程设计实验心得

以前没有接触过焊接,都不知道电烙铁和吸锡器如何使用,通过课设使用到了作为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以后会用到的工具,对以后有很多帮助。焊接电路板和安装调试中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不应想到放弃,必须坚持做下去,才能最终得到正确的结果。在设计过程中还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之处,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改正。

此外,这次课程设计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以前只知道学习书本知识,都不知道我们将来毕业会从事什么工作。这次课设使我知道我们将来或许可以做出比楼道声光控制灯更加智能更加灵敏的现代科技产品,我很期待也很兴奋,我觉得学好专业课学好一技之长非常重要。

在这次的学习过程中,让我了解要多思考、多比较和多尝试把所学的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所以说,坐而言不如立而行,对于这些电路还是应该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才会有深刻理解。

这次,我们是第二个完成的,虽然没有第一组快。但是我们的板子很漂亮、布线也很整齐。

篇7:电子设计实验公共选修课

一、公共选修课《电子商务文化追溯》的构建来源——电子商务文化现象的凝聚

电子商务专业名词本身, 乃至电子商务经济现象一直以来都是来源于社会应用实践的。电子商务前瞻性的理论知识诞生于社会应用实践, 同时又回归服务于社会应用和推进社会经济发展。这样就形成了递归式的电子商务生产力生态圈。当然, 电子商务文化也存在于这个生态圈中, 故电子商务文化也就形成于遵循宏观历史时间逻辑的各个时期的社会电子商务经济活动现象。

1.电子商务诞生前的渊源文化

电子文化。电子商务的经典定义是“商务的电子化”, 即“有或潜在有经济利益产生的商务活动”+ “电子化、网络化的技术手段”的组合。究其定义内涵, 则电子商务诞生前社会上就逐渐出现过了一些具备电子商务雏形的实践形式, 如电话、电报、银行电汇等。这些社会应用形式在当时社会应用比较普及, 也很重要, 同时也引领着那个社会时期“电子化”的消费文化。

中国黄页文化。电子商务经济形式诞生前, 邮政储蓄总局依据电话服务的需要, 同步刊发了目录形式的“中国黄页”实物期刊, 其本质作用就是提供“目录索引+ 导航”的服务功能。电子商务雏形期经济发展到1995 年, 电子商务经济代表性人物马云先生带领他的团队, 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信息发布网站“中国黄页”网。这个标志性的 “中国黄页”互联网站, 使中国黄页文化得到了标志性扩展。无地域性、互联性的互联网媒介, 是更加适合“目录索引+ 导航”中国黄页文化的延展。也为随后的电子商务经济大发展期的文化现象做了引领和铺垫。

2.校园BBS文化

电子商务诞生的先锋队是互联网。国际性的互联网技术最先引入的是中国的教育领域, 这一现象当然也是由互联网技术本身的技术性、先进性、扩展性及研究性特质所决定的。在20 世纪八、九十年代, 互联网技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发展的已经比较成熟, 但对于中国甚至包括能够代表各行业最先进技术水平的教育科研领域来说是, 它还是先进的、技术含量极高的, 进而对研究学者来说它也是具有极大的研究性吸引力、扩展挑战性的。在这种对技术处于饥渴需求状态的社会科研背景下, 互联网技术从进入教育科研领域开始, 就得到了快速甚至极速的发展, 而且它的应用也逐步从研究领域过渡到应用领域。

在教育科研领域中, 具体代表性的众多高校对互联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也同步进行着。课堂上, 学者和学生沉浸在对互联网先进技术的研究氛围中;课堂外, 学者和学生共享着互联网技术引入生活的应用氛围。在校园中, 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氛围就是来自于校园BBS。在20 世纪九十年代, 全国很多高校都有具备自己特色的校园BBS, 比较有名有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南京大学的小百合等。这个时期的校园BBS, 由于计算机技术 (WEB技术) 相对落后, 故基本都是DOS系统下的TELNET客户端形式, 但这并不影响其具备电子商务经济形态雏形的特征。校园BBS具有的栏目:精华论坛、二手市场、校园新闻等, 都能够预示着如今电子商务经济形态圈中的许多形态案例;校园BBS具有栏目如信息发布、互动交流、商品展示也是如今电子商务经济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众多的高校人应用着校园BBS进行学习和生活, 隐性的推动着电子商务经济发展, 从而形成了校园BBS文化。

3.腾讯QQ交流文化

人类的真实存在离不开社交活动, 电子商务经济的形成同样必需信息交流。信息交流是电子商务经济活动的先驱者, 其实现过程实质上是信息源从一个端口到另外一个端口的移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腾讯公司推广面世的QQ客户端聊天软件, 为社会人的社交活动正式的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QQ聊天软件的诞生最初是为满足人借助电子技术、互联网技术来实现异地、异时交流的需求。但随着对QQ聊天软件的深度应用, 感知到它带来了一种人人都可以享受的、便捷的社交性氛围之QQ交流文化。当然, 由于QQ交流文化本质上是围绕信息产生的, 而信息是电子商务经济活动的载体, 故QQ交流文化必然就是电子商务文化的分支之一。

腾讯QQ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产技术软件产品, 但电子商务经济、电子商务文化, 甚至交流文化却是没有国界的。它理所应当具备无国界、全球性、交流性的特质。所以在国外也有一些应用较广的聊天软件, 如推特twitter等也体现了QQ类交流文化的内涵。

4.淘宝文化

在电子商务经济很是繁荣蓬勃的如今社会, 网络购物基本成了人人皆知、人人皆会的购物选择方式。当然, 这个“全民网购”的现象, 也反作用于推动电子商务经济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经济生态圈尽早形成;同时, 究其这个现象得以出现的原因, 毫无疑问的应该归功于现在闻名国内外的淘宝网。淘宝网, 诞生于2003 年5 月, 由阿里巴巴集团公司投资大约4.5 亿元创办。淘宝网自成立以来, 迅速扩大影响, 致力于成为个人网上交易的最佳网络创业C2C平台。淘宝网, 标杆着凭借低门槛、高品质服务、无所不有的商品库, 营造着高质量的网络购物环境氛围, 吸引着消费者、潜在消费者选择网购方式、养成了网购习惯, 从而形成了有着网购特质的“淘宝文化”。

电子商务经济市场上, 在淘宝文化的引领下, 还有许多类淘宝的网购平台网站存在或即将出现, 它们使网购模式的淘宝文化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化, 也为整个电子商务经济生态形成做着贡献。

5.团购文化

电子商务经济经过全球网购模式常态化的消费浪潮的带动, 得到了快速、提升性的发展。从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分析, 此时期的电子商务经济形态发展到了接近拐点的状态, 展现着极澎湃的经济潮;从个人消费者角度的微观心里分析, 此时期的个人网购消费心理的趋势走向是逐渐接近平稳的, 预示着消费者消费的会更理性、更成熟, 同时呈现出消费者对网购的关注重点从商品本身转移到整个购物过程的体验品质 (包括商品信价比、客户服务品质等) 上的现象。在这种大的社会电子商务经济综合因素推动下, 在2009 年及以后诞生了种类众多的团购网。

在类目繁多的团购网中, 团购网成立起初一般被分为两类:第一种是中介商性质的, 比如拉手、美团等;第二种是本来就有自身资源 (包括客户资源或商品资源等) 的网站, 开辟了团购频道, 比如淘宝聚华算、QQ拍拍等。这些团购网或团购频道, 在参与网购的大潮中, 确确实实的火了一段时间, 甚至推动起社会上出现了消费任何商品或服务都团购的现象, 几乎人人都被激起了“享受性价比高的消费过程”的需求欲望, 这样形成了电子商务经济时期的团购文化。这个团购文化最大的贡献应该是把“电子商务经济就是服务经济”的特质表现出来了。

6.光棍节文化

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经历过客观的硬件环境逐步成熟的时期后, 网购模式对消费者来说已经不陌生了。但在为满足个人需求而选择购物方式时, 网购模式就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了, 这说明到了开展网络营销战略的时机了。

2009 年11 月11 日, 天猫 (当时称淘宝商城) 策划了 “光棍节”促销活动。其最早的出发点是做一个属于淘宝商城的独家营销方案, 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 吸引消费者进入淘宝商城购物。分析其选择11 月11 日缘由:1 光棍节刚好处于传统零售业十一黄金周和圣诞促销季中间的消费淡季, 传统实体商家没有积极的营销行为;2 这时候天气变化正是人们添置冬装的时候, 潜在着需求购买欲;3 营销方案针对目标是俗称的“光棍们”, 这个称呼有蕴含着需要关怀的隐意, 光棍节促销活动就象特意给他们的一种另类关怀, 故容易吸引他们眼球, 进而引起他们共鸣, 最终使他们自发的产生购物需求。在以上三种因素的有利条件下, “双11 光棍节”的促销活动不但形成了对消费者有吸引力的窗口, 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现在“双十一”成为电商消费节的代名词, 成了网购一族的消费狂欢节。这样一种“汹涌澎湃”的网络消费氛围, 就形成了电子商务经济生态圈中的“光棍节文化”, 当然其本质也是一种网购文化。如今, 非网购人群、线下商城也都乐于的加入到了光棍节文化的消费促销大潮中。2014 年, 光棍节文化也成了全球电商网购文化节。

7.黑色星期五文化

黑色星期五, 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名词, 其源头是来自西方国家的一种古老的宗教文化。它本意蕴含着消极、悲观的精神文化。黑色星期五的特质, 不管客观还是主观上, 与商务乃至经济消费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但它现在成了电子商务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黑色星期五文化, 存粹文化和电子商务经济形态的成功结合是需要助力的。第一助力, 消费者市场, 在这个时间期 (周五是周末的开始, 需要消费;距离圣诞节较近, 需要消费) 有较大的主动、被动的迫切消费需求;第二助力, 企业商家, 在这个节日空档期通过营销战略, 营造能够激发和满足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市场;第三助力, 电子商务线上网络市场和线下传统市场, 协同作用共同推起消费氛围。黑色星期五购物节, 在欧美大多数国家, 特别是美国地区, 已经形成了气候。这个电子商务文化表现形式也凸显出电子商务经济的跨国界性、全球性。

8.双旦文化

双旦, 即是指圣诞节和元旦这两个节日。这两个节日放到一起策划成“双旦”电子商务购物文化节, 原因其一是:从时间的自然周期上看, 这两个节日靠的较近。分散精力策划两个临近节日的营销方案, 以叠加 (1+1>2) 的原理来分析, 不如全力策划成“二合一”的营销方案获得的预期效果好;原因其二是:双旦购物文化节, 实质上是声势浩大的光棍节购物文化节的后续, 这样可以延续性的满足部分消费者的“残余”购物欲望, 从而使电子商务的消费氛围也得以顺势延续;原因其三是:双11 和春节之间相隔周期时间较长, 消费者自然会逐步积累了不少的购物欲望, 潜在消费市场具备了, 这样完全可以策划一个营销方案。

据统计, 现实中双旦购物节的经济效益低于光棍文化节, 但是它也为电子商务经济文化发挥了过渡、连接和辅助性的功能作用。

9.“微”系列文化之微信文化

电子商务经济形态经过各阶段发展期、消费市场的洗礼与锤炼, 于无形中逐步向社会生活领域渗透。这种电子商务经济形态隐去显性的商务表象, 凸显高效的人文特质的展现, 是电子商务经济形态发展到“以顾客为本、服务第一位”的高级阶段的标志, 也是电子商务社会生态圈的形成过程中的一个较高级时期。

微信文化, 即微信类代表文化, 就是在消费者中形成习惯性利用微信软件等沟通工具来进行日常社会交流活动的氛围。微信, 是腾讯公司旗下又一标志性LOGO有别于主流产品QQ、但主体功能又与QQ有交集的代表性产品。它于2010 年11 月开始启动并投放于应用市场, 发展速度极其迅猛。直至今日, 从用户量、盈利角度及功能性来看都貌似有取代QQ之势, 但其两者之间又有血脉相通、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微信, 核心是体现一种生活方式, 主要实现功能表现为:社交, 集合多重好友关系;沟通, 语音聊天丰富表情;互动, 各种好玩交互功能;分享, 朋友圈里分享生活。微信中的“朋友圈”功能, 更是把其生活化特性表现到极致, 同时又衍生出了一些典型的电子商务新理念模式-—微信营销、口碑营销等。微信文化, 开启了电子商务经济形态中“微”系列模式的电商文化的到来。微贷、微店、微电影等电子商务的“微”模式时代已经呈现, 消费者们正享受着微系列电商文化的氛围。

10.电子商务的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 原是用于描述自然界的一种良好的物种循环生存状态, 这种状态中包容着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等自然法则, 它的文明所在就是自然、平衡。电子商务经济形态, 跨越着商务经济和社会生态, 于无形中形成了仿自然界的一种生态系统, 故必然就存在着电子商务的生态文明。

电子商务经济形态经过市场经济、社会生活的历练, 逐步形成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经过在时间长河中的实践性探索, 在不平衡--- 平衡--- 不平衡的状态中循环的存在与发展, 最终形成相对的电子商务生态平衡, 即电子商务的生态文明形态。电子商务的生态文明, 可以预示着电子商务宏观经济的存在、电子商务经济的未来空间, 也预示着人类的最终生态文明可能存在。

二、公共选修课《电子商务文化追溯》的构建实施———公共选修课《电子商务文化追溯》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的

电子商务是社会经济时代的产物, 它具体有形和无形双面特征。电子商务经济的商务活动形式是有形的, 也是现在经济时代最活跃的;而依托电子商务经济形态形成的商务文明就是无形的, 同时它也是对人类社会包括经济社会的影响是最深远的。本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让电子商务相关专业的学生能视野更宽广的感知电子商务文化。

2.教学要求

(1) 初步了解电子商务相关的专业基础概念知识及发展历史;

(2) 了解现在经济社会中电子商务引发的社会典型的现象案例;

(3) 能够对一些电子商务典型案例进行专业的关联性思考及分析。

3.教学学时分配

4.教学对象

(1) 所属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文社科类课程, 电子商务、商贸类专业的学生都可以选修。

(2) 教材可以选看电子商务和文化类基础教科书。

5.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

(1)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串联展示与剖析;学生分组调研、讨论, 形成书面报告;

(2) 重点:从社会现象中抽离电子商务文化本质;从电子商务文化影响延伸到电子商务生态;难点:以时间节点剖析展示重叠性较高的社会现象。

6.教学考核形式

以学分制记录, 平时考勤和作业占40%, 期末占60% (论文形式) 。

篇8:电子设计实验公共选修课

关键字:公共选修课;平面设计;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J51-4

1.前言

平面设计泛指具有艺术性和专业性, 以符号、图片、文字等作为沟通和表现的方式, 来传达想法或讯息的视觉表现形式。早期平面设计基本依靠手绘设计、人工排版等,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引入,在提高了平面设计的工作效率及设计作品精美程度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平面设计的入门门槛,使得没有艺术设计功底的人群也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基本具备计算机平面设计能力[1]。在高校开设计算机平面设计公选课,既符合建设应用型大学的主流方向,也满足了学生对公选课职业性、技术性、实用性的要求,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个人综合素质都有重要意义。

2.计算机平面设计公共选修课面临的问题

2.1.学生美术基础薄弱,缺乏审美能力

平面设计公共选修课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非美术专业,在中小学阶段接受美术教育不够,缺少绘画基础,对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知识不了解,这对于个人的审美能力会造成一定影响。当然,审美能力还和个人修养、是否善于观察生活等都有很大的关系,但总体而言,公共选修课平面设计大部分学生美术基础薄弱,审美能力不高。

2.2.学生计算机操作不熟练,动手能力差

虽然现在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等智能设备的普及,人们对电脑等不再陌生,但是具体在实际应用当中,仍然不熟练:

1).对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不熟悉,比如大部分学生分不清楚计算机的内部存储器和外部存储器,不知道剪贴板的作用是什么,而明白这些知识,就能很好理解在使用平面设计软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出现的卡顿等现象;

2).对鼠标和键盘的操作不熟悉,特别是键盘的操作,需要眼睛盯着键盘才能准确使用快捷键,而快捷键的操作对于平面设计人员来说是必须具备的技能。

2.3.授课课时少,授课时间段不佳

通过笔者参观走访,大多数普通高校每学期18个教学周,公共选修课安排在每学期前16个教学周,每周2个课时,总计32个课时,其中还包括实践和考核环节,造成课时极其紧张,难以完成教学内容。另外,由于教学资源的不足以及学生分布于各个专业,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白天的上课时间均被专业课和公共必修课占用,所以选修课只能统一安排在晚上。而通过白天一天的学习,学生容易疲惫,晚上上课时经常注意力不集中,影响教学效果。

2.4.学生上课无参考教材,影响教学效果

为了增加教材管理的科学性,公开性,以我校为例,教材由学生自行到图书公司购买,不再由学校统一发放,而很多学生出于多方面原因,不去购买参考教材。这就导致在上课时学生没有参考教材,上课只能靠老师讲解,由于记忆的周期性特点,学生容易遗忘所学内容,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3.提高计算机平面设计公共选修课教学效果的解决措施

3.1.优化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的

开设平面设计公共选修课的目的,首先是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是提高学生对平面设计作品的欣赏水平;再次是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社会竞争能力。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平面设计基础知识、选区的操作、图像的绘制、图像的修饰、图像的色彩、图层及文字的基本操作这六个部分,以培养学生欣赏平面设计作品的能力,数码相片处理能力,图像编辑能力和平面设计能力。

3.2. 强化电脑基础操作,强调美术基础培养

电脑操作基础和美术基础是一个平面设计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但是根据实际情况,不可能从课堂上提升他们的基础,所以只能对他们提出要求,从课外自学来加强这两个方面的培养。在电脑基础操作方面,通过金山打字通等打字软件来熟练操作。在美术基础培养方面,一是通过参观绘画展,设计展,如果有时间,还可以旁听美术学院的课程;二是利用网络,浏览美术类网站、平面设计类网站来进行学习;三是通过美术杂志、美术书籍来提升自己的美术素养,开拓自己的眼界,培养自己的兴趣,拓展自己的思维,挖掘自己的潜力。

3.3.加强课堂教学检查,确保课堂质量

平面设计公共选修课和美术专业学生的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相比,更加注重于软件操作的培养,没有参考教材,在实际操作中多数学生会感到茫然而无法进行操作练习。这就要求老师课前要认真准备案例的操作步骤,课堂上要认真检查学生的听课笔记,在案例操作练习过程中,加强巡视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记录学生完成情况,以达到以教促学,教学相长的目的。

3.4.加强师生交流,分享教学资源

通过QQ等网络交流平台,学生在遇到疑难的时候,可以和老师进行交流来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QQ,个人网站,个人空间,分享上课的课件,案例的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课后可以自行下载学习。

3.5.增加课外实践环节,挖掘学生潜力

利用网络威客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威客平台发布的任务,学以致用。对于学生而言,威客平台是一个新鲜的事物,里面平面设计项目多,比如网页设计、招贴设计、海报设计、封面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标志设计等等,学生可以从里面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来进行设计创作,既锻炼了自己,还可查看同一个项目别的设计师的设计思路和手法,达到学习的目的,如果作品被采用,还能收获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信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潜力的目的。

4.结语

計算机平面设计公共选修课是对各个专业学生必修课程的有效补充,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学检查,利用网络分享与交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上一篇:带五字的成语有哪些下一篇:九年级化学第二章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