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改税”:实质在于规范政府收入机制

2024-05-02

“费改税”:实质在于规范政府收入机制(通用8篇)

篇1:“费改税”:实质在于规范政府收入机制

对于“费改税”,目前人们有种种理解。在经济学领域,理解或说法不同本是常事。但是,如果理解上的差异仅仅是由于概念之争或字义之争,而且,这种争论又妨碍了对于更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判断,那就有些因小失大了。

我认为,相对而言,当前最需要去做也最值得去做的事情,并不在于纠缠“费改税”的概念本身是否确切或使用这个概念是否适当,而是脱出字面的局限,深入到它的核心内容:“费改税”的实质究竟是什么?

政府收费应还其本来意义

作为一种政府收入形式,收费与税收当然有所不同。收费的取得,要以交换或直接提供服务为基础。税收的征收,则是以政治权力为基础。故而,在政府的收入体系中,后者属于主角,是基本财源:前者扮演配角,起补充或辅助作用。但是,不管怎样,配角也是必要的。起补充或辅助作用,并不意味着政府收费本身有什么不好。

然而,以政府收费的内涵和外延为标准,对照一下现存我国的政府收费,就会发现,目前我们称之为政府收费的项目,其大量的,不在本来意义的政府收费之列。

第一,在现存的政府收费中,既有单纯凭借政府的政治权力征收,并未在征收的同时伴之以服务,因而属于名为费实为税的项目;也有既不必要亦不合理、没有任何征收依据的纯属乱收费的项目。

第二,现存的政府收费项目的相当部分,并未经过人民代表大会的审议,甚至未经过上一级政府的批准。而是由各部门、各地区自立规章,自行发文,在各自职权所能覆盖的领域,巧立名目,按需而收的。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收费项目既不合法,也不规范。

第三,现存的政府收费收入,基本不纳入预算,而是作为自收自支的财源,或归入预算外收入,或进入制度外收入,直接装入各部门、各地区的小金库。因而不受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系不受监督、游离于预算之外且开支范围随意性很大的收入。

显而易见,现存的政府收费与本来意义的政府收费截然不同,不能混为一谈。应当将两者区别开来,在区别的基础上,讨论“费改税”的对象问题。

“费改税”,当然不是要将本来意义的政府收费改为征税。事实上,在我国,即使是改革之前的年代,政府收费的形式,如规费,一直是政府收入的来源之一。对于它们,没有必要也不应当改为征税。可以纳入“费改税”的视野范围的,只能是现存的政府收费中与本来意义的政府收费不相符的部分,即名为费实为税以及纯属乱收费的项目。

问题的根源在于政府收入机制不规范

其实,深入一步看,现存的政府收费与本来意义的政府收费的不相符,只是问题的表象而非它的实质。事情表现在名为费实为税以及乱收费上,问题的根源则存在于政府收入机制的不规范之中。人们所反感、所厌恶、所极力加以改变的,并不在于收费本身,而是通过收费所表现出来的政府收入机制的不规范。

比如,政府收费浪潮的兴起,最初尽管是由于政府规范性的收入渠道不畅以至收不抵支,但其能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蔓延开来,根本的原因,是收费所实行的自收自支、不列预算的管理办法。既然能够自收自支,收费项目的多与少和收费规模的大与小,同各部门、各地区的利益挂上了钩,特别是同有关人的个人利益搭上了桥,收费便具有了一种内在的利益驱动。既然能够不列预算,来自收费收入的支出去向可以脱离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那些不便公开亦无法公开的开支项目,便找到了在预算内无法安排的资金来源,各种腐败行为也就找到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温床。到这时,收费便走上了一条“越收越多,越多越好”的膨胀之路。[!--empirenews.page--] 再如,国有企业的困难显然与其负担沉重有关。注意一下国有企业负担的构成,便会发现,在其中,除了规范性的税收之外,来自政府部门的各种非规范性的收费占了相当大的份额。而且,从企业的角度看,后者的征收,既无固定章法,又似乎永无止境。政府部门,每新办一件事情,每增加一项职能,几乎都要启动收费之轮,都要向企业伸手要钱。诸如节日摆花费、亮灯费、禁烟牌费、驱赶叫化子费、精神文明知识大赛培训费、树木打药费、排放雨水河道清淤费、河道维修排水费、环卫设施费、修垃圾站费、门前三包责任书镜框工本费、旧人防工程拆除补偿费等五花八门的政府收费项目,并非只有某个地区征收。放眼全国,政府部门摊在企业身上的收费项目,肯定不是以几

十、几百来计算的。

又如,在农民那里,所谓“三提五统”(即村级三项提留: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乡镇五项统筹:办学经费、计划生育费、优抚和五保户供养费、民兵训练费、乡村道路建设费)的基本特点,是一事一费,花钱者收钱。这样一种公共分配制度,本身就存在着增加农民负担的基因。既然干一件事收一种费,收入与支出直接挂钩,那么,随着农村公共事业范围的扩大,新的收费项目只能不断地派生出来。既然花钱者直接收钱,收多少便能够花多少,那么,随着乡(镇)村政府需要的日益增长,农民负担的收费项目和额度自然会层层加码,甚至达到不堪重负的地步。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可举出许多。站在这样的高度认识问题,“费改税”不过是为规范政府收入机制而须采取的一个重大改革举措。

着眼点应放在规范政府收入机制上

说到这里,可以看出,“费改税”的着眼点不应也不能放在将一部分政府收费改为征税上。实现政府收入机制的规范化,才是“费改税”的真正动因和实质所在。如果不从问题的根源入手,只是就“费改税”论“费改税”,其结果,很可能像割韭菜那样,割下一茬——将一部分收费纳入税收轨道——后,由于其根——不规范的政府收入机制——尚在,新的一茬韭菜——乱收费项目——还会不断地生长出来。所以,只有牵住了政府收入机制的规范化这个牛鼻子,通过“费改税”将各种非规范性的政府收入转变为规范性的政府收入,才能占据打赢“费改税”这场战役的制高点。

那么,什么是或怎样才能算是政府收入机制的规范化?

依我看,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标志可以依循:

第一,以法制为基础。即是说,政府取得收入的方式和数量必须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不能想收什么就收什么,想收多少便收多少。无论哪一种形式、哪一种性质的收入,都必须先立法,后征收。

第二,全部政府收入进预算。政府预算的实质是透明度和公开化。它体现着立法机关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收支行为的监督,并非简单地由哪一个部门管理或列入哪一类表格反映。也即是说,政府的收与支,必须全部置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之下,不允许有不受监督、游离于预算之外的政府收支。

第三,财政税务部门总揽政府收支。也就是说,所有的政府收入完全归口于财政税务部门管理。不论是税收,还是收费,抑或其他别的什么形式的收入,都要由财政税务部门统一管起来。即便出于工作便利的考虑,把某些特殊形式的收入,如关税、规费交由特定的政府职能部门收取,那至多也是一种“代收”、“代征”。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要切断各个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执法同其经费供给之间的直接联系,从根本上铲除“以权换钱、以权谋钱”等腐败行为的土壤。[!--empirenews.page--] 因此,我国目前这方面改革的关键问题是,在瞄准政府收入机制的规范化这个根本目标的同时,围绕“费改税”而采取的政策措施,既要积极——保证顺利出台和实施效果,又要稳妥——尽可能化解阻力,换取各方面的认可和支持。

篇2:“费改税”:实质在于规范政府收入机制

一、政府非税收入的概念和管理范围

2004年7月, 《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 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 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按照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 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彩票公益金、罚款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以及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等。

二、政府非税收入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我国非税收入的规模及态势

据财政部资料显示, 2004年, 全国政府非税收入规模大约1052亿元, 相当于统计财政收入的39.8%。其中, 中央非税收入为1627亿元, 相当于本级财政收入的11.2%;地方非税收入为8896亿元, 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74.8%。保守估计, 2006年全国非税收入超过2万亿元, 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50%以上。可以说, 非税收入占据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半壁河山”, 与税收收入呈并驾齐驱态势。据不完全统计, 近年来, 我国大部分省份财政性收入增长缓慢, 但非税收入却相对增长较快, 总额已达到或超过同期地方税收收入50%以上, 甚至更多, 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财政”。辽宁省财政厅综合处处长范世权在《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研究》一文中指出, 政府经济职能的存在决定了政府采取多种手段取得收入的必要性, 同时, 由于可售性公共产品的永久性存在, 决定了政府非税收入的永久性存在。

2、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各级政府在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化, 现行的非税收入管理办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要求, 深层次问题日益凸显, 亟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1) 立项审批制度不规范。我国政府性收费的立项与标准的核定主要以政府政策形式推行, 导致收费名目繁多, 范围过宽, 还有些地方项目是依据地方政府或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文件设立的, 使项目合规性和合理性受到质疑, 有的收费项目标准超出实际成本许多成为变相乱收费, 政出多门的收费项目还会产生重叠和矛盾。

(2) 思想认识不统一。由于仍有部分政府非税收入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一些部门单位对政府非税收入的财政属性及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缺乏正确的认识, 认为这些非税收入不是国家税收, 也不属于正规的财政收入, 政府没有必要调控, 财政也无须管理。有的收支挂钩, 多收乱罚;有的隐瞒不报, 坐收坐支, 导致非税收入管理出现较为混乱的局面。

(3) 征收管理机制不完善。由于政府非税收入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没有真正归位, 政府非税收入目前仍由各执收执罚单位分散征收, 使得征缴管理模式难以统一。郑厚茂, 吴熙文 (2009) 在对贵州省普定县非税收入的管理探析一文中描述:普定县现行的收费主体有财政、交通、国土、卫生监督、公安、司法、城建、环保、教育等多个部门, 每个部门各有收费名目, 而且一个部门收取多种费用。这种相互交织, 多头管理, 多头控制的规定看起来非常严格, 但在实际执行中漏洞很多。一些执收执罚部门或单位在利益驱动下, 违反国家规定自立收费项目;还有一些部门和单位擅自将行政事业性收费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为单位谋求利益, 非税收入征管主体多元化, 执收行为不规范, 造成管理上脱节、收入流失、分配失控、监督失灵。

(4) 法制和监督制度不健全。目前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从立项、定标、征收、票据管理和资金使用各个管理环节没有一套覆盖全国的统一、规范、系统的法律法规, 法制化进程明显滞后。虽然2004年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 之后也制定了一些项目审批、标准审批、预算管理方面的办法, 但是, 现有的规章制度 (各省) 仅停留在部门规章层次, 法律效力较低, 权威性、严肃性不够, 制度建设与非税收入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差距较远, 加之非税收入资金征收和使用监督制度严重缺位, 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仍然缺乏一套立法层次较高的法规制度、监管制度体系。

三、政府非税收入规范化管理的路径选择

加强政府非税收入规范化管理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正税清费, 分类规范, 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 采取有效措施, 实现财政部提出在2011年将非税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的目标。

1、明确管理地位, 加快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机构和法制建设

(1) 强化对非税收入规范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非税收入与税收收入同等重要, 和税收收入一样具有同等的财政收入属性, 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增强非税收入“所有权属于国家、使用权归政府、管理权在财政”的意识。明确非税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有机组成部分, 不能作为部门或单位自有收入, 必须由财政部门统一归口管理, 逐步推行“政府统一调控、财政集中管理、部门或单位组织实施”的非税收入管理模式。

(2) 明确非税收入征管主体, 统一管理职能。归并整合中央及各地财政部门内部分散的征管职能, 在各级财政部门成立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强调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是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唯一主体, 财政部门与执收部门是委托代收关系。只有实现对所有非税收入的统一征收、统筹安排、统一管理, 才能从源头上杜绝“三乱”, 优化经济环境, 最大限度地保证财力的集中, 以满足政府实施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资金需求。

(3) 加快非税收入管理法规的立法进程。国外经验告诉我们, 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必须有法律作保障。建议全国人大结合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情况研究制定《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法》, 就政府非税收入的性质、范围、分类、立项、征收、管理以及支出规范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只有将非税收入管理的全过程纳入法律范畴之中, 才能确保非税收入管理的规范性, 真正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

2、完善管理方法, 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过程和运行机制

(1) 规范非税收入项目管理和征收标准管理。首先, 严格收费项目立项审批管理。财政部门要做好审批前预审论证及听证工作, 在源头上把好审批关。其次, 科学制定政府非税收入征收标准, 一是建立标准形成的公共决策程序, 即调查、论证、决策、公示四个阶段, 推进民主财政建设。二是确立定价方法, 按照收费类别定价。如对于具有排他性和独占性的特许权收费, 应按照市场价格确定收费标准;对于政府提供特定公共服务的管理性收费, 应按照补偿成本或低于成本核定;其他兼有公共和私人混合受益特性的准公共物品, 则应按照低于全部成本费用原则确定收费标准。三是建立公示机制, 对新设立的收费项目应告知社会公众, 必要时举行听证会, 促进征缴双方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2) 统一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和支出管理。结合“金财工程”的建设, 全面推行政府非税收入征缴改革。建立以《非税收入一般交款书》为主体、专用票据为辅助的非税收入票据体系, 建立票证发放、核销制度, 实现以票管收。在支出管理上, 实行部门综合预算。按照财政部提出在2011年前将全部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要求, 将非税收入全部纳入各级政府的预算和决算。通过综合财政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方式, 实现政府税收和政府非税收入的统筹安排和使用, 使所有的财政性资金都归入财政视野, 还其公共资金的先天性质, 通过公共选择程序保障其用得其所, 花得明白, 有效。

3、提高管理能力, 优化非税收入规模结构, 增强调控功能

(1) 分流归位, 合理控制政府非税收入的规模结构。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体, 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的补充。针对我国目前非税收入规模过大的现状和政府非税收入的作用, 清理整顿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 将不体现政府行为的收费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 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比重;控制罚没收入增长, 罚没收入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收取;将一些具有税收特征的收费、基金改为税收;将体现政府行为或利用国有资产获取的收益纳入政府非税收入管理, 形成非税收入新的增长点, 提高国有资产收益比重。参照国外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非税收入的比重, 将我国省级政府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控制在20%左右为宜。通过分流归位, 理顺分配关系, 减少社会不合理负担, 优化非税收入规模结构。

(2) 统筹安排, 实行综合预算增强政府调控能力。目前, 一部分非税收入已纳入预算内管理, 还有一部分仍在预算外管理, 即所谓的“双轨”运行。要改革这种局面, 将政府非税收入统一纳入综合财政预算管理, 由“双轨”变为“单轨”。统筹安排财政资金, 打破部门“谁收谁用、多收多用、多罚多返”传统习惯, 建立征收、预算、使用三分离的新型非税收入管理模式, 通过编制部门预算由财政予以解决, 强化政府对非税收入的统筹调剂功能, 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新民:我国非税收入缘何增长迅猛[EB/OL].人民网, 2008-03-03.

[2]郑厚茂、吴熙文:普定县非税收入管理探析[J].中国财政, 2009 (4) .

[3]齐守印、王朝才:非税收入规范化管理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4]汪建国: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J].财政研究, 2005 (1) .

[5]齐守印:中国公共经济体制改革与公共经济学论纲[M].人民出版社, 2002.

篇3:规范县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思考

摘 要 近几年来,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已引起各级党政领导和财政部门的高度重视。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问题仍然较多,加强和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显得尤为迫切。本文重点分析当前非税管理中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非税收入 创新 管理理念 监管思路 举措 手段

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财政部门在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对从源头上防范腐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仍存在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只有创新非税管理理念、监管思路、管理举措及管理手段,建立科学、规范的非税收入管理机制,才能促进非税收入良性发展。

一、当前非税收入管理中存在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

政府非税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受过去“预算外资金”观念的影响,再加上县级非税收入与部门收支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脱钩”,非税收入仍然是“谁收谁用,多收多返”。在非税收入属性上仍延续过去的观念,总认为非税收入是执收部门和单位的事,“收多收少”全靠执收部门和单位自觉掌握,综合预算收支计划流于形式,缺乏刚性约束。

(二)监管不到位

非税收入执收部门和单位受利益驱使,一是部分部门和单位打时间差,开票和“收钱”不同时进行,使非税收入逃避财政监管,截留挪用、坐收坐支,甚至形成非税收入“空转”。二是在实际工作中,不按有关征收标准和基数征收非税收入,而是凭部门意愿或个人关系随意减免,拿非税收入做交易、送人情,造成非税收入流失;还有的超标准超范围征收,财政部门难以监督到位。

(三)措施不到位

虽然采取了“收支两条线”、“收缴分离”和“收支脱钩”等一系列措施,但这些措施,只能约束执收部门和单位“开多少票就上缴多少”。这样,有些部门和单位在开票时便少开或干脆不开,私设“小金库”,隐瞒财政收入。

(四)激励不到位

通过调查多个县发现,部门和单位的非税收入还不能彻底实现“收支脱钩”,部门上缴的非税收入按比例进行政府调剂,部门利益与非税收入联系比较紧密。部门和单位基于自身利益考虑,上缴非税收入产生惰性心理,影响非税收入管理。收支脱钩后,部分执收单位产生了等、靠财政资金的依赖思想,缺乏收费积极性,导致应收的非税收入流失。

二、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非税收入管理理念

自觉增强非税收入科学管理意识,抛弃旧的“预算外资金”惯性思维,强化非税收入管理理念,增强对政府非税收入的认识,认清政府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牢固树立非税收入“所有权属国家、使用权归政府、管理权在财政”的观念,明确非税收入不是部门和单位的自有收入,必须由政府财政部门统一归口管理。

(二)创新非税收入监管思路

把非税收入监管的着眼点放到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管的思路上来。首先利用工商、税务等信息平台,采用调查摸底等手段,每年至少搞一次费源调查,摸清所有非税收入项目和底数及非税收入缴纳人变动等基本情况,对非税收入缴纳人进行政策宣传,引导人们正确认识非税收入管理;其次利用调查的基本情况与非税收入收缴情况进行比对,时刻掌握非税收入收缴变化,及时发现异常,依此加强对非税收入执收单位的日常稽核及执行有关政策的监管,做到应收尽收,确保足额征收;再次强化票据核查,重点核查执收部门票据使用情况及所开票据完整性,保证所有非税收入应收尽收并足额上缴。

(三)创新非税收入管理举措

在继续实行“收支两条线”的基础上,建立非税收入征管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执收部门和单位的执收积极性。具体来说,要充分考虑执收单位的业务范围、业务量、业务成本和代征成本,科学编制部门和单位的非税收入预算,严格非税收入预算执行,除非不可抗拒因素影响外,已编制的非税收入预算必须保证足额完成。对实际执行中收入超额完成年度预算任务的部分,如果确实属于按政策规定努力组织增收的,可部分或全部作为专项资金予以奖励,用于执收部门和单位当年或下一年度的事业发展支出,纳入部门预算支出范围。对执收单位征收不力等非政策因素导致未能完成年度预算任务的,按规定程序相应调减执收部门和单位当年或下一年度支出预算,同时对其非税收入征收情况进行重点稽查,真正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

(四)创新非税收入管理手段

强化非税收入系统管理,加强非税收入信息化管理,将非税收入管理与行政审批、执收部门和单位统一纳入网络管理,有条件的还可以将工商及税务部门企业信息同时纳入网络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利用非税收入网络管理平台,实行“综合治费、动态监管、重点跟踪”,特别是涉及城建和土地等非税收入较多的部门,必须利用审批平台准确掌握缴费基数,杜绝执收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自由裁量,使每笔非税收入业务都时刻处在网络监管之下,减少人为因素,有效避免“人情费”现象。

总之,只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为指导,建立科学、规范的非税收入管理机制,就一定能促进非税收入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炳东.非税收入征管的思路.莆田市财政信息网.2012.12.

篇4:“费改税”:实质在于规范政府收入机制

一、稽查在非税收入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非税收入稽查是非税收入稽查机构以非税收入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为依据, 对非税收入征收或收取、汇缴、划解、管理等进行日常监督和专项稽查的活动, 是规范非税收入征管工作的重要保证。

(一) 非税收入稽查相对独立于非税收入征收和管理

管理和征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环节, 财政部门及其非税收入管理局代表政府管理非税收入, 执收单位负责执收, 管理与征收之间是制约和监督的关系。稽查寓于管理之中, “征、管、查”必须分离, 稽查对征管实行制约, 才能形成一种权力制衡关系, 这就要求稽查必须独立于征收和管理工作, 从而确保非税收入征管工作依法依规依程序和“公开、公平、公正”。实际上财政监督机构也对非税收入征管履行监督职能, 但考虑到工作需求和满足及时性、专业性的要求, 在非税收入管理局内设的稽查机构, 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非税收入稽查促进和保障征管工作的规范进行

1、确保执收单位执收行为的合法有序。非税收入管理局日常性的管理工作侧重于

Levying and Management of Non-tax Revenue

对执收单位执收行为实施日常管控, 具有明显的预防性;而稽查侧重于发现并依法处理执收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 遏制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从而避免财政收入的流失, 并发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威慑作用, 治理“三乱”, 优化经济环境, 有利于廉政建设, 这是对执收单位实施的事后监督, 具有明显的纠错性、挽救性。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发挥合力, 才能实现对执收单位的全面监管, 确保执收单位依法征收。

2、确保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行为合法高效。

非税收入管理涉及面广、政策性强, 如果内部监控机制不健全, 跟踪监督不到位, 就会导致管理环节上的疏漏, 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甚至出现违纪违规问题。只有做好内部稽查工作, 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减少或避免违法违纪违规现象的发生, 从而推动非税收入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 自觉遵守财经纪律,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同时, 还能确保在稽查工作中少走弯路提高工作效率, 从而促进管理职能的高效发挥。

二、完善稽查机制, 规范稽查程序, 严肃稽查纪律

(一) 完善稽查机制

根据《陕西省非税收入管理暂行办法》, 我们建立和完善了非税收入稽查制度。其内容除上级规定外, 主要突出了制定年初计划、季度稽查工作计划和要求, 每个季度都有工作侧重点, 全年稽查面要达到50%以上。

(二) 规范稽查程序

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规范:一是稽查前书面告知被查单位;二是进点稽查时出示相关证件与通知;三是稽查过程中认真填写《财政检查 (非税稽查) 工作情况》;四是稽查结束后与被查单位分管财务领导和经办人交换意见, 并要求他们在稽查结论上签字;五是形成《财政检查 (非税收入稽查) 报告》, 提出处理建议送达被查单位;六是听取被查单位对《财政检查 (非税收入稽查) 结论及处理意见》的反馈意见;七是按正常程序请示后, 正式下发《财政检查 (非税收入稽查) 结论及处理决定》并执行。对于一般性问题的处理, 如警告、通报批评等由非税管理局直接发文告知被查单位。

(三) 改进稽查方法

非税收入稽查除采取日常稽查与专项稽查、定期稽查与不定期稽查外, 为防止因程序不到位而出现漏洞, 我们还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 主要采取“一听、二查、三访、四报”的方法展开稽查。听, 即听被查单位自查报告;查, 即查票据存根, 查票据领购台账或购领证, 查账目, 核实资金缴存情况;访, 即个别走访调查;报, 即报告稽查情况, 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 对存在的问题实话实说。

(四) 严明稽查纪律

制定了非税收入稽查工作人员纪律, 要求稽查人员实施稽查时必须出示《行政执法证》;如与被稽查单位有利害关系的, 必须回避;必须保守国家和单位机密;必须为举报人保密;不准接受被查单位的现金、礼券和宴请;不准随意越权表态和隐瞒不报被稽查的问题。

三、拓展思路, 强化服务

(一) 加强调研, 为领导科学决策服务

稽查是检验政策落实的手段, 不能唯稽查而稽查, 应在稽查的同时充分利用掌握的资料进行全面调查, 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根据这一指导思想, 我们在稽查的过程中, 不仅仅着眼于查找问题, 更重要的是通过稽查发现征管中的不足, 并结合工作实际需要扩大调查研究面;在稽查实践过程中, 我们对所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解剖, 并集体研究讨论形成统一意见。如在稽查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票据管理使用上的问题后, 及时提出了建议, 完善了财政票据精细化管理办法;另外我们还针对当前进行的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撰写了《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势在必行》等调研文章, 为我们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帮助。

(二) 整体联动, 为规范票据管理服务

一是参与每年一次的票据年检年审工作;二是重点稽查用票大户,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三是查处违纪行为。

(三) 稽查促收, 为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服务

去年一年来, 我们在完成正常征收非税收入任务的同时, 通过稽查促收入库资金达120余万元。

篇5:进一步规范政府非税收入改革研究

在2014年6月,我国又出台关于财政体制的新策略,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改革思路,并提出了新预算法,对财政预算的顶层设计做了一些衔接性的规定,对我国非政府收入管理又作了进一步的规范化管理。而合理控制政府非税后收入的规模以及合理安排非税收入的结构,则可以加强我国政府财政的调控能力并能够保证我国经济可以更稳定的发展。政府的非税收入作为我国的政府收入的主要方式之一,应当逐步优化财政资金结构,使其稳定合理的增长,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个有效措施。

对于非税收入的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和形式,支配方式非常灵活。对于特定的项目、活动资金,可采取一定数量等价的资金的方式来获得,也可以采取直接收费的方式获得。在使用上也可以非常灵活,在一些政府特定的活动项目上,可以采取特殊条件下的过度性措施,待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之后取消该项,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征收机构收取非税资金,对政府和被征收者都是有利的,在收取了非税资金后,政府也会义务的为被征收者提供相同价值的服务或者收益,来满足被征收者的需求。对各管理部门来说,它的收取对象就总是在一个特定的范围之内,即使在项目上出现了交叉也不具有普遍性。非税收入经常与其他收入相关联,但是他又不同于其他收入形式,政府的非税收入不能挪作他用,只能专款专用。

非税收入的来源主要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是以国家的法律规定作为依据,以国务院规定的相关程序,国家的事业单位、政府部门、机关部门、社会团体和其他团体组织,可以在进行社会公众管理、以及向人民提供服务的情况下,可以向规定的被征收人征收一定数量和价值资金。还包括政府性基金以及国家凭借其所有权取得的收益。即在使用国有资产、资源和国家的权利时,国家有权对使用者收取相同价值的资金。同时经有国家相关单位的认可,国家可以对彩票的销售额度中,严格按照批准的比例,像彩票销售中心收取一定额度的资金。罚没收入也它构成了政府非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即我国的公民在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时,国家的司法部门、行政机关和相关的机构单位,有权利对公民进行罚款,并没收违反法律法规所得的赃款、赃物。

由于我国的人口多,土地广,发展的项目也多,因此,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非税收入在规模、结构、构成等方面都不同于其他国家,其他国家的非税收入体系较小,非税收入发展的进度慢,在同一个等级的财政收入中,政府的税外收入所占比率没有我国的所占比率高。根据政府的水外收入的形式不一样,我国采用了多机构、多方式的管理措施,这种措施可以大致分为三种:一是统一预算的预算外的方式。即将有关部门或单位的管理费、行政事业方面的收费、额外的费用、各种专款费用、各乡镇所交的费用、办理各种相关手续的费用、国家拥有的不用来经营的资产使用收入还有其他没有归入到预算的收费,在管理方式上,主要采取“收入支出两条线”的方式,进行统一管理。二是制度外管理模式当收支的资金,既不是预算内,也不是预算之外,那么可以用预算外的资金管理的方式,对其进行专户纳入财政部门,既按照上述实施“收入支出两条线”的管理方式。三是政府预算的管理方式,相对于其它的管理模式,政府预算的方式更加的严谨,降低了管理的复杂性。就是将一些国家所有的基金、各项专项费用(例如一些教育的附加经费、一些手续费用、惩罚没收的收入、共有财产的收入)作为政府预算中的收入,然后同税收收入一样的支出方式,将其支出。

近些年来,我国的政府性基金主要是按照收费的模式来对待的,因此相关的管理模式也是延续收费的模式进行演变的。“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早在十年前,我国就提出了相关的管理模型,要求政府性基金只能有国家规定的部门,进行审核、批准。地方财政部门、组织,并无权干涉。对于政府性基金的收入,也是被统一纳入到国家规定的财政部门的预算并实施管理。对于特殊的基金收入,按照国家规定将其纳入到指定的财政专户中。而这一管理模式,在近几年更加的完善。

我国非税收入涉及的项目繁多复杂,尽管我国关于政府非税收入的相关制度在不断的完善,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从我国非税收入管理现状出发,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改善的方面,通过归纳总结,主要表现在非税收入票据管理不完善、政府的管理体制落后、预算不到位,收入不均衡和法律制度不完善等方面。

我国的税外收入,以“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为主,其他管理模式并存的管理方针进行的。由国库管理进行统一管理,并出台相关的国库管理执行制度,但是这种收支仅仅是将收支进行分离,而并不是将收支进行脱钩,对于传统的谁收费,谁使用的管理制度并没有做很多的改革。在各地方政府,单位的福利制度与收费罚款紧紧相连,造成了地方非税收入的膨胀,在有税收项目的情况下,通过设立新的名目,以成本变化为理由,增加税收的收费标准;而对于没有项目的地方,则通过各种方法和单位联合,开设一些子虚乌有的“项目”,主动争取政府非税收入。政府的语段管理不够到位,造成各项收入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进度。

对于我国的非税收入,尽管在管理上已经形成了很多的制度,但是有关乱收费的现象依然不断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非税收入制度的完善。和其它的税收不一样,非税收入具有很多的特点,比如收费单位繁多、税收项目复杂、收费标准不统一等,在如今的社会发展中,非税收入还主要依赖政府和单位,而财政部门的作用更多的是监督管理,这种非财政部门主导的现象,会造成部门和单位采用不规范的途径非法税后。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只有加强政府的非税收入管理才能梳理好财务部门的收支关系,完善财务部门相关规定的严谨性,在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占据着很大的比例,为完善非税收入的管理,实现财政部门的管理地位,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国的相关法律有明文规定,各级政府、国家事业单位、财政部门、相关机构,企业部门,都要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对每笔预算之外的非税收入,都必须进行整理上交。提升关于非税收入的管理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规范行为的发生。实现所有资金“收入支出两条线”的管理方针。上交后的资金,也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对其进行支配,避免有些单位或者个人从中获利。

若想建设一个新的政府非税收入的控制系统,就必须经过国家机关、政府部门、有关机构、广大的社会群众、社会团体的支持。然而中国日进人口众多,各单位、机关部门、社会团体众多,我国的税外收入的项目太多、涉及的方面太广。各个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呈网状,是的财务部门在管理财务时候,工作量太大,管理难度非比寻常。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也可以树立一个良好的观念,使之真正融入到社会公民的心中。真正把政府非税收入的体系,融入到每一个国家公民身边,相信群众的力量,才能使得各级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互相理解和支持,才能建设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保持政府非税收入的平衡性。

篇6:“费改税”:实质在于规范政府收入机制

一、基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中的问题

(一) 缺乏科学的非税收入项目设置

首先, 费用种类与征收标准不科学。一些非税收入项目, 没有彻底进行全方位征收, 具体的标准也不合适, 不是偏低就是偏高。例如:将排污费局限于工业, 然而其他的服务行业, 如:餐饮业、建筑业等的排污却没有覆盖到, 缺乏积极控制。排污费的平均征收水平只占据治理费用的一少部分比重, 如:SO2的治污费用只占据排污的三分之一, 这就造成了违法与守法所付出的代价不等、不公的现象。另外一些人工建设项目, 例如:河流交通线路的维护费等的征收标准过高, 会造成社会与人们的不满。

(二) 非税收入征管随意性大, 收支管理机制不健全

非税收入征收没有一个精细、明确的标准, 随意性较大, 就拿土地出租来说, 一些区域以保留历史文化遗迹或者招揽商业客户促进地区发展为理由, 在缴纳税款时要求抵顶减免, 有的通过先征收后返还等方式来千方百计减免纳税支出, 不仅使国家的土地调控流于形式, 也造成了大量的非税收入流失。

很多地方缺少健全的非税收入收支管理机制, 没有在例如:征收政策、财务管理、预算编制等方面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科学制度措施。很多非税收入没有达到“收支两条线”的标准, 一些收入也没有列入系统征缴机制中, 直至当前, 依然出现了自主创建收入过渡户的问题, 对资金收支的流动效率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三) 缺乏有力的监督检查机制

因为多数的基层财政部门财政力量十分有限, 特别是一些基层落后的乡村地区, 对于地方各个行政单位与机关所提供的经费也十分有限, 这样各个行政单位就从非税收入开刀, 利用它作为经费来源。虽然财经监督与审计部门具有监督非税收入的权力, 但是因为政府机关权力高高在上, 而且各个行政单位的利益也会受到影响, 难免就会睁一眼闭一眼, 监督管理无从谈起。

二、加强基层政府非税收入规范化管理与制度创新的有效策略

(一) 加强对非税收入管理的认识

各个地方基层政府与行政单位的负责人要积极领导各个部门员工形成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新理念, 使他们意识到这项工作的积极意义与重要性, 立足长远利益与全局利益, 将非税收入管理放在整个国家财政利益的角度来权衡, 教育感化为主, 使他们形成集体主义理念。

(二) 完善法律体系, 有法可依

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基层政府非税收入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保障。必须积极出台与完善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将非税收入征管、利用与监督等程序给予明晰的规定, 包括这一收入在政府机关以及各行政单位的具体分配方法等等, 而且还要完善事业单位银行账户方面的立法, 也就是要对非税收入进行法制化管理。基层政府必须积极配合工作, 确保非税收入管理工作走向法治化轨道。

(三) 建立与完善征管机关与机制, 形成新的管理模式

(1) 基层政府建立完备的征管系统, 并要明晰各个部门的责任, 创建政府直属的征管部门, 负责非税收入的征集、管理与侦查, 而且要对各个管理主体的职责给予具体分配与规定; (2) 创建管理新模式。一方面要集中征管。非税收入要由征管机构统一征收, 积极推行征收、罚款与收缴三者相分离的制度, 并在政府方面进行此项业务的公开管理, 以此来确保非税收入的公开透明, 控制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集中支付, 也就是要把政府所有的非税收入列进金库以及财政专户, 实行国库集中管控并支付的管理模式, 以此来是想财政资金的规范调动与科学利用。

(四) 创建规范的综合财政预算体系

基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机构需要全方位革新预算内外表里不一的状态, 严格取缔税收返还的制度, 实行部门预算与国库集中支付的制度, 要渐渐地把非税收入列进预算范围, 通过预算来对支出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安排。而且对列进预算范围的非税收入进行分类管控。把一般预算收入性质归为普通预算, 对于那些专项支持建设事业的非税收入则列进基金预算范畴, 采用由收定支, 专项基金专用的方法。

(五) 强化票据的统一管理

积极完善收缴制度, 实行收缴分离制度, 确保收支两条线, 建立和完善全国或全省统一的政府非税收入征缴信息系统, 将项目管理、票据管理、账户管理等纳入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 通过银行代收和相关软件不断完善, 将项目管理、票据管理和数据统计及分析纳入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 并从严管理票据的印制、购领、使用、保管、核销及监督, 力求票据与项目、与收入、与稽查相结合, 防止违法乱纪现象的出现。

此外, 我们在确保政府非税收入的应收尽收的同时, 还要对现有非税收入项目进行彻底清理整顿, 保留法定项目, 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政府明令取消或者停止征收的项目, 坚决给予取消, 从源头上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的收费行为。

参考文献

篇7:“费改税”:实质在于规范政府收入机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非税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地方政府正常运转、促进社会经济事业发展的重要财力。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中存在的诸如收入流失、分配失控、监督失灵等问题比较突出,如少数部门、单位和工作人员把收取的非税收入视为单位自有资金,大量非税收入在财政体外循环;多头征管,收费养人、三乱现象屡禁不止;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难于实施有效的监督等,严重削弱了政府的调控能力,为此,湖南省2004年9月1日颁布实施了《湖南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是我国第一部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的地方性法规,从体制上切断了个人收入与部门权力、资源占有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深化财政改革,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建立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既有利于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又有利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一、《条例》颁布实施的成效分析

(一)规范账户管理,实行源头控收

根据《条例》规定,任何部门和单位未经财政部门批准,擅自开设非税收入过渡性账户的,一律视同“小金库”处理。为了把这一规定落到实处,株州市财政部门一方面是在五家国有商业银行统一设立了“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用于归集、记录、结算非税收入款项,并签订了代收协议,其网点均可代收非税收入,执收单位和缴款人可以就近将非税收入缴入“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为执收单位和缴款人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是在征收管理系统上线和新版票据发放之前,通过严格审核执收单位的非税收入项目,以湖南省财政厅统一制定的非税收入项目库和单位经过年检的收费许可证为依据,纠正了一些超标收费和乱收费问题。使用征收管理系统和新版票据后,单位执收的非税收入只能直接缴入“株洲市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单位过渡户得以撤销,“收支两条线”管理进一步规范。据统计,市本级共撤销严格意义上的过渡户14个,清缴以前年度滞留的收入211万元,接管国土收入过渡户收入4965万元。

(二)坚持收缴分离、依法加强征管

2005年元月1日起,市本级全面推行了“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政府统筹”的征管模式。1.改进征收方式,坚持收缴分离。法定征收单位、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机构、受委托征收单位在征收非税收入时,向缴款义务人开具《湖南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缴款人持缴款书到财政部门指定的代理银行,将款项直接缴入非税收入汇缴结算账户。除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当场收取之外,禁止非税收入执收或受委托单位当场收取现款。2.严格减免程序,做到应收尽收。非税收入正常的缓征、减征、免征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禁止随意减免、越权减免和收“人情费”的行为。确因特殊情况需要缓征或减免非税收入的,由执收单位提出意见,经同级非税收入管理机构和财政部门审核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3.明确征收主体,完善委托征收,进一步理顺了防洪保安资金、污水处理费、电费附加、水资源费、国土收入等委托征收收入的管理,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同时加强了核算。对防洪保安资金、国土收入、基本建设联合收费建立了征收台账。此外,对涉及上下级分成的非税收入,也逐步通过“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实行就地缴款、分级划解。

(三)落实收支分离,推进综合预算

从2005年1月1日起,株州市本级根据《条例》规定,对非税收入实行了更规范的预算管理。株州市非税收入管理机构于预算年度开始前,认真核定市直单位非税收入年度计划,测算并扣除政府统筹资金后,作为非税收入年度预算。株州市财政局按照部门预算改革的要求,把非税收入形成的财力与其他财政收入形成的财力,一同纳入部门预算编制范围,统筹安排,实行综合财政预算。市级执收执罚部门取得的非税收入及时全额缴入“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各类非税收入都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通过“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归集后,定期划解株州市国库或财政专户,纳入财政管理。此外,在财政部门内部也实现了严格的“收支两条线”管理,管征收的部门不管支出,管支出的部门不管收入。

总的来看,通过规范和加强非税收入管理,进一步理顺了财政收入分配关系,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推进了公共财政体制的建设,增强了非税收入运行的透明度,发挥了非税收入调节收入分配、支持事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也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了腐败。

二、株洲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存在的问题

《条例》颁布实施后,在现实的政府非税收入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际的实施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收支脱钩和全口径预算还没有真正到位

《条例》规定,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税收入纳入财政统筹安排,实行综合预算管理。此外,从规范的部门预算角度来讲,也要求做到财政性资金统一调度、统筹安排、“收支”脱钩,即单位的支出与单位的收入没有必然联系,单位的支出依据其工作职能、工作项目的重要性来确定。但实际上,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在利益面前,仍有不少单位、部门思想上对此难以接受,所以目前为止基本还是多收多支、少收少支,从而导致单位、部门之间分配不公,苦乐不均,财政仅仅成了资金的“中转站”,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难以发挥。但是反过来讲,如果收支真正脱钩,又将影响单位执收的积极性,致使非税收入不能应收尽收,导致收入任务难以完成。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性收费和社团收费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

当前,有些行政事业单位钻了政策的空子,将一些取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转为服务性收费管理,仍然凭借行政权力变相收取,使用税务票据规避财政管理,增加了群众负担;还有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下设的所谓的社会团体(协会),同样是凭借行政权力收取会费或拉赞助,没有纳入财政管理,有些就变成了单位的“小金库”,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三)非税收入增收与规范管理不协调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高收入的发达国家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一15%,中等收入国家为15一25%,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为20-30%。一般说来,非税收入在各国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大多为20%左右。株州市非税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例在30%左右,比例较高。当前,株州市财政收入每年都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水涨船高,对非税收入也有较高的增长要求。如果按照《条例》的要求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那么,从短期来看,传统模式的非税收入规模必将受到影响,至少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等将控制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内,不会有较大的增长,对年度财政收入任务的完成将产生负效应。在县区特别是乡镇(街道办事处)一级,推进非税收入规范管理进度不理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财力的限制,不少基层单位经费不足,其本级财力无法保证正常运转,于是一些不规范的收入应运而生。要规范管理,首先要痛下决心,对这些不合理的非税收入进行规范,但同时又给财政增加了压力,所以,不少地方进退两难。

三、对株洲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改进措施与建议

(一)强化资金预算管理

非税收入是各级政府的地方财政收入,应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规范非税收入资金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财政收支的“全口径预算管理”。在当前非税收入尚未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的过渡阶段,政府应加大非税收入的统筹力度。要按照部门预算改革的要求,把非税收入形成的财力与其他财政收入形成的财力一同纳入部门预算编制范围,统筹安排,实行真正统一的财政预算,把收支两条线落到实处,从而逐步改变过去那种“谁收谁用、多收多用、多罚多返”的分配格局,从机制上解决以前那种受部门利益驱动,乱收、乱罚、乱支等现象。总之,非税收入管理涉及面广,面临的问题很多,必须综合考虑,既要考虑到执收单位的利益,有适当的激励机制,又要规范其执收行为,做到应收尽收。只有这样,才能使非税收入管理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二)加强监管,规范服务性收费和社团收费

按照不与民争利的原则,行政机关不得有服务性收费。以服务性收费为主的事业单位,要按照彻底脱钩的原则,逐步、真正走向市场。因此,当前对于部门预算单位的服务性收费,要按照《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规范市直单位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规定,将其税后净收入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目前,将行政事业单位的门面出租收入利用非税收入征收平台进行征管,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对于社团收费,也要采取区别对待的原则进行规范。对于机构、人员、经费尚未与财政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真正脱钩的社团组织,要进一步加强监管,摸清底子后,这一块的收费要纳入非税收入的管理范围,防止行政事业单位权力滥用以及社团组织变成机关的附庸。

(三)运用信息技术,加强网络建设是规范和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有效方法

篇8:地方政府非税收入规范化管理研究

关键词:地方政府;非税收收入;规范化管理

DOI:10.19354/j.cnki.42-1616/f.2016.17.31

建国之初我国就存在政府非税收入,预算外资金作为政府非税收入的重要管理模式也一再被沿用至今。近些年来,随着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我国对非税收入进行了全面深化改革,从而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实现财政收入的管理水平的科学化和精细化,但是地方政府在非税收入管理方面的弊病也凸显了出来成为地方政府非税收入规范化的障碍。因此,为了能够对地方政府的非税收入进行实质性的规范,研究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相关理论综述、现状和原因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政府非税收入理论概述

(一)政府非税收入的概念。理论界在界定政府非税收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在国际上对政府非税收入的定义概括成了三套体系:国民账户体系、政府财政统计手册和IFAC-PSC给出的定义。一般来说,政府为民众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性质、特点、方式影响着政府非税收入的取得,政府非税收入不包括国家税收,但具有涉及面广、普遍性强的特点,影响着社会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政府非税收入是政府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方式,是除去税收的财政性资金,主体包括国家机关、各级政府、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他们代替政府履行提供特定公共服务的职能。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被称为“第一预算”的预算内管理方式,第二种是被称为“第二预算”的预算外管理方式,最后一种叫做制度外管理方式,不太严格,但确实在我国存在着。关于政府非税收入和预算外资金的关系,后者是基础,前者是后者的演变、发展和进一步升华;二者都是政府财政性资金的范畴,但是在管理形式和涵盖范围上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二)政府非税收入的分类。政府非税收入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而不同。按预算管理方式来分,政府非税收入包括预算内政府非税收入和预算外政府非税收入,根据政府取得收入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校正性收入和资产资源型收入、规费和使用费收入;同时,政府非税收入可以通过行政事业单位、地方政府、国有企业、主管部门等取得,分别叫做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彩票公益金、罚款、捐赠收入、利息收入和主管部门集中收入等。国际上对这些分类进行了归纳和整合,把政府收入分为了三大类:经常性收入、资本收入和赠与收入,政府非税收入被包含进经营性收入的范畴。我国根据自身的情况,把社会保障资金和住房公积金从政府非税收入中排除了出去。

二、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征收主体多元化,征收管理不够规范。征收主体多元化主要表现在政府对超过50个的行业和部门同时进行征收,不但使征收工作量加大,还扩大了征收范围,使得对征收的监管难上加难,各级地方非税收入的“三乱”现象频发。征收管理不规范表现在超范围、超标准收费现象的屡禁不止和不规范征收方式的存在,这些原因都使得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工作量空前加大,弊病百出却难以杜绝。

(二)预算管理乏力,资金分配不到位。与中央政府的财力相比,地方政府更容易发生财政紧缺的情况,这使得地方政府对预算的收支缺乏管制,往往是收多少用多少,谁收了就归谁用,各个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严重扭曲,部门支出和收入严重不平衡,政府非税收入的财政性被弱化,反而出现了随意收费的腐败现象。

(三)管理范围过窄,结构过于单一。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非税收入范围相比,我国没有博彩收入、政府的商品或劳务销售收入、政府提供水、电、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的收费收入,相对来说结构比较单一,管理范围过窄,各个组成部分占比不均衡,税基和国家预算被一些分配不合法不合理的项目所侵蚀和肢解。

(四)监督机制缺失,法制建设滞后。截止到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规范而完整的关于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法律法规,着使得政府在进行非税收入管理工作中无法可依、无章可循,面对随意出现的不规范征收等违规行为也难以找到法律依据加以监督和处置,使得多收超支、坐收坐支等违法行为屡禁不止,难以彻底落实各部门的预算和资金支出。

三、对地方政府非税收入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一)思想意识层面。 “自收自管理”是政府和相关部门一直以来坚持的理念,在这种理念下政府往往混淆了单位自有资金和政府非税收入的范围,对政府非税收入的资金属性和所有权有片面的认识,比如“毛多肉少”及潜在的财政负担和支出压力,因此对政府非税收入疏于管理以致种种问题的产生。思想意识层面的原因是导致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不力的根本性原因。

(二)公共决策程序方面。公共决策程序分为五个阶段:识别目标、定义问题、制定方案、评估与决策方案和实施并控制。然而在政府非税收入公共决策的实际过程中,这五个阶段并没有被真正贯彻落实到位,还是存在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如审批决策程序比较落后、多头审批的弊端显现、对公共决策机制有不夠充分的认识和严重的政府非税收入标准制定“垄断定价”。

(三)管理制度层面。管理制度层面的问题包括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公共部门多渠道筹资、事业单位创收的方式和分税制财政体制使得政府可支配财力的扩张和非税收入的混乱,第二方面是“多方征收、多头管理”的体制使得政府财政管理职能的弱化和非税收入征管力量的缺失,最后一方面是我国目前尚不合理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的存在,使得政府在某种程度上无法可依,难以监管得力。

四、关于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范化对策

(一)完善和创新政府非税收入征收。要完善完善和创新政府非税收入征收,必须得健全政府组织体系,对管理基础进行严格规范,对项目目标进行明确的界定,对审批权限和票据管理进行严格规范,强化源头控制,对征管方式进行有效改进,进一步规范执收行为。

(二)改革预算管理,规范会计核算制度。为了改革预算管理,规范会计核算制度,要对部门预算进行深化管理,完善预算管理体系,监督政府和各部门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对会计核算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改革。

(三)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的分配和使用。为了对政府非税收入的分配进行规范管理,必须对政府的非税收入管理职责和权限进行明确的规定,有机配置政府间职能,对政府非税收入支出进行分类管理,改变政府政府非税收入资金拨付和使用的方式,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同时规范资金的使用,建立和完善管理激励机制,加强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的监督和考核。

总的来说,我国目前在政府财政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政府非税收入的规范化管理,但是,针对与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体系不够规范、对范围和目的了解不清的现状,我国需要从法律和制度两个层面上对公共财政体制进行改革,完善政府非税收入征收和预算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改善目前我国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方面的弊病,为公共财政建设做出应用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梅娥.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范策略[J].现代商业,2014,(31):85-86.

上一篇:任国荃在2011中国数字化医院建设院长高峰论坛上的报告下一篇:颂春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