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质教育论

2024-04-13

实质教育论(精选6篇)

篇1:实质教育论

母语教育实质就是精神教育

语文教育,越来越推崇“技术”。教师上课凭“技术”,诸如什么开课的技术、结课的技术、板书的技术、朗读的技术、调动学生情绪的技术乃至极为详尽的几课型、几步法、几环节等等。你进入语文教育圈内看看,参加语文教育会议,翻翻提交的论文,许多是在讲这些非常具体的技术;阅读语文教育方面的刊物书籍,发表的许多论文,不少是在传播这样的技术;听听一些老师做课、做报告,是在手把手地教给人这些技术。我们语文教师们俨然成了一批批纯粹的技术师傅(包括我自己),夜深人静时,我常常为我和我的同仁们的“变异”感到震惊---但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学生在语文课上也基本是学“技术”,诸如什么

叙述的技术、描写的技术、议论的技术、说明的技术、起承转合的技术、夹叙夹议的技术、渲染和升华的技术,甚至抒情的技术,在书本上、课堂上都能学得到。我们的孩子们也已经变成了一批批小小的熟练的语言技术工人!他们熟练地答着试卷,如同在机器旁熟练地处理着一批批的零件;他们熟练地写着抒情文章,但内心却已经不起半点情感的波澜;他们或高亢或深沉地忧国忧民,但他们自己心里却觉得好笑!可是,我们的语文课正有逐步变成一门纯粹的技术课的可能,语文教育正有异变为一项纯粹的技能培训和手艺磨练的可能!这,是传统中国语文教育,在向现代中国语文教育转型过程中,所发生的最深刻、最惊心、最骇人的“核变”!我认为,技术是绝对重要的。没有技术,教师怎么具体上课?没有技术,学生怎么进行具体的言语表达?语文教育当然离不开“技术”。最具体的操作“技术”,永远是第一线教师上课的基本手段;学生语言听

说读写,也存在基本的十分细致入微的操作“技术”。但,我们且不可由此,把语文教育异变为一门单纯学技术并基本用技术来驾驭的课程!纵观几年的讨论,实际存在一个根本分歧,那就是语文教育到底应着重于语言技术之应用,还是应着重于奠定人的精神根底?或者说透一点,语文教育说到底是一门语言技术应用性课程,还是一门精神奠基课程?许多参加讨论的人到这里,就语焉不详或者各执一词。下面我想廓清这个问题。语言(言语)是人的精神的最基本的构成物。没有语言(言语)就几乎没有人的精神(或说只有极为简单、肤浅的精神)。语言(言语)是“人的精神本体”。因而语文教育实际就是“精神培植”、“精神教育”。“语言(言语)”的本质即精神,人的精神的本质即“语言”,二者实际是“一体二名”。设想,假如没有语言(言语),“人的精神”靠什么来依托?如果没有语言(言语),我们根本无法用“人的感觉”来感受这个世界,无法

用人的感觉来“听、看、触、嗅、品、思、说”这个世界。也就是说,“听、看、触、嗅、品、思、说”这些人的感觉是实际是“语言(言语)”给予我们的!在这个世界上,人是唯一具有“语言(言语)”的动物、人是唯一具有“精神”的动物。除人外,其他任何动物,因无语言(言语)才无精神。以人的视觉为例,假如没有语言(言语),外在的物体在人的眼中只能是光线、条块的堆积,就像照在镜中一样,是“物”与“镜”的关系(即“物”与“物”的关系)。只有掌握了“语言(言语)”,外在的那个物体才在人的眼中、大脑中成为一个概念。才是“物”与“人”的关系。简单的视觉是这样,稍复杂的感觉、情绪、情感就更是这样了。--譬如,只有人才能感触、懂得诸如什么是“潇洒”、什么是“亭亭玉立”、什么是“优柔寡断”、什么是“公元前”、什么是“银河系”与“宇宙”、什么是“花溅泪、鸟惊心”、什么是“感时忧国”、什么是“宠辱不惊”、什么是“安详从容”、什么是“韬光养晦”、乃至什

么是“酸甜苦辣疼痒麻赤橙黄绿长宽厚薄轻重”等等。这诸种感觉、知识,其实是“语言(言语)”给予我们的。或者说,我们学得了语言(言语),才懂得了或感触到了这些。如果没有语言(言语),我们就根本不能“以人的感觉”感受到所有这些!动物就不能!或者,这样说更明白,是“语言(言语)”,才使人具有了“精神”。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学习一个词,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窗;学习一句话,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门;学习一篇文章,就是就是把人领进一番新天地!语文教育中常常要替换一个语词,调整一个句序,说透了,实际就是“精神动作”--精神替换、精神调整!它只在表层上是“技术行为”!因而,语言(言语)就是人本身,语言(言语)就是世界本身,语言(言语)本身也是文化。母语教育,说到底,实际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化”。--这是母语教

育最根本的内在本质。母语教育,在外在的效能上,才是语言(言语)能力教育和训练。或者说,训练语言(言语)能力就是训练精神!换言之,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丰富自我精神经验、培育自我精神、形成自我个性生命的过程,是本民族文化的一个教化的过程。其次,才是一个语言(言语)能力的训练和提高的过程。---我们在理解上和表述上是这样说,实际上二者就是一个过程。前者是一种“人化”教育,后者是一种“公民能力”训练。百年来,我们在认识和把握母语语文教育的本质时,一直只认识到它是一种技能训练,如同游泳、打乒乓球一样的一种技术行为(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明显是不够深刻的。当然,好的语文教育的一个鲜明的特征,是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言语)能力(听说读写思等)。但我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个鲜明特征,是分内外两层的。外在,是语言(言语)“能力”(听说读写思等)提高;内里,却是

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文化涵养的加深。所以,如果,语文教育不认识到、不着眼于“内里”,即语文学习者的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文化涵养的加深,那么,“外在”的所谓语言(言语)“能力”,也就绝难形成;进而,整个的语文教育也就必然“少慢差费”。一句话,语文教育,如果不着眼于“人化教育”的这个“内里”的机制,那么,作为“公民素质”的“听说读写”的“外在”“能力”就会成为无本之木。简言之,着意于“精神”,得益于“技能”。说语文教育(母语的)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教育”。这决不是说它是一种“思想教育”。“精神”与“思想”是两个有联系而又明显不同的概念。“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人有了精神才可以称作人,精神是人之本质。“思想”是“精神”的高级阶段,而“精神”则是“思想”的生命基础。“思想”是一种固化,“精神”是一种自由。“思想”多是理念的,逻辑的,他人性的,群性的,意识形态化的。而“精神”,则是自我生命的,是私人性的,个性化的,感性与理性交融的。“思想”只是人本质的充分性,人无一定“思想”不妨碍人成为人。“精神”则是“思想”的必要性。“精神”比“思想”广泛得多、宏博得多、活跃得多。有了一定语言(言语)的孩童少有深刻理念状态的“思想”,但却有高度活跃着、奔涌着、烂漫的“精神”,这是因为他掌握了语言(言语)(尽管很简单),是语言(言语)构筑了他的“精神”。也就是说,人的接受语言(言语)和人的精神的生长、成长,几乎是同步的。

这也就是,我坚决不同意把语文教育的本质,定性为是“语言(言语)技能”+“思想教育”,或“语言(言语)技能”+所谓“人文精神”(那种基本等同于思想教育的“人文精神”)教育的原因。因为这种所谓的“加”,是隔绝着的两种东西的“捏合”。也就是说,这种认识,从起点上就是错误的。我所说的“人文精神”与“语言(言语)”,完全是一种东西,明确说,语言

(言语)即精神,是一体二名,因而绝不是“加”。可是几十年来我们中国的语文教育一直只认识到它的“技能”这个层面的肤浅的意义,没有认识到它的“精神”层面的深刻意义,这是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最致命的盲点!说语文教育就是精神教育,这只是一个“课程的定性”。决不是在语文课中放弃“语言(言语)”这个最基本的“抓手”,不但不放弃,我们在语文教育中还要更紧地握住这个“抓手”,通过此,来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言语)应用能力并从而奠定人的精神根底!有人会说,若这样说来,数、理、化、史、地等诸多课程,都可以说是“精神”培植课。不对。对人的精神说来,其他课程,只是“辅助性”地诉诸于人的精神,而语文课则是“根本性、本体地”建筑起人的精神;其他课,是“精神的拓展课”,而语文课则是一种“精神的奠基课”。人的精神生于语言(言语),唯有语言(言语)才是人的精神起点。其他课程只能在语言(言语)这个起点

上进行。即,数理化等课,是以“语言(言语)”为基础和凭借的,通过“语言(言语)”传播了世界的诸方面的知识,从而“拓展”了人的精神空间,并且它们基本是理智型的。如数学课从逻辑方面拓展了人的精神世界,物理课和化学课分别从物物之间的关系和物质的属性方面方面拓展了人的精神世界,地理课是从空间维度拓展了人的精神世界,历史是从时间维度拓展了人的精神世界,如此等等。而语文课,是通过“语言(言语)”根本性奠定了人的“精神根基”,它主要是情感型的,尤其由“语言(言语)”奠定一个人一生的“精神底色”!“拓展”与“奠基”明显不同,“辅助性”与“根本性”不同。请千万注意,我只是从“精神”一个方面来说各课的对“精神”的作用,绝对无贬抑其他课的意思。这种语文教育本质的观点,可以概括为--“文就是道”!既不是“文以载‘道’”,也不是“文以交际”,又不是简单的“文‘道’合一”。

原载《语文学习》2000年6期

篇2:实质教育论

主讲:蔡俊江

·教学目的

1、了解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概念与来源

2、理解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

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基本观点 ·教学时间 40分钟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一、形式教育论

(一)形式教育论的概念:

形式教育,也称形式训练、形式陶冶、心智训练、心智陶冶。该理论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它是资产阶级关于普通教育学校设置课程和选择教材的一种教育理论。

(二)形式教育论的来源:

形式教育论又称形式训练论,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希腊和罗马。英国教育家J.洛克往往被认为是形式训练论的倡导者。他说:“要使所有的人都成为深奥的数学家并无必要,我只认为研究数学一定会使人心获得推理的方法,当他们有机会时,就会把推理的方法移用到知识的其他部分去。”这一论点被奉为形式教育的圭臬。在近代,形式教育论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依据,而官能心理学来源于心灵实体说,简称心体说。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形式教育论,在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对欧、美中小学的教育实践曾有很大的影响。它所维护的,是文艺复兴以后旨在培养资产阶级统治人才的古典教育方向;强调古典语言、文字和古代历史等学科的教学,轻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

(三)形式教育论的基本观点:

(1)教育的任务在于训练心灵的官能。身体上的各种器官,只有用操

练使它们发展起来;心智的能力,也只有用练习使它们发展起来。除了练习或训练以外,没有别的方法能发展官能。人们的一切能力,都是从练习而来的,记忆力因记忆而增强,想象力由想象而长进,推理力以推理而提高,等等。这些能力,如果得不到练习,就会减退、变弱。因此,主要的任务就是发现那些能够最有效地训练学生各种官能的心智练习。

(2)教育应该以形式为目的。认为,在教育中灌输知识远不如训练官能来得重要。学生受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灌输给他们。如果他们的官能由于训练而发展了,任何知识随时都可以去吸收。所以知识的掌握在教育上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能力的发展。知识的价值在于作为训练的材料,就是学习的东西被遗忘了,却仍留下了一种永久的、更有价值的效果。因此,不必重视课程和教材的实用性,而要重视它们的训练作用。沃尔夫和其他官能心理学家,原来是反对学习古典课程的。然而,当古典课程被认为是训练官能最优良的工具时,形式教育与古典课程就相互提携起来。

(3)学习的迁移是心灵官能得到训练而自动产生的结果。形式教育论是一种早期的学习迁移理论。认为通过一定的训练,使心灵的官能或某种官能得到发展,就能转移到其他学习上去。学生学习拉丁文、希腊文和数学,会对学习其他的课程和教材有很大的好处。这是由于从拉丁文、希腊文和数学的学习中,提高了的比较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推理能力,能够有效地适应别的情境,能够转移到其他课程和教材的学习上去。因此,官能训练及其迁移的作用和价值,就成为设置课程和选择教材的一个重要依据。

二、实质教育论

(一)实质教育论的概念:

实质教育又称“实质训练”,是对立于形式教育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学说。它认为普通教育应以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学习知识本身就包含着能力的培养,能力无须加以特别训练。它是资产阶级关于普通教育设置学校课程和选择教材的一种教育理论。

(二)实质教育论的来源:

在西方,近代的实质教育论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理论依据,而联想主

义心理学来源于心理状态说。观念联合论或心理原子论是把心灵看做心理状态的最有影响的理论。英国教育家J.洛克和哲学家D.休谟是近代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先驱。德国教育家J.F.赫尔巴特吸取英国联想主义心理学的思想,认为心灵的本质是不可知的,人们只知道心灵的现象,那就是观念。赫尔巴特把在教育中提供给学生的一切知识,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知识,都称为观念。他说:知识是在观念中摹写在它面前的东西。各种教材包含许许多多的观念,它们首先作为学生认识的对象,而后成为他们意识中的观念。新观念被已经存在于意识中的旧观念所同化或吸收,赫尔巴特称为“统觉”。教育就在于观念的获得,促进统觉的过程。他重视课程和教材,反映了实质教育的立场。与形式教育论相反,实质教育论维护和提倡18世纪初开始兴起的实科教育方向。英国教育家H.斯宾塞在实证论的基础上,于19世纪50年代提出知识的比较价值问题。他坚决主张实科教育,同时竭力抨击当时英国教育中的古典主义和经院主义,认为一般智力的发展是次要的,强调课程和教材的实用性。

(三)实质教育论的基本观点:

(1)教育在于提示适当的观念来建设心灵。心灵在初生时一无所有。心灵的官能不是现成存在的;心灵有赖于观念的联合,它是经验的产物。因此,主要的任务就是以观念充实心灵的内容。

(2)教育应该以实质为目的。建设心灵的原料是各种观念。提示外界事物,产生观念的课程和教材,就具有首要的地位。因此,教育不在于重视课程和教材的训练作用,或知识教学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而是重视课程、教材的具体内容本身及其实用价值,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

(3)必须重视课程和教材的组织。心灵要靠观念的联合以组成概念和范畴。课程和教材的组织和程序,直接影响心灵的组织和程序。

三、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利弊分析

1、形式教育论利弊分析

形式教育强调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以形式为教育的目的,有力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能力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生活和劳动技能,从这一方面来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但

形式教育忽视基础知识的教授,不利于发展基础学力,不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美国和苏联的课程改革“表现出惊人的相似: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更多的科学和文化知识。因此,两国都耗时费力地组织了各门学科的第一流专家重新编写新教材,更新教学内容,以容纳各类‘最新“最先进’的知识。”从这些研究成果来看,各国的教育、课程改革,关于重视“基础学力”、重视“知识”是很突出的。能力的发展建立在基础知识储备之上,形式教育思想忽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犹如建造空中楼阁,也是不可取的.2、实质教育论利弊分析

实质教育论强调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应重视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样有利于发展基础学力,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实质教育有利的一面。但是实质教育由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思想道德素养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实质教育强调知识本位,容易走进应试教育的误区。由于考试是现代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在实质教育知识本位论下,考试只以知识为依据,因此学校容易重视智育的发展而忽视德育和体育。忽视生活和劳动能力的培养。其次智育也容易只重视知识的记忆与背诵,死记硬背,缺乏个性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分析能力的锻炼。

有的学校和教师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严重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手段,知识为考试的主要依据,容易导致在追求升学率的过程中,学校很有可能只重视少数有可能升学的学生而置广大学生于不顾,致使广大学生失去学习信心,不仅学习没有长进,而且心里受到极大的伤害。这样就走进了精英主义教育的误区。

因此实质教育虽然提倡知识本位,有一定的正确性,但注重知识而忽视能力,授之以鱼而不授之以渔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四、对学生能力发展的看法

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来说,首先应该交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

为综合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其次应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说明每个孩子的智能特点是不同的,有的孩子语言智能强,有的孩子数学逻辑强,因此教育在发展学生能力时必须照顾到注重差异。树立多元智能的能力发展观,反对统一规格,统一模式的人才培养方式。

我们应该改变过去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做法,综合地从各个方面去评价学生的能力,不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

在发展学生的能力时应尊重学生的天性与兴趣,尊重学生的多元智能,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天性与兴趣,发展学生的不同方面的能力,培训不同规格的学生。在发展学生能力时,既要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尊重多元智能,多方位全面发展。

我们应当重视对学生思想品质,体育健康的培养与教育。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洛克对于智育,体育,德育三者的关系,是把体育放在第一位的,可见良好的身体素质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学生道德的修养水平也是不能忽视的问题,因为道德的修养决定人格的完善。我们要确保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朝着为社会,人类发展做贡献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成为高智商高水平的罪犯!

二零一四年四月二十八日

抓码王

http://uu88s.com

篇3:实质教育论

面对“女子无才便是德”到“女生全面超越男生”的转变,笔者作为一个女性,却并不觉得自豪和骄傲。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不是证明了男人比我们弱,而是证明了我们的教育弱,不能适应各种特质的孩子。

男人和女人,生来就不一样,不是有句话说,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吗?现如今的教育方式显然更适合“金星人”,女生天生比男生细致、忍耐、安静、听话,这无一不是老师们喜欢的特质。而男生则思想活跃,调皮捣蛋,喜欢挑战老师,所以一直是老师心中的“头痛人物”。这并不是男孩有意为之,而是男孩大脑中控制冲动的区域———大脑额叶发育缓慢。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小男孩比小女孩更淘气。到了幼儿园或小学,男孩难以像女孩那样安静地坐着听老师讲话,他们上课时小动作更多,更容易违反纪律;语言能力也普通弱于女孩,不善于沟通与背诵。但是男孩通常创造力、空间感知力、动手能力都强于女生。这些特点都表明了,男孩的特性更不适合现如今的应试教育。

正如《拯救男孩》一书的作者、儿童教育和研究专家孙云晓所说,“我们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与男生所擅长的东西是对立的,这是‘男孩危机’最根本的原因。”男孩的反叛意识较强,而现在的学校大多忽视学生兴趣,强迫学生循规蹈矩,这会让大多数男生产生反感,并讨厌上学。“男孩危机”再一次显示了改革教育模式迫在眉睫,敲响了教育改革的警钟。

实际上,“男孩危机”并不仅仅相对男孩而言,更属于每一个有独立个性的孩子们。目前的教育不利于人性的均衡发展,它助长了学生品格中乖巧、勤奋、不厌其烦做重复工作的特质,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动手能力甚至是反抗意识。墨守成规,死记硬背,创造力差,恰恰是中国教育下学生的现状。这只能让我们的社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创造”。

篇4:论教育服务的实质

[关键词]教育服务;观点;价值

[作者简介]王红全(1972-),男,汉族,河南扶沟县人,从事职业教育与科研。

学校所做的最基本的决策是他们应该向学生、以及市场和大众提供什么样的课程和服务。所提供的一系列服务确立了其地位,使消费者在所有中为其定位,并且会影响到消费者的相应行动。我们只需要比较一所技工学校和一所师范学院就能明白了。这两所学校会分别吸引一群不同的学生,并且与各自所属领域内的一批学校竞争。具有类似课程的学校会发现,他们面向的市场和大众因他们所提供的课程及其质量的不同而不同。

多数学校设置了好几种课程和很多项服务。一所学校的一系列服务包含了机构所有的课程和服务。“生产线”即一批在某种意义上紧密联系的产品--这是因为它们具有类似的功能并面向同类顾客,或者它们采取了同样的市场包装。举例来说,一些学校提供的教育课程(课程、图书馆及信息服务、计算机实验室、校园讲座等)、娱乐课程(运动器材及俱乐部、电影、舞蹈,诸如此类)、个人发展课程及服务(咨询中心、市团组织、导师)、医疗服务(健康中心)以及未来规划课程及服务(就业咨询、职业规划服务等等)。每一个种类均可以被看做是一条生产线。

我们将课程及服务视为教育产品。多数以产品销售为主的营利性公司提供的产品都是有形的、可触摸并且可以检测的,顾客在购买前就能认真检查。可以认为同一生产线制造的产品基本相同,不管生产线是由谁来操作。产品可以放在货架上让顾客随时购买。如果适当储存的话产品可以保存一段时间。总之,物质产品是有形的、稳定的、可储存的,并且不因制造者不同而受影响。

提供服务则包含着特殊的挑战,因为大多服务都是非实体的、紧密连接的、可变并且不持久的。多数服务只有在提供者进行服务的时候才存在,通常是在顾客在场的情况下进行。一名学生可以通过上几节课来评判一门课程,却恐怕不能通过阅读课程教学大纲来判断老师上课的有效性。此外,如果该学生的室友去年上过这门课程并且非常喜欢,今年的课程不一定仍一样精彩。这位老师可能会卷入家庭问题或者任职于某个非常费时的机构,可能不会像以前那样投入很多精力来教这门课程。而且,如果学生选了课却经常缺课,他可能会借其他同学的课堂笔记,但那跟上课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服务与产品相比的局限性也构成了服务的优势。老师可以从学生那里得到反应--他们在课堂上的疑惑以及他们测验中不知所云的答案--并因此改进课程的内容和讲义。在办公时间,老师可以为个别学生进行非正式的指导,教与学的即时性可以增加课程对学生的价值和作用,帮助他(她)的学习。

多数教育服务既包含有形的成分又包含无形的成分--而不仅仅是“纯粹”的服务。事实上,多数服务包括一些物质的成分。例如物理课的教室配有桌椅,而且可能会有黑板和投射幻灯片的屏幕或投影机。学生使用教材和笔记,老师可能会用一些仪器来阐述不同的物理学概念。因而每一项服务都需要仪器和其他物品并从中获益。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分析一项服务--核心层面、有形层面和附加层面。理解了这些层面,老师就能有效协调其服务以吸引最大数量的学生。

一、核心服务

处于最基本层次的是核心服务,它要回答的问题是:学生的需求是什么?课程或服务所要满足的需要是什么?教师的任务就是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课程的利益。通过发现每项课程满足需求的潜力,教师以描绘课程的利益,核心层面处在整个服务的中心。

被需求的核心服务可能会因顾客而异。以雅芳化妆品为例。公司销售员所售的是化妆品,而许多消费者购买的是希望--为了得到美丽、赞美和浪漫。另一些消费者买雅芳产品则是为了收集装化妆品的独特瓶子。学校提供课程及教导,但有些学生是为了塑造自身的市场适应力,另一些人则为了在工作之前先享受一段时间。

二、有形服务

有形服务既体现在一些有形的服务中,也体现在无形的服务中。以一名坐在教室中的学生为例。学生的首要目的是获取信息。有形的服务表现为:学生坐在教室的课桌前,面对着黑板,而教师站在讲台上读着讲义,偶尔在黑板上画个图表。显然,有形产品还不仅仅指这些。我们可以想象同样一名学生坐在计算机服务器前,所坐的座位是由人体学专家认为最舒适的状态而设计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看到成千上万幅图片和很多文章,听到演讲的声音,甚至观看新闻影片的片段。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有形服务的四个特征:它具有特色、有质量标准、独特包装以及品牌名称。下面将进一步探讨每一项特征,因为任何一个特征的改进都会使服务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

特色一项服务有诸多特色,增删其中的一些特色不会影响到服务的风格或质量。以一所准备扩招的小学为例。它可以提供很多特色服务,例如:

提供上学前后的日托服务;

增加操场的器材设备;

提供免费的父母教育课程。

推出特色服务有很多优点。学校可以通过选择最具有吸引力的特色,以满足特定市场范围的需求。特色也是作为区别一个学校与其他学校产品的工具。特色所具有的优势是易于增删,随意性比较强,所需费用也不高。新颖的特色通常都是有新闻价值的,可以赢得媒体知名度。

质量质量反映人们对一项服务的评价。服务质量非常重要,因为质量会因为服务者的技能、动力和情绪以及教育机构对其教员的控制力的不同而有很大的不同。以两所大学为例。A大学奉行的准则是“不发表就离职”,对教授的评价是基于他们的研究成果而不是上课情况。与此相反,B大学强调高质量教学,达不到标准的教员会被辞退。即将入学的学生对这一质量上区别的认知情况,以及他们自身关心的是高质量教学还是高质量研究,将决定学生会选择哪所学校,也决定A大学能否继续吸引足够的学员。

包装包装指特定产品或服务的外在容器或包装材料。我们知道好的包装会给产品带来额外的价值。举例来说,装香水的独特的瓶子就为香水制造了特别的感觉。服务的包装是指所获得的服务的较大的外在氛围。因此,学校环境是教育产品的外在包装。

校园的建筑、地理形势和景观都是学校的组成部分。校园给人的感觉应该像一首压韵的诗,一个欢乐的节日,一支家喻户晓的曲子。校园必须包括所有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它可以成为一处街景,一个热闹的晚会,一次家庭重聚,一次实体触摸,或者一首对于人类的视听交织的赞歌。

当然,并不是每所学校的校园都会如“一首压韵的诗”,但对于“学校生活应该是怎样”的思考至少会带来学校的改进。

品牌可以打造其产品和服务的品牌,为其起名、措辞、定标志图案等,使之与机构一致,并且区别于其他竞争者的商标。品牌可以为学校带来额外的价值,也会给学生带来更多满足感。例如学校的足球队能得到忠实与狂热的球迷,部分原因是他们举着学校和球队的旗帜。同样,名称响亮的课程或计划比名称平淡无味的课程或计划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例如,比起“既定教程”,人们更乐于接受“自主学习”,前者有墨守成规之意,后者则强调个人努力。

三、附加服务

营销人员可以向潜在市场提供核心服务和有形服务之外的服务,即附加服务。在众多学校中,正在探索或者将要探索扩大服务范围的方式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新的竞争并不在于学校课堂授课的内容不同,而在于课程之外的包装、服务风格、广告宣传、奖学金、授课安排,以及其他被人看重的方面。例如学校可以为学员提供终生的职业计划中心服务,使学员成为校友组织的一员,使学员在课堂上学到一些将来适用的技能。

我们可以发现,一项服务(或者其他产品)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项综合的服务,包括满足需要的核心服务,一系列有形特征,以及其他附加的利益。学校必须逐项检查其服务项目,使其能够满足学生所需,同时跟竞争过手提供的服务有所不同,并且让市场来证明它的高质量。

[参考文献]

[1]田汉族.教育服务理论提出及其实践价值[J].大学教育科学,2005,(5).

篇5:实质教育论

举世注目的应试是高考。这一场考试几乎是人生的分野,万众注目。“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日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这首孟郊的《登科后》,描绘的是唐代科举考试高中后的得意,用来形容当今的高考固然显得有点夸张,但一考定终生却是相通的。用当年我的老师的话:“今儿的考试,决定你将来是穿皮鞋还是草鞋!”那时,国家干部才穿皮鞋,而农民大多都穿草鞋。话虽通俗,理却不假。于是,君不见高考前后真是全民疯狂,仅仅就有为消除青蛙的鸣叫而毒死整池青蛙的,有英语听力考试时家长自发组织人墙拦车堵人的,有父亲去世两个多月母亲为高考向女儿隐瞒死讯的,有男孩结束高考后才得知父亲十二天前因车祸去世的,有乡村中学高考壮行校长祭旗学生含泪的,有母亲送考遇车祸女儿忍泪上考场的,有考生迟到不能进考场母亲下跪求情的,更不用说爱心车辆送考,交通管制为高考保驾护航等措施,把本不算炎热的六月搅得烦躁不堪。家有高三的孩子,就相当于在家里埋了一颗定时炸弹,全家人心惶惶。学生的脸色是全家人心理晴雨表,学生每次模考的成绩则是全家人的幸福指数。

如果说高考是最后的冲刺,那么中考则是冲刺前的途中跑。中国目前的教育,已经形成这样一个链条:为了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必须考上一所好大学;为了考上好大学,必须考进一所顶级高中。而好大学全国有几千所,但好高中一个省(市)也就那么三两所。所以拼中考的激烈程度,甚至超过了拼高考。中考前进行的体育考试,是中考唯一可以钻空子的环节,于是有学生不惜以身试法,用皮筋扎住胳膊或者考试前用冰块降温手指会让测出的心跳慢一些,柔韧性考试时,双腿绷得不直等。有些家长也推波助澜,忙着找关系,托人情,目的也就为了体育考试中孩子跳远时能多报几厘米。

中考成绩公布后,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局面丝毫不亚于高考。为了让孩子能上一个心仪的高中,家长不惜掏巨资缴纳资助费、借读费等各种费用。目前,中国大陆学费,一般的大学一年学费是5000-8000元,而一所知名高中,一学期的学费至少都是8000元,有的甚至高达三四万元。如果是孩子靠实力被正式录取倒也罢了,如果分数不够,那三年高中花的钱,就以十万记了。但家长们乐此不疲,有的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有的是为了花钱图个安心,有的是购买最后一丝希望。总之,中考的竞争一点儿也不比高考弱。

如果说中考是途中跑,那小升初就是加速跑。为了能上一所好高中,必须先上优秀的初中,这是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小升初除了全市统一组织的小学毕业考试外,稍有名气的初级中学,都会自主命题,自主招生。很多考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像赶场子一样,从这所学校考到那所学校。实力强的孩子,会拿到好几所知名学校的录取资格,会来事的家长可以把这些资格转让出去,价格不等,或许是吃一顿饭,或许是数以万计。小学毕业的孩子,也就十二三岁吧,这些花季雨季的孩子,迎来的不是彩虹晚霞,而是无穷无尽的补习班,因为几乎所有的初中在自主命题时都要涉及奥数题目。前两年,国家明令禁止不许考奥数,但这也丝毫难不住各大名校,因为考试题目可以不含奥数,但是非常难,小升初考试中出现诸如需要用数列知识才能解答的题目司空见惯。你不去专门学习,能取得高分被录取吗?

按说小升初是小学毕业班的事儿,那么小学低年级该消停几天,过几年快乐无忧的好日子吧?且慢,“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是一句广告词,而是一句货真价实的生活写照。我的一位同事痛心疾首地对我说:“千万别信那些教育家的话,学前班该学啥一定要让孩子学!”因为他听信“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的先进教育理念,学前教育没怎么重视知识学习,结果孩子上小学后学习跟不上,整天郁郁寡欢,本应天真活泼的六七岁小孩子,却像一个成年人一样心事重重。因为班级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掌握了小学一二年级的知识,所以老师教学进度很快,教学内容也随之加深。那些学有余力的孩子,学得相当轻松,每次考试成绩都不错。“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的同事,却换来了一个“灰色的少年”,每次考试都是一次炼狱,打得孩子灰心丧气。

其实,竞争早已提前到学前班了。到书肆去转一转,那些五花八门关于胎教的书能大行其道,就说明现在的学习竞争也许提前到娘胎里了。

应试教育的衍生物是精英教育。历年中、高考结束,各级各类学校总会以各种名目宣传自己:北大清华上线几人,“2+7”院校(北大清华为“2”,紧随其后的七所院校为“7”,也就是中国大陆排名前九的大学,简称“2+7”)上线几人,一本上线率几何,二本上线率几何……人们关注的永远是那些成绩较好的精英。同行关注,家长关注,学生关注,上级主管领导关注,新闻媒体关注……众目关注带来的必然结果是教师不得不关注。因此,一线教师在组织教育教学时,瞄准的是能够上线或临界上线的学生,并非“面向全体”(这一教育教学原则自从我接触教育就接触,刷在墙上,写在书上,只要有中国教育的地方几乎都可以找到这四个字,可谓无处不在),至少不可能以差生为教学起点。

翻开新课标教材,无论人教版,还是苏、鲁、粤教版,编者都有一个默认的大前提:每一个学生都无比热爱学习,而且学习能力无比强大。别的科目我不敢妄论,就拿语文来说,学生要在2.5个学期(高一两个学期,高二半个学期)内学完五本必修课本,共65篇课文(有些篇目里不止一篇文章),外加10本名著阅读和若干探究活动。注意,这里还没有计算作文指导。想要完成这些任务,除了对语文要爱到死去活来外,还得有超强的学习能力,比如名著阅读中的《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读一遍需要多少时间?读一遍能答对高考试题中那源自犄角旮旯的名著阅读题目?要知道“初唐四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王勃只学习语文,而现在的孩子语文只是他应试的九分之一。

语文尚且如此,其他科目自不待言。既然大家都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那么教师必须得关注。“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几句童谣已经流行了几十年,现在愈演愈烈。模考、月考、周考、摸底考、收心考……考试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几成家常便饭。而分数已经不仅仅是学生的命根,也是老师的命根。我曾经参与讨论优秀教师的标准,第一条定的就是:“学生不能考出好成绩的教师绝不是优秀教师。”高考大如天,这是一线教师的饭碗;那换句话是不是也可以说“分数大如天”呢?

在大环境的压迫下,教师只能舍卒保车,千方百计地保证上线率。因此中国的教育也就演变成精英教育,而精英教育随之带来的是失败教育。考试必定有成绩,有成绩就有高低,有高低就有排名。不管国家怎么禁止,也不管教育家们玩什么概念,只要有考试,必定就有排名。有时是明里排,比如把成绩单张贴在教室内,按考试成绩排座位等;有时是暗里排,老师口头宣读,或个别通知家长。当然,老师也是有苦难言,因为家长关心这个,任何一个教师不可能不排名。每次考试后,排名靠前者家长与孩子欣欣然喜悦,排名靠后者家长与孩子施施然怅惘。久而久之,那些经历过无数次排名靠后打击的孩子,自然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过着极度自卑而压抑的学习生活。好在我们的教育专家智慧无限,发明了许多新名词来遮遮掩掩,不许称呼“差生”,取而代之以学困生、后进生等。但怎么称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称呼并不能掩盖学习成绩不佳,在班级饱受歧视的事实。

历经十二年的基础教育(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换得的大约是10%的成功者(二本上线),却得到了90%的失败者。即使那些考上二本的学生,也难免受到多次考试失败的折磨,因为人们总是眼睛朝前看,用考试成绩最好的学生作为参照物。最终的结果大约是除了省状元外,其余的都是失败者。因为考上二本的人与考上一本的学生比是失败者,考上一本的学生与考上“2+7”的学生比是失败者,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与状元比,也是失败者。所以,中国教育是名副其实的失败教育。

篇6:实质教育论

信息工程技术系

软件理论教研室:马晓萍

2008年11月26日

“反对三股势力”、“反分裂”实质教育活动的心得体会 喀什师范学院从2008年11月3日起,集中开展了“反分裂斗争再教育、揭批暴力恐怖罪行”活动。把“揭露本质、揭穿谎言”作为重点,用雄辩的事实,针锋相对地揭露和批驳“三股势力”的谎言。针对“三股势力”杜撰新疆历史、包括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历史的谬论,积极向广大师生员工全面正确地宣传了新疆历史、民族和宗教演变历史,肃清“三股势力”所宣扬的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的反动影响,使各族师生员工牢固树立“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侮,共同艰苦奋斗,共同开发、建设的历史”的思想观念,把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热爱新疆、热爱家乡统一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师院而团结奋斗。针对“三股势力”诋毁我们改革开放和为民造福政策的反动言论,进一步加大对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讲明事理、澄清真相,揭露“三股势力”诬蔑、诽谤的罪恶目的,激发各族师生爱党爱国热情,进一步增强各族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针对“三股势力”宣传的所谓“圣战”极端反动思想,大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在全院、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倡导文明,遵纪守法”的浓厚氛围,使广大师生员工自觉增强法制观念,自觉抵制反动思想的渗透和侵蚀。

我认真参加了学院,系组织的集中学习和讨论,使我对“三股势力”、“反分裂”的反动实质有了更清楚地认识,在系领导的教育下,以及与同事的交流讨论过程中,使自己在理论和思想认识上都有了很

大的提高。现在,就我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向领导汇报:

所谓“三股势力”,准确一点说,就是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三股势力”各自的表现形式虽有所不同,但本质并无根本不同。因此,他们从一开始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沆瀣一气,同流合污。他们以宗教极端面目出现,以“民族独立”为幌子,一方面制造舆论,蛊惑人心,一方面大搞暴力恐怖活动,破坏社会安定。他们的根本目的就是制造混乱,在乱中推翻中亚各国的世俗政权,按照他们的“纯粹教义”建立“纯粹伊斯兰政权”。

今年以来,特别是奥运期间,接连发生了喀什“8.4”、库车“8.10”、疏勒“8.12”等系列恐怖袭击事件,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和损失。铁的事实充分说明“三股势力”的破坏活动决非危言耸听,“敌人就在身边,危险就在眼前”的断言也绝不是信口说来。只要我们历数地区史上发生的一系列暴力恐怖活动,就不难看出,境内外“三股势力”企图分裂祖国的罪恶阴谋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虽然他们的罪恶阴谋一次次被我们挫败,但他们狼子野心不死,一次次又卷土重来,他们处心积虑,千方百计企图打开缺口,制造事端,以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为达目的,他们不择手段,罪恶的黑手不仅伸向汉族干部群众,同时也丧心病狂的杀害了一批维吾尔族干部群众和爱国宗教人士。国力的强盛、新疆的发展、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就似乎都成了一小撮民族分裂分子的心病。说穿了,就是这些卖国求荣者害怕祖国的强大,他们不希望看到一个蓬勃发展的新疆,一个民族团结的新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的新疆。

奥运期间发生的系列暴力恐怖活动,其手法之残忍、性质之恶劣、危害之严重都是前所未及的,他们妄图制造国际影响,达到他们的险恶用心,同时也充分暴露出他们的反动本质和凶残面目。我们决不能以为他们会心慈手软,他们制造暴力恐怖的手法越来越残忍。他们是一伙十恶不赦的亡命之徒。我们决不能对他们抱有任何幻想。

尤其是“8•10”是“三股势力”在奥运期间发起的一起有组织、有预谋、有计划的暴力恐怖案件,其险恶用心和各种企图昭然若揭,暴徒手法极其残忍、性质极其恶劣、危害极其严重。暴力恐怖分子选择在举国欢庆奥运这样一个时期,丧心病狂地对县城一些超市、酒店、政府机关制造多起爆炸事件,这充分暴露了他们的反动本质和凶残面目,充分暴露了他们穷途末路的疯狂心理,也暴露出他们内心的无限惶恐。

这次暴力恐怖事件的发生,充分说明了“三股势力”的破坏活动绝非危言耸听,其目的就是扰乱北京奥运会的正常有序召开,在国内、国际上造成不良政治影响,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而这一小股暴力恐怖分子试图阻拦库车县的经济发展和破坏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只能是螳臂当车,自取灭亡。

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我们面临的稳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西方敌对势力妄图以新疆问题为突破口,实施所谓的“新疆工程”,达到“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在西方敌对势力的操纵和支持下,新疆周边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恐怖活动的高发地带,恐怖活动的目标和

范围不断扩大。受这种大气候的影响,境内外“三股势力”加紧勾结,不断加大分裂破坏力度,对发展和稳定构成了新的现实威胁。作为师范学院的一名教师,我们在认清“三股势力”的反动本质前提下,更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包括“伊斯兰解放党”在内的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正在加紧对我们进行颠覆、破坏活动,并利用宗教向学校渗透,妄图达到和我们长期抗衡的目的。在我区,分裂分子与我们争夺接班人,利用宗教对学校进行渗透。

一般来说,学生本身不属于社会上的宗教势力,他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正处在形成过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分裂分子与反动组织正是利用这一点,来煽动和蛊惑学生。而我们是人民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反分裂斗争最前沿的教育者,有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职责,由教书育人的义务,绝没有传播宗教的权利。我们必须要“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不仅要精通业务和专业知识,还必须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提高政治敏锐性,认清自己在反分裂斗争中的地位,在发分裂斗争的最前沿发挥自己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是他们学会“讲政治”,学会从政治上看问题,人士社会之一是其阶级斗争的特殊性和表现形式,保持必要的警惕性,帮助学生及时识破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想学校进行宗教渗透的图谋,自觉抵制宗教的渗透和宗教影响,领导学生,并以身作则的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非法宗教活动和民族分裂活动。我们要抓好学校的教育管理,加强教师队伍的整顿和建设。重点解决民族分裂主义和非

法宗教活动向学校渗透的突出问题和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立场问题。要对学生广泛开展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法制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政治免疫力和鉴别力。

作为一个大学老师,我们所教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性格上比较容易冲动,容易受到煽动,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我们在对他们进行日常教育的时候就要注意到这个特点,多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关心爱护他们,让他们把老师看作是自己的良师益友,有情况或迷茫的时候能够和老师及时地沟通。同时,在平时也要多提醒他们要保持冷静,学会用政治的眼光看问题。当和同学发生矛盾或纠纷时要能够正确处理,保持冷静的头脑,不给分裂分子以可趁之机。记得学校2003年的“4.15”事件就是由于民族和汉族学生发生了纠纷,没有冷静的处理,又被分裂分子利用,煽动,最终导致了很坏的社会影响。这就是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教训!

我们一定要充分认清“三股势力”的危害程度,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旗帜鲜明地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要始终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意识切实提高警惕,增强敌情意识,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传谣、不信谣,不散布事实不清的信息;特别是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反分裂斗争形势,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问题,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站到反分裂斗争的第一线,肩负起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神圣使命,在事关国家最高利益和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始终做到认识不含混,态度不暧昧,行动不动摇,始终做到立场十分

坚定,旗帜十分鲜明;稳定情绪,用心做好本职工作,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保卫来之不易的改革开放成果和稳定政治局面。

我们每个人都要深刻认识“三股势力”的本质危害,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不动摇,人人都应该把稳定作为自己的第一责任。不仅要充分认清“三股势力”的危害,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旗帜鲜明的维护祝国统一和各民族大团结,更要自觉站到反分裂斗争第一线,保护我们自己的美好生活,维护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哪怕为此而流血牺牲,付出自己的生命都在所不惜。

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民族观,结合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我们可以看到,新疆自古就是我们祖国大家庭的一份子,各民族共同努力,为祖国的发展,经济的繁荣都做出了贡献。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民族分裂分子也一直没有放弃对我们新疆的分裂和渗透!但是,我们必须要坚定一个信念,那就是在解放前,我们的经济落后,分裂势力都无法取得分裂活动的成功,在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的今天,他们的分裂活动更没有成功的可能!只要各族干部群众擦亮眼睛,团结一心,任何敌人的阴谋活动,都将葬身于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

上一篇:瓯海艺术实验小学 “我为你骄傲”激励性评价实施方案下一篇:吴邪自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