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田径运动技能

2024-05-09

提高田径运动技能(精选8篇)

篇1:提高田径运动技能

加强运动技能教学,提高体育教学实效

众所周知,初中体育课必须以体育技能教学为主。体育课既然必须以运动技能教学为主,那么怎么开展有效教学呢?这是个实际问题。“有效教学”与“轻负高质”也是我们教育界近期来涌现的新名词,越来越被广大教师关注。结合是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初中体育课怎么样有效运动技能教学的思考。

1.坚持以运动技能为主的教学思想

新课标的实施,带来一系列教学理念的变化,曾一度令我们感到欣喜,同时也让我们一线体育教师感到迷茫。“淡化运动技能”、“快乐体育”、“创新体育”这些新名词的出现,是坚守还是摒弃传统的体育课堂常规和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是否只要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这些一度困惑我们的问题,通过理论的学习,我们明确了体育教革的方向,体育课堂教学必须以运动技能传授为主。

2.确定运动技能教学内容与目标,加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2.1精选教学内容,确定运动技能教学目标

根据调查,大部分学生是喜欢运动技能的体育课。但学生凭自己个人兴趣和爱好,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带有主观性,比较喜欢球类的运动项目,对于田径与体操类的,则是没有浓厚的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对这些项目要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明白田径、体操项目的运动价值所在。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制订出符合初中学生实际的运动技能教学目标,确保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素质。必须强调的是,制定运动技能教学目标,一定要符合初中学生现有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不能过高或过低。高了,学生可能达不到或者在运动时容易造成伤害;低了,训练的效果则达不到。

2.2 遵循运动技能教学规律

运动技能属于人的“身体认知”,它是人类认知体系的一部分。运动技能的规律也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例如,体操的技巧教学,需要从“侧滚翻→前滚翻→后滚翻→头手翻→侧手翻”的顺序来进行,这样从易到难,学生容易掌握。在篮球教学中,如果一开始就按“滑步→持球→传球→运球→投篮→比赛的顺序进行教学,学生所掌握技能就不是很理想。因为学生很多一部分的篮球技术都是自己从电视上或者其他途径学来的。由此看来,运动技能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那么,哪些运动技能教学需要从简单的动作和分解教学开始?哪些运动技能教学可以从较“复杂”的动作和完整教学开始?都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从项目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进行考虑。

2.3制定运动技能教学的单元计划,加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运动技能教学为什么要涉及到单元?因为在体育的各类教材中基本上是以各项运动技术来划分单元的,单元名称一般为“篮球”、“排球”、“短跑”等,单元的顺序基本上也是按运动技术的传授顺序来设计的。某节课的运动技能教学设计的是否合理,只有根据它在单元中的位置才能进行评价。比如,只有知道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才能对课堂的运动密度、学生的负荷量大小做出评价;只有了解运动技能的水平程度,才能对课堂的教学方法做出合理的评判。所以,我们在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要认真把握运动技能教学顺序和技巧,以促成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具体讲:

2.3.1 根据学校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确定每个年级段的学年和学期教学内容和数量,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编排教材的单元顺序和大小。这样,有利于形成学校体育特色,对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有积极推动作用。

2.3.2运动技能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将根据不同性质的教学项目,确定为大小不等的教学单元,通过大、小单元的合理组合和搭配,设计出运动技能教学的不同层次,进行有主有辅、有精有粗、有学会有介绍、有学好有体验的教学。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倡导的体育技术课程的开发。但对一些球类项目的体育课教学时,则可以把一个教学项目单独设计成一个大单元和一个小单元,即新授内容与复习内容。这样体育教学当中对场地器材的利用率高,教学效果更好。

3.创设合作探究学习情境,提高教学有效性

当前,有效教学是教改的一个关键词。有效教学是基于学生的有效学习,而有效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一切教学都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所以要“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教学。坚持理论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关注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挖掘学生的潜能,将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引入课堂,创设出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从而改变课堂的教学方式,以学法的改革推动教法的改革。

首先,按照体育学科的特点,处理好传统学习和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关系。由于体育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教学手段,通过一定的运动技能和知识的习得来达成课程目标的,所以,接受性学习仍将在学习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不能全盘否定。其次,要根据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选择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多种教学方式和引导学生选择切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师要改变选择教学方法中出现的形式主义,正确理解体育新课程教学理念,真正让学生明确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其在身体练习的同时体会体育学习的乐趣。

4、营造平等和谐教学氛围

有效教学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平等是指在教与学上没有尊卑、高低之分;和谐是指师生情感的沟通和融洽。据调查,初中学生对师生互动都很好奇和感兴趣,这与其身心特点有关。可见,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善于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营造出易于学生接受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质疑,从而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体育教师要提高业务素质,优化教学艺术,使学生信你服你,才能让其听从你的调动与指挥。

本文仅在理性的层面上,就初中体育课有效地进行运动技能教学,提出以上几点看法。在实际教学中,到底怎样对运动技能教学进行改革,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需要我们体育人的智慧和共同努力。

篇2:提高田径运动技能

运动技术是运动项目内在的要求,是一种运动载体;而运动技能则是完成这项技术的一种能力。要提高运动技能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在深刻理解运动技术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反复练习,不断内化,在自我不断提升的同时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运动技能教学的共同规律及特性再认识

实践证明,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有四个阶段,即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阶段、自动化阶段,而各个阶段又有各自的表现和特点[1]。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也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所以在教学中必须采取相应的教法(见下表1)。

2、运动技能学习的规律

董文梅等人对练习律和反馈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2]。练习律是指运动技能必须在后天经过反复练习而获得。运动技能是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练习而逐步完善,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是:练习——矫正错误——再练习——再矫正错误——直至正确无误、完全熟练的过程,不断重复的身体练习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反馈有外部(即行为结果的知觉)和内部(即肌肉运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在运动技能学习的初期,学习者主要依靠自己行为结果的知觉来改进技能。练习律和反馈律体现了流程思维观,作为学习主体,我们无力改变这些规律,只能顺应规律,这才是科学的。

3、运动技术的特性

运动技术的特性是运动技术本身固有的规律,它不以人的意识形态改变而改变的。董文梅等人认为:“运动技术的特性包括运动技术的正规性、完整性、层次性和系统性” [3](见下表2)。

二、“以学定教”巧选教学内容

“以学定教”就是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进行优选教学内容。即教什么的问题。

季浏认为,教什么运动技能的问题上主要有三个依据,一是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二是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相联系,三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4]

首先,不同年龄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身心特点,他们对运动技能的生理适应程度和兴趣爱好具有明显的差异。小学生生性好动、兴趣广泛,正是身体全面发展期,但是注意力易分散,运动技能教学应简单易行,形式多样,以游戏和基本运动为主;初中学生身体发展基本成熟,爱好广泛,适合发展速度,有氧耐力和灵敏性,如短跑、长跑、篮球、排球、武术、美操等项目,但是不过分追求掌握运动技术的规范性,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和完美;高中学生是体能增长期,适合发展肌肉力量,肌肉耐力,但是兴趣开始细化,自我意识增强,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爱好和选择,引导他们根据各自的体育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一两项运动项目进行较系统的学习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其次,要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相联系。选择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相联系的运动技能进行教学,学生才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很高,学习效果也会突出。如少数民族地区经常开展舞狮、板鞋、抛绣球、打陀螺等项目的比赛,他们从小就很熟悉这些项目,那么把这些项目引进学校开展教学就容易得多了。

再次,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其一,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区域性特点,如北方多以冰上项目,而南方多以水上项目。其二,考虑学校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什么,如有的学校是篮球传统学校、有的是排球传统学校、有的是乒乓球传统学校,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它将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积淀,开展起来更加容易。其三,考虑学校的硬件。有的学校球类场地比较多,那么就应多开展球类活动,有的学校田径场地条件好,就应多开展田径项目。

三、运动技能目标有效设置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都有差异性的,同时每个学生的心理世界,体育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等方面各不相同,也就造成在技能学习过程中学习思维和学习行为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运动技能目标上做到合理、有效的设置。第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身体素质与学前基础、本课次的教材内容重点来制定课堂教学运动技能目标。为此,教师在课前必须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并进行合理分组或分层;第二、教师必须认真吃透教材、钻研教材、规划好单元教学计划与课次教学重点,制定出恰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运动技能目标;第三、根据运动技能的特性来确定相应的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目标,使教学目标围绕运动技能教学目标,把其他各个目标合为一体。

四、加强对学习主体的学法指导

要想让学生始终主动参与体育学习,必须注重学法指导,授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掌握运用运动技能并获得一定的成功感。邱启国认为对学生学法指导应注意四个方面的内容[5]。(1)通过“预习”了解技能概况,即正确阅读课本和适当扩大阅读范畴两个途径;(2)通过“观察”识记技能“特征”。即明确观察顺序和细察技能环节;(3)通过“分析”掌握技能“理论”。即剖析其技术原理和斟酌技术要领。(4)通过“辅练”疏通技能“淤结”,即加强基本素质训练和解决环节差错问题;(5)通过“创编”实践技能“应用”即改编高难度运动技能和重组有关技术动作。总言之,学法指导的主要环节是:预习—观察—分析—辅练—创编。

五、注重教法与组织的科学性

首先,要对运动技能科学分类,根据技术类型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董文梅等人基于“会能度”把运动技能分为会与不会有明显区别的运动技能、中间型运动技能和会与不会没有明显区别运动技能三类,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5](见下表3)。

其次,教学组织的严密性。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离不开合理科学的组织环境,教学组织是保证课堂效果的外环境。潘绍伟认为,提高教学组织的有效性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将全体学生学习、小组学习个别指导有机结合;第二、尽量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教学组织。如在实心球教学中把那些出手高度不够的学生划分为一组,在练习场地空中拉一条绳子,让这些学生把球从绳子上方投出;第三、教师应对学生抱有正面的期待和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采用语言激励、手势激励和眼神激励等手段。

六、教学评价要凸显过程性和发展性

篇3:感受性提高与运动技能训练

大量的事实和实验已证明,对某一种感受能力进行多次练习,不论是有针对性地训练还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都可以大大提高此种感受性。如:音乐家有令人惊异的听觉感受性;印染工人对颜色的视觉差别感受性高于常人;盲聋作家海伦·凯勒的灵敏的触觉感受甚至使她能用“手”听音乐,等。这些都说明,是后天的练习改变了人的感受性。因为从神经生理学来看,人的感受性一方面取决于感受器中感觉神经细胞的兴奋阈值,另一方面也决定于感觉中枢的兴奋敏感程度。

研究证明,人的任何一种感受器的感觉神经细胞以及相应的感觉中枢都可以经过多次的使用而逐渐发达,这也完全符合“用进废退”的生物学原理。

1 如何提高运动员的感受性

感受性是可以通过练习而提高的,这里的练习绝不仅仅是无规则的多次的重复与环境暗示,而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1.1 排除干扰,仔细捕捉

所谓感受性低,未能对刺激产生感觉,往往并非感受器或中枢的神经元对刺激没有兴奋,而是兴奋度不够,没有成为一种主导兴奋,这主要是由于感受器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种感受器或中枢的兴奋常常会对其他感受器或中枢形成抑制作用,这往往表现为经常性的高强度的兴奋对偶然的低强度的兴奋造成抑制。阈下感知对象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越是各种感觉都处于平衡状态时越容易产生阈下感知。所以感受性的提高往往并不是从无到有的,而是从弱到强的,是把弱的兴奋逐渐培养为强的兴奋。

由此可知,运动训练开始阶段,重要的就是要排除干扰,使各种感觉都处于平衡的期待状态,从而仔细捕捉某种微弱的兴奋感。必须说明的是,平衡的期待状态并非是安静的松懈状态,它需要一定的紧张度、集中度。安静放松实质是一种惰性,神经处于抑制之中,只有在一定的身体激活状态下,才能消除惰性、释放潜能、灵敏神经、捕捉细微的感受信息[1]。很多人使用了负荷练习的手段以使肌体进入适当的激活状态,这当然是一种可行的办法,但负荷应该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集中注意、细化信息捕捉刺激才是目的所以除了负荷外在另一些情况下,自我暗示、心理激活、净化刺激等都不失为捕捉刺激信息的手段。

1.2 及时反应,准确反馈

及时反应,准确反馈。即是说练习者对捕捉到的感觉信息要及时做出反应,主训者也应对其反应迅速做出准确的反馈。因为这种感受几乎是处于若有若无的状态,感受器和中枢捕捉到刺激,发生的也是一种低度兴奋,可能瞬间即逝,或转为抑制或与其他兴奋相混淆,难以辨别。所以,受训者必须在兴奋尚未消失时,及时做出反应(这个反应即是一个人工兴奋。当然,它最好是能明示的,比如动作或发声),即让另一个兴奋与这个兴奋相联结,使感觉记忆转为工作记忆。即便如此,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很多错误的联结,必须设法消退掉错误的联结,保留增加正确的联结。即随时尽快淘汰掉错误的记忆,凸显正确的记忆。这就需要主训者对其明示做出及时的准确反馈,使正确的记忆被强化,与此同时,错误的记忆则被分化。这样,“正确的感受--准确的反应--即时强化”的联结才能形成。如果拖延了不准确的记忆,一旦形成错误的感觉,将难以纠正,得不偿失。当然,如果反馈能够通过生物反馈的方式,会避免很多错误,效果会更好些。

1.3 持续练习,发达神经

这样千万次的练习,经过日积月累持续不断的“正确的感觉--准确的反应--即时强化”的过程,感受性就会越来越高,作为其生理基础的神经感受器和中枢也会越来越发达。并且,研究发现,这个过程中训练成效会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感受性的提高到后期会出现“高原现象”,如果坚持下去,就会又出现增长,逐渐促进感受器和中枢神经的发达。

2 动作技能的获得关键是感受性的提高

感觉是运动的基础,视觉、触压觉、平衡觉尤其是运动觉在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它们不断地收集动作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并反馈给大脑这即是感觉内导尤其值得强调的是动觉内导)。大脑运用内导的感觉信息,不断调整运动(方向、速度、力的大小等),并同时继续回收信息,整合信息调控运动,进而使这个过程熟练化,即形成动力定型。动作技能就是这样获得的。

可见,动作技能的欠缺往往并不是运动者缺乏运动能力,而是缺乏感觉能力。当然,二者是不可分的,并且运动能力也是重要的环节。但感觉是运动的前提,有了感觉,相应的运动能力训练才有依据和方向,并且单纯就运动能力而言,神经、骨骼、肌肉的运动能力提高也会容易得多。所以说,感受性的提高是动作技能获得的关键。

比如,言语技能的获得关键是听觉和喉头、声带、口、舌部等的运动觉,聋哑儿童的康复正是从提高这些感觉的感受性着手的;行走技能的获得则主要是靠视觉、平衡觉和髋、腿、足部以及躯干、上肢的运动觉等各种感觉的提高及整体协调;书写技能的训练关键也不是手部的运动能力,而是视觉、手部的触压觉和运动觉能力的提高。蒙台梭利之所以在对幼儿的教育中特别重视感觉教育,正是认识到感觉信息的收集能力在动作中以及在整体心智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对于绝对感受性而言,差别感受性的提高对技能的获得更加重要。这其中既有同一种感觉的差别感受性,也有不同感觉的差别感受性。既有感受器的功能改进,也有中枢的功能改进(对后者尤其如此)。因为技能往往是使原有已能完成的动作或者在幅度、力量上已经涵盖的动作更加细微化、灵巧化、精确化、熟练化。表现在感受性层面上,就是要使原有的感觉精度更加分化、细化。

比如,触压觉得韦伯常数能够从原来的1/30提升为1/200,尤其是运动觉差别感受性的提高,是形成动作灵巧性和可控性的最重要依据。通过练习,相应的感觉中枢功能的改进也会使这个中枢捕捉到细微差异的刺激,使其在同类或异类信息刺激中被区分出来。

3 通过提高感受性促进动作技能的原理在运动技能获得中的具体运用

绝大多数的体育运动项目都是由一系列的动作组成的,在这些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通过各种练习提高其相应的感受性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即如此方面的专家所言:“通常我们所说的球感、水感、器械感或某种专门的技术感觉均与个体的感受性有关[2]

国外的运动心理专家也通过定点投篮技能训练的实验,充分说明了相应的感受性的提高在掌握投篮技能中的意义。他们采用视觉控制与无视觉控制的交替练习,逐步增强受试者手、肘、肩部的触压觉和运动觉,4周后的实验结果证明,这种方法能大幅度提高受试者的投篮命中率,是一般方法提高幅度的7倍[3]。这个过程中无视觉训练的环节,正是为了使运动员排除干扰、仔细捕捉那种细微的感觉,在捕捉到细微的感觉差异后马上投篮,即及时反应,以便使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形成有效联结。而主试的当下反馈信息,则对感觉和联结起到了强化和分化作用,从而使感受性不断细微化、正确化并被记忆、加强。经过多次练习则感受性不断提高,相应的动作也不断得到调节矫正,技能得以形成并巩固。

据此,可以断定,其他一些运动技能,也能够通过类似的方法而获得。如乒乓球的发球、接发球等技能。我们在训练中,就应注重增强训练者手、腕、肘部的触压觉和运动觉。又如,我们修改了蒙台梭利的触压觉练习教具,以提高触压觉感觉性。通过在无视觉状态下采用拉力计练习并及时反馈的方法来训练手、腕、肘部的运动觉,训练过程基本遵循前文所述的三个步骤。实践结果证明,随着以上感受性的提高,被试者的运动技能获得了明显进步。同理,在背跃式跳高挺髋动作的训练中,关键是要提高运动者髋关节的运动觉能力,这是其空中自控的基础。我们同样按照以上三个步骤,采用了空中悬拉、闭目感悟、尝试挺髋、效果回报的方法逐渐提高了受试者的运动觉感受性,并因之显著改进了其运动技能。

可见,以通过提高感受性来促进动作技能形成的原理在一切运动技能的练习中是具有普适性的。当然,这其中的一个难点在于如何确定提高某个特定感受性的具体可行的方法,这也是须要我们大家进一步去探索的

摘要:人的各种感受性是可以通过练习而提高的,练习过程可以遵循三个步骤进行。感受性的提高是动作技能获得的关键,这一原理可在体育运动技能训练中广泛运用。

关键词:感受性,运动技能,训练

参考文献

[1]苏里.大负荷训练对帆船运动员肌肉感受性能力的影响[J].山东体育科技,2000,22(4).26.

[2]邱宜均.运动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8:210-240.

[3]石岩,阎守扶,申高禄.定量运动负荷和个性特征对动觉准确性和动作稳定性的影响[J].心理学报,1996,28(2).131-137.

篇4:浅谈提高运动技能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提高;运动技能;教学策略

《体育课程标准》指出:“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干学习领域,该领域与运动参与领域一起最能体现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性质;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实现其他学习领域目标的载体。如果没有运动技能学习领域,其他学习领域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失去本课程的特征,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目标就无法实现”。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有所专长,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一、重视学生运动兴趣、爱好和专长的形成

重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理念,它强调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体验。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才能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不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兴趣,强迫学生学习不感兴趣的内容,是不可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的,也不可能提高学习效果,也不可能实现兴趣向技能的转变,多年的事实已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选择那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运动技能项目是高中体育教学的关键。

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的第一要素就是运动技能的提高。运动技能的提高也是学生体验体育运动、挑战自我、展示自我、交流结友的前提和条件。没有运动技能的教学和提高,体育课只能是浮浅、乏味的游戏,只能是趣味体育活动。从终身体育的角度考虑,如果现在的体育课不实实在在地教一些运动技能,学生又如何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形成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从哪里去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呢?因此,要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专业爱好,因材施教,主动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

二、坚持校本教研,开发体育资源

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的研究,开发学校的体育资源要因地制宜。可以根据学校的体育教学条件、传统、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等方面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可以对于地方民族、民间广为流传的体育游戏、体育活动项目,进行加工和处理,增强其运动技能学习;还可以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情况、校园情况和周边自然地理条件进行开发利用,可以进行教材整合,成为培养学生生活技能的主要手段;以校园内外的定向运动,以地震、火灾、交通事故、绑架等安全主题教育,进行安全事故演习,并根据这一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运动技能领域的训练,也是我们体育新课程资源开发的亮点。

校本教研使教师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研究者,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才能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从而形成自身教学与研究特色,才是为教学行动而进行的研究,才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对症下药研究,才能真正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师才能够持续进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创造性实施新课程,从而提高运动技能。

三、运动技能教学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作为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急需解决为什么要教运动技能、教多少运动技能和怎么去教运动技能等问题。具体讲:合理地安排各年级的教材内容和数量,且保证每个年级都有学习的重点。合理地安排每个教材的教学时数,建立单元课时的模式和规模,各单元要相匹配,共同完成各种体育教学的目标,根据教材的现状和体育教学时间的现状,在不同年级根据教材的学时多少合理组合和搭配,设计出教材的层次,如“精学教材”、“粗学教材”、“介绍性教材”、“锻炼性教材”等。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要求学生课堂上要认真学习,课外要花时间进行练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好课堂上所学的运动技能。教师可以在每一节体育课结束前给学生布置一些体育的家庭作业。如:跳绳、做仰卧起坐、纵叉、横叉等。要防止单纯追求运动技能的教学而使课堂气氛单调、沉闷、乏味,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新颖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营造平等、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以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四、重视运动技能教学和德育渗透的衔接

运动技能的教学中,在重视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将运动技能的教学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联系起来,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这是为了充分挖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功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良好的品质、顽强的意志、乐观的心态是加强运动技能训练的有效支撑,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多方面主动发展是最基本的立足点,技能学习的多重育人价值才是技能教学的着眼点,因此,要重视运动技能教学和德育的有机结合。

高中阶段的基础知识应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增强体育意识,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提高体育文化素养,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在体育课中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各种运动技能,让学生对某一些运动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自主地锻炼身体,发展体能,保持健康。实现体育教学活动从单纯的生物观逐渐向注重人的思想和意志品质、智力和能力、态度和情感的以及完善人格等全面教育观转化。

总之,在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应给予学生自由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自主体验运动技能,合作、交流学习运动技能。体育与健康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运动技能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从增进学生的健康这一角度考虑,在运动技能的教学时,我们需要的是适宜的运动量,即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运动量。由此可见,现在需要积极探索的是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运动技能教学。

参考文献

1.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季浏.《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运动技能教学》.体育教学, 2006.2.

3.林亦明.《反思运动技能教学》.体育教学.2006.1.

4.李文江.《谈在体育课程标准下的运动技能教学》.体育教学创刊,100期特刊.

篇5:定向运动技术技能练习方法

一、实地识图练习

(一)图例认知练习

1.2人1组,1张定向地图,一份图例。

2.A从地图里找出某符号来,B说出该符号的中文意思。3.A说出某一符号的中文意思,B在地图里找出此符号若干。4.互换角色,反复练习。

(二)图地对照练习

1.2人1组,1张定向地图。

2.在实地上走,A指出图中的某符号,B找出实地上该符号的实物。3.A指定是地上的实物,B在地图上找出该实物的符号。4.互换角色,反复练习。

(三)简化地图练习

1.2人1组,1张有线路的地图。

2.A用3~5秒时间读图,闭上眼睛回忆所选择的攻击点,然后在白纸上画出特征物。3.依次将整条线路的特征简化成草图后。4.B将其草图与原图进行评价。5.互换角色,反复练习。

(四)路线选择练习

1.2人1组,1张定向地图,两人互相设计线路。

2.A用3~5秒时间读图,闭上眼睛回忆所选择的攻击点2~3个,然后告诉B。3.B对其所选择路线进行评价。4.互换角色,反复练习。

二、检查点捕捉技术练习

(一)攻击点的选择练习

1.2人1组,1张定向地图,两人互相设计检查点。

2.A用3秒时间读图,撤掉地图后马上告诉B选择的攻击点。3.B对其所选择攻击点是否为最佳进行评价。4.互换角色,反复练习。

(二)检查点具体位置判断练习

1.2人1组,1张定向地图,两人互相设计检查点。

2.A用3~5秒时间读图,撤掉地图后马上告诉B检查点具体位置。3.B对其所描述准确性进行评价。4.互换角色,反复练习。

三、重新定位练习

(一)利用明显特征物判断站立点练习

1.2人1组,1张定向地图。

2.A先读图,带着B跑一段距离后将地图交给B。

3.B马上在地图上寻找身边明显特征物的符号,确定站立点。4.交换角色,反复练习。

(二)后方交会法练习

1.2人1组,1张定向地图。

2.A先读图,带着B跑一段距离后将地图交给B。

3.B马上选择一个明显地形点,用指北针的直长边缘一端固定于图上的明显地形点上。4.标定地图。

5.转动指北针,使其直长边对准该地形点。6.沿指北针的直长边向后画方向线。

7.再选择一个图上与实地都有的明显地形点,重复上一步。8.两条方向线的交点,即是站立点。9.交换角色,反复练习。

第六节 定向运动战术练习方法

一、视觉化训练

1.闭目深呼吸,将意念集中于两眉间。

2.想象一场按顺序高质量完成训练或比赛的全过程,包括如何读图、使用指北针、选择攻击点、寻找攻击点、捕捉检查点、最后胜利取得冠军。3.睡觉前或醒来后、训练、比赛前或后,进行此练习。4.反复多次练习。

二、红绿灯战术训练

1.设计一条有难度的线路。

2.练习者在点与点之间分别用用绿、黄、红三种颜色标出各路段。

3.绿色路段使用概略定向,尽快接近攻击点,黄色路段放慢奔跑速度,保证顺利找到攻击点,红色路段速度要慢,使用精确定向,快速捕捉到检查点。

4.反复多次练习。

三、模拟比赛

1.根据不同战术要求设计比赛线路。

篇6:田径技能教学的新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3-000-01

摘要作为各项运动基础的田径运动,具有项目多、种类多、运动强度较大的特点,对人的健康锻炼有重要意义。田径技能教学作为学校体育课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掌握好田径各项技巧,对学生学好体育课,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等至关重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各级学校不断探索,积极用适合时代特点的新方法来进行教学,体育课程也不例外,特别是体育课中田径技能的教学。本文在田径教学实践基础上,结合当前教育教学前沿热点难点,就田径技能教学的新方法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田径技能教学新方法研究

在以前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以成绩“论英雄”,忽略学生的体育锻炼,特别是面临升学压力的中学阶段,学校的不重视使体育锻炼逐渐被淡化,体育锻炼的内容也日益单一。同时,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独生子女被父母精心呵护,各种“宅”也使得越来多的青少年因缺少体育锻炼而出现肥胖症。即使是体育锻炼中最简单的田径跑步项目也出现运动人数下降不好趋势,其直接的后果是造成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对其今后发展不利。这些也是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中面临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更需要有科学有效的技能教学方法。田径作为体育中的基础运动,加强田径技能教学的新方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田径运动的内涵

田径包括径赛、田赛和全能比赛。田赛的项目主要是以高度和距离长度计算成绩,有跳跃、投掷等;径赛是以时间计算成绩的竞走和跑类的项目。田径比赛由田赛、径赛、公路跑、竞走和越野跑组成,此外还包括部分田赛和径赛项目组成的“十项全能”。

田径运动不用简单地理解为就是“跑”,它也有各种各样的远动技巧需要学习与注意。田径运动的内容广泛,因而在田径技能教学中不能一概而论。田径运动的各个项目有各自的运动技能和教学方法,应该掌握它们的各自特点,灵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当前田径技能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田径技能教学以赛代练,以赛促练

随着中学升学压力越来越大,一些学校大部分时间都是安排在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上,体育课程教学少之又少。于是,曾经只在运动赛事中出现巨大争议的“以赛代练,以赛代练”的运动训练方法也被盲目地运用到体育课的田径教学中。在平时课体育课程被安排去学习文化主课上,只在每学年的校运动会到来之际组织学生进行突击训练。这种做法不仅不能按时地完成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达到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还会给学生带来额外压力,影响学生学习。

(二)田径技能教学没有把握好运动的量与强度

中学阶段田径技能教学不能像专业运动员那样进行,需要把握好教学运动的量与强度,即要注意学生所能承受的负荷。运动,即使是简单跑步,能给人身心愉悦,但现在一些中学体育课田径技能教学中没有把握好运动的量与强度,往往导致相反的效果。太轻了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运动意识,也达不到传授运动技能的目的;太重了会让一些学生适应一时不过来,更严重的,学生会出现意外事件。2013年8月7日在东莞光明中学发生初二学生小伍跑完后猝死的事件。因担心学生体质不好发生意外,武汉、西安等多所高校运动会中取消了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项目,今年深圳市区两级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也取消了长跑项目,引起社会热烈关注。与此有一定的联系。

三、田径技能教学的新方法研究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课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而且运动能让学生放松身心,本应该受到学生广泛欢迎,近年来却越来越让学生感到恐惧,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定与老师的技能教学方式没有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有关。反过来,学生也只有了足够的兴趣,才能更好地促进田径技能教学。培养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需要学校合理安排体育课程,更需要老师采取有趣新奇的教学形式。

国际田联发起的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项目在北京体育大学国家训练基地综合馆举行,该项目能系统地解决当前青少年体育教学和训练竞赛中所面临的诸多难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机构中已被广泛采用,成为当今世界权威的科学的少儿体育教育解决方案。我国的体育田径技能训练也能采取这样的形式,进行趣味田径项目教学,培养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而不是田径技能教学以赛代练,以赛促练的错误方式。

(二)积极改进引进田径器材,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技能

在国际田径赛事上,体育一直被认为是“是高科技的橱窗”,电子仪器,激光,网络等新科技技术大量运用于体育领域。在学校可以不用采用如此先进的器材设备,但积极改进引进先进的器材,不仅有利于技能教学,还可以吸引培养学生兴趣,同时更能保障学生的运动安全。

(三)利用计算机进行技能教学

当前的体育教学的前沿热点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技能教学。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成为辅助性训练的有效手段,使运动员的潜能获得了更加充分的发挥,“电脑训练”为现代田径运动训练的科学性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这是训练专业运动员的有效方法。但对于中学学校来说,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田径赛事,从中学习技能,再进行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篇7:田径队训练与技能教学总结

今年的县中小学生田径运会上,我校的田径代表队,为我校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本学年,我校的田径代表队每次的训练时间保证在90分钟以上,总人数在保持在15人左右,各教练组精心制定训练计划,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的训练计划,而且每天提前制定好训练计划,队员们在训练过程中非常投入,训练热情高涨,训练效果显著,现将总结如下:

一、提高自身素质

学校的田径训练是培养体育人才的基地,体育教师肩负着为祖国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任。必须明确本职工作,树立起责任感和事业心,这样才能脚踏实地地进行工作。其次体育教师要有敬业精神,体育教师工作辛苦,社会上对体育训练仍有偏见。特别是与某些主科比较起来,社会、家长、学生仍存在重视文化知识学习轻视体育的思想,这对我们开展业余训练带许多困难。怎么办?我觉得,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对体育课和业余训练工作的重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而不能自轻自贱,用我们自身的言语和行为改变社会的偏见。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增强学生体质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样才无愧于我们的事业和责任。体育教师还要有吃苦奉献精神。体育训练工作既是脑力劳动,又是体力劳动,工作时间长,体力消耗大,工作辛苦,没有顽强的吃苦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是不行的。我们的工作环境,在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绝大部分是“露天作业”,“夏天太阳猛,冬天西北风”,而且工作量大,除了每天上了3一4节课外,清早要晨炼,傍晚带运动队训练,此外还有各项体育竞赛的训练、组织和实施等;我们还要不断充实自己,要善于积累经验,总结成败得失,勇于思考敢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制定训练计划,从严进行训练

我认为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有长远的训练计划.不急于求成,特别是田赛项目,要有多年计划也要有近期训练目标。计划内容的安排应重视基础训练和基本运动能力培养。先发展学生协调能力和基本运动能力,后根据专项的需要及运动员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全面体质训练,进而把专项技术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全年计划分四个训练期,即秋冬季和春夏季,夏季训练是全年训练主要季节,抓好夏季训练是检查和衡量全面训练成果的主要阶段。在训练内容上更重点加强基础素质训练和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使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跑。跳、投的姿势,培养节奏感,速度等良好感觉。在训练方法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多次训练法,每周训练3次,每次一个半小时,全学期除期考两周停练外,不管天气如何都坚持训练,周计划是根据年计划和各季节的任务要求以及比赛任务而制定的。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先进行各项素质练习,特别是加强力量和弹跳训练,如:发展腿部力量和弹跳力,采用深跳跳台阶,连续跳越障碍物,三级、五级、七级等多级蛙跳,让距跳,单足跳接力,跳远,计数跳绳比赛,计时跳绳、跳绳接力,负轻物深蹲跳、半蹲跳。直膝跳、跳起摸高等来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后解决技术问题。一般是上午以基本素质为主,如做30米或40米快速的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车轮跑,短距离加速跑等一些频率快而要求动作协调放松的专门练习来提高学生神经肌肉的协调性,以这到掌握跑的正确姿势的目的。安排运动量较小,因为早晨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间,再加上早锻后学生还要承受一天的学习任务,免至影响他们身体健康和文化学习。下午以专项素质和专项技术为主。此外,每次都把柔韧性练习作为准备运动,问时带有技术性放松练习放在课的结束前进行,如跳类项目力量练习后结合本技术进行踏跳放松,这样可提高每课练习密度,也有利于学生更快掌握动作技术。

在技术训练方面,只有掌握好的技术,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身体训练水平,创造优异成绩,我在运动训练的同时强调技术,在学生一进队开始抓好基本技术,随着学生技术的提高,仍然不断地完善基本技术。对某些难以掌握的动作,自己比较肯动脑筋想办法,利用一切手段如幻灯,挂图。录像。辅助练习等帮助学生掌握其要领。使他们从小建立起一个正确的动作模式,如蹲踞式的腾空动作,仅仅是示范、讲解、练习是不够的,如果让学生作单杠上的悬垂练习,体会空中动作,那就会少走许多弯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训练中,还要常常注意利用一些手段去刺激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挖掘潜力。

严格训练,严格要求,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好办法。我认为,首先要使学生明确严格训练的目的,并按基础和水平,因材施教,更要使学生懂得完成任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课后多与学生谈心,听取学生反馈的意见。学生在接受老师的训练时,总是要注意教师的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从自己的言论、行为、训练表现给学生一个好榜样。严格他说,要建立严格的训练常规。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首先做到,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篇8:提高运动技能有效教学的探究

1 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意义

体育教学有效性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体育教师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在身体素质、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等学习任务, 以较少的时间、精力的投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它是体育教学的最终指向, 是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在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学有效性主要反映在学生在课堂中的进步与发展的程度, 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 达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意识, 最终达到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 无论是教师教, 还是学生学, 都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取得某种效果, 达到某种目的, 满足某种需要。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深化我国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是教育教学规律的需要, 是当前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是以人为本的需要。因此, 体育教学要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 坚持体育的本质就是为了健康, 切实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要求教学的每个细节和环节都要有效, 不分课堂内外。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有效性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体运动规律, 根据学生年龄、性别特征。适当地、合理地、科学地安排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 采用各种方法手段来增强学生体质, 提高运动技能水平, 形成大体育观念。

2 运动技能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及思考

运动技能又称“动作技能”。指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一种能力。包括大脑皮质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性, 是一种复杂的一个动作接连一个动作的肌肉所感觉的运动条件反射, 它是体育活动、生产劳动中的各种行为操作。体育与健康课程更重视提升运动技术和技能的内涵, 也就是说我们要重视运用运动技术和技能的手段方法, 增进学生健康,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样运动技术的学习和运动技能的学习才更有意义, 更有价值, 才会体现它的教育功能。体育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运动知识的过程, 更是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运动技能学习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学习, 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 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干学习领域, 该领域与运动参与领域一起最能体现“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性质。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实现其它学习领域目标的载体。如果没有运动技能学习领域, 其他学习领域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就会失去本课程的特征, “身、心、社”的整体健康目标就无法得以实现。也就是说, 丢掉运动技能的体育课就丢掉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在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发展体能。同时, 对促进学生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增进学生的健康也有直接的重要作用, 而且体能的发展也近一步促进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 两者相辅相成。因此, 在每堂体育课的教学中, 必须将运动技能学习与体能练习有机结合起来, 最终实现运动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

3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体育课程标准指出:淡化技术不等于不教技术, 只是要我们在教学中不要过多的强调运动技术的细节、不要为教技术而教技术。而且, 淡化技术更不等于淡化运动技能。其实, 在运动技术、技能的教学中, 教师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的适时点拨, 对学生进行“纠偏”, 使学生的运动技能在形成初期就沿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那么, 我们教师在进行运动技能教学中如何来提高效率呢。下面就根据我十几年的体育教学经验来跟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3.1 精心设计体育教学目标

首先, 我们在制定学年教学计划时, 应认真选择大部分学生喜欢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内容, 其次应合理制定学年教学目标, 再合理安排好每学期教学内容时数及其教学时段, 最后再认真安排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在具体实施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认真制定每堂课的教学目标, 特别是运动技能目标不能定的过高, 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范围, 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下降, 课堂教学效果将会很差, 反之, 目标定的过低, 也会严重制约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逐渐失去对体育兴趣, 进而影响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因此, 在进行设置目标时, 应从学生现实的体能水平、运动技能水平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评价, 设置出合理的目标。另外, 在体育教学中, 可采用教师和学生一起制定目标, 不仅可以尊重学生的个人意志, 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 还有助于提高学生责任感和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另外体育教师和学生共同携手制定目标的过程中, 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进行相互交流, 便于学生理解教师的计划和意图, 有利于各个目标的实现, 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感受。

3.2 合理设计内容的教与学, 激发兴趣, 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 学习的最大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发生兴趣。兴趣孕育着愿望, 兴趣滋生动力。而运动兴趣培养是提高运动技能最有效方法, 兴趣是入门的开始, 是学习的挚友。教学过程因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新型体育课堂的教法与学法强调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策略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练习氛围, 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教学组织要严谨, 教学方式要多样。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是指导者参与者, 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和谐活跃、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中自主学习, 教师随着学生思维活动发展进程,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手段抓住教学重点, 突破难点,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空间掌握此动作的运动技能, 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体育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与技能, 体育思想与方法, 获得广泛的体育活动经验;另外, 丰富的教学内容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重要信息源, 教师应多方面地向学生介绍体育科学发展的进程、体育新闻、体育知识, 因势利导地组织各种娱乐性的体育活动和小型竞赛, 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为以后的体育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 在进行运动技能教学时, 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重视学生的需要、情感、心理,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让学生喜欢体育课, 主动参与体育活动。这样, 教师才能教得舒心, 学生学得开心, 教师和学生都能在自主的活动中去锻炼、去体会、去获得掌握动作技能, 为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合理运用进步性教学评价, 激发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积极性

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用发展的进步性教学评价, 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和对比中, 衡量他们进步与发展, 积极进行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 传递显性信息, 直接肯定, 使评价起到激励和促进的作用。通过评价去激励学生,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让学生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不知不觉提高了运动技能学习效率, 即提高了课堂效率,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强化评价的激励作用, 合理运用进步性教学评价, 激发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兴趣,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 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3.4 加强体育教师的再教育, 提高教学能力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 有许多外部的因素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通过调查表明, 体育教师能力的高低对教育教学的质量有重大的影响, 学生特别喜欢有敬业精神, 业务水平高, 指导能力强的体育教师。因此, 努力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 是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为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评价也更全面, 以促进教师成长为目的, 鼓励教师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评价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上,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育思想、能力、经验、智慧、风格的综合体现。

因此, 持续不间断的对体育教师进行再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是提高运动技能教学有效性的根本策略。

4 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并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提高运动技能教学有效性是以探索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研究学生的兴趣需要、人格需要为出发点;同时在教学中应培养中学生的体育意识, 调动学生的心理, 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欢乐、和谐的气氛,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表现的机会。总之, 体育教学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意志, 坚持体育为了健康, 回归到体育教学的本质, 切实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殷建.对提高学生学习体育兴趣的探讨[J]《.新教育周刊》版教师论坛, 2003.

[2]曲宇湖, 等.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3]体育与健康[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幼儿园德育年度总结报告下一篇:优秀教师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