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技能形成

2024-04-30

运动技能形成(精选十篇)

运动技能形成 篇1

一、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分析, 调动学生学习自觉积极性的目的, 就是使大脑皮层在有关学习的部位达到适宜的兴奋状态。

如何才能建立适宜的兴奋状态呢?首先, 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其次,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运用直观教具上, 也应注意其新颖、多样、有趣等。还有, 合理采用诱导练习和适宜的准备工作与准备活动。

二、应用信号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发挥第一信号系统的作用, 是多利用具体的直接的形象刺激, 这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如教师的正确示范、形象讲解, 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和清晰的印象。

实践证明, 在注意利用第一信号系统的同时, 还要发挥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 借助精炼的、鼓舞性的语言, 以及术语等进行强化。使学生把练习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会学生在学习中勤于动脑, 对动作进行分析、回忆、想象, 有利于加速动作技能的形成。其生理基础就是通过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使所学的动作再一次接通其神经联系, 即等于又接受了一次强化。

三、加强感知觉机能间的相互联系

运动机能的形成, 是通过各种感官帮助肌肉产生正确的肌肉感觉。这些感官包括视觉、听觉、皮肤感觉、位觉等等。例如, 在跳远中为了强化合理的起跳时间, 在起跳点附加明显的标记等, 都是通过视觉的作用, 来加速掌握正确的动作, 建立精确分化, 产生精确肌肉感觉的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为了发挥听觉与肌肉本体感觉的相互作用, 建立正确动作的频率和节奏感, 像艺术体操中的音乐伴奏, 田径跑中的音响节律器, 跳高、跳远、三级跳中教师的击掌信号等, 都是通过听觉来加强学生学习动作时的节奏和韵律感, 以利于加速动作技能的形成。不可忽略皮肤感觉在建立正确动作定型中的重要作用。无论在完成任何动作的过程中, 各感觉机能都是在同时起作用的, 只不过由于运动项目的不同特点, 对不同的感觉机能具有不同的要求而已。作为体育教师应充分了解不同运动项目的不同主导分析器, 以便在教法中有意识地发挥其作用, 促使运动技能的加速形成。

四、合理应用反馈原理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反馈信息是多种多样的, 而最主要的是肌肉本体感觉。但这种反馈信息多数又是下意识的, 在学习的开始阶段, 学生往往并不意识这种反馈信息。例如, 学生按口令做双手测平举的动作, 开始双手举不平, 虽然有本体感受的反馈信息, 但因为是下意识的而意识不到, 所以就不能通过反馈信息来调整动作。为此教师应将这一信息提示给学生以利其改正动作。经几次反复后, 这种反馈信息就可被学生纳入其我控制系统, 以后一旦手举不平, 通过反馈信息就能立即进行自我调整。因此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应自觉地利用反馈原理, 以加强教学效果。例如, 教师在每次讲解示范之后, 不一定急于让学生马上去做动作, 而是让学生先想一下, 回忆动作的要领 (反馈) , 甚至让学生经过想、分析以后, 再复述一遍 (又一次反馈) , 然后再去做动作, 其效果就可能更好。此外, 启发式教学、提问、考核、评议、追记笔记等方法, 也都是通过反馈来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

五、利用运动技能形成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运动技能形成 篇2

葫芦岛市第二高级中学

刘迪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一项或几项专项运动技能,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怎样才能发现自己的运动专长?运动专长的形成有其基本的规律,掌握并运用这些基本规律来指导你的专项学练,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高中一年级学生有较强的运动能力,对于体育运动十分热衷,学校运动技能也比较快,但是没有很好的掌握这个规律,所以帮助发现他们自己的运动专长,让他们在学中体会到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运动能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各阶段动作特征

2、掌握提高运动技能的学习策略

3、学生积极参与,相互学习、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各阶段动作特征 本节课教学难点:掌握提高运动技能的学习策略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主要通过教师创设情景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教学来贯穿整堂课。其中穿插了图片展示、游戏等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等学法,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最终使学生在学练中掌握并运用这些基本规律来指导自己的专项练习,提高了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策略,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事半功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爱打篮球吧?在学习新动作的时候大家有什么心得呢? 学生积极回答,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快的融入本堂课的教学。

二、分析问题、发现新知

案例分析:

1.李杰是某中学高一学生。在学校体育与健康课进行选项学习时,他毫不犹豫地

选择了篮球。开始学练时,他的运球动作僵硬、不协调,他运球时经常低头看球,篮球常常从他手里“跑掉”。

请你分析:在初学阶段,李杰的这些动作和自我感觉正常吗?请用运动技能获得阶段的知识帮助李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学生积极讨论,个别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得出此为运动技能获得阶段——泛化过程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思考中了解到泛化过程的动作特征:动作不稳定,常常出现多余的动作;动作不协调,缺乏节奏感,不灵活;紧张,相同的错误动作重复出现。

让学生懂得运用泛化过程的学习策略:应抓住动作的主要环节和掌握动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学练;尽可能多做练习。

2.在不断练习运球的过程中,李杰对运球动作技术有了初步的理解,改变和消除了以往运球时一些不协调动作和多余动作,整个运球动作比较自然、协调。但是一到比赛场上他有紧张起来,运球时总是低头看球,错失许多进攻时机。

请你分析:为什么李杰还会在比赛中出现以前的错误动作呢?请运用运动技能改进阶段的知识帮他解决一下问题。

学生积极讨论,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得出此为运动技能改进阶段——分化过程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思考中了解到分化过程的动作特征:动作较为轻松自如、有节奏感、稳定;能比较顺利和连贯地完成完整动作技术;但是遇到一些新异刺激,多余的动作和错误动作可能重新出现。

让学生懂得运用分化过程的学习策略:应集中精力纠正错误动作;反复练习,体会动作的细节。

3.通过反复的练习,李杰运球技术不仅动作熟练,视野开阔,而且在比赛中能比较轻松地运球突破防守,很少失误。偶尔还能自如地做背后运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最初参加比赛时的紧张感觉消失了。

请你分析:李杰的动作是否足够熟练?请根据自身的实践体验和有关知识说明如何尽快达到这个阶段。

学生积极讨论,个别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得出此为运动技能稳定阶段——巩固过程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思考中了解到巩固过程的动作特征:动作熟练、准确流畅,完成动作感到省力和轻松自如;能够独自完成动作;清楚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能够分析改进;对突发情况能够随机应变,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很少失误。

运动技能形成 篇3

[摘要]任何技术动作的形成都要经过泛化过程、分化过程、巩固过程最后达到自动化程度。文章探讨运动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在体育教学中是如何顺利地完成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和要求,促进动作技能逐步完善和提高的,然后指出其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运动技能 规律 体育教学

[作者简介]朱伟(1980- ),男,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体育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体育理论与运动训练。(陕西西安 710049)朱昌荣(1952- ),男,陕西西安人,西安体育学院篮球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运动教学与训练。(陕西西安710068)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5-0107-02

任何技术动作的形成都要经过泛化过程、分化过程、巩固过程最后达到自动化程度。这是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付出一定的劳动和智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很多,如教师的知识面、教学方法、经验、事业心和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身体素质、文化知识水平、学习兴趣和意志品质等。但如何能使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掌握技术动作,达到动作技能的自动化,是体育教学中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制订教学计划,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是体育教学的关键。

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运动技能的形成是以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为基础的,根据这一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原理,各种运动的活动技能都属于“随意动作”,而条件反射生理机制又是形成随意动作的基础,随意动作只有在动作技能达到自动化程度时才能产生。然而,动作技能的形成绝非是一次或者几次就能达到熟练程度的,是要经过多次反复不断的练习逐渐日益完善。从生理机制讲,它是大脑皮质中兴奋与抑制过程中在空间和时间关系上逐渐精确协调的结果;根据生理、心理学观点分析,在动作技能形成整个过程中它是有阶段性的,各个阶段又有着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采取符合客观实际的教法与措施,才能使教学能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泛化阶段

1.泛化阶段技术动作形成的特征。学习任何一个技术动作的初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学生在实践体会中只能获得一种感性认识,对动作技能的内在规律不完全理解。由于对人体内外界的刺激,通过感受器(特别是本体感觉)传到大脑皮质,引起大脑皮质细胞的强烈兴奋,而大脑皮质内抑制尚未确立,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呈扩散状态,使条件反射暂时练习不确定出现泛化现象。学生再做动作时往往会引起不应该参加活动的肌肉群也参加了活动,从而产生多余动作和神经肌肉紧张,完成动作在空间和时间上都不准确,主要表现在是忙乱和紧张,动作呆板,不协调,控制力差,常发生错误动作而自己又难以察觉到。这些现象都是泛化阶段的主要生理、心理特征。

2.泛化阶段体育教学的手段与方法。根据泛化阶段的生理、心理特征,这一阶段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建立正确技术中做的表象和概念,排除不必要的多余动作,纠正其错误动作,在不断反复练习中粗略掌握技术动作,教师应抓住技术动作的主要环节,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教学,不要过多强调动作细节,应运用正确的示范动作和简练的讲解语言来促进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示范动作要做到重点突出,慢动作和快动作、分解动作和完整动作相结合运用。从生理学观点分析,教师正确的示范动作通过学生的视觉分析器在第一信号系统起作用(第一信号系统是指直观刺激引起大脑皮质的机能活动),在意识中形成了整个技术动作的初步概念,同时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留下了“痕迹”。教师的讲解直接作用于学生的第二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指语言、思维文字等引起大脑皮质的机能活动),也在大脑皮质中留下了“痕迹”。在这两个“痕迹”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练习体会技术动作方法要领,用提示法和讲解示范交替进行反复理解和实践,使示范和讲解时在学生大脑皮质中所留下的“痕迹”重新活动起来,疏通已建立的条件反射联系,才能促使学生更快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二、分化阶段

1.分化阶段技术动作形成的特征。在不断反复练习中,学生对该项动作技能的内在规律有了初步理解,对所学的技术动作也有了较明确的概念和分析能力。神经过程逐渐形成了分化抑制、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趋于准确,内抑制过程逐步加强,分化、延缓以及消退抑制都得到了发展,学生在练习中的紧张程度有所降低,动作之间的相互矛盾和干扰减少,多余的工作趋向消除。一些错误动作也得到了自我纠正,能比较顺利地完成技术动作,初步建立动力定型。但动力定型尚未巩固,遇到新异刺激,多余动作和错误动作有可能重新出现。根据分化阶段的生理、心理特征,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粗略掌握技术动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多余和错误动作。加深对技术动作各部分的内在联系的理解,体会和掌握技术动作的细节,促使分化抑制的发展。建立正确的动作动力定型,提高动作技能的协调性,促使动作技能日趋准确。

2.分化阶段体育教学的手段与方法。教学方法措施采用以完整技术练习为主,使学生进一步建立完整技术动作概念。当练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动作时,可采用分解练习,加强某一环节的练习,纠正其错误动作,以免形成错误的动作动力定型。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根据需要,可运用完整正确的讲解和示范,使学生“想动”结合。从生理学观点讲解示范只能使学生对技术动作建立一个大致的概念,而精细的分析必须通过语言思维来实现。当形成动作技能时,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在两个信号系统间相互作用下进行的,整个动作技能的形成是用语言强化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动作技能的形成或者改变是第二信号系统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第一、第二信号系统间的活动,用具有思维性、鼓舞性的语言给以适当的语言强化。提高学生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使第二信号系统活动加强,促使运动技能的形成。另外,正确运用讲解和示范,揭示动作的内在规律以及动作的难点和关键进行分析,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正误对比,找出形成错误的原因,提出改进方法也能使学生加深对技术的理解,促使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进一步分化,加速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

三、巩固阶段

1.巩固阶段技术动作形成的特征。通过进一步反复练习,动作技能的动力定型已经巩固和建立起来。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更加集中,神经过程的运动更加精确,各个动作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系统,并且稳定而巩固下来。各个动作相互协调,动作技能能够依照顺序以连锁反应的方式实现。在完成动作时,意识的参与减少到了最低程度。动作不仅准确、优美,而且某些动作环节可出现自动化,即使在条件与环境变化时动作也不易受到破坏。同时,由于内脏器官的活动作配合协调,完成练习时也能感到省力和轻松自如。但是,动力定型发展到巩固阶段,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还必须不断练习巩固,精益求精提高技术的质量,使动力定型更加完善和巩固。否则巩固了的动力定型还会消退,动作技术越复杂,难度越大,消退就会越快。

2.巩固阶段体育教学的手段与方法。根据这一阶段的生理、心理特征,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已形成的动作动力定型,进一步提高技术动作的质量。在教学手段上应采取完整练习法、重复练习法和循环练习法进行系统性训练。改进和提高技术动作的某些细节,严格要求技术动作的完整性、节奏性、协调性、连贯性。同时,还应指导学生对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以促进动力定型的巩固和动作质量的提高,促使动作技能达到自动化程度。

四、自动化阶段

1.自动化阶段技术动作形成的特征。随着动作技能的巩固和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的暂时练习达到非常巩固的程度后,动作技能可出现自动化现象。所谓自动化,就是在做某一个动作时,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其特征是对整个动作或者是对动作的某些环节,暂时变为无意识的。如技术熟练的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运球、传球等动作往往也是自动化动作,又如走路时可以自动化地谈话、看书,而不必有意识地想该如何迈步,如何维持身体平衡,这些都是无意识动作。

根据生理学观点分析自动化的生理机制原理,即人类的一切随意动作都必须在大脑皮质的参与下才能实现,但大脑皮质参与下所实现的机体反应活动并不一定都是有意识的,也就是说,在无意识完成动作时,仍必须在大脑皮质的参与下才能实现;在大脑皮质参与下所实现的有机体反应,有的是有意识的,有的则是无意识的。

当运动技能达到自动化程度后,动作各环节的条件反射已逐步达到巩固程度。凡是巩固的动作可以由大脑皮质的抑制区或者兴奋性较低的区域来完成,此时,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之间的联系,已经成为运动动力定型的统一机能体系。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已经从第二信号系统的影响下相对地“解决出来”,完成自动化动作时,第一信号系统的兴奋不向第二信号系统传递,或者不完全传递,这时动作就是无意识的,或者是意识不完全。

然而,自动化动作也并不是永远无意识进行的,当接收外界异常刺激时,大脑皮质的兴奋就会提高,对自动化动作又会产生意识。如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快速运球前进时,突然遇到防守的阻挠,这时运球的动作就有意识了,随机改变运球的方向或者继续传球。

在运动化技能自动化后,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就可摆脱第一信号系统的束缚,随着外界环境的复杂变化,能更加灵活地调整全身活动。如篮球运动员在熟练掌握各种基本技术动作后,根据比赛的复杂变化,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可以专注于战略战术的变法;此时,运动员常能将各种已熟练的单个技术组成综合技术动作,来适应当时比赛条件的要求。

2.自动化阶段体育教学的手段与方法。根据自动化这一特征,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发展已形成的动作动力定型,提高自动化动作的运用和应变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省力、轻快地完成技术动作,又能在各种变化复杂的对抗情况下,灵活自如地运用技术动作。在教学手段上应以完整技术练习为主,同时采取变换练习、综合练习、对抗练习等方法进行系统训练,还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适当改变练习的环境、条件、器材以及动作的组合、运动负荷、运动强度等。有目的、有针对性进行科学训练,严格要求,使学生能够承受较大的生理负荷,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正确熟练地完成技术动作,提高技术动作的运用、应变和对抗能力,使已形成的动力定型、运动技能的自动化程度得到提高和发展。

五、结束语

在运动技能形成动力定型的过程中,虽然各个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但它们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把它们看成一体,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加强系统训练,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对于各个时期的时间比重安排,要根据学生掌握技术的程度而定。总之,要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和要求,使动作技能逐步完善和提高,以便加速动作技能的形成,促使运动技能达到自动化程度。

[参考文献]

[1]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罗学芳,王琳.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探析——中国武术初级剑教法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浅析体操运动技能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篇4

1、运动技能的含义

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大脑皮质主导下的不同肌群间的协调性。因此, 运动技能的形成和提高则有赖于人们对人体机能客观规律的认识和自觉运用。

2、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在学习任何动作的初始阶段, 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自己的亲身实践只能获得一种感性认识, 而对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并不完全理解, 学生做出的动作也往往错误较多, 对动作的细节往往注意不到, 而且学生做动作时也感到很费力, 这是因为学生学习动作正处于泛化阶段。学生通过反复练习, 进入分化阶段后, 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动作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在生理学方面表现为运动中枢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变得更加集中, 特别是分化抑制得到进一步发展, 使学生做出的动作更趋准确。通过进一步的练习, 达到运动动力定型阶段之后, 学生做出的动作更加准确、优美、协调和轻松省力, 而且某些动作或动作的某个环节还可出现自动化现象。通过这三个学习阶段的过度, 加上教师循序渐进的教学和学生坚持不懈的努力练习可使运动技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3、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内部因素

3.1、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对运动技能形成的影响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通常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耐力、灵敏和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学生要想获得良好的运动技能, 必须以良好发展的身体素质做基础。因此, 在体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力量、耐力、灵敏和柔韧等运动素质的训练, 因为这些素质的发展程度将直接决定学生的运动技能能否达到较高的水平。例如, 学生要想在吊环上做正十字支撑练习, 则必须具备较好的力量素质, 它将直接决定学生能否完成动作以及完成的质量如何。大量研究资料证明, 经过长期训练的学生, 运动成绩和运动素质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3.2、强烈的学习动机对运动技能形成的影响

学习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 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持性条件。学生的学习只有在较强的动机驱使下, 才能积极主动起来, 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我们知道体操中的许多技巧动作是在腾空状态下完成的, 这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是有难度的。例如, 前空翻练习, 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的动机, 再加上这个动作要在空中翻转完成, 则势必会产生强烈的恐惧心理, 而恐惧心理又会导致参与活动的肌肉系统的不协调, 最后导致动作失误或完不成, 甚至会导致学生受伤。所以, 从学生自身来讲, 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学习动机, 而从教师的角度来说, 则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之处于最佳水平, 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 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

4、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外部因素

4.1、教师正确的动作示范对运动技能形成的影响

在学习任何一个动作的初期, 教师都要通过精炼的讲解和准确的示范, 激发学生活跃的形象思维, 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 使学生加深对动作的理解, 帮助学生掌握动作。在体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克服简单粗暴的做法, 善于说服教育, 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学生, 发挥好教师的表率作用, 给学生以鼓舞、以激励, 使他们能更加自觉地、积极地参与到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应避免出现学生练一节课, 而教师不做动作的现象, 否则, 不仅会打消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不利于运动技能的掌握, 而且教师也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

4.2、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对运动技能形成的影响

在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事情, 这时教师要注意采用阳性反馈的方式把反馈信息反馈给学生, 认真的分析错误动作的致因, 给学生展示正确的动作做法,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如果教师采用阴性反馈, 则会加深学生的心理负担, 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使教学过程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 同学之间的互相鼓励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互相保护和帮助, 当同伴做动作失误时不要嘲笑同伴, 要学会相互鼓励, 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共同学习, 共同提高。

4.3、体操场地和器材设备对运动技能形成的影响

体操场地和器材设备对学生运动运动技能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 海绵垫等。甚至某些技能若离开体操器材将无法形成, 例如, 单、双杠等。据调查发现, 许多大学的体操馆只允许体育专业学生在上课时间使用, 课后无法进入练习, 而非体育专业学生则禁止进入。而非体育专业学生可以使用的位于健身路径上的单、双杠既没有弹性, 不能根据需要进行调节, 而且也没有任何的保护措施, 这些原因都对学生体操运动技能的形成也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所以, 学校应完善现有的器材使用制度和加大对公共体操器材设备的投入, 为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摘要:体操技能的形成过程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 有多种因素所构成。本文通过对体操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分析, 从而提高体操教学的科学化水平, 为体操技能向更高水平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运动技能形成 篇5

从日常的标准来看,我们的教育对象——中学生,早已是成熟的语言运用者。但是,随着社会对个人语言运用的效果要求日益提高,随着个人运用语言的场合逐渐扩大,随着个人语言交流的思想感情复杂程度的递增,他们原已具有的语言能力,就显得难以胜任,他们需要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

我们以口语表达为例,请考察下面的因素:

1口语表达基本类型

(1)日常会话(问答、对话);(2)在动作或事件中做出反应的偶发的活;(3)夹杂动作的话:(4)无事先准备地说~段连贯的话;(5)有提纲的即兴发言;(6)离不开讲稿的讲话;(7)念稿子(念书、朗读、朗诵、背诵等)。

2场合与语体

(1)亲朋之间使用的家常口语体(俚俗成分多一些);(2)在一般交际场合使用的正式口语体(普通话);(3)在隆重的场合使用的典雅口语体(接近书面语);(4)在特殊场合的书而语有声表达。

3衡量口语表达能力(效果要求)的部分标准

(1)应变性;(2)集中性;(3)连贯性;(4)明晰性;(5、得体性;(6)修辞性;(7)发音、吐字、语调、停顿等一般语音能力。

我们抽取上述因素,若组合成这样一个项目:有吸引力地向同学介绍你看过的一本书。显然,完成这个项同所需的语言能力,与亲朋间的日常闲聊不可同日而语。

说“原已具有的语高能力慢慢地难以胜任起来”,从中学生个人的角度看,足这样一层意思:现在,他的话语、他的文宁已经不能有效地表达他头脑中的思想,摆在他面前的文字、响在他耳边的言语,_已经难以有效地接收。用信息论的术语来讲,即不能有效地编码和译码。进一步发展语言能力,也就是形成新的编码译码的技能。中学语文课,就是为形成听说读写的新技能而设置的。

概而言之,为形成新技能而设置的语文课将传授中等程度的:

(1)穿透语音、文字物理面获取(重建)语义的方法,即译码技能;

(2)由语义生成语音、文字的方法,即编码技能;

(3)从语义到达符号所代表的事物的某些方法;

运动技能形成 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思维能力,运动技能

问题的发现需要思维, 解决问题的过程, 更离不开思维, 思维能力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问题是思维的动力, 问题推动着思维不断深入发展。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教学中的设疑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来制订, 切忌千篇一律, 并要做到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逐步深入, 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益。

运动技能形成泛化阶段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的讲解示范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开始, 这时学生的神经联系处于泛化阶段, 此阶段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 明确动作结构、要领、规格与方法。并注意把学生所遇到的各种运动实例纳入到已知的概念之中, 引导和启发学生理解、掌握动作概念。例如, 技巧教材中的鱼跃前滚翻教学, 在讲解示范前可设问:鱼跃前滚翻的技术由哪几部分组成?它与前滚翻有什么联系?快速跑的终点冲刺跑教学可设问:终点冲刺跑的动作要领是什么?从而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设问也可在教师示范后进行, 在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体育教学中的观察是有计划、有目的、比较持久的思维知觉。观察阶段学生思维特点是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 这就要求教师的示范动作要正确、规范, 轻松自然, 优美大方, 讲解动作要领时语言表达要精炼、准确, 通俗易懂, 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联想。

运动技能形成分化阶段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分解本体感觉运动表象为主的分化阶段, 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和经验积极思维, 理解新概念。本阶段设疑内容应在粗略掌握动作基础上, 揭示动作内在规律, 加深动作各部分内在联系的理解, 消除错误动作, 建立正确动作定型。例如, 在排球的垫球技术教学中, 在学生学习垫球技术后, 教师提出设问:垫球时为什么要做到一插、二夹、三抬起?垫球技术中“插”、“夹”、“抬”三个动作要点是什么?这样学生不仅能模仿着做动作, 而且会自觉地思考动作的本质特征和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并能深刻理解动作概念。使学生在排球的垫球技术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垫球技术的“插”就是在垫球时双手必须迅速地插到球的后下方;“夹”就是在双手接触球时, 肘关节和腕关节一定要夹紧, 绷直;“抬”就是在双手接触球之后, 全身 (从下肢到腰、躯干、上肢) 同时协调往上抬起。另外在纠正错误动作时通过采用正确与错误动作的对比, 使学生明确正确的垫球技术, 并在练习中加深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此阶段直观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 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难点、要点和掌握知识、技能。

运动技能形成巩固阶段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概括的本体感觉运动表象为主, 概念固定, 形象鲜明, 动作正确为特征的巩固阶段, 主要教学任务是复习、巩固、提高技术动作。因此, 要依据教材深浅、学生接受能力的强弱、技术水平状况和对教材的理解程度, 注重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 在上背越式跳高复习课时, 在学生做完了全程助跑背越式跳高的完整动作之后, 教师不仅要分析运动技能的全过程, 而且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此时可向学生提问:如何克服起跳后向前力量过大而向上力量不够的错误动作?怎样掌握弧形助跑起跳技术?怎样纠正空中做不出“桥”坐竿的错误动作?然后找不同程度的学生示范, 使学生通过判断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维形式找出动作的内在联系, 加深对动作的理性认识, 再通过反复练习, 使其较准确、熟练地掌握动作要领。

运动技能形成自动化阶段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综合本体感觉运动表象为主, 动作自动化已形成正确动力定型的自动化阶段, 启发式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已发展的动力定型, 改进动作细节, 使之在各种条件下都能熟练自如运用。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综合, 使知识技能前后连贯、纵横沟通。因为, 分析与综合是彼此对应又相互联系的过程, 任何一个较复杂的思维过程往往既需要分析, 也需要综合。此阶段在教学上要采用多变的教学形式与练习组合, 使学生多方位思考问题, 认清各项运动之间的本质联系与区别。并引导学生把已经掌握的动作概念纳入到概念系统之中, 使概念系统化, 以便掌握练习的规律性知识。这样, 才能在各种情况下运用相应的运动技术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与全面掌握知识的能力。

结论

体育教学的直观性特点为学生主动学习知识技能提供了良好框架, 教师教学法的画龙点睛之处在于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以及恰到好处的提示, 使体育表象给学生以生动直观的心理刺激, 并根据青少年时期第一讯号系统远比第二讯号系统发达的特点, 使他们的直观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概念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然后在实践中获得创造性的成功。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只有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 才能够很好地掌握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才能增进身心健康, 并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更深刻、更丰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3:43~58.

[2]杨宗义.体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117.

[3]卢家梅.学习心理与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马启伟.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5]伯杰.实用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

运动技能形成 篇7

一、案例剖析

案例一:耐久跑 (水平二)

1.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和探究, 能较为熟练地掌握弯道跑的正确技术, 并能在实践中简单应用;能正确对待成功或失败, 体验并说出个人在参加团队游戏时的感受。

2. 教学内容:

弯道跑

3. 教学步骤 (片断)

(1) 上课伊始, 教师安排了《开飞机》游戏 (学生成一路纵队两臂侧下举, 在弯道上做变速跑进) , 教师结合游戏情节和学生切身体会, 创设情景 (听一听“小精灵”是如何说的?放录音:弯道跑, 真奇怪, 刚刚加速就外甩。我的速度一向好, 今天咋就这么差) , 从而巧妙提出问题, 导出课题。

(2) 自主尝试

第一次尝试。对于弯道跑教学, 教师摒弃了传统的“示范——讲解——学练”模式, 先让学生带着疑问去体验弯道跑, 首先解决弯道跑的“身体姿势应该怎样”的问题。让学生依次从直道跑进弯道, 并快速跑回各自的“大本营”, 初步体验弯道跑。

第二次尝试。教师并不急于让学生说出体会, 而是找一个学生骑儿童自行车演示, 提醒学生认真观察骑车人的身体姿势、车的倾斜变化。联系生活实际, 初步得出结论:弯道跑时“身体要向内倾斜”, 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放录音:弯道跑, 实在妙, 身体内倾别怕倒。两臂摆动有区别, 我却一时分不清, 分不清) 。

第三次尝试。教师示范弯道跑技术, 让学生看一看“两臂的摆动有何不同”, 再让学生在“看谁先回大本营”的游戏中主动体验和探究。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 从而得出“右臂摆幅及力量要大于左臂”的结论。

第四次尝试。教师安排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后, 概括弯道跑的正确技术, 得出结论 (放录音:弯道跑, 实在妙, 身体内倾别怕倒。右臂摆动大于左 (臂) , 跑速不比直道差) 。最后通过组织《圆周接力跑》游戏, 进一步让学生应用并验证所学知识的可信度, 解决在弯道上跑如何取胜的实际问题, 进而培养学习小组的合作能力和竞争精神。

评析:弯道跑是在学生在已初步学习直线跑的基础上实施教学的。从教学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 教师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让学生亲历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 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对教材的剖析和教学对象的身心实际创设情境, 把认知并体验弯道跑的身体姿势及两臂的摆幅特点作为重点、难点进行解决和突破。

案例二:耐久跑 (水平三)

1.教学目标:学生将初步掌握耐力跑的途中跑技术, 发展耐力素质, 形成相互鼓励的意识, 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 提高对耐力跑的信心。

2.教学内容:途中跑

3.教学步骤 (片断)

(1) 自定2分钟的慢速节奏跑, 要求学生在跑的过程中体会技术动作、呼吸方法、呼吸节奏和慢跑节奏。

(2) 2人一组自定慢跑速度的5分钟伴同跑, 要求学生2人一组, 跑速一致, 快者应鼓励慢者, 并肩跑进, 跑下来后, 交谈体会。

(3) 教师提问:影响坚持跑下来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速度的控制、耐力水平、同学的鼓励、坚强的毅力和信心等。)

评析:本案例以“耐力跑”为载体, 设计多目标的达成, 学生及学习小组自定速度、节奏, 通过积极体验、感悟到熟练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 努力使学生不但掌握耐力跑的途中跑技术, 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如坚强的毅力、信心等) 和社会适应能力 (如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鼓励等) 。

二、几点思考

1. 运动技能教学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技能基础, 多进行有效迁移。

如案例一、案例二耐久跑教学, 都是在学生已掌握的快速跑技能基础上实施教学的。教师根据两者在起跑、疾跑、途中跑和冲刺跑四个相同环节的情况下比较异同。在此前提下, 重点使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并明确耐久跑的步幅、步频、呼吸方法和弯道技术要求, 既节约了教学时间, 又使问题迎刃而解, 学生对跑的知识结构也得以系统化。在进行运动技能教学时, 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技能基础, 多进行有效的“同类迁移法”, 即运用同类教材之间的前后联系, 如动作姿势、用力方法、运动轨迹的共同点实施正迁移教学的方法。

2.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就是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

课标将“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 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等列为运动技能学习领域的主要内容。为此, 运动技能应当突出身体练习的课程性质, 不要安排室内课去讲动作概念和动作要领, 不能对学生“纸上谈兵”, 要让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中掌握动作概念和动作要领。在教学中, 教师应尽量多地给学生运动技能的练习时间, 减少不必要的、无效的讲解时间, 教师的指导有时可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进行。

3. 正确把握不同学段教学对象的身心特征, 使技能教学更奏效。

在确定运动技能领域各水平学段的具体教材内容时, 教师应充分考虑绝大部分学生的需要、兴趣和接受能力, 特别是小学阶段, 应少选择成人化、竞技化的教材内容。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运动技能领域的教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在小学阶段, 教师不能过分强调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 不必过分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如案例一耐久跑教学设计, 多情景化, 多游戏化, 这将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吸引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充分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

4.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教师还要选编好相关的辅助教材。

对于运动技能教学, 首要任务是保证教学的“基本性”, 然后再考虑匹配何种素质练习最为科学。如耐久跑, 学生的耐力不是单单缘于跑这一类项目就能蹴成的。可能有的学生没能如愿完成教师所期望的目标, 甚至让人“失望”, 这时教师先不要怀疑自己传授知识的正误问题, 而应积极反思, 他 (她) 是否具备完成该项学习内容的相关素质。经验告诉我们, 根据学生自身实际设置恰当的学习目标是十分必要的。这一阶段, 只要他 (她) 能记住所学知识要点, 了解其锻炼价值, 就会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认清自身“缺陷”并努力改进。

5. 积极拓展教学资源, 使技能教学课内外一体化。

在进行运动技能的教学时, 教师应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不能偏废任一课程资源。特别是要注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使学生课外也愿意花时间进行练习。另外, 教师可在每一节体育课结束前应给学生布置一些体育的家庭作业, 进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上所学的运动技能。

6. 运动技能教学重要但不是唯一。

运动技能形成 篇8

1 汽车驾驶技能形成需经的几个阶段

学员在学习掌握汽车驾驶技能过程中有个复杂的心理演变阶段。各个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及外在表现;阶段之间又是互相联系, 互相促进的。了解了驾驶技能形成阶段的特征, 掌握了驾驶技能形成的规律, 就有助于提高训练效果。驾驶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如下三个阶段。

1.1 局部动作阶段

学员在初学汽车驾驶过程中, 对汽车驾驶缺少感性认识, 实际操作中, 缺少良好的心理素质, 表现异常的紧张, 动作慌乱, 不协调, 常常出现很多错误的动作。例如, 学员初学驾驶把转向盘握得很紧, 面部表情慌乱, 肌肉紧张, 全身用劲。有的学员甚至在汽车已驶出右侧边线, 应该向左转向的同时还继续向右转向。换档时, 变速杆在空档来回晃动;行驶中无故晃动转向盘;反复踏放加速踏板, 造成车辆闯动。学员注意范围狭窄, 只能集中于个别动作, 并且不能控制动作细节。例如, 起步时注意松抬离合器又忘了踏下加速踏板;注意了加速踏板, 离合器又松抬过猛;并且不能准确控制踏板松抬或踏下的程度。此时, 学员不能察觉自己动作的全部情况, 难以发现缺点和错误。这个阶段应侧重于驾驶基础动作的训练和驾驶感知能力的培养。

1.2 动作交替运用阶段

在这个阶段, 学员已经逐步掌握了一系列局部动作, 并能把这些动作联系起来;但各动作还结合得不紧密, 从一个环节过渡到另一个环节, 即动作转换时常出现短暂停顿。例如, 制动减速后不能及时减档, 造成拖档行驶;上坡转弯前, 减档后不能及时调控方向, 造成占线行驶。学员的协同动作是交替进行的, 即先集中注意做出一个动作, 然后再做出另一个动作。随着训练深入, 交替进行逐渐加快, 以至在大体上成为整体的协同动作。例如, 道路驾驶初期, 学员不可能做到一边转向, 一边换档, 只能先完成一个动作, 再做另一个, 随着反复练习, 就能准确地同时完成两个动作。在这一阶段, 学员紧张程度有所减低, 但并未完全消失;动作的相互矛盾和干扰减少, 多余动作趋于消除。

例如, 学员在面临较为复杂的道路交通情况或较难的动作练习时也会紧张, 一旦熟悉后, 紧张状态较易消除。随着操纵技能的形成, 学员观察、判断等心智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客观刺激物与肢体动作间的联系加强, 缩短了动作反应时间。同时学员发现错误的能力增强, 在完成动作以后或动作进行中就能发现自己的错误, 此阶段的侧重点是巩固和发展基础动作, 提高一般道路交通情况下观察、判断、操作等综合运用能力。

1.3 动作的协调和完善阶段

在此阶段, 学员各个动作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并巩固下来。各个动作相互协调, 能够按照准确顺序以连锁反应的方式实现出来。表现为学员的动作配合一致, 连贯紧密。在进行操纵时, 意识的参与减少到最低限度, 只对同时进行的许多动作中的一项起着直接控制作用。学员的注意范围也扩大了, 并能根据条件的变化迅速、准确地完成驾驶操作动作。

例如, 学员只需注意调控方向, 能无意识在熟练完成制动或换档等其它动作;只需注意道路交通情况变化, 就能灵活地重新组合所需要的动作, 此阶段侧重于建立协调而完善的动作系统, 培养学员独立驾驶能力。通过技能形成的阶段分析, 可以看出驾驶技能的形成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各个局部动作联合成为一个完整的动作系统训练初期学员首先要逐个地运用操纵机构, 缓慢地完成各个局部动作才能联合成一个完整的动作系统。随着技能形成, 紧张状态和多余动作就会逐渐消失。多余动作的出现, 主要是运动分析器皮层部分兴奋过程扩散的结果, 而紧张状态则是大脑皮层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之间斗争的表现。在条件反射形成初期, 大脑皮层某一点所发生的兴奋向周围扩散, 产生泛化现象, 因此引起肢体无关部分不必要的动作, 所以在训练过程中逐渐受到抑制而被淘汰。而那些有效的操纵动作则得到强化, 逐渐建立起动作定型, 形成驾驶技能。操纵动作不熟练时, 由于多余动作和紧张状态消耗学员的精力, 分散学员的注意力, 所以工作效率低, 容易疲劳。当技能形成后, 由于多余动作和紧张状态消失, 动作就变得省力而灵活, 因而工作效率高, 不易感到疲劳。

2 视觉控制作用的减弱和动觉控制作用的增强

刚学驾驶, 学员往往抓不到变速杆, 找不准档位, 踏不准制动踏板而需要借助视觉帮助, 学员还要通过视觉观察汽车驾驶操作教员的动作, 记住各个动作的顺序和轨迹, 形成动作的视觉表象, 能够在脑中把这些动作作再现出来。这时学员就可以凭借关于动作的视觉和视觉表象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动作。然后在训练中, 肌肉运动有感知逐渐敏感起来, 形成了有关动作的动觉表象, 并在视觉分析器与运动分析器之间、运动分析器内部的运动感觉细胞与运动细胞之间形成了联系;于是动觉控制作用增强, 逐渐代替了视觉的控制作用。学员在训练后, 能够回想起汽车起步、变速、制动、转向等动作, 在脑呈现出手、脚动作的鲜明表象, 甚至能回忆出手、脚克服操纵机构阻力时肌肉的感觉。这样, 学员凭借肌肉运动感觉便能控制和调节肢体的运动状态, 并矫正错误和缺点。动觉控制作用的增强, 表现在汽车转弯时学员只需注视汽车运行动向自如地调控转向盘, 不需考虑转向时机、转动量的大小, 就能顺利转弯。汽车减速或停车时, 学员只需注意车速的变化, 无需考虑制动踏板使用的程度就能保证汽车减速平稳。汽车运行速度和阻力变化时, 学员不必思考, 就能轻快自如地完成换档并保证换档时机选择正确等。这样, 不但加快了操纵汽车的动作, 使之趋于自动化;而且学员有更多精力照顾到道路交通等其它方面情况。

3 汽车驾驶灵活性的提高

一个汽车驾驶员在多变的道路交通情况下依然能安全稳定地驾车, 这就表明其驾驶技能已经具有了较高的灵活性。汽车驾驶是由一系列动作组成的, 要顺利完成加强操纵, 不仅需要掌握多种多样的技能动作, 而且还要善于随着道路交通条件的变化, 灵活地运用这些技能动作。有经验的驾驶员不仅掌握了多种多样驾驶技能动作, 而且, 经历过各种各样的道路交通情况, 积累了丰富的行车经验。在面临突发的危急情况时, 能够根据当前具体条件, 按照以往积累的经验, 运用已经掌握的技能动作, 保证驾车的安全性。

4 汽车驾驶技能的培养及其基本规律

正所谓:“孰能生巧。”这个道理对于驾驶技能的的培养训练同样适用。反复地进行有目的的练习, 就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随之练习次数的增加, 工作量增加了, 就好减少工作所需要的时间以及在工作中所犯错误的次数, 驾驶技能就会逐步提高。

在实训中, 我们发现对学员的驾驶技能的培养有如下几方面的规律:

4.1 技能发展速度逐渐减慢

训练初期成绩提高较快, 经过一个阶段以后, 成绩上升逐渐缓慢, 技能发展速度逐渐减慢, 其原因与对策:

(1) 训练初期学员可以把生活经验中已经掌握的各种动作方式重新组织起来, 加以利用, 所以进步快。随着训练深入, 生活经验中能加以利用的技能逐渐减少, 需要建立新的动作联系逐渐增多, 练习困难越来越大。对此, 应及时改变和提高学员的动作方式或方法, 将其生活动作引导到驾驶技能动作上来。

(2) 训练初期可以把复杂的动作系统分解为一些比较简单的单个、局部动作一一进行练习, 所以学员容易掌握, 进步较快。训练后期主要是建立复杂的协调动作阶段, 建立协调比较困难, 成绩提高自然缓慢。

(3) 训练初期学员兴趣浓厚, 好奇心强, 情绪高涨;随着训练深入, 学员会感到枯燥、困难;产生厌烦、懈怠情绪, 影响训练效果。

4.2 训练成绩出现“起伏”现象

训练中学员的成绩会出现时而进步快, 时而进步慢的现象。其原因与对策:

(1) 与学员的素质、能力有关。有的学员运动能力强而疏于观察、思考, 出现场地训练进步快, 道路驾驶进步迟缓。有的学员道路驾驶分析、判断能力强, 而空间目测能力、认向能力差而出现式样驾驶进步迟缓。加强学员素质、能力培养可提高训练成绩。

(2)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 总是波浪式前进, 出现“起伏”是正常现象。在不同的教学阶段, 有的学员满足于已经掌握的动作方式, 汽车驾驶操作教员也疏于引导, 必将造成训练成绩停滞和明显起伏。教学既分阶段又不断发展, 应在训练中不断提出新要求, 提高动作难度。

(3) 因为训练进入新阶段, 促使学员放弃旧的动作模式, 形成新的动作方式, 这个转化期成绩往往出现波动。例如, 学员初期掌握的缓慢分解式的换档方法, 明显不适应道路驾驶需要, 迫使学员加快动作节奏, 练习连续减档, 快速换档;这时学员动作出现错乱, 甚至换不进档, 好象不会换档。对此, 汽车驾驶操作教员应热情鼓励, 讲清动作要点, 强化练习, 促成技能向更高阶段转化。

4.3 训练成绩的“高原”现象

技能形成过程中, 训练后期出现成绩暂时停顿现象, 这就是表现在练习曲线上的高原期。其表现形式为练习曲线保持在一定水平上不再上升, 有时还有下降。渡过高原期后, 才能使练习成绩进一步上升。其原因与对策:

(1) 完善的动作需要巩固练习的时间, 错误的动作细节干扰协调动作的形成。对此, 应帮助学员分析每一个动作的细节, 设法消除多余动作, 缩短动作所需时间。促使动作配合一致连贯紧密。

(2) 长期训练带来疲劳影响成绩提高, 应注意劳逸结合, 合理分配训练科目和时间, 并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

(3) 学员容易产生“已经学会了”, “学得差不多了”的满足心理。应向学员提出提高技能的潜力还很大, 只要通过有计划的顽强的训练, 不断总结经验, 突破“高原”状态, 就能使技能发展出现一个飞跃, 达到完善熟练程度。

4.4 训练进程的差异训练

进程的一般趋势具有以上共同特点, 但不同学员、不同教员、不同教学单位其训练进程又各不相同。造成训练进程差异的原因是:

(1) 忽视驾驶培训的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 不尊重教材, 满足于“学员能够在道路上把汽车开走”这种低标准要求。造成教学单位、教学班组技能培训水平低下, 学员训练成绩低下的主要原因。

(2) 汽车驾驶操作教员缺乏正确的指导方法, 造成学员训练进程迟缓, 甚至停顿。有的汽车驾驶操作教员在教学中采用“尝试错误”的方法, 是不可取的, 所谓“尝试错误”, 就是训练中不给学员提供任何理论知识, 也不加以指导, 而是让学员摸索着用各种方法去完成操作, 从多次尝试和失败中寻找正确主方法。有的汽车驾驶操作教员指导方法错误。例如, 在场地训练中要求初学驾驶的学员连续减档;在道路驾驶中仍沿袭通过车头确定行车位置的方法等, 反映出对驾驶技能形成阶段及特征缺乏科学的认识。高一级阶段的训练内容不应过早放到低级阶段来, 低级阶段的某些训练方法不一定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加强汽车驾驶操作教员指导方法的培养, 组织阶段观察测试, 就能缩小教员指导能力和方法上的差距。

(3) 学员的个性特点不同, 学员对训练的态度以及训练准备不同, 也会造成训练进程的差异。综合上述因素, 使初学者在初级阶段的训练中掌握预见性驾驶方法, 达到判断正确快捷, 操作准确熟练, 观察敏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玉炎.汽车驾驶技能形成规律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7) .

运用体育游戏促进篮球技能的形成 篇9

一、篮球游戏三例

1. 运球绕障碍投篮接力

通过运球绕障碍投篮接力比赛, 提高学生控制球的能力, 进一步掌握跑动中投篮的正确技术, 提高投篮的命中率, 发展学生跑、跳、投的基本活动能力, 培养集体观念。

(1) 比赛方法: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 分别纵队站在篮球场端线后, 教师发令后各队排头队员向对面绕障碍运球投篮, 投进后再运球回本队, 将球交给下一名队员继续运球, 依次进行比寒, 以先结束的队为胜。

(2) 比赛规则: (1) 运球不得持球走两步以上, 不能两次运球, 犯规者回到起点重新开始运球。 (2) 投篮一次不中可连续投篮, 直到投中方可运球返回。

(3) 教学建议: (1) 直线运球练习:将学生分成两队, 分别站在端线外, 排头向前直线运球, 至中线再往回运, 然后交给第二人, 依次进行。 (2) 运球投篮练习:将学生分成两队, 分别在中圈两侧异向站立, 排头运球投篮, 投进后运回交给第二人, 依次进行。 (3) 同上练习, 学生站于端线外, 分别向对面绕障碍运球投篮练习。 (4) 组织两队比赛。赛前提出要求和讲清规则, 赛后针对比赛情况宣布比赛结果并讲评。

2. 运球急停传球接力

通过运球、传球比赛, 帮助学生掌握运球方法, 进一步熟悉球性, 提高控制球的能力和传、接球的动作质量, 练习运球急停转身的方法, 发展灵敏素质和动作的协调性, 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1) 比赛方法:在场内画一直线, 将学生分成四组, 分别纵队站在直线后, 每组前距直线5米处放一个呼啦圈。教师发令后, 各组排头向前运球, 到圈内急停转身, 将球回传给本组第二名队员, 从旁跑回站到本组排尾, 第二名队员接球后继续进行运球、传球比赛。

(2) 比赛规则: (1) 运球者不得犯规, 违者回到起点重新开始运球。 (2) 运球者必须在圈内转身传球, 不得踩圈, 接球者接球时脚不能踩线, 违者从传接球开始重做。

(3) 教学建议: (1) 学生运球练习。 (2) 运球急停练习:在前方5米处画一个圆, 学生运球至圆内急停, 然后再继续向前运5米。依次进行。 (3) 运球急停转身练习:同上方法, 运球至圆内急停转身, 再运回来, 依次进行。 (4) 运球急停转身传球练习:学生运球至前方5米处圆内做急停转身, 将球回传, 自己从旁边慢跑回本队, 依次进行。 (5) 组织各组进行比赛, 并进行赛后讲评。

3. 投活动篮

通过投活动篮比赛, 使学生改进传、接球与运球技术, 提高运球与传、接球相结合的实际运用能力, 培养进攻与防守意识以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发展学生的应变能力与灵敏等身体素质。

(1) 比赛方法:画一个长16米、宽10米的长方形场地, 中间画一条中线, 在两端线前正中各画一个直径2米的圆。将学生分成两队, 各队选出一名队长站在对面半场的圆内, 其余学生分成前锋和后卫若干人, 分别站在对方半场和本方半场内。比赛开始, 各队前锋出一人在中线跳球, 获球的队可通过传球、运球组织进攻, 设法将球传给本队队长。队长每接到一球得1分, 另一队在本队端线后发球继续比赛。到规定比赛时间的一半时 (如比赛规定为4分钟, 则到2分钟为上半时结束, ) 稍微休息后两队交换场地再从中线跳球开始下半场比赛。最后以得分多的队为胜。

(2) 比赛规则: (1) 运球不得犯规, 不能推、拉、打、抱对方队员, 不得用脚踢球。违者由对方队员在犯规地点附近发界外球。 (2) 双方前锋与后卫不得越过中线, 不得进入圆圈, “活动篮”不得出圈。违者由对方从边线发界外球。

(3) 教学建议: (1) 学生2人一球行进中运球、传接球练习。 (2) 学生4人一组, 2人传球, 另2人抢断球, 可以运球, 但不能抱球跑, 练习传接球和防守。 (3) 学生3~4人一组, 与另一组的3~4人进行半场运球、传接球、投篮对抗练习。 (4) 组织学生进行比赛。赛前讲清规则和记分方法, 赛后针对比赛情况进行讲评。

二、运用篮球游戏教学的注意事项

在运用篮球游戏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应根据主教材的内容及学生年龄、生理、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基本技术的掌握程度来选择游戏。

(2) 运用时机的掌握。篮球游戏教学应安排在主教材或某项技术学习完之后进行;游戏比赛应安排在课时的后半段进行。

(3) 游戏前教师要认真做好场地器材的布置及检查, 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在游戏比赛时要注意双方实力的均衡, 使比赛更紧张激烈, 使课堂气氛更活跃。

(4) 讲解游戏方法要做到简明扼要, 对游戏规则及安全注意事项要特别讲清楚, 可以先示范后讲解, 也可以边讲解边示范。

(5) 在教学中要注意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以便形成正确技术的动力定型, 同时要抓住适当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6) 严格按照规则执行裁判工作。裁判员由教师担任, 也可以由学生担任, 以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

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技能形成初探 篇10

关键词:职业学校 学生 职业技能 形成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要探讨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技能形成这一问题,首先要给职业技能的概念作一个准确、科学的界定。职业技能是人们在从事某一专门的职业生产劳动的过程中,由一系列外部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协调配合构成的,并通过反复训练形成的定型化、自动化的、并巩固下来的一种符合规范的动力定型的活动方式。行为的自动化、规范化是职业技能形成的高级阶段。

一般来说,人们的职业技能是从职业生产劳动中获得并形成的。而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技能主要是通过在校的实训教学、模拟生产实训课题训练、毕业顶岗生产实习等特定环境获得并形成的。因此,可以说探讨、研究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形成过程,是职业学校实习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必须熟知和掌握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工作,这也正是本文探讨研究这一问题的目的和意义所在。这一问题的探讨、研究必将有助于职业学校实习教学模式的改革,必将有利于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必将从更深层次认真做好职业学校实训教学工作。

本文试从职业技能形成的基本要素着手,分析、研究、探讨职业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以利于职业学校科学、有序、高效、目标明确、方法前卫地开展实训教学工作。

二、形成职业技能的基本要素

1.动作的准确性

动作的准确性就是动作的方向性准确指向目标点,动作肢体移动的轨迹指向应与所要求的动作相一致,准确到位。这里说的“准确到位”,是指正确的操作姿势与合理的操作方法相结合的结果,也是控制与动作、四肢与心智协调一致的结果。因此,在实习教学过程中,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实习时,尤其是进行基本技能实训时,必须注意培训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姿势和科学的操作方法。

2.动作的协调性

动作的协调性,是指操作者对自己动作能进行控制与协调,四肢与心智等方面能反映正确目标,做到互相协调一致,有条不紊,能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职业学校实习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3.动作的速度

动作的速度,是指在动作准确、协调的基础上还得有一定的动作频率。动作速度还表示一定的操作熟练程度,也是提高工效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情况下,学生实习初期动作速度还不稳定且不协调。因此,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动作速度和时间工效观念,注意让实习学生的动作频率趋于合理、协调、平稳。

4.动作的自动化

操作者能在外界情景产生刺激时,产生近乎条件反射的动作,即为动作的自动化。这个阶段也称为技能的操作熟练阶段。这时,操作者不把注意力集中于工具的使用、动作姿势和用力强度上,而是考虑下一步工作如何开展,以及如何保证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达到这一阶段,可以说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就算基本实现了。

5.动作的创新性

操作技能的最高阶段是“熟能生巧”,这一阶段不仅产生高质量的自动化效应,而且具备创造性功能。这是操作者运用多种技能、技巧,大大提高熟练程度和发挥创造性的阶段。职业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学苦练、刻苦钻研、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学风,使之尽快掌握职业技能,尽快成为企业需要的生产技能应用型骨干人才。

三、职业技能的形成过程

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是在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的教导下,通过循序渐进的实训课题训练,进行反复实践而形成的。要掌握一定职业技能,一般要经过如下几个阶段。

1.局部动作模仿阶段

在这一实训教学阶段,学生主要是模仿特定的动作方式和行为模式,这是掌握行动方式或行为模式的一种学习方式。职业技能的形成正是从掌握个别动作开始的。

在实习教学的初期,工序单元课题实训是针对学生的基本功练习的。在操作中学生开始只注意个别动作,而顾及不到动作之间的协调,无法驾驭动作细节,经常会出现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会产生多余、错误的动作。

在此阶段,专业实习教师要教导学生按照讲授要求和教师演示的操作姿势,进行模仿,并反复练习。教师要着重强化动作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并在巡回指导中细心观察学生的操作,加强个别指导,防止学生在基本操作姿势和操作方式上形成不良习惯。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理论知识,了解个别动作与整体技术的联系,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全面掌握职业技能打好基础。

2.动作的交替阶段

此阶段是学生初步掌握操作动作的阶段,也是复合课题综合作业练习阶段。随着工序、动作的难度与复杂程度逐渐加大,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练习时间也随之增加,之前已掌握的一系列局部动作要逐步连接起来。

在这个阶段,虽然学生已经逐渐掌握一系列局部动作,并开始将这些单元动作做一初步的连接,但是各个动作之间还是缺乏协调,结合得还不够紧密、完整,常出现暂时的停顿,进行中还需想一想下一个动作怎样去做。在此阶段,专业实习教师就要注意教学指导,及时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减少多余动作,减小各动作的相互干扰,使学生动作的准确性得到提高。随着学生技能的逐步形成,动作对象与肢体动作联系更加牢固,操作速度逐渐加快,最终形成整套动作。

3.动作的协调和完善阶段

此阶段是学生在专业实习教师指导下进行独立技能操作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各个动作互相协调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感觉技能的控制作用减弱,动作技能近于自动化。学生的紧张状态和多余的动作基本被消除,注意范围扩大,并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迅速、准确地完成所要求的动作。

在这一阶段,专业实习指导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要特别注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寻找原因,认真分析,加强对个别生的培训和指导。

4.动作自动化阶段

操作动作经局部动作模仿阶段、交替阶段和协调、完善阶段后,大脑皮层动力定型和骨骼、肌肉运动达到空前的统一、和谐,产生一系列自动化的、准确的技能动作。同时随着动作的熟练,产生了职业技能的积累,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促成灵感和创造性的产生。

在此阶段,实习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创新性的培养,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实训课题模拟生产工件,进行工艺分析,确定操作步骤,自编工艺规程,培养他们独立解决技能操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应了解、掌握学生职业技能形成的基本要点及职业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这是科学、有序、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这也是本文探讨、研究这一问题的意义所在。

上一篇:高压注水下一篇:物流企业纳税筹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