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为导向 优化课程设置 提高技能素养

2024-05-03

以市场为导向 优化课程设置 提高技能素养(共8篇)

篇1:以市场为导向 优化课程设置 提高技能素养

以市场为导向 优化课程设置

——我校专业教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引言

近几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新的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一个普遍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一方面各中职学校使尽各种办法扩大生源,另一方面中职学校毕业生寻找适合自身发展所需的岗位比较困难;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难于找到满意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这种“两难”的尴尬局面,给中等职业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两难”的尴尬现象呢?最根本的原因是中等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与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需求相脱节,形成了“用非所学”和“学非所用”的不利局面。要改变这种状况,中等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进行改革创新。

一、我校专业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学校专业教学存在着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脱离市场需求、人才培养规格单

一、教学内容严重滞后等现象。具体表现为:

1、在教学活动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由于受传统教育、普教教育模式的影响、专业教师自身素质、学校设备设施的限制,专业课教学活动依然停留在课堂上完成,教师依然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来完成教学任务。

2、在经济效益上,存在“重低成本支出、轻高目标培养”的现象。由于学校财力不足,政府投资力度又不够,造成了学校害怕学生因技能训练而使支出过多的高成本教学,从而也阻碍了学生动手能力发展。

3、在能力培养上,存在“重单一技能、轻一专多能”的现象:学校制订的教学目标对于单一工种存在过高过深的要求,学生只重视一种技能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而忽视了相近工种的学习和培训。我校的烹饪专业只开设中餐烹调,而不涉及西餐烹调、食品雕刻技术;汽修专业只设置机修实训项目,而汽车电工修理、汽车驾驶技术一概不问,造成专业技能狭窄,导致就业机会减少。

4、在人才培养上,存在“重智能、轻技能”的现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过多地注重了系统知识的传授,学生动手实验、实践的机会较少,毕业生在用人单位表现出操作技能水平不高。

5、在专业教师培养方面,存在“重学历、轻双师型”培训的现象。学校大力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学习,如专升本、攻读硕士学位等等,然而,教师本身就很少参加企业、行业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和实践。目前,学校中只有极少教师取得了非教师专业技术职称,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另外,生源质量偏低使专业课教学遭遇尴尬,我校招收的学生几乎全部来自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很多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缺乏热情,专业课教学情形不言而喻了。

二、现行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课程设置存在着工种课程划分过细,课程设置专业局限性过强,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导致内容繁琐、交叉重复,文化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时数偏多,而实践操作教学时数偏少,形成学生专业技能单

一、就业能力低下、创新精神缺乏的局面。例如我校宾馆服务专业的学生,前几年,社会对客房及餐饮服务员的需求量很大,所以,客房及餐饮服务成为热门专业。而这两年,社会对会展服务的需求大幅提高。结果就形成了会展服务学生一毕业就上岗仍供不应求,而部分客房及餐饮服务员闲置待岗的局面。尽管都是服务类专业的学生,却因专业互不适应而失去了就业的机会。所以,只有改革传统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才能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的变化。

三、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实施中职课程改革

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为适应市场需求对自身提出的必然要求。为此,首先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真正树立“以人为本”和“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建立规范的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一)专业设置一体化,实现一专多能

体现培养目标多元化,从面向单一岗位转为面向岗位群,合理选择课程组合,做到宽而有度,体现一专多能,改变以往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多设置综合性专业,增强适应性。例如设置宾馆服务(客房和餐饮)与会展服务三位一体的旅游服务专业,这种专业的毕业生既适应客房和餐饮服务行业需要,又能进入会展服务行业工作;又如设置汽车机修工、电工、驾驶、贸易等多位一体的汽车维修与应用专业,培养出一批“善维修、通贸易、会驾驶”的汽车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机会大大增加。

(二)教材设置校本化,实现学科整合

开发校本教材,要根据企业需求、学生实际,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实施以技能为主、理论为辅的专业课教学。重点放在技能教学上,增加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训练内容。在教学中,许多教师花费了大量心血,如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师,研究制作实训课多媒体系列课件,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开发和编写体现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加强专业课程之间的整合,使专业课程能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新型教材设置的原则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精选课程内容,删繁就简,削枝强干,保证重点。把相关课程综合汇总成为一门或两门课程,如汽修专业的《机械基础》课、《工程力学》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就可以合三为一,形成一门综合课程《机械知识课》。从而避免各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复,缩短了课时,腾出时间让学生去学习更多、更新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实现效率提高

科学调整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模式。一是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加强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二是注重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积极尝试项目(案例)教学法,推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努力改变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互脱节的现状。三是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科学、合理运用现代教育媒介,加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校明确要求教师,专业理论教学每学期应不少于1/3课时到生产场所或实训车间进行现场教学,实对实地解决具体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实践性课堂教学也作为衡量教师工作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从而也进一步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样的教学,学生普遍反映:“以前要我学,现在我要学”。

(四)课时分配合理化,实现技能为主 改革传统课时分配,对于学制三年的中职学生,在第一学年里,进行以文化基础课为主的理论和专业技能入门训练为辅的实训学习。理论和实训时间各半,交替进行。一年内结束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第二年主要开设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实训课占总课时的70%,专业理论课占总课时的30%。通过两年的学习,按劳动部门专业考试大纲要求,使学生通过初级工技能鉴定,并取得相应证书。部分课程如工艺类、技能型学科,可以根据专业化培养目标,以考证为主要方向进行教学。

实践教学是学生形成职业技能、培养现代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重视实践教学,强化技能训练。首先,相应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实践环节应占整个专业课程教学时数的50%以上。其次,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教学目标和训练内容应根据各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中的相应内容、紧贴生产(工作)实际而制定。再次,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根据教学目标,将训练内容按各项标准进行细化,尽可能创设或模拟实际生产(工作)环境,同时教师加强各训练环节的指导。另外,在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价上,加强与劳动技能鉴定部门和相关企业的联系,通过社会参与评价和认定,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为了检验技能教学的实效性,学校成立了以教研组长为核心的各专业技能评估组,每学期定期对学生进行技能测试,对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大家集思广益开展研究讨论,及时地提出改进措施。对每次测试情况作好记录,对存在的普遍问题,请教行家加以指点,以解决技能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五)学生发展个性化,实现全面成功

近年来,随着就业渠道和方式的多样化,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在教学管理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最佳教育和全面发展。在技能培训中实行初、中、高分层与多技能分层的新型教学模式。

第三年第一学期,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中高级技能培训。如汽修专业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申报学习中、高级技能培训,学校按劳动部门中、高级专业考试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并负责安排参加相应的技能鉴定,为学生的上岗就业奠定基础。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今后的发展计划来选修一门实习操作课程。例如汽修专业的同学对烹饪加工感兴趣,就可以选修烹饪专业的实习操作课,与此同时,还可以选修烹饪专业的专业理论知识课来与之相配套。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以汽修为主、烹饪加工为辅的一专多能型技术工人。三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学校还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在学生取得相应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情况下,适当提前安排部分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或就业,实行角色转换,以利于毕业生踏上岗位就能适应和胜任新的工作。

(六)开发潜能理想化,实现自主创新

为挖掘学生潜能而专门设置技术革新实践课。为学生营造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验环境。设置了各专业实验室;并为学生提供技术革新课题和场所来吸引学生来参加学习技术革新实验课。实际上,在我们的学生群体中还是有不少学生对所学工种和专业内容有着许多的奇思妙想,只是苦于没有条件,不能进行实际的、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而技术革新实验课会使他们的设想得以实施。从而挖掘了学生的潜力,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到那时,我们的革新能手、小发明家会层出不穷的涌现出来。

四、搞好专业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切实搞好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的建设,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强化师资培训,培养“双师型”教师

目前,我校的专业教师普遍存在只会理论教学,纸上谈兵,缺少实践教学经验的状况。例如,汽车专业仅有不足1/5的专业教师基本具备实践动手能力,个别教师只满足现状,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因此,要大力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职教专业教师的素质,努力培养“双师型”的专业教师。

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例如今年暑假,学校选派了四位汽修专业的理论教师到上海汽车修理总公司接受培训。另外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不但要申报教师技术职称,还要取得非教师专业技术职称。

2、加强基地建设,发挥最佳效能

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物质基础。在我校调整以汽修、旅游服务为主的专业后,学校加大了投资力度。纵使学校资金紧张,还投入近两百万实训教学设备资金,改建汽车维修教学培训基地,开展产教结合,把设备与教学、培训、生产、技术开发联合起来,充分发挥实习基地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效能。

3、注重服务意识,确保就业质量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就业。因此,加强学生的就业教育,明确其所学专业的学习要求,告知学生社会上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及要求,并引导学生科学地选择学习内容,有意识地培养专业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

学校专门成立职业介绍所,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克服困难广泛联系企事业单位,认真进行实地考察,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用人单位,帮助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近年来,我们与许多用人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实行“订单式办学”,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4、试行学分制管理,重拾学习自信

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中职学校的教学特点。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不仅有利于中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也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实行弹性学制,由于学生学习基础和能力的差异,学生学习进度有快有慢;由于市场变化和企业用人需求的急缓,部分学生需要提前就业和创业。学分制克服了过去学年制的不足,满足了学生这些合理要求。自主择课,在学分制下,学生从被动接受教学内容和课程,到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个性特长自主选课,适应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中初等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提出的新要求。

5、优化课程设置,解决现实矛盾

一是以能力为核心设计课程模式,突出实践性,不过分强调理论学习的系统和完整性,但仍需要在“必需、够用”的原则下,保持一定比例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课程,为学生今后适应工作和继续教育奠定基础。

二是课程安排注意保持教学过程的有序性,知识、能力训练的递进性和渐进性。三是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注重把握能力重点、层次和定位,不要大杂烩,面面俱到。四是优化课程设置,需要大量高水平、高质量、自主性的教材,开发教材的任务比较艰巨。

结束语 通过实施改革课程设置,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巩固和运用知识,不但提高了教学质量,也使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同时也解决了目前中职教育面临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气氛不浓,专业口径过窄、培养模式单

一、就业面狭窄的问题。只有改革传统课程设置模式,实行富有时代特性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增强中职毕业生在未来社会产业结构和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作者:新业职校 袁卫军

2006年4月

篇2:以市场为导向 优化课程设置 提高技能素养

摘 要:新课程标准属于我国教材中纲领性的文件,同时也是教育部提出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2003年,我国开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新修订完成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年版),该标准以核心素养为中心,要求所有的学校调整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

关键词:核心素养;新课程标准;高中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4-02

作者简介:叶依薇(1990―),女,福建厦门人,二级教师,本科。

一、新课程标准修订背景

新课程标准是我国课程中的纲领性的文件,同时也是国家针对基础教育过程提出的基本规范。2003年,我国开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经过全国大量的专家共同努力,所有课程都制定了教育标准和规范,这意味着我国正在对基础教育不断改革。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零起点”问题

目前高一所有的学生在小学或初中都上过信息技术课,只有极少数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不是很熟悉,而有些学生借助自学等手段获得了一些更高层级的知识。由此可见,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但是高中信息技术的教材内容与小学、初中有一大部分内容是重复的,没有充分考虑到知识的衔接与提升。

2.教学资源的建设问题

信息技术教材要紧密地联系社会发展实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当前的学习要求,以及信息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但是很多现行教材只是针对一些软件工具如何利用和具体的实施步骤进行了大量的讲解,并没有采用信息工具处理学生们在学习或者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更没有考虑把实际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所以,这类信息技术教材和信息技术学科的要求不但不吻合,同时也导致信息技术变得乏味,学生们的创新能力难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得到全面的释放。

3.学业评价问题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是通过计算机课程开发的,课程目标由单纯技能的训练转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另外,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和评价也需要通过从理念到方法的全面转型。如今,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指导纲要对相关的模块和方法进行全面的考核与评价,同时也未能对教学设计一些具体的实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只能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探索。更多的教学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把讲评、练习和测试等多个环节结合在一起进行。

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新修订完成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年版),该套方案和课标将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也就是说,2018级高中生即将适用新课标。新一轮的课改以立德树人作为当前的主要任务,以培养学生的素养为中心,帮助学生形成必备品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精选课程内容,科学合理地落实核心素养。

二、国际信息技术课程新动向

信息技术指的是关于信息的存放、加工、提取和表达的总和,要在计算机等技术的作用下,以互联网为中心,最后对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采用上述流程对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行调整,重塑人类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加快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

随着有线网络带宽的激增和无线网络的应用,网络的使用越来越方便快捷。信息设备日益多样化,智能手机等相关的电子设备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普及,而且使用的人数在不断地提升。智能操作技术在当前的环境下取得了?^大的发展。在这一时期,电子化产品能够帮助人们进行交流,信息交流的渠道更加的多样化,同时也能够实现达到促进人们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极大降低了人们的利用难度,推进了新技术的普及。

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了人们学习、生活、工作、思维和交往的模式,催生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全新社会,而且已经超出了以往工具的含义,并赋予社会全新的价值和思想理念。信息社会公民的信息素养,关乎个体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对个人生存和社会变革的意义十分重大。

对于中国而言,“互联网+”也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2015年12月16日至18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当时大会的主题就是“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共建网络空间和全人类的命运共同体”。博览会以互联网和产品创新为其主要的亮点,同时也提出了未来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和相关的产品,如无人车、无人机、无人工厂等。这些都是对人类发展前景的展示。

知名学者于丹教授感慨道,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乌镇处处都有互联网的痕迹,人人都懂一点互联网,80岁的爷爷奶奶在路边玩微信;买一块3块钱的糕点都可以扫二维码、用支付宝。全景区覆盖无线信号、智能的自行车租赁系统、便利的智慧信息亭、全国首家挂牌成立的互联网医院等等,互联网的科技无处不在。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互联网创新,已经是我国进行改革和创新发展、保证民生得到更大发展、完善政府治理能力的关键举措,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以美国来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提出Computing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项目,重点扶持中小学开设计算机科学课程。而且提出在2015年前,培训10000名计算机教师在10000所高中开始教授计算机科学。计算思维是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是该国提出的先进教育标准,被国家教育部认同。他们认为,计算思维是每个人的基本技能,不仅仅属于计算机科学家。在阅读、写作和算术(Reading,Writing,and Arithmetic――英文简称3R)之外,应当将计算思维加到每个学生的解析能力之中。

三、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新变化

篇3:以市场为导向 优化课程设置 提高技能素养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

会计是一门应用性较强学科, 其人才培养主要目标是“岗位导向, T型结构”, 以企业中实际会计岗位设置为指导方向, 凸显岗位需求, 强调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的硬技能和加强学生职业岗位适应广度软技能的拓展, 提高实现学生就业质量, 然而现阶段的部分竞赛内容与现实脱节。例如手工点钞技能, 在企业里面收款的时候一般边点钞边验真假币, 而职业技能竞赛的时候只是简单地点出数目的多少, 房地产企业开盘的时候一般都是上百万, 用手点钞是不现实的。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 以上这些技能竞赛多少跟现代社会有些脱节, 然而作为基本入门的技能训练, 这些竞赛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更深入学习会计类课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所以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容也不应该仅仅为赛而赛, 而应该与社会需求相契合, 让职业技能竞赛有更强的生命力, 在辅助专业建设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更踏实。

(二) 职业技能竞赛内容凸显出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大多是根据教育部针对专科专业制定的目录而开设的, 不仅没有体现出各校会计专业建设的特色, 而且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体系, 更没有体现各地区不同层次会计人才需求的特色和导向。

通过对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容的研究可以发现课程重复设置, 同一专业不同方向课程差异化不足, 基础技能课程设置较多, 高技能课程设置少, 学生学习的功利心理也比较重, 对自己未来有用的他们才有兴趣学, 过于注重实操, 导致学生对基本的一些理论不清楚。

(三)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相互促进机制还不完善

通过与其他院校的交流发现, 大多数学校举办“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只是为了选拔学生参加省级、全国竞赛。采用停课、赛前突击培训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比赛的内容, 与平时课程学习相脱离, 形成了为赛而学, 为赛而教的现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相互促进机制还不完善, 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范围很小, 使会计技能大赛没有发挥到应有的功能和价值。

(四) 竞赛实践教学软硬件、师资条件不到位, 学生动手能力差

会计竞赛的培训往往是通过学校的实践教学来完成的,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可以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导致教学实施不到位。首先, 学校思想上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课时比重较低, 管理不严格;其次, 组织不合理, 总体设计不严密, 没有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层次清晰、共同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有机整体。从实践方式看, 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 有些实践课只不过是在授课过程中加入一些小案例, 甚至是把习题课当成是实践课;再次, 实践性教学环节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执行。如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实习或实践”、“毕业实践总结”流于形式, 毕业顶岗实习形同放羊;最后, 缺乏组织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 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较少, 学生开展专业顶岗实习及毕业顶岗实习的企业指导教师作为学生的实践指导教师, 往往会难于管理。另外,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相对薄弱, 会计专业的会计电算化主要是为考证服务, 没有及时链接到最新的企业软件或会计竞赛平台。

基于此, 我校会电专业于2014年5月起正式启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较融合”课程改革, 逐步实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理念, 将技能大赛资源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 把大赛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有效地调动师生教学的积极性。我们在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参加各级会计技能竞赛的经验中, 以国家级、省级会计竞赛的检验目的和比赛内容为参照, 结合企业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的标准, 充分整合我校教学资源和企业信息资源, 设计出适合我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竞赛实施方案, 从而形成通过竞赛提升学生理论水平和职业技能的创新教学模式, 加快我校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步伐, 培养社会所需的会计专业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

三、课程改革

(一) 我校初步建立了仿真环境的实训教学体系

目前, 会电专业拥有实训设备及计算机约480台, 实验教学软件15余套, 与企业合作共建《会计岗位实训》、《会计电算化》、《电子报税》等实践课程10余门, 建设方案、指导书等20余册。此外, 建立“会计手工账实训室”和“会计信息信息化实训室”。手工帐实训室按照企业会计岗位设置, 使学生在仿真的会计工作氛围中, 熟悉各个会计岗位的职责分工, 掌握各个会计岗位的操作技能, 在实践中提高所学的理论知识。2015又购买用友财务公司的教考系统软件, 对大赛的训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 教学效果明显。

(二) 省级竞赛率获佳绩,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

会电专业学生积极参加陕西省会计技能大赛, 取得骄人的成绩。参赛以来连续三年获得大赛一等奖。竞赛的内容, 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电算化手工操作与会计信息化两门课程的掌握及熟练程度。在备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 完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会计职业技能竞赛内容代表了企业对本专业最前沿的技术标准, 因而课题组把竞赛项目的内容、标准和要求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使其相融合, 以竞赛为契机推动项目教学改革。在设计中, 一方面参照国家级、省级会计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容, 衔接现有的会计手工账务处理和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 以专业竞赛的形式考核课程教学;另一方面, 创新设计竞赛形式, 使部分理论课程用竞赛形式考核课程教学, 达到以竞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目的。

(四) 校企合作更加紧密

通过与企业共同研究设计竞赛方案, 使技能竞赛成为学校和企业紧密联系的桥梁, 帮助学生实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也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建立了畅通的渠道

四、结束语

目前, 全国会计职业技能竞赛的规模与内涵不断扩大, 社会参与面和专业覆盖面也不断提高。各省市全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提升竞赛水平、扩大自身影响。同时, 技能竞赛也成为学校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一个有效平台。因而, 以技能竞赛为导向, 已成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作为会计专业的教师, 我们应该发挥会计技能大赛的积极作用, 根据大赛的方向, 及时调整课程体系, 为社会培养有价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邹奎, 黄云, 王晓凤, 汪水珠.以技能大赛为契机, 推进我院会计专业课程改革.[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10.203-204.

[2]杨昕, 邵敏霞.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索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5.27:18-21.

[3]张延玲, 徐慧琴.浅谈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改革的融合[J].职业.2016.1.20-21.

篇4:以市场为导向 优化课程设置 提高技能素养

【摘要】高职市场营销类专业是一个集实践性和综合性为一体的专业,进行专业教学时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以提高职业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更有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市场营销 实践能力 KAM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43-02

高等职业学校市场营销专业旨在培养进行生产、管理、服务等的技能型人才,为了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市场营销人才,需要对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建一个集基础课程、职业岗位培训和职业拓展为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以提高职业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可以使市场营销专业的学习更加有趣和实用。下面以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进行分析。

一、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简介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2007年,是一所公立的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该校设20多个专业,其中市场营销专业是学院的特色专业之一,市场营销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市场营销人才,人才培养时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水平,未来可以胜任各类企业的市场调砸死、客户维护、推销商品、市场策划等工作,兼具市场营销和管理服务的双重职能。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网络营销实务、营销策划实务、谈判与推销技术、零售管理、商品学实务、采购与配送管理、门店运营实务、客户服务与管理、计算机网络等。

二、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市场营销类课程的KAM教学模式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从事的是与市场营销相关的市场调研、产品促销、客户关系、渠道等工作,主要从事市场营销方案的制定和客户的管理维护,对面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用人企业需要学院培养出能够吃苦,并且具有专业技能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所以在日常课程教学设计中我们要围绕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深入研究,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学生,我们提出KAM课程教学模式(见表1)以提高课程设置的项目化和任务化,适应未来社会岗位的需求。。

表1 “KAM”教学模式

培养模式(KASM)教学过程(TSC)

K(knowledge,知识素养)T(Theory,理论)

A(ability,职业基础能力)S(Simulation,实操)

M(Manage,管理能力)C(Case,案例)

从时间管理与目标管理来看,具体运用到大学3年的时间,教学模式的时间进程表(表2)如下:

表2 教学模式的时间进程表

学期/教学模式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第五学期第六学期

KAM教学模式K(knowledge,知识素养)—贯穿大学三年

A(ability,职业基础能力)

M(Manage,管理能力)

TSC

教学过程

理论

案例

实践

1.项目设计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主要包括基础课程、职业岗位课程和岗位拓展课程三大类,其中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商品辨别、商务礼仪、电子商务、心理分析、经济法、人才资源、公共关系、企业管理等,职业岗位课程包括市场调研、市场营销、市场推销、网络营销、价格实务、客户关系管理等,职业拓展课程包括财税、营销实务、配送管理、房地产开发等。在进行项目设计时,要针对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项目设计方案,学生在项目的推进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在进行课程的教学时,可以通过课上教学与课下项目结合的方式,将知识与项目相融合,通过项目的推进来展开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运用项目实践进行知识的消化,仿佛置身于一场真实的项目实践中,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课程也更加有趣。

2.情境的加入

针对每个项目和任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丰富的情境,在上课前提供详细的背景资料。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情境,查阅手册,分析和进入项目的实施。根据情境的引导得出任务。通过情境的运用可以引出工作线索,提示实际情况,让学生积累实际的工作经验。例如在学习公司的成立这一学习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来模拟成立自己的公司,组建公司的组织的架构,确定公司的法人、办公地点、利润分配方案等。

3.通过实践对项目进行检验

一个项目的设计方案是否合理和可操作,要通过反复的验证才能保证。进行验证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课程改为项目化教学以后,并不是教材章节的内容更改,而是对项目运行环节的重新组织,需要对项目名称进行提推敲;二是项目的过程要与实际的工作内容相符,要做到对真实工作环境的模拟;三是对情境进行验证,情境是工作任务的仿真,进行情境设计时要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出情况,以便让学生全面感受项目的实践过程。

四、小结

本文以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为分析对象,介绍了以提高职业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基本情况,进行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时要以社会的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输送具有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为已任,广泛开展以实践教学为主的项目设计方案,可以让高校和企业合作,企业提供工作环境,让学生积极参加工作实践,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专业需求,树立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的志向。

参考文献:

[1]苟建华.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17).

[2]雷满丽.高等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标准对接职业岗位要求的基本模式[J].职业时空,2014(03).

篇5:以市场为导向 优化课程设置 提高技能素养

河南神马尼龙化工公司是国家为加快发展尼龙产业,于20世纪90 年代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建设的现代化大型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针织品、工业丝、民用丝、轮胎帘子线、工程塑料、聚氨酯和食品添加剂等生产领域。目前我们仍是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尼龙66 盐制造商,是国内唯一一家完全拥有尼龙66 盐成套生产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

公司为适应尼龙产品有效参与国际竞争的市场要求,采用先进技术研发管理手段,实现人、技术、市场、客户等要素有机高效协调,优化研发业务流程,建立市场需求的敏捷相应机制,不断提高产品自主研发水平,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

2 背景

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尼龙化工产品结构优化是集团化工产业运营提升项目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尼龙化工公司应对严峻形势,“加快结构调整,提升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举措,其主要背景:

2. 1 国内己二酸产能过剩

截止到2013 年底国内己二酸产能将达到139 万t/a[1],是实际总需求量的近3 倍[2],最低时,整体开工率不足40% 。但由于实施产品结构优化战略,尼龙化工公司的己二酸生产不仅没有受到产能过剩的影响,而且产品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与部分中小客户的合作关系甚至出现了被迫中断的现象。

2. 2 受进口产品严重冲击

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定,2014 年11 月,国家对原产于美国、欧盟和韩国的切片和己二酸产品所实施的反倾销保护政策到期。如果相关企业的保护延期申请得不到批准,国内市场必将受到进口产品的严重冲击,国内企业都将直接面临与欧美化工巨头短兵相接、同台竞技的严酷局面。

2. 3 尼龙66 盐需求量增大

据有关年报显示,在过去5 年中,国内聚氨酯市场以每年15% 的速度递增,并且未来还将保持较快增长,由此也大大拉动了己二酸的消费增长; 2012 年,我国仅尼龙66 切片进口量就高达24 万吨[3],且呈现逐年增加趋势,算上高强力纱、弹力丝、帘子布以及其他尼龙制品进口,数量更加庞大; 2022年,我国的尼龙66 盐消耗预计将会达到90 万吨/年,发展潜力非常巨大。

综上所述,实施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化工产品结构优化,是尼龙化工公司建设世界一流尼龙化工公司基地的必然选择。

3 内涵

为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公司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尼龙化工产品结构优化,主要包括高品质精己二胺研发、己二酸产品质量提升技术改造、高品质尼龙66 盐技术研发,以及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差异化管理四个部分。

3. 1 高品质精己二胺研发

己二胺是化工合成的重要原料,主要用于生产聚酰胺、尼龙66 盐产品,以及用作有机粘合剂、橡胶制品的添加剂,纺织和造纸工业的稳定剂等。目前全球的主要生产商有美国英威达公司、日本旭化成公司,以及我们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尼龙化工公司。与进口高端产品相比,主要是我们的产品杂质含量相对偏高。通过对关键设备进行改造、对关键工艺进行优化,达到生产高品质精己二胺的目标。

3. 2 高品质精己二酸技术开发

己二酸又名肥酸,是脂肪族二元羧酸中最有应用价值的二元酸之一,主要是作为三大类产品的原料,即合成尼龙66 盐、聚氨酯和增塑剂,此外还可用于生产胶粘剂、高级润滑油和食品添加剂。

2014 年在70 万吨左右,实际产能已接近200 万吨/ 年,严重的供大于求,同时,高端产品仍然主要依赖从国外进口。

国内精己二酸的质量控制主要依据原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公司制定的SH/T1499. 1 - 1997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化工行业标准- 精己二酸》质量标准[4],难以适应当前的市场变化,因此,我们在达到行业标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用户的实际需求,又将产品分为四个等级。

目前,对己二酸产品质量要求最高的民用丝市场主要被英威达、旭化成、罗地亚等国外大公司垄断,以及与进口的高端产品相比,我们决定从控制调整相关的工艺参数等方面的措施,对己二酸产品质量提升进行攻关,使之达到进口己二酸的产品品质水平。

3. 3 高品质尼龙66 盐技术研发

尼龙66 盐是生产尼龙66 聚合物的单体。该聚合物既可用于塑料加工,也可用来制成纤维。国际上尼龙树脂的消费量位居五大通用工程塑料的第一位,尼龙纤维的消费量位居各合成纤维的第二位[5]。为了提高下游工业丝、帘子布和工程塑料的产品质量,加快集团尼龙产业升级,我们结合生产实际,决定采用高品质己二酸和高品质己二胺作为原料,建一套高品质尼龙66 盐生产装置。

3. 4 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差异化管理

( 1) 了解客户需求,细分产品市场

对下游的主要产品用户进行深入走访,实地了解他们对产品的档次、质量要求,对目标客户进行分类管理。

( 2) 组织差异化生产,优化产品结构

正确处理质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质量要求,积极实施技术改造和工艺调整,组织差异化生产,在原有的产品种类基础上,分别衍生出高品质精己二胺、高品质精己二酸、高品质尼龙66 盐等新品种,以满足下游高端产品用户的实际需求。

( 3) 严格判等,分类存放

按照严格的质量标准对每批产品进行检验、判等,并分类、分区、分罐存放,确保每个客户买的都是最适合自己实际需求的产品,努力实现与客户共赢。

( 4) 实施差异化销售,努力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正确处理质量与售价之间的关系,按照不同质量不同价格的原则,积极实施差异化销售,努力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4 推进措施

( 1) 专门成立由公司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项目推进领导小组,以及技术研发课题攻关小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确保各作顺利开展。

( 2) 积极引入项目建设管理模式,严格按照 “倒排工期,节点控制,网络推进”项目施工管理要求,认真编制现场技改施工网络计划,定期召开项目推进协调会议,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并工作不力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确保项目实施按计划稳步推进。

( 3) 完善分析方法和检测手段,定期对国外产品进行质量对比分析,及时找出存在差距、明确努力方向,确保工作有的放矢。

( 4) 建立健全主要产品用户档案,对产品储存及装车系统进行改造,强化仓储管理,严格实行差异化生产及差异化销售等。

5 项目实施成果

随着 “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化工产品结构优化”项目的全面实施,尼龙化工公司的产品质量得到了提高,产品结构得到了优化,经济效益得到了提升,并且促进了帘子布公司、工程塑料公司、博列麦公司的产品质量同步提升,为集团推进化工产业运营提升,加快尼龙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5. 1 产品结构得到优化

项目成功实施,产品品种在原有基础上,又分别增加了高品质尼龙66 盐、高品质精己二胺、高品质精己二酸等3 个品种,其中,针对不同用户的质量要求,高品质精己二酸又分为SAA - Y级己二酸、SAA - T级己二酸、SAA - P级己二酸、SAA - S级己二酸4 个等级,产品结构得到了明显优化。

5. 2 技术攻关效果明显,产品质量得到提高

( 1) 己二胺杂质明显减少,成为著名跨国公司的战略供应商

高品质精己二胺质量明显优于拜耳、巴斯夫等著名跨国公司的控制指标,并与他们分别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他们的战略供应商。

( 2) 己二酸关键技术指标明显优化,通过国际著名企业的质量检验

己二酸氨溶色度、UV透过率、灰分、Fe含量、硝酸根含量等关键技术指标得到明显优化,分别通过英威达、路博润、NILIT等国际著名企业的质量检验。

( 3) 高品质盐装置建成投用,尼龙66 盐生产实现差异化

建成并生产出高品质尼龙66 盐产品。通过对试车期间的产品抽样分析结果看,与普通尼龙66 盐相比,该装置的产品质量已经提高,已经实现了尼龙66 盐生产的差异化,同时也为提高下游的帘子布、工业丝及工程切片的产品质量,实现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5. 3 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产品结构的差异化、高端化,进一步提升公司主导产品尼龙66 盐、己二酸、己二胺产品品质,扩大高端市场占有率,给公司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正当许多己二酸生产厂家为找不到销售路子而愁眉不展之际,尼龙化工公司销售部门却门庭若市。我们的高品质己二酸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出现负库存。

6 结论

公司通过实施 “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尼龙化工产品结构优化”,不仅优化了产品结构,提高了产品质量,提升了经济效益,而且带动了下游帘子布、工业丝及工程塑料产品质量的差异化和高端化,为集团加快推进化工产业运营提升项目树立了典范。

参考文献

[1]郝敬泉等.己二酸生产技术进展及市场分析[J].现代化工,2012(8):1-4.

[2]刘镇江等.我国己二酸行业现状分析和发展趋势[J].河南化工,2013,30(6):17-19.

[3]中国报告网.中国己二酸(aa)市场现状调研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2013-2017)[OL].http://baogao.chinabaogao.com/huaxuechangpin/157614157614.html

[4]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公司.SH/T1499.1-1997.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化工行业标准-精己二酸[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8.

篇6: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培养方案

关键词:文工交融培养方案

0引言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不合理和高等教育职业方向不明确,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巨大压力,同时就业市场供求矛盾也日益突出。伴随着高等院校的改革创新,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高职教育何去何从变的也迫在眉睫。本文提出高职院校实施“文工交融”的瓶颈和几点措施。从而优化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方案,加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人文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能力,做到从“融入”、“融合”到“融化”的层进式发展。

1高职教育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规模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根据教育部的最新数据,普通高职高专院校接近1200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60%左右。2008年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分别达到2100万人和90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半。但问题也变的日益突出。

1.1師资力量薄弱随着近几年来的扩招,低于本科院校分数线的学生很大一部分都流入到了高职院校,导致各学院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往往是一个教师同时任两到三个门课程,周学时多在12-20学时;同时由于现行职称评定政策的原因,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撰写论文、做课题上,根本无暇顾及百十来号人的课后辅导及作业批改,甚至不留作业。各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多数教师走出大学课堂就走上讲台,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可谈,即使那些有一两年实践工作经历的教师也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新技术、新工艺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1.2学生素质下降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来说,很多学生的自制力稍差,上课说话、看闲书的现象比比皆是,任课教师根本无暇顾及。在做实验时只能二三十人围在一个实验指导教师身边,使实验课成为一堂演示课,多数同学根本不清楚实验过程是怎么一回事,更谈不上会操作。职业教育强调的是职业技能,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建设校内仿真、模拟或完全等同于工作现场实际的实训基地,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力不从心,实践教学也就大打折扣。对于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较少的学校,实践教学的欠缺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

1.3社会认同度不高在人们眼中:高职院校在很多人的眼中是成绩不好的学生别无选择才进入高职学习的。并没有认识到高职的定位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而不是获得较高的学历。在国家资金投入上,高职院校基本没有新的财政投入,主要靠收取较高的学费运转,资金来源单一,与国家对本科院校的投入不可同日而语。

2推行“文工交融”整合高职教育模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针对高职院校存在的一些问题,很多高职院校也在积极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案,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下功夫。就最近一些高职院校提出“文工交融、科学育人”的人才培养方案,笔者认为,所谓的“文工交融”就是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要突出一个“融”字,真正实现文科和理科、文科和文科、理科和理科之间从课程融入、到整体融合、再到系统融通的新的跨越;紧密结合各学院的办学背景,立足高职业教育,依托专业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善于总结,不断提高,不断探索,重点突破,从而全面提升学院人才培养水平。而许多高职院校在具体推进“文工交融”的实施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学生在校期间总学时是一定的,文工交融的课程体系势必会挤兑本专业课程的学时,如果比例调整不得当,一味的往有限的学时里填塞交融体系课程,势必会影响学生所学专业课的深入程度,最后造成博而不精,样样会,样样只会一点的僵局。

如何更好的推进“文工交融”,使文工交融真正落到实处,扎实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文工交融”在课程设置以及教育教学改革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笔者对此有以下几点拙见:

2.1以市场为导向,细分学生课程体系:将课程划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细分为“专业内部必修课”和“专业外部必修课”:同样,选修课也细分为“专业内部选修课”和“专业外部选修课”。专业内部选、必修课所占学分相应大于专业外部选、必修课所占学分,并进一步整合全院教师资源,按学分的高低分配相应的课时。例如,计算机工程系在把握市场就业动态后,引入“文工交融”体系制定必修课时可以加入了机电系的CAD课程,可将photoshop、dreamweaver等作为专业内部必修课,各占2个学分;将CAD作为专业外部必修课,占1.5个学分。制定选修课时纳入会计系、经济管理系课程,将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课程作为专业外部选修课,占1个学分。这样可以导向性的建设各系“文工交融”办学体系。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感兴趣的课程进行深入自学,加强学生学习的互动性、积极性的同时,拓宽学生就业面。

2.2夯实拓展专业纵深,引入灵活奖励机制:很多高职院校对自考“专转本”的学生每通过一门给50元钱奖励,旨在鼓励学生自我提高、自我深造。那么在纳入“文工交融”体系时,也可以采用一些必要的奖励措施。例如,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通过CAD这一专业外部必修课的学习,拿到了CAD认证工程师证书,学院可特设“跨专业标兵”以及在奖学金评定上加分来予以奖励。拓宽学生学习领域的同时增强其就业的自信心和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2.3开设第二专科、优化培养方案:本科院校里有很多学生学有余力的同时,可以辅修“双学位”,双学位就相当于硕士层次。我们高职院校是以高中为起点的大专层次,也可以设定“第二专科”,双专科专业就相当于本科层次。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人事厅联合下发的苏教办[1999]18号《关于取得跨学科门类两个专科毕业证书人员享受本科毕业生部分待遇有关问题的通知》第二、第三条规定,凡取得双专科毕业证书者按本科毕业生见习工资标准执行;取得双专科毕业证书、且业务水平和工作表现突出者,在评定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时可作为具备破格条件之一对待。这样,学院整合全院的教师资源,给学有余力以及未能就读自己感兴趣专业的学生提供辅修“第二专科”的机会,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宽领域专门型人才。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而不必大量挤兑本专业的课程学时。做到“专业”和“辅修”的两不误。

2.4以实践为基础、增大实习在整个教学中的比重:真正做到文工交融不仅体现在理论知识上,更重要的是能在实践中得以运用。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积极与专业教学相关的一些企业建立联系,在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使这些企业成为学校可靠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做到校企结合。让学生参与到企业中,形成在实践中悟理论,用理论促实践的良性循环学习模式。

3结束语

篇7:以市场为导向 优化课程设置 提高技能素养

2012年下半年开始, 某运营商针对乡镇区域营销管理体制进行调研, 发现存在诸多问题:乡镇营业部承担考核项目多、背负指标全, 代理商网点少、布局不合理, 3G缺乏专业管理、2G市场占有率低, 尤其是很多乡镇营业部和自有营业厅位置偏远、生产效能低下、逐步被边缘化。因此, 2013年某运营商针对县以下农村区域实施了营销管理体制改革, 旨在推动自有营业厅转型, 大力拓展社会渠道, 实施营维分离和网络维护经营性外包, 搭建自有渠道、社会渠道、集商客和网络维护四条专业线穿透至乡镇的组织架构体系, 以市场为导向对传统的农村运营体制进行彻底优化。

2 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运营体制系统优化管理

2.1 明确农村运营体制系统优化管理的总体原则

农村运营体制系统优化改革立足于改变传统的县乡两级经营管理体制, 将某运营商系统性变革的理念和做法向乡镇农村末端延伸, 实现城乡一体化运作, 加强专业线管理穿透和扁平化管理, 进一步增强县域市场的集中化、专业化运营能力。

(1) 打破传统、低效率的市县乡三级管理体系。撤销乡镇营业部, 推进市县公司部门“去职能化、去无效化”;统一县公司机构设置, 由“专业线 + 区域”管理模式向“专业线穿透”模式转变。

(2) 实施营维分离。强化维护、建设和营销专业化支撑服务, 实行扁平化管理、专业化营销和穿透式考核。

(3) 实施渠道转型。强化自有渠道, 开展乡镇营业厅转型、沃店式改造和手机卖场化建设;加强农村渠道建设, 重点提升社会渠道销售能力。

2.2 重塑组织架构, 缩减管理层级

改革前, 全省绝大部分县公司组织架构为综合部、销售中心、驻地网营销中心、渠道中心、集商客中心, 部分公司单独设置农村营销中心、商务客户中心、区域营销中心等;客户维系、客服、营业、综合支撑等班组或机构设置差异较大;农村营销机构设置、管理模式不统一。

(1) 优化县公司机构设置。为加强专业线管理穿透, 进一步增强县域市场的集中化、专业化和扁平化运营能力, 统一县级分公司机构设置, 由原来的“专业线 + 区域”管理模式向“专业线穿透”模式转变。全省县级分公司统一设置综合部、自有渠道中心、社会渠道中心和集团客户中心;撤销销售中心, 原销售中心销售管理和服务支撑职责划归综合部;撤销县公司本部其他机构, 实现全省县级分公司机构职责统一。

(2) 撤销乡镇机构, 合理配置生产网格。撤销乡镇营业部, 建立自有渠道、社会渠道、集团客户三条专业线的一体化生产组织型运营体系, 充分激发基层营销单元经营活力, 实现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县公司按照经营实际, 综合考虑地域经济、管理幅度、交通因素等, 打破城乡地理区域限制, 合理设置、规划专业网格。

2.3 优化管理模式, 推进穿透式、扁平化管理

(1) 坚持专业化。建立以销售渠道为主线的专业线架构, 工作聚焦重点, 更加易于评价和量化。

(2) 坚持扁平化。直接支撑到一线营销单元, 减少传达层级, 提高工作效率, 降低管理成本。

(3) 实行标准化。分专业线营销人员工作内容规范化、营销动作模板化, 降低营销单元管理人员管理能力差异对整体营销水平的影响, 降低个人营销能力差异对整体营销水平的影响。

(4) 强化管理穿透。统一系统支撑, 实现最小管控单元到人, 数据提取、统计、考核标准统一、透明, 促进正向激励。

2.4 优化人员结构, 充实渠道力量

(1) 统一县公司本部人员配置。综合部负责综合管理、人力党工、财务、综合业务支撑、终端号卡管理、客户服务、安保后勤等。自有渠道中心、社会渠道中心和集团客户中心负责各专业线的生产组织、 运营支撑、稽核管控等。大力压缩后台支撑人员数量和比例, 除消防值守外, 原则上不允许单独设置投诉、稽核、维系等生产班组。

(2) 释放人力资源, 向基层、向农村一线倾斜。充实农村渠道经理队伍, 每个乡镇均配备专职渠道经理, 鼓励县公司本部优秀管理支撑人员到生产一线参加生产经营活动。

改革后, 县公司城乡网格营销人员根据分工将主要精力都投入到所负责的专业线经营上, 各项业务有人盯, 重点工作有人抓;员工的考核指标简化量化, 重点突出, 真正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员工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升, 带动了基层营销单元整体活力的提升, 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2.5 调整考核导向, 突出考核重点

建立全省统一的专业线标准化的绩效考核模式。破除各级分公司和营销单元考核指标繁杂、导向不明确、工作评判标准不统一等难题, 以信息化全过程支撑为保障, 建立了省市县一体化、标准化考核体系, 强化发展导向和各级营销单元的执行能力。通过推行淡化身份、同岗位同考核、同绩效同报酬的管理模式, 力破员工身份界限和职级界限, 极大调动了基层生产人员的积极性。

县公司层面, 营销单元考核对象包括自有渠道中心、社会渠道中心、集团客户中心及所属各生产网格、营业厅。专业线员工包括自有渠道营业人员、驻地网经理、集团客户经理、社会渠道客户经理。

2.6 推进县域市场自有渠道转型

推进营业厅外包转型和卖场化改造, 将乡镇的经营模式由传统的坐商向行商转变, 将经营模式由单一产品经营向组合产品营销转变, 为用户提供一站式通信产品解决方案。

(1) 建立营业部 / 厅效能评估模型

为准确测算乡镇营业厅的效能, 为营业厅外包转型提供依据, 全省统一制定乡镇营业部和营业厅效能评估模型, 从人均出账收入、人均发展能力、人均服务规模、移动用户市场份额、社会渠道2G用户发展占比及营业员人均工作饱满度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同时根据该营业厅前期业务发展和收费情况, 通过效益测算模型, 测算出进驻代理商的最低业务发展量。

(2) 统筹规划营业布局

根据模型对全省乡镇营业部和乡镇营业厅进行逐一评估, 在此基础上, 制定营业厅外包改革和卖场化改造计划。对效能较低的营业厅进行关闭、迁址、外包;对效能较高的营业厅实行卖场化改造, 提升营业厅形象, 以终端销售带动业务发展。

(3) 搭建通信运营生态圈 , 启动营业厅卖场化改造

随着前几年移动业务的高速发展, 农村移动业务普及率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 增量市场主要来自于老年人、青少年人群及返乡专项市场。

调研发现,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用户在乡镇购买手机的比例越来越高。而在用户更换手机时, 进入各运营商卖场的人数比例大致是按照卖场的数量和规模平均分配的。购买新手机时, 对已有号码的手机用户来说号码可换可不换。但是如果运营商有合适的产品资费和促销政策, 再加上代理商的推荐以及很多农村用户对号码的依赖性不强, 则很容易更换号码, 这就为发展用户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所以, 在乡镇市场必须大力建设企业手机卖场和沃店, 推进营业厅卖场化改造, 提升公司的渠道规模, 拓宽公司产品和用户的接触面。

2.7 以强化社会渠道建设为重点, 实现农村渠道布局突破

(1) 加强乡镇核心手机终端卖场建设 , 全面拓展村级服务站

为实现以终端销售带动业务发展的市场策略, 全省提出了乡镇驻地核心手机终端卖场建设规划, 省公司拿出专项资金用于乡镇渠道建设, 加大企业业务与客户的接触面。同时开展村级服务站建设, 使农村用户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办卡、缴费的便利。

(2) 对乡镇核心渠道开展炒店帮扶 , 提升核心渠道的销售能力

聘请行业优秀咨询公司培训团队, 和公司优秀内训师一起对乡镇代理商、渠道经理进行销售培训及现场炒店实战辅导。每个市公司采取“2+2”模式, 即两天销售理论培训, 再用两天时间以县为单位, 组织每个县公司核心代理商和渠道经理选择一个乡镇开展炒店提升活动, 将炒店动作进行标准化、规范化, 将炒店流程进行细化, 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使乡镇核心渠道的业务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增强了代理商的信心, 进一步加强了公司和代理商的合作粘性。

2.8 强化系统支撑, 提升支撑能力

支撑系统先后实现了农村网格管理、渠道管理、驻地网管理、业务发展 / 收入统计、人员管理 (渠道经理、客户经理、营业员) 等, 为扁平化管理、专业化营销、穿透式考核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

开发掌上巡店系统客户端, 并为农村渠道经理配备巡店移动终端, 实时展现所辖渠道的业务发展、业务收入、卡号库存等最新信息, 提高渠道经理服务能力;通过巡店移动终端, 对乡镇竞争对手渠道进行普查, 全面掌握乡镇竞争对手渠道情况。县公司通过巡店管理系统, 可以直观展示渠道经理的巡店轨迹及巡店统计报表, 为扁平化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工具。

3 结束语

篇8:以市场为导向 优化课程设置 提高技能素养

关键词:专业人才调查人才培养职业资格

0 引言

本文以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为例进行研究,会计专业作为我院的省级示范性建设专业,是我院的龙头专业。为了将本专业办好、办强,了解该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及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学校组织各实习老师进行深入的专业市场调研工作,在深入社会调研的基础上,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和培养目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并明确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思路和创新性的专业建设规划体系,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

1 调查基本情况

1.1 调研目的 了解企业对会计岗位需求的知识、技能,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以及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情况,适时调整确定我系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结构、课程设置、专业建设规划,使我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进一步贴近市场需求,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培养学生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不断提高我系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1.2 调查区域及被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07、08、09届三届会计专业学生,跟踪调查了235位学生的毕业实习就业情况,与他们的实习单位主管和人事主管访谈。

1.3 调查方式及问卷设计 调查方式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表。口头访谈主要针对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了解我校实习生的实习情况,就业需求情况和对毕业生的要求等,问卷调查采用书面调查表。

1.4 历届毕业生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会计专业毕业生中,在工商类中小企业工作占48.78%;金融机构、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占35.37%;会计师事务所及税务师事务所工作的占15.85%。

1.5 毕业生实习就业基本情况

1.5.1 实习就业心理调查 93%的毕业生在就业面试前做准备,其中42%的毕业生选择买书或上网查资料的方式,39%的学生选择就业指导中心;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实习就业的占96%,仅4%的毕业生在内地或城镇;45%的毕业生对长期职业规划的很清楚,55%的毕业生表示暂时还没考虑未来的职业。

1.5.2 就业情况调查 从总体就业情况看,毕业生的整体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率接近99%。

1.5.3 薪酬状况 月薪在2000元以上的有53人,月薪在1500元以上的有119人,月薪在1500元以下的有63人。由此可见,毕业生的薪酬状况良好。在深圳、广州及周边地区工作的毕业生薪酬要高于粤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

1.5.4 从事职业 85%的毕业生从事出纳、会计或审计工作,13%的毕业生从事文员、销售、仓管等职业,2%的毕业生从事个体或自主创业。

2 调研数据分析

调研针对专业市场调查表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按照该调查表的题目,总体来说反映了以下问题:

2.1 单位最注重的毕业生的品质:思想品德、社交能力、所学专业和个人形象气质这四项。因此,在校期间不仅要培养学生专业水平,也要加强思想品德、个人形象、社交能力的培养。

2.2 单位在阅读简历时,最注重的四项:所学专业、社会活动经历、外语计算机水平和自我评价这四项,因此要加强社会活动和外语计算机的考证工作。

2.3 单位面试时的最重视的四项:精神面貌、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仪表形象,因此,应在平时加强个人表达和形象的培养。

2.4 单位在选拔人才时,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对于会计相关的工作,要求很高,对于非会计相关的工作,要求为一般。

2.5 对我院会计专业培养的建议:①注重实训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在学校内就能得到实操。②加强基本计算技能的培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字的认真程度。③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的训练。④加强对OFFICE,特别是EXCEL的训练。

2.6 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①专业定位不准,人才培养目标低。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③双师素质教师缺乏,会计教学重理论轻实践。④教学方式单一,会计实训教学硬件滞后。

3 对策建议

3.1 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

3.1.1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创业、创新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掌握会计管理与实务人才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业务管理能力和熟练专业技能的会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3.1.2 面向岗位及岗位群:①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相关的会计岗位和财务管理岗位。②办公室秘书、文员、办事员。③企业统计分析,仓管人员。④会计电算化软件的销售、维护等岗位。

3.1.3 职业岗位能力、素质分析

3.1.4 “双证书”的设置及支持课程分析①在教学计划中融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例如初级会计资格考试的《初级会计实务》,考试课程包含高职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两门专业主干课的基本内容,所以《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两门课程要求开这两门课的教师上课时以《初级会计实务》的相关内容为主线进行讲授;而初级会计资格考试的《经济法基础》课程包括《法律基础》、《经济法》和《税法》的相关内容,由于教学计划中的这三门课的开设时间跨度较长,所以教学计划中将《经济法基础》课程在考前单设,以汇总巩固相关内容;而会计电算化证的考试内容包括高职教学计划中《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会计电算化》两门课的相关内容,这两门课都已经包含在教学计划中,只要求这两门课在讲授时参考会计电算化证考试用书的相关内容。另外为全面贯穿双证书制的要求,在修订教学计划时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调整,加大和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课时。②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为核心,研究制定高职会计专业人才能力体系,以模块的方式调整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如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方案中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会计从业资格、职业技能拓展、实践课教学等几个模块,实践课教学模块具体细分为政治理论课实践模块、计算能力模块、会计核算能力模块、财务分析能力模块、毕业综合实习模块。这些模块的具体划分就是以能力为本位培养方式的具体体现。③修订教学计划时考虑各专业必须参加的职业资格鉴定的时间,经过召开教学研讨会,确定了高职会计各专业的技能鉴定项目是会计电算化证和初级会计资格证,并将各级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时间定为每年的六月份,为此教学计划充分考虑了相关职业资格考试课程安排的时序。

3.2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思路

3.2.1 教学内容的改革 会计专业与别的专业比较有很大的特点。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都统一在《会计法》的规范之下,按照统一的会计准则规范执行。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空间不会很大。我们认为其主要须要研究的是选择那些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那些内容是教学的次要内容,那些是必选内容而那些内容应该留待学生以后去自学。

我们的教改精力放在课程体系的改革 。在总学时一定的前提下课程的安排要体现当今的改革思想。

我们对学生的技能要求是精于记账、算账,能管理,会查账。

为此我们以《会计原理》,《中级财务会计》为主线,以《财务管理》和《审计学》为第二重点进行排课,突出主体。然后安排《成本会计》、《商品流通会计》以体现工商企业为主要就业行业。并开出《预算会计》以拓宽就业面。开出《管理会计》,《会计报表分析》以加强管理能力。开出《电算会计》,《计算机财务管理》,即将开出《计算机审计》以实现、现代手段的工作能力,相辅相成,以便构成一个现代化会计教学体系。

3.2.2 教学资料与教材建设 根据我们这样的学院,规模不太大,教师教学工作量较大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共享是教育部为我们提出的英明决策。所以,选择适合我们的精品教材、课件及试题库以及各种参考资料是我们的首选,一般不必自己编写教材,以集中精力于教学。在这样优良的大环境下仍然可以用较少的师资培养出相对较多的优秀学生。

3.2.3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我们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放在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了。根据教育专家们的研究,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属于那种体能型学习的学生,因此,我们必须因材施教。根据这种学生的现实情况我们认为:将《会计专业教学》采用以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为主,开展以项目为单位来进行教学。具体教学时则用会计岗位为单元开展。每一单位都配以实际情景作为实训的内容,进行大量的训练,使学生能够产生会计工作能力。

在上述的整体改革前提下,将组织各课程改革。我们确认《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为系级《精品课》组织改革小组,集中优秀教师集体攻关。以求有良好的突破。其它各门课程,则发动全体教师行动起来。每位教师都分到一门课进行改革。最后,会计课程体系都将会获得全面改革 。

3.3 加强就业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的水平和质量

3.3.1 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和择业标准 所谓合理的就业目标,是指选择的职业即符合个人的特点,也符合社会需要,体现人职的合理匹配,能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发挥个人优势,多为社会作贡献的就业目标。

3.3.2 身体素质准备 无论哪一种职业,对从事者的身体素质都有一定的要求,不少职业对从业者身体素质的要求还比较高。所以,高职学生应该始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自觉遵守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规律,作好身体素质的准备,以迎接社会对自己的选择与职业的挑战。

3.3.3 知识、能力和技能准备 一切职业都要求从业者具有相应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知识可分为专业知识和一般常识。前者指从事某种专门职业或进行某种特殊活动所必备的知识,后者是指人的日常生活或一般活动所需要的普通常识。知识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础条件。

3.3.4 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 人们进行就业准备是为了能够从事某种职业,承担起某种职务。在就业准备的过程中,准备者不仅应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和技能,进行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准备,还应了解社会中职业的性质和价值,掌握一定的职业知识、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处于就业准备期的高职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是就业准备的重要内容,它将对其择业和就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那么,当今高职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就业意识呢?作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该树立按专业就业的意识;大对口就业的意识;到艰苦行业、边远地区就业的意识;先就业后调整的就业意识等。

3.3.5 进入人才市场,参加“双向选则”的准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是人才市场,在人才市场进行“双向选则”这就要求高职学生作好进入人才市场的准备工作,掌握好在市场竞争中求职择业的技能和技巧,作好进入人才市场,参加“双向选则”的准备。进入人才市场求职需要大学生首先写好求职信和自荐书。求职信和自荐书要求事实求是,简明扼要地写清楚求职的动机和愿望,所学专业,自己的兴趣、特长、被录用后的打算,以及自己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切忌只写优点,不写缺点。其次掌握“双向选则”洽谈的技能与技巧。洽谈时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举止大方自然,穿着得体,沉着和冷静地回答对方提问,千万不要不懂装懂,但也不必过谦,而应充满自信,展示一个高职学生应有的风度和品格。

上一篇:中心学校关工委工作汇报下一篇:在共青团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