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纳教育特殊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全纳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所有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学习和教育需要。在实践中,全纳教育无法有效兼顾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之间不同课程的需要;普通班级里部分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全纳教育要求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本文通过对全纳教育视野下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尚存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提出了几点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全纳教育特殊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全纳教育特殊教育论文 篇1:

构建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质健康监测标准

摘 要: 探索和建立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教学目的、原则、宗旨、教学组织形式,将全纳教育理念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相融合,构建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质健康监测标准,对残疾学生进行有效的体育教育评价,最终引导残疾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习惯。

关键词: 全纳教育 特殊教育 体质健康监测标准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国家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性指导文件和教育质量基本标准,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学校工作和衡量各地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适用于全日制普通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标准》主要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和《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体艺[2014]3号)有关要求,着重提高《标准》应用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着重强化其教育激励、反馈调整和引导锻炼的功能,着重提高其教育监测和绩效评价的支撑能力。

《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国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

由于标准规定学生因病或残疾可向学校提交暂缓或免予执行《标准》的申请,经医疗单位证明,体育教学部门核准,可暂缓或免予执行《标准》,并填写《免予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申请表》,存入学生档案。这样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每年就被排除在标准评测人群之外,不能享受与正常人同样进行体质健康检测的权利。

如果正常人要融入社会,享有与正常人同样进行体质健康检测的权利,则残疾人体育教学的全纳教育理念的形成与作用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全纳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教育行动纲领》明确指出以全纳为导向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态度,强调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一种没有分类,排斥及歧视,注重集体合作,容纳所有有教育需求的学生,满足不同需求的教育新模式。

随着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发展,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已成为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特殊教育的体育教育,是培养残疾学生终身体育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特殊教育体育教学工作该如何发展,让残疾学生可以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人群,成为特殊教育学校研究改革的重要课题。

但是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实施全纳教育,却是一个巨大挑战。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对象,是身体素质差异极大的特殊人群,尤其是肢体残疾的特殊人群由于身体原因,体育教学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随班就读过程中,得不到专业服务;教师专业能力不足,学校没有适应他们的体育设施,体育教师的能力不足无力照顾残疾儿童等造成许多随班“坐”读或随班就“混”的现象,影响残疾学生的教育公平。

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是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基本途径。

1.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目的

由于体育教学对象的特殊性,特殊体育教育肩负重要责任。挖掘残疾学生的身心潜能,增进残疾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残疾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良好的从事体育锻炼的态度与习惯,打下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基础,促进残疾学生个体社会化,培养残疾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2.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宗旨

在体育教学中让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质水平得到最大的提升及发展,构建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模式,最终让所有残疾学生都拥有适合他们的体育教学形式。

3.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求,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与不同的授课方式,根据学生的残疾情况和不同程度,实施分班教学,在一些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实行个别教学。

3.1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是为提升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基于这个目的,体育教学的内容应在发展所有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还有进一步的促进作用。

3.2体育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体育教学内容的全纳性。实现体育教学内容的全纳性,实施体育教学分层教学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即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水平、身体机能、运动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进行体质健康中和检测评估与评价,考虑学生的特殊需要与要求,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体育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所有学生才能顺利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习惯。

3.3营造和谐体育教学氛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营造和谐教学氛围。教师与学生相互协作,排除残疾学生在运动参与与体育学习中的各种障碍,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合作,对所有的学生多用激励性语言,运动无难事,没有人参与不了的运动等。

4.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原则

4.1平等性原则。关注所有有健康需求的特殊人群,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为所有学生创造公平平等的教育条件和教育机会。通过调整教学资源、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安排等,满足学生健康发展需要,使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达到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目的。

4.2主体性原则。在全纳教育环境下,体育活动中加强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设计以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为主,放手培养、正确引导,技能锻炼与培养体育兴趣相辅,最终形成学生终身体育的目标。

4.3个别性原则。在全纳教育环境下根据每一个学生的身心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通过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教师要深入了解和掌握每一个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体育兴趣、健康状况,在搞好全纳教育的前提下,面向整体、照顾差异,通过班级授课,分组学习、个别教学,对学生实行有针对性的全纳教育,整体控制体育教学。

4.4发展性原则。在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课堂,学生的残疾类别、残疾程度、运动能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的发展,但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不同水平的学生,更新教育观念,坚信残疾学生发展的必要性,不管残疾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发育水平、心理障碍、技能迟滞发函等因素,通过积极的引领作用,减少消除排斥,采取特殊的运动形式和锻炼方法,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发展。

5.落实全纳性评价标准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标准应以绝对性评价标准、个体化评价标准、相对性评价标准相结合的全纳性评价标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考虑学生在体能、技能、兴趣等方面的个性区别,最终确定个性化的评价标准。

充分关注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集体与需求,强调参与、拒绝排斥,只有这种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才可以引导残疾学生最终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谢九英.残疾人教育公平问题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2]张春燕.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的教育公平性问题研究—从全纳教育视角分析[D].复旦大学,2008.

作者:王虹

全纳教育特殊教育论文 篇2:

全纳教育视野下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摘 要】全纳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所有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学习和教育需要。在实践中,全纳教育无法有效兼顾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之间不同课程的需要;普通班级里部分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全纳教育要求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本文通过对全纳教育视野下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尚存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全纳教育 高等特殊教育院校 教师专业化 发展

一 问题的提出

高等特殊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很短。高等特殊教育难度大、特性强、专业程度深,在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还有待于完善。目前,国内仅有南京特教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16所高等院校开设高等特殊教育专业。办好高等特殊教育的希望在高素质专业化的高等特殊教育教师。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专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至关重要。因此,特殊需要儿童教师的培养问题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它是决定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质量与速度的一个关键举措。本文主要探讨了全纳教育视野下的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教師专业化发展问题。

二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加专业能力的过程。特殊教育教师与普通教师一样,也是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他们与普通教育教师相比,除了具备普通教师的专业性知识和技能之外,还有着更多的自己独特的专业性要求。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教师专业化是指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教师的专业化,包括这些教师的专业素质、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关系到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和特殊教育的质量,是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是指一个师范生通过专门训练,实现培养目标及规格标准要求、形成合格特殊教育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资格的培养和成长过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不仅包括教师所应有的共同素质,还包括特殊教育职业所特别需要的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主要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1)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不仅在于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知识,还在于提高特殊教育专业能力,打造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品质。(2)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始终要服务特殊教育教学和培育残疾儿童成人成才。

三 全纳教育视野下的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专任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全纳教育是以西方的自由、平等、多元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为基础,倡导“零拒绝”的原则,认为所有的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学校应该接纳所有的儿童,而不考虑其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语言的或其他任何条件,学校不能只为一部分普通儿童服务,而将另一部分儿童拒之门外。所有的儿童都应在邻近学校内的高质量、年龄适合的班级平等地接受教育。学校必须成为适应所有儿童多样学习需要的场所。

全纳教育是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的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全纳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所有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学习和教育需要,是一种理想化的,极端平等主义的教育追求。在实践中,全纳教育无法得到有效兼顾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之间不同的课程需要;普通班级里部分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无法得到充分满足。这就要求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专任教师专业化发展,但是,在社会发展历程中,由于受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我国的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专任教师专业化发展还不够充分,尚存许多问题,成了制约我国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发展的“瓶颈”。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特殊教育法规还不完善,缺乏专门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缺乏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培养模式,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职业生活质量不容乐观,有些特殊教育教师在角色定位上存在模糊认识,自我评价消极,对工作缺乏认同和投入,特殊教育教师在专业发展意识上滞后等。此外,还存在特殊教育教师的数量严重缺乏(不足)、专业水平不高、培训制度不完善、专业化程度偏低、角色认同感不高等问题。

通过对全国十几所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师范院校(系、专业)进行调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专任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尚存不足。主要表现在:(1)师资来源渠道单一。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专任教师是特殊教育专业科班出身的比例不高,教师队伍中仅有25%是特殊教育师范专业的毕业生,绝大部分教师来源于普通学校和毕业于普通师范院校。(2)师资结构不合理。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与普通教育学、心理学等交叉学科毕业的教师的比例偏少,教师队伍学位和职称结构偏低,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比例,讲师占的比例偏高。(3)科研成果少,专业特色不显著,师范专业视野的局限。(4)师资培训脱离社会需求。(5)教师专业化发展与高等特殊教育发展失衡等。

四 思考与建议

全纳教育是由教师、助教、家长、特殊教育专家、学校管理者、康复治疗师等所有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的一个“系统工程”。这一“系统工程”的各个独立环节在工作中各有侧 重但又存在重叠。这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特殊教育教师不仅要上好自己的专业科目,还要具备可以帮助特殊儿童适应社会和全面发展的知识。在全纳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教师责任重大。因此,要提升教师的素养,还应该做到知识与技能的既“专”又“博”,即“一专多能”。

特殊教育面对的是特殊儿童,有天才儿童、残疾儿童。特殊需要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天才学生或障碍学生改善(或克服)因需要或障碍带来的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以及自立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习惯。课程由每个学校根据学校、社区和学生需要的情况来组织。特殊需要教育学校的课程基本上追随普通学校,但是,学校会根据学生智力障碍情况做特殊的调整。因此,特殊教育的“特殊性”要求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除了要掌握普通教育专业的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外,还必须要有特殊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按《教师法》的要求,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特殊教育事业,热爱残疾儿童,具有献身精神,能热情、耐心、细致地为残疾儿童服务,热爱并愿意从事特殊教育,理解和尊重残疾儿童,掌握特殊的教育理论和特殊的教学工具、手段和方法。教师是学校建设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兼容全纳教育思想,满足特殊教育需要,建立一支有团队精神的、高素质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是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杨明利、张宁生.全纳教育的实践困惑及其反思[J].中国特殊教育,2010(12)

[2]周丹、胡玉君.全纳教育视野下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中美比较研究与思考[J].绥化学院学报,2014(1)

[3]翟晓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J].中学课程辅导,2013(2)

[4]陈小饮、申仁洪.试论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5]甘开鹏、郑秀娟.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1)

[6]包文婷.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

[7]陈时强.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6)

〔责任编辑:高照〕

作者:王娇娥

全纳教育特殊教育论文 篇3:

全纳教育背景下浅析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特殊教育的地位日益提高,总体上特殊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从全纳教育的角度探讨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体现了教育公平与平等原则,同时也是我国民主化教学的目标及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

一、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

同西方强国相比,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起步较晚。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特殊教育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的特殊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瞩目成就。在投入方面,自1989年中央政府设立了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费后,各地也根据实际设立了本省的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费,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法制方面,国家相继颁布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法规,特殊教育日益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现在我国特殊教育已基本形成了以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设立“特教班”和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格局。但是,由于长期受封建主义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同西方人民相比,中国人的观念趋向保守,以至于现在社会中大学录取一名残疾学生都是一件新鲜事。再者,现在我国专门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教师还比较匮乏,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在“全纳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随班就读”的教学学过程中可能会过度关注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而忽视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发展,或是照顾优等生而忽视了特殊学生间接导致高年级“学生回流”的现象。总之,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已取得了可观的进步,但与国际社会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特殊教育事业还存在一些体制需要进一步的健全。

二、全纳教育对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指导意义

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提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目标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召开“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入学和质量”中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正式提出“全纳教育”。《萨拉曼卡宣言》指出:“每个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与需要的广泛差异”。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全纳教育强调学生的个别需求和年龄社会化程度的差异,这与我国的“因材施教”教学原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宣言中还提出“有特殊需要者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即在全纳方针的指导下,各类学校应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积极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一个参与的平台,建立全纳型社会,实现人人受教育,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整个教育体系的效益。我国教育提倡“有教无类”,即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教育不分贵贱,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这一观点体现了“全纳”的精神。事实上,“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一直是我国教育追求的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实行“面向大多数”的班级授课制,“班级中学生的个别差异和显著的个别差异”往往被“班级教育”的形式掩盖。教育工作者对真正落实“因材施教”这一基本原则仍存在很多疑惑,全纳教育理念指出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在于为所有的儿童提供具有挑战性并适合其能力和需要的教育,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面对具有不同需要的儿童,必须为他们提供他们需要的教育指导计划。同时,全纳教育具有自身的支持模式---提供一种帮助让特殊儿童能在普通学校更好地学习的一种方式方法,如巡回指导等。全纳教育的理念及自身的教学模式无疑为我国教育特别是特殊教育事业实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

三、全纳教育背景下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方向

全纳教育的理想目标是通过为有障碍和无障碍的学生建立学习型社会,使所有学生可以在适当的普通教育场所接受相同的教育。自1994年首次提出“全纳教育”后,各国纷纷掀起教育改革思潮。美国最早开展并经历了回归主流教育、普通教育主动性运动、第一次全纳教育和第二次全纳教育四次改革运动,其特点是以最少受限制环境使残疾儿童尽可能达到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实现教育正常化。日本实施的是包括普通班、资源班、特殊需要教育学校及访问教育在内的“特殊需要教育”。而作为一个多宗教信仰、多民族的国家印度则是通过在普通班级实施对残疾儿童的融合教育方式引入全纳教育理念。20世纪90年代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东亚一些国家开展基础教育合作试验项目,提出了“爱生学校”(Child-Friendly School)的概念,旨在平等对待从而让所有儿童入校就读并鼓励儿童参与学习和表达自我。全纳教育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实施为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思路和宝贵经验。

现在,我国在普通学校特教班和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已占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在下残疾学生的2/3,“随班就读”是全纳教育在我国实施的主要方式。特殊教育面向的是有特殊需要的残障儿童,我国残障人士数目大,再加上思想保守,因此,特殊教育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必须针对个人独特特征而展开“个别化”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回应所有学习者多元化的需求、减少学校教育中的歧视、关注入学、效果、多元化、健康和家长、社区的共同参与,从而实现我国特殊教育转变成能够提供适合所有学习者的有质量的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凯鸣.随班就读个别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作者简介:张文琪(1990-),女,汉族,安徽临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主要进行特殊教育研究。)

作者:张文琪

上一篇:楝树价值研究管理论文下一篇:医疗安全医院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