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纳教育特殊教育概论

2023-02-02

第一篇:全纳教育特殊教育概论

全纳教育工作总结

坚持把试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认真学习全纳教育基本理念,积极吸收区内外既有经验,大胆探索,锐意实践,通过努力,目前取得了初步的基础性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就本学期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 学生基本情况:

我班有一名残疾学生,××,左手手掌全无。今年13岁,男孩,为人较乐观,由于父母都是农民,所以不可避免的出现许多教育上的问题:家长忙于生计,无暇管理孩子的学习和品行,自觉性不强就容易成为学习或者品行落后的根源。而对这些学生的转变工作,自然而言的落到了班主任的肩上。针对这些情况,我作出了以下尝试: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班级管理机制。

1、开展以全纳教育“携手互助,爱心满园”为主题的班队会,利用升国旗仪式、红领巾广播站、手抄报、黑板报、宣传栏、以及关心、关爱、关注残障学生的互助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全体学生进行全纳思想的教育。引导全体学生树立平等互爱的价值观念,建立和谐共荣的校园文化。

并加大心理健康的教育力度,本着“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奠基这一理念,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以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为目的,开设了“心育”课,制订了“心育”课活动方案,让学生在“心育”活动中体验着告别烦恼的轻松,享受着合作的愉快,感受着同学间的真情。

3、建立平等和谐的班级管理机制。坚决弱化普通学生与残障学生的区分,在座位安排等多方面提供人性化关怀,尽可能为这些特殊学生提供最好的服务和教育。

二、针对残障生的辅导工作。

1、结合实际,在教务处、教研组、年级组等多层面开展研究,集思广 1

益,群策群智,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的研究,运用研究的成果指导和推动工作。特别是学校在实施“同课异构”主题教研活动中,就普通学生和残障学生的异同特点,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2、针对残障生的辅导工作。作为全纳教育试点学校,做好残障生的学习辅导工作就成了义不容辞的责任。除了做好残障生随班就读的工作以外,学校定期开放全纳资源室,为残障生提供各学科的课外辅导。主要目的在于为残疾孩子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培养健康人格和力所能及的劳动技能作出积极的努力,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把学生的品行、养成习惯、作业、学习成绩全部列为检查范围内。

三、在班级开展“一帮一”的活动,发挥榜样作用、监督作用、同化作用。

组织学习优秀的学生帮助残障生和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进行互助互学。在座位安排尽量让差生与优生穿插起来,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他们的实际水平出发,先帮助他们到达近期可以达到的目标,一步一步地逐渐接近全班学生的目标。

四、定期进行家访

及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和思想状况,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教育行列,努力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扎实的做好残疾儿童的教育工作。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做到教育上不松劲,行动上不懈气。

以上是我全纳教育工作的基本尝试,不足不全之处请予指导指正。全纳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工作,今后我们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此项工作:一是承前启后,抓好规划。二是深化学习、狠抓培训。三是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四是坚持宗旨,强化服务。五是注重科研、拓宽思路。以更加积极

主动的精神,以实际的行动进一步深化全纳教育工作,努力做到多出经验、多出成绩,力争让残疾儿童学习快乐,健康成长。

第二篇:全纳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残疾人在社会上是一个弱视群体,他们在生活、工作学习、语言交流、行走都需要他人的帮助,他们渴望别人的关心、他人的关爱、更多人的理解。对于在学校上学的残疾儿童更是应该受到关心、关爱,他们中有肢体残疾、有视力残疾、还有听力和智力残疾,他们虽身体有残疾,旦是意志坚强,在学校对残疾儿童的帮助、旗残联和旗民政对其家庭的帮扶、嘉道理慈善基金会大力支持下,我乡6—15周岁适龄11名残疾儿童中除一个脑瘫(重度残疾)之外,其他10人全部入学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我乡的10名适龄残疾儿童中除一人在盟聋哑学校上学之外,其他9人都在我乡小学上学,其中有2人属于视力残疾、2 人属于听力残疾、5 人属于肢体残疾、1 人属于智障残疾,这些残疾儿童都是家庭条件不好,没有什么经济来源,而且还有几个学生的家长也是残疾,家庭更是一贫如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能正常上学,学校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学校领导班子主动与全乡在校残疾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在金钱、物质方面给予残疾儿童以最大扶助,与此同时,旗残联在得知我乡残疾儿童的这种情况后主动找到学校,残疾儿童情况核实后,给每个残疾儿童定做了一套校服,多种学习用品,同时又把我乡残疾儿童的帮扶任务分化到旗环保局,本学期我乡已有三名残疾儿童得到旗环保局定点帮扶资金200元/人,现已经发放到残疾儿童家长手中,在学生及家长的心中的感触是非常的大,使每一位家长增强了对生活的信心,感到了社会对他们这些弱视群体的关爱,学生更是对以后的 1

生活、学习充满了信心,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起着积极的作用。

学校在对于全纳教育这方面也是非常的重视,教育局也多次下达各种通知,要求各学校要做好残疾儿童的随班就读工作,并与各学校签定目标责任书,将各校的全纳教育纳入到年终考核中,对于全纳教育我校也是高度重视,在学校开学之前就组织全乡的老师下到全乡各村屯入户,逐户调查0—18周岁残疾儿童,并录入微机存档,并针对6—15周岁的适龄残疾儿童做好动员上学工作,将适龄残疾儿童也纳入到正常的教学工作中,学校还多次的召开领导班子会,商讨从学校的角度如何对在校的残疾学生进行更好、更细心的照顾,学校还在每学期班主任安排上侧重对残疾儿童的考虑,选用有爱心、有责任心、工作能力强的老师来担任残疾儿童的班主任。班主任更是从每个残疾儿童的实际考虑,将视力、听力有残疾的学生安排到班级第一排,尽可能的减少残疾学生由于听不清或看不见所带来的不便。

学校教务处也是要求班主任在教学环节中坚持“一体教学、个别教育、分类指导、分层教学”的原则,一方面老师从思想品德上教育正常学生,发动全班学生都来帮助残疾学生,使残疾儿童感受到老师、同学对他们的关心,注重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鼓励他们树立“身残志坚”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学校和老师又要针对每一个残疾儿童的身体特点,提供特殊的教育方案和服务,使残疾儿童在学校学习能够 像家一样舒心、老师教学能够像家长一样细心。随班就读学生虽然是比较特殊的个体,但是不应该因其特殊而失去或减少与正常儿童充分交流的机会,因此学校在开展各项工作中都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积

极地组织学生以各种形式帮助随班就读儿童,班主任选择在学习上优秀、生活中有爱心的学生成立互助小组,在另一层面上对残疾儿童在学习、课间、上放学时进行帮助,使正常学生和残疾学生成为合作的伙伴,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参与的效果,老师和学生要侧重教给残疾儿童学习和生活的方法,他们更早的融入到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来,减少残疾儿童及其家长的后顾之忧。

学校还不定期的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广泛深入的开展特殊教育活动,校长带领广大老师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使全校每一位老师都了解特殊教育,都来关心残疾人,同时 学校还利用主题班队会、板报对学生进行宣传。学校还在各村屯书写永久性标语等形式在社会进行宣传,使全社会形成尊重残疾人,关爱弱势群体的氛围。

学校还组建特殊教育领导小组,每学期举行1-2次例会。确定我校随班就读规划,制订随班就读各项政策;每月举行教研活动,学校安排分管领导负责随班就读学生个人档案建立,随读生学籍管理及定期检查工作,本校随班就读教师考评及奖励。

特殊教育对于普通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而特殊教育又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如果缺乏必要的特殊教育知识,随班就读的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因此必须对普通教育教师进行特殊教育理论及技能的培训。普通教育教师掌握必须的特殊教育知识、形成一定的特殊教育能力能使随班就读的孩子真正受益,保证随班就读工作不流于形式。从而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普通教育教师掌握一定

的特殊教育方法和技巧不仅能应用于特殊儿童身上,也能应用于普通儿童身上。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因此我校还针对各班级存在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情况,学校还定期对部分老师进行全纳教育的培训,使我们广大老师能对残疾儿童进行更好的教育,更多的关爱,从而使我乡在校的残疾儿童能够念的起学、能够在一种愉悦的心情下念完九年义务教育,并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学到一门实用的技术,争取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一技在手,能够自食其力,为家庭分忧,为社会分忧,做社会上一个有用之人。

古迹中心校

20

10、

10、30

第三篇:全纳教育背景下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特殊教育的地位日益提高,总体上看,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和早期相比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从全纳教育的角度探讨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体现了教育公平与平等原则,同时也是我国民主化教学的目标及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以全纳教育思想为指导,我国除了大力发展随班就读等全纳教育模式之外,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观念等方面都应该得到相应的提高。

关键词:全纳教育;特殊教育;融合;教育公平

一、全纳教育概述

(一)全纳教育的概念

1 全纳教育理念的起源与发展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我国香港译为和谐教育)是相对于隔离教育而言的,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纳”这一概念最初来自特殊教育领域,是针对特殊教育的发展而提出的。传统的特殊教育形式是将被鉴定为残疾的学生安置在专门为他们所建立的特殊教育学校或机构内,多数学生都是与同样有残疾的学生在一起住校,与家庭、社会接触较少。这种隔离封闭的特殊学校教育对残疾学生回归社会非常不利。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国家(特别是北欧国家)受国际有关人权议题的公约、宪章等的影响,开始发展新型的教育,普通学校开始接收所有学生,包括残疾学生。这种新型教育的出现是对全纳教育的初期探索。

美国1975年颁发的《残疾儿童教育法》提出,残疾学生应该与正常学生一起接受教育,最大限度地将残疾学生安置在普通班级接受教育,与正常学生一起学习和生活。随后,英国及澳大利亚等国也先后颁布了法律法规,支持把残疾儿童安置于普通学校的做法。这些做法为全纳教育的提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一些国际组织和机构发布的国际性文件也为全纳教育理念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并直接推动了全纳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如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大会”通过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满足基本学习需要》指出:“残疾人的学习需要应受到特别的关注。必须采取步骤为各类残疾人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并且使这种教育成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1994年“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

会”上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方针和实践》中正式对全纳教育的思想和概念进行了阐释,并指出“学校应该接受所有儿童,特别是特殊需要学生”。 2 全纳教育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发布的《全纳教育指南:确保全民教育的通路》对全纳教育的定义是:“全纳教育是通过增加学习、文化和社区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应对所有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并对其作出反应的过程。以覆盖所有适龄儿童为共识,以常规体制负责教育所有儿童为信念,全纳教育涉及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结构和教育战略的变革和调整。”

从上述定义看出,全纳教育的内涵在不断扩展,即不管其文化或社会背景有什么不同,能力存在多大差异,都应该拥有平等的学习机会和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全纳教育并不排斥特殊教育学校的存在和作用,也不是要取消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儿童应首选在普通教育环境下接受教育,但当普通教育学校的教育无法满足残疾儿童的教育需要时,或者是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更有利于其发展时,再选择特殊教育学校。此外,特殊教育学校也可以对全纳教育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全纳教育的主要议题和对象

1、主要议题

第48届教科文国际教育大会亚太地区预备会议指出,全纳教育的主要议题包括: 1 残疾儿童的全纳;2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与健康教育;3少数民族的全纳(宗族、语言和宗教);4移民、难民和国内迁移儿童的全纳;5社会排斥;6性别;7灾难风险减少教育。

2、对象

早期的全纳教育主要关注的是残疾儿童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但随着全纳教育的发展,全纳教育的对象逐渐扩大为所有易于被边缘化和被排斥的群体,力求创造和谐融合的环境,努力使所有的学生,特别是易被边缘化和被排斥的群体真正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普通教育,学习课程。根据教科文组织的文件,易被边缘化和被排斥的群体至少应该包括:(1)残疾儿童或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2)艾滋

病儿童;(3)少数民族儿童(种族/语言和宗教);(4)移民、难民和国内迁移儿童;(5)贫困/饥饿儿童;(6)冲突/灾难儿童。

(三)全纳教育与全民教育的联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要转变观念与态度,以最有效的方式,构建一个和谐(全纳)的社会,实现全民教育。在早期的全民教育中,更多的是强调“特殊需要”,后来逐渐被全纳教育所替代。全民教育意味着确保所有儿童都能接受注重质量的基础教育,而全纳教育强调在普通儿童接受教育的同时,一些易被边缘化或排斥的儿童也应获得相应的教育权利。所以,全纳教育是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全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全纳教育是一个消除各种学习障碍而不断前进的过程,要求社会融合作保证,为社会边缘群体提供基本的社会服务和学习环境,提供有效的学习条件。

(四)全纳教育的社会意义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不能有效地参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就是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存在着排斥和歧视弱势儿童和青少年的现象。改变这种排斥和歧视态度的最有效办法是让普通学校逐步融合化,接纳所有儿童,营造一个宽容的学习氛围,创建一个融合的社会环境,逐步实现全民教育。全纳教育对残疾人融入主流社会,促进社会人权的发展,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1 促进了人权理念的发展

人权,即作为人而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人权理念是支撑全纳教育兴起和发展的不懈动力。2007年联合国通过的一项新法令申明,残疾人和其他人一样享有同等的权利,呼吁要把残疾人的教育、康复、医疗、就业等提高到人权的高度来认识。1979年“国际儿童年”特别强调:对残疾儿童不仅要给予教育,同时对他的人格应予以尊重,保护他们的隐私,不仅不要歧视,还应该让他们有参与各种活动的机会,歧视和过分保护都是不尊重残疾人人格的表现。 2 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全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向全民提供公平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机会,从而建立和谐、融合的社会。和谐、融合的社会是民主的社会, 而社会的民主首先要求教育的民主。全纳教育主张“参与”,尽可能让所有人都参与到社会发展中。

要想实现社会的全民参与,首先要保证教育的全民参与,即全纳教育。所以全纳教育的实施有利于教育的民主化,民主的教育可以促进社会的民主,从而加快和谐社会的发展。 3 促进公共设施的调整

全纳教育要求残疾人主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而无障碍环境是残疾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条件。只有环境无障碍了,残疾儿童才能方便地走出家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无障碍社会的实现,不仅要求城市道路、公共建筑物等环境的规划、设计应方便残疾儿童使用和通行,如铺设盲道与坡道、设置交通音响信号装置等物质环境无障碍,而且也要人文环境无障碍。 4 改变社会大众对特殊人群的消极态度

全纳教育不仅要求残疾人本身要自强不息,克服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参与到融合教育中,普通人也要为残疾人的融入创造积极条件。所谓的积极条件不只是修建无障碍设施等物质方面的表现,更重要的是从内心出发,真正去接纳残疾人。全纳教育的实施为特殊人群和普通人进行交流提供了途径,通过接触,有利于改变普通人对特殊人群传统的歧视、排斥等态度,不仅特殊人群融入到普通人中,普通人也能融入到特殊人群中。

二、全纳教育思想对我国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指导意义

(一)实施全纳教育需要转变的几个观念

全纳教育的实施包括物质、制度和意识三个层面。物质层面为全纳教育提供存在基础,制度层面为全纳教育提供行动保障,意识层面为全纳教育提供动力支持。其中,意识层面是开展全纳教育的前提,要推进全纳教育,首先就必须要转变观念,形成与全纳教育相一致的新理念。 1 特殊教育需要从个别到普遍

作为社会成员,每个教育对象都是正在成长、发展着的个体,他们有着同样的生理基础,遵循着基本相同的发展规律,这是他们的共性,是平等对待每个教育对象的基础。其次,应该认识到个体差异性也是普遍存在的。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差异,决定了每个个体都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我们应该尊重差异,尊重多样性。

传统的思想认为,只有一定程度身心缺陷的个体才具有特殊教育需要,其他个体都只需要进入普通班,按照统一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即使有些孩子学不好,也被完全归结为自身的不努力。其实,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每个教育对象都具有特殊教育需要,都应该制定相应的个别教育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2 教育对象从部分到全体

由于个体的差异性以及发展的多样性, 个体间不但有身高、体重等差异,还存在智商、个性、兴趣上的不同。因此,每个教育对象都具有特殊的教育需要,都是全纳教育的对象。我们应该平等看待这些教育对象,树立“没有特殊儿童,只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思想,避免出现歧视部分儿童,或者忽略其他需要特别关注的儿童的现象。

3 受教育权从绝对平等到教育机会均等

受教育权绝对平等是指每个人都具有相等的机会接受相同的教育,以求达到一样的发展水平。而教育机会均等是指每个人都具有相等的机会接受符合其能力发展的教育,侧重于接受教育的机会而非结果。由此可以看出,前者虽然关注到了平等接受教育这一点,但过于强调各方面的平等,而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后者是在承认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提出的教育平等。在教育过程中,不能为了追求绝对平等而过高要求或限制一些儿童的发展,这样反而不利于他们的发展。实施全纳教育,应该为每个教育对象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制定个别教育计划,尽可能地使每个对象得到适合其发展的教育。 4 教育环境从隔离到最少受限制环境

全纳教育强调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相融合,反对之前普遍的隔离教育和思想。《萨拉曼卡宣言》曾明确提出,以全纳为导向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态度,创造人人受欢迎的社区,建立全纳性社会以及实现全民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但并不是让所有特殊儿童完全进入普通教育学校,全纳教育并不意味着“安置于普通教育”这一唯一选择,普通教育对于部分教育对象来说,反而是受限制的环境。

最少受限制环境理念的核心是将限制特殊儿童接触普通儿童和社会生活的环境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它不是让特殊儿童去适应外界环境和教育,而是用最优化设置的教育环境和科学合理的教育策略去满足特殊儿童的需要。因此,要想让每个个体充分受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教育,应该坚持最少受限制环境的观点,

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在不同的阶段和方面,安排他们到最少受限制,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中去接受教育。 5 教育目的从“学会生存”到“积极参与”

国际教育委员会在1972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把教育的目的定位为学会生存,其基点是个体怎样适应主流社会,立足点是适应。而在全纳教育理念下,则倡导教育对象的积极参与、改造社会的意识。这是一个从消极适应到积极参与的转变过程。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担负起创建和谐社会的责任。对于教学而言,师生都是教学的主体,都应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和学校生活中去,反对消极被动的接受,学校要努力促进所有学生的参与。

(二)实施全纳教育需要转变观念的角色 1 教育研究工作者

教育研究工作者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教育现象及规律,是教育的中间工作者,在教育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他们为教育决策者提供咨询,另一方面,也为教育实践者提供理论指导。先进的、科学的、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理论可以指导正确的实践,对教育事业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落后的、腐朽的、违背时代要求的理论会阻碍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教育研究工作者应该树立科学的全纳教育理念,站在理论的前沿,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用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来推动全纳教育的开展。 2 教育主管部门领导

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决定着教育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同时,也对决策的实施情况进行审核、监督。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是否具有全纳教育的理念,直接决定着全纳教育的实施与否。因此,发展全纳教育,首先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从意识层面认同推进全纳教育的必要性,切实把握全纳教育的教育目的,为全纳教育的开展提供政策和财政的支持,从而促进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全纳教育的开展。 3 教育实践者和服务者

教育实践者和服务者工作在教育的第一线,直接与特殊儿童接触,他们的观念直接决定着他们的教育行为和全纳教育的实施情况。对于他们来说,更应该理解个体差异和特殊教育需要的普遍性。在教育过程中,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教育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安排他们到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接受学习,引

导每个特殊儿童都参与其中。此外,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言行是多数特殊儿童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他们的言行对特殊儿童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只有他们树立正确的全纳观念,才能引导特殊儿童形成全纳教育的理念,更有利于全纳教育的实施。 4 家长

家长特殊儿童的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的观念影响对孩子教育方法,也决定着家长和教师的配合程度。家长首先要具有个体差异和教育平等的理念,对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客观评价孩子的优势和不足,认识到家长参与孩子教育的必要性,与教师一起开展教育工作,帮助孩子弥补缺陷。同时,家长也应该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平等对待差异程度不同的社会成员,尊重、关心有身心缺陷的儿童。 5 社会成员

全纳教育的开展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合作和相互支持。要切实开展全纳教育,就应该充分寻求社会和每一位社会成员的支持和配合。社会成员应该改变以往歧视、排斥特殊人群的行为,树立平等的全纳教育理念,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为特殊人群的发展提供最少受限制的环境, 推进全纳教育的顺利实施,最终形成全纳的社会。

(三)全纳教育与教师素质

1 实施全纳教育需要教师形成全纳的态度、价值和期望 (1)教师需要真诚接纳所有有特殊需要的学生

要想给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与普通儿童一样的平等的受教育机会,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和法律支持。而学生能否在所属的班级中得到真正符合他们实际发展的教育,与教师的素质密切相关。对特殊儿童的存在漠然视之,教师很少让这些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也很少与他们交流沟通,更不去了解他们的真正需要,而没有使他们得到真正的接纳和平等对待,教师是否具备接纳这些学生的真诚态度,直接关系到这些学生能否得到特殊的支持和帮助。因此,从事全纳教育的教师要特别具备热心、爱心、耐心和细心。 (2)教师需要形成合理的教育期望

教师对学习成绩好、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往往表现出高期望,给他们更多的关注。而面对学习成绩差,各方面表现不突出的学生,往往抱有较低的期望值,

很少用赞赏、友好的眼光去注视他们,对他们的发展也明显缺乏信心,导致师生之间关系的冷漠。由于特殊儿童自身有残疾,在与人交往和获取信息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难和障碍,相比之下,他们在班级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一些教师对他们不存任何期望,也不对这些孩子提出任何高的要求,相当多的儿童在班上实际上是旁观者,这对特殊儿童的发展而言,根本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认识到特殊儿童发展的需要,发现他们可进步的方面,对他们提出一定的发展要求。

(3)教师需要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学校在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时候,往往表彰和奖励那些教出了出类拔萃学生的教师,而不是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教师。因此,多数教师把自己的心思用在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身上,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很少有教师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帮助学习成绩差和有人特殊需要的学生。这种评价方式导致了教师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因此,教师是否有一个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念,决定着他们能否用平等的、积极的方式去引导和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 2 全纳教育需要教师树立民主的教育观 (1)教师需要树立民主的教育机会观

教育民主的核心是教育平等,即教育机会均等。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每个人都具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最基本的教育;二是每个人都具有平等的机会接受符合其能力发展的教育。全纳思想体现在教育领域里,就是一种推行真正的教育民主、教育机会均等的思想。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多次强调过教育民主的重要性,称它是使人人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是使每个人的潜在的能力得到发展的基础。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需要教师教育民主观的树立。 (2)教师需要树立民主的教育过程观

全纳教育强调“合作学习、共同生活”,使所有学生在其团体中有归属感,并能积极地参与学习和生活,提倡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倡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班级氛围,并对每一个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师生关系方面,教师应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在获取信息、学习方法上给以援助,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3)教师应树立民主的发展性的学生评价观

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在评价时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的正确性和适宜性。在评价中,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应一视同仁,从学生发展的大处着眼,利用其长处、优势去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其学习的信心和信念,并将这样的信息传达给其他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其他同学(包括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的长处、优势。

3 现阶段全纳教育需要教师首先具备教育特殊儿童的知识、技能和情感

国外在实行全纳教育过程中,最普遍的做法就是:对普通学校的教师进行特殊教育方面的训练,帮助他们了解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掌握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技能,形成对待特殊需要儿童的正确态度,有效地帮助特殊需要儿童融入全纳教育环境中,进而将教育特殊需要儿童的理念和方法应用于普通儿童的教育,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促进全纳教育的顺利实施。 (1)教师首先需要具备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

在全纳教育机构中,教师要掌握一些基础的特殊教育知识。如:有关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文件法规;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特殊需要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特殊需要儿童家长的心理及教育。作为特定班级的教师,应该具备与自己班上的特殊需要儿童有关的基础知识。如班上有视力障碍儿童,那么教师对于有关视障儿童教育的基础知识应该了解得更充分一些。 (2)教师需要具备教育特殊儿童的基本技能

教师不仅要学会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要具备基本的音乐、舞蹈、器乐演奏能力、技巧。同时,还要求教师具备口语表达、游戏技能以及运用身体语言,与特殊需要儿童交流,沟通的技巧等。如果全纳课堂中有聋童或盲童,就需要教师具备特殊沟通技能如手语或盲文等。

(3)教师需要具备帮助特殊需要儿童的良好情感

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心理方面往往会存在一定问题。受环境的影响,他们一般会很敏感,自尊心很强,不甘落后,所以对他们的管理,也要区别对待。教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应更多注重情感投入,在了解特殊儿童心理和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改革教育管理观念和方法,更多地给予他们关爱和帮助,让他们逐步地适应环境,消除自卑,树立自信。

三、 全纳教育背景下我国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挑战

(一)教育理念

我国的教育理念正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时期。全纳教育主张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下,全体儿童应在一起学习,无论他们有何种困难和差异,提出教育应是适应所有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所需要的教育。全纳教育在教育对象上和教育评价上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将对当前的教育理念提出更高的适应要求。

(二)教育政策法规

我国关于残疾人教育的立法制度呈现起步晚,不健全,落实困难的特点。我国关于残疾人教育的法律法规条文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这些法规明文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残疾人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但其中相关的法律条文不够详细,执法依据模糊,落实起来有较大的困难,缺乏权威性。因此,全纳教育的实施必须用新的立法来保证。

(三)师资建设

全纳教育教师不仅要具备面对普通学生的教学能力,还需掌握特殊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教师之间要密切合作,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对特殊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寻求最佳教学途径。师资培训机构也要结合心理学、残疾人康复理论以及特殊教育理论等知识形成教师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才能满足全纳教育对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

(四)意识观念

在我国,特殊儿童长期被排斥,人们认为他们是社会的包袱,特殊儿童同样采取排斥的态度来回避社会的伤害。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不同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的人才。而全纳教育提出的人人共同参与,互相合作,满足不同需求的教育思想,有助于消除教育中的排斥现象,加强交流。

(五)班级教学系统

首先,全纳班级接纳残疾人学生,要求班级的规模和管理模式做出相应的改变,规模的适宜程度将会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实现程度。其次,班级中学生的多样性

使传统的教材不能满足课堂教学,要求教材的难易程度适合所有学生。第三,传统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将被打破或更改。教师和学生之间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担当学生的咨询者与监护人。生生之间需要在更深层次上实现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第四,对教学设备仪器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不同残疾类型的学生,要求教学设备可听、可感、可控。

四、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

(一)政府

政府在特殊教育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作用。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就特殊教育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发展方针,说明国家很重视这一工作,而各方面也对此反映很好。但除了政策上的重视外,其他实质性的资助却未得到保障。如经费的资助,用于发展特殊教育的经费远远不如其他各类学校的经费。一所成功的全纳学校必须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专门化设施、教师培训设施和配有适当人员和设备的资源中心,以便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并根据个人情况制定个别教育计划。

(二)社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特殊教育越来越重视,投入在特殊教育领域的精力也逐渐增加。但特殊教育要真正得到发展,单靠物质上的投入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进步。目前,我国社会上对特殊教育并未提供足够的发展条件。多数人仍抱着怜悯甚至排斥的想法对待特殊儿童,认为他们只要保证基本的物质生活就可以了,并没有值得教育的发展空间。社会的隔离使特殊儿童不愿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即使社会为他们提供了发展条件,也少有人参与,难以达到目标。因此,只有从思想上接受特殊儿童,才能真正让特殊儿童得到发展,从而实现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学校

学校主要指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如今,我国特殊教育发展主要还是通过特殊教育学校实现的。多数特殊教育学校经过发展,已经有了稳定的生源,形成了适合自己学校的管理模式。但总结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情况,有几个共同的不足之处。首先是特殊教育教师资源缺乏,师生比例未达到标准。即使有些学校不缺教师,但拥有专业技能的教师并不多,教师的教学不能满足特殊儿童的需要。

其次,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差,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现代设备的支持,而多数学校这方面较缺乏。除此之外,特殊教育学校多远离社会,学生也很少走出学校,接触外界信息少,发展较封闭,不利于学生融入社会。全纳教育注重融合,应该积极引导特殊儿童融入社会大家庭。

(四)家庭

目前我们国家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以及相关的服务体系还不够发达,大量家庭缺乏专业的支持和救助,在有关信息获取、相关技能培训、社区资源利用等方面,都存在困难。许多家庭承担着沉重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迫切盼望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援助,而专业的服务是其中特别重要的环节。家庭资源的充分利用,对于特殊儿童的照料和教育十分重要。家长首先要转变观念,充满信心,相信特殊儿童有发展空间,发现孩子的潜能,并及时获取外界信息,积极参与相关活动、培训等,为特殊儿童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家庭支持。

五、全纳教育背景下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一)全纳教育背景下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模式——随班就读

随班就读是我国全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最主要形式。实践证明,随班就读这一办学模式既适应我国国情,又顺应了国际融合教育的主流,符合国际特殊教育大趋势。 1 随班就读的思想基础

我国随班就读的思想基础可以从人和社会两个角度分析。从人的角度说,随班就读彰显“以人为本”特色,不仅把受教育看作特殊儿童的权利,而且把教育看作促进他们发展的重要途径,尊重普通班级的特殊儿童,发展他们的潜能,并把包括特殊儿童在内的所有儿童的发展,作为随班就读的根本目的。从社会的角度看,随班就读在我国普通学校的实施,一方面能促进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公平,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的融合,形成尊重特殊儿童、帮助特殊儿童的良好社会风气,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打下基础。

2 随班就读与全纳教育的关系

目前我国对随班就读与全纳教育关系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种情况是认为随班就读是我国一种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形式,而忽视随班就读与全纳教育的联系,只关注国内随班就读的研究;另一种情况是从狭义上

理解全纳教育,将全纳教育仅仅看作是特殊教育研究的领域,是要解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问题,把随班就读等同于全纳教育。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随班就读的发展,在适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必然会受到全纳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影响,而我国随班就读的实践也会丰富全纳教育的内涵。

3 我国随班就读的特点

随班就读是我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每一个中国公民有权利享受九年义务教育,还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为盲、聋哑和弱智的儿童、少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班)。”利用普通中小学的教育资源,把特殊儿童分散编排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既节省开支,又能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不少地方还把特殊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的轨道,并且在政策上做了硬性规定。因此随班就读已经越过特殊教育的界限,成为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由于在我国随班就读缺乏一定的思想基础和物质条件,全国多数地区为完成义务教育指标和入学率,依靠强制的行政命令,造成开展随班就读的普通中小学多数未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没有把随班就读学生当作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而是把它作为普通班级增添

一、两个成员而已。无视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更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都保持着普通教育的模式。因此,随班就读这一办学形式对于随读的残疾学生来说,基本上与班上的正常学生没有两样。

(二)全纳教育背景下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 1 加强政府意识,促进政府参与。

政府的干预行为是保证全纳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政策保障。政府的干预主要体现在法律保障和财政支持两个方面。我国关于残疾人教育的法规的可操作欠缺,执法依据不清晰,不具权威性。因此,在制定全纳教育法规时应注重提高法规的权威性和可行性,用政府行为来推动全纳教育的开展。财政支持是全纳教育开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全纳教育各系统的投入建设不仅是特殊教育的提升,同时也是普通教育的延伸,有必要投入较大的财力进行支持。从校园建设、师资培训、器材设施投入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完成教育更新。 2 发展多元化支持模式,共同扶持。

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是全纳教育开展的关键,人们只有从思想上有所转变突破,

才能从内心接纳和尊重特殊需要学生,这是社会融入的重要一环。因此,需要动员多渠道的支持模式,共同关注全纳教育的发展。在全纳的过程中,提倡具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就近入学,此时,社区或周边学校将发挥其重要作用。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学生远离家庭带来的心理和生理负担,另一方面有助于家长共同参与学校的教学,共同管理。所以,我国特殊教育向全纳发展,需要发展多元支持模式,集社会一切有利资源共同发展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 3 加快全纳型教师培训步伐,适应教育需求。

全纳型教育对教师和教师培训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师范学校可以作为承载教师培养任务的重要机构,在此基础上进行特殊教育理论知识的系统培训,逐步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师培训体系。师范生接受过系统的教学理论培训,能胜任一般的教学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特殊教育理论知识的灌输,实现知识上的迁移与融合,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能力的提升,也可以实现理论知识的有效嫁接,进而实现全纳教育教师的培养。 4 注重课程建设,体现适应性。

全纳教育要求特殊教育开展全纳型课程。全纳课程是一种“共同课程”,以儿童生理心理一般发展阶段的特点为基础,为儿童将来顺利过渡到成人生活奠定基础。它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也关心学生的行为、情感、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发展。建设全纳型课程要考虑到特殊需要学生的特殊目标需求,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不仅包括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还应该包括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在课程的实施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让所有学生对课程的可接受性具有认同感。 5 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全纳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国际教育潮流,很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和研究,不断完善全纳教育理论。我国相关的全纳教育理论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而西方国家对全纳教育已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对我国用全纳教育思想指导特殊教育开展的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加强国际交流可以互相借鉴成功的教育发展模式和经验,共同解决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而促进全纳教育的发展。

六、结语

80年代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迅速。受全纳教育的

影响,我国特殊教育改变了百余年来以建特殊教育学校为唯一的发展途径的做法,大力推进随班就读模式,使大量长期被拒入学的特殊儿童就近进入普通学校就读,使隔离变为融合。但我国特殊教育要想真正达到全纳教育提出的标准,仅仅依靠随班就读模式是不够的,需要我们转变社会观念,积极进行国际交流,引进科学技术和方法,改善各方面的发展条件,逐步促进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第四篇:全纳教育工作计划(定稿)

全纳教育工作计划

残疾儿童、少年虽然在普通学校普通班就读,但他们需要的是特

殊教育。个别教学计划可以确保教学适合残疾学生特殊学习的需要,

它是智残学生教学活动的中心。同时它也是一个“管理工具”,使对

残疾学生教育教学的活动受到大家的监督,从而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进

行。所以,对于随读的残疾学生,为他们制订切实可行的个别教学计

划。

一、加强重视。

要重视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工作,并将其纳入义务教育发

展的总体规划,做到“一个同步,四个统一”,即残疾儿童少年教育

与义务教育同步发展,并做到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领导、统一

检查。把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列入工作责任目标,实行目标管理。

二、落实随班就读工作

对残疾儿童受教育情况、社会适应行为情况、智力情况等七个方

面进行综合分析,反复观察、论证,寻找一条适合残疾儿童发展的方

法。

长期与家长进行沟通,耐心向家长解释,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

支持与配合;另一方面,要求任课教师及其他知情人严格保密,以免

对孩子心理造成压力。

三、确保他们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随读生由于身体缺陷,存在自卑心理,缺乏进取心,难以管理,

而且大部分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极易辍学。为此,应采取的措施是:

1、积极组织他们参加各类集体活动,注重对他们进行潜能开发和特长培养,使家长看到了成果,而且让孩子看到了希望,从而克服了厌学心理。

2、加大对残疾生的救助力度,不让一个残疾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或失学。

3、学校安排专人负责残疾学生在校期间的饮食、安全、卫生等管理,确保他们的身体健康。

4、注重随读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指导,让他们能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四、加强教学研究

为了提高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质量,注重加强随班就读教学研究,强化教师的特教意识。

一是加强教材研究,对普通教材作了一定程度的处理。实行两类学生同教材、异要求,对残疾儿童降低教学要求。

二是加强随班就读课堂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充分体现一体化教学中的个别化教学。采用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注意正确处理好整体与个别的关系,给特殊儿童充分参与的机会。

1、 注重个例分析,实行分层教学,适应不同智力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

2、在上课时都能针对随读生的特点,恰当对其进行优先提问、板演、面批作业、个别辅导等。

3、运用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残疾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使残疾学生能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五、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让随读生不仅像正常儿童一样接受普通教育,享

有同正常学生一样的学习环境,还在适应能力培养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让他们接受适当的特殊教育服务,为学生升学、就业构建“绿色通道”。

第五篇:学习全纳教育心得体会

神木六小 李海霞

2015年1月25日在第六小学听了米艳霞主任《建构全纳课程,走向内化共生》的报告,感受颇深。全纳教育是在倡导这样的一种氛围和条件。全纳教育主张在学校中要创造一种关注每一个人、加强合作、反对排斥和歧视人的氛围,并按照学生的不同个性和需求来进行教学,促进所有学生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深化全纳教育改革,促进和提高教学质量,是切实提所有儿童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学习后我我认为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注重突出“五性”,即“双重性”、“主体性”、“针对性”、“实效性”、“发展性”。

1. 正确把握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的关系,突出“双重性”。我们要求课堂教学应体现出“双重性”,即:既要满足普通学生学习的需要,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又要满足特殊学生的特殊需要,使各类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2.创设尊重、和谐、友爱的课堂教学氛围,突出“主体 性”。 重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倡“多一点”教育,切实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微笑和鼓励多一点;爱心和胸怀博一点;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要求具体一点;让他们施展才能的面广一点;给他们灵活安排的时间长一点。“多一点”教育,为特殊学生创设了与正常学生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帮助特殊学生树立自信,体验成功,注重“针对性”。自信是特殊学生学习、生活的基础。因为智力和心理上的障碍,特殊学生常会自惭形秽,缺乏自信,严重约束自己的尝试心理与探索动机,这种消极情绪将极大他们的发展。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提倡教师“降一点难度,给一个机会”,要求教师对他们投以更多的热情,付出更多的关爱与信任。专门设计特别的问题、特别的作业、特别的试题以及特别丰厚的表扬,把知识降低难度,让问题、作业、试题成为特殊学生的乐趣,让他们愉快地接受。

4.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实施有效的个别化辅导,突出“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浅显的问题先特殊学生回答;在课内、课外辅导中,特殊学生优先接受指导;在落实课堂教学目标、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时,降低要求,特殊学生只需完成基础知识目标、基本能力的练习题;我们还倡导“教学六步法”、“分层教学法”,即近距离、多提问、快订正、找伙伴、常鼓励、勤检查,努力使特殊学生能够跟上全班的教学进度。减少随班就读生的挫败感,使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经常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鼓足尽头,扬起自信的风帆。

5.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促进特殊学生素质的提高,突出“发展性”。赏识,具有无穷的魅力。我们重视发挥评价对特殊学生的诊断、导向、激励、发展的功能,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全纳教育是一个改革、创新的过程。我们要牢固树立现代特殊教育理念,以特殊的感情干好特殊教育,让特殊学生快乐健康成长。

上一篇:全年音乐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区年轻干部座谈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