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学生帮扶制度

2024-04-16

特殊学生帮扶制度(通用8篇)

篇1:特殊学生帮扶制度

胡屯镇中心小学特殊学生帮扶制度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为了锻炼学生心理品质,加强品格修养,以人为本,塑造、健全学生智慧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成长,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我校为一些特殊学生(包括行为偏差、心理障碍、学习困难、离异家庭等)建立了相应的帮扶制度。

二、特殊学生帮扶领导小组:

组长:林庆君校长

副组长:甄士贵分管德育副校长、法制副校长

成员:心理辅导老师、全体班主任

三、帮扶措施:

1、全体教师要端正教育思想,关心爱护学生,把帮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行为较特殊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坚持正面教育,不得歧视。

2、建立三级帮扶制度。一级是班主任对行为偏差生的帮扶:班主任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在《班主任工作手册》上填写《行为偏差学生教育工作情况》;二级是级段层面对特殊学生的帮扶:级段组根据年级情况,确立年级行为偏差生,填写《年级行为偏差学生教育工作情况》;三级是学校层面对特殊学生的帮扶,由学校德育研究部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并确定需要帮扶学生名单,建立一人一档帮扶档案,由结对教师填写好《行为偏差学生教育工作情况表》。

3、被帮扶学生,做到每月至少一次向结对老师汇报思想。

4、结对老师经常找帮扶学生个别谈话,及时了解思想动态,有效地帮助其转变,并有每次谈话记录。

5、定期了解帮扶、转化情况,对个别班级无奈的学生,及时介入,共同做好帮扶、转化工作。

6、帮扶过程中,结对老师应经常与该生家长保持联系,及时沟通该生在家、校表现情况,争取家长的支持。

7、针对被帮扶者的不同情况,在学习上、生活上和经济上给予适当的帮助、关心和爱护。

8、关注学生的心理表现,做好心理个案的记载,发现问题及时疏导。

9、德育研究部及时将有关情况向镇未保办、派出所及居委会反馈,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级网络。

10、对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报校长室商量,制订教育计划,采取相应措施。

篇2:特殊学生帮扶制度

近年来,单亲家庭、留守学生,品德缺陷或学习困难、患有身体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已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构成了一个不能忽视的特殊群体。近年来我校通过“爱心妈妈”、“大手牵小手”等帮扶助学活动的开展,帮助了部分特殊学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本学期,为了进一步健全帮扶助学活动体系,健全学生完美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我校根据《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残疾人教育条例》,针对不同类型的特殊学生建立了相应的帮扶制度。具体措施如下:

一、帮扶对象:

因身体疾病、心理与情绪原因、道德品质、学习或家庭经济方面等原因导致的在社会处境上、心理与情绪控制上、学习程度上出现适应困难的特殊学生群体。

二、不同类型特殊学生特点:

1、因身体疾病原因导致的特殊学生(需要有专业医院或特教专家认定):

(1)视力障碍学生:

视力障碍儿童简称视障儿童。他们由于视力损伤或缺陷,影响着正常的学习,需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2)听力障碍学生:

听力障碍儿童简称听障儿童。由于他们听力损伤或缺陷,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需要我们帮助解决一些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3)智力障碍学生:

智力障碍儿童简称智障学生。他们由于智力损伤或智力发展缓慢,影响着正常的学习生活,需要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遇到的一些困难。

(4)脑瘫(肢体残疾)学生:

脑瘫(肢体残疾)儿童简称脑瘫学生和肢残学生。他们由于大脑神经损伤或肢体残疾,影响着正常的行走和学习生活。

(5)自闭症学生:

孤独症学生也称自闭症学生。他们由于大脑神经损伤,严重存在社会交往、语言交流障碍。这类儿童的确认要有专业医院或心理测量技术专业人员认定。

(6)多动症学生:

多动症学生又称脑功能轻微失调或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症或注意缺陷障碍学生。这类学生的智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有缺陷,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注意短暂,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以致影响学习成绩。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日常生活中使家长和老师感到困难。

2、因品德、心理、学习等方面原因导致的特殊学生: 此类特殊学生又称问题学生,这部分学生拥有正常的智商,但由于受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在品德、学习态度、心理等任何一个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而且一般的问题学生不仅仅只是一个方面的问题。

(1)纪律问题学生。

此类孩子的主要问题是不守纪律,严重小说小动,易和老师发生冲突,对集体影响较大。学习成绩问题不大,品德方面也没有大问题。

(2)品德问题学生。

此类孩子的主要问题在品德方面。如打架骂人,欺负同学,劫钱,小偷小摸,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有联系,离家出走,不孝敬父母等。他们多数学习成绩不好,不守纪律。这类学生多是“边缘生”,往往一只脚在学校,另一只脚在社会。

(3)心理问题学生。

此类孩子的主要问题在心理方面。如自闭,忧郁,退缩,躁动,有攻击行为,无法集中注意力,多疑,无法与他人沟通,等等。外向的有纪律问题,内向的不违反纪律。学习成绩多数不好。品德方面并无劣迹,有些问题貌似品德问题,仔细分析不是。

(4)学习问题学生。

此类学生由于基础知识差、接受能力较慢,因此在学习上逐渐散失信心,对学习没有兴趣,考试成绩低下。有的学生便因此迷恋网络等其他游戏,课堂上不听讲、回家后不写作业等。但这部分学生品德方面并无大问题。“只要不谈学习,就是好孩子。

(5)“好学生”型问题学生。

此类学生在学校一般是公认的好学生,各方面都不错,问题处于隐蔽状态,常见问题有:双重人格,自我“消失”,自我中心,虚荣心,抗挫折能力极差。

3、因家庭或经济原因导致的特殊学生:

(1)单亲家庭学生:

此类学生因家庭成员不完整,不能得到父母完整的爱,因此性格大多孤僻、敏感多疑,缺乏自尊与自信,有的学习行为上比较散漫,攻击性比较强。

(2)留守学生:

此类学生因父母外出打工或经商,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照顾。据调查统计,此类学生的共性如下:情感冷淡,缺乏爱心;生活铺张,不懂节俭;我行我素,不受管束;性格偏激,容易激动;有挫折感,自信心弱;行为乖僻,不计后果。

(3)生活困难学生:

“生活困难生”是指家庭收入在本区域经济收入处于下游,其家庭收入难以支付正常的低消费支出,特别体现在平时解决基本生活开支中的困难程度。

三、帮扶措施

1、确定“特殊学生”人选

由各班班主任确定本班学生的基本人选,特别要准确把握“心理问题”、“品德问题”和“学习问题”学生的定位,不能把一般性、偶发性“心理问题”或“品德问题”“学习问题”倾向的学生扩大化。“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学生一般从4—6年级学生中确定。各班一定要控制人数,实事求是,如班级内无特殊学生,可不上报,德育处要对上报的特殊学生要进行进一步的调研审核。

2、成立帮扶小组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组员:XX

3、组建“一对一”帮扶小组:

学校根据各班上报的特殊学生情况,由德育处把关审核后,向校务会议提请批准,然后由党支部和团支部牵头,组织学校党团员老师和积极分子组建帮扶教师队伍,并根据老师们所任教的学科及年级与各班不同类型的特殊学生建立“一对一”的帮教小组。“身体疾病类学生”和“学习问题学生”帮教小组由教导处阳艳萍主任任组长;“生活困难生”帮教小组由总务主任刘红丹主任任组长;“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学生帮教小组由工会主席龙晓宇主席任组长;“纪律问题”、“心理问题”、“品德问题”学生帮教小组由德育处任慧主任任组长。

4、班主任进行“特殊学生成长”跟踪记录。为了时刻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行为习惯,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帮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学校制作了“特殊学生成长记录手册”,每天对这部分特殊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等常规表现情况进行记录,以便掌握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发展轨迹,褒长抑短,获取更好的教育效果。

四、帮扶具体要求:

1、因身体疾病原因导致的特殊学生:

(1)安排适当的座位。此类学生必须安排在光线比较充足,有利于教师辅导、学生帮助的合适座位(脑瘫或肢残儿童必须安排在有利于出行和教师辅导的合适座位,配置必要的康复运动器材)。

(2)要求家长为孩子配备相应的辅助设备,如:眼镜、人工耳蜗等并要求家长带领孩子做继续治疗。

(3)开展伙伴助学。在班级,要选择两位以上优秀同学进行伙伴助学活动,并明确帮扶学科。

(4)作业要求。根据特殊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业尽量做到当面批改。

(5)进行个别辅导教育。根据特殊学生个性特点,组织个别化教育和个别辅导,并做好必要的记录。

(6)争取家长的支持。为争取特殊学生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定期对家长进行交流、访问,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7)明显与正常学生存在学习、生活上的差距,需要家长或志愿者进行陪读。

2、因品德、心理、学习等方面原因导致的特殊学生:

(1)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学期初建立班级、年级组、德育处校内三级帮扶网络。以党支部和团支部牵头,由德育处组织安排党团员老师与各班的特殊学生建立“一对一”的帮教小组。

(2)帮扶老师经常找帮扶学生个别谈话,每月至少要与帮教学生进行两次心理辅导谈话。及时了解思想动态,有效地帮助其转变。学习方面的帮扶访谈每两周安排一次,时间安排一般在早晨、中午或下午放学后。为规范师德,保证学生安全,一律不将辅导学生带出校园,或收取学生家长任何馈赠。

(3)班主任老师每天及时如实地填写好“特殊学生成长记录手册”,根据跟踪记录的情况,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及时沟通学生在家、校表现情况,争取家长的支持。并且每周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一次小结评价。

(4)加强这部分学生的亲情教育、感恩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信任,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善于发现问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在生活中、学习中充分注重他们,使他们感觉到老师在关注他们,认识到他们不是孤立的。另外要进行赏识教育,增强问题学生的自信心。

(5)持之以恒地去转化问题学生。班主任和帮教老师不能满足于一时的成功,应该有反复抓的思想准备。并且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分析孩子自身的问题,促其行为及思想有所进步,让优秀的行为去感化他,使他能有更好的表现。

(6)年级组、德育处及时了解帮扶情况,对个别班级帮扶效果不好,比较顽劣的学生,及时介入,共同做好帮扶工作。

(7)德育处要每学期举办一次“特殊学生”班主任(或帮扶小组成员)座谈会,广泛听取他们的建议与意见,调整下阶段德育工作,讲究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与此同时,德育处要将各地帮扶教育相关信息与经验,以学习资料的形式分发给各班主任与帮扶小组成员,提高他们的帮扶能力。

(8)及时与家长保持联系,经常进行家访活动。利用家长学校召集问题学生家长进行家教辅导方面的学习,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学生取得进步。

3、因家庭或经济原因导致的特殊学生:

(1)在思想上、生活、学习上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的关爱和照顾。针对被帮扶者的不同情况,在学习上、生活上和经济上给予适当的帮助、关心和爱护。

(2)班主任要对这部分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做好跟踪记录,经常与孩子的监护人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形成教育的合力。

(3)“生活困难生”的帮扶由总务处落实,建立“生活困难生”档案。进一步加强并健全捐款及落实帮扶经费的工作,对学校低保家庭子女全额减免其课本费与作业本等费用。

(4)发动班子成员与党员教师带头,号召全校教师(包括退休教师)为特困学生踊跃捐款,开展帮扶助学活动。

(5)每学期要召开“特困生”座谈会,听取他们的要求与建议,将我们的善举更有效地贯彻与落实。

篇3:特殊学生帮扶制度

关键词:普通高校,信息时代,特殊学校,帮扶机制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殊教育的发展状况, 已成为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 而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是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殊教育理念的提出, 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我国特殊教育儿童数量的逐渐增多, 特殊学校数量也逐渐扩大, 如何依据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 探求特殊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需要, 提高特殊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成为我们共同研究的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 一所大学成了一个地方的产业集中区, 随着社会的发展, 大学的进步和职能正在不断凸显, 高校不再单纯成为人才培育基地, 不断发展其多元化, 增强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普通高校与特殊学校点对点帮扶, 是在21世纪为响应国家政策而推出的社会福利保障新政策, 如何通过利用高校社会资源、人才资源和智慧资源, 集中整合, 协助特殊学校发展, 从而更好地为特殊群体服务。

一把握当前特殊学校发展的新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日益重视, 社会各界纷纷支持, 使特殊教育事业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然而, 特殊教育有其独特性, 教育效果难以量化, 教育工作艰辛、成本高导致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 特殊学校社区福利化, 制度标准难以完善

随着社会福利制度的不断完善, 国家福利支出年年增加, 社区福利经费充足, 再加上特殊教育通常不带有营利性, 于是就出现了举步维艰的特殊学校被社区接管, 校址建在社区内, 平常由社区出资运行, 社区协调管理。然而, 社区和学校的联合培养存在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社区主导, 还是学校主导?不可否认, 公益对于人性有极强的塑造作用。但公益在组织结构中有可能扮演的比重过大。实际上, 特殊学校的协调运转, 必然需要各部分的共同努力, 而其中不竭的动力, 必然需要人力和物力的协调运作。

2. 教师水平偏低, 教学水平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组织之间协调运作必然需要细致的分工以及一个基准的协调规则, 但问题在于, 规则由谁制定?对谁有利?由谁执行?在此问题上, 学校选择的方式是传统的资历制度, 社区领导和校领导带头, 通过对负责人经验的考量, 来安排人员次序, 制定规则。

事实上, 教学资历和政治素养在根本上无法代表人员能力的全貌。特殊教育中, 虽然包含着很多规矩和要求经验和能力, 但仍然有很多专业问题的解决方法需要深入的理论学习, 而这一方面实际上可以通过教导培训完全掌握, 并非需要常年积累或沉淀。因此, 人员安排应更加着眼于教师本身的技术水平和行为素质, 而不是其教育年限的长短。同时, 组织建设应避免过度等级化的运作, 应该根据个人各方面的能力, 来有效地协同进行。

因特殊学校的特殊状况, 当值主教老师往往都是因为在普通学校没有找到合适工作, 或是教育能力不足才会来到特殊学校任职, 而且普通学校的扩招, 使特殊学校教师会选择跳槽, 导致特殊学校缺少专业教师, 阻碍了教育资源的循环发展。同时, 校领导在规划项目发展战略时, 没有意识到特殊教育应该是整体化、集约化的发展模式。若想系统发展特殊教育, 必先组织专业教师培训, 才能从多角度对学生生活和学习进行指导, 还应增设心理或政治教育科室。

3. 特殊学校信息闭塞, 无法联通世界发展

由于特殊学校生源的特殊性, 导致特殊学校之间很少出现竞争关系, 家长往往希望孩子可以就近读书, 因此特殊学校大多数不注重宣传, 导致民众可能无法注意到特殊教育事业, 特殊教育也很难得到社会各界的更多支持与关怀。

4. 机制与政策不完善

考虑到大多数特殊学生家庭贫困的实际情况, 特殊学校的建设理念是大部分学生免费, 少部分收费。然而, 这种免费机制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导致了收费学生和不收费学生之间的不平等。

二找准当前特殊教育问题的成因

对特殊教育建设造成影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社会影响, 也有学校原因。

1. 社会大环境对特殊教育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 随着社会文化层次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人们开始正视特殊教育对社会生活所带来的贡献, 国家不断加快扶持资金、技术的投入, 培养专业人才。高校对口支援, 定点扶持, 并对其发展方向提出专业意见。社会各界也纷纷捐款捐物, 为特殊学校提供资源支持。但这种情况, 却造成了一种不平衡。一方面, 特殊学校的物资短缺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另一方面, 由于社会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 造成特殊学校仍然无法得到稳定的生源和教学人才资源, 这一切导致特殊学校的发展遭遇到瓶颈。

2. 学校管理对特殊教育发展的影响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 学校管理是高等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对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规范校园秩序、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社会, 由于生源集中问题, 有相当数量的特殊学校被迫挂靠社区招生, 导致教育本身受到管理问题的限制, 社区管理和学校管理无法确定权重, 导致了管理乱象。

3. 家庭教育对特殊教育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育的缺失主要来自家长对学生的期望、教育方法和自身行为, 以及家庭经济、心理、文化等方面对学生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来自农村的部分学生家长对子女一般采取不闻不问或很少过问的方式, 更谈不上采用很好的教育方法, 而来自城市的学生家长大多只是关心子女能够获得文凭、找份好工作, 对其思想表现、学习情况也是不大关心或很少关心。特殊教育在这一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一部分残疾、智障儿童的家长对学生关怀不够, 甚至存在歧视。大多数家长对学生要求不够高, 导致了特殊教育无法克服局限。

4. 网络对学风的影响

在无“网”不在的时代, 网络对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学生而言是一个挡不住诱惑的新奇世界。科学技术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 尤其是对那些自制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影响极大, 若沉迷于网上聊天或玩游戏, 可能使其坠入无底深渊, 现在许多学生学习成绩差或退学都与上网有关。

三新形势下创新普通高校扶持特殊学校建设工作的措施

1. 遵循科学发展观, 突出以人为本, 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对于特殊学校的建设, 要深入联系特殊教育的实际, 深刻了解学生需求, 根据学生状况对症下药, 在社会现状中抓住发展命脉, 不断建设特殊学校的学风, 形成不自卑、不自弃的学术氛围。选派心理学专业老师或学生长期对特殊学校老师和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选派宣传专员, 在特殊学校兴办报纸、网站等媒体, 在为外界提供特殊学校最新信息的同时, 可以让特殊学校更好地了解发展趋势。

2. 健全教师队伍体系, 加强引导, 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平

普通高校扶持特殊学校, 就要全面审视普通高校和特殊学校之间的不同点, 然后集中力量发挥普通高校的优点。普通高校拥有大量师范人才, 应按照特殊学校对教师的实际需要, 制定出一套完整严谨的特殊学校教师入职培训方案, 让更多教师可以了解到特殊教育的实质, 掌握特殊教育的具体技能。同时, 应建立普通高校领导指导挂职机制, 让中层干部到特殊学校挂职锻炼, 为特殊学校发展建言献策。高校还应在特殊学校建立实习基地, 鼓励师范类学生走进特殊学校, 为特殊学校的发展服务, 鼓励师范类学生留在特殊学校, 为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

3. 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从严管理, 创建良好的学风建设氛围

当今社会, 基于社区—特殊学校共建的现状, 学校和社区之间必须确定管理权重, 普通高校也需要对其管理进行详细指导, 不断提出修改意见, 以普通高校管理的优良经验来带动特殊学校发展且对点扶持特殊学校, 这不仅是普通高校的特色工作, 也是家庭和社会必须高度关注的重要工作;学风建设不仅是以学生为对象的工作, 也是和教风、校风建设整合在一起的工作;特殊教育工作建设不仅要抓学风, 还要抓教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内容。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 与时俱进, 解放思想, 以人为本, 社会、高校、家庭齐抓共管、一以贯之、标本兼治, 才能从根本上使特殊学校的学风得到好转, 才能真正取得普通高校对点扶持特殊学校建设的实效。

参考文献

篇4:特殊学生帮扶制度

关键词: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就业指导;对策

一、高职院校特殊群体的内涵

特殊群体,是指具有比较鲜明的群体特征,容易区分于其他组织,有着共同的利益需求,面临类似的困惑的群体。高职院校学生特殊群体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由于自身或外在客观原因,在经济条件、权力维护与实现、教育资源占有与享受、竞争能力、自身素质等一个或多个方面处于相对不利或者处于劣势境况的大学生群体,从更小的范围来讲,特指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境地,不被用人单位接纳认可,易于遭受就业挫折的大学毕业生群体。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类群体:

一是经济困难群体:主要指因家庭经济基础差而难以承担在校期间学杂费和生活费的大学生群体。二是学业困难群体:主要指由于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及适应能力不足、个人主观不上进等主客观原因导致个人能力及专业素养过低,最终影响就业情况的大学生群体。三是生理缺陷群体:主要指身体某一方面或患有某种传染病的特殊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引起其自卑、敏感的性格而不能很好的融入集体、与人交流的大学生群体。四是心理困难群体:容易产生焦虑紧张、自卑等消极情緒,抗挫能力低下、缺乏自我调节机制,难以适应正常的就业工作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从而造成就业能力欠缺,难获用人单位认可的困难群体。其他特殊群体:主要有由于专业、性别以及民族差异等造成的特殊就业困难群体。

二、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造成高职特殊群体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原因,不但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就业环境的因素,具体的体现在以下:

1.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不完善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缺乏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缺乏“四位一体”就业指导模式没有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择业观、职业观、诚信观等全程化指导。

2.职业生涯认知不实际,职业选择与现实脱节

毕业生职业生涯认知不实际,就业地域选择的聚集现象比较明显。经调查,毕业生之所以就业压力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由于毕业生就业目标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北上广大城市及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或国有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和国家机关,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不到最后关头不愿放弃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想法,导致失去了很多求职机会,错过了不少好的工作岗位。

3.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相矛盾

大学生就业观与人才市场需求错位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的普遍现象。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的自我意向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就业的薪资期望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实际待遇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对薪资的期望普遍高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待遇。

三、加强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学生就业指导与帮扶的对策

为了改善特殊群体学生的就业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考虑:

1.特殊群体学生要确立职业定位,提高就业能力

一是要及早作好职业发展规划。职业规划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学生应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性格特长,制定职业发展战略与计划,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激发自己职业发展与就业的自主性,加强知识储备,注重实践技能锻炼,提高职业能力。

二是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增强就业实力和竞争力。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学生要加强自身专业技能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主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就业技巧,通过职业资格培训和从业资格考试,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提升职业技能。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和职业实践,有针对性地培养就业技能和素质,构建合理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是要作好职业发展定位,树立正确就业观。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学生应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既要树立就业信心,又要摆正心态,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和期望。人力资源在大城市、发达地区逐渐饱和之后必然要向基层、偏远地区转移。温家宝总理指出,大学生应该踊跃去基层工作,基层是大有作为的地方。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应认清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机遇,转变就业观念,勇于走向基层,走向新农村,走向中小企业,只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采取帮扶工作与就业指导有机结合的方式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体系建设起步较晚,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大,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等主客观原因,面向全体学生的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建设还在摸索阶段,就业指导体系对解决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就业的支持力度不强。针对现实情况,各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就业指导为载体,使帮扶工作尽可能契合受帮扶对象的实际需要。具体如下:

一是发挥班主任积极性,壮大辅导员队伍,聘请具有职业咨询能力的专业人员,将他们纳入就业指导队伍中去,增强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二是建立完善毕业生求职档案,包括所学专业,兴趣以及求职意愿等等,尤其要致力于对特殊群体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并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支持。三是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社团对特殊群体的帮扶作用,通过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场景模拟训练等一系列职场化训练,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四是采取多种途径及时了解和掌握高职院校特殊群体的心理动向,坚持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强调从积极的层面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定位,挖掘他们的潜力,提升他们直面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通过开设一对一辅导、职场心理剖析、抗挫训练等形式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五是有目标、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利用合理的课程设置,结合就业市场的现实情况,帮助学生通过正确的自我认知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进而对职业生涯目标作出最佳选择,是促进高职院校特殊群体顺利就业的有效方法。

3.加强特殊群体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心理教研室、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的作用,针对特殊群体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現的焦虑自卑、逃避现实、消极迷茫、嫉妒攀比等心理,可以通过年级团体辅导、就业心理培训、就业咨询服务等多种方式开展心理辅导与干预,并与学院团委联合举办心理知识讲座等活动,加强心理沟通,帮助贫困毕业生提高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节情绪能力、增强自信,预防和消除就业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4.提高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是指导与帮扶高职院校特殊群体毕业生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对不能较好地掌握高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毕业生竞争力,应在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上下工夫。要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不仅要深入到用人单位,了解学生工作情况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而且还要听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意见,以促进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5.营造和谐校园环境,鼓励特殊群体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与有关部门积极协调配合,继续精心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色岗位计划”、“选聘高职院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以及本地基层项目。同时要因地制宜,努力开辟毕业生到社区、乡镇卫生院(所)、幼儿园等基层单位就业的新渠道。高职院校可以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功校友宣讲团等活动,引导毕业生转变观念,走投身基层、艰苦奋斗、自主创业的成才之路;做好就业形势与政策宣传教育工作,引导贫困毕业生正确定位、科学择业,培养他们支援家乡基层建设的意识,鼓励其投身到西部建设、家乡建设中去。

6.倡导企业改善用人机制

要加强高职院校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帮扶,还应改善企业用人机制,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用人机制。对用人单位而言,在招聘人才时,应建立更加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调动其积极性,以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高职毕业生是用人单位未来的技术和管理骨干,他们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单位的发展。所以,要倡导企业改善用人机制,促进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同时也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招工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微音.论高职院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指导策略[J].理论月刊,2010

[2]罗铃丽,黄斌锋.浅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助[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

篇5:特殊学生帮扶计划

关爱特殊困难儿童“春雨计划”

2020年的初春,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中华大地肆虐蔓延,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与病毒斗争,与时间赛跑,凝神聚力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胡家营学校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也主动担负起特殊困难儿童的关爱保护职责,深入开展关爱特殊困难儿童“春雨计划”,让他们居家的日子里也能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温暖和老师的关怀。

一、构建关爱帮扶网络。

学校成立了“春雨计划”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各班主任

领导小组职责:

组长亲自部署,班主任跟进落实,安排党员教师结对帮扶特殊困难儿童,使特殊困难儿童都能切实感受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解”的关爱氛围。

副组长认真制定疫情防控期间“春雨计划”实施方案,明确关爱帮扶措施,丰富关怀指导内容。

组员提前做好特殊困难学生的摸排工作,重点关爱残疾学生(四年级**),为特殊困难儿童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段提供个性化帮助和全方位服务。同时,多方沟通,弄清关爱学生实际需求,充分利用在线语音、视频等形式(不进行聚集性活动,减少面对面帮扶指导),有针对性地提供情感抚慰、心理疏导、课业辅导、生活指导和疫病防控知识宣传教育等帮助。通过打话、QQ群等途径联系家长重视和加强疫情防控期间对子女的教育,明确家庭教育的职责和监护人责任,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共同营造有利于这一特殊群体成长的社会环境,推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关爱网络。

二、突出关爱“五个优先”。帮扶教师与特殊困难学生建立帮扶关爱关系后,要对关爱对象全面包抓,做到

“五个优先”。一是学习上优先关心。要时刻关心包住抓学生的线上学习情况,要个别辅导、帮助其答疑解惑,督促及时完成线下作业,养成假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二是心理上优先辅导。要认真分析帮扶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疏导其在居家生活中的情绪,引导其居家期间多进行室内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自信,帮助其树立良好的心态面对疫情,面对超长版的假期。三是填报上优先提醒。每天提醒帮扶学生按时填报“全市师生健康信息应急报送系统”,按时测量体温,汇报自己的活动范围,监测学生每天的健康状况,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为春季顺利提供健康依据。四是资助上优先关爱。要积极为关爱对象在开学后国家“两免一补”、贫困生补助等相关惠民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关心、资助这些特殊困难学生,让他们感受来自社会的温暖。五是安全上优先监管。利用线上活动时,多与这些学生互动,优先对这一群体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帮助他们掌握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自救和逃生能力,还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进一步落实家长的监管职责,确保他们在延迟开学这段时间里的健康和安全。

三、细化关爱帮扶措施。建立完善“春雨计划”工作档案,做到包抓党员教师有联系信息表,有关爱记录表。疫情防控期间,指导特殊困儿童学生开展“停课不停学、学习伴我行”在线教育活动,指导学生在家自主进行学习活动,坚持“每天八个一”,即:“每天一报(健康信息)、每天一读(经典美文或古诗词)、每天一看(新闻)、每天一练(字)、每天一做(体育运动、眼保健操)、每天一写(日记或小作文)、每天一画(画图画)、每天一学(劳动技能或手工制作)”,通过这些活动的引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借此机会也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自理,学会生存,学会面对,学会承担。在延期开学的日子里,尽心竭力地做好帮扶学生防疫的引路人,让防疫教学两不误,增强战“疫”信心,让他们深知:疫情无情,但人间有爱。使他们在延期开学的日子里不恐慌、不枯燥、不烦闷,能和在学校一样自信乐观,向阳生长,为战胜疫情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寒冬阻断不了春天,疫情即将被战胜,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团结一心,共同战“疫”,为我们的学生撑起一片健康平安的晴空,让他们在“春雨”的滋润下茁壮成长,快乐向上。

篇6:赤壁中学帮扶特殊学生计划

特殊学生从大类上来分主要包括因经济原因、心理与情绪原因、学习原因导致的在社会处境上、心理与情绪控制上、学习程度上出现适应困难的学生。针对我校这几类特殊学生的状况,现将特殊学生的帮扶计划主要分三个方面进行(注:所有的计划都以照片和文字档的成果形式保存,部分计划是结合学风建设月和心理健康宣传月,部分计划是长期):

1、因经济原因导致的特殊学生帮扶计划:

⑴响应国家和学校的各种贫困生资助政策,建立由国家资助、社会爱心捐助、学生生源地贷款、勤工俭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多种助困形式为主的机制与体制。积极核实并落实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确保将国家助学金发放到真正贫困的学生手里,鼓励家庭贫困的学生勤奋上进,争取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其它各种奖项。(成果形式:由负责资助的老师汇总我院系获各种资助个学生人数个金额、勤工俭学的人数和金额、各种爱心捐助的类型和金额,贫困生的总库);

⑵因为学生的家庭经济差距大,很大一部分贫困生会因为家庭生活困难、衣着和生活用品、娱乐消费用品和方式、见识见闻等方面无法与其它同学攀比,导致无法融入到各种群体中,对于处于自卑和自尊情感交织、情绪不稳的学生来说,这些因素使他们处于内心深深的孤独、自卑、挫折和很强的群体压力中,针对这类现象,我校高度重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实施“爱心关注“工程,构建以心理辅导老师和辅导员老师为核心的,各班心理联络员为主体的贫困学生心理服务体系,确保对贫困生的关爱活动深入到每个贫困学生心理。”爱心工程“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①树立贫困生的模范典型作用,如通过已经考研或者创业的已毕业的贫困生进行交流,或者由贫困生优秀党员、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等获奖的学生作报告或开设贫困生专题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挫折和困难,了解自己各种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并学会克服不良情绪的方法,培养他们直面艰难困苦和信心和决心。(成果形式:与其他学生的经验交流会相结合,如题目为“励志奋进,感恩母校”等)。

②加强贫困生的基础技能培育,由于家庭贫困和教育环境的因素,大部分贫困生自小就没有广泛的兴趣,在计算机、英语等课程的学习上也比较费劲,这使他们与其他同学存在发展不同步的现象。因此,要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基础技能类的课程讲座。(成果形式:这可以邀请一些专业老师来讲,也可以让高年级已经在相关课程上颇有经验的学长来给低年级的学生进行经验的交流座谈。

③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关注,辅导员要对单亲家庭的贫困生、学习困难的贫困生、特困的贫困生进行定期的关注和谈话,了解他们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动态和需求,尽可能的在生活上、心理上、学习上给予支持和帮助,并未他们建立长期的心理档案,这样既有利于解决该贫困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也可以为后期的贫困生工作积累经验。

2、因适应、人际、情感、等多种原因导致心理困惑学生实施“爱心+心理援助”帮扶计划:

⑴建立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核心、辅导员为负责人、班级心理联络员为主体的三级心理预警机制,依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我校心理联络员培训的基础上,心理辅导老师和辅导员对心理联络员细化培训,将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和常识告知学生,同时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观察、预防和处理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和现象。在此基础上要求心理联络员有突发情况随时、随地的将各种突发情况告知辅导员。

⑵院系心理联络老师加强对所有辅导员老师的心理知识和各种应急情况

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活动,在每年新生入校时,充分利用入学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新生测查活动,对新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的适应问题,举办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从环境适应、学习困惑、人际关系。响应每年5月份和10月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健康月的相应活动,通过多种形式拓展我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自信、自强的品质和心理素质⑷建立特殊学生数据库,对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基本资料、症状、产生原因、处理过程、预期结果和各种信息进行整理,并根据不同的症状和原因进行分类,并总结有用的处理策略和方法,为后期进行学生管理和处理提供依据和方法指导。

3、对因学习困难而出现各种心理和学习状况学生的“一帮一”结对子帮扶计划,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⑴努力从教与学两方面下功夫,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强化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配合原理开展的 “辅导员与任课老师联络制度”、“学生匿名评教制度”从多角度加强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和学风的推动作用,提升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和业务水平,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老师的服务性。

⑵结合各年级特点,深入开展帮扶助学活动,巩固“一帮一”结对子帮扶助学活动成果。

①辅导员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落实具体帮扶措施,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切实的帮助,建立起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

②学习优秀的学生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结对子,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使优秀学生在结对帮扶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习能力和水平。在“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中,将本着自愿结合和组织安排相结合的原则,动员一批具有一定专业基础、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并且有能力完成自己学习任务的优秀学生结对帮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③加强老师与学习困难学生家长的联系,将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情况即使告知家长,并和家长一到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共同帮扶,通过以上几个方面从而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有任课教师帮,在课后有辅导员老师关心,在宿舍有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帮,在班级有学习优秀的学生

篇7:特殊学生的帮扶转化总结

王志英

时间飞速,转眼间一学期的工作既将结束了,回顾过去,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一年来,我们对特殊生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学初,认真制定了转化特殊生工作计划,然后按计划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因此,全面提高了特殊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了他的学习成绩,现对该生转化帮扶工作做出如下总结。

一、围绕学校的工作要点,真抓实干,全面提高.1、开学初认真分析了该生的基本情况,他主要都缺乏学习上的灵活性与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针对以上情况,首先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求之以效,因人制宜,因事制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在与同学建立感情的基础,经常主动亲近他,并定期主动找他谈心,鼓励他尽快向好的方面转化,全方位的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师生的感情。

3、以鼓励为主,善于捕捉该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他的一点进步,一次好事,都进行激励,使之发现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4、一年来,我特别尊重他的人格、生活上特别关心理解他,学习上更是倍加关怀,不仅自己关注他,还号召优秀学生主动帮助他,已经形成良好学习氛围。并利用课余时间多给这个孩子辅导,让他把所学的知识及时巩固。让他尽力跟上其他学生的水平。

二、存在的成绩与不足

1、成绩

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一年来,特殊生进步很大,从思想上有了极大的转变,他真正认识到了不学习的危害,不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危机,所以本学期可以说他很努力,学习上每天都主动留下让老师辅导,成绩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看到他的进步,看到他的成绩,我们老师从心底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坚信他一定会在下一次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2、不足

篇8:我国困难职工帮扶制度分析

一、困难职工的困难原因分析

困难职工群体是指在当前市场经济竞争中不利地位、拥有的经济和社会资源极少, 需要社同救助的社会中的一部分成员, 是在社会变革、经济转型过程中突现出来的弱势群体。造成困难职工生活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经济和社会体制的转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 城市劳动用工制度由原来的政府统一安排改为市场配置, 部分企业因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而惨遭淘汰, 产生了大量的下岗和失业人员, 导致职工收入大幅度减少或下岗, 收入来源中断, 导致生活困难。

二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医疗、教育、养老等负担较重。困难职工群体家庭大多是就业人口少, 就业者收入不高, 抚养子女或赡养的老人多, 而当前教育、医疗、养老等费用昂贵, 超出普通职工的承受能力, 间接导致生活困难。

二、困难职工帮扶制度的概念及内函

1. 困难职工帮扶制度的定义

困难职工帮扶制度是由工会牵头, 协调社会各方力量, 对因失业、疾病、工伤、子女上学或其它意外灾害等导致个人及家庭暂时性陷入经济生活困境的职工, 采取一定经济救助、就业创业帮助和法律援助服务等社会救助帮扶措施规范化的总和。困难职工帮扶制度是工会组织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形成的。

2. 困难职工帮扶制度的内函

首先, 体现多主体、多渠道和互助性结合的保障性质与方式。它由工会组织牵头, 动员协调社会各方力量, 并由工会帮扶中心具体操作, 对困难职工实施帮助与扶持。它是对目前以政府为主体的基本社会保障的有益补充。

其次, 救急济难是困难职工帮扶制度又一重要特征。一般而言, 困难职工帮扶制度只在职工遭遇风险, 个人及家庭暂时陷入经济生活困境时, 及时给予一定的经济救助, 属于救急济困。

再次, 经济救助与就业、创业帮助及法律援助服务相结合。在对困难职工实行经济救助的同时, 通过提供再就业培训、定期举办再就业洽谈会、积极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 并为其无偿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努力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从而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困难。

三、社会救助帮扶中存在的问题

1. 我国目前的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缺乏统一性、完整性和法律效力

虽然一些社会救济措施适合我国国情、确实行之有效, 而且得到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广大职工的充分肯定, 但是缺少相关直接明确的法律依据, 由一些社会慈善组织以及工会等社会中介组织采取的社会救助、帮扶制度等缺少直接明确的法律依据。。因此, 必须及时制定综合、统一和全国性的法律法规, 强化对社会救助制度的统一管理, 并使其内容更加全面、结构更加合理、社会保障关系更加完整。

2. 资金不足

资金是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开展工作的物质基础, 但是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缺乏持久经济支撑, 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困难职工帮扶要靠资金和物支撑, 建立并不断完善帮扶基 (资) 金筹措使用管理机制是有效实施困难职工帮扶制度的基础与关键。

3. 与其他社会救济体系缺乏有效沟通和衔接

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基本上是工会自己单独运作和管理, 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和协调不够, 同时与社会其他组织开展的救助活动联系更少, 没有有效利用社会其它救助资源。

4. 帮扶力量有限

作为民间团体等非政府组织, 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政策上、信息上都无法与政府职能部门相比, 帮扶的力度不够, 不能从根本上给与困难职工扶贫救助。

四、完善困难职工帮扶制度的对策研究

1. 努力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 积极推进医疗、教育、住房救助制度建设, 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看病难、子女上学难、住房难等问题。

2. 加快建立和完善综合性的社会救助体系

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要加快建立以低保救助为主体, 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为补充, 基础性救助和专项性救助相结合的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对低保家庭中的失业、子女上学、医疗等特殊困难家庭要实行分类救助。建立就业救助机制, 解决职工就业难问题。再就业是困难职工脱困解贫的根本, 因此需要采取措施, 加大力度, 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帮助困难职工再就业。建立就学救助机制, 通过助学金、奖学金、减免学杂费等方式帮助解决困难职工子女上学难问题。建立医疗救助机制, 解决困难职工就医难问题。

3. 提供多层次的扶贫帮困服务

在救助领域, 在强调国家承担主体职责, 强调政府福利的重要性的同时, 要大力培育非政府社会公益组织, 包括家庭、社区、社会团体、企业, 积极为社会提供福利的, 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网络, 提倡开展社会互助, 多层次、多途径地解决城市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 为困难群体提供更多的关怀和救助。政府要积极支持社会公益组织的发展, 为它们的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和资金支持, 努力形成政府主导, 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多主体、多方位、多层次的扶贫帮困救助网络。

4. 建立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

上一篇:各品牌男鞋尺码对照表下一篇:墙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