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下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凸显学生主体性

2024-05-03

素质教育下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凸显学生主体性(精选11篇)

篇1:素质教育下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凸显学生主体性

如何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张 颖

(江苏省昆山市周市中学)

摘 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而,在实现高效英语课堂的同时,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英语;主体性;思想;过程;评价;资源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这也直接影响了教师固有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评价。所以,在素质教育下,作为英语教师的我们要打破传统课堂的弊端,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为英语学科价值的实现以及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做出相应的贡献。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课堂进行概述。

一、在教学思想上认识主体性的价值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也就是说,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课堂的过程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我们都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对学生健全的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从思想上重视“主体性”的培养。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应该从思想上做好哪些转变工作才能确保课堂主体性的有效发挥呢?

1.转变教师地位

一直以来,英语课堂的教学理念都是以师为本,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一直在滔滔不绝地“教”,严格地来说应该是“灌”。教师为了在有效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最多的知识,采取的都是“一言堂”的模式,总想着让学生在课下慢慢消化。但是,学生缺乏主动性严重影响了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

2.转变指导思想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应试教育下的“学―练”模式已经不能再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了,也不利于学生健全地发展。

3.完善教学目标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目标都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导致学生就像考试的机器。而在课程改革下,我们要将单一的目标转变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过程与方法。而且,有人说过:任何割裂三者的教学目标都是不利于学生健全发展的。

总之,作为新时期的英语教师,要想真正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就成了首要任务,也是学生成为英语课堂主人的基础。

二、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是展现学科价值,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决定课堂高效实现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该环节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进行概述,以期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逐步成为英语课堂的主人。

1.导入环节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可见,导入环节很重要。所以,在该环节的教学中,我们也要选择好导入方式,要有意识地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成为英语课堂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Food and lifestyle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To get to know some nam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food.To learn how to talk about food and lifestyles.”所以,在导入环节,我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食物名字。这样的导入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点。这样一来既能检测学生的基础,又能将学生顺利地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当中。当然,这个过程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以及课堂主体性的发挥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导入环节,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方法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所谓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选择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不难看出,教学方法与高效课堂的实现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并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不利于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重塑教学思想,摒弃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而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发挥课堂主体的作用,进而也为学生良好的发展做好关键性的工作。

例如,在教学Shopping时,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情境创设法”,目的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运用本节课的重点句型,同时,循序渐进地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如,

A:Can I help you?B:Yes,please.I want some bananas.

A:How many do you want?B:One kilo.How much are they?

A:They are two yuan. B:Ok.I’ll take them.

A:Here you are. B:Thanks. Here is the money.

A:You’re welcome.

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交流,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而且对学生口语交流能力的提高以及本节课重、难点内容的自主掌握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除情境创设法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个人自主学习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以及小组自主学习模式等,在此不再进行详细的介绍。总之,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性的这一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确保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三、在教学资源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众所周知,教师的教学资源主要来源于英语教材,教材价值的最大化实现便是教师追求的教学目标之一。而且,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地利用电视、网络、书报杂志等资源,帮助学生拓展自己的学习渠道,进而为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做出相应的贡献。

引导学生浏览相关的网站,比如,希望英语网站、沪江英语学习网站、恒星英语学习网等等,引导学生自主在这些网站上学习自己薄弱的环节,进而,不断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听英文歌曲、看英文电影,这也是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英语意识的重要方式。

四、在课堂评价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评价是影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间接因素。具体地说就是,教师恰当的、鼓励性的评价能够缓和师生之间的关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而有心理学家说过: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能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所以,在课堂评价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肯定,以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做好辅助工作。还以教学Shopping为例,在课堂评价中,我们要及时对学生的发音、表达的流利性以及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等给予正确的评价,比如,I thought your sound is very pleasant to hear;You spoken English is fluently.等。切记,一味用ok,yes,very good等简单的词语去评价是不利于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的。所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恰当、准确的评价来促使学生积极地、自主地走进英语课堂活动之中。

综上所述,在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认真地贯彻落实“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重要性,从多角度、多方面入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确保学生真正成为英语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宁毅。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和谐高效英语课堂[J]。中学英语园地:教学指导,2012(06)。

[2]何季云。以生为本打造高效初中英语课堂[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07)。

篇2:素质教育下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凸显学生主体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服务和服从于主体”。因此,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使其主体作用得以发挥。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知识让学生去发现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教学必须为发明作准备,或至少给一点发明的尝试.无论如何,教学不应该压制学生中间的发明萌芽.”这里所说的发明,大多是指客观上早已被前人发现了的知识的再发现.教学中教师应认真为学生实现知识的再发现作好启发、引导等准备,着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再发现的氛围,让学生进行再发现的尝试,使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品尝再发现的喜悦,而绝对不是把所有现成的结论和盘托出.教师要大力的鼓励和支持学生再发现的欲望.在课堂上提供操作机会。如“交弦定理”PA×PB=PC×PD的证明,可进行如下设计:(1)教师在黑板上画两相交弦AB、CD,交点为P,(2)让一学生到黑板上测量PA、PB、PC、PD四条线段的长度(3)让学生寻找PA、PB、PC、PD)两两乘积有何关系?(4)让学生自画一圆及相交弦,按上述进行测量和计算,看有何关系?(5)所发现的规律是否正确?请用所学知识推证。此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操作、计算之中,整个过程是一个从操作测量到结果归纳到结论猜想再到执果溯因的自我发现过程。

二、思路让学生去讲解

数学也是一种语言,语言就要通过交流来学习。所以学生学习数学必须有机会讲数学,通过讲理清自己思路,从不同的角度考察概念,创造知识。当前的基础教育要求学校的各个学科都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让学生主动参与他们自己的学习,鼓励学生探索、争论、创造。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说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自己学习,使学生处于学习者的环境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曾看见这样一篇报道:一位外国教育专家在中国上海听完一堂课后,问其对中国教育有何感想时,他表示不解地说:“为什么课上只有老师提问学生,而不见学生提问老师呢?既然学生都已经会的问题,老师还有问的必要吗?”看到这里,我颇有感想,外国专家一语道破了我们教育界的现状。我们的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他们在课堂上希望老师很快地讲出结论,课上老师讲得多,学生议得少,问得更少,普遍口头表达能力差,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不能灵活运用知识。暴露出了目前中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种种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观念和做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有能力有胆量提出问题,提高学生敢说敢讲的积极性。

三、实验让学生自己去操作

教育的本质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学习中去,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获取知识。数学实验是一种新的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模式,它为数学思想和方法注入更多,更广泛的内容,让学生有效地掌握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摆脱了繁重的`,乏味的数学演算和数值计算,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问题很抽象,学生难理解,教师可采用实验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生的理解才深刻,并且能灵活运用。

如:环形运动问题,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很难理解,难以发现其中的等量关系,而这类问题恰又是很有规律可循,因此,教者可以提这样一个问题:同时同地、同向出发,两人的路程有什么关系?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亲自到操场上去试一试,学生马上就会恍然大悟,接着还可以做一些变式训练来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数学规律的抽象性通常都有某种“直观”的想法为背景,能够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师,就应该通过实验,把这种“直观”的背景显现出来,帮助学生抓住其本质,了解它的变形和发展及与其它问题的联系。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压缩了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往往造成感知与概括之间的思维断层,既无法保证教学质量,更不可能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新理念提倡重视过程教学,在揭示知识生成规律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去发现数学规律,从而理解更深刻。

如:用同样规格的黑白两种颜色的正方形瓷砖按下图方式铺地板,则第(3)个图形中有黑色瓷砖_____块,第n个图形中需要黑色瓷砖_______块(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这一题的关键是求第n个图形中需要几块黑色瓷砖?在展示此题时,我并未急于引导,帮助学生分析解题思路,而是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分组讨论,自己寻求解决方法。其中一名学生高兴的说“老师,我发现规律了,在这三个图形中,前边4块黑瓷砖不变,变化的是后面的黑瓷砖。它们的数量分别是,第一个图形中多出0×3块黑瓷砖,第二个图形中多出1×3块黑瓷砖,第三个图形中多出2×3块黑瓷砖,依次类推,第n个图形中多出(n-1)×3块黑瓷砖。所以,第n个图形中一共有4+(n-1)×3块黑瓷砖。看着学生那种无比高兴的尽头,那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总之,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个心理结构自主构建的过程。教师是外力,根本动力来自学生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共同参与学习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会学习的过程,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世杰:《用发现式实验开启学生的”数学之眼“》,《中学数学教育》.11

篇3:素质教育下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凸显学生主体性

一、为学生提供一个舞台

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即使老师口才再好, 如果每节课都是老师的“独角戏”, 学生也会厌烦的。怎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呢?我进行了历史专题讨论课的尝试。比如在学习商鞅变法时, 我安排了一节活动课, 让学生就商鞅变法是否成功举行一个辩论会。那节活动课上, 同学们的表现令我惊叹。他们积极参与, 热情高昂, 立场鲜明, 论述充分, 并不乏个性色彩, 高潮迭起, 情绪热烈。原来, 给学生一个舞台, 就给了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 给了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 给了他们伸展心灵的空间。除了这样的辩论会, 还可以组织历史剧表演、历史歌曲比赛、历史典故故事会等等。这些灵活多样的形式, 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在快乐中成长。正可谓“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空洞抽象的讲解, 使人感到枯燥、乏味, 而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

二、用质疑设问, 引发兴趣

历史学科的过去性使学生感觉比较乏味, 而传统观点的误区认为历史课就是背背而已, 又使学生对其难度认识不够, 所以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例如学习《大一统的汉朝》一课时, 学生已知道汉武帝在思想方面采用了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建议。如何正确认识这一举措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讨论深入不下去了, 我抓住这个机会进行启发提问:汉武帝为什么会采用这个建议? (从作用、历史背景来启发) “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有疑者, 却要无疑。”在自主学习课堂中, 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 而其中精心设疑是关键。如:“官渡之战”中曹操胜了, 而“赤壁之战”中曹操败了, 这是为什么?通过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原因进行探究, 效果不错。除了精心设疑之外, 我还鼓励学生质疑。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在自主学习课堂中, 我依据这一理论, 大胆地鼓励学生提问题。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采用竞赛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提问题。这些问题鼓励学生去质疑、去思考、去探究,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畅谈见解, 教师要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 最后加以归纳,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让学生动起来,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课堂是学堂, 学生要学会学知识, 还要学会做人, 学会生存, 学会合作。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 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 通过课堂内互动, 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 让他们发现问题, 激励他们去探索, 去创新。例如, 对于丝绸之路的变迁和给当今的启示探讨。把全班分成小组, 每组任务明确, 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 收集信息, 最后每个小组把各自的资料、报告向全班介绍交流。因每个人会有各自体会, 这许多体会的汇合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更容易理解我国现在的一些基本国策, 如西部大开发, 改革开放等。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 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 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而多媒体教学手段是现在的中学生最乐于接受的了。记得在讲《宁为战死鬼, 不为亡国奴》时, 我制作了一个电脑课件, 搜集了很多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图片, 并配以文字说明, 还配了若隐若现的背景音乐, 以烘托气氛。最令学生震撼的是我剪辑了电影《南京大屠杀》中的片断, 血淋淋的场面让学生无比悲愤, 很多学生甚至义愤填膺, 握紧了他们的小拳头。此时, 不用我过多讲述, 学生自然明白了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 也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从而达到了本课的思想教育目标。在历史教学中利用这些课件, 能够打破时空限制, 化远为近, 化静为动, 图文声像并茂, 生动感人, 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 创造历史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五、从课堂到课外, 让学生回归历史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历史讲述的是过去的知识, 而学生对于遥远的历史知识常常感到很迷茫, 那么实地考察参观就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知识的距离, 学生在轻松、自如、感兴趣的条件下学到了在课堂上未涉及的知识, 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历史, 开展丰富多彩的参观活动是陶冶学生情感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充分利用本地历史遗迹、历史人物等资源, 让学生亲眼目睹历史、触摸历史、回归历史。学习历史知识不再只是局限在校内, 局限在历史课堂上, 而是走进了活生生的历史世界。学生不仅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技能, 发展了能力, 而且还陶冶了品德、美感, 了解到悠久的中国历史的过去和现在, 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献身祖国建设和建设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

篇4:素质教育下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凸显学生主体性

【关键词】学生主持;小学数学;主体地位;教学策略;小学生

许多从事小学教育的工作者总是将我国的小学教育模式、现状、特点和西方的小学教育进行对比得出结论,我国的小学教育方法中规中矩,教学的重心在于教师的“教”,而学生在课堂上总是被固定在一个位置上,其任务就是仔细听老师说。而美国等一些国家的小学教育模式就要灵活得多,他们上课的地点、方式不固定,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任意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学交流并做各种实践活动。两种教学模式的巨大差异也直接导致了教育成果的显著不同。就数学这门科目而言,中国的小学生会做大量的题目,但是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当低,而西方孩子思维灵活,能够活学活用,能够将知识成功地和生活实际连接起来。上述实例可以说明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模式已经不能达到当代教育培养小学生的目的要求。下面我们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例,探讨凸显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以及教育者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将课堂的主动权自然地交给学生。

一、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

学習数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启发学生的智慧,增强学生生活实践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从书本和课外资料甚至是生活中汲取学习经验与知识营养。摒弃传统数学教学模式,教师“简政放权”将数学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要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教师应该从多个方面努力,首先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利用启发式、探索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教学形式的设计可以灵活多样,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式、小组竞争比赛式的学习也可以组织课外实践,总之教师确定大致规则,学生发挥主动性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操纵学习的具体方式,把握学习的进度。以学生为主体不表示教师可以完全退出教学,教师对每个学生都有大致的了解,这就方便教师纠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的错误,避免学生深入学习的误区。此外,毕竟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教师的缺席容易导致课堂教学秩序的混乱,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起着监督和导向的作用,这就在确保了学生学习的有趣性和开放性的同时兼顾了教学的高效性。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具有许多值得探究之处,数学的学习对于学生也是极大的挑战,所以使用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达到优质的整体教学目标。

二、因材施教,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表现

要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教学课堂,教师就要从各方面为学生着想,以学生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众所周知数学在整个小学教育结构中的主要地位。数学教学针对每一个小学生,但是由于不同的学生身心发展、性格爱好、思维发育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对于数学的学习态度、学习风格也有较大的差异,基本的数学成绩和学习基础也是不同的。由于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的限制,我国对小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是很不现实的。但是教师仍然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量让所有学生在当前“大锅饭”式的数学教学中找到最适合自己学习节奏和方式。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注意不同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不同态度和方法,以此为依据在正式课堂中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式。教师此举就充分显示了学生在整个数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了数学问题探究的深度层次也为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发挥“导演”作用提供了方向,整体上提升了课堂效率。

例如,六年级数学教师通过观察将班上的学生分成了三类。一类是数学成绩良好,思维灵活的学生,第二类是数学成绩一般,接受知识能力较差的学生,第三类是数学成绩较差又不想学习的学生。针对这三种学生,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圆》之前为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数学探究目标,第一类学生可以在掌握圆的性质、圆周长和面积的算法之后,从生活中寻找具体实例通过仪器测量数据结算该物品的周长和面积。这就达到了知识掌握的较高层次,对于第二类学生,教师通过具体题目的讲解让学生慢慢理解圆周长和面积公式的实际含义,给予学生充分时间交流消化。针对第三类学生,教师应该先让其接触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实物,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三、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式合作学习

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是学生也不能以个体为单位单独学习,这样会降低学习效率,影响整个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的作用可以让多个学生来代替,首先某个学生的观点不确定,给予了数学小组充分争论和验证的机会,如果教师在一手操办课堂,那么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依赖,甚至无条件的遵循教师的观点理论。这就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开拓性与延展性。此外,以小组为单位的学生主体课堂具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各个小组有各自独特的学习方式,小组之间既可以展开交流又可以进行竞争比赛。总之,通过各种轻松的学习方式,课堂的氛围就调动起来了。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主要现将学生分组,分组的方法如上所说,现在不在进行赘述。将学生分好组之后,教师可以站在一旁观察学生自主学习,把握课堂的过程。在独立的小组中,小组成员可以设计具体的适合本小组的数学学习方案,如在学习《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中,小组代表人设计学习步骤,之前学过《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我们可以先将分数化成小数,再将小数化成百分数,列出一些练习题让小组成员练习。如果遇到难题可以记下来之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环节,也可以向老师反馈。整个小组学习的过程教师都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自然凸显出来了。

四、多媒体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课堂

多媒体教学是当前流行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黑板和粉笔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学习的深度与广度都有条件限制,学生在单一乏味的课堂教学中无法提出创新的具有思考意义的问题,对数学的了解程度也远远不够。但是现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数学教学,从网页上搜索相关数学内容,制作成课件,结合图文声象四种元素来表达所学内容,让学生吃透知识点。多媒体教学形式新颖,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及探索性。教师规定学生可以在多媒体教学课堂上畅所欲言,将数学的难点提出来和老师交流讨论。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问,对自己讲授的知识提出反馈。学生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或者分享数学实践经验。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之下,学生能够更加直观清晰的了解数学,将抽象的公式定理具体形象化,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多媒体教学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意自己以主体的课堂上表现更加自然和谐。

五、结语

综上,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方案始终要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得学生充分展示出其学习的自主性,增加课堂教学的活力,最后教师应该将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运用到数学课堂中来,增加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提问。

参考文献:

[1]沈亚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

[2]钟克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数学教学[J].才智,2009.

篇5:素质教育下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凸显学生主体性

本文来自http//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要适应新课程标准,进行方式方法上的转变。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树立从“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变的观念。生命课堂是基于教育的生命意识,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连接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共同创设出新的生活经验,使生命融入新质,从而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为了适应新课程的发展,我们必须要不段改进教学方法,在初中

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一、关注师生情感交流

对于教师而言,生命教育就是有思想的教育,是教师用自身的生命体验去接受、同化教材,获得属于自己的灵魂认识,即有自己的教学思想,自己的生命真切体会,用自己的生命表达方式,去与学生交流、碰撞,使双方都得到感悟,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带语,以情发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用“师之爱”激发“生之情”。教师要用真挚的感情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阻碍,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如沐春风”,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当一个学生从心底里喜欢你这个教师,当然他就

会喜欢上你所教的这门课。

对学生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具体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勉励,以及互相交流。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教师可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消除学生之间的误会及隔阂,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达到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 增进团结,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促进生命发展的教学评价

1.对学习态度的评价

评价学生是否遵守上下课的时间,是否尊重教师的劳动,做到认真听讲,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认真做学习笔记,勤于思考,积极举手发言;学生是否具有探索数学问题的灵活性,愿意尝试各种解决问题方法;对从事数学活动具有好奇心、探索欲,并富有一定创造性,有强烈成功欲望等等。

2.对任务完成的评价

分为课前预习和完成课业两个方面。课前预习评价学生能否认真完成预习笔记,带全学习用具,包括书、本等;课前要把当堂教学用具齐放在桌面上;完成课业评价学生是否按时、准确完成课后大练习考试及是否

认真完成作业,按时上交作业,等等。

3.对数学思考的评价

篇6:素质教育下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凸显学生主体性

关键词:数学发挥小学生主体性教育

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小学生的主体性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它不是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成为知识的接收器,不敢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养成被动接受和依赖教师的习惯与惰性,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自由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形成良好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养成积极主动的参与习惯,为今后终身学习,不断认识客观世界奠定扎实的学力基础,同时形成相对稳定的素养和品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要创设情境,激发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要注意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为学生创造自信自强、朝气蓬勃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重视教与学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代教学论的思想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的探究;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生活占生活经验来源的主要部分,要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要起用他们的生活经验,起用的过程就是教学活动的过程。一般地认为,知识是人们社会实践的总结,是对大自然认识的结晶。这只是看到知识的“静态”。如果根据这个观点,教学时只要把结果告诉学生,让学生记住或者作反复的练习就行了。这样的教学扼杀了学生诸多方面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尝试、操作、观察、想象、讨论、质疑等探究活动,从而亲自发现数学问题潜在的神奇奥秘,领略数学美的真谛。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让每一位学生动手进行操作——折圆纸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轻而易举就得到了“在同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这样的教学,不但看到了知识的“静态”存在,更用“动态”的观点引导学生考察了知识,即知识不但是认识的“结果”,更包括认识的“过程”。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不但可以更巩固,也便于灵活运用。学生在如此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新知识,而且也掌握了探索研究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另外,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教材里的知识是客观的存在的东西,而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知识结构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要使知识结构成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必须有一个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能像照相机那样一下子“复印”上去就行了。因为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他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吸收、同化新知识,充实、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或者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组成新旧知识统一的、新的认知结构。这样在教学中必须有一个建构过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学生都知道生活中的年份,甚至月和日,授课时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各人观察自己手中不同年份的年历卡,然后在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通过交流,大家发现一年有12个月,月又分为31天的大月和30天的小月,以及特殊的二月。在此基础上,出示从2005年至2008年历年来的2月份的天数,同样由学生自己找规律,促使学生去再思考、再分析。学生经过再次的研究和探索,又得到了四年一闰。这样的教学,把要研究的过程展开了,引导学生突破一个又一个难点,由表及里,最后获得知识。所以,数学学习不是对于外部所授予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累积,而是主体能动性的建构,并且学生在建构过程中还受到诸多方面的教育。重视教与学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积极有意义的行动,需要激励、推动他们学习的内部动力,从而达到学习目的,而这种内部动力产生于学习需要。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需要和愿望,才会出现一种激励、推动自己去学习数学的心理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和愿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先创设了一个商店的商品部,出示一些商品(商品都是文具品)和它们的单价,让学生进行购物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读出商品的标价,接着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结合教材进行观察和讨论,“这些数有什么特征?”、“这些数又叫什么数?”等问题。这时学习小数已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内心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产生不足之感和探求之心,力求实现心理平衡。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不平衡——探究发现——解决问题——平衡”的学习过程中去。这样堂课,在引入新课阶段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了“情境问题”的氛围,架起了实现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当学生学会读小数后,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数点右边的数和小数点左边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一样?这个问题又激起了学生的探求欲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始终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数学教学各个环节中,都应精心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学习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三、渗透方法,促进学生的主体性

数学思想方法,隐含在知识里,体现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数学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掌握了这种能力的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从而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利于记忆,是学会学习、发展创新的前提。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除了要设计一些情境外,还要把科学的思维方法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使学生产生更广泛的迁移,多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学生一旦具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不断获得学习成功,增强自信和动力,更好地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就注意演绎思想方法的渗透,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出示了一个缩小了长方形的长的图形——正方形,要求学生计算面积,学生就用S=ab这个公式计算出了正方形面积。这时稍加点拨:这是个什么图形?学生恍然大悟,得到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数学知识的运用是演绎思想体现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能自觉运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从中得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运用学到的知识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知识才是“活知识”。

主要参考书目:

【1】《走向高效能的教学》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篇7:素质教育下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凸显学生主体性

一、更新教学观念, 关心学生的成长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观强调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 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更新教学观念.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师讲, 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更新教学观念, 以生为本, 不再只注重单纯的传授知识, 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引导学生主动搜集资料、积极思考、自主学习.

2.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哈佛大学350周年校庆时, 有人问:“学校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哈佛最引以为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 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全班所有的学生都应是教师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

3.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过程.教师应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内心体验、态度、信心等, 不应无视学生的情感反应, 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 不能实施“目中无人”的教学.

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指导学习方法

新课程理念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际能力.课堂教学中, 凡是学生能动口的, 尽量让学生动口;凡是学生能动手的, 尽量让学生动手;凡是学生能动脑解决的, 尽量让学生动脑;凡是学生能自主讨论得出的结论, 尽量让学生讨论……并且,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 在现代课程中,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应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责任,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 面向全体并不等于在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搞“一刀切”.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必须有差异, 否则就缺乏针对性, 无法因材施教.教师在备课时, 必须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 分层次设计教学方案.要千方百计地使每一位学生的优势都充分地发挥出来, 开发他们各自不同的潜能.对于所谓的“后进生”, 教师应给予特别的关心和照顾, 消除他们的顾虑,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四、尊重学生的人格,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 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开展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 教师仍是主角, 即使教师让学生讲, 也不允许学生有与自己不同的观点.这种课堂教学氛围往往十分压抑、严肃.教师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 在适当的时机将活动引入课堂, 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师应追求更高的境界, 努力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 相信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发展的潜能, 让学生在民主的、平等的氛围中愉快学习, 培养学生敢说、敢问、敢创造的自信心和勇气.这样, 学生与教师就会融为一体, 谁也不在谁之上, 师生关系既就进入了“同化”境界.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促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乐此不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 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任务.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前, 很多教师在讲课时, 往往不够信任学生的能力, 总怕学生听不懂.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 由于对学生的能力估计不足, 所以教师讲得很多, 而学生只是听得多, 说得少, 更不要说动脑思考、自主学习了.有些学生在长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 滋生了懒惰心理, 自学能力没能得到充分的培养.对此, 作为教师, 我们应明白:“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会学”“我爱学”.这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真正解决之道.

摘要:“以人为本”是当前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 也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石.教师需总结一些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策略,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篇8:素质教育下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凸显学生主体性

关键词:初中物理;主体性;小组自学;自主探究;和谐氛围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的课堂基本上呈现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被动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性。然而,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的主体地位应该由以往的教师转变为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所以,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开展小组自学

小组自学是课程改革下的一种广受师生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一般我们的分组原则是同组异质、异组同质,这样既可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摩擦力”时,我选择的是小组自主学习的模式,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我首先让每個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条件;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知道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等

等。接着,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带着目的进行自学,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反馈给我,之后,我再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这样将确保自主学习效率的大幅度提高。最后,我还设计了当堂练习的环节,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二、实施自主探究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简单地说,物理作为一门科学性学科,一定的探究能力对物理学科的发展、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立足于物理教材,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光的折射”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海市蜃楼现象;一个装了水的玻璃杯中插入一根筷子,会发现筷子“断了”的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当顺利地引导学生走进课堂之后,我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了一个问题:在星光灿烂的夜晚仰望星空,会看到繁星在夜空中闪烁不定,像人眨眼睛一样,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探究光的折射现象,以促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此同时,在这个自主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自主性,使得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感受物理的价值。

三、鼓励动手实验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常常忽视实验的价值,总认为在课堂上做实验是浪费时间,通过实验能够达到的效果自主学习也能够达到。真的如此吗?这个问题确实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在课堂上借助实验,尤其是学生动手实验,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且形象的展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可以亲身感受物理的价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

素养。

例如,在教学“探究影响导体电阻”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动手实验。首先,我引导学生提出假设:①在温度不变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有关;②在温度不变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有关;③在温度不变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之后,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验证,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的难点,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

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加深学生的记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营造和谐氛围

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在为发挥学生主体性营造外在的氛围,只有在轻松的环境下,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氛围,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我们可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进而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促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总之,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促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陈洪.新课改形势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J].新课程学习:下,2012(06).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汤泉中学)

篇9:素质教育下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凸显学生主体性

一、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凸显学生主体

小组合作学习是我国大力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且对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培养其数学能力,进而使学生体会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表示法,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深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授课的时候,我组织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首先,我引导学生带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自主学习, 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相似三角形?(2)两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吗?(3)所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都相似?(4)等边三角形都是相似三角形?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并解决上述的问题,进而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分组要合理,避免出现前后桌这样的“自由”分组。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做好分组, 要充分发挥小组教学的价值,在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同时,也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一题多解练习中彰显学生个性

一题多解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一道题提出两种、 三种或者是更多的解题方法, 该思想的倡导不仅能够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且,还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彰显。 所以,在解题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切入试题,进而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 同时,也为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求证:以等腰三角形的一腰为直径的圆,平分底边。

已知:△ABC中,AB=AC,AB是⊙O的直径,与底边B相交于D,求证:BD=DC

方法一: 连接AD,∵AB是⊙O的直径,∴∠ADB=90°,∴AD⊥ BC(垂直的定义)

∵AB=AC,∴BD=DC(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和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

方法二:连接OD,∵OB=OD,∴∠BDO=∠B,又∵AB=AC;∴∠B= ∠C.因此,∠BDO=∠C,∴OD∥AC,∵BO=AO

∴BD=DC(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

除上述的两种解题方法之外,还有另外两种解法,在此不再进行详细介绍。因此,在解答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 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进而,让学生自主思考,在寻找新的解题方式的过程中彰显出自己的个性,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10:素质教育下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凸显学生主体性

一、创设表演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表演情境的创设是课改以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目的就是要将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形象化,进而使学生以积极的学习热情走进数学课堂,成为课堂的一部分。而且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表演情境的创设也是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的,进而在大幅度提高数学课程效率的同时,也确保学生在高效的数学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也为了能够有效地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引导学生表演了教材中插图的情境,即小晴和小军买东西的情境。具体地说就是小军和小晴一起去超市,小军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小晴买了2盒水彩笔。组织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小军和小晴,然后进行交流,问:小军一共花了多少钱?如果小晴给售货员50元,售货员应该找回小晴多少钱?

组织学生按照上述的情境进行表演,不仅将熟悉的场景与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而且现有的认知水平也能帮助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法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在表演中也能体会到自主动脑思考带来的乐趣,进而为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做好铺垫。

二、开展自主学习,培养主体意识

倡导自主探究活动是课改下所提倡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也是直接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方式之一,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有效地运用自主学习模式,以确保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中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素养,同时,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为了有效地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时,我选择了自主学习模式,首先,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事物,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回答下面几个问题:什么叫做长、宽、高?分别指哪里?然后,我再针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点拨,在使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也确保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

三、借助动手实践,提高参与程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也是数学学科魅力的直接展现。所以,在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为学生搭建动手实践的平台,要确保学生在自主操作活动中轻松地掌握知识、提高效率。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在基本的概念教授完之后,我引导学生借助“七巧板”进行图形的拼组,如,借助三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借助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重新组合成一个大的三角形等等,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借助七巧板来拼组成其他的图形,比如,鱼的图形、人的图形等等,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也有着促进作用。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要真正将课堂主体归还给学生,使学生在形象的、自主的数学课堂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何曦.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J].小学时代:教师,2011(11).

篇11:素质教育下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凸显学生主体性

一、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人的思维在良好和谐的环境中才会乐于接受新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往往会对一个知识点的理解产生不同的观点, 此时教师应让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而不是直接将答案灌输给学生;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决不能搞一言堂?, 否则就会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不到充分发挥。此外, 教师的情绪对学生有着极强的感染性。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不能整天板着一张脸走进课堂, 那样学生见到你就会望而生畏, 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和颜悦色的教师, 更容易和学生拉近距离, 从而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 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

二、把时间和空间多留给学生

要让学生真正发挥主体地位, 就必须让学生自己阅读, 独立思考。对照问题和学习任务, 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理解, 从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能使学生学得深刻, 而且能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 提高思维能力, 增强自我意识, 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因为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的知识远远比从他人处听到的要深刻。而且, 学生通过预习教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会得到学习的乐趣, 就记忆强度而言, 这也要比教师直接告诉答案的要强得多。即使是进行合作学习时, 也要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因为没有独立思考就进行的合作学习将流于形式, 质量不高。有准备的讨论交流, 才可能是高质量的交流。根据心理学研究, 初中生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的时间约为30分钟。依据这一特点, 我认为我们可以在英语教学中采取师半生半的时间分配,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操练。这样既能使大多数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 又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教师的教学内容, 同时还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 而且教师可以走近每个学生, 了解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把握状况, 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节教学侧重点及教法,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在于教师的调动。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个环节,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 将学生从枯燥的课堂教学引入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交际中, 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我们在授课时要力求语言精炼、准确、流利、风趣, 并不断穿插一些抑扬顿挫的语调、时快时慢的语速、忽高忽低的手势及喜怒哀乐的各种表情。为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我们还可以通过实物、多媒体课件、简笔画等直观教具创设情境或者运用语言描绘情境, 运用动作演示情境等多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激活学生的思维, 激起学生的情感, 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教学活动中。例如在教授牛津教材8A Unit 6中的Reading时, 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台湾地震发生时的情况, 我插播了一段关于地震的视频, 让学生对地震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同时在教授生词的时候, 我找了一些带有动画效果的图片, 比如shake (晃动) , 我找了一副房屋在晃动的图片, 又如生词scream (尖叫) , 在呈现图片的同时我配了音乐, 这样学生就能很轻易地猜测出词意, 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学生“动”起来。

四、创造性运用教材, 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 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 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传统的教学与新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区别, 在以往的课堂上, 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整齐划一的, 束缚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而新课标则要求教师要重视、尊重学生的个性, 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此, 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 那是不现实的, 也是不可能的。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 客观地显示出不同层次的梯度, 在设计问题时根据学生能力的大小, 用较难的问题来提问优秀生, 一般难度的问题提问中等生, 较容易的问题可以留给后进生, 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尝到成功的喜悦。而在布置作业时, 也可以分层要求, 对一些能力提高题可以标注固定符号, 让学生选做。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 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 成为学生自我赏识的乐园。

上一篇:java工程师简自我评价下一篇:海洋环境管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