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022-09-1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这是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谈话中对人才素质、教育方向的精辟论述。创新,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是新世纪教育的方向。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在课程目标、结构、评价、管理、组织实施等方面都有重大创新。这也为班主任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的挑战和新的使命。那么, 做为班主任, 如何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突破思维定势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

“思维定势”属心理学概念, 是人们从事某项心理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也是人们长期形成的一种习惯思维方向。具体来说就是人们在长期的思维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条件反射 (投影) , 或者说是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思维是人类本质的特征, 是人一切活动的源头, 也是创新的源头。有了创新思维才能开始创新活动, 有了创新活动才能产生创新成果。

要想拥有创新思维, 就要打破思维定势。所谓“定势”就是由人们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 定势有助于人们迅速解决问题, 而当情境发生变化, 定势则会阻碍人们采用新的解决方法。心理定势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 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 甚至达到自动化, 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同时, 心理定势的存在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 使我们只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 而不求用其他“捷径”突破, 因而也会给解决问题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进行创新思维, 无论是思考如何解决新碰到的问题, 还是思考如何对老一套的问题按某种新的方式解决, 都需要有新的思考程序和新的思考步骤, 而基于思考以往的同类问题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必然会对创新思考产生一种妨碍作用、束缚作用, 使人难以跳出思维定势的无形框框, 难以进行新的试探、新的尝试。

突破定势作为一种创新思考方法, 是指在思考有待创新的问题时, 要有意识地抛开头脑中以往思考类似问题所形成的思维程序和模式;要警惕和排除它对寻求新的设想所可能产生的束缚作用。应试教育在中国实行了几十年, 现在要向素质教育转变, 教师的思维定势要转变, 班主任更应顺势而为。

1、要有换位意识。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仅要把自己看成是管理者, 还应把自己看成是被管理者, 这是突破思维定势的一种表现。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发挥主要作用, 指导学生的学习和集体工作, 听取学生的呼声, 发现学生的需求, 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善于思维, 敢于思维。而创新思维正是在这种无拘无束的状态中萌发的。当你对班主任工作感到束手无策时, 不如换位思考, 也来做一做学生, 看看学生对班主任有哪些要求。你会发现“不时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很快会找到答案。所以, 班主任确立了在班级管理中的换位意识后, 可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2、要有参与意识。

在确立换位意识的基础上, 班主任还应确立参与意识, 即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身份, 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 这也是突破思维定势的一种表现。只有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活动, 班主任才能真正体验班级活动的成功与不足, 才能全面感觉学生的兴奋点、闪光点和德育工作的盲点;而只有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闪光点才能在各项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营造勇于创新的氛围, 才能使学生有所发现, 有所创新。同时班主任在参与过程中可科学地驾驭各项活动, 完善学生各种欠成熟的思路或作法, 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智力支持。

3、要有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还是突破思维定势的一种表现。日本的东芝电气公司, 在1952年前后曾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扇卖不出去。后来, 一个小职员向董事长石坂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在当时, 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 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为浅色。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电扇, 大受顾客欢迎, 市场上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 几个月之内就卖出了几十万台。从此以后, 电扇就不再都是一副统一的黑色面孔了。这个事例说明, 竞争就是创新。要想班级有竞争意识, 班主任应先有竞争意识。俗话说得好, “兵熊熊一个, 将熊熊一窝”。班主任只有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 才能永不满足、锐意进取、推陈出新。班主任应有意识地运用竞争机制,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竞争, 要让学生有一种不服输, 千方百计去战胜对手的干劲, 进而学会创新。

二、转变育人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

逆向教育观念。班主作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 树立逆向教育观念。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事物, 分析问题, 激发学生进取欲望, 为其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比如, 以前对男女生交往过度的种种危害, 并把这一现象视之为“早恋”。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处理此事,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即鼓励男女生交往, 强调相互交往的好处, 并在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中为其创造交往的条件, 但应巧妙地限制其单独交往。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相互交往会使对异性神秘感逐渐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真挚的友谊, 会有效地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

与时俱进观念。班主任应站在时代高度及时向学生传递各种先进信息, 使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充满时代气息, 都能体现跨世纪学生的风貌。否则, 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是默守陈规, 固步自封的一代。比如, 号召全班学生每人搜集一条我国科技发展最新成就, 并讲出它与世界同类成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增加学生的科技信息知识, 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忧虑感,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为赶超世界一流培养创新思维。

持之以恒观念。班主任必须树立持久观念,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成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来抓。首先, 要营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氛围, 为创新思维的萌发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其次, 要使每项班级活动充满生机, 充满新意, 使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创新的喜悦, 感觉创新的魅力;最后, 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各项活动, 使各项活动既有区别又有一定内在联系, 为学生的不断创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比如, “你能在《十万个为什么》以外再提出一个为什么吗?”其实, 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 关键是要诱导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习惯。

三、解除各种束缚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保障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 要看事实, 看未来;解放头脑, 撕掉精神的裹头巾, 要想得通, 想得远;解放嘴巴, 享受言论自由, 谈天, 谈地, 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 甩去无形的手套, 大胆操作, 向前开辟;解放空间, 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 飞向大自然, 大社会去寻觅, 去捕捉。”[2]

1、要让学生敢想。

班主任在开展主题班会时, 不要先抛出自己的想法, 只把主题交给大家, 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比如, “对我国的交通拥堵问题, 你有什么好办法?”要让学生尽情去想, 哪怕是异想天开都行, 关键是最后要落实到办法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力, 即使是他们想出的办法是天方夜谭, 班主任也要正面鼓励他们。比如潜艇下水, 飞机上天, 卫星发射, 太空飞行, 人类登月等, 这些以前都是幻想, 如果不是我们前辈的幻想, 最后怎么能变成现实呢?这些都说明了“不怕做不到, 就怕想不到”的道理, 会对学生今后的创新思维非常有启迪。

2、要让学生敢说。

著名科学家袁隆平就敢说, 他说他在“80”后要把水稻亩产达到900公斤, 如今他做到了。现在, 他又说在他“90”后把水稻的亩产达到1000公斤, 他不是说大话, 是实话, 是胸有成竹。由于我们现有的某些教育模式的僵化, 使多数学生在参与班级活动时习惯用一种固定模式作为评价事物的尺度, 即习惯了说套话、说空话、说假话, 只有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坚持实话实说、畅所欲言, 才能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忆。只有启动了学生的思维, 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才能使学生有所建树, 有所创造。班主任在每次搞完活动后, 都应让学生针对这次活动实话实说, 谈自己的看法、认识、感受、建议, 这样使班主任不仅了解学生的真情实感, 也能及时调整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一些做法, 同时, 也为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创意提供了机会。

3、要让学生敢干。

毛泽东同志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 你就得变革梨子, 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同性质, 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 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 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体现时代特征, 不光要让学生敢想, 敢说, 更重要是让学生敢干。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重要的一环, 否则我们培养的学生都是些“弹花匠之女, 会说不会弹”的空想家, 空谈家。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把他们的相法, 通过自己的手变成现实。比如, 手工剪纸, 废旧物资回收利用, 小发明, 航模等等。哪怕做成一个小小的物品, 也许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就是一个转折。班主任应提倡这种活动, 并为这些学生创造条件和环境, 从而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养成动手的好习惯, 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积累更多的宝贵经验。

创新, 是新时代的产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新课程的一重要任务, 巳显得刻不容缓, 每一个班主任都应在素质教育中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不辱使命。

摘要:如今的教育缺乏的是创新, 教师缺乏对创新教育理论的学习, 对创新教育方法的研究, 教学和管理仍处于应试教育的思维定势状态;学生缺乏对创新学习的动力, 缺乏对创新管理的兴趣。因此, 转变观念是教师和学生的当务之急。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班主任, 更应率先垂范。

关键词:思维定势,突破,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

[2]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

[3] 毛泽东.《实践论》.

上一篇:妊娠合并子宫肌瘤32例分娩方式的临床分析下一篇:高职院校环保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