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小结

2024-05-13

小学科学小结(精选11篇)

篇1:小学科学小结

一学期在忙忙碌碌中结束了。在这一学期由于某些原因,期中后我担任四年级的科学教学,教学中,有收获,有遗憾,有成功,有反思,现将我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以促进进一步提高。

一、更新教学理念——实施课程改革的支撑点。

对于用全新思想观念锻造的新课程标准,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如果观念得不到更新,那么就很难适应课改要求下的课堂教学活动,新课改的理念就很难得到贯彻,教学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中,我通过各种方法促使自己不断充电、提高,达到思想上“通”,观念上“明”。

关心新课程改革的动态是实施好新课程的一种有效方法。为了及时获得与新课程有关的知识与信息,一些教育网站是我经常浏览的对象,、通过网络查询,可以学习、借鉴同行的教育教学先进经验,与一些热衷于新课程改革与实践活动的同行们进行教学上的切磋。教育理念的转变是长期的、细水长流的、在点滴实践中形成的。为了真正从观念上转变自己教育理念,我一有空就读《科学课》杂志,并将先进的理念摘抄下来,实践发现,多读书对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的确很有帮助,我还积极参加各种新课程的学习活动。在这一系列的培训活动和会议中,我得以洞察最新的教改动态,关注当前的教学改革实践,及时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改经验,从而富有成效的指导自己展开教学研究。

二、落实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的立足点。

在目前的形势下,对于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课堂教学始终是教师的命脉。明白了这点,我在课堂教学上动了不少脑筋。我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和理念,结合外出听课的所见所闻进行了思考,在教学中以各种教学方式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来教学。

科学课必须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注重探究过程,倡导让学生自己去找结论。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对每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一个定位与解读,再将这些目标分解到各个教学活动中去,力求通过一节课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都能有所得。课堂教学中,我关注学生的需求,想方设法让更多的学生卷入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来,留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方式,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面对课本中诸多体验性的教学内容时,我和学生一起共同搜集有关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当学生面对众多问题时,我就引导他们自己动手研究解决。本学期,我除了使用科学记录本让学生做课堂笔记和课堂观察、课前调查记录外,还开发出科学记录本的第三种功能——借助科学记录本与学生作书面交流。通过一学期的使用,我感受到用笔与学生交流的好处——保护学生的自尊,扩大交流的面。往往在课堂上,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能对每个孩子进行关注与激励(往往是课堂上的活跃分子),通过用笔交流,能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时期的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交流(尤其是与课堂上关注少的孩子),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与重视,这些激励性的语言能拉进更多学生与教师间的距离,将课堂上的关注延伸到课下,将对部分学生的关注扩大到对所有学生的关注。

三、抓好教学常规—— 落实教学工作的基本点。

本学期,我严格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认真扎实地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不过我知道,所谓常规就是习以为常的规定。应该说是我们工作的最低要求。“只有超越常规,工作才有可能主动创新”——根据这样的理解,我在落实常规中寻求突破,我严格落实“研在课前、探在课堂、思在课后、传在网上”的校本研究思路。“研在课前”——课前解读教材,制定三维目标、思考解决策略;“探在课堂”——将备课用于实践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调整“教学脚步”,做到“教”为“学”服务;“思在课后”——及时将自己的成功、不足记录下来,累积资源,为再次教学服务。

四、加强教育科研—— 增加个人储备的突破点。

课程改革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教育科研意识对走进新课程的作用,也真切感受到新课程的实施没有既成的模式和预成的教案,确实需要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因此,我努力向“科研型”的教师发展,教学之余,我总将自己的点滴想法、做法记录下来,为教学科研积累第一手素材。

篇2:小学科学小结

科学新课改总结

黑林镇中心小学韩华善

由于新理念对我们教学实践中的诸个方面缺失具体的指导性,因此在一些关键的理念没有被实践检验而深刻领会之前,妄加定论,难免会出现表面化的倾向,甚至是误区。基于这点认识,本文仅就围绕新理念,把小学科学课改中遇到的几个问题有所侧重地谈些思考。

一、关于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指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搜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和交流。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

要实现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重新定位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但一些教师在定位角色转换时,不适度地由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至上,变成了学生至上,在以科学探究活动为主的科学课堂中表现尤为突出。他们的理解是学生是主体,要把学生失去的课堂还给学生。于是,他们开始走到学生中间甚至背后,成为了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甚至是旁观者,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把教学完全放开,不加干涉。这是对教师权威、课堂权威否定的一种表象。

这些观念都有合理之处,但也是对新课程理念的一种误解。尊崇权威并不是没有个性,传统也并不意味着保守落后。新理念下师生关系是平等的,这主要是指人格上的平等,可以平等相处,平等交流,平等对话;学生是主体,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是不能替代教师的职责和任务的。教师不能把课堂完全“归还”给学生而失去其组织引导的职业特性从而走入另一极端;不能一说学生为主体,一说实验探究,课堂就任由学生决定一切,形如散沙,放任自流。事实上,完全缺乏教师组织和引导的课堂简直不可思议。

在以探究活动为主的科学课堂中,人们更关注到了每个学生,关注到了他们的主体参与,于是“让每个学生动起来”成了我们科学课改活动中常提到的观点。提出“动起来”是因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学科多元目标的培养,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实现的,其中科学方法、能力与技能、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往往需要通过学生在主体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动起来”的过程中去体验与感悟。在这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和“动起来”是必须体现的。这是建立在学生也是具有主体能动性的学生观的基础上的。

科学课堂的确需要让每个学生动起来,但“动起来”并不等于热闹,热闹也不等于科学课堂。课堂需要主体探究,也不排斥传授、接受,甚至是机械式的科学技能的训练,也需要冷静与睿智的科学思索。它们并不矛盾,是辩证的统一。

二、关于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进行真实问题的学习

好奇、遐想而又喜欢动手的学生极爱上自然常识科学课,因为这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探究过程。由于过去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学会与掌握书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任务的,所以,尽管也尽量采用探究法教学,但如果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太长,讨论思考体验的时间太多,教师就开始担心这节课预设的目标能否完成。于是许多探究体验的过程被强令而止,学生也不得不从过程中走出来,和教师一起直奔预设的目标。探究搁浅在任务前,这是很煞风景的,也是大不科学的。那么喜欢上科学课的学生只能遇见尴尬与悲哀。

新理念下的科学课堂将帮助学生摆脱这种尴尬。因为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注重的就是要让学生亲身去经历一个个活动探究的全过程,科学探究既是我们课的学习方式,又是我们课的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探究”既是方法又是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和主要途径。那么与我们并不陌生的过去采用的探究教学法有何区别呢?过去我们教学中的探究法,其仅仅作为方法,而不是目标。目标是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结论,目标是侧重知识性结论的。笔者认为这是新旧课程区别最大的一个教学理念。

尽管“探究”既是方法又是目标,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和主要途径。但不能放任,因为小学生探究计划性不强,常常随兴所至。需我们进一步辩证认识的“探究”理念还有:探究不是惟一的科学学习方式;探究不仅仅是动手做,方式多样;探究不一定是发现式的;探究的重点不在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上;探究过程中的挫折、错误、弯路甚至失败,对学生也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三、关于发展性评价的问题

在“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要以探究为核心”这股课改浪潮澎湃之日,我们的教育评价体制居然几乎未见涟漪。这是我们实施新教学评价理念时或多或少存在着的困惑。我们是选择新课程“评价时机全程化、评价方法多样性、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还是关注传统的很难涉及科学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很难包含科学素养方方面面的以知识性为主的“应试教育”?这是我们教育价值取向的问题。当然我们都将选择前者,因为这是课改滚滚向前的潮流!但困惑不得不令我们思考:传统的教育评价体制是否严重影响、阻碍着新理念的推进与发展?

什么是教育评价?它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在对信息与标准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做出价值判断。新课程的教学评价既遵从了教育评价理论的一般原理,也具有一些区别于传统教学评价的特征。最大的特征是: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的状况,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并把它作为评价改革的核心。

在实施发展性评价时,我们常遭遇这样的一种课堂案例:教师频频用夸奖“你真棒、掌声鼓励”类似的方法评价学生,课堂气氛热烈。初听这整齐节奏强的拍掌确实振奋人心,听久了却不是滋味。这种外在的奖励办法容易使学生产生预期评价的心理,其学习效果往往不佳。另外小奖品也能将学生的热情推向高潮,但也使人不免担心没有了奖品的下节课怎么上?如果撇开了教学实际一味地强调气氛,那气氛可能的肤浅的、空洞的。因为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要建立在学生学习的过程有发展的基础上。无论是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肢体语言,还是实物性的荣誉卡、小奖品,如果没有明确的评价目标、恰当的评价结论,随意的激励是无法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的,而且还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造成很多学生只能听表扬,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此外,随着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和愿望的提高,他们会对表面化、形式化的激励感到乏味,是不利学生自主发展的。

此外,评价仅仅关注某个环节或采取某种方法是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的;评价一定不要拘泥于形式,如硬性规定日常评价的时间间隔、字数、内容、形式等;新的评价方法并不是否定已有的评价方法,如书面的测试;各种评价方法都是为一定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服务的,必须根据不同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应避免在评价方法改革中出现赶时髦和形式化的现象。

学科理念的转变决定了小学科学的课改必然是一种扬弃。我们不能因为改而回避实际与传统,甚至避开规律,矫枉过正。正确理解和把握新理念,继承与发展,特别是辩证地认识课改中的诸多问题,将会使小学科学课改向健康的台阶迈进。

篇3:小学科学小结

2008年省教研活动, 有一位教师执教《磁铁的性质》。其导入是这样的:

教师出示乒乓球放在手上让学生吹, 结果乒乓球不动。学生兴趣被激发起来, 后来发现教师手掌内和乒乓球内有金属, 于是学生异口同声地猜测出是磁铁。教师出示课题“磁铁”。然后就问:“你知道磁铁的什么知识”?学生汇报:“有磁性、可以玩、可以吸……”然后开始下一个活动。

导入在课堂中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了解学情。在以往的课堂中我们可能主要关注知识方面的学情。即学生已经知道什么知识, 我们新课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上开始。笔者认为这位教师也是考虑到这点的。但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我们关注更多的东西, 我们不仅要知道学生知道什么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他们对这方面有什么经历, 具体的兴趣点在哪里, 需要质疑的问题有哪些等多元化的东西。学生在这个时候提供的多元信息将在教师的头脑中储存、分析、决策, 这就是我们平时所强调的要以学生为本, 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不断地调节自己的课堂教学。所以了解学情不是了解学识, 以学生为本不是以学生知识为本。

同导入一样, 在很多课结束时, 有些教师习惯于自己或者学生对全课作个总结, 而总结的内容往往被限定在“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笔者认为, 从一定的高度上来看, 本课的小结是下节课的导入, 功能与导入是相类似的, 就是了解这节课的学生多元化的学情, 为下一课的活动做参考。但它又不同于导入, 还有其它作用, 比如它要引发学生的更深层次地思考, 它要引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课外的探究活动。下课的铃声不是探究活动的终点, 而是继续探究的起点。

篇4:小学科学小结

关键词:设计;凸显;功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302-01

一、数学课末小结现状

课末小结处于一节课临近结束时段,此时小学生思维活跃期已过,大脑反映较慢,甚至进入“休眠期”,因此科学设计和组织课末小结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许多教师在课的设计都将重点集中在新授知识上,常常忽视了课末的小结,有时还有走过场之嫌。纵观当前的一些数学课,其结尾大多存在以下问题:

1、形式过于单调

在一些教师的思想里,总存在着一些根深蒂固的想法:数学课的结尾只要出几道题目练习一下就行了,或者只要变换几个花样即可:其实这是一种观念的落后,设计和组织课末小结,必须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入手,题目的设计也要向这一目标靠近,根据这一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小结形式。

2、语言“约定俗成”

一些教师的小结,语言过于程式化,总是老一套“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没有什么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第一次这样小结或许还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但如果每天都是这样,学生对这一環节旱已熟视无睹,自然很难引起他们的注意和思考。这样的小结也就只是流于形式,丧失了课末小结的教学功能。

二、科学设计课末小结

科学合理的课末小结不仅能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求知欲望。设计和组织课末小结,要根据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力求形式多样,新颖活泼、言简意明,要由教师、学生或师生合作来完成。我们在数学课上,应该怎样使结尾新颖、使课末小结充满活力呢?

1、课末小结趣味化

用“儿歌”、“游戏”等形式进行课末小结;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的知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一课时,临近下课,教室里想起欢快的音乐声,教师出示儿歌,与学生齐读:“小数点,很重要;位置错;不得了;向右移,是扩大;向左移,是缩小;移一位,是十倍;移两位,是百倍:只要方向位数对,扩大缩小一定对。”寥寥数语,就把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讲得一清二楚了。

这位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放弃了常用的提问式结尾法,把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编成儿歌,把知识融入了欢快的乐曲中。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概括知识,揭示规律,简化思考过程,这是“趣味愉悦型”小结中的经典之作,令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

2、课末小结生活化

《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由此可见,我们的数学课末小结也应重视学生走进生活,让课末小结生活化。

教师应该给学生虚拟一个空间,使数学回到了生活中,一道普通的练习会成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为什么?只因为它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必然会学得兴趣盎然。

3、课末小结悬念化

课末小结归纳本课所学的知识,有意设置悬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意犹未尽,欲罢不能,驱使学生主动探索。

如教学“循环小数”,可设计这样的结尾,结合小节向学生出示这样一张表,让学生观察。

教师指着表格说:“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循环小数,循环小数属于无限小数,是小数的一种。可你知道像3.1415926这样的小数是什么小数吗?同样是循环小数0.8282……和0.38282……又有什么区别吗?请同学们自学课本,把表填完整。”这样的小结首先把循环小数放在小数这个概念系统中,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又给学生留下悬念,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

4、课末小结整体化

课末小结不仅要关注本课时所学知识间的联系,更应关注已学和未学知识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让学生既见到每课时所授知识之“森林”,更让学生见到全套教材之“森林”,感受到知识间的联系。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课末小结:今天我们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可以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见,求一个图形的面积可以通过转化,根据与别的图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来求得。这说明图形与图形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联系的,我们可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是突破口,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

教育者需要有全局观和整体观,能登高望远,把全套的教材的内容了然于胸,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能力,发展思维,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篇5:小学科学小结

一、基本情况

2014年5月14日上午9:30——10:30,庙滩镇小学科学教研组准时在网络开展网络活动。此次活动共有12人参加,其中街道有安玉芝、姜小菊2人,镇小周红梅、吴文忠、杨兴运3人,黄畈陈东林1人,古乐任定国1人,南川李家成1人,熊营程敏、邓辉、汪显兵、张启堂4人参加。活动中老师们畅所欲言,对镇小周红梅老师的三年级第五单元《电磁铁》导学案发表了个人意见。知道如何安排每节课的导学案的三大环节六个活动的相关内容。后来老师们对《电磁铁》一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研讨,如电磁铁制作材料中,用漆包线缠绕(两头打磨)比带皮的电线效果好一些;生铁钉在使用中要先进行烧红冷却处理后效果好些;还对电磁铁的南北极也进行了研讨等等。

二、取得的成绩。

集体备课是教学科学化的有效途径,是教师情感与情感的沟通,是教师个体思维的碰撞,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通过集体备课的研讨,老师们认真钻研教材,自已先独立编写教案,然后给大家一起审核,老师们你一言,我一语,互相交流,积极讨论,然后带到课堂去,自已再进行加工,形成个案。集体备课的活动促进了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可以说,集体备课大家收获多多,受益匪浅。

三、存在的问题

由于科学教师队伍不够稳定,大多数都是兼职教师,每周的课时多,科头多,开展一次活动,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老师们不能按时参加。就是百忙中挤一点时间来参加,也犹如蜻蜓点水。

篇6:小学科学小结

为实现“以人为本、各尽其才、资源共享”的教育理念,庙滩镇小学科学教研组根据中心学校教研方案,结合各校实际全面开展课例研究和集体备课活动,现对四月份集体备课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方案制订。为在集体备课中做到了“三个统一”:即统一教学目标要求、统一教学重点、统一教学进度,中心教研组长创建了庙滩小学科学教研群,要求各学校科学教师届时加入群,于4月3日备课组长在群内上传四月份集体备课活动方案。并具体安排了集体备课内容: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五单元家庭用电。

2、活动情况。2014年4月11日,庙滩镇小学科学教研组在镇小四楼计算机室顺利开展三年级第五单元导学案研讨活动。此次活动共有8人参加,其中街道2人,镇小2人,黄畈2人,古乐1人,其他学校事出有因提前请假未能参加。活动中老师们畅所欲言,对各自制定的备课内容进行了传阅。并对镇小周红梅老师的三年级第五单元导学案的制定发表了个人意见。最后组内成员根据自己的思路以及对教材的把握,学情的了解等对第五单元家庭用电《电磁铁》一课积极研讨发言,确定为五月份定课研究内容。

二、取得的成绩。

通过集体备课的研讨,老师们认真钻研教材,自已先独立编写教案,然后给大家一起审核,老师们你一言,我一语,互相交流,积极讨论,在争议中成长了,有了收获,然后带到课堂去,自已再进行加工。大家共同的感悟是:集体备课是教学科学化的有效途径,是教师情感与情感的沟通,是教师个体思维的碰撞,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可以说,集体备课大家收获多多,受益匪浅。

篇7:小学科学小结

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三个阶段、六个环节现已如期达到了目的,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本质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干部为教育,群众得实惠,作为学校参学单位,就是如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管理上上台阶,在教学质量上下功夫,为此针对我校实际制定整改落实方案,现就整改落实阶段工作作如下小结:

一、分析检查阶段所有问题台帐

在学习实践中,制约学校发展的因素:

1、绩效考核,2、中层职务不明确,3、经费支出不公开,4、兑现不及时,5、班主任管理不力,计有5条。在整改阶段,学校认真调查、分析,逐一落实,制定了一整套整改方案,第三阶段逐一落实。

二、整改情况

1、绩效考核

按月工作量情况进行月考核,完不成当月工作任务的及时处置,严格兑现,考核方案几经讨论,最后统一了认识,本期正式执行,推行绩效,就是为了推动工作,千方百计地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办学品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学校中层机构的考核与分工 针对上汽分工不太明确,管理不太到位的情况,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学校对中层人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并实行奖惩,使学校各口工作有具体人员管理,做到责任明确,稳步推进。

3、账务公开

经济是牵动人心的,教师极为关注,学校要把有限的经费,合理的用于学校的建设、教育教学上,除了认真落实经费预算外,按月公开支出账目,给教师们一本明白帐,教师才无怨言,才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4、兑现不及时

本年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学校工作中的中心,首先及时检查,及时兑现是推进工作最有效的方法,经学校校委会研究决定每月的业务检查将及时公开并作期末兑现绩效工资的重要依据。

5、班主任管理不力

班级是学校的一个细胞,任何一个细胞均不能有任何问题,抓好班级管理是抓好学校工作的一个前提,学校针对上期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班主任作适当的调整,利用精力充沛。有管理经验的教师担当班主任,不断充实班主任队伍。

6、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完善制度,力争全面、完善,确保学校工作健康的发展。

长丰小学

2010-3-4

长丰小学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落实阶段小结

篇8:小学科学小结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7年经科技部批准建立,2010年通过建设验收。自批准建立以来,实验室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实验室五年发展规划》为指引,在重点研究领域设立一批开放课题,加强与国际国内高水平的同行专家开展合作研究,以期取得一批高水平的自主创新成果,在夯实建筑与土木工程学科基础研究的同时,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建立新的技术平台,推动我国及国际上建筑及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实验室设立和遴选开放课题的基本原则是:(1)符合实验室的核心研究方向和本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指南;(2)提倡创新,鼓励前瞻性探索;(3)以我为主、强强联合、优先支持具有国际合作背景的课题申请。为了更好地管理开放课题,实验室制定了《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管理办法》,并根据实际执行情况先后进行了两次修订。

1 设立开放课题的概况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2008年设立开放课题以来,共立项93项,资助研究经费285万元。其中2008年立项34项,资助经费120万元;2009年立项29项,资助经费85万元;2010年立项30项,资助经费80万元。在所有立项的课题中,校外单位66项,华南理工大学27项。其中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以及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建筑学科“老八校”的研究人员均较为踊跃参与我实验室的课题申请。

随着开放课题逐年持续设立,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研究人员参与到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和学术研讨中,实验室成为了建筑学科领域专家学者开展基础研究与合作交流的平台。设立开放课题为实验室开展对外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2 开放课题的成效

开放课题作为实验室对外开放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手段,是实验室日常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补充。近几年,实验室通过开放课题的设立取得了一些成效。

(1)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2008年度,实验室设立开放课题34项。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这批开放课题陆续结题,截至2011年8月底,已有26项课题结题,还有8项课题因为课题负责人出国、拟发表文章还在等待排期等各种原因没有按期结题。根据对提交的结题报告中成果数据统计,共发表各类论文129篇,其中SCI收录5篇,EI收录27篇,ISTP收录3篇,统计源或核心期刊35篇;申请或授权专利2项;专著9部;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2)加强交流与合作。重点实验室每年申请的开放课题中既有校内外研究人员联合申报,也有国内外大学研究人员单独申报,开放课题作为一个交流平台,确实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为实验室研究人员提供更多对外合作的机会。开放课题平台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为科研工作者之间的学术研究、讨论和交流、团结协作、共同进取创造条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负责人作为客座研究人员也是实验室科研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使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与研究深度得到拓展和延伸,而且汇聚了学科精英、壮大了研究队伍、拓宽了研究视野、丰富了研究内容、活跃了学术氛围,不断为重点实验室科学研究注入着新的活力。

(3)提高了重点实验室在建筑学科领域的知名度,为开展社会化合作研究奠定基础。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目前国内建筑学科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刚开始还不被社会和企业广为知晓,随着一批批开放课题的设立,越来越多国内外专家和同行将关注目光投入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年申请开放课题的校外或国外研究人员越来越多,国家重点实验室走向国际的步伐也随着开放课题的设立逐步迈开。

(4)推动本领域学科专业的发展。重点实验室设立开放课题不仅是为了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本实验室的科学研究,也是为了通过这种开放合作的形式,促进国内外本领域学科专业的发展,共同进步。开放课题作为对外开放的一种形式,是一种“互益共赢”的举措。

(5)积极促进“985工程”三期建设。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华南理工大学“985工程”二期重点建设平台,以建筑学和土木工程学为学科支撑,同时整合材料、环境、化工等相关学科,紧密结合,相互支撑,共同促进学科建设和学院发展。“985工程”为建筑学和土木工程学两个学科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实验室科学研究提供设备保障,为两个学科的长足发展和迈入国际化奠定强势基础,让重点实验室建设迈上一个新的起点和高度。依托实验室展开各项科学研究及高层次人才培养,建筑学科在“985工程”三期搭建了一个更高起点的科技创新平台。随着“985工程”三期的启动建设,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作为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更为显著的促进作用。

3 开放课题工作中的问题

重点实验室通过设立开放课题的方式,汇聚了一批优秀科研人才作为客座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开放平台上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促进了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当然随着设立开放课题工作的逐年深入开展,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题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开放课题从课题的申报、立项、研究进展的检查监督以及结题的整个过程都由国家重点实验室办公室进行管理。由于重点实验室每年都要设立开放课题,每个课题的研究期限一般为1~2年,因此经过几年累计下来,实验室需要管理的开放课题近百项,而且很多课题负责人都属于外单位,他们仅仅是通过提交年度总结报告作为依据来决定是否继续支持该课题,这通常会导致开放课题研究人员不重视课题的阶段性检查工作,即使提交的阶段性检查报告没有达到预期成效,也较难实施激励或惩罚措施。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对开放课题进行良好地过程管理,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引入一些新理念、新方式来提高管理水平。

(2)与课题负责人的沟通协调不充分

开放课题平台可以吸引国内外优秀科研人才来重点实验室承担开放课题,同时他们也成为了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人员。他们给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引入了新的思维模式、新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验室科研人员和客座研究人员的合作必然对实验室的科技创新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在管理上也存在很多困难,一方面因为他们只是重点实验室的客座研究人员,因此在课题的过程管理中存在一些较难操作的状况。比如他们不能及时结题或者他们结题的成果达不到实验室签订的合同要求等,尚没有有效制约措施。另一方面他们具体参加科研活动,享有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的研究权利和义务,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客座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同时又要注意技术保密,避免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外泄,产生成果归属方面的纠纷。因此,对客座研究人员的管理有一定的难度。

(3)结题验收方式有待改进

根据《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管理办法》,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结题时,需提交开放课题结题报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复印件以及所在单位财务处盖章的经费开支结算证明。实验室将根据双方签订的开放课题合同,对该课题的成果进行验收。

国家重点实验室2008年设立的开放课题已届研究期限。在结题进行成果验收时却遇到一些困难,比如结题的成果虽有,但是并没有课题负责人署名的文章,要么是其学生署名的文章,要么是课题组其他成员署名的文章。重点实验室虽然与课题负责人签订了合同,但是只是要求有多少成果,并没有明确成果一定要由课题负责人完成,由于签订合同时内容表述的不严谨给成果验收带来了一些难度。

(4)合作和交流模式有待深入

虽然开放课题作为对外开放的平台确实加强了交流与合作,扩大了实验室的影响,也促进了本领域学科发展,但是这种合作和影响还不够深入,需要一种多元化的方式来进一步深化这种交流与合作。

4 改进工作的思路与策略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平台通过四年多的建设与摸索,已取得一些初步成效,在参考学习其他实验室成功经验与做法的基础上,将在下阶段探索开展如下工作:

(1)建立开放课题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管理水平

传统的开放课题管理模式,其课题的申报、立项、阶段性检查和结题,工作量大且效率低。而利用网络技术,构建开放课题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利用海量快捷的网络数据传输、共享技术来实现开放课题从申报到结题的全过程管理。开放课题系统将架设在一台IBM小型机上,服务器系统采用的是安全性和稳定性较好的UNIX系统,选择ORACLE数据库管理全部信息,采用了跨平台的JAVA系统。每一个课题申请者都能得到一个用户名和密码来登陆开放课题管理系统上报材料,立项评审专家用各自的用户名和密码登陆服务器进行在线评审,并在线录入评审意见,系统管理会将评审入选的开放课题会同评审意见一并发给学术委员会审批。课题的过程监控以及课题结题审查都可以在线完成,结题的整体资料还会被完整地存入ORACLE数据库存档。通过这个开放课题管理系统,必能大大提升开放课题的管理效率,提升管理水平。

(2)加强开放课题合同管理,对合同内容进行完善

实验室与开放课题负责人及其所在单位签订合同是加强开放课题管理的一种有效法律手段。实验室自开放课题立项以来,就已经和课题负责人签订了科研合同,规定了双方在课题研究中的职责、要求、权利和义务,同时在合同中明确课题成果的归属。只是在课题结题的过程中,实验室发现在成果要求方面表述得不是很严谨明确,要进行修订完善。

(3)开放课题和自主课题相互支撑、相得益彰,进一步深化交流与合作

开放课题的负责人一般为实验室客座研究人员,自主课题的负责人一般为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由于自主课题设立一般为实验室核心研究内容与高水平标志性科研成果挂钩,因此实验室积极鼓励固定研究人员与外单位人员加强合作,争取出高水平的成果。同时,针对开放课题做得较好的研究人员,也积极鼓励他们与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进行合作,以自主课题立项的形式进一步深化课题的合作研究。

总之,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平台的建设促进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了重点实验室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科技支撑作用。开放课题平台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效地利用这个平台能够使实验室在基础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取得巨大的成效,使实验室得到长足发展。当前,华南理工大学“985工程”三期正在启动中,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将结合自身建设任务不断开拓创新,认真总结历年设立开放课题工作中的做法,积极吸取借鉴其它兄弟单位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开放课题平台的优势,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和竞争力的建筑科学应用基础研究基地、高素质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建筑科技文化传承与创新基地、学术交流基地,为国家的科技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林.浅谈开放课题的设立与管理[J].科技.人才.市场,1999,3:82-83.

[2]吴启运.引入招标法管理高校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27-28.

篇9:浅析小学语文课堂小结

一、课堂小结,可与质疑问难结合

有时刚开始学习一篇新课文,我们在设置导入语时,可以设置一些提纲挈领的问题,整堂课就紧紧围绕着这几个问题,作课堂小结时,全方位解答这几个词语和问题,前后呼应的学习整篇课文。如:苏教版第六册的25课《争论的故事》,这篇课文有几个需重点把握的词语,如“不以为然、争论不休、两全其美”等。以教学“争论不休”为例,我通过与学生角色扮演的形式,把学生自然而然引入争论的情境,水到渠成地完成了争论不休整个词语意思的把握。紧接着出现“休”意项的选择,学生轻松掌握。在教学“两全其美”时,我是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对于老人的建议,兄弟俩满意吗”引出对“两全其美”的理解,不露痕迹,顺其自然。

读课题质疑,谁与谁争论、为什么争论、怎么争论的、争论的结果怎么样,既然是个故事,那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读书,讨论。要下课时,结合板书,将原先的问题一一要学生回忆、作答,突出主题内涵。

二、课堂小结,可与回归整体结合

新课结束以后,教师可以通过小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新知识,加强学生的记忆,巩固新知识。小结时,也可以利用板书,让学生归纳出有哪些知识点,重点、难点。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概括归纳能力,并使有关的教学内容系统连贯的相对完整。因为学生对于相对完整的知识容易理解,也就容易掌握。如教学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就是根据板书小结的。

三、课堂小结,以悟促读,品味语言美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老师谈“讲”色变,认为老师讲就陷入“烦琐分析”的樊篱。其实不然,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特别是处在三年级这个语文学习的转折期的学生来说,老师应该充分认识自己不仅是学生的合作者、参与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离不开对字词的品味、推敲。 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文的设计从美入手,以读解文,以情带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情境,让学生在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行自我建构、学习阅读、促进表达。引导学生扣词扣句地感悟、推敲,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体现。

在《槐乡五月》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设计了几处对语言文字的推敲。“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这两句比喻句勾勒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是美的,但城市学生对从未见过槐花,要让学生纯粹地从读文感悟,是很困难的。如何让学生体验到这种美,图文对照学习是一个途径。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样的槐花像玉雕的圆球,学生认真读句子,很快就体会到了“抱在一起的槐花像玉雕的圆球”。 然后,出示像“玉雕的圆球”状的槐花,老师适时地引导:“你看,一个‘抱字用得多好呀,不光把槐花写活了,而且使槐花显得更美了!”这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和图片的直观的形象,“玉雕的圆球”般的槐花便开在学生的脑海里了。再通过图片,将学生存留在头脑中的文字符号激活,感受加深,体验丰富了。由图到文,从直观的形象思维到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填补了学生认知上的空白,符合儿童认知的一般规律。

再如读到“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时,追问学生,此时怎么不用“走”,而用“飘”,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体会,小姑娘走路时非常轻快,由此可见,她们的内心是十分快活的。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一个“飘”字中蕴藏着槐乡孩子的“乐”,这是何等精妙,因此教师设疑,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不遗余力地感悟、品味,体会谴词造句的精妙,从而总结了全文。

四、课堂小结,可与情感提升相结合

在课堂小结时,可以再次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边读边注意小作者的感情变化。如三年级的一篇课文《雪儿》,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课文讲述了“我”为受伤的雪儿疗伤并精心照料它,直到让它飞上蓝天的故事,表现了“我”爱鸟的美好心灵,也流露了“我”对自由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心情。学生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感受小作者以雪儿的快乐而快乐,以雪儿的幸福而幸福的情感展开。

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三个问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自主探究学习:雪儿是只怎样的鸽子?“我”对雪儿有着怎样的感情?引导学生抓住“不怕任何艰难险阻”“飞越千山万水”“蓝天信使”等词语体会雪儿内在的美;“展开双翅飞起来了”“又飞回来阳台,转着圈儿咕咕直叫”“望望我,似乎在向我祝福”等词语,感悟雪儿是只向往蓝天又极通人性的鸽子。在有所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同时,我还引导学生抓住“给它洗了澡”“在它伤口上敷了药”“和雪儿一起……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飘飘悠悠的白云”等词语,读懂“我”对雪儿的关切、怜爱之情,特别是通过“啊!我为雪儿欢呼!你看它那双翅膀被春风高高地托起,在蓝天中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弧线”“我把雪儿轻轻捧起”等词语,悟出“我”对雪儿的喜爱以及为它重返蓝天而快乐的心情。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使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达到融为一体的境地。

篇10:科学期中小结

科学期中小结

在这次的科学期中考试中,我考了83分,是D档!我考得真不好!真不好!真不好!所以在下半学期中,我将以积极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来学习科学这门学科。在上课时我会仔细听讲、认真地抄写笔记,并保证不打乱课堂纪律。我也会及时上交,做到不拖拉。在下半学期的学习中我不会辜负党、人民和国家对我的希望。并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完成各个目标,同时也会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为指导在十二五期间为加快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夯实的基础做出贡献!

希望我在期末考试中能取得好成绩!

篇11:科学个人课题小结

小学科学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本学期,我结合区教研室倡导,进行“动脑动手学科学”的研究。经过本学期的实施情况,经过不断反思、总结、调整研究方案,现对实施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

一、学习新理念,提高自身素质

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 扎扎实实搞好科学课的教科研活动。通过新理念的学习和研究,开展常规性的研究讨论,不断交流经验、总结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学生的有了很大的转变

从实施研究以来,在“动脑动手”教学模式指导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经常领悟到成功的喜悦,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思维非常活跃,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兴趣不断增强,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三、总结反思,研究成果显著。

本学期,我上校级教研课一节,课后认真反思,细致总结。本学期我所制作的《生命之源——水》科学网站获区三等奖,辅导学生参

加“科学在我身边”全国美术比赛获优秀辅导员称号,参加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说课大赛”获一等奖,并代表学校参加区级比赛。

四、实施过程中的不足:

1、由于实施教学课题,各个班级情况不同,需要不断的摸索来积累经验。这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和教学中不断的积累经验,寻找不足进行纠正和改进,调整课题的范围,达到有效可行。

2、由于受某些原因的影响,不能完全把活动或学习思维过程放给学生,总是怕学生学的不精、不细,影响学生的能力发展。

上一篇:关于社会和谐的文章:假文盲下一篇:福建三明医改模式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