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和谐的文章:假文盲

2024-05-13

关于社会和谐的文章:假文盲(精选4篇)

篇1:关于社会和谐的文章:假文盲

我是一个漫画迷,平时经常看一些漫画,漫画里的夸张,有趣的情节常常把我乐地哈哈大笑,然而,今天看到的这幅漫画却让我怎么也笑不出来。

这幅漫画画的是一群男人,理直气壮的站在写有“母子上车处”的检票口排队,用身躯把一位抱着孩子的妇女挤到了一边,他们既不是母亲,也不是孩子,可他们为什么站在“母子上车处”检票口呢?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方便,丝毫不顾提示就像“文盲”一样。

瞧!那个站在队伍中的第一个先生,挺着“将军肚”,耳朵里插着耳机,听着劲爆的歌曲,身体随着音乐扭动着,眼睛一直看着天空,好像一个目中无人的大官;第二个人是瘦高的男人紧闭双眼,眉毛紧皱在一起,好像这样就可以看不见“母子上车处”这些字了,只想快一点上车;第三个人是一个“矮矬穷”,脸上流露着一副你惹我,你试试看的表情,好像谁敢抢在他前面,他就要和谁拼命一样;最后一个男人带着口罩,像一个大明星似得,可他目中充满了冷漠。

为什么有这么多假文盲呢?我认为是因为大家都沉默不语吧,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吧!如果有人站出来告诉他们:“这是‘母子上车处’,请你们让开。”我想这些人肯定就不会再挤在这了。

但愿,社会上的假文盲,越来越少,让文明乘车和谐之光散发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公众号:学生优秀作文

篇2:关于社会和谐的文章:假文盲

北风怒号,像一匹脱缰的烈马,卷着杂物在半空中肆虐,打到脸上像鞭子抽打一样,生疼。枯黄的树叶随着萧萧的朔风,猝然脱离树枝,飘落到车站的地上和等车的人们肩头。

“真该死!”A习惯性地看了一眼手表,小声咒骂着:“又晚了,怎么等车的人永远这么多啊,到了单位又得看B老板的脸色了!”想到B老板铁青的脸色,A心理就发怵,赶紧加快了脚下的步伐,向车站跑去。

“咦?这是什么?母子上车处?新建的吧?”看看面前崭新的“母子上车处”站牌,A停下了脚步。一个念头迅速闪过:就在母子上车处上车,这样就不用和别人一样排队了。尽管这样很不道德,但是空着也是空着,正所谓“物尽其用”嘛,今天特殊情况,下不为例!想到这些,A坦然地站在了母子上车处,斜倚着栏杆,悠闲自得。

B吃好了早饭,擦擦嘴,慢悠悠地从家里出来,这时电话响了,“喂,B老板,真对不起,车在路上出了点状况,不能去接您了……”B楞了一下,朝着电话大吼:“怎么开车的,扣你一个月奖金!”怒气冲冲地挂断电话,无奈地朝公交车站走去。到了公交车站,看到好长的队伍在排队,而旁边的母子上车处,竟然就站了一个人,B马上过去了。

咦?这个人怎么这么面熟?走进一看,原来斜倚在栏杆上玩手机的竟然是——A。

“小A!”

A转过头来,看到面前竟然站着B老板,吓了一跳。“B老板,您怎么?……”

“小A,这我可要批评你了,你又不是文盲,怎么能在这儿上车,不认识牌子上的字吗?”B嘴上说着这话,心里有些懊恼,怎么是他?这下好了,必须去排长队了,真背!

“B老板,这不是看快迟到了,赶时间嘛……”A赔着笑脸:“我看您也挺急,要不…..您站我前面吧?”

听了这话,B心里乐开了花。呵呵,盛情难却呀!但还是摆出一副严肃的样子:“好吧。下不为例啊!”

“嗯嗯,下不为例,下不为例!”

C站在长长的队伍里,看看表,又看看前面还有那么多人,心中叫苦不迭。扶了扶眼镜,看到旁边母子上车处站着两个大男人。算了,我也去那上车吧,反正也没什么母子。今天他要去见一个重要的顾客,可不能耽误了,再说了,他们能去那里上车,我为什么不能?想到这,C整了整衣服领子,双手插兜,理直气壮地站到了A和B的身后。

D从母子上车处路过,看到三个男人在排队,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真没素质,难道不认识上面的字吗?然后大步流星地向大站走去。到了大站,看到长龙一样的队伍,D往回返了,边走边从兜里拿出口罩戴上,管他呢,反正没人认识我……

一股寒风灌进了农村妇女的衣领,她打了个哆嗦,又裹紧了怀里孩子的襁褓。孩子睡得正酣,粉嫩地脸庞宛如天使。看到不远处的母子上车处,妇女似乎看到了寒冬里的暖阳。“这下好了,宝贝,我们不用和别人挤了,我们能早些上车喽!”但是,看到母子上车处排着的四个大男人,她有些难以置信,又抬头确认了下,没错呀,就是母子上车处。怎么他们不认识字吗?

“呃,你好,能给我让个位置吗?”她试探着问着排在最后的D。

D扭过戴着口罩的脸,看了一眼农村妇女,没有答话,也没给让地方。

“这不是母子上车处吗?你们怎么……

“不知道,我不认识字!”口罩里传出了清晰的话。

农村妇女一下子有些迷茫了,自己连小学都没毕业,一直觉得自己是文盲,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在这个大城市里,在这些衣冠楚楚,谈吐不俗的人群中,怎么还有比自己还文盲的“文盲”呢!

ID号:xxxzw100

篇3:社会中的假文盲作文450字

“假文盲”这种社会现象是非常多见的。而题目中的《假文盲》是一幅漫画,漫画图上主要讲:在一个车站里,进入上车的通道旁边树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母子上车处!”五个字,但还是有人装着文盲在那通过,其中有四个年轻力壮的男子汉排在一对母子的后面。

我想到:怎么他们又不是母子,为什么要站在那儿呢?难道他们装成假文盲,假装不认识上面的字,想优先上车,抢到较好的座位。是的,在社会上,有许多例子可以说明假文盲这一现象。比如,在花园或校园的草坪上,立着“不能踩踏草坪”这几个字,但有些人假装不认字,直接就踩在草坪上;还有,在楼梯的入口处,明明摆着一个醒目的公告栏“上下楼请靠右走!”就是还有少数学生或老师也不遵守,视而不见乱走道。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而这幅漫画却反映了三个问题:首先四位男士不按秩序,装成假文盲,优先上车,这是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其次是车站的管理不好,如果树立了牌子就应该派出专人去管理。最后就是母子没有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没有叫几位男士离开。

如果大家都不去注意提示语和警告语,那这个社会将会变得毫无公德,不讲礼仪的社会,如果每个人都去遵守社会公德,相互关心、相互尊重,那整个社会将会充满爱心,变得美好!

篇4:关于社会和谐的文章:假文盲

像李清照与赵明诚这样的伉俪,世人除了羡慕更多的是能理解,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一方无论相貌或者才华都配不上,反认为是有伤风雅成为憾事了。其实大可不必,许多名人甚至包括一些文化名人,却并不看点这种所谓的“门当户对”,也不觉得有失身份,因为他们的妻子并不是能歌善舞或者出口成章的才女们,反而是大字不识的文盲,一样不妨碍成为佳话。

被誉为“国宝”的中国最后一位大师季羡林先生,学识与声望,鲜有人望其项背,理应有位才华出众的女人伴随左右。可偏偏季老先生的老婆彭德华是位难认千百字的女人,而且比季羡林还大4岁。婚后季羡林到了异域,彭德华没有给他写过一封信,根本原因就是拿不起笔。虽然没有共同语言,但并不影响他们白头到老。1994年彭德华逝世,季羡林在《寸草心·我的妻子》一文中,他这样写道:“如果中国将来要修‘二十几史’,而且其中又有什么‘妇女列传’或‘闺秀列传’的话,她应该榜上有名,德华永远活在我的记忆里。”可见在季先生的心里,这位不识几个字的女人有多么重要的位置。

我国另一位文化名人吴祖光先生,他的妻子新凤霞是从贫民窟出来的,也是个没进过学堂的“文盲”,“我没上过学,没文化,我要找个有文化的人当丈夫”。在老舍先生的再三撮合下,他们终于走到了一起。后来成为评剧艺术家与画家,与吴祖光的鼓励与支持是分不开的。

大名鼎鼎的胡适博士,原配夫人江冬秀是个文盲,没读过一天书,按他的观点,江冬秀是无法做一个称职的相夫教子的女人的,可偏偏一直到晚年,胡适仍与江冬秀琴瑟和鸣地过着平稳的生活,从不敢“造反”,是不是很神奇?“胡适大名重宇宙,小脚太太亦随之。”

中共奠基人之一的李大钊同志,对大自己5岁的文盲妻子赵纫兰,始终忠诚敬爱。李大钊从自己妻子的身上发现了女子的“平和、优美、慈爱”等品质,觉得一个和睦的家庭,决不能缺少具有这些良好性格的主妇。

无独有偶,中国这些文化名人对文盲的妻子不嫌弃并给予最大的尊重,连西方的文化巨匠们也这样。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居然也娶了位洗衣工文盲女戴莱丝,且相貌丑陋。戴莱丝对卢梭写作的内容一无所知,但卢梭却能体会到一种征服的快感,因为戴莱丝对卢梭有一种几乎麻木的崇拜。

恩格斯与马克思的友谊如中国的管鲍之交一样伟大,他们之中也闹过小意见,却是因为马克思和燕妮对恩格斯的妻子玛丽与莉希之死很冷漠,让恩格斯很难受。其实这之中是有误会的,恩格斯一生娶的两个女人全是文盲。她们对两位伟人之间的书信来往及争议一无所知,更不用说从中发挥什么作用了,马克思夫妇错怪了她们。莉希逝世后,作为共产国际的领袖,恩格斯居然和德国的、法国的以及其他各国同志的通信,却几乎完全中断了几个星期之久。

这些赫赫有名的文化大家为什么选择文盲作自己的妻子,或许有些被逼,但以他们的才识声望乃至财富完全可以重新选择,可他们没有这样做,甚至发自内心的尊敬并生活到老。不是他们愚蠢或高尚,而是因为这些文盲妻子们有着难得的情操与别的女人不具备的优点,当然这些文化大家的道德与爱情观也是让人称赞的。

这些中外名人的妻子们虽然都是文盲,识字不多,但因为她们独特的人格魅力与坚韧不拔的品质深深征服了自己的丈夫,她们孝顺父母慈爱子女忠诚丈夫,是家庭稳定的支柱,是丈夫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好女人旺三代”,文盲妻子在这点上不输于那些才女们,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对才子佳人式的婚姻称羡不己时,也应该对那些表面门不当户不对的才子文盲或才女文盲组合给予最大的理解与尊重。没有她们的默默付出,季羡林怕是没有那份心思钻研学问,李大钊也很难写出《现代女权运动》等革命著作,恩格斯对共产主义和整个世界史的影响,他两任文盲妻子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上一篇:游子吟诗歌下一篇:小学科学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