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对新教材《科学》的思考

2024-04-16

[小学科学]对新教材《科学》的思考(精选12篇)

篇1:[小学科学]对新教材《科学》的思考

7月26、27日我和华远芳老师、万运梅老师在龙泉北校参加了市教研室组织的鄂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培训,聆听了专家讲座、优秀教师说课和专题报告,获益匪浅:教育观念得到了洗礼,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得到了升华,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获得了新感悟,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角度,许多教学中的困惑、迷茫得到了启发解决……

通过此次科学教材培训,使我对如何进行科学教学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新的科学课程改革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充分调动了各个层面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教师层面上看,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这就对任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科学教师,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如多元智能理论、网络互动学习方式等),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从学生层面看,小学生对科学充满好奇,是学生喜欢的学科之一。因为各种各样的活动材料,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他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必然要开口说,动手做,产生参与活动的冲动,在缺乏自制力的前提下,使课堂出现难控制的局面。但仔细分析这很正常,那怎样把握好课堂的调空艺术,让学生既动起来,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显的很重要。

怎样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呢?首先是想方法,做计划,即通过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的计划,包括制定的步骤,选择方法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应付的措施,然后开展探究活动。大致的思路是这样的: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展开交流——拓展创新。其次要着眼“三探”——探究活动的引入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探究活动的过程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探究的结论要能促进儿童原有认知向科学方向发展。

随着小学科学课堂改革的推进,科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诸如:问题的提出牵强附会、科学猜想太过随意、科学探究过度自主、汇报交流杂乱无章、多媒体运用越俎代庖等等。通过培训我感觉实施科学的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点:

1、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职有望,教育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2、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在猜想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思维训练。

3、探究学习应重视教师的指导,把握好探究的时间和材料。

4、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和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

5、多媒体的运用要恰到好处、雪中送炭、画龙点睛。

理想的科学课堂教学应达到以下境界:

1、从教学层来看,体现“四个超越”:超越模式,摆脱束缚;超越教材,整合资源;超越课堂,关注生成;超越教师,尊重主体。

2、从课堂形态看,体现“三气”:大气,立体鲜活;人气,情感共鸣;灵气,放飞想象。

3、从教学特点看,体现“四有”:问题有悬念,思维有碰撞,感悟有挑战,探究有喜悦。

4、从教学风格看,体现“四味”:充满趣味,饱含情味,具有韵味,令人回味。

科学课堂神秘重重,困难也重重。总之,只有作好科学教学的充分准备,进行精心的预设,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才会使学生的能力与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我们的科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篇2:[小学科学]对新教材《科学》的思考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材优化;教学质量

教材是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教学目的的基础。而小学科学教材对于发挥科学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依据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实现教材的优化处理,是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把握教材是教材优化处理的重要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就题将题,就事论事,分不清轻重缓急,平均使用力量,照本宣科。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把握住教材。

把握教材首先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目的要求,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一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其次,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

第三,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教学的认知结构,到了这一步才算把握住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例如,研究四季是怎么形成的,关键是掌握地球的公转。因此,首先应该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公转,而学生对于地球的公转的认识,是在四季星象不同的现象启发下逐步形成的。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实验能力。教学目的则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除了自转外还有公转,四季变化是地球公转过程中发生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四季形成的教学,就会得心应手。

二、突出重点是教材优化处理的核心

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东西,经加工处理后,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出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些成份上去,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本课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质效率。例如,在教学《走进池塘》一课以前,学生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已初步掌握,现在学习池塘和生物群落就有一定的基础,教这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看书和插图,研究这些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教师的教学重点应放在“为什么这些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它们之间有何其它联系?”等方面。科学教材中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学中应把新授课的新知识突出出来,作为教学的重点。但是突出重点不是只抓重点而舍弃非重点,教学时必须注意利用学生的已有旧知识和已初步掌握的新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发生点、衔接点和转化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优化教材。

三、适当补充教材是教材优化处理的必要形式

大自然中的现象纷繁复杂,小学科学教材不可能面面俱到将所有的自然现象罗列起来,只能选择少量而且有较强典型性的内容。教学中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往往会因为新旧知识之间缺少必要的过度知识,形成知识空白点,造成新知识学习的跨度大、难度高;或者因感性知识积累不足造成对理性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困难等等。因此,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适当补充教材是很有必要的。例如,教学《谁的蒸发和沸腾》一课,教材中有两幅游泳插图,要求学生说出身上的水蒸发时有什么感觉,进而得出水蒸发的规律。一般认为会游泳的学生都有这种体会,其实学生在游泳时对上岸后身上水蒸发的这种无意感觉没有太深的印象,而对缺乏感性知识的学生直接让他们说出对蒸发的体会和规律当然有一点的困难。因此,教学时可以相应增加一个实验,让学生用水擦在手臂上(气温低时最好用75%的酒精代替,效果更好),体会一下蒸发时蒸发后的感觉,在回忆一下夏天游泳出游泳池时和身上晒太阳干以后的感觉,进而得出水的蒸发规律。小学科学教材中需要补充教学内容的地方很多,教学中应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学习的特点和规律,补充适当数量、贴近教学、针对性强的内容。但应注意,补充的内容不应拓宽教学范围,拔高教学要求。

四、发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是教材优化处理的重点

教学中的智力因素是很丰富的,实验中有、课后练习中也有,高年级教材中有,低年级教材中也有。教师有意识地挖掘并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每个学生都在智力和能力上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教材中每个自然现象都要求学生思考,这里就包含着智力因素。例如在教材中《空气》一课是这样编排的:小林在帮助妈妈把灶火扇旺时,看到烟囱中冒出的烟气和水锅中的“白气”消散到空中的情形,于是心里产生了问题:“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你能帮助小林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吗?针对教材的要求,我设计了一个实验:蜡烛在水槽内钟罩里燃烧。实验时让学生分析一下现象:①蜡烛线燃着,不一会儿就熄灭了,这说明了什么?②蜡烛熄灭后,玻璃钟罩里的水面上升的水只占据一小部分空间,其余大部分空间还有气体占据着。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这样在实验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分析思考,便能顺利归纳类推出“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

五、优化结构、探究目标则是非常必要的因素

在科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当多动脑筋,优化结构,确定好探究目标,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独立尝试和思考,充分调到学生的各种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推理、概括能力。

篇3:[小学科学]对新教材《科学》的思考

一、充分认识意义, 准确明晰定位

综合实践的校本教材已经沉淀了地方特色, 具备了取材容易、施行有趣、深受喜爱等基础。如果对其科学内涵进行挖掘、丰富、完善, 形成系统的教材, 则是对综合实践课程的升华。新课程实施以来, 教学理念催生的教学设计已经趋于成熟。目前, 影响科学课堂教学的有“两难因素”, 即材料难、组织教学难。组织教学是城乡小学科学教学面临的共性问题。而教材中需要开发的教具, 对于农村中小学来说则更加困难, 属于个性突出问题。如果能为几个特性相似的乡镇提供小区域的科学校本教材, 无疑会解决取材难的问题, 并一定程度上弥补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功能缺失。但这样的校本课程开发难度比较大, 需要县市级教研专家牵头组织、基层一线优秀的综合实践教师、科技辅导教师参与。在定位方面的把握也很重要, 不能变调成纯粹的活动课或乡土教材或兴趣活动, 而应该介于常态课与校本课之间。因此, 在内容上首要体现科学性、取材简易、层次分明的特点。

二、内容富有特色, 程度梯次分明

挖掘农村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 也是小学科学校本教材开发常用的手段。农村有其自身的特殊优势, 要在教材体现富有特色, 很容易立竿见影。因此, 从这几方面丰实农村小学科学校本教材的内涵很有必要:

1. 抓时令, 贴切农村生活。

春季, 农民们要耕地。可以犁为素材, 结合锄头研究部分力学原理。并以犁的发展历史教育作为课外阅读材料, 拓展学生的兴趣和视野。又如地瓜在农村的保存或保鲜, 是农村普遍的问题。大多数选择保存在地窖, 但是破皮的地瓜就很容易长芽或者腐败。这里还可挖掘出温度、光照、外皮等对地瓜保存的影响, 也可以挖掘出地瓜的氧化分解作用, 甚至可以提出“在保质的前提下, 储藏时间长的地瓜还是时间短的地瓜甜”的问题, 供学生探究。在水到渠成的情况下, 又以“地瓜营养成分研究”为题体现其淀粉的本质, 并将其延伸至龙眼的中草药保鲜的研究、柑橘包装方式的探索、储藏稻谷时喷洒农药的危害等。或者, 开展农村特有物质——茶蛄饼去油的研究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命题之一) , 天然染料的研究, 腌制品的化学研究。也可结合台风天气开展天气教育, 以此辐射至温度、降雨量、风力等, 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的可行性。

2. 找特色, 挖掘科学内涵。

本市有很多的乡镇名牌, 这就是特色。对特色的科学内涵进行挖掘, 就是提升它们的教育价值, 从教学的本质进一步升华它们。如晋江磁灶的陶瓷, 可开展《陶瓷——火与土的艺术》, 可围绕陶瓷的生产过程、陶瓷的发展历史、陶瓷生产对环境的影响、陶瓷的化学成分、陶瓷生产机械的原理、对陶瓷生产污染不敏感的植物调查等展开形成系统。德化也可围绕陶瓷展开, 聚焦浅析工艺陶瓷与建筑陶瓷差异、陶瓷生产话环保、高领土的分类或土壤的酸碱度教育与植物分布、土壤的分层、植物标本制作、锻造钢铁与陶瓷的差异、从中挖掘出“溶解”单元 (合金、水培花卉等) 。安溪可以茶叶做文章, 茶史可作为拓展阅读材料, 把茶水与溶解知识的融合, 将制茶机械与力学原理的渗透, 讨论饮茶与健康、不同土质对茶树生长的影响、茶叶的保鲜与其它物质保鲜的比较等问题。晋江的皮革、鞋业、纺织等工业, 制皮业与环境污染、鞋材废料的发电教育、纺织漂染的环境效应, 部分生产机械的物理学, 也可开展一些微观的生物学研究 (如蚕豆对晋江水域水污染的监测——科技创新大赛命题) , 皮革类可延伸至蛋白质及化工生产的部分科学教育, 也可开展工厂职业病成因的简单介绍等。永春有丰富的资源, 如煤矿教育、开掘机械的力学教育、瓦斯类教育等, 白鸭可与营养教育、浮力等物理生物教育联系起来;森林资源与动物资源也很可观, 这样推行生物教育的素材唾手可得。还有, 南安有石材, 惠安有石雕等, 这可以引导到石雕水的污染、海产的生物教学、沙滩的SiO 2化学教学、潮水成因、红树林教育等问题;而泉港的炼油厂, 可由石油牵引出的有机化学教育、石油的污染、石油的溶解知识教育等。

地方名牌众多, 可选好其中一种作为小区域的优势教育, 通过各方面的科学内涵挖掘、开拓形成一个系统。这样有利于教学秩序的深入与教学精力的集中, 在教育教学的承接上也比较顺畅。同时, 也解决了材料准备难的问题, 能使所在的学生对于乡镇名牌的科学认知、探索形成比较稳固的系统。

3. 分层次教学, 构建合理体系。

这类教材需融合课堂教学、拓展阅读、分层的实验研究 (供有能力完成的同学或者兴趣组选择) 、小学科学的地方问题命题的提出与自主研究 (可与科技创新大赛接轨, 实行中长期小组式研究) 四个部分。在这四层布局中各式的比例因小区域实际情况而定。由于该类教材定位于弥补农村的小学科学教学功能缺失, 因而内容不宜过于宽泛, 只能选择突出时令与重要特色结合, 分学期按比例配置。对于拟研究问题, 可依据时效性、是否已研究、科学性、联系生活等原则, 考虑将其列入上述的小学科学的地方问题命题的提出与自主研究的范围 (供各类学校选择) ;而分层的实验研究, 则以学校的实际和兴趣小组的活动导向实行选择与自主命题申报相结合的方式, 从而提高农村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可行性、实践性、客观性、区域性, 进一步发挥农村小学科学实践的优势, 深化科学服务生活的理念。

三、提高导演能力, 学习研究并重。

有了好材料, 还需要好的导演。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是扮演这类角色的英雄, 提倡学习与研究并重。有必要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 提高或者强化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四方面”教学能力, 即:教材整体把握能力、材料结构处理能力、教学语言优化能力、探究活动布局能力。上述前三种能力属于学习方面, 而第四种能力属于研究方面。教材整体把握能力要求教师应该洞悉科学实践教材的内在逻辑知识结构链, 处理好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阶段及以其为拓展方面的第二阶段, 旨在提高学生探究意识与自主研究习惯的培养, 以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和能力。材料结构处理能力意在指明材料方向的前提下, 依靠材料设置情境、预示现象铸就合理结构, 催化实现以结构性实现探究教学有效性的目标。教学语言优化能力则要求以艺术加科学为准则, 不断锤炼教学语言, 以此同步演化成雕琢学生探究思维的利器, 通过准确、简练、条理鞭策学生的语言发展。探究活动布局能力要求教师提升自身的引导与研究相结合的能力, 能在一定范围内为学生的课内探究活动与课外延伸研究谋篇布局, 并能以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契机催生动力与灵感。

当然, 相关的政策支持是必要的。在保障教材、科学实践材料取材容易的前提下, 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探究之旅也将为之开拓宽泛。在边行边进的进取中,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将有另一番喜人的风景。

摘要:科学课程中探究的场景对于农村而言, 材料难的问题首当其冲。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小学科学实践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该类活动的地方特色和就地取材的优点解决了农村小学科学材料难的问题, 为小学科学实践校本教材的开发变成可能提供前提。这是弥补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功能缺失、提升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的思路之一。

关键词:农村小学,科学实践,校本教材,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篇4:[小学科学]对新教材《科学》的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教学质量;主要特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小学科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实验性,教材内容涉及的范围很广,更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学生全方面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时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加以创新,找出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主要教学策略,促进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进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特点

①科学知识的综合性

小学科学这门课主要将大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环境有机结合,变成一门兼容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自然科学,还需要去了解和学习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知识。只有在全面掌握全方面内容时,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小学科学的魅力,培养学生更加热爱自然和敬畏自然,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对知识点的透彻学习,更好的理解科学,技术,文化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课堂教学的探究性

新课改中明确指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促使学生在后期学习生涯中可以更好的吸收知识和理解书本内容。多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思维,让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学会用创新思维去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用小学科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③教材内容的层次性

小学科学教材主要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增加课堂教学的难度,将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教会学生利用所学现有科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在学生学习小学学科时,会发现教材内容主要是在学生现有基础之上循序渐进,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上升性,确保学生在掌握原先的理论基础知识时,就可以更好的理解后面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层次性,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其中的乐趣,提高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①理论联系生活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我们发现,许多知识都是来自于生活,经过一定知识的理论化和具体化,形成一定的内容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和自然,因此,教师需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将课本理论知识与人类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独立自主的探索科学。在实际教学中逐渐养成实验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技能,树立严谨的合作学习意识,为将来的自然科学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在学习《植物的生长变化》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实验课堂,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土豆来说,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如何种植土豆,在种植土豆应注意哪些事项,之后定好时间和日期让学生定期来观察土豆的生长过程,教师通过操作演示来让学生学会观察土豆的形成过程,然后告诉家里人,将土豆生長过程一一叙述完毕之后,自己开始主动种植土豆,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思维和意识。

②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疑问来学习知识,进而亲自体验实验的乐趣,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采用创设教学情况的方法来开展小学科学教学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意识,更好的掌握对自然科学本质的认识,鼓励学生多思考和多动手,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在学习热气球上升的原理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动手吹起气球之后,然后吹口气将气球放掉,观察气球的运动变化,通过这样的小实验让学生更好的体验乐趣,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的勇气,锻炼学生的对问题的洞察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后的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完成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③强化探究意识

小学科学实验教程已经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探究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有用的自然科学知识,还可以锻炼自己的探究能力,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当今社会中,许多事情的完成都离不开更多的人,许多的人一起努力和探究,才能真正完成一项任务,提高完成效率,学习小学科学知识更是如此,只有学生之间加强探究学习,互帮互助,才能透彻的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进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在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时,更好的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结束语:

总之,在新课改下小学科学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在加强对课程研究的前提下,还需要多了解学生的特点和要求,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创新教学模式,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方晓萍.促进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率——新课程理念下科学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新课程(教研).2010(05)

[2]江丹.浅析新课改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03)

篇5:小学科学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东门小学 邓爱群

通过一年级新教材的学习,使我对如何进行科学教学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科学和其他学科不同,更注重于动手实验。为此,培训方更是贴心的给我们安排了常见的实验展示,然后让我们自己动手做演示实验,互相交流,使我们更加明确了实验的重要性,明确实验中容易发生的一些误区,如何预防,如何做好这些常规实验。科学实验是研究自然现象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科学课的这些探索性实验,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结果,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更有利于学生深入领会课本的理论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学的兴趣盎然,学的主动,而且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篇6:小学科学修订教材培训资料

实验小学蒋云娟

四下第一单元

一、“电”名称的由来

“电”这个名称的来历:很早以前,希腊人就发现,经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轻小的物体。后来,英国科学家从这种现象中引出了“电”的概念。英文“电”就是由希腊文“琥珀”而来的。

二、摩擦起电

用摩擦方法产生的电,不能持续流动,叫做静电。在一个不带电的物体旁,放一个带电的物体,他表面的不同部位出现带电荷的现象叫做静电感应。靠近带电体的一端,会出现与带电体异种的电荷。

三、电器可以按用电性质进行分类:使用交流电的、使用电池的、既可以使用干电池又可以使用交流电的。必须指出,有些电器所用的电是有触电危险的,这些电是从电厂发出、通过电线送到各家各户的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而干电池的电压很低,只有1.5V,因此是没有触电危险的。

四、自制水果、蔬菜电池

实验材料非常简单,取一片铜片(或者把一根粗的裸铜丝,也可以用绞在一起的细铜丝,长约4厘米)和一条锌皮(可从废干电池上剪下,跟铜片或铜丝等长,宽为数毫米)插入一只苹果中,就做成了苹果电池。如果将它们插入番茄中、桔子中、土豆中或者新鲜的蔬菜茎中,也就做成了番茄电池、桔子电池、桔子电池、土豆电池或者是蔬菜电池了。这时铜皮(铜丝)、锌皮分别为水果电池(蔬菜电池)的正极和负极。

如果手边有一只电流表的话,就可用导线把自制的电池的两极和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触接,这时可根据电流表指针偏转的大小,就可知道该电池的瞬间短路电流的大小了。

四、干电池的结构

干电池,学名原电池,干电池是一种化学电源,它是一种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因为这种化学电源装置其电解质是一种不能流动的糊状物,所以叫做干电池,这是相对于具有可流动电解质的电池说的。

干电池的一节叫做电池的一个单体。锌-锰干电池的一个单体是由如下部分组成的:锌筒、电解质层、炭包、炭棒、铜帽、封口剂、电池盖和商标、热塑套(或铁皮)等。

锌筒是电池的容器,又是电池的负极。它是一种溶解电极,在电池的放电过程中,锌被逐渐溶解掉。

电解质层在不同结构的电池中,用的材料也不一样。在糊式锌-锰干电池中,其电解质层是由浓缩的氯化铵水溶液、淀粉及少量氯化锌,微量的升汞等混合成的糊状物;在板式锌-锰干电池中,是用纸板层代替了糊式锌-锰干电池中的电糊层。纸板层比电糊层薄得多,所以同样体积的电池,纸板式干电池的炭包比电糊式干电池的炭包体积可以做的大些,干电池的放电容量也大些。纸板是由不含金属杂质的优质牛皮纸为基纸,涂上调好的电糊烘干而成的;在迭层式锌-锰干电池中,电解质层是一种隔膜纸,它是一种吸有电解液的表面有淀粉层的浆纸层。炭包是由二氧化锰糊混合入导电材料石墨或乙炔黑而成的,它是干电池的正极。

炭棒位于炭包的中央,是炭包的集流体,在它的顶端装有铜帽,是电池的正极端。

封口剂对电池起密封作用,大部分电池是用沥青做封口剂的,也有用树脂或石腊做封口剂的,有了封口剂才能防止电池内部水份的蒸发及漏液。

电池盖多数由塑料制成,起保护作用。

干电池属于化学电源中的原电池,是一种一次性电池,它以二氧化锰为正极,以锌筒为负极,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供给外电路。在化学反应中由于锌比锰活泼,锌失去电子被氧化,锰得到电子被还原。

五、知道P5小灯泡的连接装置,才能知道电流是怎样流动的,才能掌握怎样连接才能点亮小灯泡。

六、P5观察图中小灯泡的几种连接方式,思考哪种连接能点亮小灯泡?哪种连接不能点亮小灯泡?图1行的,图3、4也能行,这两种连接的差异只在于电池正负极的调换。图2不能亮,这样的连接只是接通了电池,造成电池短路,电流根本就没经过小灯泡。

七、P6家庭节约用电的建议:

1、把洗好的米放在锅里浸30分钟,再用温水或者热水煮,能节省30%的电。

2、煮同量的米饭,700瓦的电饭煲比500瓦的电饭煲更省时省电。

3、保持电饭锅电热盘的清洁。电热盘附着的油渍污物,时间长了会炭化成膜,影响导热性能,增加耗电。

4、使用吸尘器时根据不同情况选用适当功率档;清除过滤袋中的灰尘,可减少气流阻力,提高吸尘效率,减少电耗。

5、在用微波炉加工的食品上加层无毒塑料膜或盖子,其水分不易蒸发,味道好又省电。

6、家庭用电热饮水机,其长时间保温耗电多。传统的真空瓶胆的保温瓶保温效果好。

7、去除电水壶中电热管的水垢,可提高加热效率,不仅省电而且延长使用寿命。

8、用节能灯替代白炽灯节电70%-80%;节能灯寿命长达8000-1万小时,是白炽灯的8-10倍;有多种光色可选择,替换也方便。

9、在晚上22:00至次日6:00之间使用如电热水器、电饭煲、洗衣机、消毒柜、电熨斗等家电,享受半价低谷夜电,避峰又省钱。

10、电扇开强风时,除必须忍受较大的噪音外,还得付出比弱风多50~60%电费,以直径30公分扇叶为例,强风时耗电为50瓦,弱风才29瓦,相差21互。25公分扇叶,则强风耗电45瓦,弱风只有22瓦,相差23瓦。因此使用电扇以微风为宜,除可节省用量、减少噪音,并使居家质量较佳,亦对人体健康有益。

八、P9可能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各种原因:

1、小灯泡坏了。

2、灯座松了,没有连上。

3、导线断了。

4、开关接触不好或者开关还没有闭合。

5、电池坏了,没电了或电量不足了。

九、P10还有其他方法查找电路中的故障吗?

除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是路中的故障外,我们还可以用替换法来查找电路中的故障,比如我们怀疑是灯有泡有问题时,我们可以用一个新的灯泡装进去试试亮不亮。

十、P11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这个活动动中我们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检测铁制的铅笔盒时,会发现小灯泡并不会亮,他们在判断时会说铅笔盒不亮。事实上这是因为铅笔盒子上刷了一层漆,这层漆是绝缘体。遇到这样的情况要分开说,外面的漆不导电,而里面的铁是导电的。

十一、P14开关的作用主要是形成通路和断路。

十二、P18把电池串联起来使用有什么特点?把电池并联起来有什么特点? 把电池串联起来使用电压变高,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是3V,所以连接在电路中的小灯泡会特别的亮。

把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所以连接在电路中的小灯泡不太亮。把小灯泡串联起来和并联起来使用各有什么特点?

把小灯泡串联起来使用时,流经小灯泡的电压变低,小灯泡变暗,并联起来使用时,电压不变,小灯泡的亮度不变。

十三、概念

电能点亮灯泡,使电炉发热,使电动机转动„„电能为我们做很多的事情,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

电有不同的种类:摩擦形成的电,雷电,日常使用的电。日常使用的电有交流电和干电池电。交流电有220V的电和高压电。

电还可以分为没有触电危险的电和有触电危险的电两大类。

一根电线、一个电池,一个小灯泡可以连接成一个小灯泡发光的装置。使小灯泡发光的连接方法有多种。

只有电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发光。

电池两端直接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短路时,电池、电线会发热变烫。一个电池可以同时点亮几个灯泡。

一个电池点亮几个灯泡的装置有多种连接方法。

电从电池的一端流出,通过灯泡,回到这个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完整的环路,灯泡就会发光。

由电池、电线、灯泡组成的电流动的环路叫电路。

电路出了故障,电流就会中断,灯泡就不会亮。

像铜丝那样可以通过电流的物质,叫导体。像电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能通过电流的物质,叫绝缘体。

利用导体可以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安全用电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

开关是一种控制电流通断的装置。

开关用导体和绝缘体两种材料做成。

篇7:小学科学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通此次科学教材培,使我如何行科学教课有了深刻的。科学和其余学科不一样,更着重于手。此,培方更是心的我安排了常的显现,而后我自己手做演示,相互沟通,使我更为明确了的重要性,明确中简单生的一些区,如何防,如何做好些常。科学是研究自然象的重要手段,也是培育学新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门路。科学的些研究性,指学生操作察,剖析果,不有益于拓学生野,更有益于学生深入会本的理知。不使学生学的趣盎然,学的`主,并且学到了多本上学不到的西,丰富了学生的余生活。

回顾培的日子,既有念上的浸礼,也有理上的提升,既有知上的淀,也有教课技的增。其次,科学是一特别重要的自然学科,上好科学不是件简单之事儿,教有理教课与用相合的教课理念,真实做到“学科学,用科学”。

每一位科学教要每一个学生供给公正的学科学的时机和有效的指。在程、教材、教课、价等方面鼓舞多性和灵巧性,使小孩在自然生活中有所取,感觉成功。学生面的世界拥有烈的好奇心和极的研究欲,学科学是他主参加和能的程。科学程必成立在足学生展需要和已有的基之上,供给他能直接参加的各样科学研究活。他自己提出、解决,比的授更有效。在的孩子得多,听得多,接触的也多。思活,知面广,提的也是愈来愈尖。教是科学学活的者、引者和密的伙伴,学生在科学学活中的表予充足的理解和尊敬,并以自己的教课行学生生极的影响。教也是凡人,但碍于人情却不肯承自己的不懂不会。其是一种学生极其的不尊敬,也是自己的不相信。所以,在教课中要尽量足小孩的要求,并真坦率同等地与孩子形成共同学的氛。

通培我感施科学的教课策略有以下几点:

1、要培育学生学趣,激求有望,教育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提出”。

2、依据学生的已有知和生活,引学生行猜想,在猜想程中注意学生的思。

3、研究学重教的指,掌握好研究的和资料。

4、培育学生勇敢言和蔼于听的优秀习惯。

5、多媒体的运用要恰到利处、雪中送炭、点睛之笔。

篇8:对新农村建设的科学规划的思考

河南省农业经济学校刘虎星

新农村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科学规划、科学指导、科学实施, 以让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惠, 让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为目标。面对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诸多困难, 如何进一步以经济建设带动新农村各项建设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一、理性正视新农村建设中的困难

1. 增收压力仍然很大。

农民收入的增长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许多新问题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一是农产品价格扑朔迷离。以2008—2010年来说, 这3年, 畜禽产品的价格涨跌不稳, 忽高忽低, 政策转移增收有限, 而农资价格上扬30%以上, 农业增收空间开始变窄。二是农业生产的不确定因素增加。近年来, 农业不断遭受雨涝、冰雹、干旱等自然灾害, 病、虫灾、动物疫情等生物灾害呈多发、散发、频发态势。三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目前, 大部分农村虽然有几家农业产业化企业, 但规模较小, 对农业的直接带动作用有限。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较大。大部分农村外输的劳动力以初中以上文化科技的青壮年为主, 在家劳动力年龄偏大, 文化程度低, 又没有专业技能, 向二、三产业转移较难。

2.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发展相对滞后, 这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内在阻力。

一是农村普遍人多地少, 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业生产受到土地、自然资源、气候条件等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二是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不足。目前, 农村村内道路、给排水设施、能源电力等基础设施落后, 还需要政府部门大力扶持和帮助。三是农产品粗放生产, 加工能力低, 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直接导致农产品价格低廉, 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关键。四是村镇建设杂乱无章, 人居环境较差, 传统的农村居住观念和居住环境对农村村镇建设有较大影响。

3. 中心村庄建设举步维艰。

大部分农村中除了集镇周围和少数村落的村容村貌稍整洁外, 绝大部分村庄建设和建房模式以及各类设施没有完整规划, “空心村”、破旧房随处可见。而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问题是: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资金无来源, 乡村财力捉襟见肘, 向住户筹措无依据, 且群众也无力负担。此外, 农民故宅难离和传统种养项目难带进中心村等情况也延缓了新农村建设的进度。

4. 农民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相对来说, 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缺乏专业技能, 法律、科技、市场经济知识不足, 农村中封建迷信、赌博、毁坏资源、早育超生、宗族势力、社会矛盾等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现象还常常出现。

二、认真分析新农村建设大发展的有利条件

1. 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是政治保证。

党中央始终将“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为了解决“三农”问题,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思路,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举措, 农民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这为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民全面小康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基础和政治保证。

2. 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

为保证粮食安全, 国家将继续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 并加快实行“四大保障”。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 我国对农业提供支持和保护的条件已初步具备。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曾多次作出“两个趋势”的重要判断, 即在工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农业支持工业是一个普遍趋势;在工业发展的中后期, 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也是一个普遍趋势。这“两个趋势”充分说明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中, 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 以及工业、农业、城市农村与全国之间的辩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趋势”重要论断在发展战略上的体现。没有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现代化和大多数农民的小康, 就不可能有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全面的现代化和全国的全面小康。这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三、强力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 切实贯彻各项支农政策, 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大地。

国家通过各类项目扶持新农村建设, 相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应将各项目如期、保质、保量地在农村落实。对水利、交通、供电、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等项目应组织人力配合实施;对农业各种直接经济、物质补贴和奖励应及时发给农民或相关受益人;对扶持农村产业发展 (包括农业产业化、农业合作经济、农业服务业等) 的土地、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应坚决执行。

2. 全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提高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从实际看, 农民增收有以下几条途径:一是促进农业增效增收。以优质小麦和玉米、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为依托, 发展特色化农业;以绿色蔬菜、优质畜禽、优质水产品为带动, 发展高效规模化农业;以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推进农业外向化。二是延长产业链, 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增加农民在农业产业链上的就业空间。三是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 以合作经济组织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推动全民创业。鼓励农民发挥自身优势, 搞规模种植和养殖, 创办经营实体, 创造有利于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五是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 搞好劳务中介服务, 形成一半农民外出挣钱, 一半农民在家种田的农村就业格局。

3. 用生态的观点推动新农村生产发展。

首先, 按照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 树立循环发展理念, 着力建设生态环保型新农村, 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如大力实施沼气池、改灶、改圈的“一池三改”工程, 广泛推广沼气生态工程先进实用技术, 使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得到综合利用;积极引导农户综合利用玉米秆、麦秸、饲草、棉花等农产品加工中的副产品和废料, 广泛采用秸秆青贮氨化饲料、秸秆微生物高温快速沤肥和秸秆种菇等技术;引导广大农户主动使用安全化肥、无毒农药, 积极回收农用地膜, 减少农业污染, 从源头及生产过程中减少农村环境污染物, 逐步构建起“农户—基地—加工业—养殖—过腹还田”的生态农业循环链, 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 推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 发展生态农业工程。生态农业是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支撑点。发展生态农业, 必须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 因地制宜地设计、组织、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生态农业符合当今世界的消费需求, 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要坚持以高效农业、设施农业为发展方向, 加快推进各类标准化认证工作, 不断提高有机绿色农产品的比重;要大力推广新型生产模式, 如高效农业示范园, 在每个棚内都建设沼气池, 不但满足农村生活能源的需要, 而且通过沼气灯的燃烧, 提高了冬季温棚温度, 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使用, 能提高大棚作物的产量和效益。

第三, 建设优美村庄工程。优美村庄是农村生态最直观、最鲜明的体现, 必须将优美村庄建设列入农村生态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 利用生态、和谐的理念指导村庄建设。近几年来, 各乡镇十分重视优美村庄的建设, 将其作为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 涌现出一批示范村庄。如河南孟津平乐村对原有的农村村庄格局进行重新规划, 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突出生态化、功能化、现代化的特色, 通过不断努力使全镇范围内涌现更多的现代化居住区。

第四, 建设生态文明工程。农村生态建设的主体是农村的广大群众。是否有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 是农村生态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农作物栽培方式的转变、农村生活消费观念的革新, 都必须从倡导生态文明理念着手, 加强对农村群众的宣传教育。这就需要通过典型引导的方式逐步转变农村群众封闭守旧的思想观念和不良习惯, 需要加强农民自身素质。国家实施阳光工程, 培育了更多的新型农民, 能使当前农民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学习和掌握各种新知识、新技术, 增加自身的知识含量, 努力成为“知识型、技术型”农民。同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农民转变了落后的思想观念, 增强了市场经济意识, 由原来的体力型向技术型转变。一部分农民开始涌向外地大城市, 既增加了收入又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 外出务工者中部分人员由于多年的经验积累, 思想的开阔, 财富的累加, 利用在外地学到的经验、技术, 回乡开办公司、企业, 大搞养殖、种植, 迈向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4. 搞好社会公共福利, 促进农民工就业。

据了解, 在外打工农民工中只有1/4左右的人员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而这些单位只有极少数为农民工办理了职工养老保险, 而且这部分农民工离开该企业时又无法转接, 实质上还是未投保。所以, 农民应在县境内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这样农民工不管到哪里, 都有养老保障。有了养老保障, 就业的渠道拓宽了, 农民工就业转移的积极性就提高了, 收入也就增加了。

篇9:[小学科学]对新教材《科学》的思考

“大教材观”,就是依据教学大纲,依赖于课本进行教学,从书本上学知识,书上写什么就教什么,书上没写的不敢教,书上写了的不敢不教。教学也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几乎没有自主权。其实质上压抑了师生的创新精神。目前,此种知识立意的教学行为仍然占据主流地位。

“大教学观”,就是依据课标,借助教材的学习素材,实现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发展目标的教学行为。在此种教学行为中,教材只是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依据和一些范例,教材内容只是帮助学生实现三维发展目标的一种载体,并不是要求学生将教材内容全部掌握,而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就科学教材的内容上,“大教材观”与“大教学观”有四个基本特征。

前者主张只揭示能由任何科学家重复的知识;把科学的社会运用视为科学之外的社会问题;忽视价值因素,或把它看得十分平淡;知识系统是不关涉自身的。而后者把不可再现的现象和行为视为科学探索的重要对象;把科学的社会运用包括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把价值看做科学理性中的重要因素,因而使科学除了逻辑理性、数学理性和实验理性之外又增加了价值理性;知识系统要求有评价自身的能力和方法。

2、就两者的区别而言,从知识容量看,“大教材观”的目标主要是“双基”的目标,重在知识点的规范,课标的目标则是包含“双基”在内的三维目标;从知识的呈现方式看,原来的统一教材更多地是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编写思路,以逻辑结构作为框架的常规,知识体系比较完整,前后章节的逻辑性较强,文字表述多以结论性的表述为特征。而现在的科学教材的编写以课标“三维发展目标”为核心,体现“问题解决”特色,更强调科学概念结构化,同时渗透科学的人文精神。所以,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行为必须是“大教学观”。

二、由“大教材观”向“大教学观”转变的思考

教师必须思考以下两大问题;

1、“ 教什么”

作为教师,应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内容,应深入思考小学科学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深刻涵义,认真分析课标中规定的内容及其所达到的要求在教材中是如何体现的?还可补充哪些内容?同时应将哪些内容从课堂教学中删减去?作为教师,应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紧紧围绕帮助学生实现“三维发展目标”这个核心来组织教学。要实施“大教学观”的教学行为,必须抓住几个关键问题重点突破。

(1)、抓住主干,分类施教

(2)、教师示范,引导自学

(3)、引导创新,多元评价

2、“三维目标”的理解

(1)、“过程与方法”的显性化

“过程与方法”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经之路,科学探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搜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写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与交流。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着应用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2)、“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

新课标的突破主要表现在更加注重学到知识的学以致用、并养成习惯,强调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并作出明智的决策,提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科学内容与注重科学过程的结合,以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最基本看法与倾向性,对他的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与制约作用。最新课标科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主要包括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对待自然四个方面。

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在科学课教学中,应养学生的“爱心、细心、耐心、专心”。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养蚕》的教学,孩子们在经历了长达四十多天的蚕生长的完整周期,已经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与伟大,体验到了长期养殖和观察活动给他们带来的辛苦和快乐。通过这次活动,养蚕一定会成为孩子们终身难忘的体验过程、发展过程和成长过程。

3、“三维目标”的整合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要树立“以知识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的体现在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中。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展开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科学知识,有效的整合三维目标,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科学探究是小学新课程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它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方法、能力的关系,首先表现为科学方法是形成科学态度价值观的操作规范基础,科学方法中严密的逻辑推理需要学生具有严谨、一丝不苟的研究作风,提出问题需要学生的丰富想象、大胆探索,解决问题更需要学生孜孜不倦、锲而不舍,这些饱含了大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因素,是养成一个人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感性基础。

就目前教师的基础来说,三者的有机整合的真正的困难在于,教师还没能跳出知识本位的思想,以及摆脱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习惯。在很多科学课堂中,科学教育只剩下了科学知识的教育,层层窄化,使得科学教育的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发展到与科学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所以说从“大教材观”向“大教学观”转变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3] 《科学课》杂志,湖北教育出版社.

篇10:[小学科学]对新教材《科学》的思考

低年级学生对外在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开发校本教材能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提升更多载体,使探究更有效。

一、用心选择课程内容,为科学探究找到载体

在科学探究活动校本教材时,课程内容的选择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它是师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载体和依据。在选择课程内容时,教师要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紧扣科学特点。

如教学《沉与浮》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材料进行探究实验,如小木块、泡沫、铁钉、小石子等,但对于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就不要选人,因为它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低年级主要让学生了解沉与浮的一些知识,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如材料的准备、实验过程的操作、观察,实验现象的说明、结论推导等。

低年级学生正是知识学习的起步阶段,他们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探究能力也比较简单,复杂的探究活动并不适合他们。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主要考虑到基础性、常识性的知识,活动内容尽量与生活有联系,使学生产生探究兴趣,并能有效参与探究。

二、用心整合课程资源,为科学探究注入活力

整合的理念要求教师能够从已有的课程资源提取出部分适合低年级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既能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提供载体,又能衔接其他课程,使科学探究的渠道变多,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认知科学探究活动。

如观察植物,低年级学生对观察植物也是非常感兴趣的,此时,教师可以将观察植物的方法整合过来,将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整合到校本教材,以突出本地特色。如观察校园的植物,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布局、植物的种类、分布等设计成校本教材,然后设计探究活动方案,使学生可以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方法。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探究过程的安全性,将安全注意事项放在教材的显眼位置,使学生从小就具备安全探究意识。除了科学教材外,其他课程也是校本教材整合的重要载体,如语文教材中关于天气的课文,教师也可以将此内容整合到校本教材中,使感性的课文变成探究性的活动内容。

在整合课程资源中,教师可以围绕科学探究的特点,积极从教材中寻找适合的资源进行整合加工,以实现科学探究的.灵性发展。虽然低年级刚刚开设科学课程,但教师可以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将一些容易进行探究的又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内容整合过来。同时,教师不能将其他学科与科学的学科属性相混淆。科学要突出学科特点,其他课程可以是兴趣的导入点,但探究过程还是要突出学科属性,这样才能让校本课程成为学生科学探究的重要载体。

三、用心编写校本课程,为科学探究提供保障

低年级学生正是知识学习的起步阶段,他们和五六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在开发校本教材时,其他各个年级的科学教材是校本教材开发的主要参考,同时,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校本教材还要突出图画的作用,通过生动的图文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如研究土壤,低年级学生对泥土特别感兴趣,他们会在课余时间去玩泥巴,()哪怕将衣服弄得很脏也丝毫不会影响他们的激情。在开发校本教材时,教师要将土壤的基础性知识融入教材中,以学生感兴趣的场景为导入,然后将校园和生活区域引入教材,并借助生动的图文将探究的过程呈现,使学生可以从教材上找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当校本教材初步形成之后,教师可以将校本教材发给低年级学生,由教师进行初步的实践,以评估教材的价值和方法的可行性,并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修改,通过修改删去不适合低年级学生活动的内容,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使校本教材更接地气,执行起来也更有效果。

教师在开发校本教材时要围绕课内和课外两个层面,因为科学探究不能局限于课内。教材在设计时要突出方法的引导和任务的安排,由于低年级学生认知能力有限,校本教材一定要突出本地属性,使学生可以从身边的资源中去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同时,编写教材要不断地修正和改进,使教材能够成为引领低年级学生进行探究的重要载体。

篇11: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沿河民族小学

杨伍

2013年9月13日

2013年7月29日至31日,我有幸参加了铜仁市教育局举行的“2013年中小学新课程教材培训”的活动。得到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徐杰的亲自指点。我现在把我在此次学习中的一点体会表达出来,与同行的科学教师进行分享。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是这场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我首先认识到自身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明确新课程的内容和基本框架,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对新课标有更深的理解。我在这种方式的指导下,也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深入把握科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照自身的实际情况,提高教学水平。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要注意利用种种方法向学生展示科学的奥秘,使学生产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在探求大自然奥秘的过程中闪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新课程《标准》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经历探究的过程,1 使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知识,而且在过程,方法、感情、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真正体现了 “ 重过程,轻结果”的理念。

三、鼓励发散思维

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造独立的思考情景,让他们体会创造、发现的自豪和愉悦。教师应该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观察、试验、测量、记录、统计,让他们去进行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去发现新知。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多种假设和预测。课标要求准确把握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我想,只要每个科学教师,从我做起,从每节课做起,从每个孩子身上做起,不断地积累和创造,引领学生走进生机盎然的科学殿堂,点燃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孩子们投入到真实的情景中,在亲自动手操作,动手试验,自行探究的实践中学习科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学生的积极态度,必将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篇12:小学科学新教材课堂教学培训心得

小学科学新教材课堂教学培训心得1

今天通过学习《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科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科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科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科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科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科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科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科学、理解科学和发展科学,让学生享受“快乐科学”。

小学科学新教材课堂教学培训心得2

学习《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科学”。

一、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科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科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在科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科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科学、理解科学和发展科学,让学生享受“快乐科学”。

小学科学新教材课堂教学培训心得3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科学,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次,小学科学姓“小”,是儿童的科学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我们的科学课应上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体现“科学味”

所谓的科学味即是科学的文学蕴味,包括科学、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蕴味,也即是科学美。所以,科学课就要应有浓厚的科学味。而科学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

首先,科学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科学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围绕“科学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体现儿童味

小学的科学是儿童的科学。科学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科学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科学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科学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科学课走向一片新的科学天地。要在科学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科学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在教学中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科学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科学课就要尊重儿童的科学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三、体现个人味

科学课的科学味,一般是说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说:上课如作文。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科学课富有个人味呢?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科学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

小学科学新教材课堂教学培训心得4

此次我借小学科学国培计划的良机,认真学习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收益颇多,下面就简要的谈谈收获。

一、课程性质的理解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它跨学科,综合性极强,需要教师有极强的综合素质。必须通过平时积极的学习才能够驾驭好这门课程。

二、基本理念的理解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不是科学家的专利,也不是部分大脑聪慧学生的专利,每一名普通学生只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自己积极动手、动脑参与,都能学习好这门学科。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学的四个层面,应全面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3、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

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

5、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

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加强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整合。

三、设计思路的理解

1、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2、小学科学课程从1年级至6年级开设。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与平行开设的相关科目的联系,也要考虑与7—9年级相关科目的衔接。

3、课程通过三条主线,即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融会贯通。

4、课程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领域选取了24个核心概念作为学习的科学知识。

纵观标准,主要要把握科学的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教学活动中,主要以探究式的教学为主,其中教师应该明白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而学生才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点评

小学生学习科学要以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有一种科学的态度和精神。

小学科学新教材课堂教学培训心得5

我反复认真地学习《小学科学新课标》,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纵观科学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科学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科学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科学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科学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科学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当前在科学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科学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科学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才是科学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科学新课标明确提出:“科学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科学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科学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科学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科学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

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科学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科学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科学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科学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会有效结合“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科学生活化,将科学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科学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

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科学观,生活处处有科学,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科学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小学科学新教材课堂教学培训心得6

下午培训的最后一环节,是由粤版小学科学教材执行主编,xxx老师为我们进行粤版教材的教材分析。

马老师主要从教材内容的时代性,进阶理念,学科素养,突出主体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同时也把教材内的课型安排分成了四大类,分别为探究技能型、专题探究型、设计与制作型、网络学习型。有趣的是,低年级段的教材设计,粤版更是创新性的引入了绘本风格的科学教材,配合问题情境与实验活动,让学生得到更好的体验。虽然粤教版与本校采用的科教版有很多的不同,但是通过讲座,让自己了解到另一种新的思路,另一种教学模式。也许这可以影响到自己现有的教学模式,并使之更行之有效。

短短的一天培训是短暂的,但是带给自己的记忆和思考是永恒的。通过这次课标培训,使自己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也使得自己许多教学中的困惑、迷茫得到了启发和解决。 通过这次课标培训,给自己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考,新的努力方向。期待自己能在科学教育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小学科学新教材课堂教学培训心得7

在上午的培训中,我们一行人听取了xxx教授的精彩讲座,胡教授科学态度严谨,知识渊博,风趣幽默,给在场的.老师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讲。其讲座主题“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及教学建议” 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课程演变:从自然课程到科学课程

胡教授首先通过建国前后的自然科学课程对比,到内容与能力结构层次上有了较明确划分80年代的新自然课程;再到从过去单纯的学科知识教学发展到进一步关注学生知识、能力与态度等多方面发展的新世纪的科学教程,一一作出了对比与讲解,让我们对科学这门课程的发展有了更直观,全面的了解。

二、课程标准:用20xx年版到20xx年版的教材进行了对比。

在20xx版的科学教材中,胡教授先从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展开,同时以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作为为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对20xx版教材从学科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及其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剖析与阐述。而20xx版的科学教材,则是在20xx版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调整,其主要表现在:

1、在年级全覆盖的同时,把探究式学习调整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明确了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和倡导学习教学进阶两个主要概念。并以概述、命题、分解概念、学习目标、活动建议的方法呈现课程内容。

2、在强调科学与技术结合思想的基础上,增加了“技术与工程” 并对科学素养、科学探究等提出了明确的定义,说明了课程目标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增加年段目标,并且教材作用将被淡化。

3、在课程性质的表述方面,沿用了20xx版的基础性、实践性、操作性、综合性。这四条性质是构成课程性质的基础、是四个重要组成模块。课程性质决定了课程的属性,明确了课程的涵盖范围。这些科学内容对于小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他们不仅可以实现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还可以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掌握一定的科学操作技能,还可以把这些科学技能应用于日常的社会生活中。

总体来讲,20xx版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上更注重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课程框架从三维目标提升到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STSE(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维目标。课程内容更丰富:如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等。

幽默风趣的胡教授还给我们提出了小学课标的一些非常实用的教学建议,这些都很有助于我们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胡教授将讨论和交流相结合,其专业的解答赢得了全场的阵阵掌声。

小学科学新教材课堂教学培训心得8

9月3日我校组织了全体的科学教师集中在电教室学习了《小学科学新课标标准》通过这次学习让我重新认识了新课标的标准要求和目标,为我校的科学老师指引了明确的方向,下面来谈谈对新课标的一些感想和体会。

一、目标明确

作为一线的小学科学教师,新课标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科学,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二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改变模式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科学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科学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科学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的第一步就是先学会编写切合我们学生实际情况的导学案,然后让导学案慢慢融入课堂,让老师学会读、说、练相结合,力求让我们的课堂更高效。

三、体现“科学美”

科学课就要应有浓厚的科学味。而科学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科学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科学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体味,学会写感悟,学会分享,重视科学课堂的课前五分钟和国旗下的美文分享,通过自己的声音把最美的语言和最大的收获分享给同学们。

四、圆梦明天

通过改变新的教学方法,希望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有较大的提高。在实践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反思,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等;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我们的科学课堂的明天更出色!

小学科学新教材课堂教学培训心得9

近期,认真的学习了科学新课程标准,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对科学的有了全新的认识,下面就来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新课标要求教育必须培养有创造精神、有个性的人,那么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呢?

首先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老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因为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师要打破常规,千万不能怕课堂纪律“乱”而过多地限制他们,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活起来,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还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见解。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当然会感到新鲜、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真理的能量就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其次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充分观察思考。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认知活动。它是儿童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大量的感性认识都是通过观察获得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应把科学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机会。鼓励、引导他们以研究者的身份主动参与到知识形式的过程中去,使他们不仅仅看到了结论本身,重要的是看到了结论形成的来龙去脉。

还有要让学生勤动手,发挥主体作用。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什么事总想理明白,做什么都想亲自试试的特点,教师要因势利导,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达到手脑并用的效果。因此科学课中一些实验和观察材料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准备,鼓励学生多动手操作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发现,同时教师也不失时机地给予点拔、引导和鼓励,就会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诱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求异。让他们自由地、充分地发挥其聪明才智。这是我读了新课标的最大感受。

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努力。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是这场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我首先认识到自身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明确新课程的内容和基本框架,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对新课标有更深的理解。我在这种方式的指导下,也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深入把握科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照自身的实际情况,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灵活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探索、刻苦钻研、开拓科学课程改革的新局面。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要注意利用种种方法向学生展示科学的奥秘,使学生产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在探求大自然奥秘的过程中闪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我在教学《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先让学生设计出各种方案,比如说用秤称、用小杯一杯一杯的量、用尺子量等。设计出方案后教师发给学生器材,让学生按自己的方法进行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去、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有的为取得成功而兴奋不已,也有为失败而不知所措,经过一段时间的折腾后,最后认识到量液体方便又准确的仪器量筒。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钻研更深奥的科学问题。新课程《标准》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知识,而且在过程,方法、感情、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真正体现了 “ 重过程,轻结果”的理念。

三、鼓励发散思维

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造独立的思考情景,让他们体会创造、发现的自豪和愉悦。教师应该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观察、试验、测量、记录、统计,让他们去进行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去发现新知。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应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计划,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总结我的认识:“教育是科学,但更是艺术”。

小学科学新教材课堂教学培训心得10

8月27日这天,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培训,更加深了我对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培训学习,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进行了反思,对于科学新课程、新教材有了深入的认识,现就些许体会总结如下:

学习了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科学学科而言,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

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

二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这将能更好的使学生的科学学习落到实处。

通过学习,我深刻的认识到我们小学老师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终生受用的科学能力。

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生成点。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感情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既要求科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还要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究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咋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通过培训,我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很多的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思想。从思想上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这必将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所教学知识方面的前瞻性,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发现型、发明型、创造型、创新型”的学生。

小学科学新教材课堂教学培训心得11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想做好,就要学习、反思、和总结。要想在教学上能进步,就要不停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用专业理论知识来的教学。因此我参加学习了《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现将这次新课程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1)我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时代的需要。

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教学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搜集和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的要求。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学习。

(2)我真立科学教育的新理念。

克服以往在科学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应倡导、学生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科学能力。并将的认识教研活动传递给全镇的科学教师,提升全体科学教师的修养。

(3)教学中,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学生学习的者。

教师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语言交流,也可以表情、动作来交流。

(4)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科学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了综合性学习的。即要求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科学课程与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和实施的能力。自主性地要注重和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也有很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新课标提倡的自主、互助在我的教学中也逐渐体现并在课堂上实践着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涉及了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能力几个。看完新课程标准,阅读和写作的体会颇有感触。新的课程理念非常注重阅读教学,阅读是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的一系列科学训练。它符合语言文字学习的特点,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科学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的途径。读或读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小学科学新教材课堂教学培训心得12

近段时间,我们集中参加了学习,其中关于《科学课程标准》的学习让我有了很深的感触。

通过学习我明确了《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进行了一次系统而大胆地变革。它吸收了现代课程论的最新成果,对科学课程的性质、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新的理念对于富有胆识、敢于创新的人来实践它。它在呼唤着能够对课程标准的理念进行准确诠释,以新型的教学方式完美实施课程标准的新一代教师。

当代,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学生,他们渴望着有着独特个性和人格魅力的教师给他们一个全新的解读,渴望阐释自己的独特体验,渴望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在观点的碰撞交流中去共同完成对那一个个文本的理解。顺应这一潮流,《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个性必须靠个性来培养。这必然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我们的科学教育才能冲破传统的羁绊,走向自由的天地,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和独特的魅力。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的自尊和自豪,我们教师也定能成为学生崇拜的大师。

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科学实践能力。《科学课程标准》强调“拓宽科学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这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能够对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还要能够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以往科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和习惯。

教育教学的变革意味着重组。同样,在新的《课程标准》面前,对每个教师来说,既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会,也为我们在事业上的追求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只要不懈努力、勤于追求、敢于创新,我们都可成为驰骋课堂的骁将、驾驭教材的高手、学生崇拜的偶像、受人尊敬的名师。

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还是一项事业,更是我们生命旅程中的一段重要经历。为师的过程应是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充实的过程,应是我们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过程。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仅是我们自身的需要,也是科学教育对我们的期盼。

《科学课程标准》倡导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观,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求教师“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了解国内外重要事件,通过考察、访问挖掘本地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科学课程资源”,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要想让科学教学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广的影响,我们科学教师首先应该善于钻幽探微,透彻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把教科书中直接呈现的(即显性的)价值取向和隐含于其字里行间(即隐性的)价值取向,都能呈现给学生,在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体验科学的美。

现代社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已不再仅仅限于课堂。因此,我们教师要重新认识自己,向学生学习,要真正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们的科学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总之,《新科学课程标准》给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方法多元化了,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化了。

我认为以前单纯传授知识逐步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科学教学内容上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科学教学方法上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科学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和规定,还有量化的标准。

《新课程标准》的出现――学习――运用,正如旭日东升,阳光下一片蓬勃之景,新成果、新经验、新思路、新方法那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课标”的实施确实给当今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交流中,我们的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越发变的活泼、可爱了,更多表现在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同时也感受着知识的滋养。

在教育教学规律的推动之下, “新课标”的指导之下,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逐步远离偏、繁、难、向着理解、探究、分析、综合、运用等方面发展。

小学科学新教材课堂教学培训心得13

通过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与课程改革》使我深刻的认识到,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有不同的程度和形式,人的一生中科学素养都在不断发展和深化,而不仅仅局限于在校期间。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而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要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学习科学应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的过程,应以探究为中心。

学习科学是学生自己做的事,而不是别人为他们做的事。在科学学习中,学生需要描述物体和事件,提出问题,获取知识,对自然现象作出解释,以不同方法对所作解释进行测试,与他人交流想法。“主动的过程”既有动手的活动,也有动脑的活动,仅有动手活动是不够的。科学教学必须让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研究活动,使他们与教师和同学一起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学生需要将他们目前具有的知识同多渠道获取的知识联系起来;要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新的问题;他们要参与解决问题、计划、决策、小组讨论;他们还要经历与主动的学习途径相配合的考核。强调主动的科学学习意味着不再把重点放在教师的知识传授及课题覆盖上,教材包揽一切题目、词汇和信息的做法直接有背于让学生通过理解来学习科学知识的这个中心目标。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育都必须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育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取决于学生对教育过程是否参与、怎样参与以及参与了多少。一切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得到成长和发展。哲学家苏格拉底把教育过程比作婴儿出生,教师的作用就是助产士,学生才是教育的真正主体。

所以,科学教育的形式也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必须有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科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阵地,它有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可以补充课堂教学所授知识的不足;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阔眼界和思路,培养动手实践与创造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综合利用各科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课堂教学也需要打破传统的模式,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要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专家咨询、社区活动中心等。

学习科学的途经应与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相适应。“学校课程应是切合实际的和有所区别的。在教学过程中,所有课程都应与学生本身的经验相联系,并应引出这些知识的应用及在成人生活中的延续价值。教什么及怎么教都应与每个学生的能力及素质相适应。人从一生下来就是各不相同的,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差异会越来越大。这些差异形成了每个人的“个性”。教育必须承认个性,只有承认个性才能实施有效的教育。因为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才能都是从个性的基础上产生的,即使接受同样的教育,最终结果也总是不一样的。所以,学校不可能对所有学生提出同一个要求标准,也不应该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有一位教育专家说得好:“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是教育的本性所在。设立适当的学习要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克服个别和群体学生在学习和评估中的障碍。并允许同一年龄的学生可达到不同级别的要求,这样可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保持兴趣和信心。

小学科学新教材课堂教学培训心得14

本学期开学初,我们通过市教育学院组织的集体备课和学校教导处下发的《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版》的相关内容,深入学习了新的《科学课程标准》的理念,感觉收获最大,触动最深。在学习的过程中,使我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并用其指导我的教学实践,觉得无论是学生的变化,还是我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感受,都觉得新课标的理念实用性更强,更有利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更加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和科学的熏陶作用,而非一味强调科学知识结构的完成性和系统性,这对于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来讲,无疑是一件好事。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新课标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对年段要求进行一些微调。虽然是微微的小调整,但是作为一线科学教师的我来说,感觉新课标真的是替学生着想的。比如:新课标对中段学生的.要求,在阅读方面为“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关于让学生学会默读,不出声,不指读。这原来属于第一学段的要求,而这样的要求,说实话对于低段学生来讲,确实比较困难,过早让学生学习默读,只会让学生养成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他们只能知道得事实而非,甚至还会挫败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而现在的新课标将此要求下放到中段,这样孩子能有更长的时间来学习、练习默读,新课标把难度适当降低,有利于保护学生阅读积极性和阅读兴趣,在循序渐进中,自然而然地学会默读这样一种阅读方式。

新课标更加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学生是独立的有思想、有主见的行为个体,我们科学教学务必要重视避免千篇一律的教育,不能六年学生毕业时,脑子里的东西都一模一样,这是以前科学教育的失败之处。在近几年中,国家尤为重视在科学教学中保护学生鲜明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初见成效,但我们还得继续努力。新课标出台后,让一线科学教师看到了希望。老课标低段口语交际板块,要求学生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但新课标将“精彩情节”改为“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虽然只有几个字的差别,但这番改动非常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感受和主观意见。老课标所谓的“精彩”是教师或教参已经定位的东西,在学生看来,教师所谓的精彩也许平淡无奇,因此在复述时,难免失去兴趣。而新课标让学生复述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其结果是大不相同的。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都可以,摆脱了教参教师的束缚,给学生最大限度自由选择的权力,学生感觉被尊重了,因为学习起来更有积极性。

在低段口语交际中,增加了一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的要求,老课标中为“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老课标重在学生发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非常有想法,但是一当需要讨论交流时,就沉默了,不愿意在众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口才,或者是别人讨论的题他都没有兴趣。而新课标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胆量,只要敢于站起来发言,就给予肯定,至于发言内容是否精彩我们暂且不要求,把学生的胆量锻炼出来了,发言内容是可以在不断训练中越来越切中要害的,说白了,有胆量的孩子,以后成功的概率都大许多。

学习是无止境的,每次的深入学习都有收获和提高,今后我还会多多学习教育理论,充实自己,使自己永远对课堂充满激情和梦想。

小学科学新教材课堂教学培训心得15

八月x日我参加了小学科学新课培训。程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根据新的科学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科学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科学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科学教学方法上要求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科学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新课标更重视科学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强化语言实践便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的能力,其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他能够和谐地把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既能让学生充分阅读,又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阅读的作用。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我会努力确立科学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科学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科学能力。并将自己的这些认识通过教研活动传递给全镇的科学教师,提升全体科学教师的业务修养。

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上一篇:双培双带工作总结下一篇:娘子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