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创新论文

2022-05-12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小学科学创新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教学生“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更应教他们“是怎样”的和“是谁”的知识。

第一篇:小学科学创新论文

谈小学科学课创新教育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当中,老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没有创新意识,不能真正意义上的发挥科学课的实质。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相当强的活动力,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科学课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一、创新教育的意义

创造是促进人类发展进步的原动力,创造力是人类共同拥有的潜能,要想激发潜能就必须借助适当的教育与训练,也就是所谓的创新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有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使老师变得乐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教育。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敢于创新的胆量。其中创新兴趣、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胆量都是思想上的创新,是进行创新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活动。而创新能力是指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根据一定的目标,运用一切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想法,创造具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也就是所说的“创造力”。所以创新教育应该从两方面着手,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力的训练。

创新教育的实施必须设立创造型的教育环境,由具有创造力的老师通过创造型的教育方式来完成。在小学教育阶段,创新教育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来实现,而是包含在其他课程的学习当中。小学科学课就是一门很好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以及训练创新能力的课程。科学课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参与,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探究和发现问题,这样学习的本身就是创新教育的过程。

二、小学科学课创新教育的基本现状

1、创新教育理念的错误认识。现如今还有很多教师把创新看成是专家学者的事,对学生的创新教育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老师在授课时不要轻易否定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以及自己做出的发明,要给予鼓励与表扬。学生自己动手做出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有着极大的个人价值,学生会因此对创新发明更有兴趣,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会更积极主动,更有益于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创新的过程中,要注重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创造,不能只重视社会价值而忽略个人价值,这样的理解是狭隘的、不全面的。

2、传统观念的限制。在传统教育中,是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理念来实施教学的,由于老师与学生在能力以及学识上的差异,教师与学生没有平等的地位。当他们想要尝试着给学生一些创新空间时,往往会觉得这样做会对他们的权威造成威胁,因为一个知识再渊博的人也不可能做到什么都会,什么都懂。教师的这些想法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以及小学科学课的创新教育。

3、传统评价体制的限制。传统的评价体制主要从实现每节课的认知目标来评价老师的教学质量。那些不能实现每节课认知目标的课就被认定为差课,这就严重限制了老师的讲课方式。在自主、开放式的教学课堂里,教师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变动性很强,往往需要根据学生的理解探究情况随时做出调整。随着学生对知识的研究深入,教师预先制定的教学计划往往无法顺利完成。

三、创新精神的激发与培养

1、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当前,创新教育在科学课中的限制主要表现在老师身上,所以必须打造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育团队。所谓创造型教师就是善于运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并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一个创造型的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自己本身就有创新思维与创造力。2.要有超强的学习能力以及对信息的收集、整理能力。3.要有超前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技巧。

2、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要给学生创造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轻松地吸收老师传授的知识。在教学中,要发现学生鲜明的个性特征,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维。在教学中也应该与学生进行互动,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不断发展。

四、创造力的培养

1、积累知识是关键。虽说创新与知识不是成正比的,但创新也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的。学的知识广泛,这样创新的思路才会开阔,从而产生新奇的想法。所以创新教育必须奠定知识基础,这样创新的思维活跃了,创新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2、创造思维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是培训创新能力的核心。在小学阶段,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发散思维。因为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做一定的思考,所以不应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提过高的要求。老师应该带领学生多做一些动手实践活动,这样既开发学生的思维又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现代小学科学课创新教育,应该做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课堂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积极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带领学生完善小学科学课的创新教育工作。

【作者单位:许昌市文化街小学 河南】

作者:赵冬梅

第二篇:小学科学创新教育的探索

【摘要】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教学生“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更应教他们“是怎样”的和“是谁”的知识。从这种意义上说,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或者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科学课 思维拓展 创新教育

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小学科学教学落实创新教育的要求,主要应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意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认识的前提。学生只有对学习的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产生注意力、激发丰富的想象、产生积极的思维。就会乐而不疲地去探索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学生产生了兴趣,可以孜孜不倦地学习,兴趣更浓者,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教师应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千方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知识趣味化,可以编写顺口溜,强化学生记忆兴趣。开展实验、质疑、辩论、竞赛……保持学生兴趣……。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亢奋状态。学生视科学课为“快乐”,认为“上科学课玩得开心,学的有趣”。在“玩”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丰富了想象。

二、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需要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纺织材料》一课的教学中,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到老师搜集有关纺织材料资料建成的网页中去了解纺织材料的发展史,去查找自己感兴趣的有关纺织材料的知识,收集、整理起来,与同学交流、探讨。最后鼓励学生在金山画王中设计未来的不同材质衣服,并将设计方案上传到网上。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非常感兴趣,他们在网络学习之后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设计出了很多未来的衣服:有的孩子设计了能在海、陆、空三地都可以穿的衣服;有的孩子设计了一些利用太阳能的衣服,这样的纺织材料能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有的孩子设计了一些多功能的……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创设教学氛围,让学生敢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有利于解放思想,焕发自尊、自强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他们敢于创新。教师要尊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才会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凡是学生能观察的要盡量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凡是学生能思考的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凡是学生能说的要尽量让学生说。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只有学生说出来,才知道他的思维方式是否正确、灵活、合理,是否具有创新性。特别是学困生也要给他们说的机会,并且适当给予鼓励。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行获取。

四、坚强沟通联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生思维有很大盲目性和狭隘性,表现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对所学知识不能够纵横沟通、灵活运用。因此,在学生新知识形成的同时,要帮助学生根据知识间的联系,系统进行整理,优化学生的认识结构,使学生形成驾驭知识的能力,能够全方位思考问题,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总之,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思维束缚少,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这个阶段对儿童及时地进行创造性教学,对培养创造性思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科学课教学中切实落实素质教育。

作者:杨丽华

第三篇:利用小学科学教学 实施创新教育

摘 要:小学科学课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从课程设置到内容编排,对小学生的创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如何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提出自己的一些尝试性建议,为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学;教学;创新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4.071

一、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新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没有兴趣就不能深入细致地钻研,更不可能有所创新。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须先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开启学生创新意识。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所了解的知识不满足,希望了解更多的知识。对此,教师要把握时机,激发学生好奇心理,激发其求知欲。例如,在学习“空气有压力”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利用变魔术的手法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先出示一张纸和一杯水,然后说:“大家相信一张纸能托住一杯水吗?”学生摇头。教师快速进行操作。结果,当学生看到教师手中的一张纸可以完全托住一杯水时,便大呼。此时,学生的兴趣高涨,都想一探究竟。与此同时,教师引导小学生进行思考,探究,验证空气有压力。生活中好多现象都来源于空气的压力,如何利用和解决空气的压力问题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这样就逐渐培养起了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

课堂上,教师要保持幽默感,对学生乐观、温和,营造开发创新思维的氛围。无论是面对哪一位学生,无论是上哪节课,教师都应该和学生平等相待,进行心灵的沟通,并给学生以表达想法的自由,让他们畅所欲言。不管学生言论正确与否,教师都要耐心倾听,不打断学生思路。只有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会把无忧无虑的第一直觉思维表现出来,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例如,在三年级科学课上,学到动物的分类时,学生通过多种动物的特点,总结了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之后,有个叫沈友好的学生直接举手提出个人的看法:人,不也是哺乳动物吗?像这样容易引起课堂轰动的问题,若没有自由宽松的氛围,恐怕学生有想法,想说,但往往是“话到嘴边又咽回肚里了”。

(二)鼓励学生多提问

质疑本身就蕴含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疑才能提高,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进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大胆提出问题。学生的质疑是开放的,随机的,有的在课前,有的在课中,有的在课后。但不管哪一种情况,都应对问题的提出者给以肯定。这样,学生的思维是敏捷的,创新思维都高于其他学生。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了“风的形成”后,有的学生就提出:怎么我们这儿一刮西北风就变天要冷,而一刮东南风就气温回暖?学了电的知识后,有学生就问:小鸟在电线上落着怎么就不怕电呢?像类似的问题太多了,都说明学生在积极学习知识,思考问题。

(三)多应用启发式教

教师善于启发、诱导学生,给他们提供创新思维拓展性解决问题的条件,引导他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开拓思路,重视想象和联想的训练,还要鼓励学生猜测抢答。对于学生的回答可暂时保留,不做评价,继续深入地诱导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做出更好而有创新的回答。但启发的问题一定把握深度,符合儿童的思维能力,并选择恰当的时机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三、注重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进行课外实验拓展活动

首先,除了正常的课内实验外,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需求,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验拓展活动,如配合课堂教学的补充实验、趣味实验等。其次,要拓展实验的空间,将实验由课堂向课外、教室向家庭延伸。教师还可以成立课外兴趣实验小组,开放实验室,放手让学生开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动。这样,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能够自主发展,并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积极自主地进行动手实践,学生创新的能力自然而然会有所提高。

(二)进行小考察活动

利用有利条件,教师带领学生到田野、公园、河流沿岸等处进行实地考察,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使学生通过直接接触自然环境获取知识,同时使学生开阔眼界,受到大自然的熏陶。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自然得到培养。例如,教师可让学生考察自己生活周边的水源情况,分析如何改善水源,消除污染。这样的考察活动因地制宜地开展,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益处。

(三)进行小制作、小发明活动

科学课中开展小制作,小发明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随时去搞这项活动,如制作动植物標本、风筝、风车、土电话、简易望远镜、交通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模拟电路等。这样,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以科学名人为榜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造精神,是创造活动的支柱和动力。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利用科学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学生树立创新的志趣,并经常给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大发明家、科学家,如哥白尼、张衡、牛顿、伽利略、爱迪生等名人的故事。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向这些科学家学习,学习他们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毅力,以使他们觉得自己完全可以成为小小“发明家”或“科学家”。这是创造活动最终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创新教育是永恒的教育。在小学科学教学这一科学启蒙的阵地上,教师必须给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积极扶持学生的创造萌芽,引导他们参加各种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王玉清.小学科学课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学生之友,2009(8).

[2] 王强.浅谈小学科学与创新教育[J].科教新时代,2012(4).

作者:樊永红

上一篇:自动识别技术论文下一篇: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