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社会主义荣辱观

2024-04-30

树立正确社会主义荣辱观(通用8篇)

篇1:树立正确社会主义荣辱观

用“八荣八耻”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一、道德

“道德”一词,我们并不陌生。例如,大家正在排队上车或买车、船票,有人却插队“加塞儿”,面对众人的指斥,他充耳不闻,若无其事,或者干脆把别人挤开,自已“捷足先登”。对这种人,人们只好送他三个字:没道德!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同志干工作不计名利,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甘作奉献,不怕吃亏,把困难留给自已,把方便让给别人。大家都称这样的同志是道德高尚的人。可见,道德一词与人们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密切相关。

什么是道德,道德是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等特殊的社会手段加以维系的,调整人们相互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所有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情感和观念、标准和选择,都是一定经济关系反映和要求。也就是说,道德是由一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并为其服务。在原始社会,生产工具极其简陋,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只有相互协作,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才能维持自身生存,抵御大自然的各种侵害,久而久之,这种共同占有,协作劳动,平均分配,以求得自身和种族生存、发展的客观要求,便深种在氏族成员的习俗和观念中。凡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参加劳动,谁也不能把集体劳动成果据为已有,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道、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道德建设,总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实践的要求,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使道德规范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实践。一九四九年九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规定为全体国民的道德要求。一九八二年十二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五爱”的要求进一步表述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了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使道德规范得到极大普及。一九八六年九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一九九六年十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提出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二〇〇一年九月,党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任务、方针原则、主要内容和方法途径,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确立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胡锦涛同志提出,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荣辱观的提出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需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以“八荣八耻”集中概括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继承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认识成果,用许多新思想新认识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产生原因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注入了强大的生机活力。在这一过程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得到新的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得到新的弘扬和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思想道德观念不断催生出来。同时,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和消极因素也反映到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一些人理想信念动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道德失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既要坚持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思想道德要求,体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必须正视和切实解决社会生活和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用社会主义固有的政治优势抵御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体现了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面的这些要求,抓住了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明确了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荣辱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荣辱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求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自觉做到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为光荣,以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为耻辱。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原则的具体化。

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中华民族是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民族,在历史上积淀了丰富的道德思想,形成了优良的道德传统。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荣辱思想。早在二千多年前,先秦儒家就提出了荣与辱的问题。孔子说,“行己有耻”。孟子说,“仁则荣,不仁则辱”。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先哲们认为,知耻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感。匡正社会风俗,要从知耻做起。这种重视荣辱的观念,贯穿于中国传统道德发展的始终,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使我们民族始终坚守着高尚情操,保持着不屈气节,洋溢着浩然正气。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荣辱思想,推陈出新,使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既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又具有鲜明的历史传承性和民族性。

三、荣辱观确立了人们行为的价值尺度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涵盖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既有先进性导向,又有广泛性要求,是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爱国是每一个公民应当遵循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古今中外,对祖国的态度历来是对一个人进行道德评判的最重要标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每一个公民都应当以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为最大光荣,以危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时刻心系国家前途命运,倍加珍惜国家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自觉维护社会稳定,把爱国热情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关键时刻敢于同危害祖国的行径作斗争,坚决维护国家利益,捍卫民族尊严。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这是对社会主义道德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当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对人民的感情融入到所从事的工作中去,甘当人民公仆。每一个公民都应当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立足本职岗位,为人民、为社会多做贡献。无论什么人,只要与人民离心离德,做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就会被人民所唾弃。——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精神是每一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崇尚科学尤为重要。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使每一个公民都能做到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自觉反对愚昧、反对迷信、反对伪科学,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全社会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用科学的力量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劳动是幸福的源泉,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德。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否热爱劳动,能否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厦添砖加瓦,是衡量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重要尺度。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人生理想。要在全社会形成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价值取向,讴歌劳动、赞美创造,反对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思想。——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团结就是力量,互助增进和谐。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崇尚团结互助,是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重要体现。每一个公民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都应当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团结友善、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在危难关头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和衷共济。任何时候都要反对以自我为中心、以私利为中心,都要贬斥冷漠无情、见义不为,甚至落井下石、巧取豪夺等卑劣行为。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诚实是根,信誉是本。人无信不立。不讲诚信,一个人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身,也无法成就事业。没有诚信,一个社会就会风气败坏、人心涣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应重视诚信。每一个公民,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里,都应当以诚相待、重信守诺、有约必践,共同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决不能让弄虚作假、坑蒙拐骗、背信弃义、尔虞我诈等行为在社会上有市场,更不能让其滋长蔓延。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遵纪守法是公民维护和发展自身权益的条件,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保障。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每一个公民都应当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律意识,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依法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自身权益;都应当富有正义感,敢于同违法乱纪、危害社会的现象作斗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将受到法律制裁。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艰苦奋斗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过去我们条件艰苦,自然要艰苦奋斗。今天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加了,依然要艰苦奋斗。将来我们国家富强了,艰苦奋斗的传统也不能丢。必须始终保持一种艰苦朴素、克勤克俭的精神,一种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一种奋发进取、勇往直前的精神,推动我们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那些奢侈浮华、铺张浪费的做法,贪图享受、腐化堕落的行为,都是与艰苦奋斗精神格格不入的。

四、用荣辱观来引领社会风尚

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一个社会里,有什么样的荣辱观,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风尚。只有人人都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树立荣辱观,要坚持知与行的统一。一种道德规范,只有内化为人们的道德修养,转化为人们的道德实践,才能成为改变社会风气的强大力量。要坚持重在深入人心、重在联系实际、重在弘扬正气,做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本质要求,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不断增强道德荣誉感和道德判断力。自觉用“八荣八耻”规范自己的行为,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无论是日常工作生活,还是社会交往,都应心存荣辱之念,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体验光荣、领悟崇高。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坚持自律与他律的统一。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既需要自我约束,也需要外部制约。要注重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提高,增强自律意识,自觉守住是非界限,守住道德底线。强化舆论监督,开展道德评议,褒扬高尚行为,谴责不良现象,形成正确导向。把“八荣八耻”贯穿到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之中,使人们便于感知、便于践行。发挥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强制作用,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道德评判和道德选择。

树立荣辱观,要坚持知荣与明耻的统一。荣与耻对比鲜明,“荣”是催人向上的动力,“耻”是防微杜渐的警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既要明确何谓光荣,更要明确何谓耻辱。既要让人见荣知荣,更要让人见耻知耻。把荣誉教育与耻感教育结合起来,在全社会形成褒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的鲜明导向和浓厚氛围。让人们从内心向往高尚,怀着荣誉感施善行、做好事,在诱惑和恶行面前顿生耻感,戒惧怵惕,凛然而止,自觉做一个是非分明的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篇2:树立正确社会主义荣辱观

正确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迫切需要;是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新人的根本要求。

要怎样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呢?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切实地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任务,落实到学习、生活中去,踏踏实实干好每一件事情。深入理解和把握“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特别是在我们学生干部中,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我们的思想行动指南,做到学在前面、做在前面,做“八荣八耻”的积极实践者,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和人格力量首先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实际行动为同学们作出表率。同时,要引导同学在学习、生活中,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规范社会道德生活,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而我们作为党校的一份子,就更应该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要做到五个“忠于”——忠于祖国,把爱国主义深深扎根于心,把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忠于人民,全心人意为人民服务,损害人民利益、劳民伤财的事绝不做,实实在在的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忠于社会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要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忠于科学,科学是改造世界的动力和指南,要强调自主创新,要重视科学,要尊重人才;忠于事业,要干一行爱一行,有敬业爱业的精神。

潘琦副主任希望大家能响应胡锦涛书记的号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贯彻和实施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

党性修养的根本问题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党性修养是党员本质的改造,是党员自觉地主动地用党性来改造自己,使自己具备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及其一切优良品质和美德。党性修养问题,是党的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不仅关系到党的先锋队性质和历史使命的实现,而且也是共产党员永恒的主题,是共产党员力量的源泉,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党性修养具有必然性、历史性和长期性。党性修养是任何党员的必修课,党性修养具有时代特征,党性修养永远没有止境。对照标准,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严于律己,从现实生活中做起。从细节入手。可以更好的培养自己的党性修养。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做一个明辨是非。追求真理、勤于学习、宽于待人、处世以诚、热爱所学、勇于创新。严于律己,在同学中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

努力学习,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学习的重视程度,把学习作为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必修课。通过学习增长才干,完善自我,使党性修养的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注重实践,党性修养,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切实到实践中去,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磨难,在实践中提高。

“带”字当头,做践行的模范,实践锻炼是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作用的重要载体,也是检验其是否能保持先进性的重要途径。为每一位学生党员搭建发挥先进性作用的平台,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教育和影响广大学生,使其在实践中感受作为一名党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并在各方面起带头作用,学生党员要用自己的行动营造优秀带先进,先进带后进的良好氛围,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风气。学习上是标兵。大学生党员学习上必须有让其他普通学生敬佩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

质,要带头刻苦学习,掌握扎实、过硬的专业文化知识,提高把握先进文化的能力,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综合能力,成为学习的标兵和楷模。

生活中是模范。日常生活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大学生党员应严于律己,崇尚文明、健康、进步的生活方式。作为大学生党员,在普通同学心目具有较强的亲和力,群众基础好,应在生活各方面以身作则,带动周围的同学,一同创造和谐的校园生活环境。

身心上要健康。健康是工作的本钱。大学生党员必须始终坚持锻炼,在大学里拓展身心素质,用健康之弦拨动生命之音,用健康蓝图描绘美丽人生,从而完善综合素质,健全人格,提高学习和生活的效率和质量,影响、帮助同学们自觉地积极地锻炼身体,求新求真,求善求美。

工作上是榜样。这是大学生党员发挥示范作用的重要环节。因为大学生党员绝大多数是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应尽心尽责,埋头苦干,扎实工作,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用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创造一流的工作成绩,在实践中培育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如果不同解决身边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就很难有说服力。每一个学生党员要力所能及的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难,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真正发挥学生党员联系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

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风促校风,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需要。我们知道现在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呈现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也就是说大多数同学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有远大理想,每天刻苦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正在为将来步入社会积极地准备着、拚搏着。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学生生活环境的复杂性,造成了个别学生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社会责任感、正义感,诚信度下降等等。

篇3:树立正确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当今中学生的现状

我是一名高中教师,最关心的是国家的未来,是我们的学生能否健康成长,能否脱离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然而目前中学生的现状让人非常失望,甚至是让人非常痛心的。经过长期深入的观察和调查,我总结了学生扭曲版八耻八荣:“以我行我素为荣,以服从师长为耻;以恶意搞怪为荣,以老实本分为耻;以抄袭作弊为荣,以遵规守纪为耻;以能搞对象为荣,以没有对象为耻;以能打善斗为荣,以大度忍让为耻;以奢侈浪费为荣,以艰苦朴素为耻;以好逸恶劳为荣,以吃苦耐劳为耻;以欺瞒师长为荣,以实事求是为耻”。以上现象在中学生中不能说普遍存在,但其占有一定的比例,并有形成气候和蔓延的趋势。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和接班人,如果他们扭曲了自己的荣辱观,歪曲了自己的心灵,当然就不会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可想而知我们的国家会走向何处。

由于学生错误的荣辱观导致中学校园出现很多不和谐的现象:(一)部分学生性格偏激、思维畸形,经常出现打架骂人的现象,甚至在校内形成一股“黑恶势力”;(二)学生对老师、家长有抵触心理,更谈不到尊重老师或与老师交朋友,甚至出现个别学生打骂教师的现象;(三)部分学生早恋,公开场合偶有不雅动作,旁若无人。

二、当今中学教育的现状

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除了来自社会、影视、网络和家庭的不利影响外,很大程度也反映出教育工作的片面性,一味地、单纯地追求升学率。在高中学习中根本体现不出“先成人,再成才”的办学理念。其教育的核心只有一个———“一切为了高考,一切从高考出发”,教育成败的评判标准也只有一个———“高考的结果,上段的人数”。学校的一切都是为高考服务,与高考无关的事基本不做。而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阶段。是学生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如果只是一味地抓升学率,完全忽视德育教育,学生没有正确的价值观、荣辱观,不能明辨是非,即使高考考得再好,我们的教育也是失败的。

我有一点体会,80后参加工作的很大一部分人较80前参加工作的同志在工作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就有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一)责任心较差,自私自利。对于本职工作显得非常被动,没有主人翁意识,缺乏融入工作的精神,尊敬老同志的意识匮乏,没有主动帮助同事的意识。(二)不服从管理,我行我素。总是以自我为核心,认为听从他人的安排是懦弱的表现。上班时间干私事、迟到、早退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出现和蔓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我们教育工作的失败,也在提醒我们改变教育观念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三、端正学生的荣辱观

部分学生之所以有扭曲的荣辱观,在于教育已经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只有抓升学质量这一只手,而应两手都要抓且两手都要硬,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于国于民有用的人才。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作为一名班主任为了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价值观,主要应作好两项工作:(1)开好一个班会;(2)弘扬一股正气。

(一)开好一个班会。

班会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唯一阵地,作为班主任一定要用好。为了逐一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班会工作我一般作如下安排:

(班会一)主题:欣赏“程门立雪”。谈体会(以情景剧形式给出)、找差距、目的;由此既让学生感受到古人对师者的尊敬,对知识的渴求,又培养学生敢于吃苦、肯于吃苦的优良品质。

(班会二)主题:如果我是老师,如果我是家长。让学生深入地换位思考,体会老师和家长的艰辛,体会他们一切都是为了学生、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无私奉献精神(邀请部分家长和全体任课教师)。目的之一,拉近家长、老师和学生的距离;目的之二,培养学生的博爱意识,促使学懂得凡事不能以自我为核心,让学生能够尊重家长、尊敬老师。

(班会三)主题:拿什么回报你,爱我们的老师。目的之一,巩固结合班会一、二的效果,由班干部发起并组织,在广大学生中营造尊师、爱师的良好风气;目的之二,学生带着感恩的心投入学习,短期效应提高效率、提高成绩,从长期看学生步入社会也不会忘记恩师,不会忘记帮助过、关爱过他的每一个人。

(班会四)主题:感恩———用我们的行动回报父母。让学生认识到“百善孝为先”是中华之美德,做人之根本。通过班会,学生自发提出两个口号:(1)不与父母顶嘴;(2)每天至少做一件让父母开心的事。目的之一,改善部分家庭家长与孩子的紧张关系,让学生看到自身的错误思想、不良行为;目的之二,能够常怀一颗善心,孝敬自己的父母、回报自己的父母,尊敬每一个老人、善待每一个老人。

(班会五)主题:今天,我为班集体贡献了什么,我帮同学做了什么。目的之一,让学生通过班会增强集体荣誉感和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意识到他(她)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集体,感受到帮助别人是快乐的;目的之二,进一步改变我行我素、自我为核心的观念,让学生逐步建立“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

(班会六)主题:早恋———我得到?我失去!(以小品的形式给出)目的:让广大学生认识到早恋的害处,必须与之划清界线,我可能对异性产生了好感但绝不能跨过应有的正常关系,早恋虽然不可耻但绝不可为。

(班会七)主题:宽容———是一种美德(以情景剧“当学生发生矛盾时”给出)。目的之一,化“干戈为玉帛”是处理矛盾的最佳方法,让我们用一颗理智的心、宽容的心善待每一个人;目的之二,培养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改变崇尚打斗、鄙视宽容的错误观念。

(班会八)主题:做人的根本———诚信(以小品形式给出)。目的之一,牢固一个意识———抄袭、作弊、撒谎是可耻的,教育学生“诚信”是你在学生中树立自身正面形象之根本;目的之二,将诚信的观念牢固在学生心中,让他们清楚这也是将来立足社会的基本条件,不论从事什么工作、什么职业要想做得成功、做得更好、做得长久就必须诚实守信。

(班会九)主题:唱响生命主旋律———惜时勤奋,报效祖国。目的之一,教育学生惜时、勤奋,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目的之二,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是国家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是国家发展的动力。

(二)弘扬一股正气。

为了将德育教育长期化,巩固班会的成果,我做了两件事:(1)每次班会之后,都作好后续工作,利用黑板报展示学生形成的共识,时刻提醒学生什么是正确的,我们应该做什么,什么又是我们不该做的。(2)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大力表彰好人好事,定期评选“遵规守纪星,卫生先进星,乐于助人星,学习优秀星”,将他们的先进事迹在班级风采中展出,从而弘扬正气,让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荣辱观、价值观。

篇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4日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并参加分组讨论,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

在民盟、民进联组会上,胡锦涛亲切看望各位委员,并参加了他们的讨论。胡锦涛指出,实现“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必须广泛深入动员人民群众,坚定不移依靠人民群众,真心诚意造福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充分发挥出来。胡锦涛强调,要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胡锦涛说,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

篇5:树立正确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包括荣誉感和羞耻心两方面。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正确荣誉感的主要表现形式。一个有正确荣誉感的人,能够坚持事业重于荣誉的原则,把荣誉当作社会和人民对自己的鼓舞与鞭策,当作新的起跑线。羞耻心是荣辱观的另一个方面,只有真正做到耻辱之事不可为、羞耻之心不可无,才能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既要调动人们的荣誉感,又要激发人们的羞耻心,才能使人们明确自己行为的正确价值取向。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就是要使“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思想和行为受到赞扬和奖赏,使具有这些思想和行为的人得到荣誉;就是要使“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的思想和行为受到指责和惩罚,使具有这些思想和行为的人感到羞耻。这样,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道德价值导向明确,并长期坚持下去,人们的思想才能稳定,行为才有遵循,社会才能和谐。

大学生如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摘 要: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大学生中的培养与树立,高校责无旁贷。高校应突破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行之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同时大学生自己应当主动学习积极向上,提升自己的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摘 要: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大学生中的培养与树立,高校责无旁贷。高校应突破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行之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育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培育高雅校园文化,引领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教师师德为导向,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带动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社会实践为依托,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促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荣辱观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师德建设;社会实践

胡锦涛总书记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指示。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系统表达,是指

导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新的标杆。因此,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并遵循以下原则,采取灵活多样而又切实可行的教育途径,让社会主义荣辱观在高校成为强音,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从点滴做起的原则。应立足自身,注重言行,着眼养成,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以团结互助为荣,就要努力维护学校和社会的安定团结,老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师长同事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尊重和爱护他人。以诚实守信为荣,就要培养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考试不作弊,不弄虚作假。以遵纪守法为荣,就要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校纪校规。以艰苦奋斗为荣,就要培养艰苦奋斗作风和吃苦耐劳精神,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总之,要从点滴的养成中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家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为人师表原则。除了在课堂上的知识讲授外,教师自身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教师不经意的言行举止都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1],师德师风同样影响着校风学风。广大教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导自己的行动,以自己的行动说服学生,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影响和带动学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价值取向原则。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的就业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选择性和差异性增强,在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上,也面临着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2]。先进文化成果引进的同时,西方的一些价值观念也大量渗入,冲击着我国传统美德和荣辱观念。由于各种观念和信息鱼龙混杂,如果辨别力不强,很容易在认识上产生一些偏颇。这就要求我们在荣辱观教育中,明确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失衡现象,帮助他们认识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以知荣明辱的价值取向,分清美丑,明辨是非,做到头脑清醒、立场坚定。

(四)典型引路原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人物是高校师生敬仰的楷模,他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是开展荣辱观教育的宝贵资源。要善于总结和发现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典型,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积极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把他们的崇高思想品德传播到广大师生之中,变成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要特别注意发现和宣传校园里的好人好事,激励广大师生尊荣弃耻、见贤思齐,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者。

(五)系统性原则。家庭、学校、社会分别作为个体要履行其职责,同时又必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推进[3]。首先要注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具有日常性、权威性和感染性。其次要抓好学校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渠道,当前首先要抓好社会主义荣辱观“三进”建设,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科学设计教育内容,深入浅出地开展“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把“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与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把帮助教师自觉树立“八荣八耻”荣辱观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加强“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学习和示范。要把“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大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广大学生报国企业行等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中去,加强指导,积累经验,使学生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客观要求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以宣传荣辱观为导向,完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利用校园网、宣传栏、校报校刊、班会团会、讲座报告等形式,让校园的每一项活动、每一个角落、每一言行都无处不在地体现“八荣八耻”荣辱观。通过鲜明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营造鲜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但社会上的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等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例如,中华民族历来身体力行地倡导艰苦奋斗,但是报刊上展示各种奢侈生活方式的新闻、隐性的或显性的广告铺天盖地,豪华、顶级成为流行语,以致在一部分社会成员中形成了以奢侈为荣的心态[4]。”这些现象对正在成长的青年大学生发生了消极影响。

篇6:树立正确荣辱观倡导文明新风尚

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次学习机会,加强对学生的自我教育,在上学期学校组织开展的“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月”活动基础上,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道德信念教育,创新德育载体,增强德育实效。

政教处

篇7:树立正确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什么是荣辱观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与辱的根本观点和态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的具体体现。荣辱观是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决定的。荣辱观与人生观互相渗透、相辅相成。

自古以来,我国的思想家历来十分重视荣辱观念。从“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格言警句,都说明古代的哲人志士将荣辱放到了与人格一样重要的地位。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目的、价值和道路的根本观点和态度。人生观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

人生观体现在人生的各个方面,人生的目的,亦即人为什么活着,是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人们最基本、最重要的精神支柱。荣辱观与人生观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决定着人们的理想信念,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境界,指导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当我们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就能知道人生的真谛,摆正个人同社会、他人的关系,富有使命感,能做到淡泊名利,克己奉公,无私无畏,勇往直前。社会主义荣辱观 对人生观有着重大和关键性的影响。有什么样的荣辱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从而形成对人生的理想、态度、人生道路等问题的基本看法。荣辱观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具体体现,支配着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它渗透在整个社会的生活之中,不仅影响着社会的风气,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具体说,一个人只有从思想上真正明确了什么是光彩的事,什么是耻辱的事,才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自觉地做到“非礼无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行”,才能把公共道德夯实在一个牢固的基础之上。否则,就会造成人的道德行为的混乱,而一旦大家都发现,因“无礼”而得到的东西并不会受到指责,且不必支付任何代价的时候,就会纷纷效仿并蔓延开来,这将彻底颠覆并损害社会的道德基础,混淆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严重的危害,进而导致社会发展方向的偏差。

诚如恩格斯所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他自己的荣辱观”。处于不同社会地位、从事不同职业行当、承担不同责任义务的人必定会有不同的荣辱价值取向和人生观,需要每个人用心灵和行为去体悟、去践行。因此,以“荣”于“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耻”于“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落实于职业岗位和角色身份的实践主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人生取向和行为准则。

二: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

1、“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热爱祖国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是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民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常言道祖国就是母亲,没有母亲的孩子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对于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来说,国家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只有国家繁荣富强,人民才有幸福。只有热爱自己的祖国,中华民族才有希望。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自觉维护国家的团结和统一,热爱人民和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危害祖国的统一、稳定和繁荣,自古以来就被看作是耻辱的行为。这种荣辱观就是要使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不断强化爱国主义情感和意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贡献力量,同危害祖国的行为作斗争。

近期发生的日本政府非法扣留我国渔船船长的事件,导致全国各地爱国青年、仁人志士在网络媒体上共同声讨日本政府的不义之举的行为,就充分说明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2、“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人民是社会的主体和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历史作用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邓小平同志把自己看作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提出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标准;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都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表现。全体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强化宗旨意识,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崇高的职责和光荣的使命,把脱离人民群众、危害群众的利益看作是一种耻辱。

3、“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崇尚科学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要求,也是当代公民基本素质的具体体现。崇尚科学、反对愚昧,就要不断地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只有不断地用现代科学知识武装头脑,才能对伪科学和愚昧迷信保持高度的警觉和有效的抵制。愚昧无知是科学的大敌,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障碍。要树立崇尚科学的价值导向,加强人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学科学、普及科学的氛围,反对形形色色的伪科学和封建迷信。缺乏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精神的人,是非不清、善恶不辨、美丑不分、荣辱不知,对真迷信、伪科学的东西没有分析和辨别的能力,会经常受骗上当。

4、“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勤劳、善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勤劳,主要是指人们对待生产劳动的积极态度以及在生产劳动活动中体现出的良好的行为品质,反映了人们为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种种活动的应有状态及程度。

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劳动光荣是人类的传统美德;劳动创造了物质与精神财富,创造了人类社会;没有人们的辛勤劳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就不能发展,就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以为中华强盛而辛勤劳作而感到光荣,以贪图享受、好逸恶劳为耻辱。象马诺之流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无耻言行,必为广大人民所唾弃。

5、“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团结、互助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广大人民要发扬团结互助精神,精诚合作,团结一心,互相帮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不懈努力。损人利己是极端利己主义的表现,这种行为对社会有很大危害,是破坏团结的行为。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极端利己主义有所抬头,有的人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惜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他们的做法与社会主义团结互助的道德格格不入、背道而驰,为人们所不齿。台湾水灾、汶川地震,全国人民慷慨解囊,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就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互帮互助的优秀品格。

6、“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诚实守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原则。中国自古就追求和宣扬诚实、守信,把诚信看作是安身立命之本、治国安邦之道。孔子把诚信看作是人的基本品德,强调人们要“言而有信”,并主张把诚信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在义和利发生冲突时,要把义放在首位。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坚持诚实守信,就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和价值观,把义和利统一起来,反对见利忘义的行为。替亡夫还债的武秀君、替亡兄还债的孙东林,用实际行动谱写里一首首坚守诚信的动人诗篇。

7、“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遵纪守法就是要求我们为人处世都要以国家法律、法规和单位的纪律为准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任何违法乱纪之事都要受到相应的处罚。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必须加强法律意识和法纪观念。法律和纪律是社会正常运行和安定有序的重要保障,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就必须使公民树立起法纪意识,自觉地遵纪守法。试想一个毫无法纪观念,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打破社会道德标准和法律底线的人,怎么可能成为社会崇尚和爱戴的人。例如陈良宇、文强之流,终将被社会所淘汰、被人民所唾弃。因此我们要在全社会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价值导向,提高公民的素质,向一切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

8、“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关键在领导干部带头。领导干部的言行有着特殊的导向作用,只有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克勤克俭、艰苦奋斗,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艰苦奋斗的良好风尚。过去的经验教训充分说明,艰苦奋斗,事业必成;贪图享乐,必然衰落。有无艰苦奋斗精神,对一个政党和国家来说,是命运攸关的重大政治问题。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也不能丢掉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本色,要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做贡献。

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构建和谐社会确立了一个共同遵守的价值尺度,能够引导和激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继承优良传统,表达时代精神,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是企业实现科学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的重要基础。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市场不断繁荣,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地提高。我国部分地区已初步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健康快速地向前发展。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人过于追求物质生活,放松了学习和对自己世界观的改造,从而导致:

1、价值迷乱。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人生价值的关注度可以说在不断提高。但什么是人生价值?有不少人把人生价值只理解为自我价值的实现,却淡化、淡忘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自觉不自觉地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对立起来,甚至离开社会价值去追求所谓的个人利益的满足,这样就造成一些人价值观的扭曲。

2、是非混淆。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这样的现象在社会上也不是个别的。比如把道德教育讥讽为“说教”,把敬业拼搏的人讥讽为“不懂生活”,把诚实厚道的人讥讽为“无能”,把艰苦朴素的人讥讽为“寒酸”、“老土”。有一位从国外回来的知识精英公然讲,现在还讲什么祖国,我是一个“世界公民”。学术界现在甚至有人发表文章,讲当年的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主要是由于义和团不文明,这简直是是非混淆。

3、善恶不分。现在为恶的人做了坏事不觉得羞耻,为恶不耻,从善遭拒。如校园中的考试作弊、论文作假等抄袭行为屡屡发生,有些抄袭者对他人的揭露和批评却不以为然,竟然还美化为“高级模仿”,说什么“抄就抄了,有什么了不起”。这是一种典型的耻辱感的丧失。如果人们的耻辱感都没有了,还谈什么善恶,还讲什么诚信、和谐、文明?

4、美丑颠倒。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有些人分辨不清,甚至把丑恶的东西当作美来宣扬、来欣赏、来追求。有四个表现:一是颂俗贬雅,把一些粗俗的东西当作美来欣赏,而把一些高雅、高尚的东西说成“不合潮流”。二是颂奢贬俭,把奢侈、挥霍、浪费当作时尚来追逐,把节俭、朴素当作“寒酸”来鄙视。三是颂浅贬深,有些人宣扬“远离崇高”,对浅层的东西很有兴趣,而对一些有深度的理性思考和理论思维加以鄙视,崇尚“跟着感觉走”。四是颂侃贬搏,就是把一些调侃、游戏人生的东西当作新潮、前卫来追求,而把一些认真、敬业、奉献、拼搏视为过时。

5、知行脱节。在荣辱观上有一种现象,就是他并不是分不清是非和美丑,道理也懂,只是一到行动就不一样,知行不一,认知同行动脱节。

以上五个现象在不同地区、单位或个人身上存在的程度可能不同,但从整个社会来看,这些问题确实存在,甚至有些问题相当严重。

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全体社会成员提出的要求,尤其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更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因为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今天,由多元文化交融、思想碰撞、信息庞杂带来的新情况,对于涉世不深、心理发育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影响尤其深刻。所以首先我们要积极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运用正确的价值观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培养和教育青少年学生学会会明辩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

四: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人的荣辱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逐步确立的。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我们所面对的是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必须要在尽心竭力做好工作的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崇尚科学、团结友爱、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自强拼搏的优秀品质。

而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更要以“八荣八耻”作为镜子,日日照、时时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做扬荣抑耻的积极实践者,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为群众作出榜样。

多年以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始终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思想,不断培养和教育学生坚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抱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理念,从教育学生“捡一片纸、净一片地”;“敬一个礼、问一声好”;“读一本好书、做一件好事”等小事做起,到组织学生参加“拾花劳动、长征拉练、助学义捐”等活动,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貌、能吃苦、爱劳动、讲团结、讲奉献的良好品质。我们还通过国旗教育;法制讲座;“无人监考”等形式,培养教育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高尚情操。

同时,我们还在党员教师中开展“创先争优”、“党员承诺书”、“我为党旗添光彩”等活动,要求每一位党员平时要“工作干在先,利益让在先,学习学在先,改革走在先”。平常工作能够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能够站得出来,危难之中能够豁得出来,时时处处能为群众着想,时时处处要给群众树立榜样。

“荣”是积极进取的奋斗目标,而“耻”则是防微杜渐的警钟!让我们继续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乌鲁木齐金英外国语学校

篇8:论树立新闻记者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八荣八耻”把道德规范与人的综合素质紧密结合起来, 把思想道德品质与社会道德评价紧密结合起来, 明确指出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劣的, 什么是必须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 对于激励广大新闻记者在思想上高度认同、在实践中自觉履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 成为高素质的新闻工作者,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荣辱观念, 不同的时代, 不同的民族, 是有区别的。荣辱观念, 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历来十分重视荣辱观念。孟子说:“仁则荣, 不仁则辱。” (2) 以“仁义”为区分荣辱的标准。汉初著名的法学家贾谊指出:“贱而好德者尊, 贫而有义者荣。” (3) 意思是说, 地位低下但是德行高尚的人就应受到人们的尊敬, 出身贫苦但讲仁义的人就是光荣的。东汉思想家王符说:“宠位不足以尊我, 而卑贱不足以卑己。” (4) “有功德于民而谦逊者, 未尝不光荣也” (5) 讲的是对百姓有功。在封建社会里, 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并不赞成把等级、权势和门第作为衡量荣辱的标准。“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 不可毁誉”、“宁可穷而有志, 不可富而失节”等格言警句, 都说明古代的哲人志士将荣辱放到了与人格一样重要的地位。这是我们民族珍贵的思想财富, 对我们今天进行新闻记者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历史演进到革命战争年代, 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 论述过共产党员应当确立的无产阶级荣辱观, 他说:“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 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 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 等等, 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 才是可尊敬的。” (6) 邓小平也多次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内容, 他指出:“中国人民有着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 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7) 2001年10月, 党中央正式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着眼当代中国发展的全局, 面向中华民族的未来, 紧密联系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汲取了我国传统荣辱观的精华, 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现实针对性是什么呢?一个现代社会总体上是开放和宽容的, 但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依然有自己的底线和准则。现代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给了每个人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不论怎样选择, 都不能离开做人的底线, 都不能颠倒是非, 以丑为美, 以恶为善, 以耻为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我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 必须树立的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人生观。它应当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共识, 也应当成为每个新闻记者做人的基本准则。

现实社会里, 新闻界还存在许多丑陋现象:我国新闻事业的先驱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指出:“各埠访员人格, 犹鲜高贵, 则亦事实之不右为讳者。” (8) 著名学者谢六逸说过去的新闻界:“有敲竹杠的流氓、有公然索诈津贴者, 有专门叨扰商家酒食者, 有奔走权门以图一官半职的种种丑态, 罄笔难书。” (9)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 荣辱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假新闻的问题, 全国新闻记者不说真话, 当然也不敢说, 新闻报道假大空、高大全, 甚至提出事实为政治服务的口号, 报纸、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新闻机构成为造谣的机器。当时群众中流传“相信党报的是‘精神病’, 不相信党报的是‘反革命’”的这一民谣, 就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新闻界的可悲境遇。

当前新闻记者的荣辱观存在的问题比之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 也就是耻感下降。耻感, 也称羞耻感、羞耻之心, 是良心的一个重要方面。羞耻之心, 可以说是人的最后道德防线。在我国目前的社会里, 一些新闻记者的耻感大大下降了。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有偿新闻。1954年4月, 国际新闻工作者联合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记者行为原则宣言》第七条规定, 新闻记者接受贿赂而发表或扣押消息为严重的职业罪恶。 (10) 然则国内新闻界的记者职业罪恶感很弱, 新闻记者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便利条件, 接受企业提供的种种优厚待遇, 甚至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现金、有价证券、实物或其他特殊待遇。例如, 参加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产品展销会以及首发式、开业典礼、周年庆典等各种活动, 要“出场费”、收红包的现象十分普遍, “三点记者” (即热衷于赴会吃点、喝点、拿点的记者) 和“三包采访” (包吃、包住、包玩的采访活动) 也为数不少。这样的情况, 被采访单位表面上不敢得罪, 但背后却骂其是一群“新闻叫花子”。二是为追求发行量或收视率, 新闻界刮起了炒作与媚俗之风。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对于那些专门刊载激发人劣根性东西的报纸 (如《每日电讯》) 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伦敦所有的厕所都通过一些鹅毛笔把它所有的生活脏物都排泄到一个纸制的藏污纳垢大中心———《每日电讯》里, ……它把伦敦的生活脏物变成报上的文章……在纸制的藏污纳垢大中心的大门上, 用黑颜色写着:‘此处随意便溺’!……它能够就某一强奸案写一篇三栏篇幅的社论。……为了给一篇龌龊的文章腾地方, 它可以不顾一切地删去最重要的报道。” (11) 马克思批评的情况在当下的媒体中比比皆是, 不少或耸人听闻, 或捕风捉影 (如“华南虎”事件、纸馅包子事件) , 或格调低下的东西, 乃至揭人隐私的东西, 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报刊上、广播中、荧屏上。有些记者甚至迎合社会上的低级情趣, 把庸俗当有趣来大肆炒作。一时间讲述普通人的“丑闻”一哄而起, 新闻报道为社会的病态一角提供了在大众传媒上展现的舞台。三是工作作风浮躁。有些记者采访不到现场, 自己编造谎言。如, 央视派记者徐某去都江堰地震灾区采访, 他本人没有到新闻事件的现场, 而是在成都的酒店里, 当央视演播室的主持人问及聚源中学的情况时, 他胡编乱造, 没有任何与灾情有关的重要内容。

这样的荣辱观危害有三:一是破坏了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少新闻为了达到宣传目的, 不惜夸大、歪曲事实, 偷梁换柱, 混淆黑白。二是降低了新闻报道的质量。记者不知耻地破坏了新闻价值决定新闻质量这一重要标准。有偿新闻一般无甚新闻价值, 只对其服务对象来说具有宣传效应。这些报道挤占了真正有价值新闻的报道时间和空间, 从而也削弱了新闻媒体的耳目喉舌功能与舆论监督作用。三是腐蚀了新闻工作队伍, 影响了新闻队伍的健康成长。

这些问题的存在, 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 是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近年来, 我们社会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是非常惊人的, 凡生活在这个历史阶段的人都可以感觉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人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对于共产主义是那样地信仰, 以至于不再做任何讨论和研究。遗憾的是, 这种信仰被急剧变动的社会现实打破了;人们从宗教性的狂热状态中逐渐清醒了过来, 面对现实, 昨天的一切似乎成了一场梦。于是, 出现了信仰危机。第二, 是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社会的改革运动把人们从“政治斗争事业”拉向“经济建设事业”。现实的谋生、致富对于新闻记者来说离得是那样近, 显得是那样重要, 他们确实感觉到只谈理想和信仰是不能当饭吃、当衣穿了。当为自我谋利益的行为受到现实社会的鼓励后, 他们不再犹豫了。从我出发, 成了人们发财致富的诀窍。这种经济上成功的诀窍进一步推广到整个社会人生领域, 许多人便认为, 一切从我出发、一切为了我自己也是人生成功的诀窍。第三, 是社会政治方面的原因。在我们国家中, 有一些贪官居于各级领导岗位, 他们动用自己的权力和关系中饱私囊, 上行下效, 有些新闻记者对于许多事情就不再那么认真, 姑妄言之, 姑妄听之而已, 重要的是能得点方便就得点方便, 能占点便宜就占点便宜, “有权不用, 过期作废”、“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成了牟取私利的普遍心理。

荣辱观缺失, 是非、善恶、美丑不分, 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蔓延, 对社会道德体系造成了冲击, 损害了社会风气, 也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当然, 在我们国家里, 无耻的新闻记者毕竟还是少数, 但这极少的影响却很大。在他们的影响下, 社会道德风气在变坏, 人们的耻感在下降, 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精神在受到腐蚀, 国格在遭受着侮辱, 社会主义事业也在受到无形的破坏, 因而应引起高度重视。

在一个意识、文化多元化的社会, 有些新闻记者的荣辱观会出现颠倒错乱的现象, 不能真正分清什么是羞耻。知荣明耻, 既是维护道德的防线, 也是一种精神动力和民族凝聚力。欧阳修认为, 廉耻是“立人之大节”。宋代的思想家陆九渊曾经说过:“人唯知所贵, 然后才能知所耻。”龚自珍说:“士皆知耻, 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 为国之大耻。”陈寅恪说:“士大夫无耻, 是为国耻。”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 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应该坚持什么, 反对什么, 倡导什么, 抵制什么, 它应当成为我们每个新闻记者应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那么, 面对新闻记者荣辱观的严重缺失和错位, 应该怎样去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呢?

首先从新闻单位的党员干部入手。党员干部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者, 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 他们的言行举止对社会的影响最大, 加强道德修养也最为紧迫。孔子曾经多次强调:“政者, 正也。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论语》有“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的说法, 意在强调领导者的德行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实践证明, “上行则下效”;“上有克让之风, 下有不争之俗”, “上清而无欲, 则下正而民朴”, “上重义则义克利, 上重利则利克义”, “大臣不廉, 小臣必污;小臣不廉, 风俗必败”。

其次, 必须把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内化为新闻记者内在的道德信念和荣辱观, 唤起每个新闻记者内心的道德热情。《大学》中曾说,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把“修身”为人看成封建时代为官治国的最起码的资格。《大学》中有一段精辟的阐述:“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明代的黄绾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经常“悔恨发奋、闭户书室, 以至终夜不寝, 终日不食, 罚跪自击, 无所不至。” (12) 可见, 古人是非常重视人的德性“修炼”的。“德性为上”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国早期报刊活动家和政论家王韬、郑观应等对新闻记者的品性问题做了详尽的阐述。邵飘萍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中强调新闻记者要重品德修养, 因为新闻记者与三教九流相周旋, 种种利欲诱惑, 环伺于左右, “最易流于堕落”。故新闻记者之要素以品性为第一, 即人格、操守、侠义、诚实、勇敢、勤勉、忍耐及种种新闻记者应守之道德。“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泰山崩于前, 麋鹿兴于左而志不乱, 此外交记者之训练修养所最不可缺者。”邹韬奋认为, 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 必须“大公无私”、“思想深入”, “有浩大的胸襟”, “有坚忍耐烦、勇往直前的精神” (13) 。

修身其实就是一种道德修养, 治政先治身, 这是为官为人古今遵循的规律与真谛。制度永远都是有漏洞的, 特别是在新旧体制交替的过程中, 体制、机制和制度的空隙还很多, 新闻记者手中的公共权力能够带来的个人利益诱惑也很大。抵御诱惑, 关键是记者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清醒的认识, 对自己的行为选择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自律。记者要自觉维护记者的声誉, 珍惜手中的笔和人民赋予的权利;要多一点危机感, 少一点成就感;多一些责任感, 少一些优越感。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关键在于自己的修身养性。倘若新闻记者都能在道德伦理上自觉地修身养性, “从我做起”, 落实“八荣八耻”, 便有了前提;“以德治国”, 便有了希望;“和谐社会”, 便有了奔头。

再次,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新闻记者必须有敬业精神, 要毕生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一个国家如果想立于世界之林, 也必须使其人民敬业。” (14) 只有才华, 没有责任心, 缺乏敬业精神, 我们是否真的能顺利前行?

敬业精神不是天生的, 要靠平时的培养。

首先要把新闻工作作为一种追求。恩格斯在《给〈社会民主党人报〉读者的告别信》中曾满怀深情地写道:“这是革命的时期, 在这种时候从事办日报的工作是一种乐趣。你会亲眼看到每一个字的作用, 看到文章怎样真正像榴弹一样打击敌人, 看到打出去的炮弹怎样爆炸。” (15) 把自己的事业当做一种乐趣和追求, 就会在工作中付出更多的精力, 也就能够采写出不同凡响的新闻作品。

其次是敬业爱岗、耐住清贫。邹韬奋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 像我这样苦干了十几年, 所以能够始终得到许多共同努力的朋友的信任, 最大的原因, 还是因为我始终未曾为自己打算, 始终未曾梦想替自己刮一些什么。这可以说是记者做人的最高境界吧。在当下这样的社会环境中, 追逐物质利益无可厚非, 但作为一个记者, 应当洁身自好。爱因斯坦说过:“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 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 走自己正确的路。”高尔基也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 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 对社会就越有益。” (16) 作为一个记者, 他必须挣钱才能生活、搞采访, 但他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搞采访。敬业爱岗, 一定要经受得住虚荣的诱惑, 不能贪小便宜, 不要过分地经营安乐窝。时时处处注意新闻工作的社会效果, 对社会负责, 对群众负责。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 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 以保证社会效益整体利益不受损害。

最后, 记者要做一个诚实公正客观的人。党和人民给予新闻记者手中的笔以很大的权力, 真正是笔下有财产万千, 笔下有人命关天, 笔下有是非曲直, 笔下有毁誉忠奸。新闻记者要握好笔、用好权、写好稿。不说假话、不搞假新闻, 这是记者最起码的道德底线。“每条消息都应得到再次证实, 最好是三次证实。”美国新闻主播沃尔特·克朗凯特多次向手下记者强调, “观众信任我说的, 所以, 我有责任确保我说的内容全部属实, 否则就会葬送我的新闻事业。”克朗凯特告诉杨澜说, 没有对真相的追求, 再多的信息也只能是没有光亮的隧道。 (17) 因为克朗凯特对新闻事实真实性的追求, 所以他在美国成为最值得人们信赖的人。党和人民为什么要信赖记者, 如新华社记者的报道, 就是因为他们忠诚老实, 实事求是, 为党和国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故新闻记者应在头脑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报道假新闻为耻, 不为达到个人目的去捏造事实、歪曲事实。同时, 记者在报道新闻事件时, 要如法官一样公正, 只有公正, 才会说真话, 讲真事。以公正当做做人本分和从业原则。克朗凯特说过:“我们的工作是举着镜子———告诉观众发生了什么。然后, 由他们自己决定, 他们是否信任我们的领袖与政府”。 (18) 所以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要力求客观公正。

作为记者, 不管是报道还是评论新闻事实抑或是曝光负面新闻, 都是要引导大众、为大众服务的。因此, 记者的社会责任、荣辱观和所承担的义务也会比普通职业更具严肃性。不以荣为荣, 不以耻为耻, 乃至以耻为荣, 不仅败坏了记者个人的品德和形象, 也容易进一步恶化社会风气, 更影响着经济健康发展, 社会的和谐与有序, 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增强。形势和任务迫切要求新闻记者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树立了正确的荣辱观, 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才能把真善美作为自己的内心需要和主观追求。

摘要:作为传媒的重要生产要素之一的新闻记者, 在现实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到底就是荣辱观的欠缺。新闻记者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将从思想上构筑拒腐防变的防线, 为搞好新闻报道提供坚实的精神内核, 为社会风气的好转起到推动示范作用。新闻记者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约束自己行为的道德力量,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兢兢业业, 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做好每一个新闻报道, 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上一篇:鹦鹉小学四年级作文800字下一篇:信用工具和外汇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