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2024-05-10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精选8篇)

篇1: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当今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在于创造,而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的关键在于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其核心就是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并不意味着要提出一种取代日常教学的措施,而是要求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把这种创造性教学的精神渗透在日常教学的一切环节中。教师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就必须了解他们的创新思维的特征及创造性品质。创新思维有以下特征:一是新颖、独特且有意义的思维活动;二是思维加想象;三是灵感的产生;四是分析思维与直觉的统一;五是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统一。创造性人才不是完全表现在智力上,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少年儿童往往表现为:敢冒险,有强烈的好奇心、好胜心,求知欲旺盛,充满着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及其丰富的想象力。这些都是小学生创造品质的表现,需要我们教师精心地爱护和培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呢?

一、培养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的生浓厚的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天才的秘密就在于强烈的兴趣和爱好,由此产生无限的热情。因此,应把学生的兴趣作为正在形成的某种智力与能力的契机来培养。一个人如果对事物毫无兴趣,就不可能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进行思考,更不可能获得创造性思维成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取直观、形象的方法,生动的语言,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氛围,保护学生的创造性

教师要改变阻滞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观念,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主动、活泼、民主、和谐、主动探索、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当学生处于自由、自在、自觉的精神状态时,就会引发想象力,激活思维力’诱发创造力,大脑得到解放,有时会进入顿悟的心理状态。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或意见,允许他们大胆质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用严厉的语句训斥他们,也不取笑和讽刺挖苦他们,对于他们一点点的进步便大加表扬,这样,学生会始终保持昂扬的学习热情,保护了学生的创造性。

三、重视思维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应试教育过分强知知识的“结果”,而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却十分重视学生思维的“过程”和思维“方法”,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在教学《田忌赛马>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孙膑用调换马的出场顺序的办法就能帮田忌转败为胜呢?”学生分组讨论后,很快得出结论。其中有一个学生是这样思考的:“第一次赛马时,孙膑看到了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就想:田忌的下等马跟齐威王的任何一等马比都是输,还不如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削弱了齐威王的力量,再用田忌的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这样一定能赢。”我接着问:“如果齐威王也调换顺序呢?”学生争着说:“不会的,因为书上写了,他‘得意洋洋’了,根本不会想到要调换顺序。_由此看来,孙膑不仅观察了马,还认真观察了齐威王的人。“你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帮田忌取胜?同学们摆摆试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为只有孙膑的办法是最科学的,再次肯定了孙膑的足智多谋。通过以上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达到了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四、开发求异思维,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教师往往偏爱于求同思维的训练,而忽视求异思维的培养,其实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对创造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克服思维的定势,敢于标新立异,拓宽思路,有助于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语文教学中词语搭配的训练,就是求异思维的训练,如“说”可搭配成“说明、说唱、说理、众说、说服”等不同结构的词,帮学生积累词汇。在给文章分段时,我常常鼓励学生寻求多种答案,语言的表达也尽量采取多种方式,理解课文也应多角度地展开。如:看图听故事说话—一《聪明的公鸡》,我首先让学生看图听老师讲故事,再让学生学着说话后,便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这只聪明的公鸡,你还有什么办法把这只狐狸吓跑呢?”学生听后,思维异常活跃,纷纷讨论起来,最后的结果是多层次的。有的说:“我的后面还有猎狗呢!狐狸一听,吓跑了。”还有的说:“你看,我的嘴上还有老虎的毛呢!狐狸一听,吓得撒腿就跑。”有一个学生想得更有趣,他说:“我刚吃了一只狐狸,肚子还饿得很呢!狐狸听了,抱着脑袋逃跑了。”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如“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你想了哪些可能性?”教师提出问题,追求的目标不是惟一答案,而是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前所未有的独创的想法、见解和可能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五、发挥学生的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的任务。而想象力是创新的潜力空间,它为创新开辟了各种可能的前景,没有想象力,墨守成规,也不可能有重要的创新。在教学中,我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求知欲的语言,丰富学生有关的表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总之,我们的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是创造性的人才,我们必须立足课堂,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篇2: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摘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对学生个人进步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小学教育这一特殊阶段,应当肩负起这一职责,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练好基本功。本文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创新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它符合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要求。但创新教育又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想要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需要国家、社会、教育工作者、学生等多个方面长期共同的努力。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能否将创新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从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推动创新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打造小学语文积极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特定的课堂氛围,只有在一个积极、有趣的环境下,学生才会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精心准备和设计,引导着小学生朝着创新思维的方向发展。其一,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中,通过设置悬念进行教学,可以增加小学生的创新动力。教师在教授新的课程时,为学生设置一个悬念,让小学生扮演一个探秘人的角色,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创新思考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新知识,对学习产生兴趣,诱导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其二,教师在教学中,添加游戏来为课堂添姿添彩。寻找一些适合小学语文课堂,能够开发智力的游戏,穿插在教学中,对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训练,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发掘小学生无限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使学生养成阅读习惯与观察习惯

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即课外阅读习惯、边读边思考习惯、边读边标注习惯以及借助工具进行阅读的习惯。学生在养成这些阅读习惯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思维的拓宽,最终获得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人们要想了解事物形象必须做的就是观察,可以说观察是创造与发明的前提也是必要条件。学生得到观察能力的培养之后,可以得到创新思维的激发。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因此得到分析判断能力的提升,从而获得创新思维能力的激发。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想要使学生得到创新思维的发展,就少不了激发其创新兴趣这个原动力,而学生创新兴趣的前提就是学习动机,只有具备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发展创新思维。教师应当将正确的学习兴趣同学习活动进行连接,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同时使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对问题进行独立的分析与解决,从而得到创新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激发学习兴趣常用的方法也就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创建教学情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实现在思维上的创新。所以,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依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出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用生活实例的形式等将学生带入情境中,从而使学生得到兴趣的充分激发,以此获得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引导学生尽情发挥想象

想象是进行思维再加工与创造的过程,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应当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想象能够使学生得到思维空间的拓展,从而获得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激发。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多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富有创造性的画面。所以说想象是学生必备的心理品质,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拓展想象空间。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创造利于学生进行现象的空间,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善于对同一事物从不同侧面进行想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多媒体手段,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培养。教学需要结合教材中的内容,通过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日月潭》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台湾日月潭的图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结合自己的想象分析日月潭名字的由来,以此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多媒体,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欣赏教学内容,并运用想象创造出更多更新奇的形象。学生在得到想象力的培养时,其看待问题也会产生独特见解。所以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思维空间拓宽。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安排学生写作文的方式,将拟好的题目提供给学生,使其按照自己的想象来完成作文内容,从而使学生得到创新思维空间的拓展。

五、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质疑并非是不好的事情,相反,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言,质疑是一种必备的品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质疑的品质,促进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在质疑中激起创造的能力。想要使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质疑,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其进行自信心的培养。我们都知道历史上很多伟大的学者都是通过提出质疑,勇于推翻现有的科学理论,最终才能将更多的真理揭示给人们。所以,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自信心加强培养,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勇于将疑惑的问题提出来,并树立坚定的信念,不断寻找正确的答案。此外,想要得到思维能力的创新发展,学生还应当具备寻疑意识,也就说学生应当将寻找问题的意识贯穿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教师都应当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积极的解决,让学生对知识充满好奇,对未知充满疑问,帮助学生建立起寻疑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六、深度剖析语文教材,让学生学会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通过对文字的品读和写作背景的分析得出作者的所思所想。优质的文章都需要读者耐心品读、认真思考,不能从简单的文字叙述上就轻易断定文章的梗概大意。作者在使用语言的时候,都有一定的表达技巧和方法,所以在开展语文留白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剖析教材,了解字里行间的真实寓意,透过文字挖掘出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小学生的语言能力还有待提升,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进行交流,注重语言应用的准确性和简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知识不要和盘托出,要通过设计疑问、语言停顿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学中去,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指导教学实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一种新模式,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篇3: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阅读是小学生认识外部世界、发展创新思维与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的高低以及阅读激情的高低必将对接下来语文的学习以及学习兴趣的养成产生深远的影响。从阅读心理的角度来看, 每个学生对同一段话的感悟是不相同的, 这与每个人的家庭环境以及学生受到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小学生也很喜欢将自己丰富的生活经历以及一定的审美体验渗入到语文作品的理解中。虽然很多时候, 学生对该段作品的理解有些偏颇, 或者由于本身学生的经验以及体验有些稚嫩, 但是这种想象力的发挥对于进一步发掘学生的阅读能力非常有帮助。它可以为小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创造个性的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此外,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因此可以说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学生未来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

1.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以老师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我国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儒学思想的影响, 注重老师的传教,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非常高, 老师就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但是从礼仪角度讲, 中国有重师的传统, 这种传统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礼仪性习惯, 但是恰恰这种凡事以老师为中心, 凡事以老师的话为真理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很多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原本想象力天马行空的年纪早早的被老师的枷锁所限制。

传统语文阅读的教学模式就是, 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文章中立意新颖独特的地方, 并且按照原本课文的逻辑讲授文章的层次, 学生在台下小心翼翼地听着老师的讲述, 并且很努力地跟着老师的思路游走在文章的立意中。但是语文阅读与数学不相同, 数学讲究的是逻辑性, 讲究的是客观的事实;语文阅读本身存在很多主观的臆想, 当作者改变生活环境时, 原来的作品的一些韵味也可能会发生变化;小学生本身阅历很浅, 知识体系还未形成, 因此, 此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获得学生的认同。小学阶段, 学生的思维很是活跃, 经常会产生奇奇怪怪的想法, 即使对待千篇一律的语文选段也会产生非常不同的想法, 假设老师还一味地将看似标准答案的思路传授给学生, 不仅会压迫学生原本童真的创造力, 还会导致学生慢慢失去创造性思维的乐趣。

2.传统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氛围不活跃。与传统教学模式相关的就是课堂氛围的死板。类似于前面所讲的, 被动式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称为一个可能合格的旁听者。长期被动式的模式会让学生丧失思考的欲望, 在他们看来, 这些问题背后已经存在标准答案, 如果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一样, 第一时间会感觉自己的思维有问题, 长期以往会让学生慢慢失去思考的动力, 久而久之, 学生的学习也慢慢地演变成了被动接受。这些结果会导致课堂氛围极其不活跃, 老师的讲解无法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或者说学生惧怕自己的思考与标准答案不一致而失去思考的动力, 这种死板式的课堂气氛只会让学习成为一种负担。

3.传统的教学约束力太强, 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课堂的约束力主要表现在教学是否只以老师为主体。这种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一般会导致课堂氛围比较死板, 学生时刻感受到压力的存在, 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比如在小学一年级阶段, 老师会教授遣词造句, 有些较为传统的老师很难接受学生非主流的造句形式, 并且还会当众批评学生的造句态度, 更甚者以此为反面教材, 并且长期在课堂中提及, 这种打压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因此小学教学阶段应该加强课堂轻松氛围的培养, 而不是一直以自己成年人的思维去约束刚进入学习阶段学生的思考。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措施

1.创造必要的阅读条件。阅读本身是需要氛围支撑的。这些氛围的创造既需要家长的协助, 更需要老师的维护。小学阶段, 老师可以每周安排简单读物的阅读课, 或者设置更加轻松的讨论形式。在这段时间内, 老师的作用就是营造一种阅读的氛围, 形成一种阅读后分享阅读感想的模式;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勇敢的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并且对这种行为应该加以引导, 比如适当的称赞这种勇气等。其次, 老师在对课堂布置时也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比如课堂内设置图书专栏, 在墙壁上展示书画, 建立阅读兴趣小组等。这些都对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非常有帮助。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还需要家长以及教师的共同努力。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设置书屋, 里面既摆放着父母喜欢看的书籍, 同时也摆放着孩子喜欢的课外读物, 家庭可以设置固定时间, 父母与孩子一起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在学校内, 老师也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们一起进行阅读, 并且在最后可以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进行交流。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养成阅读习惯非常值得借鉴的方式。除了创造阅读的氛围之外, 唤起孩子们阅读的欲望是保证上述措施是否有效的基础。学生本身是希望得到老师或家长认可的, 因此家长以及老师都需要多倾听学生对某篇文章的看法, 这种倾听应该是认真严肃的,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观点受到了重视, 否则当学生对家长或老师失去信任后, 后期的管理将会变得非常麻烦。

2.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如果说创造阅读的氛围以及鼓励学生阅读是阅读教学的前提, 那么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是保证阅读效果的重要途径。达到引导阅读教学效果的第一步应该是营造良好生动的情境。在教学前老师需要有一定的导语过渡, 如果导语设计得当, 就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下一步的阅读教学打好基础。这种点拨对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非常重要, 如果能够激起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积极抢答, 那么这种效果就非常到位。小学生本身具有时间观念弱、好动等特点, 对几乎任何新鲜和新奇的事物都有强烈的探求欲, 老师可以利用这种心理特点, 多组织不同形式的教学模式, 比如游戏、竞赛和表演等, 使得小学生寓教于乐, 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参与,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小学语文老师每周可以举办演讲比赛, 自由选择演讲主题, 然后老师对这些参与演讲的学生进行点评, 当然了, 此时应该以鼓励和褒奖为主, 以恰当的方式告知对方自己还存在哪些缺点。这些形式的举办可以激发学生自由阅读以及收集相关资料的激情, 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热情, 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学习和阅读带来的快乐, 带来别人对自己的认可, 勇敢地去面对一切挑战。

3.注重引导, 减少灌输。阅读本身应该是一件主动性非常强、非常快乐的事情;阅读的体验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体验。不同的学生对待同一段文字的理解和认知存在很大的差别, 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作者的一部分, 因此作为老师或则家长, 我们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除了限制色情、凶杀等不利于心理健康的书籍之外, 课余时间应该鼓励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书籍, 而内容的形式应该由学生自由选择。我们家长或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对所读的内容进行交流, 这种交流应该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 不是以类似“检查作业”的方式对其进行考察, 否则这种良好的化学反应会丧失原有的功效。

总之, 教育是一个国家兴盛的前提, 学生是未来建设国家的主体, 小学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发展的一种根基。这种根基的建立需要综合素质比较高的人员, 而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广泛的阅读,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教育的重点之一, 因此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非常有利。这种习惯的养成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创新意识与日俱增, 创新思维既需要先天的遗传, 也需要后天的开发。小学阶段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为重要的阶段, 此时的学生的想法天马行空, 如果加以引导会产生非常好的效果。阅读本身能够激发学生与作者的互动, 让学生异想天开, 因此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在分析了传统的语文阅读传授方面的不足, 然后以创新思维的培养为主线探讨了如何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创新性思维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杨洁.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J].读写算:教师版, 2013:274-274.

[2]吴学玲.浅谈如何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J].东方教育, 2015, (10) .

[3]杨培利.激活学生在阅读中的二度创新能力[J].中国当代教育文集, 2003.

篇4: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造性思维;培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便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小学生各个方面还不成熟,小学语文教学是我国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生抓起,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的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一、转变课堂气氛,构建趣味性课堂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进行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便需要教师转变原来的教学方式,转变课堂气氛,构建趣味性的课堂。在课堂实践前,教师首先要先研究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了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然后根据这个要求进行备课,在备课时深入挖掘教材,找出教材中的闪光点。由此设计教学环节,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如,在讲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这一课时,主要介绍的是钱塘江大潮,在上课时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提问,你们节假日都去哪里旅游了?拍照片了吗?然后将自己在节假日间出门旅游的照片制作成一小段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问学生有哪些景观是世界文明的,节假日一定要去看一看,让学生进行讨论,分别回答,这时学生的兴致会空前高涨,通过学生各种各样的回答将本课的教学内容引出。在进行《观潮》这课的教学时,为增强教学的效果,可在课堂上选取《钱塘江大桥》的录像进行观看,让学生透过屏幕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高涨,在愉悦的心情下主动思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其次,为了营造好的课堂氛围,教师还要从自身做起更加关爱学生,教师在上课时要面带微笑,为了提高课堂效果可以采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每一位学生回答问题后,不管对与错,都要对他们微笑,称赞他们,鼓励他们。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学生对语文课程越来越感兴趣的时候,在小学语文教学时,便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首先在进行教学时要留有一定的余白,在对任何一篇文章进行讲解时,不宜讲解过细,应在适当或重要的位置,让学生自己思考,当学生思考过后仍无法得出答案时,这时教师要适当引导,调整学生的思考方向,经过提醒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出问题的答案,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喜悦。

其次,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教师应该知道所谓的标准答案仅仅只是比其他答案更合适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而已。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答案不正确,只是稍微有失偏颇而已。在教学时,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针对同一个问题畅所欲言,提出不同的看法。如,在学习《最佳路径》这一课时,教师在学生通读全文之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有的学生会说因为这个方案成本比较低,有的学生会说因为要开业了只能先这么办,有的学生会说因为这个道路是游客自己走出来的更有大众性。

三、鼓励质疑,接受质疑

在进行创新时需要对已经定性的事情进行质疑,为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要鼓励小学生进行质疑,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接受质疑。质疑是创新的开始。首先,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养成质疑的好习惯。为养成学生质疑的好习惯,教师要不断改变思想,打消因怕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自己无法回答而掉面子或是回答学生的问题会打乱教学步骤的顾虑,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做到实事求是,当学生真的提出问题时,即使自己无法回答或是影响上课的进度也要重视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即使占用课下时间查阅书籍或与其他任课教师进行商议寻找答案。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更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的业务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进行质疑的方法。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字词的用法、表达形式等多方面去发现问题。如,在学习白居易的《忆江南》时,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教师可以询问学生这句中的“绿”字可以用其他的字如“青”字代替吗,结尾处的“能不忆江南?”可以转换成陈述的语气吗?通过教师带领学生从字词精炼等处进行质疑,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质疑水平还不断提高。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转变原有的课堂模式,通过构建趣味性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继而鼓励学生质疑,教会学生如何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许美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探析[J].作文成功之路,2013.

篇5: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系统工程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无疑是关键举措。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素质,而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明确的任务。本文试述愚见,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引奇激趣——迎接创新的使者

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在教学中,兴趣又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才会有发明创造。好奇心还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与思考,尤其表现出对于好奇的疑难问题能够主动思考、大胆探索。这种可贵的进取精神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品质。教师应该倍加爱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迎来创新的使者,拉开求知的动人序曲。主要的方式有:

1、巧设悬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迸发创新因素,获得新的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一巧妙的提问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悬念,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学习的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

2、创设情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小语教材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雾凇》这篇课文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澜的雾凇图,教学的开始,教师播放录像(雾凇景象),向学生展示雾凇的奇特和壮观,使学生在欣赏雾凇景色美丽的同时,激起求知的欲望。

3、联系实际。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教师可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活动激趣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诱导质疑——催生创新的萌芽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陶行知先生有这样的诗句:“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有力地说明了“问”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一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探究欲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对异事物或未知领域进行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内驱力之一。为了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教师应当经常向他们提供能引起观察和探索的新异情境,要善于提出难易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或寻找答案,一位特级教师介绍他在美国听一位老师上《蚯蚓》一课见闻中说,上课一开始,老师出示《蚯蚓》一题,让学生质疑,接着就拿出一包正在蠕动着的蚯蚓,让学生每人拿一条,并要求学生观察它的外形和特点,然后发言,许多学生采用了放大镜,并翻来覆去地观察,还有些学生采用了解剖法。不久学生就一个个争着说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一个学生说蚯蚓的味道是咸的,因为她把蚯蚓入到嘴中嚼了嚼,这一意想不到的知识都凭借学生的探究欲敢于尝试而得到的,无疑也是创新思维的萌芽。

二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质疑精神的心理依据。教育家魏书生鼓励学生:“要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放声高呼,我能成功”。的确,善于质疑的创造发明者无不是充满自信的人;相反,经常怀疑自己的人是很难成功的,也很难提出有创意的观点。要培养的质疑精神,就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有一个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诸葛亮是“骗”来的箭,为什么课题中却说是“借”呢?此刻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哄堂大笑?当老师问及原因时,大家却哑口无言。其实细想起来这位学生的提问是很有价值的,老师应表扬他的勇于质疑的精神,并鼓励学生分析课文探究原因,结果发现正因有“借”才有

“还”,暗示军造箭射自己,体会到了诸葛亮的职明才干,此时大家对于原先提出问题的学生赞叹不已,那位学生也正应有老师的支持和学生的赞赏而对自己更有信心,从此大胆质疑。因此,只有让学生时刻在“我能创造,我能成功”的信念中前进和发展。只有有了自信心,学生才敢于独立思考,才能于捕捉疑问确定为进攻的目标,并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实现。

三是培养学生的寻疑意识。所谓寻疑意识,是指学习者在头脑中始终带着寻找问题的意识,以怀疑的眼光出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去捕捉其中可供设疑的细节,挖掘疑点价值,在思想的闪光中时不时迸射出有新意的问题和出人意料的观点。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寻疑意识呢?关键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培养习惯。引导学生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对鲁迅先生说的话:“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一句寻疑:仅仅是说鲁迅记性好吗?(不只是记性好,暗示鲁迅读书认真。)鲁迅在夸耀自己吗?(鲁迅不会夸耀,是委婉地批评作者读书不认真?)只是批评作者吗?批评只是手段,包含对作者的关心和爱护。经过一番寻疑,让学生更深一层体会课文内涵。因此,寻疑可以在各个方面,各个角落,老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寻疑行为,从而肯定结果,激发寻疑兴趣。其次,寻疑贵在主动。只有具有主动积极的精神品质,才能寻找到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让学生乐于寻疑。

总之,从疑问——探索——发现——创新这一路径中显而易见,只有把握好质疑这一关,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捕捉创新灵感,并坚持不懈最终取得创新成果。

三、驰骋想像——挥舞创新的翅膀

想像是思维的体操,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由此可见,表象越丰富,想像就越开阔、越深刻。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像开始的。”想像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住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像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像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1、丰富表象,唤起想像。想像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新教材中有些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遥远,如山村、大海、森林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甚远,给学生学习造成了学习障碍,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想像力难以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唤起学生的想像。如在学习《大海》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大海的资料,如图片、文字介绍、有关故事、电视中的信息等等。课堂上,组织大家把搜集的信息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学生获得很深的感受。然后,再利用播放关于大海的录像资料,配乐朗诵等直观形象的手段,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大海之中。结合演示,引导学生想像:大海是什么样的?站在大海边,你想对大海说些什么?大海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事情呢?通过活动,学生的激情得以迸发,探索大海秘密的欲望发展到了高潮。

2、填补空白,发散想像。所谓“空白”,是指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像和再创造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利用这些“空白”,发散学生的想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习《想飞的乌龟》一课,小乌龟叼着棍子中间,两只小鸟叼着棍子的两端,带着乌龟飞上了高高的天空,因为小乌龟第一次飞上天空,看到地面的美丽景色,一时太高兴,刚一张嘴,整个身体就狠狠地摔到了地上。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可这样启发学生想像:乌龟掉下来会想什么?他还想飞,请你为他想想飞的办法。学生的情感已紧紧的和小乌龟连在一起,有的认为小乌龟可怜,有的认为小乌龟可笑,还有的认为小乌龟可叹……学生各抒己见,在想像中思维互想碰撞、启发,在文中没有出现的心理空白处创新,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3、异想天开,拓展思维。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无边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科学家只因为有了想像力,才会有那么多的发明创造。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想像,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学习《梦想》一文后,教材安排了这样一组练习填空:

(1)古时候,人们想飞到月亮上去,现在。

(2)古时候,人们想听到远方亲人的消息,现在。

(3)古时候,人们想到海里采宝,现在。

(4)古时候,人们想,现在,将来。

这是一道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学生依据前三项练习,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写出众多不同的答案,这既是语言和想像力的训练,又是运用知识和发展创造力的训练。在识记字形时,根据字形的特点,教师启发学生“雨”

字怎样识记呢?有一学生回答说:“雨就像一个窗户,透过玻璃窗就可以看到外面的雨点。”多么大胆形象的想像,闪耀着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鼓励求异——激活创新的灵魂

创新思维是最大的特点是求异性,而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过于求同。求同过多,形成“人云亦云,缺少创见。”的弊端,所以,训练学生思维,不止限于求同,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求异,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是创造的先驱。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展。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1、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以识字为例,让学生记“坐”字,有的学生说,两个小朋友在跷跷板上玩就是“坐”;有的说,“坐”就像老师的天平;有的说一个“土”加两个“人”就是“坐”……他们运用的方法不同,却完成了同样的一个任务——记住“坐”字,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应予以肯定、鼓励。以作文教学为例,教师让六年级学生写一篇作文——《月光下》,体裁、内容不限。有的学生写的是月光下美丽的景色;有的写的是月光下发生的一件事;有的由月光想起一件往事或一个人……他们各展其才,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这符合学生“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2、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如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当教师问到“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个学生回答说:“画下来,天天可以看荷花。”“还有别的意思吗?”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己见:“画下来,可以让别人看。”“画下来,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谁美?”……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3、适当安排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练习。长期以来,我们教师只习惯给学生布置一些固定答案的练习,如看拼音写字词、选词填空、解释词语等等。当然,笔者并不是反对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练习,但如果总是让他们做这样的练习,他们的思维就会日趋狭窄、僵化,这是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的。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安排一些“发散性”的练习。如在六年级的教学中,教

师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课堂练习,把“我们收回了澳门”这句话换几种不同的说法,但不改变原意。学生答案多种多样:“澳门被我们收回了。”(被字句)“我们把澳门收回了。”(把字句)“我们不是收回了澳门吗?”(反问句)谁也不能否认我们收回了澳门。”(双重否定句)……

篇6: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1、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数学思维

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应鼓励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产生质疑,能够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由此及彼,从一个问题衍生开来,提出崭新的、有创造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教师的设问才会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鼓励学生拥有坚持己见的自信和勇气,引导学生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找证据,求事实;但同时应引导学生既要敢于坚持己见,又要善于接纳别人正确的观点,从而在对某个问题的讨论中获得最大收益。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知识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而这种冲突正是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必需的。

2、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

将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设问,也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而言,思考问题时,根据同一来源材料,以比较丰富的知识为依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以探求不同方向的解答,即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应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能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喧宾夺主。

3、培养兴趣,促进思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适当分段,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之一,主要困难在于掌握不好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习惯用小学的算术解法,找不出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因此,我在教列代数式时有意识地为列方程的教学作一些准备工作,启发同学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画草图列表,配以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使同学们能逐步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在此基础进行提高,指出同一题目由于思路不一样,可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较顺利地列出方程,碰到难题也会进行积极的分析思维。

4、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在例题课中要把解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这样想的。这个发现过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或由教师讲出自己的寻找过程。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学会从条件到结论或从结论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

5、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学生初步学会如何思维和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后,应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思维品质的培养,注意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与敏捷性,根据解题目标,确定解题方向,训练学生思维清晰,条理清楚,遇到问题能按一定顺序去分析、思考,对复杂问题应训练学生善于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从各种不同角度,寻求不同的解法,改变条件进行“一题多变”和“多题一解”的训练。启发、引导、点拨、解疑,使学生变学为思。当然,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但只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手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必定会有所成效

6、创设思维情境,启迪学生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的追求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发展的过程,领悟数学概念、定理的根本思想,掌握定理证明过程的来龙去脉,增强数学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在对概念形成过程的分析中,在对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的总结论证中,提高主动参与的机会,以便学生在“做数学”过程中启迪思维,突破教学难点。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往往与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创设情境,激趣引思,就是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欲望,诱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愉快中主动、积极地去探求知识与应用所学知识。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通过多种途径用科学的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逐步使学生原有相对浅显的、短暂的间接兴趣发展为比较稳定的科学志趣。如教学《摩擦力》一课时,我先问学生:知道老师最关心你们什么吗?学生有说学习、身体、成绩……,这时我告诉学生最关心他们的玩。接着我拿出一个气球,在身上擦了擦,奇迹出现了,把气球放在身体的任何地方,它就像生了根似的呆在那里不掉下来,学生看了产生了好奇。然后我把气球分给学生,让他们一起来玩,从而把学生的兴趣引向研究为何气球在身上擦了几下就像粘了胶水,随着一个个气球被粘附在衣服上,学生得意、喜悦、自豪等表情明显地写在自己的脸上。情趣盎然的粘气球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欲和求知欲,又使他们在想与做的过程中,不断地触发着学生创新的火花。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的好奇心无处不在,如一群搬运东西的蚂蚁,一条从树上掉下来的虫子,一只在空中飞舞的蝴蝶……这些往往都能引起学生们浓厚的兴趣,令他们兴趣盎然地观察。所以,我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时,学会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学生们感兴趣的东西入手,让他们想做、愿做。 强烈的好奇心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当学生们对新奇的事物表现出好奇的欲望时,我就创造条件来满足他们,并加以正确引导,让他们通过动手动脑自己探究,找出答案。

2、提倡质疑求异,鼓励大胆创新

建立“自主学习,实践探索,人人参与,体验成功”的新型的多样化的科学教学模式。首先教学的活动方式要注意讲、示结合。在向学生讲解、传授已经形成了的知识结论的同时,注意运用提示、暗示等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知识,鼓励学生在突破现成知识基础上实现创新;其次师生间活动的方式要注意合作探讨。尽可能通过讲座、辩论、研讨等方法,去扩展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视野,启发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学生学习方式要注意以自学为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讲解、提示后,应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和实践锻炼。

创新性思维是一项复杂而抽象的思维活动,它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而恰到好处的提问,往往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另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启发学生多方面思考来寻求正确结论,大胆质疑,多思善问,逐步培养他们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增加例子此外,开展系列课外活动,也是体现 “以学为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从而使学生在反复的运用和体会中,达到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发展智力、培养特长、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增加例子

3、重视知识,挖掘创新能力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要创新,首先要学好知识,知识是创新的前提。因此,在小组活动中经常讲创新的方法、途径和原则等,虽然它们不是万能的,但它们能开拓学生的思路。每次新带一个科技小组,我总会先给学生讲解科学家及小学生们创造发明的许多事例,让他们明白,路,成功的路、创造的路,就在脚下。我还会举办“和科技书交朋友”的活动,指导他们多阅读有关创新发明的书籍,开展科技创新知识的竞赛,带他们参观学习科技作品展,使学生们通过多渠道学习有关小学生发明创新的作品,从中得到启迪,扩大知识范围,学生的知识水平越高,创造思维的发展就越有基础。从学着干上升到自己创新,激发他们的热情,我还带着小组成员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学习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丰富他们的自然知识,开阔视野。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他们学着做各种模型,一辆自己制作的小赛车在地上跑,那高兴的劲远远胜过在玩具店买来的玩具赛车。这样以达到训练好他们的基本技能,能使他们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触类旁通。我深信,知识、技能越丰富的人,产生创造性的可能也就越大。

2. 重视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一种推测、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是创造思维的重要方面,它表现为思维的多极性、广阔性。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性思维,是思维水平达到超常的特殊表现形式,是神思高度集中时多种信息的概括化、简缩化或知识迅速迁移的结果。在科学教学中,要加强发散思维和直观思维的培养,就要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拓性、敏捷性、多向性,鼓励学生的自由联想,异想天开,不落俗套。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我首先演示:在一烧杯里放入纸倒扣在水里,再垂直取出,杯里的纸没有湿,让学生重复实验几次,但有的小组杯里进了水,纸湿了。这时,我抓住这个学生感到有趣、好奇地契机,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分组实验:①实验时,看到了什么现象?②为什么有的组纸湿了,有的组纸没有湿?③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的实验、观察、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探究关于空气占据空间的诸多问题。

4、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科技创新对于小学生来说,来自于生活和自然界。日常生活中往往蕴藏着许多发明创造的东西。因此,我经常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的事物:这一物品有什么缺点?有待改进的是什么?同时,将某一物品的独特的优点应用到其他物品中去,产生出新的创造发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一次科技兴趣课上有一位同学向我提出:雨天,当人们把伞收起来时,湿漉漉的伞很麻烦,在公共汽车上水很容易弄到别人身上,尤其是人多拥挤时;在商场、宾馆水滴到地上很容易造成意外摔倒,而且还会弄得地上很脏,影响环境。有些商场和宾馆有提供塑料袋,但只适用于不折叠的伞,而且也不环保。所以,我想解决这些问题,让伞不要再滴水。这时,我及时鼓励他:“你的想法很好,怎样才能让伞不流水呢?”。

他通过观察,把袋子放在伞的把柄里面,用的时候可以抽出来,不占地方。而且,现在提倡环保,购物不提供袋子,便可以用雨伞中的袋子装东西。另外,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一般的伞柄比较短,握起来让人感到不舒服,如果把伞柄加长,可以使它握起来更舒服,也使得里面的空间增大,更好容纳袋子。根据以上想法,他发明了《带袋子的伞》:用薄的、防水的布,使体积小且能够防水;袋子的形状既够大方便装伞,收起时体积也很小;伞柄底端的盖口较大方便袋子塞进和取出 ;盖子连在把柄上,就像牙膏的连体盖一样方便, 柄的长度与人的手握拳时的宽度差不多增加舒适感;制作成本低,充分利用废弃之物。该小发明在省24届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进入终评。

又如,在小学的高年级班里,老师经常在排座位时遇到了麻烦:如果按个子的高矮重新排座位,马上就有很多个子高的同学说自己近视了,希望坐到前面去,而个子矮的同学也站出来说坐在后面不能看清黑板。有一个同学看班中戴眼镜的同学,哇,同学们的小眼睛前,多了亮晶晶的镜片!让个子高的同学坐到前面来,后面的同学不是要被挡住了吗?近视的同学只能无奈地在眼睛上加了“两只眼睛”。数数班级的“眼镜”,将近12副,摸摸鼻梁上的镜片,看着不断上升的近视率,她产生了许多疑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同学近视?”“小学生的眼睛到底是怎么近视的?”“仅仅是不良用眼习惯造成的吗?”……面对这么多的问题,她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对小学生近视原因进行了调查研究。经过对本班同学和其他班级同学的调查发现,读写姿势不正确学生的近视率显著高于其他原因。阅读姿势不良、眼距过近、经常躺着看书,这三者同时存在,则患视力不良的概率增加到50%左右;且眼负荷大、阅读时间较长、阅读时很少休息、阅读时经常感到眼睛疲劳以及眼睛疲劳时仍坚持阅读等同时具备时,患视力不良的概率为70%左右。

根据上述调查的数据,她大胆设想设计一种《可调节防近视纠正器》,它可以帮助同学们纠正看书、写字时坐姿不正确的习惯,防止眼睛的近视。她找了一个大夹子,它的宽度约是一拳,这就解决了身体离桌子要一拳,接着解决眼睛离桌面要一尺。由于每个人都身高不同,所以她想到用伸缩杆做成可调节高度的挡杆。接着在一个宽度约一拳的夹子(采用不生绣的金属材料制成的,)上,用螺帽把伸缩杆(采用废旧雨伞的完好伸缩杆)固定好,再用一根软铁丝缠上电工胶布左右对称地固定在伸缩杆顶端。使用时,把夹子夹在桌面上,根据每个人的身高来伸长或缩短伸缩杆的长度,以调节眼睛离桌面的距离,写字时,双手伸过软铁丝的下面,当头低于一尺时,嘴下巴会碰到铁丝,这就提醒自己头低了,从而纠正坐姿,达到保护视力的作用。该小发明在省24届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进入终评。

篇7: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学生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他旗帜鲜明地向我们指出:发展科技以及科技创新是21世纪中国所面临的迫切使命。促进经济的腾飞,祖国的繁荣,要靠科学技术,更要靠具有创新思维素养的人才予以实施,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靠创新教育。因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核心内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师资素质不高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目前,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普遍重视不够,创新教育,势在必行。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按照创新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想学、会学、创新地学。下面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本人的几点体会:

首先,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是课堂教学创新的关键

课堂是教师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最重要的场所,它既是最能展示教师的知识功底、文化底蕴、能力才华的地方,又是最能暴露教师教育观念的新与旧、教学手段的优与劣、教学效果的好与坏的场所。然而,笔者认为,就显示的状况而言,在构成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影响最大、最急需解决的是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问题。

首先要解决所谓“人才观”的问题,即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在课堂教学中的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涉及到我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笔者曾在很多场合听到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虽然有点绝对,但他在客观上却能体现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都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成材,教师不能因为自己的好恶而片面的看待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帮助学生,让学生走自己的路。如果用狭隘的一种智力模式去对具有各不相同智力倾向的所有学生做好与坏、优与差的评价,只会束缚学生的`创造意识,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教育就是要尊重和激活每个学生的个性,要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创造性的学习享受成功的愉悦,使每一个学生都产生“我能行”的自信心,而成功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最适合他自己走的路!

第二个问题是怎样教的问题。这个问题中涉及的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容后面再议,这里只涉及观念,即指导思想的问题。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根本上扭转“单向灌输知识”的观念:一是不能“单向”,即在创新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倡导师生互动;二是切不可再搞满堂灌,即使是知识的教学,也应着眼于让学生掌握获得这些知识的方法;三是关于“知识”的内涵也要有新观念,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知识既包括教材提供的知识,也应包括教师和学生所了解的与教材知识有关的新知识,以及在教学教材知识的过程中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

第三个问题是教什么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以知识经济的产生为背景而呼唤出来的创新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最根本特征在于创新教育是要研究如何培养和开发人的创造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包括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能力素质,适合于他个人特征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等,才是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的。

其次,有了创新的教育观念,就等于拥有了先进的教学武器,但是不等于学生就拥有了创造性的思维。如何科学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创造性的利用这些武器,还得看老师如何把握课堂上的教学,对此,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

一、培养质疑求异的能力。

⑴培养质疑能力。学贵有疑,学则需疑,是我国古代教学的宝贵传统。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主张,反映了一种批判的学习态度,实际上揭示了疑问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和诱引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因素。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情绪激昂,课堂气氛热烈,往往能够掀起教学高潮。教学过程中,教者要能正确处理好教材,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和捕捉蕴含在教材中的合理性因素,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作巧妙地设计,借机实现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的目的。我在教学中通过实物演示,利用远教资源创设情景等手段努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激趣中启发学生主动质疑,带着问题思考、探究、辨别,问中求知。这样,使课堂教学化枯燥为生动,变死寂为灵动,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充分的发挥。如《山的那一边》的教学,就从题目设疑;《中国石拱桥》的教学就让学生从身边的石拱桥谈起。并让学生阅读思考,在情景中产生疑问,并在疑问的驱使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最终弄懂了文章说明的主要事理,

⑵培养学生的求异能力。 求异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催化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一件事或一个问题不直接作出准确的结论,让学生多加思维,进行讨论,敢于质疑,善于求异,探究事情和问题的多个答案,并选出最佳答案,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的发挥。如对战争的正义与邪恶的讨论,克隆技术为人类造福和给社会伦理带来的问题的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学生言之成理都应该给予表扬鼓励,并指出时代背景不同,人们的观念也就不同。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

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教学中一定要发挥教育的民主性,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而不是机械的灌输式活动,或者是学生的模仿过程,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课堂上,教师既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师生要平等相处,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想敢说敢否敢做,切莫让学生望而生畏。评价时教师要常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你真棒”、“这个见解很新颖”等,或是“不要紧张,慢慢说”,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不仅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对激发学生高涨的创造研究的欲望,也大有裨益。少了束缚,少了限制,孩子们彻底地舒展自己的个性,大胆地放飞自己想象的翅膀,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产生了标新立异的思想。创新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想象是创造性思维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引导其开放、发散的思维。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师生角色的构成,突破教师中心论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敢于想象,积极思维。突破课堂界限,将学科课堂教学、学科课外活动和学科课外教学结合起来,跨越课堂、跨越校门,开放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发散、创新思考问题的潜能。如《你一定会听见的》的教学,让学生听音乐,并根据音乐来进行描写就是对学生想象能力培养的最好方式。想象是丰富的,创新就是丰富想象的宠儿。通过想象能力的培养,就达到了开掘学生科学的创新潜能的目的。

四、资源整合、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如今,远教资源极为丰富,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了现代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古语曰:欲工其事,必先利其器。利用远教资源,实现资源的整合,即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图片、范读和影象资料等。在教学中发挥多媒体优势,增大教学容量,创设教学情景,启发学生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乐学、爱学,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问题,这既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有力方式。比如《中国石拱桥》的教学,我利用“模式三”教学,我用“网络影院”范读中国石拱桥的片段,让学生结合文本“联机讨论”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是什么。并运用“电子抢答”、“语音对讲”的方式,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标上相应数据,再通过“学生演示”,供同学们相互交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训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这个环节,让各小组分组讨论,积极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并通过互相探讨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主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中学生学习知识、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从培养质疑求异的能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引导开放、发散的思维,鼓励积极、大胆的创造等角度出发,对学生实施了创新教育。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在中学语文学科中实施科学教育,要坚持有机、合理、渗透性原则,切不可空洞说教,盲目灌输。

以上所言,尚有不足之处,恳请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游 杰 罗成胜《关于课堂教学创新的思考》,《涪陵教育科研所》编辑部出版,年第二期

[2]中国学习科学会会刊《创新学习》,20第一期

篇8: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

我国的教育目的就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 而创新思维能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要重视创新教育,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放在重要地位。在教学中迫切需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 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 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做到自主探究并运用创新思维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因,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敢于思考, 勤于思考, 敢于质疑, 勤于质疑并善于质疑, 努力提出新问题, 解决新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尝试

1. 拓宽思路, 激发求知欲, 引导创新

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夫兰德森有关研究表明, 学生的好奇心长期得不到支持, 就会衰退。所以, 教师在上课时要把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放在重要位置上, 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标新立异”“傻问题”“怪想法”, 甚至“犯错”, 要通过孩子们这些“幼稚”看到其背后的无穷创新“潜能”。如在教学《父亲和鸟》的时候, 就有人提出为什么不用《父亲“爱”鸟》这个标题?教学《一个苹果》的时候, 一个学生忽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苹果传了一圈只吃了一小半, 那剩下的大半个苹果到哪里去了?同学之间常常开展质疑活动。学生产生了好奇, 有了兴趣, 就会积极主动地接触和研究, 并逐步进入乐此不疲的境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动力, 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潜能。

2. 创设情境, 发挥想象力, 激发创新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创新思维往往受知觉情境的影响。”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本身就是将知识的系统性, 活动的操作, 审美的愉悦性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 它利用“角色效应”, 通过扮演, 体会的途径, 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中, 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体验和记忆, 进而达到培养其创新能力的目的。因此, 教师在课堂中应努力创设情境, 培养创新意识, 激发兴趣, 让学生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狐假虎威”这一课时, 就可利用角色效应来创设情境, 让学生戴上“老虎和狐狸”面具, 充当相应角色, 进行会话练习, 别的学生充当观众, 看他们表演, 听他们的对话, 然后分组轮换练习。在这种教学过程中, 通过这种特定的情境, 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动角色, 主动地接纳知识, 主动地想象, 探究, 主动地操作, 训练, 这样, 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会不断提高。学生围绕特定的情境, 创造性地进行着对话, 无形中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为此, 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 灵活设计一些新颖巧妙联系性强的情境内容,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大胆讨论, 活跃思维, 从而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比如, 我喜欢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 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分析、教师拟出很多有创意的作文题目:《爸爸与灯光》《红领巾与救灾》《吃药与批评》……遥远想象、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 更具有跳跃性, 从而激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 启动情感, 培养理解力, 推动创新

语文教学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必须重视情感对认知的影响。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感, 如焦虑, 害怕, 紧张, 沮丧, 挫败感, 厌恶等, 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 培养其理解力, 使学生的思维变得灵敏并富有创造性。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因素, 把趣味带进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针对小学语文学科特点, 进行情感渗透。比如, 教师选择一些歌曲与教材配合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唱歌曲, 如教课文《王二小》就可以教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如教《春天来了》就可以学歌曲《春天在哪里》, 学唱一首歌曲, 既能烘托课堂“韵味”, 又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 唤起热情, 推动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作用。

二、结束语

在学习过程中, 凡能引起兴趣, 产生情感共鸣的事物易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 教师要克服传统教育弊端, 创新教学方法, 革新教学模式, 变“注入式”为“启发式”, 真正把原来那种机械、呆板的知识灌输方式改变成为灵活生动、自然的语言实践活动, 让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展开想象的翅膀, 发展求异思维, 进行创造性学习。

参考文献

[1].陈菊先著.《语文教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钟启泉, 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第12册《詹天佑》第 2课时教学设计下一篇:德国留学护照办理方法你适合哪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