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思维能力培养

2024-04-28

语文的思维能力培养(精选10篇)

篇1:语文的思维能力培养

番禺区沙湾镇象骏中学汤小会

学习语文的基本目标在于,读别人写的文章能够正确理解;听别人讲话能够顺情晓理;自己有所思、有所悟能够提笔成文,能够对别人讲清楚。也就是要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语文教学绝不能限于让学生掌握尽量多的词汇和通晓文法,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以为后者比前者更关键。

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一小班的学生,所学课程应该说相同,掌握的词汇量、文法常识当说相差不会悬殊(现在的中学生课外阅读都极其有限),可是,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相距甚远。其原因固然种种,但思维能力的差异当是关键因素。

思维科学研究证明,人的思维素质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在人的外显活动中,明显表现出人与人之间思维能力的强弱差别。从思维的针对性看,前者的思维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同时具有连贯性、整体性和深刻性、不漫生枝叶。就是思维发散,也是有鲜明的自主性。“散”与“聚”全围绕既定“目标”,后者的思维活动或没有“目标”,或“目标”随时转换,枝蔓横生。从思维的广阔性看,前者的思维活动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伸展思维触角,拓宽思域;思考问题多视角、多侧面、多参照,变通灵活。后者的思维活动不能突破一时一事的局限,思域狭小,就是人们常说的“转不出磨道”。从思维的深刻性看,前者的思维活动纵横结合,善于从思维对象的要素、结构、层次、过程、机制、功能、因果等诸方面发现自己的思维“目标”。后者的思维活动则往往被纷繁的现象所困惑,不能透视思维对象的内部机制及与外部事物的联系,思维粗浅。从思维敏捷性看,前者思维活动了散快,动转快,并具有快速选择能力,善断而且智慧。后者思维活动速度慢效率低。从思维的逻辑性看,前者思维活动能够准确地运用概念、判断和揄,符合逻辑规则,层次清晰,主次分明,后者的思维活动不能自我调理,难以理出头绪。从思维创造性看,前者的思维活动具有“独创性”,“说或写”都是自己的感悟,“读或听”都是自己的体认,确有“闪光”之时。后者的思维活动,成循成规,在明显的仿效性,思维滞涩。

由此可见,提高学生思维素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应视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根据思维能力的综合性特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感知能力

感知能力是人们对外界的直接认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人们的感觉器官把外界的各种刺激和信息及时传到大脑,大脑对外在的属性部分与整体的联系等接收、认定,并且转化为经验、知识。培养学生感知能力,途径有二:一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要求他们平时写观察日记,或很好地组织集体郊游、参观考察等活动。使学生直接、有目的地感知生活。二是有效地指导学生温习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最好能适当讲授些文学知识,使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通过形象的再造,“间接“地提高感知能力。

2、培养记忆能力

记忆在人的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人的感受知没有记忆参与就不能实现;没有记忆贮存的知识信息,人的认识图式就无以调整。人的记忆能力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要素。“识记“是大脑不断积累与贮存知识信息,强化主体感知能力的过程,”保持“是巩固已获知识信息的过程。”“再认或重现”是适时提取大脑中存贮的知识信息的过程。三个要素是相伴而生,相行而存的。记忆因在无目的和理解程度的不同在很大差别。培养学生记忆能力,首先,要求学生确定记忆目标,明晰记忆意图。其次,帮助学生尽量透彻地理解所要记忆的内容,因为理解的东西更易于记忆。第三,指导学生经常复习,复习可以造成主体自我刺激而强化记忆。

3、培养逻辑加工能力

思维逻辑加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将戌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概念,然后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揄,从而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形成规律性认识。即认识由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第二阶段是在思维具体中再现客观事物。人们要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酢和规律,思维就不能停留在抽象的概括上,而必须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通过概念的组合把它再现出来”。培养学生思维加工能力,教师必须掌握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等)和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等),在课文(议论文)讲授过程中,昭示文章的思维形态和思维发展过程。更可以通过做同题(中心论点)作文,使学生在实践中体认逻辑加工过程。

4、培养控制和调节能力

思维在人的自我意识指导下,对思考的目的(或目标)是在选择的。当目的转移时,思维也必须随之转变,拓展新的思域,吸收新的知识信息,构造新的认知结构,并依照它的要求,相应地采取新的思维形式、方法和手段。这就是思维的控制的调节能力。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目前的问题在于,僵化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学生的行为惯性具在明显的他维特点,主动性差,从动性强,自我意识畸形,针对这样的现实,教师的责任在于启发和诱导学生塑造自我意识,并能慢慢地利用这一自我控制和调节中的信息反馈机制,使学生通过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判断等具体思维形式,对自我活动过程进行自我反映,提高思维控制和调节能力。

5、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是人脑在记忆表象基础上加工、改造新形象的认识过程。想象的任务是根据已知去发现、表现未知的奥秘。它的特点是把心灵所获得的意象,加以修正、变异和结合。在科学中,想象创造出新的物质存在;在艺术中,想象创造出“决化的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首先要区分开科学的想象和艺术的想象。科学的想象能力,是根据已知去“设想”未知的途径,是已知规律在逻辑上的延伸,它必须从属已知的事实和已知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数学的精确性。艺术的想象,是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是一种具体的可感的“艺术推理”。它可以包含某些“不科学”因素,它可以是夸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它不仅追求准确反映生活,而且追求适当改变生活的某些外在形态,以抒发感情。它奇妙的不准确性乃至超现实的幻想性,是生活的真实上升到艺术的美的规律表现。混淆二者的不同规律,对于科学实践来说,无异于儿戏;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则会导致公式化、概念化泛滥。其次是充分利用作文和课堂提问,启发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哪怕是“奇思异想”,也不能轻易否定。

6、培养思维爆发力

直觉、顿悟、灵感综合表现为思维爆发力。其特点是:

1、非预期的突发性和不受意志控制的非自觉性。自觉的循规思维和越轨思维,其发生和进行都受到人的自觉意志控制,是一种自觉的随意活动。思维爆发却不受人脑意识机构的直接控制,人们事先无所预料,不为意志左右,不由时间调节。无意寻觅,仓猝而至。

2、心物感应活动的不可重复性。思维爆发是发生在认识的高级阶段上的一种必物感应活动,是主观的必与客观的物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突然勾通。由于人主观性情千差万别,因此,各不相同的心,各不相同的物,加之各不相同的心物感应条件,所产生的思维爆发必不可重复。

3、信息处理的模糊性。思维爆发由于采取类比等或然性很大的信息加工处理方式,因而具有模糊性特质。这种模糊性能以最少量的模糊信息有效地判断和概括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促生淅的发现、发明。

4、 认识过程的跳跃性。思维爆发,是智慧在摆脱常规逻辑思维方式的束缚后冒然一跃,是在跳跃性的认识进程中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思维爆发力,首先在善于诱导学生多方面积累,丰富学识,激扬性灵。其次要求学生致辞思目标明确,注意力集中,使大脑能够在尽量长的时间处于优势兴奋状态。第三、鼓励学生堇循轨思维,但又不囿于循轨思维,不乐于“山重水复”。更期盼“柳暗花明”。正如王国维所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五国维的“三境界说”,全面概括了从长期积累,有意追求,循常思索,到偶然得之,无意得之,反常得之的过程。于学与教都有启发意义。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大脑。

当今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素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因素,可谓无时不见,但实事求是地说,更多的仍未超越自发阶段,具有明显的性,我们期望能尽快进入自觉阶段。作者邮箱:myboxes@163.ne

篇2:语文的思维能力培养

语文学科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自始至终的,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下面我就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谈几点心得。

一、善于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景如此,教学也一样。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虎门销烟》这一课,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了解当年的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什么样的灾难,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再结合图画或ppt课件影片,联系当前的现实,让学生说说看到塑像想说什么?现在有不少人身陷毒品不能自拔,有什么看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尽情尽兴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想法,这样就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感悟课文内容,更深地理解了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等。使学生不但认识了伟人,了解了历史事件,从多方面培养思维能力,而且让学生树立了远离毒品,强身为国的坚定决心。

二、注重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在现实中,我们认识事物一般都是顺向思维,而忽视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如果我们注意引导学生从事物或者事件的反面去思考,或正反互相调换思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是有益的。如四年级上册的《一路花香》一文,我知道学生从正面阅读中了解破水罐为在主人打水中暴露自己的弱点而始终惭愧不已,知道自身存在缺点不足。但是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们引导学生从“一路花香”这个富有诗意的题目入手,让学生知道花香是从哪里来的,是谁浇灌了这么多鲜花呢,破水罐有用吗,有什么用处呢。这样一步步开拓思路,知道花香正是破水罐浇灌来的,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世界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发挥作用。这样不但使学生完全理解了课文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同时也使学生明白:要知道原因可以顺向思维,更应该逆向思维。

三、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训练

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生的语文水平确实存在不足。学生在理解课文和习作练习时常常无话可说,没法下笔,主要原因是学生未能充分发现生活中多姿多彩的“浪花”。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大胆思考。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一时,要求学生自己设立节日,并交代设立的原因和如何度过节日的。在习作中学生总是离不开“六一节”、“国庆节”、“元旦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平时的大节日,这与作文所配的图画要求相悖。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由现实生活和插图展开丰富的联想,让学生回想父母在西洋百合(农业推广种植)丰收的情景中,设立“丰收节”,让学生知道就是在全家人喜摘花朵和上缴花朵的繁忙中,在辛勤的汗水里,相互倾诉着内心的喜悦中度过的。还可以让学生在“捣鸟窝”这件农村孩子常做的事件中,联想当前我们生存空间、环境的恶化、动植物的灭绝现状,让学生认识到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为了保护它们而设立“爱鸟节”。我们还可以结合学校校舍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学生多方面思维,设立“爱校日”。可以联系生活中的“雷锋哥”、“扑火哥”等事情,设立“爱心节”等。这样的习作教学,学生既有话可说,又有丰富内容可写,在习作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多方面、多角度中得到训练。

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角度、多方面的,我们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去发现、去教学、去反思、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大荆镇砚川联办小学

篇3: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思维能力

一、改变观念,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建立亲和的师生对话渠道

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情境, 激活学生的思维, 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外下工夫, 因为这涉及教师的言行, 如师德修养、人格力量、解决问题的睿智与技巧, 甚至包括教师的个性等。只有那些勤于修身、人格比较完美、和蔼可亲、知识储备丰富、善于激励学生的老师,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能力。

二、改革方法, 激发兴趣, 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精心设计导语, 运用教具、板书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进入“佳境”。导语是一节课的“引子”, 可起到抛砖引玉的功效。在讲授《时间的脚印》前, 我到郊外土岗上找来一块层次分明的岩石和一节年轮清晰的树桩拿上讲台, 同学们兴趣盎然, 我介绍说:“同学们, 我们经常说时间是无形的, 当然也不会留下任何踪迹。可是, 我手中的石块和木头上却清晰地印着时间的脚印, 不信吗?请看这石块的层次, 这树桩上的年轮, 你能说这哪一样不是时间留下的痕迹呢?想更好地了解吗?请读第12课《时间的脚印》!”以导语激情, 学生情绪高涨, 参与积极, 为成功课堂奠定了基础。

(2) 运用个性复述、文段改写、即兴表演等方式, 变换角度, 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如学习《松鼠》, 让学生以第一人称创造性复述, 感知松鼠的可爱;学完苏轼的《水调歌头》, 让学生写随笔《苏轼, 你好》, 加深对苏轼的理解等, 可组织学生即兴表演, 培养创新思维。

(3) 大胆放手, 适时点拨, 深入讨论, 鼓励提问,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强烈的认知兴趣和需求是课堂教学的原动力。

(4)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培养他们思维的独特性和语言的灵活性。语言犀利、尖刻甚至偏激的学生, 往往是有个性、有灵气、有创造性的人。

三、更新知识, 丰富自己, 蓄一池“活水”

时代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语文老师, 只有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 了解语文学科发展的方向和新的学科研究成果, 提高自己教研、科研素养和能力, 以一池活水做底蕴, 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赢得学生的尊重与支持, 进而使语文课堂讲授有活力、出亮点, 促使学生的创新潜力不断得到发展。

篇4: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培养;思维;自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265-01

当前课堂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在珍贵的课堂45分钟里教师很少指导学生学思结合,使其有效实现学习,而是教师将学生的主要精力用在消极地掌握知识上。笔者认为提高课堂效率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本文笔者试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语文课堂中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氛围营造:叩响思维之弦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催化剂”。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营造课堂氛围,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给学生足够的表达时间、给学生积极合理的课堂评价,让学生敢于参与,勇于参与。形成一个宽松、民主、和谐、向上的气氛,才能形成一种推崇质疑、自主参与的课堂,叩响思维之弦。

1、给学生足够的表达机会 新课改带来新理念,新理念催生新实践。我们的教学过程不再是机械的灌输填鸭和死记硬背,而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让学生的个性和生命的灵性得到展现。在语文课堂中营造一个自主的课堂环境,言语表达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一个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可以通过言语表达的流畅、敏捷、精确。语文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渠道。作为教师讲解必须精当,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来交流,在畅所欲言的民主氛围里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范例】执教《春酒》时我设置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勾画出你觉得有味道的句子”,让学生放开手脚,品味出了文本的诸多滋味,为下面的情感升华打好了基础。我留出了大部分时间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成功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潜能。

2、给学生积极合理的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使课堂教学向着更高的境界迈进。积极合理的课堂评价是教学中的调味剂,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它还可以成为课堂中的清醒剂,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学生的思维之弦演绎得更加优美。在课堂中我尊重学生,智慧地捕捉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欣赏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合理的评价,积极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范例】执教《春酒》时的片段:

生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让我看到了一个贪吃活泼的孩子。

师:说的真好,能从修辞手法中去品析。(追问)能不能说说看哪些词语还表现了我的活泼可爱?

生1:“一马当先”看出了“我”急切的心情,对春酒充满渴望。

师:真有眼光,这个成语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用到这里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哦。(教师的点拨,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

学生讲出比喻的修辞手法时,我进行了鼓励,并积极地点拨追问。课堂始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使整个教学过程沉浸于一种自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之间展开思想的碰撞,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课堂组织:浸润思维之弦

教师要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课堂组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如果学生完全跟着教师的问题转,就无主体性可言。学生从不会疑、不会问到学会疑、学会问,到善疑善问,有一个过程。这个能力形成的过程,无疑离不了教师的启发、疏导。教师恰当的课堂组织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浸润思维之弦。

1、组织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引导学生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并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自己预习后已经知道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教师在上课前几分钟进行反馈,及时抓住学生反馈上来的教学信息,适时调整课堂教学。通过预习提问,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能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思疑、自读质疑环节的教学,教会学生思疑质疑。引导学生求疑于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易错处和无疑处。 在平时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学生在预习中,要培养他们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的能力。我每个学期都要求学生准备一本预习本子,提出明确的要求:有什么词不理解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问题,做上记号并做好摘录。这也正为课堂效率提供了保障,学生带着问题有目标的去上课,必定收获大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是课堂思维活跃的基础。

2、組织学生梳理讨论问题 组织学生梳理所提问题,找出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和值得讨论的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让学生在充分地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把阅读中遇到的疑难不解的问题提出来,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把他们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归类合并,提出几个共同性的问题在课堂里进行质疑。平时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学生的思维潜能在相互讨论交流中得到发展。要想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讨论、探究,问题就不能多,提出的问题要明确精要,就不能浅显或艰深。学生能通过讨论、探究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诱导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引导、点拨,一定要在学生理解不了不讲就影响讨论、探究时,要在学生应当理解而未能理解的地方。

【范例】执教《敬业与乐业》时,让学生对课题质疑,从学生的回答中,让学生梳理问题并进行筛选合并归结成两个问题“什么是敬业与乐业”“为什么要敬业与乐业”。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结合“学习”是我们学生的“职业”这个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在梳理讨论问题中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探索并运用有效途径,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孙春成著

[2]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初中语文卷 周成平主编

篇5:语文的思维能力培养

第一、加强语感实践 语感具有直觉性特点。它不预先经过一番理智思考和逻辑判断,而是凭借着言语活动的经验直觉地对语言作出敏锐的感受,瞬间感知和领悟语言。因此,通过培养语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觉思维能力。

加强语感训练,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多阅读多背诵。阅读(包括朗读、默读、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朱熹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其义也。”杨雄说:“能读千赋,则能为之。”这些观点都强调了大量阅读(其中也包含着背诵的含义)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反复阅读和背诵,才能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获得真切的敏锐的感受,激起情感的共鸣,悟出为文之道,掌握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规律。实证明这是培养学生语感、发展直觉思维的重要途径。

二,指导学生切已体察。培养语感,还要让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去感受。叶圣陶认为:“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学上去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直觉由于是人们对观事物的直接快速反映的过程,因此,要求反映者对自己周围的生活现象有敏锐的洞察力,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三,指导学生注重整体感知。整体性是直觉思维最显著的特点,直觉思维从认识过程一开始就把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在语文学习中,课文在内容上是融价值观、情感、能力、审美等多方面教育效益于一体的综合体,在形式上则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有机结合。对课文如此复杂的从内容到形式的认识和把握,必须从整体出发,效果才会好。例如特级语文教师钱梦龙执教《少年中国说》,就是从整体出发,让学生先形成语感,然后再逐步体会深入分析的。他教学的第一步是先让学生谈谈初读的印象,要求回答一个个直觉的大体感受。学生根据初步的诵读、体味,谈了各自的看法,如“我感到作者的感情很强烈”、“写得热情奔放”、“作者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字里行间有一种自豪感,读了使人振奋等。”又有一个学生说“文章有鼓舞人心的力量。不过,里面有些句子我不大懂。”钱老师针对最后一个学生的回答问道:“既然不懂,怎么还会受到鼓舞?”紧接着钱老师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这叫跟着感觉走’„„你虽然对这篇文言文的一些地方还没弄懂,但却感到了作者的热情,这就是一种理解,不过这种理解靠的不是理性的分析,而是靠直接的感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感’,它有时候比理性分析更重要。”当然,这种初步的整体理解有时可能带朦胧性、猜测性和不确定性,但它却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闪烁着智慧火花的,而且它还很可能成为学生进行深入研讨的难得的起点,而这些则正是直觉思维所具有的意义和特点。

第二、强化速读训练 速读的实现主要凭借的是直觉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强化速读训练,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培养时可注意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直接领悟语言的能力。

速读能力强的人,在阅读中,不仅可以做到眼脑直映的快速领悟,而且能够对句段联系及其意义快速作出预测和判断,要做到这些,直觉思维活跃是必备条件。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教师必须有效训练学生的眼脑直映能力以及跳读、猜读等能力。

二,培养学生敏锐快速提取文章要点、主旨的能力。这种提取不是建立在熟读深思、揣摩推敲基础上的,而是通过默读快速搜寻文眼、重点句段,并从中获得本意、大意或言外之意的。这种敏锐、快速提取文章主旨的能力,是进行速读训练所达到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直觉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

主要参考文献:

篇6:语文的思维能力培养

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似乎是两码事,实际都是将语言组织起来表达思想感情。语言是一定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要能说会写,就操作层面而言,除了语言学方面的技能外,就要掌握一定的逻辑方面的能力,主要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以及概念,判断和推理知识在语言的表达中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

记叙性文章的写作,着重记叙人物的命运,事情的过程,主要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语言要求生动形象,有感染力;议论性和说明性文章重在剖析事理,说明情况,主要运用议论和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要求准确简练,有说服力.无论是记叙文或论说文,都应有明确的主旨,并围绕主旨组织材料由词生句,积句成篇,做到脉络分明,语言清晰,令人看得明白。

审题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首要环节。命题作文的题目如果是概念性的,那么概念要确定,不能违反同一律。如题目是《学会》,全文却着重写了如何“会学”,语言形式上“学”与“会”互换了位置,从逻辑上说,就是偷换了概念。审题一旦换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就会造成偏题,跑题和离题的后果。但命题作文的题目有的大而抽象,有的小而具体,都在写作时遇到障碍怎么办?学生可以利用概念间的属种关系审题。如作文《理想》,题大且空,可采用扩大内涵,缩小外延的办法;可以写成“仁人志士的理想”,“弱小者的理想”,“青年学生的理想”甚至“我的理想”等或将其中的两个组合起来写;也可以成“理想的重要性”,“理想就是动力”写前者包括和后者,写后者只是写了前者的一个方面,都可以。这叫大题小做.在如《父辈》题小且实,可采用缩小内涵,扩大外延的办法:可以写成“父亲和叔伯们”,也可以写成“父亲和叔伯一样辈分的人们”等或将其中的两个组合起来写。这是小题大做。一般来说命题或自己拟题的作文,审题出现的问题进本上都与逻辑问题有关。立意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环节。立意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读者便是主旨,虽然这两者不尽一致。立意(有的题目就体现里立意)往往是判断,不完整的推理不多。记叙性文章即使是主题先行,有时也会看不出所立之“意”是否违反逻辑,因为这类文章意在写个别的人,偶然的事,只要作者不出来说理或说理概括得正确即可。但学生常常在升华主题的习惯驱使下,学《伊索寓言》做法,为自己的记叙内容说理,弄不好会出逻辑问题。议论性文章任务就是说理的,出逻辑问题的情况要多。如将“勤奋出天才”作为文章“意”。根据逻辑判断原理,“勤奋”是天才的必要条件,但一些学生常会误将“勤奋”当作“天才”的充分条件,甚至当作充分条件。

那么,许多“勤奋”者而不能成为“天才”,便无法作解释了。在这样的虚假的违反逻辑的说理中,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勤奋”的真正涵义,一方面会滋长了说假话的习惯,一方面会形成放弃“勤奋”的意念。在立意上有这样的问题,在文章的行文时也有这样的问题。议论文的归纳和演绎两种论证方法就是两种逻辑推理形式。在实践中,完全归纳法很少用,在议论文的论证时更少用,而经常用的是简单枚举推理。但运用枚举归纳如果选用材料不当,极易造成以偏概全的蛮横之理。因此,在材料准备上要选择各类有代表性的尽可能多的材料,然后再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几个材料进入文章。演绎推理在使用时,最多的三段论。学生在学过三段论知识后,深有感触地认为,原来我们经常在使用三段论。事实上,无论是学过还是没学过逻辑的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三段论说理,只是更多用地是省略形式。懂得三段论概念,公理和规则可以更自觉地掌握说理方式,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

二、加强逻辑思维训练,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我们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阅读,所谓整体阅读,就是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逻辑思路。凡是好文章其思路必然体现逻辑性。我们告诉学生对不同体裁的文章,整体阅读的方法有所不同。

说明性文章以说明为主。从逻辑角度看,说明一个事物,总离不开揭示反映该事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各种说明方法都是在说明该事物的性状,功能,种类和关系等,说明顺序也必须符合逻辑性。如《眼睛与仿生学》主要说明眼睛的功能及如何利用仿造功能。其说明顺序遵循由一般到特殊,由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先单眼后复眼,先眼睛后仿生。在最后介绍仿生学时涉及到许多具有属种关系的科学逻辑。

记叙性文章以记叙为主。其逻辑比通常所说的推理以及复合命题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处理命题间的关系的。记叙的逻辑主要反映为记叙线索,记叙顺序,语境推理和从题材到主旨的推理。如巴金的散文《等》从五个材料:眼前的灯;给我指路的灯;艾尔克的孤灯;为恋人点燃的灯;拯救友人的温暖的灯。运用归纳推理得出:“在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这样的结论。

议论性文章以议论为主。议论的主要表达手段为论证。论证是由断定一个或一些判断的真实性,进而断定一个或一些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和表达的过程。整个论证过程,至少有一个推理。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阅读,可以提高阅读的质量。

在古代诗歌的阅读中同样需要逻辑思维。如苏轼在写给宋代书法家石苍舒的诗《石苍舒醉墨堂》中有“人生识字忧患始”句,要理解这句诗非运用逻辑思维不可。“识字”与“忧患”有何关系呢?因为识字就会明理,明理就会说理,说李白就会惹事,惹事就会招致忧患。通过条件推理我们就能明白而深刻地理解苏东坡将“识字”与“忧患”两者写成因果的道理了。

篇7:语文的思维能力培养

五年级语文组 申卫玲

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能创造性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地讲就是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或对人们熟悉或已认识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重新进行思考,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它在思维过程当中有大量的发散性思维参与,即能从多方面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

在语文教学当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去听、说、读、写,去进行课内的正常学习活动。换句话说,是把创造性思维训练寓于阅读与写作教学之中,寓于语文基本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之中。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切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项事业没有追求、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有什么创造与发展。学习兴趣是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前提。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启发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关键是要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激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权威式的教育严重挫伤学生兴趣、束缚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才可能是一种多边交流、多向流动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把自己对阅读的现存理解灌输给学生,而更重要的是应当把学生当作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由机械的接收知识变有思考有选择的接收知识,指导学生自己去品读,并鼓励他们充分交流思想,发表见解,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激活创造性思维。

二、鼓励学生大担质疑,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实现创新。中学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该在对教材作仔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适时地把学生置于“问题”的环境中,引导、启发学生去质疑问难,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要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哪怕是幼稚的不成熟的问题。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无“问题”的状态,说明他思考不够,学业提高不了,当然就谈不上“创造”,因此,“问题”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学习、思考并提供自主实践的实践和空间,学生才能理解内容。

三、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发散思维是一种开扩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形式。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只有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停留在对作品的原始创作的理解上,而能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因素,为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搭桥铺路。在阅读中可利用某个情节设计发散性思维训练题。

四、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想象、联想思维能力的培训,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所谓联想就是事物间互相联系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常常表现为由此及彼,从甲事物到乙事物。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联想能力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联系:新旧知识的联系、语言文学与生活的联系、作品中的前后内容或人物间的联系等。

所谓想像是指阅读中对语言符号所唤起的表想进行加工改造,进而创造出未曾知觉过的甚至是并不存在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常常需要学生想象的参与。通过想象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和培养想象力很重要的是利用和调动学生头脑中的生活表象。在具体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作品中生动形象的文字描写,唤起回忆追想,形成新形象。

篇8:高中学生语文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激活文字, 创设形象

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 透过文字看到图画, 透过语言看到生活, 置身于作品之中, 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北国的槐树, 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 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 没有气味”, 却说“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加了个“也”字, 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 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 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 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 可看到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 作者起来打开房门, 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 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 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 去踏上几脚, 却发现“声音也没有”, 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 吱嘎”的声响, 然后掬起一把, 闻一闻, “气味也没有”, 同雪一样清爽。通过这种想象, 学生走近了作者, 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 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架设桥梁, 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 在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 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 让学生走近作者, 与文本对话, 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诗句:“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如果不细想, 不想象, 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 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 而且是‘群童’, 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 再一点拨, 就会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 才会“当面为盗贼”, 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 进而深刻地理解了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

三、放飞思绪, 彰显个性

篇9:谈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准确地教授学生掌握概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概念是人脑对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属性的反映,是用词来标志的。概念是逻辑学上的名词,是语言学的名词。那么,学生如何掌握概念,奠定思维的基础呢?(1)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是学生掌握要领的基础前提。提供感性材料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其一,直接感知,其二,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为了更好地掌握概念,适当提供感性材料尤其重要,其目的是使学生真正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因此,必须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要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思考、抽象、概括等思维方式,去认真思考哪些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哪些是事物的非本质特征,然后,概括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由此形成关于某一事物的概念。(2)用简练的词语提示概念的定义,是掌握概念的一个重要步骤。定义在掌握概念中能起着组织整理知识的作用。在教学中下定义要及时,做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3)在实践中运用概念。为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概念,就要运用概论于实践,由此扩大对概念的理解,检验学生掌握概念是否正确、全面。

在实践中,要经常进行概念方面的训练,对有些概念,如“民族”与“人民”“科学”与“学科”“基本”与“根本”不要孤立地从词义上去解释,要放置在判断中比较,具体说明在意义上和用法上的区别。同时研究概念的变化,一词多义的现象,反映在思维中,就是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地方表示不同的概念。

二、培养学生准确地运用判断,形成良好的判断能力是形成思维能力的中间环节

所谓判断,简单地说就是对事物或否定的思维活动。中学生在写作中,常常出现不恰当的判断。如自相矛盾,主客颠倒,多次否定,照应不周等,例如“武器的优劣不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唯一因素”(“胜利”应改为“胜败”)。要使学生懂得怎样才能表示一个完整的判断,怎样才能对某件事、某个人、某种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懂得判断容易,对具体的问题做正确的判断,那就不容易了。如“体育成绩不及格是思想觉悟不高的表现”这一判断就有背事实。思维训练是离不开语言的,正如斯大林所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实现。”比如“浪费时间是错误的”一句话,给改为“浪费时间就是犯罪”论点就更尖锐,判断就更正确。

三、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高级阶段

推理,就是由一个判断或几个判断,推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活动,推理可分为演绎和归纳推理,两者相互联系。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师可以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使学生逐步掌握思维能力高级阶段的知识,从而全面提高思维能力。在整个推理的思维活动中,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是互相联系的。教师既要使学生学会许多个别事物中归纳出一般规律和结论,同时也要使学生会用规律和结论去解释个别现象。只有当学生把两个推理在思维中统一起来时,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才能真正获得发展。谈到逻辑思维,我们要打破框框,改变过去把逻辑思维训练当作数理化学科任务的不正确的想法,语文教学,培养语文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与语言能力关系甚为密切,也决定了语文教学这方面的任务。其实语文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目标,也决定了語文教学要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总之,语文思维能力培养必须是在语言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概念、判断、推理这些知识的掌握,以及字词句章等诸多知识的学习,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来实现。在培养语文思维能力过程中,必须注重几个原则,遵循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原则、遵循可操作性原则、遵循培养学生素质的原则、遵循思维的整体性原则。能够做到这些,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篇10:语文的思维能力培养

【摘 要】本文探讨了高中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使其能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形成自己一定的见解和看法,也能够学以致用,通过学习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增加学习乐趣,同时也能够带动学生学习的氛围和积极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需要教授语文知识,还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这些现象都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开发。语文思维的特点

1.1交流性

教师在课堂上,针对语文知识精心设疑,使学生对此产生学习的兴趣及探究的意识,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交流探讨的空间,在交流探讨中让学生互补、辩论、认知自我,进而实现思维能力的交换。思维的交流性,会使学生在交流探讨中,深入地挖掘知识,进而掌握知识,拓宽了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1.2广泛性

人的想象力是无边界的,可以天马行空,可以虚无缥缈。所以,语文思维的特点也是广泛的。在语文教学中,文化也是广袤的,没有国界,没有地域。社会、道德、思想、经济、法律等等,凡语文所涉猎的无所不包,这样必然会引起各种不同的思考反馈。面对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学生,便会碰撞出不同的火花,这样得到创新思维的开拓,进而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

1.3渗透性

思维可以通过耳濡目染、文化熏陶,逐渐地渗入到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之中。语文从来都是集聚美的地方,无论是语言美、形象美、还是意境美,都融合在语文学科中,当教师以真挚的情感指导学生分析、理解、欣赏、探究文章时,思维便已经形成,并逐渐地随着对知识的理解及审视得以提升。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2.1教师要有培养语文思维的意识,坚持主动积极的态度

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日渐繁重,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样对于语文思维的培养增加了难度。而且,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着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而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想培养高中生的语文思维,首先,教师就要具备语文思维的能力,不仅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自信心,还要具备精心设疑、巧妙分析、快速解答的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充分地将语文思维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进而加以正确引导,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其次,还要具备积极主动的态度,所谓“态度决定一切”、“为人师表”,教师的态度影响着学生的心态。所以,教师要时刻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以饱满的热情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进而将自身的语文思维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实现自身语文思维的提升。

2.2拓展学生语文思维的广度

语文知识遍及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在这上下五千年的宽广地域中,我们无处不受语文思维的潜在影响。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引导,例如,在讲解《将进酒》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事先的做好预习,巩固李白的生平简介,对李白的一些作品进一步了解,例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蜀道难》、《白头吟》等等。由于好些高中生没有配备电脑,也没时间去查阅更多的书籍,所以,这些资料教师可以事先提供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拓宽了视野,增加了阅读量,这样自然就为学生创造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使他们再考虑问题时更全面,更顺畅,眼界也相应地变得高远,进而通过量的积累达到思维的质变,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

2.3挖掘学生语文思维之深度

教师在语文教学时,要通过表象的引导,使学生深层地挖掘知识的内涵,了解事物的本质。例如:在讲解《道士塔》一文时,学生会很明显地了解到,王道士的无知,外国人的贪婪。这时教师要适时地引导,让学生根据当时的环境来进一步探讨内在实质。这样学生就会得知,根源在于清政府的无能,国家的腐朽。这样使学生从现象上升到了本质,进而进入到更深层的理解,开拓了视野,发散了思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4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探知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进而在其中得到更多深层的东西。对于语文教学也一样,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汲取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全新的教学模式中。例如:探究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精心地设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要只是简单的讲读课文,要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文化的深度和广度,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养成较好的语文思维方法,能够在思考时不断创新,对其语文学习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促进语文教学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上一篇:郦道元三峡的教学设计下一篇:被50元践踏的尊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