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思维素质的培养

2024-05-01

语文教学中思维素质的培养(精选10篇)

篇1:语文教学中思维素质的培养

我经常听到一些学生诉苦,有的说:“写作文真难!”;有的说:“我总不知道写什么,没话可写。”出现这种情况,表面是语言问题,实质是思维问题。古人说:“言为心声”,这是一点也不错的,对于一个语言器官正常的人来说,只要思想明确了,一般是可以表达清楚的。谁想得清楚,言语才清晰。思维是智能的核心,它还必须有其它辅佐才能起作用,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我们的作文教材中,有为学生创设丰富想象的感性材料,供学生可看、可说、可写;在有东西可写的前提下,教师要在观察中,不断认识到事物,增强分析、判断、综合能力,使学生的理性思维水平逐步提高。总之,只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训练,才能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会想、敢想、想说、能写,真正成为有素质的新人。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敞开思维的大门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个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为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他们提供一些问题,使他们开动脑筋,引起争论,争取让他们积极讨论、参与讨论,并且给他们提供发表他观点的场地。就中学作文教学来说,观察是基础,表达是目的,而思维是核心。观察是认识事物,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中学阶段作文的目标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作文是观察、思维、表达的密切结合,而良好的观察员能力又是学生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形成的前提,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是中学作文教学中的重要形式之一。语文七年级(上)综合性学习2的写作要求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搜集家庭、校园和社会生活中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为了让学生顺利完成这次写作,我进行了如下指导:(一)要求学生观察、搜集;(二)要求学生观察、搜集要有重点;(三)要求学生把观察、搜集到的、想到的写成一段话,句子要通顺,要连贯。这样的指导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搜集的方法,使学生的“看”和“思”紧密结合起来,在看的同时,积极思维。也只有通过思维,学生才能了解事物的一般特征,发现事物间的联系,获得新知。

让学生坚持写周记,也是一种培养学生观察力,加强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首先,周记的内容十分广泛。在学校里、家中和社会上接触到的事情,见到的各种人物,学到的各类知识都可以记。教师要求学生:周记可写一周中自己所做的事,也可以写一周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但是,要选择最值得记忆的、印象最鲜明的、感受最深刻的内容完整地记下来,必须真实。

在反复写周记的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给学生指出一条正确的思维线索,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上路”,使学生既掌握事物的发展和结局,又真正地通达思维去探索事物和本质。例如:10月15日—16日这两天,要学生观看电视节目,节目中连续报道了中国军人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并返回的种种震撼人心的场面,使人敬佩,令人难忘。我要求学生不仅仅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那惊心动魄的场面记录下来,还引导学生思考:“在最深不可测的地方,为什么总能看到勇敢者的身影?他们是怎么想的?”学生不断地深入思考,进而挖掘出勇敢者的内心世界。这样的写作,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反过来又能促进认识更深刻。

写人要抓住不同的特点,反映不同人的性格;写事要抓住不同的事,反映不同的社会风貌。在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恰当的类比,实现知识的迁移。通过类比迁移,使学生弄明白如何去描绘人、叙述事,如何去动脑思考,体现人或事的内在的东西。这种训练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好:“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始终是作文教学中的目标之一。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插上思维的翅膀

想象是在人头脑中把记忆表象经过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把所见到的景物、人物、事物,通过语言描述,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到所想象的意境中去。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成份,在进行作文教学时,一定要多方面的训练,给学生创设情境,培养其想象力,给学生思维空间,多方思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1、悬念可以促进想象

为了引起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我们要训练学生学写童话,充分拓展想象空间,让学生插上思维的翅膀,学会把不会说话的事物,通过观察、思考、创意,想象成有生命、有语言、有动作的活的生命来写。有时可以故意把引人入胜的故事讲个开头,戛然而止,让学生去想象、分析、推理这个故事应如何发展下去,结局如何。学生面对这样的习作,充满了好奇心和写作欲望,带着高涨的情绪去思考,这种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它是学生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知识和将来创造性地工作所必不可少的。

2、续编故事,丰富想象

一位教育家说过:“故事是少年儿童第一大需要,故事中生动的情节,不仅能够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景,也符合学生形象记忆的特点。”续编故事,是让学生在原有的故事基础上再续编结尾。这样使学生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养成多角度,多方向思考问题的方法。例如: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上)中《羚羊木雕》、《皇帝的新装》课后就安排了续编故事的练习。我先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1、想象“我”要回木雕到家后的情景,模仿课文续写;2、想象一下,这个皇帝回到宫里会采取什么行动?不脱离原文主题,大胆想象,为课文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设下的悬念让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不一会儿,就跃跃欲试,开动脑筋,力求把故事讲得有趣、精彩、与众不同。关于《羚羊木雕》一课的续写,有的说:回到家后,妈妈一看到我手上的羚羊,欣喜若狂,从我手中夺过羚羊,高兴地直叫好!我不想看见她,飞快地跑进自己的房间。那天晚上我哭了,我是躲在被子里哭的……还有的讲道:拿着羚羊木雕,我回到了家里,父母看到了我手中的羚羊后,像拾回了珍宝,刚才急迫的心情变好了。我把羚羊递到爸爸手中,妈妈看着我全身湿淋淋地消失在客厅里,她眼睛里像有几分内疚,想说什么,可是却没说,这时家里一片寂静,就这样一直沉默着……而对于《皇帝的新装》的续写,有的说:皇帝回到宫里,越发傲慢了,越发精神了,再次把骗子请来,厚待他们,并请他们制作更昂贵的新衣服……还有的说:皇帝回宫后,大发雷霆,要捉拿骗子,可骗子早已逃之夭夭。于是皇帝将气撒在两位大臣身上,杀了他们。同时,他将那个说真话的小孩请进宫来辅佐他……这些编出的故事妙趣横生,各不相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3、抓提问时机,诱思维发展

在上《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指导学生猜读,一个新的情节开头,不要急于往下读,合起书,自己先想象想象:

猜想一:读到“为了要穿得漂亮”,你想象一下,这个皇帝图漂亮到了什么地步。

猜想二:读到“来了两个骗子”,你想象一下,这两个骗子会怎样行骗。

猜想三:读到“都看不见衣服”,你想象一下,这个皇帝会怎样想,怎么办。

猜想四:读到“这位善良的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你想象一下,这个老大臣看到了骗局会怎样表现。

猜想五:读到“皇帝就很想亲自去看一次”,你想象一下,这个皇帝看到骗局又会怎样表现。

猜想六:读到“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你想象一下,宫内宫外看着光身子的皇帝将会怎么样,结局如何。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课文内容不但理解了,而且还得到了升华这一系列有趣的猜想,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甚至进行了创造。

4、大胆设想,发掘学生独创能力

看下面的造句(①题目——概括地说:春天里的人是的。)

春天里的人是忙碌的。春天里的人是幸福的。

春天里的人是朝气蓬勃的。春天里的人是精神抖擞的。

春天里的人是快乐的。春天里的人是飞翔的。

(②题目:大自然与人的对话)

春草告诉我:只要有一股钻劲,就一定可以成功。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花告诉我:不努力是结不出果子的。

贮蓄了整个冬季的热情,才酿成了春天美丽的笑脸。

春风告诉我:将你的理想放飞吧!

与梦想一起飞翔。

春雨告诉我:春天是对人类心灵的净化。

不积小流何以成江海。

这些造句多好啊!太精彩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更新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运用以上这些训练形式,能够使学生得到更加自主、活泼的锻炼。

我们教师就是要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合理的想象,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为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奠定基础

 

篇2:语文教学中思维素质的培养

思维作为智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促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对学生思维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只有将学生的思维素质培养与听说读写训练结合起来,才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呢?我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点明了思与学的密切联系。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认知冲突,设疑、质疑、解疑,点燃思维的火花。例如:教学《麻雀》一课,学生结合预习提示提出,猎狗和小麻雀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老麻雀为什么从树上飞下来?我就此问题设置思维热点,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带着上述问题抓住主线,感知课文,从而奠定了课堂教学的基础。

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形成终生赖之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能力,开启思维闸门,深化思维过程,并内化为学习动机。寓言《拔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体裁相同,情节相似,文章结构类同。在学第一篇寓言时,我让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①抓关键问题解题;②读议词句促理解;③联系实际知理,运用三步法,知识迁移。学第二篇寓言时,学生就可以自己阅读体味,揣摩词句,适时反馈,展示思维过程,从而“求大同,存小异”地学会了这两篇寓言。课后,我帮助学生以此类推,举一反三,总结其它寓言的学法,形成自学能力,养成思考的习惯。

三、“作者思有路,遵路识其真”叶圣陶讲:“作者思有路,遵路识其真。”语文教材是凭借,每一篇课文就是一个例子。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读中学写,读写结合,激发思维波澜,从课文延伸到作文,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教学《种子》一课,我以文为例,让学生体会作者通过对小女孩神态、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突出人物朴实品质的写法,写一位自己喜欢的人,通过一件事反映人物美德,先让学生观察,再口述、评论,从观察到表达,触及思维,从学写到会写。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当中藏龙卧虎,我重视他们,给他们创造一个思考空间,坚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经常在课后设计一些仿写、小练笔、课文发挥性复述提纲,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春夏秋冬系列文集》、《二十一世纪畅想曲》、《虎刺花》、《假如我是》……这些课外练习,令语文课余味无穷,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启智、怡心、育美”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发挥教学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必须在教学中尊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既重视智力因素,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善思。学《瀑布》一文,我领学生划停顿、找重音,读出诗的韵律。通过配乐朗读,想像画面,以流水淙淙,瀑鸣阵阵,再现思维情境,使学生陶然于美景之中,如临其境。在这里,想像是一种补充,可以产生思维飞跃,形成审美素质。

篇3:语文教学中思维素质的培养

1. 引导学生转变问题视角, 有效培养创造思维的灵活性。

初中学生还处于思维活跃状态的初期发展阶段, 受多重因素的局限性, 他们往往在思考问题时表现出收缩性或者是单向性思维的现象。如针对当前中日之间争端异常激烈的钓鱼岛问题, 许多学生感到不可理解:“钓鱼岛面积很小, 这对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如果因为一个小小的钓鱼岛与日益疯狂的日本之间爆发一场现代化战争, 这样的做法是否值得呢?”我们如果只是从钓鱼岛本身的角度出发, 那么很难作出具有一定说服力的解释。对于此类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转换成另外角度来思考, 则会收效良多:国际海洋法公约规定, 围绕某一岛屿可以划定一定的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各类管辖海域, 与大陆享有相同的国家保护权益。而根据海洋学家测算, 一个面积为2平方千米的小岛, 从其领海基线起划测算, 必然拥有400平方千米的领海海域、12海里的毗连区以及200海里宽度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转换成如此角度的问题解释, 既明了清晰容易让人接受, 又能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增扩问题角度, 有效培养创造思维的广阔性。

通俗地讲, 思维的广阔性就是发散性思维, 即对于某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方位思考来加以集中解决。如在教学“南海诸岛”内容时, 我们可以结合当前中外“南海之争”的国际社会问题, 对学生一方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方面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有效训练与培养。对于这一问题, 可从下几种角度对学生善加引导: (1) 历史性角度。许多历史资料表明, 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如果我们不加以坚决保护, 那么无异于抛弃过去, 愧对历史先驱。 (2) 自然资源的角度。这里有着非常广阔的资源价值, 如森林资源、鸟粪积藏量, 还有石油、天然气、矿产品、鱼类及其他生物等。 (3) 经济开发价值的角度。南海海域占据我国过半的“蓝色国土”, 是我国第二大渔区和重点开发渔区, 也具有十分广阔的农业开发前景和海洋资源开发前景。 (4) 国防地位的角度。这对于国家主权意识和民族自尊自信具有象征性意义。因此, 多角度思考问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 引导学生变换问题形式, 有效培养创造思维的深刻性。

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 许多学生无论在阅读思考中, 还是在审题答题时, 都存在浅尝辄止、不易靠谱的现象, 一旦遇到一些比较隐晦性的问题, 就变得束手无策和进退两难。其实, 世界上绝对性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对于许多事情我们可以通过变通的方式来处理解决, 既简单又实效。“条条道路通罗马”, 学校教育同样如此, 也屡见不鲜。简单如语文教学中的某一生涩词语, 可以先找出它的近义词, 然后再成功地找出它的反义词, 这就是“曲径幽通”的教学方法。因此, 我们通过对问题形式的替换和变化来引导学生进行重新的思维与判断, 从而培养他们创造思维的深刻性。

4. 引导学生激活想象能力, 有效培养创造思维的独特性。

俗话说:“有梦想才会有进步, 无梦想则没有成功。”这就是说, 想象是人类智力发展的有力翅膀, 也是取得发明创造的铺路石。如此成功性事实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不胜枚举。在信息资源和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多元化教育途径使得中小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得以超速化发展。因此,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我们在转换教育观念的同时, 要努力做好以下几点:首先, 对于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和“无稽之谈”, 应当本着宽容以待、善加保护的意识, 坚决阻止扼杀各类思考、活跃思维积极性的不良言行。其次, 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 对学生的正当兴趣、爱好和特长给予相应的支持, 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思维和实践。三是无论在课堂教学上, 还是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中, 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从而有效地激活和发展他们的独创性潜能。四是坚持以激励为主的学生评价和学习评价机制, 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共进的教学关系,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篇4: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教师。教师是受社会的委托,以培养学生为职业的专门的教育工作者,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学生个性的塑造者。教师在课堂中通过“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生活能力,培养学生怎样做人。所以,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进步,课堂教学重心已由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体现在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重心,以学生自学为主要学习形式,以培养、探究学生主动积极的创造性思维素质为目的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中。

我认为在语文的教学中要使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就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素质做了粗浅的探索。

一、初阅读,找感知,主动思维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运用科学的教法培育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思维。在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实际操作这五大智力要素中,思维是核心,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所学知识才能从理解到掌握并转化为技能、技巧,各种能力才能不断地得到提高和发展。而阅读的重心是启发学生思维。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大脑对教材刺激物的反映,其目的是通过对教材充分地感知理解,得出正确的概念。所以在感知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眼、动耳、动口去感知教材。教材本身就有引起学生思维的魅力,吸引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使他们学有所思。只有充分感知教材的基础,才能达到领略课文大意的目的,学生才会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内容,去粗存精,抓住重点进行抽象思维,这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动脑的开端。

二、精心读,细分析,集思广益

过去的讲读教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是主动让学生动脑思考问题,而是学生只顾应答,盲目地跟着老师转。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首先是设法让学生获得主动权,体现以学为重心,充分让学生动脑分析与综合。学生通过分析可以认识事物的组成部分或特性,通过综合可以获得对事物的完整认识,也就是完成从形式到内容、从内容到形式的多次反复过程,进而明确哪里是重点词语,哪个是重点句、重点段,以及弄清句与句、段与段的内在联系。在这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准确地、严密地表达和论证思想。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去推敲,集思广益,才能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读课文,会运用,思维迁移

熟读课文,检验运用,是把阅读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这个环节可以使学生在思维上产生迁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学习《将相和》一文后,教育引导学生思考:这三个标题根据什么所拟?学生经过熟读课文认真找出:“完璧归赵”是根据故事结局得来的,“渑池会”是根据故事发生地点拟定的,“负荆请罪”是用人物动作概括的。接着教师发给每人一篇新文章《方志敏烈士二三事》,让学生把刚才悟出的拟小标题的知识运用到这篇文章里来,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分别拟出“在船上”、“你们想错了”等标题。学生的思维迁移了,就学会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思维展开翅膀,并在知识运用中掌握了新本领。同时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使语文教学得到了省时高效的效果。这样就使学生养成了主动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思维习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讲读中的“疑”和“议”

为了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讲读教学中应更加突出“疑”和“议”两个方面。

疑是思维动力,它不仅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解疑”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大胆提出疑问,要敢于接受学生的问题,不必担心会把教学秩序打乱,要认识到“质疑”的重要性。

质疑质量的高低,反映了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在课堂上,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比较,使其知道何谓“深”,并指出哪些问题问得好,有利于深刻理解课文,并指导学生提问的方法。这样,学生也就了解了怎样思考,怎样发现问题,怎样在广中求深,在多中求精。实践证明,深疑才能探其本质,深疑才能激发求知欲。

解疑是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探究新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学的重要过程。解疑可由教师解,也可以由学生互相解,可以让大家讨论一个共同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互相补充,使其更深刻、更完整。

五、课堂上着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调查研究表明:“创造力是后天培养和造就的,故人人能创造。”因此,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绝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也不限于中等以上学生,而是要面对绝大多数学生,使他们都有机会进行思维创造力的训练,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疑”和“议”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对于学生探究时那种“违反常识”的提问,在争论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某些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对合理的、有价值的想法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敢于提出问题,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非总是自动实现的,这需要教师设置适宜的情境,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以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适当的设计,不仅可以给学生一种新的感觉,激发其好奇心,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能有效地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发现新知识、了解新方法的过程,充分享受发现的乐趣,这样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结果,而是研究问题的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创造性思维不是一个孤立的心理活动,它是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组织性、发散性等思维品质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高度协调、合理构成的产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特别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篇5:语文教学中思维素质的培养

“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形成终生赖之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能力,开启思维闸门,深化思维过程,并内化为学习动机。寓言《拔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体裁相同,情节相似,文章结构类同。在学第一篇寓言时,我让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①抓关键问题解题;②读议词句促理解;③联系实际知理,运用三步法,知识迁移。学第二篇寓言时,学生就可以自己阅读体味,揣摩词句,适时反馈,展示思维过程,从而“求大同,存小异”地学会了这两篇寓言。课后,我帮助学生以此类推,举一反三,总结其它寓言的学法,形成自学能力,养成思考的习惯。

篇6:语文教学中思维素质的培养

一、选题: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

(一)国内研究的状况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当时我国经济基础薄弱,普通音乐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沿袭了清末民初“学堂乐歌”式的唱歌教育模式,尽管当时也学习苏联的音乐教育模式,但器乐教学及其研究在国内基本上是空白。“文革”后,音乐教育得以恢复,限于当时的基础,中小学音乐教育仍为“以唱歌为主的”模式,国内有些一线教师自发性地开展了一些器乐教学的实践活动,但缺少系统的研究。92年版的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增加器乐教学内容,这是我国音乐教育的一大进步。进入新世纪,我国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课程改革,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艺术课程标准里面,器乐教学都成为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如音乐课程标准就确定了器乐教学在音乐表现(歌唱、演奏、)中和音乐创造领域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课标”即已经向我们提出了通过器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与创造思维的重要课题。

(二)国际上研究的状况

上世纪中叶以来,国际上(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对中小学器乐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是比较重视的,当然,总体上还是实践重于研究。日本产生了著名的铃木教学法,这首先是源自创始人铃木对小提琴教学法的研究。其主要观念是认为所有的人,只要不是白痴,如果采用类似母语训练的方式来训练其学习乐器,都会成为音乐家,乐器的学习对于提高人的音乐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铃木的成功实践最终证明了他的假设的正确。这一流派对国际上器乐教学的影响教大。

产生于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大量采用音条打击乐器,综合歌谣、舞蹈等因素,并吸收了瑞士的雅各――达尔克罗斯教学法中在钢琴上进行即兴创作教学的长处,形成了一种有效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和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法。此法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音乐教学方法之一。

爵士乐原本是美国的一种器乐体裁,由于其十分突出演奏中的即兴部分,因此在美国,音乐教育家们十分看重爵士乐能培养人的创造思维的功能,遂将爵士乐演变成一种教学法——爵士乐教学法。

美国很重视器乐教学,在实践的基础上,一些音乐教育家也提出了颇有见地的器乐教学理念。如美国音乐教育家詹姆士·L·穆塞尔和梅贝尔·格连在他们合著的《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一书中以一个自然段的篇幅提到了“只要有可能,我们就应当在器乐领域里采取创造性教学的计划的程序。”这是一段非常闪光的文字。对于我们开展《通过器乐教学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实验研究》课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本课题选题的意义

本课题选题的意义在于从理论研究和实践两方面,结合我国城乡学校的实际,探索有关器乐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创造思维的途径与方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中小学器乐教学方法体系。

二、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重要观点。

(一)主要思路: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器乐教学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的传统音乐教育模式,使我国音乐教育与国际接轨。它使得音乐教育教学的效益大增,这包含对学生音乐能力、人文素养以及创造思维的提高等方面,由此会带来音乐教师音乐教育观念的变化。因而,我们认为没有器乐教学的音乐教育是不完整的音乐教育,而没有音乐教育的教育则是不完整的教育。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待器乐教学的实验研究,我们不难认为:尽管器乐教学只是某一学科的某一方面的内容,但它确实是整个大教育系统中的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子系统。我们甚至可以视其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某种标志。

器乐教学实验的开展,必将是一个理论探索和建设的过程,我们高度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重视理论超前于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重视以先进的理论来指导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

(二)对本课题研究领域的界定:

我们将研究领域界定为:器乐教学中的音乐素质与创造性培养研究。

理论假设:如果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器乐教学,则能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创造思维,从而更好地达到音乐课教学的目的。

(三)研究内容:

1、器乐教学中的音乐素质培养研究(还可以细分多项子课题)。

2、器乐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还可以细分多项子课题)。

(四)研究目的:

1、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器乐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质和创造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通过该实验,提高音乐教师和音乐教研员的科研能力,为深化音乐新课程的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研究方法与途径:

教育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调查法(社会调查、教育调查、学生发展需求调查、问卷、访谈、个案等);定量定性相结合、实证与人文相结合。

三、价值:本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如前所述,器乐教学实验的意义已远远不是器乐本身了,我们可将它视为新世纪课程改革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选题上我们本着“避开别人”和“避开自己”的原则,找准符合国家新的课程改革理念的、新的切入点来开展实验。对于以往我们自己已经研究过的或别人已经研究过的某些问题,就不作研究或不作重点研究,而重点选择“器乐教学中的音乐素质与创造思维培养研究”这一较新的角度来研究,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本课题组的探索可望满足国内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一些迫切需要。也能为后继的研究者提供研究和探索的依据。期望填补一些理论空白,从而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学校音乐教学法体系添砖加瓦。

四、研究基础:已有相关成果

1、湖北省重点课题《湖北省中小学器乐教学实验研究》朱则平任课题负责人,实验报告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评为全国艺术教育论文二等奖,被收入由清华大学、北师大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的《中国教育大精典》一书。

2、全国95重点课题湖北省子课题《中小学器乐教学实验研究》朱则平任课题负责人,2000年12月获中央教科所组织的全国专家组通过。实验报告被评为全国一等奖,并入选中央教科所实验文集。

3、湖北省重点课题《小学音乐学科智力与情商教育实验研究》朱则平任课题负责人,获湖北省专家组通过,实验报告在全国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宣读,《音乐生活》杂志和台湾《中华音乐文化教育杂志》发表。

五、实验原则

(一)音乐审美观照与音乐实践相结合原则

在实验中必须把音乐的实践与审美观照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音乐审美的观照之中,进行器乐的实践,激发学生的情感,开拓想象空间,发展音乐创造力和培养音乐实践能力。在器乐教学中,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乐曲反复练习,达到熟练的过程中,以自己的情感凝聚在演奏之中,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音乐优美的意境和揭示音乐艺术形象,并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达到忘我的境地。

(二)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在实践中,教师应该注意将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在传授音乐基础知识时,立足于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发展,反过来,在技能和音乐实践中又能巩固所学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和能力。

(三)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器乐教学既要注意承认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又要注意学生发展的共同规律,面向全体学生。

(四)寓教于乐原则

在器乐教学中要通过优美感人的音乐艺术形象,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玩乐的过程中自愿接受音乐美的陶冶和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使他们审美心理结构的完善和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五)科学性原则

音乐教育是一门科学,器乐教学有其内在的科学性、系统性。要注意循序渐进,系统训练,即使是练习一首合奏曲,也应该注意对速度、力度、音色各要素严格要求,在变化中求统一,在分散中求集中,层次分明,彼此配合。

六、实验方法

(一)实验周期

2006年9月至2009年7月,历时三学年。

(二)实验对象

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挑选若干实验学校开展实验研究。

(三)实验控制条件

可确定实验班与对照班,亦可以不设定平行对照班。

(四)重要观点:

1、我们认为进行器乐教学中的音乐素质与创造性培养的实验研究,应该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应脱离实际。通过实验,分别研究出具有农村特色和城市特色的器乐教学方法与途径。

2、在实验中要注意把握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也就是说把握好音乐教学中的器乐教学的“度”。

(五)实验过程

该项试实验历经三年,每年为一个阶段,即起始阶段;深化、发展阶段;总结验收阶段。

七、成果形式

(一)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二)研究论文;

(三)器乐教学法专著。

八、本课题实验组织机构 课题组组长:朱则平

副组长:吴锐淼、李同全、韩 宏、李 东

核心成员:各省、市、自治区教研室音乐教研员(名单另附)

参考文献:

1、《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美]詹姆士·L·穆塞尔与梅贝尔·格连合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八三年版。

2、《当代美国音乐教育》管建华著

3、《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九二年出版。

4、《智能的结构》[美]H·加德纳著,光明日报出版社九零年九月出版。

5《音乐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6、《音乐课程标准解读》王安国、吴斌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

7、《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朱则平、廖应文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

8、《中小学器乐教学法》丁存麟、朱则平合著,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

9、《小学生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王景英 李天鹰主编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9月版。

10、《创造性教育通论》段继扬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9年10月版。

11、《创造性与综合能力培养》王雄著 华艺出版社出版 1999年12月版。

12、《创造性思维与训练》张奇等著 华艺出版社出版 1999年12月版。

13、《创造力测评与创造方法》雷雳著

华艺出版社出版 1999年12月版。

14、《青少年学作曲》龚耀年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1994年12月版。

15、《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金亚文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3年7月版。

16、《中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金亚文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3年7月版。

17、《当代音乐教育》[美]麦克尔·L·马克著 管建华

乔晓冬译 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1991年版。

18、《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金亚文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5年2月版。

19、美国《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刘沛译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发表。

20、《音乐科教学研究》张统星著 [台湾]全音乐谱出版社出版

1980年9月版。

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

《器乐教学中的学生音乐素质与创造思维培养研究》课题组

篇7:论语文教学中辩证思维的培养

真正行之有效的辩证思维训练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光乍现”的即兴之作,而应该是经过周密策划、精心筹备的既定教学内容。如能很好地用教材,将会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首先,一切正确反映了客观现实的文章,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辩证法规律展开思维,其中必然包含辩证思维的因素,如议论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挖掘这些因素,可使学生受到辩证思维的训练,从而在生活中能全面的、动态的、联系的看待事物。其次,在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某些认识背离了辩证思维,陷入了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以此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辨清正误,有助于深入辨明文章主旨。

如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时,一些同学认为:愚公移山是不必要的。愚公下决心移山,无非是因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那么,搬一下家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有什么必要舍易而求难?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愚公却想不到,这不恰恰表明他是名副其实的愚公吗?教师指出他们忽略了一个简单明了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即他们忽略了《愚公移山》一文的体裁——神话寓言故事。显然,对一篇神话寓言故事的主旨、人物、情节以至细节的理解决不能混同于一般的记叙文。否则,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这时,不少同学有茅塞顿开、豁然贯通之感。再次,一些文章暗含辩证思维的因子,教师可适当挖掘,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哈尔威船长与船共存亡的行为值不值,学生中有截然相反的观点,对此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入观点辩论,有助于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最后,每篇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的产物。引导学生研究今天如何正确认识这些文章所反映的生活,有助于拓宽辩证思维的视野。如“南辕北辙”这一成语,虽然今天来说应该是正确的,因为地球是圆的(当然,故事中那个人的做法不具备可行性),但却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二、培养辩证思维的步骤与策略。

首先,课前结合阅读“寻点”。“寻点”就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找出教材中蕴含的辩证思维的因素,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激发和训练。七年级教材就完全可以成为训练学生辩证思维的起点,如《伊索寓言·蚊子和狮子》,由“蚊子狮子蜘蛛”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出“强大的和弱小的”话题,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从《论语十则》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引出“学与思”的话题,《为学》一课中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可引出“难与易”的话题。

其次,课堂上结合争辩,点拨诱引。由教师组织学生对有辩论意义的问题展开辩论,以探求正确答案。如对什么是“愚公精神”的讨论,中间就多次出现不同意见的交锋,大家各抒己见,你来我往。又如一名教师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中,就“哈尔威船长救出众人后放弃自救与船共亡”的举动值不值,学生争执得不可开交,眼看课堂陷入僵局,无法控制。这位教师灵机一动,模仿辩论赛形式,把学生分成甲乙两组,由两组各选三名代表进行辩论。结果,一方面深掘了主题,让学生知道无论是与船共亡还是实施自救都有各自的合理性,但无论何种结果,都彰显了哈尔威船长永恒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也使课堂增色良多。在辩论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说理、论辩的能力和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最后,课后走进生活,思维发散。新《课程标准》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特征:语文实践能力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培养。这就是说,真正的语文课不是知识课,而是技能课。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作文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多种思维方式来展示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思维的角度来看,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定然要综合运用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相似思维、创造性思维等众多的思维方式。在这些思维方式中,辩证思维是写作中极为重要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在话题作文的写作中,辩证思维更是作用显著。因此,教者要有意在作文辅导中强化学生的辩证思维。

三、培养辩证思维的注意问题。

篇8:语文教学中思维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生物,思维趋向,非逻辑思维,学生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才智, 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思维能力是指人通过分析和比较等方式,将我们认识到的感性的事物或者材料上升为理性的思维,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的一种能力。

广义的思维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我们日常教学中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却往往容易忽视思维趋向、非逻辑思维能力等的培养,而这些思维能力是提升学生素质的必须,是理解和接受生物知识的重要因素。为此,下面我就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趋向和非逻辑思维做一些简要的分析。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趋向

思维趋向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正确的思维趋向就是人们在面对某件事情时,能综合各种思维做出有利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这样思维的培养能让学生在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有多种思路,并从中选出最优的一种,对学生的学习和以后的生活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趋向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从不同层面看待问题,这样学生会对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了第14章“人在生物圈中的义务”内容后,我们引导学生既要看到一次性筷子带来的便利和效益,又要看到一次性筷子对森林、环境等造成的不利影响。我们每个人现在和将来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每个人的角色地位决定了其看到问题的角度。 就一次性筷子政府官员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工人呢?企业家呢?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会更加有利于其形成多元化的思维趋向,再解决问题时更加有利。

2.辩证地看待问题

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我们在看待问题时,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具有这样的思维趋向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就不易出错,就能更加全面。

例如,我们在学习了八年级下册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相关内容后,知道了自然界的每个生物都是处于一定的生物链条中的, 包括人类,那我们到底应如何去评价每一个链条中的生物呢?如, 狮子、麻雀、蛇,甚至小草。让学生分清了主次。这样的引导和培养让学生能辩证地看待问题,能分清事物的主要矛盾。

二、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

我们日常所见的非逻辑思维很多。如,对问题联想,顿悟、猜想等,一般为非逻辑思维不受固定形式的影响,能对事物进行综合判断,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相辅相成,很多问题的解决有时关键还在非逻辑思维方面。

1.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另一种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步骤思维,要求学生归纳与演绎交互使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同,改变只看重过程的严密性而忽视直觉猜想、估算的价值。直觉能力的培养对初中生物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学习了“动物的行为”的相关内容后,我们可以列出一些动物的行为,让学生去思考哪些是先天性行为,哪些是后天学习行为,大马哈鱼在淡水中产卵、排精,而幼鱼有回到大陆生活,这样一种繁殖行为到底是处于本能还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呢?这时就可以让学生猜想,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地说出,但有的却不知道理由,这就是一种直觉思维。

2.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想象思维是通过在原有事物基础上通过再创造而形成新的事物形象的过程,它是非逻辑思维的重要内容,是创新力的重要源泉。生物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通过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现有知识的学习创造出新的事物和形象。

例如,在学习“动物的细胞的结构”时,分析得出动物的细胞结构主要由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三部分组成,为了形象地理解, 有个学生将细胞比喻成煮熟的鸡蛋,蛋黄好像是细胞核,蛋白好像是细胞质,蛋皮好像是细胞质。这样丰富、大胆的想象比喻,你能说不真切吗,你能说不形象吗?生物教学就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利用有限的手段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多一些“天方夜谭”,多一些“异想天开”,这样学生的创造力一定能提升,思维一定能活跃。

3.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就是突然间一个念头,一个想法。我们常听说文学创作需要灵感,艺术创作需要灵感,同样我们科学创造也需要灵感。

篇9:论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素质;培养

数学教学作为培养人才的整体工程的一个部分,它必然要受到整体目标的制约。因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必要和迫切。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数学教学的对象将来并不都成为数学研究工作者或数学家,而是大多要成为各行各业的建设者。数学教学给予他们的不能仅仅限于数学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数学式思维和数学意识。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在传播知识信息的同时,应着重于传输从数学知识中引伸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一、数学思维的本质

数学思维是以数学知识、方法为基础,但又超越于数学知识、方法的界限。是数学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数学思维是人脑的物质运动,也是复杂的数学意识的操作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关联系统。它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又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数学的(直接)本质就是:具有数学意识的人脑对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数学规律性联系的、自觉的、完全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数学意识,二是能反映数学。所谓有数学意识,是指它区别于其他意识;数学意识反映数学世界,并且创造数学知识。数学意识对数学知识的创造就是以思维上建构数学世界的图景。从这种意义上讲,数学意识的创造性也是数学思维的建构性。所谓能反映数学,从主体的数学认识活动来讲,就是能反映数学认识过程和建构数学过程的统一。基于对数学本质的分析,从中可以得出数学思维基本规律的原则性的观点:数学思维基本规律是具有创造性数学意识的头脑对数学的一种特定的能动的反映。它要求在数学思维中,数学思想必须符合数学原则,并在思维过程中保持数学概念的同一性。数学理论的建构要保持着现实世界中物理模型的本质属性,是对现实模型动态的,准确的认识与深化。

二、数学思维的基本特征

数学思维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第一,积极的求异性。数学的求异思维是人们从不同的方向思考,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求异思维始终贯穿于整个数学创造活动之中,它是一种不依赖于常规地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找出答案的思维方式,是数学创造力的重要标准。

第二,敏锐的洞察力。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将新学习到的数学知识与已有的知识或假设联系起来加以思考,把新、旧知识之间的相异性、相关性等等进行比较、升华,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必然联系,作出新的数学发现与发明。笛卡儿对“数”与“形”的观察,创立了解析几何,完成了数、形结合这一划时代的伟大创举。

第三,积极的求同性。求同性思维是指人们根据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或利用已知的信息产生一种逻辑结论。这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求同思维在创造知识过程中对于最后验证假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四,创造性的想象。创造性思维自始至终伴随着创造性想象。并不断地改造着旧知识,创造新知识,赋予抽象思维以独特的形式。它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可或缺的环节。牛顿和菜布尼茨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的想象,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微积分,完成了数学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变革。

第五,良好的知识结构。进行数学创造和掌握良好的知识结构有密切的关系。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基础和前提。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正是建立在他坚实的数学知识基础之上的。上述这些思维的特征对教师的数学教学和学生的数学学习都是有启示作用的。

三、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素质

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着重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素质,把数学思想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那么,如何加强学生数学思维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呢?

第一,应使学生对思维本身的内容有明确的认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过分强调逻辑思维,特别是演绎思维,以致于造成数学教育仅仅赋予学生“再现性思维”和“总结性思维”的框架。为发展学生的全面数学思维,必须冲破传统数学教学中把数学思维单纯地理解成逻辑思维的旧观念,把直觉、想象、顿悟和灵感等非逻辑思维也作为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数学思维的内容,并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遵循数学思维的基本规律以指导自己的数学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教学不仅赋予学生“再现性思维”,而且也赋予学生“再造性思维”。

第二,通过概念教学培养数学思维。数学概念的教学,首先是认识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创设思维情境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抽象、概括。其次,解决引入的概念“是什么”以及“是怎样想到的”,这将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比较好的途径与形式。教师要从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又使学生学到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在定理的证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的每一个定理、公式、法则实质上都揭示了数学知识之间的一种内在联系。教师对定理证明作深入的剖析,是对学生进行复杂思维训练的极好形式。这是因为定理的证明即是寻求、发现和作出证明的思维过程,它几乎动用了思维系统中的各个思维成分,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思维过程。

第四,启发联想,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启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联想,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重要手段。类比联想、对比联想、表象与本质的联想等,一般都离不开对事物的详细观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数学的结构和特征,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结构。

第五,创设愤悱情境,促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而学生的学习欲望的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愤悱学习情境,促进学生释疑,去挖掘数学深层次的知识点,吸引学生去求源,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也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实质含义。

第六,鼓励学生提出见解,增强学生的求异信心。对学生中的新奇想法,作为教师不能视而不见或者加以指责,而应该鼓励他们,使之深化,并纳入正确的思维轨道,以此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不断进步。

篇10: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内容提要: 创新是新时代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创新教法,敢破陈说,做出探索钻研的表率,精心训练,营造一种创新的气氛,让学生自由地想象,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自觉、有兴趣、有信心地学习,从想、写等各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求。

关键词: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 兴趣 求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强调指出必须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是国际国内形势使然。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而要增强实力,离不开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要靠人才,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全新精神作为自己的职责,而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坚持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搞好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语文教师,应时刻把创新教育放在首位,应结合教材的具体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新教法,激发新奇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好奇地想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好奇又是兴趣的先导。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想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力和能力提出新见解。它有利于开启思维的大门,克服学生的迷信和盲从,从而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如果一个教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例如,在教《小石潭记》时,我首先让同学们依照书中的内容画出画面。上课时,当我拿出几幅较好的画面时,他们的兴趣就上来了,表现得兴致勃勃,他们结合画意以及老师简洁生动的描述,不仅弄清了作者的游踪,而且对书中的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如‚全石以为底‛也有了深刻的印象。这样教学的效果是培养了学生的领悟力和鉴赏力。又如,在教《狼》一文时,我引导学生说:‚谁对狼有新的认识?‛有学生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说:‚两只狼和一个人相比,狼的力量显然比人强多了,狼完全没有必要‘假寐’和‘洞其中’,而应在‘缀行甚远’,还没有到麦场的时候,就扑上去,把屠户给吃了。结果,不仅没能将人吃了,反而让人给打死了。我认为狼不可能蠢到那个程度,这应该是作者的有意安排。‛他的话引得全班哗然,激起了其他同学发言的欲望。这个同学能想出这一问题,说明他开动脑筋,勇于创新。我当场就鼓励了他。在如教朱自清的《春》时,我首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春字,然后问道:‚你们看到这个字后想到了什么?‛瞬间,教室里就热闹了起来,有的想到了‚青青的小草,盛开的鲜花‛,有的想到了‚春耕秋收‛,有的想到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由这句俗语我又引导他们想出了一些关于春的诗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春来江水绿如蓝‛等等。就这样,学生的思维像放飞的鸽子,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于无形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此外,在教学中我常常通过巧设导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很快臵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绪之中,从而以此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一首《游子吟》,能使学生重温父母伟大的爱,从而在感情的海洋里去体会《背影》中深沉的父爱;而声情并茂的阅读,又使《荷塘月色》中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语言,那委婉细致,清新相互的笔调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情感去品味作品,产生思想及情感上的共鸣。有时,我也会巧妙地设臵悬念,提问激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

二、敢破陈说,做出探索钻研的表率,善待学生的出格问题 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除了具有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科学精神之外,还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要不断地钻研,吸引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努力研究新问题,不断对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思考、探索、发现。其中不囿于陈说,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学生做出表率尤为重要。‚读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问题很精辟,有的问题则很幼稚。但作为教师要善待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出格‛问题,积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如在教杜甫的《石壕吏》时,有学生就问:‚差吏当时为什么不抓杜甫?‛底下立刻就有人反应了,杜甫也是做官的。他紧接着又提了一个问题:‚既然杜甫是做官的,为什么杜甫不去阻止呢?‛如果说该同学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有点幼稚的话,那么他的第二个问题就有一定的深度了。又如在讲《故乡》一文时,有学生就问到:‚为什么把杨二嫂划为‘辛苦恣睢’一类的人?‘恣睢’一词的解释应为‘放纵凶暴’,从鲁迅的描写上看,杨二嫂虽然放纵了一点,但并不凶暴啊?‛还有的学生问:‚既然《故乡》是以鲁迅本人在1919年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的,那么迅哥儿为什么不能认为是鲁迅?不是鲁迅为什么又称迅哥儿?‛再如教《马说》时,有学生曾大胆的提出疑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论断有片面性,他说:‚伯乐虽然经验丰富,有识千里马之才,但伯乐毕竟有自己的喜恶,如果一匹庸俗的马,投伯乐之所好,私下给伯乐送点礼,行行贿;在选马时,让伯乐说自己是一匹千里马,那庸俗的马不就成了哄骗一时的千里马了马?‛我当场就激动地表扬了他的说法的新颖和创造性。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课堂教学中,哪怕学生对问题的一点点的疑惑,甚至是微不足道的,教师也要给予追问和善待。因为那很可能是一个新知识、新领域的引爆点。即使是错误的‚瞎疑‛也要倍加呵护,因为‚怀疑‛的过程远比‚结果‛珍贵得多。

三、精心训练,开辟走向成功的道路,启发学生奇特地写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环节,因为作文本身就是一项最具创新能力的活动。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主要是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敢于奇思妙想,发表新颖的见解,表现独特的情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大胆地、自由地写。有这么一个故事:曾子之妻有一天上街,其子哭着也要去,曾子之妻骗其子,回家杀猪给孩子吃。曾子之妻回家后该怎么做呢?围绕曾子之妻回家后,我让同学们充分地发挥想象。有的说曾子之妻该杀猪,还有的说不该杀,并纷纷说明自己的理由,有的还举例证明。然后我让他们连缀成文,这样一篇篇不同凡响的文章就出来了。

‚海阔凭鱼游,天高任鸟飞‛。创新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创新能力中想象力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为学生发挥想象提供天地。为了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我给他们写作的更多自由,有时作文时,我甚至连文体、格式也不强调。只是启发学生写的内容,让他们想写什么就怎么写。结果写出来的文章要比想象中好得多。

创新的核心是求异。求异,就是对被人们认为是完美无缺的定论持怀疑态度,就是能打破习惯思维的程序。我主要从两方面去训练培养:其一是‚更元思维‛,大千世界,一切事物总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这就是事物本身的多元性。如果变换一下因素,就可能产生新的思路。例如,蝉,在闷热的夏日里,它不分白天黑夜老叫个不停,真是可恶之极,但是,在中药里,却是医治小儿麻疹一味绝不可少的良药,实在又是美极。‚更元思维‛就是要求善于改变思维的方式,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去看问题,分析问题,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二是‚逆向思维‛,对一些大家约定俗成的看法,反向去思维,挖掘有现实意义不同传统理解的新观点。如,‚这山望那山高‛,有的同学指出,原来是讽刺那些见异思迁的人,现在用来作为改革者的一种追求不是很好吗?身在‚这山‛,应想到望到那山的高,才不致于固步自封,才能不断前进。‚逆向思维‛能使学生思维更活跃,更能表达有个性,有新意的观点见解。当然,培养学生奇特地写,并不是让学生写得越离谱越好,这里的奇特是奇思妙想,而不是胡思乱想,要让学生正确地反映生活,要写得合情合理,符合生活逻辑。

四、树立信心,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

有人说,爱因斯坦的伟大在于他不为任何人的意志所支配。教学中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有爱因斯坦的这种精神,而要有这种精神,就要树立自信心。过去,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创新能力受到压抑,学生不敢大胆尝试,不敢表达各自观点,这就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努力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勤于思考、敢于表达、勇于尝试的习惯。我在教学中长期坚持课前演讲的训练,每天上课前由我设定话题,提供情境,让学生自由发挥即兴演讲,然后我再对学生的演讲内容、语言、仪态等进行点评,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对他们自信的培养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还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如演讲比赛、语文知识竞赛、作文比赛及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如自己办手抄报、当小记者及出墙报等,极力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

另外,以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待学生的天性,相信每个学生是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因为自尊心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之一。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更要善待他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对他们的每一个进步,都热情予以肯定。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不迷信老师,老师不怕问倒,因为这正是他们深入钻研的结果,是他们有所创新的开始。总之,对学生创造的火花要及时添加助燃剂,使火花变成火苗,变成火把,只要树立了信心,才有可能。

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在于许多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语文教学中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同时也将大大改观语文教学效益差的状况,学生的语文水平必将迅速提高。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朱开晴《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2002年第一期第39页《中小学教学研究》

2.杨红玉《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2002年第一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郑远洋、唐世贵《提高语文素质的几点做法》2002年第四期第15页《中学语文》

上一篇:(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顶碗少年下一篇:以唠叨的妈妈为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