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小学低段学生的思维能力

2022-09-11

语言与思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语文教学既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又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手段。低段学生语文教学怎样发挥其特殊的功能呢?

一、掌握提问技巧, 开阔学生思路

在以往的故事教学中, 教师讲完故事后, 总是会问学生这样一些问题:故事叫什么名字?故事里有谁?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这样的问题固然对学生的记忆故事有一定的作用, 但太表面化、模式化, 所提问题是单一的、回忆式的和封闭式的, 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想像和选择的余地。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呢?

1. 变单一性的问题为多样性问题。

多样性的问题是同一答案的问题教师有多种思维定势。如对“故事中有谁”这一问题, 可能有多种语言描述, 答案只有一个, 但问法不同, 能使学生学会多种疑问句式, 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 开阔思路, 还要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这样, 教师的问话就需要将“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成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等。虽只是用词的不同, 但学生的答案没有统一规定, 不局限于故事原文, 学生可以凭借日常生活的积累的表象, 大胆想象和创造思维。

2. 变回忆式的问题为启发式问题。

启发式的问题能开启学生的心智, 使学生乐学好学, 并能引导学生思维步步深入。教师若将所提问题置于一种情境和氛围中, 如“故事中XXX不好意思了, 孩子们帮他改正缺点”、“谁能告诉他应怎么做”就能改变孩子消极被动地接受故事的状态,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向学生提一些“大”而“深”的问题。大是指范围广, 深是指一定的难度, 逐步引导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向抽向逻辑思维过渡。如将小蝌蚪分别问了哪些动物, 他们是怎么说的, 小蝌蚪为什么没有找到妈妈的逐个问题, 综合成“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有找到妈妈呢, 其问题词的答案隐含着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道理。教师的“为什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等问题都是启发式问题的具体落实。

2.变封闭式问题为开放式问题。开放式问题包括判断性问题、假设性问题。这些问题没有现在的答案, 不受故事语言和情节的限制, 可以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地想像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开放性问题又具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学生搜寻以往的生活经验, 联系实际对提问予以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开放式问题将学生置于一定的角色, 学生在设身处地的情况下, 与作品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受到启发和教育, 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如判断性问题有“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他这样做为什么对?这什么不对?假设性问题有:“假如你是故事中的谁, 你会怎样做?假如你是他的朋友, 会告诉他什么?创造性问题有:“你身边和周围有这样的人和事吗?”如果有, 结果是怎样的呢?生活中你若碰到这样的事, 你怎么做?这样的问题都可以引发学生在掌握概念和判断的基础上, 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想像和推理。这无疑会提高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促进学生连贯叙述事物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运用多种复述形式, 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大都要求学生按照故事原文复述, 其结果学生只能机械地重复, 死记硬背。如果我们能灵活动运用多种复述形式, 不仅能使学生学习积累丰富的词汇、优美的语句, 还能发展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

1. 教会学生概括作品大意。

概括能力的发展是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概念的形成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都离不开概括的过程。我们为学生提供的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创造性, 尤其是篇幅较长的作品, 包含的创造因素越多。因而在复述教学中应改变以往复述前反复听故事的做法, 重视帮助学生领会和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学习概括作的大意。开始可以在学生复述故事前, 按故事发展顺序提出一组具体的问题,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借助带有顺序性的问题进复述。经过一段时间后, 再将具体问题变成概括性问题, 有时一个问题涉及作品中3——5个句子, 有时是一个段落。难度加大了, 学生就要自己独立进行思考, 重新组织语言, 学会了提炼故事中的主要情节, 创造性地讲述作品大意。

2. 鼓励学生大胆替换词句。

小学低段正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 他们从模仿语言阶段向运用语言阶段迈进, 虽然会出现一些消极词汇, 甚至生造词现象, 但不能因此便限制学生使用相似、相近的词句, 使学生失去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良机。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不改变原文大意的情况下, 可以增删词句和段落, 允许学生大胆更换词句, 对学生提这样一些要求:“谁能说出与故事中意思一样的词 (句) , 这个词句还可以怎么说?”如学生将“狐狸逃走了”说成“狐狸夹着尾巴逃走了”、“狐狸狼狈地逃走了”等原意没有改变, 但表达更生动了。使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学习没有停留在原有的基础, 而是在理解的前提下进行了艺术再创造

3. 指导学生补充式复述。

这种方法指在复述时, 教师可鼓励学生改编或续编故事结局等。学生喜欢故事主人公创造出生活情景, 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故事中的问题。抓住学生这一特点, 教师鼓励并指导学生在复述时加入自己改编和续编后内容。对年龄较小、语言发展较差的学生, 提出问题后引导他们讨论, 选择一种最好的方法将故事情节发展下去。对年龄较大、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直接提出改编和续编的要求, 如:“故事中小动物不这样做, 结果会是怎样呢?”小动物认错了, 再发生这样的事会怎样呢?如此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多咱途径, 为故事编出多种结局。这既包含了学生对故事的情节的大胆想象和合理推测, 也反映出学生对待生活的态度, 增强了解决问题词的能力, 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4. 帮助学生表演式复述。

这种方法指教师将故事改编成单童话剧, 用艺术化的声音、动作等表现出来。教师可复述旁白, 学生表演对话, 也可以进午即兴表演。在这种复述形式中, 学生情绪高涨, 他们喜欢扮演角色, 在表演中赋予学生一定的思想感情, 能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表现人物的心理特征。如《龟兔赛跑》中为乌龟加个翻身的动作, 表明从山上滚下来得了第一名, 如《小红帽》中小红帽被告大灰狼吃掉, 在大灰狼肚子中做拳脚踢的动作, 表示勇敢等。学生他创造性地表演, 将故事原本不存在的情节合理地展现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依据自己的深刻感受和以往的生活体验, 形象地再现和刻画了作品人物。这样, 既陶冶了学生的性情, 又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要,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无拘无束、自由想象、大胆创造中完成了作品的复述。

上一篇:“营改增”税制改革对国家财政税收的影响探讨下一篇:浅谈水情测报系统设计中应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