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4-05-05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精选8篇)

篇1: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 要:语文是一门创造性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教材特点,采用激趣、质疑、求异、想象等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小学语文;激趣;质疑;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4-0038-02

语文是一门创造性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学生一旦处于主动状态,必定会爆发出无限的创造火花。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做了以下几种尝试。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仅需要以知识智能为基础,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而激发兴趣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我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首先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如教学《凡卡》一课后,我问学生:“如果凡卡把信封上的地址写完整,他的爷爷收到了信能不能带他回去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经过一阵思考,他们争相发言。

有的说:“能。因为爷爷是凡卡唯一的亲人,又很疼爱他,现在知道他生活的如此悲惨,一定会带他回去的。”

有的说:“不能。因为凡卡的爷爷生活也非常艰难,依靠替日发略维夫老爷家守夜为生,连家也没有,整天吃不饱穿不暖,根本没有能力养活凡卡,才把他送去当学徒。如今即使得知凡卡生活得很悲惨,也不能接他回去。凡卡只有继续过着那种牛马不如的生活。这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穷人家的孩子是没有什么幸福快乐可言的。”可见恰当的提问,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引发他们的创造兴趣。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老师必须经常鼓励、引导学生质疑。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敢问;引导,使学生从敢问到善问。要使学生“敢问”,老师就要爱护扶持学生的热情;要使学生“善问”,老师就要不断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认真研究学生思路,教给他们方法,使他们善于发现并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再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我问学生有没有疑问。一位同学问道:“这篇课文主要表现邱少云烈士不怕牺牲、严守纪律的崇高品质,作者却用了较长篇幅写他的矛盾心理,这是不是脱离了中心?”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就鼓励同学们共同讨论解决。少数学生认为这种心理描写脱离了主题,无关紧要,可以不写。多数学生认为,作者的矛盾心理是他看到自己的战友被烈火烧身时所产生的真情实感的流露,很符合当时的处境,有必要写。接着我又问学生,作者描写自己的矛盾心情有什么作用?同学们反复阅读课文,认真思考并展开了讨论,尔后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作者心情矛盾的程度反映了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痛苦,对于没有亲临现场的人来说,是体会不到的。要想把这种痛苦体现出来,作者只有通过描写自己当时的矛盾心情来衬托邱少云忍受的痛苦之大。”学生分析得多么精辟呀!他们通过质疑解疑,不仅领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了文章内容,而且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启发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其创造能力

学生的创造力来源于他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如教学《空城计》一课后,我问学生:“如果诸葛亮不使用空城计还有其他办法保全自己吗?”同学们纷纷献计,有的说用缓兵之计;有的说派人去讲和;有的说挖地道,从地道里逃跑……我接着问:“你们有这么多妙计,诸葛亮为何偏冒险使用了空城计呢”?学生联系课文认真思考了一番,逐步认识到当时魏军大兵压境,形势非常危急,来不及做其它准备。诸葛亮知己知彼,临危不惧,果断使用空城计解脱了困境,正是他足智多谋的体现。

四、诱导学生想象,培养其创造能力

“想象”是指在原有直观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它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课件等,启发学生或绘声绘色叙事,或栩栩如生的状景,或神形兼备的写人。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我利用插图,让学生观察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情景,再引导学生根据图中邱少云的神情、动作展开联想:邱少云当时想些什么?同学们思考一阵后,激动地说:“他想,如果动一下敌人就会发现我们,不但其他战友的性命难保,整个作战计划也会落空,千万不能动。”“他想这是党考验我的时候,一定不能给中国人民志愿军丢脸,再痛也要顶住。”这些丰富的想象使邱少云这个熠熠发光的高大形象,进一步在同学们幼小的心灵深处屹立起来,成为他们终生难忘的遵守纪律的楷模。这样,使学生在想象过程中进行着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篇2: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单位 房山区第二职业高中 姓名 于 娟

摘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从功能上来看,知识的学习和吸收,语文技能的训练和形成,智力的开掘和发展,思想道德情操的净化和提高,几乎都包融在阅读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分析课文、多角度评价人物,着重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想象思维、批判性思维;敢于否定权威定论,提出新见解,敢于否定一向认为“是”的事物。总之,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训练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另外,深入地分析教材,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训练创造思维的成分,这也是必不可少的。

浅谈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承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当前摆在我们语文教育界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从功能上来看,知识的学习和吸收,语文技能的训练和形成,智力的开掘和发展,思想道德情操的净化和提高,几乎都包融在阅读教学之中。我们可以把阅读教学的目标划分为三个层次:表层——识字、释词、理解文章内容:浅层——引导学生探索文章的思路和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技巧;深层——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的感知、理解、评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的老师还只是把阅读教学的目标停留在上述的“浅层”这一层次上,很少,甚至是没有注意到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认为,要想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具体的需要,把阅读教学的过程按照由浅入深,从理解到创造的顺序,精心地设计问题,巧妙地安排教学环节,相机诱导点拨。只有这样,才能打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闸门。

一、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分析课文、多角度评价人物,着重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训练发散思维,就是要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多侧面思考问题,善于进行多向思维,通过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一篇课文,若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科学分析,就能得出多种正确的结论;对于课文中的人物,特别是文学作品中那些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若能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去评价这些人物,往往也能取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某教师在通讯《冰河英雄》这一课的教学接近尾声时,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她给学生抛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请你们从多角度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们凝神片刻之后就纷纷争先举手回答;“以前都说资本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没想到也有威廉斯这样舍己救人的英雄。”“危难时刻,方显英雄本色。威廉斯在日常生活中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这一次飞机失事使他成了一名英雄。”“威廉斯舍身救人,他是个英雄,但我认为他也是一个罪人,因为他的死将使他正在调查的那家银行的案件难产,如果他的死使那个案件无法告破的话,那会给国家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有效地训练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同样的,引导学生多角度评价作品中的人物也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如“玛蒂尔德”这个形象,学生可以褒,也可以贬;“夏洛克”的行动,可以否定,也可以肯定;“周朴园”这一人物,可以找出其凶恶狠毒的兽性,也可以找出其怀旧、脆弱的一面。不强求答案的统一性,这就有利于学生的思想自由翱翔,是创新机制的披挂形式。

二、巧设“空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无限时空,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教学艺术的“空白”,就内容来说,是指老师未明确的部分或暗示的东西;就时间来说,它又是指教师在一堂课的课中或课末,留给学生思考、回味或想象的“空白”。训练想象思维,要求老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想象力,使学生根据一定的目的、经历,在其头脑中独立思考、想象和创造出新形象。如有位老师教《连升三级》一课,结尾时他留给学生这样的问题:“这些荒诞的事儿,你们以为是确有其事,还是艺人虚构?倘若是真有其事说明了什么?假如是虚构,意图何在?”这样引导目的是使学生思考的注意力从辩其真假,引向究其用心,于令人发笑的故事中去领悟深刻的哲理。但这位老师却引而不发,留下空白,任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挥,积极创造。

三、鼓励学生向课本发难,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训练批判性思维,就是要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则,敢于质疑,注意从众多可能思维材料中进行选择,以突出分析性、条理性、正确性和独立性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中必不可少的成分。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教材和教参中的内容有不少地方是值得商榷的,甚至还有些地方存在明显的遗漏或错误,让学生向课本发难就是为了使学生养成不盲目接受,深入思考、敢于否定权威和勇于发表见解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如某教师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有位学生对课文的写作背景表示异议。他认为,作品中“淡淡的哀愁”不一定与“四·一二”政变有关,也许是家庭原因造成的。这个观点,当时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不以为然,但这位教师却予以鼓励。事后不久,语文权威刊物发表文章谈及《荷塘月色》的写作背景时,其观点竟然与这个学生的观点吻合。像这种敢于否定权威定论,提出新见解,敢于否定一向认为“是”的事物,而发现其中的“非”的思维方式,实际上就是创造性的思维。

总之,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训练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要想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除了掌握一些训练的方法外,还要求我们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生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善于捕捉学生的创造灵感。另外,深入地分析教材,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训练创造思维的成分,这也是必不可少的。只要我们真正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并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加以科学训练,我想我们是能够达到预计的效果的。

参考文献:

篇3: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是最高级的思维活动,是创新人才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点培养发散思维,并与求同思维相结合。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从语文知识积累到现代文阅读及写作都可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语法、修辞等运用发散思维训练时,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例如排比的运用。教师只要确定适当的话语环境,让学生放开思维力,用恰当的语句组成排比,然后教师再作以评价、点拨,引导学生有创意地发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如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小说情节安排的巧妙,可让学生更深层次体会如果当时的于勒就认出了哥哥一家时,又该如何呢?教《济南的冬天》时,让学生也讲讲自己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而教《孔乙己》时,对孔乙己能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联系文化背景和自己的经验畅谈自己的感受。这些都可在不同程度上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创造能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立足于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发散思维,并使之与求同思维相结合。

二、重视求异思维,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教师授课时,总是千方百计把学生引入现成的答案中,容不得不同见解,学生也认为老师说的就是对的,长此以往,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像一条精神枷锁,桎梏着学生的思维。老师煞费苦心地把学生导入现成的答案中,大多数学生也不去追问或思考,久而久之,创造力就被扼杀了。其实,让学生大胆发问,敢于质疑,无论对错与否,都是对他们求异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积极培养求异思维能力,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思维要富于独创性,敢于标新立异,突破常规,拓展思路,寻求多种方法,找出最佳方案。

首先,质疑教材“有异”之处,进行大胆求异。我们的教材无论是注释,还是提示和练习都有许多值得斟酌之处。对此,我们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他们的见解。比如《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里的标点和内容的关系就不够清楚,很值得探究;如《伤仲永》中关于方仲永才能退化的原因,作者的观点是“不使学”,不言而喻,若“使之学”则必成才。我们就可提出质疑,“使之学”就一定能成才吗?少年班选拔像仲永这样早慧的孩子,用最好的条件使之学,实验的结果却往往未遂人愿。

其次,教材也未必权威。我们的教材所选的虽然大多是名家之作,总体说都是好的,但难免有疏漏之处。如《发问的精神》一文,提到“牛顿”、“瓦特”、“释加牟尼”、“孔子”等人,并非按从古至今的时间顺序编排,而文中却说是“从古到今”,像这样的例子还不少。通过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拓展思维空间,展开创新想象的翅膀。

我们的课文中,作者为了使行文简练、文章节奏变化以及阅读审美感受的需要,将一些内容省略后,使文章情节的展开过程形成裂谷。这些断裂带正是我们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利空间,比如《孔乙己》一文中谈到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打的具体过程没交代;《范进中举》一文中提到范进没借到盘缠,仍参加乡试,家里已饿了两三天,可见范进到城里参加乡试有两三天时间,本文对这一情节只字未提。教学中,我们可让学生根据特定情节、人物或相关因素来弥补空白,发挥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性的构思,不仅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强化思维目标,增强思维的有效性。

无论什么样的思维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没有目标的思维犹如汪洋中漂流的孤舟,随波逐流。只有当思维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沿着既定方向运行时,才具有价值。因此,我们在课堂中不仅要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还要为其思维的展开提供明确的目标。比如教《背影》一课时,就父亲买橘子这一情节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但不少学生的思维漫无目的,一部分同学就想象到:“一个身体肥胖的中年人,戴着小黑布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笨拙地走到铁道边,几经努力终于爬上了月台,累得大口喘粗气……”这些同学思维是模糊的,根本没交代清父亲是怎样努力爬上月台的,且用词不当。教师要及时引导,并强化思维目标,让学生明白自己思维的偏差。

创造性思维要求用批判的眼光去看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索求异,大胆设想,提出独创的见解和别出心裁的方法。有时学生可能出现思路混乱,因果牵强的情况,学生思维走入误区时,教师要及时引领。如教《我的叔叔于勒》时,有同学认为主人公就是于勒,但让说理由时,他却只是说本文题目一看是写人的,主人公无疑是于勒了。这种思维过程显然是不对的,他误解了作者写作的意图,作者的目的在于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教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路,对学生成长是大有益处的。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营造适于学生思维的空间,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敢于科学地思维。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营造适于学生思维的空间, 激活他们的思维, 让他们敢于科学地思维。

篇4: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激趣;质疑;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4-0038-02

语文是一门创造性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学生一旦处于主动状态,必定会爆发出无限的创造火花。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做了以下几种尝试。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仅需要以知识智能为基础,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而激发兴趣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我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首先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如教学《凡卡》一课后,我问学生:“如果凡卡把信封上的地址写完整,他的爷爷收到了信能不能带他回去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经过一阵思考,他们争相发言。

有的说:“能。因为爷爷是凡卡唯一的亲人,又很疼爱他,现在知道他生活的如此悲惨,一定会带他回去的。”

有的说:“不能。因为凡卡的爷爷生活也非常艰难,依靠替日发略维夫老爷家守夜为生,连家也没有,整天吃不饱穿不暖,根本没有能力养活凡卡,才把他送去当学徒。如今即使得知凡卡生活得很悲惨,也不能接他回去。凡卡只有继续过着那种牛马不如的生活。这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穷人家的孩子是没有什么幸福快乐可言的。”可见恰当的提问,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引发他们的创造兴趣。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老师必须经常鼓励、引导学生质疑。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敢问;引导,使学生从敢问到善问。要使学生“敢问”,老师就要爱护扶持学生的热情;要使学生“善问”,老师就要不断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认真研究学生思路,教给他们方法,使他们善于发现并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再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我问学生有没有疑问。一位同学问道:“这篇课文主要表现邱少云烈士不怕牺牲、严守纪律的崇高品质,作者却用了较长篇幅写他的矛盾心理,这是不是脱离了中心?”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就鼓励同学们共同讨论解决。少数学生认为这种心理描写脱离了主题,无关紧要,可以不写。多数学生认为,作者的矛盾心理是他看到自己的战友被烈火烧身时所产生的真情实感的流露,很符合当时的处境,有必要写。接着我又问学生,作者描写自己的矛盾心情有什么作用?同学们反复阅读课文,认真思考并展开了讨论,尔后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作者心情矛盾的程度反映了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痛苦,对于没有亲临现场的人来说,是体会不到的。要想把这种痛苦体现出来,作者只有通过描写自己当时的矛盾心情来衬托邱少云忍受的痛苦之大。”学生分析得多么精辟呀!他们通过质疑解疑,不仅领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了文章内容,而且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启发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其创造能力

学生的创造力来源于他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如教学《空城计》一课后,我问学生:“如果诸葛亮不使用空城计还有其他办法保全自己吗?”同学们纷纷献计,有的说用缓兵之计;有的说派人去讲和;有的说挖地道,从地道里逃跑……我接着问:“你们有这么多妙计,诸葛亮为何偏冒险使用了空城计呢”?学生联系课文认真思考了一番,逐步认识到当时魏军大兵压境,形势非常危急,来不及做其它准备。诸葛亮知己知彼,临危不惧,果断使用空城计解脱了困境,正是他足智多谋的体现。

四、诱导学生想象,培养其创造能力

篇5: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教学任务,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我发现本届学生和以往相比,学习地理的困难较大,热情不高,思想上不够重视。因为没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从而无法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自然,明显影响了其思维与主观能动性,结果,当然觉得地理是不好学的。

我认为学生学习地理困难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初高中学科知识衔接不够,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比如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与切入点不准,缺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学生产生对地理学习的抑制情绪;或者对地理学科的特点不了解,缺乏良好的地理学习方法;亦或者学习地理的动机、兴趣、需要不足,缺乏学习的内驱力等。今天我想从如何提高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理解、归纳、读图能力的角度谈谈地理有效教学。

一、学生思维缺陷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维的广度不够,综合能力差。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品质要有一定的广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但不少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地理成因的学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关于我国青藏高原太阳辐射能丰富的原因,大部分同学只会从太阳辐射强度这一原因去考虑,只有少数学生能同时想到日照时间这一重要因素的影响。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和生态环境问题原因时不能将自然条件(自然原因)和社会经济条件(人为原因)考虑全面,总是丢项。

(2)思维的深度不够,分析、鉴别能力差。有些学生常把一些词语形

式相似的概念混为一谈。例如地质构造和地貌分不清;地形、地形区、地势分不清,水文水系流域分不清等等。

(3)思维变通性差,常受思维定势的束缚。例如在讲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时,有意向学生提这样一个问题“当北半球是一月时,南半球是几月?”不少学生会回答:“是七月。”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在平时未必会答错,其原因在于受已形成的“南北半球季节相反”这一思维定势的影响。

(4)思维的逻辑性差,考虑问题缺乏条理性,读图读材料不够仔细,不能从中提取到有用的信息点,而地理学科对图的要求恰恰很高。

二、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1、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如对时间问题的分析,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对时间计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花太多的精力,本人以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思考时间的定义,如地方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其来源,缺陷以及补救措施,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思维脉络。其中我列举了两个案例,一个是檀香山的老太太买了彩票过期了,但是一个商人把这张彩票买走后,过了国际日期变更线后又中奖了。一个是一艘船经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时,船上有一对双胞胎出生,结果哥哥比弟弟小一天。这两个案例很生动,学生能够较好的理解加减一天的问题,和地球上哪里时间最早的问题。

再比如分析农业区位时,可以以家乡蓟县为例,展示文字资料和北部山区农业、南部平原农业的图片,给学生宏观上的感知。然后从温带季风气候、肥沃的土壤、山区平原地形、灌溉条件、面临的自然灾害等自然条件,和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分析。然后扩展到整个华北平原地区,指导学生当一个小区域分析不好的时候,可以把它放在一个大区域里,分析大区域就可以了。以此类推,分别研究东北地区商品农业、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的灌溉农业、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农业、雅鲁藏布江湟水谷地的河谷农业、江南丘陵的立体农业等。

例如在“气温的日变化”教学中,本人引导学生阅读 “气温日变化图”,这样设问:①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出现在何时?②什么时候地面温度达到最高值?③气温最高值为什么不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时和地面辐射最强时?从这三个问题中让学生分析思考,引导认识地面储存热量对地面温度的影响,以及大气吸热的特点,这样学生就能真正理解一日之中的最高气温为何不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时,且还要落后于地面温度最高时而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这样环环紧扣,逐层深入的设计把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地面温度、大气辐射、大气温度四者的关系及热量的盈亏讲得十分透彻,学生极易掌握。实践证明:导向正确、设计合理的训练题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自觉讨论,各抒己见,能够深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给思维最丰富的启迪。

2、提高学生学科间的综合理解能力和知识联系能力

这里所说的“学科间的综合能力”是指以地理学科为基础,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地理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联系,以更好地理解现实综合性

问题为目的,培养学生“换学科”思考的能力。

自然地理中的物理原理是解释地理现象的好帮手:例如风向的画法,实际上就是力的合成分解,在等压线图中画出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和实际风向。虽然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动画演示,但是应该让学生按照物理力的分解原理亲自动手画一遍,深刻理解高空和近地面的风向区别。赤道地区,终年高温多雨,空气受热上升,在近地面的空间形成一个低气压带,赤道两边地区的气流要向赤道方向流动。如果没有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赤道以北应该是经常刮北风,赤道以南该经常刮南风,但是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风向发生了改变,赤道以北向右偏,形成了东北风,赤道以南向左偏,形成了东南风。地转偏向力对河流的影响也很明显。在北半球,右岸比较陡削,南半球则左岸比较陡峭。这可以由地转偏向力得到说明,北半球河水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对右岸冲刷甚于左岸,长期积累的结果,右岸比较陡峭。

在讲授《大气受热过程》时,教师可以应用物理实验和物理原理来协助解释地理现象。洗手间水池的红外线接收器吸收人体散发的红外线,然后水龙头出水,说明表面温度低的物体向外散发的辐射能量弱,集中在红外线部分,学生就理解了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是红外线的原因了;用一束强烈的手电筒照射自己的手心,感到很热,证明可见光被吸收的很少,太阳温度高,能量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所以被称为短波辐射。冬天的地暖安装在地上,屋内很快就热了是利用了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原理,用它解释对流层成因、赤道低气压带的形成、热力环流的成因、地形雨和对流雨形成。屋顶上的空调制

冷空气收缩下沉使整个屋内凉爽的原理解释热力环流、极地高气压带。讲授“季风环流”的成因,如果缺乏必要的感性材料,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不妨举出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提出这一问题的感性材料,学生对季风成因的理解就容易多了。教师可以问:“夏天游泳时,当你中午赤着脚,踏在岸边泥地上感觉怎样?”“入水后感觉怎样?”“为什么岸边泥地上感觉烫脚,近在咫尺的河水却很凉?”引导学生思考,认识到这是比热容不同的缘故,大陆和海洋也是这个道理,这样讲述就把一个知识难点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化解了。

此外还有角速度线速度、密度流(油和水的融合实验)、自转的近快远慢(和多普勒定律联系)、气旋反气旋判断(和物理的左右手定则联系)等。作为地理教师,不仅要学会应用物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还要举一反三,才能让学生从学科联系中理解地理现象,解释生活中的地理。应用简单的物理实验,既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所学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激发求知欲,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3、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区域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从地图上发掘信息,利用获得的信息,直接或间接地解决问题,还要教给学生把学到的地理知识转换成图形的技能,使学生养成图文互换的习惯。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之后,学生脑海里就会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区域地理框架,养成区域性思维。

例如为了直观表示某地的气候类型,往往用曲线图表示各月的平均气温,用柱状图表示各月的降水。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和培养想象力,常把地理轮廓图人为想成某些事物。

(1)、读气温曲线图,区别各气候类型的气温状况,热带气候的气温曲线图较平直,年温差很小,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四季皆夏(或者最低月气温大于15℃就属于高温)。亚热带气候的气温曲线图弯曲变大,说明气温年较差显著增大,但最冷月气温仍在0℃以上,冬季温暖。温带气候的气温曲线图弯曲变化更大,气温年较差大,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夏热冬冷四季分明。

(2)、读降水柱状图,区别各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每个月降水量大于100mm就属于多雨)。热带气候:①热带雨林气候的柱状图起伏不大,年降水总量居各气候类型之首,且降水全年分配均匀。②热带草原季风气候的柱状图起伏较大,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③热带季风气候的柱状图起伏最大,年降水总量大,降水分布不均,集中在夏季。④热带沙漠气候的柱状图几乎没有水柱,全年降水极少。亚热带气候:①地中海气候的柱状图最奇特,气温曲线图的高峰区,对应的是降水柱状图的低谷区,也就是说夏季少雨,冬季多雨。②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柱状图起伏不大,夏季风来临,带来大量降雨;冬季风时,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降雨减少。温带气候:①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柱状图最平缓,各月降水分布均匀,②温带季风气候的柱状图起伏也大,降水分布不均,雨热同期。③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柱状图起伏平缓,降水总量小,冬夏降水差别不大。

其次考试中侧重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1)挖掘信息。地图中的显性信息主要有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河流、资源能源、交通线路等,要引导学生善于用显性信息分析挖掘隐性信息,像气候、植被、水文、农业生产的方式和特点、工业生产

布局和特点、城市的规模变化等。如根据亚洲的位置、地形、气候、人口图去分析其季风水田农业的成因,根据我国四大工业基地的位置、交通、矿产图的条件分析其成因。

(2)提炼信息。通过对上述自然、经济要素的分析,懂得各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的整体性以及存在的地域分异。

(3)抓住解题关键。特殊经纬线、区域轮廓特征、重要河湖、熟悉的城市、代表性旅游景观地甚至山峰等都可以是判读地图的突破口。很多试题的关键在于抓住经纬度进行定位。抓突破口的技巧离不开地理知识的积累,地图分析能力的提高也有赖平时养成的“有意读图”习惯。

篇6: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学习活动的核心因素,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通过思维,学生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掌握规律性的知识,促进智力发展。加强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熟读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发掘教材有利于思维训练的因素,精心设计教法,寓思维训练于阅读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复杂过程。语文课思维训练必须凭借教材,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通过审题,激发思维。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和文章的主题有密切关系;或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或引导深化,抓住文眼,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随意性较大,教学时可从审题入手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既使学生初步弄清了课文的脉络和重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阅读分析,发展思维。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启发他们循着一定顺序想问题,对一个问题多方面考虑,以培养学生思路清楚,有道理,有顺序,并有周密思考的能力与习惯。教育学生思考问题要循着一定顺序。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学习步骤,既使学生掌握读书方法,也培养了步步深入、有条不紊的思维习惯。比如学习《跳水》一课,初读课文后,启发学生想,弄清课文中事物之间的联系,了解轮船上人与猴子的关系,抓住水手们的“四笑”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一笑明前因后果。

二笑推动了情节发展。

三笑孩子追猴子。四笑除险补过。为了培养学生思维要有周密性,除了抓主要内容、重要细节,对有些次要内容的分析也不能忽视。

三、课后练习,巩固思维。

人的思维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又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因此,教师要多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篇7: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查兴奎(昭通市威信县水田中学,云南 威信 657909)

摘要: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民族的灵魂。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学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的重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迫在眉捷的问题。

关键字: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

人类进入21世纪,知识门类激增,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信息化特征明显。知识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如果仅靠应试教育的模式传授和获取知识,受教育者到社会上就会成为新世纪的文盲。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初中阶段是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最好阶段,而数学又是更需要人的创造思维的,所以培养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思维创造能力迫在眉睫。结合我个人的理解,人的创造力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个性两个方面,而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所谓创造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我们才能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首要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点滴创造的火花,点燃他们的创造思维之火,尽可能的为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提供能激起新异感的情境,让他们面临自己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让他们去尝试进行创造性学习、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从中品味创造成功的喜悦。2.鼓励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在教学中,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会不有所反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提出一些超出教师设计圈子的问题。此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鼓励。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曾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出建议:“尊重学生的任何与众不同的甚至是荒唐的问题,赞赏学生的具有创造性的观念。”因为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或者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它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创造性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常常运用两种思维方式,即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多样答案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对个体的创造性有重要影响。教师可根据教学进程和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创设灵活多样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培养他们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指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泥一般的原理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教学中运用求异法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所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中,我们不应过多的求同认识,不能用教师的思维方式或唯一标准答案捆住学生,按自己的思考给学生画地为牢,因为每个人思考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路,有时由于某种因素的触发,而突破习惯的羁绊,在头脑中闪现出创造的火花,教师万不可去熄灭它,应引导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探索,树立新思维,创立新形象。

二、设计恰当的开放性题,培养学生广阔的想象力和独创性

在脑筋急转弯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树上有十只鸟,打掉一只。问:树上还有几只鸟?”很多同学异口同声地答道:“树上一只鸟也没有了。”有个同学却回答道:“还有一只,因为其它九只都飞走了,打掉的这一只还挂在树杈上。”另一个同学又答道:“树上还有九只,因为该猎手用的是无声枪。„„”如果此时我只注意答案的确定性和唯一性而加以否定,那将扼杀这些同学广阔的想象力和独创性,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

一个开放型的教学体系,体现着宏观上的非平衡状态,可以使学生在这个体系中纵横活动,自由愉快地进行学习,充分扩大学生的认知空间和选择范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优良的个性特长。

例:两个锐角三角形有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高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若将“锐角”二字去掉,命题是否成立?请证明。

(评析)该题是对一课本练习题的再思考,它恰是针对学生易出错和进一步深化的问题而提出的。由于证明的入口宽(反例的形式亦多样),繁简程度及所涉及知识各异,故易克服学生思维的狭隘性,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三、周密的课堂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师传授知识,实现自我的主要方法,因而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学中,只有经过周密的课堂教学设计,才能使教学双方在和谐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人的思维活动常常是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的,问题又为思维定向,成为探索活动的关键环节。而问题的设计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状态出发,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方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思考和探求答案的欲望,有效的启发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容量,做到讲解适度,时间安排合理,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而且不过分强调课堂的严肃性。要创造轻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为了达到培养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的目的,首先教师要备好课。备课是教师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数学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进行合适于教学实际的总体构思和设计。其次,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教学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多发问、重视学生的独立见解,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促使他们的思维尽快地运转起来。最后,要多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比如运用直观语言,直观教具,直观的教学媒体。例如,在教合并同类项时,有些同学就容易把不同类项的项合并,如会出现“2X+2Y=4XY”这样的错误,这时教师就可以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发现错误,比如给学生考虑,“1头牛+1匹马=?”学生通过思考后就会发现,不是同类的事物是不能把它们合并的,从而引导学生去观察同类项的特点,以及合并的法则,这样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能力,起到培养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任何思维,无论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前提,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观察力的培养。

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在学生观察中,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积极的给与指导。比如说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对观察对象的异同点的分析,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

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例如:学习一次函数y=kx+b的性质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画出具体的一些函数图象进行比较。在学生进行观察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与提示,观察当k为正数和负数的时候,函数图象有什么不同,当b为正数和负数的时候,又有怎样的不同?当学生分析了以后,教师就可以指导帮助学生总结规律。

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总之,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学生的创新是一个自我激励的过程,数学在初中阶段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数学教学与思维密切相关,数学能力具有和一般能力不同的特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多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

附:参考文献

1.《课堂引导创新》张人利主编,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知识经济读本》张严编著

3.《数学教学设计》奚定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评论文

论文题目:初中化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探

论文作者:

谢光雁

联系电话:

***

作者单位:

篇8: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诱发动机

创设情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所谓创设情境, 就是教师利用生物标本、模型、实物、录像等一切条件, 或利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某些生物学现象, 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例如在讲“减数分裂”时, 我让学生先观察减数分裂的模型, 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再用多媒体演示减数分裂的过程, 使学生进入情境之中, 唤起学生探求的欲望。又如, 在讲“自然选择”时, 我介绍了达尔文考察过的克格伦岛, 使学生沉浸在昆虫与风暴搏斗的情境之中,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所谓动机是指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大脑思考必须要有动机, 没有动机的思考只能是本能的重复和再现。一般地说, 思维动机可分为内因和外因, 如何借助外因促使内因起作用, 提高思维兴趣和动机, 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

二、制造矛盾, 设疑问难

培养思维能力总是从问题产生开始的。根据这一特点, 在生物学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 有意识地制造矛盾, 设疑问难, 强化学生的思维, 以利解决问题。例如, 在讲完“顶端优势”后, 我向学生提出:“果树修剪、棉花适时打顶为什么能提高产量?”学生议论后得出:果树修剪、棉花打顶是为了打破顶端优势, 使侧枝生长良好。接着我乘势追问:“所有的植物都要打破顶端优势吗?梧桐树长到一定的高度不打顶, 会更好地遮荫吗?松树、杉树长到一定高度打顶, 会获得高大的木材吗?”这样有意制造冲突, 引起学生注意, 积极思考答案, 比教师直接阐明打破顶端优势和利用顶端优势的效果好得多。

三、连续思维, 纵横递进

创造性思维的标志之一, 就是要敢于凭借已知的知识, 探究未知的问题, 形成思维的连续活动。为此, 生物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条件联想, 使他们学会联想, 思维层层深入。教学实践证明, 在将学生思维不断引向深入的过程中, 可采用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二种方式。纵向思维就是顺着已知的问题向纵深发展, 连续考虑, 探本溯源。教学上的主要表现就是教师连续地向学生提问, 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 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就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 许多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 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 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例如, 在讲“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时, 引导学生观察“蛋白质合成示意图”和“中心法则”后, 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 (1) 生物的遗传信息在哪里? (2) 为什么基因中存在着遗传信息? (3) 遗传信息如何从基因传到蛋白质的? (4) 在什么情况下, 遗传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出现差错?其后果如何?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 步步逼进, 层层深入, 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很明显, 求异思维给学生带来的思维空间远远超过求同思维。它有利于思维翅膀更好地飞翔。

四、分析综合, 归纳提高

思维过程中少不了分析综合。没有分析, 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 认识不能提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为此, 在生物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种生理现象的分层剖析, 将各个系统的特征辨析清楚, 再加以综合概括, 既能加深理解各系统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 获得正确完整的知识, 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 讲授“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时, 引导学生观察“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 分析: (1) 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情况; (2) 内环境通过消化系统吸收营养物质的情况; (3) 内环境通过呼吸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情况; (4) 内环境通过泌尿系统和皮肤排出代谢终产物的情况。然后归纳总结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 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分析, 让学生把握知识的脉络和思路, 最后再进行总结, 从而使学生明确各部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这样的分析锻炼了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上一篇:深入开展秋季爱国卫生宣传运动下一篇:2009年度农机监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