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论文

2024-04-16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论文(通用12篇)

篇1: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论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为创造性而教”成为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鼓励质疑,尝试让学生自悟,放飞想象,学会创造,强化学生发散思维,力求标新立异,多角度地解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注重创设情境,培养创新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语文教育家汪广仁说:“没有求知欲望,就没有学校。”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动力。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意境,激发创新兴趣。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根据语文特点,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巧妙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情绪,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把学生带入富有情趣的情境之中,把学习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主动地参与进去,愿意动脑思考,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如,老师拿出一个足球作为道具,让喜欢足球的孩子画足球、玩足球。当学生们看到老师写下“取足球”三个字时,孩子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足球怎么了?谁取足球?怎么样取足球?当他们疑惑不解的时候,老师随手画下了一颗大树。哦,孩子们恍然大悟,足球掉进树洞里去了!是怎么掉进去的?怎么取出来呢?当老师及时板书一个“巧”字时,孩子们的胃口又被调了起来,是谁巧妙地取出了足球呢?带着一个个的问号,孩子快速有效地读完了课文,并兴奋的讲述了巧取足球的经过。文章很自然的读懂了。老师依旧抓住一个字“巧”字,将问题抛给学生:谁能有更巧妙的办法取出足球?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奇思妙想,畅所欲言,提出了灌气等十几种取足球的办法。

学生这样积极地参与学习之中,体会到了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学科学,而不是让耳朵听科学”。因此,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在实践中创新。手脑并用是发展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多想想,从中发现问题、探究知识,从而点燃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营造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

1.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我首先启发学生:谁美丽?他为什么美丽?经过讀文后,学生大部分认为人们是被居里夫人的精神所感动。

2.要善于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有一堂语文课上,我要求学生用“爱”说一句话。一个学生说:“老师爱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学生。”我说:“对!”话音刚落,一个学生说:“你们讲得不对。”我接着问:“你说的‘你们’是指谁?”学生说:“他和你。”我问:“我们错在哪里?”学生说:“难道有缺点、有错误的学生你就不爱了吗?”我立刻说:“真的错了,对!老师爱所有的学生。”学生敢于向我提出意见,表明看法,充分体现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师生间真正的平等关系。

3.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如口头造句练习,“骄傲”有两种意思,有褒义和贬义之分。学生说:“我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小明不因为考了一百分而骄傲自满。”……我启发道:“你们说得对,‘骄傲’一词有两种意思:一是自豪;二是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一个词语放在不同的句子中,其意思也不相同。”这样,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三、重视发挥教师的楷模作用

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特别善于摹仿,而和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便经常成为学生摹仿的直接对象。我在教语文课时经常和学生一起搞一些活动,如“脑筋急转弯”、“故事接龙”等,自己也成为参与者。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了,思维也活跃了,许多同学回答问题也有了很大的创新。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不论什么课型,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要教师用心付出,自觉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不至于成为高分低能的高才生,就不至于出现连衣服都不会洗的专家,我们的民族之魂就会得以升华,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兴旺发达!

篇2: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论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为创造性而教”成为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鼓励质疑,尝试让学生自悟,放飞想象,学会创造,强化学生发散思维,力求标新立异,多角度地解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注重创设情境,培养创新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语文教育家汪广仁说:“没有求知欲望,就没有学校。”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动力。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意境,激发创新兴趣。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根据语文特点,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巧妙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情绪,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把学生带入富有情趣的情境之中,把学习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主动地参与进去,愿意动脑思考,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如,老师拿出一个足球作为道具,让喜欢足球的孩子画足球、玩足球。当学生们看到老师写下“取足球”三个字时,孩子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足球怎么了?谁取足球?怎么样取足球?当他们疑惑不解的时候,老师随手画下了一颗大树。哦,孩子们恍然大悟,足球掉进树洞里去了!是怎么掉进去的?怎么取出来呢?当老师及时板书一个“巧”字时,孩子们的胃口又被调了起来,是谁巧妙地取出了足球呢?带着一个个的问号,孩子快速有效地读完了课文,并兴奋的讲述了巧取足球的经过。文章很自然的读懂了。老师依旧抓住一个字“巧”字,将问题抛给学生:谁能有更巧妙的办法取出足球?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奇思妙想,畅所欲言,提出了灌气等十几种取足球的办法。

学生这样积极地参与学习之中,体会到了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学科学,而不是让耳朵听科学”。因此,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在实践中创新。手脑并用是发展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多想想,从中发现问题、探究知识,从而点燃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营造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

1.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我首先启发学生:谁美丽?他为什么美丽?经过讀文后,学生大部分认为人们是被居里夫人的精神所感动。

2.要善于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有一堂语文课上,我要求学生用“爱”说一句话。一个学生说:“老师爱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学生。”我说:“对!”话音刚落,一个学生说:“你们讲得不对。”我接着问:“你说的‘你们’是指谁?”学生说:“他和你。”我问:“我们错在哪里?”学生说:“难道有缺点、有错误的学生你就不爱了吗?”我立刻说:“真的错了,对!老师爱所有的学生。”学生敢于向我提出意见,表明看法,充分体现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师生间真正的平等关系。

3.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如口头造句练习,“骄傲”有两种意思,有褒义和贬义之分。学生说:“我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小明不因为考了一百分而骄傲自满。”……我启发道:“你们说得对,‘骄傲’一词有两种意思:一是自豪;二是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一个词语放在不同的句子中,其意思也不相同。”这样,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三、重视发挥教师的楷模作用

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特别善于摹仿,而和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便经常成为学生摹仿的直接对象。我在教语文课时经常和学生一起搞一些活动,如“脑筋急转弯”、“故事接龙”等,自己也成为参与者。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了,思维也活跃了,许多同学回答问题也有了很大的创新。

篇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论文

一.打破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只考虑一种思路, 一条道走到黑, 钻牛角尖, 它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为克服思维定势, 教师应提倡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在教学《草》的最后一句“春风吹又生”时, 在黑板上画出了小草刚发芽的样子。一位小学生提出意见, 认为老师没有画出“春风”, 老师请同学们一起来思考:如何画出春风?那位小学生自己上台把小草全改成了向右微微弯曲的样子。这位聪明的小学生打破了一般人认为绘画要画事物本身的思维定势, 通过改变小草的形状, 从侧面画出了“春风”。这就是创造性思维开出的花朵, 美丽, 动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从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 学生才能活跃思维, 学得灵活。

二.注重求异思维

求异, 即坚持答案结论的多维性。学科教学中, 寻求“标准答案”、“正确结果”似乎是一种定势了的思想模式和僵化了的操作程序, 这样的教学活动, 完全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扼杀。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问题, 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不人云亦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 笔者让四位学生上台据诗意想象作画, 四位学生都画出了山峰、瀑布、紫烟, 但其中有一位学生画的山峰不是普通的山峰形状, 而是把山峰画成了香炉的样子, 另一位学生还在山峰脚下较远处画了一个小小的人儿。很明显, 他们俩一个根据诗意“日照香炉生紫烟”创造性地想象了山峰的形状, 另一个则注意了理解“遥看”, 想象诗人在远处遥看瀑布。笔者表扬了这两位别出心裁的学生, 鼓励全班同学像他们那样多动脑筋, 把自己的独特想法表达出来。教师在教学中, 要注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才能使学生在求异中发散思维, 培养出创造力。学生这样学习, 才是真正有个性的学习, 有创造性的学习, 有生命力的学习!

三.鼓励逆向思考

逆向思考即抛开总是所提供的条件和习惯的思路导向, 进行反向思维的一种方法。在解决一些特殊问题时, 这种逆推的方法往往会收到异乎寻常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可从课文结尾处往前逆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在设计板书时理出贯穿课文的因果链条, 让学生明白逆推过程。如《看月食》一课, 教学月亮复圆的一部分, 就可以让学生自学, 借助板书从“红铜色的圆影子”开始往前遂层逆推。《惊弓之鸟》一课要求学生复述课文, 可让学生变序复述, 逆向前推, 在逆向复述中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灵敏度、流畅性和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

四.延迟评判, 促进学生发散思维

篇4: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论文

一、思想上要认识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谓创新思维,它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观点富有新的创意,思维方式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特点。传统的语文教学,多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训练,学生不胜重负,苦不堪言,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创造能力和智力水平的发展。创新思维具有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互补的特点,对人的创造能力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任何其他能力都不能取代的。

2. 帮助学生走向成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就是使学生产生兴趣和愉悦的过程。学生有了快乐的情感体验,就可激发积极的学习动机,诱发学习兴趣,就可为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穿针引线,铺路架桥。其实,创造力与智力并不是同一回事。创造虽需要以分析、计算、排列等能力为基础,需要左右两半脑的协调与配合,但能真正地集其大成者,是右脑的创造功能。所以说,智力高的人不一定都具有很高的创造力,而具有一般智力水平的人,经过培养,却可能具有较高的创造能力。

二、教学中要掌握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

1. 营造自由宽松的创新环境。教学实践证明:人们如果生活在充满鼓励自由探索、标新立异、发明创新的民主和谐氛围中,其创造力就会得到迅速的发展;如果生活在沉闷、束缚的一言堂环境中,其创造力就会受到限制、扼杀或泯灭。因此,教师的角色要彻底改变,摒弃“师道尊严”,提倡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和人格尊严,这才能营造一个宽松、宽容、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对老师才能产生亲近感、信任感,“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才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和喜悦。

2. 培养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积极性、主动性,都是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但这些条件不会自动涌现,而需要教师优化教学方法,改革课堂结构,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选取最能激活学生思维的角度为突破口,才能诱发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的思维空间,生动活泼地探索、求知。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理想的教学境界?老师应结合教学目标,从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角色中去;通过声情并茂的“美读”,或者配乐诵读,让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入情、入境,产生情感共鸣;选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为学生提供一个集“声、像、色”于一体的学习环境;运用丰富的体态语言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以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

3. 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古今中外的发明创造都是因疑而生,解疑而得。生疑、质疑及解疑的过程,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或创造创新的过程。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維能力,就要千方百计让学生生疑,就应强化“问题教学”,重视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设计一些能启迪学生智慧、带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如教学《愚公移山》,可组织学生就愚公移山的行为展开议论,提出这座山该不该移,愚公行为该不该学等问题让学生讨论,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各抒己见,诱发学生创新思维。

4. 开启学生多姿多彩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大发明家牛顿由苹果落地受到启示,发现了“万有引力”;古代鲁班由齿状叶割破手指受到启发,发明了锯子。由此可见,人的想象力决定了他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发现和发掘学生天马行空、自由想象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奇思妙想、异想天开的想象力。为此,我在教学马致远的《秋思》时,就积极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构思这样的一幅画面:把“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个表象有机地结合起来,继而体会在秋天的斜阳西下,在漫长的古道中,一个骑着疲劳而瘦弱的马的旅人的那种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教学《孔乙己》时,可引导学生从结尾中的描述去思考:孔乙己在人们的笑声中用手撑着双腿慢慢走去,他后来的命运该是如何的呢?在那样的社会制度下,他会有怎样的结局?再如教学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我便从最后一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去引导学生想象:望着渐渐远去的朋友,作者当时的心里是怎样想的?结果,学生通过想象,得出很多可取的答案:有的说,对朋友的担心;有的说,对朋友归京的羡慕;有的说,对自己归期未卜的惆怅;还有的说,对“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无限感叹。

5. 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老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能力去研读课文,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对作品的不定性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不要让现成的结论扼杀学生自主的思索,而要“让文章本身教育学生”,又要让学生多角度地接触一些相关材料,使这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的教育合力;不能因为文本的局限而使其思想缺乏依托而失去应有的深度和广度,也不能机械的将时代背景等生硬的套用在所有的作品上。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教材以抽象的语言反映活生生的生活画面,以饱含情感的符号表达对事物的认识。这些蕴含在语文教材中的内在因素,作为语文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开发和挖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有道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我想,只要教师对学生有爱,什么好的方法都能想得出来。

篇5: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这是教育改革中一个最响亮的词语。也是很让老师挠头的一个词。我觉得如果在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上多下功夫,那么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而且对以后孩子在学习乃至于今后的工作,都是有益处的。创新教育注重的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构建理想课堂教学新模式。那么,如何应用这种新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引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1、向传统教学挑战

创新性教学就是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与氛围,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它既是一种教学思想,有是一种教学方式。所以,教师本身必须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教学途径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将课内与课外相贯通。因为创新性并不是单独安排在一节课中固定某一环节培养,它是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应用与培养。那种强调书本、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偏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积累、忽视能力培养、忽视学生的个性、情感的发展、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传统教学是永远也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的。

2、让好奇心常驻心中

“好奇是研究之父,成功之母。”好奇是求知的萌芽,创造的起点。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许多问题都想打破沙锅问到底,于是我就常常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故意设下悬念,鼓励他们去探索,而只有在探索过程中,才会不断地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学习思维处于主动状态,所以学生学习兴致高,乐于思考,培养了思维能力。

低年级的探究教材,大多以比较直观形象,学生喜爱的图画出现在孩子面前,学生完全可以以探究书为据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说了什么学生就能参与到其中。如学习《动物的本领》一探究主题时,我利用探究教材上 1的插图,让学生观察画面,进行说话。“图上画了哪些动物?你能不能说说它们有哪些本领?”此时,学生通过书本上的图片,纷纷发言,一个比一个说得好。一个同学说:“我知道壁虎的尾巴能逃生用,我用故事来讲讲它的本领。”又一个学生接着说:“我知道鱼的尾巴在游泳时能把握平衡。”学生从书中图片的启发中说得又多么精彩。

训练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创新活动离不开直觉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直觉思维的训练,热情的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直觉思维,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兴趣,养成直觉思维的习惯,提高创新能力。如教学《诚实的孩子》,上课开始,学生读完课题后,我要求学生说出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凭直觉做出判断,有的说:是一个孩子知错就改。有的说:写一个孩子诚实不撒谎。有的说:说话办事不撒谎……此时,我并不对学生的猜测内容做出判断,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来了解内容。读文后,有的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测与文章内容不一致,那么,教师要对学生大胆猜测的精神给以热情的鼓励,以消除其因直觉思维的或然性局限而带来的懊丧情绪,并且可进一步激发学生通过练习,会判断的越来越快越准确,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的目的。同理《蓝树叶》也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3、着手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思维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针对一件事提出几种不同的处理办法,就可训练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如学习《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乌鸦嘴里的肉被狐狸骗走了,他该怎么做呢?几分钟后,教室如同开了锅,有的说:他只好再给孩子找肉。有的说:他很后悔,回到窝里生气,有的说她会再想办法对付狐狸……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训练。课后让大家依然用《狐狸和乌鸦》为题写一篇:乌鸦上当以后的故事。第二天每人都交上了各自想象丰富的作文来。在如《坐井观天》一课,当学生领会了课文的寓意,也能比较生动的复述故事了,我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展开想象:当青蛙跳出井口以后,他会说

些什么,想些什么?短暂的沉默以后,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纷纷举手,尽情的叙述着自己的所见所闻。还比如《小马过河》一文,以小马过河以后想象,《捞月亮》一文,以“猴子们都发现月亮好好的挂在天上”进行想象,《我要的是葫芦》从“到了第二年春天”想象种葫芦的人会怎样做。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让学生逆向思维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可以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如《骆驼和羊》这篇寓言,按照常规理解揭示了这样一个寓意:要全面看问题,对自己不能只看长处,对别人不能只看短处。当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了这一寓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假设:如果院子里只有从高高的围墙外伸出的茂盛枝叶,骆驼会怎样,羊会怎样?如果院子里只有草,而围墙上只有一个又窄又矮的门,骆驼会怎样,羊会怎样?学生迫不及待的说:羊会饿死;骆驼会饿死;还有的说:如果他们互相帮助都不会饿死。最后我总结出:人要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人还要互相帮助,才能共同战胜困境走向光明。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利用童话、寓言、成语故事启发学生挖掘出与常规理解不同的新的寓意。是训练学生逆向思维、培养思维灵活性的一个好办法。

总之,只要教师时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创造学习的外部条件,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社会实践,以学生的认识规律为前提,把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就能得到有效培养。

5、奖励式引导,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曾陷入了一个误区,往往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灌输者、课堂管理者的角色,使学生处于被动、被控、单向接受的状态。久而久之,我发现很多学生都失去了自己的个性,总是习惯等答案、靠答案,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怎么办?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于是我逐渐转变了自己的教学观念,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都给予足够的宽容,耐心地引导,坚持表扬鼓励为主,特别是对不善于表达的、难得举一次手的学生更是如此,有

一点点值得肯定的地方就给予鼓励。比如在教学中,我自制了小红花、小五角星等奖励品,对于凡是上课勇于思考、发言的同学下课时我都会亲手给他们佩戴小红花或小五角星,渐渐地在我的教学中,我发现同学们的发言踊跃了,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了,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养成了主动思维的习惯。

举个例子吧。有一次,我们班里组织讲故事比赛,课下我单独把一个内向的学生叫到办公室,给他谈话,“孔天阳,咱班举办讲故事比赛,老师很看重你,觉得你在这方面非常有天赋,你愿意参加吗?”听了这话,他一下子愣了,脸上突然显出了孩子特有的腼腆。“没事,只要你有信心,老师可以单独给你辅导”听到这孔天阳使劲的点了点头,从他的脸上,我看到了他很久都没有的微笑。于是孔天阳,每天下午放学准时到我办公室,让我为他辅导。功夫不负有心人,比赛结束后,他取得了良好好的成绩,之后孔天阳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上课也不在捣乱了,写作业也认真了。

加德纳的“智力多元”理论告诉我们:应该对孩子进行全面评价。当孩子在某方面表现不错时,那我们应该从这些优点入手,弥补他的缺点,通过鼓励,提升他学习的兴趣。我相信,只要孩子能获得适当的鼓励,他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各项能力都会发生一个质的飞跃。

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是一项重大的工程。这项工程永远都是走在路上。只能是更多的方法出现。而不能结题。

篇6: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论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创新思维又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贯彻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必须认真对待和落实。

小学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客观上具有很好的条件,是一块资源丰富的沃土,应该在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洞悉学生的心理,抓住一切机会,通过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质疑、求异、想象、实践使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

一、营造创新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为。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产生创新思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营造创新氛围,搞好环境布置,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创新环境中,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创新的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将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众所周知,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奇、想象力丰富,因而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使学生在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教师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才能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语文本身的趣味因素,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其次要建立民主、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师生平等,交流互动。再次,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水平、教材特点等,巧设导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带着学习兴趣进入到求知探索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我们如果能够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来营造氛围,巧设问题,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创新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发挥创新潜能。

培养创新思维来自于问题。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钥匙,这是创新的起步。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经常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发挥创新的潜能。当然也适时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

例如,在学完《冬眠》时,学生提出“气温降到7摄氏度,刺猬才进入冬眠,后来又说刺猬冬眠时地窖里温度总是在8至10摄氏度之间,这不是相矛盾的吗”;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学生提出“战士离敌人这么近,而邱少云身上燃烧发出的浓重的棉布焦味,不会使敌人起疑心吗”,还提出“火势这么猛,作者与邱少云又这么近,这火为什么只烧在邱少云身上呢”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不但表扬提问的同学,还让他们自已通过思考、讨论等方法,去寻求答案。在“质疑—明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还点燃了智慧的火花。

三、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较多的是追求学生认识的“标准化”,导致了教师对学生认识发展要求整齐划一。表现在课堂上,常常是教师给学生以模式化的示范或提示,造成了思维定势,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克服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对于创新 1

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打破“唯我独尊”的思想,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思维,允许并鼓励学生的认识朝不同方向辐射,并敢于争议,发表新颖独特的超常、超前、超群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标新立异。这样,即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是非、优劣、曲直上有些分歧,但思维过程、辨析过程就是创新意识萌生、成长、成熟的过程,其积极意义绝不是某一具体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所能代替的。例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后,引导学生想:“乌鸦的办法挺好的。你能想出其它办法让乌鸦也能喝到水吗?”有的学生说:“找来一根空心草的杆子,伸入瓶子,就像我喝可口可乐一样。”有的学生说:“捡个塑料袋,把水倒到塑料袋里,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学生纷纷发言,创新思维的火花自然就迸发出来了。

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促进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是创新的原动力。想象孕育着智慧,孕育着创造,没有想象就难有创新。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如何激活学生的想象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当代小学生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蕴含着极大的创新潜力,这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教师应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积极的思维,展开想象,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丰碑》一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老军需处长死后的样子,想象军需处长临死前的情景,同学们就从老军需处长“倚靠一棵枯树坐着”,想到他可能是太冷,走不动了,又不想连累其他战士而这样做的;从他“半截纸卷的旱烟还夹在手中”,想到他也许想靠旱烟那微弱的热量来温暖自己寒冷的身体;从他“神情十分镇定、自然”,想到他可能对自己把棉衣让给战士穿,尽到一个军需处长的职责,内心觉得很坦然„„又因为军需处长的自我牺牲精神是本文的中心,于是我又让学生想象他让棉衣的事。学生的想象很丰富,发言很热烈。在想象的过程中,既丰富了课文的内容,进一步地明确了文章的中心,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创新实践舞台。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所以我们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探究创新。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实质是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美国教育家杜威有句名言:“让学生从做中学。”的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将会把他们带入一个新的“情境”,使之在求知欲的驱使下饶有兴趣地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创造一切机会让小学生参与实践,通过实践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明确责任,提高觉悟,在实践中提高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如在教学《四季》一课时,先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情况下动手画一幅自己最喜欢的季节的图画,这一设计使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争相动手;然后进行评议,看谁画得最好;最后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在画上添上一些课文中没有的内容。整个过程体现了从再现课文内容到有所创新。

篇7: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论文

地理教学往往对正向思维关注较多,长期正向思维形式的思维定势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又由于经正向 思维转向逆向思维需要重新调整心理过程,重建心理过程的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正逆向思维联结的难度。凡此种种,使得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成为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 维能力呢?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在讲授新课中,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1.执果索因,讲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在地理教学中,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 获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执果索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例如,在讲授“海底扩张学说”这一原理时,首先可引导学生阅读 “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然后利用学生读图所得的结论提出问题:①为什么海底岩石离海岭愈近,年 龄愈年轻,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呢?②为什么大洋地壳岩石年龄都不超过二亿年?接着引导学生阅读“大 洋板块俯冲示意图”,让学生自己表述大洋地壳的生成、移动、消亡的原理,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这一理论:喷出—生成—推移—俯冲—消亡—循环。通过执果索因,启发学生自己去猜想、推理、判断、验证这 一学说,启迪了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知道这一理论的来龙去脉,而且教给学生科学家是如何运用地理思维去逐步得出该学说的方法。

2.反向逆推,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是研究地理科学的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完“流水沉积物的颗粒由大到小,循序排列,分选性 较好”这一特点后,可以引导学生反向逆推:分选性较好的沉积物是否一定是流水沉积物呢?(否,风力沉积物分选性亦较好)。象这样的反问,学生可能一时答不出来,但只要教师略加点拔,学生就可通过自己的思考 获得正确答案。通过反向逆推,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发问、发现,可以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深化和升华所学的课本知识。

3.辩证分析,从矛盾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如果我们从矛盾的不同方面去引 导学生逆向思维,往往能认识事物更多的方面。在学习“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时,我们既要阐述大气中二 氧化碳含量增加使气温升高产生“温室效应”,又要说明大气污染使尘埃增多,可能使气温下降,产生“阳伞 效应”。这样讲解,可以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反证”,证明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反证法是正向逻辑思维的逆过程,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反证法是指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然后推导出一系列和客观地理事实、地理原 理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进而导致否定原来的假设,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例如,当我们讲解“地球的公转”时,不少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意义感到理解困难,一些空间想象力差的同学更是如此。为此,我在讲究有关内容后,提出一个假设:“如果黄赤交角为0,地球公转的特征及 意义如何?”,在学生思考议论的基础上,再由教师演示讲解,学生的疑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正面讲解某些内容比较困难时,反证法不仅可以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在习题教学中,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1.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在习题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讲解一些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 范例,可以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开拓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例如:近年来,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寒地区发现了十分发育的喀斯特地形,试解释这种现象。由于学生一般都知道喀斯特地形发育的两个基本条件,即首先要有范围广大的可溶性岩石,其次必须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现在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不具备上述条件,这样的思维定势无疑会使学生感到求解无路。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从青藏高原发展历 史寻求答案,则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青藏高原在地质史上曾是一片海洋,沉积 了巨厚的石灰岩,后来地壳上升,在上升的初期高度不大,气候高温多雨,发育了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急剧抬升后,喀斯特地形亦随之上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道题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串联了有关知 识,使学生以其所知解决其未知的新问题。

2.一题多变,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很多习题,只要改变某些条件,或将条件和结论相互对调,或将已知 和未知相互对调,就可供训练逆向思维之用。这样做,既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之效,又可以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

3.正逆互用,促进正逆双向思维的联结。有些题目,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用正向思维去解答,也可以从所 求的结论出发,反向推理。寻找所需的已知条件、概念、原理和规律,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来解题。这样做,培养了学生从正逆两个方向去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了正逆向思维的联结,使两者相互检验、相互 补充,进而产生良好的交叉效应。

篇8: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论文

一、类比性练习培养学生侧向思维能力

设计类比性练习应着眼于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 把思考的触觉伸向与之相近、相关的事物或领域, 使学生在受到启发时产生新的发现。如学完《马说》后, 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一匹未被发现的千里马, 你会怎么做?学完《郑人买履》后, 我要求找找生活中有没有郑人这样墨守成规、教条死板的人, 你做过这样的傻事没有?类比性练习, 训练了学生思维的侧向辐射能力, 增强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变异性练习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求异”往往是创造的开始, 因此注重学生求异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是要求学生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 也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求与别人看法、见解不同的东西。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敢于“求异”、善于“求异”的品质。我经常设计变异性练习,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 突破课文中现有的结论和观点, 寻求不同见解, 得出不同结论。如传统观点认为“近朱者赤”, 我就引导学生写一写“近朱者未必赤”, 传统观点是歌颂雪的洁白无暇, 我就让学生批判雪掩盖一切丑恶……这样, 既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又使作文立意新颖。当然, 我引导学生求异是为了求新、求真, 改善思维的独创性和变通性品质。

三、多角度练习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

多向思维就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方式。它能发散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 并导致新的理解、新的结论。如对一句话作不同层次的的理解赏析、对一个人物作不同角度的评价、提供具有多项思维的材料让学生练习等。我在教学《黔之驴》后, 引导学生概括故事的寓意, 提示学生可以从驴的角度, 也可以从虎的角度思考, 避免了我们习惯上总是从驴的角度思考这一种思维方式。有则材料说:在美国凯巴伯森林, 人们为了保护鹿群, 就把狼捕杀了。结果鹿大量繁殖, 把森林里的绿色植物都吃光了, 接着它们又因为终日饱食无忧, 不运动, 生了传染病, 仅仅两年, 鹿的数量就从十万只变成了八千只。人们只好又把狼引进来, 鹿又奔跑起来, 山林间才又恢复了生机。针对这则材料, 大部分学生谈的是生态平衡问题。有个别学生则从狼的引进给了鹿的生存压力, 如果鹿不奔跑就只能坐以待毙入手。这时我就进一步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入现实社会, 看看现实中有哪些现象与此相似。平时我还要求学生不要满足一种答案, 诱导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多结果地去思考问题, 寻求多种正确的结论。

四、扩展性练习培养学生创造想象能力

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 是思维的奇异翅膀, 许多科学家或者在某个领域有建树的人, 无不具备异常丰富的想象力。想象也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前提, 是人类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是学生掌握知识、探索未知的重要心理因素。因此,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很重要!扩展性练习主要是要求学生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对课文“空白”的意境或生活情景以及略写的情节和未来情节进行合理的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如讲了《桃花源记》一文后, 学生对世外桃源的十分向往, 我便因势利导, 要求学生想象“我理想中的家乡”, 要他们描绘50年后的家乡。再如学完《窗》这篇小说后, 我让学生再写一个片断:后来又来了一个重病人, 故事会怎样发展?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惩恶扬善的主题。

五、概括性练习培养学生统摄思维能力

概括性练习要能启发学生形成对某种知识或某个事物普遍性或整体性的认识, 对阅读的材料, 形成新的概念和系统。有人采用“一句话概括名篇”的方式来理解一些名篇名著, 如:封建科举制的牺牲品———《孔乙己》、伟人给伟人的葬词———《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百川归海式”结构———《水浒传》、“层峦叠嶂式”结构———《西游记》。这些方法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 在整体感知课文以后, 我们也可以让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对文章的认识,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这类练习能训练学生统摄思维能力, 提高思维的深刻度。

篇9: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论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语文是一门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的重要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内容,进而提高自身的理解语言能力。为了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老师注重教学方式和观念的转变,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问题,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重点,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规律,加强学生对于关键词的理解,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所谓创新思维,在目前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被看做是解决问题的特殊方式,换言之,就是老师通过正确指导学生在进行阅读过程中,应用已学知识和经验,经过独立学习和探索,提出质 疑和发现,最终得到具有价值的学习成果。

一、创新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存在“老师教、学生听”的填鸭式情况,严重阻碍学生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自主性,与此同时,学生伴随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知识储备量不断增多,学生逐渐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学习方法,在此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工作具有重要作用。伴随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现代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为社会主义市场提供所需人才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手段,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对策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通过对教材和课本的阅读和理解,进而发展自身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不论是现代散文还是古代诗歌,其中所蕴含的意境和内容,耐人寻味,常识性的课文具有逻辑性强以及知识内容丰富等特点,描绘景色的优美词句和情节,意境深远。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论哪一类型的文章和内容均能够启发学生进行观察和想象,甚至积极引发学生进行探究和推理,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逻辑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全新知识存在的好奇心和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重要,以往的教学模式只是单一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教授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扩散发展思维,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老师为主导的教学课堂转变为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由老师制定教学目标和任务的教学形式,转变为引导式的课堂教学形式,使得学生进行自由的课堂阅读,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老师只是在学生的理解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纠正。与此同时,需要尝试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欲望,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实现最大程度的优质教学,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关键词或者是关键句等方式,例如:老师在讲解《小枣树和小柳树》一文时,老师首先需要向学生介绍有关枣树和柳树的简单内容后,紧扣“和”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提出“枣树和柳树时间的关系是什么”,进而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两种小树之间的对比。还可以通过计算机设备为学生播放有关枣树和柳树的形状特点、颜色特点以及生长特点等视频,更加直观和生动的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片,使得学生感受到感官和听觉方面的冲击,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为学生独立阅读提供清晰的线路。在总结全文的过程中,需要紧抓全文的关键词进行提问,学生可以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畅所欲言,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广度性和思维性,这样能够帮助学生积蓄更多的创造性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习和思考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重要两个方面,因此,老师需要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和理解,进而使得学生学会思考和想象的同时,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求异性,因此,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鼓励学生勇于养成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阅读习惯,勇于特立独行,为此,老师需要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帮助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和问题,积极回答所提出的问题。例如:老师在讲解《纸船和风筝》一课时,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小熊和松鼠之间的友情关系,并进一步了解纸船和风筝与小熊和松鼠之间的关联,为学生播放有关风筝和纸船相关的视频和图片,为学生展示更多的文章情境,进而为学生构建身临其境的教学课堂,使得学生充分做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同时,给予学生的口头表扬和奖励同样重要,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其中,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真正得到了创新思维的升华。

结语: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阅读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在阅读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式各不相同,主要是通过为老师树立全新的创新理念和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卢琼,陈荟婷,尹立,李震,韩伟.开放式设计性实验教学对医学生创新思維能力的培养[J].当代医学,2010(10).

[2]吴夏芸.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培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08).

[3]芦雪瑾.通过英语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2(03).

篇10: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论文

1、“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重视了学生个性发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一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教学”元、角、分”时,设计教学情境:我问可爱的小同学们,我们上商店买东西,要带什么去呀?同学们大声说:”钱”。还没有等我再往下问,很多同学就从口袋中拿出钱来。有10元、5元的,有5角、2角、1角的,也有拿出少见的分币和100元大钞。这一下同学们兴趣都起来了。我说,光有钱,认识钱还不行。还要清楚这元、角、分的不同,这样买东西时才会不出错钱。同学们就是在这种兴趣中,了解到元、角、分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换算。只要一个个新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生活情境之中去,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就会积极去探索,去创新。否则,则会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

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另外,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两为主原则,合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动学生动手实践或亲身制作学具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它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手脑并用,通过自身的探索后获得成功,体验到参与之乐。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让学生在先课前自制一个长方体,通过各种感官理解什么是长方形的表面积,然后让学生把模型拆开,成显一个组合图形,让学生动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师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得出长方形的表面积公式,学生不仅兴趣更浓,积极性高,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

3、加强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探新知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手操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在编排时就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编排原则,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拼组图形”的练习时,课前老师准备许多大小

各异的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照着例题的图形拼图,然后再让学生发挥想象,大胆拼组。教师要求学生任意选出老师课前准备的教具,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结果,学生的作品丰富多彩,他们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动物、植物、人物等等。如拼出了不倒翁、小松树、小鸡、人物等。就连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拼出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的操作活动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倡导解题方法多样化,在不同方法中求创新

学习过程是个体的认识活动。小学的学生虽然年龄比较小,但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同的。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例如,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老师应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并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体会方法的灵活性,比较方法的优缺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低年级的教学中也要让学生一题多解的练习。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我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例题时,我就没有用课本中的计算思路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根据学生在学习生活体验中已形成的知识体系和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找出题的多种计算方法。在教师”看谁最聪明,想的方法最多”这样富有激励、煽动的语言刺激下,学生兴趣盎然,探索情趣高涨。通过动手、动脑,一张张小嘴娓娓道出了各种不同的计算思路。有些与课本

中的计算思路虽然不同,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实在难能可贵,这就是他们在自主探索中表现出来的很了不起的求异和创新。我在每位同学表达了自己探索的计算方法后,都用他们的名字命名了这种计算方法,从而满足和鼓励了学生探索、表达的强烈欲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篇11: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论文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就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选择新颖的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新知识,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一、精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于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开发和挖掘,吸收和引进与现代生产、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完善充实到教学中,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赋予传统教学内容以新的活力,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积极性,形成使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的教学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我提出问题:在一个长50m、宽30m的矩形荒地上要设计建造花坛,要求花坛所占面积恰好为荒地的一半,试给出设计图,并根据图形列方程求解.这种答案不唯一的开放型问题,打破了“陈规旧习”的束缚,适合各种层次学生自由发展,调动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唤醒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有的学生利用矩形的轴对称性设计,有的学生利用三角形与矩形等底、等高关系来设计,有的学生选择圆形花坛,有的学生选择菱形花坛,有的学生选择矩形花坛,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解决问题,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这样,让每个学生都能动脑思考、动手解决,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二、巧用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已有的数学应用软件,不仅能制作图片式的、阅读型的、程式化的课件,还能制作出当场可灵活变化的,并能按变化当场进行计算、推理和作图的课件,把传统意义下的“学习”数学变成“研究”数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讲“切线长定理”时,教师可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屏幕上画一个圆O,再在圆外任找一点P,过点P向圆O作切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知道过点P可作两条切线PA、PB分别切圆O于点A、B,然后让学生通过直观图形观察、归纳、猜想,很快猜出PA=PB;利用“几何画板”的度量工具,得出PA=PB.此时,不用教师提示,学生就自觉去寻找证明的思路,并利用切线的性质及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关系,证明了切线长定理.教师引导学生

篇12: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论文

子课题《在初中政治学科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课题阶段性报告

政治组陈国平

一、研究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以计算机及网络设施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介入教育教学的程度迅速得以提高。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相整合很快便成为新时期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热点。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是科学技术中的尖端领域,在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和使用等方面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超强功能,使人的信息器官功能得以大大扩展。信息技术在教学辅助方面的优势是明显的,但各个具体学科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更优化,教学效果更显著,就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恰当地运用,充分发挥其优势。

2006年10月我们政治组申报了《在初中政治学科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课题开展研究。

二、研究意义:

1、是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信息时代的特征日益明显。当今世界,信息化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因此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目前,世界各国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都非常重视。我国如不在这方面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就会进一步拉大与其他国家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上的差距。所以国家教育部发出通知,要在今后的5-10年内,在全国的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此推动我国的教育改革迈出更大的步伐,取得更大的成绩。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对教育的影响,从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到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都是全方位的。

一场以计算机、互联网等数字媒体为代表和标志的知识经济浪潮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面对“信息爆炸”的波及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全方位渗透,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日益推广,势必推动基础教育整体的改革,成为促进教学改革的原动力和催化剂。因此,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为我们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2、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课理论较多,部份内容枯燥乏味,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距离较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与学的矛盾十分突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难度较大。在信息技术化的大潮下,思想政治课如何顺时代潮流、受学生喜爱、增学生知识、长学生能力、真正发挥其实效,无疑成为了摆在我们所有政治课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近几年,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小学掀起了一股网络教学热。许多学校的老师开始运用网络进行教学,他们从因特网上寻找教学资源,并运用这些资源制作课件,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学习变得更加主动、生动、活泼。原有的教学模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老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正在发生着改变。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政治课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在网络上查询、探讨与课本内容直接相关的数据、事实与论点,而这些数据、事实与论点完全可能比课本上引举的数据、事实与论点更新、更多、更深刻、更全面,丰富的网络资源能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网络教学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以学生自身的学习为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网络教学能使教学过程由单纯教师的“教”转变成“教与学”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学模式也从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维持性学习模式”转变为以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为目的的“创新性学习的模式”,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可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网络教学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探究社会问题的空间。因此,只要教师能够设计比较科学的课题,提出比较有吸引力的社会问题,学生就能够做到在网上探究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过程、现状、对策及评价等系列问题。尽管学生的探讨中有许多非科学的东西,但可以通过这种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总之,网络教学为实现学生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发展提供了非常理想的条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信息化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新世纪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的最为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形态和学习方式的变化,更将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面对剧烈变化的教育发展环境,只有实现教育现代化,才能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三、概念的界定:

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

四、理论假设: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知觉通道来感知学习内容,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五、研究内容与目标:

内容:

探索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整合的教学结构。利用这种结构来用于教学实践,让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既学会知识,又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探索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初步形成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整合的教学结构。

(2)进一步探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3)通过这种教学结构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六、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以调查问卷法和经验总结法。

七、研究途径:

学习理论文章,参加媒体培训,上好实验课,撰写论文小结等。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实验

法。通过一堂堂实验课来探索媒体与课堂教学的很好整合,来观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来研究怎样合理有效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各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八、实验过程:

(1)准备阶段(2006年10月一2007年2月)

硬件建设:连通Internet,构建信息化平台。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习培训

理论学习:了解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研究的方法等,并制定出相应的可行性研究方案。

具体活动:1)教师结合学科教学,围绕自选课题制作课件,进行教学设计,并在教研组

内进行说课初赛。

2)推荐多名教师参加全市初中政治课教学设计竞赛。并且组织政治组教师参加镇江市教研室举行的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

我校实施“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从2006年6月构想、设计、边实践、边论证,到2007年开题,历时半年。在这半年里我们一边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如现代信息环境下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等),确立研究总课题,一边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走出去观摩先进学校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堂实录,请来市区电教馆的专家来校进行了多次指导,保证了本课题研究的顺利发展。

(2)实施阶段:(2006年3月---2007年12月)

理论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本质与目标,现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主要模式,行动研究法,建构主义理论。

教师培训: 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多媒体软件平台的熟练使用。Intel未来教育、网页制作等。

(3)总结评价阶段:(2008年3月—2009年3月)

实施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色活动。2006年10月至12月,我们向全组印发了两份学习材料,分别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学习材料)》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讲座提纲

(学习材料)》。组织专题研究,提出了以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为切入口,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提高自身素养,尽快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教改科研的实施过程,也是培训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教改科研能力的过程。在校内组内开展各种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活动,将运用多媒体技术列入公开课、开放日交流课、说课和优质课竞赛的一个必要条件,选派人员参加各级多媒体课件制作、论文及电子教案比赛,并获得了好名次,使校内掀起了一股信息技术学习的高潮。期间,我们还协助学校承办暑期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工作,这次培训使我校近70%的教师深受新教育理念的感染,为我校开展信息技术的研究培训了大量的预备人才。课题研究也开始渗入各个文化学科之中,比如开始与高中的地理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使师生们受益匪浅。

九、已取得的成果

课题确立后的一年来,课题组精心设计,选取了不同年级的班级作为试验班,对研究过程进行全程跟踪与管理。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教学的全程融合,有利于形成全新的学习模式,变接受学习为主为探索学习为主;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拓展了政治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率与积极性,拓展了政治学科的广度和深度,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政治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提供大量活生生的案例,给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带来生气和活力;政治学科教学与网络化学习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政治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提供借鉴,加速了信息技术与各课程的整合,加快了信息技术的普及。

1)课件情况

课题组成员陈静制作的课件参加2007年镇江市优秀教学课件评比获奖;

2)教育教学活动情况

2006年12月,学校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为前提,开展 “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有效教学”的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活动,杨秋红、陈静和章印老师参加了比赛。章印老师获得二等奖,陈静老师获得一等奖。陈静老师还参加了镇江市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获得二等奖。2006年章印老师、杨秋红老师、陈国平老师在学校开展了公开课,获得了一致好评。2008年,以上三位老师也在学校开了公开课,陈国平老师还在市属中学进行了初三政

治研讨观摩课。2009年3月陈国平老师还在学校举行的“一日公开活动课”中进行了教学展示。陈静老师还获得镇江市课件制作比赛获得二等奖。2007年陈静老师还代表学校进行了市属中学西片区政治学科优质课展示。杨秋红老师还在市属中学进行了展示课。

3)教学论文获奖、发表情况

课题组成员陈静、杨秋红、陈国平、杜小明和陈健和老师的论文在镇江市科研论文中多次获得三等奖,二等奖和一等奖。

八、存在的问题

1、网络稳定性和安全性让人不放心

不时有这样那样的小问题,甚至偶有大问题,影响课堂教学,也影响教师应用的积极性。

2、缺乏过硬的专职的网络管理人员

由于待遇跟不上等原因,学校缺乏技术过硬的网络管理人员,更要命的是还没有专职网络管理人员,只是由信息技术教师兼管而已。

3、资金不足,硬件条件有待改善

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学校没有充足的网络电脑可用,僧多粥少影响了实验也影响了发展。

4、观念尚待变革,信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受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还有不少家长、部分主管人员和教师认为中学生学信息技术会影响高考,等考上大学后再学不迟。所以,相当学生的信息能力很差,影响了实验的顺利进展,也影响了网络教学的普及。

5.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正规课程,似乎并未真正受到公正的待遇,主要表现在课时少,其结果是:大部分师生只注重开头的选题与结尾的结题与答辩,而容易忽略研究学习的过程,这与研究性学习的宗旨相违;网络平台已经启动,却因时间安排不够而导致网上资源的浪费与网上交流难以快捷地进行,从而极大地降低了研究学习的效率,与使用网络平台的初衷相背。

我们相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渗透整合之花必然越开越盛。

政治课题组成员:陈国平陈静 杨秋红章印杜小明

陈健和徐文军

上一篇:再接再厉成语意思及近义词下一篇:学校教师培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