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审美教学古典作品论文

2024-05-08

探究审美教学古典作品论文(精选9篇)

篇1:探究审美教学古典作品论文

探究审美教学古典作品论文

一、欣赏古文的意境美

品读李清照《声声慢》中的七组叠音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的开篇即沉浸在一种凄凉的氛围中,让人感觉到词人内心浓重的悲苦。下阕再以“到黄昏、点点滴滴”加以渲染,使这种凄惨、悲凉更显浓重。眼前好似浮现一位清瘦忧郁、满心凄苦的女词人,中年丧夫无所寄托、孤单寂寞,此时配以《月满西楼》音乐,多媒体展示女词人独自把盏、苦守窗前,看雨打梧桐“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寂寞孤零。回忆以前和丈夫赵明诚夫妻琴瑟和谐、夫唱妇随、志趣相投的场景,学生诵读时自然会联想,将词中抽象文字转化为形象画面,感受词人“国破家亡、晚年寡居”、孤独凄惨的生活,体会词人颠沛流离、极度愁苦的凄凉心境。再如,李密的《陈情表》,作者开头写自己“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年迈苍苍的老妪历尽艰辛,竭力抚养孙子的场景,顿生同情。这样的文字以情动人,后文强调祖母晚景凄凉时说:“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又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字字泣血,语气强烈,语意凝练,文辞恳切,令人动容泣下,最终也让晋武帝化严为慈!教学时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感受作者声泪俱下、凄婉哀求的“陈情”。身临其境,才能产生共鸣与作者情感沟通,欣赏作品的意境。

二、感受语言的音乐美古典

作品的语言大部分音韵和谐,富于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听之悦耳明快,具有音乐美。比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运用工整的排比句,十条上疏句式整齐划一,叠用十个“思”字,以声传情,一唱三叹,音节匀称,声调和谐,余味无穷。教学时可以此为切入口,重点诵读,教师要尽量声情并茂地朗诵一遍,使学生入情入境、跃跃欲试,营造一种美好的氛围。“因声求气”,抓住文章外在之“声”与内在之“气”的契合点,让学生先读出感受来,然后组织学生译解、分析上下两句间的关联,将内容概括为“五戒”:戒奢侈、戒骄傲、戒纵欲、戒轻人言和、戒赏罚不公。对课文有感觉,背诵起来也就驾轻驭熟了。而屈原的《离骚》是用富有地方色彩的歌谣体写成:《离骚》是楚辞体,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带有江淮流域楚地的方言,笔者曾在课堂以“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四句为例,试着用楚地方言吟唱,那抑扬顿挫、音乐般的吟唱,令学生感觉很新奇,也激发学习课文的极大热情。有些古典文赋则运用结构整齐的骈偶句,以杜牧《阿房宫赋》为例:“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四句巧妙运用排比、夸张手法间接地写出美人之多,揭露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另一段脍炙人口的排比句也是如此:“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运用夸张、对比,揭示了秦的奢侈是建立在对广大农夫、工女们的剥削之上的道理。师生在铿锵的韵律中感受作者鲜明的爱憎情感和批判意识,进而体会作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这样富有韵律的佳句应指导学生多品味诵读,善于依据文章内容的变化,通过声调的抑扬顿挫去体现不同的感情色彩。

三、揣摩名句的内在美

篇2:探究审美教学古典作品论文

【中文摘要】我国新树立起的教学理念开始特别强调语文这门学科的人文精神,即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美育功能,而其中美育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所以现在的语文教学呼唤诗教的回归,诗歌对青少年的身心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诗教不是为了培养诗人,而是为了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把美的种子播撒到他们的心田里,这是作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诗教传统,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现在的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学生功利化,成为缺少情感和想象力的人,诗歌教学应该让学生知道除了用理性的逻辑的方式把握世界,还要学会用审美的艺术的方式把握世界,因此本文旨在探讨诗歌教学中蕴含的审美教育因素及其对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重要作用。本文从一线教师的视角,查阅大量有关古典诗歌审美艺术特征的书籍文献,结合现行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古典诗歌篇章的实际情况,首先探讨中学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地位和作用,其次分析当前中学语文古典诗歌课堂教学师生共同面临的问题,最后结合中国古典诗歌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的艺术特征来探讨中学古典诗歌教学如何施行审美教学,示范教学案例,具体阐述如何教才能发挥诗歌的陶冶功能等。

【英文摘要】Our new set of ideas began to talk about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don’t stress on the subject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a cultural tastes, and beauty appreciation and cultural qualities, and scientific quality cultural spirit.for this chinese discipline of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al, and aesthetic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human aesthetic to develop an important value.therefore,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poetry, poems to the return of young people to grow up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e poem is not to teach Training of the poet, but to improve the taste of the beauty of the kinds of seeds to their heart, this is a modern man must have quality.and because we have two thousand years of teach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so teaching is a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the important But now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the classical poems of the teaching known enough, the teacher’s teachings and students to study law is obsolete, did not fully realize that poetry of aesthetic education, so this is to explore the poetry of the teaching of education and cultural qualities of the important role.This article from a teacher’s perspective, access to the classical poetry of art aesthetics of literature, the current books to teach secondary school textbooks selected edi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he text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the light about the high school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eaching position and role of the current high school.analysis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classroom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mmon with the problem.Combin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and music, and to artistic beauty and emotion and beauty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middle school classical poetry to teach how to be aesthetic education, instruction in the case on how to teach to refine the function of poetry, etc.【关键词】中学语文 古典诗歌审美教学 教学案例

【英文关键词】High school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aesthetic teaching Emotion teaching cases 【目录】中学语文古典诗歌审美教学探究4-57-8Abstract

5引言7-10

摘要

一、问题的引出8-10

第一章 中学古

二、当前诗歌教学面临的问题典诗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10-1310-1

1一、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地位

第二章 中二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作用11-1

313-16学古典诗歌教学现状者13-1

4一、当前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受教

二、当前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施教者14-16

一、诗意朗读,聆听诗歌的第三章 论诗教的审美教学16-29音乐美16-1818-2

2二、鉴赏品评,把握诗歌中的意境美

四、参

三、倾听心声,发掘诗歌中的情感美22-25

结论29-30

注释30-31教学案例展示25-29

篇3:探究审美教学古典作品论文

1 电视纪实作品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 我国的电视纪实作品多以少数民族、老年群体、残疾人以及边远山区为题材, 拍摄者选择此类题材, 并非是出于对边远地区或边缘群体的关注, 而是在利益的驱使下, 为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才拍摄的这类作品。因而, 尽管此类作品所呈现的内容比较丰富, 但是却不具备历史性的特征, 缺乏深度内涵。我国的电视纪实作品, 受编导、摄像以及技术等方面的限制, 在国际上还未取得较好的成就, 这正是我国电视纪实作品所亟待解决的问题。究其原因, 主要是摄像审美的选择存有问题。

2 增强审美选择的措施

2.1 声画同步

电视纪实作品应多使用声画同步镜头, 在进行画面记录的同时也将声音收录进来。这样既能将真实的生活气息与画面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同时, 观众在后期观看时, 还能有画面、声音两方面的立体性感受, 充分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要, 易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声画同步的创作方式, 较多的应用于即时创作之中, 将人物的行为、情感与所处的环境氛围详实地记录下来, 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特征更加明确。

2.2 富含想象

在电视纪实作品的创作之时, 若缺乏足够的想象力, 那么, 最终呈现出的作品必将难以达到应有的表现力。电视纪实作品由具体的环境、人物、氛围以及声音等多方面因素构成, 如果能将想象力应用其中, 便能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例如在作品《望长城》当中, 拍摄者记录了一所只有一位老师和一名学生的乡村小学, 夜幕降临后, 村子里亮起了点点灯火, 画面背后是琅琅读书声, 将边疆长城的寂静、深远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2.3 运用长镜头

要想使电视纪实作品最终所呈现出的效果更具真实性, 对长镜头的应用至关重要。应用长镜头能完整, 客观、详实地记录下事件人物, 将主体意识进行有意的淡化处理, 能给予观看者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例如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 有一个拍摄手工晒制挂面的镜头, 拍摄者首先近距离跟拍出窑洞, 然后逐渐远离跟随主人公的挂面架, 镜头逐渐拉高, 越过树梢, 逐渐显露出整体院落与劳作的家人, 在无人机的协助下, 镜头越飞越高, 整个村子也显露出来, 直至最终隐没在山野之间。这样逐渐拉高的长镜头, 将个人、家庭、乡村、大地逐步地呈现出来, 通过空间的扩大, 给观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灵震撼。

3 结语

在对电视纪实作品进行审美选择时, 拍摄人员应当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出发, 尽可能还原现实生活的本质, 同时, 运用各种表达形式, 采用手法各异的艺术语言, 并加以想象力, 促电视观众能在收看纪实作品时, 能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

[1]彭澄.浅析电视纪实摄像的特点及意义[J].华章, 2015 (9) .

[2]周禹.电视纪实作品摄像艺术的审美选择[J].神州 (中旬刊) , 2013 (12) .

篇4:探究审美教学古典作品论文

关键词:文化视野;中国古典音乐钢琴作品;审美特征探究;教学

中图分类号:J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20-0084-02

就钢琴这门艺术本身来看,其在我国已经拥有了近百年的发展历史,而在这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钢琴艺术本身也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在钢琴这个艺术领域之中,我国的钢琴家们也逐渐创造出了十分优秀、带有中华民族特色、能够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美感、数量众多的中国钢琴曲目。这些作品的产生,无论是从演奏艺术的角度,还是教育教学的教学来看,都为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推进钢琴艺术事业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因此,对我国现有的古典钢琴作品本身带有的审美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并找出其教学要点,便成为了当前促进钢琴事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钢琴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自从克里斯托弗里这个意大利人在1709年创造出来世界上的第一台钢琴以来,钢琴艺术就进入到了迅猛发展的时期。近些年,钢琴艺术更是以其自身带有的独特音域和音乐表现力,成为了“乐器之王”,受到了众多历史作曲家和音乐创作者的喜爱。作为音乐作曲家们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的重要载体,世界上现有的钢琴作品无论是质量,还是质量都名列前茅。同西方国家相比,钢琴艺术在我国的起步时间相对较晚。从实际情况上来看,我国在清末1889年才正式兴起钢琴艺术。在上个世纪初期,钢琴艺术借助清政府兴办起来的发亮新式学堂得以在我国境内广泛传播,并逐渐成为我国学堂乐歌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辅助型乐器。

二、中国古典钢琴基本概念

从我国古典音乐类钢琴曲目的产生于发展历史来看,其本身属于东西方传统文化和音乐艺术相互结合与交融的产物,属于我国钢琴艺术发展进程上较为成功的一次艺术创新和探索,中国古典音乐改编成钢琴曲,预示着未来钢琴文化可以借助一种全新的音乐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在解析中国古典音乐钢琴作品的过程中,相关人员既不能够完全从我国传统音乐的角度理解,也不可以仅仅效仿西方音乐演奏过程中的规范要求。在中国的古典音乐钢琴作品中,不仅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概念全面展现出来,更是在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之下将中西方传统音乐完美融合并彰显出来,使其在全面展现中国特色美的同时,也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和谐美感彰显出来。因此,钢琴演奏者们要想更好的展现出中国古典音乐钢琴作品,就需要在了解西洋音乐基本演奏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作品本身包含的中国元素,将其带有的中国音乐魅力和艺术价值完整的诠释出来。在我国钢琴艺术百年的发展历程之中,大部分钢琴艺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都是西方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虽然此种教学方式可以极大的提升钢琴艺术的教学效率,但长此以往,就会导致演奏者在演奏钢琴曲目时逐渐失掉中华民族特有的韵味和特点①。此外,如果演奏者不能够很好地了解我国民族的古典音乐钢琴作品,不了解這些作品中包含的民族文化和中国元素,就无法将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全面展现出来。因此,发掘中国古典音乐钢琴作品包含的审美特征,以此来制定教学内容和手段势在必行。

三、古典钢琴作品的审美特征和教学

(一)钢琴作品独特的音乐意境美

我国大部分的古典音乐钢琴曲目都是以自然界中的事物和景观作为主要的创作题材和创作载体,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来达到刻画人物内心环境的方式。虽然这种创作手法可以使古典钢琴更具中国韵味和特点,但在实际演奏过程中,就会导致演奏效果较为淡薄,如果将西方钢琴作品带有的立体化音乐语言同中国古典音乐相结合,不仅可以使中国古典音乐钢琴曲更具表演意境,还能够提升其演奏效果的丰富性,使其内容更加的丰满,内涵更加丰富,本身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价值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

例如,我国著名音乐家王建中先生以《梅花引》这部经典古曲以基础改编出来的钢琴曲《梅花三弄》中,不仅保留了中国古典曲目中美化本身动静皆宜的音乐形象,还营造出了古曲特有的典雅、高贵、清幽和古朴的音乐演奏意境②。在这部作品中的第一乐段,左手低声部持续的超低音演奏,就将古琴本身带有的音响色彩生动模仿出来,而高音部的强音和弦和琵琶音更是将这部作品的艺术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这种改编手法不仅将古曲同钢琴演奏完美融合起来,还有效的保留了古曲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由此可以看出,这种改编手法不仅不会破坏作品原来的音乐意境,还会使其在实际演奏过程中拥有更加丰富和显著的演奏效果,使我国古典音乐作品本身的文化内涵变得更加的丰富,使其在钢琴的演奏下,本身带有的音乐形象更加的具体,音乐意境得到了全面的升华。因此,我国从事钢琴艺术事业的人们在教授中国古典音乐钢琴曲目时,要引导学生保留原音乐曲目的旋律,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能力适当改变原音乐曲目的基本方向和美感,从而更好的提升原音乐曲目结构的细腻性,帮助学生更加立体的体会到中国古典音乐钢琴作品展现的音乐意境美。③

(二)钢琴作品细腻且丰富的情感美

正常情况下,西方人都会直接、具体的将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内心情感表现出来。同西方人不同的是,位于东方的中国人更加喜欢用一些偏含蓄和内敛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例如,在美术领域之中,西方人比较习惯用素描和油画的表现形式,更加侧重其写实程度;而我国倡导的水墨画则更加推崇一种写意和抽象的创作形式。在古典音乐上也是如此,我国古典音乐中蕴含着东方特有的细腻、温婉、超凡脱俗的情感美④。虽然从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上东西方艺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从音乐艺术的本质来看,其都是在追求情感、精神和美好事物,在探索和发现“美”。因此,教授中国古典音乐钢琴演奏的人员需要向学生传授借助钢琴这种偏西方化的音乐载体来表现中国古典音乐的能力,帮助演奏者将自身对不同古典音乐的理解和思想情感完美融入到钢琴音乐作品之中,提升中国古典音乐钢琴曲在情感和艺术表达方面的细腻程度。

nlc202309090141

(三)带有独特韵味的东方音乐旋律美

同东方音乐独具特色的演奏旋律相比,西方音乐在旋律上更加重视各个部分的旋律同整个音乐曲目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度,所以,西方音乐会从和声、复调、作品整体结构等部分将西方音乐的整体性特点全面展现出来⑤。在我国,古典音乐本身的旋律更多的是在体现东方人独有的一种线性思维模式,从旋律特点上来看,重视的是写意化和抽象化,讲求形散神不散。在我国传统的音乐旋律中,最初进行音乐创作是使用的调式大部分都是五声调式。

例如,王建中对《彩云追月》这部音乐作品中的旋律进行的改编和再创作,就是我国民族音乐旋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音乐曲目⑥。这种十分巧妙的改编方式,使得原曲目整个音乐意境、情感和氛围都得到了极大的生化,提升了原曲目音乐形象的活泼、生动和鲜明性。对此,我国古典音乐钢琴曲的教学人员在教学期间应该要保留钢琴曲中蕴含的东方旋律美,在保留原曲目基本旋律的同时,借助跳音音程和一些装饰音,在推动了原作品音乐情绪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品中包含的东方音乐独有的旋律美。

(四)风格独立的东方文化美

从我国传统音乐的审美层面来看,其更重视的是音乐本身的思想性与社会性。在我国数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传统音乐不仅具备基本的娱乐功能,更多的是在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因此,我国古典音乐本身更具社会性、思想性和政治性。因此,改编和创作我国古典音乐钢琴曲,不仅可以将我国传统音乐和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情感元素再次展现出来,唤起现代人对古典音乐和传统文化的审美感,还能够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⑦。因此,在教授钢琴演奏期间,相关人员需要不断探索优秀的钢琴作品,在继承和传播中国优秀古典钢琴文化的同时,将其中蕴含的思想、文化、精神美逐渐呈现给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对观众的道德思想、精神、价值观带来极大影响,从而使我国古典音乐钢琴文化中蕴含的东方美可以以钢琴的形式逐渐传承下去。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国,在我国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河流之中,我国的祖先们为我们这些后人留下来数量繁多、种类丰富、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宝库,古典钢琴作品就是其中之一。但从钢琴领域来看,该领域中大部分的钢琴作品本身都带有一定的古典文化意识特色。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先进存在的大量钢琴作品都是以传统音乐曲调和古典钢琴为依据,通过改变和二次创作的手法,形成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钢琴作品。因此,在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对古典音乐钢琴作品中包含的审美特点进行认真探索,找出其教学要点,对于明确有关钢琴艺术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法,规划教学手段,推动钢琴艺术和传统文化迅猛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徐向黎.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古典钢琴作品审美特征探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4,02:265-269.

②高艺.从钢琴音诗《夜之幽灵》探析拉威尔音乐创作风格[J].音乐创作,2014,07:175-176.

③代百生.中国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3,02:3-13+26.

④杨佩红.论钢琴演奏的审美原则[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3,03:95-98.

⑤姜莱.高师钢琴研究性教學课程改革的路径探索[J].艺术研究,2016,01:126-130.

⑥钱云珊.让学术新潮流在钢琴研究中不断显现——2007年国内钢琴研究述评[J].人民音乐,2008,11:54-57.

⑦黄雅芸.中国风格钢琴作品演奏的意识培养[J].音乐探索,2007,01:68-72.

篇5: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色

杜道明

中国古典园林可以说是自然美、建筑美、艺术美的有机统一。无论是端庄雍容的皂家苑囿,还是精巧雅致的私家园林,抑或古色古香的名山寺观,古代的造园家们都凭着高度的智慧和才华,经过艺术的剪裁和提炼,在有限的空间里造就出千变万化的园林景色。那些精美的牌匾对联、亭台楼榭、曲院回廊、假山叠石与荷池画舫等,无不精心设臵,巧妙安排,将大自然的万千美景和审美意蕴浓缩其中,构成一幅幅令人流连忘返的艺术化境。

一 园名、对联的美学意蕴

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和中国绘画一样,都注重把命名、题咏与景物的安排结合在一起。作为园林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些通过门额、牌匾、石刻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园名和景名,不仅恰到好处地起到了点题和深化意境的作用,使园林生出许多情趣,变得更加富有生命力,而且园名本身也状物写景、抒怀言志,或富含深奥哲理,或充满诗情画意,或含蓄蕴藉,或画龙点睛,使人在吟赏玩味之余,启迪智慧,增添游兴,获得审美的愉悦和享受。

其实,园名最初只是一个符号标志,便于人们称呼而已,所以常以地名或人名代替。如西晋的石祟在河南金谷涧的别墅叫金谷园,唐代王维的辋川别业和白居易的庐山草堂,都是这样命名的。也有用园主人的姓氏、官职来命名的,如董氏东园、沈尚书园等,与此相对的则是以义命名,如宋代司马光在洛阳筑园,取名“独乐”,有独善其身之意。

中国古典园林后来的命名,或出自典籍,或出自文人诗赋,或取汉字的谐音,都是为了表达园主人对前代名士的仰慕、归隐林下的志向等,突出了园林的主题思想及主旨情趣,同时引领游人的审美体验,去领悟感性风景所蕴藏的深厚内涵。如江苏吴江同里镇的退思园,本是清朝末年兵备道任兰生遭弹劾罢官还乡后所建,园名“退思”,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有退而思过之意。

除以标题似的园名体现造园家的主观情趣和统领全园的创作风格之外,中国古典园林中局部景点的命名则往往是景随名出。比如徜徉于苏州留园,在“涵碧山房”赏青山绿水,在“闻木樨香轩”闻桂花飘香(桂花别名木樨),在“清风池馆”沐浴明月清风,在“壕濮亭”观鸟兽禽鱼……移步之间,一个个景点便随名而出。名称和周围景色浑然一体,将游客带入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之中。这些和谐、有序的安排,大大增添了园林的整体美感。

中国古典园林和局部景点的命名,最重要的作用是引发游人的形象思维,从而由物境进入审美的境界。高度凝练、概括而又深邃的园林命名,总是以其丰富隽永的美学蕴含,引领游客进入造园家所极力表现的艺术境界之中,击领略那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并获得美的享受。

对联是中国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被大量地应用于园林之中。这些对联既能造成古朴、典雅的气氛,又起着烘托园景主题的作用,给以综合审美为特征的中国古典园林增添了一道耐人寻味的文化风景线。而且对联文辞之隽永,书法之美妙,常常令人一唱三叹,徘徊不已,这对游人来说无疑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在济南大明湖的北岸,铁公祠西圆门两侧镶嵌着一副名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是由清代诗人刘凤诰吟咏,大书法家铁保书写,被人刻在条石上的。济南大明湖自古遍生荷花,湖畔垂柳依依,花木扶疏,湖光山色,美不胜收。这副对联正是它风景的最好写照,而且对仗工稳、平仄协调,二百多年来一直被人传诵。镇江的焦山是长江中的一个小岛,山半 腰有座“别峰庵”,小巧玲珑,四周绿树翠竹掩映,环境特别幽静。庵中有两间书斋,曾是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的读书处。门旁挂有郑氏手书的一副对联:“室雅无须大,花香不在多,”在郑板桥看来,好的居住环境并不在于大和多,而是要有诗意。唯其如此,才能做到以雅胜大,以少胜多,这“雅”和“少”,正是镇江焦山这类文人园林的突出特点。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对联.虽仅片言只语,却意蕴隽永,对园林景观起着烘云托月、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对联有的富有哲理,发人深思;有的抒发情怀,令人神往;有的切合主题,启人心智,所以成为园林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华之所在。

二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意境。意境既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意境”是一个由“意”与“境”相结合的美学范畴,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其中“意”指人的思想感情,“境”指客观现实环境,意境就是人在审美过程中主客观的高度统一,是由客观景物的诱发而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也是一种情景交融,神、形、情、理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意境的基本特征是,以有形表现无形,以物质表现精神,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表现虚境,使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想象中的无限丰富形象相统一,使真实景象与它所暗示、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中国古典园林在处理时空的问题上,与诗画有相通之处。由于园景和诗境、画境一样,在美学上共同追求“境生于象外”的艺术境界,因此这三者都具有以有限空间描写无限空间的艺术创作原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尤其是江南私家园林艺术,是在有限的空间里,以自然界的砂、石、水、土、植物、动物等为材料,创造出幻觉无穷的自然风景的艺术景象。

园林的意境和风貌主要取决于造园家的文化素养,这也是许多名园出自文人画家之手的原因。而著名的造园家几乎都工于绘画,擅长诗赋。在造园过程中,诗赋、绘画艺术的合理运用,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这就使园林艺术和山水画、田园文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园林的山水布局、建筑及小品的安排,以及 花木栽植,往往借用山水画论,而风景主题的意境构思、匾额、楹联等,叉常常受到山水田园诗的启发。这种特殊的关系使中国古典园林每每散发出浓浓的诗情画意。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每逢月夜,皓月当空,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融成一片,有说不尽的诗情画意。因此,中国古典园林被誉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但园林的意境与诗、画又有不同,诗画的意境是借助于语言或线条、色彩构成的;而园林的意境是借助于实际景物与空间构成的。不过在美学上三者又有共同之处,即都追求境生象外,情景交融。

中国历代园林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因地制宜、别出心裁地营造了许多园林,虽然各不相同,却有一个共同点:游览者无论站在园林中的哪个点上,跟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中国古典园林十分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也正是为了营造诗情画意的意境。而要充分领略园林“入诗”“入画”的意味,就不仅要熟悉中国古典园林的常见手法和布局,还要用心体会风景背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园林意境的产生,离不开具体而真实的景物。这些景物由建筑、山石、水体、花木构成,是有形、有限、有比例的,是给人直接感知的空间;而由景所产生的人的想象空间,却是无形、无限,无比例的。园林意境的产生,同样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的参与。中国古典园林中众多的审美对象,无论造园家如何精心设计、布局,唯一的目的就是在特定的时空里最大限度地刺激游客的“心”,促使其生情、生意。唯有心物契合,情景合一,园林的意境方能酝酿生成。游人或抚绕孤松,或驻足花丛,或信步闲庭,或揽风亭 台……通过身临其境的领悟,在有限的园林实景中感受到诗情画意的无限意蕴,使整个身心完全陶醉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审美意境之中。

园林景物对游人情感的激发,主要是通过人的眼、耳,鼻三个感官。作用于眼睛的主要是园林的景点,这些景点的构成要素是建筑、山石、水体、花木等。园林艺术的魅力,一方面在于设计师的匠心独运,另一方面在于观赏者的想象再创造。

作用于耳的信息,主要反映在园林以声音为特点的景点上。中国古典园林常常借声音现象传达个人的情感意绪,从而给自然声音现象赋予动人心弦的情感美特征:秋雨梧桐就是人间说不完道不尽的悲欢离合的典型;残荷雨声代表着一种忆旧怀亲的伤感愁绪;雨打芭蕉则表达一种轻愁、一种无奈的思念之情。意境的化出,更将声音之美引向了一个特殊高妙的境界。

作用于鼻的信息,则主要体现在园林内植物的芳香。游览中国古典园林,不仅能看到美丽韵景色,还能闻到醉人的芳香:春天有扑鼻的桃李芬芳,夏日有袭人的荷花清香,秋季有浓郁的丹桂飘香,冬天有浮动的腊梅晴香。中国古典园林重视“写意”手法的运用,一山一石都耐人寻味,给人留下充分的联想和回味的余地。一块小石,便有山壑气象;一勺清水,便有江海气象;一草一木,便有森林气象,一座建筑小品,实际上代表了造园家的人格理想。中国古典园林在景点的空间布臵上追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叉一村”的境界。因此园林的布局设景,总是尽量避免形成一览无余的视觉效果,使人在有限的园林空间内,仿佛臵身于变幻的仙境中,从而形成一种含蓄幽深、形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多多,最本质者在于意境之美。臵身园林,时闻弦外之音;游毕而归,每有不尽之意,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的无穷魅力。

三 中国古典园林的动态之美

在构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美的诸多因素中,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动态美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动态美,首先表现在景物的动态上。一座面积有限、四面围墙的园林,难免给人一种凝固、闭锁的感觉。但造园家却能运用具有动势的造型艺术,使一座小园平添活力,俯仰成趣。比如一条弯弯的园林小路,因曲折而给人以蜿蜒向前的动势;龙游般的云墙,好像在跌宕起伏中蠕动;那高高的尖塔,高耸着指向苍穹,仿佛在向上升腾;在飘动的白云的映衬下,就连顽石也好像在“动”;即使是晴空万里,也照样富有动感,因为中国古典园林造山叠石的审美标准之一就是“皱”,它指山石的表面有凹凸的褶皱,外形起伏不定,既有明暗变化而又富有节奏感。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如亭、廊、楼、阁,是庄 重的、静止的,但为什么不让人感到沉闷、压抑昵?这就妙在中国古人创造了“飞檐”这种形式。它使房顶四角就像飞鸟一样展翅欲飞。在屋脊和飞檐上又有龙、凤、麒麟、人物、飞禽走兽等饰物,以及瑞云、卷草这类纹饰,无一不具有腾跃之美和天马行空之感。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讲究多个方位的变化。叠山、理水以及建筑、花术的设臵,都是力求营造山高水低、高低错落的变化,使得游人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得到美的享受。在园中漫步,随着地形的起伏和建筑的高低错落,既可仰观亭台楼阁,也可俯视绿水红鱼,视角多变,美不胜收。

中国造园强调有山有水,园以山奇,山因水活;山是静的,水是动的,二者结合,死山也就变活了。至于那流水的声响,更会使静静的园林充满生机。假如人们在竹下、花间流连,或“万竹引清风”,或“秋风动桂枝”,在这里,风也成了园林动景的一部分。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常常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山静泉流,水静鱼游,花静蝶飞,石静影移,都是静态形象中的动态美。而各种动势相互影响,又会产生某种张力,更加强了园林生机勃勃的动态美,这正是任何艺术门类都无法体现的综合艺术,它寄托着造园家潜在而热烈的动态追求。人们游赏一座封闭的园林,之所以不会感到静止与凝滞,其原因就在这里。

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活动离不开时间的流动,离不开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离不开晨昏昼夜的时辰变化,也离不开阴晴雨雪的气象变化。正是由于这些不断变化的天时,才使人们对园林的欣赏有了更深的动态美感。中国古代的造园家们早就掌握了园林景观的时间性,使“良辰”和“美景”互相融合,使时间和空间互相交感,构成一个个动态的风景系列。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推移,园林的最色也变化无穷,所以园林审美讲究季节的动态变化。事实上,季节变化之美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是被有意识地突出和强化的。比如用花表现季节变化的有春桃、夏荷、秋菊、冬梅;用树表现的有春柳、夏槐、秋枫、冬柏;用山石表现的,春用石笋、夏用湖石、秋用黄石、冬用宣石(英石)。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借助石料的色泽、叠砌的形体、配臵的花木以及光影效果,使四季假山各有鲜明的季节特征,游园一周,如度一年。再如杭州西湖的造景,春有“柳浪闻莺”,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南京的四季郊游,春游梅花山,夏游清凉山,秋游栖霞山,冬游覆舟山。春赏桃花、夏观池荷、秋看红叶、冬品腊梅,都是别具风格的赏心乐事。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是借山水、花木、建筑等物质实体来表现造园家的审美理想,因此它是一种空间艺术。游人对园林的审美活动,总是通过静观与动观这两种不同的赏景方式进行的。所谓静观,就是游人停留在某个景点上观赏,并细细品味周围景物的意趣,所欣赏的是园林的静态美。所谓动观,则是游人在行进中赏景,景点随着人的移动而连续不断地变化,所欣赏的是园林的动态美。欣赏小型园林往往以静观为主;大园因为有较长的游览路线,所以多以动观为主,但二者又是交互结合在一起的。适合静观的位臵多在厅堂、轩榭、楼阁、亭台、古迹等处,这些地方往往视野开阔,景色迷人,文化底蕴深厚,宜坐宜留。既可以在岸边细数池中游鱼,也可以在亭中迎风待月,更可以发思古之幽情。当然,即使是相对静止的景物也因观赏角度的不同而面貌各异,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动态美,正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中国古典园林的景点设计主次分明,景色多变,因此造园家往往为此设计出一条最佳的游览路线,在行进中把各种最佳的动态观赏点和供人休息、宴客、活动、居住的建筑物有机地串联在一起。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游览路线通常是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的,或临水景,或依山麓,有的还设臵了曲折的长廊,让游人免受日 晒雨淋之苦。曲折的游廊、起伏的台阶、蜿蜒的石径,都是动观的好地方。游人或登高远眺,或洞底探幽,园林美景如画卷般徐徐展开,从而使人体验到一种节奏和韵律的动态之美。中国传统艺术最忌直露,所以园林艺术也以含蓄深邃、曲折多变闻名于世。一座好的园林,绝不会让游人一下就看到全园最精华的部分,一些构思精妙的佳景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露”,或“欲扬先抑”。例如北京的颐和园,从东宫门进入后,首先看到的是一片整齐对称的宫殿、廊院、围墙。当人们通过一 段曲折、封闭的行程而略有倦意时,绕过仁寿殿便来到昆明湖边,当广阔的湖面和美丽的西山出现在面前时,顿时觉得豁然开朗,平添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动态美感。

为了激发游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以及揭开层层面纱一探究竟的冲动,中国的造园家们常常利用“障景”营造景观效果,以增强游人的动态审美趣味。这种障景造园手法,起着峰回路转、曲径通幽、引人入胜的作用。比如大观园用假山做为屏障,目的是避免游人一入园便对整个园景一览无余,而采用障景的艺术 手法,以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这种手法在江南园林中随处可见,有些园林在某一景区的入口处.还直接挂上“通幽”、“幽径”的匾额,以唤起游人的动态审美意识。苏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人的视线,使人一进园门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从而发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慨。此外如北京恭王府花园的土山,苏卅拙政园入口内的黄石假山,上海龙华公园入口正面的黄石大假山,苏州寒山寺门前的影壁,北京北海的九龙壁等,都是中国古典园林常用的障景手法,目的都在于引起游人的动态审美情趣。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

篇6:光线在影视作品中的审美价值探究

在生活中,光线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质,与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影视艺术中,光线是视觉元素的核心,是重要的影视造型手段。影视画面中的形态、影调、明暗、情感基调和构图等都需依靠光的作用。光线就如画家手中的画笔,影视创作者运用它可以勾勒描绘出极富审美价值视觉作品。

2 光线的造型能力

光线作为一种语言,是创作者构建影片的基本元素,摄影师利用它可以塑造出立体可视的影视场景,不仅可以使画面层次丰富,拓展影视时空,还能够塑造出一个个生动可感的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复杂情感心理。此外,光线作为影视艺术的造型语言,还可以直接影响影片的构图,参与画面造型,增强画面的造型美感。如何运用光线塑造出富有魅力的影视形象,增强画面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是影视艺术创作者不懈的追求。

2.1 光线对影视作品中“景”的作用

在文学创作中,典型环境塑造典型的人物,在影视艺术中也同样如此。一部影视作品,光是生命,景是骨架,出色的用光不仅可以打破影视的二维空间的视觉局限,扩展影视视觉空间,赋予影视作品以独特的光线造型美感,对整部影片的艺术造型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一些影视剧中,由于创作人员没有非常好的运用光线造型或者缺乏影视用光技巧,使影视时空错乱,画面层次单一,场景空间造型缺乏真实性,导致影视中的“景”失真,无法很好地辅助表现影片主题与人物形象,让观众处于视觉感官混沌中,这都严重影响整部影视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性。当然,在影视艺术长廊中,用光优秀的影视作品很多,值得每一位影视创作者的学习和借鉴。

由第六代导演霍建起执导的电影《暖》,讲述了男主人公林井河和女主人公暖的一段唯美的田野爱情故事。影片的用光十分出色,创作者充分的运用和调度自然光来表现影视时空、展现环境。在表现影片现在环境时,如淅淅沥沥的雨天景色,暖和哑巴、女儿居住的破陋屋子,创作者运用的是冷硬昏暗的光线,形象地展现了女主人公所处的残酷环境。在表现过去时则采用的是明亮的光线,金黄色的麦田,武生为暖化妆的场景,林井河和女主人公荡秋千的场景,都运用了暖柔明亮的光线,恰当地表现出男女主人初恋的美好,展现了主人公过去所处的环境。《暖》这部影片对光线的合理运用,让观众对现在和过去的时空有了直观的感官认识,也给整部影片创造了不凡的光线整体结构造型。同时,影片在光线营造的色调上也是相当优秀,现实时空采用的是冷色调,过去时空采用的是暖色调,这一色调的运用,赋予影片现在与过去两个时空不同的画面造型美感。同时,冷与暖的色调对比也间接表现了两位主人公从过去到现在的性格变化和内心情感变化,增强了整部影片的审美价值。

2.2 光线对于影视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

相较于抽象的文学形象,影视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直观,具体。它是影视中活动着的视觉符号。荧幕上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离不开光线这一关键元素的塑造。不同光线的调配,可以塑造截然不同的形象,创造出不同的视觉观感。侧光和硬光的搭配可以塑造刚毅的男性形象,柔光和正面光的运用可以呈现出温婉的女性形象,当然光线的调配有很多,在视觉上给人的作用也是不尽相同。

由侯咏执导的女性主题影片《茉莉花开》在电影语言的运用上可谓细腻独到。整部影片光线的运用十分考究,在塑造“茉”“莉”“花”这三位人物角色时,光线地合理运用让荧幕上的三位时代女性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影片中在塑造茉和高先生初次相见到恋爱的场景时,创作者给茉以正面光和暖柔光,场景的搭配也是运用暖光,极致地描写了一位怀揣着少女情怀,对爱情充满向往的少女形象。在表现影片第二个形象莉与高杰和领养女儿花一起生活却疑心高杰与逐渐长大后的花产生不伦恋情时,创作者将这一场景安排在晚上帐内的床上,隔着帐纱本来就让观众看不清莉的脸,而此时创作者对人物的脸部没有进行人工光补光,而是让莉的脸处于暗部,环境的照明采用极为昏暗的光线,这一系列光线的调用搭配将莉猜忌,无奈,孤独的女性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在塑造第个角色花在雨中独自生育的过程时,导演采用了极为明亮的光线,配上花的面部特写镜头突出人物花的坚强、勇敢、独立的性格,让观众看到一位新时代的独立女性形象。

影片《两个人的芭蕾》末尾时,姥姥在观众席后面欢快的跳着仙女舞,此时创作者运用红色的舞台灯和较硬的白炽灯对跳动的姥姥进行光线渲染,影片中妈妈舞姿笨拙,但那在一片红色舞台灯和白色闪动追光灯的映衬下,却是那么美好,为观众呈现了一位坚强、乐观、善良、能干、伟大的女性形象,让整部影片展现出了极大的审美价值。

3 光线的创造性

光线作为一种视听语言,不仅可以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气氛,也可以表达意念和某一些特殊的意义,在很多影片中,创作者也把“光线”作为影片的角色来塑造,以达到表意和象征的作用。

影视作品中,光线的恰当运用能够自然地表达影片潜在意蕴和思想,当影片创作者无法出色的单独运用直白的画面和声音来表达主题时,光线的合理调度就可以不着痕迹地将思想传达给观众。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结尾部分,男主人公安迪坐在牢房的床上,此时牢房外的灯光正好构成侧面光打在安迪左侧脸上使右侧脸处于暗部,这种光线的调用表现了一种不安的戏剧效果。同时,一半明亮一半昏暗的光线处理方式,有着极为强烈的表意功能,暗示着主人公性格和不确定的命运。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红色光线可谓运用到极致,在三太太被吊死不久,颂莲点亮了三太太房间里面的灯笼,播放了其生前一直唱的京剧,让整个院里的人都惊恐万分。雪白的院子,极冷的色调,血红的灯笼发出刺眼的红色光线,让本来就阴森的四合院变得更加恐怖。四眼的红光从屋门透出来,红的恐怖,就如一张血盆大口。这样的画面有着极为深刻的表意性,使整部影片的审美价值达到了新的高度。

4 光线的象征作用

光线创造性的另一大功能就是象征性,优秀的影视艺术创作者深知如何运用光线进行对人物命运和影片主旨进行暗喻和象征,使整部影片的意蕴更加耐人寻味。

影片《云水谣》,导演尹力用光与影谱写出感人肺腑的爱恋。在影片男主人公陈秋水和女主人公王碧云第一次走廊相遇时,暖柔的正面光运用象征着他们对彼此爱意的萌生。当表现作为热血青年的陈秋水为躲避迫害从台湾辗转到大陆时,运用的是冷光,并配之阴雨天,整个画面极为压抑,象征着秋水和碧云所处的动荡的时局环境,象征人物命运的转折,加深了影片的内涵,提高了审美价值。

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变革使灯光技术不断完善,给影视艺术提供了物质保障。但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却给影视创作者带来了挑战。创新灯光技术,提高光线运用技巧,打造影视经典,让影视作品的审美价值更趋向艺术化、内涵化、特色化和合理化是每一位影视创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

摘要:影视艺术以视觉画面为主要造型手段,而光线作为构成视觉画面影像的首要元素,是影视艺术的魂和生命,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个性的人物形象塑造,细腻的人物心理展现,张力十足的剧情脉络,极具感染力的氛围营造等都离不开富有魅力的光线语言。光线使创作者将文学剧本中的抽象形象化为影视画面中的具象形象成为可能,使视觉画面富有美感,使影视作品具有审美价值。本文从光线对于影视作品中的造型作用及其创造性两方面进行论述,并结合国内国外的优秀影视作品案例探究其审美意义。

篇7:古典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略述

关键词:古典文学作品;审美特征

从古典文学的整体来讲,古典文学的诗词解读主要可以从作者创作的背景、当时的场景的转换以及作者的心态历程和文学的观赏及历史的点评等方面进行赏析。同时在上述几方面的鉴赏过程中需要我们准确掌握对于文学作品的定位以及创作的意境领会,把握住作品表现的中心观点及思想,深刻体会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本文主要针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创作历史及文化内容进行赏析及审美,探索关于古典文学审美的特征。

一、把握古典文学的创作背景

古典文学一直是我们最丰富的文化财富,并且在我国文学历史上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典文学有多种类型,上有楚辞汉赋,下有唐诗宋词元曲,这些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古典文学之表达方式也不仅相同。在掌握他们的审美方式时,首先需要掌握的就是作者在进行创作时的历史背景。

以我国屈原楚辞代表作《离骚》为例,我们在鉴赏《离骚》审美特征时就需掌握当时的创作背景。屈原在楚怀王早年曾被信任,担任“左徒”之职,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待宾客,应对诸侯。”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是当时盛极一时的大国。但因为屈原自身的性格以及当时朝庭上的奸臣上官大夫以及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和秦国的使者张仪的挑唆,屈原渐渐失去了楚怀王的信任。公元前305年时,屈原在朝堂上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楚怀王并未接受屈原的意见且还因此冷落了他,楚国最后还是投入了秦国的怀抱,屈原被逐出郢都,从此屈原便过上了被流放的生活,而楚怀王也被秦国幽禁一生。晚年流放期间屈原创作了《离骚》。史记中记载,“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 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尤罹忧也。”;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国忧民以及满腔的愤怒皆是因为楚国当时的社会背景产生。《离骚》就是屈原依据当时的楚国的黑暗政治以及自己的不公正待遇而抒发的一种政治性的抒情词。不掌握这一背景,我们就无法对《离骚》进行准确的审美赏析,也无法理解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而“不淈其泥扬其波”的这一以身殉国的伟大而高洁的行为!因而只有充分掌握了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及作者在进行创作时的情感表达,才能很好地进行审美形式的赏析。

二、理解古典文学的思想内容

对于古典文学的赏析以及审美形式的探索还应注重对于古典文学内容的掌握。我国古典文学具有丰富的形式,前面提到楚辞,在后期也兴起了唐诗宋词元曲等其他形式。下面我们就通过唐诗进行分析,掌握其审美特征。

唐诗于我们并不陌生,它是我国古典文学上的瑰宝,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一笔,在唐朝兴起了诸如李白、杜牧、高适、杜甫、韩愈、刘禹锡等这些杰出的唐代诗人。在审美特征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掌握古典文学中作品的内容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及中心思想。

例如大家熟知的杜甫《春望》一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依据本诗字面的内容可知当时国家面临支离破碎,不变的只有山河美景;春天来了,人烟稀少城里草木茂密。作者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常年的连绵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信得上黄金万两。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通过在对这一诗歌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顺利的把握住作者痛心于百姓的生活疾苦,痛恨战争,愤懑而内心感慨万千的“感”与“恨”的诗歌意境及中心思想内涵。只有我们在掌握了文章的内容之后才可以顺利的进行文学审美特征的赏析及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我们掌握文学的审美特征,还可以增加我们对于古典文学知识的了解及涵养的形成。

三、结束语

古典文学一直是我国文化上的瑰宝,也是我国的长久的历史发展的见证,更是文化史上不可磨灭的重要部分,是一个国家民族强大与发展的见证者。对于古典文学的赏析以及古典文学的审美特征的掌握,一定要牢牢掌握住在了解文学内容的基础上文章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在创作时的历史背景,,只有真正的掌握住这些才能很好的进行文学古典的审美特征的分析。

参考文献:

[1]韩伟.20世纪中国美学“意象”理论的发展谱系及理论构建[J].文艺理论研究,2014,01:204-214.

[2]张江.当代西方文论若干问题辨识——兼及中国文论重建[J].中国社会科学,2014,05:4-37+204.

篇8:探究审美教学古典作品论文

一、中国古典诗歌特点

1. 诗歌的抒情性

“诗缘情而绮糜”,诗是抒情的,因而要绮丽有文采。“情发而为辞章”,只有以情为本,表现情性,诗文才美。诗歌的美首先是抒情的美,用抒情的方式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打动读者,教育读者。

2. 诗歌的音乐性

诗歌在形式和语言上所具有的与音乐相同或相近的艺术特质,通过吟唱朗诵才能发挥其抒情的审美艺术效果。不管抒发的感情是欢快的,还是悲戚的,是壮烈的还是缠绵的,都必须给听觉以美感。

3. 诗歌的形式美

诗歌在外在结构安排上要适合抒情的需要,适合感情的起伏,按照一定美的规律构造诗的外形,体现出一种独具的形式美。

4. 诗歌的意境美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主要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主体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意味的境界中,与欣赏者的审美情感产生共鸣。我们要站在美学的高度去充分认识诗歌在审美教育活动中具有的独特的审美教育功能。

但是,目前部分教师在语文诗歌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死记硬背功好,字词句意不甚明了;二是只背诗词不问作者,对诗词中情感把握偏颇,影响对句意的理解;三是理解诗词句意喜欢对号入座,缺乏联想与想象;四是仅限于背诵应付考试,平日写作用得少,由诗能翻出新境界者更少,不能实现审美意识的再创造。使得鉴赏诗歌这样一种欣赏美的活动演变成纯技术的操作,因此变得枯燥乏味。结果既没有提高学生能力和水平,又没有培养兴趣。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就要从审美的角度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诗歌鉴赏融入语文教学中,通过诗歌鉴赏体现出其审美功能。

二、通过阅读从整体上去感知,把握全诗的要旨

一首诗就像一幅画,一幅画的整个构图和色彩都应当是和谐的,不能孤立地去研究某一局部。任何孤立的解释字句都可能导致曲解,甚至误解。在学习一首诗时,要通过朗读感觉从整体上来把握全诗的要旨,把整个诗所描绘的每一幅画面,一种思想感情处理得顺理成章。比如在讲李白的《静夜思》时,“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字,许多人都会认为它就是我们常用的一种睡具,意思是诗人躺上床上睡不着而生思乡之情。按照这种理解就出现了两个疑问:一是床在屋子里,床前的月光如何能“疑是地上霜呢?”二躺在床上怎样做“举头”、“低头”这样的动作呢?显然,把“床”简单直接理解为“睡具”就有些不通顺。这时需要去启发同学们从整体着眼去寻找一个合理的解释。据《辞海》中解释“床”还有“井的围栏”之意。经过一番斟酌,对这首诗的理解就显得非常和谐:诗人在一个秋天的夜晚,站在异乡的井边,看着凄冷的月光顿生思乡之情。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思乡图。

另外,阅读一首诗还要知人论世,联系诗的作者、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经历。《春望》中的“国破”“感时”“恨别”“烽火”,单从字面上不容易看出来,如果联系到唐王朝安史之乱,诗人被软禁在长安城的史实,一切便迎刃而解。作者的情感往往融合在对景物的描绘中,情景交融,情事一体,单从字面上不易把握住,就要从作者生平及其思想感情来把握。

三、欣赏诗歌艺术要善用形象思维,善用联想和想象

诗歌是艺术,艺术的核心功能是审美。通过朗读、吟诵,运用联想和想象,构筑诗中意境。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按照情感的逻辑来进行活动,在记忆中经由新的、类似或相关的对象触发产生联想,使原有的对象变成蕴含丰富、生生不息的审美意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表现了相当高的美学高度,从数量和色彩两个方面分析:“黄”和“翠”的搭配,“白”和“青”的搭配都是和谐而美丽的。恰如绿树丛中两朵黄花,蓝天之下一缕白云。“两个”黄鹂极具美感。一个太孤单,一群太吵闹,两个最温馨最和谐,婉转而多情,数量的选择与色彩的搭配和全诗的意境相吻合,和谐优美。

四、善于比较,在讨论、辨析中发现异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赏,通过比较发现异同。苏轼和辛弃疾同为豪放派诗人,豪放是他们的主导风格。但从豪放来看,由于各人的境况不同则又各呈异彩。苏轼的词在豪放之中有旷达之风,辛弃疾的词在豪放中呈悲壮之势。在词的雄浑奔放上,苏轼和辛弃疾是一致的,这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政治遭际息息相关,他们代表了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怀有进步的政治思想的苏轼和辛弃疾被保守派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因而他们屡遭排挤和打击,迁官受贬。他们的政治热情和爱国赤诚就表现为词的雄浑奔放。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绘出一个豪迈壮丽、雄伟壮阔的如画江山,在追怀古圣先贤之中,深深表达出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和斗志难酬的不平之气,创设了悠远、壮阔、深邃的意境。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也同样创设了这样的意境和神思,只是在感情上稍微低沉些。

豪放是苏轼和辛弃疾的主导词风,二者因境况不同有迥异之处:苏词豪放之中含有旷达,辛词豪放之中蕴有悲壮,尽管二者在政治旅途中同遭贬谪,但是在思想和人生观上却大相径庭。苏轼在政治上积极,急于实现政治抱负,处世态度认真而不迂腐,旷达而不颓废,追求自由而不厌弃世俗,政治上的得失并没有影响到他的旷达,而辛弃疾则属于投城人员,南宋政权对他怀有戒心,权贵们也时常排挤他。他对于政治上的不得志充满消极情绪,时常流露出悲愤苦闷的情感,表现在词中便是一腔悲愤,是一种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叹。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虽然同是怀古作品,二者的词风差异也表现得较为突出。

篇9:谈古典诗文教学中的审美

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文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一定教学策略,通过对古典诗歌的深度剖析,从内容、形式及所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审美观念的塑造,以实现学生美学和情感的共鸣,帮助学生陶冶情操、舒缓心境、健全人格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讲究吟诵策略,引导学生形成审美直觉

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最为直接的方式那就是引导学生吟诵。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这足以说明吟诵的重要性,吟诵的过程也是学生感受力培养的过程,学生多读才能品味古典诗歌的真正寓意、情感表达和美学韵味。学生对古典诗歌吟诵的过程就是审美鉴别和借鉴学习的过程,通过学生的吟诵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感悟和理解程度。

对于吟诵,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因材施教,做到具体学生具体分析,并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和方法,采取多元化的吟诵方式,如领读、齐读、范读、比较诵读、诵读等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尽显学生个性。其次,教师一定要给足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吟诵。再次,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吟诵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深入到古典诗歌当中,体会它的情感悦动,从而尽情领略诗歌中独特的艺术美。如在学习杜甫的《登高》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齐读、对比吟诵等诵读方式,让学生领会到这首诗歌的美学所。

二.把握诗歌内涵,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中进行学生审美的教育最为重要的目标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能有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领悟诗歌的意境,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学生对古典诗歌学习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有效的把握诗歌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来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如在学习柳永的《雨霖铃》一词,教师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在有效的把握诗歌的大意后,让学生懂得“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所阐述的离别无限愁苦,一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道出作者的万般无奈和无限痛苦。对于类似这种古典诗歌,具有深远意境,丰富内涵的,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来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感受到诗歌中的凄美故事和场景;学生如果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经过老师引导思考他们就能感悟到诗歌中的美学所在。

三.学会引导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对古典诗文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所谓“诗缘情”,“诗言志”,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了作者的不同情感,所以在学习古典诗文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学会引导学生,通过对诗文的学习和鉴赏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古典诗文历经历史的沉淀,其中所饱含的有价值的资料举不胜举,所传递给学生的正能量也是不可估量的。

读韩愈的《师说》,要让学生明白“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学习《论语·季氏篇》中的《季氏将伐颛臾》,让学生明白“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的意境;读屈原的《离骚》就必须让学生了解作者报效国家的一片赤诚之心,体味作者对理想的积极追求和对腐朽反动气力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新课改下探究古典诗歌中的美育和德育路径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中国古典诗文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非常的多元化,资源也非常的丰富;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也对高中生有极大的触动;在写作手法、情感表达形式和作品的载体选择上都十分的恰当和确切,通过优美和舒畅的路径展示了华夏五千来来的文明,运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教育可以说是功效卓著,效果极佳。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准备,认真探究学情、教情和教学内容,就能使我国的古典诗词更加光彩夺目。

上一篇:新婚节目流程下一篇:会计手工帐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