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语文教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语文审美教育成为了教师教学的重点内容,审美能力是指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加入审美教育,可以更好的陶冶同学们的情操,帮助他们树立审美的观念,同时,也能用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一定的思想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本文根据语文知识的特点,探究将审美教育运用到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措施。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审美教育语文教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审美教育语文教学论文 篇1:

寓审美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摘 要: 如何把审美教育寓于语文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成为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这是需要语文教师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此加以阐述。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教学体会

如何根据语文科的特点,把审美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成为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实为语文教师必须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这是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环节和任务。要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他们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得以提高,语文教师不但要有饱满的政治热情,而且要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基本的美学知识。在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上至先秦诸子,下至现代名家,乃至外国文学家的作品都有。这些作品有的歌颂真、善、美;有的鞭笞假、丑、恶;有的咏物抒情,阐述道理;有的反映和描写自然风光、社会面貌、艺术世界。可以说从四行的绝句,到洋洋数千言的小说,无不可以从中找出审美因素,进行审美教育。近几年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尝试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教学改革,运用审美手段,展示艺术宝藏,陶冶学生的情操,使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那么怎样寓审美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呢?下面就这个问题,我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描绘艺术形象,使学生鲜明地感受美

在生活中,每当看到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悬在蓝色的夜空中或偶然间听到悠扬的笛声从远处传来,你就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这就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美感。如果我们善于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也就是说使作品中的艺术境界活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能感受到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美的基本形式首先应该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生动地描绘课文内容。这样产生的美感,能使学生倾心于课文本身,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从课文中自然地吸收丰富的精神营养。如朗读朱自清的《春》:“‘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在朗读过程中就要指导学生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缓急轻重,做到流畅连贯,使人听起来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曲充满青春活力的迎春交响曲。这样,就能达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学生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获得美感,得到美的享受。又如鲁彦的《听潮》一文描绘“大海沉睡图”这一画面,就应以轻柔、舒缓的语气朗读,并且带着丰富的联想,仿佛能够感受大海真的“睡着了”,连你仿佛也进入海的酣梦之中。而朗读“涨潮达到高峰”这一画面时,就应该情绪高昂,语气激促,语调高亢,想象海浪阵阵拍打岩石的动态、声响,想象千军万马混战的情景。通过这样的朗读,作品在学生的眼里不是单纯的解说对象,而是一种融进自己情感的创造性审美活动。在这一基础上再阅读课文,学生不但能引起强烈的兴趣,而且能在反复吟诵中加强思想教育。

二、从自然景物的描绘中,使学生直观地感受美

在新编教材中,描绘自然美的作品占有一定数量,这些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不但再现了客观世界中的自然美,而且表达了作家的审美观点。教师有目的地、适时地对学生加以引导,能使学生既似在实景里,又如在画境中;既欣赏祖国的风光认识祖国山河的美,又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如教读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一词中,就应着重指导学生理解词中北国雪景的描写:“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此时学生完全陶醉在红日雪光交相辉映而分外妖娆的景象里。在分析文章时,教师适时提出:“祖国山河为什么在诗人眼里显得这样美丽多娇呢?”这一问题,学生们就能较容易理解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深深的爱,誓为人民夺回被敌人蹂躏的祖国山河。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到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又能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有些作品在描写自然景物突出自然美中,往往还有更深刻的思想内涵。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就把白杨树置于西北黄土高原这一雄伟壮丽的自然环境中来描写。文章中极力描绘白杨树的形象,表现白杨树倔强挺立,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对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目的是赞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对思想内容的探讨,学生们理解并欣赏到自然景物的描绘中包含了深刻的思想意蕴,从中得到美的享受,陶冶情操。

三、加强情感体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美

在美感过程中,人们的情感体验是最丰富、最活跃的。一篇课文的教学,是否起到了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从观察学生的情感变化就可以看得出来,如果学生无动于衷,就不可能收到思想教育的效果。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同是一部影片,有的人看到了深受感动,也有的人说:“没意思。”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情感体验同一个人的审美观点,对生活的认识和审美对象的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理解了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美感虽然具有直觉性,但它却不同于一般低级的感性认识。美感是直觉和理性的统一,它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也是一种思维活动,没有理性地参与,不去品味,是谈不上真正获得美感的。所以,在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中还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分析、理解和品评和感知艺术形象,使其产生强力的情感体验,并深刻地认识美。如学习何为的《第二次考试》一文,学生看到了主人公陈伊玲在关系到个人“终身大事”的第二次考试的紧要关头,置自己稳操胜券的复试于不顾,毅然参加了抢救国家集体、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救灾行动中去。她这种正确的生活态度,使人生的意义迸发出光辉的异彩,突出了她出色的才华和美好的心灵,引起了学生对她的崇敬和喜爱之情,从而加强了思想教育。

当然这并不是说只要能引起强烈情感体验就能够深刻地认识美,并从中受到教育,在有些情况下,如果审美观点不正确,审美感情不健康,则强烈的情感体验反而会使心灵受到污染。因为只有高尚的情感体验才能陶冶高尚的情操。有一些文学作品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也常常流露出消极伤感的、个人主义的、金钱至上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情感因素,如不注意识别,就会受到不良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健康的、催人向上的精神,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应该爱什么,恨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正确对待文学作品,吸收精神营养,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自觉抵制精神污染。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丰富审美享受

在美感过程中的认识与体验是统一在想象之中的,离开了想象,就没有美感。反之,想象越活泼,理解越深刻,情感体验就越强烈,人们的审美享受也就越丰富。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表达或非语言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的有关事物的想象。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再造想象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语言描述,在头脑中补充形象的能力。正是在这种“再造”中,学生才能得到美感的更大满足,在美的欣赏中受到教育。如学习《桂林山水歌》一诗:“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我们据此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使学生从绘声绘色的描写中,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自然地从内心升腾起一股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这样学生就能进入美的境界,受到美的陶冶。

创造性想象,是不依赖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来的新形象。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学艺术的创作都是创造活动,都离不开创造想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写反映生活的文章就是在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想象能力。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一种现象:学生面对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在写作时却感到没啥可写,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是对生活素材进行概括、提炼、再创造的能力不高,形象思维的能力不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除命题作文时注意密切结合生活实际外,更应引导学生留心生活,积累材料,培养审美能力,让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感受生活的美。这样,学生就能写出好文章。当他们完成一篇文章,描绘刻画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物形象的时候,自己也就在创造想象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受到了美的陶冶。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能只单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在大力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更要教书育人。让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自觉地、有计划、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一代新人。

作者:谢进来

审美教育语文教学论文 篇2:

试析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语文审美教育成为了教师教学的重点内容,审美能力是指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加入审美教育,可以更好的陶冶同学们的情操,帮助他们树立审美的观念,同时,也能用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一定的思想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本文根据语文知识的特点,探究将审美教育运用到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审美教育;高中语文;语文教学

引言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语文知识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的美感,如果教师能够充分挖掘教材中与美有关的元素,就可以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同学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也能让语文知识变得更有内涵。教师通过审美教育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使他们可以更深切的感受到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增强情感的共鸣,从而提升语文学习的质量。

一、提高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

要想在语文教学中科学的融入审美教育,就需要先提高教师的语言教学能力,引导他们将带有美感的语言和情绪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以自身的言行去影响学生,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1]。汉语语言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美感,它是一种美学艺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使用审美化的语言,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增强他们的情感感知能力。要想在语言中加入美的艺术,就需要使用更加生动形象的词汇,句与句之间要有和谐的音韵感,还要体现出整体的对称感。当老师在讲述教材文章时,还要加入一部分想象力,引导学生用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把文章的内容在脑中形成一幅具体的画面,从而加强对美的感知。好的作品一定会融入创作者的情感,而对情感体验能力的培养是语言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老师要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用心感受作者的情绪,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讲给学生,增强他们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

《沁园春·长沙》是毛主席青年时期所创作的诗歌,抒发了伟大的革命情怀,教师在讲述时,就要将诗歌中的情感变化用语言体现出来。比如,诗歌第一句的情绪是比较平淡的,老师可以直译出来,不需要加特别的形容词,但是当讲到“鹰击长空”这句时,老师就要加入一些能够代表激昂情绪的词汇,把同学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从“恰同学少年”这句开始,诗歌进入了情绪的高潮部分,老师可以用“豪情万丈”“壮志凌云”“热血青年”这样的词汇描绘诗歌中的少年,让同学们更好的体会到当时的青少年对革命的炽烈情怀。教师通过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述能力,使审美教育更加自然的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也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增强了学生对美的体验。

二、在课文分析中正确鉴赏美

要想在文章中体现出美感,就需要运用好汉语语言艺术,把带有美感的情绪融入其中,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语文教材的内容都是经过了精心挑选的,这其中包含了很多具有一定审美鉴赏价值的教学素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章中的意境美、文字美和形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2]。老师根据文章的体裁对同学们进行不同方向的审美教育,比如,在遇到描写人物的作品时,老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人物形象、性格和行为举止等内容的描写来增强欣赏形象美的能力,同时,也要体会到故事人物美好的思想品质,从而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当遇到描写美景的文章时,老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欣赏美的语言,看作者是如何对景色变化进行更细致的描绘,又是如何用变化的美景表达人们的不同情绪,从而提高语言美的鉴赏能力;在学古诗词以及诗歌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鉴赏美的意境,通过分析其中的深刻内涵,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学会感悟诗词歌赋的“言外之意”。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荷花淀》课文中对话的内容,让同学们体会到人物的形象美。这是一篇战争题材的文章,但是作者却没有描写残酷的对战场面,而是用对话的形式表现出了战争的紧张感,同时也體现了水生嫂稳重、机敏的性格。老师要让同学们明白看文章不能只看故事情节,而是要从中找到更深层的含义,学会用正确的方式鉴赏作品。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听、说、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通过听觉刺激,加深对美的理解,在朗读的过程中,用语音语调表达出文章的情感,使同学们拥有美的意识。教师以提高学生审美感知力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对美的判断能力,同时,也能让他们学会如何用真心去感受文学作品的情韵,从而使他们更加享受阅读,更加喜欢阅读[3]。而且,这样的教育还能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为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别康桥》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老师可以先引导同学们回忆一些曾经遇到的离别的场面,然后再将这种情绪融入到朗读中,使其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更快速的理解诗歌的含义,增强对文章的情感感知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教师用审美化的语言进行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在教学中加入审美鉴赏教育,能够提高同学们的鉴赏能力,同时还能增强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拥有健康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曹铭珍.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12):32-34.

[2]王栋.谈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2020(46):90.

[3]薛刚.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J].语文天地,2020(28):77-78.

作者:王海静

审美教育语文教学论文 篇3:

分析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改革,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利用学生的性格特点,科学地设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更好地提升语文素养。在审美教育过程当中,教师要利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和学习当中受到耳濡目染,提高欣赏语文文化的美感。所谓审美教育就是提高学生的欣赏美感和情感,在语文阅读当中对语文的欣赏。

关键词:审美教育;语文教学;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

一、 引言

由于语文知识面广,内容千姿百态,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来欣赏语文课文当中的美。教师要把课本当中的美尽可能地呈现到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能够主动进行学习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心灵上得到渲染。引导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语文学习当中,本文就以分析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当中的有效渗透和策略来进行探讨教师对学生的审美引导,加强学生在学习当中的自主性。

二、 小学语文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俗话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感,就无法激发学生在教育当中寻求艺术的热情。所谓的审美教育就是指教师在传递审美知识的同时,要积极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当中感受到知识的美丽和魅力,提高对美的创造,从而在学习当中提升自我,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当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当中,过多地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当作主要的培训目的,忽略了學生的能力培养,从而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严重脱节。“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的教育,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无法培养审美观念,使学生在语文的审美过程当中,效率和能力普遍低下,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学生在今后发展过程中无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要求之下,对于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体现在学习能力方面,还要体现在情商、审美能力、文化底蕴等方面。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当中,要充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能够培养良好的习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 应用信息化技术有效渗透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要积极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发展能够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审美认知使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够得到升华,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特征,所以审美教育是学生在发展过程当中,需要重点培养的一项基本学习能力。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方面培养良好的习惯,还能够使学生在德育素质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的学习眼界。使学生能够利用网络和书籍加深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智力水平,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 巧妙应用语文教材,科学融合审美教育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当中切实的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审美的观念当中提高对语文知识的认知,教师要通过合理的引导使学生从细节入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在授课过程当中,灵活地运用语文教材,科学地融合进教学模式,使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能够创设美感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能够将更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语文学习当中,从而激发学生对美好的向往,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提高了学习兴趣,能够主动的在语文学习当中进行审美练习,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够提高学生在学习当中的阅读情感,激发学生更好地投身到语文学习当中,使学生能够在欣赏的过程当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动力,使学生能够具有发现美的眼睛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在语文学习当中更好地进行知识探究,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五、 带领学生阅读文本,增强学生审美认知

教师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欣赏到课文当中的美感,使学生能够充分地了解语文知识的魅力,由于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学生能够通过对语文学习,了解中华5000年的文化魅力,通过一首诗和一段文言美文不够充分的吸引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体会到字里行间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投身到语文学习当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 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开展语文教学,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审美教育与课程内容的有效整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促使学生全方位发展。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激发语文学习潜力,提高对语文知识的认知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参考文献:

[1]邝敏慧.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课堂的创设[J].语文教学参考,2017(34).

[2]刘克军.阅读经典美文,创建语文课堂的精彩[J].云南教育,2017(11).

[3]秦倚天.探究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教学评价,2016(1).

作者简介:卞晓宁,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五合中学。

作者:卞晓宁

上一篇:信用卡风险防范论文下一篇:金融危机原因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