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审美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在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通过构建高职语文课程体系来实施综合性的语文教育。遵循系统、多元、联系的原则,高职语文课程体系由语文基础、口语交际、实用写作、文学审美、社会文化、语文活动等系列课程构成。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语文审美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语文审美教学管理论文 篇1:

刍议初中语文审美化教学

摘 要: 初中语文所实施的审美化教学,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在教学中实施语文审美化教学,并从中发掘语文教学本身的审美资源,由此,作者提出了四点教学策略。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审美化教学 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所实施的审美化教学,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就要求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实施语文教学的时候,不仅把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作为首要任务,而且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努力实施美的教育。然而在倡导语文审美化教学的当下,却仍然存在一些“失美”和片面理解“美”的错误倾向。前者仍然是沿用陈旧的教学观念和题海战术,将语文课变成纯技术的训练,使语文教学变得刻板程式化;后者则是泛泛理解审美教育,在美的形式上费心心机,利用一些五花八门的辅助教学工具和教学方式将语文课包装得十分花哨,却忽略了语文这门学科的本质。

在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挖掘教学的美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一、美的个性,吸引学生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得体的服装,适中的色调,整洁大方的仪态,充分展示自己的审美修养,给学生树立美的典范,使学生受到视觉审美的熏陶。这样教师既能给学生以美的形象,又能给学生以美的示范,让学生未进入课堂学习内容,就预先感受到美。例如讲授《最后一课》时,教师就应该穿着朴素深色的衣服,并配以低缓的语调给学生讲述“最后一课”的意义,让学生领悟到韩麦尔先生所表达的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进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在讲授《再塑生命》一文时,衣着则应鲜艳明快,在吸引学生眼球的同时,加以声情并茂的讲述,使学生感受到莎莉文老师的无私伟大,从而接受一次感恩教育。

二、美的情感,打动学生

情感熏陶是语文审美化教学的核心,只有打动学生的人物形象,才能发挥美育的作用。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个艺术形象都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挚爱深情,教师必须自己先动情,才可能以真情打动学生。教师要力求准确理解作品内涵,把握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通过饱含深情的讲解,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情感表达出来,才能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的内在美。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的菲利普夫妇就是金钱社会中的典型人物,教学时应让学生对他们可憎又可恶的丑态反复进行剖析,通过他们对于勒的盼望、赞扬、躲避、咒骂,反复强化他们的贪婪无耻、见利忘义、唯钱是亲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体会莫泊桑在这个反面形象中所寄寓的美学理想和审美价值,深刻理解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假、恶、丑的揭露,进而肯定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真、善、美,使菲利普夫妇这一类人的社会意义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一次人生价值观的教育。

三、美的设计,吸引学生

尽管学生有一定阅读能力,但他们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必然还存在一些不可解决的盲点,如果教师善于质疑,启发联想,便可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豁然开朗,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教材的重点、难点是课堂教学中师生所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在这方面有针对性地设疑、质疑、解疑,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在对教材的审美价值的欣赏中打开自己的思路,深入理解作品实质。质疑问难能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思考。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忽视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与开发,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使本应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变得生硬教条,索然寡味。语文课本内容涉及范围很广,这些内容并非都是学生熟悉的、亲身经历过或亲身体验过的,不借助联想想象,根本就无法认识它们。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放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让他们跨越时空去与课本中的人、物相会,随屈原去两千年前的楚国会湘神,随孙悟空去天庭吃仙桃,随莫泊桑去万里外的法兰西去见于勒夫妇,随贺敬之“回延安”、唱“桂林之歌”、会“白毛女”,如能做到这些,学生就不会觉得语文学习枯燥乏味,而是意兴盎然、其乐无穷了。

四、美的评价,激励学生

审美评价首要的不是追求准确性,而是符合目的,即具有激励性。因为赞美、鼓励是尊重学生人格,保持自尊心的重要手段,是一种可以激发学生上进的积极机制。一句赞美的言辞,一瞥鼓励的眼神,一个肯定的动作,都会在学生心灵深处激起情感的浪花,被肯定、被信任的心理会产生荣誉感。学生们在得到老师的认可后,自然而然的,一种迫切需要展示自己才华的愿望便会显露出来,“要我学”的观点肯定能很快轉变为“我要学”,因此学生们想要学、要学好的决心也会长久不衰。例如,一位平时朗读不怎么好的学生,在一次朗读中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师就可这样评价:“据我所知,这是你读得最棒的一次,希望你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能行,一定能读得更好。”

经常性地鼓励可以改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教师的评价应该尽量多表扬学生的优点,而很少提及他们的缺点,即使非得批评也应该是有建设性的,而绝对不能采用训斥指责的方式。2003年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所作的教育教学管理学术报告中举例说:“有两个全校表现最差的学生进了我的班。我告诉他们,你们两个同学每人先做一件事,就是找到各自的优点。他们说自己全身都是缺点,哪来的什么优点。你们说得不对,我当时就说,我现在就已经替你们找出两条来了——后进生对批评往往能非常镇静地对付,你让他们说优点,他们反倒脸红了。有个学生说,老师,我学得不好,只考了8分。我说,你一是上课不听讲,二是不写作业,三又是不看书,还能得8分,这是天赋啊!他就来劲了。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也就只有这么点本事,尽量把学生们乐观的、积极的、向上的脑神经激发起来。”上面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一些建设性的批评,的确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它既可以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能够让他们主动的认识错误,进而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检讨、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目的。

审美评价的要求是评价方式多样化、合理化。这不仅局限于作业和考试,平时的作文训练,甚至周记、课本剧、板报、演讲也都可以作为评价对象。作文最能反映出学生本原的审美取向,在评价时,要遵循激励原则,注重客观、公正、恰当,避免用刺激的描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对积极的取向,教师应予以鼓励;对于错误的取向,教师要及时引导纠正,将做人与作文相结合。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审美的元素,利用多种美育点来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通过审美化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晓苏主编.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出版社,2005,(1-4).

[3]杨学军主编.中学语文教学.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社,2005,(1-4).

作者:常元伟

语文审美教学管理论文 篇2:

论高职语文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在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通过构建高职语文课程体系来实施综合性的语文教育。遵循系统、多元、联系的原则,高职语文课程体系由语文基础、口语交际、实用写作、文学审美、社会文化、语文活动等系列课程构成。

[关键词]高职  语文教育  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周静(1963- ),女,广西柳州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广西  柳州  54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2014年广西教育厅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A类项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高职语文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JGA327)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末的规模发展走到现今的内涵建设,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强调高职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与综合文化素质养成的有机统一是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决定了其在学生基础素质教育工作中的独特价值,应当构建高职语文课程体系以实施综合性的高职语文教育,从而与专业教育及其他基础素质学科教育形成合力,有效服务于高职人才的培养。

一、实施高职语文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语文教育是相对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语文课程教学具体形态而提出的一个集合性质的概念,作为综合性教育力量其目标指向高职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其价值的实现有赖于高职语文课程体系的有效运行。概括而言,高职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构成主要有两个方面:语言文字应用技能与人文精神素养。前者主要包括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的理解及其在实际生活工作中的灵活应用,高职毕业生应当具备以语言、思维为核心的听、说、读、写基础应用能力;后者主要包括生活审美体验与创造的能力、对社会历史文化的认知与评价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凝练而成的对生命(包括自然、人类)、对社会的尊重、敬畏、责任等精神意识。高职院校实施综合性、系统性的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偏低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基本语言表达不当、语法失范及思维逻辑有失严谨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此外,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文学艺术等缺乏基本的认知,对个人、社会、民族、国家缺乏基本的价值理解与热情,甚至部分学生对现实、未来的感知陷于严重困惑茫然的境地,强烈的倦怠渗透到日常生活乃至专业学习中。这种心灵精神层面的虚空及其弊害不容忽视。

为了解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我们曾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语文综合能力状况向不同企业、不同性质岗位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在统计中有55.6%的受调查者认为语文基础能力对个人工作发展“重要”,22.5%认为“非常重要”;认为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语文综合能力“普遍较差”的有39.7%,认为“普遍很差”的有8.5%;分别有53.6%、43%的人员认为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很有必要”“有一定必要”加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不难看出,企业对人才语文综合能力有着明确要求,而高职毕业生相关能力不尽如人意是客观事实。

(二)高职院校语文能力培养工作滞后

近年来,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热情日益高涨,但从语文教育角度的观测可以看到,大多院校实际存在着学生语文基础能力较差、文化底蕴缺失,而学校语文教学效能低弱的突出矛盾。问题主要表现如下:第一,视野狭窄,往往以单一的语言表达技能课程代替综合性的语文教育,未能满足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培养的基本需要;第二,缺乏整体设计,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综合性、系统性不强,以致弱化语文课程教学实效,造成语文教学资源的浪费;第三,灵活自主性差,教学组织基本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学生语文学习选择空间小,语文教学目标达成率不高。由此可见,当前高职院校语文能力培养工作滞后于学生发展、学校发展、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现存问题得不到解决,高职院校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难成现实。

(三)高职人才培养的转型需要加强语文教育

在我国高职教育规模发展的时期,高职院校教育工作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素质”、重“专业”轻“人文”的现象。事实证明,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碍于学生的成长发展。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素质问题,资深高等职业教育专家刘洪一曾明确指出:“高职院校毕业生虽然拥有‘双证书’,解决了眼前的就业上岗问题,但是他们在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欠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出来,‘文化素质’底蕴的缺乏对其从业的影响乃至一生的影响都将是深远的。”

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意义在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下简称《意见》)强调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对于此前高职教育定位于“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意见》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学生综合素质成为衡量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尺。

在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有这样的共识:公民基础素质的培养,与具体技能的培养同等重要,甚至更具有奠基性。因此,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基础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前提,而作为基础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语文教育自然成为现代意义高职人才培养的必需。然而,受一定社会心理及现行招生体制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语言文字表达、人文精神修养普遍未能达到高等教育阶段应有的水平,从这个角度看高职语文教育工作亟待加强。

二、高职语文课程体系设计原则

构建语文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实施语文教育的基本思路,高职语文课程体系应当是一个基于毕业生语文综合能力评估进行整体规划所形成的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运行有序的语文教学系统。

(一)高职语文课程体系价值取向

高职语文课程体系价值取向所探讨的问题,从根本上看就是高职语文教育面向何方的问题,其限制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构成及各级教学目标的指向。在这个方面,全人教育观打开了观测的理论视野。全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区别于“工具化”的“半人”教育,强调教育要让人在知识、技能、思维、精神、价值、情操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因此,从高职院校教育宏观层面上看,人才培养应当做到专业能力教育与基础素质教育相统一,而在基础素质教育下级构成的高职语文教育层面,全人教育思想的指导意义在于明确语文教育亦当面向人的整体发展,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精神,以学生的健全发展为中心,构建高职语文“素质”“技能”二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让教学运行有知识而不止于知识,有技能而不止于技能。在这里,“高职语文”是个广义的课程概念,高职语文课程体系是多类语文教学活动的集合,其意义在于通过为高职学生所设计的综合性语文教学活动发挥综合性的语文教育功能,既关注学生语文基本技能的学成,也重视学生思维、精神、情感、审美的发展。

(二)高职语文课程体系设计原则

“高职语文教育”是个集合性质的概念,是针对高职学生和谐健康成长、职场发展需求而系统整合的语文教学活动。在高职语文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依然以全人教育观为指导,并引入教育生态学思想作为教学实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教育生态学强调教育内在元素的关联性及教育与环境的协调性,在这个层面,全人教育与教育生态学精神相通。全人教育认为培养“完整的人”则必须尊重学科内在元素、学科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既然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而不断变化的,那么任何教育都不能孤立、静止的存在,否则将导致受教育者内在的不和谐、个体生命与社会与自然的不和谐。由此可见,高职语文教育具有生态属性,其效能生成与建设发展必然受到高职院校内部、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实施语文教育必须思考语文学科的内在规律,关注语文教学与高职教育不同层面因素的密切联系。基于此,可以明确高职语文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系统、多元、联系。系统是指要宏观地从高职学生整体发展的角度对高职语文教学进行整体性思考,组构一个统摄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之下、由多个门类语文课程组成的教育生态系统,从而让指向不同的语文知识、能力在相对完整的系统背景下生成更大的价值意义。多元是指高职语文课程体系应当是一个语文学习要素多元并呈的教育系统,必须在课程内容、课程形态、教学材料、教学管理等方面提供多元选择的空间。联系是指在高职语文教育课程体系中,那些内涵各异、功能有别、形态不一的各类语文教学活动并非自成一统的孤立存在,它们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内则讲究语文学科不同方面知识能力的关联互补,外则保持语文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平衡,在有序的运行中形成语文教育“场”而作用于高职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高职语文课程体系的建构

(一)对高职语文课程体系基本要素的思考

1.课程目标:提高学生语文基础应用能力,促进人文素质养成。对于高职语文教育课程目标的研究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服务于高职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内涵应当是“社会人”“文化人”“专业人”的融合,因此高职语文课程体系的价值意义既指向语文听、说、读、写、思基础能力的培养,又指向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二是在文化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语文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基础,语文的人文性特质使其在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是高职院校加强学生人文修养、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如果仅止于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略语言文化、语言文学的精神陶冶,无疑是高职语文教育的缺憾。另外,从校园文化角度看,当前高职院校人文氛围普遍较弱,高职语文课程体系的运行也应当在校园人文气息的营造中发挥积极作用。

2.课程内容:组建语文技能培养与人文精神熏陶相结合的教学模块。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语文不能狭义地视为一个内涵单一的专业性学科,而应当定位为高职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新时期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决定高职学生需要理解技能、自然、社会、文化、精神等纷繁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多元聚合的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也必定讲究能力素质的综合性。从学科内涵上看,语文是一个以语言为核心的包括语言、文字、文章、文学及文化在内的学科体系,因而构建语用学、文学、写作学、文化学、美学等多学科融通的综合性语文教育系统成为必需。在课程内容上应当致力于组建语文技能训练与人文精神陶冶相结合的教学模块,不同模块之间既各自独立而又互有依托,教学上贯通勾连相互映照,形成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增强语文教育功效。

3.课程编制:构建横有序列、纵有层次的语文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的导引下,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并将它们编制成一个教学体系,使之成为指导学生学习的工具。根据高职人才语文综合能力需求,可将高职语文设计为横有序列、纵有层次的语文教育课程体系。相对而言,这是一个内容完整、结构平衡、运行有序的教学系统,基本覆盖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语文基础能力素质需求。这个课程体系可以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高职语文教育结构,并对自身语文知识、能力水平有个基本的评价,同时可以增强学生学习选择的自主性和自觉性,避免如今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学生选课较为盲目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高职语文课程体系的基本构成

基于对企业人才素质要求、高职毕业生语文综合能力现况的调查分析,高职语文教育主要整合开发如下几方面教学内容: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基础能力的规范化提升,口语表达交际能力的强化,实用性文体写作能力的提高,审美品质的养成,对人与社会的认知及民族文化的承传。与此相对应,高职语文课程体系由六个系列课程组构而成:语文基础、口语交际、实用写作、文学审美、社会文化、语文活动。其中,“语文基础”因其“基础”特性可设为必修课程;“语文活动”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所设计的校园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类活动,如社会调查、经典阅读、语言文字基本功比赛以及《汉风语韵》等语言文字专题广播电视节目、网络板块等。这些活动或针对专业特性选择性地开展,或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渗透性的语文教育,营建校园人文氛围,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口语交际”“实用写作”“文学审美”“社会文化”由系列公共选修或专业选修课程组成,各系列内部按基础普及、专项提高分层设计,主要进行实用性语言表达技能训练、人文精神培养。这个课程体系中大部分内容以选修课及不同类型的语文活动方式存在,为学生的个性化选择、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高职语文课程体系内涵丰富,要做到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语文基础与专业能力相结合,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的灵活开放性,大大扩展了高职语文教育的空间。这个课程体系的运行使得以往狭隘的、单一的语文课程教学从根本上转化为综合性的语文教育,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静,何惠.高职语文教育的生态化建设[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2]李琼.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3]高雅杰,郝春生.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7(8).

[4]陈再平.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反思及改革建议[J].文山学院学报,2012(2).

[5]李玉华.我国高职语文教育面临困境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

作者:周静

语文审美教学管理论文 篇3: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审美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审美感知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审美想象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审美鉴赏力,提高学生识别美丑的能力。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原则主要遵循充分挖掘教材情感因素与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两点。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是体味美的语言、抓住美的形象和营造审美情境。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审美教育可以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使学生更好地开展语文学习,教师应不断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

一、语文审美教育的意义

1.培养审美感知力,提升学习主体的学习积极性

敏锐的感知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感情的重要方法,内在的情感体验和积累通常是凭借感官对自然、艺术等形式的把握来完成的。审美感知力是审美教育的必备能力,是审美素养的核心。

中学生兴趣广泛,教学中应根据这一特点,培养他们多样化的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涉及了不同题材、不同形式、风格迥异的文章,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欣赏到山、水、花、鸟等不同自然景物和风、云、雷、电等自然现象表现出来的自然美,欣赏到物质生产、精神劳动、革命斗争、日常生活、人际关系、生活环境和人的心灵、行为、语言、风度、服饰等表现出来的社会美,欣赏到建筑、音乐、绘画、雕塑、戏剧、歌舞等表现出来的艺术美,以及探索自然奥秘、揭示社会规律中表现出来的科学美,并认识优美、壮美、崇高和悲剧、喜剧等种种美的形态。通过阅读这些艺术精品,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感知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对语文教学有着助推作用,从而使语文教学取得很好的效果。

2.培养审美想象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想象是审美活动的关键,美育的核心是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他们思维品质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美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好的文学作品通常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力,作品中蕴涵的艺术美感需要学生去展开联想和想象,发挥创造性思维才能够体味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将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唤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想象力。

比如《敕勒歌》这首小诗,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具体形象,写出草原的一望无垠、宽广辽阔。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没有见过大草原,只是在影視图片上见过,要让学生理解这种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只有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借助语言描写出的意境,让学生想象原生态大草原的美,说说这首诗抓住草原的哪些特征来写的草原景色,从诗中能体会到草原人什么样的感情。学生展开联想,可以体会到其意境,同时产生美感,陶冶情操。

3.培养审美鉴赏力,提高学生识别美丑的能力

在审美感知和审美想象的基础上,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带领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审美鉴赏。鉴赏就是要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思索、分析和总结,只有经过鉴赏了的东西,学生才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它的美。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提高了,识别美丑的意识就会增强,识别美丑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这样,学生就会在正确的审美观念的指导下审视现实生活,珍视人生。

二、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原则

在语文课堂中落实审美教育的目标,认识到基本的原则,必须要讲究教学策略。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情感因素,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1.充分挖掘教材情感因素

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独具特点,它常常以情动人,寓教于乐,春风化雨,对学生的心理品质、道德素质的提升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中学语文教学缺乏情感的认识,深入情感世界的能力就会大大降低,学生的思想只有沉浸在浓厚的情感中时,才能得到情感的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和记忆,激发思维。所以,重视情感因素的渗透,是摆在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新的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2.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审美教育是非常愉快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能给学生带来某种情感的宣泄,引导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放松心情,师生默契配合完成课堂审美教育,因此,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为审美教育提供了保障。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

在语文课堂中开展审美教育,教师应在传授语文知识、分析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注意审美教育的实施。

1.体味美的语言

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上,应使课堂成为感知美和领悟美的场所,让学生积极地成为鉴赏美和领悟美的主体。通过进行体味文章语言的训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品味美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定准确的审美对象,使学生心中慢慢产生美感。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品味美、体验美和感悟美,不应该把自己备课中体验到、感悟到的美感解说给学生听,而应该和帮助学生自己品味课文,体味其中的语言美,只有让学生对审美对象有情感上的触动,唤起学生的记忆,激起学生活跃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当这一系列的活动达到和谐完美的程度,才能使学生自己去体验课文中存在的美,从而获得深层次的审美认识。

2.抓住美的形象

按照不同的分类,世界上有壮美、优美、静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但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都是以具体鲜明可感的形象来表现的,而感受美的形象所展示的社会生活、自然界的画卷,能给人以某种特定的情绪和情感的感染,拨动人们情感的心弦,启迪人们追求真理、思考人生。

美离不开具体的形象,学生学习知识和认识世界通常是从具体形象开始的。教师在教学时要将抽象的意象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既使学生易于接受,又可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形象,有景物形象、人物形象、事理形象,学生品味这些文字时,如果能抓住这些美的形象,就好像感觉自己在画中行、在景中游,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美不胜收的感觉。如果离开了这些形象,审美对象无法品味,审美教育的意义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审美教育就是一种形象教育,是一种通过以形象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审美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文学作品的语言,感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认识那些具有时代精神,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对学生的心灵塑造具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具有教育人、感动人和激励人的艺术魅力。

3.创造审美情境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是教学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也是審美教育的实施者和主导者。教师应制造各种氛围,使学生在不同的氛围中体会文本的审美意义,产生强烈的精神享受。

第一,利用音响进行美育。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声情并茂、情感细腻丰富的好文章比比皆是,在教学中巧妙使用好音响进行教学,就能在课文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沟通的桥梁,把学生引导到美的艺术境界中,因为这是由音乐的特殊作用所决定的。音乐是情感艺术,由旋律、节奏等音乐语言创造音乐形象,审美教育可以借助这些形象来感染学生,变抽象、枯燥的语言为生动有趣的形象,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精美的插图能够把抽象的内容化为形象可感的艺术形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插图丰富精美,形象鲜活,为教材增添了美与魅力。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插图,它具有独特的魅力,把诗歌具体化为形象可见的物象,学生通过对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的观赏,眼前就会呈现出康桥的美,在诗情画意中感受作者对母校浓浓的依恋之情,学生的情感得到美的升华。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进行教学,这样有助于唤起学生头脑中美好的形象、再现作品所创造的意境,在接受审美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第三,利用诵读进行美育。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文章的诵读,只有诵读才能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才能品味和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才能使学生和作者的心灵交汇在一起,理解文学作品的美,得到美的艺术享受。教师一方面要做好范读,把自己品味到的情感用语言传达给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还应督促鼓励学生大量背诵名著名篇,只有大量背诵,学生才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感受能力,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美。

把审美教育贯穿在语文中学教学中,将学生带入美的境界,陶冶学生的情操,砥砺学生的品格,启迪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乐趣,情感得到升华,学生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亚萍.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咸宁师专学报.1998,(05).

[2]王相文.语文教材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薛金萍.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情感因素[J].山西教育.2003,(05).

[4]张泽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教学管理,2006,(03).

(责任编辑 冯 璐)

作者:方子明

上一篇:企业工会统计分析论文下一篇:顶层设计校园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