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审美探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由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到现在的钢筋混凝土建筑、钢结构建筑。同时这些建筑也和居民的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也是由于不同地区人们的审美角度不同而造成的。通过分析建筑的审美标准、建筑中的审美特点以及建筑环境设计的本质,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基于审美角度下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建筑审美探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建筑审美探究论文 篇1:

胶东沿海地区海草房民居建筑审美特征探究

摘 要:海草房民居建筑是胶东沿海地区独具特色的生态性建筑,也是具有浓郁地域性特色的建筑遗产,其所具有的和谐的形体美、严谨的空间美、古朴的自然美以及纯熟的技艺美等审美特征,充分地展示了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文章分别从和谐的形体美、严谨的空间美、古朴的自然美以及纯熟的技艺美四个方面对胶东沿海地区海草房民居建筑审美特征作了简单分析,以期这种具有浓郁地域性特色的建筑遗产在新时期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海草房;审美特征;生态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ky2018025)研究成果。

胶东地处沿海,地理位置特殊,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下其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寒冷,也造就了独特的气候条件。在这样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之下当地居民为了避雨防晒、保暖避寒,根据建筑经验,并充分运用智慧建造出了海草房这种胶东沿海地区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斑驳的石块墙体、高耸的屋脊、厚厚的海草屋顶以及屋顶上覆盖的渔网组合而成的宛如童话世界中草屋的民居就是胶东沿海地区别具一格的民居建筑——海草房。在中国,乃至在全世界,海草房都可以称之为最具代表性的生态性民居建筑之一。这种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烟台、威海、青岛等胶东半岛的沿海区域,是在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之下而产生和出现的地方民居建筑,在反映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的基础上也将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完美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从海草房这种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中也可以发现、挖掘和整理出当地独特的历史信息,所以,其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海草房取材自然,完美地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统一,使其又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

一、胶东沿海地区海草房民居建筑的历史发展

据有关专家的调查和考证,胶东沿海地区海草房这种民居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只是那个时期的民居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民居建筑,仅仅是当时人们简陋的栖身之所。秦汉以后到宋金以前的这段时期,才逐渐形成了海草房这种真正意义上的民居建筑,也是在这一时期海草房这种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被人們所熟知和了解,并成为胶东半岛广为流传的民居建筑类型。到了元明清时期,海草房获得了繁荣发展。明清时期,在胶东沿海地区,不管是广大农村,还是城镇,其民房大多都是草顶房,以海草为材料苫顶。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砖墙代替了原来的石墙,海草房经过代代相传保存到现在,荣成地区海草房比较集中,还保存有距今200多年历史的海草房。海草房屋顶的阴坡面在经历过无数次风雨之后早已经长满青苔,在体现海草房这种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的悠久历史的同时也在向人们传达着海草房的厚重与耐久以及代代相传的难以割舍的情结。

二、胶东沿海地区海草房民居建筑审美特征

(一)和谐的形体美

不管是海草房民居建筑的建筑比例,还是尺度,亦或是色彩、质感等因素都是构成胶东沿海地区海草房民居建筑和谐的形体美的重要因素。胶东沿海地区气候条件独特,多雨多雪,夏季潮湿,冬季寒冷。当地居民为了提升房屋保暖避寒、避雨防晒的实用功能。同时也为了使排水更加的便捷,做到冬天不存雪、夏天不存水,海草房民居建筑的整体造型尖顶而高耸,在屋面建造中往往将海草房的脊高与檐高保持很大的比例,通常控制在1:1~1:1.5范围之内,保持这样比例的海草房民居建筑自然屋面坡度很大,呈50度角的人字形坡形屋顶结构也更利于排水。海草民居建筑的庭院一般是三合院或者四合院,以三合院居多,庭院深度一般在8~l0m之内,可以说庭院较小,但是在保持了合适的空间尺度的前提下,又可以营造出不一般的效果,给人带来一种简单自然的心理感受和温馨舒适的情感体验,让人在生理、心理以及情感中都能感觉到舒适和亲和。在海草房民居建筑色彩方面其在呈现出协调、统一的特点,但又具有多元化。如海草房民居建筑尤为集中的荣成巍巍村,其村落海草房建筑色彩在整体上来看相对统一,但从单个海草房来看,屋顶与墙面的色彩又各不相同,富有变化。银灰色的屋顶与深褐色的墙面形成了亮与暗的对比,暖黄色的房顶与黄灰色的石墙则营造出了暖色调区域,相对统一而又富有变化的色彩给海草房民居建筑增添了一种色彩的美感,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另外,松软的海草与坚硬的石墙在海草房建筑中相得益彰,也使海草房民居建筑和谐的形体美的审美特征进一步凸显。

(二)严谨的空间美

空间美也是海草房民居建筑的审美特征之一。胶东沿海地区海草房民居建筑院落与院落之间具有层次感,在院落的转变中利用有限的土地创造延续的空间,营造出一种绵延不绝的悠远之境,更是拓展了空间的实用功能。海草房民居建筑大多从街门至照壁、照壁至正房划分为内外二区,分别作为过渡空间和居住者日常聚会的场所,在有序的区位分布和排列中形成了空间的序列美。另外,三合院或者四合院的布局是胶东地区海草房民居建筑的常见布局,建筑风貌大多是围合而成的封闭式院落,整体结构完整而严谨,庭院的南侧为院墙或者是倒房,北侧为正房,厢房部分在左右两侧,在庭院建筑结构上不但呈现出对称均衡的特点,在功能方面更是展现出一定的完整性。受“围墙开窗,朱雀开口”容易惹事生非、麻烦不断等出现不良状况的影响,很少有庭院在墙上进行开窗,也使得整个庭院都处在墙壁的完全封闭之中,有效地降低了外界喧嚣对内部的影响,使居住者在安静舒适、温馨质感、安全的空间环境中生活,增强了海草房民居建筑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同时,栽种植物和摆放花境则在海草房民居庭院处比较常见,目的是为了在为庭院增添绿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的同时实现庭院绿化和生活艺术的融合,让居住在可以更好地感知四季的交替和变换,可以在庭院中欣赏满园的鲜花,在夹杂着海草味的习习微风中,在脑中呈现出倚栏观海的美好景象。因此,可以说胶东沿海地区海草房民居建筑在严谨的结构关系中体现出一种实体创造的美,是一种具有秩序的美感,而非凭空臆造的美。

(三)古朴的自然美

之所以说胶东沿海地区海草房民居建筑具有古朴的自然美,主要是因为海草房民居建筑的取材全部是天然的山石、天然的海草,它们全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在海草房的墙体结构之中应用天然的山石或者海石,大多是当地坚固耐用、热稳定性较强的花岗岩,它们都是未经打磨、加工而直接利用的,其不规则的形状也就增添了石材之间相互结合的难度。海草房民居建筑石材本身近乎自然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建造者的智慧,同时也将海草房民居建筑的墙体的厚重而古朴的自然美感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石材拼合随材而变,在自然的拼接中不过于追求整齐的效果,体现出了一种源于自然的古朴。用来苫盖屋顶的海草是生长在5~10m浅海的宽叶状的“宽叶苔”或者丝状的“丝海苔”等大叶海苔或野生藻类,由于其含有大量的盐卤和胶质,在经过晾晒之后具有防虫蛀、防霉烂、不易燃烧的特性,而且层层堆积、铺设而形成的蓬松的建筑顶部结构还具有隔热保温、耐久性强的良好作用。这些天然而特殊的建筑材料经过了当地居民因地制宜的合理利用,使得胶东地区海草房民居建筑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的显著优点,同时也体现出海草房民居建筑古朴而深邃的自然美感,也将当地的风俗习惯、地域文化、思维方式等完美地展现了出来,受到了当地居民的广泛喜爱。另外,胶东沿海地区海草房民居建筑与周边近海环境的相辅相成、恰到好处以及山石、海石、海草等天然材质所具有的质朴感更是将海草房民居建筑散发出一种地域性的自然美感。海草房民居建筑中粗犷的石材造型又与蓬松的屋顶结构形成了一种对比,凸显出一种刚柔并济的自然美感,并在大海、蓝天、白云、树木、山坡等自然元素的组合中構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艺术画卷,极具乡土特色,既显得格外纯朴,又充满意境。

(四)纯熟的技艺美

相对于传统的海草房的加工建造而言,需要经历选料、砌墙、苫顶这三个主要步骤,而这看似简单的3个主要步骤之中却又包含着近70多道复杂的加工工序,并且这70多道加工工序每一道都是手工完成的。由此可见,胶东地区海草房民居建筑在建筑工艺上的繁琐,要求建造者要掌握熟练的建造技术和技巧。在海草房民居建筑的建造工艺中关于屋顶铺设是最为繁琐,技艺水平要求也较高的部分,一般都是具有丰富经验的苫匠来操作完成。从两端檐部苫起,麦秸和海草交替铺作,层层向脊部叠压,一般需要铺作20多层。在屋脊的铺作中要用和上黄泥的海草压顶,以防止海风将屋顶上的海草吹掉,为了便于排水屋脊也以马鞍式居多。在屋顶铺作的过程中海草每层需外露10cm,而且脊部两端的海草要高于中间,屋脊处海草厚度要控制在1~1.8m,在正常情况下海草就需要大约5吨左右。海草房的建造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花费的时间也较长,一个海草房单体建筑屋顶海草的苫制、铺作就需要3、4个人经过10多天的时间才能够完成。经过层层工序建造而成的海草房既能防风、防潮,又结实耐用,所以,不管是从材质的选择到苫顶的完成每一个步骤的衔接,还是在海草房每一道工序上,亦或是手工操作的每一个细节都能体现出劳动人民所具有的无穷智慧,同时也展现出胶东沿海地区海草房民居建筑工艺的特殊性和所具有的纯熟的技艺美。

三、结语

胶东沿海地区海草房民居建筑所具有的和谐的形体美、严谨的空间美、古朴的自然美以及纯熟的技艺美等审美特征,都是其所具有的美学价值的体现。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胶东沿海地区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曾经独具特色的海草房民居建筑因为缺乏有效的保护而逐渐地失去了往日亮丽的风采,残垣断壁,甚至是面目全非。胶东沿海地区海草房民居建筑这一具有浓郁地域性特色的建筑遗产正面临着消失的危机,对于海草房民居建筑的保护和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有效的解决策略值得我们深刻思考,并需要深入探索。对于海草房民居建筑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的。

参考文献:

[1]刘彩云.胶东地区海草房营造技艺的发掘与保护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7.

[2]王梅.对胶东半岛民居——海草房的思考和探索[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11):366.

[3]张晋浩,王学勇.海草房特色民居的保护与更新[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1):134-138.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

作者:刘志浩

建筑审美探究论文 篇2:

基于审美角度的建筑环境设计探究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由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到现在的钢筋混凝土建筑、钢结构建筑。同时这些建筑也和居民的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也是由于不同地区人们的审美角度不同而造成的。通过分析建筑的审美标准、建筑中的审美特点以及建筑环境设计的本质,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基于审美角度下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关键词:审美心理;建筑;环境艺术

随着城市化设计脚步的不断加快,建筑设计师们对建筑的理解越来越高,并会根据不同的建筑形式对建筑进行不同的分析,从不同的艺术环境设计思路中来剖析建筑审美。只有充分了解到建筑的审美标准,才能有效地对建筑进行设计。

一、概论

(一)建筑的审美标准

由于建筑文化的设计大多数和基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使建筑艺术的审美标准有着充分的判断依据,文化建筑的设计对人们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尤其是随着人们对建筑艺术的审美、环境以及文化等标准不断地加强,让设计师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实现多元化设计。由于我国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传统文化和建筑设计理念对我们当前设计师的思想观念以及审美标准有很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当前建筑艺术审美标准进行总结可以发现,当前设计多为自由阳光的审美设计。

审美的多元化需求标准在当前的使用也十分广泛,其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受众群众的需求感受,形成一种复杂的多元化组合,向受众群众展现一种独特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向用户渗透多元文化艺术的审美感知,以及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向用户分析建筑环境艺术文化。审美是在感受与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将体验与感受充分结合,才能通过视觉对审美进行判断,它需要每个用户通过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自己所认知的审美标准,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认知效果。这种审美认知同样适用于建筑环境艺术的设计中,这主要是因为建筑物本身就具有十分丰富的立体化信息,可以给人多方位的感受。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会涉及建筑环境、建筑色彩、建筑形状、建筑方位以及建筑功能等方面的设计,这些设计带来的视觉效果会给人以不同的感知,其中建筑环境艺术的设计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不同的审美艺术会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通过多元化、全方位的体验形成提高审美认知水平。此外,建筑环境设计师应该充分结合自然状态所带来的效果,以多元化设计方法实现一体化的审美标准。

(二)建筑与环境艺术

建筑是人们满足人们居住、购物以及参加各种活动所需的场所,如:酒店、超市、图书馆、音乐厅以及展览馆等场所,这些建筑物的功能、结构以及质量是反映该地区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准。环境艺术设计是在建筑物的基础上,结合环境带来美感以及轻松之感,设计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建筑物。建筑环境艺术的设计要以“人与自然”为核心,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满足人们的要求,让建筑物的内部不断呈现出自然环境,体现出重视自然、归于自然的思想,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建筑与环境艺术的充分结合是我国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体现。

二、建筑的审美特点

(一)审美的大众化

一般情况下,建筑环境艺术均运用在社会中,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均可体会与感知建筑艺术的精妙,这种艺术形式文化建筑的审美主体是普通人民群众,而较为特殊的一些受众群众并不能作为审美主体,这种具有大众性特点的审美是现阶段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特点。艺术本身就应该以自然、生活为核心,在艺术的设计过程中要以服务自然与生活为主,建筑环境设计中审美的大众化特点也体现了建筑环境在设计的过程中对自然的重视以及归于自然的趋势。在对建筑环境艺术的自然性以及实用性的要求上是如何进行规定的,还需要以身为建筑环境审美主体的大众群体提出的基本要求为主。如果一个建筑环境的艺术设计脱离了自然以及生活,那么这个建筑的功能以及环境将不会被人们认可,所以建筑环境的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以自然、和谐以及生活为主,而这也正是审美的大众化特点决定的。建筑文化不仅可以通过群众来达到传播的目标,还可以通过改变群众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将文化建筑发展到理想模式。

(二)信息的多维化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中,网状式信息的传播逐渐取代了以往的信息传递单一、知识分享范围过小以及文化传承过程较慢的时代。在这个信息时代中,人们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需要而聚集在一起进行沟通,在交流的过程中已经不仅仅是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而是运用视觉以及图像共同进行交流与体验。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高效性、及时性以及广泛性进行信息传播,这种传播可以不再受时间、空间、民族以及国界的限制,实现网状式面向全世界的建筑文化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不断给人以视觉冲击,实现多方位的传播,使得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通过社交工具都能实现建筑文化交流。这种建筑文化信息的传播方式正是信息多维化的体现,使建筑文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传播方式。

(三)审美的直观性

不管是在建筑形状的设计上,还是在建筑色彩的设计上,其效果的体现都离不开视觉的传达,而建筑环境艺术的设计更是以“視觉”为建筑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这主要是因为视觉是人体感官中具有认知效果的感官之一,可以通过视觉来掌握周边的环境情况以及生活状况。虽然听觉也具有认知效果,但是视觉效果相对于听觉效果而言,除了能够直接感知和理解外界事物之外,能够将视觉中出现的各种画面与其具备的含义紧紧相连,还可以将通过视觉感知的事物或信息转换为听觉中涉及的语言信息,所以,相对于听觉而言,视觉上带来的效果要高于听觉。

综上所述,审美的直观性是建筑审美中又一十分明显的特点,以视觉为主的审美方式不仅将建筑设计中涉及的文字、图案以及颜色中蕴含的信息表达明确,还会将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所包含的自然特色进行表达,并通过现阶段社会中信息技术的特点将设计图像进行传达,达到建筑文化得以传播的目的。

三、建筑环境设计的本质

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是面向大众群体的,是人们在生活中可以进行文化交流的公共场所。初级阶段的文化建筑知识简单、特定的信息交流站,而现阶段的文化信息交流地点逐渐成为社区文化交流中心,并且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逐渐与生活相互渗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不同的国家、企业以及学校之间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通常是采用生动形象以及极具说服力的语言来进行交流,通过交流过程中双方表达出的语言文化来逐渐建立和谐的关系。文化建筑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各个民族甚至是国家之间进行友好交流的中枢,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力以及智慧的象征,在建筑物这个实体的基础上附加一些文字图像,让人们对建筑文化有全新的认识,让各个民族、国家之间可以在更近的距离进行接触,与世界中的各个国家之间进行轻松交流。在现阶段知识不斷更新、信息不断增加的社会中,建筑文化不再仅仅是一种文化了,更是一种意义重大的教育方式,在建筑物中可以通过讲座、比赛以及欣赏的形式向人们展现出各种不同的文化,并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以及文化素养。

四、实际案例分析

一个地方的建筑物,其建筑环境、建筑构造以及建筑形式等都代表着该地的文化特征,其不仅仅是人们在生活中的一部分,还是该地区文化的结晶。例如:美国的标志性建筑物五角大楼、帝国大厦以及白宫等;法国的标志性建筑物卢浮宫、凯旋门以及巴黎圣母院等;英国的标志性建筑物圣保罗大教堂以及大笨钟等;泰国的大皇宫等等,这些都已经成为这些国家中文化的一部分,是这些国家在开展一些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而我国的万里长城、鸟巢以及水立方是我国文化的一种标志。鸟巢是2008年我国首次举办奥运会,在北京建立的大型体育场,从外观上看,整个体育馆以网状结构构成一个形似鸟巢的建筑物。该建筑采用的是我国传统的镂空艺术手法,并附加陶瓷的纹路,将传统的镂空艺术与现阶段的钢结构设计充分结合,体现出我国传统的文化以及人们的聪明才智。从外观上看是一个充满水的立方体,立方体内外给人以纯净的感觉,同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鸟巢与立方体建筑物在外观上形成一圆一方,均给人以不同的视觉冲击,同时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与先进技术的相互融合,是我国建筑物艺术设计的重要体现。

五、结语

建筑物环境艺术设计是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但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从审美角度看能够满足观看者的心理要求。本文虽然对建筑审美的特点以及建筑环境设计的本质进行了分析,但是在内容上的分析并不完整,还需要更多作者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韩晓娇.贝聿铭设计理念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浙江农业大学.2012.

[2]吴迪.从审美角度分析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J].人民论坛,2015,(01)::94-195.

[3]樊帆.从审美角度探讨文化建筑中的环境艺术设计[J].艺术空间,227-228.

[4]牛金森,张航.从审美心理角度看建筑设计的环境艺术设计[J].商业文化,2015,(12):238.

[5]白桦琳.光影在风景园林中的艺术性表达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6]陈黄庆.环境艺术设计中数字技术的运用和发展[D].安徽,安徽工程大学.2012.

[7]邱玉蕊,杜佳麟,杨润.基于审美心理角度的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J].青春岁月.2016,(02):51.

[8]黄浩.审美感受下的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J].艺术科技.2015,(05):198-199.

作者简介:

马玲,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建筑景观、园林。

作者:马玲

建筑审美探究论文 篇3:

建筑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构建方法探究

摘要:在新时期环境下,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对此,为满足城市化发展需求,要积极加强建筑平面设计创新力度,积极引入不同视觉审美元素,从而搭建高水平的建筑平面设计图,在保障建筑平面实用性基础上能够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感和舒适感,对此,要积极加强建筑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构建力度,从而有效提升建筑平面设计水平。

关键词:建筑平面设计;视觉审美元素;构建方法

1 平面设计的基本视觉审美元素

基本视觉审美元素的主要内容有图形、文字和色彩。三种基本元素共同构成平面设计的框架。图形由点、线以及面组成。与文字相比,图形更加直观、容易识别,并且不受语言和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图形是平面设计的基础部分,也是设计者最关注的部分。图形对平面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色彩在平面设计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以丰富设计作品的美学内涵。风格各异的色彩会带给目标群体千差万别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鲜艳的色彩给人视觉上的冲击,给予人热血活力,黑白灰的色彩组合则给人低调冷淡的感受。

2 建筑平面形态的基本构成

从整体上分析,建筑平面形态构成主要包括三点,第一是基本的几何形态,一般而言,在建筑工程平面设计的时候较为常见的便是几何形态,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比如像三角形、矩形等等,并且在建筑平面几何形态上是由墙体所包围,比如在墙体上留有门与窗,进而形成半封闭的状态。第二是基本几何变形组织,在进行建筑平面设计的时候多种几何形态的应用较为常见,比如可以采取扭曲、旋转、倾斜等方式对几何形态进行组合,这样能够对建筑平面形态特征加以丰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迪拜的旋转塔。第三是基本几何原形的分割组织,建筑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实现对几何形态的处理可以营造丰富的平面空间结构。

3 构建审美设计的基本原则

3.1 原创性原则

在平面设计中,首先要遵循的是按照原创美观点来进行原创性设计。现在的社会中大部分设计工作者对自己及他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加之网络带来的便利条件,所以抄袭、生搬硬套等现象频频发生。遵循原创性设计是设计师展现自己实际能力的一种直接方式,同时也是对他人工作成果的尊重。

3.2 秩序性原则

在构建平面设计的审美体系时,设计工作者要在其主要的视觉元素之间建立起一种秩序性的规律,以符合设计受众的审美倾向需求。每个民族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都逐渐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民族共通的审美系统,而现如今的文化环境,全球文化及流行的审美趋势都对各国本土的审美趋势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4 建筑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构建方法分析

4.1 建筑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有秩序排列方法分析

在实施建筑平面设计过程中,要积极依照相关规律来组合和排列各种视觉审美元素,避免通过任意摆放的方式来实施,如果应用的视觉审美元素在应用时难以保障其设计的秩序性和有效性,则视觉审美元素自身的应用价值将大大降低,反而会给个人一种视觉上的抵触心理,对此,在构建视觉审美元素过程中,从业人员要积极探究不同视觉审美元素之间所存在的关联性,以一种有秩序、合理性的方式来有效排列各种视觉审美元素,从而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展现出建筑平面设计所具有的秩序美,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进一步提升建筑平面設计水平,积极构建能够满足人们视觉体验的视觉审美元素。

4.2 积极营造出视觉冲击感

建筑平面设计如果能够给人一种视觉冲击感,从侧面角度来分析,这件建筑平面设计作品达到一定水平,由此可见,在实施建筑平面设计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不同图形构建所展现出来的功能,从而营造出一种视觉冲击感,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实施,第一,科学、合理化搭配设计内容和色彩,同时要注重色彩的随意使用,往往会给人一种艺术观赏性,在实际设计中不仅要重视色彩的搭配,同时要对色彩的种类进行有效应用,从而给人一种视觉冲击感。第二,对社会中比较热门的色彩进行及时的掌握,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色彩往往给人的感觉存在差别,因此,要高度重视市场中色彩热度的变化,从而对建筑平面设计中色彩处理进行合理化规划。

4.3 积极将传统符号融入到形态设计

传统符号在建筑平面设计中应用时能够有效展现出当地历史文化特色,对此要有效塑造建筑特色,通过传统符号对地域特色进行充分展现,从而展现出当地历史文化内涵。对此,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对建筑项目所处地域所含有的文化元素资料和信息进行收集,同时实地勘察发现当地的自然条件优势和人文环境优势,并积极应用能够代表当地特色的传统符号,基于传统符号的融入来积极实施视觉审美元素构建,比如以印度的博帕尔帮为例,该建筑位于穆斯林建筑工程当中,因此,在建筑平面设计过程中积极应用了一些传统符号,分别有伊斯兰文化曼荼罗和古印度图案,最终以九宫格方式来进行设计,其基础形态主要以圆形为主,并基于该区域来设置不同功能区域,从而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功能,充分展现该建筑自身的魅力,从而给人一种视觉美感。

4.4 凸显功能性和经济性

建筑平面设计之所以在商业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主要取决于其经济性和功能性需求。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应重点强调经济性和功能性作用,合理选择审美元素,强化视觉设计效果。当前,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平面设计作品中所要体现的就是其独特的功能性,若要将平面设计作品所包含的价值完全体现出来,则需要在设计作品上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4.5 将情感表达与设计融合起来

建筑平面设计中的情感表达,并不只是进行色彩选择和搭配,也不是为了凸显设计者的个人情感,其需要将情感表达与建筑平面设计主体融合起来,通过对全局的综合考量,有效加强建筑平面设计效果,以此来实现与观赏者之间的联系,达到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加深建筑的魅力。此外,在设计的过程中,如果设计者采用的暖色调较多,人们在观看时会受到周围环境中光亮的影响,使建筑的平面设计看上去更加的舒适温暖;在设计中如果采用冷暖色调进行合理的搭配,则会满足多数人的审美需求。

5结语

现代平面设计以视觉审美元素为基础。设计师必须充分掌握图形、文字和色彩三大审美元素,遵循艺术性和秩序性原则,通过规律的组合构建,完成一份平面设计作品。平面设计作品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根据相关硬性规定制定合适的设计方案,传达出有效的信息,以达到设计作品的目的。任何一份平面设计作品都是面向一定范围、一定特征的受众的,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平面设计时要结合受众的心理特征和特殊偏好等,增强设计作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更加的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键.浅谈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评《平面设计原理》[J].中国教育学刊,2017(12):139.

[2]陈洪.纯粹美感的设计元素探秘之路——罗伊娜的视觉构成教学解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7(12).

(作者单位:大连中天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作者:宁巍

上一篇:作文素质发展论文下一篇:海岛立法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