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范文

2024-05-12

小学语文朗读范文(共10篇)

篇1:小学语文朗读范文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朗读参与面窄

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会读。教师往往只关注个别优等生或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让他们示范读或领读,一节课40分钟,都没时间让大部分学生参与朗读,更不要说去指导那些朗读水平较差的学生了,朗读训练变成了少数学生的专利,大部分学生都是在非常被动地当听众,连最基本的朗读机会都无法得到,又怎么能达到会读呢?因此,朗读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失去了机会和信心,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

2.朗读指导单一

朗读指导方法简单、随意,常见的是教师在分析理解结束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生动地读读刚才所学的段落,或要求学生读出温柔婉约的语气,或要求学生读出粗犷豪迈的语气。有的教师即使指导了,但对要领把握不够,只注重声音、语气的形式,不重视内心独到的体验;只注重表面的朗读技巧,不重视语言的内涵寓意。经常会出现教师随随便便地告诉学生读法,如把那些字读得重些,把这几个词读得轻点,把某个句子读得快些,把这些段落读得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因此,学生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读得非常高,遇到感情比较低落的句子,就读得十分深沉,这种时重时轻的读法,让他们无法理解朗读的抑扬顿挫,无法掌握朗读的真正技巧。

3.范读环节缺失

从教师的自身素质来说,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普通话不标准,朗读基本功较差,自己都把握不住每篇课文的情感、内涵,自己都无法独立地、规范地、有感情地朗读一篇课文,那如何给学生范读、领读?如何去指导学生朗读?如何评价学生朗读?学生读完一篇课文,就只能说“很好”之类的话,让学生无法理解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好?这种实质上不是评价的评价,就连最基本的激励作用都发挥不了了,更不要说起到发展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作用了。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都知道,凡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总是投入全部精力探索、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不喜欢读、不愿意读,甚至厌倦读,导致朗读能力训练效果不佳、朗读能力提高缓慢。此外,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环境,倾心营造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引导学生想读、乐读,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用意、收获快乐、宣泄情感。

2.保证时间

教师要结合年级特点、学情特点、教材特点安排不同课型、不同文体、不同情感的朗读时间。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让学生正确、流利、富有情感地朗读课文,并要求学生使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字音准确,断句得当,特别是每节课的初读课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相对充足的时间读完、读懂,不能走过场,匆匆而过,草草收兵,这样就只完成了教师对读的心理平衡,而没有达到预习或初读的目的。

3.明确要求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让他们努力向这个方向发展。首先,要读正确,即要用规范的普通话进行朗读,发音清楚响亮,不错读、不唱读、不顿读、不加字、不丢字,做到读的最基本标准。其次,要读流利,即不重读、不断读、不读破、断句间歇准确、停顿时值分明、速度快慢适中、语气连贯流畅。最后,要读有感情,即要绘声绘色,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掌握合适的语调、语气,在深刻领会文意的基础上,能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思想感情,对所蕴含情感的表露要朴实无华、连贯自然。

4.扩大训练面

课堂教学中的朗续训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层面均得到不同的发展,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参与。特别强调的是低段学生,他们年龄小,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枯燥而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极大浪费。所以,教师要适当地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抢着读。例如,可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朗读语气、不同的情感表达、不同的朗读技巧,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听的过程中、评的过程中找到朗读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引导他们全员参与。

5.进行有效指导

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情感脉络。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情感基调,如果教师在讲读课文时能够引导学生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的话,就基本解决了有感情朗读的大难题。然后,再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水到渠成、轻松高效。其次,要重视技巧指导。朗读技巧,主要是指对重音、停顿、语气、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首先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教师指导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让学生运用恰当的朗读技巧准确地表达出这种理解与感悟,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意”让听众听出来,进而实现“表情达意”的目标。

6.提高自身素养

要想搞好朗读教学,语文教师需要着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加强普通话的训练达标,除了精心策划课堂教学以外,要多听、多看、多读书、多思考、多感悟,只有自己的朗读水平有了提升,有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我们才能有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我们的学生才会训练成为一个个朗读小能手。

篇2:小学语文朗读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语感培养;整体感知;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214-02

朗读是一种将无声文字转化为有声有色有感情的语言的常见方式,借助眼、脑、口、耳多个感官,共同对文章进行理解与吸收。素质教育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不再是形式化,而是要在小学各个年级中对朗读教学加以重视,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从而使阅读能力有阶梯性的提高,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的几方面问题:首先,由于课时的限定,导致在课堂上留给学生进行阅读的时间往往不足五分钟,因为教师无法将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将原本的朗读训练时间变成走马观花过目十行式的阅读。其次,朗读训练缺乏目的性,自由选择朗读的方式,齐读、分组或个人朗读并没有特殊的要求,学生为了朗读而朗读,既不用心也不用力。第三,朗读范围过窄,为了完成所谓的朗读训练的任务,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课文朗读,进行个人朗读的时候也就固定的几个人,其他学生只是听众,既没有参与积极性也没有参与可能性。以上三个方面是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最为普遍的,也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从实际出发,寻找更有效的教学途径

1.示范朗读,激发朗读兴趣

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肩负着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喜欢阅读训练的责任,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对阅读有兴趣,就要进行全员参与式的教学,而不是再将目光固定在几个人身上。因此,在进行朗读训练的过程中,首先可以进行由教师示范朗读的形式,进行教学导语设置,结合实际教学的情况选择适合的导入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在开篇时,教师采取迂回式引导法,让学生从自己过年的经历谈起,分享各自的过年经验是收压岁钱还是出去旅游。这时候引入小女孩在大年夜是如何度过的。教师将导读内容进行朗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进入到整个故事中去,让学生带着对小女孩的新年好奇或疑惑进入课文的学习,紧接着提倡学生多读多听,以教师自身的示范效果,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激发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多看几遍,多读几遍,从而能够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在学生进行朗读的时候,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形式,默读、小组读、朗读多种形式相结合,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更适合的阅读方式。

教师规范的朗读示范,可以帮助学生做到正音的效果,通过教师的示范培养起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通过自身优美富有感情表现力的语言,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朗读的魅力。其次,由于小学生有着极强的模仿力,因此教师进行朗读示范可以说是朗读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教师在进行示范的过程中要注意拿捏朗读的手法和情绪,既不能过于做作,又不能拿腔拿调,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

2.借景入情,烘托阅读气氛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景设置作为一项常见的教学手段,在朗读训练中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以情景作为朗读的背景,烘托整个教学环境,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在《草原》的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客观情况,可能许多学生没有见过真正的大草原,但是可以通过递进式的教学手段,首先将辽阔草原的形象以图片或视频的情况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其产生一种视觉上的认同感。其次借助文章中一碧千里等描绘性的词汇,将草原的青葱碧绿表现出来,加深学生对于草原的认识。随着文章内容的不断深入,情感氛围也要不断深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烘托出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对草原的想象。随后让学生进行文章的朗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会将刚才脑海中、视野中对草原的认识带入到朗读的过程中去,无形中加强了整个情感的渲染。又如在《一夜的工作》中,对学生来说,周总理似乎是十分遥远的存在了,那么如何唤起他们对于周总理的崇拜与尊敬呢?可以借助周总理的相关事迹或纪录片,将周总理废寝忘食,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展现出来,使之从情感上对文章产生共鸣,激发学生隐藏的内心情感,再以恰到好处的阅读指导,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3.技巧解读,提高阅读能力

在进行朗读训练的过程中,除了要针对朗读情感和氛围烘托进行培养外,还要从语文的根本上进行训练,换句话说就是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实现教育教学中朗读的教育目标。在进行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从停顿、音节轻重、节奏快慢、语调升降四个方面进行。首先是停顿:一般而言,在朗读的过程中以文章的标点符号为停顿提示,但是古诗词的朗诵单句的停顿该如何把握呢?例如:草长?莺飞?二月?天,要根据词语进行停顿。还有一种情况是情感的停顿,例如: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两个愿之间并没有什么停顿,但是由于情感的浓重区别也要进行停顿。其次,音节轻重,和节奏快慢,这两个部分可以合二为一,根据词语的组成和句式的区别进行音节轻重的训练。而节奏快慢是把握整个朗读的关键因素,要根据人物情绪或心理动态进行表现。最后是语调升降,也就是感情的表达手法,以语调的升降来体现人物的情感,例如《东郭先生与狼》中,“先生,求求你快一点儿!猎人一到,我就完了”要以较快的语速进行,是为了表现出狼的虚伪和狡猾。当然,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既要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又要注意教学效率,借助朗读技巧和情感认同,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

4.引导联想,增强阅读效果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其实许多课文的设置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有的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例如诗词、文言文阅读,又或者是国外的名家名著,这类文章无论是从阅读上还是理解上对小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发散与联想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游园不值》一文中,采取激活联想的方式,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的方式,首先向学生提问,诗人没能进入院中观赏美景,十分的遗憾,那么我们现在想象一下这满园春色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就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描绘出自己脑海中的园子里的景象。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够培养起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情绪。

三、总结

篇3:剖析小学语文朗读

一、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表达思想、发表见解的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大声地读、有感情地读, 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词语的妙用, 体会文章的优美, 锻炼当众发言的胆量, 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长城》中有这样的话:站在长城上, 踏着脚下的方砖, 扶着墙上的条石, 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长城的劳动人民。学生以一种惊叹、抒情的语调去朗读, 头脑中就会出现一幅古代劳动人民辛苦劳动的场面, 大声朗读就能品味出这些劳动者一步步抬石头的景象, 仿佛眼前出现了劳动人民用双手建造这浩大的工程的场面。课文感染了学生的情操, 使他们懂得了劳动人民的艰辛, 领悟了我国伟大的古代奇迹。通过朗读, 学生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感憾, 民族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二、朗读可以提高人的审美情趣

同一篇文章, 干巴巴的读和声情并茂的朗读, 其效果截然不同, 感受和影响也不同。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 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 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 扣击了学生的灵魂, 拨动了学生的心弦, 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 并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桂林山水》高度赞美了桂林山水, 描写了漓江水静、清、绿, 绘出了桂林山奇、秀、险, 桂林山水美如画, 荡舟漓江观桂林山水, 如画中游。反复朗读, 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 从而形成桂林山水美的艺术形象体验和感受。

三、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抑扬顿挫地朗读给人以悦耳的感受, 声情并茂地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鸟的天堂》中描写大榕树的部分, 使学生仿佛看到了独木成林的美丽的大榕树, 而读到“到处都是鸟声, 到处都是鸟影”这一段描写, 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榕树周围千鸟竟飞百鸟齐鸣的景象。浓厚兴趣来了, 又加强了朗读的念头, 更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朗读可以发展学生智力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 而思维所应用的载体正是语言。朗读不单是对语言能力的训练, 也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能力的提高, 自然意味着智力的提高。

比如, 学习《火烧云》时, 文中写到火烧云上来了的情景, 我便提示学生:“大家边读边想, 脑子里会出现火烧云的画面, 那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它像什么?为什么叫火烧云?”学生边读边想, 并配合想象, 读出了感情, 使朗读变得生动活泼, 发展了学生智力。

篇4: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的朗读教育主要以教学文本为主要内容,“读”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被高度重视。学生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能够领会到文本所包含的深意,并积累语言素材,对文章结构也能够产生深刻的了解。

一、系统性朗读教学模式

新课改的环境下,应当积极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内容。应当遵循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形成系统性教学。除此之外,还应当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开展相关朗读技巧和分层技巧的指导练习,培养小学生以更加富有感情的方式朗读课文。

当然,应当注意的是,小学生的识字能力有限,低年级的小学生在进行朗读教学时,应当在选材上多下工夫,选择适合学生朗读能力的文本。

二、指导性朗读教学需要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应当结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尤其是针对低年级的朗读教学,应当尽可能地给予详细的指导。

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避免使用模糊语言方式指导 学生,例如,“语文朗读应当饱含深情”,又如,“在这里应当着重强调一下”等。这样的指导方式可能造成小学生在理解上的困惑。小学生可能会产生如何“饱含深情”以及怎样“着重强调”的理解误区。因此,教师应当通过自身的朗读引导学生,以声音语调的变化和节奏的转换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完成教学。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小学生的语文朗读教学内容,希望通过探究朗读教学,提高小学生对语文本文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熟练运用朗读相关技巧,真正做到层次性及变化性的声音表达情感,提高语言感知力。

参考文献:

钱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语感培养初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4(01).

篇5:小学语文朗读范文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也就是要让学生经过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掌握正确理解和运用母语的能力。这种能力从何而来?答案是唯一的就是让学生读书。通过阅读大量精美的文章,积累语言材料,获得语感,进而形成语言能力。

早在30年代初期,叶圣陶先生就指出:“国文本是读的学科”,强调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古往今来,人们在这方面是有深刻体会的,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能读千赋,则能为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都是强调“读”的重要性。现当代语言大师鲁迅、茅盾、巴金等在青少年时期硬背“古文观止”的切身经历和体会,更是说明了“读”的重要性。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来解读“读”呢?

一、确立朗读的正确指导思想

语言是语文的基础和核心,语言教学也应成为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而朗读是与这个基础和核心密不可分的,它还是语文课的课堂特征之一,语文创新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这也是大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例如苏教版语文课本九年级上册余光中的《乡愁》,课堂上倘只是教师的满堂讲析哪怕讲得天花乱坠:唾沫四溅,学生也无法理解那母子之情,也无法体会夫妻之爱,无法领悟丧母之哀,更不能明白其中的爱国情感。只有通过读,而且是放声地朗读,反复地朗读,它的韵味、情感、精妙之处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朗读的功率实在不可少。因此,树立正确的朗读指导思想十分重要的。

二、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妙处,提高他们朗读的兴趣

朗读的妙处主要有四点:

1.有助于体味文章的思想

在朗读中仔细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的心境和情感、作者表达的思想、以及抒发的情怀,经过这样的朗读,对文章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正如叶圣陶、朱自清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所说:“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做到对课文有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2.有助于听、写、说能力的培养

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读准字音、读通词句、读断句逗、读准语调、读清句法,在朗朗读书声中,学生的语感渐渐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随之增强,学生听、写、说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训练。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语音,语义和语法的感受能力。一听到不正确的读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就会从感情上感到不适,并以排斥。

4.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朗读时,学生将课文入于眼,看清字形,不加字、不减字、不掉句、不错行,此为“眼到”;出于口,吐珠喷玉,流利顺畅,口中自有情调芬芳,此为“口到”;入于耳,听来抑扬顿挫,声韵合拍,此为“耳到”;记于心,依文赋情,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此为“心到”。这样,眼、耳、口、心并用,久而久之,一进入课堂、一接触课文朗读,学生就会全方位调动自己的感官,注意力相应的也会高度集中。

三、朗读是创新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大语文教学中,朗读被摆在了语文教学的主要位置,是语文创新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总体时间上看,每学期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总时间量不得低于整个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一,阅读教学活动中每节课内朗读的时间,同样不得低于三分之一。在这个问题上,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认识,不要认为给学生朗读时间多了,耽误了教师分析点评的时间,其实学生吟诵朗读透彻了解课文,可以减少教师许多不必要的分析,特别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语言的品析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初中语文课文第二册,短文两篇《敬畏生命》(张晓风)和《热爱生命》(蒙田)通过反复的朗读“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不析自明。相反,若只有教师的讲析,没有学生的反复朗读,是较难达到真正理解课文的目的,在某种意义上讲,对于此类课文朗读比分析更为重要。

四、运用各种手段,营造朗读氛围

氛围就是周围的气氛和情调,工作要有工作氛围,学习要有学习氛围,朗读也要有朗读氛围。只有在特定的氛围中,朗读训练才会有实施。营造朗读氛围的常用手段有:

1.利用录音机

对于有朗读录音磁带的课文,上课就可用录音机进行朗读教学,让学生初听―跟读一再听一再读,从而营造朗读氛围,掀起朗读高潮。

2.教师范读、领读

在读的过程中进入情境。教师的范读,领读就给学生做出了一个榜样,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在班级营造朗读氛围。

3.利用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音像并茂等优势。易于创设特定的环境。

4.成立朗读兴趣小组

由学生自愿报名,小组每一个月活动一次,在活动过程中,朗读小组将课外一些优秀文章在班级朗读或制成朗读磁带欣赏,既提高了全班学生的朗读兴趣,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课外知识。

总之,语文教师如果都能在“读”上做文章,把“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用“读”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美,用“读”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那么我们语文教学的前景必将是另一番天地。

篇6:小学语文朗读技巧

一.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朗读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

朗读技巧的习得、掌握和运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的反复的训练,才能熟中生巧。为了避免单调、枯燥,朗读形式应尽量多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强化读的环节,可以把学生带人到文本的情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二.边朗读边想象、联想.想象和联想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努力激起学生对于作品内在意境美的再创造,使文中描写的情景像电影画面一样一幕幕地从学生脑海中映过。这样,学生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就会更加深入,对于文章语言表达形式的领会就会更加深刻,就会从中受到真的启迪、善的教化、美的熏陶。尤其是朗读诗歌和一些优美隽永的散文,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把文本中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笼统的描述具体化,把省略的情节明朗化。如教学《春雨沙沙》一课时,教师可利用投影,让学生想着去感受柳枝的轻柔、桃花的娇媚、田野的碧绿、小朋友的可爱、春雨的润物细无声„„学生们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读时就特别人情人境,从读书声中找到了春天的影子、春雨的力量,进而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

三.适当的朗读技巧指导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也就是对语音、语速、语调、停顿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有所侧重。”要想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类型的不同,根据每个课时教学任务的不同,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和训练,尤其是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更不容忽视。如果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到中高年级达到感情朗读的要求是不成问题的。

篇7: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讨

农村孩子由于日常生活用语不是普通话,家庭和社会基本上交流的语言为本地方言,由于语言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学生离开学校就不再使用普通话,环境和氛围的缺失导致学生语文朗读能力较低。而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等方式使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运用、理解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训练、加强朗读的指导: 一教师的范读

教师的范读很重要,往往有些课文中可以以读代讲,有些地方读不好就不能理解课文的内容。朗读好课文还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能够更容易的进入课文中的角色。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训练要依据教材进行训练,根据不同的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品爵语言文字,在这过程中要指导学生用恰到好处的情感区朗读,训练语感。进而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

三、灵活运用多种朗读形式。

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读,不讲求形式的多样性,要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朗读形式,多方面地来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比如:采用个别读、自由读、开火车读、齐读、比较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合作读、配乐朗读、表演朗读等。同时,要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有选择地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练习。低年级的学生喜欢以竞赛、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高年级的学生则喜欢速读、品读等。

1、个别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2、自由读。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读就弥补了这一缺陷,给学生时间、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3、开火车读。是一篇课文由几个同学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同学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结束,再指定下一个同学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4.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齐读则可在课的收尾阶段,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时进行。

5、比较读。每位学生都有好胜心,如果有人比他棒,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他就会更加努力。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

6、男女生对读。结合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根据所学内容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7、师生对读。像古诗词、古文之类的课文,老师读上句,学生接下句,也可以交换去读,或者老师说出意思,学生说出诗句或古文。这样不仅通过朗读学习了内容,还对诗词、古文有了更深的印象。

8、配乐朗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比如:在教《草原》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在掌握课文基础上,结合音乐进行朗读,进一步品味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

9、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四、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足。

语文课堂上讲读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四十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只有几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如雁掠过,许多老师在学生还未读完、读通的情形下,就匆匆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种外在形式。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对象不广。

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往往只盯住几个学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要是公开课更是如此,成绩差的学生,由于老师怕耽误上课时间连读书的机会都没有。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朗读的指导方式单调。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老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读读这部分”,或“把自豪的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念;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例如教学毛泽东写的《长征》一文时,如果不让学生理解逶迤、磅礴是表现红军在长征中受到的艰难险阻,而腾细浪、走泥丸是表现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时,学生就不知道这些地方该读重读。

4.朗读的目的不够明确。

在课堂中,往往会看到学生读文一遍又一遍,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朗读缺乏层次,每次缺乏具体要求,读中缺乏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朗读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甚至产生朗读厌倦症。

五、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朗读时间,让学生多读书。

反复读课文时学生走人文本的最好方法。教师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感情,还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激励学生的朗读兴趣。其次,教师要想尽办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书。

2.朗读的形式要多样,让学生在朗读中寻找乐趣。

朗读训练中,朗读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变。如果只是一味的齐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十分单一,乏味,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表面上看起来时朗读,但只是停留在声音上,达不到朗读的要求。为了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快速读、配乐朗读等。让学生掌握多种朗读方法。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

组织朗读比赛,促进朗读教学,每一学期坚持开展一次朗读比赛活动,其中,既有集体朗读又有个人朗读比赛,通过朗读比赛,了解学生朗读的实际状况,以及教师对朗读教学的训练效果,从而为了更好地改进朗读教学提供有力的依据。

4.提高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水平。

在课堂中,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朗读时间,注重学生在读中感悟。通过教师引读、范读等朗读方法的指导,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并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及时的评价。

篇8: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初探

现我围绕“想”、“乐”、“爱”、“会”这方面谈谈对朗读教学的看法。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想”朗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不用教师要求,学生也会自觉、主动地朗读;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从朗读中享受到朗读的快乐。如何让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万次地相信,若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确实,情感是作者心灵在文章中的诉说,是作者思想感情在语言文字中的呈现。尤其语句优美的课文,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步入有感情之水浇灌的课堂,学生心中将涌起感情朗读的冲动。这需要教师深切感知语文内涵,引领学生通过具有情感的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感悟。这样,课文朗读教学才能呈现“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的情景,让学生真正学有所悟,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基地,真正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及时评价,让学生“乐”朗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巧妙的评价语言会使学生兴奋不已,情绪高涨,同时课堂气氛也会异常活跃。即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问题,只要教师运用巧妙的评价语言加以引导、帮助,则不仅可避免学生的尴尬,还可维护他们的自尊,使学生在纠正朗读错误的同时更有信心,更乐于进行朗读活动。

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学生能读出真情实感,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就应该给予肯定。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体会即使一样,表达出来也肯定有所差异。学生口诵文字,心入其境,以朗读倾吐自己的心声,就会读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地再现其情其境,把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想活脱脱地表达出来。这时,学生才是真正的阅读主体,在阅读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劳动所带来的快乐,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

如:学习了《七子之歌———澳门》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再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上台朗读,按不同要求让学生作出评价,给予后进生鼓励性的评价。学生们都做到了有感情地朗读,效果很好。

因此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尊重学生,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视角体会,解读课文,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

三、趣味内容,让学生“爱”朗读。

教师指定的朗读内容应有趣味性,不但要符合语文学科特点,而且要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例如,我在教学《大话的话》一文时,就可以让学生朗读有关“春”的内容,引导学生走出课本去寻找春天,收集有关春的儿歌、古诗词、散文等,编成节目来描绘春天。这样的朗读,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找寻,精心筛选后得来的,是学生喜欢的。因为喜欢,所以读的时候会更加认真与投入;越是认真投入,学生的朗读就越有感觉,自然也会慢慢地爱上朗读。

三、循序渐进,让学生“会”朗读。

俗话说:人伸出的五个手指都会有长有短。因此,学生的认知水平先天就有不同,作为教师,我们应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别。因此,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应有所侧重,这就是具有特殊性的朗读教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朗读,培养学习语文的能力。对于一部分后进生,如果他们能把一篇课文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读下来,那么,就是满分了。而相对于优秀生,就必须引领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朗读,不仅要用嘴巴读,还要用眼睛、眉毛,用表情、肢体语言等参与朗读,让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血管都充满情感来朗读。要让听者不观其人,便知其表情。此外,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遵循从易到难的规律,循序渐进,力求多样化。朗读中教师以书本内容为主,但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朗读的内容不仅可以是课本上的,而且可以是课本以外的童话、故事、寓言、诗歌等,古今中外的都可以,注意将所读的内容与客观事物的观察表达联系起来,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发展。

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在指导朗读时,我先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把握住当时的现实生活,掌握好基本情感:让学生用同情、哀怨的语气表现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时见到的美丽幻景,表达小女孩内心美好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然后,指导学生理解更深层次的情感:用凄婉、悲愤之情表现小女孩希望破灭和最终被黑暗的社会所吞噬而死亡的悲惨命运。语气的变化、气氛的渲染,处境和愿望的强烈对比,使学生心中激起情感的波澜。这样,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就能由浅到深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使情感得到升华。

篇9:剖析小学语文朗读

关键词:朗读;学习;审美;兴趣

小学语文中的朗读,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门艺术。朗读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锻炼学生口语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既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又能激发学生语文兴趣。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是文质兼美,适合朗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多朗读,会朗读,使朗读成为学生的习惯。以下是我对朗读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表达思想、发表见解的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大声地读、有感情地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词语的妙用,体会文章的优美,锻炼当众发言的胆量,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长城》中有这样的话: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长城的劳动人民。学生以一种惊叹、抒情的语调去朗读,头脑中就会出现一幅古代劳动人民辛苦劳动的场面,大声朗读就能品味出这些劳动者一步步抬石头的景象,仿佛眼前出现了劳动人民用双手建造这浩大的工程的场面。课文感染了学生的情操,使他们懂得了劳动人民的艰辛,领悟了我国伟大的古代奇迹。通过朗读,学生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感憾,民族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二、朗读可以提高人的审美情趣

同一篇文章,干巴巴的读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其效果截然不同,感受和影响也不同。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扣击了学生的灵魂,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并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桂林山水》高度赞美了桂林山水,描写了漓江水静、清、绿,绘出了桂林山奇、秀、险,桂林山水美如画,荡舟漓江观桂林山水,如画中游。反复朗讀,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形成桂林山水美的艺术形象体验和感受。

三、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抑扬顿挫地朗读给人以悦耳的感受,声情并茂地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鸟的天堂》中描写大榕树的部分,使学生仿佛看到了独木成林的美丽的大榕树,而读到“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这一段描写,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榕树周围千鸟竟飞百鸟齐鸣的景象。浓厚兴趣来了,又加强了朗读的念头,更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朗读可以发展学生智力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而思维所应用的载体正是语言。朗读不单是对语言能力的训练,也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能力的提高,自然意味着智力的提高。

比如,学习《火烧云》时,文中写到火烧云上来了的情景,我便提示学生:“大家边读边想,脑子里会出现火烧云的画面,那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它像什么?为什么叫火烧云?”学生边读边想,并配合想象,读出了感情,使朗读变得生动活泼,发展了学生智力。

总之,小学语文朗读对学生的好处多多,不仅提高学生能力,还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使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不可忽视的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其重要作用。

篇10: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反思

参加工作三年,今年是第一次接触语文教学工作,以前总认为语文教学工作开展起来很容易,毕竟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个耳濡相染的语言环境,但当我真正接触到实质的语文教学工作后,才发现其中的各种不易,即使是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我,也着实有些“梦想不能照进现实”,教学工作中存在很多疑惑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拿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来说吧,虽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对于朗读方法的指导、朗读习惯的培养、朗读过程中情感的渗透引导,进行过一定的训练,但一学期过去了效果却不明显,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下面我将教学中存在问题、疑惑做一总结,以此进行深刻反思,改正不足,继续前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部分学生不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朗读活动,如:随意的自我的毫无目的完成朗读任务,有的甚至不愿意张开嘴巴大声的进行朗读。朗读习惯不好,坐姿不端正,不用手指指着朗读内容,朗读时不知道做出重点标记,如:带拼音的生字生词、重点词句、优美词句、特殊词句,筛选重点信息。朗读过程中语音不标准,语调不优美,轻读重读不明确,停顿不恰当。中间停顿过多过长,朗读不流利经常加一些“恩”,“呀”的语气词,或是自行加字少字。最严重的是朗读时没有投入感情,与文本融为一体。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经过若干遍的朗读感悟之后,仍然读不出课文人物或作者的感情色彩,朗读效果干巴巴,声音生硬千篇一律拖音现象尤为严重。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经过若干遍的朗读感悟之后,仍然读不出课文人物或作者的感情色彩,朗读效果干巴巴。还有教师要求学生“大声地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结果,整个课堂果然是书声琅琅,非常热闹。但学生不能够监控自己的朗读,往往到最后就从自由读演变成了不规范的齐读。

其二,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表现出空泛和缺乏实效性的特点。朗读要求经常只是笼统的“要读出感情”或“把„„感情读出来”,而没有就如何读出这种感情提出具体的指导。

教师对于学生朗读的评议也比较笼统,“好,他读得真有感情”,或者“读得真好,大家鼓鼓掌!”,其结果是,学生对于怎样读才算“有感情”或“好”,至多只能形成一些朦胧的感受。

二、改进措施及今后教学设想:

首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先要扫清字词障碍,借用工具书,帮助解决生字生词,要读得“准”,读得“正确”,这就要以必要的识字量和正确的普通话语音为基础。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读得多了,语感、语调也就出来了,朗读有助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精湛的语言文字对于小学生有时难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试着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多读,来帮助消化理解。在初步理解课文之后,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准、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课堂上不能一味地“讲—问—答”,必须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读—想想—品品。这样,通过足量的时间,多样的方式,加强了朗读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自己眼前的每一个学生有无开口大声朗读。

在让学生大胆开口朗读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注意音量适度、仪表大方。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发言响亮,让全班同学都能听到。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和运用有感情朗读的基本技能,如重音、停顿、速度、节拍、语气、语调,以及表情等等。正确地断句,不能读破句,这主要表现在停顿和气息的一些处理上。学生的口语经验已经使他们对句子结构和语句节奏等形成了一些感性知识,教师仍需引导学生正确感知处理。其次教师要正确引导培养好的朗读习惯,那就是“眼到、口到、心到”,需要学生对自己的眼、口、耳、脑进行协调配合。学生在朗读中常常表现为能以比较快的速度和正确的读音“唱”出全文的文字,但对自己在“唱”什么却缺乏必要的知觉和监控。

朗读时侧重情感表达引导,让学生联系自身经验,理解和体会特定角色或自己在特定

上一篇:名校名师送课下乡体会下一篇:教师解放思想解放大讨论演讲稿